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经典语录(乔治奥威尔)

《1984》经典语录(乔治奥威尔)
《1984》经典语录(乔治奥威尔)

《1984》经典语录(乔治·奥威尔)

更多文摘语录尽在微信公众号:中外名著语录全集(yuluquanji)每天一本书~作品简介:

《1984》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政治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这部小说与英国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作者借小说主人公温斯顿的心理及语言描写,表达了一种对民众麻木心理的“恨铁不成钢”愤懑,仿佛大洋国的所有人只有他自己意识到了自己所深处的社会的罪恶嘴脸,其他人却都置若阁闻,漠不关心。作者的文字间总流露着一种对极权统治,对乌托邦理想的讽刺,虽然最终的结局是失败的,但其中的斗争过程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小说中一系列的精辟的语言“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自由即奴役”、“正统思想就是没有意识”等等,充分表达作者内心思想的同时,也给我们敲响警钟。主人公温斯顿与裘利亚的地下爱情,虽然没能经受住严刑的拷打,但这爱情绽放的火光给予我们以人性向善的美好希望,温斯顿与裘利亚的爱情失败了,但他们毕竟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曾经绽放过,可以想见,未来的类似的爱情终将绽放并结出硕果。经典语录:(部分)1、上等人的目标是

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上等人交换地位。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尔才顾到日常生活意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因为中等人标榜自己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边来。中等人一旦达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与那里的被奴役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三等人中只有下等人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目标,哪怕是暂时实现自己的目标。2、真正的权力,

我们日日夜夜为之奋战的权力,不是控制事物的权力,而是控制人的权力。3、他们不到觉悟的时候,就不会造反;他

们不造反,就不会觉悟。4、我们很明白,没有人会为了废

除权力而夺取权力。权力不是手段,权力是目的。建立专政不是为了保卫革命;反过来进行革命是为了建立专政。5、

他们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创伤,他们说你总能把它忘得精光;但是这些年来的笑容和泪痕,却仍使我心痛像刀割一样!6、老一辈的社会主义者一向受到反对所谓“阶级特权”的训练,

都认为凡不是世袭的东西就不可能长期永存。他们没有看到,寡头政体的延续不一定需要体现在人身上,他们也没有想到,世袭贵族一向短命,而像天主教那样的选任组织有时却能维持好几百年或者好几千年。寡头整体的关键不是父子相传,而是私人加于活人身上的一种世界观,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一个统治集团只要能够指定他的接班人就是一个统治集团。

党所操心的不是维系血统相传而是维系党的本身的永存。由谁掌握权力并不重要,只要等级结构保持不变。7、历史在此时就像是一张白纸,被不断的擦干净写上新的内容。感兴趣的童鞋,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外名著语录全集(yuluquanji),点击“已推书单”——“按字母分类”,查看该书全部书摘语录~

《1984》读书笔记

关于《1984》中两段文字的感受 引言 《1984》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反乌托邦小说之一,带给人们对集权主义的警示和对历史和未来的思索。它并不是一篇恐怖小说,却带给人们发自内心的绝望和恐惧。虽然小说中描绘的未来带有法西斯德国以及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的影子,可是仔细想来,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政权,难道没有“真理部”和“思想警察”的存在吗?是不是有可能在我们生活的社会当中,它们依然存在,只不过换了一个名字?借用时下的一个词语,这是一件“细思恐极”的事。这种恐惧萦绕在每一个读过《1984》的人的内心,让人们不断思考,而这也正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乔治·奥威尔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使他能够一针见血的观察出统治阶级的共性,并加以深邃奇谲的想象力表现出来。小说的的情节看似荒诞,不过却处处都有现实社会的影子。这是一篇值得逐章逐句细细推敲的小说,而接下来的我想针对其中的两段文字,谈谈我的看法。 段落一: “她看到了温斯顿看不到的问题,譬如说党提倡禁欲思想的真正理由。党千方百计要消灭性的本能,倒不单是因为性行为自成天地,难受控制,最大的理由倒是性压抑有利于引导歇斯底里情绪的发生,而这种情绪少一刺激,就可变成好战心态与领袖崇拜的狂热。 今天既无纯洁的情,也无真正的欲。没有什么感情是纯正的,因为总会夹杂着恐惧和憎恨的成分。他们合体的经过是一场战事、一个胜利的高潮。这是对党沉重的一击。这是一次政治行动。” 感受: 这是温斯顿与朱丽亚第一次约会时,二人在自认为没有坚实的田野发生的一次性爱。在《1984》中,党是把性视为一种罪恶,通过日复一日的宣传、洗脑,无所不用其极,把性行为产生的乐趣全部消除掉。温斯顿的第一任妻子凯瑟琳,把性当做“尽我们对党的责任”的一种不得不进行的痛苦的献身仪式。面对党员,党采用一切办法压抑性的欲望,而面对“无产者”,党却采用截然想法的做法,不断刊印低俗黄色小说,作为他们唯一的消遣。这难道并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其实并不然。 我的看法是,对于无产者,生存是其唯一的目的。党提供他们能够满足最低生存标准的食物,并且以淫欲充斥他们的思想,是把人民堵在了欲望金字塔的底层。所谓仓廪实方能知礼节,在生存成为问题的情况下,人们唯一的欲望来自自身的本能,即食欲和性欲。当最原始的欲望占据了人们的全部生活,人们便不会思考更高层次的事情,用这种方法,党禁锢了下层人民的思想。 而党员则不然,他们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党需要党员有纯粹的信仰,他们的思想是受党严格控制的,党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而性欲是对肉体的解放,欲望解禁之后,下一个解禁的就是精神、思想,所以这也是专制制度无法容忍的。 在与《1984》齐名的另一部反乌托邦作品我们中,同样有类似情节,即人们的性行为需要进行行政审批。回顾人类的历史不难发现,专制往往是与禁欲结合在一起的。在西方,中世纪的教会统治之下性在当时社会成为一种禁忌;而在东方,程朱理学同样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禁欲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并不一定指性欲,也包括其他的欲望的满足。为什么专制主义通常与禁欲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而简单说来,我认为有两点主要原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984》读后感 文/洋向阳H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九月,同事看完感叹说非常好看,夸得非常动人,经不起诱惑,看完《阿特拉斯耸耸肩》借阅了下。捧到手里认真读了几页,被作者的写作手法深深吸引,随后自己买了《1984》和《动物农场》。 当时《1984》不在书单范畴,买的要阅读的书到了,就暂时放下《1984》,先读别的书。后来连叔也推荐了这两本书。所以看完10月书单,这个月重新拿起这本书,可能是看的时候心不静,再拿起这本书却没有初次捧起这本书的感觉,读的也不认真。 《1984》是反乌托邦小说,1984反的是思想,党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主人公温斯顿在党的单位工作,负责篡改真实事件,把所有真实事件都篡改成党想要表达的思想。不同的是,温斯顿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党工作,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思想最不是死亡,思想最本身就是死亡。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小说分三部,第一部阐述温斯顿自己的想法,他暗恋她们单位的

