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防控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防控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防控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防控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医院感染特点及防控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RICU 的18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86例RICU 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6例,感染率为24.73%,例次感染为57 例,例次感染率为30.65%。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是老年患者,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与患者接受过侵入性操作、医护人员无菌概念不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意识不强等因素有关。结论RICU 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针对不同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加强RICU 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关键词】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重症监护病房是治疗是危重患者的地方,它在救治危重患者成功的地方很多,但是一旦出现医院感染明显增加患者死亡的危险性,也是导致治疗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1]。由于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都是收治情况危殆、免疫力低下、机械通气和侵入性检查和治疗等原因治疗的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显着增加。因此,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因素进行分析,以了解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在RICU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我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18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2年11月至2010年11月入住我院RICU 的186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发生院内感染46例,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姓患者12例,年龄22~86 岁,平均年龄(55±18.6)岁。均为RICU 出院或死亡的患者。院内感染诊断依据2003卫生部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1.2 调查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该186例呼吸科医院感染病例临床资料,对于诊断为医院感染的患者,对年龄、感染部位、疾病名称、危险因素等进行分类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情况本组RICU 住院患者共186 例,其中46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4.73%,其中有11例发生二次医院感染,共发生医院感染57例次,例次感染率为30.65%,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率4.9%,是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率的5.9倍,>60岁的RICU 患者医院感染率为38.16%明显高于≤60岁组的1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RICU医院感染患者不同年龄的发生率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 一、监护病房的建筑设计要求 1.监护病房的选址 (1)选择监护病房的原则是要方便抢救,如病房内的监护病房由于50% 以上是收治手术后恢复病人,故宜靠近手术室和麻醉科;急诊科的监护病房则应贴近急诊科抢救室,以便病人直接转入。 (2)方便抢救的中心问题是要做到“接近”,例如心脏外科的ICU 要求七个“接近”: ①接近手术室,便于很快进行抢救性心包填塞减压; ②接近心导管和心血管检查造影室,以保证在心导管检查时,一旦发生意外可以便于抢救,例如作经皮腔 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时可能发生冠状动脉夹层、梗塞或穿破等并发症时,可迅速作紧急手术; ③接近心脏外科,便于心脏外科医师呼唤; ④接近血库; ⑤接近心内科,便于会诊和转送病人; ⑥接近中心监护病室; ⑦接近化验室。 若无法实现上述七个“接近”时,应尽量争取靠近电梯。 2.监护病房的整体布局监 护病房的整体布局主要是两种形式: (1)圆形结构,以护理站为中心,周围一圈均为监护病间,每间30 平方米左右,每间可收治 2 位病人; ( 2 )扇形结构,也以护理站为中心,其对面呈扇形排列的监护病间,病间大小不等, 除收治1人或2人的以外,可有收治6?8人的统仓式,床与床之间隔以屏布。其他辅助设 施(包括医师值班室、护士长室、储藏室、餐具室、清洁间、污物间、小化验室、病人、家属接待室等)的布局,有的设计在监护病房外,有的则在监护病房内,但总的要求是便于抢救和减少污染。 3.监护病房的室内建筑设施对监护病房的室内建筑设施具有不同于其他普通病房的特点和要求,主要 有: (1)对地面和墙体的要求,适用液体清洁消毒; ( 2)对房顶的要求,安装可拆卸天花板,并装有天轨,以自由移动输液吊钩和围帐(屏布); ( 3)对照明光源的要求,要有一定强度的可移动的照明装置,夜间照明灯的光线亮度应可以调节;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附件7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4.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 4.1 ICU应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兼职感控人员等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4.2应制定并不断完善ICU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落实于诊疗、护理工作实践中。 4.3应定期研究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4.5应针对ICU医院感染特点建立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所有工 作人员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6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管理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文件及指导原则。 4.7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 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有关规定。 4.8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宣讲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规定。 5. 建筑布局、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 5.2 ICU整体布局应以洁污分开为原则,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5.3床单元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m 2,床间距应大于Im。 5.4 ICU内应至少配备1个单间病室(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8m2。 5.5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6. 人员管理 6.1医务人员的管理要求 6.1.1 ICU专业医务人员应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护士人数与实际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3:1。 6.1.2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时,宜分组进行,人员相对固定。 6.1.3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6.2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服:可穿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露脚的ICU内专用鞋。 (4)工作帽: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戴好帽子。 (5)手套: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接触黏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和急诊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7)人数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

