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三章空气和生命5—8节复习案例 陈建泽

八下第三章空气和生命5—8节复习案例  陈建泽
八下第三章空气和生命5—8节复习案例  陈建泽

八下第三章空气和生命5—8节复习案例

一、教学设计三垟中学陈建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整理并建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知识:原料、条件、产物及物质和能量转化及其重要意义及它们的区别。

②描述人体呼吸时气体交换的场所和过程

③知道自然界中的碳或氧循环的主要途径

④描述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温室效应的成因;列举空气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列举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2、过程目标:学会阅读,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学会合作,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整理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提问意识,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过程:

【复习课导入】师:同学们,这是大豆种子萌发的过程,从浸水到发芽,这个过程中存在什么生命活动?

【复习课展开】师:如何证明这个过程存在呼吸作用呢?就这个装置能行吗?如何改进?对照组中放什么?对这个装置你还有疑问吗?(消毒的目的)(不断完善实验设计,并培养严谨思维与提问意识)

师:小明用天平分别称出整个装置在实验前后的质量,若有变化则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你认为正确吗?那该怎么证明呼吸作用的存在?这能用来证明什么?

生:这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

小结:转换法

师:书本实验中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光合作用的存在?

小结:转换法:利用已知物质及性质→可观察的量的存在→不可观察的事物的存在

【任务一】请阅读资料一,结合图乙或者图两所示,经小组讨论,提出2-3个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并设置答案,供其它小组思考与学习。(问题要求在中考范围内,不能超纲)

图甲是大豆种子萌发并长成小植株的过程示意图;图乙是表示大豆种子中有机物的质量随着萌发时间的变化情况,其中B点为曲线的最低点。

展示:问题集中营一,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然后再派代表回答:

1-4、有机物质量为什么先减小后增大,在t

2前、t

2

后及t

2

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

用的速度分别存在什么关系?(1.3组)(2.1组)(2.6组)(1.8组、2.6组、2.4组)

5、光合作用强度受什么因素?(1.3组)

当光照最强时光合作用最强吗?(1.8组、1.6组)

6、种子种得太深,为什么成活率会降低?(2.1、2.8、2.4组)

7、影响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给农业生产提出更好的建议?(2.6组、2.3组、2.1组)

8、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及意义?(2.4组、2.2组)

整理:光合作用的异同:

【思考与讨论】利用下图植物,可以研究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哪些实验?

银边天竺葵

小组讨论后展示:整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明确实验中的自变量的控制方法

实验演练:光合作用的探究,明白探究什么问题?结果与结论的区别?

【任务二】阅读资料“雾霾”,提1个问题,供大家思考与学习。(要求:与“呼吸”或“大气污染”相关、并在中考范围内)

问题集中营二:小组合作后汇报整理。

1、可吸入颗粒物是怎样进入人体的?(1.9组、1.7组)

2、雾霾的成因?(1.9组)

3、为什么可吸入颗粒物是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1.1组、1.7组)

4、如何防止雾霾的发生?戴口罩有用吗?如何减少大气污染?

(1.9组、1.8组、1.5组、2.2组、2.8组、2.6组)

5、植树造林能防止大气污染?(2.3组)

6、臭氧层是怎样被破坏的?(1.1组)

7、如何防治温室效应加剧?(1.1组、1.5组)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还有什么新问题吗?

二、课堂实录片段

片段1导课

投影:大豆种子萌发的3张图片。大豆种子每半天泡1-2小时

种子萌发

师:同学们,这是大豆种子萌发的过程,从浸水到发芽,这个过程中存在什么生命活动?生(全体):呼吸作用。师:如何证明这个过程存在呼吸作用呢?生1:生物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灭火。投影实验装置,问:就这个装置能行吗?思考片刻,生2:不可以,实验缺少对照组。师追问:如何改进实验装置?对照组中放什么?生2:已煮熟及消毒的种子。师:对这个装置你还有疑问吗?(消毒的目的是什么呢?)思考与讨论:小明用天平分别称出整个装置在实验前后的质量,若有变化则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你

认为正确吗?生3:不正确,质量守恒可以证明,但不能证明种子有呼吸作用。生4:称量前后种子质量,若减少,可证明有呼吸作用。师追问:为什么呢?生4:种子呼吸作用分解了有机物,质量减少了。师:还有什么办法证明呼吸作用的存在?生5:生物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我们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小结:转换法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的存在呼吸作用的存在

师:书本实验中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光合作用的存在?

