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中西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中西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礼貌是各社会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普遍推崇的一种社会美德,它也是维系人类和谐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了解并研究中西礼貌原则差异对减少双方误解, 交际顺利进行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礼貌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 但关于礼貌语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角度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一)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早在20世纪50年代, 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 Goffman) 就从戏剧的观点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贾玉新,1997),建立了礼貌模式。他认为, 人们的行为分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二种。“脸面” 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 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很显然,“面子功夫”是作给其他人看的“前台”行为。Goffman 同时指出,面子对于每个人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人们在交际中都很关注的重要因素。面子的需求是相互的,一个人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办法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20世纪60年代,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 (1975)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 该原则认为人们在所有会话中都应遵循质量, 方式和相关的四个准则。合作原则提出后, 针对人们在会话中时常出现的故意违背某一准则的情况, Grice又增加了一条会话含义与之补充。然而, Grice 的会话合原则与会话含义仍不能对语言本身的意义和语言的言外之力做出充分的解释。https://www.360docs.net/doc/444492823.html,koff (1972,1973,1975,1977)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礼貌三规则:

规则一:不要强加于人;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势和地位不均等的场合, 如学生和老师, 雇主和雇员之间;

规则二:给对方留有余地和空间;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力地位平等, 但社会关系不密切的场合, 如商人与顾客;

规则三:增进双方的友情;适用于好友, 恋人之间。https://www.360docs.net/doc/444492823.html,koff 的礼貌准则由于提出较早, 在范围上, 系统性上都较为笼统, 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Brown 和Levinson1978 年提出了影响深大的“面子论”。他们认为:如果人们在交际中要互相合作, 那么, 说话时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进行合作,即每个人在交往中的面子要靠对方给予或保留。由于面子在受到威胁时人们会设法保住自己的面子, 而且会在保留自己面子的同时又威胁着别人的面子。所以, 在交往中为了给自己面子, 也为保留对方的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语言。Brown 和Levinson 还将面子分为正面子(positive face) 和负面子(negative face), 前者指人们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许, 后者指人们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或受到干预、妨碍而使自己感到丢面子。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 1983) 将语用原则分为“人际修辞”(interpersonal rhetoric) 和“篇章修辞”(textual rhetoric)两大类, 他的“修辞” 指的是交际中有效的运用语言, 它由交际双方所遵循的原则和准则组成, 准则是原则所包含的较具体的范畴。而礼貌原则则属于人际修辞的范畴。利奇根据英国文化特点提出了6 条礼貌原则, 分别为:

(1)得体准则(tact maxim):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使自身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损最大。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虚准则(modest maxim):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对别人的反感;尽量增大对别人的同情。 Leech 的礼貌原则有两大贡献: 一是明确指出区分礼貌与不礼貌行为的标准;二是指出礼貌行为既是一种非对称的行为, 又是一种对称的行为。Leech 提出, 礼貌原则可以和Grice 的合作原则结合起来, 解释人们的某些交际行为。比如故意违反量准则、质准则或相

关准则, 拐弯抹角, 不直抒其意等。对此, Grice 的合作原则无法解释, 但礼貌原则却能给予完满的回答, 即人们有时为了不伤及他人的面子, 做出对他人不礼貌的行为, 会以会话含义形式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对方。Leech 认为, 礼貌原则不但拯救了合作原则, 而且还为反语原则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在数千年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规范和礼貌原则。中国学者在吸取Leech 提出的礼貌原则和Brown &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 更多地是从礼貌的文化特征层面入手, 深入研究汉民族独特的礼貌现象, 并提出了更符合汉文化的礼貌原则, 如徐盛桓(1992) 在他的礼貌原则中修正了Leech 的礼貌原则, 用“通常倾向于”等字眼替代“最大”(Maximize) 和“最小”(Minimize) 等词,对礼貌的得体性有所考虑。另一位学者L. R. Mao 比较了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后提出了“相对面子指向的构想”(the relative face orientation construct)。这种构想基于这样的假设:面子是一种每个社团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公众形象, 这种公众形象便表明了一种潜在的礼貌指向,礼貌要么指向一种理想的社会同一性, 要么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这种礼貌的指向, 就是一个特定社会中面子的独特内涵。何兆熊(2000)认为, 西方文化中的礼貌, 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 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 这是中西方礼貌内涵差异的本质特征。

