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笔记

近现代史笔记
近现代史笔记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第一章复古主义建筑思潮时期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西方建筑)

§1.1 复古主义建筑思潮

一、概述

1、定义:

复古主义建筑思潮是指18世纪下半叶起,欧美先后流行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的统称。它是该时期建筑创作的主流,其特征是借用古典语汇来适应政治变革或商业文化。

2、原因:

从古代建筑遗产上寻求思想上的共鸣。

3、背景:

(1)政治上: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2)技术上:新旧技术交替,新技术逐渐占上风

4、历史进程:

古典复兴:18C60S

————折衷主义19C20S(追求利润、商品化)

浪漫主义:18C50S

二、古典复兴(Classical Revival)新古典主义

18世纪60年代起源于法国后波及欧美的文艺思潮。

1、背景:

2、特征:

(1)借助古典的建筑语汇来表现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在建筑中,追求雄伟、宏大、较少神学气息。

(2)摒弃了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特别是横三竖五的构图法,作品较接近于希腊罗马的原貌。(3)在古典继承上,法国较多借鉴了拉丁古典,英国、德国则较多借鉴了希腊古典,美国则均有借鉴

(4)注重理性与科学性,民主与科学

3、作品:

罗马复兴:

(1)巴黎万神庙(法1755~1792)

·苏夫洛设计,高71m

·希腊十字 + 坦比衰多 + 门厅,纯净、清灵

(2)星形广场凯旋门(法)

·第度凯旋门的翻版

·49.4m×44m

(3)美国国会大厦

·渥尔特设计

·型制:万神庙 + 坦比衰多

希腊复兴:

(4)英国爱丁堡中学(英)

·布局:雅典卫城翻版

(5)大英博物馆(英)

·型制:单层爱奥尼柱廊、山花

(6)柏林宫廷剧院(德)

·辛克尔设计

·主次分明,层次清晰,严格对称

(7)柏林勃兰登堡门(德)

·型制:雅典卫城山门 + 罗马式女儿墙

三、浪漫主义(Romanticism)

18世纪下半叶起源于英国后波及欧美的文艺思潮,在文学和美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但对建筑影响较小。

1、背景

对产业革命后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不满。

2、发展过程

以英国为主,分两个阶段:

(1)先浪漫主义时期18C50S-19C30S

(2)浪漫主义时期

3、特征

(1)夸大艺术创作中主观情感的作用

(2)重视继承中世纪传统,借用中世纪的城堡、哥特建筑语汇,所以也称哥特复兴。

口号:回到中世纪

(3)强调回归自然

口号:回归自然

(4)建筑形式上,尽量延长与现实的距离,除借用中世纪语汇,还广泛吸收东方(中国、伊斯兰、印度)的建筑形式。

4、作品

(1)英国国会大厦——西敏宫 1836-1868

·穿着浪漫主义外衣的古典主义建筑

(2)布赖顿皇家别墅 1818-1821

·吸收了印度伊斯兰建筑语汇

四、折衷主义(Eclecticism)集仿主义

19世纪20年代起,在欧美盛行一种建筑思潮。以西欧为主,北美及殖民地也有影响。

巴黎美院:折衷主义的核心

1、起源:

(1)资本主义商业规律的体现

(2)在古典复兴和浪漫主义之间进行调和

2、特征:

(1)选择各种体系而形成一种复合思想体系;

将各种传统建筑形式按古典建筑原则拼揍组合,以立面翻新,满足广告的标新立异。(2)“没有理由从过去的式样中选取一种而排斥其他”;

(3)在建筑表现形式上,

窗户形式多样组合,

装饰体系不受限制,过分强调装饰,

自由与构图的随意性,不注重风格,仅注重“有意义的形式”。

3、作品:

(1)巴黎歌剧院

·古典主义构图影响

·巴洛克式的细部装饰

·扁平的穹顶、希腊式山花

·柱的组合方式标新立异

(2)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

·造型:宙斯祭坛 + 巴洛克曲线

§1.2 资本主义初期西方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

一、新材料

1、钢铁

(1)塞汶河上铸铁桥(1775-1779)