现象:淀粉遇碘变蓝色淀粉的存在光合作用的存在

小结:转换法:利用已知物质及性质→可观察的量的存在→不可观察的事物的存在

片段2

【任务一】请阅读资料一,结合图乙或者图两所示,经小组讨论,提出2-3个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并设置答案,供其它小组思考与学习。(问题要求在中考范围内,不能超纲)小组思考、讨论后展示。

1-4、有机物质量为什么先减小后增大,在t

2前、t

2

后及t

2

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

用的速度分别存在什么关系?(1.3组)(2.1组)(2.6组)(1.8组、2.6组、2.4组)

5、光合作用强度受什么因素?(1.3组)

当光照最强时光合作用最强吗?(1.8组、1.6组)

8、种子种得太深,为什么成活率会降低?(2.1、2.8、2.4组)

9、影响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给农业生产提出更好的建议?(2.6组、2.3组、2.1组)

8、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及意义?(2.4组、2.2组)

整理:光合作用的异同:

小结:课堂问题→解决问题→拓展提升→整合知识→建利模型

三、教学反思

复习课不该是新课的课件的堆积,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整合,而是要有凌驾于原有的知识之上,并运用的知识并解决生活目的。本节复习课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在设计教案和学案时,充分运用了“五何”设计法。同时充分利用了学生自学时和课堂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问题教学。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两个实例总结了转换法,利用已知物质及性质→可观察的量的存在→不可观察的事物的存在。并回顾了本册书本上所学过的运用转换法的知识点。本节课还从中考的角度,教师做了思维导图,也留了空缺的地方,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了充分的整合。使问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的提升。

附录1

导学稿:3.5-3.8复习

第组姓名

阅读资料一: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变化过程。种子浸水后使种皮膨胀、软化,使氧气透过种皮进入,同时二氧化碳透过种皮排出;只有种子在适宜的温度下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保证生命活动正常

进行;温度过低或

过高,呼吸作用会

受到抑制。

当幼叶开始形

成,植物就开始进

行光合作用,之后

其体内有机物质量

才有可能增加。

阅读资料二:雾霾是指雾和霾。霾是由灰尘等颗粒物组成的,使大气混浊的天气现象;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天气现象。与雾相比,霾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更大。由于霾中细小粉粒状的飘浮颗粒物直径一般在0.01微米以下,可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会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疾病。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

【中考考点】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①描述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及简要过程;②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及其重要意义;③描述呼吸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及其反应过程;④知道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⑤说明农业生产(合理灌溉、种子处理等)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原理;

2、人体的呼吸作用:①描述人体呼吸时气体交换的场所和过程;②知道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知道自然界中的碳或氧循环的主要途径

4、大气污染与防治:①描述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②说明温室效应的成因;

③关注温室效应的利弊;④列举空气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⑤列举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⑥列举空气质量指数的主要内容。

【课前练习】

1、针对“中考考点”,自觉看书复习教材3.5-3.8的内容。

2、请阅读资料一、二,结合教材3.5-3.8的内容和“中考考点”范围,提出两个有价值、值得研究的2个问题。

3、如图所示,大豆种子在萌发初期,有机物的质量有所减少;当幼叶逐渐形成时,其体内有机物质量逐渐增加。请据图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A为曲线的最低处,则光合作用开始的时间是

(选填“A点左边”、“正好A点”、“A点右边”),

理由是

(2)在t1~t2时间内,曲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3)在时间t2点后,曲线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4)请以表格的形式表达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5)针对本题情境请你再设置一个问题。

附录2

导学稿:3.5-3.8复习

第组姓名

【任务一】请阅读资料一,结合图乙所示,经小组讨论,提出2-3个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供其它小组思考与学习。(问题要求在中考范围内,不能超纲)

图甲是大豆种子萌发并长成小植株的过程示意图;图乙是表示大豆种子中有机物的质量随着萌发时间的变化情况,其中B点为曲线的最低点。

问题集中营一:

1-4、有机物质量为什么先减小后增大,在t

2前、t

2

后及t

2

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

用的速度分别存在什么关系?(1.3组、2.1组、2.6组、1.8组、2.6组、2.4组)

5、光合作用强度受什么因素?(1.3组)

当光照最强时光合作用最强吗?(1.8组、1.6组)

10、种子种得太深,为什么成活率会降低?(2.1、2.8、2.4组)

11、影响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给农业生产提出更好的建议?(2.6组、2.3组、2.1组)

8、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及意义?(2.4组、2.2组……)

【思考与讨论】利用下图植物,可以研究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哪些实验?

【任务二】阅读资料“雾霾”,提1个问题,供大家思考与学习。(要求:与“呼吸”或“大气污染”相关、并在中考范围内)

问题集中营二:

1、可吸入颗粒物是怎样进入人体的?(1.9组、1.7组)

2、雾霾的成因?(1.9组)

3、为什么可吸入颗粒物是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1.1组、1.7组)

4、如何防止雾霾的发生?戴口罩有用吗?如何减少大气污染?

