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直辖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机制_廖和平

重庆市直辖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机制_廖和平
重庆市直辖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机制_廖和平

第26卷 第6期

2007年11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 ICAL RESEARCH V o l 26,N o 6N ov ,2007

收稿日期:2007-05-30;修订日期:2007-09-20

基金项目: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廖和平(1964-),女,重庆市人,教授。主要从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及土地利用规划研究。E -mail:liaohp@sw u edu cn 重庆市直辖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机制

廖和平1,彭 征2,洪惠坤1,程 希1

(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2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

摘要:本文采用以城市土地利用年均扩展指数来表征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及其空间差异、以关

联度系数来刻画要素因子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机制的研究思路,初步构建了一种以城市土地

利用面积、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生态以及其他因素相结合的指标系统,以此定量揭示

城市空间扩展动态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的评价方法。通过对重庆市1997年直辖以来近10年的

城市空间扩展实证研究表明,重庆城市由直辖初期的 极核式 空间布局逐步发展成为由

分散集团式 和 集中型同心圆式 组合成的复合式空间格局。而经济水平的持续发展是重

庆市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原因,政府引导下的大型项目建设及市场导向的乡村工业化建设过

程,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影响要素和扩展机制之一。

关键词:重庆;直辖;城市空间扩展;动力机制

文章编号:1000-0585(2007)06-1137-10

1 引言

城市空间扩展及其形态演变是城市内部发展压力作用于外部形态所产生的结果,其演变动力来自不同时空尺度下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深层因素,是人地系统复杂相互作用过程的具体表现。一般而言,城市化是城市空间扩展的直接动力,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带来经济、人口、物质、能量、信息等的快速集聚,在空间上直接表现为城市规模扩大、腹地空间增大、城镇数量增多等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地理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城市空间的外延扩展[1]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长

期以来有关我国城市空间扩展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尽管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2~10],但大

多数为定性和宏观的,难以有效反映城市空间扩展变化与驱动机制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难以满足建立城市空间扩展动态演变模式的需要。

重庆市是我国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带动我国西南区域经济和城市体系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自1997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5次会议决定将重庆市设立为中央直辖市以来,近10年中重庆市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快速提升,城市的空间扩展也随之发生着剧烈变化。1997年重庆市刚刚直辖时,重庆城市呈 极核式 空间布局,到2004年,重庆城市土地利用的总面积已达879 9913km 2,大致呈 分散集团式 和 集中型同心圆式 组合成的复合式空间格局,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3 5%。由于重庆市地处山地,地形复杂,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在高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准确把握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确立城市合理空间结构的前提和基础。如何

1138 地 理 研 究26卷把握直辖以来重庆城市空间演化的一般性规律及其内在动力,通过有意识的主动调控以指导城市发展规划的实践,促进城市空间演化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推动我国西南区域经济和城市体系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研究城市空间扩展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分析城市扩展速度在不同空间方向上的差异[11~13]。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变进程,进而探讨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已成为当前城市扩展演变研究的有效途径。这种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建成区、城市边缘区及城乡结合部的空间动态演变进程、扩展模式进行具体而详细的空间分析,总体上勾画出城市扩展的空间演进过程,具有简明直观的优点[11~23]。然而,由于按空间方向划分的地理单元并不具有均等的城市土地面积,因而其城市扩展速度并不具有严格意义的可比性,同时这种方法无法辨析出城市土地利用的扩展中心及在相同方向区域内城市扩展的空间差异。此外,目前有关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机制研究中,由于普遍存在着相对宏观和难以定量的一些困难[14~24],如何有效反映驱动力与城市空间扩展变化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满足建立城市空间扩展动态演变模型的需要,在研究方法方面尚待进一步完善。

2 1 模型方法

针对目前城市扩建扩展研究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采用以 城市土地利用年均扩展指数 来表达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及其空间差异、以灰色关联度系数来刻画要素因子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机制的研究思路。

2 1 1 城市土地利用年均扩展指数 为了准确刻画城市空间扩展的强度及空间差异,本研究提出采用实地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将研究区的城镇建设用地与工业建设用地加以合理区分,用 城市土地利用年均扩展指数 来刻画上述两种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 城市土地利用年均扩展指数 是指城市特定地理空间单元(例如,城市内部的次级行政区)在一定研究时段内的城市土地利用扩展面积(城镇建设用地+工业建设用地)占其特定地理空间单元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具体公式为:

A t~t+n i =[(

B t+n i -B t i )/n]/T 100

式中A t ~t +n i 为空间单元i 的年均扩展指数。B t +n i 、B t

i 分别为在t +n 年及t 年时的城镇建设用地与城市工业用地总面积。T 为所研究空间单元的土地总面积。

为了便于比较不同研究时段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强弱快慢,计算各空间单元的年平均扩展指数,可以采用各空间单元的土地面积对其年平均扩展速度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25]。

2 1 2 城市空间扩展要素的关联度系数 一般而言,城市空间扩展是由内在适应性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各种影响要素的作用强度会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每个城市不同的空间形态和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内部适应性因素决定了城市的初始性状,即通过此类因素的影响,城市始终保留这些因子的性状与特征,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外部驱动因素是城市在形成过程中影响城市发展速度和城市形态以及空间地域格局的外在性因素,通过这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发展进程及城市未来走势。这些要素主要包括城市创新因素、城市集聚因素、城市区位因素、资源禀赋,以及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城市发展潜力等。

6期廖和平等:重庆市直辖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机制1139

为了定量揭示上述要素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本文以城市土地利用面积(城镇建设用地+工业建设用地)为自变量,以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生态以及其他因素为因变量,构建了城市空间扩展的相关性验证指标体系。指标的初步选取参照国内外当前城市地域空间研究的系列最新成果[26~32],并进行合理分类,形成本研究所需要的指标集:

f指标体系={f自然因子,f集聚扩散因子,f交通因子,f经济驱动因子,f行为决策驱动因子,f城市特征因子}

因自然因子、突变性因子、技术因子等均为非定量因子,研究中仅对定量因子进行筛选,最终选取了3大类、6小类共17项指标作为影响城市空间扩展的主导要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关联度方法,对以上指标体系进行关联度筛选和分析。关联度越高,则表明影响程度越高,反之则影响程度越低[33,34]。

