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后答案总汇(完整版)

心理学课后答案总汇(完整版)
心理学课后答案总汇(完整版)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

象包括哪些内容?

“五要素”:学生、教

师、教学内容、教学媒

体、教学环境;“三过

程”学说: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

过程。

4、教育心理学有哪些

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程

序(P16-19)

研究方法:观察法、实

验法、测量法、经验总

结法、教育行动研究

研究程序:①、选择和

⑤、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⑥、撰写研究报告

5、学习教育心理学对

从事教师职业的意义

(P7-8)

①帮助教师了解教学

中的问题②为实际教

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

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和

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

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

7、试述教育心理学研

究反战经历的几个阶

段(P9)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这是西方第一本一教

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

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发展时期(20世纪

20年代到50年代末)

?成熟时期(20世纪

60年代到70年代)

?完善时期(20世纪

80年代后)

第二章

1、心理发展的实质

及主要的特点有

哪些(P21)

?心理发展的实质:心

理发展是一种连续不

断的由简单到复杂、由

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

质变的过程,是有一定

规律可循的。实质上是

个体从出生、成熟、衰

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

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心理变化。(人的

发展包括:身体、心理、

认知和社会发展四种)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④.差异

2、心理发展主要的影

响因素有哪些?如何

看待教育与心理发展

的关系?

答:影响心理发展的主

要因素有:

(1) 遗传因素:是指与

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

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

(2) 环境因素:分为两

大类A、自然环境:是

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

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

然环境。B、人类的社

会环境:即人们所处的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

条件,包括家庭、学校

和社会等方面的各种

影响。

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

论有哪些?简要介绍

每一发展理论主要的

代表人物和观点以及

理论对现代教育教学

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答:心理发展的主要理

论有:

一、自然成熟说:

1、代表人物:格塞

尔(美国)

2、理论观点:支配

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是成熟和学习。

3、意义与作用:教

育者应重视这

种自然的法则,

遵循儿童的身

心发展规律,从

而使教育的作

用得到最大限

度的发挥。

二、皮亚杰的发展理

论:

1、代表人物:皮亚

杰(瑞士)

2、理论观点:心理

发展的本质和原因是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

的适应,适应的两种形

式为同化和顺应。心理

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

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

来达到主体与环境的

平衡。

3、意义与作用:

A 学生认知发展

阶段特征制约

教学的内容和

方法,教学必须

适应学生的认

知发展

B 教学又可以作

为学生认知发

展的一个有效

条件,促进学生

认知水平的提

高。这两方面是

相辅相成的,适

应是基础,促进

是目的。

三、维果斯基的最近

发展区理论

1、代表人物:维果

斯基(前苏联)

2、理论观点:在个

体心理(行为)的

发展过程中,融

合了两类心理

机能:低级的心

理机能和高级

的心理机能,他

提出强调学习

社会文化性的

最近发展区。学

生有两种发展

水平:一是现有

的水平,即由一

定的已经完成

的发展系统所

形成的学生心

理机能的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

的发展水平。这

两处水平之间

的差异,就是最

近发展区。教育

应该走在发展

的前面。

3、意义与作用:最

近发展区的提

出说明了儿童

发展的可能性,

意义在于教育

工作者不只要

看到儿童现有

的发展水平,还

应该看到仍处

于形成中的、正

在发展的水平。

为了发挥教学

的最大作用,学

习要在“学习的

最佳时间”内。

4、儿童理论论对教育

实践的积极启示是什

么?

答:在实践上,心理理

论论倡导“儿童也是一

位理论家”,要求教师

尊重每一位儿童的心

理、想法和信心,在此

基础上开展因材施教

工作。

5.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有什么主要的特点?

(具体书上21页有详

细内容)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

④.差异性

6.如何理解关键期与

敏感期的联系与区

别?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

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

时期,在此期间,个体

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

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

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

没有影响。个体发展过

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①、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属性时,发现了“印刻”现象。——提出了关键期理论。

②、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行为学习时引入了“关键期”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同样存在着关键期。如2岁是口语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关键期、

10-12少年是身心发展关键期。

③、教育意义:依据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抓住关键期,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

就外延来说,敏感期比关键期要大;从内涵来说,关键期比敏感期更具体一些。

敏感期是孩子天赋的学习催化剂。应掌握孩子的敏感期,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完美成长。

7. 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那些差异?

学优生与学差生在人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

在动机差异方面:学优生一般常常是追求上进、不甘落后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有很大的兴趣、失败后倾向于坚持不懈和继续努力;而学差生,一般是不思进取、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他们在失败后更倾向于丧失信心和放弃、回避。在主体性差异方面:学优生和学差生相比,更具有自觉性、坚持性、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在人格适应差异方面:学优生通常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整合性,高独立性,更成熟等特征,很少有人格适应问题。而学差生常出现人格适应不良问题。

创造型与非创造

型学生在人格方面的

差异主要表现为:具有

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

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

特征是:低乐群性、高

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低乐群性能使学

生更专注于某种发明

创造活动本身,认真研

究,从而使问题创造性

地解决;高独立性能使

他们为人处事不为习

俗、传统观念、权威观

点所禁锢,敢于直面问

题本身,从解决问题的

角度去研究和解决问

题,进而取得意想不到

的效果;高自律性能使

他们对自己和事物有

较清晰的认识和较高

的自制力,从而为他们

发明创造赖以进行创

造了条件。

第三章

1. 什么是广义的学

习和狭义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学习是人

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心

理现象,它集中表现为

通过实践或者练习而

获得,由经验而引起的

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

为变化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指在校

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

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有系统地进行地进

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

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

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

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 简述学习的实质

和主要类型。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

成认知结构。学习是一

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

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

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

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

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

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

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学习的主要类型:

(1)加涅按学习结果

分类: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言语信息运动技能

态度

(2)奥苏伯尔按学习

性质分类:

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

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

意义学习机械学

(3)我国心理学家的

学习分类(冯忠良)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

学习智能的学习

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

的学习

(4)安德森按知识的

学习分类:

陈述性知识学习程序

性知识学习

(5)梅耶的学习分类:

语言性学习程序性学

习策略性学习

3. 简述联结主义的

学习理论及启示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

联结理论

(1)学习的实质是刺

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这种联结的形成

是通过多次渐进的尝

试与错误。错误的行为

反应越来越少,正确反

应得到巩固。

(3)比较系统的总结

了学习定律

对教育的启示:

