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水乡村落公共空间研究

岭南水乡村落公共空间研究
岭南水乡村落公共空间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a2966919.html,

岭南水乡村落公共空间研究

作者:王凌周文颖

来源:《广东园林》2015年第01期

摘要:岭南水乡村落的公共活动是联系每个村内居民村民的纽带,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的营造对提高居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塑造和谐人居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的岭南水乡村落中,对公共空间受到的关注尚不足,而且由于受到城镇化的影响,一些传统公共空间及其承载的传统公共活动日渐式微。本文章试图从分析岭南水乡村落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的现状及特点入手,解析岭南水乡公共空间的特征及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聚龙村改造的实例分析,尝试探讨岭南水乡村落的公共空间优化措施,为岭南水乡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与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岭南水乡;村落;公共空间;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1-0000-00

收稿日期:2015-01-19

修回日期:2015-02-04

岭南水乡

轻舟一把橹,水乡疍家人——岭南水乡景观 (J&D亚太景观特约设计大师:HUIHUI)古榕、小桥、石板路; 祠堂、府第、镬耳墙; 水磨青砖、蚝壳屋; 荷塘、水巷、咸水歌, 岭南水乡自有她独特的韵味……

岭南水乡古朴简单的石桥、桥下潺潺流水、青砖黑瓦的民居、长满青苔的小巷与江南水乡呈现出显著的相似性。I ·芒福德LIJewis Mumford)认为:城市一旦建立之后,它的物质结构,甚至连它的总体形式都会被其他团体所效法。水乡间相似的地理条件为这种效法提供了前提,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各自的特色。江南水乡处于吴越文化(广府民系文化)核心区内,历史上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风格清新雅致,到处洋溢着广府兼收并蓄的商业文化氛围和世俗风情。 1、古榕、小桥、石板路 古榕、小桥、石板路构成岭南水乡的河道景观。 岭南水乡的河涌多迂回曲折,流经村落的河道用麻石、红砂岩砌筑驳岸。驳岸每隔一段设置小埠头,有的为跌落河涌的阶梯状,有的凸出河岸两边或一边开石阶,一般正对一侧的巷门方便村民上下船和浣洗衣物。水埠不仅体现着水道的存在,同时电意味着街、巷通向水道边的尽端.是河与路(街、巷)的连接点,通过水埠,河与街、巷有了更进一步的联系.不再是位于两个水平面互不相干的物质要素.而是平面上参差咬合,空间上下联结立交的空间统一体。从而形成完整的村镇交通网络系统。与江南水乡埠头不同的是,绕流于水乡各宗族古村内河的一个个埠头,区别十分严格,各族房分及家族用不同的埠头,有的埠头还泐石加以标识。埠头每天还有人烧香拜祖,逢年过节香火更盛。

岭南水乡河网错综,自古桥梁众多,俗说:出门过桥,举步登舟。古桥是构成水乡的主要要素之一,也是水乡形成的关键要素。石桥质朴简洁,每座桥都有一个典雅的名字,桥栏上有时会刻书卷、白菜、笛子等图案。这些石桥年代久远,很多已残损,加上桥上萋萋荒草,让人顿生风雨沧桑之感。

