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动态

闽东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动态
闽东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动态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2-0265-05

闽东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动态①

叶海荣1,2,王松良1,杨建洲2,陈 辉1

(1.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福建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福建福州 350002)

摘 要:运用并改进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并分析了闽东南地区1988—2004年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该地区综合资源承载力逐渐由超载变为大量富余,经济资源是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以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为参照区,该地区综合资源承载力和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③各亚区间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差异十分显著,但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均严重超载;④趋势预测分析表明:该地区2010年和2015年的综合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均有较大的富余,但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严重超载,且程度在不断加剧,人地矛盾、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关键词:综合资源承载力;相对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发展;闽东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P96文献标识码:A

闽东南地区地处亚热带,背山面海,气候温和,四季常青。包括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等5个地级市,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西南与广东省相连,是我国经济发展较活跃的地区之一。2004年末该区户籍总人口为2180.96万人,占全省的64.8%;地区生产总值(GDP)为5044.20亿元,占到全省当年GDP的78.8%;地方财政收入占到全省的80%,集中了福建省的主要人、财、物等资源。

2006年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闽东南地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1 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

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1]。目前有关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领域,特别是土地资源[2,3]。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定区域内资源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撑能力,以及可供养的具有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既受区域内已有自然资源存量的影响,也取决于该地区内其它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影响[4]。因此,应该扩展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范畴。

由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由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5],相应地,广义的资源应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其中人是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是承载力研究中的“承载”对象[2,3]。因此本研究将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作为主要的承载资源,强调了两者之间的互补性以及研究区的开放性。

考虑到由于福建省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厦门市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只有576m3,闽东南地区其他4个设区市也仅1213—2480m3,而沿海突出部和海岛地区人均水资源量更少[6];另据曾从盛等人的研究[6],2010年闽东南沿海地区在供水保证率75%偏枯水年缺水量就高达31.41亿m3。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该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在计算自然资源相对承载力时,有必要将水资源也考虑进来,而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资源,在这选择耕地资源面积代表土地资源,供水总量代表水资源,两者共同表征自然资源承载能力;此外由于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较好地体现经济资源的优劣程度,选择其代表经济资源表征经济承载能力。

在分析方法上,与传统资源承载力研究中注重食物绝对量计算不同,相对资源承载力以一个或数个比研究区更大的参照区作为对比标准,在这选取全国和东部较发达地区作为参照区,根据参照区的人均资源拥有量和消费量、研究区域的资源存量,计算出研究区域的各类相对资源承载力[3,7]。

同时,由于区域耕地质量存在着差异,单纯的耕地面积数量并不能真正的反映区域土地承载力的差异,本文采用能反映耕地平均生产力的标准系数对耕地面积进行标准化,得到综合反映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标准耕地面积,使之具有全国范围内的可比性。这里的标准系数为当年地区平均耕地生产力相对于全国平均耕地生产力的比值,用反映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耕地农作物单产与耕地复种指数的乘积作为耕地生产力的指标[7]。其估算公式如下[8,9]:

耕地生产力=耕地总产量耕地面积=(耕地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农作物单产)耕地面积=耕地农作物单产×耕地复种指数。需要说明的是:研究中以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产量来近似代替耕地农作物单产,以农作物播种面积近似代替耕地农作物播种面积。

耕地标准系数=研究区平均耕地生产力参照区平均耕地生产力。

第27卷第2期2007年3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7,No.2

Mar.,2007

①收稿日期:2006-05-25;修回日期:2006-09-18

耕地标准面积=耕地标准系数×耕地面积。

在此基础上,选取不同的参照区域,计算出相对自然资源

承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

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C r n =w l C rnl +w w C r nw ;C ml =I 1×Q 1;C r nw =I w ×Q w 式中:C m 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w l 、w w 分别为相对土地资源和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的权重,联系闽东南地区各个设区市的实际情况,在这假设w 1=0.6,w w =0.4。

C m l 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I l 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I l

=Q po Q lo ,其中,Q po 为参照区人口数量,Q lo 为参照区标准耕地面积),Q l 为研究区标准耕地面积。

C rnw 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I w 为水资源承载指数(I w =Q po Q wo ,其中,Q p o 为参照区人口数量,Q wo 为参照区供水总量),Q w 为研究区供水总量。

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

C re =I e ×Q e

式中:C re 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I e 为经济资源承载指数(I e =Q p o Q eo ,其中,Q po 为参照区人口数量,Q eo 参照区国内生产总值),Q e 为研究区国内生产总值。

在计算出以上两种承载力的基础上,对两者加权计算得到综合资源承载力。

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

C s =w 1C r n +w 2C re

式中:w 1和w 2为权重系数。根据相关研究,在计算综合资源承载力时,一般w 1和w 2均取0.5[2,3,7]。

考虑到闽东南地区土地和水资源短缺,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相对较弱,而经济生产总值则增长迅速,经济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强。要保证一个区域经济、环境与人口的协调持续发展,该区域的综合承载力应是二者的均衡点,因而应使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权重值略高于均值0.5,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权重值略低于0.5,以保证综合承载力的测算结果更符合闽东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此假设w 1=0.6,w 2=0.4

图1 1988—2004年闽东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演化过程

Fig .1 Evolution of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in Southeastern Fujian from 1988to

2004

图2 1988—2004年闽东南地区土地、水、自然、经济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贡献率的变化Fig .2 Changes of co ntributio n rate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water 、natural and economic resources

to general carrying capacity in Southeastern of Fujian from 1988to 2004

在得出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基础之上,通过与实际资源承载人口的比较,能够获取不同时间阶段该地区相对于参

照区域的承载状态,包括三种类型:①超载状态: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C s )小于实际资源承载人口(P ),即C s -P <0;②富余状态: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C s )大于实际资源承载人口(P ),C s -P >0;③临界状态: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C s )等于实际资源承载人口(P ),C s -P =0。

2 闽东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

2.1 以全国作为参照区

根据上述分析思路和计算方法,以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作为参照区,以1988—2004年作为研究时段,从历年统计年鉴和水资源公报分别整理计算出该时段全国和闽东南地区土地、供水、经济、人口基本数据(表1,表2)。

利用上文的相对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就可计算出

1988—2004年闽东南地区相对于全国资源承载指数和承载力(表3)及其演化过程(图1),进一步可得出三种资源承载力对

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率的变化过程(图2)。2.1.1 在综合承载力方面,该地区从1994年开始有富余,且富余人口数越来越多,1994年以前处于超载状态,1990年超载人数最多,究其原因是由于该年人口增长较快,同时经济增长速度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综合资源承载力下降。2.1.2 在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方面,该地区始终处于超载状态,且超载人口数在不断波动上升。其中,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在不断下降,超载程度最为严重,超载率由1988年的35%上升到2004年的53%,1998年以来超载速度在不断加快,这是由于在致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忽视了土地资源的保护,耕地遭到大量侵占,面积不断较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虽然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在小幅地波动上升,但在2003年之前也是处于超载状态,2003年起开始有少量的富余,说明

