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1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1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1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一、选择题

1.“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哀哉可怜!”这首《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有( )

①元朝政治腐败②农民起义

③外族入侵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奸佞当权”“惹红巾万千”,再联系所学知识,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朱元璋的起义军最后灭亡了元朝。故D符合题意。

2.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立者的图像。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题干四人所处的朝代分别为唐朝、秦朝、宋朝、明朝,故C顺序排列正确。

3.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 )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建立明朝。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因此,北京“明十三陵”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

4.(2015·赤峰中考)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历朝专制统治不断加强。下面从图一到图二发生变化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比图一,图二少了丞相一职,联系所学可知,明太祖时废除丞相。

【思维拓展】丞相设立与废除及废除原因

(1)设立与废除: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其直接目的是防止大臣专权。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目的是强化皇权。(2)废除原因:解决传统的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强化皇权。

5.明太祖时,全国重大军政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废除了( )

A.锦衣卫

B.行中书省

C.三司

D.丞相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明太祖废除丞相,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正因如此,明太祖忙得不可开交。故选D。

6.(2015·泰安质检)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最具特色的是( )

A.废丞相,设三司

B.内阁制度的形成

C.废丞相,权分六部

D.设厂卫特务机构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四个选项都是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明朝为了加强对臣民的控制,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故选D。

7.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最有价值的文物是(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司母戊鼎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大雁塔与科举制有关;锦衣卫是明太祖为加强君主专制而设立的特务机构;开元通宝是唐朝铸造的货币。故选C。

8.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朱元璋拿出一幅字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

A.君权的强化

B.君臣关系亲善

C.君臣关系紧张

D.大臣昼夜忙于政务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授权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所以对宋讷的所有情况都清楚,这反映了明朝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A正确。

9.“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 )

A.焚书坑儒

B.明朝八股取士

C.独尊儒术

D.清代的文字狱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题干中的信息“三句承题,两句破题”。通过阅读材料,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朝的八股取士。这一制度要求考生作八股文,已经选拔不出真正的人才,科举制度已经僵化了。故选B。

【误区警示】明朝八股取士与唐朝科举制的不同

(1)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唐朝主要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诗赋政论等,内容全面。

(2)明朝八股取士,应考者不能发表个人见解;唐朝考试可发表个人见解。

(3)明朝答卷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僵化呆板;唐朝考试不限文体。

(4)明朝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以消极影响为主;唐朝科举制度

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

10.《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科举考试的文章形式必须按照连续的八个部分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的“科目者,沿唐宋之旧”“稍变其试士之法”,可得出结论C、D;由题干中的“专取四子书及……五经命题”,可得结论B。所以A无法从史料中得出。

11.今天的中学生可以博览群书,畅游书海,但在明朝的时候,许多知识分子只能在八股文中挣扎,请问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

B.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

C.选拔皇帝的忠实奴仆

D.保留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明朝的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这种取士方式,使读书人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考中做官的人,也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缺乏实际能力,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12.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A.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B.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锦衣卫,采用八股取士都是为了加强君权,所以A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1)材料一中明太祖通过什么方式坐上皇位的?

(2)明太祖为加强君权,采取了什么措施?他设立了哪一特务机构?特务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

(3)材料二是顾炎武对哪一制度的抨击?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解析】本题以明太祖为切入点,考查明初加强君权的措施。明太祖通过参加、领导元末农民起义,取得胜利后称帝。明太祖实施的措施有改革行政机构、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据此分析回答第(1)(2)题。第(3)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二反映了顾炎武

对明朝八股取士制度的抨击。回答危害时结合材料及八股取士的影响作答。

答案:(1)明太祖:通过参加、领导农民起义,取得胜利后称帝。

(2)措施: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锦衣卫。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3)八股取士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识归纳】明朝君权的加强

除行省,设三司,中央直属。

废丞相,撤中书,权分六部。

设厂卫,察官民,特务密布。

八股文,禁锢人,培养奴仆。

14.(2015·常州中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汉中央实行丞相制度,秦朝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百官之首。……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加强皇权,分散相权,以便建立能为皇帝所控制的中央决策系统的措施。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今我朝罢丞相,设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颉颃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定。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丞相的职权。