黑头发女生茱莉亚。 老人家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温斯顿始终相信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不会被人所控制。可人生来空白,思想是在成长中建立的,在物质和经历的基础上,我们思索。我究竟被控制了多少。我的判断,我的对错,我的认知极受人影响,这我知道。 明显的东西、朴素的东西、真理,都必须捍卫到底。自知之明就是真理,坚持到底吧! 第二部在一个夜晚,茱莉亚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后来他们创造机会见面、约会,他们租了一个房子,房子很脏、很乱,但在那间出租屋里他们是自由的。然而,他们还是被上司奥布莱恩抓捕。 第三部温斯顿被关在小黑屋,受尽肉体和思想上的折磨,毅力坚强的温斯顿没有屈服。奥布莱恩给温斯顿套上了一个面罩,铁门打开老鼠会进入面罩撕咬他,他将痛苦的死去。最后一刻,温斯顿喊出了茱莉娅的名字,铁门关上了,他出卖了茱莉娅,老人家赢了,党赢了,党用权利压迫群众达到了他的目的。 才疏学浅,文化底蕴不足,这本书还有很多别的观点没认真读到、体会到,给书一个好评,给自己一个差评。 你没有认真看写读后感,这个读后感将毫无意义。说不定你体会的东西还是错误的,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1984读书心得

1984读书心得 《1984》是一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政治预言小说。本书作于1945年。要紧描写了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态,在此分享读书心得。下面是查字典范文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984读书心得,欢迎大伙儿阅读。 1984读书心得篇1 温斯顿忽然转过身来。这时他差不多使自己的脸部现出一种安详乐观的表情,在面对电幕的时候,最好是用这种表情。P15 当我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如今的社会有时也是这样吧,太多的人在社交场所都有着一副面具,他们切换这副面具又是那么自然、那么迅捷,看起来他们从来没有过两副面孔一样。而在《1984》中,这种别同面孔的切换又是更加令人悲哀的,在那个世界里,真正的聪慧人,才需要如此的两幅面孔。 温斯顿的第一篇日记P18~P19 在温斯顿的日记里描写了一般群众在观察录像时的残忍的笑声,那个录像是一具身材胖肥的难民在乘船的时候在地中海某处遭到空袭,他降到水里,笨拙的身子在水里浮沉,后来他被直升机发觉,全身中了数别清的枪,染红了海水,悲惨的死去。这种残忍的笑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留学的所见,这是一种深切的悲哀。 有个面目英俊、外表凶猛的九岁男孩从桌子后面跳了出来,用一支玩具自动手枪对准他,旁边一具比他大约小两岁的妹妹也用一根木棍对着他,他们两人都穿着蓝短裤、灰衬衫,戴着红领巾,这是青年侦察队的征服。温斯顿把手举过脑袋,心神别安,因为这个男孩的表情凶猛,看起来别彻底是一场游戏。P30 在我的印象中,童年有一具特别喜欢的扮演游戏,算是好人坏人,能选到好人的总是自豪又欢愉,选到坏人的也会嘻嘻哈哈的配合玩耍,但每个人脸上的神情,说到底,基本上童确实欢笑。但是在这个地方,青年侦察队别是一场游戏,他们让孩子成了侦查员,去侦查与自己最亲近的亲人,去端起枪支指向他人,去残忍的做一些别该是孩童做的情况并以此来猎取荣誉。这些孩子也真正的失去了孩子应有的纯真与善良。 思想罪可不能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算是死亡。P34 这是一句让人心头凛然一颤的话,在如今那个时代,我很难去想象,思想什么时候会有罪?这是一具思想、言论自由的时代。因此我也无法想象,奥威尔是在目睹了什么样的情况之后,写下了如此的句子。 这句话后来在小说里浮现过不少次,每一次都让我的心里特别的伤心,有一种心口塞了团湿漉漉的棉花,让人使别上力来的感受。别管是哪个时代,群众别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一定是个悲哀的时代。 第三章无产者别是人。P42~p61 在这一具章节中,奥威尔要紧写了温斯顿所在的工作部门真理部纪录司里的要紧工作,这里要做的工作算是别断的去修改过去的文案,所有历史资料、小说、新闻等等文字信息,他们别断的修改,让历史符合如今,他们的历史别断被更改,从来没有稳定,自然也没有真实,因此温斯顿在写日记的时候,难道可笑到别清晰自己写日记的确切日期,因为他们早已失去了时刻的观念。 活着的人中,可以把本世纪初期的事情向你作一番如实的介绍的,假如有的话,也只可能是个无产者请你谈谈你小时候的事儿。那时候的生活如何样?比如今好,依然比如今坏?P81 这是温斯顿对大哥哥营造的世界的一具巨大的疑咨询,他的思想差不多无法支撑他的经历与现实认知之间的矛盾,他迫切的需要有人来支持他、或者推翻他的想法,他别断的在怀疑大哥哥所说的日子差不多越来越好的话,因为经历中曾经有过比照现实却又让他别能