2 2 数据

本研究所涉及的重庆市直辖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数据,主要采自于通过实地调查和遥感解译所获得的1998~2004年期间三个时相(1998年、2001年、2004年)的重庆市土地利用数据(1 10万)。通过分析解译,获得了三个时相的城镇建设用地与城市工业用地信息,将其与重庆市40个区县行政区划单元进行叠合,获得该阶段重庆市各个区县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分异状况,进而概括出重庆城市空间扩展的一般模式。为方便比较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将三个时相的土地利用现状地类统一归并为城镇工矿及居民点、交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等8个一级类。

关联度分析中所涉及的3大类、6小类共17项指标的1998~2004年度的基础数据,均采自于重庆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3 城市空间扩展特征与模式

3 1 1998~2004年城市扩展变化特点

根据上述方法所开展的实证研究表明,重庆市直辖以来,城市空间布局及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扩张变化。1997年重庆市直辖时,重庆城市呈 极核式 空间布局。到2004年,重庆城市土地利用的总面积已达879 9913km2,大致呈 分散集团式 和 集中型同心圆式 组合成的复合式空间格局。直辖以来的城市土地扩展表现出了如下特点: (1)超常增长的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使城市土地以史无前例的超常高速外向扩展, 1998~2004年城市土地利用扩展面积达到316 11km2,年均扩展速度达到52 69km2/年。特别是在2001~2004年期间,城市土地利用的年均扩展速度约为直辖前(1949~1997年)的2倍;

(2)工业建设用地在1998~2004年期间扩展面积达到65 54km2,年均扩展速度达到11 26km2/年。工业建设用地在城市土地扩展中的贡献率不断增加,但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城镇建设用地,这与西方国家城市以居住用地为主导的扩展方式极为相似[35];

(3)以居住用地开发为主体的城镇建设用地从1998~2004年城市土地利用扩展面积达到248 57km2,年均扩展速度达到41 43km2/年。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具有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在市场供求规律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作用下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表现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政策敏感性;

(4)工业建设用地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步伐则相对迟缓,市场信号微弱。各区县政府的经济扩张热情持续不减,从而导致重庆市工业建设用地逆势而动,呈现出极强的扩展刚性。

1140 地 理 研 究26卷3 2 1998~2004年城市扩展的空间分异性

图1 1998~2004年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指数类型分布F ig 1 Allo cat ion of urban resident ial land ex pansion index ty pe in Chongqing (1998~2004)

3 2 1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

指数的空间分异 根据上述

方法,计算获得了1998~

2004年间重庆市城镇建设

用地扩展指数分布状况(图

1),从中可以发现:

(1)1998~2004年

间,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的

年均扩展指数为0 0504,平

均值为0 1233,标准方差

为0 2501。

(2)城镇建设用地扩

展具有很强的空间集中性。

仅占区域土地总面积

0 75%的两个高速及超高速

扩展类型区县(江北区、沙

坪坝区),就集中了

14 60%的城镇建设用地扩

展面积,而渝中区却没有新

图2 1998~2004年重庆市工业建设用地扩展指数类型分布F ig 2 A llo cation of industr ial land ex pansio n index ty pe in Chongqing (1998~2004)增城镇用地。

(3)城镇建设用地的

主扩展中心位于由渝万高

速沿线组成的东北向辐射

区。它距中心城区的外边

缘约4~100km,年均扩展

指数为0 7451,是总体水

平的14 8倍。次中心则呈

带状分布在襄渝铁路西部

的西北郊区,包括合川市、

铜梁县、大足县和永川市,

年均扩展指数为0 1107,

是总体水平的2 2倍。

3 2 2 工业建设用地扩展

指数的空间分异 从1998

~2004年间重庆市工业建

设用地扩展指数分布状况

(图2),可以发现:

(1)1998~2004年

间,重庆市工业建设用地

6期廖和平等:重庆市直辖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机制1141 的年均扩展指数为0 0137,是同期城镇用地扩展强度指数的27 17%。其平均值为0 628,标准方差为0 1836。

(2)工业用地扩展的空间分异更趋明显,空间分布趋于集中。超高速扩展型区县增加到了2个,其对总扩展面积的贡献率也由4 17%提高到了6 41%;停滞类型的空间单元减少到了4个。

(3)中、西部的工业用地扩展中心呈明显的圈层式分布,形成了北碚区、渝北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构成的城市近郊工业用地扩展圈和涪陵区、巴南区、江津市、壁山县、铜梁县构成的远郊城市工业用地扩展圈。

(4)成渝、襄渝和渝万工业用地扩展轴的空间扩展形态为轴向拓展的极化。在这一时期的扩展指数分别为1 0481、0 3038和0 2561,均属于高中速扩展型扩展轴,功能进一步放大。

3 3 1998~2004年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

从1998~2004年间重庆城市扩展的空间分异(表1)及城市扩展中心的空间迁移结果(表2)来看,1998~2004年间重庆城市的空间扩展具有以下特征:

表1 1998~2004年重庆城市扩展的空间分异

Tab 1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in Chongqing (1998~2004)

类型

年均扩展指数扩展面积土地面积数量(km 2)比例(%)数量(km 2)比例(%)类型区县超高速扩展区

1.1665.4920.72980.56 1.19大渡口、江北、南岸、沙坪坝高速扩展区

0.5373.7623.334897.81 5.95渝北、万州中速扩展区

0.2164.8420.515867.467.13九龙坡、北碚、长寿、璧山、合川低速扩展区

0.0931.329.915897.407.17潼南、铜梁、大足、永川超慢扩展区

0.0380.7425.5464709.1378.66巴南停滞扩展区

0.000.000.0022.56310.21渝中

合计316.1110082268.65100表2 1998~2004年重庆城市扩展中心的空间迁移Tab 2 Spatial transf ormation of expansion centers of urban land in Chongqing (1998~2004)扩展形态区域面积扩展指数扩展类型东西部近郊区877 73km 21 85超高速扩展型南北部近郊区2744 78km 20 30中速扩展型中部远郊区19914 78km 20 02超慢扩展型东南部远郊区

13897 10km 20 02超慢扩展型东北部远郊区21981 95km 20 01超慢扩展型 (1)沿渝万高速公路扩展轴的东

北部近郊区和沿襄渝铁路扩展轴的西部

远郊区是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增加的活跃

区与集中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

模式呈显著的圈层式结构,新增城镇建

设用地随着时间的推进成为一个递增过

程,由区域中心向外呈不规则连续的圈

带,且具有较强的空间集中性和中心向心性;