传统村落空间重构

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蒙太奇重构 肖薇朱霞 摘要: 内外环境的剧变以及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分化共生的作用使得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模式面临更替,从强调遗产的稳态转向承认空间变异的必然性,通过人为干预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求解传统村落空间多维属性的矛盾成为规划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图重新审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系,以空间叙事学为理论基础,以蒙太奇为主要方法探究传统村落叙事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及策略,通过“解译提炼—蒙太奇重构—文化耦合”介入传统村落空间秩序组织,解读其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合梳理日益混乱和失去特质的村落空间秩序。以经典结合现代的时空演绎协调村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调整传统村落空间的成长路径实现村落遗产稳态与空间变异性的动态平衡,在空间重构中寻求传统村落空间复兴的生路。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叙事蒙太奇重构 1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重构背景 1.1传统村落空间的叙事性 特定时间留存的空间性存在是历史叙事的动机,也是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的时空容器,这使得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叙事主体。村落是空间的聚合体,各空间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自组织系统。空间的物质客观性和精神主观性成为理解复杂丰富的人类生活,解读地方历史印记和文化个性的媒介,使传统村落文脉可以借由物质形态被阅读和理解。良性的村落空间应当能够增强文化延续、持续种族生存、增加时空关联性、激发个体成长,实现村落空间对村落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的表达。 1.2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演变 近年来,传统村落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变,引起村落空间演化模式的显著更替。以人口产业发展与观念转变为主导的内生动力以及城市化、体制改革、旅游驱动、政府调控为主导的外部驱动共同推动传统村落发展轨迹的演变。伴随其中的是村落功能演变并促使传统村落空间的现代性转型。基于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分化共生刺激乡村聚落空间由过去的“同质同构”转变为“异质异构”,村落格局、要素、结构的组织关系呈现加速变动,提出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与乡土文化-6000字

第一章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与乡土文化 第一节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传统村落 村落,通常指的是由大型聚落或者不止一个聚落聚合而成的一个整体,现今的人们则把村落看作是人类聚集而居、比邻生活的区域,包括行政村和自然村两种。村落在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还保留自己的传统,形成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传统村落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历程中所出现的新观念。在 2012年,以住建部为首的国家四大部门,文化部、文物部等共同印发的通知给出对传统村落的概念定义:“古村落是指我国早期形成的,保留了较多的民俗文化,传承了当地人文气息,拥有景观、生态、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 可以说我国农耕文明的产物之一就是传统村落,他们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目前我国所评选出的传统村落遍布在全国各地,不同地域环境下所孕育出的传统村落都有着不同的特点,选址布局、整体风貌、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这些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点,体现出地域的多样性,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村落公共空间 传统村落在历史记忆下变迁及发展,它是自然农耕经济社会的经济形态和自然环境达到整体协调而出现的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宜居形式。因此,村落公共空间是一个空间主体,具有空间形态、规模和边界特征;同时,它是一个场所,是传统村落中的公共场所包含着各类活动的开展;另外,它也是村民公共活动与生活交往的物质载体。村落公共空间可以是开敞的,半开敞的,也可以是闭合的。因此,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可以从物质空间与社会生活两个层面来认识,乡村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乡村聚落中容纳公共活动的实体要素所建构的空间与场所,也是在这些场所中产生的一些制度化的组织和活动形式。从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物质空间来说,具体就是包括乡村聚落内部的入口空间(如村口、水口等)、聚落交

