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8上)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8上)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8上)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人教版)

(三) 八年级 (上)

班级姓名得分

一、诵古代诗文,品名家华章。请根据要求或提示补写下列诗文名句或成语。

1.《桃花源记》中描写草和花的句子是:,。

2.《桃花源记》中反映老老少少都十分愉快的语句是:,。

3.出自《桃花源记》一文,常用来比喻理想中环境优美、生活安乐的世界的成语是,用来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的成语是。

4.《桃花源记》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5.有些同学认为复习是“重复学习”,消极对待。为此,陈老师耐心教导他们明确复习的作用是“”,使他们心里一下子觉得“

”,积极投入总复习。(分别用出自《论语》、《桃花源记》的成语回答)6.《陋室铭》一文中揭示全文主旨,统领全篇的句子是:

,。

7.《陋室铭》中,最能说明陋室不陋的一句话是。

8.《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骈句是:

,。

9.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通过写交往人物来表现室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

,。

10.无丝竹之乱耳,。

1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12.《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这让我们联想到周敦颐《爱莲说》中与之意义相近的名句,。

13.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近朱者未必就赤,近墨者未必就黑。周敦颐《爱莲说》中“,”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14.《爱莲说》一文中,用来比喻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的名句是:

15.《望岳》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

1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土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 , 。

17.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

18.诗人有意,则草木含情。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讴歌了小草顽强的生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

”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渲染了边塞的苦寒;杜甫《春望》中的“,”写出了国家衰败的景象。

19.存者且偷生,。(杜甫《石壕吏》)

20.请在《三峡》一文中选出四个短句替换下面语段中黑体加波浪线语句。

清江沐抚大裂谷,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裂谷。谷顶绝壁连天, 石峰啸傲⑴;谷岸古木苍翠,花草奇异⑵;谷内瀑布飞泻,碧流潺潺⑶;谷底绿水盈盈,倒影重重⑷。远望百里绝壁连成一片,近看则石峰独立,姿态万千。亮丽的清江从大裂谷中逶迤而来,在这里滋润着原始森林, 兴旺着远古村寨。

⑴⑵

⑶⑷

2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22.《三峡》中用快马和疾风来写船行之快的句子是:。

23.郦道元《三峡》中引用的两句渔歌“,”

与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的意境相似。

24.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25.衣沾不足惜,。(陶渊明《归园田居》)

26.王维《使至塞上》中描绘沙漠雄奇壮美景色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写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看到江水浩瀚、景色壮阔的诗句是“,。”

28.陆游《游山西村》中描写农村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而又有一定哲理的句子是:

,。

29.汉乐府民歌《长歌行》中用来勉励年轻人好好把握时光,以免年华消逝,后悔莫及的两句诗是“,”。

30.古代诗人钟情于湖光山色,其中对洞庭湖的描写屡见不鲜。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31.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古语的诗句是:

,。

32.《黄鹤楼》一诗中的颈联描写了诗人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

,。

33.《黄鹤楼》一诗中表达诗人浓浓的乡愁的句子是:

?。

34.李白《送友人》中用比喻手法写离情别意的句子是:

,。

35.古代诗词与季节有关的,多是悲秋或喜春之作。然而也有感受独特、与众不同的,例如在刘禹锡的《秋词》里,秋高气爽、鹤冲云霄的景象是那样的富有诗情画意:“,。”而在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忧国和思亲之情:“,。”

36.松间沙路净无泥,。(苏轼《浣溪沙》)

37.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其中抒发感慨,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句子是:? ! 。

38.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把现实与梦境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爱国之情的句子是:,。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阻è( ) ②jié ( )问③tuí ( )唐④suǒ( )屑

⑤销声nì( )迹⑥繁yǎn ( ) ⑦yùn( )育⑧丘hè(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渔人甚异.之。()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④每至晴初霜.旦()

⑤虽乘奔.御风()⑥皆披发文.身()

四、属对练习。

①上联:苍松似盖高千尺②上联:登高观碧海

下联:下联:

③上联:祝祖国繁荣昌盛④上联:培育名花香天下

下联:下联:

五、诗歌欣赏。

1.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②靡(mǐ):没有。③暧(ài):隐蔽。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课文《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节选的诗句与课文《桃花源记》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2. 望岳 (杜甫)

对《望岳》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3.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读《春望》,回答①—②题。

