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较发达地区交通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泉州沿海大通道为例

经济较发达地区交通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泉州沿海大通道为例
经济较发达地区交通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泉州沿海大通道为例

第30卷 第2期 热 带 地 理 V ol.30,No.2

2010年3月

TROPICAL GEOGRAPHY

Mar.,2010

经济较发达地区交通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以泉州沿海大通道为例

傅孙萍

(泉州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基于对泉州沿海大通道沿线土地利用的实际调研,对沿海大通道修建前后的资料和数据作分析、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沿海大通道建设一方面使沿线土地增值,改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和有效提高沿海抗风浪能力;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城市用地规模无序蔓延,土地建设质量和土地空间利用效率低下,还对沿线海岸带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为此提出了道路沿线土地合理利用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沿海大通道;经济较发达地区;泉州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10)02-0162-05

经济发达地区因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较高,其基础设施建设比一般地区的发生频数高,其中道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因此,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无论是城市内部还是城际间,各种形式的道路交通建设方兴未艾,但道路建设占用的土地资源多,土地利用的用途改变快。近年来,有关城市道路建设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关系研究成为热点,但主要集中在城市轨道交通与

土地利用的研究上[1–

3],具体到一个地级市内部城

际间大型道路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则不多[4–

6]。

收稿日期:2009-05-08;修订日期:2009-11-10

作者简介:傅孙萍(1963-),女,福建泉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方向的研究与教学,(E-mail )fusunping@https://www.360docs.net/doc/4a4261417.html, 。

泉州是我国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也是国内较早提出建设沿海大道的城市之一。文中用泉州沿海大通道实地考察掌握的资料,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沿海大通道建设在优化土地利用的同时也给沿岸带土地利用造成一定损害。因此笔者以泉州市沿海大通道为例,提出沿线土地合理利用的建议,丰富沿海城市道路建设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研究。

1 研究区概况

1.1 泉州简介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现辖4个区、3个县级市、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依山面海,土地面积11 015

km 2,

海岸线总长421 km ,境内山峦起伏,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改革开放以来,泉州GDP 年均增长速度 17.7﹪,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表1)。泉州市GDP 连续10年

居福建省首位、2008年排名全国各城市第28位。全市所有县(市)多年保持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市)连续多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市)。2008年末常住人口779万人(不含金门县),城镇化水平达50.2﹪。泉州正以组团式、海湾型的城市形态进入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行列,而沿海大通道是这一城市规划重要的配套基础设施。

表1 泉州市改革开放以来GDP 总量增长表

Tab.1 The GDP growth of Quanzhou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年份1978199220002002 2003 2005 20072008GDP/亿元7.79

100

1000

1223 1380 1626 2289

2419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泉州市统计年鉴整理。

1.2 泉州沿海大通道建设

泉州沿海大通道贯穿泉州市沿海地区,列入省道201线,是一条集交通、经济建设、旅游观光、战备等功能于一体的道路(图1)。未来将与在建的福建滨海大通道贯通,对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路线北起国道324线泉州与莆田交界处,终点为泉州与厦门交界处,全长220 km 。公路技术等级为二级以上,部分路段为城市一级干道。2003年开工,目前基本贯通的沿海大通道是泉州市建国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它以“一线串珠”的形式,贯穿了泉州沿海6个县(市、区)的34个重点乡镇,四大港区的17个港口作业区和34个码头的54个泊位,8个较大工业区和23个旅

2期 傅孙萍:经济较发达地区交通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163

图1 泉州市沿海大通道区位示意图

Fig.1 Location of Coastal

Avenue in

Quanzhou

游风景区,涉及

427 km 海岸线及

787 km 2

浅海滩涂和

11 360 km 2海域的开发利用。

2 沿海大通道建设对泉州城市土地利

用的优化作用

2.1 加快土地置换,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1.1 土地利用性质的改变增加土地价值

交通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带来的是土地利用景观的剧烈变化。

大通道沿线20世纪前的用地性质以农业和农村居民点为主,现状中除道路外,两侧还有280 km 2的

地带,扣除已开发部分,尚有140 km

2土地可开发利用。随着沿海大通道的规划与建设,沿线农业土

地利用景观逐渐消失,零散的农村聚落被征地动迁,土地性质开始逐渐向工业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转移,原有的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也逐渐向服务用地置换,

