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_基于面板数据的国际比较_李郇

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_基于面板数据的国际比较_李郇
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_基于面板数据的国际比较_李郇

第24卷 第3期2005年5月

地 理 研 究

GEOG RAPHICAL RESEA RC H

V o l .24,N o .3M ay ,2005

收稿日期:2004-08-24;修订日期:2005-01-28

基金项目: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度重大项目(03JDXM 79002);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2SJ A790002);“985工程”GIS 与遥感的地学应用(105203200400006) 作者简介:李郇(1964-),男,江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Email :lixu n23@https://www.360docs.net/doc/428962809.html,

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

———基于面板数据的国际比较

李 郇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州510275)

摘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相协调,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水平。因此本文旨在探索造成我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并对其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本文采用跨国经济实证分析中的标准分析工具面板数据分析,首先构造影响城市化水平的世界模型;然后,以本文构造的世界模型为基准,定量分析造成我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最后通过国际比较分析发现,在我国影响城市化水平的经济因素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高等教育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能力,大致都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该结果较以往基于横截面的分析结果更为准确。关 键 词:经济增长;城市化;面板数据文章编号:1000-0585(2005)03-0421-11

1 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实现统筹城乡发

展、统筹区域发展等“5个统筹”。实现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城市化,显然利于我国早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但现有的大量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并不相匹配,出现了城市化水平滞后现象[1]。因此,本文尝试从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的角度,探索造成我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并定量分析其影响程度,从而增加人们对如何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进一步理解。

近十多年,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还是超前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些讨论大大加深了人们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理解,但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现有的相关文献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现有文献采用的方法大多是以世界各国某年的截面数据得出的世界城市化一般模型[2~7]为基准进行比较。但不幸的是,跨国实证分析文献已经发现,在跨国比较分析中,采用截面分析,其结论是有偏的。Islam 明确指出,在跨国实证分析中,采用截面分析,隐含地假定各个经济体是同质的,从而忽视了各个经济体自身的“特色”,实证结果显然是有偏的[8]。基于此,Islam 建议,在跨国比较分析中采用具有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分析,以固定效应刻画各个经济体的“特色”,从而得到一致的估计结果。在经济学文献中,面板数据分析现已成为跨国比较分析的标准方法[9,10]

。坦白地说,既然现有城市化文献几乎都以截面数据得出的世界城市化一般模型为比较基准,那么比较基准自身的精确度显然关系到最终比较结论的稳健性。

422 地 理 研 究24卷

因此,本文尝试采用跨国实证分析中的标准分析工具面板数据分析法,构造影响经济增长对城市化进程的世界模型,以此为基准,对造成我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

2 基于面板数据的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影响模型

从跨国实证分析工具的发展历程看,1996年以前,人们都采用跨国截面分析,1996年后,随着Islam 的建议逐步为跨国实证分析文献所接受,面板数据分析现已成为跨国比较分析的标准方法。考虑到计量经济学教材对面板数据分析有翔实的介绍,本文重点探讨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影响城市化因素的世界模型,以及该世界模型在我国的具体运用。2.1 世界模型

城市化是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产业和人口的空间结构变化,一般认为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会引起市场规模的增长、劳动力的专业化和需求结构的变化[11]。首先,经济水平的增长导致了产业在城乡之间分布发生变化,促使一国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其次,经济水平的增长将增加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高等教育的需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2]

。服务业和制造业份额的增加,城市集聚的成本优势出现,最初的集聚优势更有利于制造业,随着城市成本的增加,集聚对服务业的优势明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增加了城市作为交通节点的重要性,同时作为贸易支持的市场、金融、信息等活动要求更加高的空间积聚,这也增加了城市区位的重要性。总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对城市化有不同的影响。 根据以上经济增长对城市化水平影响的描述,建立以下经验模型:

lg urb i ,t =β1+(β2+β*

2·D j )lg g dp i ,t +(β3+β*

3·D j )lg prod i ,t +(β4+β*4·D j )lg sev er i ,t +(β5+β*5·D j )lg trad i ,t +(β6+β*6·D j )lg edu i ,t +D j +εi ,t

(1)

