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糖

多糖
多糖

植物多糖的提取和分离

摘要:多糖是由单糖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植物中,多糖成分包括淀粉、纤维素、果聚糖、半纤维素等。它们既可以作为植物的贮藏养料和骨架成分,有些植物体内的多糖类化合物在医药方面还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目前,多糖化合物得到了日益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对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糖;提取;分离

多糖,又称多聚糖,是由十个以上相同或不同的单糖以α-或β-糖苷键所连接而成的聚合物。它是自然界和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物质,它是生物体内除蛋白质和核酸以外的又一类重要的信息分子。在植物中,多糖成分包括淀粉、纤维素、果聚糖、半纤维素等。它们是植物体的贮藏养料和骨架成分,有些植物体内的多糖类化合物所具有的抗肿瘤、免疫、抗凝血、降血糖和抗病毒活性已相继被发现。近年来,随着生物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多糖化合物得到了日益深入的研究。国际科学界视多糖的研究为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甚至提出21 世纪是多糖的世纪.。本文主要对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植物多糖的提取

在多糖的提取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粗多糖的获得率,还要保证不破坏多糖的结构等因素。从植物中提取多糖,一般先用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提取,除去脂溶性杂质。然后根据不同的溶解度选择一种溶剂进行萃取,常用的为水、稀盐、稀酸、稀碱等溶剂。传统的提取方法有水提法、酸提法、碱提法、超声波法、微波提取法以及生物酶提取法等等。

1.1 水提法

用水作溶剂来提取多糖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用热水浸煮提取,也可以用冷水浸提。水提取的多糖多数是中性多糖。一般植物多糖提取多数采用热水浸提法,该法所得多糖提取液可直接或离心除去不溶物。王卫国等[1]基于原来的提取方法进行正交实验优化后得结论香菇多糖提取最佳条件为PH7.0,96℃浸提4h,料水比为1:20,醇析浓度为70%,蛋白质去除时样品与氯仿-正丁醇为1:1,氯仿:正丁醇为1:0.25,萃取时间为30min 效果最好。水溶剂提取为常用的传统方法之一,有自身的优点:工艺简单,易于推广,不需特殊设备,成本低等,但此法往往时间长、效率低且费时耗能。

1.2酸提法

有些多糖适合用稀酸提取,并且能得到更高的提取率。李武营等[2]在茜草多糖提取研究中,发现相对于水提,以稀酸提取茜草多糖,产品纯度较高。酸提法有其特殊性,只在一些特定的植物多糖提取中占有优势,报道的并不多。而且即使有优势,在操作上还应严格控制酸度,因为酸性条件下可能引起多糖中糖苷键的断裂。1.3碱提法

有些多糖在碱液中有更高的提取率,尤其是提取含有糖醛酸的多糖及酸性多糖。Hayashi Katsuhiko发明了从绿色藻类中提取酸性多糖的方法,而种多糖用常规的热水法是无法得到的。与酸提类似,碱提中碱的浓度也应得到有效控制,因为有些多糖在碱性较强时会水解。

1.4 超声波提取法

其主要原理就是超声波产生“空化作用”,这种空化作用能够加大了传质效率。另外,超声波也能加速植物有效成分在溶剂中的扩散释放,促进植物有效成分与溶剂混合,有利于萃取。念保义等[3]利用超声波辅助热水法浸提多糖,不仅可以缩短提取时间,减小料液比,而且提高了提取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1.5微波提取法

微波提取法具有提取时间短,提取率高,是强化固液提取过程颇具发展潜力的新型辅助提取技术。张海容等[4]以香菇多糖为研究对象,对微波法及热水浸提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微波法的提取率高于传统热水法,且提取时间可以缩短100 倍。

1.6生物酶提取法

在多糖的提取过程中,使用酶可降低提取条件,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中分解植物组织,加速多糖的释放或提取。此外,使用酶还可分解提取液中淀粉、果胶、蛋白质等的产物,常用的酶有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等。张欣等[7]采用了酶法提取香菇多糖,结果表明,利用复合酶解法结合热水浸提法提取香菇多糖,提取率达7.13%,是热水浸提法的 3.43 倍。

2 植物多糖的分离

多糖常用的分离方法有:分级沉淀法、柱层析法、制备性高效液相法、制备性区域电泳法、超滤法等。

2. 1分级沉淀法

分步沉淀法是根据不同多糖分子大小和在不同浓度低级醇、酮中具有不同溶解度的性质,从小到大按比例加入甲醇或乙醇或丙酮进行分步沉淀.。常用盐析法和有机溶剂沉淀法。盐析法是根据不同多糖在不同盐浓度中溶解度不同而将其分

离的一种方法。常用的盐析剂有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铵等,以硫酸铵最佳。金属络合物法是利用多糖能与铜、钡、钙、铅离子形成络合物而沉淀。常用的络合剂有斐林试剂、氯化铜、氢氧化钡和醋酸铅等。季胺氢氧化物是一类乳化剂,与酸性多糖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常用于分离酸性多糖。一般地说,酸性强或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多糖首先沉淀出来,所以控制季胺盐的浓度能分离各种不同的酸性多糖。有机溶剂沉淀法常用的沉淀剂有甲醇、乙醇等。如安络小皮伞粗多糖的纯化方法,在多糖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乙醇溶液,得到多个多糖;天门冬冷水浸提物采用丙酮分级沉淀法得到3种多糖。脱完蛋白后的1%香菇多糖溶液加入0.5%倍的甲醇醇析后,上清液再继续滴加甲醇至 1 倍体积,得到两种不同的多糖级分[5]。这种方法较适宜分离溶解度相差大的多糖。

