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浙江省慈溪市掌起初级中学刘倩

因为是小学科,我们参加教研活动的机会一直很少,除了期初的教研组长会议,一般来讲一学期也就一次听课的机会。市里把我们按地理位置分了几个区域,但大多数区域的教研活动并未真正开展起来,就算组织活动,也只是聚在一起感叹一下,发发牢骚。

二OO七年五月,教研室马老师组织我们观摩了一次第四区域的教研活动。第四区域,据说是区域教研活动开展得比较扎实,做得比较好的区域。在我们其他区域通常只是随便聚在一起聊聊天,发发牢骚的时候,他们却在扎扎实实地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并且在我们信息技术学科人少的情况下,把小学、初中老师联合在一起,不仅对中小学教学的衔接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也壮大了我们的队伍,引来了镇、校领导的重视。

然而观摩了第四区域的教研活动展示,还是生出很多感慨。

其一是从课堂教学方面来说:

1.课堂语言艺术对信息技术课也是非常重要的。

听了两节课,第一节是小学老师的,小学老师上课很自然地带了一点童真,与学生讲话交流时也多迁就学生的用语习惯,感觉很亲切。当然小学的孩子们也很容易被调动,发言很积极,整个课堂热闹而井然有序。

而初中老师上课时,那就明显的可用一个词来形容——干瘪,语言是那么苍白,感觉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整个课堂上,除了刚开始布置任务时“嘀咕”了几句,临到下课时总结了几句,那位老师基本上不讲话。由于我坐的位置离讲台比较远,刚上课时根本没听清他布置的什么任务,估计他本身也没有讲得很明白,因为上课很长时间了,有的学生一直不知道要做什么,把几张幻灯片换来换去。最后,他也加入了让学生演示的环节,但学生在演示的时候,老师在旁边一句话都不做解释,学生也没有操作步骤地说明,整个课堂听不到一点声音,感觉有点莫名奇妙。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可见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感人,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教师身上、知识点上,而不致于使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

信息技术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操作实践性,使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认为对语言的运用不需要像文化课上那样要求严格,因而并不注重课堂语言艺术。而这次观摩区域教研活动所听到的两节课,却因为课堂语言的调动与运用方面的能力不同,两节课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对比,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点,那就是:课堂语言艺术和激情对我们信息技术

课堂也是很重要的。

2.让学生自主探究是现在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但什么是真正的“自主探究”,什么是“放羊式”教学,值得商榷。

在下面私下交流时,我们讨论初中老师课上得不好,有位老师为其说了两个理由,其中一个就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探究,现在不是提倡吗?”的确,让学生自己探究是不错,也是当前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但在学生探究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由教师掌控整个课堂,进行合理的引导,否则,跟“放羊式”教学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换了个新名词而已。

而这位初中老师在上课时,给人的感觉就是随便讲几句,就让学生做,做得好不好,会不会都无所谓。当有不少学生无从下手时,他也没有提示,没有引导。我估计,那种上法,如果不是在公开课课堂上,学生多半会自顾自地玩起来了。

第二是从课后评价方面来讲:

1.评课要中肯,重要的是上课和听课的老师都能从中获取进步,而不是在大家都说“好”的友好氛围中草草了事。

评课时,本着讲好话的原则,不少老师都绞尽脑汁地想出好话来。这次初中老师的课确实上得不好,从设计到课堂,都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因此,评课的老师都评初中老师课上得“朴实”,可我觉得,“干瘪”与朴实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其实这也已经成了一个惯例,每次听课评课,基本上没有人提出批评意见,因为都是一个学科的老师,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很多人还是同学、朋友,谁也抹不下脸来批评谁。最多也只是说说“如果……可能更好一点”。

我们上公开课、评课的目的,是希望上课和听课的老师都能从讲与评的过程中获取进步。俗话说“旁观者清”,上课的老师有时会局限于自己的课堂设计中,而听课老师的一句点拔往往会起到醒醐灌顶的作用。

以我自己为例,上过两次公开课,一次评教坛新秀,一次评优质课。两次上的是同一课题——《电子表格的制作》,上完之后,自己也觉得上得不好,虽然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是很完整的,但课上起来学生的反应总是不热烈,课堂气氛也不好,而且自己心里也没底,不知道一节课下来让学生学到了什么。因为教坛新秀和优质课都没有评课的环节,所以自己也一直很困惑,看看教学设计,又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后来在与教研室马老师交流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其实上这一节课时不要局限于教材,要有适当的拓展。”我心里一下豁然开朗:这一课时本来教材内容就少,又是最基本的知识,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对教材内容一点即通。如果只在教材内容上打转,必然会导致上课时把时间花在了学生已知的知识点上,对于求新求奇的初中生,当然反应不热烈了。

因此,我觉得评课活动中要多提批评意见,不要抹不开脸面,只顾说好话,最后,上课

的老师没进步,听课的老师也没进步,参加教研活动就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起不到真正的“研”的意义。

2.开展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大家共同进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只是流于形式,教研活动的形式再好,机会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次观摩活动,给了我很多启示。由于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是小学科,整个区域的老师合在一起还比不过主干学科一个备课组的人数,因此,我们开展教研活动有很多困难,人数少,活动难于开展,学校领导也不重视。而第四区域的经验确实不错,特别是中小学合在一起开展活动,有很多好处。

但是,我最深的一个困惑就是:一个经常在听课、评课的老师,一个经常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区域活动的老师,估计公开课也是上了好几次了,几年下来,还是只能上到这个样子,可以说没有什么进步,那我真的有些怀疑这个区域的教研活动是不是过于流于形式?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根本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教研活动的形式再好,机会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3.教研的形式是否还可多样化?网络教研正热,我们是否也可参与一把?

