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学分析复习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

名词解释

1.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太阳辐射中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

状态的那部分光谱能量。

2.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通常位于0.68~0.75μm之间。

3.热惯量法:是一种综合指标,是物质对温度变化热反应的一种量度,即量度物质热惰性

大小的物理量。

4.叶倾角:叶子向上半面某一点上的法线方向与Z轴(垂直于水平面指向天空)的交角,

称为叶子在该点的倾角。

5.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

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6.缨帽变换:是指在多维光谱空间中,通过线性变换、多维空间的旋转,将植物、土壤信

息投影到多维空间的一个平面上,在这个平面上使植被生长状况的时间轨迹(光谱图形)和土壤亮度轴相互垂直。

改:根据多光谱遥感中土壤、植被等信息在多维光谱空间中信息分布结构对图像作出的经验性正交变换,是一种经验性的多波段图像的线性变换。

7.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壤表面积的叶面面积比例。它对植物光合作用和能量传输是

十分有意义的。

8.城市蔓延:指城市边缘与城镇中的低密度发展,其特征是缺乏规划、土地消耗大、汽车

依赖严重、设计与环境脱节。

9.植被指数:选用多光谱遥感数据经分析运算,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具有一定

指示意义的数值。

10.叶方位角: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交角称为叶子在该点的方位角。

简答题

1、褶皱构造的解译标志有哪些?

1) 色调、图形标志:遥感图像上表现为由不同色调的平行状条带所组成的闭合图形。由于不同岩性风化后产生色彩、地形地貌、含水性、植被类型和疏密等差异,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以及其他不规则图形等多种形态,并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图形——同心环状、横跨主要构造线的弧形、“之”字形折线、随风飘舞的绸带状影像;地形——长条形、弧形、“之”字形延伸的岭脊。

2) 构造地貌对称性分布:岩层三角面、单面山、猪背岭等构造地貌沿某一界面对称性重复出现。岩层三角面对褶皱构造解译有着重要意义:岩层三角面尖端指向相背(向斜)或相向(背斜),可说明褶皱的存在。单面山地形的对称分布也可判断褶皱的存在,因为正常

褶皱的两翼,倾斜坡总是相对或相背分布。

3) 影像相同或相近的岩层对称重复出现—褶皱构造的重要标志:图像上主要表现为不同色调的条带呈对称重复分布;其次,岩性差异明显时,地形、地貌特征构成的纹形图案对称重复。

4) 转折端标志的确认——褶皱构造的重要标志之一:图形——同心环状、横跨主要构造线的弧形、“之”字形折线、随风飘舞的绸带状影像;地形——长条形、弧形、“之”字形延伸的岭脊,常表现为一坡陡、一坡缓的类似单面山地形。

5) 水系标志:褶皱两翼的大河流通常沿着两坚硬岩层间的软弱岩层平行于岩层走向流动,支流则顺着顺向坡及逆向坡流下,褶皱转折端可能由主流的弯曲绕行及散开状或收敛状的水系型式反映出来。

2、主动微波遥感和被动微波遥感进行土壤水分反演的原理有哪些不同?

主动微波遥感监测土壤水分(0-5cm)的物理基础是土壤的介电特性和它的水分含量间有密切关系,即水和干土间的介电常数相差很大,随着物体含水量的增加,其介电常数几乎呈线性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不同,介电特性不同,回波信号不一。

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的物理基础在于,土壤亮温由土壤介电常数和发射率决定,而土壤介电常数与发射率和土壤水分密切相关,因此,被动微波遥感监测土壤水分主要依赖于用微波辐射计对土壤的微波发射或亮度温度进行测量。

3、NDBI公式是什么?怎么与NDVI结合去除低植被影响。

NDBI=(TM5-TM4)/(TM5+TM4);NDBI值大于0的地物,则认为是城镇用地。

在Landsat TM影像上DN值TM5高于TM4的除了城镇用地还有裸地以及含土壤背景信息的低密度植被覆盖区。因此,利用NDBI提取城镇用地的精度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考虑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反映的是植被信息,那么(1-NDVI)反映的就是非植被信息,即主要是居民地、裸地以及河流。由于NDBI主要反映的是城镇和裸露地信息,所以将NDBI 和(1-NDVI)相加就可以更加突出居民地信息。即,改进的归一化裸露指数,即MNDBI=NDBI+(1-NDVI)。

4、阐述NDVI的局限性

1)低植被覆盖度时(<15%),植被NDVI值高于裸土NDVI值,植被可被检测出来,但因植被覆盖度很低(如干旱、半干旱地区),其 NDVI很难指示区域生物量;

2)中植被覆盖度时(25—80%), NDVI值随生物量的增加呈线性迅速增加;

3)高植被覆盖度时(>80%), NDVI值增加延缓而呈现饱和状态,对植被检测灵敏度下降。植被高覆盖区NDVI值趋近于饱和,导致低植被覆盖区的植被指数被夸大,高覆盖区的植被指数被压缩。实验表明,作物生长初期NDVI将过高估计植被覆盖度,而作物生长结束季节,NDVI值偏低。NDVI 更适用于植被发育中期或中等覆盖度植被检测。

4)NDVI对大气状况敏感。

5、对照光谱曲线判断叶绿素浓度。根据光谱曲线怎么进行富营养化监测,选取怎样的数据源

水生生物体中的叶绿素与藻胆素等会改变纯水在近红外波段的强吸收性,使曲线多少显示出近红外的“陡坡”效应,其程度则取决于水生生物量的多寡。由此提供了遥感监测海洋赤潮和湖泊富营养化暴发水华的依据。

