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2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2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张骞出使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概念;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大秦使臣来东汉。

2.了解秦汉和朝鲜、日本的交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表述、归纳史实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两汉通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奠定了我国对x疆管辖的基础。

2.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古代历史上的创举。以他们所表现的精神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3.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东汉与大秦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联系;古代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的盛誉和先进文化对东亚邻国的影响,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班超经营西域。

2.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

1.数字投影仪。

2.电脑及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图片:秦始皇端坐在宝座上,一名跪着的侍从双手举着盛满葡萄的托盘献给他)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位同学画的想象画。他参照教材,把秦始皇画得十分传神,葡萄画得也非常逼真,可是,这幅画有一个“历史”错误,你知道错在哪儿吗?尽管秦始皇唯我独尊,富有四海,但当年的他却吃不到我们今天常吃的水果——葡萄。因为葡萄是从西域传来的,而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是在西汉时开通的。那么,西域在何方?是谁开辟了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道路?丝绸之路是怎样闻名于世的?秦汉时期,我国同哪些国家有着友好交往?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板书)。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学习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板书)。首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匈奴这个古代的民族。秦汉时期匈奴不断南侵,中原王朝与匈奴时战时和,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河套与西域等地区的发展。

侵同学们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填表

时代战和

秦始皇蒙恬收复河套,移民戍边

汉高祖“白登之围”,战败和亲政策

文帝、景帝和亲政策

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

汉元帝和亲政策(昭君出塞)

总的说来,中原和匈奴的战争并不能阻止双方的经济文化的交往,而双方的和平共处更是促进了各自的社会发展。

接下来,我们学习张骞通西域(板书)。请同学们看教材及《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此图制成课件,简称《西域图》)。注意:①西域的概念;②西域分布的国家和民族。(学生回

答,同时投影《西域图》,此时隐去出使路线箭头。学生答西域概念时,玉门关、阳关及今天x疆范围的标志闪烁显示)玉门关、阳关是汉朝的西大门,由此往西,今天x疆以及和x疆相邻的中亚各国,汉代以来古人统称之为西域。这里分布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匈奴贵族向各国征收赋税,榨取财富,把当地人民当作自己的奴隶。教材的小字部分讲述了匈奴单于杀死大月氏国王,并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制成酒器,大月氏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向西迁徙。这可以说是匈奴贵族残酷压迫西域各国人民的典型事例。西域各国人民特别是大月氏人对匈奴无比痛恨。

以上我们了解了西域的情况,现在老师要问你们几个问题:①汉初匈奴能够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③西汉初年对匈奴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生答)同学们回答得十分正确。西汉初年匈奴正处于极盛时期,这是它得以控制西域的主要原因。它控制了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而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军事实力战胜匈奴。无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这时汉武帝了解到大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与大月氏结盟,东西夹击匈奴(投影《西城图》并有东西双向箭头闪烁),这就是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目的。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便下诏书招募,小小郎官张骞便脱颖而出。

我们来认识一下张骞。张骞是汉中(今属陕西)城固人,应召前是个郎官,就是守卫皇帝宫殿的。他的官职虽小,但胆量不小。教材中称赞他“具有探险精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具有探险精神?请你根据《西域图》(指图)为张骞设想一下,张骞此行“险”在何处?(生答)同学们说得很对,当时人不知道月氏国在哪,也不知道有多远,的确是“探”险。同学们的设想也很有道理,此行要经过匈奴控制的地方,有被匈奴捉住杀掉的危险;要穿过千里荒漠,自然条件恶劣,有被沙漠吞没的危险。此外还有风餐露宿,饥饿寒冷,风吹雨打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敢于应召,需要很大的勇气,张骞的确是具有探险精神的人。

(投影《“张骞出使西域”图》,并配送别的乐曲)这是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它为我们再现了当年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看了这幅图,我想问同学们,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生答)同学们观察得很细心,根据图中两个中心人物的姿态,我们可以看到画面右侧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他举起左手表示送别,仿佛在说:希望你不辱使命。

“节”画面左侧是张骞向汉武帝跪拜辞行。他身后的两个人拿着代表使臣身份的信物——“节”。

用木棒制成,上面装饰着羽毛。这使我们想到张骞此行全权代表汉王朝,可谓任重啊!他身后的马匹,似乎提示我们,不要忘记当时的历史条件,这是那时的主要交通和运输工具。靠骑马、靠双脚,完成这数万里的旅行,可谓道远啊!