我国语言学家顾曰国(1992)在回顾了礼貌这个概念在汉文化中的历史渊源后, 提出了制约汉语言语行为的五种礼貌准则:

(1)称呼准则:即用适当的称呼问侯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是“上下有异, 贵贱有分, 长幼有序”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应。使用恰当的称呼语被认为是最起码的礼貌原则。

(2)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要“抬”,要“尊”。以及尊称他人或相关的事物。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也体现了汉文化中的谦虚品德。

(3)雅言准则:出言高雅, 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仍然是“先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这一原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和自身的文化素养。

(4)求同准则:这与“脸”、“面子”有关。所谓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 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赞同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的“尚同” 或“恭敬不如从命”的礼仪。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利益。在言词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这个原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 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 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的传统思想。

二、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对比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 由文化决定的礼貌原则在理解和使用上也表现不同。(一)中西礼貌原则的共同处。从Leech 的礼貌原则的提出到目前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曾有人对其存在的普遍性提出疑问,并试图提出一些既能反映人类礼貌本质,又能符合本民族习惯的礼貌原则,但迄今尚无更好的原则能达到Leech 礼貌原则的高度,给各国大部分学者赞同。从跨文化的角度上来讲,Leech 的六准则仍带有一定普遍意义。把六原则与顾曰国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礼貌五准则相比较,不难发现,两者都是对人类言语行为礼貌的概括,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兼容性和普遍性。两者都是other-oriented。根据惠(benefit)和损(cost)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礼貌交际的核心是注意到人们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因而这两者都是“投其所好”,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对别人胃口。它们都是达到交际

的“社会目的”(social goal)的手段,而这样做恰好也是为达到交际的“真正目的”(personal goal)扫除障碍。

(二)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前面所讲的礼貌原则的普遍性,它尽管在较大程度上对礼貌现象进行概括,包含了不同民族文化中的礼貌共性,但具体到每个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同一民族,文化中不同的群体或个人对礼貌原则认同的差异性,礼貌原则的个性便凸现出来了。

(1)礼貌的内涵差异。中国是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 礼貌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的礼貌与传统的礼治紧密相连,“礼义者, 治之始也”(《荀子·王制》)。礼用来指谓礼制。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周礼》《礼仪》《礼记》总称“三礼”,是先秦以前典章制度的集大成。从欲望到社会等级差别,从等级差别到欲望的满足,最后到治,这就是礼的产生以及社会功能。在传统上以差序格局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并以群体取向和他人为主要取向的中国社会,礼的精神就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上下有义,贵贱有分, 长幼有序, 贫富有度,

凡此八者, 礼之经也”(《管子·五辅》)。这里明确指出了礼就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礼不仅维护了社会传统秩序, 还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言行, 从而协调了社会上各种关系和矛盾, 维护了社会的统一和稳定。现代的“礼貌”与古代的“礼” 有很大的差别,同时也有很多的联系。礼貌不再是作为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准则,而是作为不分差别,供人们效仿的行为规范。“礼貌”是恭敬有礼之意。礼貌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告子章句下》里,“礼貌未衰,言弗行之,则去之”。“礼”在古代也用来意谓现代意义的礼貌。“礼,敬也(《墨子·经上》)。”对礼貌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礼记》。中国礼貌的自卑尊人是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礼记》里就贯穿了这样的一个思想。英语中的礼貌可以追溯到15 世纪,一个礼貌的人具备“文雅,诚恳的礼貌品质(of refined courteousmanners)”。“礼貌” 与上层社会的行为规范紧密相关,因而有“礼貌社会(polite society)”这一说法。在西方,基督教和古代哲学对人们的生活,特别是言语行为影响极深。基督教所倡导的平等,所崇尚的个人主义对人们的言行起着决定作用。在《圣经》中, 耶稣宣称家中所有的成员都是平等