纯水光谱吸收特性:可见光区,蓝光透射率最大,红光衰减最强;由于选择性吸收效应,纯水在750-760nm处吸收达到最大,在其它波段存在若干窄的吸收带。

浮游植物的吸收和散射特性:浮游植物散射光谱特征和叶绿素的光谱特征相似。

可见光及近红外波段范围,随浮游植物的含量增加,水体反射率增加;且随浮游植物浓度的增大,反射峰值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在550nm附近有一反射峰,在685nm附近有明显的荧光峰。

数据源:

0.44μm处有吸收峰。0.4-0.48μm反射辐射随浓度加大而降低;

0.52μm处出现“节点”,即该处辐射值不随叶绿素含量而变化;

0.55μm处出现反射峰值,并随着叶绿素含量增加,反射率上升;

0.685μm附近有明显荧光峰(图6.8)。这是由于浮游植物分子吸收光后,再发射引起的拉曼效应,即进行水分子破裂和氧分子生成的光合作用,激发出的能量荧光化的结果。

从图中可知,波峰-波谷带宽较窄,为获取有指示意义的信息,需选择波段间隔不宜宽,最好小于或等于±5nm。

论述题:

1、植被指数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怎样影响的?

①物候期、农事历。物候期指自然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其生理、外形、结构等的季节性变化,可通过遥感加以监测。对于农作区,物候期表现为地方农事历,即耕作、播种、

发芽、生长、成熟、收获、休闲等季相循环周期。它是由作物的生长特点、地方气候、地方农业耕作方式与习惯等决定的。可见,植被指数提取中遥感数据时相选择的重要性。

②大气效应。大气对组成植被指数的R、NIR波段有不同的衰减系数。大气散射一般使植被的红光辐射增强(上行程辐射增强)、但大气散射和吸收使近红外辐射降低,两者对比度下降。因此,大气对植被指数的总效应是使植被指数信号下降。但其对不同植被指数影响程度却有很大的不同。

③太阳高度角等。太阳天顶角(θ)、方位角及观察角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大气路径长度和地表二向反射(BRDF)效应,使植被指数值变化较大,致使不同时相的植被指数缺乏可比性。地表的方向反射(BRDF)变化与植被冠层结构有关,而冠层结构受太阳高度角的影响。

④地形效应。在地形起伏的山区、地形的阴影效应,往往掩盖了部分植被,使植被指数发生变化。最简便的方法——比值法或比值合成法可以消除部分阴影的影响,提高植被信息提取的能力。

⑤遥感器。遥感器本身的辐射定标以及多种遥感器间光谱波段响应函数、空间分辨率、视场角等的差异,均会对植被指数的植被检测能力和数值的可比性发生影响。因而需要对遥感数据进行辐射纠正,以及各波段光谱响应函数间的纠正处理,以保证多源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大尺度植被遥感动态监测的可靠性。

2、举例说明基于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和微波的角度进行土壤反演的数据,并阐述各种数据源土壤水分反演的原理。你认为每一种方式适合什么状况的土壤反演,从对象、内容、大气状况、时空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来说。

遥感复习题(1)

一、名词解释: 陆地卫星:是美国地球资源卫星系列。是美国用于探测地球资源与环境的系列地球观测卫星系统,曾称作地球资源技术卫星 波谱曲线:按地物发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横坐标为波长,纵坐标为发射率)称为地物发射波谱曲线。 解译标识:只在遥感图像上能反映和判别地物和现象的影像特征 遥感:是指存高空和外存空间,通过飞机和卫星等晕在工具所携带的传感器 大气窗口:受大气吸收作用影响相对较小,大气透过率较高的电磁波段就成为遥感探测可以利用的有效电磁辐射波段 TM影像: 是指美国陆地卫星4-5号专题制图仪所获取的多波段扫描影像。 高光谱遥感: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种感兴趣的物体获取许多非常窄杰光谱连续的图像数据的技术 空间定位系统: 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二、填空题 1、“遥感”(Remote 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在一定距离以外感测目标物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一种以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技术。 2、遥感信息的三个物理属性是:遥感平台,遥感传感器,遥感信息的传输 3、近红外波段在植物遥感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近红外区的反射是受叶内复杂的叶腔结构和腔内对近红外辐射的多次散射控制,以及近红外光对叶片有近50%的透射和重复反射的原因。 4、植物的发射特征主要表现在热红外和微波谱段。植物在热红外谱段的发射特征,遵循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与植物温度直接相关。 5、土地覆盖是“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况,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断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过程。 6、遥感图像的分类有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两种。 7、土壤热通量指土壤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土壤热交换量,与热流方向的土温梯度、土壤热容量、热扩散率成正比,对土壤蒸发、地表能量交换均有影响。 8、水的光谱特征主要是由水本身的物质组成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水状态的影响。水体可见光反射包含水表面反射、水体底部物质反射及水中悬浮物质的反射3方面的贡献。 9、海洋的微波辐射取决于2个主要因素:一是海面及一定深度的复介电常数,二是海面粗糙度。 10、遥感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遥感图像的空间宏观优势,结合地面调查工作进行多层次的影像地质解译,在整体上提高对工作区区域地质特征的全面认识,解决突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整理(部分)