2. 2柱层析法

2.2.1凝胶柱层析法

凝胶柱层析法常用的凝胶有葡聚糖凝胶和琼脂糖凝胶,以不浓度的盐溶液和缓冲溶液作为洗脱剂,从而使不同大小的多糖分子得到分离纯化,但不适宜粘多糖的分离。一般生药提取物得以分离多用Sepharose、DEAE—Toyopearl、Sephacryl、Sepha2dex精致得到各种多糖。如灵芝多糖、附子多糖、白术多糖、山药多糖等。

2.2.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剂柱层析法

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剂柱层析法常用的交换剂为DEAE - 纤维素和ECTEOLA - 纤维素,分类硼砂型和碱型两种,洗脱剂可用不同浓度碱溶液、硼砂溶液、盐溶液,其优点可吸附杂质、纯化多糖,并适用于分离各种酸性、中性多糖和粘多糖[6]。如百合多糖、北沙参多糖、太子参多糖等。

2.2.3活性炭柱层析法

活性炭吸附量大、效率高,是分离水溶性物质的常用吸附剂。柱层析时活性炭中常拌入等量的硅藻土作稀释剂,以增加溶液的流速。糖溶液上柱后先用水洗脱无机盐、单糖等再依次增加乙醇浓度进行洗脱。

2.2.4 离子交换柱层析和普通凝胶柱层析联用法

有些植物的多糖成分复杂,除中性多糖外,还含有糖醛酸等,因此往往两种不同性质的色谱柱联用才能得到单一多糖组分。

2.2.5 三种层析柱联用

采用离子交换葡聚糖凝胶柱、丙烯葡聚糖凝胶柱和葡聚糖凝胶柱三者联用,即先进行DEAE—SephadexA柱层析,用蒸馏水洗脱。水洗组分进一步用SephacrylS柱层析,得到主要组分再用SephadexG一100柱层析,有时会有较高的得率。

2. 3其他方法

透析、超滤及超速离心选用不同规格的超滤膜和透析袋进行超滤和透析以及一定条件下的超速离心操作,可按分子大小将多糖样品分级,超滤和透析更常用于除去小分子物质。区域电泳主要按多糖的电荷性质不同分级,常用的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乙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3小结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多糖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功能。因此,多糖的提取和分离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综合上述,对于植物多糖的提取而言,传统的水提法是提取多糖的经典方法,简单可行,但时间长、效率低、能耗大;酸提法和碱提法适合于部分多糖的提取并且需要严格控制酸碱度;而利用微波法、超声波法、生物酶提取法等方法可以提高提取率、减少能源消耗、缩短提取时间,但对多糖的结构及生物活性是否有破坏,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针对多糖的分离,其传统方法是分级沉淀法、柱层析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备性高效液相法、制备性区域电泳法、超滤法等逐渐被研究者所认可,但每一种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些较为高级的分离技术对多糖的结构及生物活性是否有破坏,也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卫国,赵永亮.香菇多糖分离最佳工艺及最佳工艺原料探讨[J].中草药,2000,31(8):584-585.

〔2〕陈寅生李武营.茜草中多糖成分的提取分离与抗辐射作用的实验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04,23(1)

〔3〕念保义,王铮敏,黄河宁.超声提取、超滤分离香菇多糖工艺的研究[J]. 化学与生物工程,2004,21(4):16-18.

〔4〕张海容,韩伟珍.微波法与传统热水法提取香菇多糖的比较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16(6)(5):68-71.

〔5〕郭亚贞,王慥,曲鹏鹏.香菇多糖的纯化和结构分析[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0,9(1):35-39.

〔6〕汪志好.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医学基础与药学研究,2007,6(2):86-88

〔7〕张欣,韩增华,孔祥辉,等.酶法提取香菇柄多糖[J].生物技术,1999,9(1):21-24.

一株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胞外多糖的研究

?80.2019 Vol.38 No.1 Serial No.323 China Brewing Research Report 一株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胞外多糖的研究 黄承敏s肖茜s王蓉蓉s刘成国s姚慧2,周辉 (1.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省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 2.湖南南山牧业有限公司,湖南城步422512) 摘要:该研究从自然发酵剁辣椒中分离筛选一株高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对其进行鉴定,并 探索菌株产胞外多糖的最佳碳源和最佳培养时间。结果表明,筛选并鉴定得到一株高产胞外多糖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s ph_rum)Y-20。菌株Y-20产胞外多糖的最佳碳源为麦芽糖,且在MRS培养基中培养16h时,006。。_值达到最大(3.62),胞外多糖产量 达到最高,为242.95mg/L。 关键词:乳酸菌;胞外多糖;提取;鉴定 中图分类号:TQ465.92 文章编号:0254-5071 (2019)01-0080-04 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19.01.016引文格式:黄承敏,肖茜,王蓉蓉,等.一株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胞外多糖的研究[J].2019,38(l):80-83.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lactic acid bacteria with high-yield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and their production of e 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HUANG Chengmin1, XIAO Qian1, WANG Rongrong1, LIU Chengguo1, YAO Hui2, ZHOU Hui1** (l.Hunan Provincial K ey Laboratory o f F 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College o f F 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 China; 2.Hunan Nanshan Anim al Husbandry Co.,Ltd,Chengbu 422512, China) Abstract: In this study, a high-yield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lactic acid bacterium was isolated and screened from natural fermented chopped pep-per, and identified by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tests and molecular biology. The optimal carbon source and culture time for the strain producing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were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Y-20 with high-yield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was screened and identified. The optimal carbon source for the strain Y-20 was maltose, and the 0D600 n m value reached maxi-mum (3.62) and the yield of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reached the highest (242.95 mg/L) after cultured for 16 h in MRS medium. Key words: lactic acid bacteria;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identification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是一类能够利用可发酵糖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通称,作为公认安全的益生 菌,乳酸菌可促进肠道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对腹泻、肠易 激症、过敏、乳糖不耐症、刺激反应等均有一定的功效[1],因而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而许 多乳酸菌的益生作用与其所产生的胞外多糖有着密切的关 系。乳酸菌胞外多糖(lactic acid bacteria-exopolysaccharide,LAB-EPS)是一些特殊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到细 胞壁外、渗透到培养基中、易与菌体分离的一类多糖类化 合物,对微生物的生长有重要意义[2-3]。 胞外多糖是一种由重复单元和分支所组成的高分子 量多糖,在保护微生物抵御脱水、营养缺乏、有毒物质、噬 菌体、渗透压和拮抗物等不利条件时有重要作用[4]。诸如黄 原胶、硬葡聚糖、结冷胶、热凝多糖、右旋糖苷、短梗霉多 糖、细菌纤维素等胞外多糖都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食品、医学、制药、化妆品及石油行业中[5-6]。根据存在位置的不同,LAB-EPS可以分为两种: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s,CPS)和粘多糖(slimepolysaccharide,SPS),但这两种多糖因为结合在一起很难区分而统称为胞外多糖[7-8]。从化学组成 上,乳酸菌胞外多糖可分为同型多糖(homopolysaccharides,Ho PS)和杂多糖(heteropolysaccharides,He PS)两种类型,在过去的10年里,Ho PS是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LAB-EPS[9-10]。近年来,胞外多糖已成为乳酸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研究 热点,但是由于某些产胞外多糖微生物的产量较低,胞外 多糖的应用受到限制,所以提高微生物胞外多糖产量至 关重要。目前,通过优良高产菌株的筛选、改良菌株和优 化发酵条件等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微生物胞外多糖 的产量[11-12]。 剁辣椒属于传统发酵蔬菜,其传统加工方法是利用乳 酸菌的自然发酵和食盐保存作用进行加工处理,目前从剁 收稿日期:2018-09-20 修回日期:2018-11-04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GK40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57181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7M622579) 作者简介:黄承敏(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技术。 *通讯作者:周辉(1980-),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技术。