①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②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的感情。

4.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5.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①诗中表明作者身份的一个字是,表明作者此行目的的一个短语是,表明这首诗写的是塞外风光的字词有、、、

等。

②描述诗中颈联所写的奇异景色。

6.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7.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对陆游《游山西村》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8. 长歌行 (汉乐府)

品读《长歌行》,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朝露待日晞”的“晞”可理解为“晒干”;“焜黄华叶衰”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点睛之笔,它精炼醒目,与岳飞的《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千古名句。

D.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9.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选出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撼”两个动词用得妙。“蒸”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B.“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说明自己虽然是在野之身,但并不是初衷,还是愿意出来做官的,只是没有找到适当的门路而已。

C.“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句,运用《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个典故,写出了自己欲“钓”不能,白白地羡慕他人钓鱼的心情,表现自己寄希望于执政者的心情。

D.这是诗人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一首诗。全诗通篇抓住写景,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

10. 黄鹤楼 (崔颢)

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话中的“一去不复返”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只剩下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感慨,流露出诗人消极悲观的思想感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楼中所见。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瞒眼的景象,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联写烟波江上日暮怀乡之情,在结构上回应那种渺不可见的境界。

11. 送友人 (李白)

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工对,色彩明丽,动静结合,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

B.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巧妙地以“浮云”、“落日”自比,来表明自己的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C.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经》“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D.这是一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12. 秋词 (刘禹锡)

⑴品读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找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从古到今文人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寥,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秋天气象肃杀,而作者却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

B.第三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抑,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C.第一句应诵读得深沉旷远,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给人以一种厚重的沧桑之感。

D.后三句,显示出乐观向上、气冲霄汉的豪迈气概和开阔雄健、明净爽朗的意境,所以诵读时应愈来愈高昂有力。

⑵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第一、二句形成了鲜明对比,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春天更为美好,诗乐观明快的风格已定。

B.第三句是一幅豪迈高旷的图画,晴空万里,排云而上的白鹤,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所以第四句就和白鹤一样直达碧霄了。

C.“秋日”喻指改革成功后晴天丽日的美好前景,而“春朝”喻指未经改革时社会上的混沌状态。

D.全诗立意新颖,意境开阔,情调高昂。这首诗抓住“一鹤排云”的典型形象,体现了作者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13. 浣溪沙 (苏轼)

阅读下面这首词,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作者写作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上处于逆境时,却能有这样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襟,实在难能可贵。

B.上阕写景,描绘了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而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更突出了画面的静谧。

C.下阕由写景转入议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互映衬。

D.“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白发,代指老年。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黄鸡能报晓,故用它代表时光流逝。

14.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六、课外文言文阅读。

1. 杨生养狗①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养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酒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狗乃周章③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跬步,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之。尔后生困暗行,堕于枯井中,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见与.,便当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于已死,不得相与。余即无惜。”人曰:“若.尔.,便不相出。”狗因下.头目.井。生知其意,乃语路人云:“以狗相与。”人即出.之,系之而去。却后五日,狗夜走归。

【注释】①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题目为编者所加。②燎原:大火延烧原野。③周章。仓皇惊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广陵人杨生养一狗,甚爱怜.之( ) ②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 )

③以此狗见与.( ) ④若尔

..,便不相出(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注意其词性的变化。

①怪.此狗向井号( ) ②此狗曾活.我于已死( )

③狗因下.头目.井( ) ④人即出.之( )

3.此文所写是一只聪明而似又通人性的狗,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情的记叙来突出其特点的?试简要概括。

2. 养心亭说①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②;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张子宗范有行、有文,其居背.山而面.水。山之麓,构.亭甚清净,予偶至而爱之,因题曰“养心”。既谢,且.求说,故.书以勉。

【注释】①选自《周敦颐集》。②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一个人求得私利的欲望少,那么即使善心有些丧失,也是(丧失得)很少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养心莫.善于寡欲( ) ②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 )

③其居背.山而面.水( ) ④山之麓,构.亭甚清净( )

⑤既谢,且.求说,故.书以勉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于”。

①养心莫善于.寡欲( ) ②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 )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④其一犬坐于.前( )

⑤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矣( )

3.仿照注释②翻译下列句子。

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4.概述文章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3.核工记(清)宋起凤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拗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②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③。松下凿双户,可开阔。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④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nà),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寐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舣舟⑤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与!

