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历史材料题[1]

2011高考历史材料题[1]
2011高考历史材料题[1]

历史主观题精选

1,

(37分)世界博览会1851年源于英国,至今已走过了一一百多年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早在19世纪60年代,曾担任美国驻法外交官的毕格罗、曾任职1867年巴黎世博会美国参展团的诺顿将军以及大学教授坎贝尔,写信给当时的费城市市长,建议在费城举办世博会。其间沉寂了许久,直到1871年3月3日,国会终于通过举办l876年费城世博会的议案。

应邀前来参加本届博览会的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共有37个。中国政府派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团去美国,并破天荒地第一次派出了中国工商界的代表李圭参加。李圭回国后写了一本《环游地球新录》记录了这届世博会,李鸿章为此书做了8页的序文。

——中国与l876年费城世博会

材料二 1889年底张之洞由两广调督湖广,即开始推行大规模地早期现代化建设。张之洞说:“照得各国都会地方。多设有劝工场及商品陈列所,聚百货于其中,分行罗列,以类相从,物标定价,听人观览购取。工者价昂而售速,劣者价贬而滞销,彼此相形,自生激励。此外又设立博览赛珍等会所,以劝工商实业者,洵属法良意美。湖北武汉地方,东西据长江上下之冲,南北为铁路交会之所,商货日见辐辏,工业必渐繁兴。凡各国所以劝工劝商者,亟应酌量仿办,以开风气”。1909年,张之洞和湖广总督陈夔龙在武昌发起了武汉劝业奖进会,前后45天,开设有天产部、工艺部、美术部、教育部和古物参考部,出品共六千多种。同时分设直隶、湖南、上海、宁波四馆及汉阳钢铁厂、枪炮厂、实习工厂等七个特别展览室。武汉劝业奖进会合计物品八千多种,与会人员20多万……武汉劝业会中,人们“专以繁华娱目,罕有考究实业者”,“逐日观览者,多趋彩色斑斓之处,而罕留心工艺良窳”。

材料三 20世纪世界博览会简表

注:从1900年至1999年,共举办了28次世界博览会

(1)毕格罗等人建议1876年在费城举办世博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美国为什么邀请中国参加博览会?(3分)李鸿章为《环游地球新录》作序说明了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指出1909年张之洞、陈夔龙在武汉举办劝业奖进会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1909年武汉劝业奖进会有哪些明显不足?(12

(3)20世纪下半期与上半期相比,世界博览会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15分)

答案:(37分)

(1)举办原因:费城是美国的诞生地,借举办世博会纪念美国诞生100周年(3分)。邀请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3分)说明:

李鸿章对世界博览会持开明态度,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4分)

(2)原因:受国外举办博览会的影响(2分);武汉交通便利(2分);20世纪初武汉工商业有相当的发展(2分)。

不足:规模不大(时间较短、参展展馆少、无国外展馆等)(2分);展品科技含量不高(2分);参观者多以游乐为主。(2分)

(3)举办国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3分);博览会的类型由以综合性为主转变为以专业性为主(3分);由部分有主题发展为每

届都有主题(3分)。反映: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3分);除了关注科技发展外,越来越多地关心人类生存与发展、寻求

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3分)

2,

(3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社社员在食堂集体就餐

——2008-10-15 《中国国土资源报》

材料三两年前,小岗村开始了新型合作经济模式。严金昌和十几户农民一起,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把自家的两亩土地出租给一家上海养殖公司,发展规模养殖。他们饲养的高山特色风味猪,直接销到上海大型超市,价格是普通猪肉的两倍,年终农户们参与分红。这些农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则接受了这家上海公司的返聘,成为企业员工,每人每月领取600元左右的工资。……目前,小岗村耕地面积大约2000亩,其中60%目前出租流转被集中起来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

——2008-10-15 《中国国土资源报》

材料四曾经担任过小岗村村长的严德友说:“种1亩葡萄的效益是种粮的10倍。通过土地租赁和串换,方便了集中施肥、灌溉、除虫和管理。”……安徽省“三农”问题专家何开荫说,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成片土地抛荒、闲置,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这些因素也推动了土地的合理流动。……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材料一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什么特点?(6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改革模式”是指什么?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模式实行的过程。“分田到户”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12分)(3)小岗村的新型合作经济特点是什么? 有人对小岗村新型合作经济提出了质疑,认为将土地重新集中,是倒退回到了人民公社时期的计划经济模式,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10分)

(4)依据材料指出目前推动土地的合理流动的因素有哪些?(9分)

(37分)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图9 巨人中国

(1)结合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 因。(10分)

材料二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与《辛丑条约》内容

图10 瓜分中国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先后设计了各 种救国方案。若你要了解其中的某一方案,可以查阅哪一历史文献?请举出19世纪末20世 纪初的一个事例加以说明。(10分)

材料三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图11 Dragon(中国龙)

(3)图3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

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12

分)

(4)“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这种观点正确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1)清朝前期,君主专制加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综合国力强大;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人缺乏对中国的了解。(10分)

(2)现象:遭受列强瓜分,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6分)

举例说明: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查阅《孔子改制考》;

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查阅《民报》;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查阅《新青年》;

五四运动,反帝对封建。查阅《民国日报》或《每周评论》等。(4分)

(3)原因: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形成了意识形态的矛盾;(4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一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上升;经济全球化,中美经济联系加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发生金融危机。(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本题共12分)