·第一座生铁的桥梁

(2)第二座大跨度桥,英1793-1796

·72米

(3)法兰西剧院铁屋架(1786)

·第一座生铁建筑

(4)布赖顿,皇家别墅(1818-1821)

·铁柱

(5)埃菲尔铁塔(1889)

·设计人: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

·高328m——工业革命的纪念碑

·新的美学观

2、铁 + 玻璃

(1)巴黎旧王宫,奥尔良廊 1829—1831

·局部采用

(2)巴黎植物园温室 1833

·全部采用

(3)伦敦海德公园,世博会水晶宫,1851

·帕克斯顿(Paxton,花匠)设计

·1851英尺

·第一座现代建筑

3、混凝土

(1)1824,英国,发明波特兰水泥

(2)1867,法国,铁丝网水泥花盆

(3)1884,德国,第一批钢筋、混凝土构件

(4)1892,水泥配筋优化

(5)1928,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技术

二、新技术

1、框架、桁架及拱

桁架

世博会:埃菲尔铁塔

巴黎机械馆(大跨度),1889

框架

1883-1885,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

2、升降机、电梯

(1)蒸汽升降机,1853

(2)水力升降机,1867

(3)电梯,1887

三、新建筑类型

1、博览会

(1)1851,英国伦敦博览会,水晶宫

(2)1889,巴黎世界博览会

埃菲尔铁塔、机械馆

2、图书馆

法,拉布鲁斯特

(1)圣日内维芙图书馆 1843-1850

·两跨钢架

·内外差别大

公然显露铁框架结构

(2)国立图书馆

3、百货商店

以仓库形式为基础

4、火车站、码头、etc

第二章初期的新建筑运动

(1871-1917)

导论——背景

1、社会背景

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艺术与社会

2、技术背景

工业革命引发科学技术发展为现代建筑发展提供现代手段——手工艺与机器

3、建筑领域背景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结构美与装饰美

4、关于历史样式——历史样式

§2.1 欧洲的新建筑运动

一、工艺美术运动

1、概况

定义:

19世纪下半叶在拉斯金的设计思想影响下,在工业化发展的特殊背景下,一小批建筑家与艺术家为抵制工业化对传统建筑、手工艺的威胁,为了复兴以哥特风格为中心的中世纪手工艺风气,为了通过建筑与设计作品体现民主思想而发起的具有很大试验性质的设计运动,起源于英国,后波及法国。

理论指导:

约翰?拉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

《威尼斯之石》

2、起源与发展

起源:拉斐尔前派

约翰?拉斯金

威廉?莫里斯

发展线索:

1864,莫里斯成立事务所

1888,工艺美术展览协会成立促进工艺美术运动发展

1896,莫里斯去世,事务所转手,拉斯金去世,运动基本结束

3、主张与表现

(1)强调手工艺,反对机械化生产

(2)哥特风格、“田园化”风格

(3)推崇自然主义和东方装饰

(4)功能第一原则

(5)设计为大众服务

4、代表人物与作品

(1)威廉?莫里斯

(2)菲利普?魏布

红屋 1859-1860,英国肯特郡

非对称布局,功能良好

没有表面装饰

红色砖瓦

结构完全暴露

哥特细节

内部用品风格统一

5、评价

可贵的探索,非主流风格,自身局限性与矛盾性

二、新艺术运动

1、概况

定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后波及欧、美、亚的一次影响相当大的装饰艺术运动。

2、起源与发展

起源:直接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影响

直接目的:解决艺术品的风格问题

发展过程:1895,巴黎萨穆尔?宾“新艺术之家”

1896,德国“青年风格”

1892,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宅,维克多?霍塔

3、主张与表现

(1)特征主要在室内

(2)强调创新

(3)调和机器工业与手工艺

4、代表人物与作品

(1)维克多?霍塔

都灵路12号宅

(2)德国“青年风格派”

主要建筑活动:达姆施塔特,1901-1908,

现代艺术展览会

作品:路德维希展览馆(奥布里奇设计)

5、评价

本质上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运动

思想上超前性与启发性;形式上纯艺术的惰性。

三、维也纳学派与分离派

1、概况

定义:

19世纪90年代,奥地利受到新艺术运动影响而产生的现代建筑组织,创始人为维也纳学院教授瓦格纳。口号:只有新工学,才有新建筑。

分离派是从维也纳学派部分成员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更为激进的组织,宣称与过去的传统决裂,但其基本主张与维也纳学派一致,代表人物奥布里奇、霍夫曼。

2、起源与发展

1895,奥托?瓦格纳《现代建筑》

1897,“分离派”,“为现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

1898,瓦格纳加入分离派

3、主张与表现

(1)工业时代的建筑观

(2)装饰简洁,主张集中装饰,甚至不装饰

(3)反对重复历史样式

4、代表人物与作品

(1)瓦格纳

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

?线条简洁,装饰废除,结构——玻璃与钢材

(2)约瑟夫?奥布里奇

分离派展览馆

?具有强烈理性结构

5、评价

(1)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筑符合工业时代精神

(2)建筑设计上表现出理性主义倾向

四、德意志制造联盟

1、概况

定义:

1907年由德国工业家、企业家、厂商组成的联盟,其目的在于改善德国工业制品的质量,以利竞争。

2、起源与发展

起源:内在要求;外来影响:

代表人物:穆泰苏斯、彼得?贝伦斯

发展:

1907,成立“德意志制造联盟”

1912,慕尼黑展览会

1914,一战后中断

1927,魏森霍夫建筑展

1933,纳粹上台,德意志制造联盟取消

3、主张与表现

(1)提出走工业化生产道路,艺术、手工艺和工业相结合

(2)设计讲究功能主义,反对装饰,强调简洁

(3)主张标准化生产

4、代表人物与作品

(1)彼得?贝伦斯

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

?折线形屋架

?承重柱之间全为玻璃窗

?装饰去掉

?不足之处:转角处沉重的砖石墙体

(2)格罗皮乌斯

法古斯工厂

?简洁、轻快、透明

?转角无柱,反映新结构特点

科隆展览会办公楼(1914)

?平顶

?手法:结构构件暴露

材料质感对比

内外空间流通

(3)魏森霍夫建筑展

? 1927

?斯图加特魏森霍夫区

?现代主义主流地位的确立

5、评价

现代建筑的主流

(1)视工业化为理所当然,采取联合建筑师、工程师、企业家协同攻关的方式设计;(2)在社会上普及功能主义风格,并培养大批人才。

§2.2 美国的新建筑运动

一、芝加哥学派与高层建筑

1、概况

定义:

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现代建筑流派,是一群美国建筑家围绕高层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松散集体。其设计方式、思想、风格影响了美国与欧洲的设计家们。

2、起源与发展:

背景:开发西部

芝城大火

发展:1873,芝城大火兴起

1883-1893 盛期

1893,芝加哥国际博览会式微

3、主张与表现:

(1)基于“形式追随功能”理论,对高层建筑的形式与功能作了深入分析(2)创造了高层建筑框架结构和箱型基础

(3)造型上趋向于简洁和独特风格

4、建筑师与作品:

(1)詹尼(W.L.B.Jenney,1822-1907)

生平:芝加哥学派和现代框架结构奠基者,

作品:第一拉埃特大厦,1879

?砖墙、铁梁柱混合结构

作品: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厦,1883-1888

?第一座现代框架结构建筑(钢框架)

?立面沉重

(2)沙利文(L.H.Sallivan,1856-1924)

生平:芝加哥学派中坚,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理论

作品:芝加哥百货公司(CPS),1899

?转角处理

?底层大面积玻璃

?芝加哥窗

(3)伯纳姆与鲁特

瑞莱斯大厦,1890-1894

?芝加哥学派杰作

?美框架结构与古典外形相结合

?大面积玻璃窗,比例纯净,顶部无沉重压檐

蒙纳诺克大厦,1891

? 16层,芝加哥最后一座砖墙承重高层

?立面无壁柱、线脚装饰,合乎结构逻辑

卡匹托大厦,1892

? 22层,91.5米,19世纪末以前芝加哥最高建筑

?折衷主义思潮复活的表现

(4)其他建筑作品

马癸特大厦,1894

?芝加哥学派代表作

?立面简洁

?内部无固定隔断,自由划分

?电梯厅出现

5、评价:

美国现代建筑的奠基

(1)提出了新的形式原则,“形式追随功能”;

(2)对高层建筑的技术和表现力上作了探索;

(3)缺点:未能彻底抛弃复古主义的形式。

二、草原式住宅

1、概况:

定义:

20世纪初赖特结合美国西部建筑特点,融入其浪漫主义思想所创造的一种建筑风格,,是其“有机建筑”思想的发端。

时间上从1901-1909,赖特第一黄金期。

2、起源与发展:

1867,生于威斯康星

1887,入沙利文事务所描图

1893,独立开业

1900前后,“草原风格”形成,并进入成熟阶段

1909,事业下降

3、草原式住宅的建筑语汇与作品

语汇:

(1)非对称十字形平面

(2)缓坡四坡屋顶及一系列水平线

(3)低层高,不同层高,大出檐

(4)横向长窗

(5)大部分直线构图,采用多种材料组合

作品:

(1)罗伯茨住宅(1907,伊利诺州河谷森林区)

?典型赖特建筑语汇

?十字形平面,壁炉在中央,起居室通高二层

(2)罗比住宅(1908,芝加哥)

?长方形平面,非十字形

?无地下室

?强调层层的水平阳台和花台

?草原式住宅语汇设计城市花园住宅之一例

4、评价:

(1)有机建筑思想的发端

(2)新的建筑构图手法和设计风格影响了大批建筑师,

为现代建筑发展做出了探索

§2.3 初期的其他建筑师

一、高迪

1、生平:

虔诚的宗教建筑师,社会主义者

西班牙,1852-1926

2、成熟的设计阶段与作品:

(1)摩尔风格阶段(早期):

?强烈的阿拉伯摩尔风格特点,并非完全复古,加了折衷处理,多种材料混合使用

?细节上已能够看出“有机风格”特征

?作品:文森公寓,1883-1885,巴塞罗那卡罗林区

(2)有机风格阶段(后期):

?房屋外形象征海洋和海生动物

?标志着个人风格的形成

?作品:巴特罗公寓

1904-1906,巴塞罗那

米拉公寓

?风格极端

?外表、内部、家居均避免直线和平面

——溶化“冰激淋”

?混凝土模具成型,全部吸收植物、动物形态构思

神圣家族教堂

? 43年,未完成

3、戈地建筑的特点:

(1)环境:

强调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建筑形态常用非几何形(2)结构:

对结构深思熟虑、计算精确

(3)表现:

作品大多具有原始艺术精神和幻想成分

(4)语汇:

建筑语汇源于对大自然的理解,具有雕塑感和流动感(5)材料:

对材料的使用富有想象力

二、贝瑞

1、生平:1874-1955,法国

2、对现代建筑的贡献:

(1)对钢筋混凝土技术与表现力的探索

(2)建筑理论

对建筑创作中一系列对立因素的辩证分析

理性与幻想

框架与填充

秩序与无秩序

活动与非活动

3、作品:

(1)巴黎富兰克林路25号公寓,1903

(2)兰锡圣母教堂,巴黎,1922-1923

?混凝土框架,细支柱,间隔玻璃窗

(3)勒阿伏重建

三、贝尔拉格

1、生平:1856-1934,荷兰

2、思想:

(1)净化装饰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讲——冯聚才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跨入近代的状态:——“三条线的交叉” 封建社会的衰落期、清王朝的衰落期、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资本主义的英国发动了第一场侵华战争,结果: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典型人物:林则徐)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中——英法俄美《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中-英法俄美《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近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政府表现的软弱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气焰。

(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对华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地加深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西方八个国家联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清王朝的不堪一击,北京沦陷,被迫在1900年9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基本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与主要矛盾 (1)特点:(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通知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A、中国的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黑暗、最反动的势力,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源依然存在; C、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E、近代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 帝国主义侵华的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其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中国人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总结