的,孩子们可以反驳他们的父母。基督教也强调语言的功能。对于基督教徒们,语言不是空谈,而是上帝给每个人的礼物。语言驱使了人际间的交往。基督教徒们还相信上帝就是依赖《圣经》中的语言将自己呈现在众人面前。因此, 西方人极其重视用语言来体现个体,用语言来体现上帝所赋予他这个个体的存在。Fraser (1990) 把礼貌解释成“社会准则观(social normview)”,并把礼貌等级化,分为“一级礼貌(first order politeness)”和“二级礼貌(second order politeness)”。美国教士,知名心理咨询家Dr. Norman Vincent Peale 把礼貌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归纳。比如,强烈的公正意识(a strong sense of justice),理解别人的心情(a quality that enabl es a person to see into the mind or heart of someone else),不管社会地位高低或是作用的大小,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the capacity to treat all person alike, rega rdless of status or importance)。

(2)礼貌语用的差异。汉文化和英美文化都有其常用的称谓形式。一般说来,在汉文化中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务、职业、性别、年龄以及谈话场合、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才能找出符合称谓准则标准的称呼语。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称谓词+姓,如称Mary Brown 为Miss Brown。名, 如Mary。在所有文化中,modesty 被看作是礼貌的表现,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遵循谦虚准则时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当人们受到赞扬时,讲英语的人都说“thank you”以表示接受,他们认为,欣然接受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因而是礼貌的。汉文化交际者听到赞美后往往贬低自己, 常常说“哪里, 哪里”“我做的很不够”以及“这是我应该做的”。然而在英美文化中这种答辞往往被看作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 使英美人感到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认为中国人不讲礼貌, 这是因为在英美文化谦虚准则中, 人们通常采取转移或降低对方的赞美而不是直言否定对方。中国人在言语交往中讲究赏脸,避免丢脸,要给面子,要顾全面子。中国人往往用礼貌作为语用手段,力求和谐。当不得不使用有伤面子的言辞时,采用的策略往往是先肯定后指出不足或赞同,后摆出分歧这就是所谓“求同”。英美文化中的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同汉文化中

的求同准则有很多相似之处。两种文化都认为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对方的“面子”,但两种文化求同的方式及表现形式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汉文化的赞扬既包括上对下、长对幼的赞赏, 也包括下对上、少对长的肯定等,但赞扬的方面主要是人们的才能人品、修养道德等。然而,英美文化中的赞扬却无所不至,无所不包。另外,汉文化中的赞扬大多采用先褒后贬模式,即先赞美对方,肯定对方的成绩后再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英美文化的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体现了有话直说的文化观念。在德言行准则方面汉文化中的“德”是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多对他人的益处,这同英美文化中的策略准则大体一致。汉文化中的“言”是指尽量减少自己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多自己得到的益处,这同英美文化的慷慨准则大体一致。如帮助别人得到别人赞扬后常说“没有什么, 这是我应该做的”、“一点小事,举手之劳” 等。而在得到别人帮助时常说“太感谢您了”、“不好意思,浪费了您这么多宝贵的时间”等。英美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对于别人的感谢常说“You arewelcome”、“It's a great pleasure to do so”、“I'm very glad to help you”。同样,对于别人的帮助也极大地表示感谢,如“Thank you very much f or your help”。但对于汉文化中的交际者所说的“It's my duty to do so”、“I'msorry to havewasted a lot of your time”,英美人士却不知所措,因为这种方式的感谢在英美文化中是不存在的。

三、礼貌差异的成因

中西礼貌语用差异虽然是文化交往中的显性表现,但决定这些差异的是那些较为隐秘和深刻的、以文化特质、思维模式和民族性格为核心的隐性因素。一个民族的文化相异于另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关键的地方是思维方式,因为一个民族的典型思维方式往往是一切精神文明产生的基础。纵观中西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它们的差异集中体现在整体的思维定势和个体的思维定势及群体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中华民族有机整体的思维定势是基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哲学基础之上。“天人合一” 观,

