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防治工作中的治灾措施与方法

泥石流防治工作中的治灾措施与方法
泥石流防治工作中的治灾措施与方法

泥石流防治工作中的治灾措施与方法

治灾工作要抓好五方面的关键工作:

(一) 、好做好泥石流石流地区的调查、勘查工作;

(二) 、是编制好地质灾害治灾规划;

(三) 、是做好工程设计;

(四) 、是保证工程质量;

(五) 、是做好后期管理。

1、分级编制泥石流灾害防治规划:

1)、泥石流活动地区的调查、勘查;

2)、泥石流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3)、制定泥石流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4)、圈定泥石流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5)、泥石流防治措施等。

2、泥石流防治要点

1)、建立以流域为治理单元的综合防治体系;

泥石流防治工作中的特点、难点和特殊性:

1、防治对象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工程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然地质环境变化的取向和量的评估。

2、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技术水平目前还很不成熟,且缺乏统一的安全技术标准,因此可靠性低、风险也就很大。

3、松散物源稳定性的不确定性、岩土性质的非均质性和不确定性,岩土体诸力学参数(C、Φ值的选用)变异性大,不易确定,合理取值很难。

4、推力计算和稳定性评价的可靠性(可信度)较低。

5、工程立项与责任追究制等行政与技术和经济等相互矛盾和制约(管理问题)对防治技术的干扰。

暴雨泥石流防治工作的现状和特点

(1) 以流域为治理单元,强调综合防治体系;

(2) 工程治理的主要方面是如何减沙、减势、避害;

(3) 工程多为非标准化工程,规程、规范尚不健全;

(4) 工程设计标准现阶段不宜过高,分阶段逐步实施为上策。

2)、暴雨泥石流治理单元划分治理方针:

(1).以流域为治理单元,建立防灾保障体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以人为本,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可持续发展;

(2).预防为主,避让与防治相结合,生态与环保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软防治与硬防治相结合;

(3).防治工程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适用、美观。

3)、泥石流防治工程类型

常用各类防治工程的主要功能:

(1)、抑制泥沙产生的措施:常见有拦沙坝、谷坊、护岸、封山育林、截水沟,坡面梯田化等;

(2)、限制水沙下泄量,控制流路,防冲防淤:这类措施有拦沙坝,包括穿透式格拦坝,停淤场、导流堤、排导沟、清理河床,消除弧石等;

(3)、避开泥石流的直接冲击,削弱泥石流的能量,把泥石流引向指定地区的措施:如导流坝、拦挡坝、明洞渡槽、渡槽、排导沟、防冲墩、防护桩或墩身防护圈等。

4)、典型泥石流沟分区段综合防治

(1)、形成区:

主要灾害形式:山体及河岸崩坍、滑坡发育冲毁堤坝或淤埋设施。

防治原则:治山、治沟、稳坡、稳谷、减少和防止崩坍、滑坡、减少泥沙入沟、滞缓暴雨汇流速度和沟槽汇流集中程度以减势。

防治重点:以防治产砂为主,治理形成区内不稳定的岩坡、松散堆积体,最大限度减少和控制入沟沙量。

防治方法及常用工程措施:封山育林,25?以上陡坡地区退耕还林,科学规划集排水系统,坡面治理工程,沟谷稳坡稳谷治理工程,低坝群(实体坝)、护底护岸工程。

(2)、流通区:

主要灾害形式:沟岸有崩坍、滑坡、常冲毁堤坝等建筑物。

防治原则:治山、治沟、稳坡、稳谷、防堵塞、提高泥沙搬运能力。

防治重点:以排砂为主,稳定流路,控制下泄沙量和输沙粒径。

防治方法及常用工程措施:拦挡工程格栅坝(水石型、泥石型)实体坝(泥流地区)淤地坝(泥流地区)护底、护岸工程、导流工程。

(3)、堆积区:

主要灾害形式:淤埋、泛滥、尾端再侵蚀。

防治原则:减沙、增势,提高泥沙搬运能力尽可能将泥沙排入大河,重点保护山口居民聚集区和工农业活跃区。

防治重点:以防淤和防泛滥为主,控制堆积扇危险区范围,在有条件地区实施停淤减砂。

防治方法及常用工程措施:导流工程、排导工程、护底、护岸工程、停淤场、缓冲林带、集流归槽。

(4)、下游大河区:

主要灾害形式:冲淤交替发展,冲毁堤岸等。

防治原则:增大扇缘切割能力,降低支沟侵蚀基准面,增大泥沙输入大河能力。

防治重点:加大扇缘切割和排沙能力,确保河形无大变化。

防治方法及常用工程措施:挑流、导流工程,使主流稳定在扇缘一侧。

5)、常用防治建筑物设计控制

泥石流防治建筑物的设计控制见表 3。

表 3 泥石流防治建筑物的设计控制表

拦挡坝抗滑、抗倾安全系数

注工况1、自重坝前堆石压力

工况2、自重坝前堆石压力动水压力

工况3、自重坝前堆石压力冲击力

工况4、自重坝前堆石压力静水压力扬压力

泥石流防治工程安全超高、埋深值

注:不含爬高、冲高、淤积高

3、拦挡建筑物的设计

1)、拦档建筑物的主要作用

A.控制泥石流的强度拦截泥沙,降低泥石流的浓度,改变输沙条件,减少输沙粒径,调节输沙量,使泥沙输移形态由泥石流向水流输沙转化;

B.降低河床坡降,减缓泥石流运动速度并防止河道纵向侵蚀和横向侵蚀;

C.充分利用回淤效益、稳坡稳谷;

D.调整流向。

2)拦挡建筑物的使用条件

A.中上游或下游大河没有排沙或停淤的地形条件,必须控制上游产沙的河道;

B.流域来沙量大,沟内崩塌、滑坡体较多;

C.要求短期内生效的;

D.上游有一定的筑坝地形(较大的库容和狭窄的坝址);

E.地方部门能协同治理。

3)、泥石流拦挡建筑的设计要求:

拦挡建筑物设计因建筑物的功能和受力情况与水利部门的坝工设计不同,根据泥石流活动特点,拦挡建筑物设计要求见表4-4-4。

泥石流地区拦沙坝设计频率低、泥石流发生频次高,设计坝高和库容小,因此多用低坝群方案。淤满后根据需要可再继续加高。

修建拦沙坝必须结合上游水保措施,使与库容有效期一致。

表 4 泥石流拦挡建筑的设计要求

4)、格拦坝特点和设计条件

A、格拦坝特点

1.拦排兼容

2.坝前有选择拦蓄,能充分发挥下游河道的固有输沙能力。

3.延长泥库寿命,充分发挥工程经济效益。

4.可以实现工厂化生产,节省污工量,现场组装方便,施工周期短,还可以用于抢险。

B、格拦坝设计条件

1.同一条河沟上,建造格拦坝不应少于2座。

2.坝间隙按保证下游安全过流、过沙能力设计。

3.最上游一座坝,首要满足防冲要求,其次才是满足调节需要。

4.每座坝调节幅度最大不能超过1/3。

5.格拦间隙:平面坝 b=d90,

立体坝 b=1.5-2d90

4、排导工程:

1).排导工程的主要作用:

(1)控制灾害的位置将可能堆积在生产生活设施附近,并危及安全的泥沙设法安排到远离被防护区的适当地区;

(2)利用泥石流自身的力量提高或改变自然情况下沟槽的搬运能力。增大输沙粒径;

(3)维持沟槽坡度、限制纵向和横向变形,防止沟岸、沟床变形引起的崩塌、滑坡;

(4)调整流路,使泥石流按人们指定的方向运动。

(5)排导工程占地少,且不受上游防治措施有无或生效与否的约束,近期收效快。

2)、常用的建筑形式:排导沟、急流槽、渡槽、导流堤护岸、护底等,主要用于改善流

通区和堆积扇上的工作条件和保护沟岸、沟底。

3)、排导工程设计要点、难点: A、排导工程设计要点:

(1)、参照流通区段内及坡度选择断面。沟底宜用尖底或弧形,表面宜做耐磨处理。

(2)、按Q均级顺应主流中线选择排导沟中线

(3)、弯道处留足弯道超高和爬高高度

(4)、末端标高宜在大河平均水位以上,并留足3-5次淤积高度

(5)、排导沟最小宽度>2damax(可能滚动的最大巨石的a 轴向长)

(6)、排导沟最小深度>1.5dcmax(可能滚动的最大巨石的c 轴向长)

B、排导工程设计难点:

(1)、排导沟设计中的难点之一是最佳断面的选择:限于当前泥石流运动规律还未完全掌握,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一部分认为泥石流流量变差大,主张断面宜宽不宜窄,以复式断面为宜,容许泥石流在沟槽内自动调节,另一部分是从提高泥沙搬运能力出发,认为窄深断面有利,主张宜窄不宜宽,以沟槽内略有淤积为限;

(2)、难点之二是排导沟的末端处理:下游大河高水位常形成顶托使输送距离变短,在沟槽内很快发展成溯源淤积,而且发展速度很快,造成槽内异常淤积,严重的可使工程失效。有时沟槽内由于巨石或其他阻碍,也可能形成上述类似淤积而使工程失效。

4).排导沟的使用条件:

(1)有排沙的地形条件;

(2)末端有较高的地形差在大河主流一侧;

(3)需要改变现有流路,要求短期生效的;