1984英语读后感

Orwell’s 1984 外国语学院10英语B班程志浩 2010040102029 Question 1: What makes your wonder in this book? Why? What confuses you in this book? Besides Animal Farm, 1984 is the second novel of George Orwell’s I have read. Comparing with Animal Farm, 1984 is more political and more penetrating. In the novel, there’s a sentence:” If there was hope, it lays in proles”. However, how about the proles? They are wild, and they are a wild power. Maybe the party can’t control them, but it can regard them as animals and say:”Proles and animals are free!” When I read the book, what impresses me most i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arty. It is invincible. “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Nevertheless, it is the party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that is to say, it controls everything anytime. It always makes up lies and changes the history to maintain its own status. What’s more, it doesn’t give its members freedom. Even their marriages must have a recognized purpose which is to beget children for the service of the party. Besides, the party also wants to narrow the range of thoughts by using a new language called Newspeak. To be a member of such a party, he must be very sensitive. Every day even every minute, he is in the danger of being accused of conspiracies. For example, Winston-who believes nobody-always, thinks that people who are close to him must be a spy or an agent. Thus, he misunderstands Julia who is crazy about him. How silly he is! I am moved when Julia and Winston say they won’t betray each other. It’s hard for people to have a real love under that circumstance because the party will use all means to let them surrender!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point I want to say is about truth. As we all know, two plus two makes four. It’s a truth. But if the

乔治奥威尔1984读后感

读乔治·奥威尔《1984》有感 奥威尔在《1984》里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极权社会的景象:“老大哥”无处不在,“电幕”终日不停,除了播放宣传节目外,还监视你的一举一动;遍地都是窃听器,即便是在杂草丛生的荒原;“思想警察”是最可怕的,而“思想罪”则是“英社”最大的罪过;人人都在说谎,时时都在篡改历史;爱,只有一种,那便是对“老大哥”最忠诚的热爱;“性”是罪过,沦为“老大哥”对人民加强统治的一种手段;政府只有四个部门:真理部,无日无夜的编篡谎言,抹去历史,以便让人失去记忆,和平部负责战争,仁爱部负责法律和社会秩序,裕民部负责经济。他们遵守的格言是: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 《一九八四》是一本让人毛骨悚然的书。让人畏惧不在于描述了一个恐怖事件,而在于制造了一个恐怖的社会。奥维尔笔下一九八四年的人们,没有自己的情感。唯一的情感就是对党的热爱和对党的敌人的仇恨。儿子揭发父亲、同事间相互警惕、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支持现代人活下去的动力都已不再存在。思想也不复存在。一九八四的人们唯一的思想是“双重思想”:有意说谎,但又真的相信这种谎言,忘掉可以拆穿这种谎言的事实。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不会思考,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一九八四》中的人们,是机器,只会执行,不懂得创造。人们无法拥有,甚至无法表达自己思想:党创造了“新话”,所有异端思想在这种官方语言中仅有一个对应的词“罪恶的思想”:很多罪行是无力犯下的,因为这些罪行是没有名词的,是无法想象的。人们没有了思维,就只能跟着党走,即使党欺骗他们。小说中,党是万能的。纳粹的戈培尔说过:谎言重复一万次就是真理。但纳粹只能颠倒黑白,党却可以创造真理。太阳绕地球转么?——是的,只要党这么认为。这显然的荒谬能让人们相信么?书中奥勃良的说辞极为精妙: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可以假设地球绕太阳转——仅仅作为计算方便而存在! 既然真理可以随意改变,更不用说人了。我存在么?如果党认为你不应该存在,你就会从来没有存在于世上——你会像蒸发一样,没有人再记得你,发达的科技让一切报纸书籍抹去你的名字。 一切的过去将不存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一九八四》中将这么理解:一切历史都是根据当代的需要而编写的。“谁能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能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在时间轴的现在,记忆中的事情真的发生过么?你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一切记录都被党随着现在的需要而被窜改。 《一九八四》是一部幻想小说,但他的预言真实地发生了。有研究说,《一九八四》中提到的二百多件事情,大约有一百五十多件已经发生了。比如,苏联,研究基因的科学成了“资本主义生物学”而被批判;朝鲜,“主体思想”是唯一正确的思想。即使在我们的国家,回首历史,五十年来,也不止一次被奥维尔言中:大跃进中大放“卫星”,文革中人之间互相检举揭发。??我不得不佩服奥维尔对人的洞察力和对社会发展的预见力。 庆幸的是,奥维尔的预言没有完全在我生活的社会成为现实。奥维尔促使我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如何发展,才能避开极权主义。权力需要限制,自由需要秩序,法治的路还在走,我们一起前行。

