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研究

白话文研究
白话文研究

?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

———朱自清?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观念解析

1918 年,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为中国新文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中国现代文学?提出了纲领性的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此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国语的文学?这个维度,探讨现代文学观念的变迁和现代作家作品的风格特征,而从?文学的国语?角度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却不多。怎样以?新文学?为典范,创建成熟的国语体系,完成中国现代文学在知识、技能、情感层面上的传承工作,从五四以来就是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应有之义。相比于胡适对?国语?与?文学?良性互动关系的乐观,集文学家和教育家、学者于一身的朱自清,更多体会到?文学的国语?建设背后的艰难和复杂,体会到中国现代文学的不同面相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不同作用。本文选择以朱自清的?现代文学?观念为切入点,分析他怎样看待?文学?与?国语?之间的复杂关系,怎样促进?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教育的互动,同时也为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文学:纯文学与杂文学

要准确理解和定位朱自清的?现代文学?观念,首先要涉及朱自清对?文学?这个关键词的思考。从晚清到五四,?文学?并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词汇,而是不断发展变化,凝结了非常复杂甚至是矛盾内涵的概念。晚清,在西方新词汇蜂拥而进的背景下,文学有可能是?文字?的代称,有可能是教育的分支,有可能是狭义的词章之学,也有可能是广义的人文知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文学?一词,更多教化、实用的色彩,而西方传入的 Literature,更偏于?审美?一途,两者难以完全对接。权宜之中,只能以?广义?、?狭义?区分,而将西方强调?审美?功能的文学目之为?纯文学?。其实在新文

化运动发轫之作《文学革命论》中,陈独秀就将中国的?文?分为?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刘半农提出质疑: ?文学的既与应用的相对,则文学之文不能应用吗,应用之文不能视为文学?? 由此他认为应该将?文学?与?文字( language) ?对举,陈独秀回应刘半农,说?‘文字’与‘应用之文’名词虽不同,而实质似无差异?,但刘半农提出的质疑还是没有解决。

二、现代:白话与欧化

弄清楚了朱自清对?文学?的定位,再来看看他对?现代?一词的理解。朱自清认为?我们的生活在欧化( 我愿意称为现代化) ,我们的语言文字适应着,也在现代化,其实是自然的趋势。?又说?中国语达意表情的方式在变化中,新的国语在创造中。这种变化的趋势,这种创造的历程,可以概括的称为‘欧化’或‘现代化’。?所以在朱自清看来,?现代化?就是?欧化?,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现代?属性是天然被赋予白话的,即?新的国语?。?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语在加速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称为欧化,但称为现代化也许更确切些。这种变化虽然还只多见于写的语言———白话文,少见于说话的语言,但日子久了,说的语言自然会跟上来的。?

三、诗教:国语与国文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需先明确朱自清具有文学家和教育家的双重身份,懂得从?纯文学?上要求现代文学和从?杂文学?上要求现代文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

朱自清说?我是一个国文教师,我的国文教师生活的开始可以说也就是我的写作生活的开始。这就决定了我的作风?。所以,如果不将朱自清的文学观念与他的教育观念结合在一起,就很难彻底理解和定位朱自清。

摘自:?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

———朱自清?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观念解析

作者:王晓冬

2013 年9 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第3 期

立人?首在?立言?

———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生存观?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

话文,胡适文学改良的中心是文学工具的变革,这是历来讨

论?五四?文学革命的著作都曾指出过的。实际上,与此同时

文学革命者所理解的语言本身,是与人的政治生活、思想信

仰、人格等相依相生的,人的生存是语言性的生存,所以欲新

民,必先新语言,白话文运动有其推动全方位的生命解放的

意义。

一、文言是权力建制的工具

?五四?文学革命者对文言的反对,具有推翻权力象征体

系、革新民族心理的重要意义。文言是中国古代上流阶级使

用的书面语,权力话语、正统的道德话语、教育都是采用文

言,它是通往权力大厦的大门之一,一般下层人民无法掌握。

语言文字也是权力资源,文言是权力、权威的神圣的象征符

号体系,权力系统必须垄断它。

(一)话语地位的彻底丧失

如阿 Q,在文言话语的压榨下 ,一切言说的权力都被剥

夺了,连姓都不配有。他因自己是个癞头而忌讳?光?、?亮?

等词,但群众却愈加肆无忌惮地对他加以暗示、讽刺,因为话语权是与政治、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的,而阿 Q是个受损害的孤独者;孔乙己也因为早已一无所有,所以他所拥有的文言资本,完全丧失了权力价值。经过几次话语权争夺战的失败,在未庄的话语等级体系里,阿 Q渐渐丧失了所有的话语资格和机会。

(二)伦理风俗上话语权力的匮乏

如乡绅勒索阿 Q:?吴妈此后倘有不测,惟阿 Q是问。?在乡绅阶层的文言话语的敲诈下 ,阿 Q在本乡无法生存了。再如《风波》中,八一嫂被赵七爷吓得?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赵七爷说的是:?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你能抵挡他么!?这样语无伦次的几句话 ,因为杂糅着权力象征、文言符码,便触及了平民内心深处世代遗传的恐怖原型意象。祥林嫂则因伦理语权被剥夺,被群众判为一个克夫克子、不祥不洁的犯人,承受着精神上的酷刑。话语资源的贫乏使得乡人任人恐吓,长期处于恐慌无主的心理状态。

