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新闻

第2章新闻
第2章新闻

第一章新闻

第一节、新闻活动

第二节、新闻起源和本源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第四节、新闻的特点

第五节、新闻的要素

六、新闻的类别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的起源,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的本源,新闻的定

义,新闻的基本特点和新闻基本要素。

二、学习重点:

1、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2、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3、新闻的基本含义;

4、新闻的特点和要素。

三、学习难点:

新闻的本源、比较中西方几个有代表性的新闻定义的异同。

四、授课学时:

6个学时,分为三个教学单元。

新闻活动内容:

第一节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政治活动需要新闻信息

企业经营需要新闻信息

军事部署需要新闻信息

科学工作需要新闻信息

现实生活需要新闻信息

第二节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第三节新闻活动的渠道

亲身传播

大众传播

群体传播

(一)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政治活动需要新闻信息

二、企业经营需要新闻信息

三、军事部署需要新闻信息

四、科学工作需要新闻信息

五、现实生活需要新闻信息

现代社会提到新闻,我们总是会联想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我们所理解的这是新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就是新闻传播媒介,或者是大众传播媒介。人们在亲朋聚会、沟通交往中,不断了解到新闻信息,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讲,新闻活动不仅局限于大众传播工具所传递的信息,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一、政治活动需要新闻信息

新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下,身边的情况,就能知道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当今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化中求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国家领导人在制定内政外交的方针政策的时候,就必须时刻了解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准确地获得可靠、全面、丰富的现实情况。邓小平为什么能够提出改革开放,正是因为他能够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脉搏,规划了中国现代化的蓝图。如何能够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时代前列,就需要对前沿新闻信息、世界新闻信息、其他国家发展实践以及变动情况的把握。

朝鲜战争前夕,兰德公司组织大批专家对朝鲜战争进行评估,并对“中国是否出兵朝鲜”进行预测,得出的结论只有一句话:“中国将出兵朝鲜”。当时,兰德公司欲以500万美元将研究报告转让给五角大楼。但美国军界高层对兰德的报告并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当时的新中国无论人力财力都不具备出兵的可能性。然而,战争的发展和结局却被兰德准确言中。美国go-vern-ment最终以200万美元买回了这七个字的决策以及一份380页的过期研究报告,但是,美国go-vern-ment出兵朝鲜所造成的重大伤亡,却无论如何都买不回来了。这一事件让美国政界、军界乃至全世界都对兰德公司刮目相看。

兰德公司正式成立于1948 年11月。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在华盛顿设有办事处,负责与go-vern-ment联系。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参加军事工作,把运筹学运用于作战方面,获得成绩,颇受朝野重视。战后,为了继续这项工作,1944年11月,当时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阿诺德上将提出一项关于《战后和下次大战时美国研究与发展计划》的备忘录,要求利用这批人员,成立一个“独立的、介于官民之间进客观分析的研究机构”,“以避免未来的国家灾祸,并赢得下次大战的胜利”。根据这项建议1945年底,美国陆军航空队与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签订一项1000万美元的“研究与发展”计划的合同,这就是有名的“兰德计划”。“兰德(Rand)”的名称是英文“研究与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两词的缩写。不久,美国陆军航空队独立成为空军。1948年5月,阿诺德在福特基金会捐赠100万美元的赞助下,“兰德计划”脱离道格拉斯飞机公司,正式成立独立的兰德公司。

二战结束后,美苏称雄世界。美国一直想了解苏联的卫星发展状况。1957 年,兰德公司在预测报告中详细地推断出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时间,结果与实际发射时间仅差两周,这令五角大楼震惊不已。兰德公司也从此真正确立了自己在美国的地位。此后,兰德公司又对中美建交、古巴导弹危机、美国经济大萧条和德国统一等重大事件进行了成功预测,这些预测使兰德公司的名声如日中天,成为美国政界、军界的首席智囊机构。

二、企业经营需要新闻信息

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涉及生产和经营,生产需要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原材料市场行情、价格、质量、技术革新、行业变化等。内部管理,管理思想的变化与革新,对外销售,国家政策、银行利率、对外的汇率等;不仅了解国内的基本情况,还要了解国外经济状况,竞争对手的状况等。

三、军事活动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

军事指挥员需要不断了解敌我双方的兵力、军事装备、部署、士气等,战争爆发后只有时刻关注战争进程,及时修改和重新部署作战计划。

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查,和对各种侦查材料连贯起来的思索。

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在胡宗南的军事部署下达之前,中共中央就已经获悉了。因为胡宗南的机要秘书是熊向晖。毛泽东曾经评价过熊向晖,“他一个人能顶几个师”。通过傅冬菊,在1948年底1949年初,共产党与傅作义的谈判中,有关傅作义的一举一动,共产党方面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四、科学工作

科学工作,为了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新的成就,必须时刻关注科研动态,也就是了解同行业,同样的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吸收别人的科研成果更好推动自己的科研,为什么牛顿说,他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吸收前人的最新科研成果,为我所用。

20世纪80年代,不少学者提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一个特点是:知识经济的崛起,信息及信息产业成为知识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众传媒业成为信息产业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地位和影响日益提升。信息时代,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信息,为沟通信息所进行的新闻活动也比以往更频繁,更复杂。

(二)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一、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人类的产生,就是群居的,结成最简单的生产关系,面对自然,仅仅是生存的需要,他们凭借最简单的工具,无法在自然界单个生存,采集食物,猎取动物,和为争夺生活资源而进行的氏族、部落之间的斗争。原始人的采集、狩猎、战争从一开始就是具有社会性,是学多人系统行动的。

客观世界不断变化,植物的季节性生长,动物的季节性活动等,以及有不测风云等,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威胁到原始人的生命,为了寻找食物,躲避自然灾害。原始人必须随时随地了解自然界的变化,植物生长的变化,动物的活动等,没有彼此相互传递外界信息,没有协调一致的集团行动,原始人很难身存下来。

二、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社会分工,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人们不但需要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还需要了解社会活动,奴隶社会的运作需要各部门协调一致,为了维护统治,统治阶级要随时注意奴隶的举动以便镇压他们的反抗。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活动频繁,战争频繁,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争连绵,为了战胜对方,各国雇佣专门人员刺探对方政治、经济、军事活动。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是通过烽火传递战争的信息,著名的郑国渠就是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而使用的反间计。

三、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封建社会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为了维护统治,统治者会制定许多法令、政策、向全国传递,同时要监督各级官吏,了解各地的情况,没有灵敏的情况反应,古代的驿道驿站就是专门为传递信息而设立的新闻信息传递渠道。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

需要摸清对方的政治、军事、情报;封建社会的思想控制,需要向被统治传播思想。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必须要有一定的新闻才能生存下去。驱使人民不由自主第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是世界的永恒变化。

随着新闻活动扩大,新闻内容的丰富,使得人们不得不扩大新闻活动规模,扩大新闻活动内容,增加新闻传递手段,而社会的新闻需求随着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生产力水平越高,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越大。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三节新闻活动渠道

一、亲身传播

二、大众传播

三、群体传播

一、亲身传播:

亲身传播是个人对个人的传播,最长见的是两人面谈。

亲身传播的方法有语言传播,面谈,电话沟通;