(1)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在改正错误中进行

学习,在教学中,我们

应要求学生尽量运用

学过的知识或经验去

解决问题,而不要让学

生盲目地对待疑难问

题。

(2)努力使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

意的积极效果;

(3)桑代克的练习律,

即机械识记在学习中

并不是毫无功效的,应

加强适当练习;

(4)任何学习都要

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进

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

击。

(5)在教学中,我

们要合理地、科学地运

用奖励和惩罚。

4.简述并评价斯金纳

的学习理论。

答:(1)理论要点:

①对学习本质的理

解:学习是指有机体在

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

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

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

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

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

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

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

为经验。

斯金纳将行为分为两

类:一类是应答性行

为,一类是操作性行

为。操作性行为是有机

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

应,与刺激无关。他认

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

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

作性行为。

②强化理论:人的

一切行为都是操作性

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

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

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斯金纳把强化分成积

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其

目的都在于增加某一

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

率,因而是建立操作性

行为的有效手段。

③程序教学与教学机

器:以课本或教学机器

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程

序的教材,以使学生按

规定的程序自学教材

内容。

(2)评价:

①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教育上的运用开辟

了道路;

②在策略上过于刻板,

注重对教材的分析,破

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和

完整性;

③程序教学着重与灌

输知识,缺乏师生间的

交流和学生间的探讨,

不利于创造性思维能

力的培养。

5.评价班杜拉的观察

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

实践中的启示。

答:(1)理论要点:

①班杜拉认为:学习的

实质:观察模仿学习。人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观察模仿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的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进程;

②关于影响学习的因素方面,提出了“三元交互作用理论”

③在观察学习的类型上,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④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上,将学习划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增强四个阶段;

⑤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的四步骤:分析拟示范的行为;建立行为的功能性价值并选择行为的示范者;发展教学序列;实施引导学习者认知和动作再生过程的教学。

⑥在教学方面,强调教学示范作用在行为观察学习中的重要性。(2)评价:

①揭示了观察学习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人的行为习得的观察学习的途径,强调观察学习中的认知、情感中介作用,特别是自我强化和自我效能感对包括学习在内的人类行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

②他提出的观察示范教学设计过程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③该理论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3)教学时间中的启示:

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资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6.试述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要点及意义。(1)理论要点:

①学习的实质即形成

认知结构。他认为知识

的表征方式可分为:动

作表征、形象表征和符

号表征;②学习过程包

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

的转换和对知识的评

价三个方面。

③发现学习,他认为这

是知识学习的最佳方

式,强调了学生的发现

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

重要性;④在教学中,

提出了结构教学观、发

现法教学模式以及螺

旋式课程改革模式;

(2)评价:

①有利于调动学生积

极性;利于学生发展批

判性、创造性

②歪曲了接受学习的

本质;发现学习浪费时

间,效率低,水平不能

保证,不能成为学生学

习的主要方式。

(3)意义:

①推动了教育心理学

的重大转变:从行为主

义向认知心理学的转

变,从实验室研究向课

堂研究的转变,从学习

研究向教学研究的转

变;

②为教育改革提供了

有力的理论依据;

③有利于对认知结构

的重新反思。

7 试述构建主义的学

习理论,并予以评价

答:构建主义学习理

论:建构主义是认知主

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

主义者更加关注学习

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

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

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

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

性和情景性。个体在进

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

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

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

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

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

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

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

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

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

性质上不是原有图示

的延续。所以,与行为

学派的理论相比,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质

的变化,一种主动建构

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

刺激反应模式的建立。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的评价:

优点:1建构主义学习

理论对当今教育理论

与实践产生广泛的影

2该理论主张学习是通

过信息加工活动建构

对客体的解释

3个体是根据自己的经

验建构知识的,强调学

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

动性、建构性,强调学

习与教学的中心是学

习者(学生)而非指导

者(教师),学生是信

息加工的主体以及知

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4提出了知识结构的网

络模式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

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进行了区分,批评了传

统教学中把初级学习

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

推及到高级学习的失

6提出了随机通达教

学、自上而下教学、抛

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

等富有创见的教学设

计模式

7关于师生关系的关系

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足:

1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

理论过于强调知识的

相对性,否认知识的客

观性;

2过于强调学生学习过

程即个体知识再生产

过程的信息加工活动

的个别性,而否认其本

质上的共同性;

3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知

识的情境性、非结构

性,完全否认知识的逻

辑性与系统性;这显然

又走进另一个极端

第四章

1、试述知识学习的主

要过程。

我国传统教育心理学

将学习知识的心理过

程分为知识的理解、知

识的巩固和知识的运

用三个阶段。

2、简述陈述性知识的

表征及类型?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

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它

包括事实、规则、发生

的事件、个人的态度

等,用于回答“是什么”

“为什么”的问题。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1)、命题表征;2)、命

题网络表征;3)、图示

表征

陈述性知识的类型:

1)、符号表征学习;2)、

概念学习;3)、命题学

4.试举例说明程序性

知识的保持策略?

(一) 复述策略:运用

划线与其他符号注释

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

思考文章的内容。

(二) 精加工策略;口

诀法;谐音法;首写字

母连接法;表象法;意

义法;关键词法

(三) 组织策略在中

国小学低年级识字教

学中,有人按字音归类

识字,有人按偏旁结构

归类识字。在外语词汇

教学中,也利用类似的

归类识字教学法。

5.谈谈影响迁移的主

要因素和促进迁移的

方法?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

素:学习材料的相似

性;原有认知结构;学

习的心向与定势。

(2)促进迁移的有效

教学:①精选教材;②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③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④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

移意识性。

7、什么是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学习的过程

和条件是什么?

答:学习策略是个人调

控自己的认知活动以

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

能力,是学习方法与学

习的调控的有机统一

体,它包括具体的学习

方法或技能与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认知策略学习的过程: (1)、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内部条件:?原有知识背景?学生的动机水平?反省认知水平

外部条件:?若干例子同时出现?指导规则的发现及其运用条件?提供变式练习的机会

?练习的系统化。

8、促进概念学习都有哪些条件?

?提供概念范例。?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图。?消除错误概念。?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9、简述影响原理学习的条件?

