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了商品经济基本规律和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必胜信心。

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二、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以及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教学时间: 6课时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分析和对劳动力商品理论的阐述,是揭示剩余价值生产本质的理论前提,也是马克思实现政治经济学科学革命的重要内容。

1.资本

(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①流通形式不同。

②流通内容不同。

③流通目的不同。

④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流通中的货币作用不同是货币与资本的本质区别。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一般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它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其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运动中却使原价值增殖,能带来剩余价值。

(2)资本总公式:G—W—G'

从简单商品流通中,我们看到,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而在资本流通中,作为资本的货币则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流通公式G一W一G’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本质,所以被称为资本总公式。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①矛盾的表现:

②矛盾的解决

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要说明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首先,剩余价值能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其次,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能不能产生?

资本家幼虫:货币所有者;蝴蝶:资本家;“资本家幼虫变为蝴蝶”的前提即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后,便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①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第一,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

第二,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②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小练习:商品价值=c+v+m 新创造价值=v+m 预付资本=c+v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资本的本质

资本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析哪部分资本能产生剩余价值

划分的依据、内容及意义

(3)资本主义工资

①劳动力是商品,劳动不是商品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提供劳动力获得的收入采取了货币工资的形式。由于工资的支付方式是在工人提供劳动之后、工资的数量与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长短之间的联系和劳动力与资本之间交换的特点,使得工人获得的工资被认为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要正确地理解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必须科学地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交易的内容。

②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只能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当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时,却掩盖了雇佣工人劳动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别,抹杀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造成了工人已经得到了他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假象。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和区别

(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自己的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虽然只是生产过程按原有规模的重复,但是从它的这种重复或连续性来考察,可以消除它作为孤立的生产过程所具有的假象,从而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新特点,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剥削本质。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从而使生产规模得到扩大的再生产过程。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进一步看到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资本家垫支的资本部分需要经过一段时期后,才变成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而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资本家新增加的资本从一开始就是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是剥削雇佣工人的结果。

2.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含义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就是资本积累,即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所以,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2)资本积累的原因

3.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

(1)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构成可以表示为两种形式:首先,从物质形态上看,资本表现为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这种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马克思称之为资本技术构成。其次,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又表现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一定比例,马克思称之为资本价值构成。很显然,在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资本技术构成总是表现为一定的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也必然表现为价值构成的变化。资本价值构成总是在表现着一定的资本技术构成。所以,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可以表示为c:v。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的影响

(4)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所以,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是产业资本家。所谓产业资本是指投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如工业、农业、矿业、建筑业、运输业等产业的资本。这些产业部门的主要投资者就是产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目的是取得产业利润。由于首先占有剩余价值的是产业资本家,所以在分析中,我们先撇开其他,假设剩余价值只在产业部门内部进行瓜分来说明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

1.平均利润的形成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

1)内容不同(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前者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剥削率),而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或能赚多少钱(赚钱率)二者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

2)数量大小不同,利润率在数量上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联系: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本来是同一个东西,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资本家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最少量的预付资本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如何才能不断地提高利润率呢?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剩余价值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一切可以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办法都可以提高利润率。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高,预付资本的数量就越大,因而利润率越低,反之,利润率则越高。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方向关系。(但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技术进步相联系,首先采用新技术的生产者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或者超额利润。所以,企业总是在追求技术进步,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得到提高。)第三,资本周转速度。利润率一般是以年计算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年利润率的高低,还取决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越高,则年利润率就较高,反之,则较低。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成正向关系。所以,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利润率。

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约。不变资本的节省本身不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变资本的节约可以使生产同样数量的剩余价值需要较少的预付资本,从而使利

润率得到提高,即利润率同不变资本的节约程度成正向关系。

除此以外,生产要素价格变动,也是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一个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那么生产成本就会提高,预付总资本就会增加,利润率也就下降;相反,如果原材料价格下降,生产成本就会下降,预付总资本就会减少,利润率也就提高。因此,利润率与原材料价格一般呈反向变化关系。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分析不同生产部门利润平均化的形成。从前面对影响利润率的因素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当剩余价值率不变时,利润率会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或资本周转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每个部门以平均数计),它们的利润率也就不同。那些投在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或周转速度较快的部门中的资本,在同一时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多,利润率就较高;相反那些投在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或周转速度较慢部门中的资本,同一时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少,利润率便较低。投入等量的资本获得不等量的利润。