(投影《西域图》,路线箭头随讲解闪烁显示)公元前138年,张骞率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踏上出使西域的旅程。出了玉门关,就进入匈奴控制的地区。正像同学们设想的那样,匈奴人捉住了张骞,把他拘禁起来。为了控制他,匈奴人强迫他娶匈奴女为妻。他在匈奴呆了十年,但始终没有忘记汉使的身份,一直珍藏着节杖,尽管节杖上的羽毛已掉光了。后来,张骞率部属逃离了匈奴,越过葱岭,到了大宛,又经过康居,最后到达月氏。此时大月氏人已迁到阿姆河,这里土地肥沃,没有战乱,一片安乐景象。大月氏人乐不思“蜀”,不想再去深究对匈奴人的仇恨。张骞在这里活动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带着遗憾的心情踏上归途。途中,再次被匈奴人拘禁达一年多,后乘匈奴内乱脱身,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此时出发时的百人使团只剩下他和贴身随从堂邑父两人了。

张骞此行历时十三载,屡遭坎坷,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抱恨而归。那么,张骞此行岂不是劳而无功吗?(生答)你们说他有功,他此行功在何处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教材。

(生答)好。同学们基本说出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老师再归纳一下。张骞此行虽没有完成与大月氏结盟的任务,没有达到军事目的,但是此行开通了西域和中原交往的道路,出使途中,他访问了一些国家,得到了有关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并知道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这样就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开通道路,沟通联系,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一个功绩。此外,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分别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国访问,西域各族政权也派人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有了交往,又开始了互通有无。汉朝的使者把西域的一些物产如苜蓿、核桃、胡萝卜、葡萄的种子带回长安,葡萄就是这时传入中原的。大宛的良马汗血马以及龟兹的乐曲、胡琴等,也都传入内地。汉族人民则把自己的生产技术如冶铁术、凿井术以及各种生产工具,还有手工业品如丝绸等传给西域人,这就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那么,互通有无,促进交流,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二个功绩。西域各国和汉朝发生联系后,他们仰慕中原先进文化,渴望中原王朝的保护。因此,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x疆和x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x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设置机构,管辖x疆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三个功绩。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继张骞之后,又出现了一位胸怀壮志、报效国家的人物,他就是班超。我们首先看一下东汉时西域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班超为什么出使西域?(生答)对。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为南、北匈奴两部分。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威胁东汉北部边境。并且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通,不许他们和东汉往来。西域各国迫切希望和东汉建立联系,纷纷派使者到洛阳,要求东汉出兵保护他们,以摆脱匈奴的奴役和束缚。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西汉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过往的商旅得到了保护,这就使汉朝与西亚、欧洲的商路畅通无阻,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张骞的名字因此和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商道紧密联系起来,这条商道就是丝绸之路(板书)。因此,商路畅通,促进贸易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四个功绩。所以,我们不能因张骞没有实现汉武帝的期望而说他劳而无功。张骞出使西域,是古代历史上的壮举,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三)小结

我们概括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一是一条古道,即闻名世界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二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三是出使西域的张骞。他为中西交通的开通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动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体会历史情境,思考并表达各自的见解。

讲解本课的重点“张骞出使西域”时,教师通过展示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对张骞的全面了解,指导学生对张骞进行评价。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一、填空题

1.公元_____年,______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2.秦汉时期,我国同朝鲜半岛关系密切,汉朝的_____和_______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______等特产也输入到中国。

二、单项选择题

1.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d.设置了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 )

3.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亚②河西走廊③欧洲④今x疆境内

4.公元97年,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的人是( )

三、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①这是一枚什么印章?

②这枚印章有什么历史意义?

四、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田都护。……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剑,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造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

——《后汉书•西域传》

请回答:①材料中“武帝”、“北虏”各指谁?

②“宣帝改曰都护”是哪一年的事?有何意义?为什么?

③“以超为都护”指的是什么事?

