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知识点

经济学知识点
经济学知识点

西方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学产生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及由此所引起的选择的需要。

经济学被罗宾斯评述为研究稀缺性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使用中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二微观经济学(资源分配)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和分配理论。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这都涉及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如何运行的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中心是价格理论。

三宏观经济学(政府行为)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种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是把国民收入与就业人数联系起来作为中心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其中心是居民收入决定理论。

宏观经济学中政策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表明如何能够运用中央政府的财政工具来稳定经济。

四实证经济学(西方一种研究方法)

实证经济学是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考虑建立经济事物之间关系的规律,并在这些规律的作用之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

实证经济学特点:一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二它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它的结论是否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检验。

五规范经济学

规范经济学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行为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作为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特点:一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二它所研究的内容没有客观性,所得出结论无法通过经验事实进行检验。

(PS价值判断:不是商品价值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的社会价值,即某

一事物是好还是坏的问题,所谓的价值判断要判断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即

对社会有无价值。)

研究方法: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指导决策,但决策要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

实证经济学是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经济学。

六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定义: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规定出的明确的含义。

变量:是一些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经济分析中所常用的变量可以分为内生变量:有经济力量所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由非经济因素(政治,自然因素)决定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

流量:一定时期的发生的变量相对变动的数值

假设:理论所适用的条件。

假说:对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未经证明的理论。

预测: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

七需求的基本理论

需求:是指居民户(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需求=欲望+能力

需求曲线:(适用于一般商品,一些特殊商品除外)

横轴Q代表需求量纵轴P代表价格。

影响需求的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之外还有这样一些因素: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时尚的变动,消费者对未来的看法等。

假设价格不变,曲线的改变便于其他因素有关。(上图)

八供给的基本理论

供给:指厂商(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且能够出

卖的商品量。

供给条件:一有出售愿望,二有供应能力缺一不可

供给曲线(适用于一般商品)

(价格因素)(其他因素)

影响因素除了价格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则,供给变动曲线:

九均衡价格的决定

均衡:指经济学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

均衡价格理论是根据需求与供给变动来说明价格的决定。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这时的需求量与供给量也一致,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价格是通过市供求关系的自动调节而形成。由于供求的相互作用,一旦市场价格背离均衡价格,则有自动恢复均衡的趋势。

需求定理:反映商品本身价格和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正常商品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曲线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的变动关系,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相反,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这就是需求定理.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的波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供求定理:

供给增加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供给减少使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十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分别说明需求量的变动与价格、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价格弹性最重要。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衡量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商品不同,需求弹性不同:

需求完全无弹性: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

求量都不会变动。

单位需求弹性:需求量的变动的幅度与价

格变动的幅度相等。

需求完全有弹性:当价格为既定时,需求

量是无限的。

需求缺乏弹性: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

格变动的幅度。

需求富有弹性: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

格变动的幅度。

十一欲望与效用

欲望:指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效用:指个人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

边际效用理论:

总效用:指从消费一定量的某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

度。

边际效用:指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

度。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物的边际效用随其数量的增加而

减少,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一切物品。

十二生产函数

生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

生产就是把投入变为产出的过程。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分为:劳动、资本、土地(自然资源)与企业家才能

Q代表总产量,L代表劳动,N代表土地或自然资源,E代表企业家才能函数:Q=f(L,K,N,E)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生产要素合理投入: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如果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则仅增加某一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收益,迟早会出现递减的现象。

总产量(TP):指生产要素既定的情况下所成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AP):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边际产量(MP):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总产量,即所增加的最后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量。

生产过程中应该分析上图中三阶段。

十三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所有生产要素同时变动,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时所引起的产量变动情况。以技术水平基本不变为前提,与边际收益规律递减的差别在于不是考察一种生产要素变动对产量的影响,而是考察所有生产要素变动对产量的影响。

三阶段:一、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规模收益递增阶段。

二、收益增加的幅度与规模扩大的幅度相等,这是规模收益增加

到规模收益递减的短暂的过渡阶段

三、收益增加的幅度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甚至收益绝对减少,

这是规模收益衰减阶段。

十四利润最大化原则

在生产函数的曲线图中,我们知道,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资本不变,劳动量的投入在平均产量最大总产量最大的第二阶段时最合适。

如果用P代表利润,X代表产量,R代表收益,C代表成本,则利润为:

P=R(X)-C(X)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十五等产量线

等产量线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生产出来。

等产量线特点:一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是负数。

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等产

量线代表同样的产量,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

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四 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十六 机会成本

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就是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运用机会成本的条件,第一 资源本身要有多种用途

第二 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而不受限制

第三 资源要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第五章 厂商均衡理论

市场结构的四种基本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

均衡价格理论解决了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说明了市场机制如何调节经济,但不完全适用。

完全竞争的条件:

(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第一 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与消费者,他们任何一个人的销售量或购买量都仅占市场上很小的;比例,所以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通过自己个人的买卖行为来影响市场的价格,即每个人都是既定的价格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

第二 不存在产品差别

第三 各种生产资源都可以完全自由流动而不受限制

第四 市场信息是畅通的,厂商与居民户都可以获得完备的信息

十七 边际生产力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追加1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是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十八 基尼系数

