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6章: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6章: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6章: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第六章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

1、人事与人事行政

人事是指用人以治事的过程中有关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事(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事行政(或政府人事管理)是以政府公务员作为主要对象的一系列管理法规、制度、政策、措施的总和,是政府机关对其工作人员依法实施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2、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一系列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称。

3、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或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特别是政府公务员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一系列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称。涉及招聘、录用、培训、晋升、调动、考核、评价、工资福利分配、离退休以及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规划和开发等管理活动环节,其目标是调动组织就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4、人事行政的作用具体表为:

①保证统治阶级意志得以贯彻和实现,并巩固国家政权;

②保证行政管理的运行、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③对公务员实施有效管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并发现、培养和选拔人才。

二、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1、企业管理中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区别:

共同点:关注人才的素质和要求,寻求有效的方式对人才进行遴选、培训、评估、开发和奖励等。

区别:

①管理方式:(1)传统人事管理属于一种业务管理,着眼于人员配备及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将员工视为最重要的资源,强调人事管理与组织发展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管理内容:传统人事管理关心的是当下,为企业补充人员、培训职工、发放工资、解决劳资纠纷等。人力资源管理不但要考虑目前人才需要与人员配备,还着眼未来,重视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

③管理范围:传统人事管理的范围较为狭窄,而人力资源管理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人力资源预测、规划、开发、培训、业绩评估与奖励、雇员沟通与参与等内容。

④管理体制: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僵化,它将人当做物来管理,强调对员工的严格监督和控制,而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及方式更加灵活,重视员工参与决策,培养其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2、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①在关于人的假定上,把人看作资源;②在管理原则上,以人为中心;③在管理方法上,实行主动开发型、有预见性的方式;④在管理内容上,注重全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⑤在管理部门的地位上,人力资源管理者成为决策的核心成员之一;⑥在公务员的管理上,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参考详细阅读: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1)在关于人的假定上,传人事管理视人为成本,把人事管理工作看作行政工作;而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看作资源,而且是第一资源。(2)在管理原则上,传统人事管理注重以事为中心,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奉行以人为中心,重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3)在管理方式上,传统人事管理靠纪律和监督,是强制性、被动型的管家式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实行主动开发型、有预见性的管理方式。(4)在管理内容上,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组织招募新人,填补空缺,监督执行“进、管、出”各个环节的有关规定,而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全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着眼于人力资源的规划与生产。(5)在管理部门的地位上,传统人事管理把人事部门视为非生产、非效益部门,地位低下,而人力资源

管理部门除了落实具体的人事管理事务外,还协调管理系统、提供决策预案,人力资源管理者成为决策层的核心成员之一。(6)在公务员管理上,传统人事管理采用与其他行业人事管理一样的管理模式和手段,而人力资源管理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重视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培训与教育、选拔和使用、配置与管理。

参考详细阅读:

1、企业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传统企业人事管理模式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主义和科学管理时代,两次世界大战间基本成型。主要包括招聘、上岗培训、工时记录、报酬支付、在岗培训及人事档案管理。到20世纪50年代,增加了工资管理、基础培训、劳资关系咨询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力资源管理浪潮兴起,人事管理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是将人看作最重要的资源,组织的责任在于创造条件使人的潜能发挥最大,重视对员工的集体感、归属感的培养,重视对人力资源的规划与预测等。

2、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模式在公共组织的引入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趋势不断加强,西方国家掀起了政府改革浪潮,政府人事管理工作出现新的变化。

公共组织人事管理工作由传统的单纯精简机构或精简人员,转为在人事管理体制、模式、管理过程及管理方式上的变革。

如放松管制、下放管理权限、改革职位分类制度、改革工资制度、采用灵活的聘任制度、合同化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预测与开发等。

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尊重人、理解人,创造条件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强调民主管理,注重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

1、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

2、公共组织的公共工作职位和职责分配

3、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获取

4、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绩效评估和报酬管理

5、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开发

6、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流动和流出管理

7、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雇员关系

四、我国公共组织人事管理模式的转变

1、传统的政府人事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国家干部概念模糊,缺乏科学分类;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管理方式陈旧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利于各种人才的多样化发展。