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1以上。 (8)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2、病人管理 (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感染病人在开始抗感染治疗前,尽可能先留取相应标本做病原学检查。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洁净ICU应安置于通风良好的病房。 (3)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6)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7)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8)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比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天2~6小时一次。

重症监护病房(完整版)

1世界ICU的发展简史 ICU始于对呼吸衰竭的集中治疗和护理。1952年夏,丹麦哥本哈根脊灰流行,造成延髓性呼吸麻痹,多死于呼吸衰竭。病人被集中,通过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畅通并进行肺部人工通气,使死亡率显著下降。治疗效果的改善,使有关医生认识到加强监护和治疗的重要性。50年代初,英国建立呼吸重症监护治疗病房(RICU) 。美国1961年麻省总医院RICU一年就治疗400例病人。50年代,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成功为现代ICU的建立提供了客观需要。 2ICU的分类 综合性ICU (general ICU)、专科ICU: SICU外科ICU(surgical ICU); CCU,冠心病 ICU(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re unit); RCU,呼吸系统疾病ICU(respiratory disease care unit);ECU,急诊ICU(emergency care unit) ;PICU,儿科ICU(pediatric ICU) ;心肺重症监护治疗病房(CPICU);心脏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CSICU);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NSICU);危重肾病重症监护治疗病房(UICU) ;婴幼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ICU)。 3ICU的设置及仪器设备 500张床以下的综合性医院应设综合性ICU:ICU床位占总床位的1%~2%,发达国家达5-10%;一个ICU8-12张床;每张床占地不小于20平米,以25平米为宜;床位间隔大于1.5cm。床头留60cm 空隙,病床配有脚轮及制动装置。每张床的天花板上设有天轨,其上有可以自由移动的吊液装置及围帐。温度24±1.5℃,相对湿度50%-60%。 4中心ICU病房 4.1ICU设备 监测设备: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测仪、呼吸功能监测仪、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脉搏血氧饱和度仪、血气分析仪、心电图机。监护仪器按系统或器官功能参数分门排列,左列显示功能参数,右列为治疗参数。治疗设备:呼吸机、除颤器、输液泵、注射泵、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器、血液净化仪、麻醉机、中心供氧、中心吸引装置、体外膜式肺氧合(ECMO)装。 5ICU人员结构及护士要求 5.1ICU主任;ICU主治医师1-2名;ICU住院医师2-4名;ICU医生与病人之比为1-2:1;ICU护士长1-2名;ICU护士与床位为3-4:1,ICU护士与病人为2-3:l。 5.2ICU护士要求:具有多学科医疗护理及急救基础知识、掌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掌握各种监护仪的使用、管理、监测参数及图像分析。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修订版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附59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 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成立重症监护病房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关于成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可行性报告为了加快科室发展,为了争取市级重点专科,我科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建议成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现将成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如下: 一、内三科目前发展现状 我们内三科是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综合内科。科室开设病床67张,现有医护人员20名,其中副主任医院2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护士6名。其中多参数中央监护系统1套,shangrila520呼吸机1台,简易肺功能检测仪1台,降温仪1台,输液泵1台,多功能心电监护仪6台,动态血压监测仪2台,心电图机1台,血糖仪1台。科室主要诊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疾病。全年收治住院病人2100多人次,总收入约240多万元。 自内三科成立以来,在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技术力量不断壮大,患者治愈率逐年提高,各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目前也面临一些制约科室发展的“瓶颈”问题,最突出的是诊疗呼吸系统疾病先进仪器设备比较匮乏。在我科收治的病人中,危重病人占40%左右。其中,慢阻肺合并呼衰及心衰占10%,冠心病合并心衰约占6%,癌症晚期病人占5.5%,消化道出血占5%,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占3.5%,脑出血及严重脑梗死占3%,急慢性肝衰竭占3%,其他类:如:重症胆管疾病、主动脉夹层瘤、食物中毒、CO中毒等约占4%。由于诊疗手段欠缺,有一部分急危重症患者转往上级医疗机构,这样,既增加了患者额外负担,也影响了医院及科室效益。另外,我科目前只有2个抢救室、4张病床,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危重病人治疗与护理需要,对患者医疗护理安全也带来了隐患。