(三)政治上话语权力的匮乏

新起的革命话语似乎给了阿 Q机遇,他跑到假洋鬼子那里去了。?我总是说:洪哥! 我们动手罢! 他却总说道No! ———这是洋话,你们

不懂的。否则早已成功了……?在这新起的?洋?式话语、革命话语面前,阿 Q?终于用十二分的勇气开口了?,之后才发现,他在这里比在文言统治的世界中更无地位,在那里他还可以在正统文言的边缘,以?毛虫?、?晦气?等话语去侵犯更弱者。

(四)法律方面话语权力的匮乏

阿 Q受审后,最终作为文言话语资源上的彻底贫乏者而被冤杀:他不识字,因而被骗在死刑判决书上画了押。《离婚》中的爱姑仗着礼教敢言敢闹,然而最后因为缺乏文言话语能力,还是慑服于七大人身上所笼罩的文言恐怖气氛之下:?她打了一个寒噤,连忙住口,因为她看见七大人忽然两眼向上一翻,圆脸一仰,细长胡子围着的嘴里同时发出一种高大摇曳的声音来了。`来———兮!'七大人说。她觉得心脏一停,接着便突突地乱跳,似乎大势已去,局面都变了;仿佛失足掉在水里一般,但又知道这实在是自己的错。?

二、渗透在汉字中的荒谬思想

?五四?文学革命者也敏锐地发现,文字中积淀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文言词汇与传统的荒谬信仰是不可分离的。胡适、鲁迅、周作人、江绍原等曾先后作出分析,汉字是巫术思维、野蛮风俗的产物。从人类学的角度,加上谙熟中国道教传统,他们指出中国人有崇拜文字的野蛮心理。钱玄同以翻译用词为例说:?如译 Republic为 `共和' ,于是附会于`周召共和'矣,译 Ethics为 `伦理学' ,于是附会于`五伦'矣。??共和?等文字中沉积着国人驯服于专制统治的集体无意识 ;?伦理?等汉字中遗存着以群体压制个体的规训。诸如

?王道圣功?、?文以载道?、?关帝显圣?、?婴儿姹女?、?丹田泥丸?等等,这些汉字都遗传着极重的毒素:专制权力的规训、道教野蛮荒唐的迷信等。?妖魔丑类?、?食肉寝皮?等则富含着嗜杀、施虐狂等野蛮根性。因此周作人说,传统中的?那种荒谬思想已经渗透进了文字里面去了,自然也随处出现。?连年月之类的时间名词都被古老的势力支配着。

三、白话的建立有助于个体生命的解放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批评胡适的白话文改革是形式主义的,胡适自己的表述也导致了人们的误解,因为他一贯强调文学革命、文艺复兴的第一步是工具的革命。其实胡适等人非常深刻地涉及到了白话所具有的生命解放的价值。反对文言文,即是将国人从专制权力的符号体系的威压、文字巫术的信仰中解放出来,它也是语言生存的革命、心理的革命、个性的全方位解放。人的生存是语言生存,他的思想、人格、感情、欲望、社会政治生存等等,全都以语言的形式存在着。承认白话的价值,主张白话使用的权力,事实上即意味着白话话语主体地被发现和确立。由于现代人即语79言动物,语言在生命各层次渗透的深刻性、根本性,所以白话文革命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以白话生存的人民的革命:从心理、思想感情、欲望到社会政治生存,全都得到独立的权力。从此,个体有可能无所顾忌地自由表现和传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印象,个体的利益诉求有可能借语言直接表述出来,再也没有不必要的障碍。外部的社会革命里, ?民国公民?的政治身份被承认 ;与之相比,白话文革命带来的心理、感情、人格等全方位生命解放的可能,

则具有更重大深远的意义。语

言与生命合一, ?立人??首在??立言?。自然,白话文话语权力的确认,只是带来了生命解放的部分可能性,因为一则生命解放是系统的、多方面的,不是单有语言、文学革命就能竟全功的;二则白话本身虽然具有重大的生命解放价值,但它也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它的词汇、实际的言语应用,同样是传统的结晶,也可能充斥着负面信息,并没有一种?纯洁的、正确的?的白话;三则?五四?时所谓的?平民?有很重的幻想色彩,白话文运动的主体和受众里实际上少有下层平民,而主要是各类知识分子。

摘自:立人?首在?立言?

———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语言生存观

作者:曾锋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

于超越中突破

———周作人现代白话文学观再认识

一、前言

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言作为思想的附属物,是社会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和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20 世纪语言哲学界的一大突破就是对语言思想本体性的发现,这对整个文学界和语言界的思维方式带来了根本的转变。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索绪尔,打破以往的传统的语言工具论的局限,率先将语言学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语言不仅仅是人类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语言具有思想本体性,?语言与人类的精神发展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它伴随着人类精神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次局部的前进或倒退我们从语言中可以辨识出每一种文化状态。?[1]一个民族的文化状态深深地映照在其使用的语言文字中,语言虽由人创造出来的,但一旦形成便挣脱人的意志控制,而以自身发展规律而存在于历史长河中。

二、五四文学革命与白话文运动

随着国内形势的日益恶化和思想启蒙的运动的深化,文学领域自然也引发了对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礼教和旧思想为载体的旧文化进行猛烈批判的文学革命。进行文学革命,首当其冲的当然就是文学的载体——语言。按照胡适的理解,五四新文学运动,实质上是文学工具的革新运动。?原来一整部中国文学史,便是一部中国文学工具变迁史——一个文学或语言上的工具去替代另一个工具,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个文学上的语言工具变迁史。?