(2)材料二中朱元璋是如何加强皇权的?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丞相(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实质。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逐渐加强,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容易答出秦朝丞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主要就是废除丞相制度,权归六部,最后权力集中于皇帝。第(3)题结合上述材料容易答出中国古代丞相的权力逐渐缩小,直至废除丞相制度。其体现的实质是封建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答案:(1)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2)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最终权力集中于皇帝。

(3)中国古代丞相制度从秦汉开始设立,以后历代逐渐削弱丞相的权力,直至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其实质是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2.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3.掌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 4.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5.认识到明朝强化皇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灭亡元朝,逐步统一全国。为巩固统治,他推行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明朝的建立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结合明朝版图,总结归纳。 学习与探究: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朱元璋强化皇权——中央改革官制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学习与探究: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学习与探究:从材料二中可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朝官制改革的影响。 朱元璋强化皇权——监视臣民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材料三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幅画,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学习与探究: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朱元璋强化皇权——八股取士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读图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读图分析的能力。 材料四 学习与探究: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经济的发展——农业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新疆石河子市第三中学李晏如邮编832000 知识与能力 ⑴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基本史实,以及加强君权的作用。 ⑵能力目标: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⑵通过设疑讨论、辩论会、表演小品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⑶通过查阅资料、准备小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前引后联、温故知新、换位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达到切实理解君权加强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通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通俗的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使学生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辩论会、表演小品等形式,使学生学会用辨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阅读有关明太祖、明成祖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查找有关特务机构锦衣卫的故事,编排历史小品:“八股取士”。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明朝君权的加强等基本知识。采用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本课是以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为线索来展开的,通过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课外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对历史事件“明朝君权的加强”和“科举考试”,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自制本课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音像资料《上下五千年》等。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第16课《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的建立的基本史实;掌握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通过材料分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 3. 正解明朝君权的加强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课前预习案】 完成课堂作业 【新课学习】 1.明朝的建立 (1)背景 (2)时间建立者都城 2.明朝皇权加强的措施: 合作探究一: 材料1:元朝在地方设立中书省,统管地方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政务,最后归皇帝领导。 材料2:胡惟庸主政时间最长、权最重。任相七年,权势显赫,遇事专断,并毒害御史中丞刘基(即刘伯温)。朱元璋多次颁布诏令,规定功臣权限。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此后,朱元璋罢丞相,废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材料3:明朝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请问: (1)明朝在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与元朝相比有何区别?这样设置对皇帝有何好处? (2)朱无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理性思维比较弱,但是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对于本课皇权加强的特点和影响、八股取士的危害,教师要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让学生小组探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四方面内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这四部分内容之间关系密切。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朱元璋强化皇权为的是巩固明朝的统治;科举考试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从而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 社会环境 四、学习目标

五、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表现; 目标2:列举明朝全面改革官制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 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重难点) 目标3:对比唐朝科举制与明朝科举制的异同点,总结八股 取士的负面影响。(重难点) 目标4:列举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明朝经济发展 的状况。 五、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播放视频: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 视频中提到的胡惟庸是谁,朱元璋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度,这节课,让我们走入明朝,走进朱元璋,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明朝的?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明朝的统治》导学任务单,任务一,《明朝的统治》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师:在进行这节课的问题探究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朱元璋。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他在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建立明朝之后,采取什么措施巩固王朝呢? (2)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认知】 知能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2、影响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 知能二内阁的出现 1、明朝皇帝设内阁的原因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知能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知能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明清时期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管理的措施有哪些?

当堂检测 探究题: 1、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2、“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①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 ②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六部的最高长官对谁负责? ③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1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一、选择题 1.“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哀哉可怜!”这首《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有( ) ①元朝政治腐败②农民起义 ③外族入侵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奸佞当权”“惹红巾万千”,再联系所学知识,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朱元璋的起义军最后灭亡了元朝。故D符合题意。 2.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立者的图像。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题干四人所处的朝代分别为唐朝、秦朝、宋朝、明朝,故C顺序排列正确。 3.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 )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建立明朝。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因此,北京“明十三陵”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 4.(2015·赤峰中考)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历朝专制统治不断加强。下面从图一到图二发生变化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比图一,图二少了丞相一职,联系所学可知,明太祖时废除丞相。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政务;设置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靖难之役;明成祖迁都北京、设置东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通过对八股取士的评价,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是这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是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不过经过接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导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首安徽民谣《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就见荒。在这首歌谣里提到一位皇帝——朱皇帝,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朱元璋)他建立了哪个朝代?(明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朝代,明朝。板书: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时如何建立的: 一:明朝的建立 1、明朝取代了哪个朝代?(元朝) 2、那么,元朝为什么会被灭亡呢?(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饥寒交迫的农民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在农民起义中,朱元璋的势力不断强大,他于哪一年建立了明朝?定都在哪? 1368年以应天为都城,改为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当年秋天,攻下了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历史上南京名称的变化 教师提示: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那么最先在南京建都的是哪个朝代?三国时期的孙吴,以南京为都城,那时候称为“建业”。此后东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共有四个子目: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这四个字母之间关系密切。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朱元璋强化皇权为的是巩固明朝的统治;改革科举考试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从而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明朝初年,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因此,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为了“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的格局。明朝还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监视官民;在以选拔人才为核心的科举考试中,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