第一章 广义的遥感:广义的角度来理解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等的探测。 狭义的遥感:狭义的角度来理解遥感,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是一种以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技术 遥感技术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遥感资料分析处理系统。遥感信息源的类型①按遥感平台划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②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 可见光遥感:波段在0.38-0.76μm 红外遥感:波段在0.76-1000μm 微波遥感:波段在1mm-1m 紫外遥感:波段在0.05-0.38μm 多光谱遥感:多光谱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 高光谱遥感:成像高光谱和非成像高光谱 ③按电磁辐射源划分:被动遥感,主动遥感 ④按应用领域划分: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水利遥感、海洋遥感、环境遥感、灾害遥感等。 遥感的特点 ①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的地面范围越大,从而可观测地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②时效性:遥感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 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反映地表的综合特性,包括自然、人文等方面。 ④经济性: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⑤局限性:波谱的有限性、电磁波段的准确性、空间分辨率低等。 遥感信息源的综合特征:①多源性②空间宏观性③遥感信息的时间性④综合性、复合性⑤波谱、辐射量化性 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 ①像元大小(pixel size):针对传感器或图像而言,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 ②地面分辨率(Ground resolution):针对地面而言,指可以识别的最小地面距离或最小目标物的大小 空间分辨率的表示形式 ①象元(pixel size)——瞬时视域所对应的地面面积象元(pixe1),即与一个象元大小相当的地面尺寸,单位:米(m)。 ②瞬时视场(IFOV),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单位:毫弧度(mrad)。IFOV越小,最小可分辨单元(可分像素)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一个瞬时视场内的信息,表示一个象元。 线对:成像平面上1毫米间距内能分辨开的黑白相间的线条对数 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带宽) 光谱分辨率在遥感中的意义: 开拓遥感应用领域; 专题研究中波段选择针对性; 图像处理中多波段的应用提高判识效果 时间分辨率: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重复覆盖的频率 时间分辨率的意义: 动态监测与预报;自然历史变迁和动力学分析;利用时间差提高遥感的成像率和解像率;更新数据库 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即探测器的灵敏度(遥感器感测元件在接收光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或指对两个不同辐射源的辐射量的分辨能力),一般用灰度的分级数来表示,即最暗—最亮灰度值(亮度值)间分级的数目——量化级数。

遥感课后习题

遥感应用的本质是通过遥感观测数据来“反演”地表有价值的信息 第一章 1.1 1. 遥感地学分析的含义是什么,对应的英文表述应该是什么样的? 2. 遥感信息的物理属性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 遥感信息的这种多源、多维的特性,可以通过不同的分辨率进行度量和描述: 空间分辨率 光谱分辨率 辐射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 3. 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是指什么,有哪几种表达方式? 空间分辨率:针对图像或传感器而言,指图像上能够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大小,或指传感器区分两个目标物的最小角度或线性距离的度量 空间分辨率的3种表示法: 像元:指单个像元对应的地面面积大小,常以边长表示,单位为m。如NOAA/A VHRR:1100m,Landsat/TM:28.5m,QuickBird:0.61m 线对数(LP):摄影系统的空间分辨率通常用单位宽度内可识别的线对数表示(Line pairs per millimetre),单位为LP/mm。所谓线对指一对同等大小的明暗条纹或规则间隔的明暗条对 瞬时视场(IFOV):指传感器内单个探测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单位为毫弧度(mrad)。一个瞬时视场内的信息,表示一个像元。IFOV与传感器的高度有关,高度越高,分辨率越低;还与传感器的视角有关,视角越倾斜,观测面积越大,分辨率就越差。 4. 相同时期的遥感传感器,设计的空间分辨率越高, 则光谱分辨率越低,这是为什么? 在遥感成像系统设计中,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常常不可兼得,因为高光谱成像系统的光谱带宽很窄,必须用较大的IFOV才能收集足够多的光子以维持可接受的信噪比;同样,高空间分辨率系统的IFOV很小,因此必须以较宽的光谱通道才能捕捉足够的光能量。 计算:若IFOV为2mrad,传感器高度为10000m,则星下点像元对应的地面面积为多少? 5. 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越高,识别地物目标的能力越强吗?为什么? 一般来说,遥感系统的空间分辨率越高,则识别地物目标的能力越强 但是,特定目标在图像上的可分辨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分辨率的值,而是和它的形状、大小,以及它与周围物体的亮度、结构差异有关。例如,Landsat TM的空间分辨率为30m,但是10~20m宽的铁路甚至10m宽的公路通过沙漠、水域、草原、耕地等背景光谱较单调的地区时,往往清晰可辨。 可见,空间分辨率的大小仅表明图像细节的可见程度;而真正的识别效果,还要考虑环境背景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 扩展:经验证明,遥感系统空间分辨率的选择,一般应小于被探测目标最小直径的1/2(Jensen,1996)。例如,若要识别公园内的松树,则可以接受的最低空间分辨率应是最小松树的直径的一半。而且,若松树与环境背景之间的光谱响应差异很小,则需要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才能成功识别 6.遥感主要利用的电磁波范围是哪些?是如何划分的?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 1、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2、图像镶嵌: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成一幅后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图像的过程。 3、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 4、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是综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性应用技术和理论,或者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理论方法。 5、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6、植被指数: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作比值运算可以突出图像中植被的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绿色生物量,通常把能够提取植被的算法称为植被指数。在遥感领域中用来表征地表植被覆盖,生长状况的一个简单,有效的度量参数。 7、几何纠正: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模型来改正和消除遥感影像成像时因摄影材料变形、物镜畸变、大气折光、地球曲率、地球自转、地形起伏等因素导致的原始图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从而使之实现与标准图像或地图的几何整合。 问答题 1、辐射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 空间分辨率是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对光谱信号的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瞬间视场IFOV越大,最小可分像素越大,空间分辨率越低。但是IFOV越大,通光率即瞬时获得的入射能量越大,辐射测量越敏感,对微弱能量差异的检测能力越强,则辐射分辨率越高。因此,空间分辨率的增大,伴之以辐射分辨率降低。 2、在定量遥感中,比较经验模型、物理模型、半经验模型的优缺点。 经验模型优点:简单、实用性强。缺点:理论基础不完备,缺乏对物理机理的足够理解和认识,参数之间缺乏逻辑关系。 物理模型优点:理论基础完善,模型参考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缺点:输入参数多,方程复杂,实用性较差,且常对非主要因素有过多的忽略或假定

