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系统知识学习大纲

汉服系统知识学习大纲
汉服系统知识学习大纲

汉服系统知识学习大纲

目录:

★简语华夏衣冠

★汉服的基本结构体系

一,首服

(一)冠冕类

(二)巾幞类

1.巾帻类

2.幞头类

(三)盔帽类

二,体服

(一)上衣下裳制:

1.上衣

2.下衣

(附:玄端介绍)

(二)上下连裳制

(附1:曲裾深衣)

(附2:一些定制明确的深衣)

(三)上下通裁制

三,足衣

(一)履

(二)韈

四,饰件

(一)女子饰件头面类,耳饰类,项饰类,臂饰类,佩饰类,妆容类(二)男子饰件

(附:佩绶制度)

★汉服的场合着装

古代:祭服,朝服,公服,婚服,孝服,戎服,武服,儒释道服

现代:大致分为“礼服类”和“常服类”

★前言:简语华夏衣冠。

华夏自古乃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中国很早就把“布帛可衣”列为生民之本。《风俗通义愆礼》云:“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巾,所以饰首;衣,所以蔽形。”《白虎通衣裳》云:“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绤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故此,我们看到,服饰在华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等一系列人类通行的实用功能外,还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义。《周礼地官大司徒》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认为“同衣服”的风尚才可安定万民;在强调“名正言顺”的华夏传统中,历代帝王问鼎天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满清入主汉室江山,也是从衣冠入手的,衣冠的断绝才彻底瓦解了屠刀都没能砍断的汉人最后的坚守……

衣冠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我们回首遥望,虽然不至于像某个关于新疆库车记录片里,一些当地的维吾尔人看到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上的古龟兹祖先,茫然地说:那是异教徒(因为他们信佛教),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但确实也迷失了许多记忆;当今又是一个迫切需要特色的时代,历经苦难的中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时候,也很懂得需要自己的“民族特色”来向世界展示。于是,我们在破碎的记忆中匆匆翻检一番,又带着许多迎合西方强势文化思维的成分——于是,旗袍、“唐装”被我们骄傲地视作民族文化的独特符号……却很少有人去想,这些最多只有三百年的、严重变异的符号为何能够淹没几千年渊源和积淀?

要待何时,华夏才能够不只是一个苍白的名称?要待何时,我们才能够明白,我们的祖先给了我们一个多么深远美丽的名字。

衣冠断代已六个甲子,如今又燃起了星星之火。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时代大任义不容辞,然而,恐有损五千年沉甸甸的使命,衣冠体系,总不敢妄下定义。不过,看着很多网友,尤其是新入门的朋友抱怨没有完整的学习资料时,实在汗颜。于是,我们诚惶诚恐地翻故纸堆,整理归纳。虽下了力气,但一己之见的障目之弊依然在所难免,所以,还望诸位同仁及时指点,在交流中整合智慧及资源,将不胜感激……

★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兼有盘领,直领),褒衣大袖(亦有窄衣小袖),无扣结缨(几乎不用纽扣,而于腋下结缨系带),线条流畅,飘逸潇洒(这两点是与同为华夏文化体系的日韩衣冠区分的鲜明特征)。

★本汉服知识体系分类法:强调知识的整合性、归纳性、实践性特征,所以并未采用当前服装界普遍流行的“朝代式”分类法,而是致力将一个明确的轮廓展现给当今需要实践的广大同胞;同时,也借鉴了生命科学中关于进化论的分析法,力争用一种演化史观来看待问题。

★花絮一朵:纵观几千年的华夏衣冠,大体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男子礼服多为衣裳制,常服呢则趋向于一体制(连裳或通裁),而女服式样则正好相反,常服多用襦裙,礼服却为深衣制——关于这种现象也有部分解释:男子礼服上衣下裳,取义上法先王古制。女子礼服深衣,隐喻女子德贵专一;至于常服则是我本人的猜测了:男子作为几千年来社会主要的活动者,出于方便的考虑,服饰应该尽可能地向一体式进化,而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制。另外,人类文明中追求美的本能和责任一般都是赋予给这个文明中的女性的,两截的衣服将会排列组合出更多样的款式。襦裙作为后世的主要女服大概也有美学方面的原因。作为礼服,象征意义是第一位的,大可反其意而行之……

上一段,本是偶得感触,无史料支撑,仅付诸君煮酒一笑便了。

汉服基本结构体系:

完整的一套衣冠部件有:首服、体衣、足衣、配饰

一,首服

首服,亦称元服。元本指头。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就发明了冠,“峨冠博带”自此便成了华夏衣冠的代称。汉民族的成人礼——男子冠礼,女子笄礼,足见首服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可谓:顶天立地,从头开始。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究衣冠不分家。冠巾对应着身份地位,二十弱冠后,士人冠而庶人巾。衣冠齐整才是完整的仪容,古人重之。不过,冠巾文化几乎是男子的特权。在男尊女卑的几千年中,女子除了命妇的凤冠、翟冠外,便是女道士束发戴冠,称为女冠子。很多年后,在历史已经屏弃了性别局限的时代,我们开始汉服复兴,倒没有必要为此耿耿于怀,反而应该欣喜地看到:首服文化也弥补了男式汉服相对样式单调的缺憾。

男子首服大致可分为冠冕类和巾帽类。

冠最流行的时期在先秦两汉,相对巾的普及早一些。冠历来是士人之上的特权,是身份和职别的标识,也象征着士人的尊严。当冠而不冠即是“非礼”。《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了孔子弟子子路至死捍卫君子不免冠的尊严:“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庶民或“卑贱执事者”却不能戴冠而只可束巾;巾最早不过是随便裹发的一块布,不能出现在正式场合,最初,上层士大夫不过燕居时偶尔戴巾,后逐渐通用,到汉末为文人武士所好,以戴巾为雅尚。因为巾与平民关系密切,故天生带着一丝闲

适,始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发展,自唐代由幅巾衍生出了幞头后,巾帽文化愈加兴旺,到宋明则达到顶峰。所以,于汉唐时向前来留学的日本,巾帽文化鲜有流传,相反,于明代师习华夏的朝鲜,巾帽则大行其道,发展成为现代韩服中重要的元素。

冠冕类一般适用正式庄重的场合,配相应的礼服或公服。冠起着官阶职别的区分作用,名称常来源于其寓意,如法冠也叫獬豸冠;巾帽则搭配常服(当然,不能排除幞头类与公服的搭配,九品官服常作为庶人的婚服),多与时尚关系密切,往往一种巾帽会蕴含着一段逸事佳话,如,东坡巾、程子巾,大众津津乐道的同时亦效尤纷纷。

在戴法上,冠冕类和后来的巾帽不同之处在于重视固定头发,一般需要通过笄直接固定在发髻上,另外还要在下巴处结璎,这样就很牢固不易散落了;而巾帽类的戴法则随意多了,一块或软或硬的布、纱,通过各种不同的包扎或折叠方式,缚罩在头上就是了。

(一)冠冕类:

戴冠必先以纚韬发。首先束髻,用纚(Xǐ)把头发包住,然后加冠、笄(jī)或簪。纚是一块整幅的缁帛(古布六尺长,二尺二寸宽)。

专以固定头发的是发笄,固定冠冕的则叫衡笄。为了增加冠的牢固性,只固定发髻还是不够的,另外在冠圈两旁还有丝绳,可以在颔下打结,这两根丝绳叫缨。正因为缨关系着冠的固定与否,所以子路的缨被砍断后,他为了不“免冠”才“结缨而死”。缨打结后余下的部分垂在颔下,称为緌(wéi),也是一种装饰。系冠还有另外一种办法,即用丝绳兜住下巴,丝绳的两头系在冠上,这根丝绳叫做纺(hóng)。