在社会经济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逐渐趋于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是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可以表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的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的形成,使得各个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量和本部门工人实际创造的剩余价值量不一致了: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本家得到的平均利润量大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量;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资本家得到的平均利润量小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量。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得到实现了,似乎利润完全成为预付资本的产物,而与创造它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无关。

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已经模糊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是,那时各部门的利润量至少与剩余价值量还是一致的。可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许多部门的利润量却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已经不一致了。相反,利润量却与资本量相联系,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好像利润量完全取决于资本量,利润完全是资本的产物。这就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平均利润实际上只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集团之间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重新瓜分的结果。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利润率的平均化只是一种趋势,决不能理解为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化。因为,它并不排除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利润率仍然可能出现一定的差别。另外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在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依然存在。同一生产部门的个别企业因为首先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的形成。随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变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所以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以平均利润率为前提的。生产价格是指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

资本价值构成的,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商品价值包含的是各部门实际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而生产价格包含的则是由平均利润率所决定的平均利润。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出售的,各个部门存在不同的利润率。在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商品就按照它的生产价格出售了,各个部门只有统一的平均利润率。所以,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剩余价值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在各个部门均衡分配的结果。

从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关系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在个别生产部门是相等的,但在另一些部门就不相等了。在上表中,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食品工业部门,资本所有者得到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因而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它的价值。而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机械工业部门,资本所有者得到的平均利润大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因而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它的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居于平均水平的纺织部门,资本所有者得到的平均利润同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才相等,因而商品的生产价格同它的价值相一致。

生产价格与价值规律.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在商品市场上,商品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的。这时,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的市场价格由原来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转变为围绕着它的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成了商品市场价格变动所围绕的中心,这就是生产价格规律。从我们对利润率平均化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生产价格规律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因为:

首先,从整个社会看,虽然有的部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同资本所有者获得的平均利润不一致,但是全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全体资本所有者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量是相等的,从上图表中可以看出,它们的总量都为60;

其次,虽然部分生产部门的生产价格和商品的价值不一致,但是整个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和生产价格总量是相等的,从上图表中可以看出,它们的总额都为360;

第三,商品的生产价格的确定和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商品价值量就降低,从而生产价格也会下降。

2.商业利润

3.利息

4.银行利润

5.资本主义地租

二、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大发展阶段。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得到调整,其特征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19世纪70年代以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1)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自由竞争过程中资本的集中,导致生产集中。

19世纪70年代前后出现的以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大大加快了生产集中的步伐。

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也加速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结成联盟,以控制和操纵一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生产高度集中之所以会形成垄断,这是因为:(1)生产集中达到很高程度时,垄断的形成便有了可能。(2)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3)生产高度集中后,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

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因而垄断统治的确立也就成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根本的经济特征。垄断统治的目的是凭借对生产和市场的垄断,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来保证垄断资本家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的统治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但是,作为自由竞争直接对立物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使竞争的性质、形式、手段、范围和后果等发生显著变化。列宁说:“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磨擦和冲突。”(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见《列宁选集》,中文2版,第2卷,第6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具有以下新的特点:(1)竞争的目的不同。竞争的目的已不是取得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而是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2)竞争的手段不同。在自由竞争时期,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资本转移进行的,部门内部的竞争则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来击败竞争对手。而在垄断时期,垄断资本家在经济上主要是依靠垄断的高压统治,在政治上仰仗政府的力量,来战胜竞争对手。为了达到目的,垄断资本家有时甚至不惜采取暴力和经济间谍等犯罪手段。(3)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的不同。垄断资本的竞争双方都是实力雄厚、势均力敌的垄断组织,从而使得竞争特别激烈,更具有持久性,竞争造成的破坏也更加严重。(4)竞争的范围不同。自由竞争主要发生在国内经济领域,垄断时期的竞争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由经济领域扩大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随着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通过这种融合,国家手中集中了一定数量的社会资本,形成了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同时国有垄断资本又通过金融、生产、商业和财政等渠道,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运动。它的经济意义在于利用国家政权,充分发挥国家的经济职能,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以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战争和经济危机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最早根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在垄断资本主义初期,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已开始出现;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则进入了全面、持续、迅速发展的时期。

(1)开始形成时期

(2)不稳定发展时期

(3)广泛高度发展时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现了国家与垄断资本的融合,但它不仅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根基,相反却加速了资本主义积累的进程和规模。