洛伦斯曲线是用来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线。

洛伦斯曲线与OY 越接近,收入分

配越平等,与OMY 线越接近,收入

分配越不平等。

根据洛伦斯曲线可以计算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这一指标称为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A/(A+B)

Y O

M

当A=0时,基尼系数等于0,这时收入绝对平均。

当B=0时,基尼系数等于1,这时收入绝对不平均。

实际中基尼系数总是大于0,小于1。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国际通用,基尼系数应在0.3-0.4之间,小于0.3有损效率,大于0.4有损工正。0.4为临界点。

十九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在一国领土内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既包括本国人生产的,也包括外国人生产的。

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国国民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既包括在国内生产的也包括在国外生产的。

国内生产总值(GDP)只包括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总值,不包括以前的生产而在这一年内销售的产品与劳务的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最终产品的总值,不包括中间产品,即作为半成品、原料再投入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

二十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

除了GDP还有四个重要的总量概念

国内生产净值(NDP):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等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以后的产值。

国民收入(NI):一个国家一年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等于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收入( PDI):一个国家一年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它可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

之间的关系:

从国内生产总值中减去折旧就可以得出国内生产净值。

从国内生产总值中减去间接税就是国民收入。

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减去企业所得税,加上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加上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就是个人收入。

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缴纳的税收就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二十一物价指数

物价指数是衡量物价总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表明不同年份物价的变动情况,也是我们表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它用一篮子固定产品与劳务不同年份的价格变动来表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

消费物价指数(CPI):是表示消费品物价变动的指标,它所选的一篮子产品包括消费品和劳务,价格是零售价格。

生产物价指标(PPI):是表示生产资料物价变动的指标,它所选的一篮子产品是生产资料,价格是批发价格。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是表示所有产品与劳务物价变动的指数,也是某一年名义GDP与真实GDP之比。

二十二总需求

总需求是整个社会对各种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之和,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用AD代表总需求, 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代表出口,则有:

AD=C + I + G + X

二十三总供给

总供给是整个社会提供的产品与劳务。

长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是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平的一条曲线。

在长期中,总供给取决于一个经济是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是由资源与技术状态决定的,与物价水平无关。这种长期总供给也就是潜在GDP,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能达到的GDP。

短期总供给曲线是表示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关系的一条曲线。(上右图

二十四总需求对国民收入均衡的影响

总需求与总供给决定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当然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动也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变动。

总需求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物价水平增加。

总需求减少,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物价水平下降。

乘数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二十五总供给增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总供给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物价水平下降。

总供给减少,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物价水平上升。

二十六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者:指一定年龄范围内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又正在寻找工作,但仍没有工作的人。

失业种类:自然失业,周期性失业

自然失业:指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引起的失业。在任何经济中都存在

自然失业有三类:

1 摩擦性失业:由于劳动力正常流动所引起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市场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不一致。

3 制度性失业:由于现有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所引起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需求不足失业):由于总需求不足,国内生产总值未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即为达到潜在GDP而引起的失业。

二十七货币的基本知识

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它的职能包括作为交换媒介的交易职能,作为价格单位的货币,作为特有财富形式之一的贮藏手段,以及作为延期支付的支付工具。

货币分为狭义的货币和广义的货币:M1代表狭义的货币,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M2代表广义的货币,指M1再加上定期存款等其他存款。货币量一般指M2广义货币。

二十八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注意:一这里指物价总水平而不是个别商品的物价。

二这种物价总水平的上升要持续一段时间。短暂上升不算。

原因: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尤其是大于长期总供给,即大于潜在GDP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二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

由于成本增加,在价格既定前,总供给减少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三货币发行过多引起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没什么不利影响,可以是经济更平稳、更协调。一般所说的物价稳定也并不是指通货膨胀率为零,而是指通货膨胀率温和。

恶性的通货膨胀会使一国金融体系崩溃、经济崩溃,甚至引起政治动荡。

加速的通货膨胀由于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而无法预测,所以对经济有不利影响。

二十九菲利普曲线

菲利普曲线是西方经济学家是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交替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值代表失业率,纵轴G值代表

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

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

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通货膨胀是由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把货币工资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联系了起来。

第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着交替的关系,它们是可能并存的,这是对凯恩斯观点的否定。

第三,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u)时通货膨胀率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通货膨胀为0时的失业率。

第四,由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因此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十经济周期理论概况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四阶段:繁荣经济活动的扩张或向上的阶段

衰退由繁荣转为萧条的过渡阶段

萧条经济活动的收缩的或向下的阶段

复苏由萧条转为繁荣的过渡阶段

经济周期的分类:

中周期: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危机或恐慌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经济社会不断面临的三个连续阶段中的一个,这三个阶段是繁荣,危机和清算。这三个阶段反复出现形成周期现象,这一周期平均是9-10年。这就是中周期。

短周期:基钦提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大周期和小周期两种,小周期平均长度约为40个月,大周期是小周期的总和,一个大周期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因此,经济周期是一种平均长度为40个月的周期,这就是短周期。

