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10. 课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又称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名称是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中国共产党统治的地区为农村革命根据地;

一、南昌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意义:

小注:1.下列节日对应的事件分别是:

青年节__________;建军节___________ 建党节________________ ;

2.下列词语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开天辟地(或焕然一新)________;

釜底抽薪_______ 声东击西______

生死攸关_______

二、秋收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意义:从进攻城市转向______,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____________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井冈山道路)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启示:

三、井冈山会师

时间:

人物:

会师部队:

建军:两军会师后,改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军长,_______任党代表,__________任政治部主任。

四、第一个红色政权

建立时间是_______ 首都是______,_______ 任主席,________任红军总司令。

四、长征

原因:

时间:

出发地点:

结束标志:

红军三大主力:

长征路线:

意义:

长征精神:

用一句古诗概括长征:

小注:1.在长征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__________;

2.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___________。

六、遵义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小注: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

1.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第一个红色政权:

3.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

4.红军第一次战略大转移:

5.总结大革命失败经验教训的会议是:

6.党旗升起的地方是:

军旗升起的地方是:

7.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军队:

8.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统治地区:

9.井冈山会师后成立的军队:

10..第一个红色首都是:

11.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1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新”的含义是:

13..黄埔军校培养新一代军人的“新”的含义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的土地问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的土地问题 摘要: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中国共 产党领导了农民运动,也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所在,但是,对农 民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存在着表面化,有国民革命失败时才认识到农民问题的极 端重要性,并下决心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土地问题,从而展开了土地革命。 关键词:土地革命、土地问题 引言 一、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原因和主张 二、土地革命的含义、背景、原因、区域、阶级路线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 四、土地革命的影响和作用 一、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原因和主张 1、土地问题的来源: 像对中国农村的大多数问题一样,解决土地问题并非是共产党独有的主张。在中国历史中,自古代的“井田制”后,有若干朝代曾实行“均田”或类似的制度;其后也有多次农民暴动提出过土地的要求;仅近代以来,孙中山即明确提出“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为此毛泽东评论说∶“耕者有其田”,是一切革命民主派的主张,并不单为共产党人所有。所不同的,只有共产党人把这看得特别认真,不但口讲,而且实做。由此看来,这一主张也不是在本世纪才由外国传入,尽管当时中共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很大影响;归根结底,土地问题是中国自身存在的一大问题,既现实又古老,国际因素的介入给它平添了某些色调。 2、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在中国革命中有极端重要性 (1)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制度严重阻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成为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的一个严重障碍。因此,对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彻底的革命性的变革,推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将主要精力放在城市的工人运动的同时,党内已有一部分同志开始到农村去开展革命斗争,随着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兴起,党对农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在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华东解放区,凡是过去封建土地制度已经全部或大部分被废除、土改基础较好的地区,均实行抽补、调剂政策,以

2017考研政治知识点复习之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知识点复习之土地革命战 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土地问题历来是中国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土地决定了能否兴邦安民的大问题。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大影响,密不可分。在2017考研政治的备考中,各位研苞应高度重视,不漏过一个细节。 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土地的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的到解放和发展。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将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力。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评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的急躁情绪。从1927年11月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第二次是1930年6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 希望各位2017考研人对于历史上的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能够烂熟于心,在考场上游刃有余的应答。黄金提分期,全方位无死角的备考走起来!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取得理想佳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白区的斗争