遥感地学分析实验报

实验一植被覆盖度反演 一、实验目的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通常林冠称郁闭度,灌草等植被称覆盖度。它是衡量地表植被覆盖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被覆盖度及其变化是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对水文、生态、全球变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许多利用遥感技术测量植被覆盖度的方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利用植被指数近似估算植被覆盖度,常用的植被指数为NDVI,本次实验完成植被覆盖度反演。 二、实验数据 实验选取两景覆盖北京市的Landsat8 OLI影像、土地覆盖类型图以及北京行政边界矢量数据为数据源。其中,土地覆盖类型图是作为掩膜文件使用,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北京行政边界矢量数据是裁剪出北京市行政区内的范围。Landsat8 OLI影像是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上下载得到的,其成像时间为2013年10月份。与Landsat7的ETM+成像仪相比,OLI成像仪获取的遥感图像辐射分辨率达到12比特,图像的几何精度和数据的信噪比也更高。OLI成像仪包括9个短波谱段(波段1~波段9),幅宽185km,其中全色波段地面分辨率为15m,其他谱段地面分辨率为30m。 三、实验方法 本文反演植被覆盖度所采用的是像元二分模型方法,像元二分模型是一种简单实用的遥感估算模型,它假设一个像元的地表由有植被覆盖部分与无植被覆盖部分组成,而遥感传感器观测到的光谱信息(S)也由这2个组分因子线性加权合成,各因子的权重是各自的面积在像元中所占的比率,如其中植被覆盖度可以看作是植被的权重。因此,像元二分模型的原理如下:VFC = (S - Ssoil)/ ( Sveg - Ssoil) S为遥感信息,其中Ssoil 为纯土壤像元的信息, Sveg 为纯植被像元的信息。 改进的像元二分法——遥感信息选择为NDVI VFC = (NDVI - NDVIsoil)/ ( NDVIveg - NDVIsoil) 两个参数的求解公式 NDVIsoil=(VFCmax*NDVImin- VFCmin*NDVImax)/( VFCmax- VFCmin) NDVIveg=((1-VFCmin)*NDVImax- (1-VFCmax)*NDVImin)/( VFCmax- VFCmin) 当区域内可以近似取VFCmax=100%,VFCmin=0% VFC = (NDVI - NDVImin)/ ( NDVImax - NDVImin) 当区域内不可以近似取VFCmax=100%,VFCmin=0%,当有实测数据的情况下,取实测数据中的植被覆盖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当没有实测数据的情况下,植被覆盖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根据经验估算。 其中, NDVIsoil 为裸土或无植被覆盖区域的NDVI值, 即无植被像元的NDVI 值;而NDVIveg 则代表完全被植被所覆盖的像元的NDVI 值, 即纯植被像元的NDVI 值。 四、实验处理步骤 1、实验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考虑各种气体吸收的综合影响,仅有某些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相对较弱,透射率较高。这些能使能量较易通过的波段。 2、图像镶嵌: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成一幅后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图像的过程。 3、光谱分辨率:是指探测器在波长方向上的记录宽度,又称波段宽度(band width)。光谱分辨率被严格定义为仪器达到光谱响应最大值的50%时的波长宽度。 4、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是综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性应用技术和理论,或者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理论方法。 5、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6、植被指数: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作比值运算可以突出图像中植被的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绿色生物量,通常把能够提取植被的算法称为植被指数。 7、几何纠正:就是纠正这些系统及非系统性因素引起的图像变形,从而使之实现与标准图像或地图的几何整合。 二、问答题: 1、辐射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 瞬间视场IFOV越大,最小可分像素越大,空间分辨率越低。但是 I FO V越大,通光率即瞬时获得的入射能量越大,辐射测量 越敏感,对微弱能量差异的检测能力越强,则辐射分辨率 越高。因此,空间分辨率的增大,伴之以辐射分辨率降 低。 2、在定量遥感中,比较经验模型、物理模型、半经验模型的优缺点。 经验模型优点:简单、实用性强

2007年博士生入学考试题

200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自然地理学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自然区划 2、气温垂直递减率 3、土地结构 4、内流河 二、简答题(每题8分) 1、简述地壳演化及年代确定方法。 2、简述湖泊的主要类型与成因。 3、简述人地关系理论。 三、问答题(任选三题,每题20分) 1、试述全球气候变暖对长江流域自然环境演变的可能影响。 2、试述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及其优化配置途径。 3、论述城市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4、试述近10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和近30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科目名称:自然地理学第1页共1页

200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生态学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1、沉积型物质循环 2、最小因子定律 3、生态价 4、静态生命表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生态恢复 7、地理隔离 8、负反馈调节 二、简答题(每题8分) 1、你认为当代生态学研究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2、简述用香农-威纳指数计算群落异质性的方法及其生物学意义。 3、简述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的异同。 三、问答题(任选三题,每题20分) 1、栖息在同一棵树上(空间生态位相同)、有相同食物(营养生态位相同)的两种鸟能否长期共存?请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共存?在何种情况下才能共存? 2、举例说明有毒有害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及其生态后果。 3、如何判断一种植物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能够生存,选择陆生或水生高等植物说明?如果要实验判断,需要设计哪些实验? 4、列举10种有关生态学的外文杂志。分析现代生态学对人类发展的贡献有哪些。科目名称:生态学第1页共1页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