原理学习的条件来自于学习者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

?学习者的内部条件。首先,是学习者对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掌握;其次,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也制约其能否掌握原理;再次,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很重要;最后,学习者的动机也是重要的内部条件。?原理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外部条件体现在言语指导中。第五章

1、什么是技能?技能可分为哪几类?

1)技能:经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一定规则

或操作程序的活动方

式。

2)分类与特点:操作

技能:客观性、外显性、

结构展开性

心智技能:观念性、内

潜性、结构简缩性

3、动作技能与智力技

能的关系?

一、智力技能与动作技

能的区别

不同点:

(1)活动对象不同。

动作技能:物质的、具

体的智力技能:具有

隐藏性。

(2)活动结构不同。

动作技能:系列动作连

锁,不能省略智力技

能:借助于内部语言实

现,可以高度省略3)

活动要求不同。动作

技能智力技能:思维

方法。

共同点:

(1)速度:由慢到快

(2)结构:个别到整

体(3)紧张到灵活

相互联系:手脑结合

4、智力技能学习的过

程和条件?

1)辨别学习2)概念学

习3)规则学习

5、智力技能的培养?

1)展开与分解性策略

2)变式练习策略3)反

馈策略4)条件化策略

5)专家化策略

6、动作技能的类型?

1)连续技能与不连续

技能;(1)连续性动作

技能是指以连续、不间

断的方式所完成的一

系列动作,如说话、唱

歌、打字、弹琴等。在

这些技能中,动作的持

续时间较长,动作与动

作间没有明显可以直

接感知到的开始与结

束。

(2)间断性动作技能

是在对特殊的外部刺

激作出反应时,机体作

出特定运动的一种典

型动作。其特点是一个

动作的开始和结束非

常明显,它只包括比较

短的动作序列,其精确

度可以计量。如推铅

球、举重、射箭、足

球中的罚点球等都是

间断性动作枝能。

2)封闭性动作技能和

开放性动作技能(1)

封闭性动作技能是个

体依靠内部的本体的

感受器的反馈信息来

调节的技能,如体操、

游泳等。这类动作技能

是在比较稳定的条件

下进行的,而且一般具

有相当固定的动作模

式。因而要求动作尽可

能准确、稳定。掌握

这种技能主要靠练习,

使动作达到某种理想

的程度。

(2)开放性动作技能

是个体依据环境因素

变化来调节和控制自

己动作的技能。如打

乒乓球、拳击等。这类

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完

成动的主要信息来源

于人体外部,它是以环

境和个体感觉变化的

整体性、统一性为特

征的。开放性动作技能

要求个体一定要对环

境有整体的认识,对临

场情况作出准确而恰

当的判断和预测,并形

成准备应付各种情况

发生的相应的完整信

号体系或动作程序。

3)精细技能和粗大

技能(1)精细技能:

由手指等小肌肉群来

完成动作技能,如打

字、弹琴等。具有细致

精巧的特点(2)粗大

技能:伴随着大肌肉群

收缩和全身性运动的

活动方式,如跑步、打

球等。这类动作技能具

有强有力、幅度大的特

点。这种技能虽然一

般由大肌肉的活动来

实现,但它的活动也常

常伴有小肌肉群的微

妙运动,从而帮助和促

成大肌肉活动的有效

性和精确性。

7、动作技能的学习分

为哪几个阶段?

经历三个阶段:活动的

定向阶段、模仿动作阶

段、动作的熟练阶段三

个阶段

8、动作技能形成的标

志?

四个标志:1)活动结

构的改变;2)活动速

度加快,品质变优;3)

活动调节上视觉控制

减弱,动觉控制增强;

4)意识减弱。

第六章

1.什么是问题解决?认

知心理学关于问题解

决的类型

(1)问题解决是指由

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

定的目标,应用一定认

知操作或技能活动,使

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类型

a.明确限定性问题(界

定良好的问题)b.非明

确限定性问题(界定不

良问题)

2创造性的心理结构是

什么?小学儿童创造

性的发展有什么特

点?

创造心理主要包括创

造意向、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

行为等心理要素。其

中,创造意向是前提,

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创

造性行为是表现,创造

性人格是动力。它们互

相联系,互相制约,形

成一个完整的心理结

构。小学生创造性思

维的发展特点:

(1)思维的独立性不

断提高。(2)思维的批

判性不断提高。(3)思

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

(4)思维的发散性不

断增多。(5)思维的能

动性不断提高。

3.举例说明几种常用

的创造性测验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

种。1、发散思维训练2、

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

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

暴训练

4.创造性人格有什么

特点?

①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和社会责任心;②有健

康的自我意识和独立

性;③有冒险精神和正视问题的勇气;④热爱生活,有广泛的兴趣、好奇心和幽默感;⑤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记性;⑦有相应的知识储备;⑧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⑨重视实践、手脑并用;⑩掌握一定的创造活动的技能和方法。

5.创造性学生有什么特点?老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分为表现特点和发展特点两部分。

表现特点(1)知识和技能。(2)坚持性。(3)反应性。(4)对挑战的反应。(5)敏捷性。(6)口头表达。(7)深刻性。(8)灵活性9)独创性。喜(10)想象力。(11)推理能力。(12)兴趣情绪。发展特点:(1)思维的独立性不断提高。(2)思维的批判性不断提高。(3)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4)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5)思维的能动性不断提高。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1)培养创造性思维氛围。(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3)教会学生联想和善于想象.(4)教会学生发散性思维。(5)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6)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8.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点拨学生,用什么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实践证明,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精心创设情境,从设置的情景中启发他们提出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情景的设置对整堂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形成一定的教学模

型让学生投身于教学

活动之后,靠自己去

“悟”、去“做”、去“经

历”、去“体验”,数学

的知识和方法才在现

实的活动中理解和发

展。三、解决问题与日

常生活结合在教学中

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

的生活情境,如何引导

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教

学中的重中之重。

第七章

1、如何理解品德与

道德的关系?