后果:(1)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造成人事管理的责权分离,管人与管事脱节,从而导致人与事的脱节、人事矛盾激化。(2)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的后果是强化了“人治”,忽视了法治。(3)高度集中单一的管理体制阻碍了竞争机制发挥作用。(4)单一管理模式不利于科学分类,阻碍了各类人才的成长。

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政府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的意义。

①有助于我国人事管理体制的创新,推动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人事管理体制向现代化的灵活高效的新体制转变。

②可以加快我国人事管理方式的更新,尽快实现由传统单一、陈旧、落后的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的科学、灵活和多样的管理方式的转变。

③能够促进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提高公务人员的能力及素质,并进而改善政府的工作效率。

第二节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

一、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性质

1、基本性质:①生物性;②生成过程的时代性与时间性;③能动性;④使用过程的时效性;⑤内在的知识性;⑥人力资源开发具有连续性;⑦高增值性;⑧闲置过程的消耗性;⑨再生性。

2、特殊性质:表现在应具有拥有较高的法律观念、政治品质、政策理论水平、职业道德觉悟、从事公共服务的热情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准则、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和特点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训、选拔与使用、配置与管理等一系列活动。

目的是提高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①预测与规划②教育与培训③选拔与使用④配置与管理

2、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①战略性;②系统性;③社会性;④前瞻性;⑤动态性

三、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1、预测与规划:指对未来一段时期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量、需求质、需求结构和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可能出现的数量、质量、结构进行推测,并制定规划,使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供求相适应的过程。预测和规划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据、有基础性的、前提性的统计、做到需要与可能相平衡、人的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

2、教育与培训:强化人的教育与培训是开发人的智力与技能的基本途径。要有的放矢、注重能力培养,注重教育与培训一定的超前性。

3、选拔与使用

4、配置与管理

四、加快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步伐

1、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观念

①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②确立人力资本的观念。

③确立人才商品化的观念。④明确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人力资源的显著特征。

2、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

(1)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公务员法,制定和执行配套法规。(2)建立健全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让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3)建立健全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调控体系。(4)建立健全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5)通过预测规划、教育培训、选拔任用以及配置和管理等环节,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努力建设和造就一支精干、高效、廉洁的包括国家公务员在内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加快我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①提高对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②加大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力度。③科学配置、合理调整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结构。

④增强教育与培训的力度。⑤提供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的开发的制度保障。⑥加强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⑦建立与完善人才市场⑧拓展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第三节公务员的制度

一、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1、文官与文官制度

文官(公务员)是指那些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被政府择优录用,长期任职而又不与内阁共进退的文职人员。

西方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是西方各国为文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保障等多做出系统的规定的规章制度和体制。

2、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

19世纪以政务官与事务官相分离和考试择优、录用为两大基石的现代文官制度,首先在英国形成(1853年),然后是加拿大(1882年)、美国(1883年)。法国和德国虽也采用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办法,但全面推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①文官制度的法律化。

②严格区分政务官司与事务官司。

③强调“政治中立”。

④以公开、平等为原则,以考试为核心的作用制度。

⑤实行功绩晋升制。

⑥严格的培训制度,强调公务员的知识化、专业化。通过培训,提高公务员人体与整体素质,以尽快适应现代政府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

⑦较为科学的管理体系。体现在对公务员的分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及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上。

⑧强调官纪官风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

⑨合理优厚的公务员福利保障制度。

4、西方文官制度的作用和局限性:对政府选拔和保持各类精英人才,提高行政效率,维持多党竞争条件下的政权稳定和政策延续,

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存在许多局限性和弊端,它毕竟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的。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我国公务员制度,从酝酿到提出,从后台到前台,历经理论准备、试点实验、全面实施三个阶段。

①理论准备阶段(1985-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提出领导干部的“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80年代中期,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被提上议程;1985年,《国家工作人员法》草拟出台;1985-1986,草案被更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暂行条例》;1987年,中央高层会议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

②试点实验阶段(1989-1993年)。1989年,国务院六个部门,即审计署、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环保局、建材局率先进行公务员制度试点;1990年,在哈尔滨、深圳进行公务员制度的试点。

③全面实施阶段(1993年开始)。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条例》共18章88条,对我国公务员的“进、管、出”各环节都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建立。

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是根据当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善和改革需要制定的,实施11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第一,行政机关的生机和活力得到了明显增强。第二,促进了勤政廉政建设。第三,初步建立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新陈代谢机制,使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得到提高,结构得到调整。第四,促进了社会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

