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建设小学七都分校工程设计说明

温州建设小学七都分校工程设计说明
温州建设小学七都分校工程设计说明

目录

第一章设计总说明 (1)

第二章建筑设计说明 (2)

第三章结构系统方案设计说明 (8)

第四章电气系统方案设计说明 (10)

第五章采暖通风系统方案设计说明 (12)

第六章给水排水系统方案设计说明 (13)

第七章消防控制设计专篇说明 (14)

第八章建筑节能设计专篇说明 (17)

第九章环境保护措施专篇说明 (19)

第十章楼宇智能化及通信系统方案设计说明 (20)

第十一章安全防护系统方案设计说明 (21)

第十二章工程造价估算 (22)

第一章设计总说明

一、设计依据

1、温州建设小学七都分校工程设计(招标文件)

2、用地红线图

3、温州市鹿城发展和改革局固定资产投资批件(鹿发改审【2012】130号)

4、温州市规划局规划条件通知书【2012】规划条件02103号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6、《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建设标准(DB33/1018-2005)

7、《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36-2007

8、《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

9、《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1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1、《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12、《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13、《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14、《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DB33/T021-2005)

1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16、国家相关设计法律、规范

二、概况

温州建设小学七都分校工程由温州市鹿城七都城市新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建设。本项目选址于《温州市七都岛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03-C-14地块,项目东南侧为规划经六路,西南侧为规划纬三路,西北侧和东北侧为河道。项目总用地面积32478.26平方米。

为全日制公办完全小学,办学规模:36个完全小学班级、全日制小学在校生1620人。

鉴于温州建设小学的优良传统,新校园的规划设计指导思想是以其悠久的文化渊源为依托,力图创造人文环境、历史环境与自然环境三者和谐一体的校园环境。

三、方案总体构思

1、设计理念

本案立足于项目特殊的用地范围,地块周边为城市水系,景色宜人,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如此优越的外部自然条件下,我们希望通过采用具有传统风格元素和场所特征的设计手段,来营造一个具有独特气质的、低调朴素、江南地域特色及传统中式意境的、中国人文气质的“现代书院”。通过主体建筑的错落与围合布局,竭力创造出由入口广场、中心广场组成的校园中轴,同时为教学、生活区营建庭院空间,打造出整洁、庄严、大气又不失舒适优美的温州学府。

2、形态构想

建筑立面以国内外著名学府常用的新古典风格为特色,形成特色个性。同时运用江南传统的坡顶,创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第五立面。即符合温州沿海开放的城市特色,又不失当地传统儒雅的江南气质,做到中西合璧。

3、规划布局

本案用地西侧纬三路布置校园主入口,南侧布置体育活动场地和食堂风雨操场,作为校园建筑与城市道路的天然屏障,西北角沿路布置学生活动中心,东北角安静区为教学实验楼。办公楼、专业教室位于校区正中,为形象主体,既衔接校园西侧前场与东侧后场,又联系北侧教学区与南侧生活区,做到统筹兼顾。以“形象-功能”双轴将各功能空间与各景观空间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设计原则

按照“经济、实用、适当超前”的原则,建设成“整洁优美、风气优良、设施完好、秩序正常”的现代化学校。校园整体规划传承地域特色、反映学校人文精神,并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整体布局通过建筑群体的有机布置,创造出一个尊重环境、以人为本、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建筑精品。

(1)整体性原则

充分考虑周边水系等自然景观资源的利用,体现出“水”与“绿”的空间形态布局,结合用地功能、道路系统、环境景观、空间序列等系统统一有机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布局,充分考虑空间过度及区域联系的合理性。

(2)校园可达性的原则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规划应以学生为本。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思想交流的场所,规划布局注重流线系统及服务设施的合理规划,强化建筑与人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

(3)独立性原则

总体设计中实现“功能分区独立,整体组合”的方法。从而避免功能上的混乱和各种交通流线的交叉,既做到严格分离,又能做到方便使用,特别重视人、建筑、环境的融合关系。交通方面做到内外隔离,保证校园内部环境的安全、宁静、舒适、优美。

(4)前瞻性原则

运用崭新的空间组织模式,设置不同程度的公共体系,提高教学、生活、绿化、体育等各类资源的共用,极大的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

(5)空间的开放和灵动性原则

紧密结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育人模式和全新的教学方法,为师生创造开放的、便于交流和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延伸至教室之外的各个角落,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限于老师授教的形式,还贯穿于各班级、各年级学生的室外公共空间交流中。

(6)注重绿化和噪声防治原则

结合温州市的气候特点和基地环境情况,利用基地周边绿化带及本身的绿化、庭院、园林小品,屏蔽了各主要噪声源的噪声,做好绿化、美化,形成了宁静、优美的学习环境。注意利用有利的大环境,创造宜人的小环境,将绿化引入建筑内部。

(7)创造新颖的建筑形象原则

以丰富多变的空间组合和精细的立面处理,明快协调的色彩搭配,使学校建筑像美丽的画卷、动人的乐章一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使学校建筑成为教学手段的一部分,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第二章建筑设计说明

一、用地红线及周围环境情况

本项目选址于《温州市七都岛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03-C-14地块,项目东南侧为规划经六路,西南侧为规划纬三路,西北侧和东北侧为河道。项目总用地面积32478.26平方米。

二、规划布局

校园规划主要分为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各区呈组团相对独立布置,通过道路和绿化景观形成有机联系。校园内部以“两轴”为基础贯穿整个校园空间。

教学区:位于用地的北侧,教学楼围绕步行联系轴线及其两侧内庭景观呈院落式布置。楼群通过成系统的校园半围合空间设计,成为一个整体,营造出园林式校园空间。空间设计注重与教学楼群相互渗透,为交流创造了丰富的场所,这种随意性的交流正是学校精神的核心。与此同时,楼群呈环状布置,尽可能的减少学生和教职工的出行距离,增强可达性。

行政办公楼和专业教室位于校园主入口侧,学生活动中心独立布置在地块的西北角,和教学楼共同形成内院空间,打破以往以行政楼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更体现功能至上的设计原则。

生活服务区:主要服务用房有食堂风雨操场、宿舍及部分生活配套用房等。食堂位于用地东南侧,坐落于校园功能联系轴尽端,宿舍位于幽静的河边。

体育运动区:按照要求和学校实际使用情况设计25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一个,篮球场4个。因为用地紧张,把风雨操场和食堂放置在一起,这也加大了形象建筑物的体量,使得东南角的不规则的边线和整个体块更加融合。

三、空间组织设计

在使用性质上,校园外部空间系统分为总体与各功能区两个层级:总体层级的外部空间为全校师生服务,包括入口礼仪广场以及运动场等,这些空间的串联由景观绿化来完成。功能区层级的外部空间包括各功能区内不同使用特征和空间性质的庭院空间,主要是教学楼所围合的庭院空间。这样分级的空间组织结构,使校园空间具有层次性与领域感,有助于环境维护和促进人际交往活动,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舒缓压力、启迪思维、激发灵感。

四、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空间序列设计时要注重空间的大小高低、狭长与开阔的对比以及空间中实体建筑界面的变化与联系。在空间环境设计中,我们注重这种空间序列的体现。进入主校门,展现在眼前的是行政办公楼与专业教室围合的礼仪广场,亲切、温馨,没有丝毫压抑之感。沿着道路,通过连廊下面一层高的通道进入中心广场,这种空间上大小、高低的变化,使空间变化更加丰富。

第一序列由学校西主入口起穿越校园的——东西主轴线。从西侧主入口大门开始,标志着此组序列的开始。进入校园,宽敞的主入口广场呈现在眼前,右侧为具有特色的行政办公楼,左侧为造型统一中有变化的教学建筑群,继续行走于校园广场中,空间变得更为开阔。

第二序列为功能联系轴为学生的主要步行空间,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串联起来。设计形成密集的校园群落和较为开阔的中心内庭式花园的格局,形成公共的生活学习共享空间,与庭院空间完美结合,整个学校分区明确,使得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五、交通设计

根据基地周边状况,把主入口放置在西侧,供机动车通行,同时离地下室出入口也较近,机动车可直接入库,避免了与人流的交叉。学生活动中心独立设置出入口,并且就近设置停车位。

校园主要机动车道布置在主要建筑周边,能使机动车到达各建筑,满足设计要求。

从主出入口开始,围绕校园的各个功能区开设主要的步行流线。围绕校园设置景观步行道,步行道与各景观广场相连,确保有一个宽阔的空间供学生行走,营造一个花草树木葱郁和广场,悠闲,快乐的场所。

六、景观绿化系统

1、设计理念

本设计极力营造一个功能合理、环境优美、富有人文精神、纯净典雅的景观环境,建立恰如其分的交通、绿化系统、空间秩序等,追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整合,充分体现新时代温州校园的形象,努力创造标志性强,整体良好的精品工程。

本设计以现代设计理念、手法,创造高质量的优秀校园景观,精化环境,提高品位。按照环境与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环境资源、地形、绿化等生态要素,创造优美的环境。同时又注重适用性与均好性原则,实现校园公共环境景观共享。

整体景观绿化突出安静、清洁的特点,形成具有良好环境的教学区。其布局形式与建筑相协调,为方便师生通行,多采取规则式布置。在建筑物的四周,考虑到室内的通风、采光的需要,靠近建筑物栽植了低矮灌木或宿根花卉,离建筑物五米以外栽植乔木,在建筑物的背阴面选用耐荫植物。园内树种丰富,并挂牌标明树种的名称、特性、原产地等,使整个校园成为普及生物学知识的园地。

2、景观设计构思

亲近自然和对历史的感悟是人的本性,特别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的学生,有着更加重要的学习和启示意义。

组织既便于管理又富有变化的校区景观结构模式,增加校区作为“教育场所”的功能,分区设立易识别的标志物或不同的路面材料,充分考虑学生的安全和使用,合理组织交通流线。

完善和提高校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并使学生能更方便地获得这些生态服务。这些生态服务包括自然过程、人本过程、自然过程包括可持续发展过程,提高环境的自我调节功能;人本过程包括提供学习、自然体验、以及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校区的人性化。

3、景观总平面布局

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力图发掘其所处地域的人文内涵,突出校区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人对环境使用和体验的需求。景观环境空间的变化与主题相结合,形成多个景观序列。同时注重近人尺度和小空间的处理,营造一种亲切、自然、舒适、人文、宁静和安全的园林景观环境。

4、绿化景观设计

(1)设计理念:

种植设计注重体现移步换景,强调园林植物的意境及文化内涵,方寸之地展现天地精华,

尽现中国园林深厚底蕴。并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进行整体设计,运用大量的色叶和开花树种。同时我们引入了“桃李芬芳”、“兰桂飘香”的植物群落配置群,以此来意喻教师的“桃李天下”的无上美德。