【注释】①雉:城墙垛子。②桴fú:鼓槌。③章:棵。④延纳:请进。⑤舣yǐ舟:拢船靠岸。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城巅具.层楼( ) ②有客凭.几假寐( )

③山顶月晦半规.( ) ④计人凡.七( )

⑤俱一一肖.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②殆谓是与!

3.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显示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和雕刻艺术的精巧,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作具体分析。

4.礼记(节选)

子曰:“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大臣不治而迩①臣比②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君毋.以小③谋大,毋以远言近,毋以内图外,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远臣不蔽矣。”

【注释】①迩:近。②比:结党。③小:小臣。下文的“大”指大臣,“远”指远臣,“近”指近臣。④疾:心怀不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大臣不亲.( ) ②百姓不宁.( )

③则.忠敬不足( ) ④君毋.以小谋大( )

2.查字典,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

②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远臣不蔽矣。

5.江水 (节选) 郦道元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①,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

..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

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

..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

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②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

..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③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④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⑤,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注释】①嵚(qīn)崟(yín):形容山高。②山松:即袁山松,东晋文学家。③脐(jī):登。④崿(è):山崖。⑤信宿:连宿两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注意其古今义的区别。

①二滩相去.二里。( ) ②其分明

..者,须发皆具。( )

③形容

..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 ..多所像类。( ) ④书记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

①因.名曰人滩也。( )

②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困难以.辞叙。( )

③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 )

④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②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4.研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人滩”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②宜都县志和袁山松作品中所记的西陵峡各有什么特点?

6. 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

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

..如挂钩之鱼,忽得解

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①,退则死法,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注释】①死敌:死于敌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思欲就.林止息( ) ②由是

..如挂钩之鱼( )

③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 ④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

2.翻译下列句子。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试作简要分析。

7. 莫子及泛海① (周密)

吴兴莫汲子及,始受世泽为铨②试魁,既而

..解试、省试、廷对,皆居前列,一时名声籍甚。后为学官,以.语言获罪,南迁石龙。地并③海,子及素负迈往之气,暇.日,具.大舟,招一时宾友之豪,泛海以自快。将至.北洋,海之尤大处也,舟人畏不敢进。子及大怒,胁之以.剑,不得已从之。及.至其处,四顾无际.。

须臾,风起浪涌,舟掀簸如桔槔④。见三鱼,皆长十余丈。浮弄日光。其一若大

鲇状,其二状类尤异,众皆战栗不能出语

..。子及命大白.连酌,赋诗数绝,略无惧意,兴尽乃返。

【注释】①节选自《齐东野语》。莫子及,姓莫,名汲,字子及。②铨(quán):选拔官吏。③并:紧靠。④桔槔(ɡāo):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既而

..解试、省试、廷对( ) ②暇.日,具.大舟( ) ( ) ③将至.北洋,海之尤.大处也( )( ) ④及.至其处,四顾无际.( ) ( )

⑤众皆战栗不能出语

..( ) ⑥子及命大白.连酌( )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以.语言获罪

B.子及大怒,胁之以.剑,不得已从之

C.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D.蒙辞以.军中多务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将至北洋,海之尤大处也,舟人畏不敢进。

②子及命大白连酌,赋诗数绝,略无惧意,兴尽乃返。

4.文章在表现莫子及的性格特点时,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试作简要的分析。

8. 淮阴侯韩信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①,数月,亭长妻患之②,乃晨炊蓐食③。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④去。信钓于城下,诸母⑤漂⑥,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⑦。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下乡:淮阴县的一个乡。南昌亭长:亭,秦、汉时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构,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一个,负责治安警卫,兼管过往停留旅客,治理民事。②患:嫌恶;讨厌。③蓐(rù)食:端到床上吃掉。蓐,草席。④绝:断绝关系。⑤母:古代对年老妇女的尊称。⑥漂:在水中冲洗丝棉。⑦竟:完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竟.绝去()②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③吾哀.王孙而进食()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3.韩信后来建功立业与漂母的这番言行有很大关系,你从漂母的言行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9. 枭逢鸠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注释】①枭:猫头鹰。鸠:鸟名,样子很像野鸽。②安:何处,哪里。③恶(wù):讨厌,憎恶。④徙(xǐ):搬迁,搬家。

1.解释文言字词。

①子.:()②何故

..:()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子将安之?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吾欲之.南海。

D.渔人甚异之.。

3.翻译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4.概括这则短文的中心。

10.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盐已口爽②,返③为其患。《百喻经》

【注释】①益:增加。②爽:败坏(口味)。③返:同“反”,相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主人与.食()②缘有盐故.()

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这则笑话蕴含的道理。

11. 八哥

八哥(鸟名)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

..,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何若我自鸣其意哉?”