(4)坡度较小的地方也可采用拦排结合,先拦后排。

5、生物工程:

在荒漠、荒山和植被被严重破坏的地区,为防止水土流失,恢复和重建流域内科学的生态系统。生物工程在预防和减轻泥石流活动及实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发挥生态的综合效用,我们建议提倡林、乔、灌、草综合营造,严格管理,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林体系。目前在我国部份泥石活跃地区,已启动二类生物防治工程:

1)、林业工程:封山育林,在各大流域上游营造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及科学的林带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西部地区营造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如长江上游生态防护林。

2)、农业工程:在25度以上实施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压缩垦植面积。在山区实施科学的农业耕作和灌溉体系,保护水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山区农业体系。

营林类型与树种应根据地域特性和植物生长特性进行科学选择。

水源涵养林:宜选用高大乔木,形成复层林。

水土保持林:宜采用耐旱、深根性、耐贫瘠、易成活的树种,如:马尾松、白桦、柳、山杨。

在堆积扇、阶地、滩地营造开发性水土保持护滩林:宜以乔灌木、混交林、林果混交、林农间种、林药间种等多用途立体经济林

5、坡面泥石流治理方法

由于发生的时、空可知性低,难于防范,当前可供选择的方法是:

1 坚决贯彻中央有关25度以上山坡退耕还林的国策,保护脆弱的陡斜坡地。

2 实行沿等高线种植的条带式多树种的封山育林,不宜在发展单一树种的坡面林地。

3 在坡上每隔30-50米高度建造水平堆石排水暗沟,降低表层土体内地地下水压力。

4 对30度以上陡坡斜面下地居民点宜开展防灾宣传教育,做好防灾避让和预案。

5 对已发生崩塌地斜坡面,如无特殊需要无须治理,可任其自然复旧。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0239-2004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四年十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1总则 1.1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程序 第1.1.1条泥石流防治程度是指泥石流灾害防治项目从决策、勘查、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先后次序。为保证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泥石流灾害防治应遵循下列基本程序。 第1.1.2条工程勘查主要根据设计阶段和泥石流灾害体及其防治区域,进行测量、测绘、测试、勘探、试验、鉴定、研究与综合分析评价工作。目的是为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第1.2.3条可行性研究通过初步勘查、监测、稳定性分析,危害性评估等工作,对是否需要进行防治,以及防治的范围和重点区域,防治工程方案的选定等,提出可行性分析,上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和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作为领导机关决策的依据。 第1.1.4条立项与编制设计任务书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别泥石流灾害项目的重要性、危害性与规模,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批准权限,提出立项报告。立项批准后,应立即组织编写设计任务书。

第1.1.5条工程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主要是编制适应这两个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工程图件和工程概、预算。 第1.1.6条工程施工是实现设计文件的重要阶段,应做到计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互相衔接,投资、工程内容、施工图纸、设备材料、施工力量五个方面落实,保证全面完成设计文件的内容及要求。 第1.1.7条竣工验收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完成任务,同时还要移交固定资产、次会给当地政府或专职单位使用和维护管理。 1.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 第1.2.1条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泥石流灾害有不同的特点,防治工程设计对每个泥石流的治理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是互不相同的。所以,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泥石流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第1.2.2条风险性设计泥石流是不良的复杂地质体,为非均质、各向异性介质,物理力学参数是随机变量,变异性大;其次,防治工程承受来自泥石流体和外界的各种荷载,不仅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而且还要求下伏的地质体也具有优良的性质;另外,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在成熟的科学技术。因此,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验和监测,根据检测资料适时进行设计变更,以使设计能更接近实际,保证工程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pdf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研究动机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 险峻的地区, 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 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毁坏性、运动快、历时短等特点,且 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发生泥石流往往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当前,我国山区城镇 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 且灾情十分严重。因此,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目的 让人从根本上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并以此做出正确的预防措施, 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研究方法 上网或在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研究内容 一、产生原因 (一)客观条件 1、在地貌上,流域形状便于流水汇集。 2、在水源上,有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3、在松散物质来源上,上游应有丰富的碎屑物。常见于岩石结构松散,水土流 失严重的地区。 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欲求逐渐增大。如今,因为人类对自(二)人为因素 然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 一方面,在修建公路、铁路时的不合理开挖毁坏了山坡表面。另一方面, 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 山坡失去保护、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毁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 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二、危害影响 1、对居民点的危害: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致使交通中断,还可 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预防措施 1、修建铁路、公路、工厂、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 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 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 2、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 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 科学种植。 3、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勘测,圈定危险区域,制定防治规划,对—些重要 的危险区采取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研究结论 治理滑坡和泥石流是一项十分艰巨、耗资巨大、而且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泥石流活动区修建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干线等,都以躲避为上 策。在无法躲避, 必须在泥石流区内建筑的工程, 在对泥石流的治理上也要汪意结合当地具体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设计。 研究心得 尽管滑坡和泥石流是自然灾害, 但人类活动却是可以加速其发生或阻止其形成的。所以,人类应该学会如何进行防范措施,同时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泥石流防治措施