(2)工业建设用地扩展同时兼具明显的空间离散性和轴向集中性。成渝、襄渝和渝万工业建设用地扩展轴的空间扩展形态为轴向拓展的极化效应。由北碚、渝北、江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等区组成的近郊工业用地扩展圈空间扩展形态为扩大化的圈层效应。由涪陵区、巴南区、江津市、壁山县、铜梁县等组成的远郊工业用地扩展圈空间扩展形态为产业结构的重组、由慢速增长阶段到快速增长阶段的过渡阶段;

1142

地 理 研 究26卷

(3)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活跃中心正在向西北部及东北部迁移,但总体区域仍然位于渝西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高速扩展型区县由圈层式不规则连续分布逐步向北部、东北部和西南部集中。北部的城市土地利用扩展轴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而东南部的扩展轴已步入缓慢增长期;

(4)城镇建设用地在塑造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工业用地对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的作用正在强势扩大。在1998~2001年间,区域城镇建设用地的年均扩展指数为工业建设用地的14倍,发展至2001~2004年间,它们之间的差距已缩小至2倍。同时,工业建设用地对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贡献率也从前一时期的6 57%增加至30 80%,在塑造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中的作用日趋重要。

4 城市空间扩展的机制分析

4 1 关联因子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

应用2 1节模型方法中的关联度分析方法,以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面积为因变量,以影响重庆城市空间扩展的要素指标为自变量,构建了城市地域空间扩展的3大类、6小类共17项相关性验证指标体系。对上述要素指标体系进行了关联度筛选,并将关联度系数位于0 870~0 980间的不同要素关联度划分出了极度关联(关联度系数0 980~0 990)、高度关联(关联度系数0 970~0 980)、中度关联(关联度系数0 900~0 970)和低度关联(关联度系数0 870~0 900)4种类型(表3)。

表3 影响重庆城市空间扩展的要素关联度分析结果

Tab 3 C 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 about the f actors of urban land expansion in Chongqing

大类小类要素指标关联度系数关联类型

经济因子社会产值社会总产值0 977高度关联

工业0 972高度关联

农业0 879低度关联

建筑业0 981极度关联

交通运输业0 979高度关联

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0 985极度关联

固定投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0 979高度关联

基本建设投资0 969中度关联

住宅0 873低度关联

建筑安装工程0 976高度关联

消费零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 987极度关联

交通因子交通铁路0 880低度关联

公路0 935中度关联

人口因子全市人口全市总人口0 975高度关联

非农业人口0 973高度关联

郊区人口各郊区区县总人口0 948中度关联

非农业人口0 973高度关联

从表3不难发现,经济因子及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对重庆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最大,大部分属于高度关联类型,表明经济水平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是重庆市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原因。8项与城市空间扩展高度关联的指标要素中,社会总产值、工业、

6期廖和平等:重庆市直辖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机制1143

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工程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为经济指标,充分体现了经济水平的提高与城市空间扩展的高度相关性。人口因子指标中,城市总人口及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较大,而各郊区区县总人口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属于中度关联型,影响和关联度不大。农业、住宅、铁路等要素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都偏低。

4 2 政府及市场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

从宏观上讲,重庆市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力包括了产业结构转换、科技进步推动、地区或国家间的经济作用、制度和政策调控等。归纳起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二元理论模式,即由自上而下政府引导的(大型项目建设)城市空间扩展,以及自下而上市场导向的(乡村工业化建设)城市空间扩展两类模式。前者指政府有计划地投资建设新城或扩建旧城以实现人口集聚和乡村向城市的转型;后者是以乡村集体或个人投资为主体,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乡村地区的城市化,进而扩大城市用地空间。两类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具有不同的影响要素及扩展机制。

4 2 1 政府引导要素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 1949年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城乡人口迁移被被纳入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并制定了一系列的 农转非 政策。长期以来,招生、招工、土地征用、亲属投靠是城乡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国家通过计划,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从农村招收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已有城市的扩大和新城市的出现,成为改革开放以前城市空间扩展的主导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这种国家计划安排的城乡人口迁移在城市扩展中的引导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但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重庆市,如三峡工程等国家级或省级大型项目的新建和扩建,吸引大批劳动力和人才向项目所在地城镇(如龙宝、天城、五桥三峡移民开发区)集聚,促进了重庆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的空间扩展,对重庆人口的城乡转移和城市空间扩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1997年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地纷纷掀起兴办经济性特区的高潮。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市级开发区32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个),区县级开发区140多个。经过近10来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已经成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重庆市自上而下型城市空间扩展和外资型城市空间扩展的共同领域和主要场所。

4 2 2 市场导向要素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乡镇企业发展而引发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扩展道路。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市场导向要素成为推进城市空间扩展的主体。目前,我国刚刚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36],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最主要动力。随着乡镇工业在小城镇的集聚,小城镇逐渐成为综合性的社区中心,也成为农民务工经商的理想场所。高收入的吸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召唤,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成为不可阻挡之势[37]。重庆市在1998年共有626个集镇,建成区面积为168 80km2,建成区平均规模仅0 2697km2。到2004年,重庆市所属乡镇企业在当年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91 63万人进入各级乡镇工业[38]。与此同时,城镇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287 11km2,平均规模达到0 4586km2,年均递增11 20%。可见,市场导向下的乡村工业化是经济较发达的乡村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5 结论与讨论

城市空间形态是由诸多动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其演变动力来自不同时空尺度下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深层因素。从城市功能层面上看,重庆城市群是我国西南地区区

1144

地 理 研 究26卷

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在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形成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在我国西部大开发大背景下,将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整合的必然选择。重庆城市的发展,必将利用其聚集、创新、协调和辐射等功能,带动整个西南地区乃至我国整个西部区域的发展以及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遵循重庆城市空间扩展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西部大开发及社会经济因素(都市经济圈建设、渝西经济走廊建设、主要公路网建设、三峡生态区建设等)的变革,也将对重庆市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布局和城市功能(图3)。

图3 重庆市未来城市空间扩展机制

F ig 3 M echanism of future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in Cho ng qing