簪与缨既然为戴冠所不可少,常用以指代冠和戴冠之人(士大夫):如杜甫诗:“空余老宾客,身上媿簪缨。”朱敦儒《相见欢》:“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陶潜《和郭主簿(其一)》:“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鲍照《代放歌行》:“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素带曳长飙,华缨结远族。”

以下便是冠类的种类及简要释名、图例。前后大致顺应事物发展的由简至繁。

頍、頍冠:頍即额带。首服的最简单形式,就是以布或革条箍于发际,《诗·小雅·頍弁》云:“有頍者弁,实维在首。”頍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很流行了,有说它是后世冠巾的始祖。頍是额箍,通常缺顶,但龙山时期、商代玉人的“頍”就往往制成扁平冠饰,有的还在结处缀以玉石等饰物,称为頍冠。頍冠在商代大概很流行。

缁布冠:顾名思义,以黑色布为之。是很早的一种冠,商代人形玉雕有一种布质帽冠,齐齐罩覆额头发际及后脑,冠顶四周有缀物固冠。应该就是缁布冠的较早形态。《礼记·郊特牲》云:“太古冠布,齐则缁之。”《仪礼·士冠礼》云:“缁布冠缺项青组”,郑玄注:“缺读如有頍者弁之頍,缁布冠无笄者,著頍围发际结项中,隅为四缀以固冠也,项中有 亦由固頍为之耳。”

二,体衣

《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

上衣下裳制(衣裳类)

上下连裳制(深衣类)

上下通裁制(通裁类)

----------------------------------------------------------------

(一)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这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

1.上衣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

襦:《说文》曰:襦,短衣也。故此,襦的长度最长也一般在膝盖以上。不过,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有汉服研究者以长短来区别襦、衫、袄等上衣,将襦定义为“短小的上衣”,是有失严谨的。实际,襦的“短衣”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比,的确是短衣。

襦有长短之别。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可能也叫“小襦”。《孔雀东南飞》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别李义》有:“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襦也有单复之分。单层襦近乎衫,复层襦则近袄。襦是庶民的常服,深衣只作为他们的礼服。

衫:作为上衣的衫,衣型多样,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衫,一般是单层。

《说文新附》:“衫,衣也。”《释名》:“衫,芟也,芟无袖端也。”袖端(即今舞台上古装的“水袖”)。马缟《中华古今注》:“古妇人衣裳相连。始皇元年,诏宫人及近侍官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盖取便于侍奉。”不过,后代的“衫”的名称也开始泛了起来。也指长衫。如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已是指官服了。

袄:一般是指有衬里的上衣,如: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袄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隋代的缺胯袄子用作武官制服,并于唐代传入日本。

宋代出现“旋袄”,衣制有些像今天的短大衣,齐膝、对襟,直领下两条窄花边,称“领抹’”,前后左右开叉,起舞尤其旋转时,四片裙摆张开旋转,故名旋袄。

裲(liang)裆:“裆” (dang),也写作当;又称裲裆、两当。《释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主要是妇人的贴身衣物,来自于胡服。《仪礼乡射礼》提到的“韦当”,郑注曰:“直(值)心背之衣曰当。”可见裆类似今天的背心、马甲。但肩部稍宽。

袿(gui1)衣:刘熙《释名》:妇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长衣,大袖,交领,右衽,左右身侧在腰以下有连缀的缘饰。清代学者任大椿《深衣释例》曰:“袿乃缕缕下垂如旌旗之有裗,即所谓杂裾也。郭璞注:“衣缕也。齐人谓之挛。或曰袿,衣之

饰。”则袿衣的垂饰为丝质,且如“裗”如“缕”。司马相如《子虚赋》:蜚襳垂髾。《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襳,袿衣之长带也;髾,谓燕尾之属,皆衣上假饰也。”

(*诸于:“诸于”,也作“诸衧”,是汉史中一种颇引人注意的服装。西汉宣帝时,为太子选美,王政君因着“绛缘诸于”而入选。诸于一度因“是男服还是女服”而争论不休,认为曾经有过男女通用。也被认为也属于袿衣一类,只是下垂的缘饰不太一样。)

2. 下衣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帷裳)、蔽膝等附属。

(一)裳/裙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释名》又说:“裙,下裳也。常、裙二字互训,其实可以认为:裳一般倾向于统称,而裳往往就是裙。裙,也作“帬”,《释名》中还说:“裙,群也,联接群幅也。”《仪礼丧服》郑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以七幅布围绕下体,古代布帛幅窄,只有二尺二。七幅计十五尺四寸。古代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尺也有四米多了,所以折裥在两旁,中央部分则方正平整。

裙裳,古时男女皆可服用。《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又《豳风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不过,真正发展了裙裳款式的还是女子:

宋代和明代早、中期,裙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

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

凤尾裙: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

(二)胫衣

“裤”字古代写作绔、袴。

袴:《说文》:“绔,胫衣也。”《释名》:“袴,跨也。两股(大腿)各跨别也。”段玉裁说:“绔,今所谓套裤也。”这说明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以系在腰间。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汉之际的裤子虽然已从胫衣发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长裤,但裤裆往往不加缝缀。西汉士儒妇女仍穿无裆的袴。

大袴: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袴。

穷裤/裈:是连裆的,其形制就跟现在的裤子差不多了。《汉书外戚传》:“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服虔注:“穷绔有前后裆。”颜师古注:“即今绲裆袴也。”这种裤子通常称为裈(kūn)。《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文君当垆,相如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这样看来,犊鼻裈很类似现在的裤衩、短裤。在古代这是贫贱劳作者所穿。司马相如在市场上大穿其犊鼻裈,也是为了显其贫贱以出老丈人卓王孙的丑。

袴褶:短小上衣、宽腿裤的装束。在膝盖处系上带收一围,下边裤脚自然散开。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多为武士所着,后来发展成为庶民劳作的装束。

(二)上下连裳制:

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为了恪守上下分开的服装制式,特地分开裁然后再连成一体。深衣之名,唐孔颖达著《五经正义》中释义为:“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

深衣在三千年的衣冠史中一直延续到衣冠断绝。深衣首先是礼服,尤其是女子礼服。《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深衣承袭了华夏衣冠制式的古意,同时又方便美观,有很强的普适性,于今亦然。可为常服也可为礼服,作为礼服的正规性仅次于衣裳制礼服;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不论男女文武,都可着之。衣冠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所以,有汉服先行者提出:复兴汉服当重视深衣,实为良言。

《礼记》的《玉藻》、《深衣》二篇对深衣制有很多记载,内容所谓“应规、矩、绳、权、衡”之类,重点在于“明礼”,而对形制和尺度则说得不清楚。《礼记深衣》中的定制:“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这段话的白话解释为:

古时候的深衣,大概都有一定的制度,与圆规、曲尺、墨绳、称垂、衡杆相应合,短不至于露出体肤,长不至于覆住地面。

缝合裳左边的前后衽,在右后衽上加一钩边。腰缝部分的宽度是裳的下边的一半。衣袖当腋下部分的宽度,可以运转胳肘。袖子的长短,从袖口反折上来正好可达肘处。束带的部分,下不要压住大腿骨,上不要压住肋骨,要正当腰部无骨的地方。

裳制用十二幅布,以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衣袖作圆形以与圆规相应。衣领如同曲尺以与正方相应。衣背的中缝长到脚后跟以与垂直相应。因此袖似圆规,象征举手行揖让礼的容姿。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以象征政教不偏,义理公正。因此《易》说:“六二爻象的变动,正直而端方。”下边齐平如称垂和称杆,以象征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五种法度都施用到深衣上,因此圣人穿它。符合圆规和曲尺是取它象征公正无私之义,垂直如墨线是取它象征正直之义,齐平如称垂和称杆是取它象征公平之义,因此先王很看重深衣。深衣可以作文服穿,也可以作武服穿,可以在担任傧相时穿,也可以在治理军队时穿,法度完善而又俭省,是仅次于朝服和祭服的好衣服。

