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复习题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

1日尔曼所有制:日尔曼的所有制既不像东方公社那样公社成员是公共财产的共有者,也不像罗马的、希腊的古代所有制那样,公有土地和私有土地分开。每一个人有一份私有的领地,公有地,是猎场、牧场、采樵地等等,公有地只是个人财产的补充,公社已经只是一种联合而不是联合体。 2罗马法: 罗马法是罗马社会奴隶制和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部世界性法律. 3封建领主经济:它是在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的基础上,以劳役地租来剥削直接生产者的无偿劳动的经济形式,是封建生产方式的一种类型

4禁榷制度: 就是用法律形式把销售量最大利润最高的一些工商业完全垄断在政府手中,实行官营,禁止私营。 5香槟集市: 12~13世纪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内四个城市轮流举行六个为期至少六周的集市贸易的统称。是当时欧洲规模最大的国际性集市。

6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是商业革命最直观的表现。

7马尔萨斯陷阱: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

8分料到户制:是以生产工序的不断分离为特征,以生产地和销售地的扩大,每一工序的付费为表象,通过包买商的活动组织、管理生产‘并保证产品质量和销售的专业化生产组织形式。9城市病:在工业革命期间,城市迅速的发展往往超出社会资源的承受力,导致各种“城市病”的出现,主要包括住宅奇缺、污染严重、卫生状况恶化等

1南海泡沫事件:近代首次金融危机。1719-1720年发生的南海泡沫事件是世界证市场首例由过度投机引起的经济事件近代首次金融危机1719-1720年发生的南海泡沫事件是世界证券市场首例由过度投机引起的经济件。 2横向并购:指在同一地区或统一市场上,处于同一行业、同一生产阶段、生产同质商品的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间的并购。

3纵向并购:指并购双方有紧密的供方和需方的关系,纵向并购发生在处在连续的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又分为向前和向后并购

4帝国特惠制:1932年根据渥太华协定,英联邦国家一致同意扩大相互间进口优惠。英联邦内部削减关税,提高对英帝国以外国家的关税。这就是帝国特惠制

5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44个国家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该体系包括:①建立稳定汇率机制;②建立基金组织,维护危机时的相对稳定;③取消贸易和外汇管制

6传导机制:包括利率传导机制、价格传导机制和汇率传导机制。利率传导:以利率升降为传导,证券市场、实体经济(企业利润与收益)遭到重创。价格传导:以农产品、工业产品、初级产品之间价格下降为诱因,通过国际贸易的渠道,将危机传向世界。汇率传导:以各国竞相实现本国货币贬值为主要手段,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规模缩小。

7马歇尔计划:杜鲁门政府国务卿马歇尔宣称如果欧洲国家提出一个统一一致的援助计划,美国政府将作出同情的反应,给予额外的、大量的、无偿的援助,避免经济、社会和政治解体。为稳固资本主义体系,遏制苏联在西欧的影响,开始关心西欧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避免西欧转向苏联,于是“马歇尔计划”出台

8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历史中一个特殊的生产方式,具体为:国家以农村公社为基本社会组织;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农村公社;国家指挥农村公社来进行大行工程的建设。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土地公有,不允许自由转让。典型的国家有印度、西周前的中国等等。 9城市化,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区的过程:(1)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2)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并且日益提高的过程1普鲁士道路在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及中世纪残余的条件下实行改革,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2工业革命机器的发明应用以及工厂制的产生是工业革命的标志。技术革命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它使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机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发生巨大变化。它同时对英国乃至整个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新时代

3封建行会旧时城市商品经济中的工商业组织。有手工业行会、商业行会。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时,为了调整同业关系,解决同业矛盾,保护同行利益,协调与政府的关系,同业或相关行业联合起采组成行会,这种行会带有地域和行业两重性。行会产生于隋唐4金匠:由于对贷款的广泛需求,仅仅依靠自身资金积累进行放贷就显得捉襟见肘,而且放款人并不满足于收取放债的高利,于是出现早期的“商业银行家”。他们将自己的资金或者放债人的资金用于发展商业或转贷他人。商业银行现象在英国特别突出,商业银行家被称为“掮客”,而掮客在英国大多由金匠充当。最早他们经营金饰珠宝的同时,也从事存贷款业务,还从事商品和船只投机。到18世纪20年代,他们放弃金匠业务,从事存贷款业务,发展为专业商业银行

5黄金集团:黄金集团紧随英镑的贬值而形成。法国凭借其雄厚的黄金储备、巨大的贸易和预算盈余,成为黄金集团的首领。它们企图继续维持金本位,希望通过通货紧缩来维持贸易平衡和保存黄金储备。

6关税战:英国在放弃自由贸易的同时,规定凡英联邦自治领地和殖民地的商品仍可享受自由进口或低关税,组成帝国特惠制。事实上,树立了英国和英帝国的广大范围的关税壁垒,将其他国家排斥在外,等于向其他国家宣布了以关税为武器的商战。

7货币战:经济危机后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为保护自己国家在贸易中的竞争力,削弱对手使用的手段:英镑贬值30%,美元贬值20%,使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日元贬值超过20%,法国的法郎坚持到最后才贬值,德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暂时没有实现货币贬值。

8特许公司.特许公司是投资人或股东以贸易、探险和殖民为目的建立的协会,是现代公司的前身。通常这些公司在16世纪及以后的几个世纪里由欧洲的投资人建立,探索非洲、印度、加勒比及北美并从中获利。他们多由签署该公司的章程的国家赞助。这样使这些国家可以超出国库资源的限制利用私人资源来探险和贸易,20世纪后方走入历史

9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一般而言,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在实际应用和分析中,每个周期一般又分为四个阶段:经济扩张、紧缩、危机、复苏等四个阶段。

2地中海贸易圈.由于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世界各个民族被各种地理屏障和距离所分割,所以世界贸易首先是区域性的贸易,即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这种贸易往往形成一个区域。在古代真正称得上是“国际贸易的,应该是地中海国家之间的贸易。当航海技术有了一定发展时,地中海就把沿岸的国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环地中海贸易圈。

3证券市场:证券市场是有公司、政府对吸收社会公众投资的渴望,以及社会公众对直接投资的兴趣而产生的,其中掺杂着人们贪得无厌的赌博欲望

复习题

1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亚细亚封建经济的发展和锁定机制是什么?

