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

苏东坡
苏东坡

苏轼诗词选读

作者信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简析: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因对王安石新法持有异议,被人诬陷,调往杭州任通判。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析: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简析: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

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向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简析: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

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简析:《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我写苏东坡的文章:《一蓑烟雨苏东坡》

一蓑烟雨苏东坡

仿佛是一口气读完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可要写读后的感受时,却下笔迟迟,内心充满了惶恐与不安。那么无懈可击的一个人,那么让人情怀盈心却欲言又止的一个人,实在难以启齿他的好,因为好得太多,以至于会不得要领。

人物传记要客观呈现所写人物的生平经历,作者的情感蕴含那客观冷静的陈述之中。可对于苏东坡,我却分明感到林语堂先生在写他

时那份无法抑制的敬仰与尊崇,是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膜拜。真的,中国文坛上政坛上没有一个能与东坡比肩,他仿佛是上天降下的一颗星宿,光耀着泱泱华夏的前世今生。

他太过慧聪,为官为文为艺术,样样一流;他太过坎坷,一生颠沛,辗转南北东西;他太过淡定,笑看人生,无风无雨;他太过神话,知他爱他的人竟能抛却世俗,发自肺腑的崇敬他,甚至愿意为自己招来祸患。在这个古往今来皆为利来的社会中,能得到此种恩遇,该是最高的殊荣吧!苏东坡啊苏东坡,你该叫后人如何誉你,如何谤你,如何尊你,又如何去懂你呢?一蓑烟雨苏东坡,能观照你的哪个侧面,那种魅力呢?

未读此书之前,只晓得苏东坡一贬再贬,可真的未曾想过他竟然一生都在安家,一生都在流转。承蒙欧阳修的抬爱中得进士,之后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在京为官不到五年,到得杭州,于是杭州有了著名的苏堤,有了桌上的美味“东坡肉”,亦让西湖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誉;往密州任太守,几时明月,把酒问天,极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缠绵,于空灵中慰藉子由,也劝勉自己。

而真正让东坡著述丰厚,是由于“乌台诗案”险些送命,被贬黄州之时。孤鸿飘渺,幽人独往,他真切的实践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落落与决绝。然而,儒道相济,又深通佛理的东坡以一种彻悟经营着心性与生活。他泛舟赤壁,举首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的豪情感染着别人,也温暖着自己。但

是真正能囊括东坡性情的,也许不是这样的对酒当歌,而是竹杖芒鞋的飘逸。“莫听穿林打叶生,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的词句成为东坡最大的映照,而这首词的词牌与内容,细细揣摩,竟也是那样的天人合一,无懈可击。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洞察世事的东坡终于给了人生一个最好的命题与注解。

或许就是这烟雨一生,让他无论在哪里,不管是人间天堂的杭州,还是瘴疠肆虐的海南,都能随心随性,在与天地,与自然地契合中寻求精神的安然与解脱,他的心性始终未改,赤子本色从一而终。对人对物,真心真情;爱人爱物,坦荡纯净。这样的他,即使一生烟雨,也阻挡不了人们爱他的脚步。而我,亦步亦趋,是从众中的一员。

流泪的欢笑

——观《苏东坡》有感

冷寂的冬日,竟然在万千电视剧中觅得陆毅版的《苏东坡》。对苏东坡总是怀着别样的情感,他为官、为人、为朋友样样堪称楷模。他以无风无雨的心性洞察世事,观望人生。此次观《苏东坡》,千般情绪,万般怀想涌上心间。

观《苏东坡》,总是在泪流满面间感叹他的文韬武略,才能过人,但更让我心动难抑的是苏东坡以“闲人”自适,却一直都在做利国利民的大事,他是一个真正心系天下,并且身体力行的从政者,为官者。无论在怎样的遭遇里,他都能有效的将遭遇化解,变遭遇为际遇,给天下一份满意的答卷。

苏轼以他卓越的才能深得朝廷的垂爱,宋仁宗爱他,宋神宗亦爱他,皇帝身后的最重要的女人——皇后们更是欣赏他。或许是天纵之才遭人嫉恨,苏轼的周围总是不断飞舞着一群又一群的苍蝇小人。这些小人唯恐苏轼在京得势,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弹劾他,陷害他。天性率真的苏轼虽然为官一生,留在京都的日子却屈指可数。他的一生都是在外放中度过,他的一生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他的足迹遍及了大半个中国。对于苏轼来说,这是不幸,亦是幸运;对于他恩泽到的地方百姓来说,则是绝对的幸福与幸运。

嘉佑六年公元 1061年,苏轼外放到陕西凤翔出任签判。那时的凤翔深受西夏侵害,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苏轼到达凤翔,整修军营,安置难民,建立官户村,平定土匪叛乱,替民求雨。著名散文《喜雨亭记》由此写成。不到三年,苏轼将一个遍地荒芜的凤翔治理得井井有条。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异议,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王安石急于推行新法,所用之人大多为投机钻营的小人。这些小人无端构陷苏轼,迫使神宗再次将苏轼外放,所到之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杭州百姓因为还不起政府强行摊派的青苗贷款,被官府关押狱中。苏轼到任后,抚恤百姓,痛陈青苗弊端,并且将被押百姓释放。每每看到百姓疾苦,苏轼总是痛心疾首,丝毫不考虑个人得失,更不考虑小人们借此大作文章。他果敢有力、不留余地的工作作风,带给百姓数不清的恩泽。那首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便是苏轼第