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严格规定考试答卷问题格式、段落划分,形成“八股文”,禁锢了文人的思想。由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明王朝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农业方面,引进新的品种;手工业方面,棉纺织业发展,制瓷技术提升,景德镇瓷器畅销海内外;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甚至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有利因素:学生已学过秦朝至元朝的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明朝在前朝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与改革,教师在讲述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等内容时,可采取比较法进行教学;学生已学过唐宋时期的经济,对于经济史学习的范式已经十分熟悉,学生需注意明代经济相较前代有所发展的表现;学生已学过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明代八股取士,学生通过影视文学早有耳闻,教师可利用八股试卷原件吸引学生的兴趣。 不利因素:部分学生对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两个概念依然比较模糊,教师在讲述明朝皇权加强的措施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学生容易将内阁与宰相等同视之,教师须利用文献材料,从内阁与宰相权力来源的角度,给学生讲清楚二者的本质区别。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习题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明朝建立的时间为 ( ) A.1351年 B.1368年 C.1399年 D.1421年 2.元朝灭亡是在 ( ) A.1368年 B.1399年 C.1402年 D.1421年 3.明太祖时期的特务机构叫 ( ) A.都指挥司 B.按察司 C.锦衣卫 D.东厂 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在 ( ) A.诸子百家 B.三通四史 C.唐诗宋词 D.四书五经 5.燕王朱棣打着“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靖难”的含义是 ( ) A.最大的困难 B.平定祸难 C.灾难的核心 D.克服困难 6.明朝迁都到北京时的皇帝是 ( )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嘉靖帝 7.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有 ( ) A.①③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利于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 ) A.废除丞相 B.设立特务机构 C.分封藩王 D.八股取士 9.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那么朱元璋的墓在哪 里? ( )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10.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与下列哪位封建帝王相似 ( ) A.东汉光武帝刘秀 B.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二、填空题 1.1368年,朱元璋以为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燕王朱棣因“”的胜利夺取皇位,年号永乐,他就是明成祖。 2.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明