第1章绪论 一、遥感地学分析 遥感地学分析是以地学规律为基础对遥感信息进行的分析处理过程。 地学分析方法与遥感图像处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扩大地学研究本身的视域,提高对区域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可改善遥感分析、处理、识别目标的精度。 二、遥感的分类 1、以探测平台划分;(地面、航空、航天、航宇) 2、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 3、按电磁辐射源划分;(被动、主动) 4、按应用目的划分。(地质、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等) 二、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 1、可见光遥感 2、红外遥感 3、微波遥感 4、多光谱遥感 5、紫外遥感 6、高光谱遥感 三、遥感信息定量化的定义 遥感信息定量化是指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将遥感信息与观测目标参量联系起来,将遥感信息定量地反演或推算为某些地学、生物学或大气等测量目标参量。 四、遥感信息的定量化两重含义 1、遥感信息在电磁波不同波段内给出的地标物质定量的物理量和准确的空间位置。 2、从定量的遥感信息中,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将遥感信息与地学参量联系起来,定量地反演或推算某些地学或生物学的参量。 3、定量化模型:分析模型、经验模型、半经验模型。 第2章地物光谱特征与遥感数字图像信息提取 一、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反射率——用来表示不同地物对入射电磁波的反射能力的不一样。 反射——当电磁辐射到达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入射能力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光谱反射率——Ρ(λ)=E R(λ)/E I(λ) ↓↓↓ 反射率反射能入射能 一般地说,当入射电磁波长一定时,反射能力强的地物,反射率大,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浅。反之,反射入射光能力弱的地物,反射率小,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深。 判读遥感图像的重要标志——在遥感图像上色调的差异。

遥感地学分析总结

遥感地学分析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一章 遥感:指空对地的遥感,即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地学分析是以地学规律为基础对信息进行的分析处理过程。 地学分析方法主要有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因素法、环境本底法、交叉分析法、信息复合等。 遥感的目的: 建立模型,从简单到复杂地分析图像,从少到多地利用图像,从遥感数据中获取需要的遥感信息。 人们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分析、复原和反演来揭示地表各种现象和过程的规律。 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遥感信息源的综合特征 (1)多源性多平台多波段多视场 (2)空间宏观性遥感影像覆盖范围大、视野广,具有概括性 (3)遥感信息的时间性瞬时特征时效性重返周期与多时相 (4)综合性、复合性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反映多分辨率遥感信息的综合(5)波谱、辐射量化性地物波谱反射、辐射的定量化记录 (6)遥感信息在地学分析中的模糊性和多解性 地面信息是多维的、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而遥感信息是简化的二维信息遥感信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同物异谱、异物同谱;混合象元;时相变化;信息传输中的衰减和增益(辐射失真和几何畸变) 遥感数据介绍 1)高分辨率遥感数据 2)中分辨率遥感数据 3)低分辨率遥感数据 高分辨率(高清晰度)遥感卫星像片空间分辨率一般为5m-10m 左右,卫星一般在距地600km(千米)左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 应用范围: 精度相对较高的城市内部的绿化、交通、污染、建筑密度、土地、地籍等的现状调查、规划、测绘地图;大型工程选址、勘察、测图和已有工程受损监测等;还可应用于农业、林业、灾害等领域内的详细调查和监测。 中等分辨率(高清晰度)遥感卫星数据空间分辨率一般为80m-10m 左右,卫星一般在距地700km-900km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重复覆盖同一地区的时间间隔为几天至几十天 应用范围: 资源调查、环境和灾害监测、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产和城建规划等近50 个行业和领域。 低分辨率遥感数据

福师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学习资料(二)13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福师《人 文地理学》(二)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主题与基本理论 一、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和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 (一)扩展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1. 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 2.等级扩散 3.刺激扩散 (二)迁移扩散 二、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三、人地关系论 (一)环境决定论 (二)可能论 可能论(possibilism)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三)适应论 (四)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是英国人文地理学家. 罗克斯比(Percy M.Roxby,1880-1947 年)提出的。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五)生态论 (六)生态论(human ecology)是美国地理学家. 巴罗斯Harlan.H.Barrows,1877-1960年)提出的。他在192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五)环境感知论 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 (六)文化决定论 (七)和谐论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2012

题型: 1、简答题:地表温度反演20分;简答10分。 2、判断题:2 x 10 = 20分; 3、填空题:2 x 10 = 20分; 4、选择题:2 x 5 = 10分; 5、名词解释:4 x 5 = 20分。 名词解释: 1、植被指数:多光谱遥感数据经分析运算(加、减、乘、除等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方式),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即所谓的“植被指数”。 2、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对应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到近红外高反射肩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的(量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区。通常位于0.68~0.75μm之间。 3、遥感地学分析: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4、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柱体内全部植物叶子面积(仅叶片向上半面)之和。 5、叶倾角:叶子向上半面某一点上的法线方向与Z轴(垂直于水平面指向天空)的交角,称为叶子在该点的倾角。 6、光合有效辐射:植物光合作用是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和转化光能的过程。植物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仅仅是太阳光的可见光部分(0.4~0.7um),这个波长范围的太阳辐射也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7、劈窗算法:是利用相邻两个热红外通道来进行地表温度反演的方法,是目前为止发展最为成熟的地表温度反演算法。 8、水体富营养化:当大量的营养盐进入水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而后在藻类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导致鱼类和贝类的死亡。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 填空题: 1、水体的反射光谱特性三方面的贡献:包含水表面反射、水体底部物质反射及水中悬浮物质的反射3方面的贡献。 2、1.3um以外植物含水量的三个吸收波段:1.4、1.9和2.7um。 3、Landsat TM缨帽变换为6维空间,前三维分量有意义,包括: 亮度,反映总体亮度变换 绿度GVI,反映地面植物的绿度 湿度 4、对水体的反射波谱影响最大的4个组分:纯水、浮游植物、悬浮物、黄色物质。 5、维恩位移定律:地面物体的温度在300k 时,辐射峰值波长在9.7um 附近。

