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的寻求

确定性的寻求
确定性的寻求

《确定性的寻求》

写在《确定性的寻求》中译本再版之际

by 童世骏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J. Dewey]的《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一书,是作者于1929年在爱丁堡大学所作的系列演讲的稿子。据说在开讲那天,发生了一件与讲演题目有戏剧性联系的趣事:讲堂里的一架大电扇把讲稿吹落讲台,邀请方赶紧把撒得满地都是的讲稿一一拾起,交给杜威,并抱歉地说,稿子页码顺序大概乱掉了。杜威回答说:“哦,一点关系也没有。”1

杜威发表讲演的讲座题目是“吉福尔特自然神学讲座”。三十年前,另一位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 James]也应邀来这里作吉福尔特讲演。与詹姆斯相比,杜威对宗教-至少是传统宗教-的态度更消极一些,但邀请方事先就对自然神学这个题目作了广义的解释:只要讨论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精神所具有的影响和后果,就行。

在杜威看来,谈论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精神的影响,排在首位的当然是科学的发展。人生活在危险的世界之中,便不得不寻求安全。其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祈祷和虔诚,一种是劳动和艺术:前者通过改变自我而屈从环境,后者则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变环境。传统哲学对思辨和理论的崇拜,是人们回避风险、寻求安全的需要的表现,可以理解;但其思路与祈祷和虔诚如出一辙,并不奏效。在杜威看来,这种重知识而轻实践的看法恰恰忽视了人类所借以可能达到实际安全的途径。于是,杜威设法从现代科学出发整个

儿挑战这种知行观,其主要策略是指出,在现代,“知”本身就是以“行”作为核心的:“从科学研究的实际程序判断起来,认知过程已经事实上完全废弃了这种划分知行界线的传统;实验的程序已经把动作置于认知的核心地位...”(第2章)。

当杜威这样说的时候,他心中想到的不仅是P. W. 布里奇曼[P. W. Bridgman]对爱因斯坦[A. Einstein]相对论的操作主义解释,而且是N·玻尔[N. Bohr]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用实验的作用对量子领域不确定性现象的解释。杜威的女儿简·杜威[Jean Dewey]也是物理学家,曾经在玻尔领导下工作过一段时期。据说杜威曾经去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看望他女儿;他女儿也告诉了他父亲不少该研究所正在进行的研究和讨论。尽管杜威被认为对物理学的了解远不如其对心理学或生物学的了解,但他对于现代物理学的了解,足以使他能够通过现代科学认识过程中实践的不可缺少作用来论证“行”对于“知”的优先性。

但杜威的注意重点并不在于狭义的科学认识论或科学方法论。他更关心的不是实践作为认识自然过程中的内在环节的重要意义,而是实践作为架通认识和评价这两个领域的中介环节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由自然科学所产生的关于事物本性的信仰和我们关于价值的信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在这里所谓价值一词是指一切被认为在指导行为中具有正当权威的东西)。”(第10章)杜威认为,正如对于自然的知识产生于对于自然的操作一样,对于指导我们生活的价值,也产生于我们的生活实践。价值并不是高悬在生活之外的抽象的不变的东西,而是一方面体现了我们的经验的爱好,另一方面又在经验中被证明是有可能实现的东西。抽象的善有各种各样;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它们常常是彼此冲突的。只有经过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理性探索,我们才能确定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哪个善是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的。

对哲学的这种理解,使杜威可以对“吉福尔特自然神学讲座”要求他涉及的宗教问题作正面的讨论。理论与实践、知与行之间所具有的内在关系,使得知识成了在实践中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或者手段。重要的是要看到:目的和手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方面。在杜威看来,“不考虑手段就表示是不严肃地对待目的”(第10章);杜威甚至从此得出一个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个忽视经济条件的道德体系只能是一个遥远空洞的道德体系”。(同上)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而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也就是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所谓…现实?包括着既有的条件;所谓…可能?是指一种现在尚不存在但可因现实条件的应用而使其存在的目的或后果。”(第11章)这种观点在宗教与科学之间架起了桥梁:如果宗教态度不是指对于有关事实和价值的固定信仰,而是指“人们对存在的可能性的一种感觉”,以及“献身于实现这种可能性的事业的一种态度”的话,那么,“科学与宗教之间就不能有任何冲突”。(同上)一句话,“理想的善就是有待实现的存在的可能性,而我们的宗教态度就是和接受这种理想的善联系着的。”(同上)

