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与黄埔党军的肇建及其成长

廖仲恺与黄埔党军的肇建及其成长
廖仲恺与黄埔党军的肇建及其成长

廖仲恺与黄埔党军的肇建及其成长

2014-05-12|发布:宁轼|收藏

[摘要]首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党军,是指由党立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军政干部所组成和率领的,学习苏俄红军坚持党指挥枪原则,及立志为实现党义———三民主义奋斗而救国救民的革命军。廖仲恺不仅是黄埔党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而且更是大力扶助这支党军积极投身于反帝国主义、反买办阶级和反封建军阀斗争,并哺育其在国民革命运动中茁壮成长的重要领导人。

[关键词]廖仲恺;黄埔党军;肇建;国民革命;成长

国共两党人士在廖先生殉国后论及他与黄埔党军的关系时,都有口皆碑地说:“中山先生……毅然决然组织党军,而命仲恺综其成”[1];廖先生实是“革命军人的领袖”[2]。事实的确是这样的:廖仲恺生前不仅是黄埔校军的缔建者之一,而且还一直领导和扶持黄埔将士积极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者与封建买办阶级的各项斗争,使黄埔校军在平定广州商团、东征陈炯明、讨平滇桂军叛乱及省港大罢工斗争的革命风浪中,经受了血与火的锻炼和考验;党军将士在为国民革命事业奉献青春与热血的同时,其自身的队伍也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壮大起来。

一、奉孙中山命与蒋介石一起主持创建黄埔党军

何谓党军?这是首次国共合作初期人们对黄埔校军的一种尊称。“党军”一词是孙中山最早使用的。他在1923年10月10日的演说中,提出要学习苏俄创建“党军”:“党之基础何在?在于军队。俄国革命党能……应十八面之敌,三数年间卒将内乱外患次第戡定者,因军队全属党人故也。……设无此庞大之党军,苏俄之势力必无今日之盛。故吾党宣传功夫,此后应极从军队着手,庶可以立统一之基础,愿各同志注意此着。”[3]廖仲恺在同年12

月国民党酝酿创办军校时,也在上海的国民党中央干部会议上谈到:国民党改组之“第二步对于军事者,尚有军团之组织,暂定为六百人”,让他们接受新式的军事与政治教育,“如此办去,一年以内可以成两师真正党军”[4]。自1924年11月11日孙中山将用黄埔师生为主干组建的校军正式称为“党军”后,人们都把以黄埔校军为核心的革命军叫做“党军”。

廖仲恺根据孙中山的重托和指令,亲自参与主持创建了一支国民党的党军,帮孙先生实现了其晚年的宿愿。他和蒋介石早在1924年8月就要何应钦着手开展筹建军校教导团的前期工作。10月8日,苏联援助广州革命政府的8000余支俄国式步枪和大批子弹运抵广州后,恰逢黄埔第一期学员将于是月中旬毕业分发,于是孙中山遂于11日指令蒋介石曰:“新到之武器,当用于练一支决死之革命军。其兵源当向广东之农团、工团并各省之坚心革命同志招集,用黄埔学生为骨干。”[5]11月11日,他又发布任职令:“所有党军及各军官学校、讲武堂,以廖仲恺为党代表。”[6]授廖以组建国民党党军的重任。廖仲恺受命后,与蒋介石一同挑起了组建黄埔党军———军校教导团的重担。

当时,廖仲恺主要负责新建党军政工人员的选拔,指导它搞好党代表制与政治部的建设,并同时解决好其经费和后勤保障问题。在教导第一团成立前,他已从黄埔一期毕业生中物色好了党代表人选和政治部的工作人员,并亲自任命了“连党代表12名,营党代表3名,团党代表1名”[7];在教导团第二团成立前夕,他又事先给它配备好了各级党代表和政工干部。这就保证了校军的政治素质。此期间,他还在一个月内3次与苏驻广州首席军事顾问加伦将军会谈,共商解决好苏联援助黄埔军校经费及关于政治部与后勤管理机构等问题。而蒋介石这期间则主要负责部队军事干部的配备,尤其是兵源的征集———他先后从江浙皖等省招募到新兵三四千人。由于廖、蒋两人通力合作,再加上共产党人的支持和帮助,军校的两个教导团很快就组建起来了:1924年11月20日,由何应钦任团长、王登云为党代表的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正式成立;12月26日,以王柏龄为团长、张静如为党代表的教导第二团也宣告成立。黄埔校军遂成为国民党党军发轫的基础。在廖党代表的关怀支持下,日后由教导团而党军第一旅、第一师直至。后来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黄埔师生在记述中称颂:“廖党代表真是党军的慈母”[8]———是言乃为实情。

孙中山和廖仲恺之所以把以黄埔师生为骨干组建起来的新式军队称为“党军”,笔者认为主要因为它是一支由党立军校培养出来的骨干直接组成与领导的,学习苏俄红军坚持党指挥枪原则及立志为实现党义———三民主义奋斗而救国救民的革命军。

首先,黄埔军校在中国开了党立军校之先河。中国国民党创办这所党立军官学校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造就军政干部,进而依靠他们来建立革命军。廖仲恺在军校开始筹建时给蒋介石和胡汉民的函中,曾多次指出创办该校是“党事”,认为此“党事较一切为重”,并批评蒋撂下军校筹备委员长挑子一走了之,使“党事将因此大受打击”[9]。他当时还以代理军校筹备委员长身份指示叶剑英等人说:你们“应该了解,办黄埔(军校)是党要办的,而且一定

要办成!……所以筹备工作还要照常进行”[10]。黄埔军校正式成立时,孙中山以国民党总理身份兼任军校的总理,以突出该校是由国民党中央所创办的党立性质。丰悌在《黄埔月刊》上撰文论及此时指出:“总理的意思,……当时本校的一切行政,是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直接支配着的。”[11]孙总理后来明确指令蒋介石等,组建校军时必须“用黄埔学生为骨干”。结果军校的“教导两团之二级官长均是第一期毕业生,中级官长多由本校教官及第一期学生队原有官长任之”[12];它是以党立军校第一期师生为主干而组建起来的党军。

其次,黄埔军校及其组建的校军,都学习苏俄红军的政治工作经验,破天荒地创设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部,以突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及充分体现“党指挥枪”的军队党化原则。廖仲恺在任军校党代表期间,一再从理论与制度上强调实行党代表制的必要性,并始终重视搞好党代表制及其政治部的建设。他指出:在进行国民革命斗争时,“一方虽赖军力,然一方不可不有一种力量能制伏军队,……即党是也”[13],“政治部主任是党代表的参谋长,有权代行党代表职权”[14],掌管全校的政治教育及政治工作。由此可见,党代表与其所属的政治部实为一体,皆肩负着国民党对军校全体官兵进行监察、教育、训练与辅导的重任,为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知晓与践行党义和永葆革命战斗精神的军政干才。

遵奉“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黄埔军校新组建的教导团在廖仲恺之领导关怀下,除学习苏联红军的“三三建制”———团辖3个营、营辖3个连、连辖3个排外,还在政工方面设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部。全团的“各级党代表,由廖党代表遴选教官学生中之富有政治学识者,呈请中央任命之,除实施政治训练外,凡军队一举一动,一兴一废,均需受其节制,以示军队党化”[15]。毛泽东在后来论及党对军队的领导时指出:“那时的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貌。”[16]的确,坚持实行党代表制和设立政治部,以时时强化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是黄埔军校教导团作为一支“党化”新式武装力量,而区别于当时旧式军队的重要标志。这也是它称为“党军”的主因之一。

最后,黄埔党军是以三民主义为指导而建立起来的、切实奉行党义并立志救国救民的革命军。晚年的孙中山指出:“军队的灵魂是主义,有主义的军队是人民和国家的保障”[17];“如果我们的兵士都知道革命主义,便变成了革命军。”[18]他强调民族、民权、民生这“三种主义,为军人之精神所由表现。……军人者,应以救国救民为目的,有救国救民之责任。……道何在?即实行三民主义”[19]。据此,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的演讲中沉痛指出:“中国革命虽然有了十三年,但是……我敢讲一句话,中国在这十三年之中,没有一种军队是革

命军。”因为所有与革命党共过事的这些军队,都“不明白革命主义的军队,究竟不能除却自私自利的观念,如果和他们本身的利益相反,马上便靠不住,所以我们的革命总是失败”。他还进而强调说:“我们今天开这个学校,……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希望师生“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心理,只知道……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来革命。”[20]

廖仲恺根据孙先生的这些指示,在黄埔军校党代表任上始终突出政治建校,坚持以党的三民主义来培养造就新型的革命军人。他早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就向各位代表明确提出选学员要以政治为第一标准:“介绍青年军官学生宜特别注意,必其人明白本党主义,且诚实可靠、能做事,方可入选。”[21]在黄埔军校开学之后,廖党代表又在对师生的演讲中多次指出,主义上的统一“尤须从本校做起”,诸位进了这个军校,就要“确信主义”和“宣传自己的主义”;“以主义为主干组织成立的军队叫做革命军”,这种“以主义为主干的军队,就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力量———强力”。他还强调说:“陆军学校非单系讲求军事教育,同时必须研究党之主义及党之纲领也。各位现在系军人,又系党员,而党员对于党之主义必须明白,然后才可能为党奋斗”,大家“应该把总理遗留的三民主义,作为国民革命的唯一南针”,“我们党立陆军军官学校完全就是在这一点!”[22]在廖仲恺等人的领导努力下,黄埔军校很快就造就出了一支为三民主义而奋斗献身的革命军。有人在论及此时指出:“迄其陆军教导团成立,中国国民党始得一奉行党义之军队,而国民革命始有进行之机倪矣!”