三、周作人的现代白话文学观对前人的超越

(一)首次将语言革命与思想革命相结合

?文学这事物本合文字与思想两者而成,表现思想的文字不良,固然可以阻碍文学的发达,若思想本质不良,徒有文字,也有什么用处呢?我们反对古文,大半原为他晦涩难解,养成国民笼络的心思,使得表现力与理解力都不发达,但另一方面,实又因为他内中的思想荒谬,于人有害的缘故。?在周作人看来,僵化的文言是封建专制制度和保守愚昧的思想的载体,这种语言形式已严重地束缚了现代人思想感情的自由发展和人性的解放。周作人将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思想革命相结合,开始将语言革命向思想革命的深层层面进行延伸。摘自:于超越中突破

———周作人现代白话文学观再认识

作者:于薇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年 9 月第11 卷第 9 期

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呐喊》随笔范文五篇示例

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呐喊》随笔范 文五篇示例 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期望经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一起来看看读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呐喊》随笔范文五篇示例,希望大家喜欢! 呐喊随笔1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 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可是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

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仅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期望这社会都是疯子!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 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 了功名尽折腰。《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 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仅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 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

三十六计全文及白话文

三十六计全文及白话文 孔子曰:会用兵者,军中无粮,仅用三日,但可用十日。不会用兵者,军中有粮, 仅用十日,最用2日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概述】三十六计,也称三十六策,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和军事谋略学的兵书。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三十六计是依据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相关古书:《孙子兵法》原文 为便于大家记忆,以下为三十六计各取一字组成的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翻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 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翻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 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现代诗(白话诗)

你一定要走吗? 泰戈尔 旅人, 你一定要走吗? 夜是静谧的, 黑暗昏睡在树林上。 露台上灯火辉煌, 繁花朵朵鲜丽, 年轻的眼睛也还是清醒的。 旅人,你一定要走吗? 你的门是开着的, 你的马上了鞍子站在门口。 如果我们设法挡住你的去路, 那也不过是用我们的歌声罢了, 如果我们曾设法挡住你, 那也不过是用我们的眼睛罢了。 旅人, 要留住你我们是无能为力的, 我们只有眼泪。 是什么不灭的火在你眼睛里灼灼发亮? 是什么不安的狂热在你的血液里奔腾? 黑暗中有什么呼唤在催促你? 你在天空的繁星间看到了什么可怕的魔法,是黑夜带着封缄的密讯, 进入了你沉默而古怪的心? 疲倦的心呵, 如果你不爱欢乐的聚会, 如果你一定要安静, 我们就灭掉我们的灯,

也不再弹奏我们的竖琴。 我们就静静地坐在黑夜中的叶声萧萧里, 而疲倦的月亮 就会把苍白的光华洒在你的窗子上。 旅人啊, 是什么不眠的精灵从子夜的心里触动了你? 系一根心弦 泰戈尔 你七弦琴流泻的乐声 跌宕,变幻。 琴弦向我悄悄地系上 一根心弦。 从此我的心一年四季 与你弹奏的乐曲一起 铮铮作响, 我的魂与你的旋律一起 袅袅荡漾。 你的眸子里闪耀着我的 希望之灯, 你的花香中交融着 我的憧憬。 从此白天黑夜, 在你绝世的娇颜之间 我的心放光,开花, 怡然轻晃, 我魂灵的影子隐现在 你的脸上。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读《体育之研究》有感

读《体育之研究》有感 初二18班——文天沐1917年,青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第3卷第2号上发表了他的著名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这是我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份体育文化珍宝。它是毛泽东同志倡导体育并坚持体育锻炼的宝贵经验总结和思想精华。正如他在《体育之研究》中所写的那样:“此事不重言谈,实在重行,苟能实行,得一道半法已足”。在文中毛泽东同志还卓有远见地论述了体育对一个人特别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并特别强调民族强盛没有对体育的高度重视是不行的。 全文共分为八个方面:第一释体育;第二体育在吾人之位置;第三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第四体育之效;第五不好运动之原因;第六运动之方法贵少;第七运动应注意之项;第八运动一得之商榷。 通过研读该文,我认为全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对现代体育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1)体育锻炼的目的 毛泽东同志把体育运动作为一条救国救民的重要途径。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正值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国难当头,而中国人被洋人辱称为“东亚病夫”,“国力羸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毛泽东对此深感痛心,决心要洗雪国耻,立志以拯救国家民族为已任。因此,他以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唤起民众,从事体育运动,强健体魄,共同挽救国家的民族的危亡。要强国,就要增强民族体质,就要搞好体育。体育的目的不仅为了强身,更重要的在于为国——抵抗侵略、挽救危亡。把体育作为强国的一种手段,为中国革命作贡献。 (2)体育的真义所在 毛泽东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是“体育之真义”的重大课题。“今之提倡者非不设种种之方法,然而无效着,外力不足以动其心,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体育果有如何之价值,效果则云何,着手何处,皆茫乎如在雾中,其无效亦宜”。体育是“养生之道也”,是“人类自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可见,体育的真义,在于