(1)亚细亚所有制的前提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和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2)土地是共

同体的基础和财产。亚细亚土地所有制是共同占有和利用土地的公有制——公社占有制。不存在个人所有,只有个人占有,公社是真正的实际所有者。(3)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形式村社不仅是亚细亚社会的基本经济细胞,而且是最基层的行政组织,负担着组织交纳贡赋,组织各种徭役等职责。发展机制:①自主经济:地主经济、自耕农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不存在依附关系;推动技术进步;②竞争机制:主要的社会成分地主之间、小农之间法律上存在平等竞争关系,推动技术进步;③社会管理:包括发达的官僚机构和村社组织,他们将分散的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封建经济体。锁定机制:①亚细亚封建经济的停止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周期性破坏导致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回复;(2)它在向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停滞现象②亚细亚经济的两个阶段或两个类型东西方领主制经济

与地主制经济发展的差异③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发展与停滞的机制制度结构简化、市场机制不健全 2希腊大殖民运动的影响? (1)解决了人口过剩问题(2)开拓了海外市场,使希腊人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了。原料的多样化给希腊济繁荣带来了新的因素。(3)刺激了希腊商业贸易的发展。(4)使希腊人牢牢掌握了海洋。(5)促进了希腊世界的分工。

3简述庄园制度衰落的原因? 1、封土制衰落2、农奴的逃亡、农奴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动。3、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有的领主放弃自营地,采用出租庄园的办法,并把劳役地租折算为货币地租,领主需要现金來购卖消費品,有些人就以现金赎回人身自由。

4简述商业革命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其中包括地中海贸易区,北欧贸易区,东亚贸易区,东南亚贸易区以及南亚贸易区等。(2)竞争制度的安排,如城市法、商法、海商法等(3)商业技巧的创新,如钱币业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来;“记账与划账”的结算制度逐渐成型;出现了汇票

5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商业和工业的复兴与发展。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城市衰落,但随着时间的发展,10世纪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随城市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封建主对市民阶级加紧剥削,市民奋起抗争,推翻封建统治,取得自治权,所以就兴起了 6手工工场在16—17世纪时为什么广泛地散布在农村? (1)在农村可以支付较低的工资,劳动成本比较低。(2)农村税收低,不必受严格的行会规定的限制。(3)城市行规的束缚没有波及农村,生产者有组织生产、决定生产工艺和程序的自由。7中央银行制度产生的必要性。(1)政府对货币财富和银行的控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相应的货币制度和信用制度。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开辟更广泛的市场,也需要有巨大的货币财富作后盾。(2)统一货币发行在银行业发展初期,几乎每家银行都有发行银行券的权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和银行机构增多,银行券分散发行的弊病就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要求统一银行券的发行。(3)集中信用的需要。商业银行经常会发生营运资金不足,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的产生,它既能集中众多银行的存款准备,又能不失时宜地为其他商业银行提供必要的周转资金,为银行充当最后的贷款人。(4)建立票据清算中心。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每天收授票据的数量增多,各家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化,由各家银行自行轧差进行当日清算已发生困难。这种状况观上要求产生中央银行,作为全国统一的、有权威的、公正的清算中心。(5)统一金融管理。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必要的管理,这要求产生隶属政府的中央银行这一专门机构来实施政府对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管理。

8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是指手工工场业向机器生产阶段过渡的过程。它以机器生产为起点,以机器制造的基本完成为标志。工业革命在英国最早发生的原因:第一,英国较早地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第二,英国对外通过殖民扩张,奴隶贸易,从殖民地掠夺财富;对内发行大量国债,这些财富转化为工业革命必需的资本。第三,18世纪以后,英国的手工工场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它不仅生产规模大,技术先进,而且分工细致,劳动生产率也很高。为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同时,工业革命也是以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基础的。如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为机器的出现解决了许多理论上的问题。第四,由于圈地运动的开展,英国最先形成了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工人。这种结构有利于作为工业革命先导的农业革命的发生;有利于社会财富向工业资本的转化;有利于形成开放型的国内消费模式,促成消费竞争,从而给社会生产造成强大的需求刺激。所以,工业革命最早就在英国发生了9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及怎样评价这一政策。评价: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积极的方面: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 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消极的方面,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1简述封土制的起源和衰落起源:封土制起源于封臣制,而封臣制起源于日耳曼早期的亲兵制。由于战争技巧的变化,逐渐以职业军人作为战争主力。这些职业军人就是亲兵,他们来源广泛,因为战功受封成为封臣。封臣为主人做战,受国家供养,后来改为赐封土地,收纳地租,形成封臣制。后来,得到封土的封臣增加,他们向国王宣誓效忠,封土成为维系封建关系的基础,产生封土制。衰落:①可封的土地土地日少影响封土制维系。②封土制下供养的骑士战斗力日低。③货币封土制代替土地封土制,合同制替代货币封土制。④土地买卖的出现影响封土制。随着封土制的衰败也使封建土地制度走向衰落。

2比较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异并分析原因。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的手段,禁止货币的输出,在贸易上,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制定严酷的法令,禁止货币输往国外。晚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应该允许将货币输往国外,以便扩大对国外商品的购买,但是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证出超。为了保证出超,实行关税保护和鼓励本国工场手工业发展的政策。原因:①商业革命,特别是价格革命爆发。美洲大量廉价金银流入欧洲。开始重视工业生产。②各国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衰落,要求减少政府干预,实行自由贸易的呼声加强。③各国对商品经济的规律有进一步的了解。

3三个传导机制是如何扩散大危机的?利率传导:以利率升降为传导,证券市场、实体经济(企业利润与收益)遭到重创。价格传导:以农产品、工业产品、初级产品之间价格下降为诱因,通过国际贸易的渠道,将危机传向世界。汇率传导:以各国竞相实现本国货币贬值为主要手段,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规模缩小(奥地利、德国金融风暴中英法对抗;英镑疲软,脱离金本位并贬值30%;英国的贸易伙伴国和日本等其他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美国受其影响,美元先遇升值造成国内经济紧缩,后选择放弃金本位,实现美元贬值)。

4简述《关贸总协定》的内容和宗旨.二战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和谈判。它的两项指导原则为国际贸易的多边性和非歧视性,谴责贸易数量限制的原则。它的职能为主持减税谈判,在成员国之间就贸易商品,通过多边谈判,定出减让税利,然后根据最惠国待遇条款,扩大到关贸总协定的所有成员国

5评价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是重建国际贸易体系,经过关税和贸易

谈判,签订了以自由贸易为原则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44个国家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该体系包括:①建立稳定汇率机制;②建立基金组织,维护危机时的相对稳定;③取消贸易和外汇管制。二战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和谈判。它的两项指导原则为国际贸易的多边性和非歧视性,谴责贸易数量限制的原则。它的职能为主持减税谈判,在成员国之间就贸易商品,通过多边谈判,定出减让税利,然后根据最惠国待遇条款,扩大到关贸总协定的所有成员国。关贸总协定通过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大幅度削减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壁垒和非贸易壁垒,有力地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关贸总协定提供会员国之间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提供成员国制定和修改对外贸易政策的依据,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6简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城市对工业化提供的促进作用:(1)城市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化的费用。城市将生产、服务、居住、消费等集中在同一个地域,有效的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的效益;减少了企业之间的运输费用和信息费用;缩短了生产和消费的距离;城市中的工业可以摆脱或减少受自然界直接支配的状态,使生产能够连续进行。(2)城市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各种就业机会、高收入机会、受教育机会等。工业城市对工业化的阻碍作用:(1)城市化的费用挤占了发展生产的支出:食物、建筑设备、组织协调等,阻碍了相对有限的资源流入生产部门。(2)人口过度集中于城市,意味着不充分就业和经济总体生产率的低下(3)造成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建设费用同时上升。由于人口迁入城市的速度和规模快于经济发展,进入城市的劳动力不能完全被工业吸收,没有实现就业结构的根本变化,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7欧洲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对工业革命的作用一是为技术革命准备条件。工场手工业建立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它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秘密不是技术革命,而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劳动协作、共同利用固定资本设备上的企业组织形式。二是培养企业家和近代产业工人。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家们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工场主,特别是来自小工场主,他们根据市场变化,抓住技术革新带来的机会,采用新机器、新生产方式,逐渐将小工场发展成大企业。在工场中劳动的工人成为近代工业的第一批产业工人

