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 教案

阳关三叠  教案
阳关三叠  教案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2.讲述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阳关三叠》的欣赏、学唱,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古代音

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同学朋友见的友情,和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

爱。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乐曲《阳关三叠》的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看、听、想、说的实践活动形式,感受并表现音乐,学生自创情景剧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表现音乐的乐趣。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绪。

2)认识民族乐器——古琴

3)了解并复述《知音》的故事。

教学重点:通过演唱和欣赏《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1.体验音乐的情绪和内涵

2.掌握“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在音乐中开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新课

1、课堂开始时,展开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古代离别时的场景,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假如老师给你两首诗,你将会选择哪首诗作为对此画面的写照呢?(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那么我们常说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现在这个场景大家说还需要什么?(音

乐)同学们太棒了,下面老师同样给你两段音乐让你选择,并说出理由。

4、以音乐为背景共同朗诵古诗,让学生体会音乐。

二、新课

1、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阳关三叠》,(听后问学生听后感)

2、领学生分析歌曲:

《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所作,原名七言绝句《送元二

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原诗中有渭城(今

陕西渭水)、阳关(今玉门关)两个地名,又叫《渭城曲》和《阳关曲》,又

因当时王维反复咏唱三次,故称“三叠”。目前我们所见的《阳关三叠》是一

首著名的古代琴歌。琴歌是随古琴边弹边吟唱的一种音乐形式。此曲扩充了

一些歌词,我们叫做下阕,王维的原诗称为上阕。

3、古琴的介绍:是一种七弦琴,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三千多年,常流行于文人雅

士之中,一起欣赏一段由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请学生说说其音色。(高

雅、含蓄、悠远、情意绵绵等)。

4、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5、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的第一叠。

6、教唱歌曲(注意速度)。

7、随琴演唱歌曲(注意情感的表达)。

8、分组演唱,并给与评价。

9、让学生跟随音乐有感情的演唱。

10、请学生列举有关友情的诗句,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等。

三、创编音乐情景剧

找几位学生上台表演“送友人”教师给与鼓励。

四、音乐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

让学生或老师讲述,背景音乐用《流水》

五、回顾本节课内容

六、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歌曲《阳关三叠》可以看出:古人在感情表达上

描写的非常细腻,感人至深。不愧是我国古代音乐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千百年来传唱不绝。可见有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珍惜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更加热爱我国的古代音乐和我们的国家。

华夏古韵之

阳关三叠

牡丹区解元集中学

侯秀兰

初中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聆听《奥林匹克号角》,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与风格,分辨两个音乐主题,认识每个主题的主奏乐器. 2体验其特有的音乐风格、音乐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情绪. 2.通过对比法的教学方法,分辨乐曲的结构.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奥林匹克运动的来源,介绍一些奥运会的知识. 2介绍乐曲的作者和乐曲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关注奥运、支持奥运的决心. 二、乐曲欣赏. (一)《奥林匹克号角》 1初听《奥林匹克号角》 教师提问:感受乐曲的情绪,乐曲分几段?(学生回答问题) 2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师:感受第一乐段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乐段雄壮有力. 师:嘹亮的号角从音调a开始,情绪感人,仿佛宣告:奥林匹克运动会拉开了大幕.

3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师:请听b段,感受乐曲的情绪. 生:b段的节奏舒展、深情婉转. 师:我们隐约听到铜管乐器演奏的音调,两个主题相互呼应,好似在回忆奥林匹克运动走过的曲折历史. 4模唱第二乐段. 教学要求:跟录音哼唱,感受b段的旋律特征. 5.听辨《奥林匹克号角》全曲. 教学要求:分辨a段b段,听辨当a\b再次交替出现时,力度有所增强,配以小军鼓奏出的节奏,乐曲情绪逐渐高涨,仿佛人们对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https://www.360docs.net/doc/424511723.html,奥林匹克英雄的盼望之情,最后主题经过几次调性的转换,在几个高亢的长音中结束乐曲. 三、体验与感受. 请同学们随乐曲做动作: 1乐曲情绪高亢激昂,向全世界传递着友谊和激情,鼓舞着运动健儿积极进取,奋力拼搏. (学生双手举过头顶摆手) 2当乐曲节奏舒展、深情婉转.(学生手挽手晃动身体,号召学生不论国籍、种族都能友好相处.) 3.乐曲情绪高涨,力度增强.(学生可以配合行进的步伐,表现我们蓬勃向上的朝气和青少年关注奥运、支持奥运的决心.) 四、课堂小结. 《奥林匹克号角》催人奋进.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奥运加油,为运动员喝彩吧!