其中:urb 表示一国的城市化水平,gdp i ,t 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prod i ,t 、seve -r i ,t 、edu i ,t 、trad i ,t 分别为国家i 和t 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高等教育、国际贸易水平,D j 为虚拟变量,j =1,2,3分别表示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β2、β3、β4、β5、β6分别表示影响因素对城市化影响的弹性①,β*2、β*3、β*4、β*5、β*6分别为虚拟变量的系数,ε为残差。 ①弹性(elasticity )是指一个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动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动的影响程度,如变量gd p 对变量

u rb 的弹性表示为:βgdp ,urb =d (urb )/urb

d (g d p )/g d p

,在对数形式的回归模型中,恰等于ln g dp 的估计系数。

不同人均收入水平的虚拟变量划分,采用1990年联合国对发展水平的划分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545~2200美元为中下收入国家,2200~5999美元为中上收入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2.2 世界模型在我国的具体运用变换

为了能与世界城市化一般模式进行比较,在方程(1)式的基础上,建立以省区为单位的我国城市化面板数据分析估计方程:

log (urb )i ,t =β0+β1+β2log (gdp i ,t )+β3log (prod )i ,t + β4log (seve )i ,t +β5log (trad )i ,t +εi ,t

(2)

其中,i 表示我国大陆地区的30个直辖市和省区,t 分别为1990年和2000年。β0、

 3期李 郇: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基于面板数据的国际比较423

 β1为固定效应,其它符号含义同方程(1)式。

为了验证式(2)的估计结果①

,本文同时建立一个基于时间序列的我国城市化估计

方程:

①由于在时间序列的数据中,城市化水平使用的是国家统计年鉴中的非农业人口数据,非农业人口数据是在户籍制度下人口分类,不能完全反映实际城市化水平,时间序列的分析结果只能用于比较。

log (urb )=β1+β2log (gdp )+β3log (prod )+β4log (sever )+ β5lo g (trad )+β6lo g (edu )+ε(3)

其中,gd p 、prod 、sever 、trad 含义同方程(1)式。

3 世界模型的面板数据分析结果

3.1 数据来源

世界城市化模型中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82~1997年,采用70个国家的样本,时间为1981~1995年,对每个样本中出现的少量数据缺失,采用内插或用上一年(或下一年)数据替代的方法补齐,构成平衡的面板数据。其中:人均收入gdp 采用一国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urb 采用一国或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第二产业pro d 采用一国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例;第三产业sever 采用一国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的比例;高等教育水平edu 采用一国或地区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国际贸易trad 采用一国或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 的比例。3.2 实证结果

由于面板数据分析中可能存在自相关现象,即各期的残差不是相互独立,任何一个给定时期观察值的残差对未来时刻都有影响。虽然自相关并不影响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ordinary least square ,以下简称OLS )的无偏性和一致性,但影响它们的有效性,因此,不可能正确推断真实的情况。为克服自相关,假设各期自相关是A R (1)的形式,其中ρ是自相关系数,对每一个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广义差分得到新的回归方程,其中,系数β仍然表示为人均收入水平对城市化水平的弹性系数,与原方程的含义没有变化。为克服异方差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对新方程进行White 的一致协方差估计和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feasible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 ,以下简称FGLS ),从而可以得到不同经济增

长因素对城市化影响弹性的有效的估计量[12]

首先,分析经济增长水平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表1)。回归1是只包含人均GDP 解释变量的对数线性方程,采用70个国家的样本数据(1981~1995年)进行OLS 估计,弹性是0.33,相关系数是0.56,与截面数据的回归结果相差不大,但发现D -W 指标只有0.125,表现出严重的自相关。进行White 一致协方差估计和FGLS 估计后(回归2),相关系数大大提高,但D -W 指标没有太大的改善。

回归3、回归4是对广义差分后的方程进行OLS 和FGLS 估计,弹性系数提高到0.5左右,D -W 指标达到0.687和1.061,自相关情况有一定的改善。可能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所有样本国家进行整体回归,在广义差分的情况下对自相关的克服效果仍然不会太好。因此有必要进行对样本国家按人均收入情况进行分组,分别考察人均收入水平对城市化的弹性系数。

424 地 理 研 究

24卷

表1 经济增长水平对城市化水平的回归结果Tab .1 Per capita GDP and urbanization

回归1

回归2回归3回归4回归5回归6

变量O LS

FG LS

广义差分OLS 广义差分FGLS 广义差分OLS 广义差分FGLS

截距项1.207*

**(14.670)2.293**

*(268.384)0.0373*

**(2.921)0.0100*

**(3.378)-0.045*

**(-2.440)-0.038*

**(-16.542)gdp 0.339***(32.923)

0.216***(205.758)