长周期: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认为有一种较长的循环,其平均长度为50年左右。

熊彼得把三个周期综合,认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六个中周期,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其中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约为48-60年。他以“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从18世纪80年代代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从1842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周期,从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

库兹涅茨研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初叶到20世纪初期60种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和35种工农业主要产品价格变动的时间序列资料,剔除了其间短周期与中周期的变动,着重分析了有关序列的长期消长过程,提出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存在着长度从15年到25年不等,而平均长度为20年的长波的论点,并指出这些国家的产量增长呈现着渐减的趋势。这也是一种长周期。

三十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概况

经济增长:最简单的定义是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考虑人口增长和价格变动时,则经济增长标准应该是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

1 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型: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储蓄——投资分析,它要说明的是短周期内国民收入与就业量的决定。这种分析成为凯恩斯主义研究者研究长期经济增长问题从出发点。其中有英国哈罗德与美国多马提出的哈德罗-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新剑桥增长模型。这些都是要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实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与途径。

2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数量和结构问题的研究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提供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是结果,技术是实现这一结果的必要条件,而制度和意识的调整是技术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现金的技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可能,而使得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则是社会制度和结构的调整。

库兹涅茨总结了经济增长的六个特征: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第二,生产率本身增长的程度也是高的,第三,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的,第四,社会结构与意思形态的迅速改变,第五,增长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扩大,第六,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

3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研究经济发展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指科学技术长期停滞、生产力发展缓慢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由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的过渡阶段,即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起飞阶段(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时期)、向成熟推进阶段(大致是从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当前资本主义社会)。

4 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肯德里克和丹尼森在库兹涅茨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实际统计资料出发进行了经济增长率的相互比较。丹尼森还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数量分析和国别比较,以便找到更快的经济增长的途径。

5 零经济增长理论

零经济增长理论关于增长的悲观论点是错误的,但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因此占据重要的地位。

6 新增长理论

强调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技术进步体现在资本设备的技术含量提高、效率提高,以及人的素质提高等方庙。

综上所述:

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经济如何才能实现稳定的增长,有哪些因素影响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应不应该增长等问题。

三十二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通过总量调控达到一定目的。

目标:一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

1、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减缓经济波动);

2、充分就业

3、物价水平稳定;

4、国际收支平衡。

济增长会增加社会福利,但并不是增长率越高越好。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受到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增长,尤其是对于经济已相当发达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要付出代价,如造成环境污染,引起各种社会问题等。因此,经济增长就是实现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符的适度增长率。

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充分就业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二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

工具: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

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国际经济政策。

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它的基本政策有实现充分就业政策和保证物价稳定政策两个方面。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措施,刺激总需求增长,克服经济萧条,实现充分就业;在有效需求过度增长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政策措施,抑制总需求,以克服因需求过度扩张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决策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机制体现了民主的机制。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由不同的机构决定,可以互相配合并制约。财政政策由政府决定,具体做法是先由总统代表政府提出方案,并由议会审查、批准,议会批准后由总统签字实施。货币政策则有中央银行独立决定。

三十三西方经济学流派

一、西方主要经济学流派

1、重商主义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基本观点:货币与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2、重农主义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3、古典学派:古典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始于十八世纪Adam smith的《国富论》,而终于1936年J.M.Keynes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之前。主要思想:1) 古典二分法,货币中性。货币数量只会影响物价,不会影响实际的产出。2) 价格机能会充分调整,使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供需平衡,因此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即存在垂直的供给曲线)3) 总需求隐含在货币数量学说中,AD曲线是一条双曲线。4) 政策含义:对于短期的景气循环,政府最好不要干涉市场。

4、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经济学占统治地位的边际主义学派。主要思想:1) 以生产成本分析为中心的供给理论和以效用分析为中心的需求理论相结合。2) 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均衡。3) 边际分析,局部均衡分析。4) 政策含义: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动调节的机能,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5、凯恩斯学派:1930年代全世界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出现了极高的失业率,使古典学派的理论架构破灭。凯恩斯就在这种环境中孕育出革命性的理论,他的理论主导以后的经济学界达30年之久,其影响力至今没有消失。主要思想:1) 大萧条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2)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货币流动偏好3) 短期内,价格不易变动,价格具有刚性。

6、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派)和后凯恩斯学派——两个剑桥之争新古典综合派试图在凯恩斯的总量经济范畴基础上,用新古典的个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去构造一个所谓和谐统一的新经济学殿堂。基本理论体系:1) 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加上工资刚性假设条件的总供给曲线;2) 是从IS—LM模型到处的需求曲线;3) 是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求曲线的结合。政策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7、后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坚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使两种理论进一步分裂。该学派在理论上基本特点为:1) 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2) 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3) 强调收入分配理论4) 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5) 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6) 重视规范分析的方法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是依据其收入分配理论提出的。他们主张:1) 改进先行税收制度,实现收入均等化。2) 通过政府的福利措施,缓解“富裕中的贫困”的现象。3) 对投资进行全面的社会管制,克服经济盲目增长,把经济社会纳入凯恩斯所设想的“长期充分就业长”的轨道。