目录2 2 3 高回填区、高边坡、弃土场泥石流防治措施 一、工程概况 五垴山风电场工程道路共计。分为:进场道路(改造段4km和新建段 km)、场内道路(场内主线和场内支线),高填方段按设计要求设置挡土墙和排水沟,保证填方段边坡的稳定性,高边坡段按设计要求做好边坡防护和植被恢复工作,弃土场按弃土场设计要求做好弃土场防范工作。 二、编制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根据国家相关文件、技术规范以及本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项目建设新增水土流失特点,在本方案设计中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原则。 (2)综合防治原则:紧密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和项目建设水土流失特点,科学评价和预测项目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状况及发展趋势,按照治理措施与预防监督措施

相结合、永久措施与临时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形成有效的综合防治体系。 (3)“三同时”原则:坚持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相适应原则,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开工前识别所有施工环保、水土保持因素,形成文件,制订控制措施,对重要施工环保、水土保持因素制订管理方案。开工前组织对全体员工进行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知识学习,增强环保意识,保证环保工程质量,采取有效措施,使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强化环保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使环保意识全面深入人心,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作用。 合理布置施工场地,生产、生活设施尽量布置在征地线以内,少占或不占耕地,尽量不破坏原有植被,在其周围植草或植树绿化,创建美好环境。弃渣场所处位置均为山地地形,分析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方式,有以下几种: (1)降雨及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导致弃渣场水土流失; (2)弃渣场弃方堆积不密实而产生水土流失; (3)防护、排水措施不利或毁坏导致弃渣场水土流失; (4)绿化措施不充足,导致表层种植土经雨水或径流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5)后期人为破坏植被,导致地表裸露,无植被覆盖而产生水土流失。 三、高填方段防治措施 填方放坡严格按设计要求放坡,填方完成后土质边坡及时完成坡面植草防护,在雨季施工来临前完成挡土墙和边沟的施工。 四、高边坡段防治措施 开挖完成后及时完成坡面修整和植草防护,有山坡截水沟的位置及时完成。 五、弃土场防治措施 弃土场征用过程中要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在弃方完成后,及时完成坡面的修整和植被恢复工作,挡土墙及排水沟的施工要在雨季来临前完成施工。 (1)弃渣场弃渣前,先清除地表草皮及腐殖土,并将其集中堆放,弃渣完毕后部分可用于植被恢复利用。

[云南]河道泥石流拦渣坝及防治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secret

德钦县河泥石流拦渣坝及县城河 泥石流防治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云南省 2007年7月4日

目录 第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原则 1、编制依据 2、编制原则 3、施工总体目标 第二部分施工布置 1、场内布置 2、弃料场、堆料场的规划布置 3、生产、生活临时设施 4、水、电、通讯 第三部分施工组织机构 1、施工组织机构的设置 2、组织机构框图 第四部分施工机械设备 第五部分施工进度计划安排 1、施工进度计划 2、工程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第六部分劳动力和材料投入计划及其保证措施 1、劳动力安排 2、材料投入计划 3、劳动力、材料保证措施 第七部分主要施工程序及施工方法 第1节施工测量 第2节土石方开挖 第3节土方回填

第4节浆砌石施工 第八部分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1、本工程质量目标 2、质量承诺 3、质量保证体系 4、质量保证措施 第九部分施工安全保证体系 1、安全保证体系框图 2、安全保障组织机构 3、安全保证措施、现场安全预控措施第十部分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1、文明施工措施 2、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一部分冬雨季施工措施 第1节雨季施工措施 第2节冬季施工措施 第十二部分降低成本措施 第十三部分降低环境污染和噪音措施第十四部分防止破坏地下设施措施第十五部分成品、半成品保护措施