(4)错误。美国是当今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强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是部分西方人宣

扬“中国威胁论”的体现。(5分)

5,

阅读下列材料(37分)

材料一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摘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依据材料一,分析归纳西方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进程中的显著特征。(14分)

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财富的急剧增加。但与此同时,在社会上延续已久的贫困现象并没有因此得到多少缓解,有时甚至还加剧了。……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的工匠、农业工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在格拉斯哥,l821年工人因疾病而死亡的比例为2.8%,l838年上升为3-8%,1843年达到了4%。……恶劣的居住环境是造成这种恶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自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材料三 1858年夏天……泰晤士河的恶臭导致旁边国会大楼的议员无法工作。正如漫画“静寂的河道人”中,一个骷髅人在泰晤士河上划船,河中还有死鱼、死乌龟和死牲畜的尸体漂流。当时,们知道恶臭和污秽与疾病和死亡相关,或许会认为国会议员应该尽速通过法案改革现状,解决问题。但是,直至l875年,国会才为公共卫生法案展开激烈的争辩,最终通过了法案(注:l875年国会通过“公共卫生法案”,由市政当局负责公共卫生工作)。

一一摘自许全义《从黑死病到污水政策》

材料四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丘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2)材料二、三反映了工业文明给英国带来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4分)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l875年前后英国政府对材料二、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政策有何不同?(5分)为什么会发生变化?(6分)

材料五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一一摘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材料六我们会行动——不仅要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也要为经济增长建立新的基础。

我们将建桥铺路,建立更多的电网和数字线路来促进商业发展,紧密联系彼此。我们会将科学研究归位,使用高新的技术来提高卫生保健的质量,降低其费用。我们将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土壤,来为我们的汽车和工厂提供燃料和动力。我们将改革学校、学院和大学,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奥巴马2009年就职演说

(4)你认为材料五中提到的“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指的是什么?材料六中奥巴马政府采取什么措施促进新的文明转型?(8分)

答案:(1)机器的发明与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源的大量开发;更大的征服和利用自然;人口迅猛增长;通过对外战争建立世界市场;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建立;自由民主政体的建立;宗教神学对人束缚的解除。(14分。答出其中7点即可得l4分。)

(2)贫富分化加剧;疾病与健康问题;社会环境恶化等。(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4分。答贫困、公共卫生、环境污染亦可得分。)

(3)1875年前采取放任自由政策;(2分)1875年后开始国家干预,通过立法手段,建立社会保障体系(3分。或答保障工人权益,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给2分)。

因为以上问题已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生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工人运动(或民主运动)高涨;为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或以上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

(4)由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或信息时代)转型。(2分)加快科技进步与新技术发展;

提高公共卫生(保健)的质量并降低其费用;开发新能源节能,建立新的资源配置体系;改革教育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6,

(37分)中国近现代的外交,由被迫开放到主动开放,由外国干涉到独立自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历经曲折,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读图:

图一1842年清政府在英国军舰上被迫签定了《南京条约》

回答:

(1)从图一至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看出,中外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分)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6分)

(2)从图二至图三期间,中国政府是怎样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8分)

(3)从图三所反映的历史时间开始,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形势,中国应采取哪些对策?(9分)

(4)2006年3月21日,普京总统与胡锦涛主席举行中俄首脑定期会晤。两国元首确定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在中俄关系史上尚属首次,是落实两国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原则和精神的重要步骤。举办“俄罗斯年”有何意义?(9分)

答案:(1)基本特征:资本主义列强疯狂侵略中国,中国人民英勇抵抗并取得民族与国家独立。(5分)政治制度变化:由封建君主专制变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最终确立人民民主专政。(6分)

(2)丰富和发展:实行“一边倒”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实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出4点即可,每点2分)

(3)对策:自觉适应世贸组织的运行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3分)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开拓国际市场;(3分)保持清醒的头脑,规避各种风险。(3分)

(4)标志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上了新水平,而且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3分)有利于加强中俄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拓展合作领域,促进双边贸易多元化和经济合作的发展,从而加快两国现代化进程;(3分)有利于提高两国的国际地位,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完善,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3分)

7,

(37分)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市场”发展史。得市场者强盛,失市场者衰弱。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学家杰温斯这样记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上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太利亚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蔡叶,……——周一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出19世纪中晚期的英国经济有什么特点?(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海外贸易’’遍及全世界的原因。(12分)

材料三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

(3)请从市场角度说明美国的“比例”在1950年前后达到最高峰的原因。(9分)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

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选自邓小平1992年初《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4)中共十四大已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加强国际市场的开拓?(9分)

(5)上述四则材料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1)特点:对世界市场有极大的依赖性(或控制着广阔的世界市场)(3分)

(2)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12分)

(3)随着关贸总协定的签订和布雷顿林体系的确立,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3分)通过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市场的控制(3分)。美国控制了广阔的世界市场,这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膨胀。(3分) (4)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继续改革开放、加强科技发展等(9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5)材料四是原始材料,因为它直接选自邓小平的南巡谈话,未经史学家(或学者)修改或转写。(4分,理由不对或未写扣2分) 8,