一次外放杭州时所作,“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从此多了一个美誉,那就是“西子湖”。

熙宁七年公元1075年,密州大旱,蝗灾严重,百姓们颗粒无收。许多家庭养不起孩子,将孩子扔在路边。匪患迭起,滋扰百姓。密州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是年,宋神宗因看到郑侠的《流民图》,痛哭流涕,才知道执行新法的官员报喜不报忧,一味的虚报瞒报,哄骗朝廷。在内外交患的情况下,神宗任命苏轼为密州太守。下车伊始的苏轼,来不及半刻停歇,安置弃婴,向密州官员了解具体情况。面对蝗灾、旱灾、匪患、饥荒的严峻局面,苏轼找出救民的第一条措施,开放盐禁,允许小商小贩卖盐,给百姓找出一条生路;其次,苏轼利用密州产盐的有利形势,向青州以盐换粮,饥荒局面得到控制;再次,苏轼善于布兵,他亲率官兵剿灭匪患,军事才能由此可见一斑;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老天久旱无雨,情况日益严重。前来监视苏轼的邓绾为了陷害苏轼,怂恿百姓们央求苏轼求雨。下雨本是天道,面对百姓的苦苦哀求,苏轼无奈答应。或许是他的亲政廉政感动上苍,雨竟然被求来了,密州的干旱由此缓解,而苏轼从此更是声名大振。在密州期间,苏轼写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著名词作。我更喜欢的是他那首《江城子密州出猎》,面对朝廷又一次割地求和,苏轼内心痛恨,带领官兵到外狩猎,写下雄心豪放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这才知晓,原来苏轼是深谙军事,善于统兵打仗的啊!

熙宁九年公元1077年,黄河决口,下游徐州地区大受其害。苏轼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调动军队护卫堤坝,与官兵抗洪救灾。他面对灾难处变不惊,科学缜密地铺排抗洪事宜。陆毅演的苏轼神形俱似,尤其是苏轼部署工作的台词,我特别喜欢:“集中州内所有船只,系绳索于墙堤口,以防浪冲之险;赵通判,维持好城内秩序,凡有偷窃救灾物资者,一律严惩;陈粮曹,调度足够粮食,以确保护城劳力的饮水吃饭,不得有误;周副曹,集中所有的郎中,带药到州衙,腾出房子,为前方劳力救伤治病。另外,派几个郎中去巡查城内各个水井,以确保饮水干净,以防瘟疫……”苏轼的吏治才能卓越,各个方面考虑周密,善于统管全局,又善于抓住重点,一点一面尽数考虑。但凡诗人总有志大才疏之嫌,在苏轼这里当休矣!十几天与军官吃住堤坝,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徐州洪水退去,百姓欢呼着将题着“再生父母”的匾额送到苏轼手中。苏轼的勤政、善政让他所到之处旧貌换新颜,无不政绩斐然。

政绩斐然的苏轼不断遭到构陷,他人生最黑暗的时期终于来临。李定、舒亶、张璪等小人在宰相王珪的授意下,搜集苏轼诗文,罗织苏轼罪名。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8月,苏轼因诗获罪,被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时间的审问,苏轼受尽折磨,差点丢了性命。后因高太后及范镇等人的积极营救,12月获释出狱。

出狱后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没有俸禄,朝廷不提供食宿,其实就是带罪之身。苏轼到达黄州,看到农人们徒

手插秧,甚是辛劳,于是发明了一个新的插秧工具,名为“秧马”,黄州百姓又给它另起新名,为“苏公马”。没有俸禄,苏轼带领家人们开荒种地,亲耕田园,做起陶渊明,自号东坡;没有房子住,苏轼带领大伙建造房子,起名“雪堂”。看到黄州有丢弃女婴的恶俗,苏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己不得签署公文,管理政事,而无能无为的通判官员对此恶俗置之不理。气愤之下的苏轼积极倡导成立救儿院,一方面卖字画筹钱,一方面广泛募捐,以此拯救女婴。

苏轼在黄州五年,虽然没有担任要职,但仍然以心忧天下的胸怀关注民生,为百姓做事。旷达洒脱的东坡总是在寻找着自己的生命支撑,虽然有孤寂悲凉的慨叹,但更多是忘我忘情的忠君为民。黄州五年,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等脍炙人口的华美诗篇,还创作了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寒食帖》,奠定了他宋代第二书法家的地位。

长江的滚滚波涛浩瀚着东坡的满腔才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东坡的词句唱响了华夏大地的每个角落。难怪东坡说:“黄州是我的祸,也是我的福。感谢黄州,赠我诗词美文;感谢黄州,让我头戴斗笠,手扶犁耙,耕作田间山边,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农人!”黄州诞生了苏东坡,黄州成就了苏东坡!每每看到东坡在狱中受尽折磨,鬓生白发,泪落潸然。可是再看到他在逆境、险境中的大幽默、大智慧,又不免欢笑起来。潇洒的东坡其实有着彻悟人生的大智慧啊!