第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原则 1、编制依据 ①、业主提供的招标文件、图纸及现场踏勘资料; ②、与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 ③、与工程有关的国家及专业技术规范、规程、标准; ④、公司长期积累的丰富施工经验及施工能力; ⑤、公司质量体系文件; 2、编制原则 ①、业主对工程工期、质量要求及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要求的原则; ②、与业主、监理工程师、设计代表及有关单位协调施工的原则; ③、充分利用多工作面及充足的施工机械设备,做到有节奏、连续、均衡生产、文明施工; ④、先进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 3、施工总体目标 我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文明诚信、服务社会”的质量方针,以丰富的施工经验、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的管理经验、完善的质量做主体系,以事关企业信誉、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认真对待每个承建的工程,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我公司将从战略高度重视本工程的施工,响应招标文件全部条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达到如下目标: (1)质量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文明诚信、服务社会”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1、概述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2.1地形条件 (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 (2)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出口的瓢状或?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Χ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 (4)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质有堆积的场所。 2.2地质条件 (1)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利。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2)岩性: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易遭受破坏,碎屑物质来源丰富。 2.3水文气象条件 (1)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突然大量来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2)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的侧蚀掏挖作用产生滑坡、崩塌等,增加了物质来源。 2.4其他条件 如人为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积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开挖隧道时破坏地下的地质平衡条件时等,也会形成泥石流。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 (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此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3、泥石流的危害 由于泥石流中泥、沙、石块等土粒物质含量高,流体浓稠,粘性强,因而致使泥石流具有结构性、惯性强、搬运力大、破坏力强和分选性差等特征。

泥石流应该采取哪些“防范和整改措施” 档

泥石流应该采取哪些“防范和整改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灾害引发次生事故的安全防范工作。切实抓实、抓细、抓好。要及时召开防范事故的工作会议,认真研究解决可能因泥石流灾害引发次生事故的突出问题,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会诊”,确保管理责任落实。 二是深化隐患排查,严格事故隐患整改治理。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更要强化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制定治理整改措施,实行领导包干,挂牌督办。凡是能够马上整改的,要立即整改,坚决杜绝走过场。对短时间内确实无法整改消除的,要落实防控预案,细化责任、措施、整改资金和治理时限,全天候监测监控,严防事故发生。 三是加强现场抢修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对可能需要应对的应急抢险工作,应急救援指挥人员要提前谋划安全防范措施,保证救援人员人身安全,防止救援次生事故发生。抢险人员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四是加强应急值守,确保信息报送和抢险物资运输通畅。应急指挥中

心要24小时不间断值班,主要领导的通讯工具要保持24小时畅通,遇到各种突发事故和异常情况,值班领导和有关人员要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抢险和处置,并按规定逐级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确保信息及时报送。密切跟踪天气情况,时刻和现场指挥部保持联系,及时沟通抢修进展情况和抢修所需要物资,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工作,针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和疫情,补充完善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人员和责任,做好救援队伍、装备、物资、专家等各方面应急准备,确保应急救援队伍全天候待命,随时实施救援。 五是二公司要派遣专家赶赴现场,对现场地质情况及可能发生的地质隐患进行勘察,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项目部各部门须严格落实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部长施工队队长责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将再排查行动的责任分层级落实至施工队和班组,项目部领导要强化督导检查。 项目部各部门和施工队要加强排查,尽快整改。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力量开展山洪地质灾害和堰塞湖隐患再排查,重点关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区域,重点检查人员密集的山洪泥石流沟、聚集活动场所和易发生灾害的工程建设地点。

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

中国地质大学 水土保持学论文 题目: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王殿武 2010年12月4日星期六

目录 一、引言:泥石流定义 (1) 二、泥石流的产生条件 (2) 三、泥石流的危害 (2) 四、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 (3) 五、参考文献 (5)

引言:泥石流的定义 背景: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上游的迭部县代古寺出现了93.8毫米的局地强降水;舟曲县东山镇降水量达96.3毫米,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7.3毫米,超过舟曲县8月平均降水量。局地短时强降水等因素引发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500多人死亡,200多人失踪。这次灾害引发我作为写这篇论文的真正原因。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或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一、泥石流具有以下性质: 1.具有土体性质——结构性 2.具有水体性质——流动性 3.具有发生在山区的性质——有较大的流动坡降(沟床比降) 二、泥石流的分类 (一)依据地貌学观点分类 1.按泥石流沟谷形态发育程度区分: 1)标准型泥石流 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2)河谷型泥石流 流域呈有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 3)山坡型泥石流 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2.按泥石流冲积扇所处的地貌位置区分: 1)峡谷型泥石流 2)宽谷型泥石流 (二)依据泥浆水利学观点分类 1.按物质成分分类 1)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 2)以粒径不等的砂粒和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石块的叫泥沙流; 3)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 4)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2.按物质状态分类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1、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多村庄建在山麓扇形地上。山麓扇形地是历史泥石流活动的见证,从长远的观点看,绝大多数沟谷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在村庄选址和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岸过近;已经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槽而对两岸居民造成的伤害。 2、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 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促进泥石流的活动;当弃土、弃渣量很大时,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溃决时必然发生泥石流。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最好能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