(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上海知识界曾经有人对国家不正式开设外语学校不满,认为当时会几句外语的“类皆无赖、赤贫、愚蠢、寡识之流,于其政治得失、制度沿革毫不关心。至于中国文士,多鄙之而不与交,于其性情日益隔阂,于其国政民俗,终罔有所知”。60年代签订《北京条约》时由于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而屡屡吃亏的清政府吸取了教训,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校——同文馆。与此同时,上海等地在通事(注:翻译)、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英语读音不准。而且所用汉字与汉字本身的字义相距甚远,所以颇令人匪夷所思,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

——摘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洋泾浜英语示例

——摘编自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年)》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掀起了一股持久的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热潮,大学外语类专业成为很多

年青人的首选……今天世界上又到处涌动着学习汉语的热潮,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成为年青人的新宠……目前海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

——摘自孙逊《世界“汉语热”与当代大学中文系的使命》

(1)据材料一,分析当时推动国人学习外语的因素。(9分)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不得照抄材料)(6分)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评述“洋泾浜英语”现象。(8分)

(3)分析材料三所述“汉语热”兴起的时代背景。(8分)

(4)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语言热具有哪些新特点?(不得照抄材料)(6分)

答案:(1)因素:进一步了解西方国家;培养翻译(或外交)人才;中外贸易交往;谋生的需要。(9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

(2)变化:英语逐渐流行;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成果传人;中外商贸活动发展。(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若回答“饮食、电器、交通工具、商贸受到西方影响”,给4分。)

评述:采用分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仅从正面或负面进行评价,且言之有理,每个要点给2分,最多不超过4分。

第二层次: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且言之有理,每个要点给2分,最多不超过6分。

第三层次:能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或特点等方面予以评述,且言之有理,给8分。

评分要点(供参考):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外语成为中西交往的必要工具(或洋泾浜英语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带有中西混杂的特点)。

②正面评价:能够帮助初学者克服外语学习的障碍;有利于英语的推广;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③负面评价:不是规范的英语学习方法;不利于掌握标准的英语;不利于深入的沟通与交流。

(3)背景:中国对外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市场广阔;外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8分。答出符合题意的四点即可。)

(4)特点:语言学习更加专业化(或规范化);学习者以年青人为主;双向(或互动) 交流;广泛性。(6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9,

(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首先研究成功,……1930年上升到93万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与此同时,大规模农场经营占据农业生产形式的主导地位,1910年,美国共有573.7万个农场,平均每个农场经营面积为892亩,到1930年,农场数上升到629.5万个,平均每个农场的经营面积增加到953 亩。这些大规模农场,耕作方法先进,单位面积农产品的收获量高,其农产品价格比经营小块土地面积的自耕农便宜。于是,那些继续耕种小块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卖掉已经难以维持生存的那一小块土地,到现代大机器工业部门去谋生路。

——彭南生《近代农民离村与城市社会问题》

材料三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材料四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进步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农业和农村变革的主要特点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1957年—1962年、1980年—199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12

分)

(4)说明材料四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图表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哪些现象?并根据

这些现象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哪些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进这些变 化的原因有哪些?(13分)

答案:(1)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6分) (2)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规模农场经营。(6分)

(3)①1957年—1962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减少。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破坏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粮食减产。(6分) ②1980年—1997年我国粮食人居产量增长。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 人民公社旧体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6分)

(4)现象:GDP 持续增长,GDP 同比增速呈现波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3分)

趋势:综合国力持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分)

原因:社会稳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重视科教兴国;……(每点2分,可以有不同见解,答出4点即得8分) 10,

(37分)中国妇女在古代和近现代的不同际遇,反映了社会文明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妇女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丈夫死了,“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全书》)“问,妻可出(休)乎?”程子曰:“妻不贤出之何害?”(《性理大全》) 宋代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德”逐渐盛行。《颜氏家训》主张“妇女只许粗识柴米鱼肉数百字,多识字无益而有损也。” 《女儿经》:“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足,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 (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 材料二 见下图

图14

图15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古代妇女受到种种压迫的具体信息。(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妇女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哪些不同的主张。(6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革命派、民主主义者和新中国人民政府在妇女解放方面做出的贡献。(15分)(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女性获得解放的影响。(6分)

答案:(1)政治上,男尊女卑,无政治权利。经济上:依附男性,无财产权继承权;文化上,无受教育权;婚姻上,从一而终,无幸福权;社会上,无地位和独立人格;身心上,被迫缠足,一夫多妻。(10分。答出其中的五点即可)

(2)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宋明理学家(二程、朱熹)提出“失节事大”的纲常名教,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说教,肯定寡妇再嫁。(6分)

(3)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3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3分)民主主义者: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分)新中国:土地改革,妇女同样分得土地;颁布法律,男女平等平权;实行普选,当选人大代表;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工作和国家管理;扫盲运动,摆脱愚昧落后;宣传贯彻婚姻法,婚姻自主。(6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4)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女性充分地实现自身价值。(6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11,

(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历史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他说:“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人类求生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能够明白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再来解决社会问题那才很容易。”他进一步解释道:“人类生活的程度,在文明进化之中可以分作三级。第一级是需要。人生不得需要,固然不能生活,就是所得的需要不满足,也是不能充分生活,可说是半死不活。所以第一级的需要,是人类的生活不可少的。人类得了第一级需要生活之外,更进一步便是第二级,这一级叫做安适。人类在这一级的生活,不是为求生活的需要,是于需要之外更求安乐,更求舒服……得了充分安适之后,再更进一步,便想奢侈。”孙中山将人的生活分为“需要”、“安适”、“奢侈”三个等级,未必科学,但是,他实际上是在说,人的需要是不断增长、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正是人的这种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所以他说:“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