本项研究采用以城市土地利用年均扩展指数来表征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及其空间差异、以关联度系数来刻画要素因子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机制的研究思路,初步构建了一种以城市土地利用面积、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生态以及其他因素的指标体系,以此定量揭示城市空间扩展动态演变及其影响机制的评价方法。通过对重庆市1997年直辖以来近10年的城市空间扩展实证研究表明,重庆城市由直辖初期的 极核式 空间布局逐步发展成为由 分散集团式 和 集中型同心圆式 组合成的复合式空间格局。1998~2004年间,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的年均扩展指数达到0 0504,是工业建设用地年均扩展指数的3倍多,表明虽然工业建设用地在城市土地扩展中的贡献率不断增加,但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呈显著的圈层式时空模式,沿渝万高速公路扩展轴的东北部近郊区和沿襄渝铁路扩展轴的西部远郊区是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增加的活跃区与集中区,具有较强的空间集中性和中心向心性。以3大类、6小类共17项相关性验证指标所做的关联因子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分析表明,经济水平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是重庆市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原因。政府引导下的自上而下型的大型项目建设,以及市场导向的自下而上型的乡村工业化建设过程,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影响要素和扩展机制之一。

研究表明,城市土地利用年均扩展指数及关联度分析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刻画城市空间扩展的动态演化过程,揭示城市空间扩展的主导影响机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诚然,本项研究还是刚刚起步,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的基本单元还显过大,难以精细反映大城市内部空间扩展的各向时空分异;关联度要素指标的筛选受统计数

6期廖和平等:重庆市直辖以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机制1145

据有限的制约,还很难完整反映出不同时空尺度下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深层因素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全部影响,等等。此外,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如何筛选与不同时空尺度城市空间扩展相适应的关联度要素指标,仍然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难点。随着对我国城市发展问题把握和科学认识的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当然,时空过程分析方法的进一步完善也应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等 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 中国科学,2002,32(12):1031~1040

[2] 张晓平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 地理研究,2002,21(5):656

[3] 李晓文,等 上海及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空间特征及其比较 地理研究,2003,22(6):769

[4] 吴启焰,崔功豪 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城市规划,1999,3(2):35

[5]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 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 地理学报,2000,55(4):407~408

[6] 章文波,方修琦,张兰生 利用遥感影像划分城乡过渡带方法的研究 遥感学报,1999,3(3):199~202

[7] 罗海江 二十世纪上半叶北京和天津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对比研究 人文地理,2000,15(4):34~37

[8] 杨山 发达地区城乡聚落形态的信息提取与分形研究 以无锡市为例 地理学报,2000,55(6):671~678

[9] 陆海英,杨山,张婷,等 基于遥感的城乡结合部地域范围界定研究 以无锡市为例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4,27(2):98~02

[10] Zong Yu eguang,T ang Yan bing T he corridor effect of metr op olitan spatial ex tension and optimization of land scape

s tructure:Th e case of Beijing Th e Journal of Chin ese Geog raphy,1999,9(4):319~325

[11] J acek M alczew ski GIS-bas ed lan d-us e suitability analysis:A critical overview Progress in Plannin g,2004,62:3

~65

[12] C ollins M G,Stein er F R,Ru shman M J Land-u se suitab ility an alys is in th e Un ited States:H istorical d evelopment

and promisin g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Environm ental M anagement,2001,28(5):611~621

[13] 于学文 应用航空遥感技术对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趋势的分析,城市规划,1986,2:9~14

[14] 严国芬 对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城市规划,1988,(1):39~41

[15] 陈百明 试论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力研究 资源科学,1997,2:31~36

[16]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7] 薛凤旋,杨春 外资:发展中国城市化的新动力 珠江三角洲个例研究 地理学报,1997,52(3):193~206

[18] 宁越敏 新城市化进程 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 地理学报,1998,53(3):470~477

[19] 顾朝林 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07~312

[20] 顾朝林,徐海贤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1999,19(4):320~331

[21] 周一星,孟延春 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2] 摆万奇,赵士洞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资源科学,2001,23(3):39~41

[23] 鲁奇,战金艳,任国柱 北京近百年城市用地变化与相关社会人文因素简论 地理研究,2001,20(6):688~696

[24] 蔡运龙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 地理研究,2001,20(6):645~652

[25] 李江,郭庆胜 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及空间扩展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4):77

~80

[26] U NEP-EAPAP Land Cover Ass ess men t and M on itorin g Vol 1-A Overall meth odologica1framew ork and summ a-

ry Ban kok UNEP-E APAP 1995

[27] M ark Deakin,et al Sus tainable urban d evelopm ent:Fram ew ork and ass es smen t meth ods Jounal of En vir on ment

As sessment Policy and M anagement,2002,4(2):171~197

[28] 刘伟,陈浮 GM(1 1)模型在南京市人均居住面积预测和关联分析中的应用 城市问题,1999,1(1):55

[29] 何春阳,等 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地理学报,2002,57(3):363~371

[30] 李刚,等 南京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2,l(2):23~26

[31] 谭永忠,等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中国软科学,2003,(3):139~143

[32] 田成诗 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及评价初探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18(3):27~29

1146

地 理 研 究26卷

[33] 陈世权,等 模糊预测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4

[34]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5] 崔功豪,武进 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 地理学报,1990,45(4):399~411

[36] 马晓河,兰海涛 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农业发展政策研究 国际经验与中国的选择 农业经济问题,1999,(8):15

~16

[37]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组,中国社会科学农村发展研究所(郭庆,黄守宏,李岩东执笔)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及其与

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上) 中国农村经济,1990,(5):8

[38]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重庆年鉴 重庆:重庆年鉴出版社,2004

Research on dynamic mechanism and model of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LIAO H e-ping1,PENG Zheng2,H ONG H u-i kun1,CH ENG Xi1

(1 Schoo l of G eog raphical Science,Southw est U niver sity,Cho ng qing400715,China;