遥感地学分析教学大纲

《遥感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遥感地学分析课程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推广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应用的一门重要的选修课。遥感技术是当今国际上异常活跃,发展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领域,是构筑“数字地球”不可或缺的强大核心技术,现已发展到推广应用阶段,在众多的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地学领域相关科学研究的全新技术方法。在我国也深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在国家资源环境调查、重大自然灾害监测、城市规划与管理、海洋勘察、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遥感地学分析》是遥感与地学交叉的边缘科学,是一门以传播图像科技知识为主的专业课程,具有明显的应用技术学科特点,是地学类各专业的技术方法课。该课程是应用遥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遥感数据源,实现复杂地学问题的快捷、方便、省时和省力的解决。 三、培养目标与标准 本课程需在学习了测量学等课程后再深入学习本课程。本课程具体完成培养方案如下:

信息渠道获得知识,侧重知识的获取,没有实训要求。T:讲授,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引导开展的基础测试或练习,匹配有课程讨论、课后研讨等环节。U:运用,指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实练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匹配有课程的三级项目或其它实践环节。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五、实践(实验、上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实验紧密结合大纲要求,在前所学课程基础上,深入应用ENVI软件对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进行验证和综合分析,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入消化与理解。 六、学业考核 本课程的作业规范:每章结束后布置适量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以便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每个月布置一个中型的项目,学生撰写项目书,并完成整个流程,上交项目报告!

遥感地学分析读书报告

成像光谱技术研究动态 王立平刘洪博 1 引言 地物的反射辐射光谱特征是遥感的主要物理基础,是开展地球表层物质的物性和空间结构分析,进而加以识别的主要依据。成像光谱技术具有高光谱分辨率、超多波段和图谱合一的特点,在大尺度范围内探测地表物质连续光谱特性的同时,还获取了地物的空间形态和状态信息。成像光谱仪的光谱分辨率越高,所反映地物光谱特征就越精细,甚至可获取与实验室或地面实测光谱类似的曲线,为地物或地物成份的遥感识别奠定了基础。 2 成像光谱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成像光谱遥感所用的仪器是成像光谱仪。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的成像技术发展较早,也最具代表性。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美国已经研制了三代成像光谱仪。 第一代成像光谱仪的代表是航空成像光谱仪AIS。它由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NASA所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设计,已于1984-1986年装在NASA的C-130飞机上飞行。这是一台装有二维、近红外阵列探测器的实验仪器,128个通道,光谱覆盖范围从1.2~2.4μm,并在内华达Cuprite地区的应用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二代成像光谱仪的代表是机载可见光/近红外成像光谱仪AVIRIS,它有224个通道,使用光谱范围为0.41~2.45μm,每个通道的波段宽约为10nm。曾放在改装后的高空U2飞机上使用.为目前最常用的航空光谱仪之一。 基于NASA仪器的成功应用,也基于采矿工业及石油工业的需求,在AVIRIS之后,地球物理环境研究公司GER又研制了l台64通道的高光谱分辨率扫描仪GERIS。其中63个通道为高光谱分辨率扫描仪,第64通道是用来存储航空陀螺信息。该仪器由3个单独的线性阵列探测器的光栅分光计组成。它与其他仪器的区别是在不同的光谱范围区内,通道的光谱宽度是不同的。

