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咏

九咏
九咏

到了东汉,应劭(约153年~196年)《风俗通》中有了“以鹊为桥”:“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唐代学者韩鄂《岁华纪丽》引《风俗通》之佚文)这个记载,有了时间、地点和以鹊为桥的细节。尽管有了“七夕”,但不是“七月七日”。“七日”鹊头秃顶,盖因其毛化为桥梁,渡了织女。

“牵牛织女”自东周传到东汉,太空中两颗互不相关的星星,已然成为两位神仙(星神),开始“七夕”相会。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牵牛织女”开始“人神相恋”:织女成了天帝之女,嫁与河西牵牛。

南朝(梁)任窻(460年~508年)《述异记》云:“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 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这约略构成了牵牛织女“不幸婚姻”的最早雏形——至于“一年一度相会”,何时相会,任窻没说。

“七月七日”牵牛织女相会,最早出现在唐代。

曹植《九咏》中有“临回风兮浮汉渚,目牵牛兮眺织女。交有际兮会有期,嗟痛吾兮来不时。”李善(?~689年)注释云:“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统而言之,“牵牛织女”从东周历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流转1000多年,才有了“七月七日”相会。

至于牵牛变成人间的牛郎,当然更晚。牛郎家住何方,当然可以随心附会。

为什么偏偏在“七月七日”,特别是变为“人神相恋”,“七月七日”更是雷打不动?

这一切,恐怕得从王子晋升仙说起。

王子晋,东周周灵王(前571年~前544年在位)之子,本姓姬,名晋,字子乔,世称太子晋,亦称王子晋、王子乔、王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

史载,王子晋幼有盛德,15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是时,谷、雒(洛)二水泛滥,他因主张师法大禹以疏治水、反对其父以壅堵之法治水保护王宫(在今日洛阳王城公园)而以城中百姓为壑,被周灵王由太子废为庶人(“周灵王之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谷、雒水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若修政”)。

自是,王子晋抑郁而终,年仅17岁。

在谷、洛二水泛滥的前一年,即公元前551年,孔子在鲁国诞生。宋儒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赞美孔子的诞生。

孔子删批诗书,批到《逸周书·太子晋》,投笔浩叹:“惜夫,杀吾君也。”这意思是说:太子晋如果不被灵王所废,那他将是我孔子的君王!

太子晋死后200多年,被楚怀王放逐的屈原悲愤交加写下《楚辞·远游》:“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这意思是说:轩辕黄帝不可攀登,那我就跟随仙人王子乔遨游天庭吧!

“奇士不可杀,杀之成天神。”

子晋:吾将上宾于帝所

王子晋乃至王子晋升仙,与“牛郎织女传说”相比,无疑是一个陌生的存在。

2008年1月28日,文化部公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西和顺县、山东沂源县以及西安市并列入选“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

河南南阳为争取“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之地,费劲不少,名落孙山。

都把“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盯在附会的小河小村上,“牛郎织女传说”似乎与王子晋升仙不相关联。

但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是“七月七日”与“人神相会”。倘若不言王子晋升仙,恐怕牛郎织女偏偏在“七月七日”“人神相会”,就很难自圆其说,乃至很无厘头,很莫名其妙!

那么,王子晋仙话又是如何“滋生”牛郎织女传说的呢?

《逸周书·太子晋解第六十四》云——

晋平公使叔誉于周,见太子晋而与之言。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其言不遂。归告公曰:“太子晋行年

十五,而臣弗能与言。”

…………

试译该文,约略是——晋平公派叔誉出使成周,见到太子晋并与他交谈。叔誉讲了五件事,有三件事被太子晋逼得无言以对。他很惭愧地退下来,交谈没有结果。回到晋国,叔誉禀报平公:“太子晋只有十五岁,而我与他交谈却说不过他。请您把声就、复与两邑之地归还给周。倘若不还,等到他继有天下,晋国将会有难。”

晋平公想归还两邑,师旷不同意,说:“请让我这个盲臣去与他交谈,他若能胜过我,等我回来,再说还地的事。”

师旷见了太子晋,说:“我听说王子之语,高于泰山,是故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坐立不安,我不远千里而来,只求太子一句话。”

太子晋答:“听说太师要来,非常高兴。我年纪很小,见了您浑身燥热心中害怕,完全忘却法度。”

…………

太子晋问:“太师为何抬脚频繁?”

师旷答:“天冷,腿脚抽筋,是故频频跺脚。”

太子晋说:“请进里屋!”