高一音乐观摩课教案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高一音乐观摩课教案千古绝唱《阳关 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洋浦中学袁建 教材:《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课型:高中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谓风靡唐朝,而且是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与诗词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

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知识与技能: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上下阙,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情绪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唱中体验歌曲上下阙音乐情绪,通过对比感受不同。 教学用具: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歌谱电子琴

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案 [课时]:25分钟 [教材分析]: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瑰宝。《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本课采用王震亚改编的合唱曲《阳关三叠》为教学内容,着重让学生体会“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理念]:《阳关三叠》是一首古琴曲,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在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回放”古代情景、“聆听”古曲与歌曲、“创设”作品的场景意境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情景想像与体验来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更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演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最终通过学生自主创编情景剧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

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教学内容]:合唱曲《阳关三叠》 [教学重难点]:1、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堂情景“回放”,引入新课 1、课堂开始时,展示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古代人们离别时的场景)。通过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人的离别场景,为后面的学生表演作铺垫。同时,将本课的教学定位在中国古代与离别之情中。 2、师:假如要你为这张图片配上一首古诗,你将选择哪一首?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 执教:陈国庆 时间:周二第四节课 班级:初一(4)班 课题:江苏民歌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具:电子琴、竖笛、录音机、录音带等 教学目的:1、欣赏一组江苏民歌,了解江苏的地理位置,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进一步了解号子、山歌、小调、的体裁特点,体会节奏、旋律在表达作品内容、 情感方面的作用。 3、通过听、看、唱、奏、说等多种形式的参与,通过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让学 生了解、感受江苏民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教学重点: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对比分析江苏民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用亲切的音乐语言互致问候,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导入: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江苏的位置。并指出江苏可以分为苏南和苏北两个部分。教师讲述:我们江苏山水秀丽、风光明媚,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江苏人民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耕作、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组江苏民歌。 三、说说江苏民歌:上节课我布置同学们回去搜集江苏民歌,现在就请大家来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江苏民歌。(学生讲述) 四、听江苏民歌,说出歌名。 1、《紫竹调》(教师用竖笛演奏) 2、《拔根芦柴花》(听录音) 3、《月儿弯弯照九州》(教师演唱) 五、欣赏、分析一组江苏民歌。(老师语言导入) 1、《打麦号子》 a、听录音。 b、启发学生分析歌曲的情绪、作用、演唱形式等。 c、教师领,学生合,念说白部分,体会歌曲铿锵的节奏和炽热的感情。 2、《唱唱扬州三把刀》和《无锡景》 a、听两首歌的录音。 b、带领学生演唱或演奏这两首歌的旋律。 c、对比这两首歌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d、学习用江淮方言唱《唱唱扬州三把刀》;用吴方言唱《无锡景》。 3、《搭凉棚》 a、听录音。 b、启发学生分析这首歌曲的体裁特点、表现手法、歌词风格等。 六、表演江苏民歌选段。 1、分组准备(自选歌曲、自定形式) 2、各组汇报。 3、全体同学演唱《茉莉花》。 七、反馈练习(见课本) 八、小结课堂。

《阳关三叠》教案3

《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一、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二、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惆怅的情绪。 教学重点: 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 “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

