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A3_EIA3_specification_v1_6(zuc算法详细介绍及测试)

EEA3_EIA3_specification_v1_6(zuc算法详细介绍及测试)
EEA3_EIA3_specification_v1_6(zuc算法详细介绍及测试)

ETSI/SAGE Specification Version: 1.6 Date: 1st July, 2011

Specification of the 3GPP Confidentiality and

Integrity Algorithms 128-EEA3 & 128-EIA3. Document 1: 128-EEA3 and 128-EIA3 Specification

Document History

V1.0 18th June 2010 Publication

1.2 26‐07‐2010 Improvements to C code

1.3 27‐07‐2010 Minor corrections to C code

1.4 30‐07‐2010 Corrected preface

1.5 04‐01‐2011 A modification of 128‐EIA3 and text improved 1.6 01‐07‐2011 Minor corrections

Blank Page

PREFACE

This specification has been prepared by the 3GPP Task Force, and gives a detailed specification of the 3GPP confidentiality algorithm 128‐EEA3 and the 3GPP integrity algorithm 128‐EIA3. This document is the first of three, which between them form the entire specification of the 3GPP Confidentiality and Integrity Algorithms:

?Specification of the 3GPP Confidentiality and Integrity Algorithms 128‐EEA3 & 128‐EIA3.

Document 1: 128‐EEA3 and 128‐EIA3 Specifications.

?Specification of the 3GPP Confidentiality and Integrity Algorithms 128‐EEA3 & 128‐EIA3.

Document 2: ZUC Specification.

?Specification of the 3GPP Confidentiality and Integrity Algorithms 128‐EEA3 & 128‐EIA3.

Document 3: Implementor’s Test Data.

The normative part of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128‐EEA3 (confidentiality) and 128‐EIA3 (integrity) algorithms is in the main body of this document. The annexes to this document are purely informative, and contain implementation program listings of the cryptographic algorithms specified in the main body of this document, written in the programming language C.

The normative section of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stream cipher (ZUC) on which 128‐EEA3 and 128‐EIA3 are based is in the main body of Document 2.

TABLE OF CONTENTS

1 OUTLINE OF THE NORMATIVE PART (8)

2 INTRODUCTORY INFORMATION (8)

2.1 Introduction (8)

2.2 Notations (8)

3 CONFIDENTIALITY ALGORITHM 128-EEA3 (10)

3.1 Introduction (10)

3.2 Inputs and Outputs (10)

3.3 Initialisation (10)

3.4 Keystream Generation (11)

3.5 Encryption/Decryption (11)

4 INTEGRITY ALGORITHM 128-EIA3 (12)

4.1 Introduction (12)

4.2 Inputs and Outputs (12)

4.3 Initialisation (12)

4.4 Generating the keystream (12)

4.5 Compute the MAC (13)

ANNEX 1 A C implementation of 128-EEA3 (15)

ANNEX 2 A C implementation of 128-EIA3 (16)

REFERENCES

[1]Specification of the 3GPP Confidentiality and Integrity Algorithms; Document 1: f8 and

f9 specifications; (3GPP TS35.201 Release 6).

[2]3GPP 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 (SAE); Security architecture; (3GPP TS33.401

Release 9).

[3]Specification of the 3GPP Confidentiality and Integrity Algorithms 128‐EEA3 & 128‐EIA3.

Document 2: ZUC Specification.

NORMATIVE SECTION

This part of the document contains the normative specification of the Confidentiality and Integrity algorithms.

1OUTLINE OF THE NORMATIVE PART

Section 2 introduces the algorithm and describes the notation used in the subsequent sections. Section 3 specifies the confidentiality algorithm 128‐EEA3.

Section 4 specifies the integrity algorithm 128‐EIA3.

2INTRODUCTORY INFORMATION

2.1Introduction

Within the security architecture of the LTE system there are standardized algorithms for confidentiality and integrity. Two sets of algorithms 128‐EEA1/128‐EIA1 and 128‐EEA2/128‐EIA2 have already been specified [1‐2]. In this document the third set of these algorithms (128‐EEA3/128‐EIA3) based on ZUC [3] are proposed.

The confidentiality algorithm 128‐EEA3 is a stream cipher that is used to encrypt/decrypt blocks of data using a confidentiality key CK. The block of data may be between 1 and 65504 bits long. The algorithm uses ZUC as a keystream generator.

The integrity algorithm 128‐EIA3 computes a 32‐bit MAC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 of a given input message using an integrity key IK. The core algorithms adopted by the MAC are a universal hash and ZUC.

2.2Notations

2.2.1Radix

In this document, integers are represented as decimal numbers unless specified otherwise. We use the prefix “0x” to indicate hexadecimal numbers and the subscript “2” to indicate a number in binary representation.

Example 1. Integer a can be written in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s:

a = 1234567890 // decimal representation

= 0x499602D2 // hexadecimal representation

= 10010011001011000000010110100102 //binary representation

2.2.2Bit/Byte ordering

All data variables in this document are presented with the most significant bit/byte on the left and the least significant bit/byte on the right. When a variable is broken down into a number of substrings, the leftmost substring is numbered by 0, the next most significant substring is numbered by 1 and so on throughout to the least significant substring.

Example 2. Let a=10010011001011000000010110100102. Then the leftmost bit 1 of integer a represents its most significant bit, and the rightmost bit 0 represents its least significant bit. Example 3. Let a =100100101001011000000010110100102. If a is subdivided into 4 of 8‐bit substrings a [0], a [1], a [2] and a [3], then we have

a [0] = 100100102, a [1] = 100101102, a [2] = 000000102, a [3] = 110100102.

2.2.3Operation notations

In this document, operation notations are defined as follows:

a║b Concatenation of substrings a and b

? x ? The smallest integer no less than x

⊕ Exclusive‐OR

a<< t Left shift of integer a by t bits

Example 4. For two substrings a= 0x1234 and b= 0x5678, then their concatenation will be c=a║b =0x12345678.

2.2.4List of Variables

COUNT The 32‐bit counter.

BEARER The 5‐bit bearer identity.

DIRECTION The 1‐bit input indicating the direction of transmission.

CK The 128‐bit confidentiality key.

IK The 128‐bit integrity key.

LENGTH The number of bits to be encrypted/decrypted.

M The input message.

C The output message.

KEY The 128‐bit initial key to ZUC.

IV The 128‐bit initial vector to ZUC.

L The number of key words generated by ZUC.

z[i] The i‐th key bit of keystream generated by ZUC.