——《新华文摘》2007年第2期《孙中山思想的现代价值》

(1)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不能解决当时民生问题的原因。(8分)

材料二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2)结合你的理解,简述“红星”是如何“照耀西方”的? (4分)

材料三 1940年11月2日,罗斯福在竞选第二次连任总统的演说时呼吁:“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福利”他说:“我看到这样一个美国, 那里的工人不会在风华正茂时被一脚踢开,那里的人们不会世世代代受穷,那里的穷苦农民不会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那里的青年不会在垄断的淫威下乞讨工作。?”“我看到这样一个美国, 那里的全体人民有极好的文化教育机会。”“我看到这样一个美国, 那里的劳工界进入暮年之人能够安度余生,?养老金和保险金将理所当然地颁发给这些为国家忙碌了一生的人。”

——岳西宽、张卫星译:《历届总统就职演说集》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时,国家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党首先关注的是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生产生活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了执政实践的第一位。正如当时主管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同志所说:“我们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

(4)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较好解决广大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活动?(5分)

材料五“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5)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10分)

答案:(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不能掌握政权;民生主义思想缺乏广大人民的理解与支持;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要求;北洋政府反动统治的阻挠。(答对两点即可得分)(8分)

(2)工农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分)

(3)鼓励恢复与发展工业,增加就业,实行社会救济,提供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劳工权利。(6分)原因:经济大危机造成美国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尖锐,美国政府迫切需要稳定社会,以巩固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二战爆发后,美国与日本等国矛盾日益激化,战争威胁临近,可借此动员民众。(4分)

(4)新中国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企业,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积极开展土地改革,推动互助合作运动,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稳定物价,尽快恢复发展国民经济。(5分)

(5)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综合国力增强。(6分)

原因:①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反共反人民,坚持内战独裁,内战全面爆发。②文革结束后,国际形势趋缓,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分)

12,

(37分)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⑴请指出上图反映的世界经济发展现象及形成的原因。(8分)

材料二: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数倍)。……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

中国早期的民族企业

⑵据上述材料,谈谈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4分)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国营企业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但是,“我们现在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此,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8年和1978年的人民日报头版

⑶据材料三提供的线索,概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及其影响。(19分)

材料四:中国产业结构变化

1980年19841988年

⑷据材料四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6分)

答案:⑴现象:世界市场形成(2分)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动。(答其中3点可得6分)

⑵影响: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4分)

⑶50年代中期,实施“一五”计划,实行改造和建设并举的总路线。(2分)促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3分)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分)

50年代后期,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4分)

70年代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分)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3分)

⑷变化:改革开放后,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持续增加。(3分)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3分)

13,

(37分)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

展览一: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 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一一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1) 苏格拉底和孔子分别位于西方和中国的文化源头。孔子与苏格拉底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有何主张?(4分)各自的背景是什么?(4分)

展览二:思想解放潮流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一浪,缔结了许多标语、和理论成果。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人

(2) 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12分)

(3) 如果你是解说员,请简介《墨竹》和《自由引导人民》的艺术风格特征。(8分)

展览四:中外文学荟萃

(4) 下表是展览中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6分)

展览五中西艺术巡礼

(5)填写下表(3分)

答案:(1) 孔予:提出“仁”,要求人要爱人。(2分)背景: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2分)

(2) 师夷长技: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2分)中体西用:实践了“师夷长技”思想,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分)维新变法:思想启蒙(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

基础。2分)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分)

(3)《自由引导人民》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美和统一。(4分)《墨竹》注重写意,追求神韵意趣。(4分)

(4) 时代特征: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政治黑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上文化专制。(3分)主要思想: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定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3分)

(5)贝多芬: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是继承古典主义音乐,开启浪漫主义音乐的“乐圣”式人物。(1分)启示:京剧博采众长,独具特色。要珍惜和弘扬优秀文化。(2分)

14,

(37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晴地注视着过去……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明显变化”的主要表现,(4分)并说明中国是怎样应对的?(6分)

材料二

(2)根据图二,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9分)

材料三

图三: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3)图三反映19世纪中后期什么历史现象?(3分)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四: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履行承诺:江泽民主席1996年在菲律宾苏比克湾第四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在2000年把关税总水平降低到15%左右。表现了中国入世的诚意,并在以后的几年履行了这一承诺。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6分)

(5)综合以上信息,从中可以得到哪些认识?(3分)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江南制造总局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图二

济上重农抑商、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6分)

(2)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出现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9分)

(3)英国贸易活动遍布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形成;(3分)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奠定物质基础;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火车和轮船的出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技术手段。(6分)

(4)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中国做出大幅度降低关税等承诺并实施。(6分)(5)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开放(其他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3分)

15,

(37分)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A.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日知录》卷二十二《郡县》

B.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

材料二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中国政治制度史》第316页

材料三中国前近代城市是不具有独立地位的……1921~1922年北洋政府公布了《市自治制》及其实施细则……1928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特别市组织法》和《普通市组织法》。规定特别市的设置……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首都;(2)人口在100万以上者;(3)其他特殊情况者。

——《中国城市史论稿》132页

材料四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发布施政纲领,但对蒙汉杂居地区仍容纳汉人合作,并避免采取独立国形式。

——《中共中央关于考虑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指示》(1946年11月26日)

材料五 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中国政治地理》47页

(1)材料一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

(2)根据材料二,填写元朝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简表。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创立行省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我国设立特别市和普通市的主要原因。

(4)简要分析材料四摘引的“指示”的直接影响和深远意义。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宪法规定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背景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建立的基本情况。

(6)你认为本题提供的材料,对我国当代加强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有什么启示?