如东海组团的功能定位为“未来泉州行政、商服中心”,周边原有的味精厂、油漆厂等都面临土地再开发。用地性质的改变将引起相应的地租改变,主要表现为土地的增值。例如,惠安县的惠南原是大片农用地,现在已是福建小有名气的惠南工业区,其地价1998年为60万元/hm 2,到2005年涨到将近150万元/hm 2,2006年底更飙升至375万元

/hm 2。

大通道的建设加快了泉州城市边缘区的发展,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

2.1.2 促进房产物业的繁荣 公路建设促使沿线土地增值,在优化城市结构的同时,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也促进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对晋江市的陈埭、池店来说,晋江大桥通车带来的最直接效益是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很好的外部条件,可以推动该片区的产业升级。大桥一通车,土地价值随之提升,土地价格是决定产业的条件之一。土地升级意味着产业将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或升级换代等更多选择,进而带动晋江市城东片区的进一步发展。位于晋江市池店与陈埭交接处的8.2 km 2

的晋江滨江中央商务区(图2)已完成规划。这里未来将成为集商务、商业、会展、住宅、文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现代综合性公共中心”[7]。晋江市还规划沿海大通道两侧23.2 km 2的地带建设体育主题公园,吸引更多国家队前来晋江冬训和调训。规划中的陆域面积51.55 km 2、位于沿海大通道晋南段两侧的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注:晋政文[2008]174)已经成功融资。因受2008年经济不景气形势的影响,目前虽然沿海大通道沿线房产物业的开发强度还不大,但可以预见,大通道沿泉州湾一侧的房产物业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图2 晋江滨江中央商务区示意图

Fig.2 The CBD at Jin Jiang River

图片来源:晋江市规划建设局《泉州滨江中央商务区概念性规划国际邀标方案一》。

2.2 改善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2.2.1 引导城市东移 泉州沿海大通道从规划直至全线贯通,一方面改变了沿线的土地利用性质与功能,另一方面也引导了城市的向东发展。自泉州市2006年决定把市级行政中心转移到东海组团起,

164 热带地理30卷

城市行政、商业、居住空间结构便开始逐渐东移,沿海大通道的建成通车大大缩短泉州湾沿岸各组团与中心市区及沿线各县区的出行距离,进一步加快城市东移。如作为沿海大通道重要组成部分的晋江大桥、后渚大桥分别缩短了中心市区与晋江市陈埭镇、惠安县百崎镇的距离,10 km、8 km这样的距离对任何一个都市来说都是市内距离,晋江大桥建成后,从晋江陈埭到泉州市区再到惠安的惠南只需半小时的车程。在建的同为沿海大通道重要组成的泉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石狮蚶江与惠安秀涂(图2),工程完成后石湖与秀涂两港间的距离不到30 km。沿海大通道使泉州“半小时城市群”、“海湾型城市群”的实现成为可能。据《东海分区组团分区规划》(2006年)方案介绍,东海组团将以市行政中心为起点和核心,以桃花山等山体为生态背景,构建串联行政中心、文化广场、休闲景观广场节点,聚集办公、文化公共建筑;在东海组团内的沿海大通道外侧,还规划了长约5 km的带形绿化公园,形成优美的滨海景观。以上城市空间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东海组团的文化、行政职能,加快中心城市东扩。

2.2.2 强化城市中心区功能沿海大通道作为一条纽带,串连了泉州经济最发达的重要城镇、港区,使泉州中心区的功能进一步强化。第一,中心区尤其是东海组团的居住将出现更加集中化的趋向,如泉州湾沿岸原有的农村零散居住楼房随沿海通道建设和街道改造而拆除,安置小区使居住等级提升,区位集中,东海组团内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居住区,如宝秀小区、海星小区;还集中发展了一些较高等级的住宅小区,如中芸洲海景国际花园、东海湾,使住在东海组团、工作在惠安县或晋江市成为可能,居住的集中布置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第二,反过来说,交通线路的延伸,使得郊区地块的可达性增加,工作与居住分离成为可能,加上郊区房价相对中心城区低、环境质量较好等原因将促使对郊区房地产的需求增加,两方面共同促进大通道沿线城镇住宅房地产的开发,如2007年东海组团楼盘均价6 200元/m2,而同期的惠安为5 000元/m2、晋江为5 500元/m2。