8、货币学派货币主义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相标榜,向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他在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作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9、奥地利学派认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缩影。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绎、推理就足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

10、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

11、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是在凯恩斯经济学危机中兴起的西方重要经济学流派之一。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 预期的形成本身成为经济分析的对象2) 把经济活动当事者所可能采取的对策作为研究的对象3) 坚持新古典的信条等等。

二、凯恩斯经济学派:

1、凯恩斯的时代背景

凯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到私人垄断过渡的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开始从殖民帝国、世界工厂的峰顶一步步衰退了下来。从1920年开始,英国经济就陷入了停滞状态,煤炭、棉纺织品、造船工业等重要部门因国内市场狭窄和出口不顺利而无法恢复元气。英国经济在二十年代初期的不景气由于统治者的错误决策而更加加深。庞大的失业大军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降低失业率便成为英国朝野共同关心的问题。

2、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就业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

(1)、充分就业的含义

凯恩斯承认有三种失业。所谓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性或暂时的失调而偶然出现的失业。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客观上有工作岗位,但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愿去就业所造成的失业。所谓非自愿失业,是指由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足,以致不足以使生产吸收愿意工作的人去工作而造成的失业,因此,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

(2)、有效需求原理

这是凯恩斯用以分析失业原因的理论。在凯思斯看来,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通常都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的原因则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呢?凯恩斯认为,这是由于存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决定的。第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第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第三,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另外,凯恩斯的其他主要经济理论:经济危机理论、投资乘数理论、利息理论和工资理论、物价理论。

政策主张:

针对30年代资本主义严重经济危机和大批工人失业的局面,凯恩斯政策主张的主要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克服经济危机。

凯恩斯认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财政政策,二是运用货币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经济衰退时,应扩大政府开支和实行减税。他特别强调政府举债支出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要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影响利息率的变动来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

(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1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模型设定,估计参数,模型检验,模型应用 2.计量经济模型检验方式:①经济意义:模型与经济理论是否相符②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值是否抽样的偶然结果③计量经济学:是否复合基本假定④预测:模型结果与实际杜比 3.计量经济学中应用的数据类型:①时间序列数据(同空不同时)②截面数据(同时不同空)③混合数据(面板数据)④虚拟变量数据(学历,季节,气候,性别) 第二章:1.相关关系的类型:①变量数量:简单相关/多重相关(复相关)②表现形式:线性相关(散布图接近一条直线)/非线性相关(散布图接近一条直线)③变化的方向:正相关(变量同方向变化,同增同减)/负相关(变量反方向变化,一增一减不相关) 2.引入随机扰动项的原因:①未知影响因素的代表(理论的模糊性)②无法取得数据的已知影响因素的代表(数据欠缺)③众多细小影响因素综合代表(非系统性影响)④模型可能存在设定误差(变量,函数形式设定)⑤模型中变量可能存在观测误差(变量数据不符合实际)⑥变量可能有内在随机性(人类经济行为的内在随机性) 3.OLS回归线数学性质:①剩余项的均值为零②OLS回归线通过样本均值③估计值的均值等于实际观测值的均值④被解释变量估计值与剩余项不相关⑤解释变量与剩余项不相关 4.OLS估计量”尽可能接近”原则: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5.OLS估计式的统计性质/优秀品质:线性特征,无偏性特征,最小方差性特征 第三章:1.偏回归系数:控制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条件下,第j个解释变量的单位变动对被解释变量平均值的影响,即对Y平均值直接或净的影响 2.多元线性回归中的基本假定:①零均值②同方差③无自相关④随机扰动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⑤无多重共线性⑥正态性…一元中有12346 3. OLS回归线数学性质:同第二章3 4. OLS估计式的统计性质:线性特征,无偏性特征,最小方差性特征 5.为什么用修正可决系数不用可决系数?可决系数只涉及变差没有考虑自由度,如果用自由度去校正所计算的变差,可纠正解释变量个数不同引起的对比困难 第四章:1.多重共线性背景:①经济变量之间具有共同变化趋势②模型中包含滞后变量③利用截面数据建立模型可出现..④样本数据自身原因 2.后果:A完全①参数估计值不确定②csgj值方差无限大B不完全①csgj量方差随贡献程度的增加而增加②对cs区间估计时,置信区间区域变大③假设检验用以出现错误判断④可造成可决系数较高,但对各cs估计的回归系数符号相反,得出错误结论 3.检验:A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法:COR 解释变量.大于0.8,就严重B方差膨胀因子法:因子越大越严重;≥10,严重C直观判断法:增加或剔除一个解释变量x,估计值y发生较大变化,则存在;定性分析,重要x标准误差较大并没通过显著性检验时,则存在;x回归系数所带正负号与定性分析结果违背,则存在;x相关矩阵中,x之间相关系数较大,则存在D逐步回归检验法:将变量逐个引入模型,每引入一个x,都进行F检验,t检验,当原来引入的x由于后面引入的x不显著是,将其剔除.以确保每次引入新的解释变量之前方程种植包含显著变量. 4.补救措施:①剔除变量法②增大样本容量③变换模型形式:自相关④利用非样本先验信息⑤截面数据与时序数据并用:异方差⑥变量变换 第五章:1.异方差产生原因:①模型中省略了某些重要的解释变量②模型设定误差③数据测量误差④截面数据中总体各单位的差异 2.后果:A参数估计统计特性:参数估计的无偏性仍然成立;参数估计方差不再是最小B参数显著性检验:t统计量进行参数检验失去意义C预测影响:将无效 3检验:A图示①相关图形分析data x y,看散点图,quick→graph→x,y→OK→scatter diagram→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