鸟俯首而惭,不复效人言。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但.能效数声而止()②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③子能人言

..,甚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鸟俯首而惭,不复效人言。

3.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12. 秦西巴纵麑

孟孙(人名)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见其哀,弗忍,纵而予之。麑随母而去。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为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秦西巴以一麑而不忍,又安能亏③吾子乎?”

【注释】①纵麑(ní):放走小鹿。麑:小鹿。②窃:私自。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③亏:伤害。

[文化常识]

太子及其他。“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也叫“嗣子”。诸侯国的太子是国王的继承人,皇帝的太子是皇位的继承人。比如刘备是蜀国的皇帝,太子是刘禅(小名阿斗),刘备死后,刘禅便继承皇位,做了蜀国的皇帝。中国古代实行嫡长子制——即亲生的大儿子继承君位,如大儿子早死,则由次子继位,但有的朝代也有废长立幼的做法。太子的老师叫“太傅”或“少傅”,欲称师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使.秦西巴持归烹之()②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A.对一头小鹿也不能忍受,又何况对人呢?

B.对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C.连一头小鹿都不能容忍,怎么能容忍一个人呢?

D.连他都不忍心伤害小鹿,其他人会忍心伤害吗?

3.“今以为太子傅”中省略了介词宾语,补充完整后的句子是:

4.秦西巴“纵麑”的原因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5.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13. 季札赠剑

季札①将使于晋②,持宝剑而行,过③徐君④。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⑤。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

【注释】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吴国在今江苏苏州市一带。②晋:晋国;晋国在今山西、河南一带。③过:此指顺路拜访。④徐君:徐国国君。⑤嗣君:继位的国君。[文化常识]

国君的自称。古代国君多用“孤”及“寡”作为自称。上文“孤不敢受”,意为我不敢收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于是解剑致.嗣君()②以剑县.徐君墓树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不言而色欲之:

②未之献也

③然其心许之矣

3.“先君无命”中的“先君”是指。

4.季札有什么样的好品德?

14. 甘戊与船人

甘戊(wù)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②曰:“河水间③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④,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lù)駬(ěr)⑤,足及千里,置之官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⑥;干将⑦为利.,名闻天下,匠人以治木,不如斤斧⑧。今持揖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⑨,子亦.不如戊矣。”

【注释】①甘戊:人名。②船人:船夫。③间:缝隙,此指河面很窄。④谨愿敦厚:恭谨而又忠厚老实。⑤骐骥騄駬:两种骏马名称。⑥狸:野猫,此指猫。⑦干将:古代名剑名称。⑧斤斧:斧头,“斤”即斧。⑨千乘、万乘:指小国、大国。

[文言知识]说“物”。“物”既可指人,也可指“物体”。上文“物各有短长”中的“物”,显然既指“人”,也可指“物体”,因为下文说到“人”及“马”、“猫”、“剑”。“物故”在文言中指人死;“物议”指遭人议论。至于“马”、“猫”、“剑”、“屋”、“桥”等,古今均把它们称为事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汝不知.也()②曾.不如小狸()

③干将为利.()④说.千乘之君()

⑤子亦.不如戊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匠人以治木:

②今持辑而上下随流:

3.“能为王者之说乎”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能够替国王去游说吗?②能够游说做国王吗?③能够使得国王很开心吗?

4.甘戊的话对吗?为什么?