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年仅六岁的哲宗即位,由高太皇太后代理国政。从此,苏轼人生的黄金时间来临。太皇太后代政期间,废除新法,重用元祐老臣,起用司马光为相。王安石、司马光一个极左,一个极右,要不全盘接受新法,要不全盘循规旧制。苏轼总是从实际出发,客观求是,因此,并不得司马光垂青。即使废除新法,他也是科学实际地从新法利弊出发,而不是全盘否定。正是这样的原因,苏轼总是如同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虽然太皇太后一再挽留苏轼在京为官,但苏轼不愿与群小争辩,祈求外放到杭州。

杭州,可谓是苏轼的第二故乡,第二次到任距离第一次间隔十八年之久。十八年的岁月沧桑,书写着东坡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公元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大学士的身份到杭州任太守,从此,杭州开始了崭新的气象。是年的杭州遭遇瘟疫,旱灾严重,百姓颗粒无收。苏轼到任后,从治愈瘟疫开始,官方自办安乐坊,免费为百姓治病,并且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的奸商;打开官府粮仓,为百姓发放粮食,免除大家的后顾之忧。西湖淤泥严重,苏轼带领百姓疏杭浚道,治理西湖,并在西湖之上建造九座亭子。被苏轼整治过的西湖,更加妖娆着她的动人容颜。西湖之上的苏堤,就是百姓为感念苏轼,为他修建,以他命名的。即使现在去往杭州游玩,杭州人总会称赞,如果不是苏东坡,西湖就会不复存在,杭州就会缺少一颗璀璨明珠!

苏轼的足迹遍及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清明。杭州任期已满的苏轼被调往颍州赴任。赴任途中,接到朝廷圣旨。原来西夏来犯,那些成天以诬陷打压别人为能事的佞臣们此刻却在朝堂上缄口不言。太皇

太后果断任命苏轼为兵部尚书,统帅军队抵御西夏。东坡早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遗憾而今终于能够得以弥补。指挥作战的苏轼头脑清晰,思维缜密,尤其善于布兵用法。他深谙兵法之理,知己知彼,攻其弱点,将西夏打得大败而归。看到这里,倒是想到了,早年的范仲淹,也善于带兵打仗,当时流传: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看来,苏轼带兵,也与范仲淹有得一比啊!

得胜归来的苏轼并未邀功请赏,倒是那些群小们害怕他官至宰相,不止一次地阻挠朝廷的重用。苏轼不愿与之为伍,自请外放,前往河北定州。虽然太皇太后当政期间,苏轼亦是在外为官,但与前期相比,少了几多磨难,多了几分庇护。无怪朝云说苏轼有女人缘,竟得三朝皇后的赏识。他的黄金时间如此短暂,不久,太皇太后去世,哲宗亲政。这个堪称糊涂蛋的皇帝自然做出许多糊涂之事,太皇太后重用的那些大臣,他皆不用,又起用了一批诸如蔡京、章惇之流的佞臣。

说到章惇,他曾是苏轼的友人,后来听信小人从中作梗,与苏轼反目。反目就反目吧!此人心狠手辣,惩治起苏轼,绝不比苏轼的政敌们手软。苏轼后来被贬广东惠州,被贬海南儋州,都是拜他所赐。

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已是老迈之身。这里属于瘴疠之地,路途迢迢,苏轼只带着小儿子与王朝云前往。朝云,这个在苏轼晚年生活里的一抹彩霞,以她的才情、聪慧温润着苏轼的内心。到得惠州,也就是岭南,处处可见累累白骨,贬谪之人客死他乡,竟连收尸的人都没有!这里被称作贬官难以生还之地。历尽千帆的苏东坡,

已深深品尝人生的诸多滋味,他知道该如何安顿自己的内心。在惠州,他买地种橘,修建房舍,又过起他的田园生活。他著书立说,著写《易传》,还为百姓筹资建桥。谁言苏轼能贬倒,他是越贬站得越挺拔啊!“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吟唱此诗,别有一番乐趣。只是,垂垂老矣的东坡还是遭受了人生的又一重创,朝云先他而去。此时的东坡万念俱灰,已然看透世间一切。

但章惇、蔡京等人闻听苏轼的诗歌,怒从中来,又向皇帝进尽谗言,将苏轼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在苏轼以前,贬到那里的人无一生还,而且还属蛮荒尚未开化之地。公元1097年,苏轼到达儋州,以同样的心怀待人待物。这里的百姓得病不吃药,苏轼自行为百姓看病,并且亲自上山采药,以自己的躬身实践改变陋俗;这里的百姓不饮用井水,直接饮用河水,苏轼自己筹资募捐,为百姓掘井造福;更为主要的是,他成立乡学,传道授业解惑,教百姓们读书识字。在他的影响下,海南出现了第一位进士。苏轼对海南,影响更深远。

公元1101年,宋徽宗即位,诏苏轼还朝。千里迢迢的路途,灯枯油尽的苏轼所到之处,百姓们无不欢欣鼓舞,夹道欢迎。苏东坡以德冠天下,以文冠天下,以才冠天下,以能冠天下,更以他永远站立的灵魂冠天下。颠沛一生的东坡,终于病逝于跋涉的路途之中。命运似乎就是那样安排着,他的生在流转,他的逝也在流转。可是,他的一生堪称鸿篇巨制,波澜壮阔,每一个靠近他的人,都能从他身上汲取到无穷无尽的能量。历尽磨砺的东坡,流转一生又何妨?