种植设计要注重生态,就要突出植物的多样性,这为生态的基本原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注重植被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落叶与常绿的搭配,乔、灌、花、草的比例,以及植物观叶、观花、观果、观姿和自然与人工修剪的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强调其丰富性。

1.2生态绿地的创造以自我维护型的绿化种植为基础,适当配植重点景观树以增加可观赏性,做到“乔、灌、花、草”的合理配植设计。

1.3注重人性化原则:由于校区同时需要静与闹的特点,所以必须合理的进行植物的分区种植。

1.4注重地块内外绿化景观的呼应和渗透:绿化景观包围建筑,使每个空间的环境更加提升化。并且与周边城市环境想渗透,更加有力的提升整体环境品质。

(2)设计构成:

设计在满足校园的基本布局情况下,同时绿化设计采用多样性手法,以点、线、面相结合,体现生态环境,营造与学校主体贴切的景观系统。

强调自然式栽植,乔灌木结合,立体层次丰富,绿量充足,模拟自然的野趣。绿地入口配置以高大的乔木起到引导作用,灌木以色叶、开花、香源为主的大量栽植。园路交接处和绿地中适当的配以时令鲜花的花钵,使绿地有更丰富的层次感。

(3)主要树种

基调树种:香樟、朴树、金桂、乐昌含笑、广玉兰、小叶榕、洋紫荆等。

辅助树种:日本早樱、红叶李、碧桃、白兰花、二乔玉兰、红枫、杂交马褂木等。

灌木:山茶花、茶梅、海桐、红花继木、金叶女贞、红叶石楠、比利时杜鹃、夏娟、金丝桃等。

地被:金边间叶麦冬、葱兰、络石、小叶扶芳藤、缀花草坪、时令鲜花、书带草等。

草坪:细叶结缕草、百慕大与黑麦草混播等。

竹类:早园竹等。

(4)铺装设计

道路铺装材料方面,以透水砖为主,耐磨花岗岩为辅,充分运用材质色彩和完成面的变化,营造各个有特色的空间氛围。在颜色搭配上,强调温馨、自然。深浅色搭配合理,体现简洁大方的现代感。道路根据不同位置,使用的风格也各不同,有的使用风格轻松的自然切割形式,有的是较为整齐的宽窄相间的条纹,有的地方可以穿插卵石、灰色透水砖或者大快条石等,变化十分丰富。

(5)小品设计

根据绿地整体的环境特色,结合景观主题和功能需要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及雕塑。设计范围内主要景观小品有园林景石、花池组合、座椅、景观墙等,景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坐凳采用防腐木,组合花池、种植台采用砖砌,外侧贴石材。

总之,园林小品的设计力求在造型、体量、色彩上与地块总体环境的立意和绿地效果相协调,同时突出园林小品的个性和地方特色。在选材上利用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相结合的原则,突出材料的自然美和质感。雕塑的设计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要求采用现代简洁的造型和材料。

(6)灯具设计

绿地景观照明及灯光造景考虑生态和环保要求,避免光污染影响。

灯光设计主要包括:庭院照明、景点照明、广场照明、水景照明等。庭院照明主要采用庭院灯和草坪灯,满足主要道路的夜间照明。广场是可以作短暂休息的场所,局部配上地埋灯,以更好地勾画出广场造型。为提高观赏效果,在各小品周围设置景观灯,并配以多种颜色的地灯,并结合照树灯的效果,使景观的夜景效果更加突出。配合周围的效果,在水底设水底灯、侧壁灯、喷泉灯等,使景观更加丰富。

七、建筑设计

1、建筑形态

校园建筑总体以周边式布置占据用地,平面布置尽可能做到紧凑合理,使有限的建筑用地得到最大的使用效益。各功能区建筑以院落式进行组合,体现出新世纪校园特有的育人环境和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建筑特色。

2、屋顶形式

校区内建筑均为多层建筑,屋顶以轻巧的双坡屋顶处理为主,搭配玻璃构建,风雨操场采用玻璃平顶处理,连廊部位用平顶简便处理既可,展现一种单元体块的强调节奏和整体的韵律感。

3、建筑尺度

建筑群既注意大尺度城市空间街面的连续性、整体性处理,强调其公共性,又注重体形的串联与变化组合,在此基础上强调细部的处理,营造实用美观的校园环境。

八、建筑单体设计

本工程设计校园建筑包括行政办公楼、教学主楼建筑群、学生教师宿舍、学生活动中心、图书室、多功能报告厅和食堂风雨操场建筑单体。共36个班级,在校学生1620人。

1、普通教室平面设计

普通教室由两栋建筑组成,共布置了36个普通教室。每层均布置了教室办公室、休息平台和公共卫生间。

2、专业教室、行政办公楼平面设计

专业教室、行政办公楼通过二层高的校史馆连接成一个整体。专业教室为5层高的建筑,布置了各种专业教室。行政办公楼为4层高的建筑,布置了办公室等各种功能房间。

3、学生宿舍、教工宿舍

为2栋六层高的建筑,教工宿舍布置在其中一栋的一层,另外一栋底层架空为非机动车停车。二至六层均为学生宿舍标准间。

4、食堂、风雨操场

一层为25X21短池游泳池;二至四层为食堂餐厅;四层为室内篮球场。二至四层通过连廊与宿舍楼相连,整个建筑群各部分能够最大限度室内联系,便于使用。

5、学生活动中心

一层设置了培训教室和报告厅;二、三层为各种培训教室、多功能教室和小型活动室等房间。

6、图书室、多功能报告厅

一层为开放式图书阅览室;二层为多功能报告厅。

九、立面设计

整个学校的建筑风格兼具了江南地域特色与书院传统精神,采用地域传统建筑要素,融合现代建筑语言共同形成。建筑采用框架结构,以白墙为主体,双坡屋顶挑檐,保证了对外墙的保护,且使得整体造型飘逸新颖。虚实相间的山墙、门洞与连廊,与背景园林共同构成刚柔结合、错落有致的轮廓线,展现出浓浓的江南韵味,清晰的描绘出宁静致远的校园意境。

变化丰富的平面和空间组合,使得建筑形体别具一格。建筑材料上,重点突出校园建筑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同时在细部与色彩上又不失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传统中彰显着时代精神。不同材质的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沉稳凝重,明晰理性的效果,充分反映出校园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建筑细部设计中,在体量、体形控制的基础上对建筑立面细部、开窗、遮阳构件等做了充分的比较与分析,通过遮阳及装饰构件加强建筑的精致感,使建筑在体形简洁的同时,建筑表皮富有变化,体现了现代校园建筑应有的品质。

十、剖面设计

地下室:层高:5.30米;

专业教室:室内外高差0.30米;一层层高3.90米;二至五层层高3.90米;建筑高度19.80米。

普通教室:室内外高差0.30米;一层层高3.90米;二至四层层高3.90米;建筑高度15.90米。

行政办公楼:室内外高差0.30米;一层层高3.90米;二至四层层高3.90米;建筑高度15.90米。

宿舍:室内外高差0.30米;一层层高4.10米;二至六层层高3.60米;建筑高度22.40米。

食堂、风雨操场:室内外高差0.30米;一层层高5.50米;二、三层层高5.00米;四层层高8.00米;建筑高度23.80米。

学生活动中心:室内外高差0.30米;一层层高3.90米;二至四层层高3.90米;建筑高度15.90米。

图书室、多功能报告厅:室内外高差0.30米;一层层高5.00米;二层层高6.00米;建筑高度11.30米。

十一、无障碍设计

1、道路系统的无障碍设计

(1)人行道纵坡不大于2.5%,在人行步道中设台阶,应同时设轮椅坡道和扶手。

(2)在人行道设置盲道,盲道位置、走向、材质、标识严格按照规范。

2、绿地的无障碍设计

(1)绿地的入口与道路的平面应平缓防滑;地面有高差时,应设轮椅坡道和扶手。

(2)在休息座椅旁应设轮椅停留位置。

(3)公用厕所的入口、通道及厕位、洗手盆等应作无障碍设计。

(4)绿地内台阶、坡道和其他无障碍设施位置设提示盲道。

3、建筑物的无障碍设计

(1)建筑无障碍入口室外地面坡度不大于1:50。

(2)走道和门符合无障碍要求。

(3)公共建筑设置残疾人卫生间

(4)停车区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

十二、人防设计

1、设计依据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

2、建筑人防设计

本工程的人防地下室设在地下室。为核6级常6级甲类防空地下室,属平战两用,战时为人防地下室。人防地下室按二等人员掩蔽所设计,出入口按每100人0.3m计算。

3、结构人防设计

(1)使用情况

本工程为六级人防工程,地下室设防护单元。人防地下室设计结合平时和战时统一考虑。人防地下室为全埋式,基础为桩基础。

(2)结构主要构件尺寸

地下室底板400

地下室顶板人防区及室外绿化区250

室内非人防区200

地下室外墙300

临空墙300

密闭门框墙250

防护密闭门框墙300、500(防密门处)

防护单元隔墙250

防护单元内部隔墙250

(3)人防地下室柱、剪力墙截面由平时使用荷载和战时荷载综合确定。

(4)人防地下室结构荷载组合按下列要求确定:

1)顶板:顶板核爆动荷载标准值、顶板静荷载标准值;

2)外墙:顶板传来的核爆动荷载标准值、静荷载标准值、上部建筑物自重标准值、外墙自重标准值,核爆动荷载产生的水平动荷载标准值、土压力、水压力标准值;

3)内承重墙柱:顶板传来的核爆动荷载标准值、静荷载标准值、上部建筑物自重标准值、内承重墙柱自重标准值;

4)基础:底板核爆动荷载标准值、上部建筑物自重标准值、顶板传来静荷载标准值、地下室墙身自重标准值。

注:当核爆荷载采用等效静荷载标准值时,对结构不利的永久荷载应采用分项系数rG=1.2。

(5)核爆动荷载等效静荷载标准值(KN/m2)(见结构部分)

(6)材料

钢筋:顶板梁纵筋HRB335 fy=300N/mm。

混凝土:地下室外墙C30,抗渗等级P8;

地下室底板C30,抗渗等级P8;

地下室顶板C30,抗渗等级P8;

地下室主体墙、柱C30,C35。

4、给排水人防设计

(1)地下室战时为人防单元。

(2)人防给水水源引自市政给水,人防给水单独设水表计量。

(3)人防给水系统,其饮水水量按3L/人.日,生活用水按4L/人.日标准设计。

(4)防护单元设置一座人防水箱,其容积根据掩蔽人数计算,供人防饮用水、生活用水及口部冲洗用水。

(5)本工程采用简易洗消,每个人防口部均设置集水坑和手摇泵供口部人员洗消及口部冲洗排水,洗消间内预留DN25给水管。洗消间地漏采用DN75防爆地漏,洗消水采用手摇潜污泵单独排出。