答:品德:是社会道德

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

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

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

具有四个特点:(1)调

节人的社会行为;(2)

与一定的道德规范或

准则联系;(3)相对的

稳定性,只有经常地表

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

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4)是社会道德在个

体身上的反映。品德与

道德即相互区别又紧

密联系。(1)区别:道

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

一定社会要求人们应

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的

总和。它产生于社会的

生活,并随着社会的发

展而发展。品德是一种

个体心理现象,它的形

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

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

受到个人身心发展特

点和规律的制约,即它

的存在依赖于具有某

种品德的个体的生存。

(2)联系:品德的内

容是社会道德在个人

身上的具体体现,而社

会道德也无法离开个

体的品德而存在。事实

上,社会上众多个体的

品德构成或影响着一

定社会道德面貌或风

气。社会道德舆论或社

会道德风气也影响着

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

展,它往往以一种无形

的社会压力迫使个人

的行为就范。

2、简述品德的心理

结构。

答:品德的心理结构是

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

现象的组成要素及其

相互关系。一般认为由

四种要素组成:(1)道

德认识:(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4)

道德行为

3简要概述品德的形

成过程。

答:品德形成要经历从

外到内的转化过程,它

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

内化过程。这种接受和

内化大致要经历三个

阶段:(1)社会规范的依

从:特点:行为具有

盲目性,被动性,不稳

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

化;主要受控于外在压

力而非内在需要(2)

社会规范的认同:特

点:不受外界压力控

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

觉性、主动性和稳定

性;缺乏深刻的道德体

验,受制于认同榜样愿

望的强烈程度。(3)社

会规范的信奉:特点:

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

性和主动性,以个人内

化的价值观为准则。

4 简述品德发展的主

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

理论:皮亚杰早在20

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

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

统研究。同时,皮亚杰

也是第一位系统考察

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

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

学家。他认为儿童道德

发展有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他律阶段:

儿童对直接的行为后

果进行反应,是服从性

的道德。

①自我中心主义(2~

5岁)社会规则对儿童

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

必须怎样做的观念、认

识。在游戏中也没有合

作,没有规则,只是自

己独立活动。按自己的

想像去执行规则。②权

威阶段(6~8岁)道德

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

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

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

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

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

守的,是不可更改的,

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

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

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

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

观动机。③可逆阶段

(8~10岁)

第二阶段:自律阶段:

有更多的自主性,要求

相互合作、相互尊重。

④公正阶段(11~12

岁)开始认识到规则不

是绝对的、一成不变

的,可以与他人合作,

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

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

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

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

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

场上考虑问题。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

认知发展阶段论

他使用的是两难故事

法,经典的“海因茨偷

药”的故事。他认为个

体的道德认识是由低

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

展,他提出了人类道德

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

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

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

的。他将学生的道德发

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

个阶段:

1 前习俗水平,包括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

定向阶段:衡量是非的

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

认为只要受到惩罚。不

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

定是错的。对成人或准

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

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

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

结果。而不注意动机。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

对主义定向阶段:是一

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

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

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 习俗水平,包括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服从传统要求,附和大众意见,期望得到别人赞许,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3 后习俗水平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权益。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当根据自己所确立的原则活动时,个体就会觉得心情愉快:相反.当行为背离了自己的道德标准时,就会产生内疚感和自我谴责感。(三)班杜拉的品德发展理论班杜拉通过大量实验研究提出了关于认知活动与社会影响促进学习的证据,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1 观察学习;2 榜样和示范;3 强化的作用。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应注重榜样的作用,注重道德行为的培养,注重教育者的言行一致。道德教育应该展示规范的榜样行为,让儿童进行观察学习,并创设一定的环境使儿

童通过强化形成自我

评价和自我调节系统

或能力。

(四)价值澄清理论

哈明和西蒙指出,“价

值澄清法的主要任务

不是认同和传授‘正确

的’价值观,而在于帮

助学生澄清其自身的

价值观。基尔申?鲍姆

也认为:“价值澄清可

被定义为一种方法,即

利用问题和活动来教

评价过程,而且,帮助

人们熟练地把评价过

程应用到他们生活中

价值丰富的领域”。价

值澄清是以两个最基

本的理论假设为前提

的:(1)当代儿童处于

充满互动的价值观的

社会中,这些价值观深

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身

心发展;(2)在当代社

会中,根本就没有一套

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

值观。从这两个假设出

发,他们认为,教师不

能把价值观直接教给

学生,而只能通过学习

评价分析和批评性思

考等方法,来帮助学生

形成适合本人的价值

观体系。价值澄清理论

的基本模式:1 思考;

2 感受;

3 选择;

4 沟

通;5 行动。

6、中学生品德发展具

有动荡性,基本特征主

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

面:

(1)形成道德信念与

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

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

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

握伦理道德,并服从

它,表现为独立、自觉

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

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

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

性,自觉性。(2).自我

意识增强:在品德发展

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

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

努力加以提高。(3)道

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由于不断地实践、练

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

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

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

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

的道德行为习惯。(4)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中

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

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

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

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他

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

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

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

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因此,根据中学生品德

发展的基本特征,要想

做好中学生的德育工

作,需要从品德培养的

思路与方法着手,(1)

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

途径:言语说服、小组

道德讨论(2)道德情

感的培养:移情能力的

培养、羞愧感(3)道

德行为的培养:观察学

习,赏罚控制,抗拒诱惑

(4)综合性的培养方

法:角色扮演,群体约定,

道德自律.

另外,仅仅有了这些理

论是不够的,还要考虑

到实际教学工作,老师

应该首先分析处境不

利的学生类型(如常旷

课、迟到、不守纪律、

甚至常打架闹事的学

生);智力水平低下但

不影响别人,各科成绩

都是倒数的智障生;不

与老师同学沟通,我行

我素的学生等。对于这

些学生,德育工作者要

做到:

第一,要有爱心:要

爱护这类学生,尊重他

们受教育的权力,理解

他们的处境。对他们的

批评教育要“宽严有

度,刚柔并济”。第二,

要有耐心:要善于处

理、对待这类学生,有

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

法,并给予一定的理

解,在处理问题过程

中,切不可操之过急,

一味批评,或一棍子打

死。允许这类学生在转

变过程中的反复,要善

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

步,及时给予表扬、鼓

励。第三,要有恒心:

这类学生的转变不是

通过一、二次谈话,或

做一两次思想工作就

能解决的。经过教育、

批评,他们可能有所醒

悟,但会反复,这需要

我们老师更有恒心,反

反复复地做思想工作,

持之以恒地关注他们,

第四,要细心:认真观

察、分析这些造成他们

处境不利的原因要走

进他们的心里,及时发

现他们的变化和问题

所在,多角度、多层次

地分析,热情地帮助他

们解决问题。

第九章

1.如何理解心里健康

的含义?