6现代企业制度是如何产生的?①铁路、通讯领域最早出现现代企业制度及企业制度的创新。②凸显集中管理的绩效。经过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企业面临管理上的挑战。一是组织与协调产供销各个环节,确保企业运作高效稳定。二是策划与选择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筹措和分配资源来实现这种战略。经理的作用加大: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现了组织的创新,迎来了“经理式资本主义时代

7、简述封建行会的发展和对工商业的影响行会的产生是为了职业方面的便利和监视他人的经营行为,起到“产业集聚”的功效,更是为了团结起来抵抗封建主势力的压迫的目的。它具有经济、政治、社会三种职能:作为经济组织,行会使小手工生产者在自然经济下能够维持其地位,进行正常的再生产。它在生产规模、生产过程、价格、市场等方面作出规定;作为政治组织,它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机构组织,有严格的纪律;作为社会组织,它往往建立互助基金,举办慈善事业,扶贫济困。它的发展有两方面的倾向:平均主义,小生产者享有机会均等;反对自由竞争,形成无形垄断。它规定产品原材料的采购治理质量和数量,规定工作场所的规模,劳动人数和工作时间,规定生产工具、技术设备和生产程序,规定产品制成品的质量和数量。行会的作用:在市场有限的条件下,可以达到保持行会经济稳定与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行会的反作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限制与阻碍:封建行会的日益封闭导致它的落后性明显

9、地理大发现的动机是什么?需要具有哪些条件?动因:首先是经济上的动因,一方面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诱发了封建贵族对贵金属的渴求,同时欧洲人想从东方获取金银

的欲望由于近东贸易危机受到极大地阻碍。其次,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第三,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也起了积极促进作用。条件:第一,航海技术的改进。第二,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第三,商业技巧的创新(复式簿记、银行业和信贷业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出现)。第四,专制政府的支持。最后,中国古代的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1庄园经济及其特点,并分析瓦解原因

封建制度的基础在土地;经营这土地的方式则是庄园制度特点:庄园经济的一个特色就是“公社合作”,就是农奴必须共同生产。另外因为土地的贫瘠与耕种技术的落后,庄园经济普遍采行三年轮耕制。把耕地分为三个部份,“春耕地”、“秋耕地”以及“休耕地”。原因:(1)庄园经济的瓦解遵循着理论上的逻辑:1348-1354年英国遭受了黑死病的袭击,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人口的下降使领主和部分农民的地产闲置,领主起初力图强迫农奴按照旧有习惯租种土地,但农民的逃亡、反抗及各个领主间为了吸引农奴的竞争使领主的企图很快落空。领主使闲置土地得到耕种的有效方法只有降低地租、放宽人身依附条件、延长租佃期限。终身租约出现了,按照租约规定,终身租约上的内容只能在佃户亡故时才能再协商,劳动义务和固定合并为习惯租金。后来由于天灾不断和租约本身习惯的约束力,佃户获得了永久继承权。2英国市场的发育也是庄园经济瓦解的重要因素。英国的毛纺织业获得迅速的发展,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这又加速了市场的发展。市场的发展使庄园中庄园主和农奴利用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降低、可选择性增强,而且在14世纪人口持续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提高和农奴希望摆脱人身依附的愿望加大了领主实行强制劳动劳役制的成本。领主和农奴越来越愿意将劳役折算成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13世纪英国称这种折算劳役的办法为“折算地租”,14世纪折算地租更为流行。所以,在英国农奴制实行上在14世纪末期已经不存在了

2、什么是城市病?英国是如何治理早期城市病的?城市病:工业城市发展带来的祸患:住房问题,在需求和投机的刺激下,地价一再上涨;环境污染问题,部分来自生活污染,部分来自工业污染。①政府机构协调,加强城市管理机构的协作,指派皇家委员会对环境问题进行调查,19世纪70年代率先建立自来水厂,整治城市排水系统;②制度约束,通过立法改善卫生状况,成立全国和地方性的公共卫生委员会,指派卫生官员,监督法规的执行;③公共宣传,掀起个人卫生保健运动高潮,开设公共浴池;④增加财政的投入,新生儿接种牛痘,城市中医院数目增加很快

5、分析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对这一政策评述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积极: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3工场手工业的组织形式为什么要进一步地从分料到户制发展为集中的工场手工业?①在一些行业,筹集固定资本不是一般手艺人力所不能及的,而且由于原料的集中性和特殊性,

决定这些行业采取集中作业方式,比如矿山开采、冶金行业等②毛纺织、印刷业、玻璃制造业等由分散到集中的工场手工业最终走向普及。③必然性:集中生产的潜在收益与效率显著;利于管理和监督的优势明显6比较英法两国重商主义政策及后果英国重商主义从商业实践出发, 认为对内应破除封建行会特权, 许可经营自由, 对外则互通有无,加强交往, 以求国内外市场的统一与开放。英国重商主义既强烈地意识到了市场运行由利益自动机制支配, 又竭力主张要对之施以国家干预。英国的重商主义不仅从观念上强调国家干预, 而且还就国家干预的具体施行提出了一系列主张:课征税收、统制货币、调节利率。此外, 还涉及管制外汇及外商, 设立贸易中心城镇等。法国重商主义对工业生产采取了支持、扶植和保护的政策, 如创办皇家工场、整顿行会等。在鼓励工商的同时, 对外国制成品征收高关税, 并以巨额奖金鼓励航海业, 发展海外贸易,创立有垄断权的几家大公司, 开拓殖民事业。重商主义是顺应时代的产物, 却不是万灵丹, 实施结果因国而异, 成效大相径庭。英国大获全胜, 重商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在城市取得巨大成果还广泛渗入农村地区, 表现为土地功能的变化与乡村毛织业的阔步前进, 以及农业、饲养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技术、产量的变革与发展,使商业和外贸有了坚实的国内依托。农工商并举, 三条腿支撑住一个经济大国, 一跃而为首先迈进工业资本主义门槛的富有国家。法国则是重商主义最终带来悲剧性结果的典型国家,虽然在最初的时期,它曾经导致一度的繁荣。在法国,重商主义几乎暴露了它的全部弱点。从实践上看,商业战争使国库如洗, 财源枯竭。到1715 年有25亿锂的赤字, 而同年的财政收入尚不足7000 万锂。更严重的是, 对农业的漠视几近招致灾难性的后果, 农业凋蔽, 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边缘

7自由贸易体系为什么具有脆弱性?①世界贸易的实际状况与自由贸易理论相矛盾。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完全竞争,但是实际中,不完全竟争是常态,每个国家不能获得均等比较利益。②自由贸易体系中以上游国家为中心的分工秩序呈现非公平性。造成初级产品生产国与工业国矛盾加剧,造成上游国家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引发贸易摩擦。③自由贸易体系单靠核心国,利益驱使本身具有脆弱性。依国际分工定位的高梯次国利益转换为由,自由贸易体制受到挑战。④自由贸易对上游国家的好处往往会使该国创新程度相对减弱,发展速度相对减慢,最终丧失所处于的高梯次国家的地位