谢谢陆毅演的苏东坡,竟让我如此清晰地厘清了苏东坡雄浑壮阔的一生,让我观望到他的各个侧面,让我对苏东坡有了更为立体和全面的认识。流着泪,欢着笑,又是悲,又是乐,在这流泪的欢笑里观东坡,识东坡,解东坡,谁言不是冬日暖阳呢?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八集 辛派词人

第十八集辛派词人 辛派词人,都是坚决主张抗金的,这一派的词慷慨激昂,愤呼怒吼,但都不免缺乏耐人寻味的深远意境。像陈亮就是这样,他是政论家,哲学家,主张做事要讲原则,但不能不讲功利。治国要靠农业,但不该压制工商。在小农社会里,这自然是不受欢迎的异端邪说。他上疏皇帝主张抗金,被当权者诬陷,几次蹲大狱。五十一岁时中状元,但没来得及做官,第二年就死了。他也许是中国历史上遭遇最悲惨的状元吧。 1186年,宋朝派特使去为金朝皇帝祝寿,这时金与宋已由原先的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其实不过是父子关系罢了。陈亮在写词为特使送行时,于是大发了一通感慨: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槀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辛派另一个重要词人是刘过,刘过与陈亮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坚决主战,反对议和。都曾向朝廷上书谈如何恢复中原,都以布衣终生,没有做过官。他对自号稼轩居士的辛弃疾非常崇敬,认为不仅谋略不次于东晋系国家安危的重臣陶侃,而且还有杰出的文才。 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拥七州都督,虽然陶侃,机明神鉴,未必能诗。 说得非常中肯。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即掌管一路军政和民政的最高长官。他约刘过去见面,刘过当时在西湖住着,一时去不了,就写了一首词寄去,这首词说,正准备带上酒和猪肘子之类的食物,在风雨中度过钱塘江去见辛弃疾,不想被香山居士白居易,林逋林和靖与东坡居士苏轼三个人挡住了。苏东坡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风景好着呢,为什么要走?白居易说,对了对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西湖这里的南高峰是值得一游的呀。林逋却说,你们两人说的不对,还是到孤山去赏梅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多有意思,等天晴了,再去拜访辛弃疾也不晚,还是先在这里游玩一番吧。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访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这首词,把在西湖住过的三个诗人搬出来,将他们的名句改为对话,写得像个微型的独幕剧。全词不讲含蓄,不讲跌宕,构思奇特,挥洒自如。据记载,辛弃疾看了就非常喜欢,岳飞的孙子岳珂跟刘过开玩笑说,词倒真是好词,就可惜没有药来治你这白日见鬼症。与一百年前乃至四百年前的古人聊天聊得有滋有味儿,可不是白昼见鬼吗? 刘克庄也是辛派人物,诗和词都有较高的成就,不过他比辛弃疾晚了半个世纪,又活了八十多,死后七年南宋就灭亡了。他对辛弃疾佩服得五体投地,说辛弃疾的词“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刘克庄是南宋后期诗坛盟主。南宋前期是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江西派讲究用典,到后来诗成了典故展览,于是出现了反江西派的江湖派,主张不用典。刘克庄是江湖派成就最大的诗人。 十三世纪初,宋王朝想图侥幸,去进攻金朝,结果大败。于是定立嘉定和议,规定每年要交纳绢三十万匹。刘克庄写诗挖苦说: 诗人安得有春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战败求和,要向金朝交纳绢百万匹,诗人还能有衣服穿吗?为满足金人的需索,西湖这里干脆砍了垂柳改种桑树吧,好多养蚕织绢去送礼呀。 刘克庄的《沁园春.梦孚若》也是一首怪词,他所梦的这个朋友,这时已经死了。因此写这首词,只是为了悼念亡友。而悼念亡友也只是由头,实际上在抒发心中的愤懑。

苏轼的诗句50句

苏轼的诗句50句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诗句,欢迎大家参考! 1、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苏轼 2、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苏轼 3、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5、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 6、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苏轼 7、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苏轼《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竹外桃花二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 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一作:强掳)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一作:人间;尊通:樽)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0、音音音,尔负心,真负心,辜负我,到于今。记得当年低低唱,浅浅斟,一曲值千金。如今抛我古墙阴,秋风荒草白云深,断桥流水无故人。凄凄切切,冷冷清清。——苏轼《古琴吟》 1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 1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13、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苏轼《行香子》 1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东坡《赤壁赋》 15、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苏轼 16、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苏轼 17、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苏轼《南乡子》 18、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苏轼 19、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苏轼《水龙吟》 20、云海,天涯两渺茫!功成,名遂还乡!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殇!——苏东坡《南乡子》 21、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