(1.9组、1.8组、1.5组、2.2组、2.8组、2.6组)

5、植树造林能防止大气污染吗?(2.3组)

6、臭氧层是怎样被破坏的?(1.1组)

7、如何防治温室效应加剧?(1.1组、1.5

组)

银边天竺葵

《空气与生命》4-7节复习提纲

第二章 《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 班级 姓名 2.4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1.人呼吸时,会使呼出气体中的氧气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2.人通过呼吸系统(由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呼吸道: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气体进入肺的通道) 肺 肺泡:布满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气体交换的场所) 3.肺泡的结构与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①肺泡壁薄 ②毛细血管与肺泡壁紧紧贴在一起 肺泡中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毛细血管,同时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 4.呼吸运动:吸气与呼气 依靠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 呼吸运动实现了外界与肺的气体交换,其原理是肺内外的气压差。 植物没有明显的呼吸过程,但也会呼吸。 6. 呼吸是生物体与空气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许多动物和人的呼吸由呼吸系统完成,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7.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及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通过呼吸作用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葡萄糖(C 6H 12O 6) + 氧气(O 2) 二氧化碳(CO 2) + 水(H 2O )+ 能量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都有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对于生命活动十分重要(提供能量)。 结构 功能 生物的呼吸 呼吸运动 呼吸系统 人的呼吸 动物的呼吸 植物的呼吸 酶

2.5 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过程 1) 概念: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在叶绿体中进行) 二氧化碳+ 水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氧气 2) 实质:1)物质转化:把简单的无机物制成了复杂的有机物。 (合成有机物) 2)能量转化:把太阳能变成贮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储存能量) 3) 意义:1)是动物和人类的物质来源(食物来源) 2)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为生物和人类的呼吸提供氧气 阳光(光能) 水 二氧化碳 4) 实验活动 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目的:将原有的淀粉消耗光】第二天,用两张大小相等 的铝箔纸(可遮光)在叶片的相同位置从上下两面盖严,并用回形针固定【目的:设置对照试验,证明绿叶光合作用需要光】后放到阳光下照射。 2、 4 小时后 ,去掉铝箔纸,将叶片摘下。 3、把叶片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目的:除去叶绿素,使淀粉与碘显色效果更明显】,水浴加热,【原因:酒精易燃,不能直接加热】仔细观察叶片和酒精的颜色变化。 4、到叶片褪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并用清水洗净后,滴上碘液。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掉叶片上的碘液,观察叶片两半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见光部分变蓝【原理:淀粉遇碘变蓝色】 【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并制造淀粉】 光 叶绿体 光合作用 有机物(化学能) 氧气 供生物呼吸 构成生物体 供生命活动需要 光 合 作 用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光合作用意义 制取 性质 用途 区别 联系 场所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涵义 本质

浙教版空气与生命1.2节知识点及练习

第2章空气与生命1.2节知识点及练习题 知识要点: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用途: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S + O2 ===SO2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 ==== Fe 3O4 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 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3)铝在氧气中燃烧: 4Al+3O2 ==== Al2O3 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nO2 2H 2O2 ===2H2O +O2 Δ 2KMnO4====K2MnO4 + MnO2 +O2 MnO2 2KClO3 ====2KCl +3O2 Δ ②实验室装置图课本 ③收集方法: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发(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5、催化剂。 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不变:本身质量及本身化学性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6、灭火和火灾自救 (1)可燃物燃烧条件:1、温度达到着火点及以上时2、跟氧气充分接触 (2)灭火方法:1、跟氧气隔绝2、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和我们的 生活教案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2、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3、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观的教育。4、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二、教学重点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三、教学难点空气对生命的意义。四、材料准备1、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一张压缩空气调查记录表。 2、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 3、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准备有关多种媒体资料(、音像等)。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一、导入1复习,前面我们研究了空气的哪些特点?2师问:我们还会发现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密切关系?3师述:课前我们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一些有关空气的资料,我们发现空气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有关,和动物、植物也有密切关系。4师:今

天我们来讨论空气和我们的人类、动物、植物有哪些关系?1学生回答2学生发表意见3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二、我们离不开空气每人一张呼吸记录和挂钟一只1游戏: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2游戏:憋气比赛3讨论: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4推测: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1学生完成游戏并做好记录。2参与憋气比赛(不能超过一分钟)3学生发表意见4学生回答通过游戏的实际感受,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三、收集资料,讨论动物、植物、人类和空气的关系1出示:漫画2出示:关于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图片3出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的图片4出示:气垫船、高压充气钻等图片1师问:漫画告诉我们什么?讨论:(1)在自然界里,我们和动物、植物是什么关系?(2)我们和动物、植物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生活得好?(3)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2讨论: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3讨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4讨论:人们在哪些方面利用压缩空气?1学生回答小组讨论、交流2小组讨论、交流3小组讨论、交流4小组讨论、交流填好《我的调查记录表》采用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向学生渗透珍惜生命,珍惜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四、举办展览图片展览组织举办展览会学生收集有关图片、事例和实物进行展览通过举办展览,开阔学生的视野,