文字传播:私人信件、电报、传真最新的方法是email和手机短信。

体态语言传播:人们常常在一定场所以手势、眼神、面部表情表达一定的情感和情绪。

信号传播:

亲身传播的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

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一个媒介面向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所以属于一种无定向传播。

第二节新闻渊源

一、新闻起源

1.1.1 人类早期的信息传播方式

新闻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人类出现之前,我们这个星球上是没有新闻这种现

象存在的。那时的地球上,各类自然现象生生灭灭,变动不居。对这些变动,无机界与

有机界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虽然也会产生某种反映,但那还不是

有意识的传播和反馈。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受传给外界,又有意识地接受外界的情况传递,只能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发生。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需要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彼此结成简单的生产关系,以此来共同应对来自自然界的各种威胁。这样,

互相联络,沟通情况,不断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的新信息,以便相应地采取行动。人与

人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就是最早的新闻现象。

人类早期的信息传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口头传播(新闻):

口头传播,又叫口传新闻,是人类最早运用的新闻传播手段之一。在文字出现之前

的远古时代,原始人群在集体劳动中产生了语言。为了满足劳动集体共同协作从事生产活动的需要,为了满足交流思想,图生存求进步的需要,人们创造了口头新闻传播方式。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具体材料可以证明人类最初的口头新闻的存在,所以关于最早的口头新闻的看法只是一种推论,甚至可能是一种假设。

原始人类在劳动和交往中,并不一定需要语言,如同动物界也在劳动和交往甚至

有复杂的信息传播系统,但确实没有语言的存在。语言是有意义的形式,是信息的载体,所以,语言的产生一定与信息传播紧密相关。当某些正在渐渐具有人的

属性的动物,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的时候,已开始把某些声音同某些经验或行为(信息)相联系。在固定情景中,这些声音选择了使它们与之联系的原来的经

验中的一部分含义,于是把声音赋予了这种信息及其含义,使声音渐渐脱离固定

情景,成为语言工具。已经成为人的猿人有了自己的语言工具之后,就能比祖先

们更有效地理解、接受信息,并有效地转告给其他成员,更有效地组织自己的社会关系,把自由的自然群体变为更加紧密的社会群体。换句话说,人类比其它动

物更有效地利用信息了。

一些新闻学者认为,原始社会人们的一项主要生产活动是打猎。当一个猎人发现了野兽,通过喊叫或回去报信招呼同伴,或者打猎回来互相叙述打猎的收获和见闻,这就是典型的口头传播新闻。

据史料记载,口头新闻最出名的例子就是报告马拉松战役胜利的故事。公元前490年波希战争时期,在希腊东北部的马拉松平原,希腊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进犯的波斯军队后。希腊军队的一个名叫斐迪辟的士兵不停顿地从马拉松平原跑到希腊首都雅典报捷,他跑到目的地报喜后就因精疲力尽而死去了。他全程跑了42.195公里。口头新闻的长处是灵活、简便。消息不胫而走,有广泛的适应性。

一是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的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二是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口语传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

2、信号传播(新闻):

信号传播,又叫信号新闻,是通过传受双方事前约定的信号快速地传递某种信息(新闻)。这些信号包括烽烟、信号架、敲锣、打鼓等传递方式。

信号新闻较有代表性的是用烽火报信。中国古代用烽火传递消息,可以达到一天传几千里的速度。

敲锣打鼓也是古代社会传递信息的方法。在交通、通讯很不方便的山区、农村,这

些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信号新闻的长处是,传送消息比口头新闻传播方式迅速。但一般只能用来传递简单

的信息,报道复杂的内容比较困难。

3、符号传播(新闻):

所谓符号传播,就是通过图画或者某种实物的暗示传递信息。

以上三种古老的传播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没有过时。

比如:口头传播。直到今天,由于人们需要的新闻信息千差万别,新闻机构发布的

新闻不能完全满足受众要求,所以口头新闻依然存在。它与其它新闻传播手段并存,发

挥着自己特有的作用。人们常说的“小道消息”,大多是指口头传播的新闻。日常生活中的茶馆、旅店、火车、市场等公共场所,都是口头新闻的传播场所。

口头新闻失真度大,容易以讹传讹,人们常以“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态度对待它,而且在短时期内,传播范围不大,因而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比较小。信号传播:比如打铃上下课。符号传播:比如交通标志。

4、文字传播(新闻):

即采用文字作为手段,传递信息。

与上述三种传播手段比较而言,文字传播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拓展了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

由此可见,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

氏族社会中,人们从事的劳动比原始直立人群更为复杂,共同的打猎、捕捞、采集等劳动促使他们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他们互相协作的机会增多,共同协作的好处对每个氏族成员来说都一目了然。在劳动中他们已经到了非协作不行的地步,到了彼此有什么想法非说不可的地步,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再进步到音节清晰的语言,最后形成了作为人类标志的语言。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1.1.2 坚持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

新闻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人脑制造出来的?弄清新闻的起源,对于认清新闻的本质,树立科学的新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认为,人类为了及时获取对外部世界的准确认识,以便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有效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总之,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

与唯物主义新闻起源观相对立,存在着唯心主义的新闻起源观。

唯心主义的新闻起源观有两类说法:

一、是“本能说”,他们认为,人类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正是好奇心对远近发生的变化产生无限的兴趣,才有追求、采集和传播新闻的欲望与动力。

显然,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成熟的新闻没有发生在古代,而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初期。

二、是“意志说”。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非本质的,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新闻这种现象由意志这种本质的“外化”而产生。

这种“意志说”影响深远,直到我国“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特别是“四人帮”横行时期,就无限夸大新闻的意志作用,鼓吹决定“事实为政治服务”。

本节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新闻的本源;二是为什么说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的含义。

1.2.1 新闻的本源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闻界有些人把具有什么“性”,如趣味性、文艺性、政治性等,作为新闻的本源。这就是把新闻解释为某种“性质”本身的“性质

说”(Qualitytheory)。1943年9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延安)发表总编辑陆定一

的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分析了“性质说”的错误,认为新闻的本源是物质的东西,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性质说”是新闻学理论中的唯心主义观点,会导致新闻报道的主观主义倾向,为篡改客观事实、制造假新闻提供理论依据。由于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新闻报道就必须尊重事实,反映事实的本来面貌,不能以自己主观的东西代替或改变事实。新闻报道中表达的某种观点或思想倾向,要寓于事实之中。

把握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 正确处理新闻报道

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取得受众信任的前提。

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一文,论述了新闻的本源和新闻的真实性等新闻学的基本问题,阐述了唯物主义的新闻观。这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早期重要文献之一。

关于新闻的本源问题。文章论述:“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

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

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

物论者的观点。”

1.2.2 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陆定一关于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坚持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基本原理,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点:

一、有事实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事实的存在决定新闻的存在,不能无中生有,向壁虚构,更不能搞“合理想象”。