《经济学常识》 考点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劳动二重性理论★★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②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③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④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抽象劳动 2、劳动二重性意义这一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 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商品、货币理论 (1).商品理论 ①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劳动产品。 ②两个基本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和 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 ③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 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④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 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⑤(两种劳动:劳动可以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无需经过专门训练与学习,每个人都能从事的劳动成为简单劳动;必须经过专门训练与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才能从事的劳动成为复杂劳动。)在同样的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两种劳动的启示: ①对个人而言要提高职业技能,可增加收入; ②对国家而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 展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智造)转变。 ③对企业而言: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

宏观经济学重点 1、萨伊法则:是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相等。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2、 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的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表现:①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③政府的作用 3、宏观经济的目标:①持续的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联系:①相辅相成,构成整体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区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 解决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理论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 代表人物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公共产品:是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特征:①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争夺性”②具有“排他性”,不具有“争夺性”。 5、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特征:①具有“排他性”②具有“争夺性”。 6、政府的经济作用:①政府直接控制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消费③政府通过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④政府从事生产⑤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7、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 8、转移支付:是指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对某些人进行的无偿支付。 9、洛伦茨曲线: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看图 OI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连接两对角线OY的是绝对平均曲线。对角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相同的百分比。OPY是绝对不平均线,表示社会的全部收入都被一人所占有,其余的人的收入都是零。OY弧线为实际收入分配线即洛伦茨曲线,每一点都表明:占总人口的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从曲线的形状可看出:实际收入分配线越靠近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反之,实际收入分配线越远离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10、基尼系数(洛伦茨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图找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A/(A+B) 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面对。如果A=0,基尼系数=0,则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如果B=0,基尼系数=1,收入绝对不平均。事实上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基尼系数数值越小,越接近于收入平均;基尼系数数值越大,则收入越不平均。对于收入分配高度不均的国家基尼系数在0.5-0.7之间,对于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国家,在0.2-0.35之间。 11、税金转嫁:纳税人可以把税金转嫁给他人负担。分为两种:①向前转嫁,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在产品或服务销售之前,卖方通过加价的方式把税收负担转嫁给买方;②向后转嫁,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重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

经济学常识教学大纲

《经济学常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采用的是中国城市出版社的《轻松读懂经济学知识》。本课程是中职学校会计、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 1、了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 2、熟悉有关经济学原理的基本图形和基本模型,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经济应用问题中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课程教学目标 了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有关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经济应用问题中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开发、发展、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精明理财的经济知识 理财规划不嫌早 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钱少更要会理财 丰足不奢华的新节俭 个人理财的三大误区 如何开展家庭理财 在稳定中增值的储蓄 做明天交易的期货 人人都在谈股票 让你省心的基金 比存款划算的债券 系上安全带的保险 化解风险需理性投资 第二章提升个人价值的经济知识 盘点个人的升值资本 职业培训的投资回报率 为什么高学历拿高薪 关注个人素质短板

不可替代性帮你拿高薪 跳槽未必真划算 树立你的个人品牌 警惕职场原地踏步 需求第一,专业第二 如何缩小工资差异 高效岗位和高效劳动 播种快乐,获取职场幸福 第三章管理企业的经济知识追求企业的最适规模 小需求也能催生大产业 重视顾客的满意度 不可忽略的品牌效应 为企业找条新出路 水活源于鲶鱼搅 激励比惩罚更有效 分槽合槽,各得其所 21世纪,人才最贵 简单就是美和高效 一切根源于制度 制度的“热炉法则” 9对隐形素质的挖掘 第四章社会热点中的经济知识人民币升值是好事吗 奥运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摸不着的虚拟经济 扩大内需就要摒弃节俭吗 你所喜欢的拉弗曲线 喧嚣的“黄金周”背后 何谓考试经济热 “她经济”顶起半边天 悄然崛起的会展经济 网络经济的成长 角落里的地下经济 安定是生活的底色 第五章经济思维要用的经济知识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概念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等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1.1经济全球化基本成因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2)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追逐利润的动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3)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原因 1.2经济全球化特征 (1)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动力。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 (3)经济行为跨国界活动成本降低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入与拓展的重要保证。 1.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1)贸易全球化 (2)生产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1.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 2.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风险。 3.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 4.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 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 6.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 2、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性的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实体,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国际经济组织。 2.1跨国公司的特征 1.结构特征 营业规模;地理分布;股权结构 2.环境特征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 3.经营管理特征 战略目标全球化;营运过程的国际化;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2.2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 1.股权参与的形式 收购企业和股权式投资 2.非股权安排形式:不参与股权,不能凭借股权对企业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是通过对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技术的控制,并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与东道国的公司建立起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利。 许可证合同;管理合同;产品分成合同 2.3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 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GDP的含义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 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 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 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 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 GDP=C+I+G+NX 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