3CONFIDENTIALITY ALGORITHM 128-EEA3

3.1Introduction

The confidentiality algorithm 128‐EEA3 is a stream cipher that is used to encrypt/decrypt blocks of data under a confidentiality key. The block of data can be between 1 and 65504 bits in length.

3.2Inputs and Outputs

The inputs to the algorithm are given in Table 1, the output in Table 2.

Table 1 The inputs to 128‐EEA3

Parameter Size(bits) Remark

COUNT 32 The counter

BEARER 5 The bearer identity DIRECTION 1 The direction of transmission

CK 128 Confidentiality key

LENGTH 32 The length of the input message M LENGTH The input bit stream

Table 2 The output of 128‐EEA3

Parameter Size(bits) Remark

C LENGTH The output bit stream

3.3Initialisation

In this section we define how ZUC’s parameters, the initial key KEY and the initial vector IV, are initialized with the confidentiality key CK and initialization variables before the generation of keystream.

Let

CK=CK[0] ║CK[1]║CK[2]║…║CK[15]

be the 128‐bit confidentiality key, where CK[i] (0≤i≤15) are bytes. We set the 128‐bit initial key KEY to ZUC as

KEY = KEY[0]║KEY[1]║KEY[2]║…║KEY[15],

where KEY[i] (0≤i≤15) are bytes. Then

KEY[i]=CK[i], i=0,1,2, (15)

Let

COUNT=COUNT[0]║COUNT[1]║COUNT[2]║COUNT[3]

be the 32‐bit counter, where COUNT[i] ( 0≤i≤3) are bytes. We set the 128‐bit initial vector to ZUC as

IV = IV[0]║IV[1]║IV[2]║…║IV[15],

where IV[i] ( 0≤i≤15) are bytes. Then

IV[0] = COUNT[0], IV[1] = COUNT[1],

IV[2] = COUNT[2], IV[3] = COUNT[3],

IV[4] = BEARER║DIRECTION║002,

IV[5] = IV[6] = IV[7] = 000000002,

IV[8] = IV[0], IV[9] = IV[1],

IV[10] = IV[2], IV[11] = IV[3],

IV[12] = IV[4], IV[13] = IV[5],

IV[14] = IV[6], IV[15] = IV[7].

3.4Keystream Generation

Let ZUC generate keystream of L words. When each of the word is expanded into a 32‐bit string, then we get a binary string z[0], z[1], …, z[32×L‐1], where z[0]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bit of the first output word of ZUC and z[31] is the least significant bit. To encrypt a message of LENGTH bits, it is required that L=?LENGTH/32?.

3.5Encryption/Decryption

Encryption/decryption operations are identical operations and are performed by the exclusive‐OR of the input message M with the generated keystream z.

Let

M = M[0]║M[1]║M[2]║…║M[LENGTH‐1]

be the input bit stream of length LENGTH and

C = C[0]║C[1]║C[2]║…║C[LENGTH‐1]

be the corresponding output bit stream of length LENGTH, where M[i] and C[i] are bits, i=0,1,2,…,LENGTH‐1. Then

C[i] = M[i]⊕z[i],i=0,1,2,…,LENGTH‐1.

4INTEGRITY ALGORITHM 128-EIA3

4.1Introduction

The integrity algorithm 128‐EIA3 is a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 (MAC) function that is used to compute the MAC of an input message using an integrity key IK. The message can be between 1 and 65504 bits in length.

4.2Inputs and Outputs

The inputs to the algorithm are given in Table 3, and the output is in Table 4.

Table 3 The inputs to 128‐EIA3

Parameter Size (bits) Remark

COUNT 32 The counter

BEARER 5 The bearer identity DIRECTION 1 The direction of transmission

IK 128 The integrity key

LENGTH 32 The bits of the input message

M LENGTH The input message

Table 4 The output of 128‐EIA3

Parameter Size(bits) Remark

MAC 32 The MAC

4.3Initialisation

In this section we define how ZUC’s parameters, the initial key KEY and the initial vector IV, are initialized with the integrity key IK and initialization variables before the generation of keystream. Let

IK = IK[0]║IK[1]║IK[2]║…║IK[15]

be the 128‐bit integrity key, where IK[i]( 0≤i≤15) are bytes. We set the 128‐bit initial key KEY to ZUC as

KEY = KEY[0]║KEY[1]║KEY[2]║…║KEY[15]

where KEY[i](0≤i≤15) are bytes. Then

KEY[i] = IK[i], i=0,1,2, (15)

Let the 32‐bit counter COUNT be

COUNT=COUNT[0]║COUNT[1]║COUNT[2]║COUNT[3]

where COUNT[i] are bytes, i=0,1,2,3. We set the 128‐bit initial vector IV to ZUC as IV = IV[0]║IV[1]║IV[2]║…║IV[15],

where IV[i]( 0≤i≤15) are bytes. Then

IV[0] = COUNT[0], IV[1] = COUNT[1],

IV[2] = COUNT[2], IV[3] = COUNT[3],

IV[4] = BEARER║0002, IV[5] =000000002,

IV[6] = 000000002, IV[7] = 000000002,

IV[8] = IV[0](DIRECTION << 7), IV[9] = IV[1],

IV[10] = IV[2], IV[11] = IV[3],

IV[12] = IV[4], IV[13] = IV[5],

IV[14] = IV[6]⊕(DIRECTION << 7), IV[15] = IV[7].

4.4Generating the keystream

Let ZUC generate a keystream of L=?LENGTH/32?+2 words. Denote the generated bit string by z[0],

z[1], …, z[32×L‐1], where z[0]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bit of the first output word of ZUC and z[31] is the least significant bit.

For each i=0,1,2,…,32×(L‐1), let

z i = z[i]║z[i+1]║…║z[i+31].

Then each z i is a 32‐bit word.

4.5Compute the MAC

Let T be a 32‐bit word. Set T = 0.

For each i=0,1,2,…,LENGTH‐1, if M[i] = 1, then

T=T z i.

Set

T=T z LENGTH.

Finally we take T z32×(L‐1) as the output MAC, i.e.

MAC= T⊕z32×(L‐1).

INFORMATIVE SECTION

This part of the document is purely informative and does not form part of the normative specification of the Confidentiality and Integrity algorithms.