顺德岭南水乡

桑基鱼塘孕育的“小桥流水”—顺德岭南水乡景观特色 2006-08-17 11:48:43来自: 容(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者:朱光文广州市番禺区南村侨联中学 珠江三角洲古村落总体具有浓郁的广府地域文化特色,多为梳式的布局、三间两廊的民居。但因自然地理差异、地域开发不平衡、族群构成不同、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空间景观上形成不同的聚落文化景观。 在高明、鹤山、三水北部、花都、白云区、从化、增城、东莞、深圳、香港等一线,是广府民系与客家民系文化交汇之锋面,广府村落因受客家建筑文化的影响,花都东北部、白云区东北部、从化南部等珠江三角洲广花平原西北缘的村落,形成以广府为主、兼具客家风格的建筑特征,村落多建围墙和高高的炮楼,这是防御的需要和族群斗争融合的结果;东莞、深港地区的西部广客锋面则形成广府围村落;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潭江流域五邑地区,由于土客族群斗争的原因,特别是受近代以来的华侨所移植的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原来的梳式布局、明字屋、三间两廊等民居被改建成西式的庐式住宅,村落四周遍布碉楼等防御性建筑,侨乡村落中大量建起的带有浓郁西方建筑风格的近代碉楼,在布局上突破了“梳式布局”的框框,按防守功能的实际需要布置在村头或村尾的;同样全新建造的西方格调的庐式住宅,其位置也越来越偏离整齐划一的巷道尺度,或置于村前,或置于村后,甚至村边,虽然仍保持行列的布局,但总是与旧民居拉开较大的距离,形成独树一帜的侨乡村落景观;[1]三水、南海北部、花都西南、中南部由平原、丘陵、河汊交错分布的地形特点,使这一带的村落多依山而建,呈规整的梳式布局,前对半月形水塘,形成榕树、水塘、镬耳墙的“梳式布局”村落景观;到了中山西北、东北部,番禺南部等沙田地区,由于开发较迟,河道笔直,两岸多为上岸后的蛋民的居住区,形成沙田、河涌、茅寮的沙田聚落景观;而顺德、珠江后航道两岸等西、北江、交汇的河网密布地区,规整的梳式布局变得自由起来,呈现岭南榕树、河涌、镬耳墙的典型岭南水乡景观。 本文所指的“岭南水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存在过或现存的、以连片桑基鱼塘或果林、花卉商品性农业区为开敞外部空间的、具有浓郁广府民系地域建筑风格和岭南亚热带气候植被自然景观特征的中国水乡聚落类型,即“广府水乡”,之所以冠以“岭南”一词,是便于与“江南水乡”对称。2002-2004年间,笔者以顺德杏坛镇为重点,考察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批岭南水乡文化遗存,现把田野考察所得与文献资料记载相结合,初步写成此文,从地势平坦、河网交织的自然条件、地域开发与县级建置、明代以来宗族制度的兴盛、宋明以来文化教育的繁荣、明清以来商品性基塘农业的发展等诸方面简单论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主要的岭南水乡文化

逢简水乡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逢简水乡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乡土地理调查活动 学校:杏坛中学 班别:初二(2)班 指导老师:廖淑清老师 组长:苏思韵 组员:苏思韵,黄园建,陈海文,黄锦姬,胡秀华

一、调查目的 逢简,是顺德的一大景点.冬季落日下的桑基鱼塘田田,春季朝阳下的鲜花小草朵朵,夏季绿荫旁的古桥座座,秋季残阳下的祠堂所所,都无不显示着她的古镇气息,作为杏坛的一大旅游资源,有“小周庄”之称的逢简,其开发潜力,值得令人探究。 二、调查方式: 1.实地考察 2.网上查阅资料 3.访问有关人员 三、成员分工: 1.全体人员到逢简实地考察 2.苏思韵访问有关人员。 3.黄园建,陈海文笔录调查过程。 4.黄锦姬和胡秀华手写报告。 5.苏思韵和陈海文将报告输入计算机,作最后排版。 四、时间按排 1.4月11日实地考察。 2.4月18至19日上网收集资料。 3.4月25至26日写报告。 4.5月2至3日将报告输入电脑。 5.5月9至10日最后修改。 五、调查报告

(一)杏坛逢简的地理位置 逢简位于杏坛中心的东北方。顺德交通方便,其中105国道经过顺德,其各镇公路建设也是比较好的,从大良可以从大良乘坐281公车直接到达杏坛车站的,并且其它地方的要自驾游杏坛也是非常方便的,目前各旅行社也有杏坛逢简这些旅游路线,近两年来,逢简的游客也逐渐增多 (二)、逢简主要的旅游景点 1、桥文化——逢简的桥 杏坛是水的世界,有河必有桥,因桥成街,桥桥相望,为这岭南水乡增添无穷魅力。杏坛至今仍保存着建自宋明、清代的石桥14座,最值得一观的有三座。坐在当地老人的船上游览,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穿桥过洞,欣赏“碧梧”汉代古街、古老的锅耳屋、石板路,颇有情趣。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村落中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往被忽视。本文以江苏省张家港恬庄整治规划为例,从功能布局、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建筑整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 一、背景 恬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集市型古村,位于无锡、江阴、常熟三市交汇处,处于张家港南大门——凤凰镇的东北角,地理位置优越。204国道、苏虞张、沿江高速、锡张高速等多条公路通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恬庄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榜眼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孝坊”等古建筑已经修复完成,恬庄中街完成了立面整治改造,恬庄保护整治工作初见成效(见图1),但地块内还存在部分建筑破损、环境脏乱、传统空间形态受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传统特色,使村落空间形态得以保护和延续,村庄整治工作亟待加强和深化。 二、现状分析