5.成语“待人接物”中的“物”,是指。

15. 白洋湖(张岱)

故事

..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岁岁如之。戊寅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

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

..皆湿。旋卷而右,龟

山一挡,轰怒非常

..定。先辈言:浙..,炮碎龙湫,半空雷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

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②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

③著面

..定()()..皆湿()④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

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

⑴故事

..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古:今:)

⑵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古:今:)

⑶龟山一挡,轰怒非常

..(古:今:)3.在写白洋湖的潮水时,作者主要用了比喻的手法,摘出文中的比喻句,分析其妙处。

16.欧阳晔破案

欧阳晔(yè)治.鄂州①。民有争舟而相殴.致②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

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③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

惶顾

..。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著(zhù)④,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泣涕.服罪。

【注释】①鄂州: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②致:造成。③劳:安慰。④著:筷子。【文化常识】

复姓。上文主人公欧阳晔,复姓欧阳,名晔。汉人的姓,自古至今均有单姓与复姓之分。单姓如刘、周、王、杨、李等。复姓如欧阳、司马、尉迟、上官、司徒、东郭、南郭、长孙等。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欧阳修、司马迁等都是复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欧阳晔治.鄂州()②民有争舟而相殴.致死者()

③晔自临.其狱()④食讫.()

⑤留者色变而惶顾

..()()⑥囚泣涕.服罪()

2.上文有3个“狱”,指出其中哪一个“狱”跟其他两个“狱”含义不同,它是

句中的“狱”,解释为。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坐囚于庭中:

②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4.“而汝独以左”句中省略了

5.疑犯左手持箸与“伤在右肋”有什么关系?

17.猴弈

西番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

..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下与人弈,遍国中莫能胜。国人奇之,献于朝。上诏①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靖请以盘贮.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注释】①诏:皇帝下的文书。

1.猴子的失败,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弈.于山中树下()②一老猴于树上日窥

..其运子之法()()

③仙者遁.去()④上诏征能奔者与之较,皆不敌.()

⑤时杨靖以事系.于狱()⑥靖请以盘贮.桃()

3.“上诏征能弈者与之较”中的“上”,指。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国人奇之,献于朝:

◇成语“浅尝辄止”中的“辄”,解释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18.鸟与人

吾①昔少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树满庭,众鸟巢其上。母恶杀生,诫儿

童婢仆不得捕取鸟鹊,故数年间鸟鹊皆巢于低枝,其雏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②四五百,日翔集.其间。此鸟数十里之内难见,而能栖于其间,殊不畏人。乡里闻之,以.为.异事,咸来观。此无他.,人之仁爱,信于异类也。

[注释]①吾:指本文作者吕祖谦。②桐花凤:鸟名。

【文言知识】说“殊”。文言中的“殊”,多作“很”用。上文“殊不畏人”,意为很不怕人,或一点也不怕人。又,“殊不欲食”,意为很不想吃东西;“畏惧殊甚”,意为很害怕。它与现代汉语中的“殊”一样,可指特殊。《出师表》:“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殊遇”即特殊的恩惠。

【思考与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日翔集.其间()②以为

..异事,咸来观()

③此无他.,人之仁爱,信于异类也()

2.上文有“巢其上”与“巢于低枝”;“巢”本为名词,但在此两处要作词用,解释为。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信于异类也:。

◇成语“学而不厌”中的“厌”,解释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19.砚眼

明有陆公庐峰,于京城待用①。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dǐ)②,使门人往,以一金③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前观砚有鸲鹆(qú yù)④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遇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

[注释]①待用:等待朝廷任用。②邸:官办的旅店。③金:此指银子。④鸲鹆:俗称“八哥”。

【文言知识】

使动用法。上文“令磨而平之”中的“平”,本是形容词,但在句中作动词用,而且是个使动词,应理解为“使……平整”或“让……平整”。句意为叫石匠打磨使它平整。如果直接理解为“叫石匠打磨而平整它”便不通。又,“主人邀而食之”,其中“食”也是使动词,意为主人邀请他并让他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既.还邸()②以一金易.归()③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公讶其不类:

3.门人的错误在哪里?

◇成语“心怀叵测”中的“叵”,解释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 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 (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 (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 (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根据句意断句为: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乃,于是;以,拿;奉,通“俸”,俸禄;资,资助;使,让;句子翻译为: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②顾,难道;不如,比不上;鄙,边境;句子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界的那个和尚吗?③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专项练习—古诗词阅读练习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专项训练 古诗词阅读练习 对这十首古诗词的要求是: 1.理解词义和句意。 2.划分朗读节奏。 3.欣赏词语和句子。 4.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5.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 十首古诗词典型试题: (1)《望岳》 1.用“∕”划出下面的诗词的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两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①决眦入归鸟眦:②一览众山小小: 3.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4.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赏析 5.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是虚写,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2)《钱塘湖春行》 1.这首诗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2.用“∕”划出下面诗词的朗读节奏。(每句只能划分三次)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暖树: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不足: 4.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5.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下册 (一)王安石《伤仲永》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世隶.耕()②收.族之意() ③邑人奇.之()④日扳.仲永() 2、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 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 ③秀才观之()④余闻之() 4、用原文回答其父亲“不使学”的原因。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属于②团结③认为……奇特④领着,引着 2、①书具②仲永③诗④仲永环谒这件事