答案:

一、1.16 大秦安敦王朝 2.铸铜制漆名马

三、①这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与的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

②这是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四、①“武帝”指汉武帝。“北虏”指北匈奴。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开始对西域进行军事、政治管理,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③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3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复习特训三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3 课丝绸之路的开通复习特训三 第1题【单选题】 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这段诙谐有趣的话所反映的史实是( ) A、通西域 B、通南美洲 C、通北美洲 D、通非洲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一组图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他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今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之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历史学家评价的这一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B、张骞 C、汉武帝 D、班超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加强了汉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B、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一条通道 D、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图是丝绸之路线路示意图,图中的第一个方框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是( )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杭州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指出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东汉的洛阳 B、西汉的长安 C、汉代的成都 D、元朝的大都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下列各项与之无关的是( ) A、贞观之治 B、文成公主入藏 C、设西域都护 D、重用谏臣魏征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刘宗亮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作用和地位:本课是2016年教育部审定《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1、民族政权的并立;2、民族关系的交融与发展;3、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文化进步;4对外交流的频繁几个方面。本节课内容通过介绍宋元时期科技与交通的发达反映了宋元时期对外交流频繁的这一时代特征。 所以学习这一课,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宋元时期我国科技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又可以理解宋元时期发达的海陆交通与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中国的发展是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一部分。 课标要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2、主要内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发达的中外交通 教学难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4、课时要求: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情分析:我校北校区七年级三个教学班70%以上为就近乡村学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整体认知能力偏弱,且个体差异很大。但学生学历历史知识积极性较强,热情度较高,可塑性较强。 2、相应对策: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多种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发挥集体的智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元时期科学技术发明、应用和传播的基本情况;知道宋元时期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的史实。 2、掌握宋元时期科技与中外交通发展的影响。 3、理解宋元科技传播与中外交通发达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答形式讲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研读分析说明宋元科技发明的传播及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得出宋元科技发达的原因;利用《元代交通路线图》等相关资料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出海陆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的突出特点;拓展相关知识深入理解宋元科技传播与中外交通发达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四大发明的介绍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行这一热点新闻,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一部分,宋元科技的发展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树立为祖国发展和世界进步不懈努力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自主学习法、材料分析法、合作学习法、问题讨论法、引导法等。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不同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北师大版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活动课的组织教学问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工具:幻灯片、投影仪、背投、联网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板书设计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1、汉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2、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3、昭君出塞 二、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地理位置 2、出使西域的原因 3、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 4、西汉对西域的统治 三、丝绸之路的开辟 1、丝绸之路是如何形成的?

2、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3、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政策,稳定了西汉的内政,凭借“文景之治”时期打下的雄厚物质基础,他的雄才大略开始得以尽情的施展。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势力开始向中国的西部拓展,对外交往变的活跃起来了。那么,你们知道谁是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吗?是谁勇敢的揭开了笼罩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神秘面纱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的一番瑰丽的景象呢?怀着一系列的疑问,今天,让我们走进西域,踏上丝绸之路,去感受岁月的沧桑,了解在那发生的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讲授新课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关于战国时期的匈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79页的小字内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在那里 设县,从内地移民到那里生产和生活,安定了北部边境,也为进一步开拓西域奠定 了基础。 1、汉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西汉初年,匈奴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冒顿单于统一蒙古后,进入极盛时期。 冒顿是头曼的儿子。当他已被定为继承人的时候,头曼单于宠爱的阏氏生少子。头曼爱少子,欲废冒顿,送冒顿到月氏作人质。此后,头曼发兵攻月氏,欲激怒月氏而杀冒顿。月氏果然欲杀冒顿。在紧急关头,冒顿盗其善马,亡归匈奴。头曼见冒顿勇壮,觉得杀了可惜,遂改变主意,命他为万骑将领。 冒顿日夜练兵,教士卒射猎鸟兽。他以鸣镝为号令,规定:“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以鸣镝射自己的善马。有些将士不敢发箭,冒顿便把他们统统斩杀。而后,冒顿又鸣镝射其爱妃。将士仍有犹豫未射者,冒顿又把他们杀掉。不久,冒顿以鸣镝射其父的善马。将士皆随鸣镝发箭,至此,将士已养成绝对服从的军纪。后来,冒顿率将士随其父狩猎。突然,冒顿鸣镝射其父头曼单于。将士皆随鸣镝放箭,头曼单于被乱箭射死。冒顿既杀头曼单于,随即尽杀其后母与弟以及大臣不服从者,自立为单于。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备课资料(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资料(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一、教材正文 张骞通西域 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二、资料补充 1、课本剧: 《张骞应募出使西域》 大殿上(教室前半部分),“汉武帝”正在批阅奏折,“信使”飞报:匈奴南侵,又将威胁长安!“汉武帝”气恼、焦虑,思考对策;一“大臣”献策:听说汉王朝西边的西域地区有个大月氏,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可派使者出使,以联合抗击匈奴。旁白介绍“神秘”的西域和大月氏的有关情况后,“汉武帝”采纳建议,决心抗击匈奴。 “汉武帝”担心:西域与西汉相距遥远,路途艰险,朝臣与百姓都心存畏惧,谁愿意去呢?“大臣2”献计道:“陛下可下昭招募。”于是,“汉武帝”颁布昭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人教版

