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第一篇 四 生活与哲学 第19课时 实践的观点与真理的追求讲义

第19课时实践的观点与真理的追求

[备考导航]

实践的含义和特点(b)

1.(2017·4月浙江选考,9)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

解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因此观点正确。

答案T

2.(2018·4月浙江选考,27)科学家通过对3 000多名退休公务员的跟踪调研,发现这些人退休后短期记忆力衰退的速度快了近40%,从而凸显了刺激性工作活动有利于年长者保持较好的记忆力,降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的风险。这再次佐证( )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材料中“刺激性工作活动有利于年长者保持较好的记忆力,降低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表明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因此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观点与材料无关。

答案 D

3.(2016·4月浙江选考,30)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表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 )

①能动性②客观物质性③目的性④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表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排除②④。

答案 B

特别提醒正确认识实践的特点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是统一的。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区别于以往旧的实践观的标志所在。夸大第一个特点否认第二个特点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而夸大第二个特点否认第一个特点会陷入唯心主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

时政追踪十九大报告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

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4.(2015·10月浙江选考,30)自从塑料被广泛使用以后,“白色污染”一直困扰着人类。最近,中美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们还从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 )

A.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故选C项;实践而非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故舍去A;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舍去。

答案 C

5.(2017·11月浙江选考,28)在发现土壤呈现流变状态还是固体状态取决于土壤颗粒之间是否存在ODI约束之后,中国科学家利用某种植物纤维合剂给沙子引入ODI约束,在沙漠进行“沙子土壤化”试验。5年后,所试验的4 000亩沙漠变成了良田。这样做是因为( ) A.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B.人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认识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解析科学家发现ODI约束后,利用某种植物纤维合剂给沙子引入ODI约束,在沙漠进行“沙子土壤化”实验。使得沙漠变良田,这样做是因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 当选,D错误;认识工具题中未体现,A排除;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得认识的途径,B 表述不当。

答案 C

真理的特征(b)

6.(2016·4月浙江选考,9)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对不对,就看大家的。( ) 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众人的意见是否正确也要受到实践检验。

答案 F

7.(考查科学精神)“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赫胥黎的这句名言揭示了(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③真理起源于谬误之中④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真理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题干揭示了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①②入选。③④表述错误。

答案 C

特别提示正确理解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而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来说的,强调横向的变化。

(2)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二者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b)

8.(考查科学精神)根据党建需要,“主体责任”首次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而且比起以往有了全新的表述,从以往强调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扩展到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这说明( )

①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②人类认识在推翻以往真理的过程中向前发展③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④人类要随着时间推移和条件变化去发展真理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材料的表述中,根据党建需要,“主体责任”首次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而且比起以往有了全新的表述,表明了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类要随着时间推移和条件变化去发展真理。故①④入选。②错误,认识向前发展不一定必须要推翻已有的真理。③与题意无关。

答案 D

9.(考查科学精神)下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

A.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制约

B.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

C.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D.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

解析漫画中两个人所处的高度不同、视野不同,认识也就不同,A正确。人的主观认识不能影响客观环境,排除B;经实践检验的认识也可能是谬误,C错误;认识由实践决定,D错误。

答案 A

特别提醒正确区分认识发展的特点与认识的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是指认识发展的特点;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而不是认识——实践——再认识。

易错点1 不能准确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

提醒在涉及实践的基本特征时,材料中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材料中强调历史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材料中强调“合作”等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

矫正训练1 (考查科学精神)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进入了地理发现的大时代,说明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也佐证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①②入选。③④在题目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易错点2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提醒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矫正训练2 (考查科学精神)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党和政府为破解这些问题,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说明党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在发展,而这一认识也是基于实践的能动反映,故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表述有误。答案 B

易错点3 不能正确理解真理的特征

提醒真理是客观的,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矫正训练3 (考查科学精神)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只是照搬过去的理论,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这说明( )

A.真理是客观的,必须反对唯心主义

B.真理是变化发展的,必须反对形而上学

C.真理是可以被认识的,必须反对不可知论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必须反对教条主义

解析题目中,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只是照搬过去的理论,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必须反对教条主义,故D入选。其他选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D

易错点4 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提醒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

矫正训练4 (考查政治认同)根据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这说明( )