3、天资聪慧才能渐退泯然众人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从这以后,人们指定某种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可以完成。 6、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答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稍稍宾客 ..还家..其父()④从先人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方仲永从“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矣”的变化,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4、假如没有“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的情况,仲永是否就一定能成才呢?谈谈你的看法。(能或不能都要说明理由) 5、第三段是一段议论,以往的课文删去了这一段,你认为删好还是不删好?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古诗文阅读训练

古诗文阅读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先断句,然后翻译,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1.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 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 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 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翻译: 2.蔡洪赴洛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 ..采贤俊于岩 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 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 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 ..乎 ..诸君是其苗裔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翻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给加“”的句子断句,然后翻译加“”的句子,请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3.司马徽别传 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有人伦鉴识,居荆州。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 ..不谈议时人。有以人物问徽者,初不辨其高下,每辄.言佳。其妇谏曰:①‘人质.所疑,君宜辨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复佳。’其婉约逊遁如此。

尝有妄认徽猪者便推与之后得其猪叩头来还徽又厚辞谢之刘表子琮往 候徽遣问在不会徽自锄园琮左右问司马君在邪徽曰我是也琮左右见其 丑陋骂曰死佣将军诸郎欲求见司马君汝何等田奴而自称是邪。徽归,刈头着帻出见。琮左右见徽故.是向老翁,恐,向琮道之。琮起,叩头辞谢。徽乃谓曰:‘卿真不可,然吾甚羞之。此自锄园,唯卿知之耳。’有人临蚕求簇箔者,徽自弃其蚕而与之。②或曰:‘凡人损己以赡人者,谓彼急我缓也。今彼此正等,何为与人?’徽曰:‘人未尝求己,求之不与将惭。何有以财物令人惭者!’人谓刘表曰:‘司马德操,奇士也,但未遇耳。’表后见之,曰:‘世闲人为妄语,此直小书生耳。’其智而能愚皆此类。荆州破,为曹操所得,操欲大用,会其病死。 ——《司马徽别传》,作者未详翻译①: 翻译②: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将其改写成散文(2016新课标卷2)。 1.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唐·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请将本诗改写成散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②微斯人________ 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___ ④有粮者亦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答案】(1)探求;如果没有;派,让;吃,给……吃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解析】【分析】⑴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① 求:动词,探求;② 微:表假设,如果没有;③ 使:动词,派,让;④ 食:动词,吃,给……吃。 ⑵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② 斯:这。不业:不是他做官以成就功业。句意是: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完整)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5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例题:下面这首诗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从题目(秋思)、意象(枯藤……夕阳……)、关键词句(断肠人在天涯)体会到了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解答修辞的效果时,(炼字和赏析句子时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辞方法。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炼字的答题步骤] a、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b、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c、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题型示例]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答题格式】——词(或——字) 好,有——之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何郁(北京朝阳教研中心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一、对中考试卷中古诗文考查的基本认识 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必须要关注中考语文对古诗文的考查。中考的导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怎么教,教什么。不要责怪我们的老师太现实,太功利,他们首先是要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离开这个前提,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中考古诗文是怎样考的呢?这里以2011年中考试卷为例,作一点说明,也算是一个抽样调查。我们一共选了40套试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河北、河南、安徽、江西、陕西、山西、广东七个省,南京、武汉、杭州、沈阳、哈尔滨、成都、贵阳、兰州、乌鲁木齐等十三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黄冈、荆州、金华等十六个教育较发达的中等城市,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区域较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有说服力。 这四十套试题对古诗文的考查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都有名篇名句的考查。分数不等,最少的也有5分,如北京卷,最多的有10分,如重庆卷、安徽卷等。这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内的积累。 第二,都有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分数也不等,最少的也有7、8分,如北京卷、上海卷,最多的达到16分,如天津卷、陕西卷。文言文考查又分课内、课外、课内外结合三种,也就是说有的省市区只考课内的,有的只考课外的,有的课内外相结合。试题类型有基础题,如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也有文意理解题,如人物品质的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等。 第三,一部分省市区没有诗词赏析的考查。