2.2.3 有助于形成新商业中心沿海大通道的建成方便了沿线居民的出行,中心市区的商业中心地位得到提升,在缩短顾客与沿线商家距离的同时,也加速了泉州市商业中心的东移,与上述晋江市滨江CBD区位上相对应的晋江大桥北侧(丰泽片)将共同组成泉州现代中央商务区。2007年麦德龙、国际会展中心入驻东海组团更加剧了零售业市场的竞争,预计泉州市商业空间分布将发生一些变化: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过渡,泉州中心区仍为主核心,晋江、石狮将在沿海大通道沿线城镇形成新的CBD;公路沿线的某些地段将形成新的商业走廊。

2.3 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

沿海大通道一侧为大海,串起沿线23个旅游风景区,有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实物遗存。人文景观的再挖掘、整理、弘扬,有助于泉州“世遗”申报和海峡西岸文化走廊建设。一望无际的大海、笔直的公路、飞翔的海鸟、金黄的沙滩、美味的海鲜已成为泉州新的旅游元素,驾车沿沿海大通道兜风、吃海鲜、在沙滩上烧烤已成为泉州人的时尚。入夜,浔埔码头上灯火辉煌,马路边停满了从各地赶来品海鲜、赏海景的车辆,甚至在惠安一些比较偏远的渔村也因为沿海大通道的通车而吸引了不少食客。由于出行距离缩短,崇武、青山湾的优质海滩成为泉州重要的旅游资源,成为地接旅行社必选的景点之一。旅游用地的规划与再开发成为沿线县区土地利用的方向之一。

2.4 有效提高沿海抗风浪能力

泉州市是东南沿海最容易受台风影响和袭击的地区之一,平均每年有3~4个台风影响,最多的年份有11个(1961年),最少为2个(1983年)。沿海大通道全长220 km约1/3为堤路结合路段,大多数路段抗风浪级别由“三十年一遇”提升为“百年一遇”,大大提高了防洪减灾和抗洪救灾的能力。

3 沿海大通道对城市土地利用的负面

影响

3.1 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城市用地规模无序蔓延

沿海大通道工程仅路面就约占用土地29 km2,其中动迁范围内还征用耕地、林地、草地、滩涂,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2005年经省政府批准的省道201线泉州境内路段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改的纳入规划建设用地的土地面积就有224.95 hm2(其中耕地85.89 hm2)。同时,公路的建设、使用将产生土地开发需求,公路沿线地块可达性的增强使两侧土地先是呈现带状化开发,以后随着土地需求的增加,土地开发将由内侧向外侧逐渐蔓延,用地规模越来越大[3],公路轴线间的土地开发利用将出现填空式的模式。泉州城内从田安路到刺桐路、坪山路无不如此,摊大饼式的城市空间扩张在公路

2期傅孙萍:经济较发达地区交通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165

建设的诱导下逐渐形成。泉州沿海大通道的某些路段,如从惠安洛阳到丰泽段,目前已经形成城镇密集带,其间土地已全部开发利用。

3.2 规划缺失导致土地建设质量低下

沿海大通道及沿线土地的开发建设分别由沿线各县市进行规划,缺少市域统筹规划与协调。各城镇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现状中已出现各类用地分布混乱、小而全的单体用地结构的局面,自下而上的开发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各规划用地布局范围以外的交界地区,往往是具有重要资源的战略地区,但由于相关规划的缺失导致了建设的混乱,如具有泉州最为宝贵的沙滩岸线的青山湾一带,因距离张坂、山霞镇区较远,无法纳入其总体规划用地范围,需要在更高层面的规划部署中进一步予以控制与引导。晋江大桥及其附近的沿海大通道具有较大的发展带动作用,但目前其周边的规划和控制相对滞后,导致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地区未能充分体现其土地价值,如位于跨江通道两侧、泉州湾核心位置的仙石地区等。