2 Schoo l o f Resource and Env ir onment,Southwest U niver sity,Cho ng qing400716,China) Abstract:In the paper,the author uses the gro w th index to attribute the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intensity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ce,uses the incidence coefficient to portray the es-sential facto r of the influence o f urban spatial ex pansion mechanism,initially co nstr ucts an appraisal m ethod of taking the city land use area(urban construction land+industrial construction land)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taking the nature,the hum anities,the socie-ty,the econom y,the ecolog y as w ell as other facto rs as the independent v ar iables to quan-titatively reveal the city space dynamic evo l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mechanism The diag-nostic research of city space expansion in Chongqing after being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 al Go ver nm ent for nearly10years indicated that,the Chongqing city's"pole nucleus"lay out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the duplicate suitable spatial pattern by"the centralized concen-tric circle type"and"the dispersible g roup type" Fro m1998to2004,the increasing urban construction sites of ur ban ex pansion play ed the dom inant ro le,w ith urban residential land ex pansion index reaching0 0504,being mor e than thr ee times that o 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in ter ms of annual aver ag e expansio n rate T he unceasing enhancement consumption lev el of and continuing development o f the econom ic level are the tw o major reaso ns ac-countable fo r the Chongqing city s spatial ex pansion,T he projects under the gov ernment guidance and the process o f r ural industrializatio n under m ar ket direction are the m ajo r in-fluencing facto rs for Chong qing city s spatial ex pansio n after the implem enta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Key words:Chongqing;m unicipality;urban spatial expansion;dynam ic m echanism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分析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 [摘要] 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发展与现状,分析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特点,结合重庆地形,经济发展特点,人口分布,政策等方面,了解重庆各主城区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高速发展的重庆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城市问题突显;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制约工业的发展;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非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城区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 [Abstract] To chongq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ccording to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ongqing terr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olic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chongqing fun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peed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设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通过多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动态平衡。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理念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规划布局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公共设施;住宅;交通 前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城市公共设施日渐增多,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体育馆、医院、社会福利配套设施等等,只有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才能够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 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应该加快公共设施共享,扩大建设规模,积极推进交通设施、通信设备等基础项目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应用科学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分析,可对公共设施布局规划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布局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形式,还需要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已有工程项目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引导。在具体的分区引导过程中,需要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现有的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以及择机建设用地这三种[1]。 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理念 2.1 细分公共物品属性 政府部门是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在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中,施工成本比较高,建设规模比较大,并且施工工期较长,很难获得收益,因此,私人或者企业往往不会投资建设公共设施。现如今,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公共设施也逐渐被细分为纯公共设施、混合型公共设施以及市场化公共设施,由于投资建设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公共设施决策、投资和管理也发生了分离。基于此,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对公共设施用地进行规划布局时,应该优先对纯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布局,比如对于文化馆、博物馆,可优先布局,而对于电影院以及其他娱乐设施,则可交给市场规划。第二,对于公共物品以及市场化物品,需要注意协调好二者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2007-08-14 14:41:54) 标签: 分类:专业资料汇总-规划建筑 学习公社 重庆市地理 城市 空间布局 我国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整个区域的空间组织关系,主要指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有区域城镇体系的城市化水平、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等,即传统的“一化三结构”研究;另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其内部空间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内部土地利用、CBD、郊区化、城市边缘区、城市形态结构眼花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等。 (一)重庆市的城镇体系从重庆陪都10年来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在1946年4月,在《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2.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3.98版总规 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组团。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社区中心。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4.2005-2020年版总规 在重庆市历次总体规划中,“多中心、组团式”是一贯坚持并得到高度评价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既顺应了重庆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特征,又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是城市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它将特大城市分解为一系列较为独立,有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组团,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动都能在组团内完成,同时通过增设城市副中心,减小城市规模扩张后对城市中心的压力。 从上面的四个发展历程可以知道:重庆卫星城――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多中心组团式,目前重庆的发展以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为主。 (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建设以重庆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南川、长寿、开县为地区中心城市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现代化城镇体系。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到2020年,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镇群。 城市化道路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人民论坛》<2018年第2期)魏广龙任登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文章在介绍国外城市发展理论和研究方向地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现状,找出我国城市空间布局地问题和缺陷,并提出改善城市空间布局地方法,即:资源分配均衡化、交通设计合理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和土地利用集约化. 【关键词】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空间布局均衡可持续集约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地转型期,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不断蔓延扩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在经济利益驱动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城市空间布局呈现出一些不合理地状况.大城市空间布局呈现两极分化地趋势,如:中心区空间布局过于拥挤,而城市外围地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产业区域相对密集,城市绿化率不断下降;等等.这些不合理地城市空间布局最终会影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一系列严重地城市问题. 国外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理论概述 城市疏散理论,即田园城市—卧城—卫星城理论.①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在此基础上,1922年雷蒙恩·温提出“卫星城市”地概念.20世纪40年代,