成祖为了加强君权,继续执行政策。 3.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朱元璋设立,明成祖设立,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4.明成祖朱棣改为北京,于年将都城从迁到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三、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有关“靖难之役”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分封制,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腹里和边境,以“慎固边防,翼卫王室”。明初建都南京,远离塞北,北元(蒙古)势力时常出没塞下,构成对明朝的威胁。明太祖晚年对开国功臣宿将很不信任,让有才干的几个儿子镇抚北方诸塞,主持军务。……(诸王)都是“据名藩,控要塞,以分制海内”。每王食粮万石,辖军三护卫,有兵一万六千人,而燕王朱棣更拥兵十万,宁王朱权镇守大宁,“带甲八万,革车六千”……1398年明太祖病死,长孙朱允蚊继位,是为建文帝。时诸王势焰,建文帝怕尾大不掉,便和大臣齐泰、黄子澄商计削藩。建文帝采取黄子澄的建议,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 ——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下册1.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分封藩王的政策? 2.建文帝为什么采取削藩政策?结果怎样? 3.明朝初年分封藩王问题,最终是怎样解决的? 四、列举题 试列举明朝前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具体表现。 五、问答题 明朝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好不好?为什么?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后作业13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后作业(十三)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简史》指出,明朝“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八股取士的实施 B.内阁制度的建立 C.宰相制度的废除 D.三司制度的推行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得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加强了君主专制,C 项正确;八股取士的实施与题意无关,A排除;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是废除宰相制度后形成的产物,B项错误;三司制度是明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目中“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不符,D项错误。故选C。 [答案] C 2.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 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C.扩大了六部权力的范围 D.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 [解析] 根据材料“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等信息可知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和皇帝决策正确与否无关,A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B选项排除。六部接受皇帝的直接领导并没有使六部权力发生变化,C选项排除。 [答案] D 3.明代担任过丞相的有四人,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有三人被皇帝杀了,据说徐达也未能善终。及至废撤丞相,明太祖终少了不眠之苦。这实质上说明了( ) A.丞相位高权重,居功自傲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丞相拥兵自重,意图谋反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解析] 明太祖废除丞相,使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丞相居功自傲,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1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案 历史组:程瑜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的建立;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以及特点。 (2)、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相比,概括出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历史事实的能力。 (3)、正确评价明朝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提高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故事导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2)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3)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八股取士是明太祖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的表现,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2)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等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安徽民谣《凤阳花鼓》和凤阳乞丐打油诗,让学生们猜猜这说的是谁? 学生们:明朝朱元璋 让学生阅读导读框,熟悉朱元璋生平经历。 新授: 一:明朝建立看过朱元璋的经历,我们可以简要概括:放过牛、做过和尚、化过缘、讨过饭、撞过钟、造过反,最后获得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什么呀——皇帝 师:朱元璋从乞丐摇身一变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能有这样人生飞跃的人历史上为数不多。元末农民战争以改朝换代而告终,中国历史进入新的篇章,进入明朝统治,明朝建立的具体情况是这么样的呢?阅读88页第一自然段,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同学们一起归纳。生:元末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农民起义不断。 师:看PPT,了解当时起义路线。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势力不断扩大,于1368年,以应天(南京)为都城,建立明朝。 过渡:朱元璋以一介平民而登皇位,可以说历尽千辛万苦。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不易”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巩固大明王朝呢?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 1.改革机构 (1)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师问: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 生答:行省制度始元朝,它统一管辖一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师问:三司指什么?有什么职能?

明朝皇权加强分析

明朝皇权加强分析 明朝(1368年-1662年)是中国历史 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朝政 治腐败,元顺帝统治时期,爆发了红巾军起 义。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1368 年,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京师,国号大明,年 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大明 王朝的开国皇帝。汉族,民族英雄。原名重 八,后取名兴宗。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 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少时穷苦,一度入 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朱元璋在加强中央集权,整肃吏治,抑制豪强,稳定政治局势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元末农民战争结束后,地主阶级利用他们战胜农民的时机,不择手段的聚敛财富,扩展土地,甚至逃避皇朝课役,向农民转嫁负担。文官武将也承袭

元朝官场的腐败风气,擅权枉法贪赃受贿。加上元朝残余势力的威胁和骚扰,明处的政治形势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面对这种局势,朱元璋对国家机构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有利于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朝廷对官吏的控制和对人民的统治。同时,他还大力整顿吏治,并对不法豪强加以抑制和打击。同时,朱元璋在开国时期的政治改革也有很多过失。首先,为了扩张皇权,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损害了政治的安定,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为了确保住家天下能万世长存,朱元璋极力扩张皇权,强化封建专制。他以刑杀立威,大搞严刑酷法,履行大狱,甚至公开实行特务统治,并直接造成了功臣群体的覆灭。明初朱元璋在政治体制合同制方法上面的功过,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君臣之间的矛盾。 如果说朱元璋打天下是把全部精力集中于歼灭群雄,推翻元朝的统一战争,那么在定天下后,就开始把相当一部分精力转向对付曾与他同舟共济打天下的功臣宿将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兴胡惟庸党案,可以说是朱元璋杀戮功臣的开端。 朱元璋处死了胡惟庸,而且决定从此不再设立丞相。那胡案与宰相制度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实际上,朱元璋对于胡惟庸最恨的就是他的专权。早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就已经采取了措施,他曾下旨,以后再上奏书,不许再关白中书省。因为在此之前,凡是各地的奏章送给皇帝都要关白中书省,即给皇帝报告有一份,同时要给中书省丞相送一份。这引起了希望独揽大权的朱元璋的强烈不满。于是,就有了洪武十三年借机除掉胡惟庸的事。但除掉胡惟庸只是手段,目的则是要撤消丞相制度。并且将撤消丞相制度这件事写到《祖训》里头,说,以后不许立丞相,如果有建议立丞相的人,一定要严惩。六部,在丞相撤消以后,直接对皇帝