二、有什么样的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要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世界,不能按主观愿望改变和制造新闻事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既做到整体上不走样,也做到细节上不掺假。不能因为传播者的好恶而任意删减或增加,更不能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大跃进”中的浮夸新闻,往往是用美好理想代替严酷的现实,起了祸国殃民的负作用。三、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尚未变为现实的猜测和设想不是新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放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的广播剧,观众误认为是外星人真的向地球发动进攻,顿时造成社会一片恐慌。1958年我国传媒频频宣传粮食亩产数千斤、上万斤的人间神话,导致人们产生错觉,产生“放开肚皮吃饭”、“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狂热举动。这些都是将幻想当作事实加以宣传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和可怕恶果。

由此可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本节要弄清三个问题:一是新闻的定义及其含义;二是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新闻定义;三是新闻的特点。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辨析中、西方不同的新闻定义,帮助学生正确取其精华。

1.3.1 国内外最有影响的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

国内外的专家对其定义五花八门、形形色色,至今莫衷一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实务派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强调的是“趣味性”和“刺激性”。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纽约太阳报》编辑主任博加特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条“定义”,很明显,强调的是“反常”和“剌激”。紧步博加特后尘的另一个著名的定义是20世纪30年代初《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瓦利克尔提出:“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就是女人、金钱和犯罪”。对这个定义,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评论说:“瓦利克尔所以这样强调,因为性、金钱和犯罪——这些是人们(诚然是男子)遮遮掩掩想知道的东西。”

与此类似的还有:

美国康萨斯州《阿契生市环球报》主编爱德华?贺说:“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美国赫斯特报系记者莱特:“新闻就是要使读者叫‘我的天呀’的东西。”美国《纽约太阳报》主编查理德纳:“新闻是一种令人惊叫的事情。”另一类是新闻学研究者们提出的定义。强调的是“时效性”和内容上的“新鲜性”。它又可细分为四小类:

1、片面夸大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意志。

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提出的:“新闻就是编辑说是就是的一切事物。”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鲁汉提出:“东西一进入报业就是新闻,其他未进入的就不是新闻。”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罗尔德?约翰逊说:“凡是报纸印刷的都叫做新闻。”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史密斯说得更露骨:“凡是市新闻组长认为新闻的东西,就是新闻。”显然,这类定义否定事实的决定性作用,把新闻看成是一种完全按照从业者主观意志随心所欲解释的东西。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新闻观在新闻定义问题上的反映。2、认为新闻就是事实。

代表性的说法有:

美国新闻史学家福兰克卢德莫特:“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实。”

法国新闻学家贝尔纳丽耶纳:“新闻是刚发生的和刚发现的事物。”

前苏联新闻学家科尔尼洛夫:“新闻是值得社会重视的新闻事实。”

我国上世纪初著名新闻学家徐宝璜:“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

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范长江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这些说法,强调了新闻的本源,但忽视了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主观能动反映的产物。因为客观事物中,并非所有的事实都是新闻。

3、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美国新闻学者乔治穆脱:“新闻是经过记者选择后及时的事实报道。”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陆定一的定义。

4、认为新闻是信息的传播。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宁树藩教授提出的:“新闻就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

1.3.2 国内普遍认可的新闻定义

在我国新闻界最有影响的也是至今普遍认可的新闻定义是陆定一提出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理解这个定义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人类在同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所发生的各种事实,是新闻的

本源。新闻,无论其内容和形式都离不开事实。从内容上说,新闻必须是以事实为根据

的信息;从形式上看,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如果没有事实,就不是新闻;如果背离了

事实,那就是谣言。

(2)报道和传播是新闻能够成立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了值得报道传播的事实,并不

等于有了新闻。如果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发生了一种重大的自然现象的变化,由于不被人

知道,没有人了解到真相,更没有人把这个事实传播开来,这件事自然成不了新闻。如

果有些事实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很有报道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需要加以保密,成为不

能泄露的情报,除了少数人知道外,其余大多数人一概不知,这类事当然也成不了新闻。(3)新闻必须有新意。新闻是一种信息,是事实的反映;但并非任何事实、任何信息

都能成为新闻。人们每天吃饭这是事实,但不是新闻。宇航员在太空中怎样吃饭,这就

是新闻。可见新意是使某个信息成为新闻的重要因素。新闻必须是新鲜的所见所闻。新,包括新情况、新动态、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新人物……等等。

(4)新闻必须及时。就是说必须注意时效。这是与新意相联系的一个要求。既然新闻

只存在于时间长河的一瞬间,那么时效对于新闻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失去时效,新闻就

变成了旧闻。

1.3.3 新闻的特点

(一)新鲜:新闻事实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鲜事实。

(二)及时:新闻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新鲜相联系的一个特点。

徐宝璜新闻原则:

(一)新闻价值与新闻重要性成正比例;

(二)时效性:新闻如鲜鱼,越新鲜价值越高。

(三)距离性:人们关心的新闻首先是个人关系最大的,距离越近的人与事。

时效性客观上受制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新闻工作者自身要争时间抢速度,记者要赶在第一时间采访写作,编辑要赶在第一时间编排发稿。第二个因素是新闻传播媒介的技术含量。传播媒介技术含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远距离传输的速度。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经历了从人体自身器官到印刷媒介在到电子媒介,具体说,经历了口头传播、新闻信、新闻书、周刊、日报、广播、电视、网络这样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演变都带来了远距离传输速度的提高。如今,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只能传播“昨天”或“今天早些时候”的新闻,而电子媒介的传播则能够做到与新闻事件保持同步。电子媒介为了发挥这种技术上的优势已开始大量使用直播方式来报道新闻;印刷媒介也开始改变传统的报道方式,从过去对“短、快、新”的追求发展到对“深、广、强”的倾斜。

内容的新鲜是相对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而言。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有的社会成员对自己的生存环境都已经积累了许多常识,饮食起居,日出日落,社会构成,自然状貌,如果没有新的变化,属于人们的常识,就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一旦环境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发生超出人们常识范围的变化,就会立即引起人们的兴趣,受到人们的关注。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向人们提供这种最新变化的情况,以帮助和指导人们当下和今后的社会实践。

运动是绝对的,变化是绝对的。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不变”中发现变化,尤其要善于发现那些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的变化,并把它们及时地反映出来,适时地传播开去。要做到这一点,新闻工作者除了加强理论和其他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外,还必须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思想上积极投身和参与社

会实践。很难想象,一个高高在上,对生活缺少热情,对社会实践漠不关心的记者,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新闻报道。

时新性是新闻报道与历史文献的重要区别。历史文献所记载和反映的内容也必须以客观世界发生的实际情况为成真条件。在真实性要求上,历史文献与新闻报道是一致的。但历史学家关注的是早已发生的事实,他们通过对“昨日”的解读,积累知识,总结经验,传承文明,指导现实;新闻工作者关注新近发生和变化的事实,他们通过对“今天”的解读,传授新知,监视环境,干预生活,参与实践。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有敏锐、快捷的认知和反映能力,另一方面有要有对历史和现实高度负责的精神。两者的结合表现在新闻报道上就是真实性和时新性的统一。

真实性:

一般认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新闻报道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客观世界真实发生的事实,即新闻报道的陈述必须有成真条件,报道天下雨,必须有天确实下雨做条件,不能无中生有,面壁虚构;第二,新闻报道反映的事实必须与客观世界发生的事实相符合,包括新闻事实的各种组成要素和所有相关细节,既不可夸大,也不可缩小,更不可搞合理想象;第三,要善于从社会生活的整体真实来把握个别新闻报道的真实,不应把局部的东西当作全局的、把偶然的当作必然的、把个别的当作一般的东西进行报道;新闻媒介则应通过全方位、多角度、连续不断的报道反映出社会生活的真实画卷,马克思把这种媒介运作称之为“有机的报纸运动”,他认为“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1