力。 3、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泥石流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而且即使发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4、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 雨天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点,沟谷下游是晴天,沟谷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群众对山区气候变化无常的生动描述,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样也要提防泥石流灾害。 5、泥石流监测预警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了解分析防范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 其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第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第四,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 第五,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第六,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除以上六个特点以外自然灾害是突然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分析、防范、降低自然灾害。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泥石流吧。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一、泥石流的危害 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害。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二、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1、持续降雨或冻土解融或高山冰雪融化,导致山上土壤含水过多而松动

2、地势高差大,山上松动的土石易受重力影响而滑落.3.植被覆盖率低,树木无法对土石形成有效阻挡. 三、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亦能诱发泥石流,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这种行为形成的泥石流的事例很多。(3)滥伐乱垦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及其治理措施 一、泥石流简介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 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治理措施也应有所不同。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形成)区,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治理效果最佳。 (一)生物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一般采用乔、灌、草等植物进行科学地配置营造,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泥石流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生物措施一般需要在泥石流沟的全流域实施,对宜林荒坡更需采取此种措施。但要正确地解决好农、林、牧、薪之间的矛盾,如果管理不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与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较,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风险小,能促进生态平稳,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生产效益,以及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生物措施初期效益一般不够显著,需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才可发挥明显作用,在一些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严重地段,单独依靠生物措施不能解决问题,还需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产生明显的防治效能,生物措施包括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等各种措施,通常在同一流域内随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布置。 (二)工程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相应采取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治理工程,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抗滑桩监理规划范本

监理规划报审表 云南省德钦县一中河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监 理 规 划 编制:审核: 业主单位:德钦县国土资源局 设计单位: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 监理单位:四川四强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辽宁绿科环境工程限公司 编制日期:二〇一七年三月十八日

第一章工程项目概况 第一节工程概况 一、建设单位及相关单位 建设单位:德钦县国土资源局 设计单位: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 监理单位:四川四强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辽宁绿科环境工程限公司 二、工程名称和工程地址 1、工程名称:云南省德钦县一中河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2、工程地址:德钦县一中河 三、工程投资及工程概况 1、工程投资:总投资约7159140.45元元 2、工程概况: 一中河泥石流位于德钦县升平镇拓展新区东侧,属芝曲河左岸之流,是一条处于旺盛期的山区型高频发粘性泥石流。依据相关勘查单位报告和现场复核情况,一中河泥石流直接威胁着德钦县城新区、县一中、县民族小学、县党委、县委、县政府、县政府下辖的各局办机关等多个单位1940余人,威胁固定资产约22020万元。施工难度大,综合确定该泥石流的防治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桩坝主控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30年。根据所处地形、地质条件,本次防治工程设计拦挡坝采用片石混凝土作为泥石流拦挡措施。主要类型包括谷坊坝(G1~G9)、钢筋石笼坝(S1~S9)、桩板式拦渣坝(1#、2#)、副坝(F1、F2)及修补拦渣坝B1。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第二章监理工作目标和范围 第一节监理工作目标 监理工作质量要求: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程、施工图纸和有关合同要求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在遭受着巨大的挑战。泥石流正是在自然条件以及人为条件的基础上发生的。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对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字】泥石流,形成条件,防治措施 一.前言 泥石流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在山地地区,强降雨再加上植被的破坏,致使其很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因此,这就有必要加强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以及防治措施的研究。 二.泥石流类型及其特征 1.山坡型泥石流 山坡型泥石流主要沿山坡坡面上的冲沟发育。沟谷短、浅、沟床纵坡常与山坡坡度接近。泥石流流程短,有时无明显的流通区。固体物质来源主要为沟岸塌滑或坡面侵蚀。 2.沟谷型泥石流 沟谷型泥石流沟谷明显,长度较大,有时切穿多道次级横向山梁,个别甚至切穿分水岭。形成区、流通区、沉积区明显,固体物质来源主要为流域崩塌、滑坡、沟岸坍塌、支沟洪积扇等。 3.标准型泥石流 具有明显的形成、流通、沉积三个区段。形成区多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地面坡度陡峻;流通区较稳定,沟谷断面多呈“V”形。沉积区一般呈扇形,沉积物棱角明显。该型泥石流破坏能力强,规模较大。 三.泥石流的识别 1.物源依据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一定量的松散土、石参与。所以,沟谷两侧山体破碎、疏散物质数量较多,沟谷两边滑坡、垮塌现象明显,植被不发育,水土流失、坡面侵蚀作用强烈的沟谷,易发生泥石流。 2.地形地貌依据