①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的探索和发现②真理需要在修正其谬误中才能向前发展③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解析根据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的探索和发现,①正确;我们党以往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谬误,材料没有体现真理需要在修正其谬误中才能向前发展,②不选;根据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正确;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答案 A

易错点5 对认识的发展过程理解有误

提醒正确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并不意味着”:①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意味着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③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矫正训练 5 (考查科学精神)人类初始,对自然存敬畏之心。发展到近代,人类认为可以主宰自然、征服自然。如今,人类发出了要在更高阶段上回归自然的呼声,这将会形成人与自然的“理性和谐”。这一认识过程( )

①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②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③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④是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错误,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敬畏到主宰、征服,再到现在的“理性和谐”,这一过程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到再认识的多次反复逐步由浅入深的更高境界,故③④正确,②错误。

答案 D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属于认识论部分最重要的理论,重点围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展开,难度适中,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测试。实践的基本特征也是常考点。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属于高频考点,主要是围绕真理的含义、特征和认识发展的过程进行综合测试,要适当关注以主观题形式综合考查真理与认识发展的过程。备考时需要明确各个知识点的子知识点。

(1)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实践过程的客观性)、②能动性(两方面体现: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③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实践中产生的新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什么)、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真理是有条件的(强调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②真理是具体的(强调相对于动态的过程)。

(4)认识的特点:①认识的反复性(原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②认识的无限性(原因:认识的对象、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基础);③认识的上升性;④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例】(2018·11月浙江选考,38)为了满足我国农业遥感监测中作物监测时效性要求高,监测内容多,数据要求高等需求,中国科学家做了大量研究,于2018年6月2日成功发射高分6号卫星。这颗卫星实现了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的优化组合,具有大范围、重访周期短、定量化探测等优势,提升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能力,可以为农业农村管理提供精准保障,是我国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遥感卫星。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升农业遥感监测水平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

答案(1)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我国农业农村管理实践对农业遥感监测提出的新要求,推动科研工作者研发新型农业卫星。

(2)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发展。新型农业卫星的成功发射,提升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能力,提高了我国农业遥感监测认识水平。

[变式训练]

(考查科学精神)纵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过去更多的是根据区域地理位置优势和产业特色制定发展规划,常局限于单一行政区划范围内。“一带一路”战略跨区域发展,表明国家更加重视从更大的区域探索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全局性,冲突性矛盾和问题,统筹大区域内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说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发生重大转变的哲学依据。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相关问题,实际考查认识论的知识。解答中,一是要运用该部分知识,二是要联系材料信息加以分析。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是要从更大的区域探索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全局性、冲突性矛盾和问题。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区域发展战略有单一行政区划到跨区域发展,是我们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真理的表现。

3D、4D打印重构未来社会

注:把左栏的“信息提取”与右栏的“信息解读”通过“连线”形式一一对应。

[创新预测]

1.(考查科学精神)3D打印又称三维打印,其理念起源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得以实现,进入21世纪以来,3D打印产业初步形成并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这种“上上个世纪的思想,上个世纪的技术,这个世纪的市场”体现了( )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C.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D.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解析题中“3D打印理念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3D打印在数字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得以实现”、“21世纪以来3D打印产业初步形成并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表明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进步而变化发展。A、B、D三项均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题意,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答案 C

2.(考查科学精神)随着3D打印技术日趋成熟,小到一件衣服、一块巧克力,大到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陆续被成功地“打印”出来。这直接佐证了( )

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④实践是一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①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根据需要,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应选B。

答案 B

3.(考查科学精神)3D打印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和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标志,被认为是改变世界的“破坏性”新技术,将使设计和制造更为简化:工厂里或许不再有生产线,模具可能退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不包括( )

A.人们认识的深化能够促进事物发展

B.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和改变事物

C.发展的实质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

D.科学实验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思维型选择题,C观点错误,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但这一过程是扬弃而不是简单地抛弃或否定,符合题意,应选;A、B、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4.(考查科学精神)3D打印技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运用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从艺术品到人体器官等各种物体,让人欢欣鼓舞,但任何人都可以在家里打印枪支,又让人忧心忡忡。这告诉我们( )

①任何事物都有优点与缺点②新事物始终是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③事物的价值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④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优点与缺点不能代替这两个方面,