《西湖》总导演夏燕平 西湖不是纯自然的美景。 她不像黄山、九寨沟,西湖是千百年来人类治理疏浚、依势造景的山水之湖泊;她不像漓江、张家界,西湖是千百年来人们感怀世事、寄托情绪的精神之湖泊。因此说,西湖的美是天造人设的,《西湖》纪录片亦复如此。 许多第一次来到西湖的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西湖之于中国人,太熟识了。 因为熟识,后来便不大有人愿意说西湖,也不是完全没有,而是怎么也说不好西湖。近代以来,西湖没有足以背诵的文,没有足以传唱的歌,没有足以传世的画,当然也没有足以把玩的影像作品。 影像作品,有出息的影像作品,是挑战观众的视觉经验,你得给人以陌生的东西。西湖,人们还陌生吗? 当我们离开西湖的景致,蜷缩在看不见风景的房间,把西湖这盘千年长度的磁带,往回倒的时候,我们发现,西湖,其实人们还是陌生的,陌生正是在于人们的熟识:“熟视无睹”。西湖是沧海桑田。从海水浸蚀的瀉湖,到可灌溉之湖,鱼虾之湖,饮用之湖,直至审美之湖。是经过几千年的自然造化和巧夺天工。远的不考,拜苏东坡之大名,我们都知道苏堤。其实还有与其比肩的杨公堤、稍逊风骚的赵公堤、早己隐入十万人家的白公堤……仅苏东坡治下的那次疏浚,就动用了二十万民工。 西湖是“户盈罗绮”。南宋在偏安的同时,却也创造了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明。南宋后期,临安加上流动人口,约有一百四十万。城内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当时欧洲最著名的大城市伦敦,人口不过三万四千。难怪元初马可·波罗惊叹杭州是“天堂之城”。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说:“两宋时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法国汉学家贾克·谢和耐说:“13世纪的中国,其现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惊的……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这个“现代化”还包括精神文明的程度,因此,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西湖是东南佛国。弘一法师《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说:“杭州这个地方,实堪称为佛地,因为那边寺庙之多,约有两千余所,可想见杭州佛法之盛了。”除了庙宇林立、高僧大德云集之外,更重要的是,佛家义理通过日常生活渗入杭州人的饮食起居,一年一度,历时三个月的声势浩大的“香市”便是足证。不仅东南大地,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皆“认祖归宗”。道家在西湖有著名的“葛洪炼丹处”等十多处道观。马可·波罗之后,传教士们先后来到杭州,于是杭州有了基督教堂、天主教堂二十多座。伊斯兰教在杭州也有相当的传播,建有约五座清真寺。 西湖是唐诗宋词。许多人初来乍到却似曾相识,是因为他们早就熟悉了文学的西湖:宋之问“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文传千古的还有:李清照、林和靖、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陆游、陈亮、姜夔、梅尧臣、范成大、朱熹、岳飞、文天祥、吴文英……元明清时的马可·波罗、于谦、袁宏道、张岱、袁枚、郑板桥、康有为、陈曾寿……近当代的名人孙中山、张静江、蒋介石、司徒雷登、鲁迅、周作人、戴望舒、郁达夫、李叔同、夏衍、毛泽东、周恩来…… 西湖是“勾栏瓦舍”。中国的戏曲艺术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样式,肇始于南宋时期的杭州,戏和文自此合璧,南方人谓之“戏文”。汤显祖、关汉卿、李笠翁、洪异等都在西湖这个舞台上有过充分的表演。中国有四大民间故事,其中两个故事的发生地传说在西湖:《白蛇传》

苏轼诗词中的25首名篇佳作

苏轼诗词中的25首名篇佳作,每一首都有千古名句 韦某一笑是诗词 发布时间:18-01-1612: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词豪放恣意。 今天来拜读一下苏轼的古诗和宋词。 诗歌 1、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5、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6、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代: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7、 海棠 宋代: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8、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9、 春宵 宋代: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苏轼的宋词 10、 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东坡解说词

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摘要) 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 第一集《雪泥鸿爪》 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东坡肉It's verydelicious。 明月几时有。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不知天上宫阙,今夕就是何年。一种人生态度,凝结幸福生活的秘诀。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近千年来,她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与刻画。 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词赋,临摹她的书法,谈论她的生平轶事。 乘风归去。她就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就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她喜爱至今? 崛起于才华一考成名 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 今天的三苏祠,曾经就是苏家的老宅。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扇门里走出来。她们就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她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苏东坡最大的一个幸运,就就是她父亲带着她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当年考试的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 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她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欧阳修估计就是她的学生曾巩写的,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给个第二名吧。 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就是苏东坡。 欧阳修说,她(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自己经常读她的文章冒汗,她说三十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 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三十岁时,她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 跌倒于才气牢狱之灾 苏东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就是积贫积弱的王朝。 宋仁宗去世后,宋神宗即位。她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就是王安石变法。 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变法机构,新法没有起到正面效果。朝廷官员以支持变法与否而分裂成两派。内耗式的党争愈演愈烈。 宋神宗,急于做出改变。宋神宗的急切、王安石的独断,让苏东坡陷入了忧虑。 明知就是以卵击石,苏东坡还就是忍不住要发声。她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以及变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苏东坡等人的劝谏无法扭转大局。王安石变法的第三年,欧阳修辞去官职,退隐林泉。不久后,司马光也向朝廷递交了辞呈,隐居洛阳。 公元1071年,七月里,苏东坡来到杭州任通判。在江南绵绵细雨中,她听到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苏东坡只能通过文章来代替老百姓,表达其悲愤之情。 御史台的官员,弹劾苏东坡在《湖州谢上表》中,大放厥词,愚弄朝廷。接着她们找出苏东坡的诗集,指责苏东坡讥讽朝政,犯欺君之罪。 前来抓捕苏东坡的差官气势汹汹,径直闯入州衙。差官下令差役,用绳子把苏东坡捆起来,押往京城受审。