上述含义中第一层是条件,没有客观事实做成真条件,新闻报道就成了无源之水;第二层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更高的要求就不可能达到;第三层是对新闻工作者及新闻传播媒介提出的更高目标,这个目标又以前面的两个要求为前提条件。

对真实性含义的这种阐述简单易懂,有一定的操作性,而且对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作出了明显的区分。但根据这种阐释,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的关系似乎是一种直接对应的关系,当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客观发生的事实相符合,当媒介展示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相符合,就为之真实,反之就不真实。问题在于,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实的报道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的媒体为人们展示的生活画卷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而这些报道或媒体有可能都是真实的。举一个新闻报道的例子,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新华社、路透社、美联社分别进行了报道,三家通讯社报道的导语如下:

本节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新闻的要素;二是新闻的类别。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新闻诸要素中的必备要素。

1.4.1 新闻的要素

新闻要素指构成新闻所必需的材料。

人们将新闻要素归纳为“五个W”:Who(谁)、What(事件)、When(时间)、Where (地点)、Why(原因)。

在这五个要素中,前三个是每条新闻必不可少的要素。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11页。

1.4.2 新闻类别

新闻的种类划分方法有多种。

以新闻内容来分类;

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

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

以新闻与读者的关系来分类;

按照新闻写作标准来分;

1.4.3 新闻的特点

(一)新鲜:新闻事实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鲜事实。

(二)及时:新闻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新鲜相联系的一个特点。

第二章新闻传播

第二章新闻传播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晓新闻传播一般过程与新闻传播的双向性; 2、理解新闻传播是一种价值传递过程与活动,区别新闻与宣传的异同,初步建立科学新闻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新闻传播双向性 2、新闻价值,新闻价值观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新闻价值选择与分析 第一节新闻传播基本模式简介 一、新闻传播过程的构成要件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四个要件。 二、新闻传播的动态分析:对新闻传播的动态分析,新闻信息的基本流向是由谁,说什么,通过何种渠道,传播给谁,取得何种效果等环节和要素组成。信息传播中具有信息流动迅捷性和社会生活干预广泛性特征。具体环节和要素如下: 1、传播者: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学概论中一般是新闻记者与编辑。 2、传播内容:传播的具体信息。 3、媒介:传播的介质,比如第一代的报刊,第二代的电报电传,第三代的广播电视,第四代的网络。 4、受众:信息的接受群体。

总之,其流程即美国政治学家。1948年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论述了传播结构与功能。在传播的结构上,拉氏提出五个W: 即谁(Who)传播主体; 说了什么,即(Says What)传播内容; 通过什么渠道,即(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 对谁说,即(To Whom)传播对象; 产生什么效果,即(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 三、对新闻传播的静态分析 内向传播:指人的自我信息活动,即由感知始,从感性向理性发展的思维与意识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切传播的基础。这里是指个人头脑中的"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如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冥思苦想等,分为条件反射式传播,情感支配式传播,理性支配式传播。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等特征。 人际传播:指两人乃至数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情绪与身体联系越接近,传播越具有个人色彩。交谈,交流,约谈,对话,讨论等。具有传播者与接受者零距离,熟人圈;单个性,面对面;信息准确性,清晰性,直接性;能较快改变受体态度与选择。 群体传播:指社会群体和社区内的信息交流活动。其体验深切程度不如人际传播那样直接与强烈。也称团体传播。组织是社会中相近或相似的个人有目的的组合,传播的目的就在于稳定,密切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行动,维持和发展组织之间的生命力,应对环境挑战。

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笔记,重点。

导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法 法:由国家创制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律:在我国,就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体系: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宪法为基础,各个不同法律部门组成一个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容和谐,形式完整的有机整体,称之为法律体系。 二.新闻传播法 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法的主要内容就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含义: 1.任何权利主体在享有某一权利的时候,必须同时承担一定的义务 2.任何权利主体的法定义务,对它在法律关系上对应的主体来说,就是法定义务。 公法和司法: 公法 包含:宪法,行政法,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 表现形式: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司法 包含:民法,商法调整的法律关系 表现形式:平等,自愿,公平,一方不能强制另一方。 新闻传播活动法律关系中既有公法关系,又有司法关系,有时还会发生重合和交叉(eg:公民通过媒介批评政府官员引起的名誉纠纷) 第三节:我国新闻法的渊源 我国法律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法律,我国参加或与外国缔结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等。 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过特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是制定普通法律的法律基础,是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石。(当然也是新闻传播法的基石) 法律:在我国,法律特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法律一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公布。 基本法律包括: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调整社会生活中重大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 三组最重要的基本法: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 刑法: 规定犯罪和刑罚。作为最高的禁止性规范,包含了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约束和对妨害新闻传播活动犯罪的制裁。 民法: 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浅谈互联网新闻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232980.html, 浅谈互联网新闻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作者:于潇张怡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5期 摘要:众所周知,近些年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媒体的地位不断被挑战。现代人也表现出对互联网新闻传播形式的喜爱与关注。互联网新闻传播在很短时间内就发展成为继传统媒体之后的最新形式,发展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新媒体相比,其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减退,甚至暴露出越来越多传统局限和弊端。本文将就互联网新闻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传统媒体;影响分析 引言 互联网媒体是互联网技术全面發展的重要产物,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形式彻底扭转了现代人对新闻的认知与接受方式。现代人随时能够了解到全球范围内的最新新闻消息,而且是以新媒体的创新形式,这与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推广与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其都会以网络为中心的时代。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就此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互联网新闻传播的优势分析 互联网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面对的是同一对象,互联网新闻传播形式的出现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冲击力量。互联网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性优势。互联网新闻传播能够同步实现文字、视频、音乐以及图片等多种方式,让大众同时通过多种形式来了解新闻内容。以下是关于互联网新闻传播优势的具体分析: 1、数字化是最显著的特征 在互联网新闻传播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数字化。笔者通过调查与研究相关文献,了解到在数字化时代,一个行业前景如何,其最终决定因素便在于其转化数字的能力。互联网新闻传播最大的特征便是数字化。 2、双向互动 众所周知,在现代人生活中关于互联网新闻媒体的选择非常之多。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体网站,广大用户选择何种网络媒体网站,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无论哪种互联网新闻媒体,其都存在着一种共同性质,那就是其都尽可能多地网络了世界范围内的最新新闻,囊括了各行各业的最新信息。互联网新闻媒体最大的优势之一便在于其双向互动性。其所具有的创新性和参与性是传统媒体不可达到的一种标准。在互联网新闻媒体中,其