0.505***(140.109)

0.517***(288.451)

0.467***(107.520)0.466***(222.718)D 10.077***(2.994)0.114***(17.603)D 20.090***(3.142)0.037***(7.212)D 3

-0.158***(-4.034)-0.055***(-4.368)D 1·g dp 0.088***(10.949)0.050***(12.214)D 2·g dp 0.058***(6.816)0.084***(25.481)D 3·g dp 0.038***(3.954)

0.013***(2.114)

R -s quared 0.5650.9970.9510.9770.9690.980Durbin -W atson

0.125

0.228

0.687

1.061

1.115

1.516

 注:括号内是T 统计量,***表示显著水平1%。

回归5、回归6是加入按不同收入水平划分的虚拟变量,进行广义差分后的O LS 和FGLS 估计,结果显示D -W 指标大为改善,达到1.115和1.516。更有意义的是,不同

发展阶段的虚拟变量系数和截距系数都是显著的,截距和弹性系数在不同收入水平下是不同的。截距的不同说明不同收入组都有各自的影响因素;弹性系数的不同,说明在不同经济增长水平下,人均收入水平对城市的作用程度不一样,比用截面数据进行整体回归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采用FGLS 的估计结果,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弹性系数,对应低收入水平组、中低收入水平组、中高收入水平组和高收入水平组的弹性系数①分别是0.516、0.55和0.477、0.466。在中低收入组人均收入对城市化的弹性为最大。该结果显然比基于横截面地估价结果更能反映出不同收入水平下,经济增长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程度。 ①当虚拟变量系数β*显著的时候,β2,β2+β*2D j

(j =1,2,3)分别为高收入组,低收入组,中低收入组和中高收入组国家变量gdp 对变量urb 的弹性,从而得到表3中不同收入组的具体弹性值;当β*不显著时,不同收入组之间的弹性没有差异。

为了进一步考虑经济结构性变化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表2中的回归7是在方程1式中加入第二产业、高等教育、国际贸易解释变量,广义差分后的FG LS 的回归结果;回归8是加入第三产业解释变量,广义差分后的FG LS 估计结果,解释变量十分显著;回归9和回归10是分别再加入不同收入组虚拟变量后的估计结果,除低收入组的第三产业外,虚拟变量都显著。结果显示不同收入水平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等教育、国际贸易对城市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3期李 郇: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基于面板数据的国际比较425

 

表2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等教育、国际贸易对城市化的影响

Tab.2 Effects of secondary sector,tertiary sector,higher edu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on urbanization

回归7回归8回归9回归10

广义差分FGLS广义差分FG LS广义差分FG LS广义差分FGLS

共同截距-0.014***

(-9.106)

-0.025***

(-22.569)

0.008

(0.888)

-0.009***

(-7.243)

截距虚拟变量显著显著

Log(gd p)0.300***

(70.986)

0.162***

(30.131)

0.358***

(66.023)

0.254***

(29.573)

Log(ed u)0.117***

(24.403)

0.142***

(21.131)

0.522***

(22.082)

0.126***

(10.847)

Log(trade)0.058***

(4.889)

0.022***

(3.635)

0.323***

(22.074)

0.115***

(10.723)

Log(pr od)0.416***

(47.222)

0.065***

(2.878)

Log(s ever)0.637***

(67.925)

0.372***

(20.868)

D1·edu

-0.451***(-15.870)

D2·edu

-0.437***(-19.122)

D3·edu

-0.398***(-19.794)

D1·tra de

-0.356***(-15.909)

D2·tra de

-0.179***(-10.456)

D3·tra de -0.146***(-8.192)

D1·p rod 0.179***(6.556)

D2·p rod 0.283***(10.082)

D3·p rod 0.113***(4.031)

D1·sever

0.001 (0.169)

D2·sever 0.077***(11.258)

D3·sever 0.150***(21.765)

R-squared0.9880.9960.9950.991 Du rbin-Watson1.1981.1981.2631.228

 注:括号内是T统计量,***表示显著水平1%。

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影响在中低收入阶段最大,在高收入阶段最低,对城市化的影响弹性最小,约为中低收入阶段时的四分之一。中低收入阶段是工业快速发展阶段,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城市的集聚效应明显,在高收入阶段,由于工业化过程已经完成,对城市化的影响也就较弱。第三产业对城市化在四个阶段都保持较高的弹性,说明第三产业一直是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在低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的弹性一样,但