(6)除埋入结构底板内的管道及墙体预埋件外,其他人防给排水设施战时制作。

(7)穿人防工事的给水及消防给水管道在工事内侧设防爆波阀门,其抗力不小于1Mpa,并有明显启闭标志。

5、电气人防设计

(1)本工程在地下室设置人防防护单元,其中人防应急照明、重要的通信、报警设备为一级负荷。

(2)电源Ⅰ由变配电所引来,电源Ⅱ由战时区域电站引来。供电电压为380/220V。双电源手动切换。

(3)电缆出入工事的防护密闭

所有直接穿过工事围护结构或防护密闭门、密闭隔墙的电缆电线,均采有管内密封的方法进行防护密闭处理。

(4)动力设计

所有动力设备直接启动,就地控制。潜水泵采用就地自动/手动控制。

(5)照明设计

工事内照明采用节能灯,吸顶安装,临战加防掉落保护网。同时考虑应急照明灯若干,应急时间为180min。防护密闭门外的照明设独立回路。

(6)信号装置

在工事内设通风方式信号箱和信号指示灯箱及呼唤按钮。

6、暖通人防设计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六级人防工事,设在地下室一层。

(2)设计参数

人员掩蔽所:

清洁通风新风量≦6m3/(p.h) 滤毒通风新风量≦2m3/(p.h)

隔绝防护CO2容许含量≤2.5% 防护单元隔绝防护时间≥3h

防毒通道换气次数≥40次/h 滤毒通风时保持超压30-50Pa

(3)人员掩蔽所的战时通风系统设计

战时通风系统分为清洁通风、滤毒通风和隔绝通风三种通风方式。送风系统由防爆波活门、扩散室、粗过滤器、密闭阀门、滤毒器和送风机组成。排风系统由防爆波活门、扩散室、密闭阀门、自动排气活门和排风机组成。

(4)平时用的通风、防排烟系统的风管均经风室、密闭门、防护密闭门、风井等与室外相连,以保证人防工事的密闭性。

十三、技术经济指标表

1. 建设用地面积: 32478.26㎡

2. 总建筑面积:: 31943㎡

其中:

计入容积率总建筑面积: 25961㎡

其中:

学生活动中心: 3190㎡

行政办公综合楼: 1413㎡

普通教学楼: 5747㎡

专业教室、校史馆、多功能报告厅: 5865㎡

学生宿舍、教工宿舍: 5118㎡

食堂、风雨操场: 4628㎡不计入容积率总建筑面积: 5982㎡

地下室建筑面积: 5982㎡

3. 建筑基底总面积: 6950㎡

4.绿地面积: 11374㎡

5.容积率: 0.799

6.建筑密度: 21.40%

7.绿地率: 35.02%

8.机动车停车位: 109辆

其中:

地上机动车停车数量: 10辆

地下机动车停车数量: 99辆9.非机动车停车位: 412辆

其中:

地上非机动车停车数量: 122辆

地下非机动车停车数量: 290辆

第三章结构系统方案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

2、《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0-2010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11

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9、《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10、《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

11、《防空地下室建筑设计》FJ01~04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12、《防空地下室结构设计》FG01~03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二、自然条件和使用条件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主要由以下几栋单体建筑组成:普通教室、、专业教室、行政办公用房、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报告厅、宿舍、短池游泳池、食堂、风雨操场及带人防单层地下室。

2、使用条件

(1)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桩基设计等级为丙级,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设计使用期限为50年。

(2)抗震设防烈度6°,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为第一组,IV类场地。

(3)基本风压:按50年重现期取值,0.60 KN/m2;地面粗糙度B类;

(4)雪荷载0.35KN/m2;

(5)地下室人防设计等级为甲类核6常6。

(6)主要使用荷载(可变荷载)标准值(KN/m2)

a)地下室车库、地下室车道 4.0

地下室顶板:室内及室外绿化地 5.0(不含覆土重量)

室外消防车20.0

电梯机房,风机房7.0

配电房10.0

消防楼梯 3.5

大开间办公楼大型会议室 3.5

办公室会议室 2.0

教室,实验室,休息室 2.5

活动室报告厅 4.0

篮球馆 5.0

资料室,档案室 5.0

食堂厨房 4.0

餐厅 2.5

上人屋面 2.0

非上人屋面0.7

b)核爆动荷载等效静荷载标准值(KN/m2)(顶板未计入上部建筑物影响)地下室顶板70(顶板覆土厚度0.5m

外围护墙(挡土墙)55

出入口临空墙160(130)

出入口防密门框墙240(200)

人防地下室与普通地下室之间:

隔墙140

门框墙200

防护单元之间:

隔墙、门框墙50

扩散室与内部的隔墙40

防护密闭门外部顶板50

进风口处扩散室悬板活门外顶板50

c)隔墙材料及荷载标准值(KN/m2)

1)外围护墙材料采用非粘土烧结多孔砖,计算容重为14.0KN/m3。

2)内墙及隔墙材料采用加气砼砌块,计算容重6.5 KN/m3。

3)SATWE计算时混凝土构件自重取27.0 KN/m3。

三、结构型式

1、教学楼:4~5层建筑,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采用现浇混凝土普通梁板体系。

2、学生活动中心:4层建筑,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楼盖采用现浇混凝土普通梁板体系。

3、行政办公用房:4层建筑,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楼盖采用现浇混凝土普通梁板体系。

4、宿舍楼:6层建筑,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楼盖采用现浇混凝土普通梁板体系。

5、风雨操场:4层建筑,框架结构,屋面网架;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大开间柱网(>15米)部分采用型钢混凝土梁柱,其余采用现浇混凝土普通梁板,楼面采用现浇板,屋顶采用网

架结构。

6、多功能报告厅:2层建筑,框架结构,屋面网架;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楼盖采用现浇混凝土普通梁板体系,屋顶采用大开间网架结构。

7、地下室:单层室外人防地下室,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采用现浇混凝土普通梁板体系。

四、基础工程

1、基础选型

由于业主未提供该场地的地质勘察资料,根据周边场地的地质情况结合本工程各建筑的形式特征和荷载情况,基础设计拟选用如下桩基型式;

本工程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拟采用桩径为600的预应力管桩基础;单层室外地下室采用抗拔桩独立承台基础,以解决地下室抗浮问题。抗拔桩拟采用桩径为600的机械钻孔灌注桩。

2、地下室设计

为解决地下室开裂问题,除设置后浇带分割外,并考虑在地下室施工中采用微膨胀砼浇筑。地下室采用刚性砼自防水设计,顶部采用现浇普通梁板结构。地下室一层底板厚400mm,侧壁厚300mm,抗渗等级为P6。

3、底板下的压实碎石层

地下室底板的素混凝土垫层下,设置200~300的碎石压实垫层,一方面增大建筑物底部的摩阻力,另一方面满足施工操作面的要求。

4、基坑边坡支护

根据邻近建筑物和周边环境选择合理的支护方案,本工程支护方式可采用柱列式灌注桩支护。

五、计算程序

采用SATWE(2012)及PMSAP(新规范)版本进行整体计算。

第四章电气系统方案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建筑性质:本工程属多层建筑,地下层为汽车库及设备用房。总建筑面积:地上25961平方米,地下5982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三、设计范围及内容

1、变、配电系统

2、照明配电系统

3、动力配电系统

4、防雷及接地系统

四、变配电系统

1、负荷分类

本工程的消防控制室、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装置、火灾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防烟及排烟设施、自动灭火系统、消防水泵、电动的防火卷帘及门窗以及阀门等消防用电为二级负荷,其它均属三级负荷。

2、负荷计算

(1)地上

面积共25961平方米,按50VA/㎡供电,共计1298KVA。

(2)地下车库

地下室面积5982平方米,按20VA/㎡供电,共计120KVA。

3、变配电房位置及安装容量:本工程在风雨操场一层设一座变、配电所,内配置2X800KVA 干式变压器,供本地块所有设备用电

4、10KV高压供电方案:本工程变电所从城市电网引来一路10kV电源,承担本工程全部负荷,10kV电缆埋地就近引入设在一层的变电所,地下室设一台连续输出功率为300kw柴油发电机作为第二路电源。当 10kV市电停电、缺相、电压或频率超出范围,自动启动柴油机为二级负荷提供应急电源。

5、变配电房设备:高压柜采用UniSwitch柜,低压采用GCK抽屉柜,变压器选用SCB10型。

6、变配电房高压侧采用单母线,两台变压器的低压侧单母线分段,分段母线设联络开关,自动连锁。

7、功率因数补偿:在变压低压器侧开关柜上设置电容补偿柜进行功率因数自动补偿,以保证本工程总的功率因数达到0.92以上。

8、计量:采用高供高计。部分照明、电力需分别计量的,在低压侧设计量表,本工程照明与动力、空调、插座等各设独立的配电系统,分别进行计量。且设多功能计量表及分项计量系统,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管理,减少电线用能损耗。

五、照明系统

照明分普通照明与应急照明。

普通照明主要采用节能日光灯,配电子镇流器或高效节能电感镇流器。灯具效率需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的要求。大面积范围采用集中控制,小空间及楼梯间等处采用分散控制。

主要房间的照度标准值:

地下室车库照明设计照度为75LX,设备用房照度为100-200LX。

电梯前室照度为75LX,楼梯间30LX,走道50LX,公用卫生间照明设计照度为75LX。

餐厅照度为200LX;厨房200LX;办公室300LX;普通教室300LX;宿舍100LX;教室黑板500LX等。

应急照明灯在各层走道及出口,疏散楼梯间,消控室,配电房等处设置,采用消防电源与自带电池的应急灯相结合,消防电源的供电时间不少于3h,应急照明的自应急时间不少于30min。

六、动力配电系统

1、本工程地下室照明及所有消防动力设备按防火分区分别由配电房放射式供电,各机房二路电源分别来自配电房和发电机房,在各机房内就地双路电源自动末端切换;

2、主楼照明系统一层设总箱放射至每层。

3、各消防动力线路均采用耐火电缆沿桥架、竖井去各用电设备;主楼线路采用阻燃电缆沿桥架去一层或地下室分配电间,后采用阻燃分支电缆沿竖井去各层照明箱及采用阻燃电缆沿竖井去该单元(或楼层)动力箱、配电箱。

七、防雷措施

1、本工程各幢均属二类防雷建筑物,按规范要求防雷接地保护主要措施有:防直接雷、防侧击雷、防闪电电涌侵入、低压配电系统接地保护、总等电位联结及重要场所电源处、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击电磁脉冲SPD保护等。

2、为防直击雷,屋面女儿墙等易受雷击处装设Ф12镀锌圆钢作为接闪带,并布置10mX10m 网格,重要部位设接闪杆,屋面有关金属物件应与防雷装置连接。

3、防侧击雷,对水平突出外墙的物体,当滚球半径45m球体从屋顶周边接闪带外向地面垂直下降接触到突出外墙的物体时,应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高于60m的建筑物,其上部占高度20%并超过60m的部位应防侧击,防侧击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建筑物上部占高度20%并超过60m的部位,各表面上的尖物、墙角、边缘、设备