探寻丝绸之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 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 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新设计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小 组合作探究、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 和思考的积极性。 3学情分析 主要优势在于现代中学生基本可以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技术,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分析和整理 资料。但是,中学生阶段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教师必须提前设定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4重点难点 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一一 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 发青春,继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丝绸之路》 【展示】丝路的风光,同时播放音乐《阳关三叠》 在欣赏美丽风光和音乐的同时,想一想:这些风光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 荒漠……)是啊!这里现在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路,它就是――丝绸之路。 活动2【讲授】《丝绸之路》 这节课是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课,共分四个小组:背景组、路线组、小品组和作用组。 (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索 1、自主合作探究:(约3分钟) 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约4分钟) 前面背景组介绍了丝路开辟的背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张骞出使西域和武力反击匈奴,非常准确非常清楚,很好!路线组引导同学通过看图对比,学习了丝路的路线,思路清晰, 可见同学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很好,谢谢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约10分钟) (过渡)我们来看地图,一起来说说它的路线:长安一一河西走廊一一敦煌 再往西行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阻隔,所以分成两条线:天山以北是北线,从玉门关出发,经西域到大宛。天山以南是南线,从阳关出发,经西域到中亚一一西亚,最后到达大秦,即古罗马帝国。有史料为证。在当时的丝路上,重要的城市有:长安、敦煌、楼兰等。这是今天的敦煌,给你们的感觉是非常凄凉,为当时的敦煌是非常繁华的。现在有请小品组出来演两个小品,让我们一起感受敦煌昔日的繁荣。 感谢小品组同学的精彩表演。通过欣赏他们的表演,可以让我妈感受到昔日丝路明珠的繁荣,那么,这条丝路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有请作用组的同学上来概括。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案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大连第三十七中学赵红 所属学科:历史 适于的年级:七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 本课是一节重要的介绍秦汉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史实的课文,主要讲述“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内容。在本单元中,这节课是在继对秦汉政治制度加以介绍后,从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对秦汉两朝的内容作了补充。从而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秦汉两朝的历史。 本课共有三目,即“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核战关系”、“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一子目是小字部分,对后两个子目的展开起到了铺垫作用。第二子目是第三子目的前提,第三子目是第二子目的发展延续。三个子目内容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本课中的小字部分、“每课一得”、“材料阅读”和十幅图片、示意图等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补充作用,可指导学生在过程中阅读。 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张骞通西域。这里包括较多的较生疏的地域名以及行走路线的复杂。此外,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对秦汉大一统措施的具体学习后,对此时期的民族交往、经济发展的学习易于接受。另外,初一学生感性认识是较强烈的,授课过程中应把更多理性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们易接受的、明白的知识来教授。可通过多媒体投影演示大量的路线图、示意图和人物肖像图,帮助学生有趣而有效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历史交流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域的概念。 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了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情况。 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 通过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能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故事以及收集中原王朝通西域互相输出的物品、技术、艺术等史实,以此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通西域史实的学习培养克服困难、坚定信念、勇于进取的精神。 通过对丝绸之路内容的学习,认识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要充分遵循课程改革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其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发展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力求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研讨关系。 本节课采用图片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力求提高学生们的学史读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习中较强的迁移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3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华书局版拔高训练四十六