我们平时的教研活动,一般由持教人上课、主评人评课、全体教师交流讨论三个环节所组成,但这样的教研过程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的教师临时有事不能参加,而有的教师碍与面子不能在评课时真正发表意见,交流讨论的时间有限,有的教师不能言尽其意,所以这样的教研活动往往很难达到教研活动的真正目的与功效。而且由于时间、场地以及涉及的人员过多等多方面的原因,每年组织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不能有效地发挥教研活动的促进作用。

而网上教研是一种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跨越时空,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体现民主平等,扩大了教研工作的辐射面,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网络教研充分发挥了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作用,改变了教研活动少数人表演,多数人当看客听众的状况,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具有现实可能性。所以借助于网络开展的教研活动与传统教研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是对传统教研的有效补充。

网上教研的几种形式,如博客、QQ群、论坛等等,对我们而言都不陌生,在我们信息技术老师中更是不乏参与者,但都各自为阵,没有有效地联合起来。要形成教研的力量,还必须要有组织者,要有制度地开展活动,才能使网络运用于教研活动中,使网络教研真正成为传统教研的补充。

一次难忘的教研经历

一次难忘的教研经历 上个学年,在虹星桥举行了一次教研活动。这次活动主要是几位教师的优质课展示,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举行的。作为新教师的我也参加了听课学习。 在这次活动中共有3位老师上了课,我印象最深的是楮国芳老师的一堂课“乘方的幂运算”,那节课的氛围很好。先开始学生都很小心,因为听课的老师很多,学生怕回答错问题都不敢发言,后来学生发现楮老师都很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看法,这时候学生才得以大胆畅所欲言,这样一来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整个课堂气氛很好,还有个别学生不随波逐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而她的“宽容”也让这种想法独特的学生影响着其他的学生。特别是她在出现的个别“意外”回答中没有进行草率处理,这又激起了很多学生参与创新的欲望,同时也为课堂活跃的气氛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我觉得她这点做的很好,没有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在这方面有很多老师对待一些意外学生的回答时,一般都采取避而不答的方法以防止影响教学进度,免得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内容完成不了,往往为了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学生的问题。 在学习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有自己的发言空间,这样的教学使得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对学生的学习会有更多的帮助。所以我认为该老师的这堂教学是成功的,她的这堂课不仅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学习空间,让我学到了很多。 因为我是新教师所以参加的教研活动比较多,我发现很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避免节外生枝,常常去赶环节,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以至于有些学生精彩的发言都忽略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则成了教案的翻版,环环相扣的发问,小心翼翼的求证,总想让课堂教学的进程能按老师所设想的“套路”进行,学生一直处于老师的控制之中。于是学生间的差异也被不由自主地忽视,学生的不同的见解也被“巧妙”地搁置,学生的探究也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发展的空间变小,学生也变得不喜欢多开动脑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认真搞好教学设计,也不能完全拘泥于教学设计,应该因地制宜,从学生探究的需要出发,抓住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在此我们应相信学生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并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发现知识,倾听孩子的描述,关注孩子的思维,关注孩子的发现,关注孩子的疑问,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舞台,而不仅仅是我们老师的教学舞台。 通过这次的教研活动,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能够善加引导,想方设法地从课堂内容、组织手段,教学习惯等多方面加以优化,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还有就是在以后的一些新课的探究活动中,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放手让他们“玩”,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是适时引导他们也许会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创造潜能和发展空间。这样的教学也许比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教研经验报告范文

教研经验报告范文 开展教研活动,教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充分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下面是管理资源吧小编整理教研活动经验报告范文的范文,欢迎阅读! 教研经验报告范文一本学期,我参加了乡饮教办组织的的科学教研活动,观摩了多位科学前辈的示范课,接着又听了多位老师的反思和多位老师的评课。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活动之后受益匪浅,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勉励自己。 第一,正确认识科学课程、注重学习。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刚开始教科学,对科学这门课程知之甚少,从这学期刚开始我就亦步亦趋的跟着刘静老师学习教科学。通过这次教研活动之后,我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要想教好科学,首先要学好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科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内容标准。在学好课标的基础上再学习教材,研究教材,专研教法,才能目标明确,不偏离正确航道。在学好这些的基础上,再象董老师指导的那样继续深入学习。当然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但要注重吸收式学习,还要积极参加各级论文、案例等评比活动。

更重要的要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以研促学。 第二,观摩了一节课例。 林霞老师的三年级课例。我感触良多,因为我也是教三年级的科学课,而且我在上周也在三年级上了这节课。整一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语言点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学生学习评价、探究活动等方面都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本节课让我感受到: (1)提高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是尤为重要。林霞老师先用课件展示了几幅图片并创设疑问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有了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都表现得激情洋溢。 (2)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林霞老师注重了实验探究的层次性。他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发现问题,感觉出其中的不便,比如怎么可以自由的。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可以用开关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林霞老师就因势利导得让学生们开始了更高层次的实验——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更复杂的。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分层次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和保持学生探究的兴趣,更有利于他们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和创造思维的开发。 (3)本节课还有一大亮点,在实验完毕展示汇报的时候,老师不但让实验成功的小组上台展示成功的方法,而且让没成功的小组展示他们的连接方法以发现问题,在这一点上老

我的教研故事

我的教研故事 记得那还是在一次继续教育培训会上,当听到一位老师讲到如何激发学生趣味识字,提升识字效率时,勾起了我对自己多年来潜心研究识字教学的回忆。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大纲》对识字提出“学会”和“认会”两种不同的要求。要求学会的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准确书写。一年级第一学期要求学会的生字中一半以上都是笔画简单、构字率强的独体字。要学生掌握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理解常用偏旁,教给学生利用这些汉字知识识字,逐步掌握一些识字方法,培养初步识字水平。不同的字,要用不同的方法实行教学,克服识字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言语有趣,形象直观,交代规律,攻破难点,举一反三,反复巩固。 一、使用生动活泼的方法记忆,突破识记生字难关。 低年级的孩子具有好动、好奇、喜新的特点,我们何不利用他们这些心理特点实行识 字教学,既能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能促动他们思维的活跃。因为小孩子天性爱猜谜,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让他们用猜字谜的方法协助他们识记生字,这样让孩子们通过动