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父母健在就镶青边。如果是孤子,深衣就镶白边。在袖口、衣襟的策边和裳的下边镶边,镶边宽各一半寸。

文献考证也应当与出土实物相佐证。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对西汉长沙王利苍夫人墓进行了系统的发掘整理,出土袍12件(绵袍11件,夹袍1件)均为交领右衽,外襟有曲裾、直裙两种,除上衣下裳相连,袪广袂胡下(袖宽大下垂至袖口呈弧线)等与《礼记》所记相符外,《礼记》中的定制——裳的腰围“三袪”(三倍于袪围)、缝齐倍要(下摆为腰围的一倍),裳前后各六幅等,与实物形制相差很远。大约是西汉时深衣的定制还没有完备的原因。

关于今后汉服的定制问题,还希望与同仁们多加讨论。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复袍;根据生活方式的适应,样式也有变化,如质孙服、辫线袄子,以及衍生出的衤曳衤散等;

直裾:裾边在身侧。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曲裾:也称绕襟衣。源于内衣制度的不完善,多重绕襟以显庄重。

襌衣、襜褕、复袍等一般为深衣,但严格说,并非服制裁剪的分类,而侧重的是衣料和厚薄。

襌衣:无衬里的单层衣称为禅衣。《说文》:“禅,衣不重也。”《释名释衣服》:“禅衣,言无里也。”禅衣一般是夏衣,质料为布帛或为薄丝绸

襜褕(chan yu):颜师古注云:“襜褕,直裾禅衣也。”现多认为:襜褕为襌衣之变种,直裾,较襌衣为宽,多用厚丝绸或毛织物制成,可夹毛皮装饰,春秋两季多用来御寒保暖。比如,张衡《四愁诗》中:“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这为文学家兼科学家的襜褕比较考究,是貂皮质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元朔三年,武安侯(田恬)坐衣檐褕人宫,不敬,国除。”内衣渐趋完善,深衣再用曲裾绕襟就没有必要了,直裾的“襜褕”出现在民间,最初只用作便服,武安侯田恬为了赶时髦,意然穿著它谒见皇帝,这种既没有围裳遮蔽,又没有曲裾遮掩的服装在汉武帝眼里,当然是“不敬”之物了。

不过,襜褕一词,说法不一,也有非指深衣的说法。

《索隐》曰:“檐褕谓非正朝服,若妇人服也。”《汉书外戚恩泽表》记载此事,古书旧注一说襜褕为短衣,不过,我根据看到的各种说法认为,恐怕还是衣裳相连、博大舒适、直裾的深衣,为平日家居所穿。

复袍:则是一种夹服,里面多用白缚,也有的内填棉絮。袍源出于深衣。《释名释衣服》云:“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袍有里有面,也谓之“复袍”。有时还填以绵絮。故袍多为冬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袍服”之风正炽的时候。袍由内着衣变为外着衣之时,正好是襜褕的流行时期,由于袍中纳有绵絮,不便采用曲裾,所以在式样上较多倾向於襜褕,时间一长,襜褕和袍被融合成一体,变成一种服装,不论有没有绵絮,通称为“袍”,襜褕的命运便告结束。

袍服取代襜褕之後,用途变得更广.上自帝王下至百官,礼见朝会都可穿著.(《后汉书舆服制》中多有记载).魏晋之後,帝王贵臣,官吏公服都用袍制,并以袍色辨别等差.袍服虽然有被用做礼服,但士庶百姓仍可穿著,只是质料较为粗劣.史籍中常出现“绨袍”“麻袍”“布袍”等名称,就大多指百姓所穿之袍.

质孙服 / 辫线袄子:元代的质孙服和辫线袄子也是深衣制,上衣为交领或盘领(质孙服似乎只有交领)右衽。辫线袄的腰部有多道缝线横断,但上下是连在一起的。为了便于他们骑射,把袖子变窄,上衣变紧,下裳变短(一般刚没膝),并且下裳襞积(打褶子)无数。曳撒:到了明代,并没有排斥质孙服和辫线袄这两种衣服,而是加长,称为“衤曳衤散”。《謇斋琐缀录》(明·尹直)第8卷:“予休致家居,时节喜庆,或接宾客访亲友,则具冠带盛服为礼。其馀燕居,则冠小帽或东坡学士巾,而多服衤曳衤散。”

----------------------------------------------------------------

附1: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先绕至背后,再绕至前面,三角衽边的尖有一细带在腰间结住,然后腰部缚以大带。这样的形制即“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安全得多了,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都是非常流行的。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毕竟还是穿着麻烦啊,则发展为女子的特定衣装,也许,男子再穿会被嘲笑也说不定。再后来,女子深衣也逐渐式微。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但今天看来,曲裾深衣有着别样的风韵,应该说,是汉服中最能体现女子婀娜优雅的装束——不论是下摆宽敞的曲裾,还是楚风浓郁的汉代鱼尾式“三绕膝”。根据当今汉服复兴的初始阶段实践情况,曲裾深衣极受女性的青睐。

(三)上下通裁制:

由于在频繁的社会活动中行动不便,汉服男子的制式从衣裳发展到深衣,而分开裁剪再拼接还是觉得麻烦,于是又发展成了上下通裁的长衫。在东汉,已开始有了上下通裁的长上衣,叫做“长衣”,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长度方面当时还没有定制。

是大胆开放的隋唐新风开始了汉服第三种制式的风尚。至宋明,上下通裁的袍衫、褙子等风行一度。

袍衫:唐代男子以幞头袍衫为尚。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圆领小袖大约是受鲜卑风的影响,和深衣不一样,几乎没有异色的缘边,下裾开衩,称为缺骻。

同时,官阶品位之辨从先前的佩绶制度逐渐发展成后来服色的九品中正制: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而已。

下图为唐袍衫幞头。缺骻看不出来,另外膝下的横阑出现得有点过早。

阑衫:阑衫本属于袍衫类,但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阑。可以说,阑衫在横阑以上是袍衫。一般认为这道横阑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早期阑衫作为官服出现,领子多用圆领,而后来的阑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在明时,阑衫为职官公服。

下图为宋代公服:展脚幞头、大袖襕衫及玉带。公服所佩的革带,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比服装颜色分得更细。

直缀(直身):直缀也叫直身,直接源于早些出现的长衣。到了隋唐时期,长衣有了定制,规定长度到脚踝,同时也规定了必须有宽衣缘,交领,两侧不缺骻(开叉)。当时直裰的定制,想必有复兴古礼之意——找个看起来很像深衣的通裁类来代替吧?因此,直裰,这种具有规格定制、上下通裁类的“类深衣”便应运而生了。

明代的直身也称作道袍,道袍也式直身的一种;下图为一种名为“海青”的道袍

褙子:褙子是宋明女子的常用服饰,样式相仿,以立领对襟窄袖为主,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常常用于家礼等场合。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窄袖褙子

比甲:比甲,是一种无领无袖的对襟长马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袄之外,最初在青年妇女中流行,后渐渐演化成女仆的特色服饰。关于比甲,有说它源于唐代的半臂,亦有源于元代的说法。

汉服系统知识纲要三:足衣

三,足衣

足衣亦即袜履。赤足同样是失礼的行为,谢罪时常常“免冠跣足”。

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汉代,凡祭服穿舄、朝服穿履、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据《搜神记》载,男鞋方头,女鞋圆头。但后来男女往往通用。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的贵妇人的鞋和出土的四双青丝鞋来看,女鞋的前头有两个昂起的小尖角。