2019年精选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第13课丝绸之 路的开通中华书局版拔高训练四十六 第1题【单选题】 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联系的纽带,促进了贸易与文化交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汉朝的铸铁技术传到西域 B、朝鲜的音乐传入汉朝 C、汉朝的丝织品转运到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汉朝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班超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帮助西域各族人民摆脱匈奴的统治 B、恢复东汉政府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C、建立同大秦的直接联系 D、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北匈奴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图是介绍丝绸之路的一部著作,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内容是( ) A、作者在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品尝西安火锅 B、作者在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浏览敦煌莫高窟 C、作者在新疆品尝鲜美的葡萄和哈密瓜 D、作者在莫斯科观看二战纪念馆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实物的发现证实了( ) A、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 B、班超曾最远到达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他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历史学家评价的这一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B、张骞 C、汉武帝 D、班超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那么,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秦朝的咸阳 B、西汉的长安 C、东汉的洛阳 D、宋朝的东京 【答案】: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说课稿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从教材的地位作用、学生情况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过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课。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2、张骞通西域3、丝绸之路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丝绸之路的开通,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肤浅,尤其对本课的历史地理位置生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历史知识过于专业化、成人化,而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三、本课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3、情感目标: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作用。 2、本课难点: 张骞出使西域, 五、说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教具,递进式层层深入地设计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自然的体现重点突破难点。(详见教学过程) 八、说教学模式: 导知——导情——导行 九、说教具: 利用多媒体教学,便于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知识,理解教师的要求,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对比使教学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十、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备课教师使用 教师 授课时 间 年月日 课 时 1 课题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 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能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历史剧和材料,能够正确人士丝绸之路在中外闻名交流中的作用,理解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张骞面对困 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领略大汉王朝开放对外进取的精神。 重点 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重点讲述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 用具 多媒体,课件、课本和课时练 教学说明二次备课

环节 复习1.光武帝的治国措施有哪些?结果怎样? 2.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怎样出现的?对稀罕有何影响? 新课导入导入:《一带一路纪录片》 看完视频后,老师有个问题问大家,这个视频里面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学生答:丝绸之路)很好,丝绸之路开辟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这条路是怎么开辟出来的,它对当时,乃至于我们今天,又有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第14课的学习。 鲁迅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么谁是开辟丝绸之路的第一人呢?(张骞)他又在开辟这条道路上经历了哪些曲折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的一部分——通西域 课程讲授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 问题1:汉武帝为什么要攻打匈奴? 问题2: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去了几次,最终结果如何?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丝绸之路 的开辟》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及其意义; 2、西域都护的设置和意义; 3、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作用和内容。 【学习重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既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又对西域都护设置具有奠基作用,同时也为开辟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因此这部分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西域都护的设置和丝绸之路的开辟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 材料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 材料三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建立西域都护,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一指出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张骞凿空”?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张骞出使西域体现了张骞的什么精神? (4)材料三中,西汉政府是哪一年设立西域都护的,有什么意义? 2、识读下图 (1)对丝绸之路的开创,贡献最大的是谁? (2)西汉时,一个满载丝绸和其他货物的驼队,从图中A 地出发,准备沿图中路线到大秦去,请填出他们所经地区名称: (A 地)→ (B 地)→ (C 地→ (D 地)→ (E 地) (3)用史实说明,丝绸之路为什么被称为经济之路、文化之路? 3、请总结张骞通西域的作用(综合本课“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两目内容)。 答: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①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②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③对西域都护的设置起到了奠基作用;④为开辟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 三、巩固训练 1、北京奥运圣火沿丝绸之路开始传递。与丝绸之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域都护的设置 B.张骞通西域 C.玄奘西行 D.马可.波罗东游 2、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新疆归属中央政府最早的标志是( ) A.张骞首访西域 B.张骞再访西域 C.班超出使西域 D.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3、汉朝的时候,在欧洲罗马(即大秦)最贵重的东方商品是( ) A.丝绸 B.铁器农具 C.毛织品 D.玻璃 四、作业 基础训练 C D E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知识整理新人教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知识梳理 1.张骞通西域 (1)原因: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西汉初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在途中被匈奴抓住,被扣留10余年之后,寻机逃脱,继续西行,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但是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归途中他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了1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阔别13年之久的长安。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作了报告,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3)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①背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②路线: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③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④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3.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2)班超经营西域:东汉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他派甘英出使大秦,虽未抵达大秦,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二、重难讲解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任务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最终被大月氏婉言拒绝,但是这次出使不但了解了西域各国,而且还了解到西域各国想同西汉往来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拜访西域各国,加强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张骞这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使西域各国与汉朝的往来更加频繁。 三、学法指导