杜威的这种观点的核心,用德国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在许多场合-包括在讨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C. S. Peirce]的语言理论的时候-所用的一个术语来说,是“内在超越”(innerweltlichen Transzendenz或Transzendenz von innen)2的观念。理想并不外在于现实;它的基础就是“现实生活中所潜在的可能性”(同上)。换句话说,“自然和社会本身以内就包含着有理想可能性的设计以及实现这些可能性的操作手续。”(同上)但这种潜在的可能性不会自动实现,而有赖于我们“把我们的感情和忠诚指向寓于所发现的现实中的可能性”,并且“致力于创造未来而不再死抓住关于过去的命题不放”(同上)。

以杜威作为主要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传统近年来之所以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整个世界哲学论坛上都重新得到重视,不仅与理查德·罗蒂[R. Rorty]、里查德·伯恩斯坦[R. Bernstein]等美国哲学家的工作有关,而且与包括哈贝马斯在内的欧洲哲学家的工作有关。哈贝马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法兰克福学派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他多次表示自己认同于“从皮尔斯到米德[G. H. Mead]和杜威的美国实用主义的激进民主精神”3,并把它定位为青年黑格尔派传统中除了马克思和基尔凯郭尔[S. Kierkegaard]之外的第三个传统,而且是“令人信服地发展了激进民主的自由精神的唯一传统。”4

实用主义的这种政治思想传统是它对更广范围的哲学问题的看法的结果。当有人问“什么是实用主义的最有力量之处”的时候,哈贝马斯回答道:“可错论与反怀疑论的结合,对于人类心灵的一种自然主义态度,以及它的这样一种文化:拒绝屈服于任何种类的科学主义。”5从《确定性的寻求》一书的内容来看,哈贝马斯的这种概括是有根据的。当然,杜威的一些思想,包括本书中的一些思想,似乎也可以看作是科学主义的表现。但从其对理想的重视、对静观论和独断论的批判来看,尤其是从其对科学的社会向度和批判向度的强调来看,6杜威是努力超越科学主义的限制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杜威的这本书不仅如哈贝马斯所说的是“杜威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而且不妨看作是整个美国实用主义的代表性著作。

一本著作、一个哲学传统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同时代人对它的理解,而且取决于后代人对它的理解。从这个考虑出发,我们经哈贝马斯教授的同意把他在1998年为《确定性的寻求》德译本撰写的书评译成中文,作为本书的附录。哈贝马斯在这篇述评中对杜威、乃至整个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在德国的接受史的概括和分析,应该有助于我们对杜威这本著作的全面理解。

当然,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更值得重视的是杜威哲学、包括《确定性的寻求》一书在中国的接受史。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在胡适等中国现代思想家那里几乎没有引起任何注意。胡适1930年在苏州讲“科学的人生观”的时候,杜威的《确定性的寻求》在美国前一年已经至少印了三版,但看不出胡适对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与杜威在该书中的讨论有任何关系。胡适说“科学的人生观”有两个意思:一是用科学的实质性内容作人生观的基础,二是“拿科学的态度、精神、方法,做我们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法”。7与杜威的观点关系较近的是后一方面,但胡适列在这一方面的只是“怀疑”、“事实”、“证据”和“真理”这四项,与杜威所强调的“理想的善”、与接受这种理想的善联系着的“宗教的态度”,关系甚远。胡适对杜威思想中的那个“超越”向度,至少是没有自觉的兴趣。至于《确定性的寻求》一书的中译本,则一直到1966年1月才首次出现,而且是作为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资产阶级哲学资料选辑》第九辑而内部出版。8