426 地 理 研 究24卷

从低收入到中低收入到中高收入之间的跳跃较大。在中高收入阶段,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出现,第三产业的垄断竞争性质开始出现[13],对城市化的影响也最大。在高收入水平阶段,高等教育水平对城市化的弹性出现大幅度的增加,较低收入阶段的弹性系数高出10倍以上,显示高等教育对城市化作用在高收入阶段影响最大,在这个阶段,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决定了高等教育对城市化的巨大影响[14]

;国际贸易在低收入阶段出现了负相关的影响,至少可以表明初级产品出口对城市化没有什么影响。国际贸易对城市化影响最大的阶段是在高收入阶段,产业内贸易所要求的规模经济比任何一个阶段都大。

综上所述,不同人均收入水平阶段,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影响差异较大。在中低收入阶段,人均GDP 对城市化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一直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低收入阶段和中低收入阶段,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城市化影响最大,说明第二产业化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在中高收入阶段,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大;在高收入阶段高等教育和国际贸易的影响突出(见表3)。

表3 不同收入阶段对城市化的弹性

Tab .3 Elasticity of urbanization over different income periods

低收入阶段

中低收入阶段

中高收入阶段

高收入阶段人均收入水平0.5160.5500.4770.466第二产业0.2440.3480.1780.065第三产业0.3720.4490.5220.372高等教育0.0710.0850.1240.522国际贸易

-0.033

0.144

0.177

0.323

以上估计了世界经济增长水平对城市化的影响因素的程度,为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确定了一个比较的基准。

4 世界城市化模型在我国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

基于面板数据估计方程的城市化水平数据来源于1990年和200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分省区数据①,其他数据来源于《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2000年、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1978~2000年,为具有可比性,GDP 数据按GDP 缩减指数进行平滑。

①1990年和2000年两组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完全一样,1990年统计对象范围较2000年小,外来人口的居住时间为1年,2000年人口普查对外来人口的界定为半年,因此,1990年的指标相对2000年的指标会偏小。但在现有统计资料下,是最接近实际的城市化水平指标。

4.2 实证结果

对于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估计方程2式,采用FGLS 估计,回归结果见表4。回归11是含有固定效应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 的估计,人均GDP 对城市化水平的弹性显著,为0.420。回归12和回归13分别是不含有固定效应和含有固定效应的多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然存在时间固定效应,但回归12中的人均GDP 系数不显著,回归13人均GDP 的系数通过10%显著水平检验,但未通过5%显著水平的检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系数也不显著。较为突出的是高等教育水平的弹性特别大,考虑到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在

 3期李 郇: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基于面板数据的国际比较427

 回归14中剔除了高等教育水平变量,回归结果较为理想,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

和国际贸易比重的系数都显著,对城市化水平的弹性分别为0.196、0.197和0.103。 为了稳健性起见,进一步对方程(3)式进行估计。由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首先进行布罗斯-戈德费尔德(Breusch -Goldfrey )自相关检验。发现在5%的显著水平下,re -sid (-1)的系数显著,而resid (-2)的系数不显著,说明存在AR (1)过程,故在回归中用两阶段估计克服自相关。

表4 我国城市化进程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面板数据

Tab .4 Urbanization in China -panel data

回归11

回归12

回归13回归14

常数项2.83*

**(12.34)

时间固定效应:d1

4.37***(172.5)2.74***

(17.309)4.75***

(99.56)d2

4.29***(270.3)

2.50***(14.298)

4.69***(141.5)Log (gdp )0.018

(0.483)0.037*

(1.8465)0.32***(23.62)Log (p ro )0.4203

(53.00)

0.06(1.149)

0.041(1.33)0.19***(3.69)Log (seve )-0.07**(-2.27)0.030(1.22)

0.19***(3.71)Log (trad )0.15***(7.73)

0.07***(5.306)

0.10***(5.714)

R -squared 0.99780.9980.9990.9993Du rbin -Watson

0.99571.776

1.451

1.2595

 注:括号内为T 统计量,***代表显著水平1%,**代表显著水平5%,*代表显著水平10%。

表5 我国城市化进程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

—时间数据Tab .5 Urbanization in China —time series data

回归15

回归16

常数项-3.12/***(-20.67)-2.21***

(-4.13)Log (gdp )0.23***(10.53)