于是,铺席备瑟。

师旷弹奏《无射》,唱道:“国家真正安宁,远方的人会来朝觐;经久研修仁义,就会好礼乐而不放纵。”

唱完,把瑟交给太子。

太子晋奏《峤》曲,唱道:“为何从遥远的南方,到遥远的北方,横穿国境跨越邻国,不怕路途遥远。”

师旷急忙起身,说:“盲臣请归!”

太子晋赐他一车四马,说:“太师当善于驾车。”

师旷回答:“驾车,我没有学过。”

太子晋说:“你不研究《诗》吗?《诗》说:…马刚烈,缰绳就柔;马不刚烈,缰绳就不柔。志气勇武,收放果断。?你就用这方法驾车去。”

师旷回答:“盲臣看不见,与人辩论,只凭耳朵,而耳朵又少听些什么,就容易辞穷。太子,你将成为天下的宗主吗?”

太子晋说:“太师为何你戏耍我呢!从太昊以降,一直到尧、舜、禹,还没有一姓人两度有天下者(晋国与天子同姓)。树当伐而不伐,怎么可以得到?我还听说你知道人的年寿长短,请告诉我我的寿命。”

师旷回答:“你的声音清亮汗漫,你的脸色当是红中泛红。面有红色,不长寿。”

太子晋说:“你说的很对!三年之后,我将飞升天庭(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所)。你小心,不要说出去;说出去,将殃及于你。”

师旷回到晋国。不到三年,传告太子晋死讯者到了晋国。

在当时,太子晋被认为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应验人物,是衰弱之周中兴之所在,但他不幸短命而亡。

时人不忍其死,相信他的升仙预言!

在《楚辞·远游》中,太子晋已是天庭的神仙。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列仙传》(有疑其为汉魏间文士所作而托名刘向)曰:“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高首焉。”

咏月诗句

咏月诗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咏月诗句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2、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4、明月楼高休独倚。——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5、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8、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9、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10、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11、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12、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13、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 1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水调歌头》 1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 16、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7、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18、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19、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0、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2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2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23、淡云来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2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25、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26、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27、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杜甫的咏史诗中的理想王国

杜甫咏史诗中的理想王国 张珍珍 “唐代的咏史诗,依其表现形式,可以包括咏史、怀古、咏怀古迹、览古等类型。一般来说是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抒发见解和感情的。咏怀古迹则是把咏怀与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托古迹起兴,抒发怀抱。”这两类在艺术上虽然有细微差别,但是它们作为咏史诗“共同之处在于不离讽、诮、刺这一宗旨。”①P63-64诗人往往借助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咏怀和讴歌来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借史事以咏己之怀抱”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 是古代诗人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国力较强盛的唐睿宗先天元年(712)。见证了唐代社会的鼎盛,也经历了给了唐王朝的深重打击的安史之乱。胸怀宏大抱负却无奈一直无从实现。如唐代其他诗人一样,杜甫也往往借助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咏赞或批评来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要理解杜甫咏史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必须了解杜甫的思想。 杜甫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封建官僚家庭。其十三世祖杜预精通战略,为晋代名将,博通经济、政治、法律、天文算学、工程诸学。著有《春秋左氏集解》,因以武功、政治、学术著名,世号“杜武库”。在其《祭当阳君文》中杜甫自称为十三葉孙。杜预作为这一家族的精神祖先,对杜甫深有影响。杜甫自己也非常仰慕这位世祖,常于其诗中推崇他。“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杜预晋初曾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杜甫作为封建士子,家族观念支配人生。再加上他的祖上世代为官,更是有杜预、杜审言这样的出色先祖,他以自己“传之于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的家世为荣,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进雕赋》)这决定了他以儒家思想为人生价值观念。其《祭当阳君文》曰:“不敢忘本,不敢违仁。”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这对他重视学习儒家经典,并以儒家积极入世、济世救民的道德准则来立身处世影响甚。他对上“窃比稷与契“,对下“穷年忧黎元”。(《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儒家对一个臣子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天宝七年杜甫上当时的尚书右丞

咏柳中描写春风的诗句

咏柳中描写春风的诗句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下面是关于咏柳中描写春风的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咏柳描写春风的诗句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鉴赏诗歌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与柳的颜色有关,“碧”与下句的“绿”是相互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与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了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

了。 诗歌第三句是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与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与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所以说,这一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赏析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够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