1.中国近现代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到什么时候结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 2.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3.造成这种性质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 4.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5.进入近代后,中国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A.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通过反帝反封建革命) B.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首先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只有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才能进一步实现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共同富裕 6.在中国共产党之间,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对中国的出路都进行了各自的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 7.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失败原因:从客观上讲,是帝国主义与国内反革命派勾结,绞杀了这场革命;从主观上讲,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革命需要有新的革命阶级的领导 8.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这些探索我们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9.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是哪一次运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革命领导阶级的不同(新的是无产阶级) 10.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在中国最早酝酿建立共产党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南陈北李)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组织在哪里?名字叫什么?在上海建立;名字叫:中国共产党 11.党的一大,制定了党的纲领,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但这次纲领的制定比较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12.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目标是:消除内乱、达到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帮助大家梳理本科目重点,把握知识框架。下面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之抗战胜利及其意义部分: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日本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 2.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根据波茨坦公告,台湾和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第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一,是近代历史上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二,捍卫了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弘扬了中国精神;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影响。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一,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英勇抗争是决定性因素;第三,国际力量的帮助也很重要。 为什么说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①共产党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②共产党是引领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③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组织者和鼓舞者。④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⑤共产党人以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胜利的民族先锋。 6.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第一,人民的团结是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但不惧怕战争;第五,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捍卫自己生存的权利。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第一讲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和形成。 (一)概念: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特殊的,过渡性的 半殖民地:从政治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政权的性质,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实质上丧失独立,由西方列强实行间接统治。 半封建:从经济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形成的社会经济形太。表面上,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方式。 (二)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提出:《帝国主义论》——1905.列宁——半殖民地——》首次用其指称近代中国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恩格斯——》半封建 毛泽东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做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证,标志其概念的正式形成。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四条绞索,五次斗争——概括 四条绞索:(1)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65——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3)1894_1895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问题:1、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1)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①领土②司法③关税④贸易自主权⑤片面最惠国待遇⑥允许传教士进人内地⑦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 2)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①“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列强勾结②“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成立 2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1、经营商业与轮船航运业。 2、开办工矿企业 3、开设银行。 3)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 中国农村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 2 东南沿海一带开始畸形繁荣 3 租界开始出现 4)大批华工被虐卖出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名教从西汉开始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核心,那时它应该还算是新事物,是有很大的进步性的,当然也就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名教重“名”,正如孔子所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于是西汉统治阶层就通过“举孝廉”来选取官员,开始时那些“孝廉”应该是名实相副的,但到了东汉后期,造假的人就多了起来,正如“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素寒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还有,名教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如此“腐朽”,它的“名”是以通人情、明事理为基础的。《论语》阳货第十七中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八佾第三中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到了封建统治阶层这里,名教就被歪曲,被武装起来,成了他们统治、压迫、愚化人民,扼杀人民思想的工具,国民性因此而变得像鲁迅先生所批判的那样。我不知该不该这样说,即使是生产关系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要是没有西方列强的欺压凌辱,没有一批先觉们睁眼看世界,我们一直到现在能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自己从封建制度中走出来?因为那被歪曲了的名教对我们民族的侵蚀太严重了,以至于在当下人们也还没完全逃脱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第六页到第七页: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我想说,现在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不过我所理解的“中学”的含义跟洋务派所要说的不是一回事,我所理解的“中学”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积极的、有用的文化,是摈弃了糟粕的民族传统道德、精神和哲学思想,是我们之所以为中华儿女的根本。西方很多有用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是现在西方文化也悄然走进了国门,我们中间很多年轻人开始成为歌迷、球迷,开始爱上日本动漫,开始喜欢上好莱坞电影,开始把唱英文歌、看韩剧当做潮流……西方人爱强调“人权”,用这来给我们施加压力,而我们也用这“人权”来反抗长辈的管束。道德是靠舆论压力约束人的,可现在长辈的舆论成了“封建”、“顽固”与“迂腐”,哪还有所谓的压力,只有了“反抗万岁”。道德没了约束力,乱七八糟的丑事自然也就愈来愈多了,而且还会慢慢被人接受,慢慢合理化。西方思想中很多是放任人的欲望,而且还对这些私欲加以保护,看看世界已被他们整成什么样子了。西方的科技比我们强,可他们的文化不一定比我们的传统文化好,比如说,我们祖先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上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可要比西方的“征服自然”好。所以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四十七页:洋务运动中的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的失败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没能与我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团结起来,这也难怪,因为他们根本就没代表最广大人民——农民的利益。维新派是要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是要民主共和制,他们都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可中国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并不强大,所以他们想依靠西方列强,但列强只是想得到利益,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