答:心理健康:旨在充

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

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

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

状态。它既表现在个体

与环境时的适应行为

上,也蕴含在相对稳定

并处于动态发展和完

善的心里品质之中。

2、心理健康与咨询的

主要模式?

1.指导模式,指导模式

是心理咨询中最早形

成的一种理论模式,其

基本特征是强调对学

生特质的了解,力图充

分发挥咨询者对学生

成长的理性导向功能;

2.治疗模式,治疗模式

是在对心理偏常学生

的咨询、治疗过程中组

不形成的,其基本特征

是从临床心理治疗的

观点出发来看待咨询

过程;3.发展模式,发

展模式是心理咨询发

展史上一个新的转折,

主要关注个体在不同

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

发展任务和应对策略;

4.社会影响模式,社会

影响模式是是当前咨

询过程中最富有影响

的理论模式之一,其基

本特征是从人际交往

和社会因素方面探讨

有效咨询的条件和途

径。

3、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技术有哪些?

1、关注和非语言行为技巧;

2、倾听和询问的技巧;

3、沉默和观察的技巧;

4、深入探讨的技巧;

5、面质和促进自我审视的技巧;

6、行为操纵的技巧。6试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矫治策略。

预防策略:

1青少年自身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2,青少年要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3,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参与。4,政府部门要加强商业网吧管理,严格控制网络色情等不健康文字、图片、音像信息传播、打击非法网站,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矫正方法:1行为矫正法:行2认知疗法:3团体心理辅导:4:药物疗法:第十章

1教学设计由哪些基本问题组成?

答:1、制定教学目标(我要去哪里)2、分析和确定教学策略和方法(我如何去那里)3、实施教学评价(我怎样判断我已经到达了那里)

4. 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由几部分组成,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通常由八部分组成,它们是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记忆,呈示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提供反馈,评定行为和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这些分类对各类学习均有促进作用,可以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一般指导,再根据具体的教授课程的不同,着重采取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教学活动。

5 布鲁纳的螺旋结构与加涅的层级结构对

你组织教学内容有何

启示

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

进展中,应反复地回到

这些基本观念,以这些

基本观念为基础,直至

学生们掌握了这些观

念相适应的完全形式

的体系为止。”为此,

在学科内容的安排上,

应该采取螺旋式排列

法,组织和安排各种教

材,并按照正在成长中

的儿童的思想方法,以

一种不太精确然而较

为直观的教材,尽早向

儿童介绍各门学科的

基本概念。使之在以后

各年级有关学科的教

材中螺旋式地扩展和

加深,直至最后复杂的

现代知识领域。

6 试结合教学过程分

析教师应如何培养自

己把握教学过程的能

(1)要提高教师的教学

组织能力。安排教学活

动有条理,有组织,学

生的学习收获就大。

(2)提高教学认知能

力。要理解教材;根据

教材和教学目标去选

择适当的材料;选择适

合于这些教材的教学

方法。最后要根据班级

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教学方法是否妥当。

(3)要有较高的语言

操作能力。语言表达准

确、条理性强、连贯。

语言要有感染力,讲课

的时候注意适当的表

情和手势。(4)能使用

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媒

体。并恰当运用。(5)

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

点,能引起学习者得注

意力。如提出学习者感

兴趣的问题、电视画面

苗数异常现象等。

第十一章

1 试述教学评价在教

育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

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

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

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

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

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

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

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

标。具体看来,教学评

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方面。1.检验教

学效果。2.诊断教学问

题。3.提供反馈信息。

4.引导教学方向。

5.调

控教学进程。

2,简述科学测评的要

求和步骤。

科学测评的质量指标,

即要求:

1、难度

2、区分度

3、

效度4、性度5、标准

步骤:量化教学评价的

步骤:

1、确定测验目的

2、测

验题的编制3、测验的

实施4、测验的评分5、

测验结果的反馈

质化教学评价的步骤:

1、组织计划阶段

2、

资料收集阶段3、

成果展示阶段

4,定量评价与质化评

价的各自优点是什

么?

量化评价主要指教师

自编测验评价,教师自

编测验评价是依据教

师自行设计与编制的

测验,根据教学需要对

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

检测的一种评价方式。

这类评价的突出优势

是自编测验的制作过

程简易,使用灵活方

便,适用范围广,可以

满足不同学科、不同教

学阶段的不同测试要

求,

质化评价主要指观察

评价和档案评价,日常

观察评价是借助于对

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

观察而对他们的学习

行为及结果进行的评

定。日常观察评价在课

堂内外应用的机会很

多,教师实际上每天都

在对学生进行着观察,

这种观察是在没有受

到如测验或考试那样

的气氛干扰的自然状

态下进行的,因此它往

往可以得到一些其他

任何方式都不能得到

的有价值的真实的资

料。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简便易行,不须事先准

备各种其他记录工具

第十二章

1.教师工作都有哪些

特点?

答案:教师的职业劳

动,一般来说它具有示

范性,复杂性,长期性,

艰苦性和创造性等特

2.新世纪时期教师的

专业修养需具备什么

素质?

答案:职业理想,知识

水平,教育观念,教学

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

为与策略

5.如何在实际教学中

发挥教师威信的影响

力?

答:作为一名教师要善

于正确对待和处理这

些问题。要把树立“学

高为师,身正为范”的

形象作为自己做好本

职工作的前提。第一、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世界观,确立正确价

值取向。第二、随时注

重言传身教。第三、要

有事业心。综上所述,

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

崇高的威望,必须做

到:具有高尚的人格魅

力;要有渊博的知识;

要有高超的教育、教学

艺术。只有这样,教师

的威信才可能与日俱

增,真正做到令学生可

敬、可佩、可亲可赖的

良师益友。

6 教师的专业成长过

程由哪几个阶段组

成?p239—p240

书上共介绍了三种观

波斯纳研究总结了教

师的成长类型:新手教

师、熟练新手教师、胜

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

教师、专家型教师

利思伍德在分析教师

的专业发展时,把他们

的事业发展分为五个

阶段:1)事业开创期2)

事业稳定期3)事业挑战期4)事业停滞期5)准备退休期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新教师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阈限期;工作5-6个月,关心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及领导的重视,而不关注教学上的微观问题;2)过渡期;工作2-3年,关心微观教学问题和被学生、同事接纳;3)成长期;工作4-5年,适应了工作,关心如何上好每一节课,获得各方面的认可。