0.13**(2.16)Log (p ro )0.16**(2.19)Log (seve )0.19**(2.15)

Log (trad )0.01(0.03)

Log (edu )0.05***(2.99)Ar (1)

0.63

(4.10)0.91***10.91

R -squared

0.990.97Du rbin -Watson 1.88

1.58

 注:括号内为T 统计量,***代表显著水平1%,**代表显著水

平5%。

表5显示了回归结果,回归15是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 的对数回归,

人均GDP 的系数通过1%显著水平下的检验,显示人均GDP 对城市化的弹性是0.233,D -W 落在无自相关结论区;回归16是加入第二产业的比例、第三产业的比例、高等教育水平、国际贸易指标,除国际贸易的系数完全不显著外,其他系数都通过1%显著水平下的检验,贸易变量的回归结果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贸易发展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估计结果显示,第二产业的比例、第

三产业的比例、高等教育水平对城市化的弹性分别是0.163、0.187、0.048,较面板数据分析的估计弹性小,进一步说明了面板数据分析由于

428 地 理 研 究24卷

采用了人口普查数据,能较真实地反映人均GDP 对城市化的影响。

综合方程2式和方程3式的回归结果,我国人均GDP 、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和国际贸易比重对城市化水平的弹性采用板面回归中的结果分别为0.420、0.196、0.197和0.103,高等教育水平的弹性采用时间序列回归中的弹性①

,为0.048。

①由于数据缺乏,在板面回归中没有加入高等教育变量,为了和世界模型比较,采用了时间序列中的高等教育弹性,从回归14和回归16的系数比较来看,存在一定的可比性,虽然该方法不甚严谨,但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替代。

5 比较分析

为判断中国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把我国人均GDP 、第二、三产业比重和国际贸易比重对城市化水平的弹性,与世界经济增长对城市化影响模型中的中低收入组的弹性进行比较(见表6)。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各要素对城市化水平影响的相对程度总体上呈现出和世界一般模式相同的规律,一方面说明两个模式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城市化基本遵循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但进一步发现中国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弹性小于世界城市化一般模式中的弹性,约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6.3%,其中,第三产业比重的弹性相差最大,约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8%,其次是第二产业比重、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贸易,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6.3%、。56.4%和71.5%。

表6 经济增长对城市化影响的弹性比较

Ta b .6 Effects of elasticity of economic growth on urbanization

人均GDP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高等教育水平

国际贸易世界(中低收入组)0.5500.3480.4490.0850.144中国 0.4200.1960.1970.0480.103差距比(中国/世界)

0.763

0.563

0.438

0.564

0.715

我国经济因素对城市化影响低于世界水平,与我国独特的城市化模式有密切联系。改革开放以前,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增长水平;改革开放以后,户籍制度仍然存在,并出现了以乡镇企业发展和外商直接投资为动力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15~17]

,导致了非农产业的空间分散。

首先,“自下而上”模式影响了我国城乡人口移动的特点,制约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该模式下人口的地域转移多种多样,但总体来说,这些流动人口没有割断与土地的联系,往往在非农产业中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和非正式的服务业工作,以临时工、合同工、自谋职业为主要工作形式,工作的流动性较大,大量在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工作,不享受城市户籍居民享有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纳入传统的城市人口统计范围。“自下而上”模式移动的人口虽然数量庞大,但工资较低、生活方式单一、居住群落形态分散,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化过程。

其次,“自下而上”模式带来的是产业布局的分散,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乡镇本土,乡镇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很大[18],但由于大部分的乡镇企业没有进入城市,产业工人固定在农村的土地上。在乡镇一级的投资带来的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影响程度就有限;外商直接投资在空间上常常以“簇群”的形式存在,形成“地方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cs )”而不是“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 -ics )”[19],实际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有一大部分外商直接投资是在中国寻求低

 3期李 郇: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基于面板数据的国际比较429

 

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在对外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和地方自主权下放的情况下,乡镇较城市更能提供低价的土地和更加优惠的税收,这就吸引了外商直接投资在地级市以下地区,促进了农村工业化。