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资本主义。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生调整和变化。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政策也有了相应调整,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第一次调整发生在19世纪后期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中,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由单个资本家私有制调整为联合的资本家私有制,出现了股份公司。第二次调整发生在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由联合的资本家私有制调整为集团的资本家私有制,产生了私人垄断资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的第三次调整,就是国家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的融合,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第四次调整是由国家垄断资本向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

这些变化,虽然没有改变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但确实在一定意义上显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资本越来越社会化,资本主义在向着扬弃私有制、建立新的公有制的大方向前进。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几次大调整,都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增长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经济关系与之不适应,显得过于狭窄的情况下发生的。调整的结果,是一种新的、发生了局部质变的资本主义关系取代旧的经济关系,从而创造出一种可以暂时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但当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发展,旧的生产关系又显得狭窄起来,不能继续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就必须进行下一轮的调整了。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暂时缓解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了社会化生产的不断进步。资本主义制度正是在这种不断地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中,在其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社会化的占有形式的变化,都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进行的调整和变化。它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占有的私人性质。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更高程度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它只能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并最终将为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2.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无论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怎样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调整,无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都不可能消除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地位,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今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还会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继续进行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会继续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还会继续得到发展,但是,调整不改变性质,发展只能暂时掩盖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会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必然的。

(1)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第一,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和变化显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复杂性

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将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将是一个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其长期性的原因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总之,无论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特点和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看,都可以说明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尽管目前资本主义生产还呈现出发展的态势,但就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而言,不管社会主义经过多么复杂和多么长期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挽救资本主义的崩溃”。(《列宁全集》,2版,第42卷,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本章小结

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价值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一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创造价值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价值形式是随着交换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货币的职能及货币的具体形式也在不断发展。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和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促进生产者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形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产生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课后思考题(作业)

(见教材102-103页)

预习

1.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2.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专题八: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本专题主要包括: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并向帝国主义过渡及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 【专题概括】: 近代资本主义经历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建立与巩固的历程,近代历史的发展实质上是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在这部历史中,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到来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它为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外部条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手段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在工业革命影响下,欧美各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最终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一、主体线索和分期: 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及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历史,对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可抓住两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的发生史,二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资本主义的发生史 资本主义的童年时代,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二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2、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并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的时代,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二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三是两次世界大战;四是二战后至今。 二、知识结构与精要 【历史分期】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出现近代曙光) 1、背景:1)、14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 2、影响:西方国家走上资本主义扩张的道路,世界市场出现雏形。

(二)资产阶级的革命时代: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欧美少数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1、背景:封建专制制度或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2、表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英、法两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美国通过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影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拓展探究】: 1、《独立宣言》和攻占巴士底狱产生的直接影响分别是?(宣告美国诞生,掀开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直接对他们所作所为产生影响?(启蒙运动) 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对欧美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为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开启现代法制社会先河;是对封建社会和殖民统治的批判与否定) 3、联系所学知识,谈谈美法两国在革命中相互影响的史实?(美独立战争期间得到法国支持;美独立战争的胜利,推动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发展。) 4、美国两次战争在美国历史上的共同影响是什么?(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英法美三国革命中,三国人民共同的追求是什么?(追求民主、自由、富强等) (三)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9中期) 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成为时代的主流 1、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表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1868日本明治维新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 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 3.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货币的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 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6.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 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 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 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 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7.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8.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价值规律在私有制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

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 生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地发展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A.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 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 例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得 到实现的 B.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商 品生产者所产生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只要低于社会价值,他即使 按照其低于社会价值的个别价值出售商品,即低价竞售,也能 获得正常收益,因为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所以,商 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取更多的经济 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改进工作 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C.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个别商品生产者生 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存在很大差别。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 产者,劳动生产力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 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而有可能会发财致富。而那些生产条 件差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 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可能亏本,甚至破 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引起商品 生产者的贫富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私有制商品经 济中,是经常发生的,屡见不鲜。 10.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包括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商业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

归纳: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概况.