共19家,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安徽、陕西、哈尔滨、福州、武汉、广东、沈阳、贵阳、南宁、呼和浩特、包头、深圳、苏州、青岛、烟台和安徽芜湖。既有教育发达地区,也有教育欠发达地区。没有设置古诗词阅读考查的省市区占抽样调查的将近一半,比例很大的。 这三个特点至少可以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都重视古诗文的积累考查。说明大家对古诗文阅读的积累有一致的理解。这种思想是符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 第二,文言文考查较全面。既重视对基础的考查,也重视对感悟、理解的考查。这样的考查导向,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告诉学生读文言文,既要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重点词句,又要做到有理解,有感悟。这一点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新课标强调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对此,老师们深有体会。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治水必躬亲》)(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举大计亦死 B. 远嫌而避怨/ 远望若有光 C. 顾左右曰/ 顾野有麦场 D. 此人素有痴名/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帝得疏,大怒,抵之地 A.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B. 趣执之,无使得遁 C.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 D. 少顷 复取读之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海瑞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B. (乙)文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C. (乙)文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修斋醮,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对左右下了命令,最终把他逮了起来。 D. (甲)文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 (4)把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②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答案】(1)C (2)D (3)D (4)① 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② 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孩子诀别,在朝廷待罪。 【解析】【分析】(1)C都是:回头看。A成功/发动。B远离/在远处。D向来/白色。 (2)A 助词,的。B代词,他。C助词的。D与例句均指代奏章。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 题练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①一点萤。 微微风簇②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②簇:拥起。 1.本诗把“渔灯”比作“”,突出了环境的“”。(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请分别概括“静”和“动”在诗中的具体体现。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乙】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池塘的岸。②寒漪(yī):水上波纹。③腔:曲调。 1.请指出这两首诗描写的内容在地点、时间上的相似之处。 2.两首诗分别通过哪些不同的人物行为,刻画出怎样一种共同的人物形象? 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①高田②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③未明。 【注释】①雨足:雨十分大,充足。②高田:山上的旱田。③殊:尤,还,简直。 1.诗中农民的辛苦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这首诗的主旨和下面哪篇作品最接近( ) A.《十五从军征》(古乐府)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C.《过零丁洋》(文天祥) D.《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①,犹陪落日泛秋声②。 世间无限丹青手③,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①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②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③丹青手:指画师。 1.这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诗中“”“”和“”等词,既是对金陵的描写,也是对晚唐的隐喻。(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本诗第四句的“伤心”,有哪两层含义? 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一寸光阴不可轻”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第二个是“”。本诗后两句与第一个原因相对应。(用诗中词句作答) 2.这首诗包含作者对“少年”怎样的建议?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少年行(其三) [唐]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②,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③,纷纷射杀五单于。 【乙】蚕谷行 [唐]杜甫 天下郡国向④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注释】①擘:张,分开。②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③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④向:差不多。 1.两首诗都包含作者的想象,《少年行》想象出少年的英姿和“”的丰功伟绩,《蚕谷行》则构想了“”这一理想的和乐画面。(用诗中词句作答) 2.同样描写战争,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区别?

高考语文模拟系列训练:古诗词阅读(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模拟系列训练:古诗词阅读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注】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此诗作于杨徽之贬为外官之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柳则是带季节气候特征的植物,而“柳映门”是寒食特有之景。 B.颔联二句: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透露出作者闲适之意。 C.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 D.尾联之妙,在于以问句作结。这里以“向谁言”问之,“别离心绪”喷涌而出,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 15.请简要概括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 【答案】 14.B 15.①对山城凄清之景的感伤;②被贬的苦闷;③对家乡的思念;④ 对友人的怀念。(或与友人离别的愁苦。)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 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 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透露出作者闲适之意”表述错误,应该通过对山城凄清之景的感伤,透露的是作者的别离愁绪。 故选B。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 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 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