266

经 济 地 理 27卷

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一直存在,随着供水能力的提高,这种矛盾有所缓解,但水资源危机还将长期存在下去。

表1 1988—2004年全国土地、供水、经济、人口基本数据

Tab.1 Basic data of land,water supply,economy,population in China from1988to2004

年份人口数量

×104人

原始耕地面积

×104hm2

修正后的耕地面积

×104hm2

GD P当年价

×108元

供水总量

×108m3

全国耕

地生产力

19881110269572.2013099.0014928.3050163957.70 19901143339596.2713123.0718547.9051514446.21 19921171719542.6013069.4026638.1052864564.79 19941198509490.6713017.4746759.4054214669.76 19961223899490.0013016.8067884.6055565247.83 199812476112977.8212977.8278345.2054705401.71 200012674312823.3112823.3189468.1055315193.78 200112762712761.5812761.5897314.8055675206.23 200212845312592.9612592.96105172.3054975402.27 200312922712339.2212339.22117390.2053205351.55 200412998812259.3012259.30136875.9055485787.36

注:①1997年以前的耕地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我国自1997年有了较为准确耕地详查数据,本表自1997年起的耕地面积数据来源于国土资源部公报,并通过线性拟合和相关处理,得到了修正后的耕地面积;②1997—2004年全国供水总量数据来源于水利部公布的《水资源公报》(1997—2003年);③1988—1996年全国供水总量为推算值。根据孙鸿烈[10]的研究,在我国各区域水资源总量基本上是一个常量,在这以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代替;根据谢高地等人[11]的研究,全国供水能力系数(供水能力系数=供水总量水资源总量)每年平均增长1.2%,则可计算出1988—1996年全国供水总量。

表2 1988—2004年闽东南地区土地、供水、经济、人口基本数据

Tab.2 Basic data of land,water supply,econom y,population in Southeastern Fujian from1988to2004

年份人口数量

×104人

地区耕地

生产力

标准

系数

原始耕地面积

×104hm2

标准耕地面积

×104hm2

GDP当年价

×108元

供水总量

×108m3

19881815.439580.872.4257.67139.61246.7169.12 19901916.5310337.702.3357.41133.48291.2370.82 19921958.1111384.232.4956.87141.83476.3272.56 19941998.1611854.962.5455.41140.671217.4174.34 19962060.0512943.722.4754.38134.132017.3376.17 19982093.9613786.362.5552.92135.062738.4478.04 20002124.3712130.362.3453.24124.343226.0385.97 20012138.0712032.922.3152.33120.953501.6887.16 20022148.1211353.042.1051.58108.403798.7190.26 20032165.0111202.792.0950.69106.114353.6392.61 20042180.9611316.871.9649.9797.715044.2094.83

注:①1998—2004年供水总量数据来源于福建省水利厅公布的《水资源公报》(1998—2004年);②1988—1997年供水总量为推算值,计算方法同表1。

表3 1988—2004年闽东南地区相对于全国的资源承载指数及承载力

Tab.3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in Southeastern Fujian from1988to2004with frame of reference of w hole country

年份

I l

人hm2

I w

人104m3

I e

人104元

C rnl

×104人

C rnw

×104人

C rn

×104人

C re

×104人

C s

×104人

实际人口

数量P

承载力富

余C

s

-P

19888.4822.147.441183.891530.321322.461835.521527.681815.43-287.75 19908.7122.206.161162.611572.201326.451793.981513.461916.53-403.07 19928.9722.174.401272.221608.661406.802059.811682.401958.11-275.71 19949.2122.112.561295.571643.661434.813116.572107.511998.16109.35 19969.4022.031.801260.821678.031427.703631.192309.102060.05249.05 19989.6122.811.591297.931780.091490.794354.122636.122093.96542.16 20009.8822.921.421228.481970.501525.294580.962747.562124.37623.19 200110.0022.931.311209.501998.581525.134587.202749.962138.07611.89 200210.2023.371.221105.682109.381507.164634.432758.072148.12609.95 200310.4724.291.101110.972249.501566.384788.992855.422165.01690.41 200410.6023.430.951035.732221.871510.194791.992822.912180.96641.95

上面的分析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闽东南地区经济资源总量的增加是以自然资源存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为代价而实现的。

2.1.3 在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方面,该地区自1992年开始始终处于富余状态,且富余程度飞快加大,到2003年达到2 62

3.98万人,说明了自1992年起,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由于1990年经济增长速度较全国水平低,该年出现了人口超载现象。

2.1.4 在贡献率方面,1992年开始该地区经济资源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率大大超过自然资源的贡献率,占据主导地位。土地资源贡献率一直在下降,且幅度越来越大,从1988年的27.9%降到2004年的1

3.21%,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水

267

2期 叶海荣,王松良,杨建洲等:闽东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动态

资源贡献率也在缓慢趋于下降。

2.2 以我国东部地区作为参照区

选取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11个省(市)作为参照区域,以2004年作为参照年份,其基本数据及承载指数见表4,由此计算得出2004年闽东南地区相对于我国东部地区的资源承载力(表5)。

表4 2004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口、耕地、经济和供水基本数据及其承载指数

Tab.4 Basic data of po pulation,cropland,econom y,water supply and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in the eastern zones of China in2004

人口数量×104人原始耕地面积

×104hm2

标准

系数

标准耕地面积

×104hm2

GDP当年价

×108元

供水总量

×108m3

I l

人hm2

I w

人104m3

I e

人104元

492512892.721.353905.1795305.752131.3012.6123.110.52注:我国东部地区指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

表5 2004年闽东南地区相对于我国东部地区的资源承载力

Tab.5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of Southeastern Fujian with frame of reference of eastern zones in2004

原始耕地面积×104hm2标准

系数

标准耕地面积

×104hm2

C rnl

×104人

C r nw

×104人

C rn

×104人

C re

×104人

C s

×104人

实际人口

数量P

承载力富

余C

s

-P

49.971.4572.58915.232191.521425.752622.981904.642180.96-276.32

以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作为参照区域,2004年闽东南地区的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超载了276多万人,占到总人口数的12.67%,其中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相对水资源承载力有稍微的富余,而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则是处于严重超载状态,超载率达到58%。说明与东部较发达地区相比较,该地区的土地资源量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3 闽东南地区不同行政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差异

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始终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种空间差异着手,以全国为参照区,计算了1988年以来主要年份闽东南地区每个地市的相对资源承载力(表6)。

表6表明,闽东南地区所属5个地级市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表6 1988年以来主要年份闽东南地区每个地市相对于全国的资源承载力×104人