处于二战后地修复时期,大城市改建时进行了第一代新城建设;50年代进行了第二代新城建设;60年代进行了第三代新城建设.20年代地卫星城概念只能称为城市郊区,第一代新城是卧城,由于规模过小,没有起到疏散地作用.第二代新城也属于卧城,依赖于大城市地发展,没有吸引力,因此起不到疏散城市地作用.第三代为独立地卫星城,有自己地吸引力,对城市疏散和容纳外来人口起到了一定地作用. 区域规划理论,即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理论.②50年代,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区域规划活动,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增长极核理论,主张先促进少数经济上增长较快地城市迅速繁荣发展,进而带动附近区域地发展.此理论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但容易引起城市地盲目蔓延. 城市美化运动,即城市环境生态学.③二战前期,在美国,先驱者们主张人与自然要正确合作,美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公共绿地规划.自20年代至今,一直注重城市环境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地影响,强调将自然环境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 城市发展由单一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再到大都市绵延区.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城市化仍在继续,大多数国家开始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大城市地布局由单一中心城市模式转为多中心城市模式.单一中心城市造成城市无限蔓延,多中心城市郊区化现象严重,逐渐发展为大城市绵延区,形成无边地城市,造成土地大面积浪费.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引言 2018年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52.29%,新增城市人口144.9万人,仅成都市市政基础设施2,169亿元,建成区面积837.27平方公里,在全国城市城区面积排名第8位等都显示着四川省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阶段。然而拥挤的交通、环境的污染、人口的膨胀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从国际经验和成都现实来看,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的成都正步入“城市病”的暴发期。学术界把由于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以及大城市的某些区位,所引发的对城市经济、环境、公共秩序及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称为“大城市病”。现有研究中对于“城市病”的原因多基于体制、公共产品供给、城市发展空间等视角,如刘成玉(2012)强调公共产品向大城市聚集的这种格局是形成和加剧我国“大城市病”问题的根源之一,并在此视角下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朱铁臻提出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应该是生态经济城市,董国良创造的“节地畅通”城市也是解决“城市病”的方案。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城市综合体来缓解“城市病”。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梳理发现,学界已经关注到了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病”的影响,但关注的还不够,大多数只是笼统的提出城市综合体发展模式范式等等。基于此,以一个特定地区为案例来研究“城市病”就很有必要。成都作为一个典型的“单中心同心圆”扩展模式的城市,去研究如何通过空间的合理布局来缓解“城市病”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成都市空间布局演化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成都市城区布局从直径4km左右到400km的同心圆扩展形态。纵观成都市空间开发历程,成都市空间扩张的形态是由孤立的单中心沿“环形十放射”状的交通轴线呈圈层状蔓延再向多中心组团式结构演变,空间机制是由孤立的点极化向点轴化发展,并初步呈现出了点、线、面相互联系的三层网络结构。由于成都市的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和机制的变化对其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成都市产业空间布局模式逐步由均质模式向以市中心等经济高度集聚地区为“极点”的增长 极模式转变。同时,随着城郊交通联系的不断加强和城市副中心及郊区组团的发展在空间上进一步形成了点轴布局模式和网络布局模式。显然,从成都现在的发展来看,这种空间布局是合理的。然而,这种整体上呈现的“单中心圈层式”的空间扩展形态使之出现了居住区、商业区、文教区等清一色的分区规划。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城市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成都市的产业和居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鸿沟,处在外城层和辅城层的高新区和高新西区作为产业集聚地,则产业发达,居住和娱乐氛围欠缺,由此也出现很多人住在城中,工作在近郊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一直以来的上班时间交通拥堵严重的状况,无独有偶,光华大道区域的城市发展,呈现出来的都是“住宅”集中化,目前暂缺少娱乐和产业的规划,这也会成为未来区域城市发展的掣肘。与此同时,以天府广场、盐市口为中心,半径1km范围的内核区人口活动高度密集、零售商业、商务楼宇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集中,让中心城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一些矛盾的凸显, “城市病”成为成都市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突出问题。 二、成都市空间布局演化导致和加剧“城市病” (一)“同心圆摊大饼”的空间扩张引导人口集中于主城区。“单中心”发展模式,使得商业、办公等城市就业过于密集在旧城区,从而导致的人口过度集中。截至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为1,604.5万人,成都市主城区人口达1,020万人,比2000年增加672.9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63.59个百分点,远郊的第三生活圈(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常住人口为445.59万人,比2000年的447.62万人减少了2.03万人;成都市人口的居住已向中心城区聚集。全市人口密度为1,109人/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口密度在各圈层中最大,为11,388人/平方公里。其中,武侯区人口密度居全市之首,为14,451人/平方公里,大邑县人口密度最低为391人/平方公里。 (二)人口集中导致“城市病”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文/李虹 (三亚学院海南·三亚) [提要]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城市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心蔓延的“外溢”模式曾是城市空间模式的主流;但随着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其弊病也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后备不足等“城市病”都是这种空间扩展模式的直接产物。为此,本文从空间布局规划制定、构建城市综合体、土地集约化发展等方面对成都市空间布局进行建议,提出缓解城市病的治理方案,以实现成都市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病”;城市空间布局;成都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4日 经济/产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6s2019 40--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城市空间环境和建筑景观规划的暂行规定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城市空间环境和建筑景观规划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渝规发…2008?82号 各处室、分局,各有关单位: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国际化和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为充分展现重庆山城江城的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实现城乡规划的科学化,经研究,现将《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城市空间环境和建筑景观规划的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八年六月三日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城市空间环境和 建筑景观规划的暂行规定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国际化和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为充分展现重庆山城江城的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实现城乡规划的科学化,经研究,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一条、在都市区内,由市规划局实施规划管理的下列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在建筑规划设计方案中应符合本暂行规定。 1、两江四岸、“四山”地区、城市重要景观控制地段(公园、山体、水体、历史文化街区及建筑等)周边的建设项目。 2、城市中心、副中心的建设项目。 3、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广场、交通枢纽和城市制高点的建设项目。 4、迎宾大道(210国道机场~红旗河沟)经两路口至渝州宾馆、渝中半岛景观环路和北部新区经开大道两侧的建设项目。 5、总用地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

6、其它重要的建设项目。 第二条、两江四岸和临城市主、次干道的住宅建设项目,原则上不宜采用板式建筑布局,若采用,应满足以下要求: 1、6层及6层以下,或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8米,其沿江或沿街连续面宽长度不应超过60米。 2、7层及7层以上,或建筑高度等于或大于21米,其沿江或沿街连续面宽长度不应超过40米。 第三条、两江四岸的住宅建设项目临江前排建筑高度一般不宜超过11+1层或36米,且沿江连续面宽长度不应超过40米。第四条、两江四岸和临城市主、次干道的建设项目应有不小于建设用地总面积10%的绿化广场对城市敞开。 第五条、两江四岸和临城市主、次干道建筑总体布局应减少对城市道路、滨江沿岸、公共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压迫感。 1、建设项目方案布局应保证建设用地内部环境与城市外部空间的通透,并留足视线通廊。项目用地沿两江四岸和临城市主、次干道长度达到100米及100米以上的,其滨江沿岸和临城市道路一侧应留出长度不小于用地沿江或沿道 路长度30 %且进深不少于15米的通透开敞空间,且不得布置建筑,以保证其空间的开敞性。 2、以上作为城市开敞空间的用地可以作为项目的集中绿地,同时应保证一定的进深和视线的通透性,其场地标高