《1984》读后感800字

《1984》读后感800字 阅读之前,除了听过书名,我对这本书一无所知。我以为它是写某个地方真实的1984年。 这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似乎有贯穿未来的眼睛,提前预知了后世的场景。虽然是1949年写的,有些话放到现在依然适用。 自由就是奴役。 战争就是和平。 无知就是力量。 整本书很压抑。恐惧,仇恨,痛苦,饥饿,冰冷,劣质,污秽,监视,叛徒,思想犯,这些词主导了《1984》。说说我印象最深的三个部分吧。 温斯顿和茱莉亚被抓的那个场景。“你们已经死了”读到这一句,我感觉我自己的五脏六腑也跟着结了冰。思想警察逮捕了他们。前文奥布莱恩刚以兄弟会联络人的名义跟他们接触过,说可能兄弟会会需

要他们牺牲,有时会受尽折磨,还可能会改变面貌。我幻想着,抓捕他们也许是兄弟会玩的把戏,只是要考验他们的忠诚度而已,放心,都是自己人,没什么大事。可是越读到后面越绝望。奥布莱恩不是兄弟会的联络人,他把自己伪装成戈德斯坦的追随者,只是为了引温斯顿上钩。 温斯顿在狱中看到自己不成人形只剩骷髅骨架的样子,倒在凳子上失声痛哭。把好好的一个人折磨到只剩一具头皮骨架,把一个人所有的尊严全部击碎,再让他看清自己的衰败的样子,把他的内心全部击垮。有个书友马宽说的很好“一度因摸索到了人性的真义而自视甚高,忽然发现自己却是如此残破衰老的身躯。巨大的反差,瞬间的打击,可能一下子就击破了温斯顿的心理防线。伺机而动的奥布莱恩在这条裂缝上穷追猛打,还在探索阶段的温斯顿可能就此被攻陷了。” 101号房,温斯顿喊出那句“给茱莉亚用刑!我不在乎你们对她做什么,总之不是我,不是我!!”奥布莱恩说过,如果温斯顿是人类,那他是最后一个人,他身上还有人性。在看到自己骷髅骨架的身体,一度崩溃的温斯顿依然自豪的一件事,“我没有背叛茱莉亚”。即使在无尽的拷打下把所有关于茱莉亚的事情都和盘托出了,他依然爱着她,那份爱贯彻始终。可是在巨大的恐惧面前,温斯顿喊出了“给茱莉亚用刑!”到这里,最后的一个人也死了,人性失守了。“你只在乎自己,从那以后,你再也不会对他人感同身受了”。

《1984》经典语录(乔治奥威尔)

《1984》经典语录(乔治·奥威尔) 更多文摘语录尽在微信公众号:中外名著语录全集(yuluquanji)每天一本书~作品简介: 《1984》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政治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这部小说与英国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作者借小说主人公温斯顿的心理及语言描写,表达了一种对民众麻木心理的“恨铁不成钢”愤懑,仿佛大洋国的所有人只有他自己意识到了自己所深处的社会的罪恶嘴脸,其他人却都置若阁闻,漠不关心。作者的文字间总流露着一种对极权统治,对乌托邦理想的讽刺,虽然最终的结局是失败的,但其中的斗争过程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小说中一系列的精辟的语言“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自由即奴役”、“正统思想就是没有意识”等等,充分表达作者内心思想的同时,也给我们敲响警钟。主人公温斯顿与裘利亚的地下爱情,虽然没能经受住严刑的拷打,但这爱情绽放的火光给予我们以人性向善的美好希望,温斯顿与裘利亚的爱情失败了,但他们毕竟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曾经绽放过,可以想见,未来的类似的爱情终将绽放并结出硕果。经典语录:(部分)1、上等人的目标是