患者出入重症监护病房制度

患者出入重症监护病房制度 转入收入ICU的患者,原则上需根据ICU的收治标准,经主管医师会诊同意后收入,节假日及夜班收治患者需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 从院内其他科室经会诊后转入的患者,应由原科室医护人员陪送入ICU,且做好交接班,ICU需预先做好抢救准备。 外院病人必须由ICU科主任会诊同意后收治入。 1、ICU收治范围 各种危重的急性可逆性疾病,需进行生命支持者,如各种休克,循环衰竭和心搏,呼吸骤停,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急性发作。 心肺复苏后需脑复苏的患者,溺水,电击伤复苏后患者,意外事故和严重创伤,各种类型中毒,多系统器官衰竭,昏迷及各种代谢性疾病危象,严重酸碱内环境失衡等。 重大手术后需要密切监护和复苏,如心血管手术后,需行呼吸循环支持者,高龄半有并发症患者术后监护等。 明确为脑死亡者,癌症晚期患者不应收ICU。 2、诊疗标准参考 ICU收治标准参考三方面的内容的综合考虑,包括优先级别,诊断及客观标准。 (1)优先级别 优先级别用于区分最需要收入ICU(一级),和收入ICU对预后不能提供帮助的人群(四级)。 1)一级 病情危重,不稳定,需要除ICU之外其他地方不能提供的加强治疗及监护,这些 治疗包括呼吸机支持,持续的血管活性药物输注等等,如术后或急性呼吸衰竭需要 机械通气支持,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侵入性监测和/或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治疗积极程度无限制。 2)二级 需要加强监测及立即进行干预,如慢性至病状态发展成急性内科或外科重症,积极 治疗程度无限制。 3)三级 病情危重不稳定但由于基础疾病本身或急性病的特点康复可能性不大,患者可能需 要强化治疗以缓解急性病情加重,但治疗积极程度受限制,如患者本人或家属拒绝 最终的气管插管或心肺复苏。这类患者常包括合并感染,心包填塞或气道阻塞等转 移性恶性肿瘤的患者。 4)四级 5)通常不适合收住ICU,收治这类患者需根据个别情况并经ICU主任同意,包括如下两类: 1,低危,ICU的加强治疗对患者没有太大的意义(疾病过轻,无需监护),如一般性的外周血管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轻度的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药物中毒等。 2,不可逆性疾病终末期,死亡不可避免(病情过重,加强治疗无意义),如严重的不可逆性脑损坏,不可逆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转移性肿瘤对化疗, 放疗无效(除非患者接受特别的方法治疗)等,病人拒绝加强治疗和监护,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完整版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附59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 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 2003年版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3年版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版 消毒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2 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空气洁净技术air cl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中央导管central line 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ICU)建设标准 一、基本要求 三级医院以及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必须设立危重病医学科,危重病医学科属于临床二级学科,必须是独立的医疗单元。ICU病房作为本学科的临床基地,必须配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的医护人员,掌握危重病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危重病人。 二、床位设置 ICU的总床位数量,占医院总床位数的2-5%,每个ICU医疗单元以6-12张病床为宜。 三、人员配备 ICU医师的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但危重病医学专科医师必须占60%以上。ICU专科护士的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1以上。 四、病房建设标准 (一)ICU应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 (二)ICU每床的用房面积为12~16M2;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

