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2.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首先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更本利益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更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4.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的辩证关系。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更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和

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着实事求是。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5.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首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其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最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7.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及其科学内涵邓小平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二是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8.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从主要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更本目标上,促进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

其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防止了过去那种只看中与关注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地和目标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又防止了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小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两极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更大、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道路。

第六章

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成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辩证关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党的基本路线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也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又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方向,走上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上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就会使四项基本原则变成僵化的教条。所以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基本点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1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1)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2)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现实意义:(1)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重要组成部分。

(2)有利于确保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有利于解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问题。

(4)有利于更好应对外部挑战,增强名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

1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实现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物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7.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

(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

(3)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用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护理共赢的发展道路。

(4)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5)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6)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18.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实质?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3、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4、全体中华儿女要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6、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浅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特点中国化反思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为彻底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基本特点创造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并且这种反思又直接构成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反思的辫证运动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良性运行机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和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等特点在理论的现实化过程中表现出具体的丰富性、鲜活的生命力、内在的调节与发展的机制等独特的理论品质,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获得创造性发展的内在的直接根据所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的“中国化”反思,应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运用与证明,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反思、科学坚持、创新发展的过程,其中面对中国现实的深刻的理论反思既是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前提和基

础,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与现实国情寻找“结合点”与“平衡点”的关键环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的“中国化”反思应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这既是将马克思主义全面具体化的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基础性环节。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基本特点,进行“中国化”反思的具体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何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传统的理论解释主要定义为三点:一是马克思主义有一个科学的研究对象,实现了研究对象的革命;二是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彻底的辩证法;三是有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由此马克思主义被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根据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化的实践,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仅仅由其理论的内在逻辑特性决定是抽象的不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必须在实践中获得历史性的具体化的证明、充实与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是被给予的,而是在人类的文明长河中和永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明确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崭新武器,却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做到将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如何认识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最终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客观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古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古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家安设的理论也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和“进”恰恰就体现在这些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上。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们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绝不意味着贬低或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体现和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代中国又有了新的成果,体现和强调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503)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深入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来源;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范围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进行本学科的学术交流;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与最新成果;胜任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宣传、党政工作。 二、研究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或基本经验、基本规律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理论成果。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理论体系研究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理论体系、实践价值及其最新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源”、“流”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比较研究的最新动态。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指导作用,当代中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新课题,特别是回答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诠释;成果;经验 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要结合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某个具体实践问题,从理论的价值意义、传播方式诸视角看,这个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形成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科学理论。若要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首要一点就是要通过文化背景的移植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成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因子带有模糊、猜测、玄想的非科学成分,又与封建宗法的、封闭狭隘的小农意识因素混杂在一起。而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高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和现实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相融合之处,因此,一方面能够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融合中得到认同,另一方面能够改造、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之间相结合的、互动的融合关系。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又切合于中国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不仅指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了共同的理论渊源、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以及目标和价值追求,在内容 和本质上一脉相承,而又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践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 形成了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有了马克思主义这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化,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而要想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入手。 一、从历史进程初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思想首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理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迎接新世纪的时期,“三个代表”重大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f5276147.html,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作者:李理哈刚 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21期 摘要: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它也是构建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符合客观规律性,同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最后提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c)-0208-02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血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唯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务实性、崇尚统一、伦理道德至上的特征,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由毛泽东同志最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并作出了科学阐述的。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同时又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运用和传承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机械移植,也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消融,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广袤的土壤中滋生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被中国人民所接纳必须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 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过碰撞、对立及融合,所以作为外来思想文化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存在相异之处。但马克思主义既然可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萌芽、结果也正说明了二者在本质上除了相异性也存在相通性。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其有自身的内涵和特征。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不断显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结合”有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说,近现代的中国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二是说,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行。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应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把形式和内容分开,比如说,把内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而把形式看作是中国化。另一方面它是道路和形态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西学东承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从文化传播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中,要为该民族或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并得到发展,都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在坚持自身基本思想和根本性质的前提下,采取该民族或地区人民所认同的方式,回答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排名

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 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院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工商大学--社科部-- 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专业列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及社会科学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商学院--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专业列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商业大学--专业列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马列德育教研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沈阳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讲解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一、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经验 三、正文: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要结合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某个具体实践问题,从理论的价值意义、传播方式诸视角看,这个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试题及答案 转自安徽立知教育 6.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实行改革开放c.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D.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8.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 ) A.改革开放B.实事求是 C.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9.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的是( ) A.党的十三大报告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党的十四大报告 D.党的十二大报告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的一个主要理论问题是(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什么是党的指导思想 6.【答案】 D 【解析】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7.【答案】 B 【解析】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是在这一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故答案为B项。8.【答案】 D 【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9.【答案】D 【解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故答案为D项。 10.【答案】B 【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如何执政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也就是说,是要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do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3年制) 类别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任课教 师 学 时 学 分 开课时 间 授 课 方 式 考 核 方 式 1 2 3 必修课公 共 课 0521801001 0121802003 0121802001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0 18 36 3 1 2 √ √ √ 专 业 基 础 课 77777777 0322802001 0322802002 博士生导师讲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周秀英 韩喜平 30 40 40 1 2 2 √ √ 专 业 课 0322802029 0322802030 0322802031 0322802032 0322802033 032280203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 中共党史专题 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献阅读 宋连胜 杜君 韩广富 刘洁 吴自聪 陈方南 40 40 40 40 40 40 2 2 2 2 2 2 √ √ √ √ √ √ 讲 授 作 业 选修课0322802035 0322802036 0322802037 0322802038 0322802039 0322802040 0322802041 重大前沿理论问题研究 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国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 化 当代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刘洁 韩广富 吴自聪 陈方南 阎少华 盛海英 张淇 40 40 40 40 40 40 40 2 2 2 2 2 2 2 √ √ √ √ √ √ √ 讲 授 作 业 补 修 课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内容由以下阐述: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具有其独创性的丰富理论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根本性的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目标总方向。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制约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条件,是关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总目标总方向的应有之义、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会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失去了本意。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的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是它们的灵魂和精髓。当然,其前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原因,那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两者之间有着因果联系和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伟大事业和实际运动,是需要不断推动、推进和实现的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成果,是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问题。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实践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特指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泛指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观点;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党的七大才首次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并使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要突出它的中国属性,强调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共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并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也就是说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使其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说明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必须适应中国国情,特别是要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因为从文化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它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有差异的。只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文化改造,使其理论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使之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部分,才能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才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冲突、融合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现代化的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从文化视角进一步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力市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同时也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系别专业姓名学号………………………………密……………………………………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考查试卷 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 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理论和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告诉我们: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 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因而有了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 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的题为<<论新阶段>>中提出开始,已经走.过了72个春夏秋冬,共有两个理 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中国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从这可以看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相当的丰富 从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中国人民开始实践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时代 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大众在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主义的斗争过程中,深刻和创造性地分析了中国各个阶级情况和社会 形态,明确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 命总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 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时共产党人在不断实践不 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创造性的得到了毛泽东思想这一 重要理论成果,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 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引导我们成功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