3.3 土地空间利用效率低下

地处城市边缘地带的公路,由于社会经济发达程度不高,人口相对稀疏,土地价格不高,获取容易,因此对土地的开发强度一般较低。泉州沿海大通道目前所处区位土地资源多数未开发,土地价格相对低廉,直接产生的结果可能是对土地的空间利用效率低下,低容积率的开发对日益紧张的泉州城市土地资源来说,是难以挽回的浪费和损失。

3.4 对沿线生态环境的损害

海陆交界处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带。由于沿海大通道沿线涉及787 km2浅海滩涂和11 360 km2海域的开发利用,对沿海滩涂、防护林甚至近海海域生态环境的干扰或破坏也就在所难免。沿海大通道仅丰泽段三期(泉州滨海大道)内侧就有422 hm2滩涂填土开发,规划建设成行政、商住、服务等用地。后渚大桥、晋江大桥、泉州湾跨海大桥桥址即是泉州湾滩涂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路桥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占用了宝贵的海岸资源,另一方面对泉州湾内海水回流、生物多样性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据笔者实地考察,由于路桥建设的需要,沿海某些地段防护林被砍伐,造成新的风口,已导致海沙向陆地一侧推进,在晋江深沪、惠安沿海大通道上不时可以看到公路上厚厚的一层海沙。其中晋江市龙湖至深沪华海段全长8.2 km,处于深沪湾风口地段,逼近海边,已经出现3处新沙荒风口,长逾3 km。这里风沙危害严重,不但破坏沿海景观,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而新植的防护林还在幼苗状态,尚不足于阻挡强劲的风沙。泉港区段因工程难度大,“挖山填海”式的工程还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4 对泉州沿海大通道沿线土地合理利

用的建议

4.1 合理规划控制道路沿线土地开发

城市交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布局、城市环境及景观。因此,城市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围绕某一具体的交通线路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使之土地利用结构合理、经济效率高、生态环境可待续发展,土地规划部门的引导与控制应该起主导作用。如加强沿海大通道与其它道路轴线间的土地利用规划与控制、协调,进行总体布局优化;道路轴线间尚未动用的农田、果园可适当保留,既可以绿化道路景观,还可以减少对农用地的占用;分散全市各地的工业园区,可结合沿海大通道进行规划局部调整,连片发展,形成泉州南北两翼沿海工业走廊,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通道靠海一侧要预留生活岸线空间,以满足市民生活游憩的需要。土地利用过度的市场导向策略可能使沿线土地无序开发。沿着沿海大通道行进,不时可以看到“海鲜大排档”、“海上渔排酒家”等简易搭盖的休闲娱乐设施,旅游、商业用地开发略显混乱,滨海景观被破坏。应启动沿海大通道沿线城市设计工作,引导和控制大道两侧的土地利用和景观建设。

4.2 尝试地下空间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应是道路两侧土地利用的方向。因地处沿海区位,作为一条景观大道,沿海大通道沿线的土地开发决定了其建筑物的高度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从地面起的低容积率运作对人多地少的泉州市土地资源来说将是很大的损失,从土地利用的远景来看,尝试地下空间的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对这一损失的有效弥补。宜先选取重点地区、道路节点周边地区编制地下空间资源利用专项规划,引导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

4.3 加强沿线土地生态建设

基岩海岸与淤泥质海岸交替、风高浪大是泉州海岸地貌与气候的基本特征。为了有效保岸护滩、防风固沙,建国后,泉州市在沿海风沙地带陆续修起了28 km2沿海防护林,并在淤泥质滩涂上种植了