(完整版)体育之研究读后感

体育之研究读后感 1917年4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深刻、系统、富有创意、卓有远见地论述了体育对一个人特别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还特别强调民族强盛没有对体育的高度重视是不行的。《体育之研究》全文主要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释体育第二体育在吾人之位置第三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第四体育之效第五不好运动之原因第六运动之方法贵少第七运动应注意之项第八运动一得之商榷。开篇之首毛泽东同志就讲“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又讲“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在这里他强调了体育锻炼之于个人之于民族、国家的要义所在。他认为“体育者人类自其养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制可言者也”。“德智皆寄于体”“体者为知识之载而道德之寓者也”。精辟地指出了体育与德育、智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他又指出“儿童及年入小学小学之时宜专注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明确提出了在儿童幼年时期促进身体发育当放首位其它次之的观点。看看我们现在社会、学校、家长又是如何认识的又是如何做的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当下这些完全颠覆正理的做法实在令人痛心。我们要知道也必须知道知识的增进、道德的养成都有弥补的可能唯有身体的发育一但错过时机将贻误终生。纵观一个人的一生无论在何种年龄段“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毛泽东同志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列举了颜回、贾谊、王勃、卢照邻等古人的例子这些人固然学问超群但均为英年早逝实在可惜。究其原因实乃轻视体育之故也。我们现在的杰出学者中英年早逝的也很多多么令人惋惜。这难道不是教育之误吗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学校体育徒有虚名的状况一针见血地指出“故愚观现今之体育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时至今日学校体育仍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不喜欢我们的体育课内容又如何能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更为难得的是毛泽东同志还尝试提出包含二十七节的六段运动可见其对体育问题研究之深。毛泽东同志也关注到体育与心理、精神的密切联系强调体育的行动与坚持强调实用与有效反对一切徒有其名、毫无效果的繁杂之技努力使现代的体育与我国古代文明相统一。他认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他对学生健康的其它方面也很关注如强调“饮食不求洁无机之物微生之菌入于体中化为疾病室内光线不足则目力受害不小桌椅长短不合削趾适履则躯干受亏。”这些思想到了新的世纪我们又做得如何想来汗颜。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提出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回想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十分关心学生的健康问题反复指出“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1年1月15日毛泽东同志又给时任教育部长的马叙伦先生写信再次强调“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是正确的。1952年毛泽东同志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认识到体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体育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完善人格。体育蕴含着独特之美这种美是一种力量之美、和谐之美、优雅之美。我认为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如下问题1、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无法得到有效保证2、学校正常的体育课时常被挤占3、“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需要进一步宣传并加深理解4、学生的锻炼习惯仍然没有养成5、学生没有掌握好适合自己的锻炼技能6、对学校是否贯彻落实好体育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监控不到位7、政府在硬件设施上投入不足体育场馆、体育器材配备不足8、社会的认识高度、支持仍然不够9受到升学指标的挤压。重读《体育之研究》深感在那样的年代毛泽东同志的论述是多么深刻而切中要害今天读来仍然能引发我们的诸多思考与反省。我认为面对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严峻形势我们应当在抓好常规上多下功夫。做好两操、上好体育课、开展好课外活动是基础同时要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务求改造传统、倡导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应对这种不尽人意的现实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健康状况。这是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大事不能允许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去损害学校的体育工作。我

弟子规现代白话解析大全

《弟子规》全文和解释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弟子规》全文和解释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的意思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

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一、《弟子规》全文 第一章入则孝 第二章出则悌 第三章谨 第四章信 第五章泛爱众 第六章亲仁 第七章余力学文 〈总叙〉原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全)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 第一卦:《乾卦》 乾:元,亨,利,贞。 (译)《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初九,潜龙勿用。 (译)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象辞》说: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臵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译)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译)《象辞》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九三,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译)《象辞》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译)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译)《象辞》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译)九五,龙飞上了高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译)《象辞》说:'龙飞上了高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 上九,亢龙有悔。 (译)上九,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译)《象辞》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译)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象辞》说:'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但却

体育之研究读后感

体育之研究读后感 此次座谈会由文汇报社和上海市体育局主办。来自体育、教育、历史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上海市教委体育教研室的研究员、上海市中小学校长代表共聚一堂,重读毛泽东同志的《体育之研究》一文,畅谈这篇著名论文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深远影响,探讨该文对提高我国国民体质的现实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的孙麒麟教授指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许多青少年习惯于“动动鼠标、周游世界”的生活方式,他们头脑聪明,但体能状况却令人担忧。他认为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精髓在于“落实”,如何落实相关的文件和政策,如何让全社会为青少年创造一个“立体的”体育锻炼体系,“是我们目前的头等大事”。 刘翔的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的季浏认为,《体育之研究》将个人的锻炼与全体国民的健康联系起来,具有全民体育的特征。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健康,将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作为首要任务,反对只注重拿金牌的锦标主义。此外,他还呼吁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增强国民体质。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表示,《体育之研究》是一种“历史的提醒”,毛泽东写此文时是要用体育“救国救民”,如今我们要用体育“富国强民”。《体育之研究》中