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共4页) 第1课开运河创科举 ⒈隋朝统一南北: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589 年,灭掉南方的陈,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 ⒉繁荣:隋文帝统一后,采取措施发展经济,使得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⒊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通琢郡,南达余杭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的巩固统一起了很大作用。 ★★★⒋隋唐的科举制度: ⑴创立:隋文帝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时又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⑵完善: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主要考查儒家经典。进士科主要考查诗赋和政论,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⑶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科举制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 第2课贞观之治 ⒈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做了皇帝,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⒉“贞观之治”: ⑴轻徭薄赋:汲取隋亡教训,多次减免租税,保证农民的土地和耕作时间。大力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 ⑵知人善任,重视纳谏:非常重视选官用人,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为相;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和能征善战的大将李靖等。⑶加强中央权力: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了宰相人数。合并州县,大力精简机构,节省财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 第3课开元盛世 ⒈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重用有才能的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史称“贞观遗风”。 ★★★⒉唐玄宗:(前期年号为“开元”) ⑴重要措施:①励精图治,政绩卓著。②选拔德才兼备的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为相,大力发展生产。③整顿吏治,严格执法。⑵开元盛世: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⒊唐朝的繁荣 ⑴农业发展迅速,生产工具改进,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耕地和人口大大超过前代。 ⑵长安城建筑宏伟,商业繁荣,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大都市。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⒈天可汗: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⒉唐蕃和亲与会盟(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⑴7 世纪前期,吐蕃的杰出首领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建立了以逻些为都城的强大政权。⑵唐太宗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成亲。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⑶8 世纪初,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与吐蕃首领尺带珠丹成亲。(“和同为一家”)⑷821 年,吐蕃与唐朝会盟,唐蕃会盟碑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第5课唐代的中外交往 ⒈外交政策 (1)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当时先进的经济文化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国际性大都市。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 (2)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我国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管理对外贸易。 ⒉遣唐使:日本先后13 次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文化带回日本,推动了日本的社会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仿效隋唐实行大化改新) ⒊鉴真东渡: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他在日本传播佛教,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等传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⒋玄奘西游:玄奘是唐朝初年著名僧人,不畏艰险,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 ⑴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⑵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晚唐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第7课隋唐的文学艺术 第9课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⒈宋辽和战与宋夏和战 ⑴澶渊之盟:1004 年,澶渊之战,宋击退辽军。1005 年初,宋辽达成和议(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100 多年保持了和平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明朝与清朝的皇权制度比较

明朝与清朝的皇权制度比较 比较明清皇权专制程度吴钩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明清可谓是传统皇权制度专制程度最高的历史时期。那么如果将明王朝与清王朝拿出来比较,究竟哪一个王朝的皇权制度更加专制一些呢?1、明代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对士大夫表现出极大的不尊重,廷臣被打屁股是常有的事情(有意思的是,明代士大夫冒死进谏的劲头非常强大)。清代打大臣屁股的事情少得干了,但大臣在人格上更矮化,满臣自称奴才,汉臣则连称奴才的资格也没有,“多叩头、少说法”,这是大清官场的流行风气。明朝在肉体上羞辱士臣更厉害一些,清朝在精神上奴役士臣更高明一些。2、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内阁只不过是皇帝的文秘与顾问班子,无决策、行政之权,非政府首脑,六部直属于皇帝,旧制中“权归人主,政出中书”的分权结构不复存在。清代闲置内阁,尊其位削其权,另设军机处,军机处的性质还是皇帝的文秘与顾问班子,人主乾纲独断。但明内阁犹有封还诏命之权,军机大臣却完全是皇帝的肉喇叭。在中枢权力设计上,清王朝的专制程度甚于明王朝。3、明