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共18章107条)。它将新时期我国干部人事管理的行之有效做法和成熟的改革经验上升为法律,确定为制度,这是公务员管理制度建设的一个重大发展,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开始走向成熟。

3、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优越性:

①具有新陈代谢机制,有效实现人员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②具有竞争机制,能够实现公平、公开地选拔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充分发挥作用;

③具有勤政廉政的保障机制和反腐倡廉的作用,保证公务员廉洁奉公,尽职尽责;

④具有健全的法规体系,对公务员依法管理,实现人事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

4、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1、动因不同。

西方文官制度是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目的是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2、基本原则不同。

西方文官制度强调“政治中立”;

而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3、管理方式不同。

西方文官制度是独立于党派之外,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各项具体管理制度都是按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它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强调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并把政治立场和思想品德放在考核首位。

4、服务宗旨和利益关系不同。

西方公务员是一独立的利益集团,有专门机构调整其与政府的关系,二者是雇员与雇主的关系;

而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务的根本宗旨,是国家行政的根本宗旨,并随时接受人民的监督。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公务员的考核内容为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公务员职务实行选任制和委任制,领导成员职务按国家规定实行任期制。

公务员奖励的等级分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及授予荣誉称号。公务员的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公务员实行分级分类培训制度,包括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业务培训、在职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等。

公务员交流的方式包括调任、转任、挂职锻炼。

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资金。

四、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

1、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2、健全法制,建立机制,改进管理,加强监督。完善《公务员法》相关的配套法规,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新陈代谢机制、勤政廉政保障机制这三大公务员制度运行的机制,采用先进的管理制度进行分

类管理,运用法律的方法、民主的方法处理问题和矛盾。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制度建设是手段,队伍建设是根本,是制度建设的落脚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是公务员制度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要强化四个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成本观念和创新观念。培养四种能力:政治鉴别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科学管理和依法执政能力、廉政勤政的能力。

公共管理学笔记陈振民版

公共管理学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3.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四、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 4. 治理与善治 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过时或者失效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作为它的竞争或替代途径而出现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形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 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 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 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 负个人责任。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 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 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 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收费困难等特 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 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 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 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以政策研究为方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 经济学分析手段。把政策执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政府项目上。 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 研究中,并仍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 行政国家:指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关系中, 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 决效力相当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 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 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 及其规律的学科。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 品。或者说公共管理学一门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的学问。
1 / 11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二名侯liyuan(1对1学员,374分,二本)。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 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2015年北邮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5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主); 《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 北邮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 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框架非常明晰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列出整体框架笔记 《社会学》关注重点概念的定义重点理论的内容 张成福的《公共管理》条目较多我认为公共政策是重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可能有些问题会混淆注重重点概念的区分 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在近两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外国人思路的不同

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育明教育注:了解) (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 (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三.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育明教育注:重点) 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一)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1.背景: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 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2.含义:即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 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3.性质: 1)P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订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 2)以研究取向而言,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 3)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4.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认为,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 1) 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 2)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3)以高层管理者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公共管理学 笔记

第一章绪论 【关键术语】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行政学 非政府组织 公共物品 研究范式 市场失灵 凯恩斯主义 政府失灵 1.1 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 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组织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为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对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1.1.2 公共管理的主体 西方国家公共组织构成vs.中国公共组织的构成 公共组织的特性:公共性、非营利性、合法性、组织性、服务性 1.1.3 公共管理的对象 1.公共物品及其分类2.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必然性3.公共组织成为公共管理对象的必然 1.1.4 公共管理的特点 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目标不同;管理手段不同;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理念不同;管理主体不同;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同;管理方法不同;管理目的不同 1.2 公共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2.1 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1.公共行政学诞生的背景 2.公共行政学的传统范式 1.2.2 传统公共行政学遇到的批评与转变 1.传统范式受到批评的社会原因