这种圆式思维模式不仅成为中国文化的终极指向, 也为中华民族思想意识上追求整体、笼统、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打上深深的烙印。在西方文化中,天人相分、二者对立,因而西方人是线性思维,重分析、重逻辑、求准确、崇拜个人主义, 追求自由和差异, 求变、突破常规是他们的精神动力。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思想和价值取向的指导下, 汉民族培养起顾全大局、物我两同的处世观, 强调人际交往中的“和合精神”和“变己适应”策略。西方文化的个体思维定势基于天人相分的宇宙观,认为人与自然, 物质与精神,人与神乃至世界万物都是二元对立,一切二分的,强调事物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中才能存在。人只有个体自由,个人奋斗,不断探索世界和未知才可以自足。

参考文献:

[1]礼记.[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2]管子.[M]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1987.

[3]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外语学刊,1992.

[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

[6]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J].外国语,1998,3.

[7]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Brown,P and S.C.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作者简介:胡朝霞(1972-),女,湖南省衡阳市人,湖南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语用学、认知语言学。

来源:《琼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语言学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 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但Brown&Levinson 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实施消极面子的方略主要有:最低限度地推测别人的需求和兴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给别人以充分选择的余地。比如向别人建议时,可能会说“I’d enjoy going out for coffee,but I imagine you are very busy.”实施消极面子的所用方略的关键是不强加于人,使对方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行为大都是威胁面子的,有时威胁积极面子,比如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表示反对,抱怨或指责他人工作干得不好,有时说不敬的话或忌讳语电是对积极面子的威胁,这是因为说话者不顾及他人的社会价值。有时一些行为会威胁消极面子,比如命令、请求等,如果对方按照命令或请求去做,就等于他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了阻碍,受到了别人的强加。为了避免或减少对面子的威胁,并使正常交际进行下去,说话者要为自己和对方的面子做出一定的努力,这就是礼貌。 2.中国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 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 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 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 (二)西方文化概况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 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 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

中西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44492823.html, 中西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差异 作者:吴小青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10期 [摘要]礼貌用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本文探讨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礼貌原则。 [关键词]文化;礼貌原则;礼貌用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14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69 [本刊网址]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444492823.html, 一、引言 “语言和文化是两个关系密切的结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语言使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播,文化又影响和渗入语言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语言反映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制约。”由此可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因素从各个方面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其中最重要的反映之一就是语言使用中的礼貌原则。“礼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表明对他人的关照,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准绳,其目的是反映或实现社会或人际间的语言关系,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际间的冲突,避免僵局;是人类各民族,各语言的共性”。因此,礼貌用语体现了社会文化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也体现了不同文化习俗对言语交际的制约,以及对礼貌的重视和理解,最终也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对民族文化差异的尊重。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以英美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这主要通过个人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出来。 西方文化被称为“个人价值至上文化”或“个人主义文化”。个人主义表现为自我主动性、自我独立精神、自我表现力等方面。对于西方人来说,自我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个人成就、个人主权以及个人自由被视为美德而加以颂扬和推崇。他们崇尚“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追求自由竞争,平等自立。行事风格“突出个人,以个人为中心,言谈举止,办事风格,只要不妨害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被不同的民族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而礼貌用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工具,应该被学习者认识和了解。本文列举了一些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礼貌行为的差异,尤其是从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道歉、对赞扬语的应答五个方面的异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引起注意以运用于实践,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 A Brief Talk about Different Politeness Principle of Cultural Exchange Abstract:Language as a tool for cultural exchange, has been given the different ethn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urtesy as a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particularly in the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by learner. This article lists some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five aspects including addressing, greeting, acknowledgement, apology and response of the compliment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applying practice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principle; appellation;greeting; acknowledgement;apology;response of the commendation 语言学习的范围很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法学习,还要注重母语与外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礼貌以言语行动所表现的谦虚恭敬,广泛体现在各种语言中,但是由于民族形成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人们对礼貌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见解。礼貌原则所维护的是“面子”(face)。但中西方文化中对于“面子”的认知因历史、社会、宗教等原因不尽相同。汉文化中因儒家所倡导的“中庸”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时更注重维持个体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希望获得赞同、夸奖。而西方文化因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主张个性解放,注重个人自由,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上更偏向于个体独立,不受外界干涉。礼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礼貌的内涵和意义却是因文化而异的。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同时,为了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一定要对文化差异有所认识,以免引起误解。 一、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一)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任何交际都是为了沟通,它是交际主体共同实施完成的动作,但是任何主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美国语言学家Grice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只有交际双方遵守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否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造成双方的误解。他提出的合作原