[23]事实的确如此,黄埔党军成立后,即以实现三民主义和救国救民为己任,马上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斗争,并在这血与火的斗争考验中建功立业和磨炼成长。

二、督令黄埔校军在平定广州商团战斗中初试锋刃

在孙中山革命政府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斗争中,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是力主严厉制裁不法商团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而正在组建中的黄埔校军则在其督令下,自始至终积极地参加了这次戡乱斗争。在1924年首次国共合作革命联合战线建立后,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伯和南海县地主武装头子陈恭受把持下的广州商团,已由原来的民族资产阶级中立性武装团体,演变成了买办、大地主阶级手中的反革命武装。陈等一方面大造颠覆广州革命政府的反革命舆论,说“孙中山要实行共产主义,商人阶级不能存在”,“非立即起来团结自卫,商界必亡”

[24];又公然叫嚣要“以平民武力革除不良政府,此后救粤责任由商团负起”[25]。擅自在广州召开108埠的“商乡团代表联防会议”,决定8月中旬正式成立“广东省商团军联防总部”,并为扩充其反革命实力而私向香港德商的南利洋行定购长短枪9841枝,各式枪弹33 7142万发,雇悬挂丹麦国旗的挪威商船“哈佛号”潜运广州,阴谋“翻政府取而代之,以陈廉伯为广东督军,取消独立,投降北方”[26]。当时,商团的军师关楚璞曾公开扬言:“陈廉伯、陈恭受等早有计划”,一有英国人撑腰,二有陈炯明呼应,“暴动可以十拿九稳的成功”[27]。由此不难看出,孙中山和广州革命政府后来扑灭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实是一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军阀和反买办阶级的革命斗争。

在广州商团阴谋颠覆革命政府的紧急关头,身任黄埔军校党代表等职的廖仲恺,不仅始终力主严惩反动商团,而且还组织军校师生参加了这场对敌斗争。他在获悉商团“联防”的阴谋计划之后,即于8月6日以省长名义下令,禁止全省商团军联防总部成立;他坚持支持孙中山采取扣押“哈佛号”轮、将全部团械起卸封存于军校内的行动。在黄埔军校扣封团械之当天———8月10日和12日,廖仲恺两次为扣械事发出布告,严正斥责陈廉伯等“私运军火,罪等谋乱”,并指出商团所偷运的这批军械,不仅手续不合,“始终无只字呈报到署”,而且枪弹之数目巨大,远超出自卫范畴,其中“疑窦甚多,黑幕重重”,现值军事期间,为维持社会治安和革命政府威信,“不能不将该轮”移泊黄埔扣留,以待查究[28]。在廖等的指导下,黄埔师生当时担负着团械的起卸、封存与守护工作,且还是其中部分枪械临时分发的装运工。他们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参加了反对不法商团的斗争。

在孙中山革命政府扣械后,商团兴风作浪搞全省罢市的日子里,黄埔学生队奉命两度开入广州市内,担负起维持全市治安与正常秩序的社会责任。如前所述,广州商团非法偷运大批枪械是其欲以暴力倾覆革命政府的确凿罪证,孙中山和廖仲恺下令扣留团械进行彻查,是完全必要的正当举措。

然而,早就蓄意谋叛的陈廉伯等人却以扣械事为借口,大肆煽动商团和挑唆胁迫商人用各种手段掀起反政府风潮:他们一方面于8月12日纠合商团军2000多人到帅府门前“请愿”,要求无条件发还团械;又于8月13日悍然违抗省府禁令召开“联防总部”成立大会,并在会后要挟省府准予立案。另方面,他们又在亡团即亡家亡省的口号下,于22至25日煽惑和胁迫佛山、广州等地的广大商民举行第一次罢市,妄图以拒收革命政府银行之纸币、拒纳正当的赋税和停止米食运输等手段,来置广州革命政府于死地。针对广州商团头目的上述倒行逆施,廖仲恺采取了坚决的反击措施:在陈廉伯等人举行全省商团联防总部成立大会并酝酿

罢市时,他即电令黄埔军校教官文素松,要他率领军校“第三、四队学生,前往省城维持治安、镇慑谣言”[29];当陈廉伯与陈恭受继续煽动佛山与广州等属商民罢市时,他又以省长名义先后下令通缉两陈以遏乱萌;他还在8月24日的广州市民大会上,当众宣布陈廉伯等私运军火之罪状“历一小时之久”,并谓“陈氏与政府捣蛋之法在罢市,而政府对待之法在打消罢市!”[30]在此前后数天内,廖仲恺一方面令黄埔学生队开进广州市区参与实施军事戒严,并通令各有关部门筹办米食与维持市面金融以安人心;另方面又多次发布告令,强行制止不法商民罢市,申令对27日8时后仍罢市之大小商店,一律置于军事处分之下。他还坚决反对滇军军长范石生及师长廖行超就发还团械事所进行的“调停”活动,并与蒋介石一起提出:“按照私运枪械法例,全部没收”被扣团械,将之用于武装黄埔学生军和广东工农团军[31]。偏袒商团的香港《华字日报》在载文叙及商团事变时说:“以内幕言,廖(仲恺)与蒋介石……为主张扣械最力之人”;两次罢市时皆有黄埔军校“学生出巡市上,对市内商民有示威举动”,此为“最惹人非议者。”[32]这就告诉我们:黄埔军校师生在打击商团阴谋活动和嚣张气焰方面,的确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广州商团发动武装叛乱的危急时刻,廖仲恺和蒋介石同是讨平商团叛乱的直接领导人,黄埔学生军则在他们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了这次平叛战斗———这革命的利剑首露锋刃。对如何处理商团及团械问题,当时的国民党最高领导层意见并不一致。廖仲恺因严惩商团的主张一时受阻而被迫辞去省长职。接替广东省长并留守广州任代帅职的胡汉民,力主息事宁人且提出以妥协办法来解决商团问题。时在韶关北伐的孙中山,虽不同意范石生与商团代表签订的“调停”条件,但却采纳了胡省长的建议,同意取消对两陈的通缉令,并答应了李福林提出的部分还械3办法———由广州殷实商人筹借北伐费20万元,团械发还枪支5000杆以上,由商团通电解释误会和表明心迹[33]。这些做法助长了商团第二次罢市并铤而走险的胆威。1924年10月10日上午,广州商团军在从广州市长、民团督办李福林手中领回长短枪4000杆、子弹12万4千余发后,下午就在西濠口枪杀参加“双十节”示威游行的工农群众数人;其后团军即武装巡行街市,公然发动了旨在推倒孙中山革命政府的武装叛乱。

“双十惨案”和商团军叛乱发生后,孙中山领导的广州革命政府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最后抉择:要么听任政府垮台,要么严厉制裁商团。在此紧急关头,“廖仲恺即偕工团军部长施卜赴韶,向孙文请示”如何进行戡乱[34];蒋介石也电请孙“集中驻韶兵力,南下平乱”[3 5];黄埔军校的学生大队,则“全体决议出发广州作战,誓与反革命商团军拼个你死我活”

[36]。孙中山从中吸取了力量,于10日当天电令胡省长及各军总司令谓:商团“叛迹显露,

万难再事姑息,生死关头,惟有当机立断”进行平叛[37]。次日,他指派由国共两党要员廖仲恺、许崇智、蒋介石、陈友仁、谭平山等组成“革命委员会”,并自兼会长,聘鲍罗廷为顾问;同时又令留守韶关后方的湘军一部、吴铁城之警卫军及粤军张民达师等,星夜班师赶回广州勘乱。10月14日,孙中山令胡汉民代理革命委员会会长职权,以廖仲恺为秘书佐之;又令在商团军“未平靖期内,所有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飞机队、甲车队、工团军、农民自卫军、陆军讲武堂、滇军干部学校、兵工厂卫队、警卫军,统归蒋介石指挥,以廖仲恺为监督,谭平山副之”;并强调“收缴商团枪枝刻不容缓,务于二十四点内办理完竣,以免后患”[3 8]。胡奉命后马上宣布解散商团各机关。廖、蒋两人则令军校学生第二、三队出发广州市参与平叛。广州商团军即刻瓦解,陈廉伯等一手制造的反政府叛乱迅被荡平。16日,商团代理团长李颂韶向政府请求“缴械赎罪”,18日广州罢市各店先后开门复业;19日,驻佛山的滇军解散了佛山商团。至此,孙中山及其革命政府取得了平定商团叛乱的彻底胜利。

对于黄埔军校在平定广州商团叛乱中所作出的贡献,中外人士屡有记述予以肯定。军校师生在后来忆及参与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情形时说:当时“镇压商团叛乱,是在国共合作之下以廖仲恺为中心,执行孙中山的命令来进行的”;“在平定商团叛乱的战斗中,黄埔军校学生第一次上战场,大家很勇敢,首战打出了军威。”[39]苏联首席军事顾问加伦将军则谓:“在商团叛乱期间,黄埔军校在广州政治舞台上首次亮相,毫不含糊地要求政府解除商团武装,……学员们主动做好了战斗准备”;“军校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成了政府军的核心,革命党人纷纷集合在它的周围,而且黄埔军校率先奋起抗击商团军。”[40]这些忆述绝非虚言!