多糖化学结构鉴定方案总结..

经过分级纯化的多糖在测定结构前须检查其纯度及测定分子量。 检查纯度最常用的判断方法: (1)用G C 、HPLC测定组成多糖的单糖的摩尔比是否恒定。 用不同的柱型测定结果更为可靠。 (2)电泳只出现一条带。 如可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乙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及玻璃纤维纸电泳。对于中性多糖可采用高压电泳,以硼酸盐为缓冲液,可增大其迁移速度。 (3)凝胶柱层析图呈现对称的单峰。若有“拖尾”现象,说明其均一性不够好。 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 用DEAE一纤维素52(2.6x100cm)柱层析,0.lmol/LNaCl洗脱,流速6ml/h,按2ml一管分部收集,苯酚一硫酸法逐管检测,绘制收集体积与糖含量之间的关系曲线。看是否有单一对称峰。 按照Ye等报道,采用DEAE一52一纤维素交换柱层析法(2.6x30cm)对鲍氏层孔菌菌丝体粗多糖进行初步分离。DEAE一纤维素凝胶预处理:称取DEAE一52一纤维素凝胶干粉,加入约10倍体积质量比(ml/g)的0.5mol/LNa0H溶液浸泡30分钟,倒出上清液,用大量去离子水反复浸洗至pH值近中性;再用相同体积的0.5mol/LHCI溶液浸泡30分钟,倒出上清液,用大量去离子水反复浸洗至pH值近中性;最后用相同体积的0.5mol/lNaOH溶液再浸泡30分钟,用大量去离子水反复浸洗至pH值中性。处理完毕后,进行湿法装柱,用去离子水0.5mol/LNaCl溶液,去离子水依次分别平衡(流速1.0ml/min)2一3个柱体积备用. 糖样100mg溶于5ml的去离子水中,离心除去不溶物,上样于DEAE一52一纤维素阴离子层析柱(2.6x30cm,Cl-1型),分别采用去离子水0.1和0.3mol/LNaCI溶液进行分段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自动收集器分部收集(10ml/管),每梯度20管。用硫酸一苯酚法跟踪检测各管多糖含量(490nm处吸收值),以收集的管数为横坐标。吸光值(490nm)为纵坐标绘制DEAE 一52一纤维素色谱柱洗脱曲线。依据洗脱峰型,合并相同组分,50℃旋转蒸发浓缩,对去离子水透析48h以去除NaCI及小分子杂质,最后将透析内液冷冻干燥,得初步纯化产品。 初步纯化多糖得率计算公式: 多糖得率(%)=纯化多糖质量/粗多糖质量x100% 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 采用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法对DEAE-52一纤维素初步纯化的不同组分的多糖样品进一步纯化。葡聚糖凝胶(sephadexG一100)的预处理:称取sephadexG一100凝胶干粉,加入30倍体积质量比(ml/g )的去离子水,沸水浴5小时使其溶胀。冷却后用去离子水反复浸洗,减压脱气后进行湿法装柱,用0.1MNa2SO4;溶液平衡(流速0.25ml/min)2一3个柱体积备用。