初中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第一篇:初中音乐教案初中音乐教案:《江河万古流》 一、设计理念 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激发学生富有情感的歌唱,以情带声。 二、学习目标 1、学会并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江河万古流》,歌唱要有感情。 2、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歌曲中出现的特殊节奏型——切分音,并通过音乐活动巩固。 3、通过学唱《江河万古流》唤起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唱这首歌曲,达到有感情地背唱的目的。 难点:唱谱练习,以听唱为主,视唱为辅,重点掌握乐谱中的切分音节奏。 四、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钟) 六、教学过程 1、播放《江河万古流》的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

的情绪,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2、简单介绍歌曲及歌曲作者。 (1)歌曲介绍:《江河万古流》,电视片《九州方圆》主题歌,全曲是带再现的二段式结构,两乐段音乐风格基本一致,第二乐段开始处,旋律多次处在高音位置,造成音乐高潮,随后再现第一乐段的音调,与前面音调形成统一,全曲结构简洁短小,音调精炼,伴吟伴唱、充满激情地对长江黄河的万古源流予以无限的慨叹,对中华雄魂情思悠悠予以深情的赞颂。 (2)歌曲作者介绍 王立平,作曲家,满族,国家一级作曲,中国电影乐团艺术指导,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自1973年从事专业音乐创作,1979年调入中国电影乐团,20多年来创作了大量影视作品。主要作品有《太阳岛上》、《驼铃》、《大海啊!故乡》、《江河万古流》、《枉凝眉》、《说聊斋》等。 3、引导学生听录音范唱,同时提示学生在听录音时应注意思考速度、节拍及其特点、乐曲情绪等几个问题,并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做出积极回答。 4、引导学生唱乐谱,注意要以听唱乐谱为主,而非视唱乐谱,要求教师自弹自唱,学生跟唱,直到唱熟为止。 5、引导学生找出乐曲中出现的一种特殊节奏型——切分音,鼓励学生针对该节奏型发表自己的看法,归纳其概念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学唱《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一、教学年级:七年级 二、教学课时: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唱会”并且能够初步“唱好”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体验歌曲的音色美与声部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2、在歌唱训练中体会歌曲的意境,了解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利用声音来塑造美,表现爱。 3、掌握切分节奏和后附点节奏的演唱方法,了解以三度配置为主的同节奏二声部合唱歌曲的一般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1、用听觉调整自己的声音,保持声部的音准和音色统一,重点是b乐段合唱声部的和谐性。 2、前半拍休息节奏,切分节奏,后附点节奏,变化音,长音时值的保持。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钢琴,课件,歌谱。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包含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节目的慈善文艺演出视频资料。 2、提问:如果你在慈善晚会中听到这首歌曲,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3、歌曲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用视频资料作为情境导入的教学手段,开门见山地导入到教学主题中,

让学生初听音乐,通过听觉和视觉刺激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运用提问形式,可以让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进入音乐情境,关注音乐的表现形式。 (二)新歌教学 1、教师范唱歌曲第一乐段,提示学生对照歌谱找出四个乐句之间的关系。 2、学生观察歌谱后得出结论:第一、三乐句完全重复,二、四乐句变化重复,结音不同。 3、跟琴视唱旋律,控制气息,用假声位置发“nu”(努)母音轻声歌唱,提示学生注意用耳朵倾听和调整自己的声音,必须与身旁同学的声音相似,相互模仿,全班的声音要求高度统一。 4、重点练习前半拍休止节奏()、切分节奏()和后附点节奏()个别检查掌握情况。要求每个乐句全音符要有气息支持,唱足四拍的时值,长音后统一气口。 5、用唱名视唱整个乐段,要求用手划拍,轻声高位置哼唱2-3遍。唱熟旋律后加入歌词,唱会第一乐段。 6、在课前就把班级人数一分为二,注意把音准感觉好的学生平均搭配,让他们分别站在老师的左边是高声部,右边为低声部。低声部先跟琴视唱b乐段的第一句旋律,唱熟后加入高声部。 教师提示:注意第二乐句()的音准,可以用(2—1)大二度的感觉套唱1—的音程关系。然后在高声部3音的保持中,低声部由1进行到,反复磨练后再进行后面的练习。