Tab.6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for every region o f Southeastern Fujian

with frame of reference of whole country in most years after1988

地区C rnl C rnw C rn C re C s P C s-P 福州1988324.26457.41377.58668.86494.09514.21-20.12 1992356.83480.87406.45660.00507.87544.72-36.85 1996365.19501.62419.761133.66705.32569.95135.37 2000363.49545.27436.201424.64831.58589.23242.34 2002320.18600.61432.351415.84825.75597.54228.21 2004286.73707.59455.071471.03861.46609.39252.07厦门198876.15103.8487.23287.85167.48107.6859.80 199274.36109.0888.25347.20191.83115.3576.48 199664.30113.6784.05551.43271.00123.00148.00 200067.18129.5092.11712.66340.33131.27209.06 200259.47127.6086.72791.00368.43137.16231.27 200452.36134.4985.21839.07386.76146.77239.98莆田1988142.97175.79156.10169.68161.53252.07-90.54 1992153.21184.90165.89189.68175.40276.03-100.63 1996148.90192.98166.53274.63209.77285.85-76.08 2000153.93225.07182.39281.80222.15298.97-76.82 2002144.53212.43171.69283.13216.27301.15-84.88 2004128.05205.48159.02293.06212.64303.68-91.05泉州1988266.61303.98281.56397.88328.09543.26-215.17 1992284.26319.47298.34559.33402.74598.68-195.94 1996276.92333.31299.481132.22632.57645.03-12.46 2000280.99512.26373.501481.01817.70654.62163.08 2002265.91625.15409.611492.13842.62659.03183.59 2004256.31673.38423.141522.82863.01665.28197.73漳州1988375.92489.07421.18311.26377.21398.21-21.00 1992409.12514.12451.12339.59406.51423.33-16.82 1996410.78536.21460.95539.26492.28436.2256.06 2000369.71558.33445.16677.85538.23450.2787.96 2002322.63543.59411.01652.33507.54453.2554.29 2004318.95500.93391.74666.01501.45455.8445.61

2.3.1 福州市综合资源承载力从1996年起开始出现富余,但其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严重超载;相对经济承载力则一直处于富余状态,富余量在迅猛加大,由1988年的155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862万人,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相对水资源承载力从2002年开始有少量的富余。

2.3.2 厦门市综合承载力和相对经济承载力一直都是富余

268经 济 地 理 27卷

的,且富余量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状况很好;但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严重超载,超载率由1988年的29%猛增到2004年的64%,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相对水资源承载力虽有所提高,但一直存在稍微的超载,水量的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2.3.3 莆田市的各种相对承载力均处于严重超载状态,说明不仅土地、水等资源供应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也很低下。

2.3.4 泉州市综合资源承载力从2000年开始有稍微富余,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从1992年开始有较大的富余,经济发展状况处于较高水平;但土地资源严重不足,超载率由1988年的51%增加到2004年的61%;水资源供应能力有所提高,但还只是刚好够承载现有人口,水危机还是存在。

2.3.5 漳州市综合承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从1996年开始有稍微的富余,水资源基本可以承载现有人口;而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一直都是超载的,且超载程度呈不断加剧的趋势。

3 闽东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趋势预测分析

利用已有的数据,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别以人口总数、耕地生产力、GDP、耕地面积为因变量(Y),年份为自变量(X),进行数据拟合和趋势预测分析[12];供水总量则按表1的方法进行推算。

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闽东南地区2010年和2015年的综合承载力均有较大的富余,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富余总数将由2010年的3592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715万人;但土地资源承载力依然严重超载,超载程度在不断加剧,土地资源超载总数将由2010年的1297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459万人,人口超载率相应地由56.2%增加到60.74%,人地矛盾更加突出。水资源则刚好可以承载当年人口,但是这个前提是要在保证每年的供水能力系数以1.2%的速度递增,考虑到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还会加快,用水总量、废污水产生量都将不断增加,地域性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将更加明显,可以预见水问题必将成为该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表7)。

4 结论与讨论

第一,以全国作为参照区,闽东南地区自然资源承载力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率远远小于经济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率;综合承载力在1994年以前均处于超载状态,但是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承载力在不断地提高;经济资源承载力自1992年开始始终处于富余状态,且富余量不断地快速加大;土地资源承载力则始终超载,且超载速度在加剧;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在小幅地波动上升,2003年起开始有少量的富余。

表7 闽东南地区相对于全国的资源承载力预测

Tab.7 The forecast data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of Southeastern Fujian with frame of reference of who le country

年份人口数量

P104人

标准

系数

原始耕地

面积104hm2

标准耕地

面积104hm2

GDP当年

价108元

供水总

量108m3

I l

人hm2

I w

人104m3

I e

人万元

C r nl

万人

C rnw

万人

C rn

万人

C re

万人

C s

万人

C s-P

万人

201023081.8647.0787.551017410211.5523.100.5810112356154959003289981 201524021.7144.7876.571824810812.3122.650.3994324471545711737741372

第二,以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作为参照区域,2004年闽东南地区的综合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其中相对经济资源、水资源承载力有稍微的富余,而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则是严重超载。

第三,以全国为参照区,所属的5个行政区域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差异十分显著,莆田市三项都是严重超载,5个地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经济资源是主要的承载资源;除福州和漳州两市刚好可以承载现有人口外,其他地市水资源处于紧缺状态,压力日增。

第四,如果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单纯的经济发展而忽略自然资源的保护,虽然能促进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增长,但势必会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直至枯竭。

第五,闽东南地区土地资源量相当紧缺,人地矛盾、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限制因子。1988—2004年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经济资源承载力总体上表现出逆向发展的演化过程,这种极不协调的现象已经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集约高效地利用和保护好自然资源(特别是有限的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此外,区域内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6.[2] 黄宁生,匡耀求.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J].经

济地理,2000,(2):52-56.

[3] 张正栋.珠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

地理,2004,(6):758-763.

[4] 陈英姿,景跃军.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人口学刊,2006,(1):41-45.

[5] 马世骏,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与持续发展[A].见:中国科学院

复杂性研究编委会.复杂性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230-239.

[6] 曾丛盛.福建生态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111-119.

[7] 谢红霞,任志远,莫宏伟.陕西省20a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

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5,(1):130-134.

[8] 郑海霞,封志明.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数量和质量分析[J].

资源科学,2003,(5):33-39.

[9] 张士功,邱建军,唐华俊.近年来我国耕地数量的隐性流失研究

[J].科技导报,2006,(2):73-74.

[10] 孙鸿烈.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

社,2000.321-322.

[11] 谢高地,周海林,等.中国水资源对发展的承载能力研究[J].资

源科学,2005,(4):2-7.

[12] 谢忠秋,丁兴烁.应用统计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160-162.