新闻传播法教程 总结

名词解释(5‘×5个 1、新闻传播法:广义上来讲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 包括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等各个法律部门中所有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文件条款。是跨越多个部门具有多种法源的许多法律规范的集合体。狭义上来说是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法律,如“新闻法”、“报刊 法”、“广播电视法”等。 2、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 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3、煽动危害国家:包括五项罪名,一是煽动分裂国家罪,二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罪,三是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四是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五是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 4、表达权(不一定是名词解释):表达权的核心是一项政治权利,公民运用出版 物新闻媒介行驶表达权属于出版自由的范畴。 5、著作权:即版权,是指公民、法人依照法律规定对于自己的科学或文学、艺术 等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 简答题(8‘×5个 1、知情权里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分别是什么? 消极权力是指对自然存在的信息,公民可以自由地寻求、获取,国家、社会、他人只是承担了(消极的)不予干预、妨碍的义务、积极权利是指有关信息本来是应当让公众知悉的,但是现在它被控制在特定单位或人士手里,知情权必须借助他们的积极行为才能实现。 2、新闻法制建设的难点? 1 法的刚性和意识形态的弹性矛盾 2 新闻媒介社会控制功能与表达功能的矛盾 3 权利的普遍性和权力的等级性矛盾 4 法的稳定性和舆论导向的随机性的矛盾 5 随即调控和依法行政的矛盾

3、新闻侵权的要素、表现形式? 要素以及表现形式 1 侵权言论已经发表 2言论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 3 言路具有特定指向 4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4、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原则? 1 为学习、研究和教学科研目的而使用 2 为新闻传播而使用 3 其他公益使用 4 免费表演 5 特定群体使用 论述题(15‘+20’ 1、如何避免新闻审判 1 变以侦查破案为中心为以审判为中心 2 变单向度宣传为中立平衡报道 3 变激情诉求为理性讨论 2、党的纪律和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法律、纪律和道德)? 1 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展开和进行 2新闻舆论监督不近视新闻媒介的重要功能而且是党和政府推动和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所以需要党和各级组织的重视和支持 3 要注重社会效果,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 4 舆论监督的力量来自事实 开放式思考 1突发事件(证券) 2陈永洲(诽谤、新闻侵权、法人人格权)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互联网的兴起对新闻传播的意义

互联网的兴起对新闻传播的意义 班级:新闻采编与制作一班姓名:张静怡学号:1260110032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全球各主要国家狂飙猛进,并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了令人诧异的改变。网络已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CNNIC今年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现有上网用户总人数达7 950万,其中70.9%的人经常在网上获取新闻信息。据Editor&Publisher杂志的研究发现:约有1/3的网络新闻读者对传统媒体失去兴趣。其中,电视收视人数已下降35%,无线广播听众下降25%,报纸订户下降18%。网络传播的发展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暗藏着互联网的解构力量,并对传统新闻媒介实现其社会功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传播的影响世界交往理论新闻传播的意义在现代传播学形成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他们的著作中,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上,研究了人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各种现象。他们从三个方面谈到了交往所产生的社会作用:首先,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一种社会凝聚力,它本身是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粘合剂。第二,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最后,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 一、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产业居主导地位。 20世纪,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吧人类带进了“电子传播”时代,广播、电视、通讯卫星、互联网……一次又一次的传播方式的“突破境界”,使人类的视觉和听觉不断地得到延伸。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传播,它集中了人类传播史上所有传播媒介的优势,同时,在空间压缩性、内容海量行、双向互动性、开放性和多媒体性等方面有具有其它传播媒介不具备的特点,它就像一张看不见的大网把整个世界覆盖起来,使人类曾经梦想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地球村”等神话成为现实。不同文明和文化通过网络传播不断的沟通、交流、对话、碰撞和整合,有力地促进了全人类文明的延续和文化的发展。可以说,网络传播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精神交往的客观需要,同时它又在拓宽全人类和全社会精神交往的范围和深度,提高精神交往的水平和质量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当今世界,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越来越主要和普遍的交往方式,它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和工具,也是一种新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上网来获取信息、学习、聊天、玩游戏、进行各种文化消费和从事各种形式的文字和艺术创作。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交往的要求都能够在网上得到很大程度的体现和满足。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具有物理时空不具备的许多优点,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时间消灭空间”理论也体现在这里。 二、资源结构发生变化,知识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极其重 要的资源。 在“世界交往”理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很早就意识到了任何适宜的新媒介的发明对于形成世界市场的巨大影响。新工具的发明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创造新的历史活动。当前,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媒介,已成为了互联网的新贵。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 无论名人还是普通大众,大家都在一个平台内交流分享信息,很多人甚至坐个公交,吃个饭也要发到微博上告诉网友,并乐此不疲。由此可见,人们对微薄的喜爱,这让人不得不

以新闻立法规范媒介行为

以新闻立法规范媒介行为 随着新闻媒介对案件报道介入的增多,媒介审判越发成为公众对媒介行为关注的焦点。关于媒介审判,魏永征教授认为: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报道正在审理中的案件时超越法律规定,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侵犯人权的现象。这种现象多数发生在刑事案件报道中。主要表现为在案件审理前或判决前就在新闻报道中抢先对案件进行确定式报道,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量刑等结论。新闻媒介究竟应如何规范自身行为,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舆论引导作用,引发学界和业界的深入思考,通过新闻立法而规范媒介行为的呼声不断走高。 媒介审判:规范媒介行为的起点 1. 我国媒介审判现象特点 (1)事件主体多具显着性 纵观我国近些年被热议的媒介审判现象不难发现,构成此类现象的事件主体基本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主体的显着性较强,都是容易引起公众关注和反馈的热点事件或人物。 2011年的“药家鑫案”堪称媒介审判的代表。该案被媒介报道后,因其残忍恶劣的作案行径,成为当地的区域性话题。然而随着媒介曝光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采访受害人家属、撰写主

观性评论文章等介入性内容不断出现,公众情绪被极大程度煽动,这种群体情绪迅速蔓延,甚至淹没了一些媒介关于真相的挖掘。 (2)网民意见影响力增强 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受众被赋予更自由的媒介话语权。互联网为受众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时代,而微博的兴盛更是让每个受众真正变身新媒介用户,握紧话筒,随时随地发表意见,网民意见逐渐开始发挥强有力的舆论影响,在新的媒介生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由于网友基数众多,优势意见往往会形成螺旋效应迅速扩散,最终演变为“压力集团”,反过来对媒介和相关涉事方施压。 因而在一些媒介审判现象中,总能看到媒介以“舆论”之名发声。很多社会关注的重大案件在审理判决过程中,网民意见也于无形中对司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2. 我国媒介审判现象影响 (1)损害司法公平公正 媒介审判最直接也是最显见的影响就是损害司法公平公正。在案件调查审理和判决的过程中,公平公正是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机构在履行职责时应予首先保证的前提。然而媒介带有倾向性的报道和评论却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司法。在媒介审判中,媒介所认定的事实往往来源于线人爆料、记者采访等方式获得的案件事实,相对于司法程序的法定证据事实而言,没有充分的客观依据和逻辑判断,缺乏合法性和客观性。