(一)履。

《释名释衣服》有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说文》云:“履,足所依也。”履有许多异称,除了有地缘人群各自习惯称法的原因外,履制的不同当是主要的。《字书》说:“草曰屝,麻曰屦(jǜ),皮曰履,黄帝臣于则造。”《仪礼士冠礼》云:“夏用葛,

冬皮屦可也。”《诗魏风葛屦》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方言》又立一说:“丝作者谓之履,麻作者谓之屝。”

由此看来,古代鞋的质料,履有麻、皮革、丝帛作之者,屦有麻、葛、皮革作之者,屝有草、麻作之者。大凡说去,履的制工精,而屦、屝粗些。

履还有单底、复底之分。

单底的鞋称履。履有三种:

一种是用皮革制成,也曰“鞜”。其深而大者,谓之“裒”;薄革的小履,谓之“鞮”;以柔皮制作、头尖者,谓之“靸”。一种用丝制成,曰“绵履”,云梦出土的秦简《法律答问》说:“以丝杂织履,履有文,乃为绵履。”一种是用麻制成,也叫“不借”,所谓“不借者,小履也。以麻为之,其贱易得,人各自有,不须假借,因为名也。”也有以草为之者。

复底的鞋:“舃(xi4)”,乃履下有木底者,木底与履底大小相同,实心。“屐”则以木为之,或以帛为面,有的以漆画之,下有两木齿。《续汉书·五行志》:“延熹中,京师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初嫁,作漆画屐,五色采作丝。”

舄履的用色的标准,应与裳同色,这是古礼的通制。

《周礼》〈屦人〉注:“凡屦、舄,各象其裳之色。《礼记?士冠礼》曰:‘玄端黑屦;素积白屦;……爵弁纁屦……’”疏:“屦、舄与裳,俱在下体,其色同制,舄、屦与裳色同也。引〈士冠礼〉者验屦舄履的用色的标准,应与裳同色,这是古礼的通制。

《周礼》〈屦人〉注:“凡屦、舄,各象其裳之色。《礼记?士冠礼》曰:‘玄端黑屦;素积白屦;……爵弁纁屦……’”疏:“屦、舄与裳,俱在下体,其色同制,舄、屦与裳色同也。引〈士冠礼〉者验屦同裳色。”“赤舄者,象裳色故也。”《仪礼?士冠礼》:“屦,夏用葛??”注:“屦者顺裳色”疏:“礼之通例:衣与冠同,屦与裳同。”由是看出,我们的祖先非常懂得和谐之美。同裳色。”“赤舄者,象裳色故也。”《仪礼?士冠礼》:“屦,夏用葛??”注:“屦者顺裳色”疏:“礼之通例:衣与冠同,屦与裳同。”由是看出,我们的祖先非常懂得和谐之美。

汉服知识竞赛100问

一、选择 1、“汉服”一词的记载出于“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请问此句出自哪里?( C) A.《史记》 B.《春秋左氏传》 C.《汉书》 D.《论语》 2、同袍一词在汉服复兴者间运用广泛,那么这个词出自哪里?(D ) A.《楚辞》 B.《仪礼》 C.《尚书》 D. 《诗经·秦风·无衣》 3、现在的汉服同袍属于汉服运动的第几代复兴者?(C ) A.第一代 B.第二代 C.第三代 D.第四代 4、汉服运动兴起于____年?被称作汉服上街第一人的是谁?(B ) A.2004;陈朕冰 B.2003;王乐天 C.2003;李婷 D.2004;菲古想 5、历史上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一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 A) A.晋代 B.五代十国 C.宋代 D.元代 6、(甲)楷书、(乙)行书、(丙)篆书、(丁)隶书,以上四种书体的发展顺序是:(B) A.甲乙丙丁 B.丙丁甲乙 C.甲丙丁乙 D.丁丙乙甲 7、《三字经》言:"昔孟母,择邻处。"这就是“孟母三迁”的典故,那么孟母究竟搬了几次家?(B )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8、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 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A) A.铁观音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西湖龙井 9、“退避三舍”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请问这个典故讲的是哪两个诸侯国之间的故事?( D) A.楚国和越国 B.秦国和晋国 C.齐国和燕国 D.晋国和楚国 10、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 风光和繁荣景象。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而此画的

汉服系统知识纲要——体衣word资料14页

汉服系统知识纲要二:体衣二,体衣 《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 上衣下裳制(衣裳类) 上下连裳制(深衣类) 上下通裁制(通裁类) (一)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这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 1.上衣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 襦:《说文》曰:襦,短衣也。故此,襦的长度最长也一般在膝盖以上。不过,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有汉服研究者以长短来区别襦、衫、袄等上衣,将襦定义为“短小的上衣”,是有失严谨的。实际,襦的“短衣”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比,的确是短衣。

襦有长短之别。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可能也叫“小襦”。《孔雀东南飞》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别李义》有:“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襦也有单复之分。单层襦近乎衫,复层襦则近袄。 襦是庶民的常服,深衣只作为他们的礼服。 衫:作为上衣的衫,衣型多样,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衫,一般是单层。 《说文新附》:“衫,衣也。”《释名》:“衫,芟也,芟无袖端也。”袖端(即今舞台上古装的“水袖”)。马缟《中华古今注》:“古妇人衣裳相连。始皇元年,诏宫人及近侍官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盖取便于侍奉。”不过,后代的“衫”的名称也开始泛了起来。也指长衫。如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已是指官服了。 袄:一般是指有衬里的上衣,如: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袄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隋代的缺胯袄子用作武官制服,并于唐代传入日本。 宋代出现“旋袄”,衣制有些像今天的短大衣,齐膝、对襟,直领下两条窄花边,称“领抹’”,前后左右开叉,起舞尤其旋转时,四片裙摆张开旋转,故名旋袄。 裲(liang)裆:“裆” (dang),也写作当;又称裲裆、两当。《释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主要是妇人的贴身衣物,来自于胡服。《仪礼乡射礼》提到的“韦当”,郑注曰:“直(值)心背之衣曰当。”可见裆类似今天的背

汉服简介 附图

漢服简介 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他与西服大不相同,与那些即使受到汉服影响而产生的韩服、和服等服饰也不同,足以体现华夏民族的特色。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展品簡介: 第一部分:深衣之曲裾 曲裾 释义: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 記載:见《礼记深衣》“续衽钩边” 唐孔颖达疏。《汉书·江充传》:“ 充衣纱縠襌衣,曲裾后垂交输,冠襌纚步摇冠,飞翮之缨。” 《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汉代时,服饰制度虽还不够完备,但对宫中的后妃们的衣饰已有了明确的规定,汉代妇女礼服采用深衣制,《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后汉书》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汉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饰,绀上皂下;蚕服,青上缥下,都是深衣制(即单衣)。深衣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

大学生汉服知识竞赛活动策划书

大学生汉服知识竞赛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前言 为了提高我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大家的课外娱乐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增强我们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家积极向上的生命热情,为同学们创造更好地交流、学习和娱乐的平台和自我展示的平台。增强院系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通过一场完美的汉服知识竞赛让你重新体验生活的激情与丰富,让你重新定义你的大学生活,它不应该是平淡无奇的,而是丰富多彩的,让你走进充满阳光的大学世界。 三月是值得庆祝的日子,全国两会在这时隆重召开。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相信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具有深远的影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精神家园,成为了我们党和人民一直不变地追求着的目标。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力量,更应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而如今,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活动充斥着学生们的眼球,浮躁的气息不免滋生,又有多少学生读过《论语》、《大学》等代表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有多少同学了解汉服、汉文化呢?为此我社团特举办此次汉服文化知识竞赛活动,以气氛活泼的活动形式达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活动目的及活动意义 两会的召开,无疑会继续完善党的行动纲领和执政理念。为更好的学习先进的时代精神,同时不忘传统,号召同学们温习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希望当代大学生们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党的政策与执政理念,做一名人、家、国和谐统一的优秀大学生。 三、活动主题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紧跟先进时代潮流