以及显著突出的物体,按屋顶上的保护措施处理。

(2)在建筑物上部占高度20%并超过60m的部位,布置接闪器应符合对本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接闪器应重点布置在墙角、边缘和显著突出的物体上。

(3)外部金属物,当其最小尺寸符合规范的规定时,可利用其作为接闪器,还可利用布置在建筑物垂直边缘处的外部引下线作为接闪器。

(4)符合规范规定的钢筋混凝土内钢筋和符合规范规定的建筑物金属框架,当作为引下线或与引下线连接时,均可利用其作为接闪器。

外墙内、外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应与防雷装置等电位连接。

4、接闪引下线可利用建筑物结构柱内主钢筋(D>2Ф16)引下至基础接地装置,引下线平均间距不大于18m。

5、本工程各楼按C级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设防。

6、建筑物采用总等电位联接,总等电位箱设地下室楼梯间墙上,将建筑物内有关金属构件、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所有配电设备的保护接地PE线、水平接地干线等作等电位联接(MEB 线用-40X4);卫生间进行局部等电位联接。

7、所有接地装置都共用一个基础接地体,其利用建筑物地下室地梁内二根主筋作水平接地引线与所有暗装引下线、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PE线、桩基内垂直钢筋焊成一体(焊长>100),要求接地电阻Rd≤1 。

8、在低压电源线路引入的总配电箱、配电柜处装设Ⅰ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值应小于或等于2.5kV。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当无法确定时应取等于或大于12.5kA为减少电磁干扰。

当Yyn0型或Dyn11型接线的配电变压器设在本建筑物内或附设于外墙处时,应在变压器高压侧装设避雷器;在低压侧的配电屏上,当有线路引出本建筑物至其他有独自敷设接地装置的配电装置时,应在母线上装设Ⅰ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当无法确定时冲击电流应取等于或大于12.5kA;当无线路引出本建筑物时,应在母线上装设Ⅱ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每一保护模式的标称放电电流值应等于或大于5kA。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值应小于或等于2.5kV。

9、消防控制室与城市119报警指挥中心之间联网的进出线路端口安装适配的信号电涌保护器,室外监控系统的各种线路设适配的信号电涌保护器。

10、强电与弱电小间内设镀锌扁钢-50X5作为PE干线,有关支架、配电箱外壳均用专用PE 线BVR-25mm2分别引至干线上。

11、金属桥架按要求设专用PE线。

12、电气设备接地保护采用TN-S系统,配电箱后N与PE线均采用专线。

13、变配电间内设镀锌扁钢-50X5作为接地干线至基础接地体,并等电位连接。

14、消防控制室内设2XBVR-25mm2作为接地干线至基础接地体,并等电位连接。

15、接地保护采用TN-S系统。

第五章采暖通风系统方案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2005年版)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2005)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098-98(2001年版)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84-2001)

浙江省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36-2007)

二、设计气象参数

1、地理纬度:北纬28°02′

2、大气压力:冬季Pd=1023.7hPa

夏季Px=1007hPa

3、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冬季空调:twk=1.4℃

夏季空调:twg=33.8℃

4、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tws=28.3℃

5、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Φ=76%

三、空调系统设计

1、室内设计参数

2、冷热源

本工程专业教室、行政办公楼; 学生活动中心空调系统机组采用变冷媒流量空调;图书室、多功能报告厅;食堂部分空调系统机组均采用风冷热泵空调机组。

3、末端装置

1)专业教室、行政办公楼部分:

内部各个场所根据空间情况和使用功能采用不同形式的末端设备,设备情况如下:大空间场所如门厅、多功能教室等,采用室内机顶送或者侧送布置,气流组织为上送上回。

小空间内,办公等均采用室内机加新风的空调方式,气流组织为上送上回。

所有场所的新风,采用独立型的热泵型空调机处理,分层分区域布置。

2)多功能报告厅、食堂空调系统采用全空气系统,采用组合式空调式机组。

4、本工程主机均设置于屋面或室外部分,分区域设置系统。

四、通风设计

1、地下室汽车库设机械排风系统,换气次数6次/h。排风分别经专用的排风竖井进行排放。排风(兼排烟)系统按防烟分区布置,补风由汽车坡道自然进风或机械送风。

2、地下室各设备用房设机械通风系统,换气次数为8~12次/h。

3、公共卫生间设机械通风系统,换气次数为10次/h。

五、自控系统

1、设置必要的传感器、执行器、调节器等,对本工程的通风系统的参数进行自动检测及控制。

2、通风系统全年运行工况自动转换。设备自动保护、故障报警及火灾时设备连锁及控制。

3、本工程各通风设备均可就地或在值班室进行控制(集中控制)。

六、消音、减振及管材

1、本工程所有平时或战时用的通风设备均设有减振装置。

2、在通风机的进出口采用涂胶帆布软管连接(排烟风机、正压风机及排烟补风机为耐火型)。

3、本工程所有平时或战时用的通风风管上均设有消音器。

4、送、排风系统均设置必要数量的消声器、消音弯头等消音装置。

5、本工程地下汽车库的排风(烟)风管、消防排烟管均采用无机不燃玻璃钢制作,耐火等级为2小时。

6、本工程地下通风管道均采用无机不燃玻璃钢制作,厚度按国标。

第六章给水排水系统方案设计说明

一、设计规范: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

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5、《汽车库、修汽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防火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二、设计范围

1、室内给水:包括生活给水等;

2、室内排水:包括生活排水、屋面雨水等;

3、室外给排水:包括室外给水、室外雨水、室外排水。

三、给水

1、水源及水量

水源取自城市自来水,从市政道路引入两路DN150给水管,在本工程的室外成环状布置,作为本工程的生活、消防总用水。

本工程共安排教职工和学生共1711人,其中非住宿教职工、学生共1117人,用水量为40L/人·日;住宿教职工、学生共594人,用水量为200L/人·日;绿化浇灌面积11374m2,用水2L/ m2·d;地下面积5982 m2,用水量为3 L/ m2·d;游泳池补充用水量为5 %池水容积;未预计水量以总用水量的10%计,共计整个校区最大日用水量为270m3/d。

2、生活给水系统

本工程各层生活用水直接由市政管网供水,管道布置形式采用下行上给式。

3、地下室贮水池、屋顶水箱、地下室水泵房

(1)本工程的地下室设置消防水池及水泵房。

(2)屋顶水箱

屋面设置一座消防水箱,容积为18 m3,水箱设置高度满足最高层消火栓7m静水压力要求.

(3)地下室水泵房

水泵房内设置喷淋水泵、自动喷水湿式报警装置及水泵配电柜等。

4、给水管材

(1)室内生活给水管采用钢塑复合管;室内消火栓、自喷给水管≤100采用内外壁热镀锌钢管,﹥100采用无缝钢管。

(2)室外生活给水、消防给水管采用球墨铸铁管。

5、游泳池池水循环系统

池水循环周期为4.5h,循环方式采用逆流式池水循环,池水消毒采用臭氧;消毒方式采用循环水全部进行消毒的全流量臭氧消毒,长效消毒剂采用次氯酸钠溶液。

四、排水

(1)本工程最高日用污水排放量取给水量的85%。

(2)室内采用废、污分流制。室外采用雨、废、污分流制。各建筑物的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食堂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生活废水一起注入校区污水管,最终排至市政污水管。屋面和室外道路雨水有组织收集后合并排入附近市政雨水井。

(3)室内排水管采用UPVC排水管,室内雨水管采用钢管。

(4)室外排水管、雨水管采用UPVC加筋管。

第七章消防控制设计专篇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汽车库、修汽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防火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二、总平面消防设计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设计,建筑物与周边建筑和红线之间均满足消防规范的要求,基地沿建筑设置消防车道,满足消防通行宽度要求。

三、单体消防设计

1、建筑耐火等级:二级;地下室:一级。

2、防火分区

多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面积均小于2500m2。

地下室机动车库每个防火分区小于4000m2(设自动喷淋);每个防火分区均设两部直通室外的疏散楼梯,疏散宽度和距离均满足规范要求。非机动车库、设备用房防火分区小于1000m2(设自动喷淋)。

每个防火分区均设两部直通室外的楼梯,疏散宽度和距离均满足规范要求。

3、消防疏散

本工程疏散满足规范要求,地上部分最远工作点到最近疏散出口小于30 m,地下室最远工作点到最近疏散出口小于60 m。

四、消防电气

1、设计依据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16-9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2、消防电源、配电线路及电器装置

本工程消防电源供电负荷等级为二级,变电所设置消防专柜,消防设施从变压器低压侧及发电机房引来双电源,回路在末端自动切换。

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主干线采用耐火电缆。走桥架或穿钢管暗敷,暗敷时埋设深度不小于3cm。

变电所位于一层,容量为2x800KVA。变压器采用干式,配电设备采用无油型。

3、应急照明

火灾疏散标志照明:在安全出口、疏散楼梯、走道等处设置自带电池的疏散指示灯。供电时间不少于30min。火灾时强制切换到点亮状态。

备用照明:在疏散楼梯间、超过20M 的内走道、消控室、配电室等处设置供继续工作的备用照明。电源

引自消防照明回路。灯具自带镉镍电池,供电时间不少于1h。要求引接的消防电源持续供电时间不小于3h。

消防应急灯具需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消防安全标志》GB 13495 和《消防应急灯具》GB17945 的有关规定,

应设玻璃或其它不燃材料制作的保护罩。

应急照明照度要求:

1)、疏散走道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0.5lx。

2)、人员密集场所内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5.0lx。

3)、楼梯间内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5.0lx。

4)、消防控制室、配电室、防排烟机房以及发生火灾时仍需正常工作的其它房间的消防应急照明,仍应保证正常照明的照度。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控制室

4.1、本工程保护等级为二级,设置集中报警系统。本工程的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设在底层的消防控制室。

在地下室设置感烟、感温探测器,另外,设置手动报警按钮等手动或自动装置作为报警或联动信号。在现场设置火灾应急广播和火警讯响器。系统报警采用二总线,重要设备采用多线联动。

4.2、联动控制系统

火灾广播及火灾警报系统

防排烟系统

非消防电源及应急照明的切换等

4.3、火灾报警控制器(联动型)的功能

显示火灾报警、故障报警部位。

显示保护对象的部位、疏散通道及消防设备所在位置的平面图或模拟图等。

显示系统供电电源的工作状态。

火灾报警后,启动防排烟系统;火灾确认后,启动消防灭火设施,启动消防广播,切断非消防电源,启动应急照明等。

4.4、消防通信

在消防控制室除设置普通外线电话外,还设置消防专线电话,在配电间、防排烟机房等处设置电话分机,

每个防火分区设置手动报警按钮带电话插孔。

4.5、消防广播及火灾警报系统

火灾时启动着火层及相邻的上下层的广播系统。火灾应急广播和火灾警报装置采用分时控制:先鸣警报

8~16s;间隔2~3s 后播放应急广播20~40s;再间隔2~3s 依次循环进行直至疏散结束。根据需要,可在疏散

期间手动停止。

4.6、防排烟系统

火灾报警后启动防排烟风机。

4.7、传输、控制线路敷设

消防线路平面上采用耐火铜芯线缆穿钢管暗敷,暗敷时埋设深度不小于3cm。竖井中采用耐火铜芯线缆穿管或走桥架。

4.8、系统接地

采用联合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1 欧姆。从总接地引来BVR-1x25,PC25 到消控室。

