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拉观在企业中的应用

推拉观在企业中的应用
推拉观在企业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学习报告

作者田文羽

院系电子商务学院

专业电子商务

年级2005级

学号2290405118

课程名称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课程号5190201

任课教师王晓晶

《推拉观在企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供应链推拉观模式 Dell

内容简介:

根据供应链的推动力来源可以划分为“推式(push)”供应链和“拉式(pull)”供应链两种。“推式”的供应链管理,管理的出发点是从原材料推到产成品、市场,一直退职客户端;“拉式”的供应链管理,管理的出发点是以客户和客户满意度为中心的管理,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管理。在整条供应链中推式和拉式的相交的节点叫做“配置点(decoupling point)”。Dell公司较好的采用了“推式”和“拉式”相结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效益,成为很多公司学习的榜样。

一、推拉观简介

根据供应链的推动力来源可以划分为“推式(push)”供应链和“拉式(pull)”供应链两种。“推式”的供应链管理,管理的出发点是从原材料推到产成品、市场,一直退职客户端;“拉式”的供应链管理,管理的出发点是以客户和客户满意度为中心的管理,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管理。在整条供应链中推式和拉式的相交的节点叫做“配置点(decoupling point)”。

传统的供应链一般采用“推式”,要求按照企业计划为核心,按照计划来配置资源,由于是企业单方面的计划,所以经常造成企业的大量库存。现金流行的供应链一半采用“拉式”供应链,这种模式源于客户需求,即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进行产品的配送,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的库存和成本。

二、Dell公司的推拉式供应链策略

Dell公司较好的采用了“推式”和“拉式”相结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效益,成为很多公司学习的榜样。

Dell公司的特点是其以直销模式给客户提供多样化可定制的产品,并且对比其他的个人电脑制造商如 IBM、HP,Dell的另一个优势是能够保持一个较低的库存,一般为4天的库存,即一年的库存周转率为91.25,而大部分同行业企业还在追求超过10的库存周转率。对于个人电脑这种更新率很高的产品来说,相差这么大的库存周转率可以降低库存风险,带来很大的成本优势。DELL公司这些优势正是建立在其按单定制供应链的基础上的,其理念就是:“我们只有当拿到订单后才会生产”。

DELL供应链的理念是Buy-to-plan和Build-to-order,Buy-to-Plan说明不同于生产过程的按单定制,采购零配件并不是在收到订单后才开始,而是会提前做计划,这样就缩短了满足顾客需求的提前期。这里 Buy-to-Plan是一个推(push)的过程,而Build-to-order 则是一个拉(pull)的过程,而两者的结合点即配置点就是Dell供应链中的供应商物流中心(Supplier Logistic Center: SLC或Hub)。

只有当零配件进入Dell工厂以后,才成为Dell的库存。而工厂的生产计划者每天根据订单量制定需从SLC里面pull的零配件数量,这就是为什么DELL能够保持低库存的原因。而让供应商为Dell通过SLC分担库存依靠的则是Dell一套强大需求计划机制,否则,供应商承担过高的库存费用和风险,整个供应链合作是不能达成的。

但是Dell公司的供应链并不是完全按客户订单拉动的供应链,而是需要需求计划支撑的,即推的观点,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需求计划制定的好坏的。DELL公司的需求计划机制可以分为战略、计划和执行三个层次,每一层由上一层驱动,互相影响。战略层和部分计划层一般时间段比较长,是全球性的,而部分计划层和执行层时间段较短,是区域性的。

收入计划,是一个两年的财政计划,每个季度会更新一次;总销售计划则是市场部门为实现收入计划而确定的销售计划;这两个计划属于战略层。计划分为不同层次,以年度为单位制定总计划,根据年度计划和无聊清单制定物料需求计划,采购人员每周根据年度计划向供应商下订单,为了便于管理层的执行和监督,还设置了周计划。

在执行层,采购人员需要每天查看SLC的零配件数量,其衡量指标为库存可销售天数(Daily Sales Inventory:DSI),DSI根据SLC里面的库存以及预测日需求量计算出来,正是通过战略层、计划层和执行层的配合,Dell公司成功地做到了用较小的库存快速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在PC行业中脱颖而出。值得一提的是,Dell公司这种内部之间和内部与外部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一套强大的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信息共享、协作。

三、结论

“推”这一理念所包含的一整套需求计划体系正是市场需求管理方法的体现,正是通过“推”和“拉”这两种理念的结合,Dell公司成功地将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结合起来。同样,在Dell的例子中,供应商联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保证及时供应、分担库存风险是Dell对供应商的要求,也是供应商对Dell信任的体现。由于PC业产品目前已经趋于成熟,然而回顾PC行业的发展,其产品设计同样是朝模块化和差异延迟方向发展的,这样才能以更快的响应速度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