(完整版)苏轼诗词精选

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

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

唐诗宋词朗诵解说词

唐诗宋词朗诵解说词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 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眼望“国破山河在”老泪纵横的杜甫;这一边有听一曲琵琶泪洒青衫的白居易,那一边有登楼远望心忧天下的范中淹;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挑灯看剑,夜夜梦里沙场秋点兵;柳永为“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吟咏歌唱,李清照则为“梧桐更兼细雨”黯然神伤。 唐宋诗词歌赋是一座巍巍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唐宋文学又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能听

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有春光乍泄的蝶恋花,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捧出这部宝典,我们能感觉到它的份量:刻写历史,它刀刀见血,鞭笞黑暗,它字字带泪,思索人生,它笔笔入理,憧憬光明,它声声不倦。含英咀华,我们也能体味到它的博大:它是历史的凝固,也是现实的观照,是文人的妙笔,也是哲人的沉思;是千里茑啼的锦绣江山卷,也是宫庭王朝的血雨腥风图;它的大漠孤烟,它的塞外鼓角,它的新坟旧鬼,它的金风玉露,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界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 今天晚上,在这个古来圣贤千百次吟咏过的新年之夜,让我们共同举起唐宋名篇这樽美酒,邀明月至花前,引诗情到九重,在一声声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中,开启一次美的旅程。 《琵琶行》唐白居易 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清脆美妙,白居易的

陈展解说词

遗爱湖公园梅花馆陈展解说词 梅花清贞雅逸、幽峭超然、气韵清香、冰肌玉骨。严冬时节,它凌霜傲雪,卓然开放。 “识得梅花是国魂”,梅花备受推崇和敬重。梅花那宁折不弯、坚贞不屈的品质与不畏艰难、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以及由此衍生出来“清气”、“骨气”、“生气”,凸显了中华民族战胜困难永不言败的民族气节,成为人们在追求人生理想时的参照与坐标。 首先进入序厅。序厅采用了半景画手段处理,用梅花格做窗景,远处是苍松翠柏,中景为竹子,近景为梅花,整个画面生机勃勃,衬托梅花不畏寒霜,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是展厅的第一部分识梅 梅花是蔷薇科李属的落叶乔木,冬末春初先叶开放,花瓣有白、红、粉红等多种颜色,它神、态、色、香俱居上乘,是传统的观赏植物。 这是展出的是梅花栽培 梅树在中国的栽培历史已有数千年,据考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脯梅”、“元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我国古人在单纯采收野梅果实应用阶段主要应用方式有二种,一为用酸梅果子祭祖,二为在羹汤制作中调味。 这张照片是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果核。它说明在人类远古的石器时代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这段时期)

,梅果就是人类的食用之物。 这是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图的梅核;湖北荆州博物馆出土的梅核。 又说梅花分类 梅花属蔷薇科落叶乔木,在中国有数千年的栽培史。它喜阳光,耐干旱和寒冷。梅花品种已达300多个,分为3大种系、5大类别、l8个花型。 这是梅花品种图。真梅种系。杏梅种系。樱李梅种系。 梅花的根因繁殖方式不同分为两大类,一是采摘梅、桃、杏、李等果实,用其种子播种做砧zhēn木而后嫁接培育梅花后代的实生根系,二是用梅枝扦插、压条生产的梅花苗木的自生根系,也叫茎源根系。 梅花的主干及大枝多呈黑褐色、紫褐色,有深浅不一的纵驳纹,按生长姿态有三种类型即直枝、垂枝、曲枝。 梅花有定芽和不定芽,并且茎尖有“自剪”习性。梅花的花芽和叶芽常混生,有一芽一叶、一叶三花、一叶四花等。 梅花的叶为单也互生,叶片多卵形、阔卵形等。叶的大小、形状、色泽等是识别梅花品种的重要特性之一。 梅花的花是我们栽培和欣赏的主要对象,也是区分品种的重要标准。它有花梗、花萼、花托、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有单瓣、复瓣、重瓣之分,有红、粉、白等色彩之别,还有碟、碗、台阁等态势的不同,给人以多方面的美感。