积为18~25 M2。 (三)ICU的基本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护士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更衣室、清洁室、污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条件的ICU可配置其他用房,包括实验室、示教室、家属接待室、营养准备室等。 (四)ICU应该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洗手设施。有条件者最好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可配备负压病房1-2间。 (五)ICU要有合理的医疗流向,包括人流、物流,以最大限度降低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六)ICU病房的功能设计必须考虑可改造性。 (七)ICU病房建筑装饰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病人收治和转出标准.doc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ICU病人收治和转出标准1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ICU病人收治和转出标准 入收入ICU的患者,原则上需根据ICU的收治标准,经主管医师会诊同意后收入,节假日及夜班收治患者需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从院内其他科室经会诊后转入的患者,应由原科室医护人员陪送入ICU,且做好交接班,ICU需预先做好抢救准备。 外院病人必须由ICU科主任会诊同意后收治入。 1、ICU收治范围 各种危重的急性可逆性疾病,需进行生命支持者,如各种休克,循环衰竭和心搏,呼吸骤停,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急性发作。 心肺复苏后需脑复苏的患者,溺水,电击伤复苏后患者,意外事故和严重创伤,各种类型中毒,多系统器官衰竭,昏迷及各种代谢性疾病危象,严重酸碱内环境失衡等。 重大手术后需要密切监护和复苏,如心血管手术后,需行呼吸循环支持者,高龄半有并发症患者术后监护等。 明确为脑死亡者,癌症晚期患者不应收ICU。 2、诊疗标准参考 ICU收治标准参考三方面的内容的综合考虑,包括优先级别,诊断及客观标准。 (1)优先级别

优先级别用于区分最需要收入ICU(一级),和收入ICU对预后不能提供帮助的人群(四级)。一级 病情危重,不稳定,需要除ICU之外其他地方不能提供的加强治疗及监护,这些治疗包括呼吸机支持,持续的血管活性药物输注等等,如术后或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支持,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侵入性监测和/或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治疗积极程度无限制。2)二级 需要加强监测及立即进行干预,如慢性至病状态发展成急性内科或外科重症,积极治疗程度无限制。 3)三级 病情危重不稳定但由于基础疾病本身或急性病的特点康复可能性不大,患者可能需要强化治疗以缓解急性病情加重,但治疗积极程度受限制,如患者本人或家属拒绝最终的气管插管或心肺复苏。这类患者常包括合并感染,心包填塞或气道阻塞等转移性恶性肿瘤的患者。 4)四级 5)通常不适合收住ICU,收治这类患者需根据个别情况并经ICU主任同意,包括 如下两类: 1,低危,ICU的加强治疗对患者没有太大的意义(疾病过轻,无需监护), 如一般性的外周血管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轻度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药物中毒等。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