门、国际部门 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 可分为三大部分: 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 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 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 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 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使资本存量出现净增加的投资被定义为净投资: 净投资=当年年终资本存量-上年年终资本存量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总投资还可分为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对新厂房、机器设备和住宅的购买。 存货投资: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化。 当年存货投资=当年年终存货价值-上年年终存货价值 政府部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G)包括政府提供国防、修建道路、开办学校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但政府转移支付是对收入的再分配,并不直接用于交换产品和服务,所以不构成GDP的一部分。 国际部门,为衡量国际部门对一国产品和服务的支出,通常引入净出口(NX)=X-M 净出口定义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对国际部门而言,只有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 三、名义GDP与实际GDP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选定某一时期作为基期,然后以基期价格核算出的某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信息经济学复习重点

1959年,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发表,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961年,乔治?施蒂格勒的《信息经济学》从信息搜寻的角度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基础。 1962 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这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信息经济学著作,标志着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提出旧汽车市场分析的“柠檬”理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产生进入到发展阶段。 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马克·尤里·波拉特完成了《信息经济》9卷本的内部报告,第一次把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并把信息部门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是由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部门,第二信息部门是由政府和非信息企业的内部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所组成的部门。波拉特还用投入产出技对1967年美国的信息经济的规模与结构作了详尽的统计测算和数量分析。该方法于1981年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采纳,用来测算其成员国的信息经济的发展程度。 博弈论是方法论导向的,信息经济学是问题导向的。博弈论研究的是:给定信息结构,什么是可能的均衡结果。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给定信息结构,什么是最优的的契约安排。从这个角度而言,博弈论是实证的,而信息经济学是规范的。 简答题: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八大基础理论: 1)1970 年阿克洛夫创立的拧檬理论; 2)1971 年赫什雷弗提出的信息市场理论; 3)1972 年马尔萨克和拉德纳完善的“团队的经济理论”; 4)1973 年斯彭斯建立的信号理论; 5)1976 年格罗斯曼施蒂格利兹提出的“格罗斯曼-施蒂格利兹”悖论; 6)1976 年莫里斯发展的“委托-代理人”理论; 7)1977 年施蒂格勒的“搜寻”理论; 8)马尔萨克的“信息系统选择”理论。 机制设计是一个三阶段不完全信息博弈: 第一阶段:委托人设计机制,即博弈规则,代理人根据规则发出信号(message),实现的信号决定配置结果(allocation); 第二阶段:代理人同时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委托人设计的机制; 第三阶段:接受机制的代理人根据机制的规定进行博弈。 委托人-代理人的框架下的五种不同类型的模型 逆向选择:在鉴定交易契约前,进行市场交易的一方可能因为占据信息优势,做出对自己有利,对另一方有害的事情,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甚至可能导致这一市场的萎缩。 信号传递模型:自然选择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代理人选择某种信号;委托人在观测到信号之后与代理人签订合同。 信息甄别模型:自然选择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委托人提供多个合同供代理人选择,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合同,并根据合同选择行动。 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签订契约后,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了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而且不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后果。 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签约后,代理人选择行动,自然选择状态;代理人的行动和自然状态一起决定某些可观测的结果;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而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本身和自然本身状态。

经济常识知识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商品 1、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注意: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不一定是商品 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一定是商品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A.物物交换:商品商品(W—W) B.一般等价物: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 C.货币的产生:商品货币商品(W—G—W) 注意: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标志着货币的产生 2、贵金属金银的特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 3、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4、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5、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6、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给某种商品标价) ②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③要求: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③要求: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贮藏手段:只能是足值的金银条块,不可以是纸币 (4)支付手段:主要用来偿还债务、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 (5)世界货币:钱在国与国之间转移。只有发达国家的纸币才有此职能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2)货币并不神秘:从货币的起源看,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 (3)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三、纸币 1、纸币的产生:金银条块—铸币—纸币 2、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3、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技术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技术经济活动的四大要素:活动主体、活动目标、实施活动的环境、活动的后果。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经济效果原理、预见性原理、可比性原理、全局性原理、适用性原理。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确定目标、系统分析、穷举方案、评价方案、决策。 第二章资金的时间价值 第一节现金流量及分类 1.现金流量及定义 定义:特定经济系统在某一时点发生了使用权或所有权专一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数量。 资金的时间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①投资利润 ②率通货膨胀率 ③风险因素 资金时间价值的重要意义: 资金的时间价值表明,在不同时间点上对投资项目所投入的资金和获得的收益,它们的价值是不同的,为了获得经济效果的正确评价,就必须把不同时间点的资金换算成同一时点上的资金,然后在相同的时间基础上进行比较。 2.现金流量图:大小、方向、时点。 3.影响现金流量的经济活动:投资、筹资、经营。