实施这种供应链方式需要做很大的投资在产品、供应链流程、服务等方面的重新设计以及培训员工等方面,所以企业在决策是否实施时候,应该根据自身所处行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产品的特性进行分析;主要应该从市场需求管理、产品设计和发展供应商联盟三个方面考虑实施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 2 页,不能加页) (一)理论价值 (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 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 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借助 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 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 有着明显体现。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其创作为翻译提 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 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自译者的自译行为及其自译作品,目的在于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并揭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 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 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 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 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 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 Grutman( 2004)、Popovic( 1976)、Whyte( 2002)等学者。其中 Grutman 的定义不仅“准确” ,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 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 ,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 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 1995)、 Beatson ( 1999)、 Scheiner ( 2000 )、 Liberman ( 2005)、 Trzeciak ( 2005)、 Hokenson & Munson ( 2007)等。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 ( 2007)将自译文本和 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 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①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 复兴时期( 1100-1600 )、近代时期(1600-1800 )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 )等三个发展阶段。 ②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 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 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③从“作者中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 的现状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800字以内)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出发,探索最大程度实现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创新模式和对策。本课题的研究拓展了信息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体系和内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补充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理论研究。 在实际应用方面,面对当前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信息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课题通过借助高校和企业开展协同创新计划的良好契机,对相关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进行数据调研,总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经验和不足,探索提升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对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深度科技信息服务,以适应文化和经济强省建设的需要。可以说本研究既有助于促进我省区域社会发展创新,同时对促进科技信息服务业乃至拉动我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2、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企业、政府、知识、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信息服务仍存在诸多问题,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严重影响了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目标,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信息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信息贫困、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当前国内教育、科技信息资源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文化机构,信息资源辐射、服务到企业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成效不够显著,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国外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一直走在前列,给我国的信息服务均等化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总的来说,在国家积极开展协同创新的背景下,目前已有研究对于公共服务体系视野下的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揭示有限,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是影响不同地区信息均等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应当从信息服务均等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有必要探索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信息服务均等化的问题。 B表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1000字以内) 1、研究目标:本课题拟通过考察当前在高校和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背景下河北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信息服务行业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服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科技信息服务领域均等化的实现机制和对策,进而以协同创新计划为契机提升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程度,最终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经验借鉴。 2、研究内容:(1)阐释了协同创新的内涵和发展情况,强调科技信息服务离不开面向用户的服务观念创新及服务模式创新。信息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

首页理论研究应用实践

首页理论研究应用实践 网络教育游戏评价量规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008-12-11 14:06:04 作者:范云欢崔金英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浏览次数:19 网友评论 0 条 摘要:目前网络教育游戏评价量规的研究还不能够全面地评价一款网络教育游戏,因此本文着力于从游戏性、教育性、技术性三个维度建立网络教育游戏的评价量规,对网络教育游戏进行合理的评价,为其在运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参考。同时运用本量规分析若干典型游戏案例,以期促进网络教育游戏的运用状况。 关键词:网络教育游戏;评价量规;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6-0010-03 一、引言 网络教育游戏是指以教育而非娱乐为目的、带有某种教学功能的基于互联网的游戏。它能够让学习者愉快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合作、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网络教育游戏的开发和运用,需要有合理的评价机制的支持。目前对于网络教育游戏的评价量规还比较少且评价指标不够明确。因此本文着力于建立网络教育游戏的评价量规,对网络教育游戏进行合理的评价,同时分析若干典型案例,以期促进网络教育游戏的运用状况。

二、网络教育游戏评价量规的研究现状 笔者将国内外网络教育游戏评价量规及其相关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做了分析与评价,分析结果见表1。 目前对于网络教育游戏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网络教育游戏的教育价值,设计开发理论以及评价研究,而关于教育游戏的评价研究还比较少。 三、网络教育游戏评价量规的设计与开发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关于网络教育游戏评价量规的研究并对其价值与不足之处的评价,笔者将从三个维度,15个因素来编制网络教育游戏的评价量规。