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上等人交换地位。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尔才顾到日常生活意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因为中等人标榜自己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边来。中等人一旦达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与那里的被奴役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三等人中只有下等人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目标,哪怕是暂时实现自己的目标。2、真正的权力, 我们日日夜夜为之奋战的权力,不是控制事物的权力,而是控制人的权力。3、他们不到觉悟的时候,就不会造反;他 们不造反,就不会觉悟。4、我们很明白,没有人会为了废 除权力而夺取权力。权力不是手段,权力是目的。建立专政不是为了保卫革命;反过来进行革命是为了建立专政。5、 他们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创伤,他们说你总能把它忘得精光;但是这些年来的笑容和泪痕,却仍使我心痛像刀割一样!6、老一辈的社会主义者一向受到反对所谓“阶级特权”的训练, 都认为凡不是世袭的东西就不可能长期永存。他们没有看到,寡头政体的延续不一定需要体现在人身上,他们也没有想到,世袭贵族一向短命,而像天主教那样的选任组织有时却能维持好几百年或者好几千年。寡头整体的关键不是父子相传,而是私人加于活人身上的一种世界观,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一个统治集团只要能够指定他的接班人就是一个统治集团。

《1984》的读后感

《1984》的读后感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九月,同事看完感叹说非常好看,夸得非常动人,经不起诱惑,看完《阿特拉斯耸耸肩》借阅了下。 捧到手里认真读了几页,被作者的写作手法深深吸引,随后自己买了《1984》和《动物农场》。 当时《1984》不在书单范畴,买的要阅读的书到了,就 暂时放下《1984》,先读别的书。后来连叔也推荐了这两本书。 所以看完10月书单,这个月重新拿起这本书,可能是看的时候 心不静,再拿起这本书却没有初次捧起这本书的感觉,读的也不认真。 《1984》是反乌托邦小说,1984反的是思想,党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主人公温斯顿在党的单位工作,负责篡改真实事件,把所有真实事件都篡改成党想要表达的思想。不同的是, 温斯顿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党工作,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思想最不是死亡,思想最本身就是死亡。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小说分三部,第一部阐述温斯顿自己的想法,他暗恋她

们单位的黑头发女生茱莉亚。 老人家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温斯顿始终相信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不会被人所控制。可人生来空白,思想是在成长中建立的,在物质和经历的基础上,我们思索。我究竟被控制了多少。我的判断,我的对错,我的认知极受人影响,这我知道。 明显的东西、朴素的东西、真理,都必须捍卫到底。自 知之明就是真理,坚持到底吧! 第二部在一个夜晚,茱莉亚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后来他们创造机会见面、约会,他们租了一个房子,房子很脏、很乱,但在那间出租屋里他们是自由的。然而,他们 还是被上司奥布莱恩抓捕。 第三部温斯顿被关在小黑屋,受尽肉体和思想上的折 磨,毅力坚强的温斯顿没有屈服。奥布莱恩给温斯顿套上了一个 面罩,铁门打开老鼠会进入面罩撕咬他,他将痛苦的死去。最后一刻,温斯顿喊出了茱莉娅的名字,铁门关上了,他出卖了茱莉娅,老人家赢了,党赢了,党用权利压迫群众达到了他的目的。 才疏学浅,文化底蕴不足,这本书还有很多别的观点没认真读到、体会到,给书一个好评,给自己一个差评。 你没有认真看写读后感,这个读后感将毫无意义。说不定你体会的东西还是错误的,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英国小说1984读后感和解析

英国小说1984读后感和解析英国小说《1984》是一部关于政治和人性的小说,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有若一个永不退色的警示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我们来看看伪文青们对这本书有什么看法吧。 篇一看完乔治奥威尔的《1984》,我不禁后背发凉。这本写于1948年的反乌托邦小说如此深刻地批判了极权主义,并那样热切地呼唤了自由。就像《纽约时报》所说的,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宇宙间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时,天地就崩塌了。”当我看到温斯顿和茱莉亚在查林顿小屋里被捕时,脑海中闪现出索尔仁尼琴的这句话。在《1984》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极权社会,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屏”控制人们的行为,整个社会就像一座监狱。大洋国的温斯顿原本具有独立思想,却不幸被“思想警察”奥布兰抓获,接受了残酷的洗脑,并最终相信了二加二等于五,臣服于独裁者老大哥。果然如温斯顿自己所言“思想罪并不导

致死亡,思想罪就是死亡。”坚持着独立思想的温斯顿必死无疑,放弃了独立思想的温斯顿却无异于行尸走肉。 人生来具有追逐自由的本性。“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被诬陷入狱的安迪用十九年的时间挖了个地道,成功越狱。安迪所向往的自由,更多的是身体上的自由,而《1984》中温斯顿所向往的自由,则是身体和思想上的双重自由。在大洋国,不仅有“电屏”监控人们的身体,更有“双重思想”占领人们的思想。“双重思想”即在一个人的脑子里同时拥有两种相反的信念,并且两种都接受。在书中,大洋国明明在和欧亚国打仗,突然前线传来消息说大洋国是在和东亚国打仗,于是所有人马上调转矛头开始攻击东亚国一样的语气,一样的神态,没有丝毫的疑问。所有宣传和欧亚国打仗的文献都落伍了,一切都得以闪电般的速度换掉。人们坚信,大洋国从头到尾都在和东亚国打仗。所有人都别有用心地编织着谎言,却又真心实意地相信着谎言。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谎言包装下的谎言,记忆扭曲下的记忆。 耐人寻味的是,人们被关在社会大监狱里竟从未想过越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被愚弄了吗?非也。事实上,越是聪明绝顶的人往往越是头脑平庸。“思想警察”奥布兰就是如此。他清楚地知道社会在倒退,谎言充满世界,却甘愿做体