2、论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晚西方二百年?①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人多地少是中国经济史上最基本的特征。小农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使自然经济成为中国最稳固的基础,从而障碍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市场的狭小且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较早,但发生过多次停滞,一直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萌芽。市场狭小,没能根本打破自然经济。再加上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模式,使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所以商品经济无法发达起来。③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地主、商人、高利贷者都是建立在对小农经济的剥削基础上,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加强对小农经济剥削,阻碍小农经济发展,使小农经济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小农为维持自己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又不得不依赖他们。这就导致一种相对稳定的经济结构。④封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中国历代实行重农抑商。另外,历代政府都采取官手工业和禁矿制度,工业始终掌握在政府手中,只是服务于统治者的奢侈消费和官僚统治需要,而不是为了大众的需求,所以无法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清,政府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致使对外贸易严重停滞

4、试说明美国国内市场的扩大对其经济增长的意义。美国独立后,国内市场的形成是以令人炫目的方式进行的,没有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像美国那样迅猛地扩大国内市场:①领土面积的扩大,潜在市场扩大,交通运输业革命使潜在的市场变为现实,交通通讯业的革命,加强国内的联系,沟通国家间的联系,降低开拓市场的成本;②南北的统一,统一的政治体制的实行,使南方由英国的外围变为北方投资家和当地富豪开发潜力资源和推销产品的新边

疆,从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黑人变为自由劳动力,使劳动力要素得以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

③商业组织的创新,“一价制”和“商品保证制”的采用。商业信用得到发展,逐步由银行和金融公司提供。商标制推广。这些都有利于降低流通费用,促进销售,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④地区专业分工的发展,促进市场交流和市场的发展。国内市场以迅猛的速度扩展,逐渐形成国内开放的相互连结的市场体系

1简述明治维新的内容和意义。①废除封建特权。封建割据和封建特权的废除,使日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权,为此后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提供了保证。②地制改革和租税改革。地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政府从中拨款给模范工厂和资助私人企业,为大工业发展提供基本的启动资本。③推行殖产政策,用国家的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日本的工业化是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在国内市场狭窄、经济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的大力扶植和直接帮助是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原因。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支持是日本工业化的重要特点。④贸易立国原则。国内市场狭小,经济危机使政府意识到只有开辟国外市场才是出路,因此,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原则。贸易立国的原则得到富国强兵的支持。政府通过发动侵略战争直接为私人企业开拓市场,日本的每一次经济繁荣都与侵略战争密切相关。日本1901—1914年经济增长率高达6.3%,高于同期的美、英、法、德等国,并于20世纪前20年实现了工业化。它的成功为二战后韩国、台湾及东盟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现实的指导意义

2、思考近代中国工业化失败的原因。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就效仿西方,试图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但几次努力都失败了。①中国的经济社会体制中存在排斥工业化的因素。例如,“体”和“用”一直是个纠缠不清的问题,对“体”的强调总是压抑“用”的发展;政府以发动工业化为己任,始终视民营工业为异己力量,而官办工厂永远解决不了效率低下的问题;市场一直未获得真正的发育和发展,占统治地位的是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②恶劣的国际环境。列强不愿意中国真正实现富强,它们希望中国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它们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日本侵略战争造成社会动荡,打掉了中国工业化的第三次尝试。3分析帝国殖民体系和国际分工的关系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这些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国家的殖民活动的中心内容、方式和宗旨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比,有重要的转变。早期强盗式的殖民掠夺逐渐转变为经济剥削,把殖民地作为自己的商品出口市场和原料产地,对殖民地的经济剥削已经成为资本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殖民地作为原料产地和出口市场,在国际分工中把持、垄断上游分工。殖民地国家的民族工业被无情的摧毁。无论是轻工业还是其他产业,都面临殖民主义的剥削。这时国际分工的形式,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国家的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为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而后者成为其附庸。这种垂直分工在19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得到扩大和加深。因为工业国已经不再是英国一个国家,还包括欧洲和北美各国,还有亚洲的日本;而原料供应应经不再是少数殖民地,而是世界所有落后地区,原材料供应所涉及的范围也更广。虽然也存在先进国家间的水平分工,但仍然以发达国家与他们殖民地的贸易为主。

4、简述自由贸易理论和政策主张及其在19世纪英国的推广情况,并与现代自由贸易新特征进行比较。自由贸易理论:①斯密基于“国际分工”的自由贸易学说:以自由竞争和

自由放任为原则,倡导国际上国家间的自由竞争,并指出:自由竞争的好处在于以国际分工为手段,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②李嘉图基于“比较成本、自然禀赋”的自由贸易学说:一国应专门生产它用比较少的成本就能生产出来的商品,即在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这一优势源于它拥有的自然禀赋。基于以上述内容,其结论是英国应生产工业制成品,其他国家生产工业原料,并让人知道,各贸易国都会在这一贸易体制下

和国际分工中得到好处。前提: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关系新发展,倡导建立自由贸易体制,实施金本位。实践:英国的自由贸易的过程:与保护贸易抗衡的过程: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和保守土地贵族的利益的对立和斗争①1768年《艾登条约》。这样条约以免除英法之间的部分贸易关税为内容,标志着自由贸易以实际行动登上历史舞台。尽管它的实施因“英法战争”的爆发而结束。但由此开创了英国倡导的世界自由贸易的过程。②1815年《谷物法》与“反谷物法同盟”。《谷物法》的颁布成为当时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与保守土地贵族较量的焦点。伦敦的请愿书对社会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此,提倡自由贸易的运动在英国发展起来,对英国的贸易政策产生重大影响。③1823—1824年哈斯基森改革海关税制,这是英国自由贸易进程中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内容:降低原料、制成品、消费品的关税;解除禁止纺织品进口的禁令,初步验证了自由贸易理论的正确性。④自19世纪40年代自由贸易取得决定性胜利。⑴罗伯特。皮尔改革:1842年降低了海关税则上的750个税目的进口税;1845年取消了520种关税;废除原料进口税。⑵1864年废除《谷物法》。背景:所得税取代关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工业资产阶级地位提高。⑶格莱斯顿的对外贸易完全自由化预算。继续对各种关税实施减废,使英国成为自由贸易的国家。⑤英国殖民贸易政策的变化,从贸易垄断走向“特惠制”。主要表现在:英国商品在殖民地享有特惠待遇,殖民地商品进入英国市场享有关税优惠,1860年,早期的英国殖民地统治下的“特惠制”逐渐瓦解,英国的殖民地贸易政策也趋于自由贸易原则。国际贸易新特征:①国际贸易量迅速增加,进入19世纪世界贸易增长迅速,19世纪前70年世界贸易增长了十几倍。②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工业品比重上升,纺织品增长最快,粮食成为国际贸易大宗商品。③贸易方式有了进步,定期集市的作用下降,出现展览会交易和在商品交易所交易,逐渐形成区域性和全球性的交易中心。④国际贸易的组织方式有了改进。政府特许的海外贸易垄断公司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垄断地位丧失,出现许多专门经营某一种或某一类商品的贸易公司。