高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菌种的筛选

2008年第1期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l.1 2008总第五十五期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pril No.55高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菌种的筛选 吴玲何颖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技术系,江苏常州 213164) 摘要:本文首先从高产EPS混合乳酸菌中分离纯化了12种乳酸菌,测定不同菌种在40℃下液体培养12h后菌液的OD值、活菌数;然后将12种菌在适宜条件下分别制成酸奶并测定其pH值、粘度和产胞外多糖量,从中筛选出了两株产多糖量最高的乳酸菌种;最后利用API细菌鉴定系统对这两种乳酸菌进行鉴定,分别为乳酸乳球菌乳亚种1和片球菌属。 关键词:胞外多糖;乳酸菌;右旋糖酐 乳酸菌是一类能利用可发酵性糖为原料,并能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通称。按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的生化及形态分类法,乳酸菌分为18个属。而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应用较多的乳酸菌主要有7个属,分别为乳杆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乳球菌属、片球菌属、明串珠菌属和双歧杆菌属[1]。 多糖是指由20个以上单糖组成的糖类化合物,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多糖。自20世纪40年代成功开发出由肠明串珠菌发酵产生右旋糖酐以来,新的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研究与开发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研究的热点[2],其中又以乳杆菌属、链球菌属、明串珠菌属、乳球菌属等乳酸菌的胞外多糖研究较多。 乳酸菌胞外多糖是由乳酸菌发酵产生的,分泌在细胞外的,常渗入到培养基中的糖类化合物。根据其所在的位置,可分为荚膜多糖和粘液多糖。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因菌种的不同而发生在不同的条件下,按合成位点和合成模式不同,其胞外多糖的合成可分为2类,即细胞壁外的同源多糖的合成与细胞膜上的异源多糖的合成[3]。Wigandi等[4]认为乳酸菌合成EPS可能有3种方式:(1)加速扩散;(2)活性传递;(3)基因转移。 许多乳酸菌是历史悠久的工业生产菌,乳酸菌胞外多糖不仅对乳制品的结构和风味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有可能成为食品级多糖的一个极好的来源而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的增稠、稳定、乳化、胶凝及保湿[5];而且,近十多年来的研究发现[6],活性多糖除了具有抗病毒、抗衰老、降血糖、刺激造血等作用外,还有抗肿瘤、抗溃疡、免疫调节、调节胃肠功能、降低胆固醇等生物学功效。其中,来源于乳酸菌的胞外多糖由于对机体无毒副作用,来源安全可靠等优点,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因此,将乳酸菌胞外多糖作为功能性食品的成分进行开发和研究具有很大潜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瑞士乳杆菌(1004和15019)、德氏乳杆 收稿日期:2007-12-21 作者简介:吴玲(1981-),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微生物学硕士;何颖(1981— ),女,江苏南通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遗传学硕士。

一株小核菌多糖高产菌及其发酵特征

化学与生物工程2017,Vol.34No.11一www.hx y sw g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613246.html, 一Chem istr y &B ioen g ineerin g 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5GGX102015) 收稿日期:2017-07-03作者简介:张永刚(1985-),男,内蒙古突泉人,工程师,研究方向:微生物聚合物发酵生产技术与产业化应用,E -mail :z yg 8500@https://www.360docs.net/doc/461613246.html, ;通讯作者:董学前,研究员,E -mail :dx q n@https://www.360docs.net/doc/461613246.html, 三doi :10.3969/j .issn.1672-5425.2017.11.005张永刚,董学前,王伟,等.一株小核菌多糖高产菌及其发酵特征[J ].化学与生物工程,2017,34(11):19-22. 一株小核菌多糖高产菌及其发酵特征 张永刚,董学前?,王一伟,张艳敏 (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山东济南250013) 摘一要:从感染白腐病的马铃薯中分离筛选了一株高产小核菌多糖菌株,命名为齐整小核菌SCL2010(Sclerotium rol f sii SCL2010) ,对菌株SCL2010发酵培养基的碳源二有机氮源进行优化,并对发酵过程中p H 值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三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二玉米浆为有机氮源对菌株SCL2010进行发酵,小核菌多糖的产量二碳源转化率和产物合成速率分别达到28g 四L -1二56%和0.39g 四L -1四h -1, 显著高于已有研究报道三在发酵产小核菌多糖的过程中,其p H 值的变化与已有研究报道显著不同:其p H 值从发酵开始迅速下降至3.0以下后开始缓慢上升至3.5~4.0; 如果控制p H 值则使小核菌多糖的产量显著降低,而草酸含量升高,以此推测小核菌多糖的合成可能与p H 值的变化有关,后续将进 行深入研究三关键词:小核菌多糖;齐整小核菌;高产菌株;发酵特征 中图分类号:TQ922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一文章编号:1672-5425(2017)11-0019-04A Sclero g lucan Hi g h -Yieldin g Strain and Its Fer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ZHANG Yon g -g an g ,DONG Xue -q ian ?,WANG Wei ,ZHANG Yan -min (Shandon g Food Ferment Industr y Research &Desi g n Institute ,J inan 250013,China ) Abstract :We isolated a sclero g lucan hi g h -y ieldin g strain named Sclerotium rol f sii SCL2010from p otatoes suffered white rot ,o p timized carbon source and or g anic nitro g en source of fermentation medium ,and investi g a -ted p H value chan g e in the fermentation p roces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fermentation with g lucose as a carbon source and corn stee p li q uor as a nitro g en source ,sclero g lucan y ield ,nitro g en source conversion rate ,and p roduct s y nthetic rate were 28g 四L -1,56%,and 0.39g 四L -1四h -1,res p ectivel y ,which were si g nificantl y hi g her than those of p revious studies.Different from the p revious studies ,the p H value dro pp ed to below 3.0at the initial sta g e while rose slowl y to 3.5~4.0.When the p H value was controlled at a certain value ,the sclero -g lucan p roduction decreased si g nificantl y but the oxalic acid content increased ,which revealed the sclero g lucan s y nthesis mi g h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 H value chan g e ,and further stud y is re q uired.Ke y words :sclero g lucan ;Sclerotium rol f sii ;hi g h -y ieldin g strain ; fer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一一小核菌多糖(sclero g lucan )是由丝状真菌齐整小核菌产生的非离子水溶性胞外多糖三其分子由含有β-D -(1,6)-葡萄糖残基侧链的线性β-D -(1,3)-葡萄糖残基链组成三小核菌多糖具有良好的流变性二耐酸碱 (p H 1~12)二矿化度适应性强(0~200000m g 四L -1)二耐高温(130?)[1-2], 在食品与石油工业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三小核菌多糖能提高原油采收率,在当前普遍进入三次二四次采油的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三但是小核菌多糖的产量不高使其价格居高不下,严重限制了其市场发展三因此,提高小核菌多糖的产量是目前的研究重点三目前,主要通过优化培养基二发酵条件二发酵罐设计以及高产菌株诱变等方法实现万方数据