脑筋想出来的答案往往记忆特别深,时间久了,他们也能根据字形编出字谜来协助自己识记生字,还能提供给其他同学记忆字形。例如:“一棵树上挂了一条白毛巾”是“棉”字;“四角四个口,十字当中卧条狗(犬)”是“器”字;“两山来相连,一竖立中间”是“出”字;“左上是‘上’,下是‘小’,右边的‘又’字要写好,田字格里看结构,叔叔夸你好宝宝”是“叔”字;“一个王大娘,身穿白衣裳,坐在石头上”是“碧”字等等。动作演示:利用身体语言来协助孩子们识记生字,生动形象。例如在学习“休”字的时候,我请两位同学站到讲台上,其中一个孩子戴上树冠的头饰站立不动,另外一个孩子则表演走累了靠在大树旁,让其他同学观察。戴头饰的孩子是棵树木,一个人靠着树休息,合起来就是“休”字。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牢固地记住了所学生字。实物演示:教学中按照构字规律适当使用一些实物演示,学生能够获得生动鲜明的印象,轻松愉快地掌握生字。有一次学习“笔”字,我出示了一支毛笔,让学生观察发现,毛笔的笔杆是竹子做的,笔头是毛做的,我还相机告诉他们笔头是用动物的毛做的,所以“笔”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毛”字。 二、举一反三,以旧带新。 人们对事物的理解,都要经历一个反复感知、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孩子们识字也是如

一次难忘的教学经历

一次难忘的教研经历 上个学年,在观庄中心小学举行了一次教研活动。这次活动主要是几位教师的优质课展示,主要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举行的。作为新教师的我也参加了听课学习。 在这次活动中共有3位老师上了课,我印象最深的是楮国芳老师的一堂课“乘方的幂运算”,那节课的氛围很好。先开始学生都很小心,因为听课的老师很多,学生怕回答错问题都不敢发言,后来学生发现楮老师都很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看法,这时候学生才得以大胆畅所欲言,这样一来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整个课堂气氛很好,还有个别学生不随波逐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而她的“宽容”也让这种想法独特的学生影响着其他的学生。特别是她在出现的个别“意外”回答中没有实行草率处理,这又激起了很多学生参与创新的欲望,同时也为课堂活跃的气氛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我觉得她这点做的很好,没有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在这方面有很多老师对待一些意外学生的回答时,一般都采取避而不答的方法以防止影响教学进度,免得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内容完成不了,往往为了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学生的问题。 在学习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有自己的发言空间,这样的教学使得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对学生的学习会有更多的协助。所以我认为该老师的这堂教学是成功的,她的这堂课不但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学习空间,让我学到了很多。

因为我是新教师所以参加的教研活动比较多,我发现很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避免节外生枝,常常去赶环节,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以至于有些学生精彩的发言都忽略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则成了教案的翻版,环环相扣的发问,小心翼翼的求证,总想让课堂教学的进程能按老师所设想的“套路”实行,学生一直处于老师的控制之中。于是学生间的差异也被不由自主地忽视,学生的不同的见解也被“巧妙”地搁置,学生的探究也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发展的空间变小,学生也变得不喜欢多开动脑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认真搞好教学设计,也不能完全拘泥于教学设计,应该因地制宜,从学生探究的需要出发,抓住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继续持续地探索和思考。在此我们应相信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水平,并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发现知识,倾听孩子的描述,注重孩子的思维,注重孩子的发现,注重孩子的疑问,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舞台,而不但仅是我们老师的教学舞台。 通过这次的教研活动,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能够善加引导,想方设法地从课堂内容、组织手段,教学习惯等多方面加以优化,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还有就是在以后的一些新课的探究活动中,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放手让他们“玩”,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仅仅适时引导他们也许会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创造潜能和发展空间。这样的教学也许比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3)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教学案例) 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辅导学生要有耐心,教育学生要有诚心。只有一心一意善待每一个学生,才会在教育教学上喜获丰收。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而岁月却是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多年来为人师表,在讲坛上持续地上演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很多都已随着时日的流逝而逐步淡忘,可也有一些就如同树根一样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上。虽不曾惊天动地,但仍历历在目,感悟至深。 那是2001年的秋季,学校给我安排了七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七年级的学生,初来乍到,对任何事情都有着新奇感,在任何老师的课上都表现积极,惟恐自己在老师那儿没有留下什么好的印象。尤其在我这个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面前,同学们能够说表现是相当活跃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也就很快地掌握了本班学生哪些上课爱思考问题,哪些在学习上很用功,哪些上课喜欢调皮等基本情况。其中有一个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叫彬,分班时在班上她的成绩是中上等。对于一个上课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一般是不会去在意的,更何况一个成绩也不十分突出的学生。彬就是这样一个学生,上课是很少很少去回答问题。我估计,她在其他老师的心目中也是印象不深刻的。 不过有两件事情,她让我不得不去注意了。一件是在一篇作文中,她抒写了自己心中既矛盾又困惑的想法,可又不希望别人去了解,去协助。可她明明是写给我看的呀,我思忖着。另一件事情是学校组织春游活动。一路上,同学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有说有笑,唱着歌儿兴高采烈地行进,歌声传遍了山谷。而唯有彬独自远远地落在队伍的后面,既不和同学们谈笑,也不唱歌。 这是典型的性格孤僻。从我从教多年的经验来看,这个学生一定有什么心结,她的心里一定隐藏着很多东西,如果不打开这个心结,对她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我试着慢慢接近她,上课间隙时,我问一问她是否听懂,有时候我也把她叫到办公室问问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起初,她也仅仅默不作声,偶尔笑一笑罢了。后来,她对我有了一些了解,于是,态度有了一些转变。我抓住契机,适时的和她交谈着心里话。原来,她确实是有心结的。她说了她小时候身体不好,经常得病,一病就得去看医生,也所以导致成绩下滑。而她小学的班主任却不理解她,有时还当着全班学生挖苦她,打击她。所以在同学面前,她觉得抬不起头,在老师眼里她又觉得自己没用,久而久之,她就不再说话了,也就养成了独来独往,不愿再和任何人交流沟通,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听了彬述说,我半开玩笑地对她说:“你觉得我是不是也像你原来的班主任?” 彬想了想,摇了摇头说:“你不像,如果你也是那样的老师,我一定不告诉你这些。” “是的,那你现在感觉怎样?” “好多了,我会记住你的话,我也一定会去和同学搞好关系,相信我,我会把成绩赶上来的。” 我肯定的点了点头说:“不需要怀疑,你本身就是很棒的。” 是啊,又有谁会对别人的关心而弃之于不顾呢?彬同学能够说是认同了我对她的关心,也因为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才化解了她心中的坚冰,才使得她重新找回了自信。后来彬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年级第八名的好成绩。 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充足的耐心,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坦诚地和他交流,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例如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叫阿文,平时上课下课很爱调皮捣蛋,上课时不是身子动过来扭过去,就是嘴巴说个不停。第一次找他谈话,他就很直爽的告诉我,他也想好好学习,