科技信息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13年第1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7月~1937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开 始单独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 共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文中的“白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 党和其他地方军阀统治的非苏维埃政权区域。在这期间,中共一方面 派出优秀干部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武装反抗国 民党反动派;另一方面领导白区进行了艰巨的斗争,正如《关于建国以 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的:“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区,也 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 党在革命的紧要时期,不断纠正左倾盲动主义和关门主义对党的工作 的危害,实现白区党的工作转变。特别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根据国内 阶级关系剧烈变动的新情况,制定出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团结一切可 能团结的力量,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到来。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 阐述这一时期党领导白区斗争的历程。1恢复和发展党组织———白区斗争的关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合作失败后,国民党政权代替了北洋军阀,残酷地镇压革命力量,使得大部分中共党组织遭到破坏。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的屠刀所吓倒,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展武装暴动。1927年南昌起义在广东失败以后,大多数起义组织者经香港陆续回到上海中共中央党部。1928年6月至7月,中共在苏联莫斯科召开党的“六大”,继续高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地方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在国民党统治区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当时在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以主要精力从事工人运动,并和第三党展开争夺工人运动的主导权。[1]1.1提出建党的思想主张,引领党组织恢复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白区工作受到“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干扰,导致党员队伍遭受到巨大的损失,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分子在历史转变关头产生了消极动摇思想。因此,当时的当务之急任务是加强党员的无产阶级革命意志,从组织建设入手,对党组织进行改造。1928年11月,中共中央《告全体同志书》特意提出全党要“加强无产阶级的基础,同时要继续改造党的组织,尤其要坚决反对小资产阶级的意识。”[2]周恩来在领导白区工作中,提出改变斗争形式,要求领导干部深入群众,走入社会各界,到工厂等等寻找职业作为革命斗争的掩护;在恢复和重建党的组织时,要注重吸收党员的质量;并提出先健全若干个支部后,再成立地方党部的举措等。这些举措对中共在白区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和巩固起到关键作用。1.2理顺党组织的形式,争取群众秘密斗争八七会议以后,恢复和重建各地党组织的第一步是建立党中央的派出机关,设立北方局、南方局和长江局等。1928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通告第四十七号—关于在白色恐怖下党组织的整顿、发展和秘密工作》,规定党的组织形式要适应秘密环境。 中共“六大”后,恢复和发展被打散的党组织是白区工作的中心环节,对主要省份地方党组织进行改组、重建充实,作出切实可行的指导。中央首先处理了占重要地位的顺直省委和江苏省委两个地方党组织的纠纷,使得党内严重存在的涣散和无纪律状态得到改善。到1929年6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时,全国党员已增加到6.93万余人,产业工人支部近百个。在福建,1927年8月初,中共中央先后派福建籍党员陈明、陈昭礼分别往闽南和闽北恢复与整顿党的组织。8月中旬,在南靖县宝林村的温泉旅社召开中共闽南特委扩大会议。会议确定以农民武装推动减租减息和反抗烟苗捐的斗争,并在条件成熟时举行武装暴动的方针。《中共漳州地方简史》充分肯定了中共闽南特委扩大会议的作用,称赞它“是闽南党组织贯彻中央关于恢复组织,加紧开展农民运动,筹建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指示精神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它为党在闽南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做好了思 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为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闽南的贯彻执行奠定了 基础。”[3]先后成立中共漳州县委和厦门中心市委,当时,凡是要到中央 苏区的人,大部分要经过厦门党组织的介绍才到苏区,在上海和苏区 之间起到桥梁作用。[4]广东汕头也是白区进入苏区的主要通道,周恩来 就是从汕头撤退到苏区的。 1.3运用正确的工运策略,恢复和发展工人运动 随着1927年反革命政变爆发,风雨飘摇的中国开始笼罩在一片 白色恐怖之中,特别是1928年前后,白区的革命形势越发艰难。此时 的刘少奇在领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中,对党在白区斗争的策略和工 作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929年夏,刘少奇同志在处理顺直省委问题后,到奉天担任中共 满洲省委书记,着手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了生 气蓬勃的工人运动,取得相当大的成绩。 在领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中,刘少奇同志对党在白区工作的斗 争策略进行了反复认真的思索,得出许多新的体会。第一是党的路线 的重要性。其次是要讲究技巧,注重提高群众的斗争水平。第三,从满 洲党组织之前三度遭受重创而得出教训,认为白区工作者必须严格区 分公开与秘密工作的关系,使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互相联系、互相促 进。第四,还认识到培养后备干部的重要性。 这一系列白区工运策略,是在党遭受严重挫折后,在极端恶劣的 环境中取得的宝贵经验。由于党的策略方针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党的 白区工作有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1930年6月,白区党员发展到近 3万人,9月建立了广东、江苏、湖南、满洲、山东、福建等17个省委,36 个市委,不少地方建立了特委、县委直到支部,大城市产业工人支部由 98个增加到229个,党中央机关也逐步健全了组织机构,增设了军事 委员会、全总党团、组织局等。[5] 1935年元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在着重解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白区的斗争 李建兰 (漳州工业学校,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白区广大工人群众,为争取民主自由、民族独立、改善生存条件,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从恢复和发展党组织、“无形”战线、文化反“围剿”及学生运动等,到实现抗日统一战线转变,它印证了中共在白区的工作是一条对敌斗争的重要战线,是中共领导整个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白区斗争 Research on W hite A rea S truggle of T 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 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L I Jian -lan (Zhangzhou Industrial School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to fight for freedom and democracy,national independence,and improving survival conditions,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ds the workers of White area,to carry out a heroic and tenacious struggle with the Kuomintang reactionaries,wrote a heroic struggle of immortal chapter in the Chinese workers movement.From the recove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rty organization,Invisible Battlefront,against the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of culture and student movement,etc,to realize the change of anti -Japanese united front,it represents that the White area work of CCP is an important front for fighting against the enemy and is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revolution career of Party leadership . 【Key words 】P eriod of land revolution war ;CCP ;White area struggle 作者简介:李建兰(1955.6—),女,汉族,福建闽侯人,本科,漳州工业学校,校长,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党史研究和教育管理。 ○职校论坛○300