对体育本义的透彻阐释,恰似“一股清泉”呼唤着我们对于体育的重新解读,体育要回归人性,回归生活,这也可以加深我们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理解。《体育之研究》虽诞生于90年前,是青年毛泽东“对现实的担忧和负责”,但它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指引我们搞好体育工作,增强国民体质 好的作品,不分古今中外。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即为一例。 1917年4月1日,24岁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这是毛泽东发表的第一篇体育论文,也是不可多得的一篇体育文化珍宝。《体育之研究》全文6千余字,分释体育、体育在吾人之位置、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体育之效、不好运动之原因、运动方法贵少、运动应注意之项、运动一得之商榷共计8个部分。最后,毛泽东还描述了一套自编的体育锻炼方法。在这篇论文中,毛泽东博采古今中外哲学思想的某些长处,融会贯通,因而使对体育的研究建筑在近代科学基础之上。 《体育之研究》在我心目中,堪称体育论文之绝世经典。青年毛泽东对“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之现象深表忧虑;对“教者若特设此繁重之课,以困学生,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有不受者则罚之”等现象深表

4、《狂人日记》: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开山作

《狂人日记》备课资料 人物形象 “狂人”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奇特而又复杂的艺术形象。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他的言行、思维,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特征。但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中的叛逆者。在“狂人”的臆想疯话中,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狂人”非常喜欢研究和思考问题,凡事喜欢寻根究底,而且对问题有着一股不弄明白不罢休的精神。他在探究现实和历史时,终于发现了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狂人”对现实的认识也非常清醒。他在看到了周围是一个可怕的吃人世界的同时,还能分辨出食人者的种种类型。“狂人”不仅善于思考,具有清醒的认识,而且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对“从来如此”的封建道德、封建传统,敢于大胆怀疑和抨击,发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的反传统的疾呼!最难能可贵的是,“狂人”在批判封建传统、封建道德的同时,还具有自省精神。他不只是看到别人在吃人,还醒悟到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几片肉”。这就不只使自己成为批判者,也把自己放在了全民族一分子的地位上。“狂人”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呼声既传达出了“狂人”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又使人感受到“狂人”为民族前途忧心如焚的灼热感情。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篇之作。作品塑造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形象——“狂人”,他被封建势力压迫、禁锢了多年,时时害怕、提防着被人吃掉。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猛烈的炮火轰击了传统的封建道德,揭露了这种道德是一种“吃人”的道德,几千年的封建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应该说,这是对封建伦理道德本质的最深刻的揭露,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最深刻的概括。 《狂人日记》对封建道德的深刻批判是以“狂人”的意识流动为描绘对象,逐层深入揭露的。作品中,“狂人”的意识流动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感到赵贵翁和路人都是“吃人”的人,都要吃他;二是知道他的大哥也是“吃人”的人,也要吃他;三是怀疑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这三个层次的思想内涵是:其一,封建道德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造成了封建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普遍冷酷;其二,封建道德在家庭关系中的贯彻,即封建的家族制度,使家庭关系也带上了反人性的“吃人”性质;其三,在传统封建道德的无形浸染下,在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都可能沾染上“吃人”的思想,无意中吃过人,害过人。由于传统的封建道德是以调整家庭关系的家族制度为基础的,是以一整套封建礼仪规定为基本保证的,因此,鲁迅将批判的重点放在了“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上。(此处简要介绍“礼教”为什么吃人?古代文化略解。)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艺术特色 《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许多关注新文学的人们的注意。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形式。此外,作口中所带有的“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寓热于冷”的凤格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以,茅盾说: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样成功

体育之研究读后感

体育之研究读后感 精品文档 体育之研究读后感 此次座谈会由文汇报社和上海市体育局主办。来自体育、教育、历史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上海市教委体育教研室的研究员、上海市中小学校长代表共聚一堂,重读毛泽东同志的《体育之研究》一文,畅谈这篇著名论文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深远影响,探讨该文对提高我国国民体质的现实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的孙麒麟教授指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许多青少年习惯于“动动鼠标、周游世界”的生活方式,他们头脑聪明,但体能状况却令人担忧。他认为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精髓在于“落实”,如何落实相关的文件和政策,如何让全社会为青少年创造一个“立体的”体育锻炼体系,“是我们目前的头等大事”。 刘翔的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的季浏认为,《体育之研究》将个人的锻炼与全体国民的健康联系起来,具有全民体育的特征。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健康,将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作为首要任务,反对只注重拿金牌的锦标主义。此外,他还呼吁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增强国民体质。 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表示,《体育之研究》是一种“历史的提醒”,毛泽东写此文时是要用体育“救国救民”,如今我们要用体育“富国强民”。《体育之研究》中 1 / 3 精品文档 对体育本义的透彻阐释,恰似“一股清泉”呼唤着我们对于体育的重新解读,体育要回归人性,回归生活,这也可以加深我们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奥