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答案

古诗词专项练习 诗词赏析考什么? 1.内容。2.感情。3.写法。 解题思路: 内容:意象+意境 感情: 诗歌的标题、意象、关键语句、背景注释、联系已学相关诗歌等。写法:写法+表达作用 (一)城南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5、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6、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2分) (二)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6.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一句,借景抒情,极具情致,请你试作赏析。(3分) (三)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6.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7.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3分) (四)[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7.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 8.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2分)(五)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6.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表达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六)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七)晚春江晴寄友人唐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6.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八)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九) [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6.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 7.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3分 (十)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6.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分) 7.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十一)菊花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5.第二句中“遍绕”“日斜”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分) 6.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分类汇总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分类汇总

————————————————————————————————作者: ————————————————————————————————日期: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分类汇总(一) 一、思想情感归纳 思想内容示例 忧国伤时(忧国诗)1.反映社会的黑暗、离乱的痛苦杜甫《石壕吏》、白居易《望月有感》 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泊秦淮》、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3.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观刈麦》 4.山河沦丧的痛苦,对国家前途和命运 的担忧 文天祥《过零丁洋》、杜甫《登楼》《春望》、夏 完淳《别云间》、李煜《相见欢》、陈与义《登岳 阳楼》 建功报国(边塞诗)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曹操《龟虽寿》《观沧海》、苏轼《江城子·密州 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李贺《雁门太守行》、王昌龄《从军行》、陆游《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龚自珍《己亥杂诗》 2.报国无门的悲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 苦心情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陆游《卜算子·咏 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登楼》 3.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 叹及被贬的愤懑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 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牧《赤壁》、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思乡怀人(思乡诗)1.羁旅愁思,边关思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湾《次北固山下》、 温庭筠《商山早行》、李白《峨眉山月歌》《春夜 洛城闻笛》《送友人》、崔颢《黄鹤楼》、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王维《使至塞上》 2.思亲念友苏轼《水调歌头》、李商隐《夜雨寄北》 3.闺中怀人李清照《武陵春》 生活杂感(田园诗、怀古诗、咏怀 诗)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对春色的赞美 陆游《游山西村》、陶渊明《饮酒(其五)》、王维 《竹里馆》《终南别业》、孟浩然《过故人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韦应物《滁州西涧》、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其一)》 2.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 慨,借古讽今的情怀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杜牧《泊 秦淮》 3.青春易逝的伤感,思念的惆怅与悲伤晏殊《浣溪沙》、李清照《醉花阴》《武陵春》 4.表达作者高尚的情操或蕴含哲理 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杨万里《过 松源晨炊漆公店》、朱熹《观书有感》、赵翼《论 诗》 送别不舍 1.深情厚谊,依依不舍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渡荆门送别》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古诗词简介 1、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送别诗常见意象 (1)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2)空间意象:长亭、劳劳亭、南浦、渡口、古道、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3)具体物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西风、美酒、芳草、笛声、烟波、浮云、鸿雁、子规 (4)乐曲:《阳关曲》、《骊歌》、《劳歌》。 情感表达常用词:依依惜别、思念牵挂、劝勉鼓励、孤寂惆怅、表明心志。 2、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哲理诗常见类型:1.即事说理——明确事件背后蕴含的哲理。2.借景说理——明确景物自身寄寓的哲理。3.托物说理——明确事物寄寓的哲理。 3、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咏史诗内容情感:1、怀人伤己2、怀古伤今3、理性反思 4、山水田园诗: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借写山水、写田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山水田园诗表达的情感:1. 表现诗人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2.表现隐士生活,寄托自己的隐逸情怀,赞颂隐士的高尚品格。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情感表达常用词: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5、边塞诗: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的情感内容: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2、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及将士的艰苦生活状况3、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表达对战士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4、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矛盾,统治阶级的腐败、穷兵黩武。5、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及归家无望的哀痛 6、表达对战争的厌弃、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边塞诗的意象:景物——大漠、烽烟、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地名——楼兰、阴山、凉州、玉门关、天山、碛西、轮台、龟兹、夜郎等。 战事意象——(1)乐器:羌笛、胡笳、琵琶、芦管、号角、鼓等(2)战具: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弓、战车等等。 人物意象——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单于、吐谷浑、戍卒,将军、征夫。 6、爱情诗: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

初中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

默写《蒹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默写《关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 寤寐()()溯洄()()坻()荇() 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____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能力提高 1、简要说说《关雎》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