初中音乐课教案

初中音乐课教案《歌唱祖国》第二节 初中音乐课教案《歌唱祖国》 第二节 课题听赏歌曲 授课时间第四周 教学用具录音机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型复习 课时 1 教学目标欣赏体验:学生通过自身的聆听和感受,自由展开联想,想像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从而达到音乐美的效果。 教学重点欣赏过程中根据音乐节奏速度、音色等变化,所产生各种情绪反应, 引发具有个性色彩的想像和联想。 教学难点在欣赏感悟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一段简单音乐剧 要求表情动作形体与音乐要接近最好吻合。 课后自我分析: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及参与作品的演唱、 演奏等艺术创造活动,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逐步具备开朗性格 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大有益处。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备注 一、起始准备 发声练习: 二、音乐兴趣活动复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划拍视唱 2、击拍数数 3、听辨填空 4、律动表演 三、复习歌曲:《歌唱祖国》 1、第一遍练唱时:学生随着伴奏、指挥,用饱满 伴奏和指挥,在学生中挑选有有力的、连贯抒情的声音演唱 能力有特长的学生担任。 2、第二遍演唱时学生站成合唱队的形式演唱 老师做观众 3、小结歌曲的演唱,给你鼓励 四、精选几个短小片段听赏体验:学生简记听每个小片段时所想 1、柔和婉转的旋律:(体验宁静的感觉) 起的任何词汇和感受。 2、简洁明快的旋律:(体验欣喜欢快 的感觉) 3、流畅清脆的琶音(感觉是潺潺流水 的小溪还是奔腾的江河) 4、雄浑的音响和跌宕起伏的旋律: (预示的是一场暴风雪还是一片 艳阳天?) 五、听赏: 自我激励能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是任何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动力。 1、《义勇军进行曲》学生听赏 发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 怒吼,至今仍鼓励着亿万中华儿女,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他的声音, 心中仍会升起一种无比自豪、无比 骄傲的感觉。 2、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学生敞开心扉,写出听后感表达 战火纷飞的年代,民不聊生,饥饿、自己的感受 寒冷侵袭者人们、、、、、 两军对峙充满了浓烈的血腥味、、、 3、小结学生的听后感,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 六、拓展:用音乐治病 1、选择有消除悲哀、忧郁、苦闷、《春江花月夜》、《蓝色多

最新高一音乐阳关三叠教案

一教学内容:《阳关三叠》 二课时安排:20分钟 三课型:单一课型渗透式欣赏教学 四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五教学目标:1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2 认识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3 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的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的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区别。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教学重点:体会《阳关三叠》正确体会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友谊 七教学难点:对歌曲《阳关三叠》创作背景的理解,对诗词的理解,音乐 的内涵 八教学方法:设疑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演示法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音乐《送别》 师:同学们,谁知道课前听的这首歌曲的曲名是? 生:《送别》 师:这是一首三十年代的电影歌曲,它描写了现代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情绪。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那古代人在送友离别时,是怎样来抒发和表达感情的呢?有没有同学知道一些关于古人送友离别的诗句? 生: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古代人送友离别的诗,下面请同学们朗诵这首千古绝句,看谁的感情表达的最真切,最富有音乐感。出示课件。 朗诵《阳关三叠》后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听完你们的感受,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下乐曲《阳关三叠》 二欣赏歌曲 师:欣赏完这首乐曲请同学们说说这首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境? 生: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深沉、惆怅、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单元《七子之歌》(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七子之歌》 教学目标:1、知道七子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 2、在理解《七子之歌》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内涵的理解能够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歌曲的演唱处理表达歌曲的内涵 教学准备:钢琴、磁带、录音机、图片、地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及《1997.天地人》序曲 教学目标:1、聆听《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比较说出乐曲在音乐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2、聆听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能够想象音乐的意境并判断几个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法 出现的先后次序 教学重点、难点:比较音乐表现方法的异同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 第二单元《天山之春》(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新疆之春》《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褐色的鹅》 教学目标:1、了解新疆民歌的风格并对新疆音乐感兴趣 2、聆听三首乐曲能感受、体验十二木卡姆、冬不拉弹唱及小提琴齐奏的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新疆各种乐器;2、感受体验乐曲情绪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喀什的春天》 教学目标:1、了解新疆民歌的风格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认识新疆民族乐器热瓦甫及其弹唱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新疆音乐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青春舞曲(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用器乐的形式为《青春舞曲》配伴奏并能为《青春舞曲》填充配器谱通过外延加 深感受:(1)掌握新疆民歌的节奏型(2)在实践中感受音乐