运”的理解。《体育之研究》虽诞生于90年前,是青年毛泽东“对现实的担忧和负责”,但它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指引我们搞好体育工作,增强国民体质好的作品,不分古今中外。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即为一例。 1917年4月1日,24岁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这是毛泽东发表的第一篇体育论文,也是不可多得的一篇体育文化珍宝。《体育之研究》全文6千余字,分释体育、体育在吾人之位置、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体育之效、不好运动之原因、运动方法贵少、运动应注意之项、运动一得之商榷共计8个部分。最后,毛泽东还描述了一套自编的体育锻炼方法。在这篇论文中,毛泽东博采古今中外哲学思想的某些长处,融会贯通,因而使对体育的研究建筑在近代科学基础之上。 《体育之研究》在我心目中,堪称体育论文之绝世经典。青年毛泽东对“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之现象深表忧虑;对“教者若特设此繁重之课,以困学生,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有不受者则罚之”等现象 2 / 3 精品文档 深表愤慨。因此,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清楚地发出了“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其精神随之”的豪言壮语,并阐述了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四大作用和“盖此事不重言谈,重在实行”、“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从古至今,可称得上英雄的必是文武兼备者。比如周瑜“雄姿勃发,羽扇纶巾”,孙策“猛锐盖世,决胜疆场,又常与周瑜、大小乔共读书”。以及《体育之研究》中提到的“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等等。 3 / 3

第一部现代白话诗集

第一部现代白话诗集 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 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诗集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 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 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胡适无疑是第一白 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 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胡适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1920年,他出版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之所以命名为《尝试集》,是因为他相信“自古成功在尝试”。 他在《尝试篇》中,对尝试的意义和价值做了独特的阐释: “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莫想小 试便成功,哪有这样容易事!有时试到千百回,始知前功尽抛弃。即使如此已无愧,即此 失败便足记。告人此路不通行,可使脚力莫浪费。我生求师二十年,今得“尝试”两个字。做诗做事要如此,虽未能到颇有志。作“尝试歌”颂吾师,愿大家都来尝试! 《尝试集》一共三编并附《去国集》。一编尚未脱胎于旧体诗,二三编则属自由诗体 的大胆革新。 《尝试集》集初版于民-国十二年(1920)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共出十四版,直到 抗战事起无再版。从第二版到第四版,曾有增删。此拍品即为其中第二编第二版稿本,包 括目录及自序一则,共录《一念》、《鸽子》、《人力车夫》、《十二月五夜月》、《老鸦》、《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孔叶》、《新婚杂诗五首》、《戏孟和》、《四月二十五夜》、《看花》、《你莫忘记》、《如梦令》、《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关不住了》 十四首白话诗及《老洛伯AuldRobinGray》、《希望》两首英文译诗并附原文铅印三张。 胡适首倡白话文学,并努力进行试验,这本诗集是其1916年以来白话诗尝试成果之汇集。 摘选: 蝴蝶 两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4 《狂人日记》: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开山作

4 《狂人日记》: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开山作 教学目的: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剖解狂人形象。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教学难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之所以被称为现代中国的“民族魂”,就在于他敢于正视民族的缺陷,他对国民性的深刻的批判反省精神,成为我们民族自觉的标志,也是他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的标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被所有人视为“疯子”的人的自白! 二、创作背景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但革命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随后,二次革命失败,张勋复辟,社会愈来愈黑暗。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和思想体系依然如故,帝国主义仍虎视眈眈,广大劳动人民依旧处身在水深火热之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使对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国内政治的黑暗感到愤怒、失望的鲁迅也极为振奋。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投入了革命的潮流,向罪恶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发起了冲锋,挥笔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三、《狂人日记》的历史意义和主题: 1、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 2、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3、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迫害。 《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

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四、分析课文 1、翻译小序部分。 某家兄弟,现在不说他们的名字了吧,当年在中学的时候都是我的好朋友。分隔多年,渐渐不怎么知道他们的消息了。前些天偶然听说其中的一个生了大病,正好我回故乡,就绕道去他们家看望,结果只见到了一人。他说生病的是他弟弟,承蒙我这么远辛辛苦苦来探视,不过早已经好了,现在去某地候补官职喽!说起这些他哈哈大笑,拿出两册日记给我看,说从中可以看得出当时患病的情形,不妨就献给老朋友吧!我拿回去看了一遍,知道了他患的大概是“迫害狂”之类的病。语言相当错乱无序,又有很多荒唐的话;也不写几月几号,不过墨色、字体不一致,由此可知不是一次写的。其中偶尔也有略微有些联系的,现在摘录成一篇,以供医学家研究。日记里的错误词句,一个字都不改,只有人名虽然都是乡村里的人,社会大众并不认识,无关大体,但也都改掉了。至于书名,则是患者本人病愈之后写上的,不再改了。民国七年四月二日记。 2、提问:作者写的这段小序,对这篇小说来说,有什么作用? (1)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交代了作者与“狂人”的关系; (2)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介绍了“狂人”的病症以及“狂人”的日记; (3)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说明了小说的形成以及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供医家研究”,语带双关,从表面上看,是说把它写出来好让医生研究治疗狂人之症,而实质是要让有志之士研究我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病,探求改革社会,救治中华古国,拯救苦难的中国人民的道路。