1984读后感 英文版

1984 is not a particularly good novel, but it is a very good essay. On the novel front, the characters are bland and you only care about them because of the awful things they live through. As a novel all the political exposition is heavyhanded, and the message completely overrides any sense of storytelling. As an essay, the points it makes can be earthshaking. It seems everyone who has so much as gotten a parking ticket thinks he lives in a 1984-dystopia. Every administration that reaches for power, injures civil liberties or collaborates too much with media is accused of playing Big Brother. These are the successes of 1984's paranoia, far outliving its original intent as a battery against where Communism was going (Orwell was a severely disappointed Marxist), and while people who compare their leaders to Big Brother are usually overreaching themselves and speak far away from Orwell's intent and vision, it is a useful catchcloth for dissent. Like so many immortalized books with a social vision, 1984's actual substance is so thin that its ideologies and fear-mongering aspects can be stretched and skewed to suit the readers. If you'd like a better sense of the real world and Orwell's intents, rather than third-hand interpretations of his fiction, then his Homage to Catalonia is highly recommended.

1984读书心得3000字

1984读书心得3000字 《1984》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读书的时间多,在此分享读书心得3000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篇1 1984是一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政治预言小说。本书作于1945年。主要描写了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态。 1984不止是一个年代,而是一个的社会。让人窒息,压抑的,无自由的甚至无思想的的社会。这个让我想起了独裁的纳粹,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的苏联,文革时的中国,以及红色的高棉,以及现今的朝鲜。而作者在1945年描写的景象就发生在了6,70年代的中国。 文中的描写群众没有了隐私,所有人都要接受一种叫电幕的东西的监视,无论是影像还是声音甚至是表情心跳。还有思想警察,一种控制人民思想的职业。这让我想道了红卫兵,思想警察是发现人们思想反叛的工具,然后有些人就会被消失。红卫兵好像是用自己特有的批斗游街等手段,共同点就是没有所谓的人权,没有证据,有的只是对人民思想

的禁锢。任何人都不允许有邪见异端,一旦发现对就会别思想警察逮捕。文革时有禁书,有禁止的电影音乐,只有那几个枯燥的样板戏,歌曲也只是歌颂伟大的党。一旦违反就会被扣上什么右派,走资派,叛徒什么的帽子。书中的描写和文革惊人的相似。我想这不是巧合,而是独裁统治的通病,大量的个人崇拜会让一个人走上神坛,会失去自我,失去方向。 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WAR IS PEACE 战争是和平 FREEDOM IS SLAVERY 自由是奴役 IGNORANCE IS STRENGTH 无知是力量战争是和平文中设想是世界分为三个超级强国,实际的情况是世界走向了两极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首的华约进入长时间的敌对,世界走进冷战时代,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从经济,科技,军事个方面的较量.文中这三个超级大国不时一国和另一国,联手打第三国.但不是进行疯狂的世界性的大战而是进行局部战争.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刚建国是中国和苏联签署中苏互助协定等一些列条约,苏联为了拉拢中国成为他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伙伴向中国提供大量的金钱,技术,军事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再亚太地区对美国进行牵制.然而在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从同志加兄弟变成了敌人,并批判苏联为修正主义,中美

论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的象征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多维视角分析英国下午茶文化 2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 3 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4 从同化的角度看英语中的中文借词 5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6 论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 7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9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10 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纠错反馈 11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12 论《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 13 On Moral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4 后殖民主义视阈下的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15 《蝇王》中的象征 16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 17 影响英语听力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 18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19 Colonialist Ideology in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20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 21 A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 22 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翻译 23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 24 论商务名片英译——以功能对等为指导 25 军服相关英汉颜色词的分析 26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开题报告+论) 27 论交际法在组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28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29 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30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 32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33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 34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35 浅论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的女性形象 3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 37 浅析欧?亨利小说中恶棍骗子形象塑造--以《双料骗子》,《提线木偶》为例 38 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 39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40 语境在听力教学中的意义 41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42 浅析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的象征艺术