第二章 新闻

第一节、关于“新闻”的不同观点 新闻是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学习和研究新闻学,不能不涉及新闻的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据说不下200种。但在我国,各种文章、著作和教科书出现较多的,因而也是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 1、新闻是……报道,或传播。如“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1943);“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王中《论新闻》,1981)。 2、新闻是……意识,或“意识形态”。如“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报道新闻事实,并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以影响社会舆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吴高福《新闻学基本原理》,1993)。 3、新闻是……信息。如“新闻就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20所大学联合编写《当代新闻学》,1987);“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宁树藩《新闻定义新探》1987)。 4、新闻是……事实。如“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范长江《》);“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喻权域《与香港同行谈我们对新闻工作的基本看法》)。 如果再把上述四种观点加以归纳,我们又可以发现它们有两种明显不同的指向。前两种观点指向由声音、文字、图像等符号形式构成的新闻作品或新闻报道;后两种观点指向新近发生的事实或关于这些事实的信息本身。这就是有些教科书上所说的“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学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新闻”确实包括上述两种所指,如“全国好新闻评选”、“要写好新闻,光凭扎实的文字基本功还不行”,这里的“新闻”显然指的是新闻作品或新闻报道;“世界十大新闻”、“今天报纸上有什么重要新闻”,这里的“新闻”则是指发生和变动的事实本身。 早在国人自撰的第一部新闻学论著中,“新闻”名下就同时包含着“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和“新闻纸所登之新闻”两种所指。如果说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概念所指不明还无碍大局的话,那么对理论研究来说,这种情况则是不能允许的,否则就会造成理论的混乱。比如说,倘若“新闻”指的是声音、文字、图像等符号形式构成的新闻作品或新闻报道,它无疑属于意识范畴,是“精神世界”

互联网新闻传播服务方案V1.0

阿拉町(中国)互联网技术控股有限公司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电子邮箱:
东莞市南城区第一国际财富中心 F 座 14 层

为什么选择阿拉町新闻传播服务?
什么是互联网新闻传播? 互联网新闻传播是指:在营销宣传中通过新闻的形式和手法,借助互联网媒体的传播优势,多层面地 诠释企业理念、品牌文化、产品信息、利益承诺,传播行业资讯,引领消费风向,指导购买,有效综合运 用新闻报道的传播手段,将企业广告信息进行有效传播。互联网新闻传播这种模式非常有利于引导市场消 费,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塑造品牌的美誉度和公信力。 互联网新闻传播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新闻是对一个企业正面形象,权威的报道。它更容易让人们接受你的产品形象以及性质,新闻传播 更像是婚礼上的牧师,它的每一句话都权威而感性,让每个人愉悦,这也是新闻稿件的一种技巧。新闻稿 件摆脱了硬邦邦的广告,更容易被人接受。
企业开展新闻传播的意义? 美誉度:企业的传统广告推广只能给企业带来知名度(关注度) ,而美誉度(公信力)才能给企业带来销 量与利润; 互动性:利用新闻帮助企业去互动潜在客户。新闻的营销的目的有二:一、达到品牌营销,二、负面新闻, 澄清事实;通过新闻传播,增加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以实现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的心理对话; 传播性:为企业传递有价值的新闻传播,具有可复制性和传播性; 嵌入性:嵌入式广告植入,更加激起了网友挖掘企业的广告植入点,从而了解并传递企业的品牌; 炒作性: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从而达到为企业宣传造势; 持续性:新闻传播是一个不断提升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过程,它是一个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人们对企业 认知、品牌好感度、购买欲望、消费行为等等一系列的过程; 及时性:推陈出新,及时借助一切的可营销手段。
新闻传播应该把握的要点是? 真实永远是一个新闻传播的主旋律,如果因为一时恶意炒作炮制了假新闻最终都会受到网友的制裁。 好的新闻传播是讲故事,让用户群通过故事了解到你的产品并因为故事而喜欢上你的产品,因为好的新闻 传播提供了有用的资讯和能够诱导用户当做谈资去传播这个资讯。阿拉町专业媒体新闻记者团队时刻抱着 对客户企业负责的态度进行写作,更重要的是用新闻的视角对企业优点进行报道,保证新闻价值——这是 新闻稿写作的第一要素。 新闻传播可以从哪些方向着手?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XI MEHlTI 移动 互网联时新闻传代的播特点罗 霞丽 【摘要】移动互网联的发展给社会活生来带了方面多的变化,尤其以能智手 机为表代的移动联互网终端对新闻传播带了来新的命革。移动上成网为人 们获新得闻资讯的最重要渠道,并让且信息扩速度更散。移快互联 网 动的闻传新播呈现与了统新传传闻播不同的新的特。点 【关键词 】动移互联网;新闻播;公传民新闻碎;片化;新闻户客端 作【者罗丽】霞,硕,西士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讲院师。2 014年,中移国互联动网入进快了速展发阶。段中长,用户黏 度增。据C加NNI《C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报国互网信联息中 心在02152年发布月的中《国互联发展告网(》2031201 -4)数据称手,机网民中87.8%的人每天状况统报计告》称,中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至少使用手机上网一次 6,6.1的%手机网名每天使用手模达规5.57亿,较2013 增年: ̄D5672万人。网民使用中手机多次上。网手机网民每中 天上网4小时上以的用户达机上网的群人占由比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这都36.4,每%实天在时线网的民 占整体数量的21.8%。得于益动移能智端终快的速普及和移 动通讯术技快的速社会化媒的丰富体与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发 发展,为移动互联网发提供展了动力据。eMakrteer的资展,各种会社化媒体应快用速展。发截止到2014年12料 示显,2014年中智国手机能用户首次达到5.19亿,大,月我国机手微博用数户为1.17,微亿博仅不是网络社

约占全球用 户量数三成的,未来中国智手机用能户数交量工具,更新闻是 讯资传播的重要渠道网,民不仅微在仍高速成将,长预期 ̄!U2 01年智8手能机用户数量将超过7博上解了新闻还,能转够发、评论表,达自己的意见。。亿2014年,移动通讯技术也为移互动联 网发展供提了外此各,种即时通讯 也为移动成网上的主内要容,如微重要技的术支。撑从Gl、2发 展到3GG4、G,提的供业务信。据讯腾公布的2014第年季四 度和全年财报显示微, 容内越越来丰富,个人移的动性传、输手段及方亦式得和信Wec hat合的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5亿,民的转网发、 到快速发展。 评 论、赞行点为活跃。元的多应用形式为新信闻的息获 移 动互联网的发展社给会及人们的活生诸多方面都取及传播提供 了可能 。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传播生态和介媒生环境也存生了发 在一移动端终上网大极方及便移动端终社会化媒体发定的变, 改对统传新闻体及媒闻传新播带来了极大的展的前提下,“人人是 记者” 成一种为可能。移动终端 影响和变改。动移联网互时代下,新生产闻突破传统的不仅是信 息消费工具,也新的新是生产工闻具。网民不组织化生,产体现 出新闻生产的互动性、及时与性广仅泛通移动过络获取网新闻信息,参与新闻产生的热情激 性,其生产的体以主及体客都发生巨了大的变。化传统,增公民 新闻的数量在网新闻络呈中上升趋势,尤其在 新闻媒体面对机遇与战挑,在组织结、构传播形态方等发突新闻 事件中发挥重了要的作用。