八年级科学空气与生命基础知识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基础知识 1.空气里有氧气、氮气、还有氦、氖、氩、氙等稀有气体、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其它杂质。 空气按体积计算:氮气占78%,氧气21%,其它气体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0、03%) (1)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常状况下) (2)氧气不易溶于水--常温下,1升水中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气。水中的生物就是靠水中溶解的氧气得以生存的。 (3)密度: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克/升,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4)较易液化和凝固:液态——1.013×105Pa时,-183℃,淡蓝色; 时,-218℃,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固态——1.013×105Pa (1)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器材、步骤、实验装置 (3)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用_______做催化剂 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工业上叫触媒。特点就是:一变二不变,即改变(不只是加快)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催化剂具有选择性,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6.工业上制取氧气: A、分离空气法。工业制氧是物理变化。因为这里只是利用各种成分的沸点不同,把空气中

的氧气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 国家规定储存氧气用的钢瓶一律漆成天蓝色。 B、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复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以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复集氧气。 7.缓慢氧化与燃烧 (1)氧化反应进行得非常缓慢,甚至不易觉察,就是缓慢氧化。如呼吸作用、铁生锈等。(2)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三个特点:1)发光、发热;2)剧烈;3)氧化反应 (3)爆炸: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内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引起爆炸。 (4)燃烧的条件: 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要有氧气参与;②要达到一定的温度Δ着火点:每种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5)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地自发燃烧叫自燃。 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得热量如不能及时散失,会使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时,不经点火,物质会自发地燃烧起来。 8.灭火——消除燃烧发生的如何一个条件:或降低温度;或隔绝空气。 9.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10.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11.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叫做化学方程式。 1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A、宏观上: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了说明物质。 B、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C、微观上:表示各物质间原子和分子的个数比。 D、质量上: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1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A、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B、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在式子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14.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连一条短线。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就用“+”连接。 (2)配平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得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同。 用观察法或用最小公倍数法来确定化学计量数。 (3)说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反应条件常见的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口诀:左反应,右生成;化学式、须正确;系数平,原子等;等号连,条件清;生成气体和沉淀,上下箭头来表明。 15.人通过呼吸,气体的成分变化--呼出的气体氧气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水汽的含量也明显增加。 --用澄清石灰水和白色的硫酸铜粉末来证明。 16.人体的气体交换是在呼吸系统内进行的 人体呼吸系统的构成: 呼吸道:鼻腔--阻挡和粘住灰尘、细菌,还能温暖、湿润空气,感受气味刺激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章节知识复习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姓名:______________ 2.1空气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1)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生成物是______体(固或液),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气压_______。(减小、不变或增大)(2)反应结束后,打开导管上的夹子,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集气瓶内水位最终约上升剩下容积的__________。 (3)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国化学家__________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的;现代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发现,空气中还有氦、氩、氙等这些__________,此外还有少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其它杂质。 3. 空气中氮气的_____________为_____%,氧气为_____%,其他气体为_____%。 4.空气中各成分有重要的利用,请对应连线: 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氮气____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稀有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 A. 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B. 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作电光源; C. 固态叫干冰,是一种良好的致冷剂; D. 是工业制汽水的一种原料之一 E. 充入灯泡可延长使用寿命; F. 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 G. 供给生呼吸; H. 燃料在该气体中燃烧后能产生高温火焰 5.鉴别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别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别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主要有: ①常温下_____色______味_______态; ②________溶于水(所以可以采用________法收集氧气); ③密度比空气_________(所以也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法收集氧气); ④液态呈____________色,固态呈___________状_______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主要有: (1)与硫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________

