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如何提高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性

【论文】

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存在上课发言不积极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群策群力,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摆在我校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共同的任务。

一影响小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积极,表面上看是一个小问题。深究起来,它的背后其实存在着很多原因:

1 教师自身存在的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发挥的因素。

我国的教育改革尽管已经进行了30年,然而有些老师在思想上还存在着“师道尊严”的观念,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放不下老师的架子,不能真正的和学生平等交往,师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有些教师虽然在思想上认同“师生平等”的观念,但是在平时具体的实践中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没有真正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师生之间还存在非常微妙的模糊的距离感。

由于教师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繁忙,以及教师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的压力,教师在面对学生时,缺乏充分的耐心和细心。学生回答对问题时,老师表现出满意。而一旦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们就显得耐心不足,往往草草地说声“坐下”,虽然没有直接批评,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挫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据调查,教学前线的很多教师还处于“教书匠”阶段,还没有真正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因此,教师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缺乏更高层次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很多时候,表现出无奈或者烦躁的情绪。教师的这些不良情绪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使学生缺乏对老师的信心,从而导致自身积极性的挫败。有些教师没能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问题偏难,致使小学生回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也影响了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发挥。

2 学生存在的内在的原因

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能积极地回答问题,还和学生本身的问题有关系。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下讲话。还有的学生生性胆小,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敢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另外,有些学生还由于缺乏对问题的全面、细致的了解,导致了信心的缺乏,造成了学生回答问题时犹豫不决,观望等待。

3 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发言积极性的因素。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许多家庭还是家长制,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更多地被看成不懂事的小孩子,没有发表见解的机会,没有参与讨论的平等地位。这也成为小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差的一个原因。

二多角度、全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1 努力营建宽松、愉快、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变化受外界的影响很大。对老师的评价、同学的反映非常在意。因此,营建宽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对于激发小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就是一个心理暗示。教师温和、宽容的态度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从而使整个课堂呈现出宽松、愉快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思维更加活跃,更容易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民主、平等。课堂民主平等的内涵应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课堂上对于问题的探讨不是教师的单纯的问和学生被动的答,而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商讨、切磋,逐渐形成一致意见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走出讲台,放下架子,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想法,哪怕有时候并不成熟,不全面,甚至不正确。二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平等。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存在差异性,作为老师应该正确认识这种差异性,为每一位学生打造平等表现的空间,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平等的表现机会。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不可替代的学习主体,教师应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主体,理解、尊重学生,创造平等的民主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主动地发展。把激励、信任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受赞赏,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打破束缚,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老师让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性学习活动中。

2 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关爱学生,增加教师的亲和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与学生的情感的构建,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还要与学生拉近距离,建立起一种情感的纽带!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但是却要一切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教师对学生的爱更加坚定、执着、深厚、真正做到心与心相通。

小学生虽然年龄偏小,但对老师的关注情况非常敏感。教师的一个不在意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引起学生心里的波动。如:我校的张强老师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拍拍学生的肩膀,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学生的赞许。小小的动作和细微的表情变化,打动了学生的心,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班级日记交流中,这位同学表现的非常积极。

我校的陈红老师乐于和学生交往,课下常和学生一起跳绳、游戏。还和学生交流对生活中许多问题的看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她当成了朋友。课堂上,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

师生之间的“心理交融”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连接师生的心灵的桥梁是彼此之间的“爱”,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必须有一颗爱心,只有热爱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才会有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的愿望,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接受教育,并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创作的欲望,

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教师的爱能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能够化解一切。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师德是震撼心灵的雷鸣闪电,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火的熔炼,是爱的奉献”。

3 注重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表扬要真诚,批评要中肯。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教师的语言。教师应该多运用“让我们一起来好吗?”“请你再花点时间想想。”“你说应该怎样呢?”这些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代替“老师要考考你。”“再给你三分钟时间想一想。”“你来回答这个问题。”“你要这样做。”“你那样子学习不行。”这些居高临下的语言;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没关系,你大胆讲。”“你的看法很独特,比老师的还要好。”“你分析得头头是道。”“你想一想,肯定会说好的。”代替生硬冰冷的语言“今天,老师教你们课文。”“你要认真想才行。”“你真笨。”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平等而富有感情的话语,是孩子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低头不语、愁眉苦脸转向满脸轻松、兴高采烈,才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或许教师鼓励、赞扬优等生很容易做到,但对于差生、胆子小的学生就不容易了。过去教师对差生往往“有错必纠”、“有错即惩”,遇到功课不好或不用功就对学生批评、指责一番,甚至挖苦、讽刺。这样只会拉远师生之间的距离,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不敢说,有问题不敢提。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精神紧张,情绪低落,自尊心受到打击,失掉学习的信心。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记忆效果就差,学生变得唯老师是从,样样照着老师说的去办,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创造力被扼杀。更甚者,学生渐渐习惯老师的批评惩罚,产生逆反心理,以后老师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教师应欣赏每个孩子,理解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教师身上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的肯定。其实差生、胆子小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热情支持和鼓励。

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语言,不要说一些有损学生尊严、人格的话语。教师要克服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习以为常的习惯性语言,力避使用一些刺激性的、负面性的词汇,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4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创立的。传统的智能理论以人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依据,它关注的是“你的智能有多高”;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除了语言和数理逻辑之外,人的智能还应包括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等多种智能,它关注的是“你的智能属于哪种类型”。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老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变换各种教学方法,使智能倾向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强项,理解所学的知识,促进其它智能的发展。

学生在音乐课上表现的好,在英语课上发音准确,在班级工作上大胆负责等成功的体验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我们学校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多渠道展示学生的特长,不断创造学生成功的机遇。如:学校举办的“规范字周周展”“文章天天评”“古诗文诵读”等,从不同侧面,不同领域扩展学生的特长。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5 注重学生发言之前教师的“帮”和“拉”,使学生“艺高胆大”,增强信心,激发表达的欲望。

学生缺乏自信的根本原因还是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等确实有限。即便想说,也没有把握说好,所以干脆不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学生发言之前“帮一把”“扶一段”。

有些学生记忆力稍差一些,课堂表现较为迟缓。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要多一份理解。在他回答问题时,不妨给一些提醒和支持。比如,大部分学生都会背的段落,个别学生费了很大劲却背不下来。这时候,当老师的不能生气,不能一味的斥责。那样不但不能让学生会背,还会使学生产生害怕的心理,以后就更没有信心,更不敢回答问题。我们可以试着为学生牵线搭桥,引领学生记忆课文

内容。“帮一把”“拉一下”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增强了学生张口说话的勇气。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问题的认识水平有限。即便是智力较好的学生,有时候也难免会感到信心不足。作为教师,就要在平时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各种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教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开阔视野。

教师的“帮”和“扶”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增强。从而提高了学生信心和勇气,课堂上回答问题也会信心十足,积极主动。

6 设臵问题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水平,换位思考。分解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为学生设臵解决问题的斜坡。

7 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增强信心。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前学生那种单一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能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能开拓思维,有所创新,养成合作、探究的实践能力。

三年级二班上学期开展了“名人故事会”活动。为了让学生成功地讲好名人故事,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认真地借阅了图书室里有关名人故事的书籍,观看了小学生讲故事的比赛现场录像,并在课下对学生进行了个别指导。经过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心有成竹,讲起故事也头头是道,轻松自如。

厚积而薄发。成功地举办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