⑤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干预减少,各国开始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制度约束增加。⑥在保险业方面的统一性也取得进展。共同海损的国际规则的拟定和伦敦保险协会制定《协会货物保险条款》(简称ICC),国际保险市场的统一性取得重大进展。

5简述垄断产生的历史背景。垄断产生的理论分析:⑴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①获得利润的途径: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而竞争则是迫使资本家攫取利润的外在压力,因而要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有机构成和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实现资本积累。

②获取资本的途径:由自身剩余价值转化的资本的积聚和资本家吞并资本家的过程中实现的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垄断。③规模庞大的垄断组织的出现表明自由竞争让位于垄断是不可避免的。⑵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独家或几家厂商控制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或基本资源;自然垄断:少数企业对市场的技术垄断;行为垄断:少数厂商在价格和产量等方面的合谋行为导致的行为垄断;法定垄断:专利制度等政府政策导致的垄断行为。实践:①规模生产的出现:工业革命显示出巨大成就—世界经济发展,市场机制简单有效的发挥了积极作用;19世纪50、60年代,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明显,铁路建设带动冶金、采煤、机械等重工业、新兴的化学工业、石油产业的出现;重工业的企业规模扩大,资本额达到千万美元—1亿美元,远远超出纺织业的规模。②以铁路运输业为首的企业联营的开始;③为了避免恶性价格竞争,从联营到行业联盟组成卡特尔,用合作控制竞争;④187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大批弱小企业和经营不善的中小企业破产。危机促成对巨型公司的追求,形成对市场的垄断,造成以美孚石油公司为代表的垄断组织出现。这场危机作为分水岭,标志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和垄断时代的到来。

7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复兴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起到输血的作用,大大加速欧洲经济的恢复。到1952年,基本完成了经济恢复。1948年西德被纳入马歇尔计划,整顿西德的金融体系,进行税制改革,激励私人经营。这样,西欧的经济恢复将被通盘考虑

8评价比较战后德、日、英、美市场经济特点以及这种体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采取弗莱堡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理论,克服战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矛盾,艾哈德用“市场+制度”使德国经济走上“社会市场经济之路”,实现自由与秩序、竞争和法规的结合,赋予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范了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也完善了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战后美国主导了旨在消除战争威胁的经济改革,进行土地改革,消除大地主制,解散财阀,实施民主化,实施劳动立法,但是政府指导经济的传统并没有中断。日本政府控制宏观经济的手段和方式从以行政手段为主改为以经济手段为主,产业政策和行政指导是日本经济不同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重要特点。政府采取“倾斜生产方式”的产业政策和行政指导,同时加上中间组织的作用。它促进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它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导致政府寻租行为,权钱交易复辟,阻碍公开合法程序的落实。英国采取国有化措施,建设福利型国家:随着国家干预理论的普及,工党的上台,以及私人部门的“低效率”,推动国有化运动,掀起两次国有化高潮。降低私营企业的生产成本,提供了普遍的“社会福利”,推行社会保障如同“社会安全阀”对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作出贡献,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公平和效率,成为国家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但它也削弱市场机制作用,拖累经济,加重人民负担,同时存在经济效率低下,造成经济巨大浪费。美国混合经济体制: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就在尝试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随着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力扩大,美国政府开始按照需求管理理论设计经济管理体制。加大财政支出,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美国的经济体制发生明显变化,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变成混合经济,政府干预因素与市场因素混合在一块

1如何理解世界经济史的时空架构? 空间结构:是从共时性角度来考察世界经济史。这种研究即可以对世界不同区域和民族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进行比较,又可以考察各地区不同经济形态的相互影响和演变。从共时性角度来考察,可以区分出核心经济形态和边缘经济形态。所以世界经济史才从地缘结构上考察,可以分为三个区域中心和三个核心经济形态,即东方经济形态、西方经济形态和西亚经济形态。其中,东方经济形态以中国为代表,西方经济形态以古希腊罗马和中古及至现代的西欧为代表,而西亚经济形态为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为代表。日本、印度、拜占庭和俄罗斯等,都属于边缘经济形态

2论古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答:a、奴隶制经济的危机,罗马帝国的衰落,实质上是罗马奴隶制的衰落。b、农民破产和农业的衰落,罗马经济基础是以小农为主的农业。但是在帝国时期,由于农民破产的加剧,农业开始衰落,导致整个帝国经济基础的破坏。大田庄取代了大庄园以及奴隶占有制的种植场经济, 新的生产方式却在孕育着。C、城市与中等阶级的衰落。帝国的苛捐杂税十分沉重,城市中等阶级衰落;政府和人民都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许多城市处于破产状态。商人和店主被压榨进一步导致中等阶级的衰落,并使城市陷于恶性循环之中。D、领主制经济的兴起: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致使大批小农甚至中小土地所有者破产,大量土地被大土地所有者收买;二是庇护制盛行使大量土地和人口落入大土地所有者手中。E、对经济自由原则的违背。到了帝国后期,这种自由原则受到限制,经济活力被大大压制了。a将自由农变成隶农制b行会变成官家机关。c对物价的管制。d剥夺人民自由迁徙的权利。 F、社会等第的固定化。G、外患是另一个最重要的催化剂。

3试析1750s-1860s间工业革命发生前夕所有过的基本准备

1、跨国长途贸易与资本积累;18世纪:长途贸易的地位显著上升,结构性调整深化

2、奴隶贸易与资本积累;通过奴隶贸易大大的促进了资本积累。

3、对拉美及东方的掠夺与资本积累,

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经济特征答: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1.国际间的商品流,资本

流,技术流在数量上以空前的速度增长 2.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经济合作走向新的起点 3.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6、论奴隶贸易及其对资本积累的作用答:奴隶贸易指的是,在16~19世纪300多年的时间里,欧洲把上千万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的奴隶制种植园或金矿中从事劳动,供欧洲剥削的历史范畴。作用:奴隶贸易在三角贸易中居于中心地位。奴隶对三角贸易起三重刺激作用,即作为消费者成员或消费者,消费欧洲的制成品、作为物化商品,给欧洲人带去一次性财富、作为活化商品,供欧洲不停地使用,为欧洲提供充足的原料和半成品。奴隶贸易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之一。

5试论重商主义(定义,早期与晚期异同,各国政策的侧重点)答:定义: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各新兴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政策主张和政策措施的统称。原因:民族国家与民族经济因商业而兴起,又为拓展商业而挖空心思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早期(1400s-1550s)和晚期(1550s-1600s)?相同点:均认为货币是财富惟一形态,货币多寡是衡量国家富强程度的标准,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不同点:早期主张采取行政的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在贸易上,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晚期认为,国家应该允许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国外商品的购买,但是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证出超。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各国有不同的侧重点:*西班牙和葡萄牙最重视对金银的掠夺。*英国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更注重对外扩张,如颁布《谷物法》和《航海条例》,发动商业战争等。*法国则也注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手工工场多为法国政府直接出资创办。

6从经济史视域论十字军东侵(原因、过程、结果)。

答:原因:经济上异教徒垄断东西方商道过程:给意大利诸城市创造了需求与供给。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大大促进了热那亚和比萨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意诸城市的需求;意人从穆斯林手中重新夺回了地中海贸易控制权;意人移民利凡特地区,建商站,在意制度和法律下经营工商业,主导从巴格达到大马士革的贸易;意城市经济兴起了。

