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感顽艳_凄婉悲凉_纳兰词悲情词风研究_陈子娟

哀感顽艳,凄婉悲凉

——

—纳兰词悲情词风研究陈子娟

杭州第一技师学院

摘要:纳兰词里令人感伤的诗句随处可见,有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关于纳兰词悲情诗风的形成,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是纳兰性德对自己的出身和地位看得非常淡薄,不仅不以为是幸福和荣耀,反而认为是自己的不幸并感到厌恶;其次,他对人生的看法深受佛教和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是消极避世的;最后,他对宫廷侍卫生活是非常厌倦和历经了亲人的早亡。

关键词:纳兰性德纳兰词悲情诗风

一、纳兰词的悲情诗风

纳兰词里令人感伤的诗句随处可见,有人统计过,在纳兰性德现存的词作里,“愁”字多达九十次,“泪”字多达六十五次,“恨”字有三十九次。他的好友顾贞观说过:“容若词有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①陈其年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②“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似柳棉吹欲醉,绕天涯。”(《山花子》)。又如“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浣溪沙》)。性德著名的《浣溪沙·小兀喇》写于康熙二十一年春,诗人随康熙帝在松花江一带巡游,吉林的乌拉地区正是满族的发祥地,诗人看着军垒遗迹,回忆起本民族的兴废战争,感喟萦绕心怀,写下了这首词:“桦屋鱼衣柳作城。蛟龙鳞动浪花腥,飞扬应逐海东青。犹记当年军垒迹,不知何处梵钟声,莫将光废话分明。”清代初年,战乱刚刚平息,长年的战乱使得民不聊生,田地荒芜,别是凄凉。眼前一派萧条景象,诗人敏感的神经为之触动,写下了不少抒发兴亡之感的篇章,《望海潮·宝珠洞》:“汉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驼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汉陵历经风雨,寒烟衰草一片,满目兴亡事跃然眼前。这白日下的空山,夜深后的诵经声,平添了无限凄凉。离宫成为放牧牛羊之所。茫茫黄沙,河流一线,雪冷雕翔。看曾经金戈铁马的战场如今成为荒冈,呈现出一片苍茫寂寞的图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王朝,如今衰败不堪,《好事近》一词中写道:“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用凋残零落的明朝祖陵和康熙帝雄壮的猎骑对比,更显感伤。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二、纳兰词悲情诗风形成的原因

关于纳兰词悲情诗风的形成,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他对自己的出身和地位看得非常淡薄,不仅不以为是幸福和荣耀,反而认为是自己的不幸并感到厌恶”;其次,他对人生的看法深受佛教和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是消极避世的,他在古人那里找到陶潜和李白作为其效法的榜样,认为这二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与自己是相近的;最后,“他对宫廷侍卫生活是非常厌倦的,皇帝侍卫的身份使他感到在皇帝面前有受压抑之感,他追求轻闲自在隐逸生活并尽情抒发个人情怀的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邓伟对纳兰性德思想的分析是横向的,而祝注先从纵向的发展的角度谈到纳兰性德思想的转变过程。作者认为纳兰性德在人世之前,曾经是意气风发,壮志凌云,“他关心经济民生之学,也有过跃马疆场的宏大志向”;但他在人世之后,曾经仕途的奔波,目睹官场的黑暗,佛老思想占据了他的思想领地。而导致他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侍卫一差是他思想急剧变化的契机;其次,爱妻早逝也是对他的一次惨重打击,并由此致使他日益消沉;再次是他所处的生活现实和历史经验也使他认识到官场险恶,风波不定。

关于纳兰性德思想的初期积极人世和晚期的消极避世两种思想可以从研究纳兰性德早期著作《渌水亭杂识》入手。纳兰性德早期并没有凄婉悲凉的模样,而颇见跨厉风发、积极进取的气概。他对社会与时代的热情关注,对中外新知识的认真探求,对经世致用的学问的高度重视,这些都说明他生活视野的广博和心胸的恢宏;他对政治、经济、文学等领域问题发表的许多不乏新意的见解,更有一种凌轹古今的气势,从《渌水亭杂识》看纳兰性德有极正统的儒家思想,也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

李泽厚认为在清代盛极一时的社会背景下,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一种浓厚的人生空幻的时代感伤,在纳兰词中即充满着这种对人生、对生活的厌倦和感伤。“这反映的不正是由于处在一个没有斗争、没有激情、没有前景的时代和社会里,处在一个表面繁荣平静、实际开始颓唐没落的命运哀伤么。”③而张菊玲认为纳兰词所展现的是一种人生忧患意识,这既有对历史兴亡的感喟,也有对父亲明珠种种行径的微察忧危,还有对自己年华易逝的失落感等等。“全部纳兰词哀婉凄厉地唱出时代、民族与个人命运的哀音,种种人生忧患意识构成了悲怆的主旋律。”④“自从他的妻子死后,顿觉生死无常,人生乏味,所以发之于词,遂多凄婉之音。”⑤冯统也认为:“封建制度往往造成青年男女的悲剧,但纳兰在婚姻上,不能不说是侥幸的……他与卢氏胸襟相似,志趣相投。所以卢氏的早亡给纳兰短暂的~生增添了悲剧的色彩,导致了他词风的转变。”

纳兰性德是一个极重感情的词人,他执著人生,但并不善处人生,这往往使他对事对人用情很深,这就形成了他哀感顽艳的词风。此外纳兰性德性格的内向和性情的孤傲,他向往的是形神不拘的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在现实生活中却又身为相国长子和皇帝侍卫,这表与里的对立正是他忧郁痛苦的内在根源。

注释:

①榆园丛刊,纳兰词评

②陈维崧,词评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200页。

④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版.第28

⑤郑孟彤:《中国诗歌发展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3页。

参考文献:

[1]方红心.试论纳兰性德的感伤词[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01)

[2]张倩.浅谈纳兰性德“理”与“欲”的矛盾[J].华章.2011 (11)

[3]宋培效.-部纳兰性德研究的力作──评刘德鸿的《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9 (04)

[4]宫春临.试论满族词人纳兰性德[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01)

[5]张佳生.论纳兰性德的文学思想[J].满族研究.1988 (03)

作者简介:陈子娟。性别女,籍贯广东潮州,1964年出生,海南师范大学毕业,杭州第一技师学院语文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教法。

神州文学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