1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3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4到(《辛丑条约》)的订立为止,庞杂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已宣告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完全形成5外国教会为列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办得较早的外文期刊是《字林西报》 6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 7魏源在其(《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需要的前提少数人积累大量货币财富、大批劳动者成为自由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 9.19世纪50~80年代,俄国共侵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这主要是通过()完成的。《瑷辉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伊犁条约》 10西方列强通过以下哪些条约,一步一步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 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 11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最大的兵工厂是(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12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是.北洋水师 13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的主张是(“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14冯桂芬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著作是(《校邠庐抗议》 15. ..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16..洋务运动时期,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是(福州船政局 17.戊戌维新时期,严复在天津主办的报纸是(《国闻报》) 18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主持的重要学堂是(广州万木草堂 19.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颁布的政令要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 20.洋务运动中,左宗棠率领的用洋枪装备的军队是.淮军( .21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的著述是(《劝学篇》)22.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的名义是(“训政) 23洋务运动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成员包括(.张之洞.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24.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同盟会 25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 26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创立民国 27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黄花岗起义 28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保路运动 29辛亥革命爆发前,长期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的是(共进会文学社) 30.中华民国元年是(.1912年 31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推翻了封建帝制) 32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表现为(.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331915年,(蔡锷)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34..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组织武装反袁 35.在1840年至1919年期间,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 36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社会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7.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护法运动的失败) 38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是(纺织和面粉) 39.20世纪初主张“实业救国”的著名实业家楷模是(张謇)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一单元: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虎门销烟: 经过: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评价林则徐: 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领导了虎门硝烟并取得胜利,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意义):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启示: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从此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事实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们只要发愤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自立由于世界。 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启示:这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一次浩劫。充分暴露了侵略者野蛮、凶残的本质,有力的驳斥了所谓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是“野蛮人”的谬论。 客观原因: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沙俄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奕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5、左宗棠收复新疆: 原因: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9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境出现危机。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认识: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国的阴谋,巩固了祖国西北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功垂青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左宗棠) 6、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牺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上编:综述】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 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 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 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 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 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 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 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①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 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a.会议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b.会议提出党的现实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 c.毛泽东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③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八七会议是中国革命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2. 192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3. 实现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4.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的提出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5. ①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②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③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④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6. 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党内开始滋生一种“左”的急躁情绪。其产生主要原因在于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①“左”倾盲动错误②“左”倾冒险主义③“左”倾教条主义 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从鸦片战争起,中经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统治,为创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可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和现代的爱国运动史。 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然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从中获取了什么历史教训? 腐朽无能的清政府、愚昧无知的中国人民、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使中国终于尝到了自己酿下的苦果。从中我们可知: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盲目自大是愚蠢的,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在此之前,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撒热血,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吗?而这条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完整版笔记(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单选](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 [多选](2)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多选、简答](3)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①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 ②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③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④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⑤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单选](1)鸦片战争前,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单选](2)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实行殖民扩张。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 [多选、简答、论述]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从1840年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一系列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主要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政治控制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以及勾结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经济掠夺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对华输出资本,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渗透主要表现为: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侵略,鼓吹侵略有功和“种族优劣论”,为侵略战争制造舆论。 2.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单选](1)从1840年鸦片战争及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之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简答](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①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和课后习题(含典型题)详解(为新中国而奋斗)【圣才】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途径的原因和实践(见表7-1)