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赞同把中国思想传统-尤其是新儒家传统-的精神概括为“内在超越”9,并同时如前所述把“内在超越”也看作是杜威所代表的实用主义的核心思想的话,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对实用主义之所以在五四以来的中国得到那么大的重视有更深层的理解,并对中西之间未来的文化交流有更乐观的期待。当然,这个观点能否成立,有待于做更多的论证,以及与实用主义哲学进行更具有实质性的对话和交流。

《确定性的寻求》中译本在“内部”多年之后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并公开发行,相信会对这种对话和交流有重要的推动。

注释:

1 参见Thomas C. Dalton: Becoming John Dewey: Dilemmas of a Philosopher and Naturalist,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0, 167.

2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6页、第18页。哈贝马斯在与神学家的讨论中也使用了这个概念,见Juergen Habermas: "Transcendence from Within, Transcendence in this world", in his Religion and Rationality: Essays on Reason, God, and Modernity,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Eduardo Mendieta, Polity Press 2002, 67-94.

3 Jürgen Habermas: "Newconservative Cultural Critic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 Germany", in Jürgen Habermas: The New Conservatism: Cultural Criticism and the Historians' Debate, 45.

4 Jürgen Habermas: "Reflections on pragmatism", in Mitchell Aboulafia,et al (eds.): Habermas and Pragmatism, Route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2002, 228。关于哈贝马斯与杜威的共同点,也得到了近年来出版的多本杜威传记中评价很好的一本的作者的肯定,见Alan Ryan: John Dewey and the High Tide of American Liberalism, W·W·Norton & Company, New York/London, 1995, 357。

5 同上。

6 参见拙文:“科学与民主的和谐相处何以可能?--论杜威和哈贝马斯的科学观和民主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7 胡适:“科学的人生观”,《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葛懋春、李兴芝编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319页。

8译者傅统先(1910-1985)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建国前任圣约翰大学教育系主任兼哲学教授,建国后在山东师范学院任教授,翻译了哲学和教育学方面的大量学术著作。

9 参见郑家栋:“…超越?与…内在超越?-牟宗三与康德之间”,《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利息与利率案例分析

利息与利率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2002年人民币存款利率 【案例适用】利率和利息的概念 【案例来源】北京市商业银行网站 【案例评析】 利息是借款者为取得货币资金的使用权而支付给贷款者的一定代价,或者说是货币所有者因暂时让渡货币资金使用权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一定报酬。利息作为借人货币的代价或贷出货币的报酬,实际上就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利息水平的高低是通过利息率来表示的。利息率通常又叫作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货币额或储蓄存款额之间的比率。用公式可表示为: 利息率=利息额/本金 进一步讲,利息是依据借贷资本价值(即本金)的一定比例(利息率)而计算的货币额。它可以看作是(也应该是)借贷资本的价格,或者说是借贷资本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由借贷资本价值(即本金)所带来的派生收入,也是借贷资本价值(或价格)的变动量(主要是增加量)。 利率一般可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Et利率。存款期限越长,意味着货币所有者放弃更多的资金和时间价值(或者说流动性),因而所应获得的报酬越多,从而利率也越高反之,则越低。不同期限存款利率的不同是利率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 利率结构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内各类金融投资工具的利率(收益率)、风险、期限以及流动性等方面的构成与匹配状况,它主要包括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利率的风险结构就是指相同期限的金融工具不同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这种金融工具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的大小对其收益率的影响。一般而言,利率和风险呈正比例关系,也即风险越大,利率越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则是指具有相同风险及流动性的投资工具,其利率随到期日的时间长短而不同。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在保全价值的前提下快速变现的能力,这种变现能力越强,通常利率越低;变现能力越差,利率就越高。相对于利率的风险结构,利率期限结构更为复杂。一般而言,利率和期限也呈正比例关系,即期限越长,利率越高。 利率变动往往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商业贷款利率变动而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损益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受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波动较大,金融机构很少贷出利率固定的长期贷款,因为放出长期贷款需要相应的资金来源支持,而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贷款。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短期利率会不断攀升,借人短期贷款而支出长期贷款的机构自然要承受风险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损失,在国际信贷业务中逐渐形成了长期贷款中按不同的利率计息,主要有变动利率、浮动利率与期货利率,这些利率具有随金融市场行情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因此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放出贷款的机构可由此降低损失。 案例2 【案例名称】欧洲央行坚持不降息 【案例适用】影响利率和利率政策的因素 【案例来源】《北京青年报))2001年4月19日 【案例内容】 2001年4月,欧洲央行在货币政策会议上,依旧固执己见,坚持不降息,令期盼欧洲央行大举降息的市场人士大失所望,导致欧元汇率大幅震荡。 由于一直期盼欧洲央行会跟随全球降息潮流降低利率,以应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所以欧