咏华山古诗加拼音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 《咏华山》一课叙述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华山的雄伟壮丽,下而是关于一年级咏华山课文内容的内容,欢迎阅读! 咏华山课文原文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拓展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山的髙与雄伟壮丽。 2、学习文中的古诗,图文结合读懂诗意,练习背诵。 3、随课文理解生字词语。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文中小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小朋友,你们平时都爬过哪些山?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 2、激趣华山是座怎样的山?(板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登上山顶看一看。

二、细读品悟 1、谙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是座怎样的山? 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高) 2、小朋友真会读书,现在老师来读读,请你们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华山很高? 3、交流 a啊!华山真高哇! (1) 教师板画山(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行不行?(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呢?(板画高山)画这样高行吧! (2) 哇!真没想到华山这样高!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课文中连用两个什么标点?(在原句中标出)怎样读才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b除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 华山周围有许多山,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帮老师在华山周用画些山?(谙4—5名学生上 台画〉 (2) 小朋友画得真好!(边画边说)请看,这么多的山,有的离华山远,有的离华山近,这就是课文中说的远远近近的山。(在原句中加点) (3) 师边画蓝天边述站在华山顶上,只有蓝天比华山高,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这是怎么回事呀?华山真是太高!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自由练读,指划读,评价, 齐读。) (4)小朋友读得真好,听你们这样读,让人不由得想说引&&啊!华山&&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最新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二、《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 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 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的情景。 四、《天静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唐诗中咏中秋的诗歌yy

全唐诗中咏中秋的诗歌 李峤【中秋月二首】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李峤【中秋月二首】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白居易【禁中秋宿】 风翻朱里幕,雨冷通中枕。 耿耿背斜灯,秋床一人寝。 司空图【中秋】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陈羽【山中秋夜喜周士闲见过】 青山高处上不易,白云深处行亦难。留君不宿对秋月,莫厌山空泉石寒。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 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不料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见当天。薛莹【中秋月】 三十六旬盈复缺,百年堪喜又堪伤。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薛能【中秋旅舍】 云卷庭虚月逗空,一方秋草尽鸣虫。是时兄弟正南北,黄叶满阶来去风。薛能【关中秋夕】 簟湿秋庭岳在烟,露光明滑竹苍然。何人意绪还相似,鹤宿松枝月半天。李群玉【中秋寄南海梁侍御】 海静天高景气殊,鲸睛失彩蚌潜珠。不知今夜越台上,望见瀛洲方丈无。孙蜀【中秋夜戏酬顾道流】 不那此身偏爱月,等闲看月即更深。仙翁每被嫦娥使,一度逢圆一度吟。罗隐【中秋夜不见月】 阴云薄暮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罗隐【中秋不见月】 风帘淅淅漏灯痕,一半秋光此夕分。天为素娥孀怨苦,并教西北起浮云。韩偓【中秋寄杨学士】 鳞差甲子渐衰迟,依旧年年困乱离。

八月夜长乡思切,鬓边添得几茎丝。 杜荀鹤【闽中秋思】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曹松【中秋对月】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成彦雄【中秋月】 王母妆成镜未收,倚栏人在水精楼。 笙歌莫占清光尽,留与溪翁一钓舟。 无可【中秋月彩如昼,寄上南海从翁侍御】 海静天高景气殊,鲸睛失彩蚌潜珠。 不知今夜越台上,望见瀛洲方丈无。 白居易【中秋月】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鲍防【秋暮忆中秋夜与王璠侍御赏月,因怆远离聊以奉寄】前月月明夜,美人同远光。 清尘一以间,今夕坐相忘。 风落芙蓉露,疑馀绣被香。 戎昱【长安秋夕(一作中秋感怀)】 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 闭门寂无事,满院生秋草。 昨宵西窗梦,梦入荆南道。 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 张南史【和崔中丞中秋月】 秋夜月偏明,西楼独有情。 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 映水金波动,衔山桂树生。 不知飞鹊意,何用此时惊。 冷朝阳【中秋与空上人同宿华严寺】 扫榻相逢宿,论诗旧梵宫。 磬声迎鼓尽,月色过山穷。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及答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主题思想】 这首酬谢诗,在感慨身世,抒写在前半生怀才不遇的政治失意的愤慨中化沉郁为通达,变悲怨为乐观,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内容理解】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痛苦和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答: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怀念那些被贬或被害的故友,表达诗人对故人已逝的悲痛;"烂柯人",用“王质烂柯”的典故写出回乡所见,既暗示自已被贬离京太久,又表现了世事的变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3.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二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化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4.简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答案:诗人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并自喻,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暗含身世凄苦却依然充满昂扬精神,表现了自已对仕官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这两句情感由之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因此成为千古名句。(意思对即可) 5.尾联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长精神”向友人表明态度,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以此收束全诗,点明酬赠题意,不仅表现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情 6.诗歌第一、二联起什么作用? 答:写作者的坎坷遭遇,表现出无限辛酸和愤怒,实为下联张目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尤其第二联用典贴切,表意深刻。 7.有人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你怎么认为?请简要分析。(4分) 这种说法不正确,诗人虽有对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之情。但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是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全诗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词咏中秋 诗话月饼