历史事实还证明,黄埔军校师生参与平定商团叛乱,是其在实战中锻炼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梯。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在刚刚经历过平叛战斗的锻炼与考验之后,于10月19日顺利毕业分发见习,其中的一些人很快就成为军校教导团的领导骨干。而师生们日夜守护的被扣团械及在平叛中所缴获的胜利品,则成为这期间黄埔军校教导团组建的主要武器来源之一。有人在叙及这事时指出:“本校于一九二四年九月开始成立教导团,同时继续招生……迅速的扩充,没有足够的武器是不行的。所用枪械的主要来源有两端:1.即平定商团叛乱时缴获的长短枪约九千余枝;2.从苏联购运来的武器……”[41]显然,这次黄埔军校参与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胜利,不仅为教导团的成立准备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干部条件,而且还为它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充足的武器。就在这次平叛胜利后不久的11、12月间,黄埔军校的第一、二两个教导团相继正式成立。

三、领导与支持军校教导团在东征中首扬军威

廖仲恺是广州革命政府第一次出师东征陈炯明叛部的重要组织者。作为黄埔军校的党代表,其曾努力从政治领导和后勤保障两个方面,支持东征右路军的攻坚主力———军校教导团及学生队等,在东征的各次战斗中大扬军威与屡建奇功。

广州革命政府在平定商团叛乱后虽进一步获得了稳定,但其处境仍岌岌可危。叛将陈炯明率部退到东江一带负隅顽抗,防线布置到了东莞石龙附近,时刻梦想打回广州城。陈在孙中山于1924年11月中旬北上后,将“进犯广州、统一军队、统一指挥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并于12月下旬致电广州总商会,宣称已就任“救粤军总司令”,“决定发动攻势解放广州,……呼吁商会予以支持和协助”[42]。此后,陈部叛军拟分兵3路进犯广州。

在陈炯明部的进犯面前,廖仲恺力主出兵讨伐,以保卫广州根据地。他作为是次东征的主要决策人之一,力促广州革命政府军事委员会迅速作出了兵分3路东征陈炯明的决定:“以杨希闵之滇军任左路,向河源、老隆进军;许崇智之粤军为右路,由淡水、平山直趋海丰、陆丰;刘震寰之桂军为中路,围攻惠州。”[43]黄埔军校当时坚决请缨要求参加东征战斗。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即循其所请,令两个教导团及学生队等加入右翼作战,并命蒋介石任东征右路军总指挥。1925年1月31日,黄埔教导团官兵及学生队等在校内大操场上举行誓师典礼后,随即出师东征,分向莞城、石龙、常平一线进击。

廖仲恺在积极参与制定东征作战计划的同时,又竭力从政治上和军需与民众协助等方面,力保校军能顺利东征讨陈。在政治方面,他耐心地做好团结友军的工作,将谭延闿和程潜将军为首的湘军、朱培德将军的滇军和以总司令许崇智为首的粤军部队,牢牢地吸引到政府方面,让他们各自为守护后方或出师东征出力;为提高校军与参战粤军的战斗力,他让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政工人员随军出征,沿途对兵士、群众进行政治宣传等工作,并拟订出《党代表条例》,以加强教导团的党代表力量及提高其权威;他还与蒋介石一道发布了《实行〈革命军连坐法〉令》、《禁止军士扰民令》及《劝逆归顺布告》等,以进一步加强东征右路军的军纪,收万人一心齐力之效,并同时瓦解敌人的军心与士气。另方面,廖仲恺又在后方力任军饷、军需之筹措。如在校军出发前,他要加伦将军尽快支付苏方拖欠军校的“一笔两万八千元的款项”,且又“自己掏了六万元”[44],从而保证了教导团等能顺利出征;在东征期间,他接到蒋介石自前线发来的“军势紧张,款项奇绌”之告急电后,马上设法以经费饷糈接济右路军。他还尽心尽力地安置好前方归来的伤病员,并抽空亲携钱物赴潮汕前敌劳军。

这就从物资上保证东征军能克敌制胜。此外,廖仲恺还为组织民众援助东征军,做了大量的有效工作。如他曾指派黄埔生李劳工“潜回海陆丰,号召该处农民为革命军援应”,并进而“将东江的工人、农民和商民组织起来”;他“又在广州征求东江籍的工人为运输队及侦探等,藉免(军队)拉夫骚扰市民,又得熟悉情形及接近下层民众者,为之向导和呼应”[45]。事实证明,正是廖从多方面保证了东征陈逆的计划得以实现。

东征联军自1925年2月上旬展开攻势后不久,负担中、左两路的桂、滇军各部即无意东进,而徘徊于增城、博罗一带,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作战任务几全由右路军来承担。当时的东征右路军是由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和学生队,及粤军张民达师、许济独立旅、陈铭枢旅等部组成的,其东进的主攻任务则多由黄埔教导团来担任。可以说,黄埔校军是首次东征军主力的核心。第一次东征主要打了3次恶仗:即是淡水之役、棉湖会战及攻占兴宁。这几仗都是以教导团为主攻力量打胜的。自黄埔校军于2月15日取得了攻占淡水城的胜利后,右路军即从此一路长驱东进:教导第一、二团于20日进至平山、白茫花,27日又攻下海丰县城;后右路东征军遂兵分两路向普宁、潮州方向及陆丰、汕头方向挺进,并于3月上旬先后克复潮汕各属,完成了原定的东征讨贼作战任务。

就在这期间,原与左翼滇军相持的7000多敌人,从3月10日起分由横队渡、上栅、河婆等地向鲤湖、棉湖进犯,妄图袭击黄埔校军之侧背。林虎当时叫嚷说:什么黄埔学生军,你看我“杀他个片甲不留”[46]。面对严峻的态势,蒋介石决定由“教导第一团任正面,第二团任左翼,粤军第七旅任右翼”,迎战敌人。13日上午9时许,教导一团在棉湖河南乡以千余之众御数千之敌:“第一、三营前仆后继、伤亡过半”,“何(应钦)团长急令总预备队长刘峙,挥学兵连反搏数次,并命炮兵队猛射,始击退敌大股。苦战至正午,许旅始赶到,加入于第三营阵地”;“午后二时,第二团亦加入激战,……旋复绕鲤湖出击”。林部逆敌因“背腹受敌”,“始沮退”[47]。在当时战况极为险恶的情势下,日前刚抵汕头劳军的党代表廖仲恺,也“亲督役夫搬运弹药”,并激励广大官兵浴血苦战[48],校军等最后终于获得这次反击战的胜利。当晚他在红湖宿营时,又与蒋介石等商研下步作战计划,到深夜3

时许才休息。此战过后,加伦将军在祝捷会上称颂教导一团官兵说:“如此奋勇的军队媲美欧战,在世界上是很少的,……真不愧为革命军。”[49]廖仲恺也在3月16日的河婆讲话中,高度赞扬黄埔校军“自出征以来,打了很多胜仗”,特别是棉湖一役以少抗众,打退敌人“十几次冲锋”,“这样子的勇敢真算是空前之举”,“这样的精神在革命军中是独一无二的了!”他还希望全军“更加努力,赶快扫除敌人,……实行三民主义!”[50]在廖党代

表的勉励关怀下,黄埔校军等继续乘胜前进:教导团继19日克五华后,又于20日占领兴宁县城。24日后,教导团再与粤军陈铭枢旅等克梅州各地,将陈炯明余部逐出了广东。第一次东征至此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黄埔教导团在第一次东征中,以“三千同志之军,死伤几达三分之一”的代价[51],打出了军威。它每仗必胜的原因,不排除有武器装备(尤其是新式大炮)方面的优势,但其真正靠的却是广大将士的英勇牺牲精神———这与廖党代表领导主持的军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分不开的。黄埔校军在历经东征血和火的考验后壮大了自身的队伍———随着敌部归降及俘获大批敌人,蒋介石在校军克复梅县后,即调第一团官长17人回黄埔,训练新兵成立一补充团。就在东征胜利后,4月13日,国民党中央根据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提议,成立了由教导第一团团长何应钦兼任旅长的党军第一旅,旋又组建由钱大钧任团长的教导第三团。廖与蒋介石当时分任党军之党代表、司令官。黄埔党军已在战火的洗礼中成一劲旅。

四、促勉黄埔校军在讨平滇桂军叛乱中建树新功

在廖仲恺的领导、勖勉与支持下,党军第一旅在回师广州戡定滇、桂军叛乱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军校入伍生团则在此战中出奇制胜,并为恢复广州的治安秩序出了大力。黄埔校军在革命政府组织的这次平叛斗争中再立新功。

