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物论》和《名实论》看公孙龙的语言哲学思想

第16卷第2期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16No 22015年6月

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

Jun.2015

从‘指物论“和‘名实论“看公孙龙的

语言哲学思想

王一永,冯一浩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一[收稿日期]一2015?05?05一[作者简介]一王永(1976 ),男,河北河间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冯浩(1991 ),河北石家庄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硕士研究生三

[摘一要]一春秋战国时期,以研究名实关系为主要特点的名家学派出现并不断发展三公孙龙作为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致力于对语言问题进行哲学上的思考三‘指物论“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语言与实在的关系以及语言何以能够反映实在,强调作为认知概念的 指 对于语言的重要意义;‘名实论“从指称理论的角度对名称 概念 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说明三[关键词]一公孙龙;语言哲学;指物论;名实论

[中图分类号]B22一[文献标识码]A一[文章DOI]10.15833/j.13?1277/c.20150205204一一语言哲学以研究语言和实在的关系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产生了众多的理论派别,语言哲学一度成为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显学三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出现过专门研究名实关系理论的名家学派,公孙龙是名家理论发展到高潮时的人物,但由于其著作大多亡佚,仅流传一本语言极其晦涩的‘公孙龙子“,因而公孙龙关于名实理论的哲学思想,并没有得到后人的传承和发扬三甚至对于其语言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很难把握的三在中国现当代也有一些哲学家和学者研究公孙龙思想,但其学说众说纷纭,在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争议三公孙龙作为在两千多年前就对语言与实在的关系问题进行哲学探讨的大家,其著作在看似诡辩的背后具有强烈的理性分析精神,并且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甚至是符号学有许多相通之处三

一二公孙龙与名辩思潮

春秋战国时期,名实相怨的社会状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名实之间的关系,在思想界和学术界出

现了一股强大的名辩思潮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 正名 的主张,以调整当时名实关系混乱的社会现状三其中,以 专决于名 著称的名家学派从名学理论的角度对名实关系进行研究,在名辩思潮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公孙龙就是名家学派发展到高潮时的代表人物三

公孙龙(约公元前325 前260年),战国末期赵国人,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三公孙龙著有‘公孙龙子“一书,‘汉书四艺文志“载十四篇,今存六篇,明代‘道藏“本的篇章依次是‘迹府“二‘白马论“二‘指物论“二‘通变论“二‘坚白论“二‘名实论“三除‘迹府“或为其弟子记录公孙龙言行的篇章,其余五篇学界普遍认为是公孙龙本人所作三这五篇文章思想相当连贯,形成一个严整的体系,是我们研究公孙龙思想的关键材料三其中‘指物论“和‘名实论“是理论性非常强的两篇,因而是公孙龙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三

公孙龙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在著作中所阐述的思想与当时的正统学说格格不入,提出的一些观点如 白马非马 等也因

第2期王一永等一从‘指物论“和‘名实论“看公孙龙的语言哲学思想53一

有悖于常识而被好多人称为诡辩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公孙龙作为先秦名家的集大成者,其对于语言哲学问题的抽象思辨,对中国古代思想的贡献可谓是巨大的三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专注于对

名 的语言反思,从理性分析的层面上对语言问题尤其是名实关系问题进行概念的思辨,提出了一些颇具创新性的哲学思想三

但由于‘公孙龙子“中的大部分篇章尤其是‘指物论“极其晦涩难懂,导致学术界对这两篇的解读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三在近代,随着西方理论的传入和学术氛围的开放,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名家思想,公孙龙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对其研究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贯通中西哲学的大家,如胡适二冯友兰二杜国庠等三下面我们将以‘指物论“和‘名实论“两篇的原文为基础,结合之前各家对其思想的解读,提出一些个人的理解,以就正于方家三

二二‘指物论“:指物知实的认识论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这是‘指物论“全篇的第一句话,也是全篇的论题所在三本篇篇名为指物论,探讨的当是 指 与 物 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而这句话正是对指 物关系所作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三对 指 与 物 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关系的理解,是把握公孙龙论点的关键所在三全篇对 物 字没有作太多的阐释,所以作者应该是在当时的一般意义上对 物 字作的使用三 物 在先秦时期一般用作对世间万物的统称,在其后的‘名实论“中公孙龙也曾说 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 ,所以 物 字当理解为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三 指 字在文中出现次数很多,对于 指 在文中的含义,不同学者之间的争议很大,而对这一概念的解读会对理解作者的论点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三对 指 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1)物德说三胡适‘先秦名学史“以 指 为事物的 标志 二 记号 ,进而解释为 借以知悉某物的属性和性质 [1],指物关系就是表象与本体的关系三沈有鼎将指解释为属性,例如像 坚 那样的东西,与此说类似三(2)共相说三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 公孙龙以指物对举,可知其所谓指,即名之所指之共相也三 [2]257公孙龙的所谓 指 ,即概念也三 公孙龙未为共相专立名词,即以 指 名之,犹柏拉图所说之 概念 (idea),即指共相也三 [2]158(3)意识说三庞朴把 指 解释为意识, 所谓 物莫非指 ,是说,万物没有不是意识的显现; 而指非指 是说,而意识的本身不是意识的显现三 [3]把指物关系解释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并将公孙龙定为主观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三(4)指谓说三王琯在为公孙龙子作注时说 指 字 当作常义之 指定 解,即指而谓之 [4],并援引‘墨经“ 指,谓 的解释三我比较赞同王琯对 指 所作的解释,但他的解释不够具体和深入三据颜师古‘汉书“注: 指,意也三指,义之所趋,若人以手指物也三 由此可以看出, 指 字作动词时在当时有两种主要的含义:以手指和以意指三墨家仅在第一个含义上对 指 进行使用,公孙龙则突破了墨家的传统看法,认为除了实指之外,语言也可以实现指称功能,从而将其对语言的看法提升到了语言哲学的高度三

本文认为,‘指物论“中的 指 字的基本含义应当是指谓,由此可以引申出作为名词的 指 的两种含义:能指者和所指者三能指者指的是人在指谓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用来指称具体事物的语言符号,即‘名实论“中的 名 ;所指者则是语言符号所指称的对象,即 物 三上句 物莫非指 可直译为:世间万物都是可以被认识二指谓的对象三指谓的过程即是概念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人对世界的认知过程,通过指谓的过程,语言的意义得以构建,从而建立起了名与物之间的联系三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为物 ,论述的就是语言的指谓对于概念的形成的重要意义三物质世界相对于人来说是纯粹客观的外在世界,人在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中,会通过思维的抽象来对外部世界进行范畴化切分,从而使原本混沌的世界对于人来说成为一个界线清晰的世界,这个世界相对于物质世界来说是一个概念的世界,而 指 在概念世界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知识的世界就是人用语言构筑的世界三[5]指物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人运用思维对客观事物属性的抽象概括的过程,指物的结果是获得对于事物的认知概念,并通过创造出一个实在的语词符号把概念与事物维系在一起三下句 而指非指 中,上 指 即 能指 ,也就是人通过指谓过程所形成的 名 ;下 指 则是 所指 ,即 名 所指称的对象三指称必然涉及两方面,即指称的符号和指称的对象, 指非指 即指称事物的名称不等于被指称的事物本身三名称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