记我的一次音乐教研成长经历

记我的一次音乐教研成长经历 一次挑战传统课堂发声练习的尝试——记我的一次音乐教研成长经历朝晖初中金丽娜案例背景:20XX年4月下旬,区优质课评比紧张地进行着。按照比赛的要求,我们提前一周拿到了借班上课的内容:八年级15册第四单元《猎人合唱》。教案设计和试教的过程被浓缩在短短一周之内。虽然之前自己的教学中也接触过这一单元,但当时设计的是欣赏课,而这次比赛要求设计以学唱作品为主的唱歌课。如何导入新课以及是否使用发声练习成了一开始构思的重点。案例描述:第一次设计:自从新课改以来,练声曲就很少进入我们的歌唱课堂,所以我首先设计了一堂没有发声练习的唱歌课。试教下来发现几个问题:整堂课学生都在努力地学唱,可是结果却事倍功半。因为没有经过发声练习,学生的嗓子没有很好打开,歌唱的声音状态和音色都受到影响,无法自信、有感情演唱歌曲;歌曲后面有几处难点的解决较麻烦,和谐演唱二声部的目标也未能达成。二声部谱例:第二次设计: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又设计了一堂由节奏导入的唱歌课。就是将作品难点旋律的节奏型加以提炼,然后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开始新课。虽然这一次使歌曲的难点节奏得到了很快解决,学生通过前面的边节奏边“嘿”嗓子也相对打开了,看似学生都在认真投入节奏练习中了,但是这种方法对于自己熟悉的学生来说还是显生硬、枯燥了些,尽管他们也在积极努力地配合着我。于是我脑海中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是面对借班上课的学生呢?完全陌生的学生也能够这样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吗?第三次设计:如何能够自然地引入新课,又能让学生觉得快乐,进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呢?我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既然已经搬出了歌曲难点的节奏型,何不把旋律也加入其中呢。在临近比赛的前两天我突然想到这点。我还是选择了发声练习。我决定要进行一次基于传统课堂发声练习的新的尝试。于是在原节奏型的基础上我加上了歌曲第二部分的主题旋律:以及双声部中上声部旋律:然后根据借班上课学生与老师互为陌生的特点,我给这几条旋律编了歌词,而不采用传统练声曲中的母音,师生互动打招呼的形式类似于部队里战士的“拉歌”,按照这样的考虑我设计了以下发声练习曲:在熟练应答的基础上随调性的转变而不断变换自己的音调,从而达到练声的目的。比赛那天,我将这一想法付之于行动,跟借班的学生一起开始了互动。由于歌词里面唱到了自己的班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随着不断变换的调性用响亮的歌声跟我回应。这一次我感受到了之前试教过程中从未感受过的这种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自信。这种师生间的充分信任一下拉近了学生和我的距离。他们的积极回应同时又调动了我的兴

我的教研小故事

我的教研小故事 去年,我担任了学校教导主任一职,又兼任了语文教研组长。说实话,对于怎样进行学校的教研活动,我心中底气不足。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并不是很高。因此我觉得自己压力较大,我绞尽脑汁地思考,怎样才能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怎样的教研主题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接送孩子家长中听到:“我家的孩子作业太多了,把孩子的小指头写的都磨出茧了,这老师不是自家娃就是不心疼啊。”另一位家长气冲冲的说:“我家孩子那老师布置的作业太难了,好像在显示自己知识水平高。”听到这话,我就想,不一定写在纸上才是作业,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怎样的作业既高效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呢?于是,我决定开展一次以“谈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的教研活动。老师们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纷纷作了“谈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发言,就课堂作业及家庭作业怎样布置都发表了不同看法,大家讨论的非常激烈,见仁见智,好多点子赢得了与会老师的赞同。然后,我又安排了新老师一节示范课的作业设计环节,获得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尤其有两位老师对设计作业进行了拓展。一位老师说“为宣传勤俭节约设计一则广告词,这个作业老师设计的很好,体现了作业设计贴近生活,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突出了课标要求重视作业的拓展和延伸这一要求。但是,对于一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

这个问题有些棘手,因此,为了关注到个体差异不同需求,我认为在原作业题的后面再加这样一句话,也可以摘抄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宣传。这样对于那些学困生就降低了难度,让她们在成就感中培养自信心。”还有一个老师说“本节课作业内容设计形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篇课文语言精练生动,可以布置感情朗读或配乐朗读这个作业。这样的训练帮助学生积淀语感,提高朗读能力。”老师们这些设计正是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老师们的精彩点评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把老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进行梳理,写了一篇小论文《谈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同时在全校教师会上作为一次重要的业务讲座,并要求数学、英语教研组的老师就本次主题也进行一次研导和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效果还不错。 我的教研故事就是这样真实平淡,教研之路很长也很难,需要我们积极去探索。但我从这段短短的经历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研工作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教研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记我的一次“全程体验式”教研经历

教研须摘下“教学指导”的高帽 ——记我的一次“全程体验式”教研经历 一、活动背景 教研活动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参与教学研究,讨论教学问题,达成教学共识的一种学习形式。传统教研活动往往安排了这样几个程序:1. 教研员确定研讨主题。2.教研员指定教师备课试教,跟踪指导。3.确定时间举行教学展示活动。4.听课教师代表评课。5.专家评课并做讲座。6.教研员小结活动情况。 这样的活动模式优点明显:活动的针对性强,体现出引领者对主题下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的把握;教师评课反应了对课堂展示的认同程度和思考维度;专家讲座带来新鲜的教育教学理念;教研员的小结往往指引教师如何消化吸收活动所得。所以,这种教研活动形式一直很能被一线老师所接受,在各校自主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也常常被采用。 然而,这种传统的教研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整个活动就像一个导演,几个演员和一群观众组成的表演剧。“导演”心中有戏,“演员”亦步亦趋走戏,“观众”懵懵懂懂看戏。 我最近一次全程参与的教研活动,差不多的活动程序,却产生了“差得多”的作用。我们不妨走进这一次教研活动中。 二、活动过程 1.确定主题 活动照例先是确定主题。一次,教研员到我校调研时让老师们说说教学人教版教材时的困惑。很多老师说到面对精读、略读课文,在教学时不知该如何区别教法,尤其是略读课文,不知怎么入手教学。教研员记下这个问题并在网上发帖调查,结果发现参与调查的教师有70%以上存在这样的困惑,于是决定开展一次以上述困惑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且看该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来历阐述:实验教材安排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等,具体教学中该如何从单元整体入手解读各类教材,准确把握不同文本的教学目标,抓住三类课文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效率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本次活动就以“‘科学解读教材,准确把握目标’之同一单元不同课型比较教学”为研讨主题,通过课堂教学实例展开教学比较研究,就最基本的教学规律达成共识。 这一研讨主题不再是教研员个人思考的体现,它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困惑中产生,因此,研讨主题代表了大部分教师的心声,定到了一线教师的心坎儿上,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这样便能够引起大部分老师的的关注,教学主题真正成为教学研讨的