土地革命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 改革掀起创新路 农业走向发展路 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 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师: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生: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党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党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党就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在1928年底,湘赣边区政府根据井冈山地区一年来土地革命的实践经验,制定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这个土地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主要以乡为分配单位。此时,由于党缺乏土地革命的经验,曾经有一些不适当的规定,如:规定没收一切土地进行分配,而不是只没收地主阶级土地进行分配;规定土地的所有权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而不归农民;禁止土地买卖等等。这些都是错误的。随着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地开展起来。1929年4月,在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同年7月,在毛泽东的指导下,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提出:“自耕农的田地不没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要没收,但在革命初期“不没收其土地”,也“不废除其债务”;“对农村小地主要没收其土地,废除其债务,但不要派款及其他过分打击”;“对大小商店应取一般的保护政策(即不没收)” 。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还规定,“分田时(在原耕地基础上)以抽多补少为原则,不可重新瓜分妄想平均以烦手续”。1930年2月,毛泽东召开了红四军前委,赣西、赣南特委,红五军、六军两军委联席会议,即著名的二七会议。会议强调平分土地是当务之急。毛泽东作了一要“分”,二要“快”的两个字的结论,批评了当时出现的一种主张按耕地作为分配土地的标准及迟迟不分田的右倾错误。 到1930年底、1931年初,随着各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普遍开展,不仅没收和分配土地的对象和具体办法比以前明确多了,而且长期没有解决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得到了解决。1930年9月,周恩来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土地问题的精神,指出“土地国有问题,现在是要宣传,但不是现在已经就能实行土地国有”,“禁止土地买卖,目前是不需要的口号,这只是增加了农民的恐慌心理”。1931年2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通告,明确提出,农民参加土地革命的目的是,“不仅要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主要的还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权”,2月27日,毛泽东根据这一精神和自己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的名义,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一封信,指示各级政府发一布告,“说明过去分好了的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了的),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租借买卖,由他自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3月底至4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和闽西土地委员会扩大会议分别发布文告和作出决议,正式向广大农民宣布了上述“土地归农民所有,任其出租买卖”的政策。 这样,在3年多的土地革命过程中,从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到二七会议、南阳会议,各根据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给富农以经济出路,给地主以生活的出路。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前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从大革命失败到第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年8月至1930年夏);(二)革命根据地在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和党内反对“立三路线”的斗争中巩固和发展(1930年夏至1931年秋)。 土地革命战争后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从“九一八”事变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1931年9月至1934年冬);(二)红军长征时期;(三)从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滇黔桂边游击区·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 ·琼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 ·闽东、闽南、闽中革命根据地·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西北革命根据地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都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并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1937年11月下旬至1938年10月下旬,是抗日根据地的初创阶段。1938年10月下旬至1941年3月,是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阶段。1941年4月至1942年底,是抗日根据地的退缩和坚持阶段。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是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扩大阶段。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淮南抗日根据地·皖江抗日根据地·浙东抗日根据地