廖仲恺早就同滇、桂军头目杨希闵和刘震寰展开过斗争,他是这次讨平滇、桂军叛乱的重要决策者和领导人。杨、刘两人自1922年“白马会盟”表示拥护孙中山,并趁讨伐陈炯明之机率部进入广东以来,实“无意革命,凡孙先生教令,悉阳奉阴违,日惟为暴于民,以敛财自肥”[52],祸害广东民众。廖仲恺为统一广东财政和舒解民困,一直同他们纵恿部队霸占财政及截留税饷的不法行为进行力所能及的斗争。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后,滇系军阀头子唐继尧迫不及待地于18日就任副元帅职,完全暴露出他“毛遂自荐要做孙中山的继任者”,独霸西南为王的野心[53]。早怀二心的杨希闵与刘震寰于4月初,同唐订立了一项“在广州发动政变的秘密协议”,从此积极参加了拥唐为西南盟主、妄图以之取代广州革命政府的阴谋活动。他俩于5月中下旬在香港参加完密谋颠覆革命政府的黑会后,即将滇唐之间谍———云南兵站总监马自祥接来羊城公开活动,同时又大肆调防军队占据要津,公然发出了“把广东从共产党手中解放出来”的狂叫[54]。广州革命政府当时面临着被内部滇、桂军阀颠覆的严重危机。

在这场军阀叛乱的危机面前,作为政府首脑的胡汉民仍一味姑息养奸,根本没有讨伐杨、刘的决心。廖仲恺在加伦、蒋介石等的协助及共产党人支持下,承担起了粉碎唐继尧及杨希闵、刘震寰等颠覆阴谋的决策重任。他当时曾向加伦将军提出:“胡汉民是个傻瓜和懦夫”,在对付滇、桂军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搞一套计划,强迫胡汉民执行。”[55]为此,他几次和加伦、蒋介石同赴汕头,与许崇智等人商定回师平叛计划。在4月28日的汕头会议上,廖仲恺指出:“广州作为政治与财政根据地,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黄埔党军必须为此而战。这一意见最后获得与会者的支持,于是会议作出决定:以武力保卫广州,黄埔党军和部分粤军回师歼灭滇、桂军;统一的作战计划由蒋介石、许崇智制定,政治宣传则归廖仲恺负责经办。就这样,讨平杨、刘叛乱的战略计划,在廖的提议并主持下基本上定了出来。

汕头会议之后,廖仲恺立即赶回广州进行平叛准备工作。他一方面在中共党员协助下部署并开展了宣传攻势,以从政治上瓦解和打击滇、桂军阀的叛乱阴谋。另方面,他又几次与加伦一道去说服各总司令及军长等,使他们坚信打败滇军是完全有把握的。在滇、桂军阀拒绝发表反对唐继尧通电、公然抢夺新进款项、私占兵工厂和各机关———进一步露出其叛变野心后,廖仲恺即于5月9日督促革命政府正式作出了武力平叛的决定。在他的推动下,政府首脑及各军总司令和军长正式通过平叛作战方案的重要军事会议,于5月13日在汕头召集。这次会议决定:政府军从东、西、南、北4个方向围歼株守在广州的滇、桂军;以蒋介石指挥的、由党军和部分粤军组成的东路军为攻打滇军的主力,其余各路的兵力重新部署和集结,均以东路军为转移,待东路军回师抵达广州时,再向叛军发动总攻击。

5月21日,蒋介石按照汕头会议的决定,令东路军各部同时由潮梅拔队回师广州。为阻止敌人调兵遣将,廖仲恺在6月2日以工人部长名义任命刘尔崧、杨殷等共产党人为特派员,发动粤汉、广九、广三铁路工人及广州的轮渡、邮务工人等同时罢工,使杨、刘叛兵的运输瘫痪、通讯中断,进退失据,只能困守广州坐以待毙。他随后又令军校政治部撰印出宣传品16种,交由航空队散发,以鼓舞本军士气和涣散敌人军心。滇、桂军从6日开始寻衅,珠江两岸战火交织;次日,胡汉民代表政府通电讨伐杨希闵和刘震寰部,宣布“政府对于此等叛军,已有严重处分及周密之布置,将士用命,人心愤发,预料旬日以内必可荡平”[56]。10日,东征回师各部分左中右3路总攻广州城。次日拂晓,黄埔军校之卫士队、甲车队编为一个营出发,集结在敦和、桂田一带;留校之学生军一部则协同海军由鱼珠向石牌车站挺进;由总队长张治中率领的军校入伍生队3个营,亦从赤岗塔、猎德附近渡河,向东山进发援应。12日晨,正当党军第一旅和警卫军等在瘦狗岭与白云山之间同滇军血战之时,已占

据猎德炮台的入伍生团,利用飞鹰舰上一门“七五生山炮”向敌人阵地发炮,“一个炮弹射进了广九路车站(有说是石牌车站———引者)赵成梁的司令部。赵成梁正在那里同杨希闵吃饭,炮弹开花,把赵成梁炸掉了半边,死了。杨希闵虽然没有受伤,但在这样的突变情势之下,也就无心恋战”而躲进了沙面租界[57]。滇军因此很快就完全溃败瓦解了。滇军败北后,原不过4000多人的桂军也在西村被全部缴械,只有刘震寰等跑了。为祸广东几年的滇、桂军,在黄埔党军及入伍生队等的打击下几乎全军覆灭,只有少量滇军逃到江西投靠了北军方本仁。

五、扶助党军在反帝烽火中扩成国民革命第一军

党军讨平杨、刘叛乱的胜利有利于其自身队伍的迅速成长。它在平叛后即从滇军降卒中挑选部分精壮,以黄埔师生为骨干,于6月16日组建了军校教导第四团,以刘尧宸为团长。同一天,党军第一旅扩充为党军第一师,以何应钦任师长。在廖仲恺的领导、关怀与支持下,该师甫成立就投身于省港大罢工的反帝斗争,并在这场战斗中经受考验后,进而迅速壮大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1925年6月19日,广州和香港爆发了应援上海“五卅惨案”的省港大罢工斗争。6月23日,广州在东校场举行了10万多人的“援助沪案”反帝大会。党军师长何应钦奉命率该师官兵及入伍生等800余人参加这次会议。廖仲恺亲自与会,并以国民党中央代表身份担任大会主席,在会上发表演说。大会通过了国民党关于迅速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的宣言。与会者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示威大游行。当队伍行进到沙基时,遭到了沙面租界之英、法军队开枪扫射。“黄埔军在遭机枪射击时镇定自若,为掩护人群,他们分散开来,并沿河边占据地形,向沙面开枪还击”[58];约上午11时许,入伍生排长谢力虎奉命“传达廖党代表命令说:革命政府对英、法帝国主义的暴行,已向他们提出严重抗议,将采取其他有效方式制裁;要大家避免牺牲,撤出沙基,以免增加更多伤亡”[59]。直到这时党军官兵才遵令撤走回营。

在这次英、法沙面当局制造的“沙基惨案”中,关于游行群众和党军、入伍生的伤亡人数,众说歧异。经笔者比对核实各种资料及其所列名单后可以认定,游行的工农兵大众在沙基惨案中共死难56人,其中大部分是党军和入伍生———共占30人;而伤者的具体人数则难于确定。他们都牺牲得英勇壮烈,如党军战士刘着陆(录)在重伤后视死如归,仍对何香凝

率领前去救护他的队员说:“为国而死,虽死无憾!今吾伤重已无希望,君等可速往救其轻者。”[60]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黄埔党军与军校入伍生用自己的鲜血,为省港大罢工的反帝斗争史写下了光荣的一页。

在廖仲恺等的努力推动下,广州大元帅大本营于1925年7月1日改组为国民政府,采取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体制。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廖仲恺担任了国民政府委员、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财政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长等职。他在任内大力整顿全省的财政税收,以裕政饷两费,并提议“以五分之四的收入用作军费”,由“军委会主席及财政部长对财政现状及分配比例,提出详细报告”[61]。加伦将军当时指出:成立军事委员会“实施统筹办法对黄埔军有利”,因为“经费及武器的分配,以及部队扩充和改编方案,这均属于军事委员会职权范围以内的事”;廖党代表作为军委会委员之一,“负责监督和指导供应部,从而使要害部门得以控制在党的手中,并且也有利于黄埔军”[62]。廖仲恺自7月3日兼任军委会委员后,多次提请该委员会讨论议决军校政治训练、军委会政治部组织大纲、国民革命军的军额、军饷及名称等问题;并对黄埔军校与党军的扩充问题极为关心:他在7月10日的中央执委会第94次会议上,“提议派汪精卫为党立陆军军官军校政治部主任,派周恩来为党军第一师党代表、包惠僧为党军第一师第三团党代表,均获通过”。他于该月14日担任黄埔军校新开办的政治班教员,这个班旨在“训练政治人才,由各军各校选二百人,加以政治训练教育,以备将来担负各军队之党代表”[63]。在一个多月里,其于百忙之中四五次抽空到黄埔军校公干,或为学员们讲授《帝国主义侵略史》课程。总之,廖仲恺这期间注意大力扶持黄埔军校发展及其党军的成长壮大。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先后两次提出,黄埔党军拟组建两个师,约一万人。在廖党代表的关怀支持下,党军第二师的组建工作已在8月上中旬着手进行,校军教导第五团遂因此而于17日正式成立,由蒋鼎文任团长。同一天,有廖仲恺出席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48次会议决定:“以党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为军长。”[6 4]这离廖先生8月20日遇刺殉职,仅隔了两天。而在他牺牲的头七纪念日———27日,由党军扩建起来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即正式成立。