教研工作经验交流

教研工作经验交流 教研工作经验交流 学校教研工作的五个着力点 工作至今已有17个年头,除去所在巧家三中建校至今的8年,前10年我共经历过3次教研交流活动:村小任教4年,无中心校统一组织的听评课教研活动;乡中学任教3年,参加过一次县课赛,参赛前学校副校长、教务主任听过我一堂课,合计算为2次吧;县城一中学任教3年,经历过一次校内课赛。 十年教学,三次教研活动,如此状况,不知还会不会是现在某些学校的真实写照,某些老师的真实经历呢? 学校发展,首先是教师的发展,然后才能引导学生的发展;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决定课堂学习效率高低的是教师;学校一流的硬件,三流的教师,不可能教出一流的学生,反过来,三流的硬件,一流的教师,也可以教出一流的学生。硬件是辅助,人才是支撑,教师素质是决定学校发展的核心。学校教研,何其重要。 教研着力点一:学。 物欲横流的现实,整个中国国民都缺少职业信仰,教师也不例外。如没有外力的冲击,没有学校组织导向,又有几个人乐学、愿学。围 绕“学”开展的学校教研尤为必要。 学,是读杂书。倡导教师博览群书,并写好读书笔记,每学期考核评优。 学,是读专著。每学期学校教师统一读一本教育专著,并作会议交流和问卷检测,评优定级。 学,是访学交流。学身边的教师,学身边的学校,学省内外名校名师,身边的不访频繁点,省外的一年也能有一到两次,让教师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增加阅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这样,教师才能言之有物,才能创新突破,才能顺应时代与时俱进。

教研着力点二:教。 用“教”主要是适从传统的定式思维,更准确的应改为“导”。教师导学是以班级、小组建设,学科课时为载体。一堂课教师该导什么,如何导,教材的取舍,资源的整合,这是个精益求精,研无止境的话题,是学校教研的常态工作。主要包括: 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导法、备学法,教材不只是教科书,教科书也只是个载体,可以增删,可以整合,可以扬弃,人是活的书是死的,不可盲从。 集体备课:备进度、备导向、备组织、备方法、备思维。不是对文本本身的吹毛求疵,也不是围绕教参的深入解析,而是教师的宏观导向,独到见解,自我设计,这样才能相互启发,备而有益。 听评课:ABC分层的指导提升课,师徒结对的互助课,每周不少于两节。 教研着力点三:研。 研是细磨,是深入地探求。小到教师个人到教研组,大到级部到全校,研的切入点和对象很多,这里主要说“研课”,也可以说是磨课。 展示课,提升课,过关课。新进教师,每学期更进,持续3年。 全校公开课,也是同科目教研课。以所在巧家三中为例,每周二、周四各一次,每次每科目3人左右。操作:每周在语、数、英、政、史、地、生、物、化、信等科目中选取一到两个学科,要求同科目调课参与听评,没课老师主动参与,同学科4周左右轮一次,也就是同科目每月一次大教研活动,每周有两次两个科目的公开课及两个科目的大教研。学期内循环,基本达到每学期每个老师一节全校同科目参与的磨课,加强级部同科目之间的联系,相互借鉴。 示范课,全校教师参与的大教研。推行教学模式,学校导向引领,每学期精推部分老师上全校教师参与的示范课。 课赛,全校同科目、同类型,不同科目、不同类型间的课赛,视校本情况定。

我的教育教学小故事 (1)

我的教育教学小故事 多一份耐心,多一分收获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苦有乐,有感受也有困惑,感受比较深的就是:当老师与学生敞开心扉,当老师与学生真情涌动,才能为教育注入生机。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发扬长处,克服短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才是我真正的追求。 一直以来,我认为教书首要有一条就是管住学生。要想管住学生,就得先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不然的话,学生不怕你,以后你的工作就开展不下去了。那是我刚刚接四年级这个班时,我决心在班级同学面前树立自己一下的威信。一次,我正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讲评作业,大家说得头头是道,我也暗自高兴。正当我请了一位同学回答我的问题时,我发现他的同桌林旭正低着头,瞧他的神态,思想已游离于课堂之外。顿时,我的内心深处涌起一丝不满,决定借此机会“杀鸡教猴”。于是,我放慢讲话速度,慢慢走到他的身边。全班同学都明显感觉到我的变化,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凝固起来了。林旭同学也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看到我就站在自己的身边,脸一下子涨得通红,身子也不由自主地轻轻颤抖着。我立即请他重复一下我的问题,他听到我叫他,他连忙抬起头环顾四周,然后扭扭身子,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低头看了看书,又抬头看了看我,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很明显,他思想开小差了,不知我们讲到哪题了?我暗自思索:是让他坐下去了事呢?还是继续?对,关注一切学生的发展,我只要耐住性子,他一定会知道。“你把题目读一遍?”我原以为教学即将顺利进行,可谁知他脸涨的通红,牙齿咬住嘴唇低下了头沉默不语,周围也响起了