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就是实际发生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所构成的资金运动。 现金流量=(年销售收入—销售成本)X(1—税率)+年折旧费 利息:占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放弃使用资金所获得的补偿)。 利率:在一个计息周期内,所获得的利息额与借贷资金之比。 单利:仅以本金计算利息,所支付的利息与占用资金的时间、本金、利率成正比。 复利:用本金和前期累计利息总额之和进行计息。 第三节资金的时间价值 1.定义:利率大于0时,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增值 本质:资金作为生产要素,再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的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增值。 2.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公式: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在规定的最小计息周期数的计息利率。 名义利率:利息期的实际利率与计息期此说的乘积 第四节等值 资金等值有两点值得注意: ①等值是以特定的利率为前提②在利率相同的情况下, 资金等值与资金数量、资金发生时间、利率三个因素所有关。 第三章经济评价方法 第二节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人大802考研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精)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习题 I 曼昆《宏观经济学》重点章节或知识点 一、导言(第1、2章 1、宏观经济学科学(第1章 (1宏观经济学。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后面所有章节都是围绕这三个变量展开的、本书框架(有利于加深对宏观体系的认识。 (2价格黏性与伸缩性。短期和长期,价格情形,也是不同学派分析的角度或出发点。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了解下即可。 2、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章 (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总产出。重点掌握:概念和内涵;核算中的特殊处理;名义GDP、实际GDP和GDP平减指数;GDP核算指标的缺陷和改进。 (2国民收入核算。重点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GDP与其他国民收入指标(GNP、NNP、NI、PI、PPI的关系。 (3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重点掌握:CPI的含义。CPI与GDP平减指数的关系。 说明:第1、2章比较基础,初级宏观看过的考生,可以直接看讲义,教材直接略过就行。 二、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第3、4、5、6章 重点章节在4、5、6。其中,最最重要的章节在第4章。

1、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第3章 (1国民收入的分配。重点掌握:企业对要素需求的决定,欧拉定理。 (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该函数的性质必须掌握。 (3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重点掌握: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均衡的条件、利用储蓄和投资曲线分析问题。 2、货币与通货膨胀(第4章 (1货币数量论。重点掌握:数量方程式和货币数量论,表达式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利用数量方程式来解释通货膨胀。(12年真题 (2通货膨胀与利率。重点掌握:费雪效应与费雪方程。 (3名义利率与货币需求。重点掌握: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价格与利率的关系。 (4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重点掌握:预期通货膨胀的成本VS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 (5古典二分法。重点理解古典二分法含义,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的含义与区别。 说明:货币与通货膨胀这一章的比较重要,建议能在这些重点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下,本章不难。 3、开放的经济(第5章 (1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2小型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重点掌握:①小型开放经济的特点和假设条件; ②各种政策对贸易余额的影响。