(英语毕业论文)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最新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2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3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4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5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 6 《占有》中维多利亚时代女权主义者的爱情观分析 7 美国梦的破灭——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解析 8 会话含义理论在法庭话语中的运用 9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 10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11 浅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叙事时间 12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3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4 从《牧师的黑面纱》看霍桑矛盾的宗教情结 15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 16 浅析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纠错” 17 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8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 1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⑦⑨⑨⑦⑤⑦⑨③⑧ 20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开题报告+论) 21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22 跨文化背景下中德谈判方式的比较 23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24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25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 26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27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28 从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29 从《一间自己的屋子》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意识 30 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31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32 An Imitation of the Primitive Society: Evil of Human Nature in Lord of the Flies 33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34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 35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意象传递研究 36 浅析语用预设在广告语中的运用 37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 38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39 论《月亮宝石》的现实主义手法 40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 41 海明威的矛盾性格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跨越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的企业文化模式

导言: 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科学研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正在引起企业家的普遍关注,这就是跨越中西方文化间的企业文化如何来建立?或是说我们如何寻觅一种跨越文化的、可以使得不同民族互相交流与互相理解的企业文化模式。这种企业管理模式不但是反对全盘西方化企业文化模式的,也是反对所谓儒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它应当是在跨越文化差异障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汇与结合,并被中西双方共同认同和接纳、能够发挥两种文化优势的模式。 21世纪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这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其中企业文化的差距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挑战之一。我国企业如何成功借鉴西方成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探索适应中国特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减少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是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挖掘中西方文化中蕴藏的巨大精神财富,融会贯通中西方文化精髓,建立跨越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模式,有助于指导我国企业登上竞争决胜的制高点,对改善我国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 对于什么是管理,管理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则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而西蒙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总之,管理是最普遍的一种人类活动,是人类为了使社会生活有序化和提高效率的-种最基本手段。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对人或事的管辖或处理,都需要对参加某项实践活动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管理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的内容、方式、方法、制度、体制无不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同;不同时代的管理模式也因时代文化的特色而有别;即使同一个国家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会影响管理的风格。[1] 所谓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社会的产物,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文化,作为民族灵魂的体现,其深层表征为一种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并为某种价值信念的思想体系所规定。不同文化精神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显示出不同民族文化之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企业文化则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主题,上升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是企业员工在企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次,企业文化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并随着环境的变迁而丰富和发展;第三,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教育规律的科学揭示和反映,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的、独立的特征。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下,企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差异。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文化。正是从这种目标出发,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研究中,寻求一种共同的超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文化的要求日益强烈。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 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往往因为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是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首先让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合作原则。它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例1: A:你认为他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B:当然了,完全适合。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讨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一)