4.9、主、备用电源的供给方式。

主、备用电源从变压器低压侧及发电机房引来,在末端自动切换。

4.10、应急照明的控制方式

本工程应急照明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控制,火灾时,自动接通相应区域的应急照明。

4.11、与其它智能化系统的集成要求

预留与其它智能化子系统的接口,火灾时,应使门禁系统失效。五、消防给水设计

1、消火栓系统

本工程室外消火栓用水量30L/S,室内消火栓用水量15L/S ;火灾延续时间均为2小时。消防箱按每一着火点有两支本层水枪到达原则布置水枪。

室外消火栓采用低压制。在地块的给水环状管网上设置室外消火栓以保证室外消防用水,室外消火栓按保护半径不超过150米,间距不大于120米布置。

2、喷淋系统

本工程地下室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地下室属中危险级Ⅱ级,喷淋用水量30 L/S,延续时间l小时。则喷淋用水量为Vp=30*3.6=108m3。

喷淋系统由主泵、水力报警阀、水流指示器、喷头等组成。每层的每个防火分区设信号阀和水流指示器。水力报警阀、水流指示器信号皆传至消控中心。水力报警阀、水流指示器皆动作时启动自喷主泵。地下室自喷喷头按中危险Ⅱ级布置。火灾初期10分钟喷淋用水由屋顶消防水箱供应,10分钟后喷淋用水由消防水池经喷淋泵向喷淋管网供应。

本工程的消火栓系统、喷淋系统设SQDNl00地上型消防水泵接合器。

建筑均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设置一定数量的手提式磷酸铵盐灭火器。

六、消防通风设计

1、防火处理

(1)本工程空调、通风系统均按防火分区,使用功能设置,并对穿防火分区、楼板、机房重要房间处设70℃防火阀。

(2)本工程通风水平风管与竖井连接时,在水平管上设70℃防火阀。

(3)本工程通风管材均采用不燃材料,保温材料为难燃材料。

(4)本工程地下汽车库的排风(烟)风管、消防排烟管及正压风管均采用无机不燃玻璃钢制作,耐火极限为2小时。

2、自然排烟

(1)本工程食堂、篮球馆(面积大于300平方)均通过设置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开窗面积不小于房间面积的2%。

(2)所有自然排烟的可开启外窗均设于顶部,并设有便于开启的装置。

3、机械排烟

1)地下各设备用房不属于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场合,不设机械排烟系统。

2)地下汽车库设有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6次/h换气数计算,风机采用消防高温烟风机。平时用排风机兼排烟风机。烟气通过竖井出屋面排放。补风为汽车坡道自然进风或设补风量不小于排烟量50%的补风系统。

3)本工程防烟分区除汽车库按不大于2000平方米设置外,其它区域均按不大于500平方米设置。排烟口离最远点不超过30米。

第八章建筑节能设计专篇说明

本工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方针政策,改善室内热环境,提高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系统的能源利用率,降低建筑能耗。根据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1036-2007)的要求,控制建筑体型系数和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分别设计各部位的节能措施,采用先进的节能构造措施及节能建材、充分做好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工能源的损耗,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相比,建筑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减少50%。

一、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2、《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

3、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1036-2007)

4、《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二、体型系数

教学楼、办公楼、活动中心、食堂等公共建筑的体型系数:不超过0.4。

宿舍等居住建筑的体型系数不超过0.4

三、维护结构指标

公共建筑乙类建筑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符合下表要求。

公共建筑丙类建筑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符合下表要求。

居住建筑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符合下表要求。

外门窗选用

四、维护结构采取的节能措施

墙体:外墙外保温-无机保温砂浆。

门:传热系数k≤3.0 W/m2.K。

窗:选用断热铝合金型材+中空、低辐射中空玻璃窗

楼地面:楼地面均采用水泥砂浆楼面,卫生间采用缸砖地面。

屋面做法:采用40mm挤塑聚苯板作为保温层。

五、权衡判断计算结论

根据天正建筑节能分析软件TBEC(公建浙江版)和天正建筑节能分析软件TBEC(浙江版)计算分析。

通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该工程的全年能耗未超过参照建筑物的全年能耗,完全满足《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1036-2007)节能建筑的规定。

通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该工程的全年能耗未超过参考建筑的全年能耗,完全满足《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节能建筑的规定。

六、太阳能利用

宿舍屋面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热水系统由太阳能集热系统和热水分配系统组成,集热系统的主要部件有太阳能集热器、辅助加热、储热水箱、循环管路、循环泵、控制部件和线路等;热水分配系统由配水循环管路、水泵、储热水箱、控制阀门和热水计量表组成,储热水箱是两个系统的共同部件和连接点;热水管系统由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和吸热瓦片组成的吸热器,在晴天阳光下产出40~85摄氏度以上的水温,进入储热水箱,再由水箱进入热水管道至使用的分支管道供室内使用。

七、给排水节能设计

1、给水系统节水节能:给水市网直供,充分利用市网压力。

2、节水器具:坐便器采用容积为6L的冲洗水箱,,蹲式大便器采用延时冲洗阀.,卫生间洗脸盆采用感应式水嘴,小便器采用感应式冲洗阀。

八、电气节能设计

1、节能措施:

1、供配电系统的节能

选择合适容量的变压器,变压器采用D-Yn11 接线。在低压侧集中补偿无功功率以提高功率因数,变电所尽量靠近负荷中心,选择合理的导线截面、线路等,供配电系统尽量做到三相平衡,减少线路损耗。

2、电气照明的节能

选择节能光源及其附件,以及合理的安装方式等。优先选用灯具效率高的直接照明灯具,尽可能降低灯具的安装高度,选择节能镇流器。选择节能的照明控制方式,包括对功能照明的控制、公共场所照明的控制、室外照明的控制等。选择合理的照度标准,控制照明功率密度值(LPD)。各主要场所的照度标准及LPD 值、灯具的效率等要求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照明配电系统合理,三相负荷尽量平衡,以减少照明配电系统的损耗。

3、建筑设备的电气节能

对水泵、风机等的控制采用节能方式。变压器采用节能干式变压器。

4、计量和管理

采用总计量与分项计量相结合,以考察节能的运行情况。

5、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室外路灯采用太阳能光伏照明,以节约电能。

九、暖通节能设计

1、能源的选择

变冷媒流量空调系统设计,并按层设置多套系统,其EER值不小于2.80;

2、节能措施

(1)温州州属夏热冬冷地区,采用变冷媒流量空调系统。

(2)本工程通风系统的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均小于0.32。

3、保温

对所有冷、热水管、凝结水管,选用导热系数低,性价比合理的保温材料(橡塑),以降低能耗。

第九章环境保护措施专篇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927-1996)

二、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期扬尘影响分析

对整个施工期而言,施工产生的扬尘主要集中在土建施工阶段,在本工程整个施工期间,要进行平整土地、打桩、开挖、回填、道路浇筑、建材运输、露天堆放、装卸等作业都会发生扬尘,其中施工及装卸车辆造成的扬尘最为严重。

控制施工期扬尘的主要措施有:a、禁止在大风天气进行此类作业,以及保证施工场地的清洁;b、减少建材的露天堆放,以及保证建材一定的含水率是抑制这类扬尘的有效手段;c、限制车速,这些措施能将扬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减少施工扬尘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2、施工噪声影响分析

施工期的噪声主要分为机械噪声、施工作业噪声和施工车辆噪声。

机械噪声主要由施工机械所造成,主要产生于挖土机械、打桩机械、混凝土搅拌机、升降机等各类施工机械使用的过程。

施工作业噪声主要由一些零星的敲打声、装卸车辆的撞击声、拆装模板的撞击声等。

施工车辆噪声属于交通噪声,在这些施工噪声中对声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机械噪声,考虑到施工噪声影响是短期的,只要注意调整施工时间等事项,尽量减少施工期间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一般严禁夜间施工,如有特殊情况需夜间施工的,应向有关部门报批,批准后,向周边居民公示,之后方可施工。

3、施工废水影响分析

(1)施工泥浆

在地下室施工阶段,往往会产生大量含泥浆的地下水,应集中统一处理。

(2)生活废水

施工期生活废水主要为为施工人员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冲洗废水等,严禁将各类生活废水任意排放,必须在施工场地建筑简易厕所和化粪池,对施工队伍生活污水中污染物含量高的粪便污水进行统一处理。

4、施工期固废影响分析

施工期固体废物包括施工期间开挖的土方、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以及施工过程中丢弃的包装袋、废弃的建材等生产垃圾。弃土需外运作城市建设的回填土方,并且在外运过程中,采用封闭式的运输车运输,防止弃土的散落,。生活垃圾送城市环卫部门处理,产生垃圾尽量回收利用,剩余部分与生活垃圾一起送环卫部门处理。

三、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

1、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污水将通过处理后排入市政排污管,其对水环境影响不大。

2、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地下室汽车库设机械式排风系统,汽车尾气通过排风机经风道排至屋顶高空排放,对环境影响不大。

3、声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运营后引起的噪声主要为车辆行驶产生的噪声。车辆行驶产生的噪声级在62~70dB。噪声具有时段性,应禁止汽车进出时鸣号,由于基地进出的车辆不是很多,影响不是很明显。

4、固废影响分析

项目建成营运后只要与环卫部分协调配合,做好垃圾内部收集工作,及时将每日的生活垃圾清运,杜绝垃圾散落,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5、环保管理

设立专职环保管理人员,加强环保管理;加强对清污分流的管理和监督,防止生活污水未经治理直接排放;加强对固废的管理,严禁任意排放。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1. 概述 本次设计的道路位于安徽界首任寨乡内,起点为千牛汽车服务中心,终点至跨河桥桥头,南北走向,现状为X107县道,道路设计全长792.555米,为改造提升项目。道路设计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时速30km/h。本道路作为任寨乡的一条示范街道,它的提升改造,是界首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设计条件 2.1 设计依据 ?本项目中标通知书; ?项目建设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我方提供的带状地形图(电子版); ?项目建设方提供的相交道路等资料。 3. 道路建设条件 3.1 沿线场地现状 沿线主要为民房、农田并伴有少量沟塘。 本道路现状为9.0m宽的沥青混凝土道路,是穿越集镇的公路。本次结合实际情况,并经过与建设单位、街道充分对接,对现状机动车道不作改造,仅在其两侧新建机非分隔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3.2 现状及规划相交道路 道路沿线相交道路均为现状出入口。 3.3 现状及规划河道与沟渠 本项目终点处有一现状沟渠,且有一现状桥梁,该沟渠及桥梁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本次设计维持现状。 3.4 现状杆、管线 根据现场初步调查,场地内有多处电力架空杆线位于拟建的人行道上,且有一道给水管线位于拟建的人行道边。 4. 采用规范及标准 4.1 规范及图集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 );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 );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 );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 );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 );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D40- );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 );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09);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 ); 项目施工时,若有相关新的规范、规程等颁布,则应按照新的规范、规程实施。