汉服活动策划书

华东交通大学 首届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交流会 策划书 一、整体情况 1、活动主题名称: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交流会 2、活动目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我校人文气息。 3、活动意义: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中华文化重又得 到世界的关注与重视。我们将立足交大,率先在江西高校中开展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普及交大师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培养交大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我校的人文素质。 4、时间:2007年12月15日19:00——21:00 5、地点:南区礼堂 6、主办单位:华东交通大学校团委 7、承办单位:汉服文化协会人文学院 8、协办单位:江西民间汉服(人士) 二、工作人员 指导:石初军 顾问:江西民间汉服(人士) 总策划:陈沈平 导演:宋检张瑞 工作组委员:王兴华梁嗣敏李飞飞张宇 工作组组员:郭霞马磊郭猛彬詹前裕林君王智健张晗 张金燕刘鹏李潇

三、活动大概流程 1.汉服及传统礼仪展示(30分钟) 2. 传统文化精讲浅谈(20分钟) 3. 古琴弹奏及其知识略述(12分钟) 4. 茶艺及古琴联合表演(13分钟) 5. 互动提问环节(15分钟) 6. 四、活动详细流程 到活动开始时间后,主持人和汉服讲解人一同穿着汉服入场,主持人简单介绍下这场活动目的,参加人员及邀请观看的嘉宾和观众后宣布活动正式开始,然后退场。汉服讲解人员开始简单介绍下汉服的概念,之后古典音乐响起,开始此次活动第一部分内容。 1.汉服及传统礼仪展示 本部分活动将展示多款的现已知汉服,包括男式直裾,直身,圆领衫等;女式曲裾,襦裙,高腰襦裙,其中曲裾分大曲裾,小曲裾,襦裙分对襟襦裙与交领襦裙;专门的礼仪服饰玄端等。 具体过程是全部衣服由合适的人员穿着好后在幕后准备好,并排好衣服的展示顺序,当古典音乐响起,穿着人员迈步缓缓上场,原本就位于舞台中央的解说人员开始介绍这款汉服的名字,流行于历史上哪段时间,当穿着人员行至场中间时向全场观众行揖礼,然后展开双臂展示汉服并旋转一周。解说人员则据此介绍这款汉服的特点,细节等。解说完后,穿这款汉服人员在场中指定位置正座(预先放置垫子),然后下一个穿另一款汉服人员开始上场,如此至全部汉服全展示完为止。 全部人员上场后,讲解人员开始讲解传统礼仪,主要包括:辑礼,拜礼,正坐礼,对弈(射)礼等。每一个礼仪,都由场上的预先指定的着汉服人员演示,或一个或多人,其他不演示的人员保持正坐不变,演示完时人员以揖礼拜谢观众,然后坐回原来的位子。 至预定的全部礼仪讲解完后,场上人员全部起来和讲解人员排成一行向观众行揖礼告别退场。同时主持人上场,简单说几句感谢上场人员的话然后宣布第二部分活动开始。

汉服由来及简介

简介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溯源 汉服起源于华夏文明肇始的炎黄时代,定型于春秋战国,汉民族在汉朝正式形成后遂有汉服之名。此后,历朝历代均有沿革,但其基本特点从未改变。宋明两朝为汉服的集大成时代, 古朴、典雅、华贵、明快等多种风格并存,百花齐放,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汉服体系。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隐扣束带、宽袍大袖,不用扣子,而用绳带

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礼服制式严谨,为正式场合穿的服饰;常服一般去掉大袖,适合百姓日常起居。以衣冠(汉服)、礼仪(汉礼)为表征的中国,被邻国评为衣冠之国、礼仪之邦。汉服运动是旨在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媒介,引导人们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寻回失落的华夏情节,由物质的汉服导向精神的文明,并最终实现传统中华文化向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复兴运动。“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与华夏衣冠(汉服)相应的礼不是形式,而是民族历史之积淀,民族之根脉,汉服之美更须礼仪之大的依托。礼的卑己尊人、长幼有序、严密规范诠释着华夏社会的理想,而庄重、纯正、质朴的周礼更充分的发挥了礼的内涵。汉服属广义的礼的范畴,通过礼仪的形式,指向华夏文明的内涵,因此汉服是礼与仁的统一。

汉服小知识

每日汉服小知识第一弹--礼仪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但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袍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每日汉服小知识第二弹--礼仪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héng,.脚胫】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跽【jì】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胡坐:女子坐容,两腿稍偏即可。

每日汉服小知识第三弹--礼仪三、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

汉服知识图文概述(上)

目录 一、汉服概述 (2) 二、历史发展 (3) 三、汉服结构 (13) 四、纹饰配件 (17) 五、汉服形制 (25) 六、汉服文化 (29) 七、地位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汉服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男装汉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女装汉服..............................................................................................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按功能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按用途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按形制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6.现代汉服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汉服知识普及

汉服知识普及 1.什么是汉服? 汉服是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不是旗装,不是古装,更不是影楼装 2.汉服是否种类很少 汉服的种类很多,春夏秋冬四季都有相应的款式,第一不必担心冬天穿会冷,第二不用担心款式单调 3.关于汉服曲裾 一问:曲裾有多少种? 答:汉服曲裾分为马王堆曲裾,短曲,三绕曲裾 二问:有一种曲裾叫小曲,小曲算汉服吗? 答:小曲不是汉服 三问:怎么区分各类曲裾? 答:1.短曲:短曲是指在膝盖以上不入字底的单绕曲裾或在膝盖附近的双绕曲裾 2.小曲:小曲是指在膝盖以上入子底的单绕裾 3.三绕曲裾:三绕曲裾最好辨认,一直绕到地上的就是三绕曲裾 4.马王堆曲裾:马王堆曲裾有出土文物的证明,是完全符合形制的一款

四问:如果购买曲裾应该避免什么呢? 答:1.避免八字袖,避免八字袖的方法是,通袖长度=身高+80cm 2.避免入子底 3.去封腰改腰带 五问:什么是八字袖? 答:八字袖是指通袖长度不够,胳膊弯回来时,两个袖口之间的空隙是一个八字 如图所示: 六问:什么是入子底? 答:如图所示【因为我不造怎么形容】 4.关于褙子和披风的区别

一问:褙子和披风有什么区别 答:褙子和披风其实是一个东西,只是不同时期的形制不同而已 二问:怎样区分褙子和披风 答:1.看襟缘,襟缘到底的是褙子,但是也有襟缘到胸前的褙子,襟缘到胸前的是披风 2.看侧面开叉,开叉到腰或更大的是褙子,开叉小的是披风 三问:襟缘是什么 答:如图所示,襟缘长的是褙子,短的是披风【也有襟缘到胸前的褙子】 5.袄裙和衫裙的区别 衫裙是变薄的袄裙,袄裙适合冬天穿,衫裙是夏天穿的 袄裙:衫裙: 6.汉服的袖子都很大,穿起来很不方便 袖子大的大多是礼服,可以选择比较日常的,比如短打