2.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 1.2.3 公共管理学的新框架 1.公共管理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2.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框架 1.3 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传播与发展 1.3.1 新中国领导人的行政管理思想 1.毛泽东的行政管理思想 2.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 3.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行政管理思想 1.3.2 从行政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1.行政管理学的恢复与发展 2.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围 3.公共管理研究队伍的扩大 1.3.3 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1.中国的国情特点 2.当前的学科建设的特点 1.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4.1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1.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2.是促进社会协调进步发展的需要 3.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4.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1.4.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实践抽象法 4.实体分析法 第一章练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含义?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有什么不同? 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4.如何认识公共管理运动的现实意义? 5.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6.为什么说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公共管理学笔记

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 公共管理导论 1.1公共管理的意义 公共管理代表着知识界和实务界对实现一种良好政府治理的努力、希望和探索,即期望建立一个有能力的、负责任的、有效率的、更能体现和实现民主社会基本价值的、不同于传统官僚导向的政府组织、政策及运作模式的新政府治理。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的性质: 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1.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 公共管理之发展 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30年代末期,行政学

者古利克为推动当时的行政改革,主张将管理主义与公共性目标相结合。在英国,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中,同样表达了强化政府表达能力的观点。 严格来说,公共管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正式产生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导致公共管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学科发展方面的因素,也有现实背景。 1.公共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 从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发表后,公共管理学便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依照行政学家亨利的观点,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典范变迁。 第一阶段:政治与行政二分法(1900—1926)。行政学者有古德诺1900年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之观点,主张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学着怀特于1926年亦主张政治不要干预行政,行政管理系科学的问题,应为出价值中立,而以追求经济和效率为目标。公共行政在这一阶段,关注的是研究如何有效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 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在这个阶段,许多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魏劳毕于1929年出版了《公共行政的原则》,特别强调有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存在,这些原则可以被发现,行政人员一旦学会如何应用这些原则就可以成为专家,这些原则可以不考虑环境因素而适用于任何地方。 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行政原则”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公共行政开始向政治学回归。这时期的公共行政具有亲爱昂列的规范取向。然而这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改进公共行政实务助益不多。正如亨利所言,形成了有“公共而无行政”,对公共管理者知能的研究与培养,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建树。 第四阶段:公共行政即管理学。从1960年至70年代起,一部分行政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5000手抄

浅读《改革政府》 吴昀 (管理学院公管专业,学号:L16301144) 有幸拜读美国行政学者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的著作《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两位学者深入考察美国政府改革实践,写出了《改革政府》一书,提出这样的主张:“不争论政府的大小而力求政府的效率,不强求政府做什么而着眼于政府怎么做,不纠缠征税多少花钱多少而讲究适当征税花钱得体,不辩论政府办事的动机而着重政府办事的后果。”他们描绘出一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的蓝图。 百度搜索上对两位学者的介绍是:戴维·奥斯本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重要咨询机构“进步政策研究所”的成员,写过著名的《民主的实验室》一书,长期致力于有效政府的建设与宣传。特德·盖布勒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塞利亚市和俄亥俄州万达利亚市的城市经理,亲自主持、参与过这两个城市政府的改革,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既是他参与改革实践的现身说法,也是他对政府改革的一种理性探索与总结。 特德·盖布勒曾经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塞利亚市和俄亥俄州万达利亚市的城市经理并且亲自主持、参与过这两个城市政府的改革,这些经验与戴维·奥斯本的理论知识相结合终于产生了一个新的理论突破点——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模式的政府改革,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顾客驱动型政府组织模式,强调运用企业化的管理主义模式改革政府运作方式,最终建成“企业化政府”。克林顿上台后的美国“重塑政府”运动更进一步反映出该理论的重大现实意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更好的指导实践,新公共管理运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包含的内容概括为10个方面: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即政府不是提供公共服务(划桨),而应是向各类非政府组织提供催化剂,引导社会前进,政府要积极扶持能发挥掌舵作用的新组织,向它们提供政策,援助资金,进行业绩评估。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即政府把公共管理控制权从官僚机构转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就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流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试图为公共部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简言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学问。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主体不同、目标不同、后者欲取代前者。 【公共管理学学科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二、工商管理学理论。 三、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一般性质 【传统行政模式(官僚制)】:指的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20、30年代初形成的公共行政学所倡导的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模式,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念,以及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 【传统行政模式的特征和弊端】(6大特征,5大弊端) 特征: 1,分工以形成专门的公职管理; 2,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 3,管辖权有明确的规定且严格执行既定规则; 4,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书面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5,根据能力、专长及表现出来的业绩决定升迁; 6,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条例,它们是稳定、全面、可以学习的。 弊端: 1,官僚制的人事制度僵化、形式主义,导致该体系效率低下; 2,官僚制的消极控制形式着力于避免犯错而不是提高效率; 3,官僚制僵化的组织形式、不透明的行事方式违背民主精神; 4,官僚制有一种不受责任机制约束的趋势,并企图对市场和个人实施全面的控制; 5,官僚制强调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6大不同点) 管理的主体、对象、目标、方式、环境、权力不同。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014—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考研精编笔记.doc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公共管理学 (第二版) 陈振明主编 参考书: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复习方法和复习规划】 对于考研专业课的复习,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可以采取以下建议: (一)记忆方法