三年级语文微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微课教案 微课名称 《海底世界》中说明方法的运用 知识点来源 □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苏教版 □所属章节: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 录制工具和方法 录频Camtasia Studio V6.0.2 自己设计、录制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先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文段中描写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深水鱼的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再通过例句分析巩固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通过对课文《海底世界》中的语句解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四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讲解的是在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二课《海底世界》一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课件出示文段) 二.讲授 1.学习说明方法举例子 文中列举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深水鱼的活动特点,(出示图片) 通过这些例子生动真切地说明样的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学习说明方法列数据 再看文段中在介绍梭子鱼和海参的活动特点的句子,(师读)在句子中用了“几十千米”“四米”这样的数据的说明方法就是列数据。 3.学习说明方法打比方 作者又是这样介绍深水鱼的活动特点的:“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比喻句。将游动的深水鱼比作闪烁的星星,而在说明文中,修辞手法比喻有个另外的名字,叫做打比方。这是通特征的一种方法。 4.学习说明方法作比较 最后来看这段文字描述梭子鱼的活动特点的句子:“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地说明梭子鱼的游动速度之快,将我们常见的火车的速度与之进行比较,请看,(出示图片)这样的对比是不是了?这种说明方法就叫做作比较。 三.总结 同学们,在课文《海底世界》中介绍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

市政道路初步设计说明书(范文)

工程设计证书编号:A222000384 工程编号: 龙湖区龙祥街道夏桂埔社区 “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 初步设计 二○一八年十一月

目录 1 设计说明书 (1) 1.1 概述 (1) 1.1.1 任务依据 (1) 1.1.2 设计标准 (1) 1.1.3 工程概况 (1) 1.1.4 项目研究过程 (2) 1.1.5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2) 1.1.6 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2) 1.2 功能定位 (2) 1.2.1 规划情况 (2) 1.2.2 交通量预测 (2) 1.2.3 工程建设意义 (2) 1.3 建设条件 (3) 1.3.1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3) 1.3.2 工程地质条件 (5) 1.3.3 交通设施现状与规划 (6) 1.3.4 沿线环境敏感区(点)分布及对项目建设的影响 (7) 1.3.5 项目区域内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对项目的影响 (7) 1.3.6 沿线市政管线的现状与规划 (7) 1.3.7 各项(地质、地震、环保、水保等)专项评价、评估结论对项目的影响 .. 7 1.3.8 有关部门对重大问题的意见,沿线居民的要求或建议 (7) 1.3.9 其他 (7) 1.4 工程设计 (7) 1.4.1 设计原则 (7) 1.4.2 设计依据 (8) 1.4.3 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 (9) 1.4.4 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9) 1.4.5 横断面设计 (10) 1.4.6 路基、路面结构设计 (11) 1.4.7 道路附属工程设计 (14) 1.4.8 桥梁、隧道及涵洞设计 (14) 1.4.9 排水工程 (14) 1.4.10 沿线环境保护设施 (15) 1.4.11 近远期结合实施方案 (20) 1.4.12 新技术应用情况及下阶段需要进行的试验研究项目 (20) 1.4.13 设计配合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21) 2 工程概算 (21) 2.1 工程概况 (21) 2.2 编制依据 (21) 2.2.1 工程项目及工程量: (21)

道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

1 项目地理位置图 2 概述 2.1 设计依据 10、国家有关政策、交通部及建设部有关公路与城市道路建设的现行标准、规范和规程。 2.2 工程内容简介 2.2.1 工程位置、范围、规模 1、工程位置 Xxx路位于综合产业区西南部,工程起点与xxx相交,终点与xxxx相交,沿线分别与3#路、4#路相交。 2、工程建设范围 根据设计委托书,本工程建设范围包括: (1)道路工程; (2)管网工程; (3)照明工程; 3、工程规模 道路全长5000米,设计速度:40km/h,红线宽度30米。 新建机动车道面积xxxx平方米。 2.2.2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根据本项目可研报告的批复意见,我院在初步设计过程中认真执行相关批复意见,积极与建设单位配合并沟通,优化设计方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并开始外业测量工作,落实了可研报告的批复意见。 2.2.3 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 根据规划要求,多次进行汇报。并对道路横断面形式、道路结构等进行多方案比较,并进行了方案论证,确定了最终设计方案。此基础上形成了结论性意见。 2.2.4 工程分期建设的计划安排 2010年1月~2010年4月,完成勘察、设计工作; 2010年5月底前,完成征地、拆迁等前期准备工作; 2010年5月开工建设; 2010年5月~2010年8月,完成道路、管网工程的主体施工;2010年8月~2010年10月,完成道路面层施工;完成交通工程施工。 2010年10月建成通车,施工总工期6个月。 具体实施计划,以上级主管部门最后审批意见为准。 2.3 工程场地自然条件 2.3.1 道路现状 拟建地区内,现有骨架路网。 2.3.2 现状交通量及技术标准 根据目前的建设状况,大部分地块尚处在规划阶段,区域内路网还没有形成,现阶段交通主要为xx路沿线与xx沿线产生的交通,随着综合产业区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区内交通量将呈几何性增长。 2.3.3 自然条件 1、气候特征 xxx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地处北半球的中纬度。xxx三面环海,一面连接陆地,形成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环境。本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并具有海洋影响的特点。其主要特征是冬夏风向明显交替,影响整个气候的变化。冬季主要受蒙古及西伯利亚冷高压的控制,多为偏北季风,气温较低,降水少。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东南季风,气温较高,降雨多。春、秋两季则为过渡性变化气候。在季风气候的基础上并受海洋影响的情况下,本区气候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空气湿润,降水集中,风力较大。 2、气温、降水、风向 历年年平均温度10.08oС,极端最高温度36.7oС,极端最低温度-25.1oС。 历年年平均总降水量470.9mm;年平均蒸发量1866.5mm。 历年年平均风速4.4-5.4m/s;历年最大风速25m/s;全年最多风向SE、N;最大积雪厚度18cm;土壤标准冻结深度0.7米,最大冻结深度1.01米。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本市基本风压0.50kN/m2,基本雪压0.30kN/m2。 2.3.4 工程地质资料 1、地形、地貌 千山余脉沿境内由东北向西南延伸渐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低山重叠,山峰连绵,河流湍急,谷地狭窄;西北部及西南部丘陵低缓,溪流短小,谷地开阔;沿海岛屿坨礁密布,亦有开阔的海积平原;中部复州河、岚崮河中下游流域,有小范围的平原分

小学语文微课设计案例陈淑琴

小学语文微课设计案例 陈淑琴 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迎来了微时代:微博、微小说、微信、微电影等微时代产物迅速在社会普及,而微课也顺应时代而产生了。 微课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非常热门的教学形式。那微课的定义是什么?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国内较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他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与学活动的各种资源有机组合。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与“课”相对应的概念,是从翻转课堂中涌出的新概念。他将微课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 从不同学者对微课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微课的核心是一个“微”字,微型。即针对一个小的知识点、以较短的时间、微型视频的形式呈现的一种教学手段。有效的微课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柯清超教授概括了有效微课的四个特点:微型化、优质化、系列化、特色化。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信息化时代,微课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微课成为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中普遍欢迎的的教学手段。 微课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某个知识点的讲解,这样的教学形式和

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有许多的不同之处。本文将以一个语文微课的制作案例的设计来分析微课设计思路。 一、巧选题,题小而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选题是制作微课的关键,科学的选题也是微课成功的前提。在微课网观看老师们的获奖微课时,我发现老师们的选题都非常细小,如《标点符号运用-提示语的三种位置》、《作文指导——“介绍自己”的三种方式》、《认识田字格和学习基本笔画“横”》……观看获奖微课的经验告诉我,微课的选题一定要小,要针对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知识点,学生理解不透彻的,易错的问题进行微课选题。根据选题小而精的特点,结合现在不管是入学之初还是中段或高段的学生,很多学生的握笔姿势都是错误的情况,笔者把微课题目定为《握笔姿势》。与学生的实际结合,把握笔姿势细化,旨在让这个细化的握笔姿势使学生通过微课的形式掌握正确的握笔 姿势。 二、智选材,字简而明 微课的成败除了要选好题外,精心的选材也是很重要的,微课教学手段的采用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它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微课教学不能以大篇幅发挥,详尽说明的手段来实现教学。而语文微课的制作,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幻灯片的形式录制,由于幻灯片的容量有限,如果把大批量的文字已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的话,就会给人密密麻麻的感觉,那观看者就连看的兴趣都没有。 此外,幻灯片的张数也不宜多,因此,在选材时,要善于提取、

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说明

道路工程毕业设计 篇一:模板 摘要 本设计是从到襄阳的某段高速公路的设计,该段路线总长为3050m。本设计中设计车速为120km/h,双向八车道,路基宽度为45m,设置中央分隔带,行车道宽3.75m,硬路肩3m,土路肩0.75m。 在平面设计中,通过方案比选确定最终线路,此线路中有三个平曲线。纵断面设计,主要包括三个竖曲线的设计。横断面设计中,确定路面横断面的形式,土石方的数量的计算和调配。在路基设计中,主要是确定路基的横断面形式和边坡的形式。路面设计中,确定了路面的结构层次。专题设计的主要容包括对盖板、基础、台身和洞口建筑的设计。最后利用工程造价软件得出对比方案和选定方案的工程预算。 关键词:高速公路设计;路基设计;路面设计;涵洞;工程预算 ABSTRACT This design is the design of a section of a highway from Xinyang to Xiangyang.The sec- tion of route is 3050m.In this design,the speed of design is 120km/h,two-way eight lane,subg- gade width of 45m,setting up the central separtion belt,lane width

3.75m,hard shoulder 3m, soil shoulder 0.75m. In the graphic design,there are three horizontal curve in this line,determined by the sche- me xxparison.Longitudinal section design,design mainly includes three vertical curve.The cross-section design,determine the road cross section form,calculation and allocation of earth- work quantity.In the design of roadbed,mainly determine the embankment cross-section and the form of the slope form.The design of pavement structure,pavement was determined.The main contents of design project include the design of the cover,foudation,abutment and the building.Finally draw project budget of the xxparison scheme using the engineering cost project software. Keywords:highway design;roadbed design;pavement design;culverts;project budget 目录 第一章总论 ................................................ . (1) 1.1 设计任务 ................................................