窃窃私语声。我暗自提醒自己:耐心!“那你刚才在干什么?”我拼命压住心底的怒火,“你能把题目读一遍吗?”我知道,我的声音变得严厉了。“快读呀……”旁边的同学也觉察到了不对劲,开始悄悄提醒他。可他抬了一下头,看了看我,又低下了头,我分明看到了有一串泪珠滴在了他的本子上。教室里寂静无声,我明显感受到了全班同学噤若寒蝉的表情。我在生气之余,内心深处隐约有个念头一闪:难道我错了?最后,我以“我们找个机会谈谈!”结束了这段“对峙”。 下课后,我独自生着闷气。和班主任老师聊天时了解到林旭同学是一名成绩不够理想,在老师面前性格内向,难得听见到他回答问题,即使说话也是嘤嘤细语,结结巴巴,和他交流更是“惜字如金”。我又反思到今天的一幕,应该说是在情理之中,可我为什么非要逼着他说话呢?是为人师者的脸面吗?还是我的杀手锏用错了对象……这时,那双泪眼婆娑的眼睛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一种不安和自责悄悄袭上心头,我真的错了!我不该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而那样做!虽然我有一百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作解释,我的出发点全是为了我教的孩子。 于是我带着一份激动和期盼找到他,和他进行了一番交流。原来他在村小读书时,因为成绩较差,老师很少提她的问,也很少管他,所以上课时他也不大会听,没想到我会提他的问。因此,我与他约定,明天上课,继续提他的问,但希望他能够自己举手发言。第二天课堂上,我故意分了分神,偷偷观察他的“动静”,等待着……他的眼神不时地和我交会,我则向他颔首示意。终于,那只手悄悄地举起了一小半。回答时尽管声音还是细若蚊叫,但已足以引起同学们的诧异。

我与教研共成长

我与教研共成长 做为一名幼儿园的“老”教师,教研对我并不陌生。我所经历的不断变化的研讨方式和不断提高的研讨实效性,为我的专业成长的土壤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也不断向我提出更新、更高、更物化的发展方向。 然而我与教研的契合并非一帆风顺的,回想当初对教研的态度和印象,还充满了成长的青涩。那时教研在老师们的心目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像一只汁多肉厚,却包裹着重重尖刺的果实,无从下口,更不知其味。印象中的教研活动,是“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但老师们都知道,这种说法更多的只是一种安慰和鼓励。印象中的公开课就是从辛辛苦苦的忙碌,到热热闹闹的观摩,再到晕晕乎乎的评价。通常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点评,难有针对性的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至于教研的气氛更是不用说,每位教师的神经就像一跟皮筋,在专家的“不要紧,这是探讨,大家有什么看法尽管说”的客气鼓励中和园长“XX,你来说”的点名发言中时紧时松,常常是词不达意的言语在唇齿间磕磕碰碰,或是安静到只剩呼吸声。 转变从我到达了新单位承担一次公开课开始。记得一天下午,教研组长找到我说“下周我们园的童谣研讨,由你来承担,好好准备一下吧!”说完闪过一个期待又信任的微笑就走了。说实在的一接到任务就有一种难言的郁闷。嘀咕归嘀咕,面对任务还是要认真对待。于是,我精心设计并组织了一次的童谣活动“我是一个大苹果”。活动结束后,想到又要面对冗长而不知所云的点评,我不禁心猿意马,不断的自我安慰说:“好了,好了,快解放了”,心里一边还琢磨着呆会儿专家提意见时该怎么应对。 没想到,一开始,主持人就改变了以往先由任课老师介绍思路再由大家点评的套路,抛出了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问题:“大家都对幼儿活动中的表达交流进行了分组的观察,现在请各组分别介绍你观察到的那组幼儿在活动各个环节表达交流的情况”这时,我才想起,公开课前,教研组长提出的观察视点:“观察X组幼儿的活动情况,表

我的作文教研故事

我的作文教研故事 ××中心学校马×× 参加工作将近11年了,可从事作文教学工作还不满三年。在以往的十年里,由于工作需要,从事过低年级语文教学和数学教学工作,作文教学从未接触过。2017年,我第一次接三年级班。面对这个新组成的班级,我的第一个感觉便是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尤其表现在作文上,写作无话可说,要么三言两语,要么东拼西凑。当时,各种滋味涌上心头,迷茫、困顿、焦虑,常常使我寝食难安。对于作文教学,可以说,让我感觉是一头雾水,不知怎样教。在作文起步阶段,我不能给学生造成损失呀?最要紧的是作文。作文怎么办?我把我的困惑在教研会上提了出来,组里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作文前,你要给学生指导,你得给他们定范围。听了他们的建议,加上自己的努力,我逐步理清了作文的教学模式“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审阅—教师讲评”。燃眉之急解决了,学生能写一页很通顺的作文了。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作文“千人一个面孔”。为了应对期末考试,我想到了一个“妙招”让学生背作文。这招还算灵,让我考出了几个好成绩。 好景不长,随着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入,县教研室的统测,测查重点转为测试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两方面。尤其作文,一改以前的命题模式,改为“学生命题或半命题”,命题范围也由课内八篇大作文进行拓展,这下让我“马失前蹄了”。也让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成绩几乎“全军覆没”。一阵莫名的可怕涌上心头,然而在可怕之后我更多的是反思。反思我的语文教学,反思我的作文教学。 故事一:一道填空题的思考 记得2018年的7月份县级统测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在两基“迎国检”

验收中,我们的校容校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请你用一些词来形容一下。我们参加考试的学生竟有80﹪的同学写了一个词或两个,还有一个词不会写的。看到这种情形,我的心被震撼了。描写景物的词,语文乐园里就有,上课时,我采用不同的形式读过,不下几遍的写过,听写过,可是答出如此的题,让人心寒。难怪学生的作文用词单一,总是干巴巴的那几个,我的语文教学问题出在哪里? 故事二:麦子在秋季收 有一次学生写关于景物描写的作文,有一个学生以时间的顺序写景物的变化,选用的景物中就有麦子,“秋天到了,麦子变黄了,农民伯伯开始收麦子了”。在讲评作文的时候,我故意问道“大家知道,麦子黄了是在哪个季节?”我听到的多数声音是“秋天”。我当时惊呆了,农村的孩子面对麦子竟不知道哪个季节收获。更何况是讲过的知识,我感到莫大的悲哀。 静下心来,我重新思考。一个个镜头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拿到作文题目后,一个个紧皱眉头的小脸;在我大讲特讲怎么写作时一双双迷茫的双眼;作文底稿被我否定后一张张失望的面孔……我一手包揽了学生的作文,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整个学期下来,我除了让学生课内作文以外,很少让学生到课堂外体验、观察、继而练笔,学生在我长期“闷罐子“式的教学模式中大量的练习训练,他们与自己的生活环境隔绝了,他们的写作源泉枯竭了,难怪写出的作文尽是空话、假话、套话。 原因找到了,可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教,始终是我的困惑。 故事三:那天在办公室里,新调来夏老师带的二年级班一小男孩急匆匆冲进办公室,跑到门后抓起一把笤帚就跑,一出门差点被绊倒。坐在办公室里的人被小男孩的可爱逗笑了。夏老师微笑着从椅子上站起来,扶住站立不稳的小