《阳关三叠》教案(集体备)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华夏古韵 第一课《阳关三叠》 教材:七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型:综合课时间:年月日 主备人:马文礼参备教师:汤铭、王娟姜丽娜闫新慧 课题:《阳关三叠》 教学内容:1、了解古琴知识、欣赏音乐《流水》、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演唱,感受和体验我国古代乐曲和歌曲的风格特点, (二)聆听古琴曲《流水》,能够辨别主题乐段和其他乐段在情绪上的区别。 (三)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体会歌曲的意境和情绪,并能够用饱满的热情 (四)知道我国有辉煌的古代音乐文化,知道中国古代乐器——古琴和古筝的形状,并能区分其音色。 课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请看这两种乐器,你能说出它们是什么乐器吗?你了解这些乐器吗?它们的外形和音色有什么区别?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讲解(古琴和古筝区别) 刚才大家看到是中国的古琴和古筝。这两种乐器都是中国的古老乐器。在外观上古琴是七根弦,古筝是13根弦,古筝琴身要大些。现代古筝发展成为21根弦。

大屏幕: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乐器之最。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要求:学生读出来 二、听老师讲《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1、教师:提到古琴曲,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呀?请大家说说。 2、欣赏古琴曲《流水》。图片 注意:(1)说说古琴的音色。 (2)让学生谈谈听完的体会, 2、教师讲故事——《高山流水觅知音》 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俞伯牙、钟子期、——友谊 3、(1)让学生分组讨论 (2)谈谈感受。 (真诚的友谊建立的基础:真诚平等、互帮互谅、共同的追求) 2、欣赏《流水》 教师:(介绍音乐作品《流水》)音乐欣赏《流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的意境,教师可给学生看一些历史的图片,在音乐的进行中,要给学生介绍音乐的段落(全曲共分九个段落还有尾声。)在学生欣赏音乐中,让学生发挥想象,联想水的画面。 作品分析:乐曲为多段体结构。分为九段,划为四个部分 起、(主题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段。)

高一音乐观摩课《阳关三叠》的教案

高一音乐观摩课《阳关三叠》的教案 教材:《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 课型:高中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 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谓风靡唐朝而且是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 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 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与诗词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 恋的诚挚情感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 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 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 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知识与技能: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上下阙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情绪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唱中体验歌曲上下阙音乐情绪通过对比感受不同 教学用具: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歌谱电子琴 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播放现代流行歌曲视频MTV《穿越》以穿越的话题形式进入 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第一段1.蕴含的诗名?作者 2.了解创作背景和历程 新课赏析: 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1.《阳关三叠》的简介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案

环球之旅(1)《亚洲之声》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音乐和朝鲜音乐的主要形式与特征。 2、了解亚洲不同地区和国家音乐的主要特色,并能以歌唱和语言形式作不 同的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唱日本民歌《樱花》以及了解日本的民俗风情日本音乐的主要形式与特征。 难点:总结音乐特征。 教学方法:视听与语言介绍及歌唱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采用提问导入新课 师:就世界范围来讲我们生活在哪个大洲? 生:亚洲 师: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同学一同来了解我们亚洲的民俗风情及其亚洲的音乐特点,首先让我们到日本来看看吧。(放映有关日本民俗风情的幻灯片) 师:介绍《樱花》,从花名,名花,日本国花,介绍日本赏樱的民俗(樱花节)以及讲述樱花节的由来,展示对樱花的喜爱与赞颂,赏花的欢乐。