7 专家型教师与经验型教师有什么区别?p241

(1)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2)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3)具有很强的洞察力

8.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答:心理健康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学习优劣、工作好坏、事业成败和生活幸福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适应环境,立足于这个多变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的必然的要求,也是同学们健康成长,使自己今后取得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根本保证。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个性)关系到他是否能与人正常的接触和相处,是否能承受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是否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是否能正常的生存、愉快的生活的大问题。

1、人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2、心理健康是保持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

3、心理不健康对人会严重影响学习和工作。

4、违法犯罪与不健康心理有很大关系。

5、心理不健康,人际关系也成问题。

6、参与现代社会竞争必须有健康的心理。

7、人生的幸福感决定于心理健康。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 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2)生理学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3)认知功能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4.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识状态,被试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之后,会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和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在催眠的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似的指导下进行的,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 社会认知和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是角色要求被催眠的人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意识功能分离观点认为催眠是将意识的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分开了,或者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控制。

心理学-复习题及复习资料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简答题: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和教学因素有哪些? 答: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和教学过程有哪些? 答: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答:(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二)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三)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答: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3.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7.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8.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制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9.认知风格: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图示: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简述:1.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学概论模拟题及答案

心理学概论模拟题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30题。) 1.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2. 辨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依据。() 3. 个案研究法把个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体为单位。() 4.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5. 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后摄抑制。() 6.只有一定强度的刺激才可引起感受器的反应。() 7.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方式要比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式效率高得多。() 8.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9. 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10.伦理道德、科学真理等可以成为信念的内容,但对美的评价不能。() 11. 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12. 同一心理机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13.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14. 生理上的成熟是依恋必不可少的条件。() 15. 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16. 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受年龄与内容局限。() 17. “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主要方法。() 18. 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 19. 华生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20.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21. 准备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 22. 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而是一种迅速完成的过程。() 23. 父母对子女婚姻干涉的程度,与他们之间的相爱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24. 就被帮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得到他人帮助。() 25. 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26. 群体决策的极端化总使决策具有冒险性。() 27.心理健康的非病状态是指按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看不能认定某人有心理疾病或症状。() 28.心理治疗的对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长。() 29.自我发展的问题更多的可以通过团体为形式的辅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课程来给学生提供帮助。() 30.自杀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出现谣言等失真信息的传播,教师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想有关学生及时公布详细的事实真相,尤其对于中学生。() 二、单选题(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每题1.5分,40题,共60分) 1. 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A.社会心理学B.实验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 3.()是依靠对自己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研究方法。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一、研究课题:考察“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预期可能结果: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速度有差异;或者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率也有差异] 引言:速度—准确性权衡是关系到一切反应时实验信度的基本问题,下面我们将尝试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来展示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之间普遍的权衡关系。在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追求较快的速度时,必然要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同样,当被试力求高的准确性时,也必然要以放慢速度为代价。在具体的实验中,被试究竟会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本实验主要探讨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识别速度与准确率是否存在显着差异。 假设:假设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通过自编的e-prime实验程序对四十名被试进行施测。 三、实验材料: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图片(均选自于标准的实验图片库)、电脑、e-prime程序 四、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 自变量为不同面部表情、区分为(痛苦、微笑、悲哀、快乐)四种。每个小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只对一种表情做出反应。 因变量为反应时、准确率,分别是识别的准确率、以及被试对不同面部表情识别的反应时。

五、实验程序: 被试构成: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在弘德楼随机选取了几个自习室,共选取了40个被试。男女各半,年龄为18-23岁,随机分为四个小组。 研究工具: 在计算机上自编好e-prime实验程序 研究过程 (1)正式实验前被试要先进行几次类似练习,以熟悉按键反应。 (2)被试坐在电脑前,接受相同的指导语。其指导语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你将继续进行此类题目的正式作答,请用心作答”。被试按键确认后即开始正式实验、期间不再中断休息。 (3)使用主试自编计算机视觉搜索程序,每帧呈现一副面部表情图片,每幅图片呈现的间隔时间一致,随机播放图片。每种表情的图片都有10张,每张呈现2次,共呈现20次,所有表情图片共呈现80次。痛苦按“1”键、微笑按“2”键、悲哀按“3”键、快乐按“4”键。其中第1小组只对痛苦做反应、2小组只对微笑做反应、3小组只对悲哀做反应、4小组只对快乐做反应。每出现一幅图要求被试按对应的反应键,计算机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六、数据处理 采用进行统计分析。 以不同面部表情为自变量,反应时和准确率为因变量。 针对两个反应指标均可分别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独立样本的方差分析来进行差异检验。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1、心理与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9、小脑有哪些功能? 答:小脑功能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 与某些高级的认真功能也有关系; 小脑损伤后,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无法做出且会产生口吃,阅读困难等。 。 10、什么叫边缘系统?它在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答: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中部内侧被盖等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支配动物的喂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等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海马损坏,空间信息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就会被损坏;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其中的扣带回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11、试述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答:◆ 初级感觉区:它们(眼睛、耳朵、皮肤表面和内脏)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联合区: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12、关于脑的机制系统说,有心理学家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试问由哪些部分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是? ◆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也叫第一机能系统: 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提供各种活动所需动力(~ o ~)~ 信息处理系统也叫第二机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作用就是接受刺激并进一步加工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也叫第三机能系统 :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映,实现对运动的组织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2)

《设计艺术心理学》 教材版本:柳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练习题集: 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2.距离说 3.实验心理美学 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 5.感性工学 6.有限理性 二、问题与讨论 1.简要论述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工程学的发展阶段及发生转变的原因。 2.目前国内外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现状如何? 练习题集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1)心理美学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哲学家们的思辨。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中国古代老子、庄子提出的“虚静说”、“天人合一说”,以及之后出现的“顿悟说”、“意境说”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发表《美学》一书,标志着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许多重要的美学论断仍是由哲学及所提出来的,他们的美学理论主要是从认识论的高度通过抽象思辨来探讨“美”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等问题; (2)心理美学受到科学心理学影响而倾向实证研究之后,成为了现代科学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相比,较重视探索情绪、情感及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3)实验心理美学,早期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将心理实验引入到心理美学研究中,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从他开始,心理美学进入实验心理美学的