我的教研故事

我的教研故事 怀着无限憧憬,踏上梦寐以求的讲台已经将近八年了。回首几年来,听课无数,在原来学校几乎每年都承担一次公开课,自认为身经百战,经验虽不算很丰富,但至少有所提高,有所感悟。自从来到现在的学校,承担一课三讲的教学后,才知自己之前是多么浅薄,在教学的路上才起步。 记得第一讲时,自认为对于一年级拼音教学那是轻车熟路,肯定没问题,因而也就没怎么重视,只是前一晚备了备课,就自信满满地走上了讲台。一节课很顺畅地进行完了。不错吧,心里也美滋滋的。可是经主任的点拨,才知原来还有这么多不足之处啊!教学环节上的不合理,调动学生积极性方法不够灵活,教学形式不够新颖活泼,教学中手势的运用等,主任不仅指出不足,更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这些年来的宝贵经验一一传授,这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常言道,指出错误容易,找出改正错误的方法更关键。这次的讲课也让我明白了自己原来是多么的目光短浅。重拾信心,用心备课。 第二讲,第三讲,校长、主任依旧不厌其烦地听课,指导备课。在课件的运用,教具的制作上更是给了很大的帮助。又利用教研时间组织全体语文老师对我的课进行讲评指导。确实“听课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方法和手段。” 通过这次的讲课,我确实感受到了这个团队中那种无私之心,从老师到领导都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同时我也认真地反思了自己平时的 教研行为,我意识到别人站在台上之所以能够侃侃而谈,说的头头是道,是因为人家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而我正是因为平时疏于学习,懒于反思,不善于总结,致使自己理论知识严重缺乏,教学经验不足,所以才会出现听不出门道,评不出精彩的现象。想到这,我惭愧不已,但我并不气馁,因为亡羊补牢并不晚,我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学习,及时反思,不断总结,积累更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

记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充分的准备,科学的掌控,卓越的成果——————记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一、背景简介: 希望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更有发展;希望自己在教学近十年的时候及时“充电”;也更希 望自己能最快速度地汲取教改所带来的新鲜养分,与其说这是一次为期一年的培训、提高活动,到不如更应该称这次活动是我教师生涯中为期时间最长、形式最为多样、内容最为丰富、讨论研学最为激烈、帮助提高显著的教研活动。 当然光靠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积累还远远不能达到上述的要求,但这次教研活动中曾经中考命题的老师分析试卷命题的技巧和方法;参加活动老师相互的备课、上课、评课及全区的 展示;多媒体制作获奖老师和我们的直面交流;教师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这次教研过程中,最让我难忘和受益匪浅的就是同志们之间的相互备课、上课和评课。因为这个过程最长,要求也最严格,对我的整个教学发展帮助也最大。 二、案例描述: 就拿我的整个开课过程来回顾反思吧! 第1步:分工合作(潜台词就是活动规则,说实话起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规则) (1)骨干班每个年级为一个团队,开展各自适时的课程; (2)初二年级大组共6位老师,再分成2人一小组(A、B老师一组以距离近为宜,

便于备课); (3)先是两人小组的备课,开课老师必须试讲两次,每次听课组员不得少于3人; (4)A老师上课,B老师出课堂小检测习题(抽查上课效果),批改后给出情况反馈。试讲及正式上课的三次抽查结果报大组评课时使用; (5)说课、评课,反思、小结; 反思1:整个活动结束后,我终于体会到这个活动规则的科学性.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要求学生合作学习, 其实教师自身的合作学习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每个人有不同的思路, 每个人有不同的处理问题方法, 每个人所处的教学环境不同, 每个人的各种特长也不同. 这样的一种方式恰好给了我们互相补充的机会. 取人之长,去己之短,事办而功倍! 再加上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仅仅能判断课的成功与否, 更能对教学成果起到一个及时反馈、查漏补缺的重要作用. 形式虽然有点复杂, 但经历过的老师们都体会到了这种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相辅相长的活动模式对自己提高教学艺术的巨大作用. 第2步:研课(课题的确立,上课内容要求与教学进度统一) 按当时的课程进度应该上的内容是:§6.3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2)——坐标变换。 我的第一个很强烈想法是:这节课的内容也太少了,那么简单的课程内容开公开课也上不出什么新意吧,赶紧在报课题之前换课。与同事们交流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有的赞同,有的反对! 反对意见有三:

教研活动心得感悟

教研活动心得感悟 教研活动心得体会第一篇:美术教研活动 我园开展了美术教研活动,美术老师都要上一次教研活动课,这段时间是小班和大班的教研公开课。听了那么多的教研课,觉的各有千秋,我较为欣赏的是小一班黄嘉慧老师那一节《可爱的虫虫》,和大二班陈秀芳老师执教的《花花伞》。下面是我对这两节课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首先说说《可爱的虫虫》,我觉得这节课老师的构思和大胆创设是很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老师的课前准备也很充分,有新买的丝袜,,报纸,颜料等,准备的材料新鲜,能吸引到孩子。但在孩子操作的过程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少孩子能独立完成一条毛毛虫,孩子会把报纸搓成一团,塞进丝袜里,但不会用橡皮筋把丝袜扎好。都需要老师来完成扎橡皮筋的这一环节。老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尽量让幼儿能独立完成作品。这样的一节课对孩子的掌握可能会更好。 《花花伞》这一节课我认为老师的设计很有创新。手工绘画相结合,完成手工后让幼儿去设计雨伞的图案,这既起到绘画的作用,又能发挥幼儿设计的想象思维。幼儿大部分幼儿都能按自己的设计思路去完成。我觉的老师在出示示范的伞,出示后可以把伞展出来,而不是出一把收一把,全部伞展出后引导幼儿了解伞有各种不同的花纹,颜色,形状等都可以不同。这样就可以扩展幼儿思维。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当然,在这次的美术教研中让我深入的了解到美术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教法,在每一个课题都有它的延伸和挖掘的价值。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上我会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掌握更多更好的绘画技能。 第二篇:语教研活动心得 我校英语教研组组织了以“搞好常态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的英语教研活动,这次活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课堂观摩,而是一次课堂后的反思,反思我们的教学常规,反思我们的教学理念,反思我们的教学基本功,教研组长作了精彩,细致的讲座,骨干教师进行了经验传授,给了教师们直接的资源共享,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因此听完后,我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以勉励自己。 一、着重把握课堂常规,注重实效。 我们都追求一个目标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运用知识,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不能只搞花样活动,而没有实效。现在的英语课,老师们增大了语言的输入量,教学资