【CN110616150A】一株高产多糖华泽兰内生真菌及其应用【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06453.X (22)申请日 2019.04.17 (83)生物保藏信息 CCTCC NO: M 2018894 2018.12.13 (71)申请人 浙江树人学院(浙江树人大学) 地址 312028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 镇江夏路2016号 (72)发明人 张建芬 陈虹 柯薇 陈蔚青  (74)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代理人 郭小丽 (51)Int.Cl. C12N 1/14(2006.01) C12P 19/04(2006.01) C12R 1/645(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株高产多糖华泽兰内生真菌及其应用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株高产微生物多糖的华泽兰 内生真菌及其应用。分类命名为贵州小帽壳孢 ZJSRU -M1(Pilidiella guizhouensis ZJSRU - M1),该菌株已于2018年12月13日保藏于中国典 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 : M2018894,保藏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 大学。本发明中的华泽兰内生真菌贵州小帽壳孢 ZJSRU -M1,能液体发酵生产多糖,因此可采用本 发明的贵州小帽壳孢ZJSRU -M1生产多糖,为多糖 的生产提供新的方法。本发明制备的贵州小帽壳 孢多糖分子量大,色素少,多糖含量大于80%。且 本发明的多糖制备方法简便、快速、高效、成本 低,适用于多糖的大规模生产。并且本发明制备 的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清除率、 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和·OH清除率的效果均比较 好, 可开发为天然的抗氧化剂。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3页CN 110616150 A 2019.12.27 C N 110616150 A

桑黄多糖提取过程模型的建立与动力学分析

桑黄多糖提取过程模型的建立与动力学分析 程伟,秦俊哲,杜军国 (陕西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 摘要:基于超声波辅助提取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的非稳态扩散过程,根据Fick第二定律建立桑黄子实体多糖的超声波协同纤维素酶法提取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以桑黄子实体为原料,分别对桑黄多糖的热水提取和超声法协同纤维素酶提取过程建立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试验验证,求解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得到速率常数、活化能、相对萃余率等一系列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显示试验数据与动力学模型计算值吻合良好,可为桑黄多糖提取工艺放大和深入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桑黄;多糖;提取;动力学模型; 文章篇号:1673-9078(2013)3-513-518 Model Establishment and Kinetics Analysis of the Extraction of Polysaccharide from the Fruits of Phellinus Igniarius CHENG Wei, QIN Jun-zhe, DU Jun-guo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2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unsteady diffusion processing of ultrasonic assisted extraction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from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he extraction process model of ultrasonic assisted cellulase was estibulished to extract polysaccharide from the fruiting bodies of Phellinus igniarius according to Fick's second law. The dynamics processing model of hot water extraction and ultrasonic assisted cellulase extraction was developed and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A series of dynamic parameters of rate constant, activation energy and relative extraction rat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 perimental data well coincide with the dynamic model calculated values, and the models could describe the process well. The result provided certain basis for Phellinus igniarius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magnification engineering and in-depth theoretical study of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processing. Key words: Phellinus igniarius;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kinetics model 由于中草药结构复杂,成分繁多,提取过程中伴有比较复杂的传质和传热过程,尽管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但还没有形成普遍适用的理论[1~2]。目前,对桑黄多糖的提取工艺过程研究才刚刚起步,几乎没有涉及到关于提取过程理论部分的任何报道。在超声波辅助提取过程中,超声波的空化效应使其具备快速、高效、污染小等优点[3],使其在天然产物成分提取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也有诸多报道[4~5],但研究内容基本上局限于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溶剂浓度等因素对得率的影响,涉及提取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内容也较少。多糖的提取属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对提取过程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提取的微观机理,为提取过程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1]。收稿日期:2012-11-10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8JK232) 作者简介:程伟(198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药用真菌资源研究与应用以及真菌多糖研究 通讯作者:秦俊哲,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文献[1,6~7]研究了内扩散控制时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动力学。文献[2~8]对中草药提取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和优化,该模型考虑了溶质从植物细胞壁溶出的膜扩散过程。文献[9]采用多池模型描述了从转基因油菜籽中水提 -葡萄糖醛酸酶的过程,从得到的传质系数来看,整个过程实际上由第二池(植物内部破碎细胞)的扩散,也即内扩散控制。上述动力学研究的对象大多以内扩散控制过程为主,提取物也以小分子物质为主。本文研究热水浸提桑黄多糖过程的动力学,原料颗粒很细,该过程由外扩散进行控制,且研究的是多糖类大分子物质的提取过程。本研究是对天然产物中活性物质提取过程动力学以内扩散控制和小分子提取物为主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所得结果可以与之进行有益的比较。又由于采用细原料颗粒可以大大提高提取速率,因此本研究对类似过程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实验部分 513