廖仲恺殉国后,黄埔军校官兵及党军将士隆重地举行了追悼廖党代表大会。蒋介石在讲话中,高度称赞了廖先生对军校与党军的贡献。他指出:“先生积二十年之经验,知非先有为人民奋斗之武力,进而以武力为人民所有,则革命将终于无成,乃襄赞总理手创本校”;“他的精神是集中在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及党军的身上,……一年以来,学子成业,党军成师,皆赖先生之殷勤教诲、辛苦经营。”他又说:“我们的党军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党军能够

在东江打胜了反革命军队陈炯明,回省来又打倒假革命军队杨希闵、刘震寰,使我们的革命根基稳固。这又是从哪里来的?可以说是一个人奋斗而来的。这个人是谁?就是我们廖党代表。所以廖党代表是我们党军的慈母,……他对我党军的官兵,真是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如同看待家里子弟一样。”[65]史实也的确是这样的:廖仲恺不仅是黄埔校军———党军的主要缔造者,而且还是积极引领与大力扶助党军在革命奋斗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杰出领导人。

解放军真正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解放军真正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先说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一群富人花钱请了一部分穷人来镇压另一部分穷人,来做他们的保镳。那么,富人给这部分穷人的工资,一定能够让他们成为准富人,如果还是穷人,人家就不来干这活了。此外,这被雇来的人一定是为了个人的私利才来干这个活儿的,是为了养家糊口什么的。因此,他们对于富人一定是只有有限责任的,比如送命的事情一般是不能干的,可以为了钱财而保卫富人的利益,但没有理由牺牲生命来保卫富人的利益。当然,有的穷人可能也愿意送命,但那价格一定是非常高的,富人一般来说出不起这个钱。最多只能雇少量这种人,如总统保安等等。 因此,富人的这件事情的前提,就一定是武器要好,要保证武器好到雇来的人死亡的机会少,甚至“零死亡”。因此,被雇来的人对富人只有有限的责任。到一定程度就是可以逃跑,或者投降。富人在和雇来的人必须谈妥这一点,否则没有人轻易肯签生死状。 第二种情况不谈富人穷人,只说一个小山村,某个突发性的灾难要来了,或者是火山爆发,或者是狼群,总之整个村子要面临灭顶之灾。但是从对策论或者博奕论的角度分析,如果全村人团结起来不怕死,坚决抵抗,会有一半人活出来,否则全部得死。这个时候全村人组织队伍和灾难抗衡,每个人都知道团结起来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人和财产,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斗,因此这种行动是无限责任的。实际上这种无限责任的情况在动物世界中经常看到,如狼群或者蚂蚁群或者蜂群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怕牺牲和外来的危险进行斗争。因此这种牺牲个体保存集体的作法可以认为在基因中都存在的。 最后讨论这样的情况,就是一支穷人的军队和一支由富人雇来的军队发生战斗,为什么富人的军队会战斗力差很多。原因当然很简单,就是穷人的军队本身就是为了穷人的利益而战斗,他们没有退路,因此他们是无限责任的,他们是无条件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也得到人民无条件的支援。而富人雇来的军队则是有限责任的,只要对得起薪水就算数,而且,临阵逃脱,或者贪生怕死的任何行为,如果导致他本人能够活下来,都是非常庆幸的事情。 而军队和警察是一个国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民政权的军队和警察并非为纳税人服务,并不构成和纳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他们本身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是为了人民而战斗,当然是无限责任的。而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则大肆鼓吹为纳税人服务,就是强调有限责任论。因为,强调有限责任,强调个人主义,就能够有效地将穷人保持在一种受压迫受剥削的位置。 这就形成了为什么党军比国军的战斗力强实在太多的根本原因。从历史上的各个战例上看,苏联红军是党军,粉碎了希特勒的军事进攻。而在对日宣战消灭日本关东军的战斗中,基本上是摧枯拉巧。以此相对照的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国军消灭一个小小的车臣匪帮到现在不解决问题。 而世界上各个穷国如菲律宾,印尼,哥仑比亚,甚至英国对付的北爱,还有拉美的各个反政府武装,政府基本上拿这些反政府武装没有多少办法。原因就在于政府缺少足够的钱来雇到足够的人。而相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陆将所有的各路匪帮消灭得干干净净,这是中国以往任何朝代都没有做到也无法做到的。 再比较一下在越南战争的后期,美国已经下决心不直接派兵,而是援助南越伪军大量的最先进的军火,可以说南越伪军已经被先进武器堆起来了。可是面对越共军队,仍然是不堪一击。 甚至南越伪军的四艘非常庞大的炮舰在西沙对付我军的一个小舰队,炮战的结果仍然是惨败。而当时我军战后在私下总结时,都也认为我军的从组织到战术都糟透了,首先不应当用根本就不是用作炮战用途的猎

何香凝爱憎分明的抗日诗

何香凝爱憎分明的抗日诗 2013-11-05 老农看天下 1935年7月,国民党华北军分区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侵华日军司令宫津美治 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拱手让出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使华北名存实亡。消息传来,何香凝义愤填膺,随即派人把自己的一条旧裙子与续范亭的一副对联装进一个包裹送给蒋介石,她在裙子上题了一首诗并有落款: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蒋介石收到包裹,打开一看,是条旧裙子,有些莫名其妙。但读了何香凝的诗之后,大为恼火。但由于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是卓越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大名鼎鼎的廖夫人(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夫人),且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所以蒋介石遭此辱骂也不敢公然报复,只好悻悻作罢。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何香凝先后在上海、香港、广东、广西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并创作了三十多首脍炙人口的抗日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何香凝闻讯立即结束 旅居法国巴黎的舒适安逸生活,回到上海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并写下了《感赋》一诗: 怕听吹弹破国吟,徘徊道路倍伤神。 牺牲权利何轻重,失去河山那处寻? 萧萧叶落雁南飞,万里飘零故国归。 八载中原前后事,教人回忆泪沾衣。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何香凝积极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日活动,和宋庆龄等一起创办了伤兵医院,并筹款组织义勇军救护队,开赴东北抗日前线。但国

民党政府于1932年5月5日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6月,蒋介石为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重新纠集63万兵力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 四次军事“围剿”。何香凝对蒋介石消极抗日,发动内战的行径“悲愤极”,在《“一·二八”后寄黄埔学生》中写道:沉沉寂寂,河山今非昔。不堪回首十三年,千点泪痕滴滴。问君入学何所求?为民族生存杀敌。数年来,辜负了你,供内战牺牲,虚伪功绩,无分友敌。回忆历史,已成陈迹。悲愤极!叹我山河日下,向何方觅?惨戚!追怀祖逖。莫辜负你雄心,速向倭奴击! 何香凝在《赠前敌将士》中,以不拘一格,通俗流畅的语言写道:“倭奴侵略,野心未死。既据我东北三省,复占我申江大地。叹我大好河山,今非昔比,焚毁我多少城市,惨杀我多少同胞,强奸我多少妇女?耻!你等是血性军人,怎样下得这点气?”在《赠敬爱的伤兵》中写道:“君流血,我流泪,锦绣江山被人取。增你勇气,快到沙场去,恢复我们土地。好男儿,救国不怕死。死!留名于万世。” 号召全体官兵浴血奋战,抵御日寇的侵略。 1933年4月10日,何香凝在《大中国周报》上她发表了一首题为《勇哉好男儿》的五言诗: 勇哉好男儿!不怕沙场死。 忍痛与吞声,为图雪国耻。 民族不独立,流血不休止。 眼看国将亡,抚创痛洒泪。 伤好去冲锋,夺回我失地。 与其忍辱生,母宁报国死! 何香凝先生常作画为抗战筹款,或赠画题诗,激励抗日将士。1935年10月, 她作了一幅梅花国画,并题诗抒怀曰: 一树梅花伴水仙,北风强烈态依然。 冰霜雪压心犹壮,战胜寒冬骨更坚。 何香凝在亲自动员组织上海各界妇女给抗日官兵赶制寒衣时写道:“妇女手中线,征人身上衣。针针含敌忾,勉子杀敌夷”(《勖励将士》);“家家儿女做征衣,收复河山定有期。众志成城何畏敌,同心同德励戎衣”。(《慰劳奋勇杀敌之健