166 热带地理30卷

成片的红树林,421 km海岸线基本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因沿海大通道建设需要,沿线防护林砍伐已造成多处新风口,红树林因滩涂的不合理利用或占用面积也日益萎缩。沙岸基干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沿海地区抵御台风和风暴潮的第一道防线,但目前泉州沿海大通道沿线普遍存在基干林带断带不合拢,宜林地被占用、征用,当地群众又不愿出让土地用于海防林建设的现象。沿线防护林、红树林保岸护滩、防风固沙的作用急剧下降。加宽加厚海防林要综合国土、林业部门的规划力量。沿海防护林带更新、补植、沙荒风口造林、滩涂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应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此外,宜采用较高的绿地标准,确保充足的道路两侧的绿地面积,充分利用沿线自然山体生态斑块、基本农田保护区,拓展城市绿地空间。对“挖山填海”路段要及时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5 结语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滨海城市都已建或在建滨海大通道,滨海大通道也确实为滨海城市增色不少。但它是一柄双刃剑,在带来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道路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滨海城市目前大多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今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道路投入建设,城市构建起发达交通网络的同时,建设用地在公路沿线迅速扩张,农用地、生态用地被吞食。如何使道路建设与土地利用协调,既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又使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是每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城市都要思考的问题。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较为发达的一个城市经济体,其道路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探讨其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城市生态的协调对我国滨海城市的土地利用具有警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宁,顾保南.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作用分析[J].城市轨道

交通研究,1998(4):32-36.

[2] 李文翎,阎小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土地复合利用研究[J].地理

科学,2002,22(5):574-580.

[3] 邵德华.试论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空间的利用[J].经济前沿,2002

(4):21-23.

[4] 汪自书,刘语凡,魏建兵,等.快速城市化地区道路格局对土地利

用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8,21(2):180-185.[5] 张镱锂,阎建忠,刘林山,等.青藏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

局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2,57(3):253-266.

[6] 吕晓芳,王仰麟,彭建,等.深圳快速城市化地区公路沿线土地利

用空间集聚[J].地理学报,2008,63(8):845-855.

[7] 黄祖祥.打造泉州“陆家嘴”滨江中央商务区呼之欲出[N].东南

早报,2009-03-05(A11).

Influence of Traffic Construction on Land Utiliz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ed Areas:

A Case Study of Coastal Avenue in Quanzhou

FU Sunping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Quanzhou,Fujian 362000,China)

Abstract: Based upon investigations of land utilization along the coastal avenue in Quanzhou, combined with reference-data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pre- and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astal avenu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conclusive findings: on one hand, coastal avenue construction increases land value along the road line, improves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 utilization, impels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and effectively enhances anti-cyclone capability in coastal areas; on the oth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astal avenue also lead to urban land utilization sprawling, under-quality land construction, low efficiency of land spatial utilization, and also engenders impairment to a certain degree to eco-system environment along the road. This paper contributes a number of rational land utilization suggestions as follows: reasonable planning for controlling land exploitation, managing to make use of underground space, fostering land use efficiency, as well as promoting land eco-system construction etc, whereby to offer a number of references to other costal line cities of the same type in their coastal avenue constructions.

Key words: land utilization;coastal avenue;economic developed areas;Quanzhou

土地经济学答案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C )。A、所有权形式B、经济用途C、质地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7.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8.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9.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0.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1.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1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14.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15.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 C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16.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7.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8.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B )。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有权 D、土地处置权 19.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使用制是由( C )决定的。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占有制度 20.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1.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2.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 A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3.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C )。 A、农民 B、手工业者 C、地主 D、商人24.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 C )。 A、地主 B、佃农 C、自耕农 D、农奴25.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 C )。 A、管理费 B、使用费 C、地租 D、以上都是 26.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 C )。 A、自然——历史综合体 B、自然——地理综合体 C、自然——经济综合体 D、自然——政治综合体 27.可以作为土地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A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8.人类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 B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9.在奴隶社会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B )。 A、奴隶 B、奴隶主 C、农奴 D、商人30.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资源的是( B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土地经济学试卷(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土地经济:是指土地制度、土地利用、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经济关系及经济理论问题。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估价: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根据土地的权利状况和经济、自然属性,按土地在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收益能力,综合评定出在某一时点某宗土地或某一等级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的价格。 4、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土地市场:是指从事土地这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l、水田、望天田都是用于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望天田没有。(对) 2、土地供给决定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需求关系。(错) 3、土地供给量增大,土地价格必定下降。(错) 4、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的。(错)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面积保持不变时,资本或劳动每一投 入单位的边际产品通常随着该种投入数量的增加而下降。(错)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规定,参加拍卖活动的竟买人一经应 价,不得撤回,当其它应价人有更高应价时,其应价即丧失约束力。(对)