汉服简介

汉服简介 文章来源:汉服资讯 汉服(Hanfu),指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 现在所指古代汉服,是指约公元 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 末清初)的近四千年中,以华夏民族 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 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 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系;或者 说:历史上的汉民族传统服饰(古代 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 (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 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 饰的总体集合。 在现有考古实物支持年代之前, 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 了。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 帝所制”。《易经·系辞下》:“黄帝、 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诗经·曹 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黄帝 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 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 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 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 图一汉服常见款式之襦裙 服章之美,谓之华。”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服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外部特征。”但在古代,由于中华文明相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发达以及由此产生的高度民族自豪感、优越感,“汉服”概念较少见,而多以“衣冠”“衣裳”等代替。 在21世纪汉服复兴运动兴起产生了“现代汉服”的概念,即:现代中国人所穿着的正在被复兴的具有鲜明汉民族传承特色的并反映了汉民族特有之精神文化的民族服饰。古代汉服和现代汉服都属于汉服范畴。而民族服饰本身的属性应该是传承的、不中断的,但汉服在17世纪因一场横祸遭受剧变而暂时消逝三百余年。这正是历史之悲痛。今天的汉服复兴者正努力将现代汉服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神与汉服消亡前链接起来,亦即汉服复兴者正在修复汉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性。 汉服的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的基本特征是没有太大的改变。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显示了世界各地包括欧亚美洲人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倾慕和向往。直到三百多年前满清入关,这一服饰制度才消亡。1644年明朝灭亡后,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满清统治者为削弱汉人及南方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顺利和长久统一中国的目的,

汉服系统知识纲要——服饰的各个部件及其他基础知识简介

服饰的各个部件简介 《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按裁制方式大致可分为3类: 上衣下裳制(衣裳类) 上下连裳制(深衣类) 上下通裁制(通裁类) (一)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不知道这样的思考有没有道理。 1.上衣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半臂,袿衣等。 襦:《说文》曰:襦,短衣也。故此,襦的长度最长也一般在膝盖以上。不过,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有汉服研究者以长短来区别襦、衫、袄等上衣,将襦定义为“短小的上衣”,是有失严谨的。实际,襦的“短衣”是与“深衣”相对而言的。深衣长至踝部,襦与之相比,的确是短衣。 襦有长短之别。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可能也叫“小襦”。《孔雀东南飞》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别李义》有:“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襦也有单复之分。单层襦近乎衫,复层襦则近袄。 襦是庶民的常服,深衣只作为他们的礼服。 衫:作为上衣的衫,衣型多样,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衫,一般是单层。 《说文新附》:“衫,衣也。”《释名》:“衫,芟也,芟无袖端也。”袖端(即今舞台上古装的“水袖”)。马缟《中华古今注》:“古妇人衣裳相连。始皇元年,诏宫人及近侍官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盖取便于侍奉。”不过,后代的“衫”的名称也开始泛了起来。也指长衫。如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已是指官服了。 袄:一般是指有衬里的上衣,如: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袄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隋代的缺胯袄子用作武官制服,并于唐代传入日本。 宋代出现“旋袄”,衣制有些像今天的短大衣,齐膝、对襟,直领下两条窄花

汉服与汉文化复兴项目计划书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汉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许多的青年人本着复兴汉族传统服饰的信念投身到汉服文化产业中来。随着汉服爱好者人数的增加,影响范围的扩大,汉服圈子的各种思想鱼龙混杂,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摩擦不断,甚至以此为基础产生的一些偏激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外界人士对汉服文化的抵触。 回归到最基础的最原始的端头,汉服爱好者们只是想通过对汉服的宣传和推广来达到“使汉民族有衣可穿”的目的。最直接的借鉴就来自于日韩。众所周知,和服和韩服都是对汉服的本地化改良,也算是改良版的汉服。现如今,中国的传统汉民族服饰几近消失,而日韩两国却始终保持着对本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从这两国来看,一件衣服是可以起到维护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作用的。自汉服复兴活动发展至今,反对者一直存在,他们最主要的论点就是汉服已经被潮流所抛弃,不在适应时代的发展。反对者中激进者甚至认为,主张复兴汉服的人,是对封建旧习的崇拜,是历史逆流。对于这种论调,自然是要受到汉服爱好者的反驳。这两者之间的辩论似乎也日渐走向了彼此的极端。对于汉服文化的发展毫无益处。 要说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可追溯到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到了新中国建立,文革的出现无疑使中国传统文化断了层,中间断裂出现的鸿沟使得我国的文化缺失。到了改革开放,在经济利益的催动下一切东西都进入了功利化轨道,以物质成就为标准。对文化的保护从政府到百姓都不够重视,社会文化尽显薄弱。空虚久了必然就想要充实。到今日,随这国际竞争的转变,国际上对于文化软实力逐渐重视,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自然也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 作为社会上最激情最蓬勃的群体,青年人显然比以中老年人更愿意担负一个民族文化复兴的重担。这或者是汉服爱好者群体年轻化的原因之一。但是,也正是由于群体的年轻化,许多不够成熟的言论和理念自然会受到社会中流的批驳。这是阻碍之一。 现在汉服的爱好者几乎已经遍布了全中国,四处都能发现“同袍”。他们穿汉服工作、学习、活动,出入各个社会场合,且自诩为“汉服复兴者”。虽说有些许的人试图用激进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汉服复兴的诉求,但是更多的人把这当成是个人爱好,尽力去影响小范围的人来了解汉服、接收汉服。后者这样温柔的宣传远比前者好,前者只能引起大众的反感,反而不利于汉服文化的发展。 (二)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 汉服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主要有这样几点: 第一,目前来说,我国关于服装的知识产权保护基本上只有“外观设计专利”这一项(一般某件时装的独特外观设计申请在当天就可以取得专利申请号码,并在6到8个月内获得专利授权)。而汉服作为民族服装,款式和外观基本上是固定的,从款式和外观来说属于全体公民共有,所以任何商家不可能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而面料和颜色花纹基本上属于面料的范围(国外有面料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国内没有),而商家的面料一般是从外采购,所以不同商家也可能买到相同的面料,某家商家不可能用了某种独特的面料就不允许别人用(因为就算面料有专利,也属于面料开发商,而不是汉服制作商家)。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汉服商家自己设计出独有材质或花纹图案的面料,再拿去纺织厂生产出来,那么从理论上来说这时的这个汉服商家是有权利维护自己的独家使用权的(当然这种自己设计定量生产的面料,其他汉服商家估计也不可能在市场上买到,就算想山寨也山寨不能)。而最后就剩下颜色搭配了,这个的侵权更没有办法认定的。 第二,从国内整个服装行业来看,主动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商家基本没有。这是由服装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服装外观设计专利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服装产品因为与人体的特

汉服系统知识大纲

汉服系统知识大纲 目录: (1) ★汉服的场合着装 (2) ★前言:简语华夏衣冠 (2) ★汉服的基本特征 (3) 汉服基本结构体系 (3) 首服 (3) (一)冠冕类: (4) (二)巾幞类: (9) (三)盔帽类: (16) 二,体衣 (18) (二)上下连裳制: (30) (三)上下通裁制: (35) 三:足衣 (40) 履。 (40) 四:饰件 (43) (二)男子饰件 (59) 佩剑 (60) 笏头带(玉带) (60) 带钩/带饰 (61) 绶、绶佩帖子相关图片: (62) 玉佩 (63) 组佩:亦即杂佩。 (63) 容臭/荷包 (65) 蔽膝 (65) *附:佩绶制度 (66) 五:服制与场合 (67) 目录: ★简语华夏衣冠 ★汉服的基本结构体系 一,首服 (一)冠冕类 (二)巾幞类 1.巾帻类 2.幞头类 (三)盔帽类 二,体服 (一)上衣下裳制: 1.上衣