城市发展新理念与城市新区建设_基于近100个新区的研究

一、城市新区建设与生态文明、健康理念 先进理念与旧有城区的问题迫使新区的产生。城市发展到今天,各种各样的问题呈现,旧城区的基础设施落后,负荷超重,住宅建设缓慢,房屋破旧,质量较差,环境污染等,因此,各大城市以建设新区来解决这些问题;国际上各种新理念的出现,使得各城市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如果在旧有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这种理念,困难比较大,因此,现在的城市选择了在城市郊区为开发之地或者具有一定发展基础,通达性较好,在枢纽地建设新区,让新区在规划建设之初就结合自己的特点与前沿理念接轨,充分吸取过去城市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在大城市郊区建成一座新的城市,形成为大城市未来的副中心,使得新区成为城市发展改正错误发展方式,运用新的发展方式的承接地。新区建设总是与数字化、高科技、高新产业、旅游、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不分离,这也是时代赋予新区的发展新概念。 自浦东新区在我国大都市上海崛起并成为我国新区在各种理念上的成功案例后,我国的新区建设迅速增多,各新区功能齐全,完全具备城市居民居住、交通、工作、休憩的四大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突出了各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现代化、生态文明、以人为本、多功能等是各新区发展的关键词。其中,生态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必要项目之一。自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后,生态、健康理念一直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热名词,近年来,健康城市的建设也是各大城市积极申请的一个项目,我国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嘉定区于1994年8月率先开展健康城市的建设工作。1995年6月,海口市和重庆市渝中区也加入到此项目中。1996年海口市和重庆市渝中区、大连、苏州、日照、保定、上海、北京、张家港、南通等城市陆续加入到该运动中。由于目前健康城市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国内国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各城市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健康城市规划,对健康城市的建设道路进行探索。 各大城市在建设健康城市、注重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对新区建设的生态理念极其重视,通过查询我国大中城市的新区建设与发展规划,我们发现,大多数城市都提出了将新区建设成为所依附城市除了市中心外的另外一个中心,立足于建设新的城市,同时又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设高度重视。 特别是我国工业化重发展轻环保的意识形态使得我国城市的环境质量下降,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正面临着转型时期,将传统工业城市转变为现代经贸城市成为东北老工业城市的重要任务,一个解决路径就是建设新区,东北地区的新区建设有一个宗旨,即将生态环境建设列为新区建设的重要一项。 由此可以看出,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各新区的一个重要定位标准,各大城市都认识到在新区建设规划之时就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防止污染后再治理的老路重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新区定位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例如河南省郑州郑东新区、青海省西宁城南新区、湖南省长沙城北新区、湖南省娄底城南新区、山西省长治新区等都将建设“生态型城区”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城市新区建设与文化软实力的理念 新区发展的关键词是作为城市发展的中心区域、前沿区域,因此,“示范区”、“中心区”、“引领区”、“先导区”、“产业集聚区”等名词成为新区的关键词。在文化建设上,尤其是我国正处于文化大开发时期,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争议、各城市将中国文化与奥运结合而形成艺术品、为旅游而开发重展历史上著名事件、著名人物建筑等。 新区作为一个重新起步建设之区更是将原文化与国际前沿文化结合, 城市发展 新理念与城市新区建设基 于 近 100 个 新 区 的 研 究 蔡 伟 丽 申 立 372008年第8期改革与开放 调查研究

重庆市特色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

重庆市公共空间整治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 重庆市规划局 发布 2014年12月

前 言 为展现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特色和空间品质,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特编制《重庆市公共空间整治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 本导则依据《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年)以及其它相关规定与标准,在总结重庆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与建设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与公共空间建设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从山体空间、滨水空间和街巷空间等三方面提出控制和引导要求。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1、范围;2、术语和定义;3、总则;4、山体空间整治;5、滨水空间整治;6、街巷空间整治;7、规划实施机制;以及附录。 本导则由重庆大学编制,在实施过程中各有关单位如有意见或建议请提供给重庆大学(单位地址:沙坪坝区沙坪坝北街83号;邮编:400045),以便修改时参考和吸纳。

目录 1范围 (3) 2术语和定义 (4) 3总则 (6) 4山体空间整治 (7) 4.1山体空间的分类 (7) 4.2背景山体空间 (7) 4.3城区山体空间 (9) 4.4地形起伏山地建设空间 (10) 4.5“四山”地区空间 (13) 5滨水空间整治 (14) 5.1滨水空间的分类 (14) 5.2水体空间 (14) 5.3消落带 (15) 5.4岸线 (16) 5.5滨水建构筑物 (17) 6街巷空间整治 (20) 6.1街巷空间的分类 (20) 6.2车行道路空间 (20) 6.3步行巷(梯)道空间 (23) 6.4街头开放空间 (26) 7规划实施机制 (32) 附录A 条文说明 (33) 附录B 相关参考 (34)

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规划范文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 1.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所、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出综合的全面安排。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需要及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基础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居住区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 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 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居住区形态与居住环境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中可折射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影响居住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社会与家庭结构、文化与民俗等。 二、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 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用地一般在50~100公顷。 特点: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1个居住区可以划分为4~5个居住小区,也可直接划分为若干个居住组团。 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用地一般为15~35公顷。 特点:规模适中、配套设施齐备、环境标准适度、以居住职能为主以日常生活服务功能为辅。 3.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主干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用地一般为4~6公顷。 特点:规模小、配套设施少、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

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

渝府发〔2011〕36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 (2011—2020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五月十三日

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

目录 一、规划范围 (4) 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 (6) 三、发展现状 (8) 四、发展导向 (10) 五、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11) 六、功能区划分 (15) 七、产业发展及布局 (19) 八、大型聚居区及公共租赁住房布局 (27) 九、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30) 十、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36) 十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41) 十二、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建设及布局 (46) 十三、保障措施 (53)

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二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重庆主城区从内环以内向内环与二环之间及二环沿线地区拓展,全面进入建设“千万人口、千平方公里”国家中心城市的“二环时代”。科学规划,确定未来发展思路,超前安排,合理布局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对于加快二环区域发展,提升和完善重庆直辖市功能作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范围 二环高速公路全长187公里,环内面积2253平方公里,其中,二环与内环之间地区的面积为1958平方公里,是未来主城区拓展的重要空间;内环以内面积295平方公里,城市开发建设空间已经饱和,未来重在优化提升、转型升级。鉴于本规划主要内容是谋划主城区未来新增拓展空间内的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及相应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确定二环区域的规划范围为:内环与二环之间地区(面积1958平方公里),以及二环外围毗邻的龙兴—石船、王家—木耳、水土—复兴、北碚等城市组团(面积260平方公里),面积共计2218平方公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管理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 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渝府办[2015]17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5.08.24 【实施日期】2015.08.2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 (渝府办〔2015〕17号) 主城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8月24日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加强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管理,突出自然山水本底特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丽山水城市,根据《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庆市主城区范围内建(构)筑物的空间形态及景观风貌规划管理,适用本办法。其他区县(自治县)参照执行。 第三条根据区域位置、景观敏感程度以及建设项目类型,将主城区划分为特别管控区、重点管控区和一般管控区(详见附图)。对不同管控区内的建(构)筑物空间形态实行分级管理。 第四条特别管控区内的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应上报市政府审定。 (一)下列建(构)筑物纳入特别管控区进行管控: 1.解放碑―江北嘴―弹子石中央商务区核心区的重要标志性建(构)筑物。 2.国际机场航站楼、火车站等对外交通枢纽以及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大型体育场馆、位于长江及嘉陵江上(长江段:鱼洞大桥至寸滩大桥;嘉陵江段:双碑大桥至江北嘴)的跨江大桥等市级重大功能性建(构)筑物。 3.高度超过300米的超高层建(构)筑物。 4.其他需要纳入特别管控区的建(构)筑物。 (二)特别管控区内的建设项目形态规划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1.在土地出让(划拨)之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将建设项目须开展国际方案征集的