关于乘数效应的例子

记得有一篇文章《阳光灿烂每一天》①,作者描述了这么一件事: 作者与其朋友弗兰西斯下了计程车后,付钱时,弗兰西斯忽然对那位开计程车的黑人小伙子说道:“谢谢你,兄弟,坐你的车舒适极了。”那位黑人小伙子听了非常高兴,“是吗?谢谢您,先生,原上帝保佑您。”随即,弗兰西斯还送给黑人司机一块不干胶衣饰。作者对其朋友的举止颇为不解,费兰西斯解释说:“我想让纽约多点人情味儿,如果有可能,我想让世界每一天都阳光灿烂!” 朋友,您或许会对这位老兄的想法嗤之以鼻。“全世界每一天都阳光灿烂,”可能吗?这不是痴人说梦?的确,这位老兄的口气是大了点,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您先读完下面这则故事:《踢猫》②,或许您会对您原本看法有所改变。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别人的主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老董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何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避开影响程度不谈,仅上述两件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种事情发生后对整个社会效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以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 经济学中有一个乘数模型,可以用来分析上述事例。那么什么是乘数模型?它是一个用来解释短期产出水平如何被决定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范畴。尽管如此,乘数模型的作用并不仅限于其定义,它可以用于分析任何具有同性质的事情。为了便于分析,现在假设存在一种个人效用边际传递倾向。并将其定义为:某一个人在某一特定场合获得某一定量的效用(U)后,其所愿意传出的效用(Up)与其所获之比。用MPU表示。依其定义用公式表示如下: MPU=Up/U 很明显,MPU是一个大小取决于Up、U的量,值得注意的是MPU并不一定总是小于1大于0,它也有可能大于1或小于0(因为某人所传出的效用的大小,并不取决于他自己,而取决于所获之人对它的评价)。由于以上原因,个人效用边际传递倾向千差万别,很难分析出一个结果。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分析更简洁明了,再抽象出一种社会效用边际传递倾向,并将其定义为:社会上任意一个人无论在任何场合获得任意量的效用后,都能够按某一特定比例将其所获得的一部分效用(UP’)传出,这个比例就称之为社会效用边际传递倾向。用MSU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MSU=UP’/U’ (这里UP’是大小取决于MSU和U’的一个量,即如果MPPSU为一固定常量,则UP’与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推理主要方法-人工智能导论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推理主要方法 1.确定性推理:推理时所用的知识与证据都是确定的,推出的结论也是确定的,其真值或者为真或者为假。 2.不确定性推理:从不确定性的初始证据出发,通过运用不确定性的知识,最终推出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但却是合理或者近乎合理的结论的思维过程。 3.演绎推理:如:人都是会死的(大前提) 李四是人(小前提) 所有李四会死(结论) 4.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如:检测全部产品合格,因此该厂产品合格; 检测个别产品合格,该厂产品合格。 5.默认推理:知识不完全的情况下假设某些条件已经具备所进行的推理; 如:制作鱼缸,想到鱼要呼吸,鱼缸不能加盖。 6.不确定性推理中的基本问题: ①不确定性的表示与量度: 1)知识不确定性的表示 2)证据不确定性的表示 3)不确定性的量度 ②不确定性匹配算法及阈值的选择 1)不确定性匹配算法:用来计算匹配双方相似程度的算法。 2)阈值:用来指出相似的“限度”。 ③组合证据不确定性的算法 最大最小方法、Hamacher方法、概率方法、有界方法、Einstein方 法等。 ④不确定性的传递算法 1)在每一步推理中,如何把证据及知识的不确定性传递给结论。 2)在多步推理中,如何把初始证据的不确定性传递给最终结论。 ⑤结论不确定性的合成 6.可信度方法:在确定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概率论等提出的一种不确定性推