ANNEX 1

A C implementation of 128-EEA3

typedef unsigned char u8;

typedef unsigned int u32;

/* The ZUC algorithm, see ref. [3]*/

void ZUC(u8* k, u8* iv, u32* ks, int len)

{

/* The initialization of ZUC, see page 17 of ref. [3]*/

Initialization(k,

iv);

/* The procedure of generating keystream of ZUC, see page 18 of ref. [3]*/

len);

GenerateKeystream(ks,

}

void EEA3(u8* CK,u32 COUNT,u32 BEARER,u32 DIRECTION,u32 LENGTH,u32* M,u32* C) {

u32 *z, L, i;

IV[16];

u8

L = (LENGTH+31)/32;

z = (u32 *) malloc(L*sizeof(u32));

IV[0] = (COUNT>>24) & 0xFF;

IV[1] = (COUNT>>16) & 0xFF;

IV[2] = (COUNT>>8) & 0xFF;

IV[3] = COUNT & 0xFF;

IV[4] = ((BEARER << 3) | ((DIRECTION&1)<<2)) & 0xFC;

0;

IV[5] =

0;

IV[6] =

0;

IV[7] =

IV[8] =

IV[0];

IV[1];

IV[9] =

=

IV[2];

IV[10]

=

IV[3];

IV[11]

IV[4];

=

IV[12]

IV[5];

=

IV[13]

IV[6];

=

IV[14]

=

IV[7];

IV[15]

ZUC(CK,IV,z,L);

for (i=0; i

{

C[i] = M[i] ^ z[i];

}

free(z);

}

ANNEX 2

A C implementation of 128-EIA3

typedef unsigned char u8;

typedef unsigned int u32;

void ZUC(u8* k, u8* iv, u32* keystream, int length); /*see Annex 1*/

u32 GET_WORD(u32 * DATA, u32 i)

{

u32 WORD, ti;

ti = i % 32;

if (ti == 0) {

DATA[i/32];

=

WORD

}

{

else

WORD = (DATA[i/32]<>(32-ti));

}

WORD;

return

}

u8 GET_BIT(u32 * DATA, u32 i)

{

return (DATA[i/32] & (1<<(31-(i%32)))) ? 1 : 0;

}

void E IA3(u8* IK,u32 COUNT,u32 DIRE CTION,u32 BE ARE R,u32 LE NGTH,u32* M,u32* MAC) {

u32 *z, N, L, T, i;

u8 IV[16];

IV[0] = (COUNT>>24) & 0xFF;

IV[1] = (COUNT>>16) & 0xFF;

IV[2] = (COUNT>>8) & 0xFF;

IV[3] = COUNT & 0xFF;

IV[4] = (BEARER << 3) & 0xF8;

IV[5] = IV[6] = IV[7] = 0;

IV[8] = ((COUNT>>24) & 0xFF) ^ ((DIRECTION&1)<<7);

IV[9] = (COUNT>>16) & 0xFF;

IV[10] = (COUNT>>8) & 0xFF;

IV[11] = COUNT & 0xFF;

IV[4];

=

IV[12]

IV[5];

IV[13]

=

IV[14] = IV[6] ^ ((DIRECTION&1)<<7);

IV[7];

=

IV[15]

N = LENGTH + 64;

L = (N + 31) / 32;

z = (u32 *) malloc(L*sizeof(u32));

ZUC(IK, IV, z, L);

T = 0;

for (i=0; i

{

E T_BIT(M,i))

(G

if

E T_WORD(z,i);

G

^=

T

}

}

T ^= GET_WORD(z,LENGTH);

*MAC = T ^ z[L-1];

free(z);

}

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法

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法日常核算可以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而对于材料收发业务较多且计划成本资料较为健全、准确的企业,一般都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收发核算。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的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均按计划成本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 科目核算,月份终了,将发出的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其具体帐务处理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未验收入库。此种情况下只需按发票帐单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不必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即: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应交税金--- 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在小规模纳税人下的增值税计入物资采购成本,以下同。 2、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已验收入库。此种情况下既要按发票帐单上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同时又要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同时作入库处理:借:原材料(计划成本)贷:物资采购(计划成本)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情况下: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如为超支则作相反分录。 或: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借:原材料(计划成本)借或

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记借方,节约记入贷方)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3、货款金额到月末不确定,月末按计划成本估价入帐,下月初用红字冲减。 此种方法,以计划成本作原材料入库处理,但不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借:原材料(计划成本)贷:应付帐款(计划成本)下月初用红字冲减,待发票帐单到达后再作购入处理。 4、发出原材料的会计处理。材料成本差异帐户的设置:借方材料成本差异贷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超支差异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节约差异 发生额:购入材料超支差异发生额:购入材料节约差异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超支差异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节约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 (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X材料成 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算出差异率后,用各车间、部门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率相乘,求出各种产品和各车间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以实际成本等于计划成本加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

ECC加密算法入门介绍

标题:ECC加密算法入门介绍 发信人:zmworm 时间:2003/05/04 08:32pm 详细信息: ECC加密算法入门介绍 作者:ZMWorm[CCG] E-Mail:zmworm@https://www.360docs.net/doc/40269781.html, 主页:https://www.360docs.net/doc/40269781.html,/ 前言 同RSA(Ron Rivest,Adi Shamir,Len Adleman三位天才的名字)一样,ECC(Elliptic Curves Cryptography,椭圆曲线密码编码学)也属于公开密钥算法。目前,国内详细介绍ECC的公开文献并不多(反正我没有找到)。有一些简介,也是泛泛而谈,看完后依然理解不了ECC的实质(可能我理解力太差)。前些天我从国外网站找到些材料,看完后对ECC似乎懵懂了。于是我想把我对ECC的认识整理一下,与大家分享。当然ECC博大精深,我的认识还很肤浅,文章中错误一定不少,欢迎各路高手批评指正,小弟我洗耳恭听,并及时改正。文章将采用连载的方式,我写好一点就贴出来一点。本文主要侧重理论,代码实现暂不涉及。这就要求你要有一点数学功底。最好你能理解RSA算法,对公开密钥算法有一个了解。《近世代数基础》《初等数论》之类的书,最好您先翻一下,这对您理解本文是有帮助的。别怕,我尽量会把语言通俗些,希望本文能成为学习ECC的敲门砖。 一、从平行线谈起。 平行线,永不相交。没有人怀疑把:)不过到了近代这个结论遭到了质疑。平行线会不会在很远很远的地方相交了?事实上没有人见到过。所以“平行线,永不相交”只是假设(大家想想初中学习的平行公理,是没有证明的)。既然可以假设平行线永不相交,也可以假设平行线在很远很远的地方相交了。即平行线相交于无穷远点P∞(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个无穷远点P∞,P∞是不是很虚幻,其实与其说数学锻炼人的抽象能力,还不如说是锻炼人的想象力)。给个图帮助理解一下: 直线上出现P∞点,所带来的好处是所有的直线都相交了,且只有一个交点。这就把直线的平行与相交统一了。为与无穷远点相区别把原来平面上的点叫做平常点。 以下是无穷远点的几个性质。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例题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例题