·晋绥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苏北抗日根据地·苏中抗日根据地·苏南抗日根据地·淮北抗日根据地·广东抗日根据地 ·琼崖抗日根据地 ·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河南抗日根据地 ·闽浙赣抗日游击区·东北抗日游击区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老区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5年上报材料统计,全国有老区乡镇18995个,涉及1389个县(市、区、旗),其中90%以上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09个,50—8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86个,10—49%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419个,9%以下的乡镇为老区的县(市、区、旗)有75个。 ·北京市革命老区 ·天津老区:敌后抗日模范区 ·河北老区:抗日战争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山西老区:三大抗日根据地的起源地·内蒙古老区:"全国抗战之先声" ·辽宁老区:坚强的抗日后方基地 ·吉林老区:杨靖宇战斗的地方 ·黑龙江老区:东北抗联的主战场 ·上海老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江苏老区:大江南北的中流砥柱 ·浙江老区:南湖燃起星星之火 ·安徽老区:华中敌后抗日的指挥中枢·福建老区:殷红的沃土 ·江西老区:中国革命的摇篮·山东老区:以一个省区为主体的抗日根据地·河南省老区概况 ·湖北老区:中原抗战的中流砥柱 ·湖南老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广东老区:敢为天下先 ·海南老区:独具特色的抗日根据地 ·广西老区:在百色起义的光辉指引下 ·四川老区:人才辈出的地方 ·贵州老区:遵义会议光辉永存 ·云南老区:红土高原在呼唤 ·陕西省革命老区 ·甘肃老区:与全国同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区

土地革命时期

10. 课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又称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名称是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中国共产党统治的地区为农村革命根据地; 一、南昌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意义: 小注:1.下列节日对应的事件分别是: 青年节__________;建军节___________ 建党节________________ ; 2.下列词语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开天辟地(或焕然一新)________; 釜底抽薪_______ 声东击西______ 生死攸关_______ 二、秋收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意义:从进攻城市转向______,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____________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井冈山道路)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启示: 三、井冈山会师 时间: 人物: 会师部队: 建军:两军会师后,改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军长,_______任党代表,__________任政治部主任。 四、第一个红色政权 建立时间是_______ 首都是______,_______ 任主席,________任红军总司令。 四、长征 原因: 时间: 出发地点: 结束标志: 红军三大主力: 长征路线: 意义: 长征精神: 用一句古诗概括长征:

小注:1.在长征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__________; 2.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___________。 六、遵义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小注: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 1.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第一个红色政权: 3.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 4.红军第一次战略大转移: 5.总结大革命失败经验教训的会议是: 6.党旗升起的地方是: 军旗升起的地方是: 7.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军队: 8.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统治地区: 9.井冈山会师后成立的军队: 10..第一个红色首都是: 11.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1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新”的含义是: 13..黄埔军校培养新一代军人的“新”的含义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来一个“毕其功于一役”。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针对这种情况指出:我们反对“左”倾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做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分析王明犯左倾错误的原因是其缺乏对细节和整体的分析能力,缺乏反馈修正能力,最重要是是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以至于断章取义,甚至被错误的主流言论所误导. 王明“左”倾机会主义以教条主义为特征,依靠三块“招牌”,推行其“左”倾机会主义,其有更大的欺骗性。第一,打着共产国际的招牌。王明依仗着共产国际的支持,打击坚持正确意见的同志,往往把不同意见和反共产国际路线联系起来。1930年冬共产国际又派东方部主任米夫来华担任国际代表,也竭力支持王明上台。第二,披着马列主义外衣。王明自称为“百分之百的布行什维克”,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引处招摇撞骗吓唬工农干部和天真烂漫的青年。第三,打着反立三路线,反三中全会“调和主义”的旗号。王明说”中央对立三路线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理论与实际,未加以丝毫揭破和打击”,并认为“右”倾依然是目前党内主要危险。他向中央施加压力,要求召开四中全会,以“改造领导”、“改造中央”,使“左”倾机会主义在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早期左倾错误的原因是以王明为首的领导人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试图以苏俄“十月革命”的经验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没能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王明“左”倾错误几乎是接着李立三“左”倾错误而来的。由于王明等人强调李立三错误的所谓“右倾实质”,强调当前主要危险是右倾机会主义,所以王明在实际工作中推行了一条比李立三路线更完备内容更充分的更“左”的错误路线,给中国革命带来更大的危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述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述论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开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期间,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土地政策的决议、条例、训令和法律,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修正、补充和发展,形成了党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系统研究这一时期党关于土地政策的演进,分析其特点,总结其经验,对于深化党关于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具有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特点;启示 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而要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就必须解决好他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1927年—1937年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党在这一阶段制定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土地政策,但目前学界对这一专题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政策的演变史上,未能揭示其特点,总结其经验。全面系统的考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历史沿革,分析总结其特点和经验启示,对于我们把握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基本规律,积极探索新时期土地政策的新思路,促进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制度的演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开始独立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这一时期,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一方面积极探索并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当时斗争需要的土地政策,为调动和团结革命力量,推动革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左”倾路线的干扰,党的土地政策也随之“左”倾,使党的革命事业遭受巨大挫折;随着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党内重新占据领导地位,党的土地政策也随之得到纠偏,为中国革命的顺利推进及抗战时期土地政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1927—1931年党对土地政策的初步探索:从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的政策转变 胡乔木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文中对党在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与大革命失败的关系进行反思时曾指出:“如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因为没有正确地领导农民解决土地问题而失败,那么,在新的条件下的正确的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就是复兴革命运动的希望所在。” 也即党必须通过土地政策的变革,把地主土地所有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从而获得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八七”会议规定了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路线、总方针,也开启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践大幕。《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明确指出:“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中的中心问题。”[1]《最近农民斗争的决议案》则规定了只没收大地主的而不没收小地主的土地的基本原则。《江西省革命委员会行动纲领》也明确规定:“没收军阀、官僚、土豪、劣绅及一切反革命的土地与财产”,“没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西安事变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请谈谈这一事件对现在的启示。 答: 一、西安事变的重要历史意义是: 1.西安事变的爆发结束了国共两党长期斗争的状态,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调动了全民族抗战的激情; 2.西安事变最终让南京国民政府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集中力量抗战; 3.“国共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是当时日本侵略军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西安事变在事实上迫使日本放缓了侵略步伐 4.历史意义来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对蒋介石国民党,尤其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有利,促成了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举国一致抗日的发动和最后胜利,也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铺垫了道路。 二、回顾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我的启示有: 1.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好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当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确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坚持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必然结果。西安事变爆发前一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就明确指出:党“不但代表了工农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无论过往还是未来。中国共产党只要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就能够以最大的公心造福于祖国与人民;就能够把全民族全社会的气力高度凝聚起来;就能够正确把握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趋势。引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 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团结同一的方针。努力成为全民族团结事业的中流砥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团结合作的方针是一致的,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之一就是。它是团结的胜利,是合作的胜利。历史证实。国家的同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团结造就万众一心。团结激励同船共济,团结形成坚强气力。我们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国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集中全民族的聪明和气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3.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最深厚的思想基础,毛泽东同道曾经深刻指出。国际主义者的共产党员,是否可以同时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呢?我们以为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同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结合起