理方法。其优点是:直观、简单,且效果好。 可信度:根据经验对一个事物或现象为真的相信程度。可信度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其准确性难以把握。C-F模型:基于可信度表示的不确定性推理的基本方法。 CF(H,E)的取值范围: [-1,1]。 若由于相应证据的出现增加结论 H 为真的可信度,则 CF(H,E)> 0,证据的出现越是支持 H 为真,就使CF(H,E) 的值越大。 反之,CF(H,E)< 0,证据的出现越是支持 H 为假,CF(H,E)的值就越小。若证据的出现与否与 H 无关,则 CF(H,E)= 0。 证据E的可信度取值范围:[-1,1] 。 对于初始证据,若所有观察S能肯定它为真,则CF(E)= 1。 若肯定它为假,则 CF(E) = –1。 若以某种程度为真,则 0 < CF(E) < 1。 若以某种程度为假,则-1 < CF(E) < 0 。 若未获得任何相关的观察,则 CF(E) = 0。 静态强度CF(H,E):知识的强度,即当 E 所对应 的证据为真时对 H 的影响程度。 动态强度 CF(E):证据 E 当前的不确定性程度。 C-F模型中的不确定性推理:从不确定的初始证据出发,通过运用相关的不确定性知识,最终推出结论并求出结论的可信度值。 模糊逻辑给集合中每一个元素赋予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实数,描述其属于一个集合的强度,该实数称为元素属于一个集合的隶属度。集合中所有元素的隶属度全体构成集合的隶属函数。 模糊知识表示 人类思维判断的基本形式: 如果(条件)→则(结论)

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问题

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问题

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_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 和经济学教授魏尚进 2009年02月14日 《21世纪》:您之前提出,短期内美国经济的走势将与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有很 大关系。那么从现在已经公布的信息来看,您怎么评价这个方案? 魏尚进:实际上,即使没有经济刺激方案,奥巴马本身也会加大对新能源、教育和扶助贫困家庭等领域的投入。现在无非是发生了经济危机之后,奥巴马顺水推舟,把这些内容也放入了刺激方案中。从这个角度出发,奥巴马自己也知道,这个方案里并非所有的部分都是用来刺激经济的。 具体来说,减税现在是刺激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人认为减税对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可能并不会很好。原因在于现在民众和企业对经济缺乏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会把减税获得的资金存起来,而非用于消费和投资。这样一来,减税相对于政府支出来说,可能产生的新

需求会更少一些。由于目前的方案中有三分之一是减税,因此这方面的效果可能不甚理想。我想奥巴马本人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从政治角度来说,这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所以即使无法达到完全满意的效果,他也还是会去做的。 关于政府支出方面,我觉得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刺激方案中政府支出的项目分为三类,一是乘数效应比较大,效果比较快和好的,二是效果中等而见效慢的,三是乘数效应很小,基本上属于浪费的项目。对于政府来说,比较容易操作的是类似于修路这样的项目,但这个到底对经济的刺激效果有多快?现在还不得而知。 这里要谈一下美国的政治体制。因为只有了解美国的政治体制,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刺激方案要这么设计。按照美国法律,这个方案要生效就需要提交给国会两院表决通过。这意味着你需要在参众两院争取到法定的足够票数才能确保方案过关,但每一个议员都是各地的选民选出来的,他们需要从这个方案中去找一些内容以向家乡选民有所交代。所以尽管总统可以从全局出发提出这么一个方案,但国会议员往往会力争将本