读《1984》有感

读《1984》有感 用了将近两周的时间读完了《1984》这本书,其实我在很久之前就听过这本书的大名,但一直没时间,也没心情去阅读一本名著,对此我也曾感到过十分遗憾。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我读完这本书的心情,那就是“压抑”,《1984》构建了一个专制集权的社会,没有思想,没有自由,甚至大多数人失去了自我,人们生活在“英社”的笼罩下,一举一动都受到“电幕”的监视,随时面临“思想警察”的逮捕,说着“新语”,“享受”着“双重思想”的待遇。这本创作于1948年的巨作,不仅将二战前的德国和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社会糅杂在一起,更准确描绘了文革中的中国,同时也像现在朝鲜社会的极端化。作者用其超越常人的想象力和一针见血的文笔,直到现在仍引起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反思。 在书中,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而三个国家间战争不断,均实行高度集权的统治。故事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所在的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英社”,人们根据与党的关系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三个阶层,政府机构也分为了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护秩序,真理部负责文化与教育,富裕部负责经济。主人公温斯顿就是一名工作在真理部的外围党员,他日常工作就是篡改历史,以便不断与社会领袖“老大哥”的训话保持一致。在单调和贫穷的生活下,主人公对“老大哥”产生了怀疑,并苦于找不到对象去倾诉,因为你不知道谁是“思想警察”,一不小心你就可能被送进友爱部进行思想教育,甚至于你的名字会“人间蒸发”。悲惨的温斯顿因为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莉亚产生了感情而成为了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 小说中所构建的社会是黑暗的,常年的战争,落后的经济,其实这些都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信任的丢失,思想的沦丧和自由的束缚。在这个充斥着对“老大哥”无比推崇的社会中,每个人都相互警惕,警惕着同事,警惕着朋友,甚至警惕着擦肩而过的路人,警惕着自己年幼的孩子们,可怜的派逊斯就因为在梦呓中出现反党言论而被自己的子女告发,这里有个新的职业叫“思想警察”,只要你的一举一动稍微逾规,思想警察就会敲响你家的房门,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谁是思想警察,他们就像苍蝇充斥在社会的每个角落。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是没有自我的,因为他们首先失去了历史和过去,就像党的名言“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将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以温斯顿为代表的真理部每天的工作就是篡改历史,他们将过去的每天的报纸进行核对,所有与“老大哥”的言论不符的语言都会被重新更正,所有与现实不符的预测都会使它与现实“相符”,其实只是将错误改的不会那么离谱,但终究还是错误。真理部淡化了人们对过去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少的人能记忆起“英社”前的社会的样子。每天例行的“二分钟时间”,人们只是在无端的谩骂党的敌人,却早已不明白谩骂的原因,人们尽可能的将自己表现的无比愤怒,因为尽可能夸张的表演才可能暂时脱离“思想警察”的目光。“老大哥”的思想就是每个人的思想,人们只需做到服从,还有服从。“电幕”的存在使人们彻底失去了自由,每个人的二十四小时都生活在“电幕”的监视下,哪怕是轻微的皱眉,都有可能成为对党大不敬的证据,高强度的监视甚至使人们忘记了时间,虽说故事发生在1984年,但谁又能那么确定呢,应该说,谁又关心时间呢。 小说的标题“1984”首先吸引住了我,据说小说的原标题叫“欧洲的最后一个人”。在我看来,1984不再指一个时间,因为就连当事人也不知道他生活在什么年代,它成为一个概数,他成为与1948相对的1984,它即象征着未来。作者用一个不知名的数字年份来表明了他对未来的想象与讽刺。小说第二吸引我的角色不是主人公,而是从来没有真人出现过,但他的名字却像幽灵充斥在整个大洋国的“老大哥”,“这是一个大约四十五岁的男人的脸,留着浓密的黑胡子,面部线条粗犷英俊。”“这是属于这样的一类画,你不论走到哪里,画面中的眼光总是跟着你。下面的语言说明是:老大哥在看着你。”老大哥是国家与党的领袖,

乔治奥威尔《1984》

我们都热爱老大哥 数学学院统计 1210087 宛浩乔治奥威尔写的《1984》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联系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和生活环境,乔治能写出这样一部带有预言性质的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无以复加的。在1948年,有这样的构想写出了这样一部小说,我更倾向于称它为预言。书中所描写的一切,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当今社会的缩影。 我想中国人读《1984》后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文革时期,德国人读的话会想到纳粹统治时期,俄罗斯人读的话会想到苏联,而美国人读的话大概会想到朝鲜吧。我想这本书能够让人有如此多的联想,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和区间跨度都有匹配的实例,这就是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和吸引人之处吧。此书以一个普通的甚至平庸的外围党员为主人公,通过的他的一系列的思想的转变来描述他所处的大西洋国的社会。文中有很多的话都是非常的有趣,例如开篇便提到的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样一句非常矛盾的口号,在双重思想的体系下便变得正确无比。在我看来,这句口号真正的意思,应该倒过来念:和平即战争,奴役即自由,力量即无知。这才是统治阶层想用这句口号达到的目的。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设定是奥勃良这个人物,大半本书都在暗示着这个人物似乎是温斯顿所一直寻找的战友,然而在第三部却完全颠覆了之前所有的描写。虽然是颠覆,却合情合理。这样一个人物对温斯顿的改造是至关重要的。是他把温斯顿的罪恶思想发掘了出来,又改造了温斯顿。至于温斯顿的情人裘丽娅,我认为是用来更好的描述大西洋国的社会所设定的人物,不论她的言行举止怎么样,在本质上他和温斯顿还是属于一类人,一类人中的两个方面。这样的人物设定确实使整本书的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所希望达到的引人深思的效果也十分完美的实现了。 最能够体现作者思想的地方,就是那本冒充是果儿施坦因写的书的内容。对于极权主义的分析,真的是非常的独到并且深刻。书中对于三类人的分析以及对于战争的分析,确实非常新颖,也非常的深刻。把这部分内容联系到现实社会,我发现还是能引起很多的思考。文中的社会是金字塔形的,顶端的是统治者,却也是人最少的,底端的是构成国家的最重要的却是地位最低的劳动者。不敢说在别的国家是怎么样,至少在中国,确实是这样的。文中所描写的一切,甚至都能或多或少和我国的社会所对应上。虽然现在国家重拳反腐,然而并没有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这个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的,至少在目前的生产水平以及制度下。从小就经历的一切政治教育,和文中所描写的那些洗脑方法或多或少还是有共同处的,目的都是维稳。我不反对接受这些政治教育,不反对了解这些历史,然而我却没有拒绝的权利。是的,不能拒绝,从小到大,甚至到老,都是无法拒绝的。说实话,我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然而这并不妨碍我对目前的社会现状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政治教育不应该是强迫的,不应该把政治在评判时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政府把国家治理的这么好,然而在政治教育上却还是强迫式的,这未免太没自信了。说实话,我不认为放宽政治教育会有损维稳大局,毕竟你应该用魅力去去吸引别人,而不是武力去强迫别人。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民主在我国是不显示的,也是不适用的。社会主义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民主。然而国家现在这方面却过于紧张了,一批批优秀的外国网站被禁,一部部优