59 附(WS/T 509-2016)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 实施2016-12-27发布 2017-06-01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 2003年版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3年版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版 消毒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2 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3.2 空气洁净技术air cl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 3.3 中央导管central line 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3.4 目标性监测 target surveillance 针对感染高危人群、高发部位、高危因素等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重症监护病房与普通病房间的患者交接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与普通病房间的患者交接管理 武汉亚洲心脏病院(430022)华曼丽邵丹胡柳 摘要:目的提高危重患者由重症监护病房(CCU)转入普通病房或由普通病房转入CCU时的工作效率、交接质量以及保证护理记录的完整性。方法跟据心脏病专科医院的性质,自行设计了危重患者的转科登记表及护士接患者的“一备三接”流程,并已实施近1年。结果交接问题减少,交接效率提高,危重护理记录单更加完整、全面,使患者得到连续有效的护理。结论交接管理能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 关键词危重患者交接安全护理管理 临床护理交接班的规范性和认真程度直接影响着护理服务和质量,也是避免和可能产生护理纠纷的原因之一[1]。“交接口”是当前医院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2]。我院是一所大型的心脏病专科医院,每天会有大量经过CCU的重症监护与治疗后,病情相对平稳的危重患者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接受后续治疗,或因病情变化、危重而转入CCU继续治疗的患者。2006年10月,我们根据心脏病病情变化快、程度重等特点,并结合我院ISO9000工作要求中的CCU患者转出流程、病房接转入患者的流程,自行制定了CCU转科患者登记表及转入患者的流程----“一备三接”制。并对此进行了追踪督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转科患者共452例。内科保守治疗患者65例,介入术后患者387例,其中男性213例,女性174例,年龄(62.2±13.2)岁。 2做法 在患者确定要转入病房时,先由其主班护士电话通知病区,告知患者一般情况:目前病情以及需准备的物品,由管床护士负责填写转科患者登记表(表1)。相应病房主班护士接到电话后,通知管床护士进行“一备”。在患者转出前由转床护士再次电话通知病区,护送患者到病区后,交接双方护士严格按“三接”流程进行认真交接,确认无误后在转科患者登记表上签名。此表由病区保存,并定期接受各级护士长检查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2.1 备物品 2.1.1 床单位准备:备暂空床,病患服,酌情铺中单、气垫床。必要时直接对换病床。 2.1.2 仪器准备:根据电话所给信息准备相应仪器如监护仪、血压计、听诊器、吸氧装置、微量泵等相关仪器并处于备用状态。 2.2 接病人 2.2.1 协助患者安全转床,搬运时注意输液管、泵注管、氧气管通畅;注意保暖,如为介入术后患者,搬运时按压好伤口处的砂袋并使用约束带固定于床栏上。 2.2.2 妥善固定各种管道:输液管道、泵注管、氧管及尿管等。 2.2.3 交接泵走药物:泵对泵进行更换、理顺管道、查看三通方向、泵标识、泵注管、电源线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重症监护病房药品的使用及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药品的使用及管理 目的加强医护人员的药学知识及提高重症监护病房药物存放和使用的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加强对病区各类药品的管理,尤其是对特殊药品的管理。加强对医护人员药物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结果保证药品的安全性,保证用药的安全性,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应加强科室护理人员对科室常用药品、特殊药品的学习,不断改善、提高质量,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标签:监护病房;药品;安全管理;使用 药品作为治疗疾病的直接因素,要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就必须保证药品的质量和用药安全性。 据有关文献报道,2009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医疗诉讼案件130万例中涉及药物纠纷的占60%,其中高危药品是最主要的风险,自2009年中国医疗协会发布《患者安全目标》以来,针对安全用药这一目标结合临床用药规范完善用药流程,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药品使用错误是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对患者健康造成危害但又不可避免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切实加强对高危药品的管理,同时结合我们目前用药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药品进行过明确划分,并针对不同药品制定不同管理制度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提高工作效率。 1病区内的药品存放管理 1.1病区内的药品存放管理制度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病区应根据收容患者确定药品存放种类、数量并按以下规定分类存放。①划分区域合理摆放;②药品存放区域要求:分类存放、静脉外用分开、剧麻专柜、冰箱温度适宜,避免随意变动,标识清楚;③口服药:不同颜色瓶签区分;普→绿高危→红麻精→红(背底加印”麻”或”精”)二类精→绿;④液体:普通的用绿色标签,外用的用黄色标签,高危的用红色标签,麻醉药品右上角注明”麻”用红色标签;⑤针剂:普通的用”绿”色标签,高危的用”红”色标签一类精麻用红色背底注明”麻+精”外用的用黄色标签背底加”外”标签;⑥消毒剂:应单独存放原标识+开封日期+有效期都必须明确;⑦定期检查:保证在有效期内。 1.2质量检查内容①药疗检查1次/w;②药品存放做到”五无”无过期、无变质、无破碎、无积压、无混放;③冷藏、避光按要求存放;④普通与剧毒分开存放,贵重与精神类按要求存放;⑤使用时做到”三查八对”;⑥严格遵医用药,遵守道德规范及各种规章制度。 2高危药品的管理