浅析重庆两江新区的发展分析

浅析重庆两江新区的发展6月18日,在重庆直辖13周年的历史时刻,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了。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也是国家推进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突破口和发展新引擎。不少人甚至认为,两江新区就是国家启动新十年西部大开发的开篇之作。重庆对“两江新区”的战略定位是:立足重庆市、服务大西南、依托长江经济带、面向国内外,形成“一门户两中心三基地”,即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内陆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开发建设两江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两江新区”,因位于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而得名,规划面积1200 km2,其中可开发建设面积550 km2。国务院在《关于同意设立重庆两江新区的批复》(国函〔2010〕36号)中指出,“设立重庆两江新区,有利于探索内陆地区开发开放新模式,提升重庆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对于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江新区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开放前30年,国家实施了3个大的开发开放战略:80年代开发深圳,90年代开发浦东,进入新世纪又开发了滨海。国家批准设立的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都承担着构成增长极“内核”、带动区域发展的使命。595 km2的深圳特区开发,带动了18万km2、8000万人口的珠三角加速崛起;530km2的浦东新区,带动了21万km2、9000万人口的长三角迅猛发展;2270 km2的滨海新区,带动了33万km2、1亿人口的环渤海奋起直追。在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10年的时候,国务院批准设立重庆两江新区。1200 km2的两江新区,将争取辐射带动“西三角”(重庆—成都—西安)乃至680万km2、4亿多人口的西部地区开发开放,从而改变西部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地位。据初步测算:两江新区将拉动“成渝经济带”制造业年均增长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年均增长提高5个百分点;云南和贵州水电、矿产等能源产业年均增长提高5个百分点;湖南、湖北、陕西广西、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年均增长提高5个百分点。总之,通过各种要素、资源的发酵、增值,两江新区经济规模和结构、发展质量和方式都会产生裂变和聚变,并放大射流到整个西部,产生几何级数效应和乘数效应,推动西部地区大发展。 (二)两江新区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一是新时期需要探索内生型改革经验。我国迄今为止的综合改革试验主要是在沿海地区进行的,获得的经验也主要是基于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外向型”经验。在改革的新阶段,需要将外向型经验和内生型经验结合起来,因此,地处内地的两江新区也身兼综合改革试验区功能。二是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尚待破题。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在西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进两江新区开发建设,有利于增强重庆整体统筹能力,降低改革成本和风险,加快建立内陆地区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三是西部地区科学发展任务艰巨。当今中国最大的难题,已不再是发展速度而是发展方式和发展质量的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设立两江新区,就是从制度层面上探索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在诸多方面先行先试、开拓创新,不断积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经验。 (三)两江新区是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新载体”。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经济的

小城市空间布局的弹性规划研究

小城市空间布局的弹性规划研究 【摘要】通过对小城市空间布局的分析研究,探讨在当前小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小城市发展建设中多变的外界因素对小城市空间布局构建的影响。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对可变因素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适应性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城市空间布局弹性空间 【Abstract 】Through the space layout analysis of small c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under the current small urban rapid development background, influence of construction on small city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changeful outside factors on the small city space layout.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case, explore the urban space layout optimization method of adaptabil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able factors. 【Key words 】small city, space layout, elastic space 引言: 我国小城市普遍起步晚、发展迅速,其空间布局虽在逐步完善,但规划实施过程中仍然容易产生偏差的问题,从而然出现规划的反复修编的现象,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浪费。这种现象难以适应城市快速、高效发展的需要。而多变的环境对城市规划也提出了更高也是更为现实的要求——如何实现规划的灵活性与弹性。 1、小城市相关概念解析 根据国家建设部的官方标准,小城市是指市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下的城市。小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小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空间布局是一种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到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容。也是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2、动态的演变因素 动态的外部因素始终影响着小城市空间布局的形成,例如产业、交通、城市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的变化,它们在改变同时均会带来空间布局的变迁。 2.1 人口因素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快速上升,已从1980年19%发展到2010年的47%。而随着城市人口的扩张,原有的城市空间容量无法实现人口增长对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的规模也需要随之扩大。与此同时,

重庆两江新区基本情况及发展历程

重庆两江新区基本情况及发展历程 6月18日,重庆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重庆时间。作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国家第三个副省级新区,两江新区是一项国家战略。三北区域作为重庆两江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发展空间无限。 重庆两江新区的挂牌成立,拉近了重庆与世界的距离。两江新区是重庆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世界了解重庆的平台。两江新区成立后,将极大地加快重庆建设全国性中心城市的步伐。 1、重庆两江新区基本情况 两江新区位于重庆市主城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两路寸滩内陆保税港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建设面积550平方公里。 国务院明确提出:两江新区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着眼于建设内陆开放经济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2、重庆两江新区发展历程 重庆两江新区的设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两江新区取名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为北部新区,后来叫重庆内陆开放示范区,最后从地域特色和融入大海的角度取名为“两江新区”。两江新区的规划也曾经有大小两个方案,一个包含西永,一个不包含西永,后在综合两个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在的方案。重庆两江新区孕育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是重庆市政府和重庆人民付出心血换来的丰硕成果。 两江新区是重庆未来发展的极核,而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崛起的中心,因而两江新区的发展对于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果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相对照,滨海新区刚才处在当时的魏国,两江新区刚好处在当时的蜀国,浦东新区刚好处在当时的吴国。两江新区作为中国内陆的核心区域,享有更加优越的政策,必将跟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谋发展,共创繁荣,帮助中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重庆向北”的大趋势下,两江新区代表着重庆城市发展的未来和方向。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doc

目录 绪论 (2) 第 1 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 地理环境 (2) 1.2 自然资源 (2) 1.3 社会与经济 (3) 第 2 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 3 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城市发展目标 (5) 3.2城市发展策略 (6) 3.3城市发展规模 (6) 第 4 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 5 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 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 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 6 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资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 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 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 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 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 1 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 , 全境总面积 14176 平方千米,市区面积 2080 平方千米,建成区 108 平方千米( 2010 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 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 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 占80%,农业用水占 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 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 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 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