八年级科学空气与生命练习试题

空气与生命练习 1.下列哪个现象不是植物呼吸作用的结果()。 A.走进贮存蔬菜的地窖,手中蜡烛的火焰变微弱 B.潮湿的种子堆散发出热气 C.堆放的白菜散发出霉气 D.潮湿种子堆周围的空气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已知:R+2O2=CO2+2H2O,则关于R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含有碳元素 B、只含有碳、氢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3.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问题,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②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受到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的污染 ④汽车尾气排放的增加加剧了空气污染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表是人体吸入气、肺泡气、呼出气(肺泡气与存留在呼吸道的新鲜空气混合而成的气体)中各种气体的容积百分比。表中①②③代表的气体依次是() A.吸入气、肺泡气、呼出气 B.肺泡气、吸入气、呼出气 C.呼出气、肺泡气、吸入气 D.呼出气、吸入气、肺泡气 5.小明学习科学后,对抽烟的爸爸说:“吸烟有害健康.我和妈妈都在被动吸烟”。小明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隙 D.分子之间有作用力 6〔舟山2006〕进游泳池前.有些游泳馆要求我们在一个浅水池内对拖鞋和脚进行消毒,浅水池中的水呈紫红色。该池中起消毒作用的物质可能是() A.硫酸铜B.高锰酸钾C.盐酸D.熟石灰 7.〔丽水2006〕“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思想。过氧化氢是一种常用的杀菌消毒剂,其原因是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一种叫“过氧基”的结构(方 框框出部分)。据此推测下列物质中,可作杀菌消毒剂的是 7.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的正确步骤应为:①明确实验目的②收集有关资料③设计合理方案④进行科学实验。请你按照以上四步,完成以下实验设计,(所用装置图用序号表示)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测试题(含答案).docx

第3章自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 2.教材中的某实验如图所示,该实验的目的是(A) (第2题) A.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B.探索燃烧的条件 C.制取P2O5 D.检验P2O5的性质 3.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芯有直接关系的是(A) 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一一用于急救病人 B.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C.石墨能导电——可作电极 D.干冰升华吸热一一用于人工降雨 4.节日期间商场里人很多,让人觉得闷热缺氧,此时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B) A.1% B. 19% C.25% D. 78% 5.下列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

① 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78% ② 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 ③ 氧气能支持燃烧,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④ 二氧化碳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最好的气体肥料 ⑤ 在实验室中两种气体可以用相同的装置制取 A. ②④⑤B.①③⑤ C.②③④D.①③④⑤ 6. 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B ) (第6题) ① CO?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② C0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 C0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 如2不支持燃烧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 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B ) A.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 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氧化铁固体 C. 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 D.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8. 图中甲、乙表示人体呼吸运动中的膈肌(用a 表示)所处的两种状态。据此判断甲、乙各处于呼吸 的什么时期? (A ) (第8 题) 「石蕊纸花!'[接放入CO?|' 17(蕊纸花喷水后放入CO?|' 实验1 实验2 甲 乙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归纳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第一节:空气与氧气 1.常见气体和物质的检验 ①二氧化碳(CO2)的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氧气(O2)的检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③水(H2O)的检验:能使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 2.空气的成分一般来说是比较稳定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N2)和氧气(O2)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3.空气的成分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测量原理 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红磷(P)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O2),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集气瓶内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3)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广口瓶加入少量水,将剩余瓶子容积用记号笔分成5等份。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并观察现象。 ③分燃烧后(等火焰熄灭),振荡广口瓶直至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4)实验现象 ①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5)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6)注意事项:(1)装置不漏气(2)红磷应足量(3)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7)思考与讨论: (1)实验时为什么要选用红磷,用木炭代替红磷是否可行?为什么? 答:不可以。木炭燃烧消耗氧气,但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瓶内气压有效减小。而红磷燃烧生成的是固态的五氧化二磷(P2O5),能使瓶内气压有效减小。 (2)在这个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①红磷的量不足或燃烧不充分,没有完全消耗掉氧气。 ②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3)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 答:①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②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4)此实验说明剩余气体有哪些性质?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 5.空气的利用 6.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液态氧气为淡蓝色,固态氧气为蓝色雪花状。 (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O

高中生物生命系统的结构知识点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 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 物体结构的统 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 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 C、H、O、N、P、S、K、Ca、 Mg ②微量无素: Fe、Mn、B、Zn、Mo、 Cu ③主要元素: C、H、O、N、P、S ④基本元素: 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 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 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 III 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 IV 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 A 液,再加 B 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 NH2—C—COOH,各 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 R 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 (— NH— 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 =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 NH2)和一个羧基(— COOH), 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 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 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 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2019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复习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一节 空气与氧气练习题 (新版)浙教版

第3章空气与生命 第一节空气与氧气 一、选择题 图3-10-9 1.如图3-10-9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是同学们对该实验的判断和认识,其中有错误的是( A) ①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②红磷的用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③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的减少会导致瓶中水面的上升④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⑤红磷熄灭后瓶内肯定没有氧气了 A.④⑤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2.用燃烧法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里的氧气,且不带入其他气体,应选择下列物质中的( C) A.硫粉 B.细铁丝 C.红磷 D.木炭 图3-10-10 3.图3-10-10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a”代表的是( B)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4.在一密闭容器中充满空气,经测定其中氮气的体积为100 mL,则其中氧气的体积约为( D)