(三)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1.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内容及其核算方法 商品流通企业的库存商品的流转,在企业内部一般包括购进、销售、储存几个环节。由于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种类、规格繁多,批发零售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商品流通企业的库存商品的核算较为复杂。 根据是否对库存商品同时进行数量和金额的核算,以及库存商品是按售价还是进价核算,商品流通企业的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1)数量金额核算法指对库存商品既进行数量核算,又进行金额核算。又分为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和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 (2)金额核算法指对库存商品只进行金额核算,不进行数量核算。又分为进价金额核算法和售价金额核算法。 各种核算方法均具有其适用范围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本章主要介绍售价金额核算法。 2.售价金额核算法 (1)售价金额核算法的使用范围售价金额核算法是指在实物负责的基础上,只以售价为计量单位记账,控制商品的购进、销售、储存情况的一种核算方法。主要是适应商品零售企业“服务对象广,交易次数频繁,交易金额小,规模小,经营品种繁多”的商品流通特点而产生的一种核算方法。 (2)账户设置售价金额核算法下,仍然要使用“材料采购”、“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账户,但是,“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成本”、“分期收款发出商品”账户是按售价计价。除此之外,上述所有账户的核算内容与使用方法,均与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下相同。 为适应售价金额核算法的要求,还要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是“库存商品”账户的备抵账户。它核算商品流通企业采用售价核算库存商品时,商品的进价与售价之间的差额。贷方登记企业购进、销货退回以及加工收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的进销差价;借方登记月末分摊已销售商品的进销差价;期末贷方余额反映所有库存商品尚未摊销的进销差价。该账户应按商品类别或实物负责人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库存商品”账户的借方余额与“商品进销差价”账户的贷方余额之间的差额,即为库存商品实际占用的资金数额,即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 (3)售价金额核算法的账务处理 购进商品的账务处理。根据发票账单等结算凭证支付货款或开出并承兑商业汇票的账务处理与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下相同,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账户,按商品进价贷记“材

国密算法(国家商用密码算法简介)

国家商用密码算法简介 密码学是研究编制密码和破译密码的技术科学,起源于隐秘消息传输,在编码和破译中逐渐发展起来。密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科学,与语言学、数学、电子学、声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等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密码学的基本思想是对敏感消息的保护,主要包括机密性,鉴别,消息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从而涉及加密,杂凑函数,数字签名,消息认证码等。 一.密码学简介 密码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的三类算法包括对称算法、非对称算法、杂凑算法。 1.1 对称密码 对称密码学主要是分组密码和流密码及其应用。分组密码中将明文消息进行分块加密输出密文区块,而流密码中使用密钥生成密钥流对明文消息进行加密。世界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包括DES、3DES、AES,此外还有Serpent,Twofish,MARS和RC6等算法。对称加密的工作模式包括电码本模式(ECB 模式),密码反馈模式(CFB 模式),密码分组链接模式(CBC 模式),输入反馈模式(OFB 模式)等。1.2 非对称密码 公钥密码体制由Diffie和Hellman所提出。1978年Rivest,Shamir和Adleman提出RAS密码体制,基于大素数分解问题。基于有限域上的离散对数问题产生了ElGamal密码体制,而基于椭圆曲线上的离散对数问题产生了椭圆曲线密码密码体制。此外出现了其他公钥密码体制,这些密码体制同样基于困难问题。目前应用较多的包括RSA、DSA、DH、ECC等。 1.3杂凑算法 杂凑算法又称hash函数,就是把任意长的输入消息串变化成固定长的输出串的一种函数。这个输出串称为该消息的杂凑值。一个安全的杂凑函数应该至少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输入长度是任意的; 2)输出长度是固定的,根据目前的计算技术应至少取128bits长,以便抵抗生日攻击; 3)对每一个给定的输入,计算输出即杂凑值是很容易的; 4)给定杂凑函数的描述,找到两个不同的输入消息杂凑到同一个值是计算上不可行的,或给定 杂凑函数的描述和一个随机选择的消息,找到另一个与该消息不同的消息使得它们杂凑到同一个值是计算上不可行的。 杂凑函数主要用于完整性校验和提高数字签名的有效性,目前已有很多方案。这些算法都是伪随机函数,任何杂凑值都是等可能的。输出并不以可辨别的方式依赖于输入;在任何输入串中单个比特

计划成本核算法详解

计划成本核算法详解 计划成本法核算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是指原材料的日常收发及结存,无论总分类核算还是明细分类核算,均按照计划成本进行的方法。 其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均按计划成本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份终了,通过分配材料成本差异,将发出原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1、账户设置 (1)“原材料”科目。本科目借方、贷方及余额均按照计划成本记账。 (2)“材料采购”科目。本科目借方登记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月末为借方余额,表示未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 (3)“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本科目反映已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登记入库材料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节约差异,贷方登记入库材料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期末如果是借方余额,表示库存材料的超支差异;如果是贷方余额,表示库存材料的节约差异 2、会计处理 ①购入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 ②入库: 材料成本差异若采用月末一次结转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计划成本) 月末结转入库材料成本差异:

超支差异 借:材料成本差异 贷:材料采购 节约差异 借:材料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若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 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或: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 ③发出材料时: 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计划成本) ④月末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时: 超支差异 借:生产成本 贷:材料成本差异 (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节约差异 借:材料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贷:生产成本 注意:超支差异用正数,节约差异用负数。 %100 的计划成本 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的成本差异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计算器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 实验一:计算器 设计要求 1、问题描述:设计一个计算器,可以实现计算器的简单运算,输出并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以及检验运算表达式的正确性。 2、输入:不含变量的数学表达式的中缀形式,可以接受的操作符包括+、-、*、/、%、(、)。 具体事例如下: 3、输出:如果表达式正确,则输出表达式的正确结果;如果表达式非法,则输出错误信息。 具体事例如下: 知识点:堆栈、队列 实际输入输出情况: 正确的表达式

对负数的处理 表达式括号不匹配 表达式出现非法字符 表达式中操作符位置错误 求余操作符左右出现非整数 其他输入错误 数据结构与算法描述 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 将用户输入的中缀表达式转换成后缀表达式,再利用转换后的后缀表达式进行计算得出结果。 解决本问题所需要的数据结构与算法: 用到的数据结构是堆栈。主要算法描述如下: A.将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 1. 将中缀表达式从头逐个字符扫描,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字符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数字 2)小数点 3)合法操作符+ - * / %