(下转274页)

269

2期 叶海荣,王松良,杨建洲等:闽东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动态

274经 济 地 理 27卷ANALYSIS OF MECHANISM AND PATHS OF ECONOMIC

OPERATION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LIU Yao-bin1,2,TAN Shu-kui1

(1.School of Public M anagement,Huazhon 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74,Hubei,China;

2.Center for Central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Nanchan g University,Nanchang330047,Jiangxi,China)

A bstract:The appraisal indicators s ystem is set up and the mechanisms and paths of economic operation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d urin g 2001-2005are anal yzed by means of generaliz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GPCA).The results show:Firstly,it is key for the economy to favorably operate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which includes factor of economic level and economic pushin g,factor of resource&environ-ment s ustaining and factor of econ omic structure&coordination;Secondly,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main factors scores for differ-ent provinc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which is revealed the develop ment paths not only depend on the main factor,but also their match-ing.

Key words: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economic operation;development paths;generaliz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 ysis

作者简介:刘耀彬(1970—),湖北麻城人,博士(后)。主要从事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方面研究工作。E-mail:liuyaobin@ncu. https://www.360docs.net/doc/445908823.html,。

(上接269页)

TEMPO-SPATIAL ANALYSIS ON THE DYNAMICS OF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 OURCES

IN THE S OUTHEASTERN OF FUJIAN PROVINCE

YE Hai-rong1,2,WANG Song-liang1,YANG Jian-zhou2,CHEN Hui1

(1.Institute of Rural Development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2,Fujian,China;

2.Depart 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2,Fujian,China)

A bstract: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calculated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its dynamics of Southeastern Fujian from1988to 2004by mean of the improved method of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The conclusions were drawn:①The general carrying ca-pacity shifted from overloading to slightly abundant,the economic resources is the principal resources to support population;②Both the general and relative carryin g capacity of the land resources were overloading when taking frame of reference of Eastern China;③The relative carryin g capacit y of the different subregions within Southeastern Fujian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while their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land re-sources were all heavil y overloading;④The further forecasting-simulation showed that the both general and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economic resources will be much abundant,however,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land resources will heavily overloading,and the de-terioratin g degree of resource will be aggravated severel y unle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reversed.

Key words:gener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outheastern Fujian

作者简介:叶海荣(1983—),男,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GIS在资源环境领域中的应用。E-mail:yehairong0082 @https://www.360docs.net/doc/445908823.html,。

森林管理信息系统

?森林管理信息系统 ?前言 ?为什么要学习? ?信息时代的要求 ?信息化社会大背景 ?信息技术应用 ?1992年,国家林业局设立信息中心 ?2010年的目标,建成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 ?前言 目前已建立的全国性的林业信息系统: ?全国森林资源和灾害管理信息系统 ?全国荒漠化监测信息系统 ?全国林火监测信息系统 ?全国生态林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国家林业局综合服务信息系统 ?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全国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信息网络及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前言 课程意义: 一、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要求 ?现代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求更精准、翔实的林业基础信息作支撑 ?提升森林管理水平、创新、方法手段 ?前言 二、依法行政和强化管理的根本保障 ?信息化管理,避免信息混乱,弄虚作假 ?标准化软件,数据不实,管理不规范 ?及时更新,动态反映,解决时效性差的不足 ?前言 ?三、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迫切需要 ?缺乏科学有效管理手段,信息化水平低,信息难共享,极大浪费 ?措施:信息化建设、统一技术标准、大大提高数据权威性和影响力 ?前言 ?四、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必然选择 ?监测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工作,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有力支撑 ?五、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建设的重要的举措 ?推动林业科技水平提高 ?推动整个行业人才成长和队伍素质提高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一、数字林业 ?信息化的林业,包括林业大部分要素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全过程,在数字地球大框架指导下,应用遥感、计算机、数字化、网络、智能术和可视化等技术,把地球上的各种林业信息用地理坐标确定与连接起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

水资源-习题(含答案)

水资源-习题(含答案)

水资源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 1. 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规律是() A. 南多北少 B. 男少北多 C. 夏秋多,冬春少 D. 夏秋少,冬春少 2. 关于西气东输路线判断错误的是() A. 一线和二线都经过了我国地势三个阶梯 B. 一线二线都经过了黄土高原 C. 两条线都到长三角,到珠三角只有二线工

程 D. 两条线都经过甘肃省、陕西省 3. 【西气东 输】二线工程西起新 疆霍尔果斯口岸,南 至广州,东至上海, 途经14个省(区 市).据此回答 36-37题.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气源主要来自()A. 塔里木盆地 B. 中亚 C. 中东 D. 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地区 4.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 东南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

B. 东南地区终年高温,热量充足 C. 东南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D. 东南地区的年降水量十分丰富 5. 在西气东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严格规定了28米宽的施工区域,尽量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其主要目的是() A. 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B. 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C. 降低施工成本 D. 增加当地财政收入 6. 漫画所示,实施阶梯水价的根本目的是() A. 增加自来水公司收益 B. 提高自来水的质量 C. 减少社会用水需

求 D. 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7. 3月22-28日是第二十九 届“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 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读下列漫画,完成12-13题. 下列对我国水资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不合理 B.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不会发生水资源危机 C. 兴建水库可缓解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矛盾 D. 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状况 8. 读中国水资源及年降水量分布图,回

东南沿海自然灾害类型

题目:我国东南沿海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类型?(五种)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分别是什么?答案: 一、台风 台风,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是自然灾害的一种,有强劲而极具破环力的特点。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位于大陆东岸,易受来自太平洋的反气旋影响,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常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使得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 2、人为原因: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快速,承灾体的暴露性也不断增大,特别是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等人类活动没有很好尊重自然灾害的区域规律,是导致近年来台风灾害发生的主要人为因素。 防治方法: 由于台风的来袭会导致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如了台风、风暴潮、洪涝、滑坡、泥石流等。所以防治方法也应针对不同的结果做出不同的防止。 1、针对台风引起的各种灾害:沿海要重视海堤工程和生物工程建设,内陆平原区重视河道整治内,陆山区要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优化布局角度,尽可能减少不合理的人为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改变人们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思想,转向一种新的“人地关系”,即“尊重自然规律、与风险共存”。有学者曾说过:“人类能够也确实可以通过调节他们的实践和行为来减轻环境灾害,实现与风险共存的可持续发展。” 3、气象台应及时根据台风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从轻到重向社会发布蓝、黄、橙、红四色台风预警信号。来自气象部门的台风、要及时传递到渔业和海事部门,便于做好近海渔船回港避风和海上作业人员上岸撤离工作。 4、各地政府应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居民也应积极主动学习台风防灾减灾知识,积极参与政府或社区组织的减灾应急演练和技能培训。 二、风暴潮 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 产生原因: 1、我国东南沿海频繁遭受台风袭击,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易形成风暴潮。 2、沿海的地理条件:东南沿海的浅水大陆架区较广,港口多为喇叭口,且朝向多与热带气旋移动方向相向,均有利于风暴潮能量集中,导致东南沿海风暴潮强度增大。 3、全球气温升高,全球海平面也将随气温升高而上升,从而导致沿海各地初始海面)抬高,风暴增水值与潮位叠加,将出现更高的风暴高潮位。 防止方法: 1、工程措施:东南沿海容易遭受风暴潮灾害侵袭,是脆弱性高、需重点防护区域。为降低脆弱性,首先需要通过工程措施进行防御和抵抗风暴潮。一方面提高海挡、海堤、海塘等海防工程的防护标准,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情境下可能不断上升的潮位,另一方