1.快速、反复、多次 根据育明教育咨询师多年辅导经验总结,绝大多数学员在考研复习的时候经常犯的几个错误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看书速度比较慢,期望看一遍书就能够把考点记住。不单是复习专业课,很多考生在看英语单词的时候也经常犯这样子的错误。 第二,背诵的时候缺乏复习和巩固。只知道一本书一本书的背诵,结果往往背完之后很快就忘记了。 综上两个问题,育明教育咨询师希望大家一定要养成“快速、反复、多次”记忆的好习惯。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不是考研专业课和考研政治的每个知识点都考,毋庸置疑,考试是有侧重点的。凡是企图一个字不差的记住和背诵下来的想法都是错误的。考研复习必须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 在考研过程中,20%的知识点会带来80%的分数,希望大家在考研复习的时候必须有所取舍。 3.框架入手,由粗到细 对于一本书,大家首选要明确它的知识框架,然后再慢慢细化。这样比较有利于大家快速的建立起知识架构。 (二)复习规划 第一阶段(-8月末):确定参考书,明确考点。 每年9月份之前,考生务必确定好报考院校专业,考研参考书和必须的一些资料。最近北大、人大等名校慢慢的不再公布参考书,这就更需要考生一定要收集到最权威、最详细的考研信息。在确定了参考书之后,大家在暑假期间要明确每本书的考试重点,为接下来的背诵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9-11月末):背诵记忆 根据育明教育咨询师分析,当前中国考研还处于低层次,尤其是专业课的考察,主要还是考察考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大部分的考题还是需要背诵和记忆,灵活运用的考题并不多。 第三阶段(12月-考研):掌握答题技巧,模拟考试 这个环节很少有考生做到,但是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最后一个阶段务必多做几套模拟题,而且务必要全真的模拟考试。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可以仿照高考去制定复习规划。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

黎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黎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在依据 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①早期人类社会:19世纪末以行政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名称出现的公共管理,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勃兴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所代表的严格的公共管理。 ②与群体需求相关的(个体需求相关的)事务、产品、部门、领域,称为公共事务、公共产品、公共部门、公共领域(私人事务、私人产品、私人部门、私人领域)。 对公共管理而言:管理者:公共管理是“公共人”的行为,公共管理活动的主体首先是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的部门; 管理对象:即公共事务体现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并表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国防、治安、社会管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等,因而受到社会成员特别的关注。 管理过程:公共管理涉及公共权力的占有和使用,因此公共管理的合法性规性特别重要。 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1、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包括管理者在的),是二者最重要的区别。 2、私部门活动核心是利润,是全部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公共管理部门是为保护和增进与社会存在与发展休戚相关、私人部门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而建立的。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1、公共管理活动本质上是国家活动,有明显垄断、强制特点,处理公私人利益关系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否则会出现公共利益的缺失; 2、公共利益优先性通过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威体现。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是某围唯一权威中心,需使用强制力规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有垄断性,公共管理过程有强制性; 3、私人利益间的平等性使私部门与外部的关系体现为公共权威引导下的平等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私部门管理体现出在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双重制约下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的关系。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1、公共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其职责代表的公共利益可能存在不一致,导致滥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通过宪政国家制度框架制衡、割裂公共管理的权威,确保更好的增进公共利益。 2、私部门管理者收到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的双重制约,他们的利益直接体现在管理目标上,不存在滥用公共权力的问题,因而相对享有更为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笔记