(一)功能布局 恬庄地块内以传统民居用地为主,恬庄北街两侧分布一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其中有省文物单位榜眼府、市文物单位杨氏孝坊、控制保护单位陈宅。商业主要集中在恬庄中街和204国道沿线,包括酒店、超市、棋牌室、医院等。地块西南靠近恬庄中街有一处工业厂房用地。绿化用地以庭院绿化、宅前宅后自留田为主,零散分布,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见图2)。对恬庄起防御作用的历史河道玉带河,目前散落地分布在地块内,河道两岸驳岸风格特征不显著,滨水空间没有较好地利用,不成体系(见图3、图4)。 (二)街巷空间 恬庄中街为主要车行道路,现状道路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无序。古街主要有恬庄北街、大弄堂和小弄堂,街巷肌理大多保存了原有的空间尺度。恬庄北街是一条以花岗岩大石板铺设的特色老街,石板下有排水设施,街两旁建筑大多保留清代、民国时期的原有风貌,主要有榜眼府、杨氏孝坊和陈宅(见图5、图6)。大弄堂位于恬庄北街中段西侧,旧时是恬庄东、南街人们到横街道院进香、入塾读书或经浜梢岸往张市、塘桥的主要通路;解放后,弄堂中段上空有通弄跨越,是杨、孙姻亲内眷往还的通道。小弄堂位于恬庄北街南段,是通往横街、浜梢岸的通道,弄南为杨氏家族宅第,弄北为陈氏家族宅第,弄西口外为陈氏家祠。内部其余的步行道以生活性为主,道路通达街坊内部,路面大部分为水泥地 面(见图7)。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村落作为聚落初始原型中的重要形式,研究它对城市发展有深远意义。本文从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等方面阐述江西省吉安市陂古村的空间形态及艺术特色,分析保护陂古村的不利因素,并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 标签: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保护 从原始时代的树巢土穴到村镇再到城市,没有聚落的概念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建筑活动。村落在中国传统社会聚落体系中所处的层次较为基础,是聚落初始原型的一种。研究它对当今村镇、城市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建设的要求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村落数量众多,但是随着城镇膨胀,大量古村落遭到破坏。如何对现存古村落进行合理保护利用显得愈发重要。 1 陂古村空间形态、艺术特色 陂古村地处江西省庐吉泰交汇点,有“庐陵文化第一村”的美称,村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研究从本源入手,探寻其生长的记忆,使村落的发展脉络连续而清晰。 1.1 村落空间形态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认知意象分析中认为,城市空间环境是可识别和可意象的[1],并概括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即: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等。这五种元素构成了人对空间认知的基本框架,整个村落的布局是该理论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1.1 边界——传统外立面。从陂村来看,实际上是以传统建筑的立面来提示空间特色。陂村建筑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青砖马头墙线雕琢细致,外墙窗框和门框清一色的用当地一种叫红石的材料勾边,“古色”与“红色”相得益彰,与巷道围合形成一种具有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空间环境,体现古村落的特色,加深人们对其认知。 1.1.2 区域——村落。身临古村落,便有回到旧时领略故人风采的意境。不仅是看一眼,而且是深入其中之后,获得一种心理和生理感受。 1.1.3 节点——宗祠、书院、教堂。自宋代开始,陂村先人便重视宗祠的建造。自古奉行尊师重教,修建有养源、明新、敬德、振翰等书院、学舍,教育后人;被称作小洋屋的教堂则是民国初年的建筑,曾是重要的革命活动地,其外观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思想以及古代建筑向现代建筑形式的过渡,正立面和山墙面分别是中式和欧式风格。