多糖提取使用料液比参考文献

多糖提取使用“料液比”参考文献 说明:在中文文献期刊检索中共检索到43篇,选取前10篇供参考 1、巴西菇多糖提取方法研究 【作者】叶怀义. 于浩. 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学院 【刊名】江苏食品与发酵 2004年01期 【摘要】本文探讨了巴西菇多糖的提取工艺,分别作了热水提取和酶法提取的正交试验,并对多糖提取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热水提取巴西菇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是:提取温度110℃,提取时间1.5h,料液比1:25,其多糖最高提取率5.80%。而采用酶法提取巴西菇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分别是:木瓜蛋白酶酶用量0.20%,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2h,作用pH值6.5;纤维素酶酶用量0.15%,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3h,作用pH值4.5;果胶酶酶用量0.20%,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3h,作用pH值4.0。其中木瓜蛋白酶提取巴西菇多糖提取率最高,可达到15.08%。 2、茶籽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作者】田洪舟. 裘爱泳. 史小华.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刊名】中国油脂 2004年06期 【摘要】以乙醇为溶剂对影响茶籽粕中多糖的提取因素进行了实验分析,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优化后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 1∶12 ,乙醇浓度为55 %,提取温度为55℃,提取时间为3.0h,茶籽多糖的得率和纯度分别为6.92 %和78.74%。 3、榛蘑粗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作者】李巧云. 翟春. 居红芳. 葛粉凤. 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 【刊名】化学世界 2004年07期 【摘要】对榛蘑中可溶性粗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3)正交试验,研究了料液比、温度、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和料液比是影响多糖提取率的主要因素,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25,温度100℃,时间4h,在最佳提取工艺时,榛蘑的多糖提取率为4.37%。对常用的醇析方法进行改进,在传统Sevag法除蛋白的基础上采用Sevag法结合酶法除蛋白,大大缩短了除蛋白时间,又用改良的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4、异枝麒麟菜活性硫酸粗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作者】王庆荣. 岑颖洲. 马夏军. 陈润智. 许少玉. 暨南大学化学系 【刊名】暨南大学学报 2004年03期 【摘要】采用能有效保护抗病毒活性基团的直接水提法提取异枝麒麟菜活性硫酸多糖,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影响多糖得率的工艺参数:KCl质量分数、温度、时间、料液比;通过均匀试验研究了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的最佳水平.结果表明,温度和KCl质量分数为多糖得率的最大影响因素,其最佳水平分别为125℃和0 93%.结合实际情况,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可为:浸提温度95~100℃、浸提时间6h、料液质量比1∶90、KCl质量分数0 93%. 5、五味子粗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作者】李巧云. 居红芳. 翟春. 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 【刊名】食品科学 2004年05期 【摘要】本文对五味子中可溶性粗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3)正交试验,研究了料液比、温度、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

桑黄多糖

桑黄多糖 【产品名称:】野生桑黄多糖 一、简介 桑黄,学名鲍氏层孔菌,又称火木层孔菌、桑耳、桑哦、桑臣等。寄生原始森林桑树之上,隶属担子菌亚门。桑树桑黄是指寄生于桑树之上的尤地木层孔菌。多年生,木质,耳形或马蹄形。颜色鲜黄是其一大特点。由于" 桑黄"一词源于中国,国外学者认定,唯桑树上的,才是正品桑黄。野生桑黄是近几年来开发的提高免疫力最好的药用真菌。 二、桑黄多糖药理作用 桑黄多糖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抵制癌细胞,而且还具有其它的食疗作用。关于其效用,整理叙述如下: 1.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 2.并用抗癌剂,能够增强抗癌效果,同时减轻抗癌剂的副作用。 3.缓和疼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及疲劳倦怠等癌症特有的症状,提高生活品质(QOL)。 4.可以防癌,避免癌症复发。 5.能够预防及改善免疫力减退引起的感染症等各种疾病。 6.有很好的护肝作用,可用于防治肝硬化、肝腹水。 中医认为桑黄性甘、平、味苦、味辛.归肝、膀胱经。在古代就有“如果得到附生于桑树上的黄色疙瘩(桑黄),死人也可复活”的传说,民间把它作力一种治疗肝病、癌症的绝药。本品辛行甘和,入血分以化瘀,瘀血循经而行出血止,有化瘀之功效,用于治疗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闭经、脾虚泄泻等。中国《中药大辞典》也有它的药用记载。近年来,日本、韩国相继对其进行开发,它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抗癌领域中药效非常好的药用真菌。 桑黄是东方人(尤其是中国、韩国和日本等)的传统中药,在民间通常用来治疗:胃痛、胃肠紊乱、淋巴腺炎症、肝腹水、胸水、癌症以及强身健体、防止各种疾病。直到近几十年,这些药理作用才渐渐得到科学的解释,有刺激体液免疫调节和细胞免疫调节活性,因而释放出很多的免疫刺激产物。另外在桑黄抗炎症作用方面,该提取物还具有镇痛作用。

