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培训资料

采访,要讲究技巧、方式、方法。一名称职的记者,要运用好采访的技巧和方法,就要有良好的素质和敬业精神,就要深入生活实际,深入到群众中去,时时将自己处于采访的环境之中,事事留心,勤于积累。要认识到“采访是沙里淘金,是蜜蜂采花酿蜜,是艰难的跋涉,是痛苦的探寻”。这进一步提醒记者要有一种敢于吃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采集到真实有价值的素材,写出称心如意的好文章。

一、采访前准备:

1、分析采访对象,把握任务主题

当我们拿到采访任务时,不要急着列采访提纲,要结合任务的主题分析采访对象,找到采访重点,为采访提纲的编排及采访过程的进行做好铺垫。例如:采访任务为“师德标兵”,则我们在拿到采访对象资料时,就应该从“师德标兵”这个主题去分析,找出能体现主题的地方,定位文章的方向。

2、罗列采访问题,编排采访提纲

对于采访,我的习惯做法是,在进行第一步的分析后,尽可能地全方位地罗列出我在采访中想要问的问题,在得到众多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文章的定位进行筛选、排列,做成采访提纲。如果想要提纲更完美,可与别人进行交流再不断修改。以“师德标兵”采访为例,我可能以时间为线索列出采访对象由进入财院工作至今的点滴,或者以地点转换为步骤列出采访对象在课堂、办公室、宿舍工作的内容等等。

3、预约采访对象,安排采访工作

想约的采访对象一定不要放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你只要努力,就可以采访到任何人,办法总是有的。预约时,最基本的礼貌及问候是必须的,同时,你既要表示对采访对象工作、学习、生活的充分尊重,又不能让采访对象觉得

采访时间可以由他任意安排。你要明确表明,采访是一项拘束于你和他的任务,是要对学校负责,对通讯社负责的。做为记者,要理直气壮。采访他是对他好,是关注他,是因为他有价值,他没有道理不接受。

在采访对象实在不便直接接受采访时,我们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采访,此时,采访提纲就要详尽一切问题了。当然,这是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采取的方式,实践中,我们都要求能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谈。

采访不到第一主角时,可以采访周边的人,如同事、学生、领导等熟悉他的人,通过侧面来了解他。直到能真正接触采访对象时,你已对他有一些了解,交谈起来也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二、采访进行时:

作为一名记者,人物采访是经常要面对的一项工作。在采访人物过程中,提问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的提问离不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采访对象做了哪些具体事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潜在动因是什么?他行为的背后有哪些深层原因?包括他的性格和为人,这些都要在采访前充分了解,还要尽可能通过采访对象身边的事物多获取一些资料,多查、多看、多思考,明确采访主题。记者在采访中要围绕采访主题提问,层层剖析,步步深入。那么究竟怎么提问呢?

1、宜短不宜长。提问,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主要实施形式,如何从不同的采访对象口中得到记者想要获取的信息,关系到采访活动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记者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采访信息。记者在采访时,要突出任务的特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认真推敲,精心设计,宜短不宜长。人的记忆力有限,如果提问拖泥带水、含糊不清、笼统抽象,采访对象就会边听边忘、答非所问。

2、开门见山,因势利导。开门见山式的提问,是记者在采访中进入话题快、

采访效率高的一种提问技巧。这种提问简洁、通俗、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不含糊其词。

有话直说,不讲客套,可以使采访气氛和谐、坦诚,但这不意味着只要记者一提问,对方就能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把记者所要了解的事实全倒出来。这要看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有些人善于交谈,口若悬河地谈话,会使记者在采访中失去主动性,这就要及时暗示、善于引导,逐渐把谈话引入正题。有些人却不善言谈,不能很好地配合记者的提问,采访中会“冷场”,搞得气氛很僵。要打破僵局,记者就要善于寻找“突破口”,比如从采访对象的兴趣和爱好上打开突破口,也可以从拉家常开始,激发采访对象的兴趣,话多了,僵局就打破了。这时记者因势利导,开门见山地提问,就会采访到所需要的素材。

3、口耳眼手并用。记者采访时,要学会用眼睛和耳朵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眼睛和耳朵采访是配合提问的,记者到现场采访,能否捕捉到丰富的写作素材,使文章报道有价值,不光要看记者的写作水平,还要看记者的采访艺术,比如,提问时能否发挥口、耳、眼、手并用的本领。

“看”是用眼睛采访,这是把握材料真实性的第一关,“眼见为实”就是强调观察得深、观察得细,看到的东西一般来说是比较可靠和真实的。一些生动的细节,往往是记者在现场经仔细观察而取得的。例如在采访师德标兵时,可以通过观察其办公室布置、办公桌摆设等内容抓住细节,突出人物的特点。

“听”则是用耳朵采访,是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和落实他人的“看”,了解文章线索,“看见的”和“听到的”都有助于记者掌握人物事实。但“听到的”有时候不一定是人物事实,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道听途说”是采访的大忌,容易发生报道失实。这就要求记者通过现场采访、提问来落实听到的评价,反映出事物的本质。