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历程.doc

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历程 涂湘波,陈有志,湖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1引言: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的辩证思考 进入21世纪,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研究又逐渐昌盛起来。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发现从2000年到2007年底止,关于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研究的论文就高达60000多篇,比前20年发表的论文还要多50% !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研究进入了一个真正的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这一时刻,回顾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历史与现状,重新梳理学术研究脉络,探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图书馆事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对于分析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究竟是理论联系实践”还是理论脱离实践”,具有现实的意义。 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来分析:图书馆学应该和其它科学活动一样,都由基础研究(形成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形成应用理论)和开发研究(形成应用技术理论或开发理论)三个部分组成,从而形成上述三个不同层次,而每一个层次其目的和作用各不相同。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 目的和历史任务,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及其与相关学科的结构关系以及在整个人类科学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科学思想和学科发展方向,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的社会性质、职能、形态、历史、现状和未来及其发展规律等等。其中纯基础研究内容包含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目的和历史任务等等,而定向基础研究包含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的现状、未来及其发展规律等等。 图书馆学应用研究是在图书馆学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把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到 实际工作中去,致力于解决图书馆实际工作中提出的理论、技术方法问题,使理论服务于图书馆实践,指导实践。应用图书馆学的内容即包括研究图书馆工作的环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docx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 摘要: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中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研究亦取得了重要实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共同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但共同缺陷是将欠发达地区广大传统农村和初步工业化的农村地区排斥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视野之外。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城市区域创新;农村区域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8)08 ― 0021― 05 对区域创新系统 (体系 )主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国际国内状况作一粗线条的陈述,归纳人们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并将它引入经济增长的分

析。英国的库克则是最早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理论和实证研 究的学者。通观库克等几十位学者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为: 1 提出了区域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库克 (1998)认为,区域创新就是“区域成功地利用新知识”。 1996 年,库克等人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 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 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加拿大 Doloremx(2002 ,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 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 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 产生、利用和传播。 2 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的构成。魏格(Wiig,1995)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包括:进行创新产品生产 供应的生产企业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进行创 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 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3集群布局――勾画了区域创新的空间结构。佩鲁的 增长级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和集群理论表明:创新型企业 或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是区域创新空间结构的常态。波 特(1990) 认为,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

员工满意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54404648.html, 员工满意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作者:王强 来源:《上海企业》2014年第05期 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一个满意度高的员工,会是一个高效率高产出的员工”。基于这个假设,在日常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满意度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普遍推广。 一、概念由来 对员工满意度的理论研究,至少可以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有两件与之直接相关的工作。其一,著名的“霍桑试验”,开始研究员工的心理状态,但在该试验中没有使用“员工满意度”这个名词,而是用的“情感”;其次,霍波克尝试用四个简单的问题,来评估员工的总体满意度。在此之后,员工满意度的研究得到全面的展开,研究论文和实践成果层出不穷,各种观点也是百家争鸣。 二、评估方法 一般来说,对员工满意度进行的研究或评价,大致会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将员工满意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另一个是对员工满意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解研究。这两种方法并非完全对立,只是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更关注整体,以上文提及的霍波克为最典型;而后者在分解研究之后,往往也会进行汇总整合,从而再得到一个整体满意度评价。与此同时,这两种方法之间,也有一定的时间先后和传承关系。早期的满意度研究相对比较简单,更关注总体满意度;但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如果不对满意度进行分解研究,是非常难以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其内在逻辑关系,也就很难以对总体满意度进行相对科学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对员工满意度的研究,不能仅仅是一种理论研究,而是需要应用于实践。只有对员工满意度进行更科学的分解研究,才可能获得进一步提高员工满意度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现代的员工满意度研究中,往往是既有总体满意度研究,也会有各个分项的研究。 对员工满意度的研究,往往是将量化与非量化的方法相结合。从评估的角度来说,需要做更多的量化研究;从改善和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实践角度来说,则需要结合一些非量化的方法。而对员工满意度进行评估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从整体,到分解维度,再到整合汇总的不同阶段。在1935年的霍波克经典四问题之后,1967年,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编制了著名的“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这一问卷有两个版本,其中长式量表共有120个问题,分成了20个大项,较为完整;而短式量表则只需要对每个大项进行回答,从而加权平均得到最终得分。MSQ基本上完成了从单纯的总体满意度向总体/维度满意度相结合的过渡。1969年,Smith等三人进而形成了一个更科学的评估框架,“工作描述指数。这一评估方法将员工满意度分解成五个维度,分别是工作总体情况,薪酬,职业发展与提升,上级管理和监督,团队与同事。这一调查评估方法,在以后的员工满意度研究中受到普遍欢迎,得到了广泛应用。