浅谈顺德人文品格在岭南建筑中的反映(郭健斌)

浅谈顺德人文品格在岭南建筑中的反映 佛山市顺德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郭健斌 摘要: 建筑设计不仅研究事物的形体,颜色和材料,它能将人们的感觉加以实现,同时也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人们对建筑的感觉将形成不同的、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为此建筑设计的本质不单单在于为人们提供合适的使用空间,保护其私密性,或更多地表现在历史痕迹的存在与反映当时社会阶级的审美情趣。其外在的表现包括体量、布局、形态、细部、室内装饰都再折射特定时期的社会周边文化。因此,顺德的人文品格必定能在顺德的本土建筑中发现。两者存在隐性的必然联系。本文通过对顺德本土建筑的营造方法与表现手法,总结归纳顺德人文品格所特有的建筑语言,是本文富于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岭南建筑、顺德特色、人文品格、建筑模式语言 1.前言 岭南一词始见于唐贞观年间所置十大行政区“道”之中的“岭南道”。它位于五岭之南,北靠大庾、骑田、越城,南接南海,地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全部,以及越南北部和滇闽少许地区。在唐代岭南被认为是“魑魅为邻”的“瘴疬之地”。岭南独特的地域条件是地区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山海阻隔使岭南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位。岭南与中原交通联系困难,增加了自身的封闭性,利于形成岭南独特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保持其文化形态。但另一方面,临海的位置又使岭南假借海洋走上与世界交往的道路,增加开放性。特别是近现代,岭南屡开风气之先,从多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形成了岭南文化多元共生的局面。 地处岭南腹地的顺德就是在这种地理环境的造就下不断革新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人文品格和建筑模式。因此顺德精神的存在与发展,对岭南大地来说,是极具代表性和创造性的,是构成岭南文化体系中不可划缺的一部分。