学生军训领导讲话3篇

学生军训领导讲话3篇 高校学生军训是国家实施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军训 的管理水平,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军训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无 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OK为大家的学生军训的领导讲话,仅供参考。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 历时十五天的军事训练,今天圆满结束了。首先,让我代表全体 师生向出席今天总结大会的全体教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刚才,我们举行了观看了军训汇报表演。同学们高昂的士气、整 齐的步伐、宏亮的口号、严整的军姿,充分体现了在学校军训领导 小组的精心组织、承训单位的严格训练下,同学们通过紧张艰苦的 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成果是承训单位 全体官兵辛勤汗水的结晶,也是全体同学、各级领导、军训领导小 组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为此,我代表学院,对同学们在 军训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这次学生军训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全体教官同志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十五天的军事训练,在同学们的一生中是短暂的,对同学们来说,却是十分难忘和珍贵的。同学们与部队教官一起生活,一起训练,学习军事,学习政治,培养作风,锻炼体魄,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首先是经受住了心理的、体质的、意志的的诸多考验,增强了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提高了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心。其次是通过训练,同学们不仅学到了军事技能,军事理论,而且还学到了部队官兵的好思想好作风,同学们从教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体会到了军人的奉献精神和优秀品质,增进了对 ___的了解,融洽了军民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短暂的军训生活即将结束了,但希望学生们把军训中培养的好思想、好作风发扬光大,持之以恒地融入到自己今后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共创优良的学风、院风,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与合格的建设者。 最后,祝全体部队官兵和同学们身体健康!学习进步!生活愉快! 谢谢! 高中学生军训领导讲话稿 首先,同学们要以饱满的热情和敢于吃苦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军训中。通过军训,努力学习掌握军事理论和技能,增强身体素

仲恺精神

弘扬仲恺精神 内容提要:“廖仲恺、何香凝先生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建树了光辉的业绩。他们坚持原则,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廉洁奉公,不断进步,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本文试图通过归纳概括仲恺精神,深入挖掘其科学内涵,以此纪念廖仲恺先生诞辰135周年,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应该如何把仲恺精神体现在生活中。 关键词:廖仲恺;精神;大学生 作者简介:陈雄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建学院给排水工程专业学生,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坚实支持者,《廖仲恺何香凝略传》学习者 廖仲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廖仲恺先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挚友。廖仲恺先生多年来追随着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崛起立下了丰功伟绩,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那种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勇往直前、大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以及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奉公廉洁的高尚品德,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一、什么是仲恺精神? “人生最重要的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这是廖仲恺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后人留下一种高尚而伟大的精神,一种催人奋进的宝贵精神。那么,什么是仲恺精神呢?由于学者们立足的角度不同,故对仲恺精神的表述也不同,但仔细比较后,不难发现学者们对仲恺精神的研究存在某些共同之处。有些学者认为仲恺精神由四个方面组成,分别是:第一,忠于党国事业,努力工作的精神;第二,全心全意为民众谋利益的精神;第三,爱憎分明,秉公办事的

精神;第四,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精神。有的学者则把仲恺精神浓缩提炼,认为仲恺精神最闪光的亮点就是赤诚爱国,坚持革命,不怕牺牲。蒙光励在《略论仲恺精神》一文中,将仲恺精神概括为:第一,具有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第二,具有廉洁自律、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第三,具有鞠躬尽瘁、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邓颖超曾讲过一段极为精辟的话语:“廖仲恺、何香凝先生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建树了光辉的业绩。他们坚持原则、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廉洁奉公、不断进步、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以上这段话既是对廖仲恺先生夫妇一生光辉的革命事业的准确评价,也是对仲恺精神的高度概括和科学表述。 这么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仲恺精神进行了阐述,可见,仲恺精神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做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认为它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意识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意识、思维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对仲恺精神的理解也是不断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新的时期,仲恺精神的内涵也应赋予新的内容,对什么是仲恺精神?通过分析学者们对仲恺精神的阐述,笔者觉得仲恺精神是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是仲恺精神的核心,艰苦奋斗精神是爱国精神的体现,爱国精神的本质是奉献精神。可以说,廖仲恺先生其他优秀的品德精神都是在爱国精神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一)爱国精神是仲恺精神的核心所在,仲恺精神就是爱国精神 廖仲恺先生虽出生美国,但在父亲的指导下,他自幼就学习祖国文字,喜读唐诗宋词,很早就受到家庭的爱国爱乡教育,爱国思想逐渐萌发。特别是19 世纪下半叶美国出现的排华风潮,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观念,使他对祖国积弱、必须奋发图强有所认识。目睹列强入侵、国家面临亡国危机的现状,年青的廖仲恺忧心忡忡,他说:“国家危险至此,我们岂能坐视,日本留学而朝气蓬勃,志士云集,我也想东渡求学,结交革命贤豪,共图大业。”由此可见,爱国精神是廖仲恺先生一生为革命奋斗的动力所在。廖仲恺先生其他优秀的精神

廖仲恺精神

论廖仲恺精神的内涵与启示 李蝉聪 化工学院高分子111班 摘要廖仲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贡献的了毕生精力,他的丰功伟绩,永垂千史。廖仲恺先生以其毕生为人处世的优良品德及高尚的爱国情怀,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 关键词廖仲恺精神启示大学生爱国主义 一廖仲恺的生平 1877年4月23日(清光绪三年三月初十)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华侨家庭。1893年十六岁时,父亲病故,陪同母亲回到祖国。1897年10月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1902年秋赴日留学,结识了孙中山,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1905年廖仲恺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担任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干事,协助孙中山从事反袁、护法斗争,致力于筹措革命经费和组织革命力量的活动,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坚决地肩负起孙中山未竟事业的责任,忠实执行其遗言,更加积极贯彻三大革命政策。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中央党部大门前,遭到国民党右派势力指使的暴徒暗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近代民主革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何香凝女士(仲恺先生伴侣)等提议、国民党中央为纪念廖仲恺先生爱护农工的意愿而决定创办仲恺农工学校(即为如今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校于1927年招生,何香凝先生首任校长15年。 二廖仲恺精神 廖仲恺在为人处事方面堪称典范及道德楷模,在其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二十多年时间内,他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忠诚、果敢等道德情操,获得了世人的认同与广泛称赞,同时也是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爱国精神是仲恺精神的核心。家庭教育是廖仲恺爱国情怀萌生的土壤,他的父亲廖竹宾曾经任职于美国旧金山汇丰银行,并成为当地有名的华侨#廖竹宾一向热爱祖国,并在教育子女上主张以国学为先。美国的种族歧视是其爱国

中共建立并掌握的第一支武装

中共建立并掌握的第一支武装 一 1924年,广州爆发了商团叛乱,中国共产党积极协助孙中山镇压叛乱。在平叛过程中,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广东区委发现“真正革命非要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同年秋,周恩来到大元帅府面见孙中山,提出建立一支革命武装。孙中山接受了周恩来的建议,并答应给一个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的番号。 周恩来派徐成章、周士第、赵自选、曹汝谦及廖乾五5人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铁甲车队的成员,一部分为原大元帅府卫士,其余多由中共广东区委从进步青年中选出来的。 1924年11月底,铁甲车队正式成立,队部设在大沙头。全队采用“三三制”,即全队有3个排,每排有3个班,总共有150人左右。徐成章任队长,周士第任副队长(徐成章调任省港罢工工人纠察队总教练后由周士第继任队长),廖乾五任党代表,赵自选任军事教官,曹汝谦任政治教官。铁甲车队的军官皆为中共党员,士兵中党员的比例也比较高。队内所有人员的调配、干部任免及重大行动,都由中共广东区委同大元帅府协商决定的。铁甲车队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均直

接请示中共广东区委负责人周恩来、陈延年。 因此,铁甲车队虽名义上属大元帅府,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有了第一支直接领导的正规部队。组建铁甲车队,既是孙中山基于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也是中共广东区委急需掌握武装,顺应革命形势的结果。 铁甲车队自成立之后就非常重视政治训练和军事训练 工作。政治训练主要由政治教官曹汝谦负责,每天上两小时政治课,晚上组织小组讨论。政治课的内容是讲授三民主义、社会发展史、工农运动情况、目前国内外形势等。廖乾五、徐成章、周士第、赵自选四人也担任部分讲课任务。 铁甲车队还经常请外面的人来作报告,例如彭湃就曾到铁甲车队作过关于农民运动问题的报告。铁甲车队的军训内容与黄埔军校步兵科的内容大基本一样,每天“三操两讲”,即早上出早操,上下午各进行一次训练;每天上午或下午安排两个小时政治教育,晚上点一次名。军事训练与教学方面的工作除徐成章外,部分亦由周士第和赵自选担任。 铁甲车队的装备如铁甲列车等,在当时是很先进的。铁甲列车就是外加铁甲的火车头,后拖五辆铁甲车,各节车厢都为铁甲包裹。车厢的两侧有不同高度的扁形射击孔,可用多种姿势向外观察、射击。 周士第后来回忆到,铁甲车队的班长、队员配备长枪,

