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十八大已经召开了,也已经闭幕了一段时间,大家各自都取得了文本,我这里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做一个全面的介绍,不是就经济角度做一个下的介绍,我是从经济角度做一个广角的介绍。题目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十八大报告当中一个重要的判断。

我梳理出这样的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兴国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科学发展;第二从历史视角讲一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第一部分做总论,第二部分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当时的讲话,以他的讲话作为一个线索,我们第二个题目就以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民族那一段为主。第三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当中的第二段。第五个问题讲一下十八大报告当中的一部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五个重要战略机遇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应对严峻的挑战,总书记讲话之后,我们党有了新的伟大的历史使命。

一、兴国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科学发展

首先讲第一个大问题,兴国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科学发展。

大家都知道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八大报告上来就做了一个定位,确定了,我们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剩下八年,这是一个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站在今天这个历史起点上,我们回头看过去,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中国奇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经济保持10%左右,两位数高速增长。

未来,我们面对许多新的严峻挑战,我们党的工作千头万绪,再往后我们以什么为中心?

在十八大召开的前夕,今年初为了做好十八大的起草调研工作,中央直接部署一系列的调研课题,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两个课题:一个是深化改革,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我做负责人之一的课题组承担的是深化改革的题目。

在讨论和调研的过程中,大家都提出了共同的新问题,在总结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在十八大未来要提出我们党的中心工作,这个中心工作是什么?怎样表述?在讨论中也有同志提出来,我们是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了这个党的中心工作,是否应该改称以社会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改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这样一来究竟以什么为中心,是一个大事情,关系到我们总的方向的把握。

胡锦涛总书记做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时候,我们就特别关注总书记怎样作出定位,结果我们看到,十八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党的中心工作就定位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论断不是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经济工作的中心,这是很狭窄的,是我们党整个工作的中心。

十八大指出,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所以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这个话说得铿锵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小平1992年的重要论断。

同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继续讲到,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这个调研的背景下,大家理解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了。最后以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论断作为我们的指导。

在去年年底12月13日,召开了中共北京市东城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我们东城区的科学发展目标就是在更高的起点,以更高的标准实现“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这样一个战略目标,立足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这样一个总体定位,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强化竞争思维和辩证思维。这个论断非常有水平,我们到各地方跟大家交流,我们省级地方工作报告和党的工作报告很少用这种哲学性的语言,这段语言非常有水平,强化竞争思维和辩证思维,这两大思维。两个意识,两个思维: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思维、辩证思维。自觉的把全区的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和全市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奋力开创东城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

从我们东城区的情况来看,我们主要是以文化作为东城区最大的特色。东城区的第一产业,农业已经是零了,恐怕也不是一年两年,好多年了,第二产业连5%都不到,第三产业现在占到95.7%,这个产业结构已经是相当先进了,从全国来看第一产业还有10%,第二产业46.6%,第三产业比重是43.4%,。所以东城区相当有特色的产业结构。在这样的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往下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的历史平台。

前几年到地方上去和他们交流,特别是像去山东,山东省委当时开会时非常着急想改变三、四产业比重,因为二产业已经太大了,三产业比重多少年上不来,当时我们也给他画了这么几个图,列举了几个全国先进的地区,当时我跟山东的同志们说,你们不要孤立的去发展三产,你这么大的二产,你让二产里的物力财力往三产去走,山东的同志非常着急,提高他的产业结构很难,所以我们东城区的产业结构是非常先进的。

二、历史视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科学发展观形成

下面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从历史视角,看一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在11月15日,十八大结束以后就是一中全会,选出了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大家都非常关注,因为之前社会上传了很多的版本,也没有说清楚。那么这次这七位常委一亮相,大家感觉非常振奋,精神面貌,作风,都非常的有新意,特别是大家关注的习近平总书记要发表讲话。这次记者见面会,大家特别想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外界评论习近平总书记是标准的京腔。不仅声音好听,而且从网上,国内、国际评价都很高,对习近平讲话集中到一个字,特点就是“实”,实实在在的“实”,具体评价这个讲话语言朴实,感情真实,内容厚实,作风踏实。

这个讲话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出来,中间讲的三大段的意思,民族一段,人民一段,党的一段,就把人民这一段的论断作为标题,公开在报上刊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整个执政讲话的标题。

在民族这一段,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这段话里三次围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背景,我们简要给大家说明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叫安格斯〃麦迪森,他多年承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承担这个组织交给他的研究课题,他出了好几本书,最近有两本《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文版是2003年11月出的,这里面有很多的数据资料,他都重新做了搜集和整理,另一本就是直接在《世界经济千年史》的背景下讲中国,从古代讲,《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从公元960年到2030年,有一段是预测,中文版2008年3月在中国出的。这两本书当中,安格斯先生把世界各国历史数据做了重新的梳理,最后得出这样的分析,从他的分析里看到,中华民族在古代曾经在世界上,经济是一直遥遥领先,到了近代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衰败下来,改革开放又重新崛起,《世界经济千年史》这本书当中,OECD的秘书长写了一个序,序当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段论述:当历史学家回顾我们所处的时代时,可能会发现,几乎没有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可能像中国的崛起那样引入注目,可是当他们进一步放开历史视野时,他们将看到那不是一个崛起,而是一个复兴。昔日中国曾经享有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殊荣,那不过就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事情。

在这本书中我们把他的数据,精炼出来,我们画成这样一个图,中国的GDP 占世界GDP的份额,占了百分之多少,从公元1年一直到2030年,在我们汉朝的时候,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26.1%,在世界是领先的。到了宋朝占了22.7%,到了明朝中期占25%。所以在古代,从汉朝到宋朝,再到明朝一直是世界领先经济,在这本书里用的词叫“领先经济”,他也没有说第一。从整体的数据看,有的时候在我们前,有时候在我们后的就是印度,印度当时还是比较大的。到了