福建省2019-2020学年高三3月质量检查测试文综地理试题

福建省2019-2020学年高三3月质量检查测试文综 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道地药材是带有地域特点疗效好的中药材,是我国宝贵的中医药资源。浙江省某县出产多种道地药材,并在全县广泛种植。近年,该县致力打造“药养+林养”型华东康养基地。下图示意该县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据此完成下题。 【小题1】依据图文资料推断,该康养基地最适宜选址在() A.西南部B.西北部C.东南部D.东北部 【小题2】从自然环境角度考虑,最适宜引种该县药材的地区是()A.江淮平原B.滇南谷地C.黔北山区D.长白山区 2. 百度迁徙规模指数反映春运期间迁入或迁出的人口规模,城市间可横向对比。甲、乙为我国相邻省份中的两个城市。乙市制造业发达,吸引甲市大量人口赴乙市务工。下图示意某年甲、乙两市人口迁入和迁出的百度迁徙规模指数变化。该年百度迁徒规模指数甲市小于乙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表示甲、乙两市人口迁出的百度迁徙规模指数变化曲线分别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小题2】春运期间甲、乙两市的人口流动 A.属于国内人口迁移B.促进甲市消费水平提升 C.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D.减小乙市环境人口容量 【小题3】近年来春运期间甲乙两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数量呈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甲市老年人口比重增加B.两市之间交通运输速度提升 C.乙市的制造业向外转移D.两市之问教育水平差异缩小 3. 莫高窟地区盛行偏东风和偏西风,其西侧鸣沙山的风沙流一直是莫高窟的最大威胁。莫高窟山崖顶部是一片平坦的荒漠,自东向西为砾质戈壁带、沙地带。在沙地铺设砾石而成的人工戈壁,能有效减少沙尘在莫高窟崖顶的堆积。下图示意相同风力条件下,沙漠和戈壁风沙流输沙率垂直结构特点。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当前,风沙流对莫高窟危害最大的是 A.磨蚀崖壁壁画B.降低窟内能见度 C.降低窟内湿度D.掩埋和堵塞洞口 【小题2】与沙漠风沙流相比,相同风力条件下的戈壁风沙流 A.输沙量更大B.输沙率更小 C.2-4cm高度输沙量更大D.4-6cm高度输沙率更大 【小题3】人工戈壁措施有效减少沙尘在莫高窟山崖顶部的堆积,主要的原因是人工戈壁 A.阻碍风沙流高层沙尘运动B.降低风沙流搬运沙尘能力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特色乡村规划与建设探索——以东莞市沙田镇美丽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特色乡村规划与建设探索——以东莞市沙田镇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2018-08-08T18:42:26.5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作者:黄泽栋 [导读] 摘要:本文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分析了东莞乡村现状发展存在的矛盾及问题。 城乡规划工程师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广东东莞 523129 摘要:本文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分析了东莞乡村现状发展存在的矛盾及问题。通过沙田镇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这一实例,梳理其规划思路及策略,并归纳项目的创新点与特色,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相关项目提供经验及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城乡协调;岭南水乡特色村落 1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及内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乡村不断被侵蚀,“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央连续部署乡村发展相关工作: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的升级。这些工作的核心均指向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2 东莞乡村发展现状及问题 东莞是典型的乡村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工业化、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使村(社区)成为东莞经济发展最为基本、最活跃的空间单元。东莞市域村(社区)一级合计594个,其中行政村389个、社区205个。已完成“村改居”的社区,相当部分仍维持原有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活形态,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城市化。村一级沉淀了大量的发展资源,东莞市域集体土地占比高达74%,空间上呈现村企混合、连绵发展的形态。这种城、镇、村连片发展的特殊空间形态,既反映了东莞快速发展的现实,也折射出东莞村落空间被蚕食、特色被磨灭、布局被割裂的危机。与此同时,乡村地区长期以来“背靠背”管理,采用缺乏引导的自治发展模式,导致基础设施水平不足,各村功能配置分散、标准不一,层次不高,让村民的生活配套服务难以进一步提升。此外,大量富有深厚文化积淀及独特岭南特色的村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冲击下,风貌特色逐渐丧失,污染问题日益浮现,难以展现其独有的民俗文化和魅力。 如何保护工业化浪潮下的乡村特色,成为东莞当前城乡建设的迫切任务。东莞市政府也提出了各类村庄整治及建设的行动,包括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宜居社区建设及特色小镇规划等。其中沙田镇美丽乡村示范区的规划与建设,是东莞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探索特色乡村综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3 项目实践 3.1 项目背景 本项目位于沙田镇中心与虎门港之间,多条高快速路与城市干道交汇于此,对外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基地西邻狮子洋,是沙田疍家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场地内河塘密布,村庄沿水而栖,农田连片,成为港镇城市建成区之间的绿色开敞空间和生态绿肺,具有典型的岭南水乡特征。 3.2 规划思路 本规划旨在重塑水乡活力,共享生态与文化价值。依托沙田的水乡优势与文化资源,建设珠三角都市居民的绿色休闲空间;不改变当年的土地用途,实现农业产业转型;设定城市和乡村的增长边界,保护生态敏感区域;通过保护自然生态和乡村景观,协调城乡的空间发展,将项目打造为“东莞市水乡国家公园”。 (1)整体规划布局 根据土地用途和场地特征,项目范围内规划水乡农庄体验、景观水产养殖、乡村游乐休闲及景观农业种植4大产业板块;策划农庄教育、度假购物、农渔观赏及村庄休闲4大功能活动区;形成集现代农业景观、疍家渔业景观、现代田园景观生态修复景观于一体的水乡景观格局。 (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整合连通乡村道路,将其转化为以车行景观路与绿道为主的乡村景观道路,并规划特色水上游览线路。根据游客量预测及人群的活动特征,合理布局公共停车场、游船码头和观景平台等交通服务设施,依托规划的城市性道路,构建城乡一体的道路交通网络。 (3)生态景观设计 梳理基地的水系肌理,修复水生态环境,重点打造水道景观、河涌景观、鱼塘景观、荷塘景观、湿地景观等丰富多样、特点鲜明、层次清晰的水主题游赏区。利用基地优质的农田资源,根据农业产业分工,进行优化设计,通过配置农作物及景观植物种植,重点打造农庄教育、农田游乐、景观农业3大田园景观。 (4)水乡村庄更新 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优化村庄空间格局。重点改造村庄的民居建筑与院落空间,改善建筑形象、进行功能置换。同时,打造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增设乡村客厅,整体提升村居生活环境。 (5)环保节能措施 环境保护:通过多层次的绿化种植工艺,进行生态降噪、防尘与调温;采用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减少项目能源消耗;在基础设施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技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人工干预。 河道污水治理:强化天然的生态修复功能,通过清淤疏浚、合理配置水生植物、设计多样化的驳岸空间,发挥生物的自然净化功能,使水生态系统进入到良性循环状态。 3.3 规划创新与特色 (1)七村联建 项目打破东莞村居规划建设各自为政、公共设施重复建设、资源低效利用的治理困局,统筹建设7个自然村,以“城乡共享”的理念布局道路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以规模化、专业化的企业运营模式整合传统的家庭式经营,开启乡村统筹规划的新局面。(2)生态修复 通过河网水道梳理、水体环境治理、蕉基鱼塘保育恢复生态平衡,将项目打造为大都市区水乡生态文明示范区,大岭山与狮子洋的重