《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有的时候感触虽多却不能写得出越多的文字来表述的这种感觉确实令人讨厌,如是不得不要把这种触动你的神经的东西倾注你笔下,换上你自己的思想包装,也该让我删了写写了删反反复复,更何况是这本乔治?奥威尔的《1984》,似乎更让我有了视死如归的感觉。 首先让我心生佩服的是,这部作品是乔治?奥威尔走在人生中最后的那段无比艰辛的日子里完成的,虽然恶疾时刻摧残着他的身体,但是他的作品一点都不含糊,其中深邃的灵魂让人觉得他的睿智已化成冷峻的笔调勾画出后来的所有极权主义的统治的形式。时时吃紧的战事炮火连天伤及无数无辜的平民;随处可见的电幕遍布所有的角落,不时有警察巡逻队的直升机在空中掠过通过窗户窥探别人的生活,私人生活不再属于私人;所有人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稍微有所不妥都有可能招来让人闻风丧胆的思想警察。起初未读这本书之前,心里盘算着单看书名这应该会是一本很好的文学作品吧,谁知后来越看越不能自己投入了进去,随之而来的是一阵一阵的恐惧,让人神经绷紧,思维不由的随着主角人物温斯顿的每一个“出轨”动作由险化夷而尖锐地跳动。从一开始他在电幕的监视下,填满打倒老大哥反对党的笔记本,到他跟朱利亚算尽心思后在野外幽会,再最后他被思想警察带走关在那栋阴森的地下室积极地被改造手段凶残罪恶,没有流血的场面竟然会让我有着一种血淋淋的恐怖,这种恐怖一点都不亚于那些肢解人体,敲开脑袋生吃器官的恐怖片。改造思想,扼杀本性是一件庞大的、极其残忍的、全面的、灭绝人性的过程,在这里任何想象不到惨绝人寰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随时都会发生,或者说时时在进行着。 这种极权主义统治下的人民彷佛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一个一个没有任何思想的空瓶子,然后再由统治者统一发配唯一一种叫做麻木不仁的思想,没有理智不能反抗没有价值观,他们的所有一切的一切都要按照预定的程序一样舒畅地运行着。这使我联想到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每个人像只僵尸,每天你不需要思考太多,不用思考除了书本外的其它的东西,只要知道死记硬背,背公式背答题模式背历史背政治,为了能考好试拿个好成绩,上个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一心把书念好为了以后的一个好生活,不可以乱想,不可拿青春赌明天。久而久之,我们也就懒得去思考,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问题即使有着切肤的体验也难有主动的思考,如一副皮囊行走,任由社会流流的冲刷,人云亦云,最终使自己变成曾经自己讨厌的人,散发令人寒栗的冷漠。 笛卡尔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我思故我在。总之不管是我思故我在还是现代哲学所认为的我在故我思,归根到底人的存在就必须与思考同在,没有独立的思考,人如猪有何区别,正如书里一直叫喊的“猪猡”一样么。暴力执政会命令你停止你思想的前进,扼杀进步的思想,但是显而易见那只是一时的喧嚣,一切终究会成为过眼云烟的,没有人或物能阻止和滞留思想的进步。唯心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可以永远消失,但是思维却永恒,思想可以翻朝复代,再不可一世的英雄草莽终究只能在史书中寻找。书中的温斯顿一直用他的方式从没间断暗暗地与这种极权主义抗争着,温斯顿在狱中受尽凌辱及催残,最后在“思想警察”大头子奥伯兰的思想攻势下意志土崩瓦解重获“新生”。在温斯顿“新生”后,他变得热爱老大哥,在那个黑暗社会里唯一一盏灯也逐渐熄灭,只留下“在遮荫的栗树下;我出卖了你,你出卖了我”。看似是温斯顿终于迎来了他渴望以久的子弹,带着对老大哥由衷的感激跟爱湮灭了,他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必定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即使没有成为殉道者被立为榜样在人们心目中传诵,但是谁也说不定或者可以想象在一个温斯顿之后,将会有另一个温斯顿,像《V for Vendetta》里的V,比温斯顿拥有更大的力量跟更强的智慧,就算是不择手段也要走向正义之路,在他的影响下警察局长芬奇也逐渐找回良知,千千万万的V也可以说是成功后的温斯顿走上街头向极权者说不,这就是独裁政府的注定下场。 现在的朝鲜社会,就是书中照搬的,一个活生生的“粘贴品”。无法想象如今自由和平追求光明为主题的世界中还有一处死角,这里的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物资极度匮乏,社会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