森林防火监控系统

森林防火监控系统 1.1 引言森林火灾是世界性的林业重要灾害,造成森林资源的重大损失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森林火灾具有突发性、灾害发生的随机性的 1.1 引言 森林火灾是世界性的林业重要灾害,造成森林资源的重大损失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森林火灾具有突发性、灾害发生的随机性的特点,短时间内能造成巨大损失的特点。 在我国,林业防火一直是林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它关系着国家林业安全、环境保护、生态旅游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 重庆市海普软件产业有限公司为满足新时期林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遇到的各种需求,适时推出《森林卫士365》大型数字林业综合管理全面解决方案,客户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扩充和裁剪业务模块,构建符合自身工作体系的林业管理信息系统。 本系统利用地理信息(GIS)、遥感(GPS)等信息技术、大型集中监控技术,结合林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林业防火的经验,建立林业防火指挥系统。从而实现各级林业防火办信息的快速流转、森林防火安全的实时管理、森林气候动态变化的实时监测和数据更新、林业火灾预防、火灾扑救指挥

的辅助决策、林业火灾的灾后评估等多方面功能,实现林业防火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实现信息的规范管理和共享利用。 特别是在森林烟火的智能监测和预警方面,海普公司利用独有的可编程三维精确定位摄像系统和森林烟火智能识别软件,整合户外远程联网监控系统,可实现林区图像的清晰采集、智能分析、智能预警,有效降低烟火的误报和漏报,实现目标的精确定位。 本方案侧重于站在用户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从系统的需求分析、到系统的设计思想、技术方案综述,再到系统的构建,都尽量通俗易懂。关于系统所涉及的硬件选型、设备参数及报价,本方案并未涉及,我们将采用附件的方式一一详述。 1.2森林防火技术一览 1.2.1国际森林防火技术 德国:FIRE-WATCH森林火灾自动预警系统 德国投入使用的FIRE-WATCH森林火灾自动预警系统,正常监测半径10公里,安装该系统每套需7.5万欧元,而在勃兰登堡州安装需要 120-130套,约1000万欧元。 美国:护林飞机和红外遥感火灾预警飞机巡逻 美国利用“大地”卫星在离地面大约705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探测地面上的高温地区、浓烟地带以及火灾遗址。美国使用无人驾驶林火预警飞机进行24小时监测,虽获得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概述

. . . . .. . 研究生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森林经理学研究进展作业名称: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概述学号: 学生: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概述 引言: 森林资源与人类时时刻刻都发生着关系,但是要达到森林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森林资源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本文概述了森林资源动态监测背景,并且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利用目标以及包括3S技术、抽样技术、数学方法、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新技术在内的一些新技术,并对今后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发展进行展望。 1、关于概念的界定 1.1森林资源 从广义上讲森林资源是包括了林地、林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构成森林资源环境的水资源、土壤资源、气候资源的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关系人类生存的资源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1]。 1.2森林资源动态监测 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是指根据监测的目标,运用相关技术与指标,查清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现状及其消长变化情况,以及对森林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定期的调查、核查、检查、统计分析、监督管理的过程[2]。 2、提出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背景

2.1 森林资源利用过程产生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导致森林资源的衰减,森林面积的减少,进而促使生态环境的恶化,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这就改变了人们对森林的传统认识观念,使得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森林除了要产生经济效益外,还要更加注重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科学地管理和合理地经营森林是充分发挥森林三大效益的基础[3]。森林资源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在人类的干扰与恢复过程中,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对森林资源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是实现对森林资源科学管理和合理经营的重要途径。因此,有效的森林资源监测技术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引起了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密切关注。 2.2 监测体系需要与时俱进 1975年以来,我国已建立了以省为总体,以固定样地为基础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动态监测体系。该监测体系的成果已在我国的林业决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人们对森林多种效益认识的加深,随着森林资源经营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该体系急需进行更新和完善[4]。以省为总体,以固定样地为基础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动态监测体系,虽然可以有效地反映出一个省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然而,却难以反映一个地区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更难反映地区以下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因此需要充分地利用现行的先进技术,以较少的投人获取可以有效地直接服务于科学管理和合理经营森林资源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信息。其次,目前的监测体系难

中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_肖兴威

中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肖兴威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北京100714) 摘要:论述了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的重大意义,在研究分析国内森林资源监测状况和国际森林资源监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我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战略 中图分类号:F326 2;S757 2;X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22(2004)03-0001-05 S trategic Ideas for the Constru 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S ystem of Forest Resou rces and Ecological C onditions in Ch ina XIAO Xingwei (Depar tmen t o f Forest Resources,S FA ,Beij ing 100714,China ) Abstract: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cond-i tions w 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situ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of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ing,and directed by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the g eneral frame of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system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colog ical conditions w as put forw ard Key words:forest resources,ecological conditions,comprehensive monitoring,strategy 收稿日期:2004-03-06;修回日期:2004-05-25 作者简介:肖兴威(1958-),男,黑龙江巴彦人,在读博士,长期从事森林保护和森林资源管理工作。 1 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的意义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主要任务。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林业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林业工作的总体战略思想,即: 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同时指出, 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 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 对林业的第一需求,这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对新世纪林业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 求。 从世界林业发展的进程看,一般都要经过森林原始利用、木材过度利用、森林恢复发展、多功能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五个阶段。中国林业目前整体上处于以木材生产利用为主的发展阶段,一只脚刚刚从木材过度利用阶段拔出,另一只脚才踏入森林恢复发展阶段的初期。按传统的发展方式,森林恢复发展阶段还要经过治理小于破坏、治理与破坏相当、治理大于破坏三个阶段,才能逐步转入多功能利用阶段。中国林业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以六大工程为载体,通过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五大转变,跨过 边治理、边破坏 的发展阶 2004年6月第3期林业资源管理 F OREST R ESOU RCES M ANA GEM EN T June 2004NO 3

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分析1

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区位 优势分析 专业:物流管理 姓名:李佳 学号:20119347016