一概念 l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p3)★★ 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l描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政策和法律,其关注的焦点是过程和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公共管理(puhlic management)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它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指示办事,更多地关注结果。在很大群度上这是企业精神在公共领域的体现。 可见,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l主体不同:2.关注点不同。 2.公共物品(P6)★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那些具有消赞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外部性特征的物品。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软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行政国家(P24)★ 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出现的,行政权力扩张的现象,并成为一种普遍的国家现象。主要体现在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 二简答 1 区别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P4)★★★ 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指公兆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他与私人管理 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使命不同。前者追求公基服务和公共利益,后者追求私人营利。第二,相比之下,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公共管理资金来源为财政划拨而且运作 过程缺乏竞争。

第三,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尤其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公共部门不象私人部门的权力 责任划分那么清楚。 第四,就人事管理而言,公共管理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复杂更严格。公共部门的公务员 绩效评估标准更复杂,雇佣和解雇也更困难。 第五,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 政治活动。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特点( P25-28)★★ 市场经济下的公托管理与其他体制下(如计划经济)相比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方式不同。(纵向 分析)表现在:1自由放任时期……2垄断时期_3滞胀时期…… 第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管理模 式也不同。(横向分析)表现在:1英美模式…2欧洲菜茵模式_3东Ⅱ政府主导模式…… (注释:以上省略部分要求孝生用自己语言阐述,以下同) 三论述 1论述21世纪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P29-34)★★政府公共管理指行政机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 革的推进和体制的转轨;正在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严峻挑战,具体而言:

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

第一讲公共管理科学与科学公共管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 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在字面上的涵义:管辖和处理 张立荣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中管理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组织和控制,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 (二)什么是公共管理 西方学者在“管理”之前加上“公共”的意义在于: 第一,强调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第二,强调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强调公共管理主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四,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共参与性 第五,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 二、公共管理学的定义及其要点 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目的是提供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知识学陈振明 (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策略——技能说张成福 (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 ——实践说张康之 上述定义包括7个要点: 第一,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 第二,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第三,公共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第四,公共管理的方向和手段,具有多样性。 第五,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高效化。 第六,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第七,公共管理已经的实质,在于揭示公共管理活动的客观运行规律。 三、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 公共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国家 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学科背景:它是在突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局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代表性理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及韦伯的科层制 第二阶段: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代表性理论: 第三阶段:科学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公共管理导论_笔记_欧文.休斯(20210205162747)