A.20 mL B.35 mL C.40 mL D.25 mL 图3-10-11 5.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3-10-11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关于该实验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B) ①向烧杯中加水是为了提高烧杯内的温度②白磷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白雾③白磷的量不足,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大④实验中可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⑤若试管内净容积为50 mL,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活塞停止在40 mL附近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6.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相关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 D) ①氧气易溶于水,使得鱼能在水中生存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和食品仓库的保护气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高能燃料④由于稀有气体有惰性,所以常用作保护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7.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在月球上,他发现没有空气和水,那么他在月球上可能完成的实验活动是( B) A.点燃蜡烛 B.土壤取样分析 C.种植花草 D.放养动物 8.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I。下列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是( A) A.CO2 B.CO C.NO2 D.可吸入颗粒物 9.前央视记者柴静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引发网友热议。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即PM2.5。下列事实与形成PM2.5无关的是( A) A.风力发电 B.工业粉尘 C.汽车尾气 D.煤炭燃烧 10.液氧转化为氧气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B)

空气知识点

A.点燃酒精灯 B.滴加液体 C.移开蒸发皿 D.读出液体的体积 空气知识点: 题型一:实验基本操作 1、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2、,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3、在下列实验操作的图示中,正确的是 ( ) 4、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 5、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 6、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7、下列 有关气体的制取装置或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制 取氧 气的发生装置 B.收集氧气 C.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D.验证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8、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双手紧贴试管外壁,再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B .点燃酒精灯

B、实验室制取、收集氧气时,先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再给试管加热。 C、使用滴管时,先用手指捏紧橡胶乳头,然后把滴管伸入试剂瓶中,放开手指,吸入液体试剂。 D、使用H2O2溶液和MnO2制氧气时,先将药品装入装置,然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9、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硫在氧气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 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 10.右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气体从a端通入,收集氧气B.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瓶内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 D.在b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测量气体的体积 11.如图所示,在烧杯甲中装入蒸馏水,滴入2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乙中装入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甲、乙罩在一起。几分钟后,发现甲中的溶液变成红色。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1)甲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乙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甲中的溶液接触,使其 变红; (3)乙中的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甲中的溶液,使溶液成

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7章 空气与生命 7.1 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主要成分教案设计 牛津上海版

空气的成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主要成分的用途。 2.学会检验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照实验,利用检验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方法进行类比找推断空气的主要成 分。 2.用类比的方式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实验设计观念,学会科学地判断分析实验现象。 2.初步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科学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知道空气的成分 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检验方法 【难点】 学会对实验现象的一般观察方法及相关描述,培养类比推断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准备: 检验氧气和二氧化碳 教学器材:氧气、二氧化碳试管,用木塞塞住,火柴、酒精灯、碳酸氢盐指示剂、木条、澄清石灰水 找出空气的成分 教学器材:澄清石灰水、洗耳球、广口瓶、木条、火柴、装满氧气的集气瓶、空集气瓶、氯化钴试纸、碎冰若干、粘纸、培养皿

流程说明:

五、训练与评价: 一、基础型习题 1、空气是由多种组成,其主要的成分有、、等气体。 (答案:气体、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中的认识。 2、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一瓶无色气体中,木条复燃。说明这种气体是。(答案:氧气) 【设计意图】课标中氧气的检验方法,考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中的推论。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与检验,考查学生过程与方法中的观察和推论。 4、下列哪一种气体可以使碳酸氢盐指示剂由红色变为黄色?……………()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答案:C) 【设计意图】课标中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考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中的推论。5、在大热天,将放入冰箱中的饮料瓶移入室内。过一会儿,如果用干燥的氯化钴试纸接触瓶壁表面,试纸的颜色会有什么变化?………………………() A、没有变化 B、由红色变成黄色 C、由蓝色变成粉红色 D、由粉红色变成蓝色 (答案:C) 【设计意图】课标中水蒸气的检验,考查学生过程与方法中的预测。 6、找出左右栏中相关的项目并用线连起来: 检验有没有二氧化碳的透明液体··氧气 常用来灭火的气体··澄清的石灰水 潜水员身上背着的气体瓶中的主要气体··碳酸氢盐指示剂

(完整版)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第1节空气与氧气 一、空气的成分 1.主要成分 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3% 二氧化碳 0.04% 气体杂质 0.03% 2.空气的测定方法 (1)测定原理 燃烧法: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实验现象 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3)如果失败,它的原因是 ①漏气②红磷量少氧气没烧完 二、空气的利用 1.氧气 ①供给呼吸 ②支持燃烧 (助燃性) 2.氮气:①无色无味 难溶于水 性质较不活泼的气体②灯泡中充氮气延长使用寿命③食品包装充氮防腐保鲜④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⑤液态氮做冷冻剂 3.稀有气体 ①性质不活泼 ②保护气 ③霓虹灯 【小知识】烟:固体小颗粒(如白磷燃烧) 雾:小液滴(开水冒白气,棒冰冒白气) 三、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①无色无味的气体②不易溶于水③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大 ④液态时淡蓝色,固态时蓝色 2.化学性质①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②支持燃烧(助燃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氧气与物质的反应 1.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反应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并放热。【硫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粉末】 硫+氧气 二氧化硫 2.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溅,放热,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物质 四氧化三铁 【①铁丝是银白色的 ②实验时系上火柴 引燃 ③铺上细沙和水: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占主要成分 相对固定成分 其他气体 可变成分 点燃 点燃