特别归纳: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世界市场、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理解背诵版 1资本主义兴起时期 14-17 经济:行会出现,手工作坊兴起,新航路开辟。 政治:教会权力控制社会,民族国家形成 文化: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工场手工业时期 17\18 经济:手工工场得到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西欧殖民扩张 政治: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欧洲教会权力较大 文化:启蒙运动 3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1760s--1840s 蒸汽时代 经济: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政治:美国法国、德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代议制逐步完善,工人运动兴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870s--1945电气时代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完善,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一战,凡华体系, 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二战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45--今 经济: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经济,完善社会保障,重视科教,第三次科技革命

政治:两极格局形成 评价世界近代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标准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定型的时期。评价此时期重要的经济事件、现象、政策要始终遵循生产力标准,即是否符合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圈地运动, 要认识到它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消灭了自耕农,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本、市场,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而不能仅看到圈地运动使农民丧失土地,到处流浪,处境悲惨。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如法国大革命土地政策、美国历史上的“ 西进运动” 。法国大革命中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对于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具有积极意义, 但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角度看,不利于法国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备要素可以归纳为“ 三个前提和四个条件” 。 ① 三个前提:一是社会稳定,战乱和政局动荡都会破坏经济发展;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三是资本主义生产系的调整和适应, 例如垄断的出现及从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发展。② “ 四个条件” 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a. 科技条件b. 市场条件c. 资本条件d. 自由劳动力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 ① 英国:14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 一方面使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发展成为新 贵族; 另一方面, 农民失去土地, 成为自由劳动力。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采用拍卖王室土地等方法, 形成并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 ② 法国:法国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颁布法令,对法国进行初步改造,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 制。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从而形成了小地产制。 ③ 美国: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 ,促进西部的开发。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2010年真题)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2、有一则寓言讲到: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起“平等”的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 ) (2010年真题) 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既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 【答案】ACD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3、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是考察经济生活运行的重要指标,假设某国去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4万亿元,流通需要量为3亿元,若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2009年真题) A.4.2亿元 B. 3.5亿元 C. 3.3亿元 D. 2.4亿元 【答案】C本题考查的是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题干中给出商品价格总额24万亿,货币量为3亿元,所以可求出当年货币流通速度为8次/年。根据题干,今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4+24×10%=26.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今年流通中的货币量为26.4/8=3.3次。所以,正确答案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原因

精品文档 .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原因 阶段时间特征原因 一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 初步发展 ○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二20世纪初 (1912-1919中华民国初 期) 短暂春天 ○1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实业的热情。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5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三1927-1936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 较快发展 ○1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较稳定的政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积极支持国民政府。 ○3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掀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四1937-1945 (抗日战争) 日趋萎缩 ○1在沦陷区,民族工业或毁于战火,或被日军所吞并。 ○2在国统区,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强烈压制。 五1946-1949 (解放战争) 陷入绝境 ○1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得大量美货充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2官僚资本主义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资本主义。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灾难。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阶段一,阶段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阶段三,阶段四,阶段五。清政府时期:阶段一。 中华民国时期:阶段二,阶段三,阶段四,阶段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阶段三,阶段四,阶段五。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基本知识点1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基本知识点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久产生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资本积累: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后果:一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二是说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部掠夺史。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及商品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者)与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坐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一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四、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

资本主义发展有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几个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有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几 个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有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几个阶段 资本主义并没有准确定义,不同的经济学家也对资本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藉著雇佣或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的决定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资本主义的定义是“提供人类需求的产业是由企业方式所达成的”这么一种社会制度。在1920年他又提出了一个更广泛的定义,这个定义包括了马克思所说的“上古”时期的商业和高利贷资本,以及借由机会所制造的利润(例如投机)—而不只是直接的商业行为。一些人认为称呼现代主要的产业经济为“资本主义”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些经济体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举例而言,很多人认为美国的市场与真正的“自由”仍相差一段距离,也因此称之为混合经济