《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 第一章:改革的时代 1.1导言 1、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原理: 1 )政府本身应按照等级制、官僚制的原则进行组织2)政府一旦介入到某一政策领域内, 它就可以通过官僚制组织结构成为商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3)政治与行政能够相分离 4)认为公共行政是行政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它需要一种终身制的、能够同样为任 何政治领导人服务的职业官僚 2、新公共管理具有以下一些主要观点 1)注重管理而不是政策2)注重绩效评估和效率3)将公共官僚制组织划分为一些在用户 付费的基础上相互协调的机构4)利用准市场化和签约包出工程的方式促进竞争5)削减成本6)具有一种特别重视产出目标、限期合同、金钱刺激和自主管理的管理风格 3、企业型政府的十条原则(奥斯本、盖博勒) 1)大多数企业型政府鼓励提供服务者之间的竞争2)他们授权各公民,将控制权从官僚制 组织转移到社区中3)关注结果而不是投入4)以目标而不是规则和规定为导向5)把服务对象界定为顾客并赋予其选择权6)致力于赚钱而不仅仅是花钱7)实行分析,引入参与 管理8)采用市场机制而不是官僚机制9)不仅重视提供公共服务,而且极力所有部门, 为解决其社区文体付诸行动 4、新公共管理管理主义企业型政府 1.2行政与管理 亠行政:服从指令和服务,注重的是过程、程序和符合规定 亠管理:1)取得某些结果(有效率的)2)取得这些结果的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1.3公共部门的研究 公共管理:注重战略、外部环境的处理以及组织的广泛使命和目标 1.4变革的紧迫问题 1、对公共部门的抨击:规模、范围和方法 2、经济理论的变革 1)公共选择理论:将微观经济学运用于政治与社会领域的经济思想的一个分支。主要假设是以完全理性为基础,断定“最好的”结果应是市场力量的作用最大化,政府的作用则相应 减少,允许竞争和选择。公共选择理论试着从研究官僚和政客的角度上探索政府带来的影响,并且假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公共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对于计划管理,书中首先声明了这样一个观点:计划本身属于管理的一部分,是 解决管理与资源之间关系是否匹配的问题重要环节。明确了目标是计划管理的基点, 资源是其对象,由基点出发对对象进行有效的利用,最后达到目标与对象的相互匹配 的结果。计划的指定不是在于你的目标,而是在于你的资源有多少,资源可以高效地 利用多少,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制定企业计划的关键;另外就是对于计划管理的成 功判断的标准并不是在于企业制定了多么完备的计划,而是在于它是否是一套如今现 实可行的,不高于企业现有资源的利用,又不会对资源造成浪费,换句话说也就是我 们只需要关心是否由资源来支撑目标。而这其中的资源也不仅仅是我们企业进行生产 运营那么简单的资源定义,还包括人力资源、市场资源以及一些相关的行业标准、运 作的经验甚至说一些相关的合作伙伴等等。而以上资源的特殊性又决定了计划管理是 企业高层的重点,需要企业的高层的严密运作。 对于战略管理,书中强调了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其中又强调了一个“企业潜能”、“顾客至上”和“难以模仿”等词汇。一个企业怎样才能拥有核心竞 争力呢?市场和顾客是必须要了解和把握的,因为企业不就是靠市场和顾客去生存吗?把这两方面做到位了,企业的日子也不会难过到哪里去。对于海尔,战略的管理真的 可以说是一种楷模。一个企业的战略对于外行都能够在短时间的认同,不能不说他的 企业战略文化的成功的确是不一般。海尔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确立了自己的市场两道 地位提高了自己的竞争实力,才拥有了核心的竞争力,把自己的独特的管理经验融汇 到了自己的企业战略中,才拥有今天的实力。 书中强调的企业文化管理方面已经很完备了,我想一个管理者重要的是怎么在实 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企业的文化,作为一种标准推广开来,最后提升成为一种企业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doc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 2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 书名:《公共行政的精神》 作者: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美) 第一部分:关于本书 本书从公共行政的本源——“公共性”谈起,对涉及公共行政领域的公正、公平、公民精神、自由裁量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当代公共行政在动荡的变革环境下,必须在政治、价值与伦理方面进行恰当的定位,从而构建公共行政官员所应遵循的价值规范与伦理准则,保证建立现代民主政府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在本书最后提出的公共行政八原则,值得每一位研究公共行政的专家、学者以及对公共行政感兴趣的读者加以研读与思考。第二部分:公共管理学的发展阶段 从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学之研究》发表之后,公共行政学便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以行政学家亨利(N·Herry)的观点,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典范变迁。 第一阶段:政治行政二分法(1900—1926)。行政学者古得诺于1900年提出政治行政二分法(the

politics/administration dichotomy)的观点。主张:政治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表达。(缺点:忽略了政治环境对公共行政的影响,缺乏对政治环境的研究与了解,更没有政治管理相关的探讨。)怀特(White)1926年主张:政治不要干扰行政,行政管理系科学的问题,应维持价值中立,而以追求经济与效率为目标。 公共行政在20C50年代前,关注的是研究如何有效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 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许多行政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古立克——PDSDCORB。 (所谓的行政原则往往彼此矛盾。) 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Political Science)。二战后,由于上两种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公共行政开始向政治学回归。这时的公共行政具有强烈的规范取向(normative orientation)。这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形成了有“公共而五行政”,对公共管理者知能的研究与培养,没有多大的建树。 第四阶段:公共行政即管理学(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Management)。(1960—70年代起)。这一时期的公共行政建立在以下基本假设基础上:1。公共行政与私人行政没有本质的区别。2。强调一般管理,或类同管理。3。企业绩效

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讲公共管理科学与科学公共管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在字面上的涵义:管辖和处理 张立荣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中管理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组织和控制,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 (二)什么是公共管理 西方学者在“管理”之前加上“公共”的意义在于: 第一,强调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第二,强调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强调公共管理主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四,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共参与性 第五,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 二、公共管理学的定义及其要点 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目的是提供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方法 ——知识学陈振明 (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策略——技能说张成福