小学语文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小学语文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中山市聚星学校小学语文组何宝莹) 摘要:老师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如知识点、重难点、技能技巧等制作了大量的微课教学视频资料,继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实践,目的是实现微课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翻转”,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微课运用时机与效果上的经验性做法,受到了一些启发,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小学语数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评述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微课堂是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 关键词:案例;微课;有效应用 一、研究背景 2014年中山市教育局开展教师微课大赛。关于微课,很多人会感到陌生,继而会联想到微博、微信、微电影,从而认为微课是指非常短的教学过程。其实,这个理解还不够准确,通过百度搜索,微课是这样被定义的:“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把微课看做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它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在中山的微课大赛备赛过程中,我校开展了“小学语数英微课在课堂教学上的有效应用研究”,老师们根据教学需要、学情需要制作了一些微课资料,开展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从而获得了一些经验性做法,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们结合具体课例,认识微课是如何实现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对接的。 二、微课的有效运用 (一)语文微课《“啊”的变调》,有效突破了朗读指导上的难点 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大多数的教学设计都把读正确、读标准、读流利作为阅读理解的前提。要想读正确、读标准,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有时还需要教给学生一些语音变调方面的知识。 四年级下册的第2课《桂林山水》一文中就蕴藏了“啊”字的变调知识。在课文的重点段是第二、三自然段里有两个排比句式,“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句中一共用了六个“啊”字,强化了作者情感的表达。如何读好句尾的“啊”字,成为了教师在朗读指导时的重点和难点。 为此,四年级语文教师设计了一节以“啊”的变调知识为题的微课。在短短的5分钟视频里,教师从课文中的六个“啊”字入手,讲解了“啊”字与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六种关系,使学生理解到“啊”在不同的字的末尾时,读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节微课视频制作出来以后,教师把它放在了课前预习环节,让学生在家里反复观看,达到了解和掌握。那么,学生是否看懂了视频,掌握了变调知识呢?课堂上,教师只需通过听学生朗读、做课外阅读练习等形式就能做出检验。

道路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一、概述 1.1 项目概况 该公路路路线平、纵标准按农村公路,路基宽度4.5米(路基横断面布置为:左侧0.5米土路肩+3.5米(路面铺筑宽度)+右侧0.5米土路肩)。本次测量主线起点里程K0+000,位于昌都市丁青县色扎乡贡桑村境内,终点里程为K11+163.166,支线终点里程K1+005.268,共计12.168公里。 1.2 设计依据 1.我公司与丁青县交通运输局签订的设计合同; 2.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行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的意见及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交公路发【2015】73号; 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部分);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以及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等; 5. 有关规划、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和意见。 6. 交通部《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372号)。 1.3 设计采用的技术规范 1)道路部分 (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 17 D13-02-2013); (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6)《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86-2009); (7)《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2)桥梁工程 (1)《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D62-2004);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5)《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 B02-01-2008)。 1.4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1)《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372号); (2)《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6年第3号); 1.5测设经过 西安中交公路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接勘察设计任务之后,立即成立了项目处,制定了施工图测设《勘察设计作业指导书》,同时按规范、合同要求进行各项测设工作。本项目为昌都市丁青县色扎乡贡桑村公路改建工程,全长12.168Km。于2016年4月下旬完成外业测量工作,同时对施工图设计外业勘察成果进行了现场外业验收,对路线走向无异议,基本同意路线布设方案。根据外业资料、外业验收意见,我公司对路线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现场核对,并进行了局部修改、调整优化,确定了最终的施工图设计路线方案。至2016年月五上旬完成施工图设计全部工作。 1.6本项目主要工程规模 表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 1 公路等级级农村公路 2 设计速度公里/小时15 3 路线总长公里12.168 4 拆迁建筑物平方米 5 占用土地亩82.13 6 预算总额万元 7 平均每公里造价万元 8 路线增长系数% 9 平曲线最小半径米/个15/3 10 最大纵坡%/处10.489/1 11 路基宽度米 4.5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书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县**镇**村道路工程,道路线路总长为160;道路路宽为15m。 受**人民政府的委托,我院经过多次现场踏勘并深入研究及后现完成了本项目施工图设计。 二、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支路。 2.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3.计算行车速度:20km/h。 4.路面设计使用年限:10年; 5.路面荷载等级:BZZ~100 6.地震基本烈度:6度。 7.道路红线宽度: 本工程K0+000~K0+160道路红线宽度15m,横断面布置为:15m=3.5m(人行道)+8m (车行道)+3.5m(人行道)。 三、设计依据 1、委托书及设计合同。 2、《**县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3、《**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8~2030) 4、建设部《关于颁布〈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通知》(建质[2004]16号); 5、《**省市政工程计价定额》(2004版) 四、采用主要技术标准 1、国家标准 (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2、行业标准 (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 (3)《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11-2011) (4)《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CJJ193-2012) (5)《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6)《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37-2012) (7)《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 45-2006) (8)《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9)《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10)《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 (11)《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12)《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J/TB02-01-2008) 项目号:2015-DS-030 分项号: DL-03 日期:2015.06 **设计有限公司 Guiyang Architectural Design & Surveying Prospectingv CO.,Ltd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的、得、地”的区分与运用》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的、得、地”的区别与联系。 2、知道“的、得、地”的三种固定搭配。 3、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来正确使用“的、得、地”。 四、教学重难点 1、“的、得、地”的区分。 2、“的、得、地”在实际情景中的正确运用。 五、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二)、区别与联系 1、相同之处:“的”、“地”、“得”三个字都可以做助词使用,他们在做助词时,都可以念轻声“de”。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三)用法 1、“的”的用法 (1)活泼的孩子美丽的花园快乐的玩耍……(形容词+“的”+名词) (2)鸟的世界故宫的景色小鸟的羽毛…… (名词+“的”+名词) (3)他的桌子我的书本她的铅笔…… (代词+“的”+名词)

2、“地”的用法 悲伤地说高兴地写 甜甜地笑认真地听 快速地奔跑消极地回答 (形容词+“地”+动词) 3、“得”的用法 写得快读得好 玩得高兴笑得开心 红得发紫白得发光 (还有一首简单的口诀,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区分和使用它们,想学吗?跟我读吧!) (四)“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师: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六、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 跑(得)飞快飞快(地)跑 仔细(的)观察观察(得)仔细 强烈(的)渴望强烈(地)渴望 (师:练习简单吗?我们提高难度试一下,请看题目) 2、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小雏燕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七、用法小结(师:让我们再来回顾“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市政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说明

市政道路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篇编制说明和依据 (一)重庆市空港新城Z14线B段道(K0+033.286-K0+407.5)工程招标书。 (二)中国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设计的重庆市空港新城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空港新城Z14线B段道路 (K0+033.286-K0+407.5)工程道路,给排水,电、气工程施工图纸。(三)国家现行交通设施、市政安装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二篇工程概况 重庆市空港新城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空港新城Z14线B段道路(K0+033.286-K0+407.5)工程位于重庆市空港新城区,起

始桩号K0+033.286-K0+407.5,本标段全长374.214米,该工程为重庆市空港新城区内城市支道,标准路幅宽16米,其中车行道宽12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根据深圳市建筑工程招投标暂定办法规定实行公开招标,择优选取施工单位进行工程施工。工程有关施工图已由深圳南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完成。现场已具备施工条件。 第三篇施工进度计划 按招标文件要求,本工程工期为120日历天,有效工期从业主签发的开工通知第二天算起。 第四篇施工平面图布置 1. 根据本工程规模、施工进度计划、高峰期施工人数,结合现场实际,在现场红线用地范围内和少部分红线外布置生产临时设施、生活临时设施、临时道路以及施工和生活用水、用电管线。 2. 施工大临设施设于甲方指定的空置位置上。生活区面积为1200m2。房屋布置及面积详见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3. 由于本工程主要结构部分采用商品混凝土(垫层除外),现场砼部分数量不大,现场设400公升砼搅拌机一台,二台200公升砂浆搅拌机。预制构件制作区、水泥稳定石粉渣拌和站,设于甲方指定红线范围内空置位置上。砼搅拌机和砂浆搅拌机位置随施工进度需要灵活移动。生活及施工区用水、用电从现场甲方指定接口位置接出(详见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4. 施工总平面管理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 (2015)

3 初步设计 3.1 目的与要求 3.1.1 除步设计阶段的目的是基本确定设计方案。必须根据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测设合同的要求,拟定修建原则,选定设计方案、拟定施工方案,计算工程数量及主要材料数量,编制设计概算,提供文字说明及图表资料。经审查批复后的初步设计文件,则为订购主要材料、机具、设备,安排重大科研试验项目,联系征用土地、拆迁,进行施工准备,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等的依据。 采用三阶段设计时,经审查批复的初步设计为编制技术设计文件的依据。 3.1.2 初步设计在选定方案时,应对路线的走向、控制点和方案进行现场核查,征求沿线地方政府、建设单位及规划、土地、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基本落实路线布设方案。对建设条件复杂地段的路线、路基、路面、特大桥、大桥、特长及长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设施,一般应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同深度、同精度的测设工作和方案比选,提出推荐方案。 3.1.3 初步设计应: 1 选定路线设计方案,基本确定路线位置; 2 基本查明沿线地质、水文、气候、地震、矿产、文物等情况; 3 基本查明沿线筑路材料的质量、储量、供应量及运输条件,并进行原材 料、混合料的试验; 4 基本确定路基标准横断面和高填深挖路基、特殊路基的设计方案及沿线 路基取土、弃土方案; 5 基本确定排水系统与支挡、防护工程的方案、位置、长度、结构形式和 尺寸; 6 基本确定路面设计方案、路面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 7 基本确定特大、大、中桥桥位,设计方案、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 8 基本确定小桥、涵洞等的位置、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 9 基本确定隧道位置、设计方案、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 10 基本确定路线交叉的位置、形式、结构类型及主要尺寸; 11 基本确定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各项工程的位置、形式、类型及主要尺寸; 12 基本确定改(扩)建工程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方案; 13 基本确定环境保护措施与景观设计方案;

最新小学语文微课制作选题“三部曲”

小学语文微课制作选题“三部曲” 自“微博、微信、微店、微电影……”诞生以来,教育领域的“微课”也顺应而生。“微课”是什么?它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随着对“微课”认识、了解、运用和研究的深入,制作更多优秀的微课成为了当今教师执着的追求。“如何选题?”“如何制作微课?”“制作微课的关键有哪几步?”“制作微课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等等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思考。笔者认为“选题”是微课制作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不好的选题会让微课变得平凡乃至平庸。如何选好小学语文微课制作的“题”?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把握“微课”特点 要选好制作微课的“题”,就要把握“微课”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微课呈现以下特点: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教学内容较少而精(只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讲解,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主题