2020年黄浦区初三英语一模

黄埔区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初三英语练习卷2019.01 Part 1 Listening (第一部分听力) Part 2 Phon etics, Grammar and Vocabulary (第二部分语音、语法和词汇) n . Choose the best answer (选择最恰当的答案) 26. Jack paid the bilt for the newspaper yesterday.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orrect for the un derl ined word? A. /bel/ B. /b??l/ C. /b?l/ D. /b? 27. Is _______ Great Wall one of the seve n won ders around the world? A. a B. an C. the D. / 28.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go skat ing with their family _______ w in ter. A. at B. in C. on D. to 29. Last summer, Maria and her mother moved from _______ house to the flat in Chicago. A. they B. them C. their D. themselves 30. If someth ing is wrong, fix it if you can. Do not worry. Worry n ever fixes ______ . A. anything B. everyth ing C. someth ing D. nothing 31. Bath, 97 miles west of London, is _______ city in Somerset, En gla nd. A. large B. largest C. largest D. the largest 32. -- Tom, have you ever read the book A Take of Two Cities writte n by Charles Dicke ns? --Yes, I fini shed _______ it last summer vacati on. A. read B. read ing C. to read D. reads 33. Most people feel ______ sometimes, but it usually only lasts a short time. A. an grily B. sadly C. lo nely D. badly 34. Community service workers help others and make every one ______ better. A. feel B. to feel C. feeli ng D. felt 35. -- Look! Is the young lady weari ng a blue dress Grace? --No, it ________ b e her. She is pick ing up my sister at the railway stati on. A. mustn ' t B. can ' t C. wouldn ' t D. needn ' t 36. I ' ve ordered some flowers for Grandma and they in two hours. A. will arrive B. arrived C. have arrived D. had arrived 37. Diana ' s car five years ago. but it still looks quite n ew. A. is bought B. has bee n bought C. was bought D. will be bought 38. John so hard on his project that he did n 't notice his mom enter the room A. works B. is worki ng C. will work D. was worki ng 39. Betty kept silent at first _______soon she joined the other girls, chatting and laughing. A. so B. but C. or D. for 40. Jack could find the way home _______ he was only eight years old. A. though B. where C. if D. because

弘扬廖仲恺精神

弘扬廖仲恺精神,振兴中华大业 今年已经是廖仲恺先生诞辰135周年,也是我校建校85周年。作为一个强国爱民的爱国主义革命者,廖仲恺先生一直为我们作典范,指引我们为祖国的未来而拼搏奋进。 每当校园里播放廖仲恺纪录片时,总是有众多学子为此感动;每当进入廖仲恺和何香凝纪念馆参观时大家总会特别精神抖擞;每当年长的老师在赞颂廖仲恺先生的丰功伟绩时,下面的学生都是聚精会神,兴趣盎然。伟大的廖仲恺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留下的宝贵精神具有现实的意义,值得我们传承发扬。 廖仲恺精神中最突出的就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一种深扎大地,厚重难缺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廖仲恺身上充分体现,他把振国的重担扛在肩头,越是苦难重重,越是不言弃。正值中华民族遭受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剥削的苦难年代,当时的爱国人士都在黑暗中摸索,寻找着救国救亡的正确道路。少年立志图报国,不畏强权,先是与有志青年结为团体,并成为孙中山的挚友和得力助手,即使二次革命失败后仍一直追随孙中山,1918年6月随孙中山到上海后,并同朱执信创办《建设》杂志,宣传和研究革命理论。并一直支持策划北伐运动,惨遭陈炯明囚禁仍忠实执行和捍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不仅如此,在平定商团叛乱、杨刘判乱、北伐、东征等战役中他功不可没,为巩固广东革命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所指使的暴徒杀害,但他那句“际此党国多难之秋,个人生死早置之度外,所终日不能忘怀者,为罢工运动及统一广东运动两问题尚未解决!”由始至终表现出一种“男孩到死心如铁”的战斗锋芒和精神力量。 在世界竞争日益锋芒尽露,各国较量更是一波又一波。我们要用振国强业,励精图强的精神来维护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

国民革命军第7军-“钢7军”

国民革命军第7军-“钢7军” 国军杂牌军中的王者之师——“钢7军” 第7军就是大名鼎鼎的“广7军”,号称“钢7军”! 是李宗仁白崇禧的看家部队,既是桂系部队中王牌中的王牌,也是国军中的精锐.擅长山地作战,以近战夜战出名,战斗力相当强,战术也很灵活. 北伐时在著名的“贺胜桥战役”中与叶挺独立团并肩血战,大败吴佩孚精锐之师.吴佩孚用尽全力,大刀队共砍下7颗团长2颗旅长的头,吴也手刃几名逃兵。但总挡不住北伐军的冲锋。到下午,杀红了眼的桂系第7军竟齐向吴军枪声最密集处冲锋。面对着凶悍不惧死的敌人,吴军终于大溃。几万人竟对督战队发起反冲锋,一哄而过,夺路逃命。吴佩孚的副官也在乱军中被打死。吴佩孚,这位直系领袖,常胜将军。到这个时侯,他的政治生命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在另一场著名的“龙潭战役”中,也是这个第7军拼死连续猛烈冲锋,不惜伤亡惨重攻占南京城制高点栖霞山,然后发起反击,以少胜多,把背水一战的数万孙传芳亡命大军压迫于八卦洲及其以东地区聚歼,血战七天七夜,杀的孙传芳六万大军尸横遍野,大败而逃,孙传芳从此退出中国政治舞台. “广7军”也从此享誉全国.

抗战中第7军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后长期驻守大别山地区. 解放战争中与解放军多次交手互有胜负,1946年7月泗县战役,华野山东部队将第7军的172师(1937年该部一个团参加桂林的出桂抗日阅兵仪式,号称“桂军之花”)包围在泗县城里,打了二天,华野损失惨重,第7军的171师也突破阻击逼近泗县,内外夹攻,华野不得不撤围.其中华野核心主力之一的鲁南第8师遭受重大损失,22团(原为鼎鼎大名的铁道游击队)伤亡过半.从此第7军中便流传着“钢军硬,共军不敢碰一碰”. 国军中一直就流传着“川军滇军黔军是只羊,湘军是头狼,桂军是虎又是狼!”的谚语.桂系部队除非有切肤之痛,一般也不会主动向解放军邀战,因为蒋介石一直就视桂系为其心腹大患,也是地方实力派中唯一没有被其征服的,而桂系的支柱就是以第7军为首的十余万桂系部队,如果桂系部队和解放军血拼,蒋嫡系部队和桂系部队一直以来也不和,蒋嫡系部队是很难施以援手的.当刘邓大军挺进到大别山后,固然避开了蒋系军队,但对桂系的利益有直接威胁,白崇禧立即亲自指挥以第7军整编第46师整编第48师等桂系部队为主的30多个旅围攻。桂系部队历来有战斗力,抗战结束后未有大

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1924年6月,孙中山在黄埔设立陆军军官学校,即众所周知的黄埔军校。进而东征、北伐,统一全国,以及使中国获得对日抗战的最后胜利。黄埔军校的建立,堪称中国国民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黄埔军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而正确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积极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都效果,积累了丰富都经验,也对新形势下我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有益启迪。 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开学演讲训词 1924年6月16日,军校举行开学典礼仪式,孙中山致演讲词。演说总结近40年的经验,阐明国民党以俄为师建军救国的理想,指出党与军结合奋斗的革命路线,肯定政治认识与精神教育为未来军队成败利钝的关键。演说基本思想是鼓励学生践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为救国救民而当兵,为救国救民而打仗。演讲结束后,全体集合操场,先后向党旗、校旗、总理行三鞠躬礼。行礼表达了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师生对党、校、领袖的崇敬之意。行礼还是严肃的身份确认,使学生明了自己革命党员的身份,约束学生接受党、校和总理的领导,实践三民主义。 行礼结束,胡汉民宣读总理训词。训词按照严格的古文四字体模式,单从文字的表象来看,即给视听者以隆重的心理感受。训词规定了国民党建军宗旨,体现了军校灵魂,是对后来形成的黄埔精神的高度概括。训词随后被编成校歌在黄埔传唱,随后扩大至军营,类同军歌,名曰三民主义歌。 演讲、训词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是师生必修必备的读物。演讲和训词是军校师生投身国民革命最初的思想基石,学员最为重要的政治学习任务,就是反复学习孙中山先生的演讲稿和训词。演讲稿、训词是军校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军校领导讲话 开学初期,政治工作没有成规可以依循。军校短时间无法排定政治课程。校长蒋介石决定因势利导,用讲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灌输基本政治观念。 自1924年5月11日到1925年1月3日止,学校校长前后对学生及教导团官兵共作49次讲话。讲题包括军人的义务和责任,对三民主

何香凝美术馆分析调研资料

.- 小组成员: 丘柏青201241410213 郑宜武201251208113 钟喜201251208106

一、简介 1995年5月13日,何香凝美术馆经中央批准兴建;1996年3月1日动工,1997年4月建成,4月18日正式开馆。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题写了馆名。 何香凝美术馆,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美术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其建筑设计力求体现何香凝女士一生的品格和庄重、实效、适度的原则。力求在现代建筑中隐含中国传统,点明它展出国画家作品的主题。 何香凝(1878.6.27 -1972.9.1)女,原名瑞 谏,又名谏,广东南海 (今广州市芳村区)人。 是我国著名革命家廖仲 恺的夫人。何香凝女士 不仅是位社会活动家、 爱国者,还是我国知名 的女国画家。