代的皇位继承,需遵循礼法,朱棣夺侄儿皇位,命方孝孺草拟诏书,孝孺拒不草诏。朱棣认为他当皇帝是“朕家事耳”,但这一“家天下”的论调,明儒是不予承认的。万历帝想立他宠爱的郑贵妃所生皇子(非长子)为皇储,为大臣所反对,皇帝与大臣抗争多年而不能如愿。清代皇帝却发明了“秘密建储制”,究其实质,这是将“国本”当成了皇室的私器,从此皇位的继承既不受礼法约束,也不容士大夫置喙,全凭在位的帝王说了算,他说传给谁就给谁;他要谁为大阿哥,谁就是大阿哥。4、明代尽管皇权高度集中,毕竟还保留了若干具有约束皇权性质的制度,如六科给事中尚有“科参”、“封驳”之权,即皇帝诏书必下六科,给事中如果持反对意见,可以驳回;清代虽设给事中,但对朝廷诏旨已无权封驳。又如,明代尚有“廷推”之制,即高级官员的任用,须由吏部尚书会同其他大臣,经过协商提出若干候选人,提请皇帝择用;而清代的用人大权,则全归皇帝。用乾隆的话来说,这叫做,“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康熙)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5、明代之前,虽也有皇帝安排耳目刺探官僚隐情的特务动作,但明代则将特务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设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为皇帝的耳目与爪牙,臣民稍有异动,即被厂卫获悉、擒拿。特务政治的黑暗程度远超前朝。除了传说中的“血滴子”,清朝似乎没有像明代锦衣卫那样的特务组织。但清廷设立密

分析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

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之争 在我们从小形成的观念中,古代社会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全中国皇帝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而且现在人们心中对于传统文化都有一种排斥的心态。因为在现在的人心里中国的传统政治就是皇权专治。误以为满清的政治制度完全就是秦始皇以来的中国旧传统。于是清灭亡后人们对于满清政权的不满意,同时也造成了对中国全部历史传统文化的不满意。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这会导致国人对中国以往传统“权”的尊重和信心都没有了,而政治之稳固一定要依赖于一种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所共同遵守,共同信仰的精神上的东西。所以从相权和皇权的斗争来说明明清时期根本不能代表整个古典时期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传统政治。 在明清以前完全不是皇帝一个人决定一个国家。细想一下,中国这么大每天发生的事怎么可能皇帝一个人处理的过来。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宰相负责制。汉朝的三公九卿,三公中的丞相就是宰相的正式名称。丞相是政府的最高领导者,管理国家一切政府的事物。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协助丞相处理国家大事。其中御史大夫下有一个御史中丞。这个官是驻扎在皇宫的,皇宫中的一切事物都归他管,而御史中丞又归御史大夫管,御史大夫又归丞相管,这样就相当于连皇室一切事都归丞相管。从这个角度来看丞相管理一切事包括皇帝的家事。其实这是从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那个时候是家天下,丞相相当于皇帝的家臣,当然也管家事。所以这是制度发展还不完善的时候。这就导致了相权过大,当遇到了比较强势而权力欲望大的皇帝时必然会发生矛盾。 比如西汉的汉武帝因为不能忍受权利受到节制。而设立“中朝”也叫“内朝”。这是相对与“外朝”而言的。他们随侍在皇帝左右协助办公(很像明朝的内阁),让他们处理朝政,从而培植出一批立足于宫中、与以丞相为首的原有外朝分庭抗礼的内廷官员。这些内朝官员多是皇帝的宠臣,能很好贯彻皇帝的旨意,不受到外朝大臣的制约。而且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在保存传统相权稳固的同时,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到了唐朝时期相权和皇权是一个非常和谐的时期,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很理想的一种状态,甚至有点像现代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唐朝的宰相是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部分组成的。相当于三个人共同组成宰相。这是对汉朝的进步。政府一切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经过皇帝同意后下达门下省。所以唐代政府定旨出命之权是在中书省,皇帝只是同意画敕即可。也就是说政策的制定是在中书省。而旨意达到门下省以后要对它审核,如果反对诏书的意见可以将诏书批注送还,也就是“封还”。也就是说一个命令如果门下省不同意就不能下达。这两个部门同意了以后才送达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只有执行命令的权利而没有决定命令的权利。这是唐朝的政府制度,当然这是基本的,扩展开来还有政事堂。明显可以看出皇权重新受到限制,但是皇帝还是有决定权的。在这种情况下宰相的行政能力高低就直接决定国家的治理,所以唐朝的皇帝只要选好好的宰相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而一旦出现奸相就是一场灾难,当然唐朝的灭亡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节度使造成地方藩镇割据,此处不提。所以唐朝有很多名相,因为宰相权力大,只要遇到明君就可以发挥他的才华。当然也有奸相如杨国忠,也是因为权利大而又得到皇帝的宠信造成太大的社会危害。 再说到对皇室和政府的监察制度。汉代是政府监察一切包括皇室。而唐朝是御史台监察政府,御史台是脱离于相权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对政府的监察不隶属于宰相了,而对皇帝和宫廷的监察则是靠谏官。而谏官是隶属于宰相的,所以宰相还是有监察皇室的权利。 到了宋代相权就要比唐朝低很多,宋代是中书省单独取旨。中书长官就是丞相,门下和尚书两省不再预闻政府最高命令。但是相权却被分了,第一是军事权归枢密院管,他跟宰相是对立的。第二是财证权又归三司管(盐铁司,户部司,度支司)他们独立起来掌握国家的

