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

如何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

张纪录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获批,使武汉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开路先锋。本文在分析武汉城市圈特点及其发展定位的基础上,阐述了“两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进一步指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巾.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厌之后,同家从改革发展全局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两型社会”的申报获批,武汉将被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前端,既要有效节约资源、保护好环境,又要做到经济可持续发展。

武汉城巾.圈得“巾”独厚,资源丰富,是一个重工业和制造业相对集中的老工业基地。因此,率先进入“两型社会”建没,不仅对于武汉及周边城市,而且对于全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特点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卅I、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虽然同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武汉城市圈与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成渝截然不同。浦东新区是政府体制改革创新的探路者,滨海新区担当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引擎,成渝试验区则足中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最大试验田。而武汉城市罔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以“两型两化”为核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目的在于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体现在:一是建立“两型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建立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三是建立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四是建立创新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从全局来看,“两型社会”的建没,肩负的不仅是中部崛起的重任,更肩

然屹立不到,有的甚至超过百年。因此,加强基础质量安伞保障,最大限度减少损失,预防公共危机发生。

公共危机的善后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下一次危机来临时的预前准备。经历此次雪灾后,笔者认为,政府应该进一步总结、评估和完善,为今后不确定的危机爆发作出预fj i_『部署、准备和管理,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完善立法。公共危机一般都可能暴露出政府官员的失职、渎职等行为失范问题。如何处置责任者是民众关心的事情。政府应该扮演好临督问责的执行者角色,严格执行问责制度,赏罚分明,将真相坦诚于公众之前。因此,同专家与民众探讨现行危机预l i l:『管理机制成熟与否、应急法案完善与否,并将结果以立法的形式再度公布,有助于国家今后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

(2)培育环境。一个民族能台精诚团结,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危机,需要健康的人文社会环境做支撑。首先,要建立诚信友爱、信任关怀的环境。当危机来临时,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理解、宽容与帮助是战胜危机的首要要素;其次.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提高公民抵抗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危机预防包括了心理危机的预防,培育公民健康的心态,提高公民的心理承受力,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咨询和精神援助系统。做好善后心理防护。发生严重危机事件后人们的心理,有研究者发现,往往比灾前心理状况更差。因此,民众灾难后恢复至关重要。比如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建立民众(员工)援助新职业队伍,采取员工援助计划(E A P,Em pl o yee A ssi st ance Program)满足危机应对和日常辅导的要求。

(3)总结经验。人类的进步总足以过去的斗争为基础螺旋上升。危机不可避免,但是曾经犯过的错误却是可能避免的。新华社报道,在此次灾后的总结中,有专家意识到,我国的气象预报水平缺乏精准,落后围外超过10年。最新统计也显示,我国气象灾害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的70%,每年造成经济损失约2000多亿元。因此提出建议,要进一步精细化预测水平和准确率,缩短与世界水平先进筹距,避免重蹈覆辙。未来的公共危机,不仅是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挑战。在莫测的变化面前,危机管理者要尽可能做到以史为鉴,超越经验。比如,南方经历雪灾后,应将雪冻列入未来可能遇到的灾害品种。

参考文献

[1]严重雪灾考验中国公共危机检验国家应急机制[c].北方网.

2008-02-01

[2h t t p'.//new sxi nh uanetcom/new scent er/2008-02/24/co nt ent_7660028h t m (新华网).2008—02—24.

[3]龚维斌主编.公共危机管理[M].新华出版社,2004.

[4]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5]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44—50.

[7][12]邓云辙.N G 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功能分析[J].科协论坛,

2007,6:48-49.

[8]驱雪破冰中国政府展现应急举措[c].ht t p://w w w.1egal d ai l y.com.cn(法制网).2008—02-04

[9]谢春艳.浅论社会公众与公共危机管理[1].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6.

[10]陈玮.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现实思考[y].公安学-I:1(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11]刘小薇等.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商业文化[J].

经管空间,2007,7.

2008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