WTO案例

第一讲 1、智猪博弈 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另一端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会有机会抢先吃到落下来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到另一半残羹。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 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在这个例子中,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去踩踏板总比踩踏板好。反观大猪,明知小猪不会去踩踏板,但是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 2、补充知识点:有限产权之争 大产权指通过正式渠道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明,并依法开发的房地产项目,里面的每套住宅都能够依法获得完整的产权证明,这样的叫做大产权。 小产权是指利用集体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建成后分配给集体内部人员的住宅,这种住宅获得的产权是只有房屋所有权而没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权仍然归集体所有,这样的产 权叫做小产权,这里所说的集体通常表现是村集体。 现在小产权房的买卖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已经有明文规定,城镇户口的人不能买小产权房,村民将自己的小产权房出售后,不得再获批宅基地。所以买小产权房的风险很大。 经济适用房被称作有限产权,独立于大产权与小产权之外。 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其中规定经济适用住房为政策性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 《意见》第十一条规定,严格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经济适用住房属于政策性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不得直接上市交易,购房人因各种原因确需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由政府按照原价格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回购。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购房人可转让经济适用住房,但应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价款,具体交纳比例由城市人民政府确定,政府可优先回购;购房人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价款后,也可以取得完全产权。上述规定应在经济适用住房购房合同中予以明确。政府回购的经济适用住房,继续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售。 3、帕累托最优状态: 1

从数据中发现不确定性知识研究

从数据中发现不确定性知识研究 发表时间:2010-03-22T22:16:52.310Z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杨庆仙;宋绍云;唐合文 [导读] 知识是人类(或系统)对信息(数据)加工后产生的高级产品,知识可以表示成各种形式:规则、科学规律、方程或概念网杨庆仙① Yang Qingxian;宋绍云② Song Shaoyun;唐合文② Tang Hewen (①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 650101;②玉溪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工程学院,玉溪 653100) 摘要:从数据中发现不确定知识并进行量化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在阐述不确定性知识概念的基础上,λ构造叠加算子,并应用该算子从实际例子中发现不确定性知识,从结果可以看出,该算法得到的不确定知识可靠性较高。 关键词:数据挖掘;不确定性;知识表示;知识处理 中图分类号:TP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154-03 0 引言 当今是一个数据泛滥的时代,虽然我们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来获取知识,并用得到的知识进行决策和预测等工作,但从庞大数据中获得的知识是匮乏的,由于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人们在认识领域中的信息和知识大多是不精确的,知识真正是,并永远是不确定的[1]。 1 数据与知识 数据是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它被看作自然对象,其主要形态有数字、符号、图形、图像、声音数据,主要组织有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等。 知识是人类(或系统)对信息(数据)加工后产生的高级产品,知识可以表示成各种形式:规则、科学规律、方程或概念网。主要有两类知识的来源,首先是经验知识(专家知识),主要是针对特定领域的问题求解,不仅依赖于特定领域确定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多地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和常识。由于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人们在各认识领域中的信息和知识大多是不精确的,这就要求专家系统中知识的表示和处理模式能够反映这种不确定性。其次的知识来源是数据中挖掘的知识,其主要对象是数据,面临的问题是怎样通过推理发现数据中隐藏的知识,以便提供决策,主要的手段是通过不确定性方法(模糊集、粗糙集、概率、信息熵等)来获得数据中的知识。 2 知识发现 知识发现是指从数据集中抽取和精炼有用的模式。 2.1 知识发现的任务 数据总结:对数据进行总结与概括。传统的最简单的数据总结方法是计算出数据库的各个字段上的求和值、平均值、方差值等统计值或者用直方图、饼状图等图形方式表示。 聚类:根据数据的不同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属于无导师学习。 分类:根据分类模型对数据集合分类,即将给定对象划归于某个类。分类(Classification)是知识发现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一种有指导的学习(机器学习中的称谓)。 偏差分析:基本思想是寻找观察结果与参照量之间的差别。通过发现异常, 可以引起人们对特殊情况的加倍注意。 建模:构造描述一种活动或状态的数学模型(如贝叶斯模型)。 2.2 问题的不确定性 随机性:主要用概率论来揭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 模糊性:主要用模糊集和粗糙集来揭示模糊现象的规律性。 随机性和模糊性是不确定性的两个方面,确定性可以被看作是不确定性的特例。 2.3 知识发现的方法 知识发现方法主要有:传统方法(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模糊集方法;粗糙集方法和机器学习(规则归纳、决策树、范例推理、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贝叶斯信念网络等)。下面介绍粗糙集方法的应用。 3 粗糙集的应用 3.1 粗糙集简介 粗糙集作为一种处理不精确(imprecise)、不一致(inconsistent)、不完整(incomplete)等各种不完备信息的有效工具,一方面得益于他的数学基础成熟、不需要先验知识;另一方面在于它的易用性。由于粗糙集理论创建的目的和研究的出发点就是直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揭示潜在的规律,因此是一种天然的数据挖掘或者知识发现方法,它与基于概率论的数据挖掘方法、基于模糊理论的数据挖掘方法和基于证据理论的数据挖掘方法等其他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理论的方法相比较,最显著的区别是它不需要提供问题所需处理的数据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验知识,而且与处理其他不确定性问题的理论有很强的互补性(特别是模糊理论)。基于粗糙集的方法可用于:近似推理、信息检索、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 3.2 属性约简 3.2.1 基本概念 设,U:为非空对象集,称为论域。R:为U 上的等价关系,且其具有以下性质。 自反性:(a,a)∈R; 对称性:if(a,b)∈R,then(b,a)∈R 传递性:if(a,b)∈R,(b,c)∈R,then(a,c)∈R 由U上的等价关系R定义U上的划分,每个划分块称为等价类。U/R定义为由R导出的等价类。[x]R定义为包含对象x的等价类。例1:设U={x1,x2,…,x8}为积木集。 设 R1:颜色(红,黄,蓝)