师:欣赏一次歌曲,分析歌曲写作的特点(一字一音为主) 二、学唱《樱花》欣赏日本传统音乐《春之海》 师:播放歌曲,并欣赏音乐的同时介绍或想象春日赏樱的活动。 师:学生小声哼唱,注意句未长音的长度。 师: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学唱歌曲。 师:采用集体演唱,小组唱,上下句接唱等方式进行。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日本民歌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生:好的,它的主要特征是:1、运用了日本传统的都节调式。2、歌词与乐音的关系大多为一字一音。 1 师:现在有个游戏请同学们来做一做,就是将“3、4、6、7、i”这个都节调式的五声音阶填入下面的括号中来现场创作音乐。 生:好的,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具有非常好的音乐创作灵感,对他的精彩表现给予掌声鼓励。 师:下面让同学们欣赏一首日本传统音乐《春之海》,它是一首尺八与筝的二重奏,该曲作家是日本民间音乐名家。尺八是中国传入日本的竖吹乐器,是日本重要的传统吹奏乐器。筝也是日本重要的传统乐器。

2015年阳关三叠教案

2015年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 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著名学堂乐歌。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关于他精通音乐还有很多传说和典故。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王维的许多诗歌很合音律,诗的意境特别适合用音乐去表达。 在以上过程中,播放小提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提问: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 由王维原诗所表达的情感过渡到具有更多情感内容的琴歌——《阳关三叠》。 过渡词:说到情感,应该讲所有的艺术都能表达情感。但是,各种艺术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有时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才有古人如下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应该说王维的这首诗在抒写离别之情方面已经够的上是精品之作,但后人为了让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更深,抒发的感情更浓、更真切,对它进行了新的艺术加工,把它改编成一首扶琴歌唱的琴歌——《阳关三叠》。 ,、欣赏《阳关三叠》 知识点:“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七年级音乐下册 《阳关三叠》教案 新人教版

《阳关三叠》 【教学内容】: 1.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2.学习演唱歌曲《阳关三叠》,感受作者对远行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的真挚情感。 3.竖笛吹奏《阳关三叠》。 4.即兴创编情景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加深他们对友情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聆听、赏析古琴曲《流水》,使学生了解并复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感受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2.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3.用竖笛吹奏《阳关三叠》;并创编音乐情景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看、唱、练、讨论、体验、探究等活动,体验名曲的意境和琴歌的风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情感,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赏析《流水》使学生感受到古琴音色的魅力;通过学习演唱、演奏《阳关三叠》,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 (1)感受、体验古琴曲的深邃意境。 (2) 感受琴歌的神韵与魅力。 【教学过程与环节】: 一听音乐讲故事 引言: 1.师问:同学们刚才大家走进教室听到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那位同学能讲关于这 一段音乐的音乐故事? 2.举手的这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这位同学说:“这一段音乐是用弹拨乐器演奏的,像 似古筝的音色”。第三组的王宇豪补充一下:“刚才播放的这段音乐不是用古筝演奏的,它的音色比古筝的音色厚重、古朴,是用古琴演奏的”。 师问:你们说王宇豪同学说的对不对? 生答:“他回答的很好,是古琴演奏的旋律流畅、抒情古朴、典雅”. 第二个问题有第一组的张凡来回答。 张凡答:知道是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1)看视频了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边欣赏边讲解(感受古代音乐的蕴涵)。教师做个补充:“这个音乐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的懂,他在高山上扶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个砍柴人经过,听懂了他弹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就是钟子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约好两年后见面,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经多方打听才知道钟子期抱病不治而亡。俞伯牙悲痛欲绝,

小学音乐欣赏课《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欣赏课《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了解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有重要的作用。《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琴歌,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和演唱《阳关三叠》,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 2、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并愿意传承与发扬。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和欣赏古曲《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启迪学生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对友人无限关爱的