阶段; (4)20世纪初与实验心理美学同时兴起的重要理论还有“移情说”和“距离说”,也是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美感和审美体验; (5)20世纪现代心理美学蓬勃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美学影响最大,该学派重视无意识,强调无意识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作用; (6)其后,心理美学主要沿着科学心理美学和实验心理美学的路线前进,并且将新尽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融入其中; (7)此外,与西方的心理美学流派相比较,俄国心理美学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并且对我国影响较大,如“社会历史文化美学”。P20-25 2.距离说:认为审美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所谓的“距离产生美”,要摆脱功利的、实用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精神状态来关照对象,才能产生美感;距离过远或过近都无法引起美感。P22 3.实验心理美学: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P22 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 师格雷夫斯,1951年出版了《为人民设计》(并开始有意识地将人机工程学理论运用到工业设计中。书中介绍了设计流程、材料、制造、分销以及科学中的艺术等。对于他而言,设计师不仅是将美学原则运用于产品的表面,“诚实的设计工作应从内至外,而非从外至内"。书中的第2章主要介绍了人体测量和人机工程学研究,提出人与人的体形和尺度存在差异;在第4章(测试的重要性)中他提出一种可用性测试以了解设计的产品表现如何。格雷夫斯的测试不同于一般人机工程师的测试,虽然组织严格,但没有严格的测试流程,他只是想看看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设计,如何理解其工作模式;或者设计的哪些方面难以理解以便修正。他认为过于正式的测试使人感觉紧张而不可能得到与真实场景类似的结果,而通过询问(焦点小组)可能会获得被误导的答案,因为被试可能会说出你希望的答案,因此测试应使被试尽可能自然,因此他认为观察法,特别是使用情境下的观察非常重要。使被试尽可能自然,因此他认为观察法,特别是使用情境下的观察非常重要。 举例:(他还在书中列举了如何设计测试环境,比如他模拟了一一个客机内部舱位,让“乘客”呆10多个小时(这个时间是那时一个远洋飞机通常航行的时间)以检验人在这一空间中的活 动。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中,他利用实例介绍如何在设计中运用人机工程学提高产品使用性,例如针对老年人设计电话时应该考虑到他们难以阅读细小的数字;或者设计飞机场座椅时,应适应不同人身形的需要。除了可用性以外,他还提出设计师应考虑时尚对于设计的影响,一个最有趣的观点就是所谓的“残余造型,即设计师应将“旧”与“新”混合起来,所谓的“新”应是“新的和改进的"。) 虽然格雷夫斯没有在书中明确提出所谓的“设计心理学”,可是书中的许多内容都紧密

(完整版)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体育教育教学 2.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 3.体育锻炼 4.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 5.身体心理 6.20世纪50年代前和20世纪50年代后 7.“社会促进” 8.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9.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动心理学家 10.1965 11.体育心理学 12.1980 13.临床运动心理学和教育运动心理学 14.正常行为和超常行为 15.异常行为 二、单选题 1.C. 2.A. 3.C. 4.D. 5.A. 6.A. 7.D. 8.C. 9.B. 10.B. 11.A. 三、多选题 1. A.B.C.D 2. A.B.D 3.B.D 4.A.C.D 5.A.B.C 6.A.C 7. ABCD 8.B.C.D 9.C.D 10.A.D 11.A.B.C.D 12.A.B.C.D 13.B.C 14.B.C.D 四、匹配题 1.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几个研究领域与所需解决的主要相关问题连在一起。 发展运动心理学 个性运动心理学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教育运动心理学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记忆过程

临床运动心理学随年龄和运动技能变化而发生的心理变化 认知运动心理学锻炼中心理问题 运动损伤心理学运动员的风格和思想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锻炼心理学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 体育社会心理学运动员思考的内容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运动心理生理学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2.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年份与体育心理学发展史发生的重大事件连在一起。 1898年Griffith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1967年高级应用运动心理学学会成立 1987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25年Tripkett进行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 1969年北美运动和身体活动联合会出来 1985年加拿大心理技能学习和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65年美国心理学会第47分会(锻炼和运动心理学)成立 五、判断题 1.√2.×3.√4.√5.√6.×7.× 8.×9.√10.×11.√12.√13.×14.√ 六、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 被试 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其中选出被试45名。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 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 (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者要探讨灯光强度与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试设计一个2×2实验研究范式。(要求说明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被试如何分组,实验结果如何整理等) 参考答案: 实验设计:采用2×2多因素实验设计。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两个:灯光强度:分为强、弱两个水平,灯光的颜色:可分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灯光。这样,共有四种实验处理:红色的强光、红色的弱光、绿色的强光、绿色的弱光。 因变量: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控制变量:所有被试的练习次数、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以及其他个别差异应保持相等。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按照_____________ 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记忆过程理解为大脑对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__________ ,它有两种表现:其中积极而能够实现 的我们叫理想;消极而不能实现的我们叫空想。 4 ?解决问题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称为________________ 。 5?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客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 的_______________ 。 6.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变化主要表现在为面部表情、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 7.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典型稳定的__________ 特征。 8?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认为,瘦长型的人内向而孤僻,不善交际,神经过敏,他们具有分裂气质,易患的精神病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o 9?性格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 ___________ 、意志特征和____________ o 10. 为了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称为,其高度发展就是天才。

11?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12?你对骑自行车的记忆是________ ___ 记忆。 13 .表象是从___________ 过渡至y _________ 的中间环节。 14 ?认知心理学界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三种状态,即_________________ 、中介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1 5 .人的原始情绪(基本情绪)有快乐、 ________ 、愤怒和 ______ o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主编李小融 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名词术语 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 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蒙台梭利:玛丽亚·蒙台梭利(187-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以所从事的医学 心理学背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并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3、直接教学方案:1960S,贝雷特和英格曼依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原则,创建了贝- 英学前教育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直接教学模式。 4、观察法: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 了解。 5、调查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她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 而是通过其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6、实验法:学前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假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 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7、个案法:临床个案法是对教与学的个案做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问答 1、谈谈学前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答: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 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 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你是如何理解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 答: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40、50年代,该时期学前教育心理学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贝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各种学前教育方案层出不穷。(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前教育心理学由一个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请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前教育过程和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理解; 2)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是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学前教育教育教学与活动经验; 4)为学前教育教学与活动改革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4、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1)研究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2)科学指导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实践; 3)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理论。 5、学前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访谈、测查),实验法,临床个案法,其他研究法