7、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县级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对) 8、当某类用地的地价上升或下降时,会引起该类用地经济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对) 9、由于在物理形态上房屋不能离开土地而存在,因此房屋产权和土地产权是不可分的。(错) 10、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错)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 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4.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D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B )。 A、土地的经济供给 B、土地的自然供给

智慧树知 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土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对 2、土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A:对 B:错 答案:对 3、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A:对 B:错 答案:对 4、土地经济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包括土地报酬递减、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A:对 B:错 答案:对 5、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供给稀缺性

D:质量差异普遍性 答案: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普遍性 6、土地的功能包括()。 A:生产(养育)功能 B:仓储功能 C:承载功能 D:景观功能 答案:生产(养育)功能,仓储功能,承载功能,景观功能 7、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答案:自然特性 8、土地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哪几部分()。 A:岩石 B:矿藏 C:土壤 D:水分 答案:岩石,矿藏,土壤,水分 第一章 1、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来划分,土地利用的目标是()。

A:经济目标 B:生态目标 C:社会目标 D:物质产品 答案:经济目标,生态目标 2、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包括农田的生态效益分析、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农业生态效益分析、非农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价。() A:对 B:错 答案:对 3、()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A:土地开发 B:土地利用 C:土地复垦 D:土地整理 答案:土地利用 4、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包括() A:经济问题 B:社会问题 C:生态问题 D:技术问题 答案: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技术问题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102条)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1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21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2(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叫做( C )。

土地经济学题库

《土地经济学》章节作业、思考题(按章节先后排列) 一、单项选择题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最新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0708)《土地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708)《土地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批 2:第二批 3:第三批 4:第四批 5:第五批 6:第六批 1:[论述题] 1.土地的经济特性有那些?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哪些表现? 2.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利用三种评价方法得到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的,这时如何进行选择? 参考答案: 土地的经济特性有那些?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哪些表现 答:土地的经济特性有:(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的表现有:(1)其位置固定不变;(2)自然供给不变;(3)经济供给弹性也是有限的;(4)买卖双方不能自行决定土地的位置和用途;(5)土地价格受当时社会和政治局势稳定的影响;(6)土地价格受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的影响极大。 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利用三种评价方法得到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的,这时如何进行选择? 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进行综合权衡:(1)当必要规模小于可能规模时,必要规模即为适度经营规模;(2)当必要规模大于可能规模时,则可能规模中的较小者即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3)当外部可能规模最小时,说明农村非农产业不够发达、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出去,这一点成为土地经营规模的主要制约;(4)当内部可能规模最小时,则说明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瓶颈。 1:[论述题] 简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并完成下表1和表2。 表1级差地租I的形成及地租量

表2级差地组Ⅱ的形成及地租量 参考答案: 答: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级差地租因为形成条件的差异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 表1级差地租I的形成及地租量 表2级差地组Ⅱ的形成及地租量 1:[论述题] 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 2.土地金融有哪些特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 一、名词解释: 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 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土地经济学-答案

《土地经济学》 [单选题] 1:狭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C A:土壤B:陆地及其陆地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表面 2:提出工业区位理论的是参考答案:B A:屠能B:韦伯C:克里斯塔勒D:勒施 3:对生产活动来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最佳选择的范围应在报酬变化的()阶段之内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参考答案:C 4:适用于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发育较好的地区而不适用于农村和农用土地价格评价的方法是 A:土地批租法B:市场比较法C:预期价值法D:剩余法或假设开发法参考答案:B 5:广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B A:土壤B:陆地及其陆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的表面 6: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是参考答案:B A:建筑密度B:水面利用率C:容积率D:土地利用系数 7:在实际中人们应该节约使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由于土地参考答案:B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8:耕地占用税属于参考答案:C A:所得税类B:财产税类C:行为税类D:流转税类 9: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10:[单选题]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论述题] 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 答: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017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docx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一) 第一章导论 名词解释 1、土地: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 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一一经济综合体。 2、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鴉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 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填空题 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2、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和(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自然特性)为基础的。 4、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 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自然差异性是(土地级差生产力)的基础。 6、(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 7、土地的基本功能有(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 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一定意义上比喻了土地对于人类的(承载)功能。 9、(土地供给的稀缺性)要求人们集约地利用土地。 10、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11、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分为(黏土)、(壤土)、(沙土)。 12、按照生茶能力,可以分为(高产出)、(中产出)、(低产出)。 13、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可以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 14、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15、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 行)》标准。一级(3个)、二级(15个)、三级(71个)。 16、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 17、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 资产流转)。 18、从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来看,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 (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19、土地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有(抽象思维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xx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xx 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xx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相对分散性律手段的是:()D、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 A、土地储备制度地登记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 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B、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用率D、人均耕地占有量 与地租的关系的科学家是:()A、屠能 克思 人均粮食占有量C、土地的利 5、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 B、马 C、詹姆斯.安得森 D、萨伊 6、不属于土地价格的特点的是:() A、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 B、土地价格不是土地的权益价 C、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 D、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7、在我国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可以抵押的房地产有:()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简述题