4)左括号 5)右括号 6)非法字符 2. 首先为操作符初始化一个map priority,用于保存各个操作符的优先级,其中+ -为0,* / %为1 3. 对于输入的字符串from和输出的字符串to,采用以下过程: 初始化遍历器std::string::iterator it=infix.begin() 在当it!=from.end(),执行如下操作 4. 遇到数字或小数点时将其加入到后缀表达式: case'1':case'2':case'3':case'4':case'5':case'6':case'7':case '8':case'9':case'0':case'.': { to=to+*it; break; } 5. 遇到操作符(+,-,*,/,%)时,如果此时栈顶操作符的优先级比此时的操作符优先级低,则将其入栈,否则将栈中的操作符从栈顶逐个加入到后缀表达式,直到栈空或者遇到左括号,并将此时的操作符加入到栈中,在此过程中需判断表达式中是否出现输入错误: case'+':case'-':case'*':case'/':case'%': { if((it+1)==from.end()) { cout<<"输入错误:运算符号右边缺少运算数"<

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

【例题】A公司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17%,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2010年4月初有关账户余额如下: “材料采购”科目余额:218万元; “原材料”科目余额:980万元;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余额20万元(贷方余额); 材料计划单价每公斤5万元。材料验收入库时,材料成本差异即时结转。本月发生下列有关业务: (1)5日购进材料100公斤,价款500万元、进项税额85万元;运杂费5万元,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已经支付。 (2)10日购进材料一批,账单已到,价款300万元,增值税为51万元,签发并承兑商业汇票,票面金额351万元,材料尚未到达。(3)15日,购入材料60公斤,已验收入库,当日未收到结算凭证。 (4)20日,月初在途材料全部到达共计44公斤,已验收入库。货款已于上月支付。

(5)30日,根据领料凭证汇总表,共领用320公斤,其中产品生产耗用220公斤,车间一般耗用100公斤。 (6)30日,本月15日购入60公斤材料结算凭证仍未到达,按计划成本暂估料款入账。(7)30日,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正确答案』 (1)借:材料采购(500+5)50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85 贷:银行存款 590 借:原材 料500 贷:材料采购 500 实际成本505-计划成本500=5(万元)超支差异 借:材料成本差异

5 贷:材料采购 5 (2)借:材料采购 3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1 贷:应付票据 351 (3)不编制会计分录。 (4)借:原材料(44×5)220 贷:材料采购 220 实际成本218-计划成本220=-2(万元)节约差异 借:材料采购 2 贷:材料成本差 异 2 (5)借:生产成本220×5=1 100

计划成本法例题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方法核算例题: 资料:1.某企业属一般纳税企业,2008年9月份有关会计账户期初余额如下: 原材料账户:168000元;低值易耗品账户;46800元;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借余8600元;材料成本差异——低值易耗品成本差异账户:借余184元。 2.本月发生采购业务如下: (1)购入原材料一批,买价90000元,增值税15300元;运输费4000元、装卸费80元,共计款项109380元,采用转账支票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计划成本92000元)(2)购入低值易耗品一批,买价12800元,增值税2176元;运输费800元,共计款项15776元,采用商业汇票结算,签发并承兑为期3个月的不带息商业汇票一张交供货方。材料已验收入库。(计划成本15600元) 3.本月末已根据领发料单汇总发出原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的计划成本如下表: 项目生产成本制造费 用管理费 用 合计 基本生产辅助生产 原材料计划成本85000 5000 10000 3000 103000 差异( %) 实际成本 低耗品计划成本20000 11000 31000 差异( %) 实际成本 要求:1、根据资料2作购入存货的会计分录; 2.根据相关资料计算原材料成本差异率和低值易耗品成本差异率。(列式计算)3.计算本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应分摊差异额;计算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将计算 结果直接填入“发出材料汇总表”中) 4.根据发出材料汇总表编制会计分录; 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法例题答案: 1.(1)借:材料采购——原材料 93800 [90 000+80+4000×(1—7%)]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5580(15300+280) 贷:银行存款 109380 借:原材料 92000 (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成本差异 1800 贷;材料采购 93800(实际成本)(2)借:材料采购——低耗品 13544 [12800+800×(1—7%)]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32(2176+56) 贷:应付票据 15776 借:低值易耗品 15600(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低耗品 13544(实际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低耗品成本差异 2056 2.计算成本差异率: 原材料成本差异率=(8600+1800)÷(168000+92000)×100%=4% 低耗品成本差异率=[184+(—2056)]÷(46800+15600)×100%=—3% 3.计算发出材料计划成本应分摊差异额:

简易计算器

单片机十进制加法计算器设计 摘要 本设计是基于51系列的单片机进行的十进制计算器系统设计,可以完成计 算器的键盘输入,进行加、减、乘、除3位无符号数字的简单四则运算,并在LED上相应的显示结果。 设计过程在硬件与软件方面进行同步设计。硬件方面从功能考虑,首先选择内部存储资源丰富的AT89C51单片机,输入采用4×4矩阵键盘。显示采用3位7段共阴极LED动态显示。软件方面从分析计算器功能、流程图设计,再到程序的编写进行系统设计。编程语言方面从程序总体设计以及高效性和功能性对C 语言和汇编语言进行比较分析,针对计算器四则运算算法特别是乘法和除法运算的实现,最终选用全球编译效率最高的KEIL公司的μVision3软件,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并用proteus仿真。 引言 十进制加法计算器的原理与设计是单片机课程设计课题中的一个。在完成理论学习和必要的实验后,我们掌握了单片机的基本原理以及编程和各种基本功能的应用,但对单片机的硬件实际应用设计和单片机完整的用户程序设计还不清楚,实际动手能力不够,因此对该课程进行一次课程设计是有必要的。 单片机课程设计既要让学生巩固课本学到的理论,还要让学生学习单片机硬件电路设计和用户程序设计,使所学的知识更深一层的理解,十进制加法计算器原理与硬软件的课程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设计方案并自己动手用计算机电路设计软件,编写和调试,最后仿真用户程序,来加深对单片机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创新能力,并提高学生对单片机的兴趣,同时学习查阅资料、参考资料的方法。 关键词:单片机、计算器、AT89C51芯片、汇编语言、数码管、加减乘除

目录 摘要 (01) 引言 (01) 一、设计任务和要求............................. 1、1 设计要求 1、2 性能指标 1、3 设计方案的确定 二、单片机简要原理............................. 2、1 AT89C51的介绍 2、2 单片机最小系统 2、3 七段共阳极数码管 三、硬件设计................................... 3、1 键盘电路的设计 3、2 显示电路的设计 四、软件设计................................... 4、1 系统设计 4、2 显示电路的设计 五、调试与仿真................................. 5、1 Keil C51单片机软件开发系统 5、2 proteus的操作 六、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1 系统硬件电路图............................ 附录2 程序清单..................................