二、总平面分析 它坐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华侨城,毗邻驰名中外的三大文化旅游景区“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民俗文化村西门入口紧相连。 在现场,首先注意到的是道 路的状况。建筑正对着的是城市 的干道(深南大道),车流比较 密集快速。同时美术馆的周边建 筑比较稀疏,没有一种很强烈的 都市感,反而略带郊区的悠闲。 美术馆建筑周边以树木环绕,而 中国民俗文化村的石林从其西 侧向后延伸。 建筑是对此基地所作出的处理是将 建筑远远地退离车来车往的道路,通过 下沉广场使之与道路分隔开,入口以二 十余米地人行天桥与人行道相接。这种 处理方法使美术馆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安 静的空间,一个更加休闲和生态的空间。 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嵌入基地, 避免障景。下沉广场里东西向带状水池、 水池上东西向的入口弧墙,两者隐约地 强化的入口广场与道路平行的轴向关 系。事实上,建筑的功能是在东西与南 北两个轴线的相互转换中展开的,例如 从入口到常年展区的路线是沿南北向纵 深展开的,而常年展区与临时展区之间 是通过延东西向的走廊转换的。 总平面图

2017黄浦区中考一模英语试卷与答案

2017 黄浦区中考一模英语卷 (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考生注意:本卷有7 大题,共94小题。试题均采用连续编号,所有答案务必按照规定在答题卡上完成,做在试卷上不给分。 Part 1 Listening (第一部分听力) I.Listening Comprehension (听力理解):(共30 分) A.Listen and choose the right picture (根据你听到的容,选出相应的图片):(6分) 1. 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 B.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choose the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you hear (根据你听到的对话和问题, 选出最恰当的答案) :(8 分) 7.A) At 5:00. C) At 6:00. 8.A) By bus. C) By bike. 9.A) In the library. C) In the restaurant. 10.A) France. C) Germany. 11.A) $8. C) $32. 12.A) Teacher and student. C) Father and son. 13.A) Because he wasn't ready. C) Because he attended a meeting. 14.A) Linda has two dogs. B)At 5:30. D) At 6:30. B)By taxi. D) By underground. B)At the airport. D) At the supermarket. B) Italy. D) England. B) $20. D) $40. B) Doctor and patient. D) Shop assistant and customer. B) Because he was tired. D) Because he was preparing for a meeting. B) Linda has just moved into a new house. C)Linda doesn't like her new house. D) Linda's neighbour is quite noisy. C.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tell whethe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合 你所听到的短文容,符合的用“T”表示,不符合的用“F”表示):(6 分) 15.Bill works on his parents ' farm all day long. 16.In the day, Bill is too busy to have activities for fun. 17.At school, Bill is good at math and ancient history.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符

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国画作品

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国画作品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itle=""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446094928.html,/DownloadImg/2010/05/01 08/3059954_1.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border=0> 何香凝(1878.6.27-1972.9.1)女,原名瑞谏,又名谏,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芳村区)人。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1903年夏东渡日本求学。9月与廖一起结识并多次拜访孙中山,决心献身民主革命,并受孙中山之托积极在留学生中进行活动。1908年8月经孙和黎仲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数年,在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及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同时承担收发孙函件等后勤工作,并为孙领导的起义设计绘制过军旗等图案。其在东京寓所成为孙及同盟会骨干会员经常聚会的地方。 黄花岗起义前夕回到广东。辛亥革命失败后与廖仲恺一直追随孙左右,进行讨袁与护法斗争。陈炯明叛乱时极为关心孙夫妇的安危,并全力营救廖脱险。随后,大力支持孙改组国民党,与廖一道成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1924年8月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后,积极开展妇女运动。1925年孙在北京病危时

入京侍疾,是孙中山临终遗嘱的签证人之一。孙中山和廖仲恺相继去世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维护三大政策,努力推进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二大 ”中央执行委员。后代理妇女部长职,积极支持北伐战争。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与宋庆龄、毛泽东等通电讨伐蒋介石。1929年愤然与蒋介石决绝,后出国旅居欧洲。九一八事变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斗争,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等职。期间曾变卖书画为十九路军抗战募集物品,并同宋庆龄一起筹划救济工作,创办了伤病医院。1937年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与宋庆龄等提出恢复孙中山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要求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战。抗战胜利后致力于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的独裁与内战政策。1946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筹备工作。1948年1月与李济深等在香港创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著作编为《双清文集》下卷。 何香凝,笔名双清楼主,于1911年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她与丈夫廖仲恺一起来日留学,在女子美术大学习日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认识和实践 路彬杨忠虎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曾产生过各式各样的政党和组织,也曾出现过各式各样的军队和武装,但都没有能够担负起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都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承担起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的重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掌握着一支忠诚于党的革命军队。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说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反映。我们党对这一规律的认识,是在领导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探索,认识逐步深化、制度逐步完善的。 (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投身革命斗争。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经过东征和北伐战争,党在国民革命军中已有很大影响。然而,幼年的党斗争经验不足,对独立掌握武装力量重要性认识不够,受共产国际“武装国民党”错误主张的影响,放弃党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并发出《通告》:“在国民军中不发展组织,不便有党支部。”致使北伐军的实权大部分掌握在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手中,以至于当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时,大批手无寸铁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人从血的教训中深刻认识到,枪杆子里面才能出政权,毅然发动了南昌起义,走上了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中,逐步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制度。 党从创建人民军队的第一天起,就在探索新的军事领导制度。南昌起义成立的党的前敌委员会就明确提出“党是一切组织的根源”。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依据前车之鉴和起义部队的现状,敏锐地意识到解决党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在著名的“三湾改编”中,毛泽东做了在我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支部建在连上。”连队建立党支部,班、排设立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的委员会。从组织上解决了党直接掌握士兵进而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大问题。罗荣桓在《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一文中指出:“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当时,如果不是毛泽东同志英明地解决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那么,这支部队便不会有政治灵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这篇向党中央的报告中也曾说:“党的组织,现分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种。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以决议的形式,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制度和措施,把红军初创时期提出的建军原则和政治工作原则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以党委制为核心的党领导军队的新体制,真正地实现了党对军队的控制和影响。此后,各地红军也都先后贯彻实行古田会议决议的精神,红军面貌为之焕然一新。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里对我军的这一制度作过如此描述:“这样,党便由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一个每日都在的实体,党便来到了夜晚营地的篝火边,来到了每个战士的身旁。”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 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由原国家副主席王震提议。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设立。 1982年8月30日式开馆。 叶剑英元帅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中文名,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王震。 批准,中共中央书记处。 馆址,广州市海珠区仲恺路501号。 开馆时间,1982年8月30日。 廖仲恺历史沿革。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由原国家副主席王震提议。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设立。 1982年8月30日式开馆。 叶剑英元帅为本馆题写馆名。 1984年5月。 本馆聘请廖仲恺。 何香凝之女廖梦醒担任名誉馆长。 现馆址为原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旧址。

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 落成于1928年。 1982年10月12日被广东省政府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 纪念馆被列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0年11月。 又被列为广东省统一战线基地。 本馆最初主要展览廖仲恺。 何香凝的革命事迹。 他们的儿子。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逝世后。 经中央同意。 本馆增加了廖承志事迹陈列。 于1984年6月10日纪念廖承志逝世一周年之际重新开放。本馆开馆以来。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广东省。 广州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 王震。 杨尚昆。 康克清。 廖承志。

谷牧。 刘田夫。 任仲夷。 杨康华。 梁灵光。 杨应彬等中央和省市领导都先后来馆参观并指导工作。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行政级别现为处级。 出版专著《廖家两代人》一部。 廖仲恺。 何香凝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 国民党左派领袖。 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在20世纪初叶。 他们追随孙中山从事拯救民族危亡。 推翻清王朝的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后。 他们鼎力协助孙中山。 为推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廖仲恺遭国民党右派暗杀后。 何香凝继续维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

美国执政党集团对军队的控制

美国执政党集团对军队的控制 所谓“党军关系”,主要是指执政党与军队这两大政治集团之间的互动及主从关系。其实质是执政党对军队的领导和控制。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军队长期强调专业主义、文人至上传统,以及维持政治上的中立,因而“无所谓党军关系的存在”。因此,他们不使用“美国党军关系”这样的提法。但他们对“文武关系”的阐述实际上就涉及了党军关系概念。广义的文武关系,涉及社会上一般公众和武装力量成员相互间所持的态度和行为;而狭义的文武关系则意味着武装力量与合法建立的文人政府之间的主从关系。所谓“文人政府”,是指由文人来领导的政府,“文人”是相对于“军人”而言的。而在政党政治时代,政府必然是由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执政党来领导的,所谓的“文人领导”都是执政党的成员或被执政党认可的人物。所以,相对于政府来说,执政党是具有本原性的东西,因而执政党对军队的领导比政府对军队的领导更具有基础性和本原性。因此,狭义的文武关系,其实质就是执政党与军队的关系。这当然适用于美国的情形。本文中使用的即是狭义的文武关系概念。 本文中的“执政党”是指美国的两大政党,而不单指总统的党。因为,美国总统制下的两党制可能产生分裂政府,一个党控制行政权,另一个党控制立法权;在此情况下,不掌握总统职位的党可以对总统形成强大的牵制甚至对抗。即使某一党同时控制了白宫和国会,拥有了统一政府,国会中的少数党与多数党在立法过程中仍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另外,与总统属于同一个政党的议员还可能和总统闹对抗,另一个党的议员反倒可能支持总统的提议。因此,美国政治制度实际上是两大资产阶级政党共同掌握政权的制度设计。这样看来,在美国的政治舞台上,总体说来,两个政党都是执政党。 一、建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美国党军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