遥感地学分析考试资料 总结 归纳

1-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2,遥感信息: 利用安装在遥感平台上的各种电子和光学遥感器, 在高空或远距离处接收到的, 来自地面或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地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 3, 遥感系统的核心是将遥感数据变成信息4、遥感过程: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分析判读、应用的 完整技术系统。 5,遥感过程的组成能源,大气中传输,遥感信息获取:,遥感信息处理分析:遥感信息应用:多数据用户 6,地学遥感的特点:1、宏观概略性(客观真实):按比例缩小的立体模型,真实综合.多级观察。。2、直观可视信息丰富(多波段性)。3、定时定位观测(多时相性、快速性)。7,多级遥感,多光谱遥感,多时相遥感 8遥感设计包括: 来解决问题的潜力作出评价; 确定适合于该任务的清楚定义所提出的问题; 对利用遥感技术获取遥感数据的方法; 决定使用的数据解译和需要的参考数据; 确定评判所收集信息的质量标准. 9,波粒二象性: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中,既反映波动性(充分表现在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中),又反映出粒子性(光电效应,黑体辐射)。 10,散射对低层大气(约低于3km)尤为重要。 11,二向性反射率分布函数BRDF是描述表面反射特性空间分布的基本参数。 BRDF只取决于地物本身【波普特征ρ(λ),空间结构s】,两个方向的变量(i , r)以及入射辐射通量空间分布函数。 地表反照率:以太阳光作为入射光的地球表面反射率 17,绿色植物的光谱反射率受以1.4um 1.9 2.7为中心的水吸收带的控制 18,健康绿色植物的波谱特征主要取决于它的叶子。在可见光谱段内,植物的光谱特征主要受叶的各种色素的支配,其中叶绿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由于色素的强烈吸收,叶的反射和透射很低。在以0.45um为中心的蓝波段及以0.67um为中心的红波段叶绿素强烈吸收辐射能(>90%)而呈吸收谷。在这两个吸收谷之间(0.54um附近)吸收相对减少,形成绿色反射峰(10%~20%)而呈现绿色植物。 19比辐射率即物体在温度T,波长λ处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的比值。 20 通常热红外遥感的波段选择在3~5um和8~14um两个区间内。 因为在热红外区间内,存在着3~5um和8~14um两个大气窗口。 21色调与色差是温度与温差的显示与反映。22红边是指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约<0.7um)到近红外高反射肩(>0.7um)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亮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带区。 作物快成熟时,其叶绿素吸收边(即红边)向长波方向移动,即“红移”。 红移重要原因是由于作物成熟叶绿素a打量增加(即叶黄素代替叶绿素)所致。 23 解译标志:是指在遥感图像上能具体反映和判别地物或现象的影像特征。直接解译标志,间接… 直接解译标志指图像上可以直接反映出来的影像标志。 间接解译标志指运用某些直接解译标志,根据地物的相关属性等地学知识,间接推断出的影像标志。 24分类树的建立方法:1、确定分类系统2、训练区光谱特征的统计分析和可行性分析3、设计最佳逻辑决策树4、决策树结构的描述5、分层分类 25变化检测:就是从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中,定量地分析和确定地表变化的特征与过程。 26变化检测的方法: 一、光谱类型特征分析方法1、多时相图像叠合方法2、图像代数变化检测算法3、多时相图像主成分变化检测4、分类后对比检

遥感地学分析与专题制图实验报告

重庆交通大学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遥感地学分析 开课实验室土木学院机房实验室 学院河海学院年级 2012级专业班资环1班学生姓名邓双福学号 631203050107 开课时间 2014 至 2015 学年第二学期 河海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2015年6月

实验题目遥感地物识别与专题制图 实验时间2015年6月1日实验地点土木学院机房实验室 实验成绩实验性质综合性试验 一、实验目的 1、以自己所熟悉的软件,选择一个区域(影像自己选择,不小于500×500像素),进行地物类型的判别与读取(人机交 互目视解译或者计算机自动分类)监督与非难监督 2、考察学生对本课程有关典型地物类别光谱特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地物类型不小于五类,结果输出为专题图,图分,图例,各地物类型的面积(矢量面积,栅格百分比)。 二、原理与方法 实验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云网址下载三市ETM遥感影像。 图像预处理:下载的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 图像预处理流程图如下: 波段合成:将下载到的单波段遥感数据运用ENVI进行波段合成,形成假彩色的遥感影像图。 监督分类(supervised),又称训练分类法,即用被确认类别的样本像元去识别其他未知类别像元的过程。已被确认类别的样本像元是指那些位于训练区的像元。在监督分类过程中,首先选择可以识别或者借助其他信息可以判定其类型的像元建立分类模板(训练样本),然后让计算机系统基于该模板自动识别具有相同特性的像元。对分类结果进行评价后再对分类模板进行修改,多次反复后建立一个比较准确的模板,并在此基础上最终进行分类。监督分类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定义分类模板、评价分类模板、进行监督分类、评价分类结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执行其中的部分操作。 分类后处理(Post-Classification Process),无论监督分类还是非监督分类,都是按照光谱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的,因此,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对获得的分类结果需要进行一些处理工作才能得到最终相对理想的分类结果,这些处理操作统称为分类后处理。

遥感地学分析读书笔记

绪论 根据遥感信息的利用方式和效应,可以把遥感技术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瞬时信息的定性分析 2.空间信息的定位分析 3.时间信息的趋势分析 4.环境信息的综合分 析,即多种来源信息的复合分析 第一章遥感信息的地学评价 (一)遥感信息的属性 1.遥感信息的多源性(平台、载体的多层次,波段不同,视场不同,时间不同) 2.遥感信息的物理属性(不同的空间分辨率、波普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二)遥感研究对象的地学属性 1.空间分布 2.波谱反射和辐射特征 3.时相变化 二、遥感信息地学评价的标准 (一)空间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又可称为地面分辨率,指一个影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空间分辨率有三种表示形式: (1)象元,每个象元的大小在地面上对应的范围,即在地表与一个象元大小相当的尺寸,用米表示。 (2)象解率,指胶片上1毫米间隔内包含的线对数,用线对/毫米来表示。 (3)视场角,指电子传感器的瞬时视域,用豪弧度表示。视场角小,得到的光通量小,空间分辨率低;反之,空间分辨率高。 (二)波谱分辨率 波普分辨率指传感器所用的波段数目、波段波长以及波段宽度。也就是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波长、带宽,这三个因素决定波普分辨率。 对于传感器波谱分辨率的选择,有两种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分析波谱特征时,光谱波段分得愈多愈细、频带宽度愈窄,所包含的信息量就愈大,针对性愈强,则易于鉴别细微差异,因而在实验室研究中多光谱波段往往可以发展到十几、甚至几十个波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便要对之进行综合归纳。因为波段分得愈细,各波段数据间的相关性就愈大,增加了信息的冗余度,未必能达到预期识别效果。同时波段愈多,数据量愈大,给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鉴别带来困难。 (三)时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重复覆盖的频率。 第二节陆地卫星系列的地学评价 (三)火箭遥感的特点 1. 火箭可以选择最有利的时机 2.火箭资料有快速、大面积同步覆盖的特点 3.火箭灵活、方便,发射简单,准备时间短,发射架小,可以移动 4.成本较低,并可根据用户的需要来设计 5.摄影处理设备简单 二、航空遥感的特点 航空遥感作为遥感立体观测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其明显的特点。 1.航空遥感空间分辨率高、信息容量大,主要服务于较大比例尺的区域资源与环 境详查,以及解决工程技术上的具体问题,其经济与社会效益明显。 2,航空遥感灵活、方便,适用于专题遥感研究。它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灵活选择具有一定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的遥感信息,设计航空遥惑飞行的方案和路线等。获得图象较为方便,成本不高。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考虑各种气体吸收的综合影响,仅有某些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相对较弱,透射率较高。这些能使能量较易通过的波段。 2、图像镶嵌: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成一幅后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图像的过程。 3、光谱分辨率:是指探测器在波长方向上的记录宽度,又称波段宽度(band width)。光谱分辨率被严格定义为仪器达到光谱响应最大值的50%时的波长宽度。 4、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是综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性应用技术和理论,或者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理论方法。 5、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6、植被指数: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作比值运算可以突出图像中植被的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绿色生物量,通常把能够提取植被的算法称为植被指数。 7、几何纠正:就是纠正这些系统及非系统性因素引起的图像变形,从而使之实现与标准图像或地图的几何整合。 二、问答题: 1、辐射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 瞬间视场IFOV越大,最小可分像素越大,空间分辨率越 低。但是IFOV越大,通光率即瞬时获得的入射能量越大, 辐射测量越敏感,对微弱能量差异的检测能力越强,则 辐射分辨率越高。因此,空间分辨率的增大,伴之以辐 射分辨率降低。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考试试卷(考后整理)