第13课 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13课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理解“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升观察概括水平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史实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实行爱国主义教育;理解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动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丝绸之路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2、东汉陶船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3、东汉疆域图;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相关张骞出使西域增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同时也为这种交流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辟一条通道) 2、请学生朗读一遍“读读”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动作用。(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辟道路的作用。) 3、组织学是阅读导言,引出丝绸之路。 二、具体学习相关知识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认真看课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感知地图中的路线,大致了解图中的地名) 2、演示课件,向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学生找出来并回答)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主、辅栏,进一步明确知识点,并了解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教材72、73页的内容,包括图片资料,进一步了解了“丝绸之路”以及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 4、设疑:在这条丝绸之路上,能够说是山高水远人险恶,经商的人们经过这条路既要与自然斗争,还要时刻防范盗贼。为什么这些商人较安全地通过这条路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5、联系收集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史料,谈谈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肯定、评价、总结并形成理解。 三、两汉与朝日的交流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2020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2020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丝绸之路 的开辟》学案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及其意义; 2、西域都护的设置和意义; 3、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作用和内容。 【学习重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既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又对西域都护设置具有奠基作用,同时也为开辟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因此这部分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西域都护的设置和丝绸之路的开辟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 材料一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 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 材料三 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建立西域都护,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一指出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张骞凿空”? 丝绸之路的开辟 张骞通西域 西域的范围: 和 以西、 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天山南北今 ,称为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次 时间: 年 目的:联合 夹击匈奴 结果:张骞出使西域的预期目的 ,但了解到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民想与 交往的愿望 第二次 时间: 年 目的:加强西汉与 的友好往来 意义: 西域都护的设置 时间: 年 智能:对西域进行 、 , 意义:这是 的开始 丝绸之路 路线: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 出发,经 、今 ,到达 、 和 ,再转运到 (古代罗马) 意义:丝绸之路促进了 交流内容:⑴中国到西方: 和 、 等技术 ⑵西方到中国:①中亚的 、 、 、 等农作物,② 罗马的 、 等手工业品和 ,③印度的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页(共2页)张洪中学七八年级政史备课组 1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2. 能力目标:阅读、查找知识点,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培养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张骞、班超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培养青年人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法指导】明确目标、问题导学、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等。 【课前预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一)、张骞通西域 1、 西域的地理位置: 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______。 (1)、背景:西域各国纷纷归附 。 (2)、时间: 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3)、职责:总管 。 (4)、意义:今 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1、背景:张骞出使西域后, 使者、商人接踵西至, 的使者、商人也纷纷 东来。 2、路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 通过 、今 地区,运 往 ,再转运到 ,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3、海上丝绸之路: 以后,西汉的商人开辟了 交通要道。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从 南下,绕过 ,穿过 , 通往孟加拉湾,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到。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 出使西域。 2、班超派 出使大秦。 3、166年, 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的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首次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课内学习】:(据图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组间展示) 《丝绸之路示意图》 活动一、西域主要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活动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以及结果如何? 活动三、张骞值得学习的精神品质有哪些? 活动四、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西汉政府在西域何时设立了一个什么机构?有何意义? 活动五、对于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事谁?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于欧亚大陆有着什么意义? 活动六、东汉时期还有谁出使过西域?欧洲国家同我国首次直接交往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材料题 北师大版

材料题: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阅读下列材料 汉武雄图载史篇,万里长城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出“汉武雄图载史篇,万里长城遍烽烟”的史实根据。 (2)“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3)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作者在汉武帝和昭君之间更倾向于哪一位?为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总是觉得:匈奴从中华版图上消失,是一种巨大的遗憾,这种遗憾就像一块永不愈合的伤口,时常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疼痛。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赖于这种文化,才能坚持生存和发展下去,而文化的运动与交流,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在匈奴短暂的东方生活中,虽然对中原汉王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但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 ——《怀念匈奴》材料二当年“马踏匈奴”的主人霍去病,如今正静静躺在高大的封土下。在霍去病短短二十四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为汉朝带来了胜利的荣耀与和平的曙光。当他发出“匈奴不灭,何以为家”的豪言后不久,便猝然倒在战争的间隙。