微机课设简易计算器

微机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简易计算器仿真 学院(部)信息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2011240401 学生姓名张静 学号33 12 月14 日至12 月27 日共2 周 指导教师(签字)吴向东宋蓓蓓

单片机十进制加法计算器设计 摘要 本设计是基于51系列的单片机进行的十进制计算器系统设计,可以完成计 算器的键盘输入,进行加、减、乘、除3位无符号数字的简单四则运算,并在LED上相应的显示结果。 软件方面从分析计算器功能、流程图设计,再到程序的编写进行系统设计。编程语言方面从程序总体设计以及高效性和功能性对C语言和汇编语言进行比较分析,针对计算器四则运算算法特别是乘法和除法运算的实现,最终选用全球编译效率最高的KEIL公司的μVision3软件,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并用proteus仿真。 引言 十进制加法计算器的原理与设计是单片机课程设计课题中的一个。在完成理论学习和必要的实验后,我们掌握了单片机的基本原理以及编程和各种基本功能的应用,但对单片机的硬件实际应用设计和单片机完整的用户程序设计还不清楚,实际动手能力不够,因此对该课程进行一次课程设计是有必要的。 单片机课程设计既要让学生巩固课本学到的理论,还要让学生学习单片机硬件电路设计和用户程序设计,使所学的知识更深一层的理解,十进制加法计算器原理与硬软件的课程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设计方案并自己动手用计算机电路设计软件,编写和调试,最后仿真用户程序,来加深对单片机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创新能力,并提高学生对单片机的兴趣,同时学习查阅资料、参考资料的方法。 关键词:单片机、计算器、AT89C52芯片、汇编语言、数码管、加减乘除

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

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材料的收发及结存,无论总分类核算还是明细分类核算,均按照计划成本计价。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原材料”、“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等。 1.支付货款,确定实际采购成本 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 2.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等【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 3.结转入库材料成本差异: 计算: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差异金额 (+超支差异;-节约差异) 会计分录: 借:材料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或

借: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 贷:材料采购 3.发出存货并分配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1)发出材料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原材料 (2)分配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计算:分配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借:生产成本等(红字) 贷: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公式: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

划成本) 注:(1)分母不含暂估料款金额 (2)发出存货成本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必须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摊。 【例题计算分析题】某企业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2008年4月初有关账户余额如下:“材料采购”科目余额:218万元;“原材料”科目余额:98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余额20万元(贷方余额);材料计划单价每公斤5万元。材料于验收入库,材料成本差异即时结转。本企业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17%。本月发生下列有关业务: (1)5日购进材料100公斤,已验收入库,支付价款505万元、进项税额85.85万元; 借:材料采购50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85.85 贷:银行存款590.85 结转已验收入库材料计划成本 借:原材料500

基于安卓的计算器的设计与实现

安卓应用程序设计 ——简易计算器的实现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课程名称 2016年6月日

1.系统需求分析 Android是以Linux为核心的手机操作平台,作为一款开放式的操作系统,随着Android 的快速发展,如今已允许开发者使用多种编程语言来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而不再是以前只能使用Java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的单一局面,因而受到众多开发者的欢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操作系统。计算器通过算法实行简单的数学计算从而提高了数学计算的效率,实现计算器的界面优化,使界面更加友好,操作更加方便。基于android的计算器的设计,系统具有良好的界面;必要的交互信息;简约美观的效果。使用人员能快捷简单地进行操作,即可单机按钮进行操作,即时准确地获得需要的计算的结果,充分降低了数字计算的难度和节约了时间。 2.系统概要设计 2.1计算器功能概要设计 根据需求,符合用户的实际要求,系统应实现以下功能:计算器界面友好,方便使用,,具有基本的加、减、乘、除功能,能够判断用户输入运算数是否正确,支持小数运算,具有清除功能。 图2.1系统功能图 整个程序基于Android技术开发,除总体模块外主要分为输入模块、显示模块以及计算模块这三大部分。在整个系统中总体模块控制系统的生命周期,输入模块部分负责读取用户输入的数据,显示模块部分负责显示用户之前输入的数据以及显示最终的计算结果,计算模块部分负责进行数据的运算以及一些其他的功能。具体的说,总体模块的作用主要是生成应用程序的主类,控制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 输入模块主要描述了计算器键盘以及键盘的监听即主要负责读取用户的键盘输入以及 响应触屏的按键,需要监听手机动作以及用指针事件处理方法处理触屏的单击动作。同时提供了较为直观的键盘图形用户界面。 显示模块描述了计算器的显示区,即该区域用于显示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最终的计算结

计算器制作

VB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 ——“简易计算器”教学设计 揭阳第一中学卢嘉圳 教学内容:利用所学知识制作Visual Basic程序“简易计算器” 教学目标:能熟练运用CommandButton控件及TextBox控件进行Visual Basic(以下简称VB)程序的设计,能熟练运用条件语句编写代码 教学重点:运用开发VB程序一般过程的思路来开发“简易计算器” 教学难点:分析得出实现“简易计算器”各运算功能的算法。 教材分析: 当我刚开始进行程序设计的教学时,便感觉比较难教。这是因为程序设计本身枯燥、严谨,较难理解,而且学生大多数都是初学者,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对于《程序设计实例》,我们选用的教材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第四册,该书采用的程序设计语言是VB,而学生是仅学过了一点点简单的QB编程之后就进入《程序设计实例》的学习的。 教材为我们总结了设计VB程序的一般步骤:创建用户界面;设置控件属性;编写事件程序代码;运行应用程序。我总结了一下,其实VB程序设计可分为设计用户界面及编写程序代码两个环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任务:让学生按照书上提示完成一个非常简单的VB程序——“计算器”(仅包含开方、平方、求绝对值功能)的制作。 目的:加强对CommandButton控件及TextBox控件的掌握,复习对开方、求绝对值函数的使用。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设计一个简易计算器,包含加、减、乘、除、开方、平方等运算。程序界面可参考下图。 具体功能为:在Text1中输入一个数值,然后单击代表运算符的按钮则运算结果会在text2中显示出来;比如在text1中输入一个2,然后按“+”按钮,再输入一个3按“-”按钮,再输入一个-4按“*”按钮,则实际为(2-3)*(-4);最后在text2中显示结果为4。