讨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一)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礼貌原则是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然而中西方文化价值、自我观以及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礼貌原则。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 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言语交际中的会话合作原则(c00pemtivenciple)。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其内容体现为合作原则的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英国语言学家IJeech于l983年在Gce的“合作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具体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1.actMa)【im)、慷慨准则(GeneIosh蜘m)、赞扬准则(AppmhtionMa)【im)、谦虚准则(哆Ma】【ill1)、一致准则(A脒IntMa】【irI1)和同情准则(lhyMaD 【ilTI)。尽管IJ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种文化,但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对各个准则的选取侧重会有所不同。顾日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于l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若将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日国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礼貌准则相比较,我们便会发现二者的共性即是各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都努力变得更加礼貌起来,都渴求自己能够被别人接受。我们在承认礼貌普遍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其相对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礼貌原则的运用和侧重有所不同。1.贬己尊人准则与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相当于汉语中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即以贬己来抬别人,指以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为准则。然而汉英礼貌原则由于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对于同样的礼貌现象会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反应。在汉语言文化中,贬己尊人准则是核心。在谈到自己或和自己有关的事的时候要“贬”要“谦”,而谈到听者或者和听者有关的事的时候就要“抬”要“尊”。“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是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汉语中经常听到“一点薄礼,略表心意,不成敬意”、“粗茶淡饭请海涵”、“鄙人拙见”、“不敢当”等类似的客套话,真正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来表示礼貌。西方社会的人们馈赠礼物时,会直接表达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得到对方喜欢、欣赏的希望,如“IthinkitUbeuset0y0u.”或“Ih0peyou’ulikeit.”出于礼貌,接受者会当场打开礼物表达自己的喜爱之心和感激之情。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存在很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说“anky0u”,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符合礼貌准则。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以示自谦。如“哪里,哪里”、“不敢当”、“我做的还不够好”等。而这种答辞在英美文化中却被看作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使西方人感到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认为对方不讲礼貌。因此如果按汉语思维习

高一作文:论中西文化差异作文1000字

论中西文化差异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

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完整版)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

试论会话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 一.会话中的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理论是理解自然语言的一种学识,它是由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中提出。这个理论提出,谈话的参与者都必须有把谈话进行下去的愿望。所谓成功的言语交际需要会话双方互相合作互相配合,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配合,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交谈者在交际中所遵循的那些原则和准则就是所谓的“合作原则”,即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 合作原则又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1)质量准则( The Maxim of Quality): A.不要说自已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B.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2)量的准则( The Maxim of Quantity):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实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3)关联准则( The Maxim of Relation): 说话要贴切。 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 表达要清楚 A.避免晦涩的词语 B.避免歧义

C.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 D.说话要有条理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在实际交往中,人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遵循这四条准则,甚至有时是故意违反这些准则。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人们故意违反这些准则中来,探究隐含在语言之下的那些言外之意,有时会达到幽默的效果,有时却会引起听者的误解,以至于有时说话者不得不额外的注以解释。例如在(1)对话中: 女孩:我漂亮吗? 男孩:你带眼镜的时候很漂亮。 在这个对话中女孩所期待的回答是:是的,你很漂亮。这样也遵守了合作原则。但偏偏男孩没这样回答,也就是说他违反了合作原则,所以令女孩产生了误解,她完全有理由这样想:“那就是说我不带眼镜的时候很丑了”。而男孩为了不让女孩误解,赶紧接着说“你不带眼镜的时候更漂亮。”以此来消除前句话有可能带来的负面的效果。 例(2)He is a machine. (3) Tom has wooden ears. 上面这两句话都违背了质量准则里的第一条,因为人不可能是机器,人的耳朵也不可能是木制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推导出特殊的会话含义。比方说,说他是个机器,可能是想描述“他工作努力”,“他只知道干活”,“他不理解女孩的心”等,视具体情景而定。而(3)则可能说他对音乐,或其他的能用耳朵来听的东西没有鉴赏能力等等。 (4)A: Where does John live?

中外礼貌原则对比

中西礼貌原则比较 摘要: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交际语言中所运用到的礼貌原则进行比较、分析,简要说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相通之处、和由于地方历史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一些不同。主要运用到了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Levinson的面子策略和顾曰国的礼貌准则。 关键词:礼貌原则、面子、礼貌准则。 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貌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而中国人向来又非常注重面子,所以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注重礼貌,给他人和自己留面子。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在Gricede 的“合作原则”后,提出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而礼貌原则可分为六条准则,分别是: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尽量多使自己吃亏;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在上实际的交流中,人们常常会因为某种交流目的而违背了“合作原则”,Leech认为,当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的时候,是出于礼貌的需要,所以才要表达的更为直接。 Brown和Levinson1978年提出的礼貌策略认为:礼貌就是人们为满足面子需 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着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而面子策略则又分为正面面子策略和负面面子策略,当说话的目的不一样时,采用的策略也会不一样。 在研究了现代的礼貌原则和中国古代的“礼”后,针对汉文化的礼貌特点,顾曰国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五条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自己相