第二章 新闻价值

第二章新闻价值 本章重点: 1、掌握新闻价值含义 2、区别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评价 3、掌握新闻价值要素 第一节新闻价值的涵义 一、价值的涵义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 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价值客观的表现是功利关系 价值是客观的 二、新闻价值的概念 1、新闻价值就是新闻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它的需求 2、对新闻价值概念的理解 是对人类社会的功用 是客观的 主体是受众的总体 三、新闻价值评价 1、新闻价值评价并不意味着可以全凭主观,需要以新闻价值为基础。 2、新闻价值评价层次 (1)初级新闻评价层次(媒体) 影响媒体新闻价值评价的主要因素: 新闻价值媒体定位社会效果 《央行九年来首次加息》(北青报) 《银行存贷款利率今起上调》(北京娱乐信报)

(2)终极新闻价值评价(受众) 第二节新闻价值要素(什么新闻有价值) 时新性 1、时效性强(时间上的最新) 2、新鲜感强(应知未知) 如何判断? 1、事物新鲜度往往取决于纵向的对比 ①不知道的新发生的事 ②不知道的最新变动(不轻易被发现,长期关注) 2、在联系中捕捉事物的时新性 ①通过联系知道啥是新鲜的(未报到的,受众想知道的) 例如:温家宝用2种语言致贺词 3、关注新概念(观念)新事物(大稿子,好稿) 观念变化细微,潮流敏感头脑而不是技术 例如:农民告官消费观婚姻观代表社会深层次变化 4、关注反常的情况 ①违反常理的事情 ②本该发生而未发生的事物 5、过去事实最新揭露 ①不知道的最新发现 ②历史事实(悬案奥秘)揭露或有最新发现 注意:要有公开的时效 要能引起大部分人的好奇心 对新的认识:新事物新变化新奇不熟悉(对社会的认知要更深入)重要性(与新闻特性不大一样)

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现状及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现状 及思考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现状及思考》,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媒形态之间的界限,新闻报道也有了更多的方式和渠道,呈现出纸媒、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共存的状态。然而,面对新闻传播状态的变化,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还在沿袭旧的新闻传播理念和教育模式,难以跟随媒介的物理表现形式作出调整。在新技术、新思路、新局面的传媒状态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新闻理念、培养适应现代信息传播的业界人才、提高学生的新闻传播能力等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解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多样性及特征,并加快对新闻传播教育进行改革,开展跨学科教育和培养,才能为社会和媒体提供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人才。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互联网;跨学科;新闻理念;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教育就以其快速发展的模式给人们带来欣喜。进入新世纪,互联网已催生媒体业的深刻变革,媒体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开始重构,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的讨论不绝于耳:传统的教育模式能否跟上不断变化的媒介形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网络宽频、数字电视、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崛起,以多样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呈现新闻,打破了传统媒体占据传播市场的格局,互联网催生媒体业的深刻变革,媒体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开始重构1。 面对新情况、老问题,新闻传播教育该如何应时而动呢? 1 新闻传播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困境 数量不断扩张,质量参差不齐 新闻传播学的历史相对年轻,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新闻学在德国和美国形成学科,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在美国形成学科2。新闻学和传播学自传入中国以来,得到了足够的空间和发展。尤其是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新闻传播学”升格为一级学科后,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得到了广泛发展。 2015年10月18日结束的“2013-2017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透露,目前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布点1080个,在校本科生23万3。 据统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7年本科毕业生共207名,

新闻传播法教程重点复习

概念: 1,人格权:人格权是指以主体依法固有的人格利益为客体的, 以维护和实现人格平等、人格 尊严、人身自由为目标的权利。 人格权是法律赋予自然人和法 人所固有的为维护自己的生存 和尊严所必具备的人身权利。2,传媒侵权行为: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发生的 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 3,名誉的概念:名誉,是对特定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社 会评价。名誉,即名声,社会 上人们对公民的品德、情操、 声望、信誉、形象、性格等方 面的综合评价。名誉具有社会 性、客观性、特定性、观念性、 时间性等特点。 4,名誉权的概念: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 正评论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 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 利。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 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 侵犯的权利。 5,真实:所谓真实,就是新闻或其他文章的内容同实际情况相 符合,且这里强调的真实是法 律上的真实即有证据支持。6,隐私的概念:隐私是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 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 人事项。这个定义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 无关的事,即所谓“私”;二是 个人不愿意被他人知悉(包括 被他人打听、收集、传播等) 或者受他人干扰,即所谓“隐”7,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 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 8,肖像的概念:肖像是公民个人形象通过绘画录像、电影等艺 术形式,使其外貌在物质载体 上再现的视觉形象。肖像的特 征有:1可辨认性2具有专有 性3具有财产性9,肖像权的概念:肖像权是公民 享有的在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 的利益依法不受他人侵犯的权 利。肖像权是法律规定的自然 人人格权。 10,著作权:又称版权,是指 公民、法人依照法律规定对于 自己的科学或艺术等作品所享 有的专有权利,是知识产权的 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身权和 财产权两部分。 11,著作权的客体:是指作者 创作的以某种具体形式表现出 来的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工程技术等作品 12,著作权的主体:著作权的 主体是指著作权所有者,即作 品的著作权人。 13,人身权:著作权中的人身 权,又称精神权利,是指作者 因创作活动而产生的与人身利 益紧密联系的权利。不能转让、 继承 14,发表权:发表权是作者 享有发表或者不发表自己作 品、何时以何种方式发表作品 的权利,也就是作者决定是否 将自己作品公之于众的权利。 每种作品只能发表一次,发表 权也只能实施一次。 15,署名权:署名权是指作者 表明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 利 16,修改权:修改权是作者对 作品进行修改或者授权他人对 作品进行修改的权利。 17,保护作品完整权:保护作 品完整权是保护自己作品的内 容、观点、形式不受歪曲、篡 改的权利。保护作品的完整性, 就是保护作品不被他人丑化、 不被他人不当利用,以维护作 者的声誉、声望及作品的纯洁 性。 18,许可使用:著作权的许可 使用是指著作权人以一定的方 式,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 域范围内授权他人使用其作品 的情形。 19,转让:著作权的转让是指 著作权人对其著作财产权的一 项、几项或全部转移给另一个 民事主体支配的情形。其法律 后果是著作权一经让出,便丧 失了该权利。 20,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使 用人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在 一定范围内,不经著作权人许 可,不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 的而使用他人作品。 21,法定许可使用:“法定许 可使用”,又称“非自愿许可使 用”,是使用人根据著作权法规 定的范围,可以不经作者同意 而使用作品,但使用人必须向 作者支付报酬。 22,邻接权:有一些传播行 为,其产生的传播产品的独创 性还不足以形成一件新的作 品,就成为邻接权保护的对象。 由于这种权利是传播者在传播 原有作品过程中形成的,是与 原有作品相邻的,故称为邻接 权。 23,言论自由:指公民有发表 意见、交流思想、抒发感情、 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 干涉的自由。言论有广义和狭 义之分,狭义就是指言语,即 口头表达。广义是指通过口头 或者书面以及著作权进行表达 24,出版自由:是指公民通过 以印刷或其它复制手段制成的 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 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 自由。包括报纸、期刊、图书、 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a 25,新闻自由:言论、出版自 由原则贯彻于大众传播活动中 称为“新闻自由”。它是公民进 行新闻活动的自由,是公民通 过新闻媒介获取、表达、传播 各种信息和意见,参与国家生 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 利。 26,知情权:知情权在学理上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浅析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浅析 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与民生的联系愈 发紧密的今天,人们通过手机及身边的网络媒体工具通过互联网接触与搜集了解信息作为日常新途径。传统媒体也在不断适应融入新的时代浪潮,从传统单一的新闻传播方式逐渐走向多元化。承载互联网的移动工具作为新闻资讯的重要传播通道,信息传播的速度已然印证了“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这句俗语。通过对当前新闻传播方式的研究与针对性的发展趋势预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互联网;多元化;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7)185-0062-02 1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变革 新闻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中,面对用户群体对移动端了解新闻时事资讯的行为方式,主?踊虮欢?的做出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 在新的社会变化中,传统媒体相继进行有别于传统的依靠电视传播、报纸传播、会议传播等方式获取信息,依靠移动互联网的客户群体的喜好进行适应性的改变,贴近用户群