2.下衣 (附:玄端介绍) (二)上下连裳制 (附1:曲裾深衣) (附2:一些定制明确的深衣) (三)上下通裁制 三,足衣 (一)履 (二)韈 四,饰件 (一)女子饰件头面类,耳饰类,项饰类,臂饰类,佩饰类,妆容类 (二)男子饰件 (附:佩绶制度) ★汉服的场合着装 古代:祭服,朝服,公服,婚服,孝服,戎服,武服,儒释道服 现代:大致分为“礼服类”和“常服类” ★前言:简语华夏衣冠 华夏自古乃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中国很早就把“布帛可衣”列为生民之本。《风俗通义愆礼》云:“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巾,所以饰首;衣,所以蔽形。”《白虎通衣裳》云:“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绤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故此,我们看到,服饰在华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饰”等一系列人类通行的实用功能外,还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义。《周礼地官大司徒》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认为“同衣服”的风尚才可安定万民;在强调“名正言顺”的华夏传统中,历代帝王问鼎天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满清入主汉室江山,也是从衣冠入手的,衣冠的断绝才彻底瓦解了屠刀都没能砍断的汉人最后的坚守…… 衣冠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我们回首遥望,虽然不至于像某个关于新疆库车记录片里,一些当地的维吾尔人看到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上的古龟兹祖先,茫然地说:那是异教徒(因为他们信佛教),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但确实也迷失了许多记忆;当今又是一个迫切需要特色的时代,历经苦难的中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时候,也很懂得需要自己的“民族特色”来向世界展示。于是,我们在破碎的记忆中匆匆翻检一番,又带着许多迎合西方强势文化思维的成分——于是,旗袍、“唐装”被我们骄傲地视作民族文化的独特符号……却很少有人去想,这些最多只有三百年的、严重变异的符号为何能够淹没几千年渊源和积淀? 要待何时,华夏才能够不只是一个苍白的名称?要待何时,我们才能够明白,我们的祖先给了我们一个多么深远美丽的名字。 衣冠断代已六个甲子,如今又燃起了星星之火。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时代大任义不容辞,然而,恐有损五千年沉甸甸的使命,衣冠体系,总不敢妄下定义。不过,看着很多网友,尤其是新入门的朋友抱怨没有完整的学习资料时,实在汗颜。于是,我们诚惶诚恐地翻故纸堆,

汉服简介

我学跨国文化交流之体会 ——以汉服为例 一、汉服的简介。 本学期在李荣建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深入学习了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由文化基础衍生出的风俗习惯。在本学期的学习下,我认识到了文化对各个国家社会生活及经济体系建设的巨大影响,应该来讲文化是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基层。由此我对我国自身的文化体系建设也进行了思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着加强着,而我们对本民族的服装——汉服,确没有给它应有的位置。我们应该回溯汉服在历史的地位及进一步思考汉服的回归对我国目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古人还称之为华夏衣冠、华服、汉衣冠、汉装等。史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冠礼仪是华夏民族形成的标志,也是华夏社会特有的人文风貌,至周朝,衣冠礼仪形成完备的制度,汉帝国之后,“汉”取代“华夏”成为民族名称,汉服之名逐渐定型。 秦汉以后,汉服历经魏晋南朝隋唐宋明,历朝历代均有沿革,但其基本特点从未改变。1644年满清入关后,汉服在满清政府“削发易服”的民族压迫政策下,伴随着血雨腥风被人为禁止。汉服的禁止,导致汉族的人文风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易衣冠,亡天下,民族尊严被抹杀,君子之风被葬送,“衣冠之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成为遥远的回忆,取而代之的是萎靡猥琐的奴性,一直延续至今。 汉服的消亡不仅仅是汉民族外型的异化,更是整个华夏文明的没落,衣冠亡,礼仪亡,神圣的冠礼、笄礼(汉族成人礼)、典雅的婚礼、文武兼容的射礼、郁郁人文的祭礼随衣冠而消亡,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失去了核心的祭祀、娱乐部分,仅仅余下了饮食风俗。汉服亡,士子亡,终满清一朝,传统也仅是剩余的风俗和迂远的考据,失去了修己达人兼济天下的灵魂。一段灰暗的历史,令华夏这个浩瀚瑰丽的文明体系凄然谢幕,而五四运动所反之传统只是满清异化之传统,真正的华夏早已尘封。 《左传正义》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一袭衣冠,背后却是沉重的历史,当我们拭去血迹和尘埃以后,衣冠上显出的字迹叫做“华夏”,这是一片雾霭重重、尘封已久的精神故园,天地玄纁,清新的泥土中埋藏着我们民族的魂魄。 360年之后,汉服终于归来,汉服兴,则礼仪兴,则汉族兴,则中国兴。汉服所代表的人文风貌,汉服运动的大众化诉求,使之短短数年间成为令世人瞩目的社会现象。汉服运动以复兴华夏文明、振兴汉民族精神为宗旨,以衣冠礼仪为开端再造整个华夏,由衣冠而礼仪,由礼仪而仁本,由仁本而道统,以践行的方式重构华夏自身,对社会而言,则化民成俗,对自我而言,则修身达命。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隐扣束带、宽袍广袖,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服饰。 对于传统文化复兴,几乎所有的人都踊跃支持,然而说到汉服复兴,却总是众说纷纭。为什么要复兴,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华夏”。 我们都知道自己是华夏儿女,海外游子也因之称为“海外华人”。然而,什么是“华夏”?语见《左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在世人心中华夏民族与礼仪之大和服章之美密不可分,却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可见衣冠服饰和礼仪制度、思想文化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中华古老的服饰文化绚丽多彩,与民族属性息息相关。中国也因此自古以来被尊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易经. 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也就是说,早在黄帝

华服(汉服)知识讲座】

李求败华服知识讲座【注:红色字体是李求败的网名】 群名称:师范影视文学交流群 =========================================== 2014-10-25 18:38:53 1251***43(1251***43) 你已经是群成员了,跟大家打个招呼吧。 2014-10-25 18:39:01 文学部——莫莫(183***14) 来了 2014-10-25 18:39:07 文学部——莫莫(183***14) 欢迎讲师 2014-10-25 18:39:15 文学部——莫莫(183***14) 大家都出来 2014-10-25 18:39:18 顾惜(157***907) ⊙▽⊙ 2014-10-25 18:39:24 失心于他。╯(103***306) 来了 2014-10-25 18:39:25 文学部——莫莫(183***14) /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喝彩 2014-10-25 18:39:27 1颗糖,1种味 大家好 2014-10-25 18:39:43 文学部——莫莫(183***14) 讲师好/磕头/磕头/磕头 2014-10-25 18:40:06 1412.王*慧(145***488) /鼓掌/鼓掌/鼓掌 2014-10-25 18:40:16 顾惜(157***907) /鼓掌/鼓掌/鼓掌 2014-10-25 18:40:18 1颗糖,1种味 你们都有自己的华服(汉服)吗? 2014-10-25 18:40:26 文学部——莫莫(183***14) 我有 2014-10-25 18:40:28 『第五°』百里冰(14***473) 老师好/磕头/磕头/磕头 2014-10-25 18:40:38 『第五°』百里冰(14***473)