因此,在“自下而上”的模式下,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的增长形成了分散的空间格局,造成工业、服务业和国际贸易对人口的集聚能力较低。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为11%,不仅低于韩国、菲律宾、印度等国的30%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的14%水平,因此对城市化的影响相对较低。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跨国经济实证分析中的标准分析工具面板数据分析建立了经济增长对城市化影响的世界模型,度量了不同收入阶段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影响弹性,发现不同人均收入水平阶段,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影响差异较大。在中低收入阶段,人均GDP对城市化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一直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低收入阶段和中低收入阶段,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城市化影响最大,说明第二产业化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在中高收入阶段,第三产业的影响最大;在高收入阶段高等教育和国际贸易的影响突出,该结果较以往基于截面分析的估计结果更加有效。

以此为基准,构建了影响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模型,在我国影响城市化水平的经济因素中,各要素对城市化水平影响的相对程度总体上呈现出和世界一般模式相同的规律,一方面说明两个模式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城市化基本遵循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最后通过国际比较发现,在我国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弹性小于世界城市化一般模式中的弹性,约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6.3%,其中,第三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贸易,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8%、56.3%、56.4%和71.5%。第三、二产业和高等教育对城市化影响较小,是造成我国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

不可否认,在我国体制约束和外商直接投资低成本扩张下,中国特色的“自下而上”城市化模式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发展至今,也带了一些不可避免得问题,非农产业和居民点的空间分散降低了第二、三产业的集聚程度,带来了城市化水平的滞后,不仅造成了部分非农产业人口不能完全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福利增加,而且造成了大量耕地的流失。因此,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的协调发展,是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要促进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首先应该从城市化的体制和政策着手,消除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使那些外出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能够真正成为城市的市民,最大限度地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其次,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用地的集约化使用,不断提高第二产业的集聚能力,逐步摆脱“村村办工业”式的分散的工业化形式,形成有效保护农田和集中发展工业的合理模式;第三,促进不同规模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发挥其集聚作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从农村到城市居住的转移;第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发挥城市集聚效应,通过区域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合理化,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本文揭示了影响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并对影响程度进行了度量,但对各个经济因素导致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增长的机制探讨尚欠深入,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430

 地 理 研 究24卷

致谢: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了宝贵意见,徐现祥博士、陈广汉教授在写作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特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钟水映.经济结构、城市结构与中国城市化发展.见: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武

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02.

[2] 钱纳里.发展的型式1950-1970.李新华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61~69.

[3]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6~137.

[4] M oomaw L.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 en t:a bias toward large cities?J ou rnal of Urban E conomic,

1996,40:13~17.

[5] 白南生.中国的城市化.管理世界,2003,(11):78~86.

[6] 李文溥,陈永杰.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结构偏差.见: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

社,2001.22~33.

[7] 张颖,赵明.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对钱纳里研究成果的辨析与延伸.城市规划汇刊,2003,(4):

10~16.

[8] Is lam N.Grow th em pirics:a panel data approac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 omics,1995,110:1127~1170.

[9] Henderson J V.The urbanization p roces s and economic g row th:the so-w h at guestion.Journal of E conomic

Grow th,2003,8(1):47~71.

[10] 徐现祥,李郇.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经济研究,2004,(5):40~48.

[11] 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

[12] 格林.H.经济计量分析.王明舰,王永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4~523.

[13] M ark usen J R.Trade in producer s ervices and in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 ediate inputs.American Economic Re-

view,1989,79(1):85~95.

[14] Glaeser E.Learning in cities.NBER w orking paper6271.1997.

[15] 许学强,等.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对城镇体系的影响.地理研究,1995,14(3):1~13.

[16] 薛凤旋,杨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城市化.见:许学强,等编.中国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北京:科

学出版社,1998.281~293.

[17] 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地理学报,1999,54(2):106~113.

[18] 苗长虹.我国城乡工业联系及协调发展研究.地理研究,1997,16(2):1~13.

[19] 潘佐红,张帆.中国城市生产率.见: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58

~64.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on Chinese urbanization:panel data approach

LI Xun

(Cente r for U 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Zhong shan U niver sity,G uang zho u510275,China)

A bstract:The coordinatio n betw een the levels of urbanization and econo mic grow th is very impo rtant to realize rural-urban and reg ional development as a w ho le.But 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 lag s behind economic g ro w th level seriously.This paper aim s to probe into the economic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lag and to m ake quantitative analy sis on its force.