土地经济学简答题 第一章 简述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P4 一、位置固定性,决定了人类只能就地利用土地。 二、面积有限性,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 三、质量差异性,要求人们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确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 与布局,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 四、功能永久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了客观要求与可能。 1.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P5 一、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一系列土地问题的产生,譬如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 二、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要求人们在确定土地利用方向时一定要进行详细勘察,做出长期周密的土地规划,决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更。 三、报酬递减的可能性,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增加投入时,必须寻找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适合度,确定适当的投资强度,并不断改进技术以便提高利用效益,防止报酬递减现象的出现。 四、利用后果的社会性,要求任何国家都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的规划管理、监督和调控。 第二章 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措施。P31 一、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使制定的规划有法律保障。 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全国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向、结构和改良措施,使之既能满足 农业需要,又能提供非农业场所。 三、改革完善土地使用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市场。 四、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防止耕地流失。 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P34 一、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即首先要要保证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用地。) 二、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坚持资本集约与劳动集约型相结合,又 必须保有一定面积的耕地,努力扩大耕地。) 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要求因地制宜、集中连片,便于管理和分工。除种植 最适宜的作物之外,同时要尽可能的各类农作物;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增加经济效益。) 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五、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协调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章 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阶段分析。P46-55 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阶段分析: 在第一阶段,平均报酬处于递增状态,从而增加劳动投入能带来总报酬更大比例的增长,因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102条)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C)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B )。A、质地B、所有权形式C、经济用途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21.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2.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叫做()。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3.土地所有制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是由()决定的。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24.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25.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26.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27.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有权 D、土地处置权 28.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使用制是由()决定的。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占有制度 29.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30.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31.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32.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A、农民 B、手工业者 C、地主 D、商人 33.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 A、地主 B、佃农 C、自耕农 D、农奴 34.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 A、管理费 B、使用费 C、地租 D、以上都 是 35.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 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 A、自然——历史综合体 B、自然——地理综合体 C、自然——经济综合体 D、自然——政治综合体 36.可以作为土地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37.人类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38.在奴隶社会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A、奴隶 B、奴隶主 C、农奴 D、商人 39.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资源的是()。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40.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41.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客观要求与可能的是()。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42.以下属于土地自然特性的是()。 A、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B、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C、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D、面积有限性 43.以下属于土地经济特性的是()。 A、面积有限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44.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是()。 A、位置固定性 B、质量差异性 C、供给稀缺性 D、功能永久性 4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A、土地的经济供给 B、土地的自然供给 C、土地的需求 D、土地的使用 46.《人口论》的作者是()。 A、亚当·斯密 B、马尔萨斯 C、李嘉图 D、穆勒 47.《新人口论》的作者是()。 A、马寅初 B、马尔萨斯 C、李嘉图 D、穆勒 48.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叫做()。 A、土地利用的生态目标 B、土地利用的环境目标 C、土地利用的经济目标 D、土地利用的社会目标 49.支配土地从一种用途转向另一种用途的土地利用经济学原理是 ()。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15、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 16、土地可持续利用:既指满足当代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同时也不损害当代人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它利益。 17、土地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下,用于农业生产的全部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8、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即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19、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地役权 2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 2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