摘要: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人类对区位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然而区位条件的好坏与否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恃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条件,创造出经济发展之路上的奇迹,成为我国经济繁荣的前沿地区。 关键词:东南沿海区位优势区位理论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上海、苏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和港澳地区。分布着长三角城市群、温(州)台(州)城镇密集区、福州都市区、闽南城市群、粤东城市圈、珠三角城市群等大大小小各类城市合体。东南沿海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条件、并应用合理的区位理论使其经济逐步强大。 选择正确的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理论有两成基本涵义,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的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合适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及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然而区位理论发展至今,依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之处。例如假设条件过于理想化、一些理论注重理论推导,与实际相距甚远等。如一些经典的区位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等。 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足点,也就是要实事求是。 例如,在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一般是主要的区位条件;而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光热与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条件则构成主要的区位条件。 因此,东南沿海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没有死搬硬套区位理论,而应根据其具体的经济活动和具体的地点,仔细考虑当地影响区位活动的各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以使其区位活动能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经济效益。总之,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经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这样才发挥了其区位条件的最大优势。 要素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征及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某些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地区,其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土地的自然出产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特性。而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作用。东南沿海地区土地正好都迎合这两特点。 2、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可通过降水、蒸发、径流等水平衡要素的分布反映如下: 1) 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1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列世界第88位。亩均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左右。因此,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和亩均水量并不丰富。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35.9%,人口数占全国的54.7%,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4.4%,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 3) 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6。结果造成许多河流的含沙量大,如黄河年平均含沙量为37.7kg/m3,年输沙总量16亿t,居世界大河之首。 4)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率较低,如长江只有16%,珠江15%,浙闽地区河流不到4%,西南地区河流不到1%。但在北方少水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

程度比较高,如海河流域利用率达到67%,辽河流域达到68%,淮河达到73%,黄河为39%,内陆河的开发利用达32%。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北方高于南方,目前海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83%,黄河流域为49%。 5)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缺水的干旱半干旱我国面积占52%,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不够,人们在地下寻找水源宝藏,深层地下水都是上万年甚至于更长时间蓄积的水,现在都拿出来用了。华北平原累计超采水量达到1000亿立方米,中国668个城市三分之二有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带来的工农业年损失巨大,以千亿计算。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人类的健康,“三湖、三河”污染态势在扩大,现在黄河已经找不到干净的水,很多地方都是劣质水,黄河的污染与泥沙问题很严重,黄河既有泥沙,又有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在河道内。华北地区的白洋淀污染也非常严重,水几乎是黑色。 水环境、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水污染导致甲肝、伤寒、血吸虫等疾病,废污水、水与食品的污染导致肝癌、胃癌是中国农村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肝癌死亡率为世界第一。污染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巨大,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DP的3.5%到8%。与水相关的生态退化,全国有3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干旱沙化土地100万平方公里,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扩张,我国森林率只有18%,我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草场退化。沙漠化的情况严重,地下水枯胡杨林大量的死亡,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牧场退化,草原沙化。沙漠化引起了沙尘暴以及黄河河道的断流等很多问题。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最大超采量达到150%,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原来地下水位在80米左右,现在地下水位标高大概为30米左右,下降了30多米,

浅谈德国森林资源监测技术体系

浅谈德国森林资源监测技术体系 【摘要】本文总结并简单介绍了德国森林资源及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二是全国森林健康调查;三是全国森林土壤和树木营养调查。 【关键词】德国森林资源;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德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森林健康调查,该项调查从1984年开始每年进行。二是全国森林清查,周期为10年,1986-1988年原西德开展过一次,2001-2002年开展了东、西德合并后的第一次真正全国范围的清查。三是森林土壤调查,1987-1993年开展第一次,2006-2008年第二次,周期为15年。从抽样框架上看,德国的森林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以高斯-大地坐标系为基准建立的系统性网状抽样(16km×16km,8km×8km或4km×4km密度)的监测样地体系,称为大规模森林状态监测体系,简称水平I 监测体系;第2个层次是在典型的森林地区建立固定观测样地进行的森林生态系统强化监测体系,简称为水平II监测体系;第3个层次是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一般问题,由一些集中的研究组织和研究场地构成。 从监测内容上看,德国国家森林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二是全国森林健康调查;三是全国森林土壤和树木营养调查。3种调查周期不同,内容不同,综合起来,构成了德国森林资源监测的技术体系。 1.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德国的森林调查始于1878年,初期是通过询问作为纳税的基础,各地做法各异不便进行比较,逐步发展成比较系统的森林经理调查,这项工作主要在国有林、集体林和大的公司林中定期进行,小林主的森林一般不进行正规调查,因此,常造成整体森林资源不清问题。西德1971年对巴伐利亚进行全州森林资源清查,1976年开始讨论全国森林清查问题,直至1984年修改联邦森林法,明确规定用抽样调查方法,全联邦统一程序进行清查,必要时应定期复查。从1986年到1988年各州进行了森林资源清查,最后由西德农林部汇总分析,于1990年印出报告。森林现状的解析基准日为1987年10月1日。调查由各州独立进行,利用GIS 进行全国汇总。这次调查,联邦森林面积计算误差为±10万hm2。目前德国正在酝酿进行新一轮的森林资源清查,这次调查将涵盖所有15个州,面积约35万km2。 2.森林健康调查 森林健康调查的目的在于弄清大气和土壤污染引起的森林损害趋势和程度。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就开始大气和土壤污染对森林损害的研究,到80年代整个欧洲发现森林落叶和颜色发生异常,尤其是中山地带的针叶树更为突出。初步研究结果可能是空气污染所致,于是欧洲成立了“空气污染跨国长期公约组织”,有法国、德国等8个国家参加。决定从1985年起各国每年进行1次森林损害调查,参加国统一布点,在地形图公里网上每16km×16km布置样点进行观察并呈报成果,用于对整个欧洲进行监测,这个组织到1992年发展为23个欧洲国家,4456块样地,94699株样树,每年进行1次监测调查。 德国森林健康调查始于1984年,是在4km×4km的森林资源清查样地上进行的,为了避免对森林清查工作的影响,将损害调查样点向北移200m,从样点

森林防火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森林防火(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天津智易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目录 一、背景介绍 (1) 1.1项目背景 (1) 1.2国内森林防火现状 (2) 1.3建设依据 (3) 二、建设方案 (4) 2.1系统概况 (4) 2.2功能特点 (5) 2.3产品信息 (7) 三、系统优势 (9) 四、平台软件 (10) 4.1视频监控 (10) 4.2录像管理 (10) 4.3数据转发 (11) 4.4语音功能 (11) 4.5报警管理 (11) 4.6电子地图 (12) 4.7权限管理 (12) 4.8安全管理 (12) 4.9系统管理 (12) 4.10报表管理 (14)

4.11Web配置及监控 (14) 五、监测设备 (14) 5.1颗粒物传感器 (15) 5.2风速传感器 (15) 5.3配置参数 (16)