加密算法介绍及如何选择加密算法

加密算法介绍及如何选择加密算法 2008-1-23 选择字号:大 | 中 | 小 导读: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安全和保密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民间力量开始全面介入密码学的研究和应用中,采用的加密算法有DES、RSA、SHA等。随着对加密强度需求的不断提高,近期又出现了AES、ECC等…… 关键词:密码学对称钥匙加密系统非对称密钥加密系统 一.密码学简介 据记载,公元前400年,古希腊人发明了置换密码。1881年世界上的第一个电话保密专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方启用“恩尼格玛”密码机,密码学在战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安全和保密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于是在1997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公布实施了“美国数据加密标准(DES)”,民间力量开始全面介入密码学的研究和应用中,采用的加密算法有DES、RSA、SHA等。随着对加密强度需求的不断提高,近期又出现了 AES、ECC 等。 使用密码学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保密性:防止用户的标识或数据被读取。 数据完整性:防止数据被更改。 身份验证:确保数据发自特定的一方。 二. 加密算法介绍 根据密钥类型不同将现代密码技术分为两类:对称加密算法(秘密钥匙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公开密钥加密)。 对称钥匙加密系统是加密和解密均采用同一把秘密钥匙,而且通信双方都必须获得这把钥匙,并保持钥匙的秘密。 非对称密钥加密系统采用的加密钥匙(公钥)和解密钥匙(私钥)是不同的。

对称加密算法 对称加密算法用来对敏感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密,常用的算法包括: 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数据加密标准,速度较快,适用于加密大量数据的场合。 3DES(Triple DES):是基于DES,对一块数据用三个不同的密钥进行三次加密,强度更高。 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高级加密标准,是下一代的加密算法标准,速度快,安全级别高; AES 2000年10月,NIST(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协会)宣布通过从15种侯选算法中选出的一项新的密匙加密标准。Rijndael被选中成为将来的AES。 Rijndael 是在 1999 年下半年,由研究员 Joan Daemen 和 Vincent Rijmen 创建的。AES 正日益成为加密各种形式的电子数据的实际标准。 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于 2002 年 5 月 26 日制定了新的高级加密标准 (AES) 规范。 算法原理 AES 算法基于排列和置换运算。排列是对数据重新进行安排,置换是将一个数据单元替换为另一个。AES 使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执行排列和置换运算。 AES 是一个迭代的、对称密钥分组的密码,它可以使用128、192 和 256 位密钥,并且用 128 位(16字节)分组加密和解密数据。与公共密钥密码使用密钥对不同,对称密钥密码使用相同的密钥加密和解密数据。通过分组密码返回的加密数据的位数与输入数据相同。迭代加密使用一个循环结构,在该循环中重复置换和替换输入数据。 AES与3DES的比较

模拟计算器程序-课程设计

模拟计算器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本课程设计的课题是设计一个模拟计算器的程序,能够进行表达式的计算,并且表达式中可以包含Abs()和Sqrt()运算。在课程设计中,系统开发平台为Windows ,程序设计设计语言采用C++,程序运行平台为Windows 或*nix。本程序的关键就是表达式的分离和处理,在程序设计中,采用了将输入的中缀表达式转化为后缀表达式的方法,具有可靠的运行效率。本程序做到了对输入的表达式(表达式可以包含浮点数并且Abs()和Sqrt()中可以嵌套子表达式)进行判定表达式是否合法并且求出表达式的值的功能。经过一系列的调试运行,程序实现了设计目标,可以正确的处理用户输入的表达式,对海量级数据都能够通过计算机运算快速解决。 关键词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表达式运算;栈;中缀表达式;后缀表达式;字符串处理;表达式合法判定;

目录 1 引言 (3) 1.1课程设计目的 (3) 1.2课程设计内容 (3) 2 设计思路与方案 (4) 3 详细实现 (5) 3.1 表达式的合法判定 (5) 3.2 中缀表达式转化为后缀表达式 (5) 3.3 处理后缀表达式 (7) 3.4 表达式嵌套处理 (8) 4 运行环境与结果 (9) 4.1 运行环境 (9) 4.2 运行结果 (9) 5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1:模拟计算器源程序清单 (14)

1 引言 本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的是传统计算器中,不能对表达式进行运算的问题,通过制作该计算器模拟程序,可以做到快速的求解表达式的值,并且能够判定用户输入的表达式是否合法。该模拟计算器的核心部分就在用户输入的中缀表达式的转化,程序中用到了“栈”的后进先出的基本性质。利用两个“栈”,一个“数据栈”,一个“运算符栈”来把中缀表达式转换成后缀表达式。最后利用后缀表达式来求解表达式的值。该算法的复杂度为O(n),能够高效、快速地求解表达式的值,提高用户的效率。 1.1课程设计目的 数据结构主要是研究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非数值计算程序设计问题中所出现的计算机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的学科。数据结构是介于数学、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一门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及人工智能等的重要基础,广泛的应用于信息学、系统工程等各种领域。学习数据结构是为了将实际问题中涉及的对象在计算机中表示出来并对它们进行处理。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模拟计算器程序主要利用了“栈”这种数据结构来把中缀表达式转化为后缀表达式,并且运用了递归的思想来解决Abs()和Sqrt()中嵌套表达式的问题,其中还有一些统计的思想来判定表达式是否合法的算法。 1.2课程设计内容 本次课程设计为计算器模拟程序,主要解决表达式计算的问题,实现分别按表达式处理的过程分解为几个子过程,详细的求解过程如下:1 用户输入表达式。 2 判定表达式是否合法。 3 把中缀表达式转化为后缀表达式。 4 求出后缀表达式的结果。 5 输出表达式的结果。通过设计该程序,从而做到方便的求出一个表达式的值,而不需要一步一步进行运算。

RAS加密算法2

用实例给新手讲解RSA加密算法 图为 RSA公开密钥算法的发明人,从左到右Ron Rivest, Adi Shamir, Leonard Adleman. 照片摄于1978年 RSA加密算法是最常用的非对称加密算法,CFCA在证书服务中离不了它。但是有不少新来的同事对它不太了解,恰好看到一本书中作者用实例对它进行了简化而生动的描述,使得高深的数学理论能够被容易地理解。我们经过整理和改写特别推荐给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时间紧张但是又想了解它的同事有所帮助。 RSA是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公开密钥算法,它既能用于加密,也能用于数字签名。RSA以它的三个发明者Ron Rivest, Adi Shamir, Leonard Adleman的名字首字母命名,这个算法经受住了多年深入的密码分析,虽然密码分析者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RSA的安全性,但这恰恰说明该算法有一定的可信性,目前它已经成为最流行的公开密钥算法。 RSA的安全基于大数分解的难度。其公钥和私钥是一对大素数(100到200位十进制数或更大)的函数。从一个公钥和密文恢复出明文的难度,等价于分解两个大素数之积(这是公认的数学难题)。 RSA的公钥、私钥的组成,以及加密、解密的公式可见于下表: 可能各位同事好久没有接触数学了,看了这些公式不免一头雾水。别急,在没有正式讲解RSA加密算法以前,让我们先复习一下数学上的几个基本概念,它们