后果:其一,推动意大利古代城市生产生活样式的复兴,商业制度、商人、市民、工商业兴起,人们由此过着更富足、自由、卫生、安定的生活,而这点又深深吸引着回归西、北欧的骑士。其二,推动封土制\庄园经济的衰落:立功的骑士更愿意接受货币封赏,去过城市生活。封土制本来是为了保证封建主战时应招军役而设立的,封臣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也没有处分权,因而不愿接受封土。土地买卖盛行起来。随着封土制的衰落,整个封建土地制度也走向衰落。*贵族分化*国家、教会、城市:对商人依赖加深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八—十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八章农业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是农业体制改革,是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的前提。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的创新,并且人口在18世纪末期迅速增加,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加需求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候,生活水平下降,就会通过某种暴力方式(战争、疾病、抢劫、饥荒和瘟疫)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人口增加和减少的循环 人口革命18 世纪下,随着欧洲各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欧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凸显了突破人口周期变化曲线的特征。并且以【死亡率持续显著地下降和生育率缓慢地上升】为特征的人口变革的突破期 大租佃制租入土地、雇工经营农业的经营方式。是英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富有的租佃农场主阶级,土地所有者自己经营土地或者出租给租地农场主。到18世界下半期英国农村中土地所有者很少自己经营,个体农民也在减少,大片土地被长期租给大农场主经营,大租佃制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处于统治地位。 容克式经济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以及中世纪残余条件下,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雇佣制大农场《宅地法》后形成的小农经济并不稳定,在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后,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剧。小农迅速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和农业工人,被人雇佣劳作,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逐渐形成并占据主要地位,标志着美国式道路胜利 1、农业革命和人口变化的关系 1.在近代农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一直没有超越马尔萨斯陷阱,即没有同时具有巨大的人口数目 和人口高速增长这两项特征。 2.近代农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地提高,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保证了新增人口的供 给,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促成了人口革命。18世纪,欧洲大陆人口开始持续增长,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2017年-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天津卷,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6页,共10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 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6.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7.“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

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争”成为儒家和法家争论的核心问题。“表面上势同水火,两不相容,然而,实际上二者是对立中又相互统一的矛盾体”。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 “礼”与“法”是不同的治国策略,有本质不同 B. 儒家与法家在当时已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C. “礼”与“法”都是稳定社会秩序的手段,本质相同 D. “法”继承了“礼”的规范性但又突破了其保守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儒家思想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经历了礼治向法治的转变,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法治思想是对礼治强调规范的继承,同时礼在于维护旧贵族统治具有保守性,而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更具有进步性。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探讨二者的本质问题,故排除AC项;儒法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相互融合的说法与材料“势同水火,两不相容”冲突,排除B项。 2.早在两汉时期国家就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在西域屯田开发,而且屯田使用的铁犁铧也由中央政府铸造并统一调拨。纵观两汉时期的考古发现,我国内地出土的铁犁铧包括大、中、小三种类型,而新疆出土汉代铁犁铧其形制与内地相似或相同,但只见大、中型,不见小型。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 新疆铁犁形制是政府行为的反映 B. 自然环境影响了新疆的铁犁形制 C. 新疆的铁犁铧技术明显优于内地 D. 内地形制多样是技术先进的体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是借助新疆铁犁考古发现与内地铁犁形制差异,以此发现新疆铁犁明显由内地传入,且由于涉及开发边疆、军事屯田,往往政府将最先进的工具率先使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屯垦戍边,故选A;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C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 3.阅读下表《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这反映了 唐代各道灾害救济区域分布表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选择题: 1、经济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身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B 研究社会经济活动 C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过程 D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规律 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经济史? 2.什么是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 单项选择题: 1、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 男女分工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D动物的减少 2、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 A 磨制石器 B 打制石器 C 敲击石器 D 青铜器 多项选择题: 1、早期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 A 采集 B 狩猎 C 捕鱼 D 种植 2、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可分为:()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 D 中古石器时代 判断题: 1、人类的第一次分工是男女分工。() 2、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 思考题: 1.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 2.中石器时代开始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三章

单项选择题: 1、畜牧业产生于()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 C 新石器时代 D 青铜时代 2、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是() A 南富北穷 B 南穷北富 C 东富西穷 D 东穷西富 3、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 锄头的发明 B 犁的发明 C 镰刀的发明 D 水车的发明 4、什么是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 A 乡镇 B 部落 C 农村D城市 多项选择题: 1、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 美洲 B 西亚 C 中南美洲D东亚和南亚 2、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 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 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3、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 融合 C 冲撞 D 排斥 4、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 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 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 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 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判断题: 1、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 思考题: 1、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2、原始畜牧业的特点是什么? 3、试论述农耕世界与游牧部落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文明首先在大河流域产生? 第四章 单项选择题:

世界经济概论考试试题

×××学年度第×学期学业考试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二) (适用于商学院××级××专业××学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世界市场主要包括的领域有()。 A.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B.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C.国际人才流通领域 D.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A.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B.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 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3.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4.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A.高技术化 B.服务化 C.信息化 D.融合化 5.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包括()。 A.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经济发展负担沉重C.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D.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一般说来,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 A.保护本国的市场 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B.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D.积累资本或资金 8.GATT规定了许多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A.无歧视性待遇原则 B.关税减让原则 C.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D.透明度原则 9.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它之所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然有许多微观层面的动因。具体来看,一个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大体上有()。 A.充分利用本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 B.推动自己的成熟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 C.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在特定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 D.通过跨国内部化交易,实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 10.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A.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B.跨国并购推动了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C.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D.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 11. 欧洲货币体系包括()。 A. 欧洲货币单位 B. 稳定汇率机制 C. 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D. 联合浮动 12. 与小型经济开放体相适应的汇率制度为()。 A. 汇率目标区 B. 浮动汇率制度

世界经济史问答题

1、普遍奴隶制是指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尽管有时奴隶的数量可能是很大的, 但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他们他们不是奴隶,但也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奴隶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他们依附于土地、依附于国家。而不依附于某个奴隶主。 2、城邦奴隶制:指的是在奴隶制形成阶段,城市中的居民和城外的居民是有贵贱之别的, 以后这种区别逐渐消失,成为一个统一体,即城邦。城邦是奴隶制占有国家,它的中心是一个全面设防的城市,以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的农村公社,形成国家。 3、封建地主制经济:建立在地主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主要实行实物地租的租佃制,并由个体 农民分散经营的一种生产方式。其特征是:地主占有土地,土地租给农民,实行小农经营,主要收取实物地租;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生产的产品,一部分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部分以地租形式交给地主,供其享用。地主对农民保持有宗法性的关系,具有超经济的强制力量。农民户籍被固定,对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负有徭役、丁赋等义务。 4、封建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 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5、抑商政策:抑商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我国历朝历代 的抑商政策包含四个方面:官工业制度,土贡制度,禁榷制度,规制交易。 1、简述中国领主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形成与发展:西周时代建立了典型的分封制,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农奴对领主形成依附关系,这就是农奴制。 受封的诸侯在领地上建立采邑,形成所谓的井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 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农奴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土地的占有权而不是所有权。 (2)农奴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3)农奴要使用自己的工具,用固定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无偿劳动。 (4)领主除在农奴提供无偿劳动的前提下,保证农奴使用土地的权利外,对农奴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不承担其他责任。 (5)农奴有了自己的利益 衰落:相对于奴隶制经济来说,领主制经济有其优越性,因为农奴经济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调动了农奴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矛盾也越来越明显: 第一,农奴的劳动生产率极低,使公田经营日益困难。 第二,由于农业生产国提高和人口日益增加,领主制遭到破坏。 第三,领主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消费和不断的争夺土地的战争,开支巨大,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扩大,而为了维持这种巨大的开支,就必须对现有的土地剥削制度进行改革。到了春秋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瓦解,封建领主制经济开始衰落,并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 达标试题(附答案)1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达标试题(附答案)1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中关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欧盟的成立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72年,日本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3)材料三中,此时的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怎样的经济地位?材料三表明日本、欧共体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4)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日本、西欧的经济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目的:提高国际地位。影响: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2)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提供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 (3)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美国、欧共体、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西欧、日本的崛起,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