工业园区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实践

第二章 工业园区理论及概念辨析 第一节国内外工业园区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一、国外工业园区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一)国外工业园区发展理论 1.产业区及新产业区理论 产业区理论是以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产业集聚理论为基础的,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890)中将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中现象,叫作“产业区”。马歇尔探讨了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和动力机制,他强调通过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引起的外部性导致整个产业平均成本下降,他将产业区的集聚归结为企业追求外部经济规模,即企业层面的规模报酬不变,社会层面的规模报酬递增。这种规模效应主要体现在市场、劳动力等方面。在此基础上,马歇尔的最大贡献是重点强调了产业区内产业集群特性,发现了产业集群带来的“新鲜的产业空气”。遗憾的是,以外部经济性为基础的产业区理论由于缺少严格的数理表达方法,而被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派所忽略,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胡佛将聚集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产业区理论才再次引起学者们的注意,而此时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学园、法国的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加拿大的“北硅谷”、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等园区的成功也为产业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验场地。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人类进入了20世纪70年代,在传统的工业化地区遭受世界经济危机打击出现衰退的时候,在意大利东北部经济却呈现增长势头。这些地区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结构以新兴手工业为主,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企业之间由于互相信任使有稳定协作关系的网络十分发达。由于这个地区有数量众多的工业小区,且每个都有与马歇尔产业区类似的特征,又由于这些地区为新兴产业区,故又被称为新产业区。1977年,意大利社会学家Bagnasco首次对新产业区现象进行了研究,随后意大利另一学者Bacat-tini于1978年明确提出了新产业区的概念。定义为:“新产业区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围绕新产业区这个概念,许多学者进行了扩展分析与验证,后来新产业区概念从欧美引入到发展中国家,但之后对新产业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园区上,使得科学园区的概念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讨论[7]。随着科学园区基本概念的建立,研究方式也随之由经验观察向规范化研究发展。对新产业区的研究,至今仍然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前沿。 不论是马歇尔的外部经济,还是新产业区的新特点,这都是工业园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产业区及新产业区理论也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理论。 2.韦伯的聚集经济理论

浅议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在工作中的实践方式

浅议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在工作中的实践方式 上海办企业处刘海 近来,审计科研机构对加强国家审计理论研究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着重关注了理论研究在当前国家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理论研究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国家审计的理论研究中应当关注的方面。笔者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了国家审计中理论研究在工作中的实践方式和过程。 一、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关键点在于实践 理论研究与国家审计行为实施之间是同一关系,互为一体;实施国家审计即是理论研究的过程,是理论知识的技术性应用过程,二者不可分割。上述论断实际上是理论来源于实践,进而指导实践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从本质上阐明了理论研究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导作用。 (一)、实践过程关注的是审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理论是为了总结实践所获取的经验并用来指导实践的发展,国家审计工作作为一种政府管理职能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考察国家审计的宏观考量、审计数据收集、审计数据分析和审计结论形成的全过程,审计工作中的每一步骤都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由此可知,理论研究与国家审计行为实施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审计工作中理论研究重要性的直观表现,审计工作的推进有赖于理论的不断创新,而理论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当前各项审计工作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因此,思考国家审计中的理论研究问题,笔者认为应当着重于审计工作中的实践升华,以审计项目中所面临的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关注理论研究在审计工作中的实践方式和方法。 (二)、理论研究以审计工作的实施为载体

有观点认为,国家审计的实施是一种应用对策研究,而应用对策研究是以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点,只有基础理论扎实,把握审计领域的前沿创新,才能提出科学严谨的应用对策。国家审计的理论研究是涉及了社会经济中广范内容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而国家审计的实施是以实证调查的方法对各领域进行理论应用研究的过程,这些从国家审计的总体层面上观察的基本情况是前述观点的现实基础。但是,基础理论是指导工作的普遍原则,不具有针对特定问题的适应性,只有通过工作中的反复实践,才能进一步地将基础理论延伸具化为应用对策中的线索,所以,审计理论研究必须以具体审计工作的实践为载体,即建立在审计工作中每一份工作底稿的形成过程上。因此,国家审计中的理论研究要从宏观层面分解到具体的审计实务操作中,要将理论分析的过程具化为审计项目的完成实施过程。要在实践中融入理论研究的过程,就要分析现在审计实践过程中理论研究欠缺的原因,发现贯穿审计过程的理论线索,有针对性地设计可行的审计方案。 二、制约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实践的现实条件 (一)、审计人员个体的知识储备无法涵盖国家审计涉及的内容 有研究者提出,审计人员要深入研究理论,关注和研究基础理论前沿和应用创新,提出具有前瞻性、时效性、建设性、创新性和价值性的审计意见才能提升国家审计成果的作用层次和价值转化。当前审计工作中,审计一线的人员大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财会、审计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非常精通,但是对被审计单位所涉及的业务领域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这是由于目前国家审计的对象常常是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国家管理各个部门的具有规模大、业务复杂等特点的特大型企业、政府职能部门、金融管理部门等单位,而从事国家审计的人员大都按照交叉审计的要求经常跨领域、跨地区、跨行业在三至五个月内执行审计任务。从审计工作现状来看,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甚至应用创新,在短期内是很难做到的,而长期积累所需的时间又无法应对国内经济政治高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