【语言文化论文】英汉语言文化的礼貌原则对比

【语言文化论文】英汉语言文化的礼貌原则对比 摘要:礼貌是人类语言文化中的重要要素,它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种人类的语言文化中,其目的都在于最大可能地减少交流中的话语冲突。比较Leech的礼貌原则六条与顾曰国的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优雅准则,求同准则及德、言、行准则五个准则中体现文化差异,并加以运用,将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开展。 关键词:礼貌原则;相似性;差异性;跨文化交际 礼貌是人类语言文化中的重要要素,它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种人类的语言文化中,其目的都在于最大可能地减少交流中的话语冲突。三十多年来,随着语用学的快速发展,关于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礼貌”问题逐渐演变为一大研究主题,就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礼貌语用方面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最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基于语言表达的礼貌原则理论,是在国外语用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发展并完善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戈夫曼在其著作《AnchorBooks》(1967)中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建立了语言礼貌原则的雏形。1987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根据Goffman的解释进一步提出了“面子保全论”,指出礼貌是社会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即“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为满足其面子需求而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出版了自己的著作《PrinciplesofPragmatics》(1983),在这本书中,利奇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六条著名的“礼貌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意思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把礼貌意思的表达增大到最高限度。 2.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顾曰国是该领域研究的第一人,在199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第四期刊物上,他发表了论文《语用与文化》。在此,他根据“礼”与“礼貌”的历史渊源提出了符合我国文化的礼貌五准则。纵观国内外,Leech的礼貌六原则和顾曰国的礼貌五准则同被我国大多数学者所接纳并认同,并由此开展广泛的研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众多外国机构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对于跨文化交际表现出了更高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积极进行英、汉语的礼貌准则科学地分析、对比,形成了研究著作及论文若干部(篇),学者们普遍认为该准则是防止语用失误、促进交际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 二、中英文中“礼貌原则”的异同点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

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同时,中国农业社会的统治者也较早的认识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贵君轻”等民本主义对中国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的制度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础。其次,狭义的中庸之道。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中国人力求稳定、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表现在管理上则力求使事物保持稳定、协调、平衡,这就构成了中国管理文化的标准和规范。