一、背景介绍 1.1项目背景 据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2005年全球森林面积39.52亿公顷,占陆 地面积的30.3%,人均森林面积0.62公顷,单位面积蓄积110立方米,有史以 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且全球森林从1990年到2000年每年消失的森林近 千万公顷。而我国的森林资源更是匮乏,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 总量的7%,人口13亿,约占世界总量的22%,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4.6%。 我国森林总面积15894.1万公顷,林木总蓄积量不足世界总量的3%,森林蓄积 量为11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6.55%,排世界第142位,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排世界120位,人均森林蓄积量9.048 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 森林资源如此匮乏,却往往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影响,而饱受森林火灾的致命侵害,大火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烧毁大面积的森林和大量的林副产品,破坏林分结构和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气候失调,水土流失,河流淤塞,洪水泛滥或水源枯竭......所以,森林防火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不容忽视的任务。 森林火灾具有突发性,随机性,破坏时间短,扑灭困难大等特点,因此一旦有火警发生,就必须以极快的速度采取扑救措施,所以,是否是火灾还在萌芽状态时就立即扑灭它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扑救是否及时则取决于对林火行为的发现是否及时,火情分析是否准确合理,决策措施是否得当,为此国内外都在为预防、减少和控制森林火灾而努力。 为了有效控制森林火灾,提高火情预警准确率,降低劳动等成本以及外界因素带来的影响,有必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建立高科技的森林防火指挥中心。 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对森林环境、火情监测的解决方案。通过远程数据监测系统可以对森林颗粒物、风速、温湿度以及预警防火等级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测管理。项目的全面实施,可将全国大部分重点林区建立一套先进且完善的森林防火体系,真正实现有效宣传、提前预警、精确定位、科学调度、及时处理,最大限度的减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1) 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1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列世界第88位。亩均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左右。因此,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和亩均水量并不丰富。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人口数占全国的%,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 3) 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6。结果造成许多河流的含沙量大,如黄河年平均含沙量为37.7kg/m3,年输沙总量16亿t,居世界大河之首。 4)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率较低,如长江只有16%,珠江15%,浙闽地区河流不到4%,西南地区河流不到1%。但在北方少水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如海河流域利用率达到67%,辽河流域达到68%,淮河达到73%,黄河为39%,内陆河的开发利用达32%。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北方高于南方,目前海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83%,黄河流域为49%。 5)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缺水的干旱半干旱我国面积占52%,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不够,人们在地下寻找水源宝藏,深层地下水都是上万年甚至于更长时间蓄积的水,现在都拿出来用了。华北平原累计超采水量达到1000亿立方米,中国668个城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 体系的综述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摘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是一个量测、记载和评价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的技术系统。在监测体系中,监测的主体是人,监测的对象是森林资源。人的主要任务是量测、记载和评价森林资源动态,而空间和时间则界定监测活动的范围及模式。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对林地的经营和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监测体系的构建能够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但目前对森林监测的研究与评价,在范围上偏向于大尺度的国家级、区域级监测,在监测内容上主要以资源监测为主、辅以有限的生态状况监测。本文主要是对监测系统指标体系做一个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森林资源;监测指标体系;综述 Abstract:Theforestresourcemonitoringsystemisameasurementofforestresourceswithi nadynamicdocumentandevaluatecertainspatialandtemporalrangeoftechnicalsystems.I nthemonitoringsystem,themonitoringofthehumanbody,theobjectofthemonitoringoffor estresources.People'smaintaskistomeasure,recordandevaluatethedynamicsofforestr esources,andspaceandtimearetodefinethescopeandmodeofmonitoringactivities.Fores tResourcesMonitoringSystemoperationandmanagementofforestplaysanimportantrole,t husenhancingthebuildtopromotesustainablemanagementofforestresourcesandthemanag ementofthemonitoringsystem.Thisarticleberelatedtothemonitoringindicatorsystema nddoasimplecommentary. Keywords:forestresources;themonitoringindicatorsystem;commentary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使得森林经营已经从过去着眼于木材资源的开发转向注重多种资源的开发,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到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多种效益,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森林资源监测已由传统的森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摘要:从核心概念出发,介绍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方法,比较国内外森林资源清查体系特点,同时分析了世界主要林业发达国家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现状。在分析中国森林资源监测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中国森林资源监测的实际情况与社会形势对监测工作的需求,指出中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的发展趋势和建设目标为监测内容多样化、监测周期年度化、监测技术标准化、监测手段一体化和监测信息共享化。 关键词: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研究进展 1、森林资源监测的内容和建设构想 我国现在各方面的监测体系很多,林业部门除了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监测体系外,还有沙漠监测、生态定位观测、森林病虫害观测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还提出了森林环境监测体系。各种调查监测体系如何协调配合,从而实现跨部门、多学科共同监测国家的土地资源利用的目标。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GIS 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是建立我国林业科学监测体系的必由之路。要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首先必须对监测对象的现状有科学的认识,认识监测对象发展的科学规律。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的内涵和任务正发生巨大的转变,一是由单一林木蓄积调查为主的资源调查向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转变;二是由资源现状调查向动态监测转变;三是由以地面调查为主向地面调查与应用科学技术全面结合转变;四是由单独的技术调查向技术和执法性相结合的调查转变。为了适应林业工作向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性转变,监测工作必须首先实现战略性转变:从单项的监测向综合的、动态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分析和评价转变;从侧重于宏观监测向宏观监测、重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效益监测评价并重转变;从以地面调查为主要手段的监测评价方法,向以广泛应用高新技术为标志的监测评价方法转变;从单纯搜集信息向信息更新与管理,为决策的每一个环节提供服务转变。国家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体系的内容组成部分有森林资源监测体系、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荒漠化监测体系、林火监测体系、湿地监测体系、生态工程监测体系、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其他监测体系。基于对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这一林业发展总体战略思想的认识,我国提出了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战略思想:确立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为主体、各专项监测相结合的国家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和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为主体、各专题调查相结合的地方森林资源监测系统为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2、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新技术 2.1 3S技术 3S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

“水 资 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教学设计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教学设计 赵锋陕西省兴平市店张中学 : 一、背景及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部分的内容,在学生了解了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环境后,进一步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了解,在自然资源一章中重点学习土地资源、水资源,体现了这部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同时这部分内容与前面的气候、河流知识联系紧密,与学生生活也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本节内容主要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二、教学目标 .联系我国气候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征、原因及影响。 .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的对策。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 .提高学生人地协调和谐相处意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三、教学重、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具体对策。 .现状及解决对策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 电化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水资源.) 六、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广州、哈尔滨年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分析: 我国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不均匀的特点。