华师大科学七下空气知识点

华师大科学七下空气知 识点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第二章空气的复习提纲 1、一切物体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 课本第42面图2.1.1:你观察到水平细木条发生现象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放气的一端上翘。说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 2、空气有哪些用途 答:供生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原料,形成风、雨、云、雪等天气现象,供物质燃烧,气球升空,放飞风筝,降落伞降落,飞机飞行,滑翔,帆船运动,吸饮料,钢笔灌墨水等。 3、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这个空气层叫大气层。它对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会产生大气压的作用。作用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都有。 4、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叫马德堡半球实验。若地球上没有空气,地球将会变得怎样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变的很大,地球上生物将不能存在。 5、覆杯实验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用嘴吸装矿泉水的空塑料瓶,瓶会变瘪,原因是瓶内气压变小,且小于外界大气压。请解释瓶吞鸡蛋的实验原理:酒精棉花的燃烧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而溢出,鸡蛋放在瓶口把口封住了,里面的空气因受冷而缩,气压变小,外面气压大于瓶内气压而把鸡蛋压入瓶内。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 塑料吸盘、离心式水泵、吸饮料、钢笔吸墨水、茶壶倒水等。 5、空气对流的原理:空气受热会膨胀,密度会变小并上升;而空气受冷会收缩,密度会变大并下沉。也就是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这样空气就会流动起来。所以要使气体

(包括液体)很快流动,加热必须加热气体(液体)的__下部_,而冷却气体(液体)应该冷却气体(液体)的上部。 6、海陆风形成:因为水容纳热的能力比沙石大,接受同样多的热,沙石比水升温快,放出同样多的热,沙石比水降温也快。所以白天接受太阳辐射,陆地的气温比海洋高,陆地上热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区,而海洋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区,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即风从海洋吹向陆地_,形成了海风。晚上刚好相反。 8、在测定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 (1)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百烟,等集气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时打开止水夹会有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1/5。 等集气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时,会有约1/5的水进入集气瓶中,这说明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水进入瓶中是因为_氧气消耗了,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小。 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量要充足,装置的气密性要好,要等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若放入的红磷量不足,会导致测得的数据偏小;若未等冷却就打开止水夹,会导致实 验数据偏小;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则会导致看不到实验现象。 9、空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六种。它们化学性质不活泼,曾一度被称作惰性气体,但现在发现稀有气体还是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它们有许多用处:例、氦气约为氢气密度的2倍,但氦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安全,因此可用氦气充填飞艇和气球。当电流通过冲有稀有气体的灯管是,会产生不同的颜色的光,霓虹灯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

空气与生命(一)

群芳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教案 教师:谈辉荣学生:时间:2014年月日 内容(课题):空气与生命(一) 教学目的 1、掌握空气的成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比的测定方法; 2、掌握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掌握氧气的制法和催化剂; 4、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重难点 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比的测定方法; 2、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氧气的制法。 教学过程 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水蒸气等组成。 检验空气中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实验: (1)空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空气中有二氧化碳; (2)燃着的木条能在一瓶空气中继续燃烧,说明空气中有氧气; (3)用白色硫酸铜粉末变蓝,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 2、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比例:(体积比)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3% 二氧化碳:0.04%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按图把装置连接,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再把剩余的容积用记号划成5等份。 (2)、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观察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3)、火焰熄灭后,冷却到室温,振荡集气瓶,打开导管上的夹子,出现什么现象? 水从烧杯倒吸入集气瓶内.。瓶内水位变化:水位上升,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间体积的1/5 消耗的气体跟余下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4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4)测定原理: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空气中的氧气,瓶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瓶内。 思考: (1)红磷燃烧后生成什么?“白烟”和“白雾”一样吗? (2)为什么烧杯内的水会进入到集气瓶内? (3)集气瓶内的水面为什么只上升了大约1/5?这说明什么问题? (4)实验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5,试分析原因。 (5)可不可以用蜡烛代替红磷来消耗氧气? 5、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若同时用红磷和木炭,按图中装置进行空气成分的测定,结果一样吗? (1)完全燃烧后,振荡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在红磷的集气瓶中可看到什么现象?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水和空气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水和空气复习 资料