教学难点: 1、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2、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 请学生欣赏古诗新唱《春晓》,在欢快的旋律中追根溯源,了解诗歌的起源。 老师介绍: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的艺术。在古代,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早期,诗、歌、乐、舞是合为一体的,在实际的表演中,诗就是歌词,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 “今天,我们将要学唱和欣赏的古曲——《阳关三叠》,就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来谱写的” 二、分析歌词: 1、解释曲名:原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是因为将古诗创作为歌曲后,原诗部分作为上阕词,基本上用一个曲调反复叠唱了三次,故称为“三叠”。

阳关三叠 教案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2.讲述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阳关三叠》的欣赏、学唱,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古代音 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同学朋友见的友情,和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 爱。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乐曲《阳关三叠》的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看、听、想、说的实践活动形式,感受并表现音乐,学生自创情景剧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表现音乐的乐趣。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绪。 2)认识民族乐器——古琴 3)了解并复述《知音》的故事。 教学重点:通过演唱和欣赏《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1.体验音乐的情绪和内涵 2.掌握“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在音乐中开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新课 1、课堂开始时,展开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古代离别时的场景,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假如老师给你两首诗,你将会选择哪首诗作为对此画面的写照呢?(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那么我们常说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现在这个场景大家说还需要什么?(音 乐)同学们太棒了,下面老师同样给你两段音乐让你选择,并说出理由。 4、以音乐为背景共同朗诵古诗,让学生体会音乐。 二、新课 1、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阳关三叠》,(听后问学生听后感) 2、领学生分析歌曲: 《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所作,原名七言绝句《送元二 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原诗中有渭城(今 陕西渭水)、阳关(今玉门关)两个地名,又叫《渭城曲》和《阳关曲》,又 因当时王维反复咏唱三次,故称“三叠”。目前我们所见的《阳关三叠》是一 首著名的古代琴歌。琴歌是随古琴边弹边吟唱的一种音乐形式。此曲扩充了 一些歌词,我们叫做下阕,王维的原诗称为上阕。 3、古琴的介绍:是一种七弦琴,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三千多年,常流行于文人雅 士之中,一起欣赏一段由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请学生说说其音色。(高 雅、含蓄、悠远、情意绵绵等)。 4、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5、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的第一叠。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在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伤感的歌曲。歌曲中表达了主人公对女孩的想念和过去事情的留恋,歌曲的感情带有深情和伤感的色彩。我们民族歌颂对爱情忠贞不渝,而这首歌曲,更表达了即使对方对不起自己,自己仍然怀有对对方的温情,所以是一种顽强、坚定的情愫,更深入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内在精神实质。 2.学情分析 农村的学生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相对较少,音乐基础知道较薄弱,在节奏、模唱等方面较为欠缺,容易跑调,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能有所改善。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能够用柔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尝试以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忧郁深沉的感情。 2、聆听用不同的方式来演绎《在银色的月光下》,感受不同的演绎方式带来不同的感观体验。 3、欣赏与“月亮”有关联的艺术作品,体会艺术家们借月光抒发的感情,产生进一步探索音乐艺术与其他姐妹艺术如何表现朦胧美的意愿。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学唱 难点:在学唱歌曲、欣赏作品中感受音乐的美,鉴赏音乐的美,理解音乐的美,热爱音乐的美。 4.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轻音乐《梦幻曲》,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 (二)、歌曲教学《在银色的月光下》 1、初听音乐(播放歌曲) 思考:歌曲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老师简单小结,并对作品做介绍。 2、再次聆听音乐 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三部分) 3、三部分教学:第一部分:先听钢琴弹奏旋律,学生用LA哼唱,随琴填词连唱,强弱处理,对于学生演唱不到位之处加以指导、练习。 第二部分:聆听欣赏视频,让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学唱歌词,难点处理,强弱处理。 第三部分:念读歌词,体会歌词的意境美,学唱第三段歌曲及最后一句旋律。 最后:根据对歌曲的理解,让学生带着优美忧伤的情绪演唱全曲。 4、聆听童声合唱与器乐演奏片段的《在银色的月光下》,思考:同样的作品,用不同的方式来演绎会有怎样的效果?你最喜欢哪种方式?为什么?(播放音像资料) 5、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三)课内拓展 (四)、实践创作与参与 (五)、课堂小结 5.板书设计 《在银色的月光下》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docx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海南省海口一中冯元元 指导教师:凌素娟林丽芳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型:欣赏课 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 的诚挚情感。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感受到友人 之间的美好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目的是打开时空的隧道, 让他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更多的艺术歌曲,达到拓 展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结合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 2.愿意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 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3.体验运用自己的演唱方式表达友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 关三叠》。 教学难点: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方面:课前合作采集资源,进行归纳整合,以课件的形式与同学资 源共享。 2.教师方面:课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制作课件、撰写教学设计。 教具学具: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的概况。 导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脉络包括上古音乐、中古音乐和近古音乐。在课前呢,已经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根据雷雨声主编的初级中学课本《走进音乐世界》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神州古韵--音乐长河中的故事》中的“吟唱古代歌曲--阳关三叠”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在本单元学了“音乐故事之三--孔子与诗经”,从诗歌起源初步了解了“诗”与“歌”的关系;另外,学生在初一历史里已学过中国古代史,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和唐朝的历史背景,接触了孔子、王维、王勃等历史文化名人;初二语文课本也讲授了古诗《阳关三叠》、《送杜少府任蜀州》的相关知识。在此文化理论的基础前提下,我再根据学生喜爱流行歌曲,关注港台明星等特点,设计了本节课 三、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准确演唱《阳关三叠》主题 (2)为歌曲《阳关三叠》丰富表演形式 2、情感目标: (1)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及处理,体会“别”情。