【1】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学概论

【1】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学概论 【单项选择题】 1.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W?詹姆斯 B. H?艾宾浩斯 C. W?冯特 D. S?弗洛伊德【答案】C 2. “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查明S和R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 A. 机能主义心理学 B. 构造主义心理学 C. 人本主义心理学 D. 行为主义心理学【答案】D 3. 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是 A. 机能主义心理学 B. 格式塔心理学 C. 行为主义心理学 D. 精神分析学说【答案】C 4. 猴子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说明它们的心理发展到的阶段是 A. 知觉 B. 思维萌芽 C. 思维 D. 意识【答案】B 5. 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动物的 A. 感受器 B. 神经系统 C. 反射弧 D. 神经细胞【答案】B 6. 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是 A. 小脑 B. 脑干网状结构 C. 丘脑 D. 下丘脑【答案】B 7. 调节内脏系统活动的皮层下中枢位于 A. 下丘脑 B. 脑干 C. 上丘脑 D. 小脑【答案】A 8. 躯体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 额叶 B. 颞叶 C. 枕叶 D. 顶叶【答案】D 9. 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 额叶 B. 颞叶 C. 枕叶 D. 顶叶【答案】B 10. 脑的最古老部位是 A. 小脑 B. 间脑 C. 大脑 D. 脑干【答案】D 11. 在下列感觉中,未经丘脑中转抵达大脑皮质进行信息处理的是

A. 视觉 B. 听觉 C. 嗅觉 D. 味觉【答案】C 12. 支配内脏器官的是 A. 植物神经系统 B. 运动神经系统 C. 中间神经系统 D. 感觉神经系统【答案】A 13. 感觉适应指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 A. 降低 B. 提高 C. 不变 D. 发生变化【答案】D 14. 音色主要由声音[声波]的()决定的。 A. 频率 B. 波形 C. 强度 D. 音调【答案】B 15. 白纸在橙色灯照条件下,看起来依然是白色的,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A. 选择性 B. 恒常性 C. 理解性 D. 整体性【答案】B 16. 红色让人感到温暖,这是一种 A. 感觉适应 B. 感觉对比 C. 感觉后像 D. 联觉【答案】D 17. 人类听觉的适宜刺激的声波是频率 A. 200~20000赫兹 B. 1000~4000赫兹 C. 16~20000赫兹 D. 1000~5000赫兹【答案】C 18. 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称为知觉的 A. 恒常性 B. 整体性 C. 选择性 D. 理解性【答案】B 19. 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了蓝绿色的灯影,这是 A. 正后像 B. 互补现象 C. 负后像 D. 彩色对比【答案】C 20. 人脑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 A. 运动知觉 B. 时间知觉 C. 似动知觉 D. 方位知觉【答案】B 21. 位于中央窝上的视神经细胞主要是 A. 双极细胞 B. 边缘细胞 C. 杆体细胞 D. 锥体细胞【答案】D 22. 人们在知觉外部事物的时候,会把一部分物体当做对象, 其他部分当做背景,这表明知觉具有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概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张旭东版)

心理学综合复习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蓝色字体部分是同学们问得较多的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一 一、填空题 1.心理现象 2.心理现象 3.指向;集中 4.形象记忆;情绪记忆 5.客观事物;需要 6.客观规律 7.内心冲突 8.扩散;集中;相互诱导 9.气质/性格 10.道德感 11.全体学生 12.学生观 二、名词解释 1.创造能力:是指人们根据预定的目的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思想和产品的能力。(P171) 2.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P89) 3.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P100) 4.道德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P118) 5.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网上) 6.发散思维: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P99) 7.反射:是指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之下,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回答及反应。(P22) 8.非智力因素:第一层次—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由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组成(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第二层次—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由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组成(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第三层次—具体的非智力

因素,由十二种具体的心理因素组成(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顽强性、自制性、独立性)。(P143) 9.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P47) 10.感觉适应:由于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的变化。(P53) 三、单项选择题1—5 DBB C B 6—10 ADABB 四、多项选择题1.ABD 2.CD 3.BCD 4.ABCD 5.ABCD 五、简答题1.画简图说明遗忘的规律. 答: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遗忘的进程 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 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P73) 2.简述采取决定阶段的主要环节。 答:采取决定阶段即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规定行动的方 向和轨道,是在脑中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酝酿和抉择的过程。它包 括以下几个环节:(1)动机的斗争。动机斗争是对相互对立、彼 此冲突的动机作出评价和选择的过程。(2)目的的确立。行动目 的是顽强不屈的意志行动的前提,行动的目的越明确,行动的意 志就越坚决。(3)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方法指导行动,保证目的得以顺利实现。(4)计划的制定。计划 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5)决策的作出, 决策就是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 标。(P133) 3.简述创造想象产生和发展依赖的条件。 答:(1)社会要求和个人的创造愿望。在实践活动中,现实生活不断向人们提出创造新事物的要求,当这种要求与个人的创造愿望相结合时,就产生了创造新事物的具体动因,并在其推动下实施创造想象的活动。 (2)知识经验和表象储备。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的积累和储备,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若没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有关的新事物是创造不出来的。 (3)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失去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地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 (4)积极地思维活动。创造思维是与创造想象密切联系着的,它是各种创造活动的前提。 (5)灵感的作用。灵感也叫“顿悟”,是在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极度敏锐的情况下,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解的心理过程。(P90) 4.简述发散思维及其特点。 答: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它的特点:(1)流畅性,指思维的量,对刺激迅速而通顺的反应,即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发散项目越多,反应越迅速,流畅性越好。(2)变通性,指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即发散醒目的范围和维度。发散范围越广,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大。也就是思维活动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而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寻常的新方案。(3)独特性,指发散思维的新奇成分,对刺激不同寻常的反应,即发散项目不为一般人所有。发散的项目越是新奇,与众不同,独特性就越强。发散思维往往产生某些新异、奇特的思维或间接,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的功能是求异与创新。(P99) 5.简述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答: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在课堂或活动中有意传播的东西,而且也会使他们在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等。教师的感染力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要求较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教师情绪的感染,是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会引起他们的模仿或重复进行这类行为或活动。教师利用表扬或批评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对行为起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 (2)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情绪学习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情绪评价的学习。 (3)能使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的处理。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善于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必要的冲突与挫折,而且还要以自己的自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 5 分,共20 分) 1. 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 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 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 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