较为正确。不过一些人仍然认为美国的经济是资本主义,而英国的经济才是“混合经济”,又或者香港的经济是资本主义 而美国的经济是混合经济等等,这取决于他们对于那些地区的经济自由度的看法。经济和商业历史学家Robert Hessen 说:“彻底的自由经济(真正的自由放任)从来没有存在过,但政府权力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自从18世纪以来便急遽升高,尤其是在经济大恐慌之后……今天的美国,昔日曾是资本主义的堡垒,但实际上是一个“混合经济”,政府在没有透明或 一致的原则下对经济实行补助或限制。”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也采取类似的定义,他们认为大多数现在的经济体制都是偏差的资本主义—有时候被称为裙带资本主义(Crony capitalism)。同样的,一些人使用“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一词来区分“普通的资本主义”,认为两者存在差异。一些人则认为“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一词是不必要的,因为一般对 于资本主义的定义便已经清楚表明必须有“自由市场”贸易的 存在。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绿色组织、和反全球化者则主张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资本家阶级担任统治阶级的社会,这些统治阶级并不会扮演保护自由市场的角色,反而会优先保护那些资本的所有人和公司。诺姆·乔姆斯基主张:“资本主义根本没有存在过。如果有,也早已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消失了。”自由意志主义者和其他自由市场的支持者也可能会认同这种观点。不过,即使在18世纪的美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先后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历史阶段 一、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 17世纪中叶,以商业资本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确立,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迅速发展,西欧各国纷纷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到18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它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成熟时期。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奉行自由竞争学说,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全面建立并发展起来,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顶点。与此相适应,在政治思想上,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等级制度、行会制度,主张“自由”、“平等”和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倡导经济上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不受任何约束,主张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自由竞争一方面迫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客观上促进科技和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剧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同时还使各国强烈地进行殖民战争,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由竞争的结果,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必然引起生产的大规模集中,当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垄断的产生 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被以垄断为主要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所取代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继续发展和扩大,它使资本主义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 巨大的垄断组织都是采用科学方法组织起来并以科学方法加以管理的。在很大的范围内用有计划的生产代替“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使生产的社会化大大提高,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日益扩大,使孕育着的经济危机日趋成熟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结果是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剥削本国人民,而且通过殖民扩张,把他们的统治带到全世界,造成帝国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尖锐矛盾。20世纪初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对立直至挑起世界大战,其根本原因是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激烈的争夺、瓜分世界领土造成的 对垄断组织的影响的分析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垄断组织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尽管垄断组织作为独占生产和市场的经济联合体,必然会带来停滞和腐朽的趋势,但作为高度社会化的超大型企业或集团,它的出现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就客观条件和影响而言,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但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其次,从主观动机来看,是为了调节生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实质上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最后,托拉斯等高级垄断组织,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更为有利的条件。 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开始成熟的一个新阶段,也意味着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剥削性和侵略性的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垄断组织之垄断市场、价格,势必降低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垄断组织的形成,意味着对劳动人民掠夺的加强。 第二,垄断资本的形成,就是大生产吞噬小生产的结果,其间充满了暴力、欺诈的行为及种种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案例分析 案例1:“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路和商业中心的大转移,原来贸易发达的地中海区域逐渐冷落,欧洲大西洋沿岸熙熙攘攘,成为新兴的国际贸易中心,从而刺激了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和资本繁殖。在多佛尔海峡两岸,英国和佛兰得尔的毛纺织业与呢绒业空前兴旺。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托马斯·莫尔身处英国“圈地运动”高潮时期,曾经亲眼目睹了“圈地运动”带给农民的灾难。他在自己的名著《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首先,这个约翰·波米尔是个极有势力的人,自从他领有这个庄园,就用勒索强暴的方式占夺了上述您的苦难臣民的牧场,近来还用篱笆围了牧场连同其他土地,将之归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其次,波米尔还强迫您的一些苦难臣民按照他的意愿接受其他地方的土地作为交换,那是比较坏的土地,土质和面积都不能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1、时间:14—16世纪2、背景: a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 b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状态,世界各族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文艺复兴,这一场伟大思想运动,促进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3、表现:a 、社会经济方面:①商业中心和城镇兴起。②手工工场出现。③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b 、精神文化方面:①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②“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尊重理性与科学。③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知识不断积累和扩大。4、意义影响:世界历史地平线上,初现近代曙光,人类面临一个新时代的到来。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反对以神为中心,主张以人为中心 2)反对来世观念,提倡追求现实幸福 3)反对等级观念,宣扬个性解放,但没有直接攻击封建制度。新兴 的资产阶级就是在这种人生观的指引下,踏上了开拓资本主义的征程。但是随着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封建制度越来越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时资产阶级认识到只有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才能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于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应运而生。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场启蒙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直接攻击封建制度,宣传资产阶级“自由与平等”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掀起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主要表现是1)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2)美国的独立战争,3)法国的大革命二、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1、时间:17—18世纪2、背景:a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阻碍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表现: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法国大革命③美独立战争术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 难点 1、劳动价值理论。 2、剩余价值理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教学,互动研讨式教学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6学时,讨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小生产者两极分化的产物。它从一开始就以货币和生产资料的集聚为前提,它能够把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结起来组织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从而成功地把个人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的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 其途径有:第一,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第二,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起源于把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而是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 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所谓原始积累是指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利用暴力手段掠夺农民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案例)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随着资本积累进程的发展,资本关系从根本上改造了社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并使其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资本所创造的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力,推动着资本关系的日益社会化,成为资本关系自我扬弃的强大动力。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论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论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摘要]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作为这种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它是由一系列普遍规律和范畴所组成的科学体系。这些规律和范畴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掲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性质,其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人们的辩证思维中,唯物辩证法德普遍规律和范畴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综合地发挥着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和第五章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它们在全书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即前三章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四章和第五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进行分析,提出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体系的基础。正是把这样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社会经济形态之研究,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的学习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学习,这样就可以对唯物辩证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资本主义的定义 何谓“资本主义”呢?资本主义就是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其实“资本主义”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者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所以“资本主义”也被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 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简介 资本主义(capitalism)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 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而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这种分化,一方面,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成为了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的一个阶段。资本主义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产生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开拓,有力地推进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规律的作用下,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日益削弱,行会中的规章条例趋于解体,这就引起了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的四阶段