汉服裁剪制作的一些常识

汉服裁剪制作的一些常识 一、汉服常识篇什么是汉服要做汉服,首先要知道汉服的基本常识。汉服,不是古装,也不是单指汉朝的服装,而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举个例子,就如同藏族人穿的藏袍,朝鲜族穿的朝鲜服一样,一个真正热爱自己民族的汉人就应该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汉服!汉服的种类汉服有很多种类,总的来说,简单的可以分成礼服和常服。礼服指在正式隆重的场合所穿的衣服,对形制要求很严格,衣缘的宽度、袖子的长与宽、甚至颜色花纹的搭配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必须穿中衣。而常服就是指在平常日子里穿的衣服了,可以穿着上班、做家务、甚至下田耕作,常服的要求没丵礼服那么严格,总的来说,常服的特点只要遵循交领右衽(当然也有对领、直领的)、系带(不用现代的纽扣、拉链之类的东西),平面剪裁就可以了。汉服的女装主要有曲裾、襦裙、褙子…… 汉服的男装主要有直裾、直身、短打(也适合女生) ...... 二、材料准备篇缝纫工具A 、缝纫机,功能是缝合布料,缝纫机主要分两种:旧式的脚踏式的(此优点是速度可以灵活掌握,适合新手,本人用的就是这种)、电动缝纫机。(如果没有缝纫机,用手工缝也可以哈,就是速度太慢,而且不容易把线条缝直!估计一个月才能做一件汉服了)B 、锁边机,功能是把布料的缝合的边缘锁好,不至

于边缘散开。锁边机也有好多种,便宜的100 多元,贵的有1000 多甚至几千的。自己学做,买个100 多元的三线锁边机就可以了。在布料批发市场上有买的。C 、其他工具:剪刀一把,直尺一把,软尺一把(一元钱就可以买到,功能是用来量人的各种尺寸!),划粉一盒(用来在布料上画裁剪线条,可以洗掉。),各种颜色的缝纫线(根据布料颜色,一般什么颜色的布料就用什么颜色的线。)面料A 、做汉服的面料很多,只要你去趟布料市场就知道了,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对于新手,一般来说,颜色搭配可以选近似色,花布与素色布搭配,最容易出效果。注意的是要考虑布料的缩水问题,在面料搭配上尽量使用同一种类型的面料,比如棉布搭配棉布,丝绸搭配丝绸。B 、关于面料价格,这个没的说,自己去跟老板砍价,呵呵。一般棉布在10 元左右/ 米,化纤的织锦缎10 几元/ 米,提花棉20 左右/ 米。尽量不要用发光的化纤面料做汉服,因为穿上感觉很廉价,也很舞台化,容易让人产生这是戏服、影楼装的感觉。个人觉得用棉布、麻做常服很不错,织锦缎适合做礼服,也适合做衣服的边缘。C 、关于面料的用量。(根据个人裁剪方式不同,用量也不一样,我写的是自己在实际制作中的用量。)曲裾:主料4 米(150 厘米宽),衣缘及腰带2 米(150 厘米宽);襦裙:上襦3 米(150 厘米宽),裙子(包括上襦的衣缘)3 米(150 厘米宽),腰带0.5 米;褙子:

【整理】汉服面料知识大整理解析

一纤维分类 1、天然纤维。常规的天然纤维有棉、麻、丝、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天然纤维又有出现,比如菠萝叶纤维与现在普遍使用的竹纤维。 棉、麻、竹、菠萝叶纤维是天然纤维素纤维,用火点燃很快炭化为灰烬,伴随着烧草的气味。毛、丝纤维是天然动物纤维,点燃后变焦并有烧头发的气味,其中丝纤维是投入使用的唯一的一种长纤材料,可长达几百米,现在正在研究中的蜘蛛丝纤维应该也是长纤,但没有投入实际使用。 2、化学纤维。化学纤维是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兴起的,目前已经成为纺织纤维的主体。 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合成纤维,一类是再生纤维。 A、合成纤维是以石油为原料,经化学聚合而成,主要纤维材料有涤纶、锦纶、腈纶、维纶、丙纶、氯纶、氨纶等。它们可以根据需要切割成不同长度或直接使用长丝。其统一的燃烧特点是熔融成滴。 涤纶纤维刚性较好,有很好的保型性与挺括性,常与棉、毛等混纺。 锦纶又称尼龙,是一种较有弹性的纤维材料,并且最为耐磨,常用做服装的“三口”,并在袜类产品中经常使用,最近几年常见锦纶与粘胶纤维交织,形成锦粘交织面料。 腈纶是保暖性最好的合成纤维,俗称合成羊毛,常用做毛衫材料。 维纶吸湿性能是合成纤维中最好的,服用性能接近棉纤维,民用较少,档次很低,通常用于工业产品,如绳索、水龙带、鱼网等。 丙纶质地最轻,比重为0。91,是目前纺织纤维中最轻的一种材料,耐磨、耐穿、不起球。 氯纶不易燃烧,常用做针织内衣、毛线等民用产品,还用于工业滤布、工作服、绝缘布、安全帐篷等。 氨纶是弹性最高的一种纤维材料,高伸长、高弹性,常用做紧身产品,但由于不着色、强力最低,所以一般很少裸丝使用。 B、再生纤维,也叫做人造纤维,是利用天然材料经制浆喷丝而成,有再生纤维素与再生蛋

汉服知识

汉服知识 目录 汉服概述 基本特点 文化内涵 汉服的风格与特色 汉服运动目的和具体实践 历史发展 样式变迁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汉服概述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教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也成为了民族意识的一部分。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愿弃汉衣冠而自杀。到了宋元明时期,异族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衣冠,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金国熙宗甚至“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满清以此为鉴,对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汉服遂亡。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人的称谓由此而来。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

汉服裁剪工艺教程详解

础知识图解-1 ★★现在汉服常服结构分类大纲(附图,草案)★★ ★总大纲包括: ★一常服(基本提炼历史上各有代表性的服饰作为日常汉服) ★二礼服(采用一丝不苟的古制) ★三首服(冠帽巾类,历史上礼服和常服配用的冠巾都很丰富,因此汉服复兴越多吸取越好) ★四鞋类(鞋履屐等) ★五配件类(玉配绦带的挂法,披帛的搭配等) ★这里先说常服★———————————————————————————————————— ★常服 ★一服制分类 ★1衣裳连制类(深衣) ★A男式:朱子制直裾 ★B女式:汉制曲裾 ★〈说明,按现代穿法,男穿直裾,女穿曲裾效果会比较好一些,直裾里面又分汉代直裾,宋明时代穿的直裾,以及朱子家礼中的深衣等,个人感觉朱子深衣好些,下裳幅片比较多,开的幅度也比较大,甚有儒士之风,而宋代直裾幅度比较小,剪裁比较直,汉代直裾则比较生硬,花纹繁乱;女子曲裾,只有汉代的三绕膝〉 ★2衣裳分开类(两截) ★A男式:上衣下裳 ★B女式:襦裙 ★a唐式襦裙(系处胸上) ★b宋式襦裙(系处胸下) ★c明式襦裙(系处腰部)

★〈说明,男子上衣下裳只有选择先秦士大夫的那种统一装束,后来可能觉得出官入相行动不方便,干脆穿上了衣裳连制的深衣,甚至还是觉得麻烦,以至后来发展成了上下通裁一剪裁到底的长衫,不过在历代礼服中仍保留着男子上衣下裳的装扮,由于礼服比较复杂,将其谈化,只保留样式,就可以作为现代的常服了;女子只有襦裙,由于历代样式基本没什么变化,只是组合搭配的问题,只采用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穿法即可,既按裙系的位置划分,襦,历代长度大小不一,现代制订标准,基本还是以短(齐腰),长(齐膝)两种为好〉 ★3上下通裁类 ★A男式 ★a直裰(有束腰,有衣缘) ★b长衫(无束腰,无衣缘) ★4圆领类 ★A男式 ★a唐式袍衫(小圆领) ★b明式阑衫(大圆领) ★〈说明,由于历代常服用圆领的不多,大概只唐朝平民兴起的小袍褂,多用于公服礼服中,常服既取两样,大圆领小圆领即可,作为单独的一个分类〉 ★5背心类 ★A褙子 ★a男式:明式对襟儒衫 ★b女式: ★⑴明式对襟 ★⑵交领长褙子 ★⑶交领短褙子 ★B旋袄 ★b女式: ★⑴宋式直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