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

1.多糖的提取方法 生物活性多糖主要有真菌多糖、植物多糖、动物多糖3 大类。多糖的提取首先要根据多糖的存在形式及提取部位,决定在提取之前是否做预处理。动物多糖和微生物多糖多有脂质包围,一般需要先加入丙酮、乙醚、乙醇或乙醇乙醚的混合液进行回流脱脂,释放多糖。植物多糖提取时需注意一些含脂较高的根、茎、叶、花、果及种子类,在提取前,应先用低极性的有机溶剂对原料进行脱脂预处理,目前多糖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提取法、生物提取法、强化提取法等。 1.1溶剂法 1.1.1水提醇沉法 水提醇沉法是提取多糖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多糖是极性大分子化合物,提取时应选择水、醇等极性强的溶剂。用水作溶剂来提取多糖时,可以用热水浸煮提取,也可以用冷水浸提渗滤,然后将提取液浓缩后,在浓缩液中加乙醇,使其最终体积分数达到70 %左右,利用多糖不溶于乙醇的性质,使多糖从提取液中沉淀出来,室温静置5 h,多糖的质量分数和得率均较高。影响多糖提取率的因素有:水的用量、提取温度、浸提固液比、提取时间以及提取次数等。 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不需特殊设备,生产工艺成本低,安全,适合工业化大生产,是一种可取的提取方法。但由于水的极性大,容易把蛋白质、苷类等水溶性的成分浸提出来,从而使提取液存放时腐败变质,为后续的分离带来困难,且该法提取比较耗时,提取率也不高。1.1.2酸提法 为了提高多糖的提取率,在水提醇沉法的基础上发展了酸提取法。如某些含葡萄糖醛酸等酸性基团的多糖在较低pH 值下难以溶解,可用乙酸或盐酸使提取液成酸性,再加乙醇使多糖沉淀析出,也可加入铜盐等生成不溶性络合物或盐类沉淀而析出。 由于H+的存在抑制了酸性杂质的溶出,稀酸提取法提取得到的多糖产品纯度相对较高,但在酸性条件下可能引起多糖中糖苷键的断裂,且酸会对容器造成腐蚀,除弱酸外,一般不宜采用。因此酸提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1.1.3碱提法 多糖在碱性溶液中稳定,碱有利于酸性多糖的浸出,可提高多糖的收率,缩短提取时间,但提取液中含有其它杂质,使粘度过大,过滤困难,且浸提液有较浓的碱味,溶液颜色呈黄色,这样会影响成品的风味和色泽。 1.1.4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提取分离技术。超临界流 体是指物质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时的状态,这种流体兼有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密度大,粘稠度小,有极高的溶解,渗透到提取材料的基质中,发挥非常有效的萃取功能。而且这种溶解能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提取结束后,再通过减压将其释放出来,具有保持有效成分的活性和无溶剂残留等优点。由于CO2的超临界条件(TC=304.6 ℃,Tp=7.38 MPa)容易达到,常用于超临界萃取的溶剂,在压力为8~40 MPa 时的超临界CO2足以溶解任何非极性、中极性化合物,在加入改性剂后则可溶解极性化物。 该法的缺点是设备复杂,运行成本高,提取范围有限。 1.2酶解法 1.2.1单一酶解法 单一酶解法指的是使用一种酶来提取多糖,从而提高提取率的生物技术。其中经常使用的酶有蛋白酶、纤维素酶等。蛋白酶对植物细胞中游离的蛋白质具有分解作用,使其结构变得松散;蛋白酶还会使糖蛋白和蛋白聚糖中游离的蛋白质水解,降低它们对原料的结合

粗多糖提取

** 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龙葵粗多糖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院(部)、专 业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 研 究 学 生 学 方 向 姓 名 号 生物化学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讲师
2014 年 06 月 01 日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本实验以龙葵为实验材料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法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对龙葵粗 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考察因素分别是料液比、 冲泡时间、 水浴时间和水浴温度, 最终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 1:25、冲泡时间 50℃、水浴时间 25min、水浴温 度 90℃,粗多糖的提取率为 0.1%。 关键词:龙葵;粗多糖;条件优化
I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Abstract
This experiment by morel as experiment material, using single factor and orthogonal method, experimental method of solanum nigrum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process was optimized, examine factors are respectively and solid-liquid ratio, brewing time, water bath time and water bath temperature, and ultimately determine the optimal process conditions for the material liquid ratio, the brewing time 50℃ , and water bath time 25min, water bath temperature 90℃ , the coarse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yield of 0.1%. Key words:morel;crude polysaccharide;condition optimization
II

多糖成分分析综述

多糖成分分析 摘要:对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含量分析以及组分结构分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多糖的组分分析是多糖质量控制和提供多糖基本信息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多糖;提取;分离纯化;表征鉴定 多糖(polysaccharides,PS)又称多聚糖,由10个以上的单糖分子通过苷键聚合而成,其分子量较大,一般由几百甚至几万个单糖分子组成,是除了蛋白质和核酸以外的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虽然糖类的研究并不比蛋白质和核酸晚,但其研究层次与水平还远远落后于蛋白质和核酸。多糖在自然界高等植物、动物、藻类及细菌类内均有存在,分布极广。有些多糖无生物活性,如淀粉、树胶和粘液质等,通常被当做杂质除去。而具有药效作用的多糖大多是活性多糖。1969年,日本学者千原率先证实了香菇热水提出物的抗肿瘤活性,羽田、佐木进一步研究证实有效成分是香菇多糖。自此,全世界掀起了从真菌中提取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热潮[1]。尤其近年来,随着生物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多糖化合物也得到了日益深入的研究。国际科学界视多糖的研究为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甚至提出21世纪是多糖的世纪。 鉴于多糖研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使得多糖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又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植物多糖和微生物多糖,因此本文将就植物多糖和微生物多糖的成分分析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并就存在的问题加以展望。 1 多糖的提取 多糖的提取通常要根据多糖的存在形式及提取部位不同决定其提取方法。一般从植物中提取多糖,先用石油醚、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进行预处理,除去脂溶性杂质[1]。然后根据不同的溶解度选择一种溶剂进行萃取,常用的为水、稀盐、稀酸、稀碱等溶剂。传统的提取方法有水提醇沉法、稀碱浸提法、稀酸浸提法和酶法等,随着对多糖研究的不断深入,又出现超滤法、微波辅助浸提法以及超声波法等等。 1.1 溶剂提取法 溶剂提取法是提取多糖的常用方法,利用多糖不溶于乙醇的性质在提取液中加入乙醇使多糖沉淀出来。常用的粗多糖的提取方法有:水提、酸提和碱提。采用碱溶液提多糖时,易使多糖的糖苷键断裂,通常要充氮气或加入硼氢化钠或硼氢化钾加以保护,且这种提取方法只适用于含果胶物质少、粘度小的原料;酸性条件下提取,也会引起多糖