浅谈城市生态公园的改造—以中山市树木园为例

浅谈城市生态公园的改造—以中山市树木园为例 发表时间:2016-08-02T16:00:12.8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9期作者:何倩愉 [导读] “把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城市森林建设已经成为世界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欣赏美景、休闲娱乐的场所,更大程度上应是人们认知这个城市、体验城中绿林空间的主要领域,充分发挥城市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重要交汇。生态景观区域以保护自然环境为核心,做到保护与开发、整治与利用的有机结合。从“树”到“人”的升华,达到融入自然、回归自然,遵从自然的生态环境,创造出一个富有个性、生态系统完整、功能系统完善的公园。 关键词:树木树人、自然生态、森林城市、生态文明 1. 引言 “把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城市森林建设已经成为世界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珠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的问题,要求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中山市树木园前期工程对外开放后受到市民的广泛好评,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观光游憩、休闲娱乐、健身康体的又一良好去处。为加大引进标本树种的力度,进一步丰富树木种类,完善建设树木园各专类园区,丰富其科学培育和展示的内涵;同时进一步完善树木园必要的基础配套设施,实现树木园建设更多功能,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2. 现状公园环境 2.1 地貌情况 树木园位于中山市城区南郊,占地总面积约为124公顷。 2.2 现状场地坡度分析 本基地为小型山丘,山顶海波高为76.79米,山底海波最低为1.63米,基地最大高差约为75.16米,整体地形走向以北侧向四周抬高。基地含有个体经营,主要分布在基地北部和南部,经营形式主要为农业、驾校、沙石厂、小型农庄餐饮业、仓库等。基地南北侧为耕地和山丘,东西部为自然山林,西南部紧邻用地为农村居民点。 图2 南门入口广场效果图 2.3 现阶段生态公园存在的问题 树木园后期规划设计用地范围的中心点存在一个大型的变电站,且变电站一侧含有两处高压线铁塔,高压线沿着东南侧方向往山丘顶部穿越,不可迁移的高压线铁塔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也破坏了自然生态的风景线。 3. 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理念 3.1 设计定位 逐步将树木园打造成为一个以树木为主题、人文文化为支撑的科普科教、科研、种质基因保存、中山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主题公园。文化建园的理念将更加突显。 3.2 设计理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要树木,又要树人,树木是过程,树人才是根本,育林难,育人更难。树木园不但是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引种驯化的重要基地,也是进行科普、提高民众文化素养,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意识,以及旅游和休憩的最好场所之一。 “人和则善,自然和则美”。以树木为主题,中山人文文化为支撑,通过树木来树人,使中山至善至美。“树木树人”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