答案:(1)春秋时期,已设立郡县;早期的县高于郡,或早期的郡县主要设在边远地区等。(4分)(2) ①中书省④主管政务。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制度沿用至今。(8分)

(3)主要原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城市近代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地位提高等。(4分)(4)直接影响:促成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促成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深远意义:标志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形成,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6分)

(5)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3分)香港;根据中英签署的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1997年中国正式

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随之建立。(4分)

(6)启示:地方行政制度应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和改革,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应坚持创新与继承的统一,等等。(4分) 16,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7分)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下列是一组有关政治建筑的材料。请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公民的权利以及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

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这个建筑的基础上则形成了一个十分高大的挡土墙,它支撑着一个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二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座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历史上,故宫因火灾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主要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及两侧分列的东西六宫,是封建皇帝进行日常活动和后妃皇子居住游玩及奉神的地方。外朝建筑高大森严,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内廷建筑则庭院错落,自成体系,富于情趣。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材料三

北京故宫

英国议会大厦外观 议会会议现场

雅典卫城遗址

它或许是英国通过建筑和特定样式来代表它自身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两排绿皮椅,坐席间距为两个半剑身……温斯顿·丘吉尔说道:“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特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

丘吉尔概括了议会下院最为重要的两大特征:“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立场很容易改变,但是穿过发言席的行为则需要慎重的考虑……其次,它的会议厅不用大到同时容纳所有的议员……否则十分之九的讨论将在拥挤而迫切的氛围中进行。”

——[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四

美国国会大厦俯瞰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这座由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亲手奠基的大厦,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美国的

开国者们没有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大国崛起·美国》

材料五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国事会议的地方。建于1958年,整体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它由中央部

分的万人大礼堂、北部宴会厅和南部人大办公楼三部分组成。万人大礼堂是人民大会堂的主体建筑,平面呈扇形,所有的座位都可以看到主席台。一层座位为代表席,每个座位有电子表决器和12种语言的译意风。主席台600平米,设座300个,有声、光、电设备。礼堂顶部有500盏满天星灯和一个巨大的红五角星,放出70道光芒,周围以葵花环和三层水波形暗灯槽,一层大于一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公元前4世纪,公民的权利以及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4分) (2)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现代制度的特点是什么?(9分)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美国独立后为何没有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9分)

(5)请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阐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是什么?(9分)地位如何?(2分) 答案:(1)原因: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的特点是①小国寡民、②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4分) (2)特点:①皇权专制、等级森严;②中央集权。(4分) (3)特点:①君主立宪,国王统而不治(3分);

②议会主权,实行责任内阁制;(3分)

③政党通过议会斗争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控制国家政权。(3分)

美国国会

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

①英国的殖民压制给北美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北美人民不愿意采用英国的政治体制。(3分)

②启蒙思想的传入为美国1787年宪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如“三权分力”和“权利制衡”思想。(3分)

③独立战争给刚刚诞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带来了广泛的民主改革浪潮,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改革在各州的范围内进行。广大人民在

生产和生活中享有民主权利和义务,不愿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3分)

(5)内容: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3分)

②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3分)

17,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7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马克思说:“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革新对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根本影术响。(4分)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2)、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2分)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3分)

材料二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面向21世纪的科技》

(3)、概述材料二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6分)

材料三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革命相比有何差异?(4分)

材料四“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

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在史学界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科学技术产生中西差异的原因。(12分)

(6)、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丰硕成果。试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从一个国家科技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2分)

答案:(1)(4分)史实:铁器使用,牛耕出现。(2分)

影响:奴隶社会的瓦解;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社会转型。(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

(2)(5分)领域:分布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或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2分)

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国家,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农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学技术得到发展。(3分)

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每点2分,共6分)

(4) 、(4分)差异:中国的只局限于对观测到的现象和数据的记载,但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而西欧天文学注重观测基础上的科学规律总结和严密推算。(4分)

(5)、(12分)原因:

①中国受腐朽的专制制度的束缚;西方先进制度的确立,有利于科技发展;

②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外文化交流;西方相对开放,思想自由,便于广泛吸纳;

③中国受自然经济的影响,科技发展缺乏动力;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扩张需要,大大增强了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④中国长期实行科举制,重人文总结,轻自然探究;西方比较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⑤研究方法上,中国比较注重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而西方比较重视严密论证和演绎推理。(从中、西两方面回答的,每一点3分,答对其中四点可得12分。若仅从中国或西方一个角度答,答出四点可得8分;若答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国心理,西方文化的海洋心态”、“环境气候”、“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6)、原因:国家独立是前提;党和国家重视是重要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答其中两点即可得分,答其它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启示: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的变革。

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任意角度回答,凡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18,

(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2 年,议会下院中土地利益的代表489人次,而工业、商业和金融业利益的代表248人次,工业企业家的代表只有44人次。1852 年,下院中土地所有者和工矿主双方代表各为442人次和122人次。