能够汇集较大水量、保持较高水流速度的沟谷,才能容纳、搬运大量的土、石。沟谷上游三面环山、山坡陡峻,沟域平面形态呈漏斗状、勺状、树叶状,中游山谷狭窄、下游沟口地势开阔,沟谷上下游高差大于300 m,沟谷两侧斜坡坡度大于25°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泥石流形成。 3.水源依据 水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局地暴雨多发区域,有溃坝危险的水库、塘坝下游,冰雪季节性消融区,具备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流水的条件,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其中,局地性暴雨多发区,泥石流发生频率最高。如果一条沟在物源、地形、水源三个方面都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这条沟就一定是泥石流沟。但泥石流发生频率、规模大小、粘稠程度,会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已经发生过泥石流的沟谷,其后仍有发生泥石流的危险。 四.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1.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空间条件,对泥石流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其主要方面在于地形形态和坡度是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体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和产生快速流动。每一处泥石流自成一个流域,典型泥石流的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见图1)。 (1)泥石流形成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型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60°的陡坡。其面积大者可达数十平方公里。坡体往往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育。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汇集周围山坡上的水流和固体物质。 (2)泥石流流通区:泥石流流通区是泥石流搬运通过地段。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泥石流进入本区后具有极强的冲刷能力,将沟床和沟壁上的土石冲刷下来携走。当流通区纵坡陡长而顺直时,泥石流流动畅通,可直泻而下,造成很大危害。反之,则由于易堵塞停积或改道,因而削弱了能量。 (3)泥石流堆积区:泥石流堆积区是为泥石流物质的停积场所,一般位于山口

泥石流防治措施1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编制原则 (2) 三、高填方段防治措施 (3) 四、高边坡段防治措施 (3) 五、弃土场防治措施 (3) 六、质量保证措施 (4) 七、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4)

高回填区、高边坡、弃土场泥石流防治措施 一、工程概况 五垴山风电场工程道路共计26.9km。分为:进场道路14.1km(改造段4km和新建段10.1 km)、场道路12.8km(场主线和场支线),高填方段按设计要求设置挡土墙和排水沟,保证填方段边坡的稳定性,高边坡段按设计要求做好边坡防护和植被恢复工作,弃土场按弃土场设计要求做好弃土场防工作。 二、编制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根据国家相关文件、技术规以及本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项目建设新增水土流失特点,在本方案设计中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原则。 (2)综合防治原则:紧密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和项目建设水土流失特点,科学评价和预测项目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状况及发展趋势,按照治理措施与预防监督措施相结合、永久措施与临时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形成有效的综合防治体系。 (3)“三同时”原则:坚持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相适应原则,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开工前识别所有施工环保、水土保持因素,形成文件,制订控制措施,对重要施工环保、水土保持因素制订管理方案。开工前组织对全体员工进行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知识学习,增强环保意识,保证环保工程质量,采取有效措施,使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强化环保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使环保意识全面深入人心,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作用。 合理布置施工场地,生产、生活设施尽量布置在征地线以,少占或不占耕地,尽量不破坏原有植被,在其周围植草或植树绿化,创建美好环境。弃渣场所处位置均为山地地形,分析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方式,有以下几种: (1)降雨及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导致弃渣场水土流失; (2)弃渣场弃方堆积不密实而产生水土流失; (3)防护、排水措施不利或毁坏导致弃渣场水土流失; (4)绿化措施不充足,导致表层种植土经雨水或径流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5)后期人为破坏植被,导致地表裸露,无植被覆盖而产生水土流失。 三、高填方段防治措施

2021版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版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 防治措施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2021版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通过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的了解,可预测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点和工程建设(已建或待建)所在地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从而减小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文章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条件,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条件防治措施 泥石流危害虽然很大,但是只要深入了解其成因、特征就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整治,消除或降低泥石流对工程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我们在了解泥石流成因,提出预防措施的的同时也要树立环保意识。 一、泥石流含义 我国是多山之国,地形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山体

稳定性较差,加上丰富水源条件,使我国泥石流灾害十分发育,危害相当严重。 泥石流是由黄土、粘土、松散岩石碎屑层在水的掺合下形成的泥浆,在震动或暴雨、冰雪融水等外部条件激发下,沿坡面或沟槽作突然性的流动现象。它是介于水流和土体滑动间的一种运动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泥石流与洪水同属山地洪流,即它们都是大量水分携带山体泥、沙的流体沿沟、槽汇聚呈急泻而下的洪流。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流体中水分与泥、砂组分的含量比例多少。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地形条件。要具有利于水和物质汇集和泥石流流动的高山深沟、陡峻地势、坡降大的沟河流域等地形地貌。泥石流形成区多为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植被差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集中的三面环山、瓢状或漏斗状地貌;流通区的地形具有能够使泥石流急泻而下的深狭谷、大陡降谷床特征;堆积区一般为能使碎屑