苏轼诗词全集

「苏轼」诗词全集(3459首) 新窗口打开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 3、《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5、《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 6、《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 7、《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小溪鸥... 8、《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美人微... 9、《江城子·腻红匀脸衬檀唇》 腻红匀脸衬檀唇。晚妆新。暗伤春。手拈花枝,谁会两眉颦。连理带头双□□,留待与、个中人。淡烟笼月绣帘阴... 10、《浣溪沙》 风卷珠帘自上钩。萧萧乱叶报新秋。独携纤手上高楼。缺月向人舒窈窕,三星当户照绸缪。香生雾縠见纤柔。 11、《浣溪沙》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2、《浣溪沙》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归来冰颗乱黏须。 13、《浣溪沙》 醉梦醺醺晓未苏。门前辘辘使君车。扶头一盏怎生无。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须。 14、《浣溪沙》 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天寒酒色转头无。荐士已闻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醉中还许揽桓须。 15、《浣溪沙》

太昊陵通用解说词

太昊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太昊陵庙寻根谒祖。太昊陵庙是为开创中华民族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太昊伏羲氏修建的规模宏大的陵和庙。因太昊伏羲氏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其陵庙称为“天下第一陵”。 【洪武驻跸碑亭】是为纪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驻跸于此,亲临致祭太昊伏羲氏修建的碑亭,亭下碑刻“洪武驻跸”四字,为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亲笔手书的擘窠草隶,碑文详细记述了朱元璋与太昊陵庙的渊源。 【羲皇文化广场】眼前这片规模宏大的广场是羲皇文化广场,总面积64000平方米,由中心广场、午朝门广场、蔡河和观礼台四部分组成。“昔日伏羲于蔡水得白龟,凿池以养之”。蔡水就是今天的蔡河。观礼台位居太昊陵庙中轴线上,南延湖面而建,东西宽90米,南北长60米,契合《易经》阴六阳九数理。曾在此举办了两届中华姓氏文化节。现在,羲皇文化广场已成为集节会庆典、文化娱乐、商务会展、休闲健身、经贸流通、社会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每年举办各类活动500多场次,年交易量亿元以上。夜幕降临,这里华灯闪烁,游人如织,天、地、人融为一体,水、灯、景交相辉映,更显羲陵之肃穆庄严,龙湖之烟波浩缈,众生之悠闲安康,是和谐淮阳的真实写照。 【渡善桥】前面这座桥叫渡善桥,老百姓俗称“面桥”。意思是说到了这里的善男信女们就要和人祖爷见面了,应去除杂念,万心归善。千百年来,伏羲对中华儿女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蔡河上一共有三座这样的桥,东面的叫东善桥,西面的叫西善桥,分别与东天门、西天门对应。 【午朝门】在古代,午指南方,此门朝向南方,故名午朝门。又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把皇城南门定为午门,此门仿其规制而建,俗称“午门”。午朝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红门金钉,中门九排九路,两侧七排九路,属帝王规制。东西两侧有两掖门,分别叫东天门和西天门。古代,只有皇帝或手捧圣旨的钦差大臣朝拜人祖才走中间这道门,平时文官走东天门,武官走西天门,俗称“文东武西”。现在是社会主义新社会,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人人平等,不分贵贱,就请今天的主人们直入午门,随我一同探寻民族的源头、文化的滥觞、精神的家园吧! 【午朝门洞】镶嵌中间的“龙师人皇”匾额为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御笔亲题。伏羲以龙纪官,故为龙师;居三皇之首,为人之先皇。右边“中华始祖”匾额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伟长题写,肯定了伏羲氏的中华始祖地位。左边“昊德宣猷”匾额为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赞扬伏羲公正廉明办事,全心为民谋福祉。悬挂两侧的“观象于天,观法于地”匾额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题写,是说伏羲探究天地间奥秘,总结其运行的规律,用以指导部族的生产生活活动。 【过午朝门洞】太昊陵庙春秋时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宋以来,不断完善,现存多为明清建筑,分外城、内城、紫禁城,占地875亩。后来,由于战事等诸多原因,陵庙面积不足300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实施了三期拆迁建设,恢复了原有面积和部分建筑。

苏轼的古诗大全

苏轼的古诗大全 1、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海棠——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6、春宵——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7、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8、磻溪石——苏轼 墨突不暇黔,孔席未尝暖。安知渭上叟,跪石留双骭。 一朝婴世故,辛苦平多难。亦欲就安眠,旅人讥客懒。 9、守岁——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10、大秦寺——苏轼 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 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原田浩如海,衮衮尽东倾。 11、石鼻城——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12、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苏旅游解说导游词_导游词

江苏旅游解说导游词 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今天橙子为大家带来江苏旅游解说导游词。 江苏旅游解说导游词篇1 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留园是明万历年间太仆徐泰时建园,时称东园,清嘉庆时归观察刘恕,名寒碧庄,俗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茸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改名留园。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齐名,为全国“四大名园”。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留园占地30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该园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重檐迭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部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 全园曲廊贯穿,依势曲折,通幽渡壑,长达六七百米,廊壁嵌有1/ 7