突出、设计精致(一个课程就是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点,研究的问题是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又称为“微课堂”)。 第二步:盘点知识体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它的基本特点。选题前,需重温语文课程以上特点,还不要忘记盘点小学语文知识点,为选题做好准备,如:汉语拼音拼写方法与规则、汉字(辨析同音字、形近字;查字典的方法;汉字的音形义等);词语(关联词的运用、词语的理解、词语的归类、词语的运用等);句子(修改病句、理解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句式的转换等等)、阅读(朗读的情感、技巧;读懂一段话;理解某些文章内容的涵义;体会文章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等);积累(方法、技巧)、口语交际(如何说?怎样说?方法和技巧)、习作(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运用细节写人叙事、怎样状物绘景、怎样扩写、改写、续写等等)。 第三步:选准知识点 微课是翻转课堂助推的产物,它是为学生自学服务的。因此制作微课选取的知识点尽量选择教学中的典型、重点、难点或疑点,这些知识点,是传统教学中不能很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类型可以是教授类、解题类、答疑类、活动类不等。如一年级《如何写好左右结

(建筑工程设计)完整的市政工程设计说明书

第一篇综述篇 第一章工程概述 一、工程背景 XXX道路工程经XXX批准,由XXX筹资建设。 本工程是XXX配套道路。由于XXX项目已启动,作为配套道路的本工程必须同步实施。为此,加快建设本项目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二、工程范围及设计内容 1.工程范围 XXX道路工程共分主、次两条道路(按规划要求均为次干道,为本工程描述方便,称之为主、次干道),主干道西起洪塘中路,南至北外环路,按本次招标要求,设计全长1268.49米,道路标准断面宽36米,断面布置为: 4.5米人行道+10.5米车行道+6米绿化带+10.5米车行道+4.5米人行道。 次干道西起主干道(K0+920.277),东至西外环路,全长449.26米。路基断面同主干道,主、次干道设计车速均为40公里/小时。 2.设计内容 按招标文件要求,本次投标设计需达到初步设计深度。主要包括: 道路工程,主要是平面线形、纵断面、横断面等设计。 排水工程,主要是雨、污水平、纵断面设计标高、管基等设计。 桥涵工程,主要是主干道1×20米及次干道1×13米简支梁桥各一座。 交通工程,主要是交通标志标线、交叉口平面、交叉口组织方案设计及停车站站点等设计。 其它设计,主要包括景观、附属配套道路配套设施,其中道路景观设计,主要是指道路空间景观、绿化及设施的方案设计和主要街景景点等设计。道路配套设施主要是指沿线照明、环卫、路名牌等公共设施及人行道、无障碍等设计; 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方案等设计。 3.设计总原则 (1)设计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强制性条文。 (2)为车辆提供安全、快速、舒适的行车条件,完善交通设施,同时具备良好的景观,体现道路的性质与功能。 (3)设置合理、完善的排水管线,为道路提供良好的排水条件。 (4)工程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5)便于实施,缩短工期。 (6)高起点、高标准的进行设计,最终达到“人、车、路、环境”四者完美结合,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组成内容及编制深度要求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组成内容及编制深度要求 1 设计说明书 初步设计批复等依据文件。 执行初步设计批复情况,如有改变初步设计的内容时需说明改变部分的内容、原因和依据。 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 设计概要 工程范围、工程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 平纵线形设计技术要点。 设计横断面及与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的配合关系。 路基、路面、挡墙及涵洞等工程设计。 1)路基设计及边沟、边坡特殊设计。 2)路面结构设计包括:设计标准、设计弯沉值、结构组合型式及采取的技术措施(含主、辅路及人行步道)。 3)挡墙及涵洞采用通用图或特殊设计。 4)雨水口布置及道路路面排水措施。 5)交通工程设施设计。 6)照明工程设计。 7)环境工程设计。 8)其它设计情况。 9)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及新工艺等情况。 10)需要特殊说明的问题。 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前准备工作,包括拆迁、征地、迁移障碍物等。 2)管线升降、挪移、加固、予埋与其它市政管线的协调配合。 3)新技术、新材料等的施工方法及特殊路段或构筑物的做法和要求。 4)重要或有危险性的现况地下管线(电力、电信、燃气等应有准确位置和高程),施工时应注意的事项。 5)对施工的特殊要求。 2 施工图预算 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有无施工图预算委托。 3 工程数量和材料用量表 4 设计图纸 平面总体设计图:比尺1:2000~1:10000,内容同初步设计要求。 平面设计图:比尺1:500~1:1000,包含规划道路中线与施工中线坐标、平曲线要素、机动车道、辅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肩)及道路各部尺寸、港湾停靠站、人行通道或人行天桥位置尺寸,道路与沿线相交道路及建筑进出口的处理方式,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及交通安全设施的位置与尺寸,桥隧、立交的平面布置与尺寸,各种杆、管线和附属构筑物的位置和尺寸,拆迁房屋、挪移杆线、征地范围等。

优秀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扩句

优秀小学语文微课教案扩句 扩句 教学设想: 扩句是给句子“添枝加叶”,使句子表达得更清楚、具体、生动。是写作中把句子写具体、生动的一种练习,更是一种表达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扩句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扩句中的一些重要方法,从而提高扩句准确率。 教学目标: 1、掌握扩句要求和常用的扩句技巧。 2、通过归纳学习,能正确熟练地扩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掌握扩句要领,能按要求正确扩充句子。 教学准备: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到这光秃秃的树干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你更喜欢哪一棵呢?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和老师一样,更喜欢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课件出示)同样,为了让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具体、生动,我们就在句子的“主干”上“添枝加叶”,这就是扩句。 扩句就是在原来句子的主干词语前后添加适当的修饰词语。(课件出示) 二、扩句原则(课件出示) (一)不能改变原意。 (二)不能改变句型。 (三)修饰词语搭配得当。 (四)符合例句要求。 例举病句: 1、我们热爱家乡。 我们热爱家乡的田野。 2、大地是个宝库。 地大物博的大地真是一个宝库啊! 注:第一组例句是在原句的基础上扩充,原句的意思是“我们热爱家乡。”但是扩充后改为“我们热爱田野。”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所以这样的扩句是不正确的。 第二组例句中,扩充的词语“地大物博”与原句的“大地”搭配不得当,而且原句是陈述句,扩充后却成了感叹句,改变了句型,所以在扩句时任意加词,最后弄巧成拙,产生病句。 同时有的题目要求照例子扩句,所以要扩句前,首先要明确例句的要求,明确需要在什么地方添加词语。 三、扩句步骤 第一步:找一找,在什么地方扩充。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书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书 第一篇工程概述 一、工程范围及设计内容 1.工程范围 扶沟县城南片区花园路新建工程位于抹沟县城南,为城市主干路。本次设计花园路北起南环路,南止白亭路,设计全长2174.698m,道路规划红线宽为40m,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 2.设计内容 按设计合同中要求,本次设计应达到建设部下发的《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及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 本次道路工程设计主要包括:道路平面线形、纵断面、横断面、路面结构层、无障碍设计等。 3.设计总原则 (1)设计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强制性条文。 (2)为车辆提供安全、快速、舒适的行车条件,完善交通设施,同时具备良好的景观,体现道路的性质与功能。 (3)工程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便于实施,缩短工期。 (5)高起点、高标准的进行设计,最终达到“人、车、路、环境”四者完美结合,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二、道路性质与技术标准 1.设计依据: (1)扶沟县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提供的l:1000现状带状地形图; (2)《扶沟县城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一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7)《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TG 50—2001): (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 (9)《扶沟县城南片区花园路、洧水路新建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河南省豫建设计院 (10) 其它有关国家、地方法律、法规。 2.设计标准 (1)道路工程平面设计标准 本次设计花园路纵贯南北,为扶沟县城市道路主干道道路,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规划标准横断面宽为40米。花园路与南环路、立雪路、大程路、洧水路、大扶路、雕亭路、龙门路、白亭路等道路相交,各交叉口均采用平交口。其中,东环路为现状道路,洧水路计划近期施工,白亭路东侧正在施工中,花园路施工时应与之平顺衔接,并协调处理施工中与现状道路的衔接施工;其余道路均为规划道路,

道路改造设计说明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1 设计过程 本项目于2015年2月委托我院进行酒都路北段拓宽工程施工图设计,2015年5月13日王城施工图初步成果并报业主评审,2015年5月15日进行了施工图内审,并依据意见进行修改。 2采用的规范、规程和验收标准 2.1采用的设计规范、规程 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5)《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7)《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8)《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 D60-2004) 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JTG D63-2007) 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 12)《公路沥青混凝土里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2001) 13)《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 1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2.2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 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4)《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3 设计概要 3.1 工程概况 宜宾市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东与泸州市毗邻,北与自贡市接壤,西靠乐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南界云南省昭通地区。处于金沙江、岷江和长江的三江交汇处,属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地区。 三江口片区位于南岸东区北部,戎州大桥和大溪口间的狭长地带,是重要的城市节点,为《宜宾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中央商务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设计内容为酒都路北段拓宽工程,酒都路道路红线宽度30m,路面结构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3.2. 序号指标名称 路名 1 道路名称酒都路 2 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 3 计算行车速度30km/h 4 横断面宽度30m 6 道路交通等级中等交通 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系数 0.10 9 路面结构沥青混凝土 10 路面标准轴载BZZ—100 11 路面设计基准期15年 12 防洪标准1/50 3.3 3.3.1平面设计 本次设计为道路改造,维持原道路技术标准,平面拟合原有线形进行设计 ,对道路两侧进行加宽处理,根据最新控规新增两处路口,道路与小区出入口接顺,通行机动车辆的小区出入口,采用沥青路面进行顺接;不通行机动车辆的小区出入口,采用人行道铺装结构进行顺接。 3.3.2 纵断面设计 本次改造仅对现有沥青混凝土路面修补后加铺新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纵坡不变。地面道路设计标高和原有小区出入口连接处,若有高差,在工程范围内20m范围内过渡到地面道路设计标高。 3.4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布置维持现有红线宽度及车行道宽度,车行道采用直线路拱形式,横坡采用1.5%。 本次设计道路横断面在现状道路横断面基础上,机动车道两侧拓宽0.5m,车道采用直线路拱形式,横坡采用1.5%,现场施工测量过程中,若道路横坡不满足要求,则采用AC-20层进行调平,横断面布置形式如下: 酒都路:30m=4.0m(人行道)+9.5m(车行道)+3m(绿化带)+9.5m(车行道)+4.0m(人行道); 3.5路基 本工程为道路加宽改造工程,但根据新控规需新增两处路口,需要新建路基,具体要求如下: (1)路基填筑及压实度 路基填筑填料优先采用强度高、粒径小、透水性良好的材料,严格按规范摊铺和压实。对于同一填筑路段,要求同一层的路基填料强度和粒径尽量均匀。一般路段路基填筑材料的重型压实度要求见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