中国近代史上中共 的土地改革或者革命一共是五次

中国近代史上中共的土地改革或者革命一共是五次 国民大革命事情打土豪分田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1年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双减双交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革命会议 建国后1950_1952年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中国共产党: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以“依*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路线的土地革命;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采取“双减双交”政策; ③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④建国初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保护富农阶级的土改运动,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如下: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方法。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1)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促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井冈山土地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而《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所作出的一个重大的原则性修改是: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3、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即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实行了这个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国人民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土地革命的条件日渐成熟。1945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4、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聚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5、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根据建国后新形势确定了土

2016考研政治: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土地问题历来是中国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土地决定了能否兴邦安民的大问题。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大影响,密不可分。在2016考研政治的备考中,各位研苞应高度重视,不漏过一个细节。 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土地的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的到解放和发展。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将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力。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评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的急躁情绪。从1927年11月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第二次是1930年6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 希望各位2016考研人对于历史上的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能够烂熟于心,在考场上游刃有余的应答。黄金提分期,全方位无死角的备考走起来!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取得理想佳绩!

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8月-1937年7月). 1927年. 8月. 月初为中共中央起草《湖南运动大纲》,强调武装夺取政权,实行土地革命。提出了在湘南开展武装斗争的计划。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全民参战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是中国人民取得完全彻底胜利的一场战争。其主要特征有5条:1、全国共同抗战。2、主要有两支抗日力量。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3、两个抗日战场,中国国民党面对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5、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亦即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国国民党称之为“抗共卫国戡乱战争”;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解放战争”,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 1945年8月至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也是二十世纪中叶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中国共产党军队(第一次内战为红军,第二次为解放军)与中国国民党军队之间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土地革命战争讲解

考研政治十七期知识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和十年内战时期)此知识点包含两方面内容: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以及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宁、汉合流后,国民党于1928年改组国民政府。于同年,张学良改易旗帜,使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国民党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环境无比艰难,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长时间的艰苦探索。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爆发,使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继续留在上海,然而,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这些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队,总结经验教训,将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队逐步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的斗争。 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红一方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鄂豫皖、湘鄂西、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也都得到了发展。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着重发展农业生产,努力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苏维埃政府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的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