词咏中秋诗话月饼 文/延彬 自古以来,人们给传统的中秋佳节留下了无数佳话和有趣风俗,特别是,古代文人多情致,凡是节日皆有诗词吟颂。他们在中秋佳节望月、拜月、赏月、咏月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吟颂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词是诗人在欢饮达旦、大醉之后的倾情之作。全诗景情交错,诗情顿挫,想象丰富,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呈现祝愿,实为上乘诗词。所以胡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也因此,历代文人在编选苏轼词时也总选到这一首。 与咏叹中秋诗词齐名的就是咏颂月饼的诗词,它们把中华美食文化推向一个新高度。月饼作为中秋节的标志,是最具象征意义的中秋民俗食品。椐考证,月饼古称“胡饼”,别称“宫饼”、“小饼”、“团圆饼”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

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后来演变为唐朝军队祝捷食品。传说于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吐鲁番商人向唐朝皇帝进献圆饼祝捷,高祖皇帝李渊十分高兴的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对空中明月说了一句诗: “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圆饼分给群臣一起吃。此诗句中的“胡饼”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月饼”。可能这一诗句是最早咏颂月饼的一句诗,可惜李渊说完这一诗句之后却没有下句。仅一诗句,却能流传自今,亦可堪称一绝。把“胡饼”改称为“月饼”的一个传说是: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在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呼出“月饼”一词。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值得回味的是宋代诗人苏东坡在当年的中秋月夜,饮酒、赏月后“欲上琼楼”并在其《水调歌头》的诗里“把酒问青天”之后,估计是又吃了些月饼,感叹之余又信手写了一首五言绝句: 小饼如嚼月, 中有酥和饴。 默品其滋味, 相思泪沾巾。

2019年精选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8 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九十六篇

2019年精选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8 苏轼咏月诗文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 九十六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D、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与下面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A、念念有词 B、心无杂念 C、念念不忘 D、念过大学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______。丹阳秣陵人,著有《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______、弟弟______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a解衣欲睡欲:______ b念无与乐者念:______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______ d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_____ e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咏月诗两首》练习 鄂教版.doc

第22课《咏月诗两首》同步练习 【同步评价】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滟滟随波千万里(滟滟:) ⑵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 ⑶青枫浦上不胜愁(浦:) ⑷玉户帘中卷不去(玉户:) ⑸鱼龙潜跃水成文(文:) ⑹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团团:) 2、根据课文填空。 ⑴江畔何人初见月,。 ⑵,江潭落月复西斜。 ⑶斜月沉沉藏海雾,。 ⑷小时不识月,。又疑瑶台镜,。 3、下面对诗歌《春江花月夜》的内容和写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将“春江”“花”“月夜”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意象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无限优美的场景。 B、《春江花月夜》的语言清丽纯净,虽然是宫体诗题材,却没有丝毫的敷衍做作。 C、本诗采用格律诗要求,单句字数和韵律固定不变,但句数有突破,写景抒情极力铺陈。 D、全诗融入了情人离别的思念,对时间久远,空间无限,个体渺小的无奈,悠悠情思,绵绵不尽。 4、《春江花月夜》中,哪些诗句抒发了诗人以大自然与人生相对照而产生的感慨? 5、(2006年百色试题)阅读杜甫的《望岳》,回答问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⑴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6、(2006年无锡试题)对下列占涛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A.首联总写“山行”所见所感,先写所感再写所见,突出了诗人爱山的情趣。 B.颔联用一“改”字写山的千姿百态,用一“迷”字写诗人游兴之浓,两字十分传神。C.颈联采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山行”所见的动景,可见诗人内心非常闲适。 D.最后写云外传来一声鸡呜,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她友疆很远很远,。诗人内心陡生隐隐懊恼之情。 二、同步解读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7、下面是对本诗的解说,选出有误的一项() A、诗歌前两句借小时对月的“直观”认识,写月亮的外在特点,既简单又真实。 B、诗中运用“仙人”“桂树”“白兔”“蟾蜍”“羿”写神话传说,既丰富了诗歌内容,又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丰富的意蕴美。 C、通读全诗,用来代指月亮的名称繁多,有“白玉盘”“蟾蜍”“圆影”“大明”“乌”“阴精”“瑶台镜”等。 D、全诗在描写中不断提出假设和疑问,想象奇特,并顺势表达自己无限的忧愁和伤感之情。