资本主义的四阶段:反映在投资管理论文上 只有当社会现象完全成熟关于他的详细的法律学说才会出现。以此为前提,最近出现的关于专业投资管理的论文,一个由Tamar Frankel 写成,另一个由Harvey E Bines写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第三阶段——金融中介时代——已经进入了黄金时代。确实,一个论文最迷人的特点很简单,就是他们存在,并且乞求着被运用到他们的时代中去。但是这是不容易的,因为大多数投资机构的评论员都没有意识到或至少没有讨论过——任何清晰的、长期的关于我们的私有经济资本的聚集和分流在制度上的安排的模式上的改变。我相信存在这样一种模式上的改变,而且它是值得去识别和分析的。这篇评论的第一部分介绍资本主义的解释——或者更好,关于资本主义的金融一面——关于变化原因的推测,描述其与最主要的法律政策变化的联系;第二部分评论了Tamar Frankel和Harvey E Bines写的两篇论文,不仅是为了潜在的使用者提供指导这一通常的目标,而且也为了强调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法律学说表达上的二重性。 I 美国过去两百年的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可以被有意义的划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之间的进步展示了一个双重主题,揭示了有一些重要的基础的进步仍然在我们的经济中发挥作用。此外,每一个阶段被一系列与众不同的问题所区别。这些问题法律体系尽可能的通过采用适合该阶段的调整的策略去回应。最后,阶段性的政府的回应不仅表现在政府活动的输出端,即是说,政府的行为直接的设计去调整私营部门的活动,同时也体现在输入端,即是说,政府的税收政策影响着资本的功能 A.四个阶段 四个阶段就像四代人。他们互相重叠——事实上,没有死去的,所有都可能永远继续——但是每个阶段都依次有它们快速成长的时间。每一个阶段有它典型的商业实体和角色,这些阶段间存在着清晰的总体的转变倾向。第一阶段是企业家时代,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以法人形式设立的大规模的商业组织——虚构的促进投资管理者。他主要是19世纪的一种现象。他的行为客观上关系到法人作为商业组织的一种形式出现了。它的法律产物是普通公司法规和“授权的”法律的颁布增长。 第二阶段,在20世纪的头几十年里达到了成熟阶段,是职业商业管理者时代。他出现在企业家分成所有和经营两个功能之后。在Berle和Means的经典作品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里做出了发展预示.这一时期机构的特点是现代公共所有企业。第二阶段需要法律体系去发展在职业管理者和大众投资者之间的稳定的关系,表面上是为了使前者对后者负责,但也是为了把所有的企业决策控制权放在管理者手中。一个主要的法律产物是大萧条时期联邦证券法的出台。第二阶段的学术创新是现代公司法的概念,主要是公司和他们的受托人对公共证券所有者的关系。它的黄金时代开始于Louis loss在Securities Regulation 的一篇杰出论文。 资本主义的第三个阶段从本世纪开始发展,可能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早期成熟阶段。这一时代是投资组合时代,它的典型机构是有组织的集体投资者或金融中介组织。正如第二阶段将资本家的权利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并且使后者职业化,所以第三阶段将所有权又分为资本供应权和投资权,并且使投资职业化。职业投资管理现象的发展被识别被重视和被研究在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 monumental Institutional Inventor Study,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它受到Bines,Clark,Frankel,和Pozen的法律分析。 关于如何投资从决策到为投资供应资本的决策分歧的增加是我们这个世纪最显著的机构的发展。自从1900,通过金融中介的储蓄流的比例稳定增长,一美元里大约有八十美分通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同步综合练习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同步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P18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分工 D.价值规律起基础性作用 答案:C 2.(P183)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生产关系 D.交换关系 答案:B 3.(P184)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答案:C 4.(P185)具体劳动() 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D.创造剩余价值 答案:C 5.(P186)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决定的因素是() A.生产条件 B.劳动强度 C.劳动熟练程度 D.生产规律 答案:A