 3期李 郇: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基于面板数据的国际比较431

 

This topic has been discussed ex tensively by scho lars using the general model w ith the panel data of cro ss-co untry in the w o rld.The empirical grow th literature has been docu-m ented that the estimate o f panel data approach is mo re robust than that of cross-sectional approach in cross-country studies.

First,w e divide countries into lo w-income g roup,middle-income g ro up and hig h-in-come group,then we select70co untries and data betw een1982and1997w hich a re offered by Wo rld Bank's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and then w e construct a w o rld model w hich will affect urbanization lev el.By using the standard analysis too l-panel analy sis in trans-natio nal economic em pirical analy sis,w e found that in the period of lo w and middle-in-come,pe r capita GDP has the g reatest effect on urbanization.Since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the m ain fo rce of urbanization,the seco ndary industry should be the original fo rce of ur-baniza tion.In the period o f hig h and middle-incom e,the fo rce of tertiary industry has the greatest effect w hile in the period of hig h-income,the fo rc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nter-natio nal trade becomes outstanding.

Based on the w orld m odel,we co nstruct a model w hich includes the facto rs that w ill affect 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By using the four th and fifth census data and other offi-cial statistic data,w e make a quantitative analy sis on the eco nom ic facto rs w hich contrib-ute to the lag o 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found that the elasticities of per capita GDP,sec-o ndary industry ratio,tertiary industry ratio,interna tional trade and higher educatio n to urbanization are0.420,0.196,0.197,0.103and0.048respectively.

Finally,thro ug h the com pariso n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we found that the force of each eco nomic facto r in China is the same as that in the w orld,w hich means tha t the e-v aluatio n result of the tw o m odels is ro bust o n the o ne hand,and that China's urbanization is in confo rmity w ith the general law o f w o rld's urban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How ever, furthe r analy sis show s that the force of economic g row th,seco ndary industry,tertiary in-dustry and hig her education are relatively lag gard in China.Among them,the difference of ter tiary industry's elasticity to urbanization is mo st evident,being only43.8%of the w orld,and the next is secondary industry ratio,higher education leve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w hich are56.3%,56.4%and71.5%respectively.And the eco nomic g row th's e-lasticity to urbanization is76.3%of that in the w o rld.

The m ain reaso n for this phenomenon is the clo se relatio nship with China's unique ur-baniza tion m ode.The bo tto m-up urbaniza tion,motivated by tow nship enterprises as well as foreign investment results in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no 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nd po p-ulatio n.The refore,China sho uld prom ote the upg rade of tertiary industry and develop hig her educatio n vigo rously by improving the agg lomeration ability o f secondary industry, repeal urbanization sy stem and policy o bstacle,thereby realize the co ordinated dev elo p-m ent betw 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 row th.