重症监护ICU室护理常规

重症监护ICU室护理常规 第一节 ICU一般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简称ICU,是为危重病人做好基础护理,抢救生命,以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协助病人渡过危及生命的不稳定状态,预防各种并发症,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的场所。 ICU护理常规是: 1、护士每日要了解自己所负责病人的情况,分工明确,互相协作。 2、所有病人都要做好护理记录,并及时准确地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 3、所有病人都要坚持24小时心电监测,以动态地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每小时测量病人的心率、T、P、R、Bp、SPO2并记录。对新转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测量并记录进病房时生命体征。 4、重病人置入Folley,s尿管,保留尿管并长期开放,记录每小时尿量,每日计算24小时出入平衡。 5、做好病人晨晚间护理,每日更换床单,保持床单位整洁。晚间护理时为病人温水泡脚一次。 6、危重病人要使用防压疮气垫床,每2小时为病人翻身叩背1次,使病人卧位舒适,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的发生。 7、护理要做到病人全身无异味,无血、痰、便、胶布迹。 8、所有护理表格字迹要清晰,描写要确切,记录及时。 9、保持各个导管、输液管及引流管通畅。 10、当病人应用一种以上泵入药物时,静脉输液应每小时均匀输入,必要时应使用输液泵。 11、凡使用药物必须遵医嘱,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紧急抢救时除外)。所有药物在使用时都必须三查八对,血管活性药物及特殊药物的剂量和浓度要精确计算,必须经过第2人核对。 12、交接班要严肃、认真、无误,除了写好交班记录,每班必须在床头交接班。 13、护士要熟悉各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并了解报警原因。 14、凡有S-G导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要按各护理常规。 第二节中心静脉插管护理 中心静脉插管可以保证抢救时药物及时输入病人体内,同时获得准确的中心静脉压值,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重症监护病房人员设置

重症监护病房设置及人力资源配置 一基本要求 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二级学科,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二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管理单元以6到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 三ICU病房建设标准 (一)ICU应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并考虑以下因素:接近主要服务对象病区、 手术室、影像学科、化验室和血库等,在横向无法实现接 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二)ICU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为15~18M2;每个ICU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为18~25M2。每个ICU中的正 压和负压隔离病房的设立,可以根据患者专科来源和卫生

行政部门的要求决定,通常配备负压隔离病房1~2间。鼓 励在人力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多设计单间或分隔式病房。(三)ICU的基本辅助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休息室、中央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更 衣室、清洁室、污废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条 件的ICU可配置其他辅助用房,包括示教室、家属接待室、 实验室、营养准备室等。辅助用房面积与病房面积之比应 达到1.5:1以上。 (四)ICU的整体布局应该使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 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互相干扰并有利于感染 的控制。 (五)ICU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有条件者最好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 和湿度。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左右。 每个单间的空气调节系统应该独立控制。安装足够的感应 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 至少每2床1套。 (六)ICU要有合理的包括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医疗流向,最好通过不同的进出通道实现,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扰和 交叉感染。 (七)ICU病房建筑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附59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 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 2003年版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3年版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版 消毒管理办法原卫生部 2002 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3.2 空气洁净技术air cl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 3.3 中央导管central line 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3.4 目标性监测 target surveillance 针对感染高危人群、高发部位、高危因素等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血液净化相关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5 器械相关感染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患者在使用某种相关器械期间或在停止使用某种器械如(呼吸机、导尿管、血管导管等)48h内出现的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如果停止使用相关器械时间超过48h后出现了相关感染,应有证据表明此感染与该器械使用相关,但对器械最短使用时间没有要求。

关于-成立重症监护病房的可行性方案报告书

关于成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可行性报告 为了加快科室发展,为了争取市级重点专科,我科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建议成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现将成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如下: 一、内三科目前发展现状 我们内三科是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综合内科。科室开设病床67张,现有医护人员20名,其中副主任医院2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护士6名。其中多参数中央监护系统1套,shangrila520呼吸机1台,简易肺功能检测仪1台,降温仪1台,输液泵1台,多功能心电监护仪6台,动态血压监测仪2台,心电图机1台,血糖仪1台。科室主要诊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疾病。全年收治住院病人2100多人次,总收入约240多万元。 自内三科成立以来,在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技术力量不断壮大,患者治愈率逐年提高,各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目前也面临一些制约科室发展的“瓶颈”问题,最突出的是诊疗呼吸系统疾病先进仪器设备比较匮乏。在我科收治的病人中,危重病人占40%左右。其中,慢阻肺合并呼衰及心衰