①错误;④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选;②③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 D

课时检测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

1.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存在。( )

解析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答案 F

2.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

解析实践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

答案 F

3.认识世界比改造世界更重要。( )

解析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答案 F

4.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 )

解析某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在于认可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答案 F

5.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 )

解析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正确认识。

答案 F

二、选择题

6.(考查科学精神)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打黑除恶②探月工程③制定“十三五”规划④建造博物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实践不是认识世界的活动,③排除。①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②属于科学实验活动,④属于生产实践,故选C。

答案 C

7.(考查科学精神)过去,不少地方走的城镇化道路都是“规模扩张式”,城镇化以土地为重要抓手,靠的是投资和工业拉动。表面上看,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了,但只看见物,却看不见人。这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做法,也不符合( )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特点

B.实践的能动性特点

C.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D.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解析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第二方面的表现为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故材料中的做法违背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答案 A

8.(考查科学精神)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这主要体现了实践的( )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客观实在性

解析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主要体现了实践是能动性的活动,故选B。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9.(考查科学精神)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

A.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B.实践有联系主观和客观的特性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解析所谓“检验认识”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这就要求检验标准必须具有联系主观和客观的特性。故答案选B。

答案 B

10.(考查公共参与)“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了天下。”近年来,网络谣言已成为互联网世界里最大的“病毒”。谣言并不可怕,任何谣言都会在公开真相后逐渐淡去。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网络谣言无从体现公众诉求②在网络谣言面前应坚持真理的客观性③谣言是否为谣言

有赖于“意见领袖”的发声④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扩散有其内在规律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任何谣言都会在公开真相后逐渐淡去,排除①;在网络谣言面前应坚持真理的客观性,②正确;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③错误;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扩散有其内在规律,④正确。

答案 B

11.(考查科学精神)林语堂说:“人生在世,幼时以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人在一生中思想上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

A.个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B.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C.个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D.作为认识基础的灵感稍纵即逝

解析材料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故C符合题意;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才是无限的,故A错误;认为“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否认了认识的发展,B 错误;认识的基础是实践,并非灵感,排除D。故选C。

答案 C

12.(考查政治认同)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重视智库建设从认识论角度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③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①说法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不一定是真理,④说法错误。

答案 C

13.(考查科学精神)我国科学家利用深渊着陆器和无人潜水器等仪器在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渊成功获得了海底沉积物样本及海沟水样,这些样品为揭示深渊生态环境演变提供了珍贵的

研究样本,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深海深渊科学研究的发展。材料表明( )

①借助先进的认识工具有助于实践的发展②科学实验活动是人们获得一切认识的来源③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都是通过实践获得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知识。科学家们借助先进仪器进行实验获得了揭示深渊生态环境演变的研究样本,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深海科学研究的发展,①③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知识的学习也可以获得正确认识,②④表述均不科学。

答案 A

14.(考查科学精神)过去人们崇拜GDP,GDP一时成为衡量经济发展快慢的“硬指标”;现在人们逐渐认识了GDP的缺陷,正在研究用“综合发展指数”(CDI,一个比较综合、全面的反映地区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一变化说明( )

A.真理与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

B.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解析A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实践的因素,排除C;D不属于认识论范畴。

答案 B

15.(考查科学精神)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寻找延长人类寿命的方法,其研究过程经历了从通过治愈传染病到对抗衰老来提高人类寿命。近些年,基因工程科学家已经找到了加速人类衰老的基因,但具有相反作用的基因却还没有找到。这告诉我们( )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基因工程科学家已经找到加速人类衰老的基因,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故①符合题意;“但具有相反作用的基因却还没有找到”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④符合题意;②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规律的客观性和真理的条件性。

答案 A

三、综合题

16.(考查科学精神)近日,为更好地促进新经济发展,国家发改委组织调研组赴深圳展开了系列调研活动。调研组分别召开了深圳市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座谈会;赴华为公司等企

业和园区进行实地考察。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深化了对发展新经济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角度,对国家发改委的做法加以说明。

解析“赴深圳展开了系列调研活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深化了对发展新经济的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更好地促进新经济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国家发改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对新经济发展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国家发改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国家发改委通过调研,深化了对发展新经济的认识,目的是推动新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