——沈汉《英国近代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材料二 19世纪的下院建立起了委员会制度。每届议会期间总要成立若干个专门委员会,分别负责调查政府财政收支或某一行政工作或某一社会焦点问题,供议会立法或行使监督职能所用。19世纪末,委员会数量增多,达30多个,并出现常设委员会。……委员会制度的建立提高了下院的工作效率。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19世纪议会制定的法律)包括《工厂法》、《工会法》、《劳资关系法》,等等;到20世纪初,又制定了《国民保险法》、《养老金法》、《工伤赔偿法》。……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工人得到了选举权,通过这一做法把工人阶级从体制外拉到了体制内。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材料四(俾斯麦)要求通过反社会主义政党法案,并把所有反对这一提议的人均说成是弑君者的同情分子。对此,代表右翼自由派的民族自由党成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俾斯麦所提出的法案是“对帝国议会的宣战书”。与上次一样,反社会主义政党法案再次被议会多数派拒绝通过。

——马丁·基钦《剑桥插图德国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70年代前,英国议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18分)(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专门委员会设立的原因。(9分)

(3)结合材料四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评价“帝国议会”。(4分)

(4)综合以上回答,概述西方代议制度的发展趋势。(6分)

答案:(1)变化: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内阁对议会负责;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6分)

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发生提供了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对其他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分,答出四点即给满分)

(2)工业革命促进了分工的扩大,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提高工作效率;为了便于议会立法,更好行使监督职能;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国际关系日趋复杂。(9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3)帝国议会受德意志皇帝主宰,与联邦议会相比,作用很小;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掌握一定立法权。(4分) (4)代议制度不断完善;实行代议制的范围日益扩大;代议制的具体形式呈现出多样性。(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9,

(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

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 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

(1)面对西方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挑战,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3分)影响如何?(6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江南制造总局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2)结合上述三图,简要指出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

个方面?(6分)

材料三 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

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3)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

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12分)

材料四 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它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许多学生在考试中无从下手失分严重。那么,怎样才能解答好这一题型呢?我认为应掌握四个步骤,即:读、找、思、答。 一、读——是解题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易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用,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如1995年“三大发明题”开头的《非子·有度》所载对回答第一问“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就至关重要。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容。第二遍细读,正确

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③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是解题的关键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 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3.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

最新高考历史图片题设计

最新高考历史图片题设计 [1]名桥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是力与美的展现。每一座名桥上都铭刻着让人无法忘记的历史。 材料一赵州桥(安济桥) 材料二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始建于1189—1192年,原名广利桥) 材料三钱塘江大桥(茅以升设计,1937年建成,为铁路公路两用桥) 材料四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建成)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赵州桥是何时由何人主持修建的?它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此桥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材料二所示卢沟桥是由哪一个王朝修建的?该王朝为什么要在今北京西南修筑这样一座大型桥梁? 3、简述1937年7月,在卢沟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 4、依据材料三、四,说明钱塘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使用功能上的相同之点。 5、钱塘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所用建筑材料与赵州桥和卢沟桥所用建筑材料有何本质差别?试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说明形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 6、本题材料展示的四座桥及其相关故事,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1、隋朝李春主持修建。世界现存时代最早的大型石拱桥。科学性:主拱跨度大;大拱套小拱既减轻了桥自身的重量,节省了材料,又便于排水泄洪;桥面平缓,便于人车通行等。艺术性:线条优美,体态轻盈,如长虹卧波。 2、金朝。1153年,金以燕京(今北京)为中都。为加强中都与外地的联系,修建了此桥。 3、7月7日夜,日军借日士兵失踪,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还击。从此,日本全面侵华,中国进入全国抗战时期。 4、同为铁路、公路两用桥。 5、赵州桥、卢沟桥使用天然材料(主要是石头)建成,钱塘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主要使用人造材料(钢铁和水泥等)建造。前二桥建造于农业文明时代,后二桥建造于工业文明时代。 6、创造(创新)、自力更生、勇于反抗侵略等精神。 [2]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跳动的脉搏,勾勒社会演进的轨迹。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口号:“扶清灭洋” 材料二:五四运动时期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劳工神圣” 材料三:口号:“打倒屠杀上海工人的蒋介石” 材料四:口号:“自已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书写) 材料五:口号:“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恩来书写) 材料六:口号:“反内战,反饥饿”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是谁提出的?试分析此口号提出的原因 及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的两个口号,具体分析五四运动的导因、性质 和特点。 3、简要说明材料三中的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4、简要说明材料四中的口号提出的原因及其所起到的历史 作用。 5、材料五中的口号书写于民国三十四年,折算为公历应是哪一年?当时,周恩来为什么要 题写这一口号? 6、材料六中的口号,什么时间响彻于哪些城市? 7、作为历史的印记,本题材料提供的口号,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历史提供了重 要且相当系统的信息? [参考答案] 1、义和团。提出原因: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面临危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是要矛盾。局限性:“扶清”容易让人民群众放松对清王朝的警惕;“灭洋”有明显的笼统排外色彩。