我的教研故事

我的教研故事 自从教以来,给我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一次教研活动要从我执教的《画蛇添足》说起。 记得那是刚参加工作不久,那时候课改刚开始,教研室的领导要来我们蒿店乡听课,学区安排我们几个人准备一节课,接受领导的检查指导。一想到要让教研室的老师听课,而且刚毕业没经验,我心里很是没有底。但不管怎样,还是凭着一份年轻人的冲劲做了准备:研读教材,备课。 课终于上完了,但我的心却是忐忑不安的,心想像教研室这样的专家,什么课没听过,我的课肯定是漏洞百出。没想到在课后的教学研讨会上,当时的教研员在对我的课进行点评时,她用一种非常宽容、欣赏的眼光肯定了我的几点做法,我不禁松了一口气。随后她就用组织全体教师参与的研讨方式让在会的语文教师共同探讨:课改的语文课到底要怎么上。是啊,语文课到底要怎么样上? 当时是课改之初,大家都觉得不能按传统的方法去上,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到底要怎么样上,大家心里都没底。 语文课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课文课本、课文,要给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视野开阔,把语文课与生活相联系,与课外知识相联系,树立生活即学习的观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听了这位老教师精辟而又明晰的阐述后,我的眼前豁然一亮,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刚才还沾沾自喜的我一下子惭愧不已,反思我的这堂课,我又在日常教学中做到了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

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既要关注内容又要关注形式,即:既要得意,又要得言。 第二点是:真正的把课堂教给了学生。记得在上课时,我就问学生大家想学什么?问题一出,大家踊跃发言,有的说他想读课文,有的说他想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有的说他要学会生字词语.......等等,结合学生的意愿,我那节课上的是围绕学生而做的。但是我也明显的觉得我的那节课上的比较零乱。但是教研室的老师却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她说“语文课就应该有点乱” 有了这次教研活动,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的教师得到了真正的鼓励。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教研室教师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诲让我翻然醒悟,我是幸运的,得到了专家的亲自指导。有了这次教研活动,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教学,开始关注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开始尝试在课堂上体现这些理念。虽然现在还处于一种探索的状态,但是我会在实践、反思、求新的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继续探索前行。 结合这次教研活动,我有三个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中要树立大观念。语文要有大语文观,同样数学也应该有大数学观。这样才会有大教育观。 二、教研活动应该注重小。小就是课间的小型讨论会。既不需要人来组织,也不耽误大家的时间,只要有问题我们就拿来讨论。教研室里,走廊上,院子里随时随地的都能探讨。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30篇)(最新版)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30篇)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第1篇: 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宽容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苦有乐,有感受 一向以来,我认为教书首要有一条就是管住学生。要想管住学生,就得先给学生一下马威,不然的话,学生不怕你,以后你的工作就开展不下去了。那是我刚刚接四年级六班 时,我决心在班级同学面前树立自我一下的威信。一次,我 正在兴致勃勃地讲课,大家说得头头是道,我也暗自高兴。 我请一位同学回答我的问题时,我发现他的同桌正低着头, 瞧他的神态,思想早飞到九霄云外。顿时,我的内心深处涌 起一丝不满,决定借此机会“杀鸡教猴”。于是,我放慢讲话速度,慢慢走到他的身边。全班同学都明显感觉到我的变 化,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凝固起来了。这同学也感觉到了这 种变化,看到我就站在自我的身边,脸一下子涨得通红。我 立即请他重复一下我的问题,他听到我叫他,他连忙抬起头 环顾四周,然后扭扭身子,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低头看了看 书,又抬头看了看我,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很明显, 他思想开小差了,不知我们讲到哪题了?我暗自思索:是让他坐下去了事呢?还是继续?我耐住性子说:“请你把题目读一遍。”我原以为教学即将顺利进行,可谁知他脸涨的通 红,牙齿咬住嘴唇低下了头沉默不语,周围也响起了窃窃私 语声。我暗自提醒自我:耐心!“那你刚才在干什么?”我拼 命压住心底的怒火,“你能把题目读一遍

吗?”我明白,我的声音变得严厉了。“快说呀……”旁边的同学也觉察到了不对劲,开始悄悄提醒他。可他抬了 一下头,看了看我,又低下了头。最终,我以“坐下吧,下 课自我好好想想!”结束了这段“对峙”。 我反思到今日的一幕,应当说是在情理之中,可我为什么非要逼着他说话呢?是为人师者的脸面吗?还是我的杀 手锏用错了对象……看来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 不仅仅需要学校、教师的不离不弃的智慧教育,还需要我们 有一颗宽容的心。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第2篇: 一树春风千万枝 “师生的和谐相处胜过教师许多的刻意教育。”我总把自我当成孩子们中的一员,走进他们中间。充分利用每次课 间时分和孩子们在一齐活动。 “杨教师,您说海的女儿为什么非要变成泡沫呢?” “教师,请猜脑筋急转弯,为什么蓝色墨水的钢笔却写 出红字?” “教师,‘十五天’是什么字? 教师,月宫里真有嫦娥吗?” “杨教师,你说我能当上科学家吗?”我乐了,“当然能啦,爱因斯坦小时候还没你们表现好呢!” 瞧,这是我们班的一群”问号娃娃“,都突闪着大眼睛,一脸的稚气,一脸的期望,很高兴地围在我身边,争着抢着 说这问那;我们在一齐看书、谈心、唱歌、讲故事、做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