世界经济(含世界经济史)试题答案

东北财经大学 2000年攻读硕士学位 世界经济专业《世界经济(含世界经济史)》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2分,计20分) 1.滞胀 2.通货紧缩 3.欧洲联盟 4.布雷顿森林体系 5.外贸依存度 6.圈地运动 7.OPEC 8.综合商社 9.尼克松“新经济政策” 10.《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作者 二、简述下列各题(任选4题,每题15分,计60分) 1.世界经济中心的历史演变。 2.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领域及其特征。 3.产业革命的意义。 4.明治维新的意义。 5.当代世界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论述题(任选1题,每题20分,计20分) 1.评东亚模式。 2.论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东北财经大学 世界经济专业《世界经济(含世界经济史)》试题 2000年世界经济专业试题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2分,计20分) 1.滞胀:“滞”指经济停滞,失业增加;“胀”指通货膨胀严重。滞胀指的是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交织并存的状态。滞胀最初出现于70年代初的西方发达国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不会并存的,存在通货膨胀就意味着实现了充分就业,存在失业就意味着不会有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修改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可以并存的,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即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滞胀的出现是对凯恩斯主义的沉重打击,也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重大修正。滞胀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面临着严峻挑战,打破了凯恩斯主义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垄断地位,先后出现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用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和劳工市场的结构特性来解释滞胀,并提出以收入政策、人力政策等供给管理政策来对付滞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则把滞胀归罪于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对国民经济的国家干预。他们认为是国家干预导致了虚假繁荣,是国家干预破坏了有效的市场机制,因此他们建议减少对经济的国家干预,主张让市场自行调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但是,无管多少流派的经济学,还没有哪一派能深刻认识滞胀,也没有哪一种政策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通货紧缩:指因流通中货币供应量大于需求量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通

四川省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19年4月22日上午9:00-11:30】 绵阳市高中2016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商人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万事万物,唯有商王能受其感应:周人则认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解释意在说明 A.新政权统治的合法性B.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 C.商人从未实行过德治D.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 25.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26.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这里包含有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II%。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B.农耕文明的繁荣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棉纺织业的发展 27.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这种变化反映了 A.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B.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 C.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 D.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 28成书于1876年的《沪游杂记》有这样的记载:“外国人涉讼,两造均请讼师上堂,彼此争辩,理屈者则俯首无词。然后,官为断结。如中外涉讼,华人亦请外国讼师”。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西方法制思想深入人心B.中西司法制度理念存在不同 C.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D.西方司法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29.下列是1895-1913年中国近现代企业的构成表 据此可知,l9世纪末20世纪初 A.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B.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 C.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D.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 30.1 944年9月,中共中央认为:“目前我党向国民党及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正式向国民党提出召开国是会议,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A.改变了抗战的被动局面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凸显了民主革命的要求D.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31.这是1960年1月某杂志刊登的《引洮河水上山》,展现了当时甘肃为了解决干旱问题,在高山上修建水渠引水的场景。这可以用来反映我国

(0559)《世界经济史》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559]《世界经济史》 第一次 [单选题]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 A:磨制石器 B:打制石器 C:敲击石器 D:青铜器 参考答案:B [多选题]早期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 A:采集 B:狩猎 C:捕鱼 D:种植 参考答案:AB [多选题]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可分为: A:旧石器时代 B:中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中古石器时代 参考答案:ABC [判断题]人类的第一次分工是男女分工。 参考答案:正确 [单选题]经济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身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B:研究社会经济活动 C: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过程 D: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规律

参考答案:A [判断题]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参考答案:错误 [单选题]畜牧业产生于 A:旧石器时代 B:中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青铜时代 参考答案:C [单选题]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锄头的发明 B:犁的发明 C:镰刀的发明 D:水车的发明 参考答案:B [单选题]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是 A:南富北穷 B:南穷北富 C:东富西穷 D:东穷西富 参考答案:A [单选题]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男女分工 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 D:动物的减少 参考答案:C

[单选题]什么是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 A:乡镇 B:部落 C:农村 D:城市 参考答案:D [多选题]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美洲 B:西亚 C:中南美洲 D:东亚和南亚 参考答案:BCD [多选题]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参考答案:ABCD [多选题]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融合 C:冲撞 D:排斥 参考答案:AC [多选题]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完整版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1-16章) 1、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PPT1-6 1)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或事实是大量的。经济史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这就大大扩展了经济学的实证范围。 2)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世界要可靠得多。 3)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史提供的经验世界,对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试错”式研究。 4)经济史世界最适于经济学溯因法研究。 2、阐述世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一部分。经济史与经济学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论。所以说,经济史又是与经济学相互独立并平行的两个分支学科。 经济史与经济学说史不同,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它是经济学的流,而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用经验和事实说话。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一方面,经济史可以为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提供更可靠的经验实证;另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理论提供更符合经验事实的假定。 3、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 古代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恩格斯:“古代的公社,在它继续存在的地方,从印度到俄国,在数千年中曾经是最野蛮的国家形式——即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 经济基础是东方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东方各国都是利用河水泛滥来肥田,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广,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 东方专制主义与军队组织和军事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 4、简述农业革命的特点。PPT2-6 1)经济活动的特点 农业革命时代,社会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是农耕经济,生产形式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基本单位的体力劳动,生产产品以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为主,也就是我们习惯上常说的“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社会生活的特点 农耕属于周期性生产劳动,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居”,定居成了农业时代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小农经济的生产比较散漫,各个农业家庭又以同一地理环境或同一血缘姓氏为依托,结合或者积聚在某个中心点上,形成农业时代特有的社会基层组织——村社。 3)意识形态的特点 政治——农业国家地域广大、人口分散,需要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所以政权形式多以君主专制为主; 文化——由于自然地形的制约,农业革命时代的文化传统具有相对封闭的鲜明地域特征。 5、简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意义。 1)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2)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3)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 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 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完整版电子教案