体育之研究原文 第二部分

第六运动之方法贵少 愚自伤体弱,因欲研究卫生之术。顾古人言者亦不少矣。近今学校有体操、坊间有书册,冥心务泛( 四四),终难得益。盖此事不重言谈,重在实行,苟能实行,得一道半法已足,曾文正行临睡洗脚、食后 千步之法,得益不少。有老者年八十犹康健,问之,曰:吾惟不饱食耳。今之体操,诸法樊陈(四五), 更仆尽之(四六),宁止数十百种?巢林止于一枝,饮河止于满腹(四七)。吾人惟此身耳,惟此官骸藏 络(四八)耳,虽百其法,不外欲使血脉流通。夫法之致其效者一,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亦然,则余之 九十九法可废也。目不两视而明,耳不两听而聪,筋骨之锻炼而百其方法,是扰之也。欲其有效,未见其 能有效矣。夫应诸方之用,与锻一己之身者,不同。浪桥所以适于航海,持竿所以适于逾高,游戏宜乎小 学,兵式宜乎中学以上,此应诸方之用者也。运动筋骸使血脉流通,此锻一己之身者也。应诸方之用者其 法宜多,锻一己之身者其法宜少。近之学者,多误此意,故其失有二:一则好运动者,以多为善,几欲一 人之身,百般俱备,甚至无一益身者;一则不好运动者,见人之技艺多,吾所知者少,则绝弃之而不为, 其宜多者不必善,务广而荒,又何贵乎?少者不必不善,虽一手一足之屈伸,苟以为常,亦有益焉。明乎 此,而后体育始有进步可言矣。 第七运动应注意之项 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有两人于此,其于运动也,一人时作时辍,一人到底不懈,则效不效必有 分矣。运动而有恒,第一能生兴味。凡静者不能自动,必有所以动之者。动之无过于兴味。凡科学皆宜引 起多方之兴味,而于运动尤然。人静处则甚逸,发动则甚劳,人恒好逸而恶劳,使无物焉以促之,则不足 以移其势而变其好恶之心。而此兴味之起,由于日日运动不辍。最好于才起临睡行两次运动,裸体最善, 次则薄衣,多衣甚碍事。日以为常,使此运动之观念,相连而不绝,今日之运动,承乎昨日之运动,而又 引起明日之运动。每次不必久,三十分钟已足。如此自生一种之兴味焉。第二能生快乐。运动既久,成效

大学全文及翻译(含白话文

《大学》《中庸》全文及翻译《大学》全文及翻译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

论语全文及白话译文

论语全文及白话译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试译:孔子说:“一边效法圣贤如何做人做事,一边适时实习诵习,不也高兴吗?朋友同学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理解自己,心里却不怪人家,不也算个君子吗?”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 试译:有子说,“一个人能够孝顺爹娘,敬重兄长,却喜好违犯上司,那是少有的;不喜欢违犯上司,却醉心于捣乱,这样的人从来不会有。君子抓根本,根本扎稳了,一切为人处世之道自然生发出来。孝敬父母,尊敬哥哥姐姐,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试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貌似善良,缺德啊!”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试译:曾子说:“我每天在三件事上反省自己:给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做到了?” 1.5 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试译: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对父兄孝悌,在外面对公卿忠顺,恭谨老实,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样子做好了,还有剩余精力,可以读点书。”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试译:子夏说:“尊敬贤人,连自己平时待人接物的态度也变好了;服侍父母,能竭尽全力;辅佐君长,能不惜身命;与朋友结交,说话算数。做到了这几点,即使说没读过书,我却敢断定他有学问。” 1.8 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试译: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信,学问就不扎实。主要靠忠信处世,也没有哪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试译:曾子说:“慎重料理父母丧事,诚心追祭历代祖宗,人心就复归忠厚了。”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欤?抑与之与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欤!” 试译: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定能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老师主动打听的,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才得以了解的。老师了解国情的办法,也许跟别人的办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试译:孔子说:“父母在世,看子女的孝心;父母过世,看子女的孝行;父母过世多年,还是不改变父母的正道,就可以说做到孝了。”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试译:有子说:“礼的运用,贵在和气。先王的治国之道,就是这一点好,因为大事小事都用礼,还是有用不到的地方。不过,明白和气的好,因而总是一团和气,却不用礼加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体育之研究