表7-1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途径的原因和实践 (2)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 ①共产党决心严格履行政协协议,国民党政权有其阶级局限性,并未准备去履行政协协议。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撕毁协议。 ②中国共产党被迫采取自卫行动,但仍试图和平解决,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各界的影响力,为之后的自卫战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了解) (1)全面内战爆发 ①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②10月11日国民党军占领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 ③1947年3月,国民党当局限期令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代表及工作人员全部撤退。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国民党占据绝对优势。 (2)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①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a.在政治上要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b.在军事上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②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 ③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④从1947年3月至6月,解放军开始局部反攻,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速战速决计划。 考点二: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了解)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①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兵力下降、士气低落,人民解放军的兵力增加、士气高涨。 ②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 ③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也在发起攻击、转入反攻,东北战局被改变。形成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2)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①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②1947年12月在陕西米脂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见表7-2) 表7-2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见表7-3)

近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始于何时,史学界没有任何争议:那就是发生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及因此而签订的《南京条约》,包括香港的割让。中国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其一是中国无力保卫自己免于侵略;其二是中国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条约。从1840年到1919年这八十年里,英,法,日,美,俄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奴役,使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造成中华民族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打击了中国的民族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急速下降,更重要的是随着军事侵略而来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无不以中国的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深刻的社会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经历了由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艰辛探求和艰难跋涉历程,力图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富强之路。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逐渐落后。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中英贸易逆差.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010年自考公共课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第六章

2010 年自考公共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第九章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本章重点
1、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及其野蛮性。
2、国共第二次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用。
3、******的对日作战方针及其战场和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4、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路线、 作战方针;中国共产党坚持和维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和行动; 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情况。
5、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经验。
本章提示
深刻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
1、 日本“东方会议”: 1927 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 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2、 九一八事变: 1931 年日本在东北沈阳制造借口而发动。 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
腹有诗书气自华

3、华北事变:1935 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 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是进一步侵华的事变。
4、卢沟桥事变: 1937 年 7 月 7 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 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 的新阶段。
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 年广州、武汉失守。
6、伪满洲国:1932 年 3 月在长春建立,溥仪为形式的首脑,实权控在日本手中。东北 实际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7、汪伪政权:1938 年 12 月,******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 年在南京成立伪中 华民国国民政府,受控于日本。
8、南京大屠杀:1938 年 12 月发生,我国遇害者达 30 万以上。
9、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3 年 5 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同盟军北路 前敌总指挥吉鸿昌是中国共产党员(后被******当局杀害)。
10、 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福建事变): 1933 年 11 月, ******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 蒋光鼐以及******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组建政权。 此前,第十九路军代表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代表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11、《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1934 年 4 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 何香凝、李杜等人签名发表。号召中国人民自己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12、一二。九运动的宗旨性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腹有诗书气自华

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篇一: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 “炮火下的觉醒” ——荣维木 [键入作者姓名] 学号: 读史 人类之伟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历史的选择。大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羞辱史,当我们不怕谈起,常言道: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选择的书是抗日战争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炮火下的觉醒》,最主要讲的是卢沟桥事变。这段抗日的历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的羞耻,还有反思! 品史 全文有八章:一、是谁打破了华北的宁静 二、乱局的产物——冀察政务委员会 三、中国抗日教亡运动的兴起 四、暴风雨的前夜 五、卢沟桥事变爆发 六、日本的阴谋和宋哲元的抉择 七、平津血战 八、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实现

全书的高潮是第五章,关于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 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 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 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 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 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 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卢沟桥事变解释的是书名中的“炮火下”,觉醒则是第八章的内容。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 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 形成;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团 经过充分准备后,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把6年前在中国东北挑起 的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率先在世界的东方点燃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战火。 七七事变后,中、日两国政府对宣战问题是十分重视的,各自都进 行过充分的酝酿和讨论,结果还是考虑到本国的利益而没有正式宣战,也没有正式宣布绝交,双方只是在外交上把各自的驻对方大使 召回。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 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积极反应。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 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 从沿海到内地、从都市到偏乡僻壤的全中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总结

(理解大家,所以我整理了一份考试笔记供大家参考,大部分是我删选修改了其他同学提供的试题,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本课程考试是开卷考,大家觉得有用的话可以打印出来带进考场~如有错误,请大家私下跟我讲一声,我改一下。下编是现代史,我不是很喜欢而且也不是考试重点,所以没有整理,且同学提供的试题之中也没有,所以烦请大家自己看看吧,) 上编综述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④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P12、13): 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③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仍是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⑤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