《世界经济史》复习 题完整版

《世界经济史》复习题(1-16章) 1、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PPT1-6 1)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或事实是大量的。经济史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这就大大扩展了经济学的实证范围。 2)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世界要可靠得多。 3)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史提供的经验世界,对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试错”式研究。 4)经济史世界最适于经济学溯因法研究。 2、阐述世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一部分。经济史与经济学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论。所以说,经济史又是与经济学相互独立并平行的两个分支学科。 经济史与经济学说史不同,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它是经济学的流,而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用经验和事实说话。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一方面,经济史可以为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提供更可靠的经验实证;另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理论提供更符合经验事实的假定。 3、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 古代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恩格斯:“古代的公社,在它继续存在的地方,从印度到俄国,在数千年中曾经是最野蛮的国家形式——即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 经济基础是东方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东方各国都是利用河水泛滥来肥田,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广,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 东方专制主义与军队组织和军事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 4、简述农业革命的特点。PPT2-6 1)经济活动的特点 农业革命时代,社会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是农耕经济,生产形式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基本单位的体力劳动,生产产品以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为主,也就是我们习惯上常说的“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社会生活的特点 农耕属于周期性生产劳动,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居”,定居成了农业时代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小农经济的生产比较散漫,各个农业家庭又以同一地理环境或同一血缘姓氏为依托,结合或者积聚在某个中心点上,形成农业时代特有的社会基层组织——村社。 3)意识形态的特点 政治——农业国家地域广大、人口分散,需要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所以政权形式多以君主专制为主; 文化——由于自然地形的制约,农业革命时代的文化传统具有相对封闭的鲜明地域特征。 5、简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意义。 1)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2)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3)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 综合复习试题(附答案)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综合复习试题(附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共体。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于1961年8月要求加入欧共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3年1月,欧共体接纳了英国。 材料二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材料三如果说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随着美国特朋普总统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QQ群”有散群的危险。 ——以上材料均据新华网、央广新闻等网站资料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对加入欧共体持何种态度?概括英国最终被欧共体接纳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该“QQ群”是否有“散群”的危险?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3)有;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1961年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依据题干“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依据题干“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依据题干“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

世界经济史习题

经济史习题 一、选择题 1.(2011年全国卷文综18)1603年,以为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2.2011年北京市文综21)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145%,地租涨幅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②工业革命③殖民掠夺④奴隶贸易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2011年山东省文综15)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4.(2011年上海市文综7)西亚某地区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6000~5100年前那里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人工灌溉工程等文明成就,该地区大致位于今天的A.伊拉克B.伊朗C.埃及D.印度 5.(2011年上海市文综12)如图深色部分反映的是19世纪末某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分布情况。综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国家是 A.英国B.俄国C.美国D.法国 6.(2012年上海历史,1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 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A.美洲B.非洲C.亚洲D.大洋洲 7.(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20)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 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 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8.(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21)图8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共体。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于1961年8月要求加入欧共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3年1月,欧共体接纳了英国。 材料二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材料三如果说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随着美国特朋普总统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QQ群”有散群的危险。 ——以上材料均据新华网、央广新闻等网站资料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对加入欧共体持何种态度?概括英国最终被欧共体接纳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该“QQ群”是否有“散群”的危险?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3)有;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1961年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依据题干“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依据题干“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依据题干“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

世界经济史试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史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 1.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 答:在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史上,火的发现和使用肯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火的控制和使用,拓宽了人类的食物领域,促进了人类体质的进化和健康。 火的控制和使用,使人类可以驱除和抵御寒冷,它把人类从本身能量供应极为有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祖先得以经历冰川时代而幸存下来。 2、中石器时代开始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约1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直接取之于自然的攫取性经济高涨、并孕育着向生产性经济转化,这一时期称为中石器时代,地质年代属于全新世。 在中石器时代,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随着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北欧为魏舍尔冰期,阿尔卑斯山区为伏尔姆冰期,北美大陆为威斯康星冰期)的结束,冰河开始溶化、冰川后撤、全球气候转暖。欧亚两洲的冰原地区被森林和草原所取代,在非洲,全球冰期时的多雨气候转为干旱气候。植被和动物群也发生变化。旧石器时代的不少大型动物灭绝,数量大为减少,适于森林草原地区生活的中小动物和鸟类增多。这时,不仅人类狩猎的对象发生变化,而且经济活动的内容扩大,江河湖海地区,渔猎经济有了发展。 经济活动的变化促使生产工具发生变革。石器制作技术提高,普遍出现细小石器,如石箭头、石刀、雕刻器等。这些细小石器通常镶嵌在复合工具上使用。在渔叉、投掷尖矛、标枪等复合工具广泛使用的基础上,人类发明了可供远射的弓箭。弓箭是携带方便、命中率较高的远射程武器。它的制造,促进了狩猎的发展,这是原始社会技术显著进步的一个标志。 3.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答: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对于以后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开始了从依赖和适应自然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性转折。

世界经济史

西欧中世纪城市复兴的城市宪章的主要内容 城市宪章:人身自由、土地自由、司法权、财政自由、贸易自由 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一、奴隶制经济的危机 罗马帝国的衰落,实质上是罗马奴隶制的衰落。所以,探讨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也要通过奴隶制度本身的衰落来寻找。 二、农民破产和农业的衰落 ●罗马经济基础是以小农为主的农业。但是在帝国时期,由于农民破产的加剧,农业 开始衰落,导致整个帝国经济基础的破坏。 ●大田庄取代了大庄园以及奴隶占有制的种植场经济,奴隶制庄园也就这样走到了自己 的尽头,这表明,这种奴隶制庄园制度已经没有效率,因而丧失了合理性。而在奴 隶制衰落过程中,新的生产方式却在孕育着。 三、城市与中等阶级的衰落 ●衰落原因 1.帝国的苛捐杂税十分沉重,导致城市中等阶级的衰落; 2.城市在进行公共建设、兴建剧院、浴场等方面仍旧挥金如土,这就导致许多城市处于破产 状态。 3.市政官员为了维持城市支出,不得不压榨商人和店主,这就进一步导致中等阶级的衰落, 并使城市陷于恶性循环之中。 ●领主的产生 四、领主制经济的兴起 ●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的原因 一是由于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致使大批小农甚至中小土地所有者破产,大量土地被大土地所有者收买; 二是庇护制盛行。 ●庇护制的盛行,使大量土地和人口落入大土地所有者手中。许多大庄园主拥有自己的 武装和防御工事,甚至有法庭和监狱,在经济上自给自足,成为独立王国。事实上, 这就是中世纪领主经济的起源。 五、对经济自由原则的违背 ●长期以来,罗马的繁荣是建立在经济自由原则基础上的,正是这种自由原则,充分 调动了各种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从而为帝国经济注入经久不衰的活力。然而,到了 帝国后期,这种自由原则受到限制,这种经济活力也被大大压制了。 1.将自由农变成隶农制。 2.行会变成官家机关。 3.对物价的管制。 4.剥夺人民自由迁徙的权利。 六、社会等第的固定化 ●前期帝国没有等第。但是到了罗马帝国晚期,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在后期罗马帝国中,社会不是分为阶级,而是分为真正的等第,每一个等第都极不容 外人加入,有的等第是因为自身有其特权,有的等第是因为负担沉重、生活困苦以 至于任何人都不想加入,从而使该等第的成员被迫世代相承。 谈谈大危机的起因、过程和罗斯福应对大危机所采取的“新政”政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