经典咏流传 诗词解释

明日歌——钱福(明) 【原文】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译文】 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 我的一生都在等待明日,什么事情都没有进展。 世人和我一样辛苦地被明天所累,一年年过去马上就会老。 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才是真生活。 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 【作者】 钱福(1461-1504)明代状元,字与谦,因家住松江鹤滩附近,自号鹤滩。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liú)之后。 弘治三年进士第一,官翰林修撰,三年告归。诗文以敏捷见长,有名一时,其著作的《明日歌》流传甚广。著有《鹤滩集》。

临江仙——杨慎(明) 【原文】 《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 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 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 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料。 【作者】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一)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朝代】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朗读节奏划分】 戍(shù)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主题思想】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长沙过贾谊宅 【作者】刘长卿【朝代】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朗读节奏划分】 三年谪(zhé)宦(huàn )/此栖(qī)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教学案例——在诵读涵咏中体验

教学案例——在诵读涵咏中体验 >教学案例——在诵读涵咏中体验乌镇植材小学沈娟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新课标下,最流行最时髦的就是体验型阅读了,诵读涵咏是体验型阅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策略.所谓涵泳,就是沉浸其中,细细体味.涵咏的基本方法就是诵读,熟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验文本,感悟文本,通过口,眼,心,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由读生感,感中得悟,产生审美愉悦.诵读,是激活,唤起感受体验的根本方法,心入其境的涵泳,学生凭借文本内容,振动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丰富的内心视像.下面是我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中的一个片段.师:看到小枣树结了满树的枣子,又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时候的小柳树在会想些什么呢(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生:小柳树会想,现在的小枣树想不到会变得这么漂亮.生:从前我总是说枣树不好看,这回她该说我啦!(出示句子)师:可是过了一天,小枣树什么也没说,过了两天,小枣树什么也没说,过了一个星期,小枣树还是什么也没说.是呀,过了一天又一天,小枣树什么也没说.读到这里,老师都着急了,我忍不住想问:小枣树,你为什么什么也没说,你在想些什么呢你能到课文里去找找答案吗(这样的导语,既让学生理解了一天又一天,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文本里,与文本对话.) 出示:小枣树温和地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师:请小朋友大声地读一读小枣树说的话.(学生读课文,就是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小朋友,你从小枣树的话里听出了什么(体会小枣树的温和,宽容大度.)生:我听出来了,小枣树没有说小柳树.生:我也听出来了,小枣树不像小柳树那么得意骄傲.生:我知道了,小枣树在夸小柳树的优点呢!师:是呀,你的小耳朵真尖!你知道小枣树怎么夸小柳树的,你能学着小枣树的样来夸夸吗(在朗读中感悟,体会小枣树的谦虚.)让学生在朗读中夸夸小柳树的三个优点,体会小枣树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夸奖别人.学生从文本里去找,去读,去夸,让学生沉静在语言文字当中,细细品味,通过全身心的诵读,就是一次次地拥抱课文语言,就是一次次地感受内容,进入情境,体验情感的过程.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小枣树的善良,善于发现别人的美,欣赏别人,夸奖别人.

九年级语文《咏月诗三首》学习要点

《咏月诗三首》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公元701年2月8日诞生于碎叶城,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青年时期喜游历,广结友: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希望通过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命途多舛,内心烦,作诗排遣: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内心极度烦闷。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被称为“史诗”。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后来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这次分别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

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13.1.16)