历代著名书法石刻三百多方,其中有名的是董刻二王帖,为明代嘉靖 年间吴江松陵人董汉策所刻,历时二十五年,至万历十三年方始刻成。 留园三绝是:冠云峰、楠木殿、鱼化石。 鸳鸯厅,为一屋两翻轩,由南北两厅组成,南北两厅装修不同。北为方梁有雕花,是男主人会客的地方;南为圆梁,无雕花,北厅地砖也比南厅大,南厅是女主人会客和男主人听音乐的地方。 江苏旅游解说导游词篇2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为旅游者的神往之地。景区现有面积100公顷,保护区面积475.9公顷,作为苏州的一个重要旅游窗口,虎丘屡获殊荣,先后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AAAA级风景区,并于20xx年12月份通过了ISO9001—14001双体系认证。 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占地仅三百余亩,山高仅三十多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朴雄奇,早已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剑池幽奇神秘,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令人留连忘返;千人石气势磅礴,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话。位于虎丘西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 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相丰富,群鸟绕塔盘旋,2/ 7

泰山导游词精选_泰山景点解说词.doc

泰山导游词精选_泰山景点解说词 从古到今,人们总把泰山作为一个高大、美好、高尚、坚毅的形象,导游在介绍泰山时都说了哪些导游词呢?游客们更喜欢哪种泰山解说词呢?下面是带来的泰山导游词,仅供参考。 泰山导游词一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导游张XX。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到五岳之一的泰山旅游观光。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之北,海拔1545米,为我国五岳之东岳。泰山雄伟壮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像一座民族的丰碑,屹立于中华大地。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游泰山,一般先游岱庙。岱庙位于泰安城内,南起泰安门,通天街,北抵泰山盘道、南天门的中轴线,为历代封建帝王到泰山封禅时举行大典的场所。你们看,这是岱庙主殿天贶殿,是我国三大宫殿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岱庙碑刻林立,由秦至清共160余块,多藏于汉柏院内。大殿前还有秦始皇的无字碑。院北东御座是帝王来泰山封禅时休息的地方。岱庙真是一个历史文物、诗文、绘画、书法、雕刻艺术的综合博物馆啊!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主峰。主峰的东侧有一个观日石。传说古人爬山时,很难看到日出,人们齐心协力从山上搬来一

块大石头,成了今天的观日点。现在人们只要站在观日点上,就可看见日出了。 大家休息一下,留个影,如果留完影的话,请跟我一起下山。 游客们,泰山的景色确实很雄伟。如果您还没有尽兴,那就带着您的亲朋好友再次来泰山旅游观光。小张在泰山随时恭候您的光临!谢谢大家! 泰山 泰山导游词二 泰山实际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恒山、华山,仅占第三位。与全国的许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但它为什么成为赫赫于古今的"五岳之长"、"五岳独宗"而独享盛名呢?这要从泰山的地理环境和原始宗教谈起。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览众山斜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冶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从古到今,人们总把泰山作为一个高大、美好、高尚、坚毅的形象,热情加以歌颂。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在他的>中就写道:"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马迁的

苏轼解说词

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也是无所畏惧的,【词人不避风雨不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和坦然火大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语双关】以曲笔抒发情志,表现词人经历风雨后内心的坦荡平静和超脱,一方面经历过风雨的人更盼望天晴,多少有些失意,另一方面更加显示出作者多往事的释怀态度,他已不再去计较得失了。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即事抒怀,紧扣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表达旷达超脱的情怀。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接下来:按照自己的理解,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板书:任(“徐行”)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

苏东坡的优秀诗词和诗句

苏东坡的优秀诗词和诗句苏东坡的优秀诗词和诗句篇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瞧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东坡的优秀诗词和诗句篇二

苏东坡解说词

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摘要) 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 第一集《雪泥鸿爪》 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东坡肉It's verydelicious。 明月几时有。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种人生态度,凝结幸福生活的秘诀。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 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词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 乘风归去。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 崛起于才华一考成名 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 今天的三苏祠,曾经是苏家的老宅。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扇门里走出来。他们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苏东坡最大的一个幸运,就是他父亲带着他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当年考试的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 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欧阳修估计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给个第二名吧。 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 欧阳修说,他(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自己经常读他的文章冒汗,他说三十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 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 跌倒于才气牢狱之灾 苏东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 宋仁宗去世后,宋神宗即位。他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是王安石变法。 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变法机构,新法没有起到正面效果。朝廷官员以支持变法与否而分裂成两派。内耗式的党争愈演愈烈。 宋神宗,急于做出改变。宋神宗的急切、王安石的独断,让苏东坡陷入了忧虑。 明知是以卵击石,苏东坡还是忍不住要发声。他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以及变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苏东坡等人的劝谏无法扭转大局。王安石变法的第三年,欧阳修辞去官职,退隐林泉。不久后,司马光也向朝廷递交了辞呈,隐居洛阳。 公元1071年,七月里,苏东坡来到杭州任通判。在江南绵绵细雨中,他听到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苏东坡只能通过文章来代替老百姓,表达其悲愤之情。 御史台的官员,弹劾苏东坡在《湖州谢上表》中,大放厥词,愚弄朝廷。接着他们找出苏东坡的诗集,指责苏东坡讥讽朝政,犯欺君之罪。 前来抓捕苏东坡的差官气势汹汹,径直闯入州衙。差官下令差役,用绳子把苏东坡捆起来,押往京城受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