2017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

2017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 平定一中苏双银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本试题依托经典史料,呈现出分封制的时空特征,考察学生对分封制认识,从选项内容设置看,试题采取了比较思维选项设置,学生所需要基本知识是分封制政治实质(D分封制把王畿之外土地分封给贵族,实现王权通过各层贵族对地方统治,其中君主贵族实行分权体制,确定了分封下贵族政治)和对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影响(A是间接影响),以及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BC属于中央集权下政治特点),以点带线考察内容主题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涉及两大政治制度即分封制与郡县制特征的比较。 25.表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本题采用了大事年表形式,呈现出历史事实演变中的基本过程,表格主题“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与图表信息结合时空域特征明确。学生思考重心放在与四个选项的逻辑推论上,A是本主题的背景,B不符合主题领域特征(中央对地方管理),D信息提炼与图表信息相悖。因此正确答案是C。本题学生应具有的基本史实是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 26.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本题是史料辨析题,主题明确“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设问明确要求是“不同历史叙述——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要求学生在不同历史叙述中找出共性的历史结论。强调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具有客观性,史料真伪辨析是历史实证的前提,是历史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能力。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本题涉及历史现象的时间是“明前中期——明后期”,核心主题是“朝廷对饮食器皿等级管制从严格到松弛”问项是“这一变化反映了”,解题关键在“这一变化”本质是饮食器皿上变化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迁。思维转化为学生熟悉思维即“决定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是什么,社会习俗变迁产生的影响是什么”的思路上来,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不符合这一理论认识,C项说法绝对化没有适当反映出伦理瓦解的程度性排除。D项是材料信息的一种表象之一,失之于信息片面。正确选项是B项。符合唯物史观认识论。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本试题提供信息丰富,主题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艰难。本题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近代化,受到列强排挤和压制,立意在于反思中国近代化进程,民族经济发展一定是以民族政治独立为前提的,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考察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BC不符合材料主题排除,D项放在洋务运动特定时空中思考,没有政治独立,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是历史事实。因此排除。正确选项是A。此试题平实的如同一个模拟题,不符合高考选拔功能。A项答案仅仅是就试题论试题而已。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6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69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附参考答案) (10年新课标卷)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10年新课标卷)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材料提供新情境,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考查。概括背景时从战争形势、美国、日本多角度思考;第二问分析原因,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大背景中考虑;评价时注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大全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岳麓版) 史学常识 名题分解 整理人:龚哲山(福建莆田五中历史组) 一、选择题 1.(2011·天津文综·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2.(2011·福建文综·13)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解析】A 本题的时代背景是土尔其凯末尔革命中的政教分离。从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代表现代的欧式帽虽遭遇强烈不满,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但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可见人们在接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摒弃旧的礼仪,同时“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反映了人们依旧可以进行作礼拜祷告,是传统的体现,故选A项。欧式帽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了,所以现代也是真,排除B项。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传统也没被完全摒弃,仍然存在,也是真,排除C项。D项中所谓的信仰与材料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3.(2011·浙江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高考历史经典材料解析题选

高考历史经典材料解析题选——西方世界的挑战 材料一: 第三十四款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 ——《望厦条约》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此表所列为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单位:万英镑)年份1840年1842年1845年1850年1851年1853年输华商品总值52.4 96.6 239.0 140.0 216.0 100.0 材料三: 外国人始终想将贸易从五个口岸扩展到全中国,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以绕开顽固的广州当局,以及由于战后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产生的降低关税要求。这些问题汇合到一起,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1856年,三国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朝廷告知可允许作一些合理的小变动,但重大条款不予考虑,以免万年和约《南京条约》失去其意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问题:(25分) (1)材料一中《望厦条约》第三十四款规定了什么原则?(2分) (2)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的原因是什么?当时中国内部正面临怎样的统治危机?(5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清政府应对西方世界挑战态度的看法。(15分)答案: (1)条约一经签订,双方应遵守;如确因情况变化,须经双方协商而定。(2分) (2)中国人民购买力低下;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目的没有实现;(3分) (3)对华商品倾销额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与中国方面打交道不顺畅;战后商品价格下降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篇一: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tx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 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 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 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 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 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 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 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 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01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上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新石器时代,人类引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2.文学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其源头可追溯到古代世界,其中对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A.《大藏经》、《荷马史诗》B.《旧约全书》、《古兰经》 C.《荷马史诗》、《旧约全书》D.《古兰经》、《荷马史诗》 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5.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 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 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 D.波斯、新罗、日本 7.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右图)它反映了西欧中 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 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2017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浙江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读】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gCYST5o6Gm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答案】A 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gCYST5o6Gm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读】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

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gCYST5o6Gm 【答案】C 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gCYST5o6Gm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解读】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gCYST5o6Gm 【答案】C 15.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gCYST5o6Gm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解读】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丰富的史料就更能接近真相。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诗歌是特定的时期社会风貌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它可以作为研究的史料,A不准确;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对这样的

高考历史材料题精选之二(附答案)