信息经济学复习

或营业收入扣除从别的部门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之后的余额相加,就得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社会生产的新增加价值总额。 也就是将所有信息企业或部门在该时期内的增加值(所得—费用)相加,就得出了该时期信息部门的生产增加值。 3)第二信息部门的测度 第二信息部门由两大类组成:政府公共部门和民间管理部门。波拉特的方法是把这类不直接进入市场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看作是由这些产品和服务在生产时所消耗的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资源的价值构成。 第二信息部门的产值由两个方面可测算的投入量构成: ①在非信息部门就业的信息劳动者的收入; ②非信息部门购入的信息资本(如用于信息生产和服务的各种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折旧。 4)主要测度结论 波拉特运用最终需求法测算出,1967年美国第一信息部门的产值占美国生产总值的21%;运用增值法测出第一信息部门的产值占美国GNP的25.1%,第二信息部门占GNP的21.1%。 1967年美国GNP的46.2%是由信息部门通过市场和非市场创造的。 还测算出1967年美国信息劳动者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45%,信息劳动者总收入占就业者总收入的53.5%,信息部门就业人员的收入比非信息部门就业人员的收入平均高38%。 波拉特测度体系评价: 1)波拉特测度理论的优点和缺点: ①建立了一种宏观信息经济定量分析的方法。 ②首次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识别出信息行业,并将信息部门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尤其是第二信息部门的提出和测算具有独创性。 ③波拉特采用的方法是出色的。 ④信息行业和职业划分是一个独创。 ⑤创造性提出四大产业结构的理论方法。 2)波拉特方法的不足之处: ①概念不够严谨,概念有的含义过于宽泛。如,“信息”、“知识”等几乎无所不包。 ②产业分类的科学性还不够。 ③某些测算不尽合理。 26、请简单说明为什么讨价还价最激烈的地方实在菜市场,而不是在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的商场上? 答:首先,在菜市场上,卖主和买主之间对商品质量和成本的信息非对称程度远远低于购买耐用消费品市场。其次,菜市场上的搜寻是多次重复进行,卖主通常积累较多的搜寻和谈判经验。在耐用消费品市场上,买主及时有搜寻,也不会到每天进行搜寻的程度,其对耐用消费品的搜寻经验和信息将小于前者。最后,购买蔬菜几乎是每天都采取的建议好的,其搜寻的编边际成本低。购买耐用消费品往往是只采取一次的交易活动,搜寻边际成本较高,因而谈判的战略为较弱。 27、简述价格离散的原因及其经济意义 答:价格离散的原因有三个:肆意,市场是变化和分散的,而非统一和静止的。第二,市场经营过程中销售条件的差别,可以将某些同质商品市场的离散部分归咎于这个方面的原因。第三,商品的异质性。价格离散程度随着市场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价格离散三个重要经济意义:第一,价格离散产生了市场信息的不完备性,也导致了市场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差别。第二,价格离散产生了有利可图的信息搜集行为。第三,价格离散诱发了信息搜集的动机并提供了信息搜寻的可能。 28、论述激励机制理论框架及其约束条件 激励就是指委托人有一个价值标准,或一项社会福利目标,这些标准或目标可以是最小个人成本或社会约束条件下的最大预期效用,也可以是某种意义上的最有资源配置,或个人的理论配置集合。进一步分析,激励就是委托人如何使代理人在选择与不选择委托人标准或目标时,从自身效用最大出发,自愿的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的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通俗的讲,激励机制的核心就是“我怎样使某人为我做事”。 设置激励机制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1、激励相容:是指代理人自己选择行动使其期望的边际效用值达到最大。2、参与约束:又成为个人理性的约束是指委托人需保证代理人不跳槽,安于原有岗位。 第二部分:练习题 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生产并向信息市场提供信息商品的机构和个人指的是信息市场主体中的(A)。 A.供给方B.需求方C.管理方D.中介方 2.信息经纪人和企业的信息交流机构属于信息市场主体中的(C)。 A.需求方B.管理方C.中介方D.供给方 3.广义的信息市场是指(A)交换关系的总和。 A.信息商品B.信息产品C.信息D.中间产品 4.进行短期信息商品交易活动的临时场所属于(B)。 A.固定型信息市场B.临时型信息市场 C.通讯型信息市场D.咨询服务公司 5.信息市场供求双方为争夺(C)而展开竞争。 A.信息用户B.信息商品C.货币D.信息设备 6.信息市场需求方之间的竞争是为了争夺(A)。 A.信息商品B.信息用户C.信息设备D.货币 7.信息生产经营之间的竞争是为了争夺(D)。 A.信息设备B.信息商品C.货币D.信息用户 8.广义的信息需求还包括用户对(B)及其质量的需求。 A.信息设备B.信息服务方式 C.信息商品数量D.信息产品数量 9.物质型、扩张型信息产品市场大多属于(A)。 A.垄断竞争信息市场B.寡头垄断信息市场 C.完全竞争信息市场D.完全垄断信息市场 10.信息市场运行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随机出现的对信息市场主体利益损害的可能性(A)。 A.信息市场风险B.信息市场竞争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 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和提款准备金率,

经济学常识主观考试汇总

经济学常识主观考试汇总

————————————————————————————————作者:————————————————————————————————日期:

2015-12(2).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乎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从社会上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三个最重要环节的角度,谈谈如何促进就业(9分) 2015-12(2) 答:①在市场主体方面,劳动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企业要不短发展壮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②在市场体系方面,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市场就业控制。 ③在宏观调控方面,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努力为增加就业创造条件。 2014-12(2)材料一:某工业大省正在兴起一股“机器人换人”的浪潮。该省某地区截至2013年7月已有15个“机器人换人”改造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企业生产用工平均减少25%,人均产出提升30%,产品合格率提升2.8个百分点。同年1-7月,该地区相应的技改投资达104.42亿元,同比增加60.7%,占工业投资比重的88.6%。作为工业大国,2012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15年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面对诱人的前景,我国近年来已建成30多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 “机器人换人”后,有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机器人创造的,请运用《经济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反驳这种观点。(8分) 答: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②生产商品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同一,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机器人是具体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工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 ③上述观点否定了人类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是错误的。 2013-14⑵在国外成熟汽车市场中,汽车生产企业会以提供消费信贷的方式刺激消费需求;而通过借贷刺激社会总需求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经济调控手段之一。 运用《经济学常识》知识回答,最早提出以赤字财政扩大有效需求的经济学家是谁。其理论依据是什么。(10分) 答:①凯恩斯。②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木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由于这些规律的行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为此,凯恩斯提出了赤字财政政策。 2012-12(3)“南方谈话”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运用《经济学常识》相关知识简述,为什么还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分) 答:①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 ④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防范经济风险能力的需要。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11-12(2)“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单一直徘徊在4.0—4.3%之间。在经济意义上,失业人口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运用劳动二重性的知识予以说明。(8分) 答:①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②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③失业人口无法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2010-12(2)低碳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往往会高于同类非低碳商品,但最终其价格会下降。 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知识,阐释低碳商品价格下降的必然性。(9分) 答: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价格以价值为基础。 ②商品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等手段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客观上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单位商品价值量,因而价格会下降。 ③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时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低碳商品供给增加,使价格下降。2009-12(2)材料二胡锦涛在伦敦金融峰会上指出:“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继续显现,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支撑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根基没有动摇。” 运用经济学常识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9分)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高考知识点总结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部门的分配;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由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6)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7)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原因:由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且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 ②主要目标: ③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8)企业的作用、公司类型: (9)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含义: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重要性:企业经济效益是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综合国力 途径: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坚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