——《站在霍去病墓前》请回答: (1)举例说明匈奴在短暂的东方生活中,对中原汉王朝构成的强大的威胁。 (2)秦朝、西汉初年以及汉武帝时期各是如何解决匈奴对中原王朝构成的威胁的? (3)找出材料二中描述霍去病功绩的句子,说明汉武帝为何给霍去病修建高大的陵墓?并谈谈你对“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认识。 (4)请谈谈你对“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这句话的认识。 3.阅读下列材料 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疆(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资治通鉴》请回答: (1)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冒顿单于对历史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一、学习目标: 1、识记: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丝绸之路。 2、理解: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3、分析:丝绸之路的影响。 二、知识链接: 1、课本插图:《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 这幅图是根据敦煌壁画摹画。图中伞盖下骑马者为汉武帝,身后是侍从。跪在马前 的是张骞,他在向汉武帝行拜别礼,身后是他的随从。 2、两汉与日本的交往 古代中国对日本泛称倭。倭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山海经》。《汉书》记载,“乐浪海 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可能是指以北九州为中心的许多小部落国家。这些小国中, 不少已与西汉交往。1784年在日本福冈市志贺岛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一般认为,“委(倭)奴国”在今日本北九州博多附近的傩县,这说明在公元1世纪,日本北九州 一带确实已与汉朝交往。 3、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虽然与汉朝建立联系,但仍然受着匈奴的控制。为了供应 往来的使者,汉武帝、昭帝便在渠梨(今新疆库尔勒)、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等地 驻兵屯田,积聚粮食,置使者校尉领护。汉宣帝神爵年间,匈奴右部兼管西域的僮仆都 尉日逐王与单于失和归汉,汉朝便设西域都护,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 三、前提测评: 1、两汉时,人们把现今什么地区称作西域? 2、西汉初年,西域被什么人控制? 3、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谁出使西域?其目的是什么?出发地是哪里?这次出使的目的达到没有?又有何意义? 4、想一想,张骞出使西域最有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四、自学、讨论、展示: 5、公元前多少年,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出使有何收获?

6、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7、公元73年,东汉又派谁出使了西域?其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8、你能说说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吗? 9、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10、欧洲国家和我国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是什么? 五、我的思考和疑问 六、达标检测: 11、两汉时期,人们称为西域的地方是指() A、当时的安息和大秦 B、当时的西方各国 C、现今内蒙古地区 D、现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12、中国古代中原和西域交通的开拓者是()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张骞 D、卫青 13、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始于() A、公元前60年 B、公元60年 C、公元前119年 D、公元前138年 14、担任西域都护的是() A、卫青 B、窦固 C、张骞 D、班超 15、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开通 C、西域都护设置 D、司隶校尉设置 16、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 A、与西域通商 B、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C、与匈奴和好 D、设置西域都护 17、在游览丝绸之路途中,导游让大家猜测,这条横穿欧亚的陆地通道被生动、形象地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你认为最佳答案是() A、中国是盛产丝绸的文明大国 B、西汉时,丝绸是最主要的原料 C、横穿欧亚的陆地通道盛产丝绸及其丝织品 D、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18、班超“投笔从戎”,立志报国,经营西域30年,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 A、西汉 B、战国 C、秦朝 D、东汉 19、张骞通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教学方案)

( 历史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丝绸之路 的开辟(教学方案) History is a highly comprehensive subject, and its effect on student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outlook on life, world outlook, and moral beliefs.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丝绸之路的开辟(教 学方案) 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目标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活动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师:(胡萝卜、洋葱、核桃实物情景导入)同学们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吗?(生答)知道为什么称“胡-”“洋-”吗?它们是从哪儿传来的?知道西域和中原的道路是怎样开通的吗?张骞通西域以后就形成了一条中西方交往的道路。这条道路在我国历史上叫什么呢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域,踏上丝绸之路,了解在那里发生的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 师:(展示课题) 明确目标 师:是张骞勇敢的揭开了笼罩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神秘面纱,开通了西域和中原的道路。 张骞通西域后就形成了一条沟通东西方交往的丝绸之路。因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