同时,在采访中还要用好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比如,关注的眼神、倾听的姿态、善意的微笑、恰当的手势,这些无声语言与巧妙的提问相结合,能传达出更为丰富的信息,收到满意的效果。所以,只要在这几个方面狠下工夫,就能在写作时避免采访到的素材带有片面性或失实性。

4、有的放矢。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提问要有的放矢,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者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问一答,这种采访方式容易气氛紧张。如果设法把问答变为交谈、聊天,使采访人情更浓,生活更浓,往往效果更好。学会刨根问底,随机应变。提问要有逻辑性,适应一般人的谈话思路,事先明确要谈什么题目,然后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依次谈下去。

5、态度和蔼,气氛和谐。记者和采访对象无论是在语言交流上还是在感情交流上都是平等的,决不能有意无意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提问题,把自己看成是“钦差大臣”、看成是“无冕之王”。记者的言谈、举止、态度,不仅深深影响着采访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新闻媒体的看法。比如,同一个采访对象,有的记者费了好大力气还是得不到对方的配合,要是换一个记者,采访的态度、语气和方式改变了,也许采访对象就能向记者敞开心扉,使记者获得宝贵的素材。因此,记者在采访时,首先要注意礼貌待人,尊重对方,态度要和蔼。

其次,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语言艺术,把握分寸。提问要自然得体,千万不能用“审问”的口气,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让对方难堪。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仔细倾听,不随意打断,也不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一定要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人,用平常心态和平等意识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和沟通。

三、采访后续工作:

1、整理。整理录音、笔记是考验记者是否把握文章主题,理清文章思路的方式,记者如果对文章脉络不清晰,则会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顺便说一句,我是提倡大家在采访中录音的,当然是在征得采访对象同意的前提下,录音对今后成稿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在采访过程中记笔记也是需要技巧的,你要用你自己所惯用的记录方式记笔记,这样你整理时你才能找到线索,否则,拖拉、赘余的笔记只会耽误你获取最重要的信息。

话题扯回来,整理录音、笔记会帮助你熟悉采访过程,能帮助你熟悉材料和细节,使你的脑子里充满材料。语言只能给受众40%信息,所以录音多听几遍,就会听出很多弦外之音。

2、思考文章主题。如果整理录音、笔记得到的材料指向不明确,说明采访失败;如果70%指向一个方向,就指向一个模糊的主题。可以用20个字、10个字写实标题,再慢慢压缩,得到一个短标题。如果出现多个主题怎么办?这正是考验记者的概括能力的时候。需要把几个好主题的共性找出来,在上面再提练一个主题。成功记者要具备两个重要能力:一个是拆细能力,把复杂的事情拆成小的事情,从小事情做起;一个是概括能力,在几个不同的事情中看到其共性。

3、写作。写作是采访的目的,也是对记者文字运用能力的考验。

(1)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作到有主题,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对话体可阅读性很差,一点都不精彩,必须改写成故事体。罗列是不行的,简单的铺陈展开犹如在记流水账般的日记,这样描写出来的采访对象是一个塑料模特,并不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记者应把每个故事写成特写,特写首先需要场景,场景则需要很多细节。特写无非是一个场景,加上人物的动作,动作产生结果。场景的累加就是故事,就像拍电影一样。作为记者,要制造场景,然后把场景迭加。写好故事的前提是写特写,不会写大故事,就要先写小故事。我常用的方式是:开头是一个切入点,找一个高潮、矛盾的中心、激化的转折,把场景推出,让人物闪亮登场,后面就可按时间顺序推出故事,其实就是简历的扩大版。

完成这些工作,故事就写成了。故事不太丰满时,可以场景之间加上事实、实例,以采访对象做过的真实事件来丰富故事内容。场景要清晰,像照片、像电影镜头。场景+事实可将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感受主人公的人生。

(2)细节是关键。细节是对话体变成故事体的关键。没有细节的故事就显得很假,有细节的故事就显得真实,这非常重要。为细节花精力是头疼的,但必须为了得到细节到处寻找,可以用别人的材料来丰富你的细节。这不是抄袭,只是用补充不足的细节、事实。

(3)几个不要:第一,记者千万不要跳出来,不要发任何议论,实在忍不住就让人物来“说”;第二,引语不要太多,只有强烈表达其个性时才用引语,引语要变成细节或事实。第三、不要把采访经过写到故事里,采访如果精彩可写采访手记,如果有评论可另写一篇文章,三篇文章不可混同。

(4)修改文字。只有当大局已定时,才开始遣词造句。一定要用短句子,首先要把长句子变成短句子,长句子很累,像论文;句子不要头重脚轻,要匀称,短句子天生就是匀称的;不要用被动句,只要有主语的就用主动句;消灭形容词,形容词是没用的,会让人觉得作者很轻浮,要用细节将形容词替换掉。要把句子作到精减。可删可不删的一定要删掉,这是很痛苦的,不舍得是不行的,实在下不了手请编辑帮助。

4、结合采访对象的观点,对稿件进行修改。当记者把文章写好后,不要急着发给编辑,要先将文章发给采访对象,在他对文章报道的事实认可后,方能发表,这不仅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也是对报道真实性的要求。

(以上即是我在校报工作两年的采访经验,或许不完整,或许不妥当,烦请大家见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