6.(P187)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答案:B 7.(P18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成比例 D.反向变化 答案:A 8.(P19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 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答案:C 9.(P189)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流通手段 D.价值的表现形式 答案:B 10.(P190)贵金属货币和纸币在执行何种职能时其作用有较大区别()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D.贮藏手段职能 答案:D 11.(P190)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 A.不会发生 B.可能发生 C.取决于商品数量 D.是不可避免的 答案:A

资本主义五个阶段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14—16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欧洲社会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兴起阶段。世界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 1、史实概述:①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产生。②新航路开辟引起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西欧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③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斗争:文艺复兴运动。 (二)17—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 1、史实概述:(1)经济上: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了充分发展;②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重商主义成为这时期盛行的经济思想。(2)政治上:英法、北美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向资本主义过渡。(3)、思想文化上: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想适应,启蒙运动兴起,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也为资本主义政治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2、归纳1: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比较 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英国压迫北美人民。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思想动力清教思想,有宗教色彩启蒙思想启蒙思想 任务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推翻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国家,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 族 主要经过①1640-1642议会斗争阶段②1642-1648内战阶段③1649-1660共和国时期④1660-1688复辟时期⑤1688光荣革命⑥1689《权利法案》①1775来克星顿枪声 `②1775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③1776《独立宣言》发表④1777萨拉托加大捷⑤1781英军投降⑥1783英国承认美国独立⑦1787美国宪法巩固胜利成果。①1789.7-1792.8君主立宪派掌权 ②1792.8-1793.5吉伦特派掌权 ③1793.6-1794.7雅各宾派掌权 结果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推翻殖民统治,取得国家独立,建立联邦共和制推翻封建统治,建立共和制。 小结:(1)、三国革命时,资本主义处于发展阶段是:工场手工业时期 (2)、革命相同的根本原因是: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知识点总结讲课讲稿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一)19世纪6、70年达——十九世纪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产生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内部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列强侵略摧残) ②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瓦解着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造条件。(主要原因)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④外商企业的刺激。 2、产生:19世纪70年代前后,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通商口岸出现 3、途径: A、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B、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4、代表企业: 方举赞、孙英德上海发昌机器厂 陈启源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5、主要行业: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火柴业、造纸业、印刷业、船舶修造业、机器制造业 (二)甲午战争后——一战之前(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出现第一次高潮) 1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渝令各省办厂。 2、代表: 南通张謇大生纱厂 无锡荣德生、荣宗敬保兴面粉厂 唐山周学熙新洋灰公司 山西刘懋赏、冯济川保晋矿务公司 3、分布特点: 地区——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行业——主要是轻工业 (三)1912——1919(一战期间或者民国初年)短暂春天(黄金时期) 1、原因:①辛亥革命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民国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 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2、表现:①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增加。②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纺织业、面粉业

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中考复习专题之一·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11-6-8 返回列表
中考复习专题之一·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大国崛起) 知识整合
1.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条件
文艺复兴:14~16 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 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

新航路开辟:15~17 世纪,欧洲兴起的寻求黄金的新航路开辟把世 界各个地区连在了一起,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
的局面。同时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从此开始,使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 向世界各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英国
成果: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
资产
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发展资本主
阶级 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认为,英国革命是一
革命 场“欧洲范围的革命”
独立:1776 年 7 月 4 日《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美国诞生

美国
确立

独立
领导人:华盛顿 影响: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战争 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

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法国
重要文件:《人权宣言》

大革
影响: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民

命 主共和的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时间:1861~1865 年
巩固 美国
重要人物:林肯
和扩 南北
重要文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大 战争
作用: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
统一,促进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巩固 和扩

俄国 农奴 制改

概况:1861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作用: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人民革 命的发生,也使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对俄国摆脱落后状 况、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日本 明治 维新
概况:1868 年,明治政府推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作用: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