夏、秋季——降水集中,汛期河水暴涨,易造成洪涝灾害和水资源流失。 冬、春季——降水稀少,河流进入枯水期,导致干旱和人畜饮水困难,甚至河流断流。 解决方法:展示小区公告栏里的“临时停水通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探究解决方法,从而自主得出解决水资源季节分布不均的思路。 停水通知——储水——兴修水库 教师小结:洪水期储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枯水期放,调节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的不均匀。 教师转承:我国水资源时间上分布不均匀,那么空间上分布状况又如何呢? 教师展示:我国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和水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解决方法:展示小区公告栏里的“临时停水后续通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探究解决方法,从而自主得出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思路。 停水后续通知——借水(调水)——跨流域调水教师展示(影片):跨流域调水动态分布图; 七、课堂小结 (带领学生回顾课堂内容) 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是个贫水国,人均占有的淡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仅有的这些淡水资源时空分布又极不均匀,这给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了极大困难,无论是兴修水库还是跨流域调水,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有限的资源呢?我们下一节再讲。八、作业设计 、设计一份地理知识小报 主题: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规格:纸大小 要求:图文并茂 、网络作业 主题: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 要求:通过“百度搜索”,列举你能找到的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并归纳整理、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精编版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 体系的综述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摘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是一个量测、记载和评价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的技术系统。在监测体系中,监测的主体是人,监测的对象是森林资源。人的主要任务是量测、记载和评价森林资源动态,而空间和时间则界定监测活动的范围及模式。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对林地的经营和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监测体系的构建能够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但目前对森林监测的研究与评价,在范围上偏向于大尺度的国家级、区域级监测,在监测内容上主要以资源监测为主、辅以有限的生态状况监测。本文主要是对监测系统指标体系做一个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森林资源;监测指标体系;综述 Abstract:,themonitoringofthehumanbody,'smaintaskistomeasure,recordandevaluatethedynamicsoffores tresources,,. Keywords:forestresources;themonitoringindicatorsystem;commentary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使得森林经营已经从过去着眼于木材资源的开发转向注重多种资源的开发,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到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多种效益,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森林资源监测已由传统的森林资源的经济利用转向环境保护的目标,特别是在森林健康监测以及森林资源监测方面越来越突出。 进行森林资源监测不仅能反映当前资源状况,并且能够对上一期经理措施效果进行评价以及为下一期经理措施提供依据。 1概念界定 从上个世纪到当今学界,我国许多从事林学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都提出过森林资源监测的概念。李宝银等提出森林资源监测就是对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森林资源状态的跟踪观测,掌握其变化情况;构成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必须具备森林资源监测的空间完整性、时间统一性、调查连续性、方案兼容性、标准统一性、成果可靠性和工作系统性[1]。陈谋询等认为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是对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状态进行量测、记载、分析和评价的技术系统,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组织、规程、方法、手段和技术的有机体[2]。刘安兴提出森林资源监测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各种信息采集和处理方法,对森林资源状态进行系统的测定、观察、记载、分析和评价,满足对森林资源评价的需要,为合理管理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3]。武刚却认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是一个量测、记载和评价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的技术系统,而森林资源动态是指森林资源由期初状态经过监测期内变化变成了期末状态的过程[4]。曾伟生等认为按照通常的理解,森林资源监测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先进手段,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进行定期的调查、统计、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监测关注的是动态变化,强调的是连续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多次连续的森林资源调查就构成了森林资源监测[5]。尽管各个学者对森林资源监测的认识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在监测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的观点上达成了一致。另外,对森林资源监测所运用的技术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界定森林资源监测概念时,会伴随着一些细小的变化。 2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组成 林业部相关文件中规定: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由国家森林资源监测、地方森林资源监测和资源信息通讯与管理系统组成[6]。其中,国家森林资源监测是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年度资源监测组成,地方森林资源监测是以县(林业局、自然保护区、场)为单位的资源监测,资源信息通讯与管理系统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把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森林资源监测有机地连成一体,达到及时和迅速监测全国森林资源变化和辅助经营管理决策的目的。在另一个文件中,又规定了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一般分为3个层次,即省(区、市)、地(市)和县(局)森林资源监测,其中省、地森林资源监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指标体系的综述 摘要: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是一个量测、记载和评价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的技术系统。在监测体系中,监测的主体是人,监测的对象是森林资源。人的主要任务是量测、记载和评价森林资源动态,而空间和时间则界定监测活动的范围及模式。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对林地的经营和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监测体系的构建能够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但目前对森林监测的研究与评价,在范围上偏向于大尺度的国家级、区域级监测,在监测内容上主要以资源监测为主、辅以有限的生态状况监测。本文主要是对监测系统指标体系做一个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森林资源;监测指标体系;综述 Abstract:,themonitoringofthehumanbody,'smaintaskistomeasure,recordandevaluatethedynamicsoffores tresources,,. Keywords:forestresources;themonitoringindicatorsystem;commentary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使得森林经营已经从过去着眼于木材资源的开发转向注重多种资源的开发,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到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多种效益,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森林资源监测已由传统的森林资源的经济利用转向环境保护的目标,特别是在森林健康监测以及森林资源监测方面越来越突出。 进行森林资源监测不仅能反映当前资源状况,并且能够对上一期经理措施效果进行评价以及为下一期经理措施提供依据。 1概念界定 从上个世纪到当今学界,我国许多从事林学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都提出过森林资源监测的概念。李宝银等提出森林资源监测就是对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森林资源状态的跟踪观测,掌握其变化情况;构成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必须具备森林资源监测的空间完整性、时间统一性、调查连续性、方案兼容性、标准统一性、成果可靠性和工作系统性[1]。陈谋询等认为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是对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状态进行量测、记载、分析和评价的技术系统,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组织、规程、方法、手段和技术的有机体[2]。刘安兴提出森林资源监测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各种信息采集和处理方法,对森林资源状态进行系统的测定、观察、记载、分析和评价,满足对森林资源评价的需要,为合理管理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3]。武刚却认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是一个量测、记载和评价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动态的技术系统,而森林资源动态是指森林资源由期初状态经过监测期内变化变成了期末状态的过程[4]。曾伟生等认为按照通常的理解,森林资源监测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先进手段,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森林资源进行定期的调查、统计、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监测关注的是动态变化,强调的是连续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多次连续的森林资源调查就构成了森林资源监测[5]。尽管各个学者对森林资源监测的认识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在监测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的观点上达成了一致。另外,对森林资源监测所运用的技术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因此在界定森林资源监测概念时,会伴随着一些细小的变化。 2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组成 林业部相关文件中规定: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由国家森林资源监测、地方森林资源监测和资源信息通讯与管理系统组成[6]。其中,国家森林资源监测是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年度资源监测组成,地方森林资源监测是以县(林业局、自然保护区、场)为单位的资源监测,资源信息通讯与管理系统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把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森林资源监测有机地连成一体,达到及时和迅速监测全国森林资源变化和辅助经营管理决策的目的。在另一个文件中,又规定了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一般分为3个层次,即省(区、市)、地(市)和县(局)森林资源监测,其中省、地森林资源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