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 摘要: 唐宋诗词中有关“金陵”的作品不胜枚举,而最能体现“金陵”历史沧桑与审美风格的当推咏史怀古类作品。诗人们在缅怀历史遗迹的过程中感慨繁华、哀叹人事、讽谏君王,金陵的兴废更替、盛衰荣辱通过伤悼情怀、历史古迹加以呈现,延伸出特有的金陵情结,在宋元以后文人的金陵题材的作品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和延伸。 关键词:悲哀、反思、繁华、情结 作为一种诗歌题材,咏史怀古更侧重“见古迹,思故人”,经临某地而抒发感慨,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源于地点、古迹的触发。历史上的很多名都如“长安”、“洛阳”、“金陵”等都是文人青睐的对象,而其中,“金陵”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沉淀了更多的沧桑,相关的咏史怀古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比其它古都更胜一筹,形成了对于“金陵”的固定的情怀,值得研究和关注。 一、“金陵”情结与咏史怀古 金陵,也称“秣陵”、“建业”、“建康”,作为六朝古都,“四十馀帝三百秋”的沧桑政治,使其成为最具创伤性记忆的古都。“虎踞龙盘”的优越地势与“江南佳丽地”的明秀赋予它独特的人文积淀,历来是文人抒怀致慨的触发点。从其发展看,三国开始,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以及明、太平天国等先后定都于此,留下辉煌霸业。尤其是六朝时代,“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繁华盛极一时。值得关注的是,自公元229 至 589 年,“六朝古都”的几个朝代无一例外的短命,每个王朝时长不足六十年,“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世易时移的更迭中,金陵承载了更多的兴衰荣辱,成为繁华不再、物是人非的代名词。 数个王朝急剧变迁的兴衰史,使“金陵”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咏史怀古中,更易引发文人的悲悯情怀。面对昔日六朝遗迹,文人无不慨叹繁华的变迁与消逝,流露出种种关于金陵的复杂感情,在不断的积淀中升华为一种既定情怀――金陵情结。“情结”在心理学上是指观念、情感、意象的综合体,荣格认为情结是一群无意识感觉与信念形成的结。对诗人而言,他们以金陵为题众多的咏史怀古作品,“是在无数次类似经验的刺激下的积淀在诗人心理结构中的深层记忆,近乎一种集体无意识,每当遇到类似情况就会条件反射式的显现出来”[1]。与普遍意义上的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有所不同,作品中的金陵多是诗人咏史怀古的引发物和寄托物,引发他们对金陵的政治认识和情感体悟。这种情怀随历史的沉淀固定为金陵情结,包括李白、刘禹锡、许浑、李商隐、吴融、罗隐以及王安石、周邦彦等人,都对金陵发出无限伤感与深深追思。 二、“金陵”情结由唐而宋的演变过程 1、盛唐时期李白首次在咏史诗中确立金陵题材,展现了独有的金陵情结 以“金陵”作为描写对象,展现咏史内容的诗早在两晋就已出现,但以金陵为题的咏史怀古诗的发韧却是在盛唐。数百年间,六朝几个王朝更迭变换,朝梁暮陈,留下了“石头城”“燕子矶”“台城”等众多遗迹。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遗迹积淀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昔日王朝的缩影与见证。

一年级下册语文学案9咏华山1_苏教版

9 咏华山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一、说教材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

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咏华山_苏教版

第九课咏华 山教案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教学目标】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

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知识与技能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

语文:第7课《咏月诗三首》同步测试(九年级下)

7 咏月诗三首 ⊙收获平台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丹阙.()孤栖.()金樽.()徘徊.() 邈.远()鄜.州()云鬓.()虚幌.() 二、诵读李白的《把酒问月》,回答问题。 1.诗人眼中的明月既然“皎如飞镜”,却为什么还要写到“绿烟”? 答: 2.诗人写神话中的嫦娥,并没有想像其美丽,而是问道“孤栖与谁邻”,你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怎样的心绪? 答: 3.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月?从中又显露出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 三、记忆杜甫《月夜》,回答问题。 1.根据诗句,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的妻子独自望月的情形。 答: 2.诗中的“独看”与“双照”相对成趣,你能体会到此中的妙处么?请谈谈你的体会。 答:

⊙发展空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①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②,令人长忆谢玄晖③。 [注释]①此诗写于李白遭权奸谗毁被排挤离开长安之后。②解道,会说。“澄江净如练”,是南齐诗人谢朓诗的名句。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抒发去国怀乡之愁。③玄晖,谢朓的字。 1.有人评价,颔联中“摇”、“滴”两个动词用得神奇。你赞成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 2.你认为诗人面对江景,为什么“长忆谢玄晖”? 答: ⊙博闻广知 咏月诗欣赏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 横绝,竟为大家”。请同学们细细品味,也可以借助 图书馆或利用网络,赏析这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