(2)通过对古诗词、古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拓展目标: 初步感性认识到“诗”与“歌”的关系,并为古诗《送杜少府任蜀州》谱曲 四、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在立足教材,发展教材的观点上,灵活根据学生情况及具体实践设计的《阳关三叠》。希望同学们通过语言与音乐节奏的关系--诗词语言与音乐创作的关系--“诗”与音乐 旋律的关系--诗歌谱曲的创作实践这样一个教学脉络,掌握课本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更进一步的扩展课文知识点、培养学生创造力及发挥音乐的美育和德育功能,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感性认识古诗词歌曲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语文、历史及音乐的已学知识进行创作 五、教学方法 欣赏法、对比法、创作法、体验法、分组合作法 六、教学教具

初中音乐《红河谷》 教学设计

《红河谷》——初中二年级音乐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教学设计 八达岭中学张蕾

《红河谷》 ——初中二年级音乐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教学设计 八达岭中学张蕾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为指导思想。 (二)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音乐课程应具有培养学生兴趣和群体精神及合作能力;《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第十五册第五单元《美洲印象》这一主题中的一首学唱歌曲。 《红河谷》是一首加拿大民歌。反映了17世纪,来自英国的移民开发北美的情景。表现了北方红河一带的人民,在这开垦荒地建设自己的家园,建设城市。并通过人民的艰苦劳动,把一片片荒地变成美好的家园。歌曲为G大调,4/4拍,弱拍起的节奏性贯穿全曲。单乐段结构,歌曲旋律优美,具有舒展、述说的特色。(二)学生情况分析 《红河谷》是一首外国民歌。描述了北方红河一带的人民,在这开垦荒地建设自己的家园,建设城市。并通过人民的艰苦劳动,把一片片荒地变成美好的家园的情景。歌曲简单易学,特别是全曲只有八度音域,曲调又多在中音区进行。学起来叫容易,但是歌曲分两声部,低声部旋律有四五跳进,学生不容易掌握。教师在两声部教学中会有一些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训练,使学生掌握二声部旋律,并注意在合唱中的演唱方法。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