从笛卡尔到胡塞尔的知识确定性追求之路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总第56期) 从笛卡尔到胡塞尔的知识确定性追求之路 董新强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从笛卡尔开始的西方哲学研究突出了认识问题的意义,其中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以构建 确定的知识大厦成为近代西方哲学的重要工程。其中笛卡尔、康德和胡塞尔在这条路上做出了突 出贡献。 [关键词]笛卡尔;胡塞尔;知识;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09)02-0033-04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Certainty from Descartes to Husserl DONG Xin-qiang (School of Law and Economy,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830054,China)Abstract:The research of western philosophy that begins from Descartes highlights the meaning of recognizing the issue in which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ystem by pursuing knowledge certain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jects of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Descartes,Kant and Husserl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in this field. Key words:Descartes;Husserl;knowledge;certainty 自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认识论转向”之后,有关认识的各种问题成了哲 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并贯穿了整个西方近代哲学史。而为知识的确定性进行论证和为知识大厦建 立基础成为了西方哲学的浩大工程。当然,近代哲学家们对普遍必然和确定的知识的追求延续了 古希腊哲学的传统,只是他们不再从外在世界本身去寻找,转而向内,向认识的主体来寻找知识 的确定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近代西方哲学的知识确定性追求之路做一番梳理,以更好地彰显 这一问题的哲学价值,厘清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追求,为我们理解现代认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追求知识确定性之路的哲学意义 一般来讲,知识的确定性问题,就是指“知识究竟有无确定性”,近代西方哲学家们大多对此 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值得注意的是,此问题后面还隐含着另一个问题,即“如果知识有确定性,该如何证明”。如果能够证明,就可以说我们获得的知识是明白、清楚的,是“明证性”的。从这 个角度讲,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也就是论证“明证性”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 那么,追问这个问题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可以从两方面来回答: 第一,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试图调和理性和信仰的矛盾,让哲学为神学作论证。但这种努力既 动摇了宗教信仰的基础,又窒息了哲学自身的发展。15—16世纪以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带来的文化 [收稿日期]2009-01-15 [作者简介]董新强(1983—),男,甘肃酒泉人,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追求确定性知识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性后果