在后面的介绍中要用到: 一、什么是“素数”? 素数是这样的整数,它除了能表示为它自己和1的乘积以外,不能表示为任何其它两个整数的乘积。例如,15=3*5,所以15不是素数;又如,12=6*2=4*3,所以12也不是素数。另一方面,13除了等于13*1以外,不能表示为其它任何两个整数的乘积,所以13是一个素数。素数也称为“质数”。 二、什么是“互质数”(或“互素数”)? 小学数学教材对互质数是这样定义的:“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这里所说的“两个数”是指自然数。 判别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不限于此): (1)两个质数一定是互质数。例如,2与7、13与19。 (2)一个质数如果不能整除另一个合数,这两个数为互质数。例如,3与10、5与 26。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它和任何一个自然数在一起都是互质数。如1和9908。 (4)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如 15与 16。 (5)相邻的两个奇数是互质数。如 49与 51。 (6)大数是质数的两个数是互质数。如97与88。 (7)小数是质数,大数不是小数的倍数的两个数是互质数。如 7和 16。 (8)两个数都是合数(二数差又较大),小数所有的质因数,都不是大数的约数,这两个数是互质数。如357与715,357=3×7×17,而3、7和17都不是715的约数,这两个数为互质数。等等。 三、什么是模指数运算? 指数运算谁都懂,不必说了,先说说模运算。模运算是整数运算,有一个整数m,以n为模做模运算,即m mod n。怎样做呢?让m去被n整除,只取所得的余数作为结果,就叫做模运算。例如,10 mod 3=1;26 mod 6=2;28 mod 2 =0等等。 模指数运算就是先做指数运算,取其结果再做模运算。如 好,现在开始正式讲解RSA加密算法。 算法描述: (1)选择一对不同的、足够大的素数p,q。 (2)计算n=pq。 (3)计算f(n)=(p-1)(q-1),同时对p, q严加保密,不让任何人知道。 (4)找一个与f(n)互质的数e,且1

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及其核算

实际成本是购买原材料并验收入库前的所有支出,包括买价、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运输途中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计划成本是企业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某中材料物资所制定的固定入账成本,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 。意义在于:如果按照实际成本入账,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前后批次买入的同种原材料,价格总是不一样的,因而发出材料的之后就得考虑发出材料的计价问题(先进选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而采用计划成本入账,则入账的材料成本是固定的,所以发出材料的计价很容易确定(如何确定?) 采用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用的科目就是不一样的。 采用实际成本时,购买的材料如果是发票帐单和材料同时到达企业则直接借记原材料,如果只有发票帐单到而材料未到则记在途物资。 采用计划成本时,不管购买的材料是否已经入库,在购买时一定是使用的材料采购,而不是直接记原材料。 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是企业材料收发成本核算的两种方法。 实际成本在收发时要逐笔核算材料的实际成本,因为每批材料的进价不同,发出时的成本也不同,比如收入时要算它的结存成本,要用到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方法计算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对于规模大,业务量大,材料收发频繁的企业,工作量大,难度大。 计划成本不需要那么麻烦,根据一般的价格水平,核定一个计划单价,计算出计划成本,在材料收入时,因为“材料采购”科目核算的是材料收入的实际成本,这个时候,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就有了差异,这个差异记入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根据全月的差异情况算出材料成本差异率,可以算出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计划成本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有利于统一考核车间的用料情况和工作效率,但是没有实际陈本核算准确,特别是在价格变动大的情况下,比较明显。 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是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选择的两种不同的购入原材料的入账方法。 实际成本法适用于购货不多的中小企业。因为是按购货金额直接计入帐户,所以可以直接的反应每一次进货的金额。缺点是工作量太大,不适合大型企业。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48—5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运算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两步的式题运算。 2、能运用计算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尝试运用 师:开学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学习计算,下面这些题,哪些你一眼能看出来答案的,直接说的得数。 1、初步尝试 90+56= 45×99≈ 87546—3469= 42×30= 2102÷30≈ 43×365= 师:最后两道看来有困难,列竖式算算。 师:先不报答案,要你自己检验做的对不对,你准备怎么样?试一试用计算器来验算,你们会吗? 师:谁愿意带上你的竖式计算上来展示意下,向大家演示一下你用计算器验算的过程可以吗?(鼓励和表扬) 师:看来,大家还真的会用计算器!想不想“再显身手”? 2、再次尝试:探索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的方法 ①546×28-4276 ②2940 ÷28+763 ③15021-87×99 ④25120÷(449-289) (1)这4题与上面4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2)交流操作方法。 (3)你有没有感觉到这4道题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 (4)用计算器计算③、④该怎么操作呢?我们以第③题为例,谁来介绍介绍?

(突出“记住中间数”、“使用MR键”、倒减等方法。) (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依次输入,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③④可以“记住过程得数”,③还可以倒减等) (5)介绍用存储键计算,尝试用“MR键”计算③④题。 二、解决生活问题 师:通过这几道题计算,你感觉计算器怎么样?你们喜欢用计算器吗?下面我们就发挥计算器的作用,用它来完成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1、出示:一个水龙头滴水的动态画面。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8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白白流掉了。 (1)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水? (2)把这些水分别装在饮水桶中(每桶约重15千克)算算大约能装多少桶? (3)你家每月用几桶水?算算这些水够你家用几个月?大约合多少年? 师:目前我国西南大旱,一些地区粮食因为缺水绝收。云南山区的孩子们喝脏水解渴。联系我们刚才的这些计算数据,你想到什么? 三、探索计算规律: 师:既然人们发明了这么好的计算器,我们就应该更好地运用它。让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探索计算的规律好不好? 1、找出规律后再填写每组的后2题得数,并用计算器检验。 19+9×9= 118+98×9= 1117+987×9= 11116+9876×9= 111115+98765×9=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按这样一种规律写下去,下一题该是什么样的? 2、自己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 111…1222…2÷333…34= 2001个1 2001个2 2000个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