体的个性化喜好进行新闻素材的推广和传播,来吸引用户群体的关注,在这通过用户日常使用率搞的微信、微博等相应App应用建立的社交群体交流软件进行新闻的了解资讯和信息的分享传播。 传统媒体到移动互联网媒体的转变可以以产品与用户时代进行划分,产品时代的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以各种信息展现渠道进行全方位的投入传播,但对用户群体对该类新闻资讯的反馈和认知问题及建议没有过多关注;用户时代的移动互联网的媒体新闻传播更多是以用户群体的身份层次、年龄层次等进行划分,通过关系及新闻的情绪感官的内容继续划分传播。这样的多元化针对性的新闻传播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用户群体对新闻资讯的有高兴趣偏好去了解,对于用户群体的认知、兴趣点及理解能力都进行了相应划分,避免对新闻的反感和茫然。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注重的是客户群体的感受。用户大多不是因为需求而购买,更多在于受情绪的引导做出的行动。通过移动工具的便捷性提高用户对新闻资讯的阅读积极性性,通过移动工具中的App传播新闻资讯,利用信息的碎片化和去中性化给用户更多自主了解的选择机会。 比如近几年对人们来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改变来自身边的方方面面,日常在车上或飞机上一些信息不好的场景,用户群体普遍很少沉下心来阅读杂志和报纸,但他们的阅读总

文艺学(学科代码:050101)

四川外语学院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 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Graduate School of SISU

文艺学(学科代码:050101) (一)、必读书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8.00。 3、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4.80。 5、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2002。 9、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二)、参考书目: 1、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 3、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 4、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 5、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 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6。 7、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8、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 10、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等译,2001。 11、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12、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3、贝斯特、科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15、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16、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7、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8、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9、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两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0、陆梅林:《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1、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2、陆贵山:《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3、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第三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4、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5、曹顺庆:《中国比较诗学》,北京出版社,1988。 26、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 27、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8、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王柏华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014新闻记者培训练习题第二章答案

新闻记者培训2013 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 1.以下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项?(A) A.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具有时代意义、与时俱进的 B.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只适用于党报 C.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专业主义是水火不容的 D.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学习领导人的语录 2.1842 年马克思所写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最能体现以 下哪一项?(D) A.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实践的紧密结合 B.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进步的、发展的科学 C.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比较晦涩难懂、不容易理解 D.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论述充满生动而智慧的阐释 3.下列哪句话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理念?(B) A.报纸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 B.报纸要处理好与党的领导机关的关系,在党的监督下开展工作 C.报纸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 D.报纸的新闻报道处在一种有机的运动过程之中 4.“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是哪一位领导人提出的?(B) A.邓小平 B.江泽民 C.胡锦涛 D.习近平5.毛泽东对《解放日报》改版的思路是什么?(B) A.走基层 B.贴近生活 C.联系群众 D.改文风 6.下列新闻实践活动和所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对应的是哪一项? (D) A.《人民日报》刊发习近平出访俄罗斯的新闻——舆论引导 B.《新京报》发布社论“救援志愿者,别盲目去灾区”——党性原则 C.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媒体要成为思想团结的中心 D.新华社推广官方微博“新华视点”——尊重新闻传播规律 7.2009 年10 月9 日,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胡锦涛正式提出以 下哪项重要论述?(B) A.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B.遵循新闻从业基本准则 C.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D.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8.下列选项中,第一个使用“党性”概念,并对党报的党性原则作出 系统理论阐述的是哪一位?(A) A.列宁 B.马克思 C.恩格斯

互联网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影响

互联网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影响 互联网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影响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新闻信息总是首先经过少数的集中的,相当于控制的新闻媒体,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互联网对中国新闻传播影响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作为先进通信和传媒技术的结晶――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走过了第一个十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嫁接";呈现出"网络版";、"电子版";等新形态,报网互动、网络媒体与广播媒体的互动、网站与网站内容合作、网络媒体采访等方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已形成一定规模,越来越多的新闻通过互联网传遍世界。 一、对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影响 首先,互联网提高了公众自由参与传播的可能性,传媒机构有可能不再是新闻传播的垄断者。在应用互联网上发布新闻的在线媒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传统媒介机构在互联网上创立或与通信等其他行业机构合作推出的新闻网站,作为传统媒体机构的一代上网组成部分,一般称为"上网媒体";;而另一种则被叫做"网上自生媒体";,它只在互联网上提供新闻服务,形式包括网络杂志、网络日记、网站中的新闻频道等。通过后一种媒体形式传播新闻信息的就是个人和一种非传统新闻机构。例如:"博客(Blog)";作为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或"私媒体";,其表现和能量已成为国际社会关心的一个话题。很明显,这种新力量的加入和新领域的竞争改变了新闻传播主体原有的地位格局。 其次,媒体机构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发布新闻、服务或娱乐等信息,还推出聊天室(IRC)、电子论坛(BBS)、公告牌、即时通讯(ICQ、QQ、MSN Messenger等)、电子邮件报刊、信息搜索、网上订购等服务。特别是"网络门户";(Internet portal site)的概念被提出来后,未来的'网络世界将预示着被少数的网络商所控制,其控制的方式就是使自己的网站能成为互联网用户习惯进入的第一个站点。这种新媒体机构,尤其对于那些拥有信息管理经验,并建立了信息权威的媒体机构将有更多的倾向"门户";之争。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考英语一还是二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考英语一还是二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考英语一还是二?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0新闻史论 833新闻实务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专业方向: 01.新闻史论 02.新闻实务 03.国际新闻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学费总额1.6万元,学制2年,按学年缴纳学费。 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专业方向,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学费,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考试科目,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参考书等问题,凯程北京大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京大学考研机构! 一、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新闻学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新闻学考研研究生计划招收5人,招生人数较少,从这方面来讲考研难度较大,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新闻史论和新闻实务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新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就业率居于全国同类专业院校的首位。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 1、高校教师 因为新闻学既具有理论的成分,又很实务,因此就业的前景也非常广阔,其属新兴学科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极缺高校教师,因此研究生毕业后即可进入高校教书,或者科研咨讯机构进行理论研究。 2、网络编辑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有近300万人,而传统新闻从业人员只有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已经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传统媒体。做一名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DreamWe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发布软件等等。 3、影视节目制作公司高级编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