?科学哲学? 文章编号:1000-8934(2003)07-0014-06追求确定性知识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性后果 王 荣 江 (淮阴师范学院政治系,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追求确实可靠的确定性知识,构成了哲学和自然科学得以成立和发展的传统。随着这一思维方式在人文社会知识中的贯彻,确定性及其所导致的知识霸权和控制构成了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纬度;后现代的相对主义是上述现代性的极端的怀疑主义后果。确定性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不能真实理解科学及其发展。不论是从知识论自身的发展,还是从追求确定性知识所导致的现代性后果来看,我们必须正视知识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知识;确定性;思维方式;现代性;后果中图分类号:B02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3-03-10 作者简介:王荣江(1963-),江苏宿迁人,哲学博士,淮阴师范学院政治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科学思想史和科学哲学。 1 齐硕姆(R.M.Chisholm )在其《知识论》一书导论的开头说:“我们对知识本性的反思,引起一系列难以解答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知识论或认识论的主题。这些问题的绝大部分,古希腊人就已经讨论过,但是,如何解决或处理这些问题,至今仍 说法不一。”〔1〕他把知识论的主要问题描述为七大 问题:知识与真意见的关系问题、知识的直接明证和间接明证问题、知识的标准问题、理性真理问题、事物呈现方式的“形而上学”问题和真理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与思维的判断、推理和论证有关。在知识论中,思想家们就是按哲学的提问方式寻求知识之确实可靠的确定性的理由。如果我们把知识作为思想认识之结果来加以考察,知识的可靠性(certain 2ty )就成为知识论的一个焦点,知识的性质、范围、前 提和基础,都可围绕知识的可靠性展开。由于知识是思想认识的结果,因而其可靠性,一般地,也就是思维的可靠性即知识得以确立的思维理由。正是对确实可靠的确定性知识之理由的追寻,构成了有关知识的理论。知识论就是寻求确实可靠的知识并为之辩护的事业。在西方,从哲学开始之初,思想家们对自身的认识能力毫不怀疑,以一种执着的天生信念,追求确实可靠的确定性知识,从而构成了知识论得以成立和发展的传统。虽然其间充满着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各种挑战,也从来没有动摇过主流思想家对确定性知识的追求和辩护,它成了哲学固有的 思维方式。 在古代希腊,思想家通过预设事物背后有不变的本质实在,并建构一种逻辑论证的推理方式获取这种本质实在,来达到获取确定性知识的目的。这一努力虽然最终并没有实现并导致了希腊化时期的普遍的怀疑主义的后果,但它毕竟为近代自然科学奠定了理性的方法论基础。近代的自然科学家尽管不再去追求事物的形式或“隐蔽的质”,但他们对在经验归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知识并没有放弃对其确定性的要求。休谟对归纳问题提出的有力的质疑一点也没有动摇人们对科学知识确定性的坚定信念,相反康德哲学就是要为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寻求辩护并因而构成从近代到现代哲学的主线。更为根本的是,科学知识通过技术获得强大的物质力量上的证明,使科学知识成为我们新的宗教:它既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在享受着科学知识所带来的利益的同时,试图用获取科学知识的思维方式来规范我们生活中的一切。 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作为人类追求确定性知识的典范,带来了一个直接的后果:人文社会知识的科学化。 本来,追求确定性知识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应该 (ought to be )的判断,它是从现实(to be )中抽取的东西,是人类的一种心智努力的倾向,二者之间是不能互推的。但自然科学知识的成功,使人们倾向于用自然科学获取知识的方式处理其他问题,甚至培养出一种习惯,要把一切问题都进行科学化的处理, 4 1第19卷 第7期2003年 7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19,No.7 J uly ,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