高考历史最新材料题精选之二(附答案) 1.(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望,更大的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2分) 材料二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期、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此外,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作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些哲人们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主要有哪些?(8分) 材料三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这是康有为与其他同时代维新派思想家全都具有的,所不同的是康氏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不但把他们纳入对儒家总的解释之中,而且将它们和清末国内的重要思潮联系在一起。由于康有为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要大得多。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来源和特点。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外有识之士在社会转型时期所起的共同作用。(1 0分) 【答案】1.(30分) (1)现象:士阶层的崛起。(2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或宗法制的解体); 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 私学的兴起和发展。(8分) 影响: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分) (2)特征:推崇理性。(2分) 法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6分) (3)来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学说;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4分)特点:将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2分) 共同作用:提倡、宣传新思想,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加速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转型。 (4分) 2.(26分)现代化建设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年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新课标全国Ⅱ卷)黑龙江考题2018.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24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A.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B.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C.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D.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25.自耕小农衰退.土地兼并缓和D.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A.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26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A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27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28术中人物的脸谱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C D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187729.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C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30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31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C 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公元前32340“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B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年333.华盛顿在1787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B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1 / 8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1934.的原因在于.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B.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C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10100年,我们应当在.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35一思想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0.(25材料一 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191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年到19171923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5种左右。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历史材料题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与“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麻痹症”、“不合作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西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6分)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1)学术觉悟;林则徐、洋务派“师夷长技”(或者回答“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其军事科技;结果失败。(2)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结果都失败了,未能拯救中国。(3)伦理觉悟;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8分)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1.在1945年意大利国民生产总值退回到1911年的水平;于1938年相比,实际下降了百分之四十。由于意大利在殖民地的移民被遣退回国,向外移民停止,意大利人口激增,至使生活水平降低到惊人的地步。如果没有国际援助,尤其是美国的援助,许多意大利人就被饿死了。到1945年,意大利的实际工资下降到1913年的百分之26.7 材料表明()A二战导致了国际力量格局的直接变化B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C美国的援助在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也客观上帮助稳定了资本主义统治的秩序和战后经济的恢复D法西斯自食其果 答案B 2.1940年秋,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开到黄河以北,并寻机消灭,此事最终结果是A中共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B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好C周恩来在重庆日报发表“为江南死国难者志衰”“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D宋庆龄、何香凝等民主人士在香港发起抗议活动 解析:A。此题难度简单,依据所学知识,随37年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和游击主义以及变敌人后方为抗战前线的抗日方针,抗战后期当时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抵抗了半数以上的日伪军队,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国民党在当时还不能放弃统一战线。另外英美从自身利益考虑(二战抗击法西斯的压力),也不希望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bcd属于后果但不是最终结果,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变“不涉及党派政治”,并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至此,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了 3.“我们正睡在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上。你们没有看见大地正在抖动吗?”材料说明A1837年欧洲农业歉收,工人失业,人民生活难以为继B俄国十月革命即将爆发C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D法国迫切需要结束动荡实现稳定 解析:D 这位法国议员的发言之前法国即将爆发二月革命,故排除b。法国大革命的高潮在热月政变后标志结束,故排c d准确反映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的必然性,符合题意。 4.维多利亚18岁成为英国立宪君主,女王学会了如何心平气和地与首相共事,尊重政府的决策,哪怕她从心底里讨厌这个首相这说明A责任内阁已经确立下来,英王成为“虚君”B实权掌握在议会手中C君主立宪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强大D英国缺乏一个政令的连续性 答案A 5.“天道,后起者胜于先起也;人道,后人逸于前人也。”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进化发展的,有君主专制的“据乱世”进到君主立宪的“升平世”是历史的必然。根据这种理论进化历史观,他认为当时的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已不合时宜,应当被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所取代。“世运既变,治道斯矣。材料表明A作者认为君主立宪制度比君主专制制度优越B作者讲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领域C作者意在变革儒家思想以法家思想为主导D中国政治改革不意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解析:B 题目意在考查康有为的“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观点,b项符合题意 6.该国(日本)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

高考历史材料题精选

历史精选材料题 1.(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没有法律,官员就无从存在;没有官员,法律就没有力量。 保罗也提醒我们各人,乃是因上帝的恩慈,我们得以受到执政者的保护,他们佩剑就是要阻止恶人来危害我们。 就这三种由哲学家所提的政体本身而论, 我就无法否认: 贵族政体,或贵族政体与民主政体的配合,远优于君主政体。因为很少有君王能够约束自己,不使其意志与公义及正直相抵触;又因为他们鲜能慎思明辨,在凡事上发现那尽美尽善的。所以由于人的罪恶和缺欠,使政权操于许多人之手,乃较为稳妥,他们好彼此帮助规劝。这样,倘若有人越权,别人就可以监察并约束他的野心。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冶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加尔文与黄宗羲思想主张相同之处,指出加尔文思想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恩格斯的观点。(7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完整) 2.(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治政府仿照法国教育体制)1872年颁布《学制》,强制适龄儿童进校读书,学制为4——8年,甚至以警察监督强迫执行。......1873年学校数目达到12500多所,学生人数为1145000多人,1879年学校数目增至28000多所,学生数目为2315000多人。 (1879) 年改学美国的教育制度,但不久就放弃其中的自由主义部分,留下学制的躯壳。同年颁布《教育令》,把教育置于国家控制之下,……1880年规定,任何儿童就学年限不得少于3年,适龄儿童不上学需经地方官批准。经过30年努力,日本适龄儿童升学率达92%。 材料二:1875年已建立普通师范学校82所。东京大学初建时(1877)理学部16名教授中聘请的外籍教授占12名。9年后日本各大学的理科课程绝大部分由日本教授主讲。 材料三:(1879年)后,通过一系列法令、敕语,编写国定教科书,将承担政治思想和道德灌输的修身课从末位置于首位;规定学校举行升旗、祭典等仪式时,均须“捧读”天皇敕语,

2018高考历史真题-带答案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B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B.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C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B.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7.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D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B.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28.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D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29.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C )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大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答、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会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B )

2018年高考全国一卷(全国卷Ⅰ)历史试题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1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 项错误。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 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 所示。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