泥石流的防范措施标准范本

解决方案编号:LX-FS-A36830 泥石流的防范措施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泥石流的防范措施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泥石流防治,应以防为主,开展预防监测,宣传普及泥石流的知识,重视制止诱发泥石流的人为活动,保护山地生态环境,防患于未然。开展坡面治理,搞好水土保持,实行合理耕作活动,从根本上解决泥石流的灾害。 一、泥石流的预防 1、要及时掌握气象部门降雨量预报,特别注意暴雨天气; 2、制定汛期疏散避灾计划; 3、加强泥石流沟上游的监测工作; 4、当听到沟内有轰鸣声或河水暴涨,应警惕泥

浅谈泥石流对工程的影响

浅谈泥石流对工程的影响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它的发生受很多条件的制约,是山地常发地质灾害之一。本文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对工程的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条件防治措施 一、引言 泥石流是一种突然暴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液体两相混合介质的特殊洪流,呈黏性层流或稀性紊流。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了堰塞湖。截至28日,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463人遇难,失踪302人,已解救1243人。此次特大山洪地质灾害灾情之大,伤亡人数之多、损失之严重在甘肃乃至全国也都是少见的。下面让我来进一步了解泥石流, 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地质条件 (1)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

高的地区,一般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利。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2)岩性: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易遭受破坏,碎屑物质来源丰富。 2、地形条件 (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 (2)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 (4)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质有堆积的场所。 3、水文气象条件 (1)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突然大量来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2)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的侧蚀掏挖作用产生滑坡、崩塌等,增加了物质来源。 4、人类活动的影响

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及防治

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及防治 刘文山1 (1.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摘要: 关键词: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典型的固液两相流,也是一种常见的山地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很大,泥石流一旦成灾还可能破坏区域生态环境平衡家具水土流失及荒漠化过程,影响生远。尤其是在当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主义社会过程中,伴随着城市或进程和经济建设向山区的延伸发展,山区泥石流的灾害性英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兴利除害,有效防治泥石流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1 . 泥石流的分类。 1.1 按泥石流流域地貌形态分类。 (1)沟谷泥石流。沟谷明显,沟谷型往往是由几条支流会入主沟而组成,流域范围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形成区(即侵蚀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个区段,形成区中还有清水供给区和固体物质补给区。典型的沟谷型泥石流沟流域形状如图1. 图 1 甘肃武都甘家泥石流沟 (2)山坡型泥石流。山坡

型是指在较陡的坡上法语的单沟,沟长仅数百米,深数米,十数米不等,虽汇流面积小,泥石流流量不大,但因坡陡、流速快,来势猛,往往只有几分钟就可以造成极大损失。这种泥石流的爆发频率不是很高。 1.2按泥石流流态特征分类。 (1)粘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80%。 (2)稀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占10%-20%,主要成分是水。1.3 按物质组成分类。 (1)水石流性泥石流。含有非常不均匀的粗颗粒成,粘土质细粒含量少,所以其堆积物常为粗大的碎屑物质。 (2)泥石流性泥石流。含有不均匀的粗粒物质和很多的粘土质细粒物质,因此有黏着性。姓陈的堆积物常常是连接着平固的土石泥石流。 1.4 按发生频率并考虑其规模及危害性情况分类。 (1)高频率泥石流沟谷。发生周期为大约每年一次。按发生规模流域面积,危害性严重性等细分为严重型,中等性和轻微型三类。 (2)低频率型泥石流沟谷。发生周期为大约十年一次。按发生规模流域面积,危害性严重性等细分为严重型,中等性和轻微型三类。 2 .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2.1地形地貌条件为泥石流形成的三大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山高坡陡,高差悬殊,切割强烈,山坡崎岖等是泥石流一发而生的地区地貌特征。地形地貌为泥石流提供形成运动和对及场所。2.2地质条件对泥石流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在地质构造复杂,岩石分化破碎度强,新的构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进行了阐述,据此,可预测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和工程建设(已或待建)所在地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从而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关键词:泥石流;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防治措施 1、基本情况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晳时性急水流。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它是严重威胁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安全和工程建设(已建或待建)的一种地质灾害。我国的许多山区都不同程度地爆发过泥石流,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和土壤植被条件。 1)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空间条件,对泥石流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其主要方面在于地形形态和坡度是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和产生快速流动。每一处泥石流自成一个流域,典型泥石流的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动区和堆积区。 (1)泥石流形成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型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º- 60º陡坡。其面积大者可达数十平方公里。坡体往往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肓。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汇集周围山坡上的水流和固体物质。 (2)泥石流流通区:泥石流流通区是泥石流搬运通过地段。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泥石流进入本区后具有极强的冲刷能力,将沟床和沟壁上的土石冲刷下来携走。当流通区纵坡陡长而顺直时。泥石流畅通,可直泻而下,造成很大危害。反之,则由于易堵塞停积或改道,因而削弱了能量。 (3)泥石流堆积区:泥石流堆积区是为泥石流物质的停积场所,一般位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