从合作原则到礼貌原则

2008年第43 期周刊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coop -erative principle )。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 -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但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合作原则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 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1.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 )—— —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1)不要说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2.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 (1)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2)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3.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 要保证你说的每一句都和所进行的谈话是关联的,你所说的话和你们正在讨论的话题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对方问你一些中国的事情,你就不应该告诉对方美国的事。 4.方式准则(避免赘述)(manner maxim)(1)说话要清晰明了,有所指。 (2)不要使自己的谈话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从而难于理解。在这四个准则中,前三个是规定说话的内容的,最后一个是规定说话的方式的,质量准则规定说话的真实性,数量原则要求在交谈中所传递的信息的适中性,关联原则要求说话要切题,而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简洁和有条理。在这四个准则中,关联准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合作原则就要求每一个说话人的话语都应该是切题的,同时也是和对方所说的话相关联的。只有这样语言交际才能进行下去。 二、对合作原则的违反以及会话含义的产生 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人们还会故意违反这些准则,比如说故意说谎,拐弯抹角的说话,把本来简单的事说得很复杂,等等。那么,人们故意违反这些原则肯定有其他的意图,也就是说,在字面意义下,肯定还有更深的隐含的意义,这就是“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在这些情形下,交谈双方都应该从对方的话语的字面含义中推导出他的真实意图,也就是要明确对方的“会话含义”,只有这样语言交际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对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的违反的具体情形。 1.对质量准则的违反 人们违反质量准则总是采取说谎的方式,有时候说话者也利用暗喻、反语、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他们的真实意图,所以在语言交际中,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经常是完全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例5:(1)有人背叛了你,你对他的行为非常气愤,当你谈起他时,你会说,“我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朋友”,在这里你用的就是“反语”修辞格。 (2)“你去哪里了?我等了你几个世纪了”,“几个世纪”用的就是夸张的修辞格。 2.对质量准则的违反 例6:A :约翰什么时候到?B :明天某个时间到。 这里A 并没有给B 提供约翰到达的准确时间,这个说法隐含着或者B 并不清楚约翰到底什么时候到,或者B 不想告诉A 约翰到达的准确时间。 3.对关联准则的违反 例7:A :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B :你不是有词典吗? A 的意思是,你能告诉我这个词的意思吗?但是 B 并没有用一个陈述句来回答B 的问题,相反,B 用了另外一个问句拒绝了A 的请求。 4.对方式准则的违反 例8:A :我们给孩子们搞点东西吃吧? B :好的,但是我反对给孩子们吃 C —H —O —C —O —L —A —T —E 这是夫妻之间的谈话,B 本来应该直接把“chocolate ”这个词整个直接读出来,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故意地把这么长的一个单词一个一个字母读出来,他采用这种说话方式是为了避免孩子们听出来他们是在谈论“chocolate ”。 三、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和对礼貌原则的遵守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呢?”Grice 提出了合作原则并指出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就产生了会话含义,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人们要违反合作原则。后来Leech 从修辞和语义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作为对Grice 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为了礼貌才违反了合作原则,Leech 的礼貌原则有以下六条: 1.得体准则,又叫圆通准则(tact maxim )①尽量使他人受损最小。②尽量使他人受惠最多。 2.慷慨准则,又叫大方准则(generosity maxim )①尽量使自己受惠最少。②尽量使自己受损最大。 3.赞誉准则,又叫赞许准则。(approbation maxim)①尽量缩小对别人的贬损。②尽量夸大对别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又叫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①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②尽量对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皖西学院外语系,安徽六安 237012) 从合作原则到礼貌原则 田灵枝 ○外语教学与研究 111

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运用

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运用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往往因为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是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首先让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合作原则。它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例1: A:你认为他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B:当然了,完全适合。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也就是说,数量准则规定,我们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只能是对方想得到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要说对方不想听到的。 例2:

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1. Introduction Politeness as a social phenomenon can be observed in all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d it has long been made an important object of study in linguistics. The really serious study of politeness in the Western linguistic circl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German Romantic Movement in the early 1920s.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rapid movement towards pragmatics, politeness has become the central theme. The two most influential and successful theories are Brown and Levinson?s Face Theory and Le 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China, however, the real study of politeness only began in the 1980s when pragmatics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e most worth-mentioning figure in this area is Gu Yueguo. He puts forward his own set of politeness maxims in his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m Chinese” (1990). Later,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Gu has formulated a different set of politeness maxims, which he thinks are more suitable to the Chinese environment. As a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politeness is not only a universally highly valued virtue, but also a widely employed strategy to realize tactful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s. Despite its universality of politeness, the ways to realize politeness and the standards of judgment differ in different cultures. Being unaware of such differences would probably lead to trouble or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o study different concepts and manifestations of politeness in different cultures, so as to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sides and achieve a satisfactory result. 2. Concept of Politeness Politeness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human society, but it is not existent until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and civiliz ation. The English term “polite” derives from late Medieval Latin “Politus” meaning “smoothed”, “accomplished”. Therefore“polite” wa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concepts such as “polished”, “refined”. However different linguists and scholars give their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politeness. Leech (1983: 82) sees politeness as a regulative factor in interact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ocial equilibrium and the friendly relation”. Brown and Levinson view politeness as a redressive action taken to counter-balance the disruptive effect of face-threatening acts. Yule (2000: 106) maintains that politeness is “a system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designed to facilitate interaction by minimizing the potential for conflict and confrontation inherent in all human in terchange”. For Kochman, politeness has a protective mission exercised in putting things in such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