1917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体育之研究》这篇论文,这是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初期发展中有代表性的文献。近10年来,国内体育界和理论界对该文的研究颇丰,成果卓著,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毛泽东于1917年4月在《新青年》第三卷2号上,发表了以“二十八画生”署名的著名的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这是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份体育文化珍宝,也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最早的文章。自其发表以来体育界和理论界对该文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本文对近十年来对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对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体育思想会有所裨益。 1毛泽东体育思想来源的研究 1.1理论来源于实践 《体育之研究》(下称《体》)是青年毛泽东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前的著作,它的发表是对旧教育制度的一次挑战,更体现了毛泽东的伟大践行精神。《体》是青年毛泽东倡导体育并坚持体育锻炼的宝贵经验总结和思想精华。正因为如此他才有此经验:“此事不重言谈,实在重行,苟能实行,得一道半法已足。”可以说,体育的健身娱乐之效是启动毛泽东体育实践的源泉。由于幼年的毛泽东体弱,疾病拖跨了他的身体,这使生性好动的毛泽东十分痛苦,但真正痛苦、刻骨铭心的是大病又夺去了他2个哥哥年轻的生命。毛泽东逐渐懂得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游泳和爬山等体育活动。1913年入湖南一师后,他以极大的毅力坚持进行“冷水员、“雨员、“日光员等艰苦条件下的体育项目。而“这一切都是在锻炼身体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对增强我的体质也许有很大帮助,我后来在中国南方的多次行军,以及从江西出发的长征路上,特别需要这样的体质。”有了身体锻炼的成功经验,才使得毛泽东在著文之时有的放矢,有所针对。 1.2对中西方文化的批判继承 首先,毛泽东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的研究,自幼向往中国古代帝王尧、舜、秦皇、汉武的事迹,憧憬《世界英雄豪杰传》中彼得大帝、拿破仑、林肯等伟人的业绩,少年时代的他就清楚地意识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道理所在,要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做保证,所以其自幼就热衷于体育。 其次,泡尔生的“意志主义”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精神源泉。在写作《体育之研究》之前,毛泽东曾认真研读泡氏的《伦理学原理》,并做了万言以上的书批。这些书批是毛泽东早期思想特别是体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力研认为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一书的万言批语中,把“野蛮其体魄”和“意志主义”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只要对照一下毛泽东的《伦理学原理批语》和《体育之研究》,就可发现,前者是理论准备,后者就是实践操作;前者是意志哲学,后者则是这种哲学的具体应用。可以讲,毛泽东的体育思想是一种德国理论的中国实践。 1.3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要人物的影响 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的“言传身教”对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杨昌济本人十分重视体育,曾在其论著《教育学讲义》中针对当时中国体育不分德智体三育或只重一育不及其余的弊端,提出要三育并重;他格外重视体育的价值,认为体育是“教育上之养护”;同时有多年从教经历的杨昌济发现传统教育以及教学活动本身对青少年儿童产生了不利于健康的影响。在《教育学讲义》中杨昌济指出,“学校教育,最足以伤儿童之身体者,为钟点太多,负担过重。”这些思想在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所阐述的观点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表述的文字形式上都格外相似。而杨昌济自己也是一位坚持锻炼的体育活动家,其所有爱好如冷水寓作操等几乎都为毛泽东所继承。因此,毛泽东是被杨昌济带入体育门坎的。“如果没有杨昌济,似乎可以肯定地说,很难有毛泽东,也很难有毛泽东的体育特征以及与这种体育特征有关的气势磅礴的浪漫气质。”

体育之研究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白话 全文如下 国力恭?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无效,长是不改,弱且加甚。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体力充实,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今之提倡者非不设种种之方法,然而无效者,外力不足以动其心,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体育果有如何之价值,效果云何,著手何处,皆茫乎如在雾中,其无效亦宜。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苟自觉矣,则体育之条目可不言而自知,命中政?致?远之效亦当不求而自至矣。不佞深感体育之要,伤提倡者之不得其当,知海内同志同此病而相怜者必多,不自惭赧,贡其愚见,以资商榷。所言并非皆已实行,尚多空言理想之处,不敢为欺。倘辱不遗,赐之教诲,所虚心百拜者也。 第一释体育 自有生民以来,智识有愚暗,无不知自卫其生者。是故西山之薇…2?,饥极必食,井上之李…3?,不容不咽,巢木以为居,皮兽以为衣,盖发乎天能,不知所以然也,然而未精也。有圣人者出,于是乎有礼,饮食起居皆有节度。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4?;“食饎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5?;“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焉”…6?。人体之组成与群动无不同,而群动不能及人之寿,所以制其生者无节度也。人则以节度制其生,愈降于后而愈明,于是乎有体育。体育者,养生之道也。东西之所明者不一:庄子效法于疱丁…7?,仲尼取资于射御…8?;现今文明诸国,德为最盛,其斗剑之风播于全国;日本则有武士道,近且因吾国之绪余,造成柔术,觥觥乎可观已。而考其内容,皆先精究生理,详于官体之构造,脉络之运行,何方发达为早,何部较有偏缺,其体育即准此为程序,抑其过而救其所不及。故其结论,在使身体平均发达。由此言之,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 第二体育在吾人之位臵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顾知之者或寡矣,或以为重在智识,或曰道德也。夫知识则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者此耳。顾徒知识之何载乎?道德亦诚可贵矣,所以立群道平人己者此耳。顾徒道德之何寓乎?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儿童及年人小学,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宜以养护为主,而以教授训练为辅。今盖多不知之,故儿童缘读书而得疾病或至夭殇者有之矣。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今人则多偏于智。中学之年,身体之发育尚未完成,乃今培之者少而倾之者多,发育不将有中止之势乎?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观其意,教者若特设此繁重之课以困学生,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有不受者则罚之。智力过人者,则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