16、17世纪,到了明朝中期,到了中期的1500年,和明朝后期的1600年,占25%,四分之一,后来到29.2%到三分之一,这两个阶段绝对在世界排第一。到了清朝初期,因为有明末战争,中国的GDP在世界的份额下降到22.3%。到了清朝中期,康乾盛世的时候,一直到嘉庆年间,我们经济总量上升到32.9%。这已经在世界上排第一位了,这是我们中国GDP份额在世界上最高位的。

清朝后期就衰落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的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清朝后期降到17.2%,不到20%。中华民国的时候降到8.9%,不到10%,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们留下的历史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家底,经济总量占到世界4.5%。

到改革开放,1978年,这个数据也都是他那本书里的,我们经济总量微微有所上升,改革开放前这三十来年,上升到4.9%,仅仅前进了0.4百分点。到1998年,改革开放二十年,我们回升到11.5%,抗击非典那年我们回升到15.1%,预计到2030年我们将上升到23.1%。23.1%在他的测算当中,到2030年的时候全世界排第一。

我们从1500年断开一下,我们把后面这部分放大,也为了跟美国做比较,美国的资料也是他这本书里的,1500年到2030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放上美国的数据,在1500年,明朝中期我们占世界份额26%的时候,美国还没有建成,美国是1776年才正式宣布独立,1820年,独立四十年以后,它占到了1.8%,还不到2%。随后两次工业革命,使得美国经济迅速上升。第一次工业革命,1870年美国经济总量上升到8.9%,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升到了19.1%,将近20%,到了二十世纪初,美国经济总量超过英国,英国在此之前曾经是世界第一,到二战以后,因为一战没在美国,二战也没在美国,他都发了战争财,二战以后美国经济总量上升到27.3%,这是美国经济的总高峰,在世界上也是很大的。二战以后随着各国的经济都有发展,美国的比重开始下降,到1978年,到1998年,到2003年,三个时点下降到20%左右,到2030年美国经济总量下降到17.3%。美国和中国在这一点上交叉了,按照他的测算就是2015年,就剩三年了,他的单位也不是我们常说的汇率,他是把汇率和购买力平价做了一个调整,按照国际单位的折算,把各国经济都折算,大体是这么一个逻辑。

这样的话我们看到,未来摆在我们中国经济发展面前的,既是一个崛起,更是一个复兴,我们就从这个图上看得出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GDP总量从1952年到2011年,我们把它按不变价画成一个图,就呈现出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到2011年我们经济总量按人民币算,达到了47.2万亿,从1952年到1978年这二十多年当中,年均增长6.15%,1978年到2011年这三十三年,年均增长9.89%,整个看,从52年到2011年,五十九年,年均增长8.22%。

我们取得的这样一个经济总量的复兴也并非很容易,也是从毛主席当年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到邓小平,一直到江泽民、胡锦涛到现在,经过艰难的探索,艰辛的探索过程。

这个图是GDP增长率,是一个经济增长波动的曲线,从建国初50、51、52年,这三年是工业总产值20%,53年开始进入了第一个五年,一开始我们是没有经验,我们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毛主席当年派了周恩来总理到苏联去学习怎么做五年计划。但是没有经验,五年计划一开始我们也是急于求成,一下子经济增长上升到15%,大规模的建设就铺开了,没想到只能维持一年,54、55年经济增长率大幅度回调,56年又上升,57年又回落,这是我们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经济增长率上来看,经过这样一个波动。再此基础上,1958年大跃进,经济增长突破了20%,结果只能维持一年。60、61、62年,连续三年国民经济负增长。随后调整以后,到了第三个周期,就是64年又上了一个高峰,到67、68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又进入一个负增长。第四个周期,70年进入一个高峰,72年回落。我们看到在第三个周期和第四个周期波动当中,这两次经济增长的高峰都是25%,那是国防建设的前期高潮和后期高潮,因为我们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已经开始国防建设的时期,十年的国防建设,64年是国防建设的前期高潮,70年是国防建设的后期高潮。

72年我们进入到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这时候经济再想起来已经起不来了,我们看到73年回升一点,74年下降,75年回升一点,76年又降下来。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76年10月结束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前面是五个周期。第六个周期,1978年,改革开放,经济上去,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上到10%以上,1984年我们在农村改革、城市改革下,经济增长又上到一个高峰,随后又调整。第八个周期,87、88年我们又冲到10%,89年又调整。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随后我国经济又在处于一个调整中,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进入第十个周期,在座各位领导最熟悉的周期,从2000年到2007年我们连续八年经济增长上升,2007年之后,2008年遇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回调,2010年经济开始回升,今年又有所回落,进入了一个新的波动的状态。

整个这六十多年来,我们看改革前后比较有这样一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波动的强度理性下降,波动的深度显著提高,波动的幅度,高峰与低谷的落差缩小,波动的平均高度适度提升,前面年均6.15%的增长,后面9.89%增长,波动长度明显延长。现在从第九个周期、第十个周期看,经济比较平稳的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么高的增长,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个代价我们首先把它归结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叫做“三高五低”:三高就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五低就是低劳动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中国奇迹般增长的同时付出这样沉痛的代价。

在这样一个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下也带来一系列的结构性矛盾,我们常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方式情况下我们要调整结构矛盾,有多少个结构矛盾,我梳理一下大约有十个重要的结果矛盾:第一是内需与外需不均衡,第二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不协调,第三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第四是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三产总想扩大,但是从全国角度来说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很难,像我刚才讲的山东要想扩大三产比重很难。第五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第六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