一、水 1 、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 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2、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3、水是重要的物质,它存在于(植物)、(动物)、(人体)、(土壤)中。 4、水是生命的源泉。(植物)、(动物)和(人类)都离不开水。 5、水有三种状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 6、水的用途很多。(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都要用水。 7、人们通常将水、醋、牛奶分为一类,称它们为(液体);将石头、木头和树叶分为一类,称为(固体)。空气是单独的一类,称为(气体)。 8、研究水是什么样的物质时,我们用了(看)、(摸)、(闻)等方法。 二、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1、在科学观察中,我们一般不用(尝)的方法比较物体。 2、水和油相比,(油)较轻。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3、把水和油分别滴在玻璃和蜡光纸上,可以观察到: ①水滴较圆,油滴较扁②水在蜡光纸上不渗透,油在蜡光纸上渗透。 4、像水和油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的物体,叫做液体。像(酱油)、(醋)和(墨水)等都是液体 5、水和油的轻重怎样比较?①把同样大小的一杯水和一杯油放在天平上称②将油倒入盛有水的杯子中,油会浮在水面上③将木条分别放入水和油中,然后进行观察 6、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谁流得更快一些 1、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其他的液体也会(流动)。 2、在比较不同液体流动快慢的实验中,(液体的量)是相同的。 3、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4、怎样才能做到流动比赛是公平的?①从同样高度流下②同样多的液体③同时流动 5、流动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水、食用油、洗洁精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新教材八下科学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 第一节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 氮气: %(分数) 氧气: % :检验用 稀有气体 其他气体:二氧化碳:检验用 水蒸气和其它杂质:水蒸气检验用 1.拉瓦锡测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 1.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打开止水夹后水进入集气瓶内大约1/5体积处。 2.实验时注意点:①红磷要;②要等后再打开止水夹;③红磷不能用C、S、Fe、Mg代替。 3.实验后若结果偏小,可能的原因有:红磷量过少、装置气密性不好。 实验后若结果偏大,可能的原因有:止水夹没有夹紧、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盖紧瓶塞过慢。4.、其他常见变形装置如下图: 2.证明空气中有CO2实验:利用CO2能使变浑浊。 3.证明空气中有H2O实验:利用H2O能使变蓝。 二空气的利用 1.氧气O2:①提供呼吸;②帮助燃烧(性) 2.氮气N2:无色无味,性质不活泼。 用途:①填充灯泡、食品包装;②制造化肥、炸药;③用作冷冻济(利用液氮汽化时要吸热);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用途:①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时用于隔绝空气); ②用作电光源(如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 ③用于制造低温环境;用于医疗麻醉 三氧气的性质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法闻气味);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略大 4.标况下,-183℃为色液体,-218℃为状色固体。(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S硫在空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色火焰,生成具有气味的气体。 2.Fe在氧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实验:将细铁丝绕城螺旋状,目的 瓶底装少量,目的。 现象: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生成。 3.C在空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放出大量热。 4.P在空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 现象:剧烈燃烧,放出大量,放出大量热。 四氧气的制取 (一)工业制法(物理变化):法(利用)、膜分离技术。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复习课教案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复习课教案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复习课(1-3)节 德清二中蒋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成分和利用;知道氧气的性质,了解工业和实验室制氧气的 方法;知道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措施;了解质量守恒定律,会从宏观和 微观的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会书写化学方程式,并根据化学方程式 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各种现象。学会基本的实 验操作,学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现象,学会用归纳法 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安全 用火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氧气的制取方法和性质。 2、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德清有哪些风景名胜吗,其中最著名的避暑胜地在哪里, 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让我们跟随着小锋同学一家,在我们的课堂上来一次莫干山之旅。 (二)探究发现,讲授新知 情景一: 清明时节,小锋一家决定驾车到莫干山去游玩。一路上风光无限好,小锋特别兴奋,很快他们到达了莫干山景区,那里山峰连绵起伏,树木郁郁葱葱,小锋一下车感觉那里的空气特别清新,一下子舒服了许多。沿着山路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竹海,于 是小锋突发奇想,想探究一下竹子里面空气的成分。你能帮他设计一些实验来完成探究 吗,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设计) 小锋设计的实验: 小锋为了研究竹子里面的气体成分,先将竹子锯成几节,然后做了下列实验: (1)他先将一节竹子浸在水里,钻个小孔,把装满水的集气瓶倒放在水中,让瓶口对准小孔,一串串气泡进入瓶内,他收集到了甲,乙两瓶气体。这种集气方法叫_______________ (2)将足量红磷点燃后伸进甲瓶中发现产生大量的白烟,再将甲瓶倒放入水中,松开夹子,结果流入的水约占1/10。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另往乙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发现马上变浑浊。这两个实验能说明竹子里的气体中含有__________ 那么竹子里的气体含量与空气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回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组成与竹子中空气进行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