2017年春季学期遥感地学分析期末考试试卷 (考后整理版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 1、时间分辨率:对同一目标进行重复探测时,相邻两次探测的时间间隔,即为时间分辨率。 2、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间可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收到地物电磁波限制在一个很小角度范围内,这个角度即为瞬时视场角(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单位为毫弧度(mrad)。IFOV越小,最小可分辨单元(可分像素)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一个瞬时视场内的信息,表示一个象元。) 3、遥感反演:反演是遥感的本质,基于模型知识的基础上,依据可测参数值去反推目标的状态参数; 4、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植物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与植被分布密切相环。对土壤背景的变化较为敏感。 二、填空题(10分) 1、遥感分为紫外遥感红外遥感可见光遥感微波遥感 2、植物的光谱主要受叶子的各种色素的吸收作用分配,其中以叶绿素起主导作用,两个强烈的吸收带出现在0.45um和0.65um,在0.55um附近吸收相对较少,形成绿色反射峰。 3、影响遥感探测水深的主要包括波长和水体浑浊度(水中浮游物,浑浊城都) 4、大气遥感应用包括气溶胶检测和城市热岛检测。 三、简答题(40分) 遥感信息的综合特征是什么 1、多源性(多平台,多波段,多视场) 2、空间宏观性(遥感覆盖范围大,视野广,具有概括性) 3、遥感信息的时间性(瞬时特征,时效性,重返周期多时相) 4、综合性、复合性(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反映、多分辨率遥感信息的综合) 5、波普、辐射量化性(地物的波普反射、辐射的定量化记录) 6、遥感信息在地学分析中的模糊性和多解性,地面信息是多维的、无限的,而遥感信息是简化的二维信息 土壤波谱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反射率从可见光短波段起,随波长的的增长而提高,一般没有峰值和谷值,土壤颗粒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和含水量越高,其反射率越低。 简述地球辐射分段的特性的遥感意义

遥感地学分析

第二章:地物光谱特征与遥感数字图像信息提取 1.地物的光谱特性: 自然界中任何地物都具有其自身的电磁辐射规律,如具有反射、吸收外来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的某些波段的特性;它们又都具有发射某些红外线、微波的特性;少数地物还具有透射电磁波的特性,这种特性被称为地物的光谱特性。 2.电磁辐射能量入射到地物表面上的三个过程: 当电磁辐射能量入射到地物表面上,将会出现三种过程:一部分入射能量被地物反射;一部分入射能量地物吸收,成为地物本身内能或部分再发射出来,一部分人射能量被物透射。 3.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形式 1. 镜面反射:当入射能量全部或几乎全部按相反方向反射,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称为镜面反射。若表面相对于入射波长是光滑的,则出现镜面反射。对可见光而言,在镜面、光滑金属表面、平静水体表面均可发生镜面反射;而对微波而言,由于波长较长,故马路面也符合镜面反射规律。 2. 漫反射:当人射能量在所有方向均匀反射,即人射能量以人射点为中心,在整个半球空间内向四周各向同性的反射能量的现象,称为漫反射。若表面相对于入射波长是粗糙的,即当入射波长比地表高度小或比地表组成物质粒度小时,则表面发生漫反射。如对可见光而言,土石路面、均一的草地表面均属漫射体。漫射体保留了反射表面的光谱信息(颜色或亮度),因而在遥感领域被广泛应用。 3. 方向反射:朗伯体表面实际上是一个理想化的表面,它被假定为介质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并在遥感中多用以作为近似的自然表面。 4.地物发射电磁辐射能力以发射率为基准,地物发射率以发射光谱为基准 5.根据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将地物分为三种类型 1.黑体:发射率=1,即黑体发射率对所有波长都是一个常熟 2.灰体:其发射率等于常数<1,即灰体的发射率始终小于1,发射率不 随波长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