多糖的制备工艺标准研究

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制备工艺研究 摘要:多糖是一种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的生物大分子,其具有复杂的结构及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功能。本文综述了多糖的一些主要生物活性,如抗炎、抗病毒、抗肿瘤、降血糖、抗补体等药理作用,以及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等制备工艺的研究。其大致流程包括活性成分的确定、对原料药物的预处理、最佳提取分离工艺的选择、对粗品的提纯及纯化、精制多糖成品、多糖组分分析等。虽然近几十年来多糖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因此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发展依然缓慢,很多技术环节仍有待发展。 关键词:多糖;生物活性;制备工艺;提取;分离纯化 多糖是一类由酮糖或者醛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为一种天然高分子多聚物,其在自然界含量丰富。多糖及其复合物是来自于高等植、动物细胞膜和微生物细胞壁中的自然界含量丰富的天然大分子物质之一,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蛋白质、核酸、脂类构成了最基本的4类生命物质[1]。本文就国内外多糖的提取工艺方面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奠定基础。 1 多糖的生物活性 1.1抗肿瘤作用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糖大多是无毒性且具有诸如诱导细胞分化、刺激造血、抗转移[2]、抗新生血管生成[3]和诱导NO产生[4]等生物活性。它们大多不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而是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起作用,即促进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成熟、分化和繁殖[5],同时活化网上内皮系统和补体,促进各种细胞因子的生成[6],最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或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 1.2 抗病毒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现有些多糖具有抗疱疹病毒及流感病毒作用,特别是80年代发现多糖具抗艾滋病病毒(HIV)作用。 1.3 降血糖作用 多糖是有10个以上单糖缩合去水,以糖苷键形式结合形成的多聚糖。它与单糖、寡糖的性质不同,不但不会使血糖升高,而且能降低血糖。有望成为一类新的降血糖药物。 1.4 抗补体作用

生物化学 多糖 综述

植物多糖结构复杂,种类多样,分子量大,极性大,且常与蛋白质、脂质等结合成多糖复合物,生物活性也因其糖基的组成、排列顺序、连接方式、分支的位置等不同而相异,多糖骨架链间以氢键结合的各种聚合体,糖单位的羟基、羧基、氨基以及硫酸基之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多聚链间非共价键结合形成的聚集体,这些给多糖的提取分离带来了困难,加之多糖的提取方法和工艺尚未成熟和效率、成本等多方面的考虑,所以选择一种合适的提取分离方法对多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提取的多糖常混有蛋白质、色素等杂质,需进一步分离纯化,提高多糖纯度后,再对多糖组分进行分级。 2.1多糖中蛋白质的去除 蛋白质遇有机溶剂变性,常用氯仿与正丁醇按一定体积比组成的Sevage试剂,和三氯乙酸去除蛋白。也可根据酶的专一性选用蛋白酶,可除去大部分蛋白。蔡永红等〔25〕分别采用了Sevage法、三氯乙酸法和蛋白酶法去除栀子多糖中的蛋白质。Sevage法除蛋白后蛋白质含量为7.51%,三氯乙酸法为2.13%,蛋白酶法为4.23%。三氯乙酸作用强烈,除蛋白率较高。 Sevage试剂需重复多次,每次至少静置30min,时间较长,且有机试剂毒性较大及用量较多,多糖损失较高,还会对多糖的结构有破环。蛋白酶法作用温和,除蛋白效率高。欧文等〔26〕在除去荠菜多糖中的蛋白质时,采用Sevage法和三氯乙酸去除蛋白,蛋白去除率分别为80%、85.52%,而多糖损失率分别为20%、25.08%。而用木瓜蛋白酶法在酶用量为2.0%、pH5.5时作用2h,蛋白去除率为88.21%,多糖损失率为7.43%。蛋白酶法除蛋白率最高,多糖损失率最小。 2.2多糖中色素的去除 常用活性炭、过氧化氢、大孔吸附树脂除去多糖中的色素。活性炭吸附法一般去除鞣质色素。因活性碳疏松多孔无选择性,使多糖损失较多。李向东等〔29〕采用氧化氢去除黄芪多糖中的色素,并优化出最佳条件:每50mL样液用过氧化氢5~20mL脱色2~4h,色素除去率为92.05%。过氧化氢的氧化性较强,可能会造成多糖结构的改变,使用时应注意用量。 2.3透析法 透析法常用于多糖提取后的纯化,通常将粗多糖溶液装入透析袋,用自来水、蒸馏水透析。多糖是大分子物质,而盐类、小分子物质在溶剂作用下扩散出来。因此多糖可用透析法可以除去无机盐、单糖、双糖等,设备简单,无污染,能耗低。周鸿立等〔31〕用正交试验优化出透析玉米多糖的最佳条件:在30oС透析7h,更换缓冲液3次,多糖纯度由27.00%提高到42.35%,多糖损失率为9.25%,相对于其他除杂方法,多糖损失率较低。 2.4超滤分离 超滤是一种膜分离技术,具有分子筛作用,以压力差为动力,依据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进行分离。大分子物质流经膜表面,小分子物质在压力的作用下进入膜的另一侧。超滤膜常用于除杂和分离纯化大分子物质。将样品浸提后的溶液经超滤膜分离,可得多糖。焦光联等〔33〕用超滤膜分离黄芪多糖和大分子蛋白质多酚等物质,采用200kDa、10kDa的超滤膜在料液浓度20g/L、压力0.35MPa、温度30oС、进料流速0.467L/s最佳条件下,多糖含量由36.0%提高到86.8%。超滤膜可以连续使用,并保持较好的分离效果。不损坏多糖的活性,不需要添加化学试剂,设备简单,能耗低,无污染。醋酸纤维素膜是分离多糖最常用的一种膜。膜分离过程中浓差极化和膜污染等造成的膜渗透通量下降,加之多糖结构的复杂性,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