践的学科 ——实践说张康之 上述定义包括7个要点: 第一,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 第二,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第三,公共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第四,公共管理的方向和手段,具有多样性。 第五,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高效化。 第六,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第七,公共管理已经的实质,在于揭示公共管理活动的客观运行规律。 三、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 公共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国家 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学科背景:它是在突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局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代表性理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及韦伯的科层制 第二阶段: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代表性理论: 第三阶段:科学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代表性理论:巴纳德的系统管理理论以及罗森茨韦克和卡斯特的权变理论

黎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完整笔记

黎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完整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 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 第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相似性 1、都需要制定管理目标、实施具体方案、监控评估执行结果;3、都要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2、都要对人力、财政、组织、信息等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管理目标;4、管理方法和技术大同小异; 第二、两类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集中体现在: (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1、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包括管理者在内 的),是二者最重要的区别。 2、私部门活动核心是利润,是全部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 归宿;公共管理部门是为保护和增进与社会存在与发展休戚相关、私人部门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而建立的。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1、公共管理活动本质上是国家活动,有明显垄断、强制特点,处理公共和私人利益关系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否则会出现公共利益的缺失; 2、公共利益优先性通过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威体现。以政

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是某范围内唯一权威中心,需使用强制力规范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有垄断性,公共管理过程有强制性; 3、私人利益间的平等性使私部门与外部的关系体现为公共权威引导下的平等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私部门管理体现出在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双重制约下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的关系。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1、公共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其职责代表的公共利益可能存在不一致,导致滥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通过民主宪政国家制度框架制衡、割裂公共管理的权威,确保更好的增进公共利益。 2、私部门管理者收到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的双重制约,他们的利益直接体现在管理目标上,不存在滥用公共权力的问题,因而相对享有更为充分的管理自主权。(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1、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和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配置中心,承担社会资源权威性分配者职责。社会利益、价值、矛盾冲突的多元性使公共决策在多元、冲突的利益价值间进行平衡做出抉择,需要多元理性,避免单一向度片面性带来不良社会后果; 2、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和职能是限定的,管理的规模和影响较小,管理活动围绕如何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展开,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第6章 公共组

第4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4.1 复习笔记 一、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性质 1.战略与战略管理 (1)战略的含义 战略是指一个组织的总目标,它涉及一个时期内带动全局发展的方针、主要政策与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战略是运用和管理所有资源达成目标的艺术,而战术或策略则是使用这些资源中的一部分,以获取整体目标中部分目标的达成。 (2)战略管理的含义 战略管理是指管理者有意识地选择政策、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2.战略管理的特征 (1)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战略管理为组织未来的发展设立愿景,规划蓝图。 (2)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和总体的谋略。战略管理通常涉及或关注组织发展的总体的格局,战略管理关注全局或非局部,关注较长远的利益而非当前利益。 (3)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战略管理就是外部环境的管理,即识别、监视和评估外部机会与威胁。 (4)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战略管理并不是一种采用精密、明晰的纯粹科学。经验、判断和感觉、直觉对于制定良好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 (5)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由于组织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组织应持

续不断地关注内部与外部事变及发展趋势,以便必要与及时做出调整。 (6)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前瞻性思考的特征为:向前看;寻找问题和机会;寻找重构问题的新方式以便将负面的东西转为潜在的正面性,开启新的发展途径;把握、形成和发展机会使其能够实现。“由内而外的管理哲学”是指脱逃自我中心,从他人或外在环境的观点来看组织问题,而非从自己组织内部去诠释外在问题。 3.公共部门重视战略管理的原因 (1)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战略管理能够保证组织与其环境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战略配合,使组织的能力与环境要求相匹配,同时安排组织内部的结构与程序以使其随战略选择而成长,并发展出新的、能符合未来挑战的能力。 (2)公共部门角色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政府”的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相反,“小政府”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均获取了人们的认同和支持。 (3)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挑战。为了应付国际化和国家竞争力的压力,政府必须从更宏观的视野、更长远的观点制定国家发展的战略,制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 (4)公共利益的挑战。公共管理者要有系统观、整体观、长期观。公共管理必须构建国家或地方长期发展战略,以维持可持续的发展与繁荣。 二、战略管理的过程 1.战略管理过程 指战略管理活动客观的、逻辑的和系统的过程和步骤。战略管理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促进学习和行动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正式的控制系统。 2.战略管理过程的主要环节 (1)环境分析。主要任务是运用系统思考去识别与组织相互作用的,以及影响组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