21-1P-孙鹏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初探(1)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初探 孙鹏军 摘要 “师生互动”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的基本历史教育教学理论,吸取了传统历史课堂模式的长处,借鉴了许多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而形成的创新性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它体现了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的原则。在这对矛盾中,如果我们能做到把双方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就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需对此模式的原则、理论依据、特点有个总体上的把握,那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应该如何进行呢?本文中笔者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活动设计 一、引言 教育部门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很多老师倾心于教改工作的研究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教改成果。通过吸收别人宝贵的经验,并结合自己实践教学,我深感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研究课堂上师生互动关系,是教改的最佳突破口,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建立一个和谐、融洽、轻松的师生活动关系呢?那便是建立“师生互动”历史课堂活动教学模式,本文中笔者将重点分析和介绍一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从课堂教学目的出发预设教学“活动” 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起点)以及归宿,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以及灵魂。中学历史课堂设计,它最终决定着历史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安排,中学历史课堂活动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最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都能够见到教学目标具有着多方面的功能:主要为导向功能,中学历史课堂活动设计,能够正确指引着历史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而评价功能,也是评价中学历史课堂活动的常见依据;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师生双方都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和师生互动设计的时候,应该首先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的教学策略、拟定的教学程序,以及为实施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

人教部编版七下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皇权的加强》

【教学设计】统编版七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皇权的加强》 课标要求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学习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君主专权的弊端。 课标解读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皇权,是对原有君主专制政体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会导致政治、文化的保守,遏制政治的活力与创新空间,出现严重的政治腐败,阻滞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同时期的欧洲社会相比,处于停滞阶段。 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通过影视剧、书籍等方式对明朝的锦衣卫等名词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很少学生能深入了解明朝的政治较与之前的元朝有什么具体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如果没有资料的辅助,学生比较难归纳和理解。初一学生有对历史的兴趣,对形象的图片、视频比较敏感,而本班学生比较活跃,平时有分组学习的习惯,故创设一些学习的支架,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既能实现个人的自我学习,又能培养团体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能说出明朝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都城等基本史实;通过完善明朝行政机构图,能列举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2.阅读史料,共同探讨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3.通过观点对比,小组讨论,探究明朝强化皇权带来的影响,建构辩证地评价史实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明朝强化皇权的影响 教学思路与策略 1.从世人对朱元璋的推崇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教材和史料为依托,从“历经磨当皇帝——殚精竭虑强皇权——功过是非后人评”三大方面,分析解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和影响。本节课主要解决皇权强化这部分内容,经济部分结合下节课讲解。 2. 主要教学方法:平板教学、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你们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吗?(朱元璋)你知道朱元璋的陵墓在哪里吗?(南京明孝陵)教师讲授:一般盗墓者都喜欢光顾帝王的陵墓,但是朱元璋的陵墓至今无人敢盗。而一般历史的常态是后朝统治者会诋毁前朝的统治者。但代替了明朝的清朝,康熙帝曾六次专门去拜祭朱元璋。而且为他题字“治隆唐宋”。近代的洪秀全和孙中山先生也都曾拜祭过他。提问:朱元璋为什么如此受人推崇? 我们看看康熙对他的评价:“崛起布衣,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咸极周详”。从材料看,康熙帝肯定了朱元璋的什么功劳?(统一方夏,制度周详) 【过渡】:那朱元璋是怎么统一方夏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朱元璋的经历。 一、历经磨难当皇帝 提问:那你对朱元璋有哪些了解?(学生:农民出身、当过和尚、参加红巾军、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讲授:从贫苦的农民到九五之尊的皇帝,他历经了磨难。那大家知道他称帝的时间吗?把都城定在哪里?(1368年,应天,现在的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