占10%,冠心病合并心衰约占6%,癌症晚期病人占5.5%,消化道出血占5%,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占3.5%,脑出血及严重脑梗死占3%,急慢性肝衰竭占3%,其他类:如:重症胆管疾病、主动脉夹层瘤、食物中毒、CO中毒等约占4%。由于诊疗手段欠缺,有一部分急危重症患者转往上级医疗机构,这样,既增加了患者额外负担,也影响了医院及科室效益。另外,我科目前只有2个抢救室、4张病床,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危重病人治疗与护理需要,对患者医疗护理安全也带来了隐患。 在我科成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可以运用先进医疗技术及现代化的监护和抢救设备,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集中治疗与护理,最大限度确保病人的生存及随后的生命质量,对于提高我科诊疗技术水平,提高危重病人治愈率,充分发挥专科特色,建设全县呼吸内科疾病诊疗中心,促进科室发展上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成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必要性 1、成立RICU是提高专科救治水平的需要。重症监护室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危重症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治愈率,大大降低死亡率。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病人,通过开展无创机械通气、用血气分析结果评价通气效果,可使COPD呼吸衰竭的死亡率明显降低。有报道认为,随着RICU的出现,呼吸衰竭的病死率可从30%

重症监护病房与危重症监护医学

重症监护病房与危重症监护医学 【引言】现代重症监护病房 ( intensivecareunit,icu) 是医院中必不可少的医疗单位。自40 年代开始建立手术后恢复病房,特别是62 年建立的冠心病危重病房,在抢救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导致危重症监护(criticalcare) 的概念应用于有急性生命威胁的各种疾病和综合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中。高科技医疗仪器设备的发展亦为医学科研和临床诊治技术的飞跃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根据医学现代化的要求和医院发展的规律,医院必须建立起icu ,集中危重患者,并采用高尖技术和医疗仪器设备进行监护和诊断,治疗。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icu 系统的建立和发展】19 世纪中叶,南丁格尔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为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提供住所,这不但被称为护理学和医院管理上的革命,而且,也被传统观念认为是icu 的起源。随着发展,医院规模逐步扩大,病房的功能也增加。1923 年dandy 在hopkins 医院建立神经外科病房,不但促进医学专业化的发展,而且是较为危重的病人得到集中管理。二次大战前,dandy 和cushing 建立起第一个24 小时管理的术后恢复病房,1950 年前后由麻醉科医师向外科专业作了推广。20-50 年脊髓灰质炎流行席卷世界,导致了延髓疾患呼吸衰竭通气支持的需要。美国洛杉矶医院用50 多台“ 铁肺” (呼吸机)抢救呼吸衰竭的病人。同期为了救治大量呼吸肌麻痹的病人,高级麻醉师ibsen 在丹麦哥本哈根医院里组织其包括医疗等多个专业的专家队伍,在高水平的实验室配合下建立起一个共 有105 张病床的抢救单位,给病人进行手动式通气。这个多学科的和先进的医疗单位就是现代完善的icu 的最早尝试。几年后,frank 和john 在美国又建立起一个 新型的心脏外科监护病房,病房里设置了计算机监护系统,系统工程师成为了监护队伍的一部分,护士队伍也得到了发展,他们对icu 内应用的特殊技术有专门的经验,并在icu 内各岗位担任具体工作。这导制护理学分支重症监护护理学的产生。58 年美国巴的摩尔医院麻醉科医师safar 也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监护单位,并正式命名危重症监护病房。至92 年,仅美国已大约有7434 个这样的治疗单位。随着icu 发展,根据医院各临床专科危重患者的需要,至今icu 常见的分类有呼吸监护病房(ricu) ,冠心病监护病房(cicu) ,外科监护病房(sicu) 和内科监护病房(micu) 。在少于200 张病床的小型医院中,一般只有中心性的icu 。现在,美国有专门执照的危重症监护医生,其中2/3 是内科医生,其余是麻醉科,儿科,和外科医生。内科医生中,约90% 是肺科医生,但没有经过多专业的训练或在其他的专门的icu 内培训,因而90 年美国危重症监护学会建议资格委员会要求参加工作的医生必须有个月外科icu 轮训。 【危重症监护学(criticalcaremedicine) 和icu 】限度地确保病人的生存及随后生命的质量而采取及时的高质量的和大医学监护模式。 80 年代就有学者估计在美国每年200 万死亡者中大约有危重政监护的定义是最大 量医学监护的一种1/3 是在“ 他的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