Key words:economic g row th;urbanizatio n;panel data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参见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将图1-6a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以纵坐标表示x商品供给,得出相应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然后将图1-6b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供给,以纵坐标表示y的相对价格,通过类似推导可得出国民供给曲线,国民需求曲线作类似推导可得。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 答:两种商品同时达到均衡。一种商品均衡时,由其相对价格,机会成本,需求可知另一种商品得相对价格,机会成本和需求。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略,参见书上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微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20 分) 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_______问题。 2.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是需求_________,向右移动是需求____________。 3.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_____________。 4.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__________边际收益;而在其他市场上,一般是平均收益________边际收益。 6.分配理论是__________理论在分配问题上的应用。 7.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 8.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_____________。 9.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消费函数图中的45°线表示在这条线上任何一点都是____________。 11.货币供给是指_______________。 12.周期性失业又称为___________的失业,是由于_________而引起的短期失业。13.在开放经济中,出口的增加会使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________,贸易收支状况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的,将其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果其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则会引起:() A。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格上升B。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格下降 C。均衡数量减少,均衡价格上升D。均衡数量减少,均衡价格下降 2.已知X商品的价格为5元,Y商品的价格为2元。如果消费者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中得到最大效用时,商品Y的边际效用为30,那么,此时X商品的边际效用为:() A。60 B。45 C。150 D。75 3.内在经济是指:() A。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B。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减少 C。一个行业的扩大对其中每个企业带来的产量或收益的增加 D。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一个企业所带来的产量或收益的增加 4.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均衡的条件是:() A。MR=MC B。MR=MC,AR=AC C。AR=AC D。MR=AC 5.当劳伦斯曲线和绝对平均线所夹面积为零时,基尼系数:() A。等于零B。等于一C。等于无穷大D。无法确定 6.最全面反映经济中物价水平变动的物价指数:() A。消费物价指数B。生产物价指数 C。GDP平减指数D。遗憾指数 7.假如要使经济增长率从5%提高到8%,在储蓄率为20%的条件下,根据哈罗德模型,资本—产量比率应该是:() A。4 B。2。5 C。6 D。5 8.在总需求的构成中,哪一项与物价水平无关:() A。消费需求B。投资需求C。政府需求D。国外的需求 9.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增加会引起:() 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下降B。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及考研真题详解(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16章 国际收支调整理论 16.1 复习笔记 一、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ies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是指在收入不变动的情况下,运用汇率与价格的变动对经常项目失衡进行调节,由于这一调整机制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关系密切,所以被称为弹性分析法。这一理论最先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后来经过罗宾逊、马克卢普和勒纳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1.假定条件 弹性论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也就是说,以本币计值的出口和以外币计值的进口均以不变价格提供商品。这样,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 2.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马歇尔-勒纳条件 假定: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为X d ,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为M d ,两种需求弹性的组合有以下三种可能性: (1)1X M d d +>,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 (2)1X M d d +=,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不发生作用; (3)1X M d d +<,货币贬值将使贸易收支恶化。 上述第一种可能情况就是“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马歇尔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勒纳条件表明,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前提下,如果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则货币贬值就能发挥其扭转贸易状况、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马歇尔-勒纳条件只适用于货币贬值前经常项目处于平衡或近似于平衡状态这一特殊情形。另外,马歇尔-勒纳条件是以假定货币贬值时其他条件不变,而且所有有关商品的供给弹性极大为前提而推导出来的。 3.货币贬值的时滞及“J曲线”效应 货币贬值的时滞效应是指当一国的货币当局采取使本币贬值的调整政策以后,相关实际部门贸易量的调整不会同步进行,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从而在本国汇率变动的瞬间到实际部门进出口数量的调整与随之而来的国际收支均衡的恢复之间产生一个时间上的延滞。 (1)J曲线的含义 J曲线是指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只会使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会使贸易收入增加,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因其曲线形状类似英文大写字母“J”得名,如图16-1所示。其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贸易收支的变动。 图16-1 J曲线 (2)J曲线效应的解释 J曲线效应表明即使满足了马歇尔-勒纳条件,贬值也不能立即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

微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含有答案

《微观经济学》试题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共30 ) 1、若其他条件不变,某商品价格上升10%,能使买者总支出增加4%,则这种情况下商品 的需求价格弹性:(B) A. 大于1; B. 等于; C. 小于1; D. 等于 2、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上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 C) A.价格之比; B.数量之比; C.边际效用之比; D.边际成本之比。 3、已知消费者收入是100元,商品X的价格是10元,Y的价格是3元。假定他打算购买 7单位X和10单Y,这时商品X和Y的边际效用分别是50和18。如要获得最大效用,他应该: A.增加X购买,同时减少Y的购买; B. 同时增加X和Y的购买; C.减少X购买,同时增加Y的购买; D. 同时减少X和Y的购买 4、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时:(B) A.平均成本上升; B.平均可变成本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C.总成本下降; D.平均可变成本上升。 5、完全竞争条件下,在达到行业长期均衡时,每个厂商:(D) A. 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B. 能够获得超额利润; C. 可能会亏损; D.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存在。 6、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是指: A.AVC?MC中的那部分AVC曲线; B.AC?MC中的那部分AC曲线; C.MC?AVC中的那部分MC曲线; D.MC?AC中的那部分MC曲线。

7、在垄断竞争市场中: A.只有数目很少的几个厂商生产有差异的产品; B.有许多厂商生产同质产品; C. 只有数目很少的厂商生产同质的产品; D. 有许多厂商生产有差异的产品。 8、其他条件不变,如果工资率提高,替代效应将使单个居民: A.同时减少劳动和休闲; B.增加劳动,减少休闲; C.增加休闲,减少劳动; D.同时增加劳动和休闲。 9、右图是一个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假设要素同比例变化, BC段表示规模报酬: 10 A 11、要获得同样的产出量,如果厂商增加第5单位资本使用量的同时需要减少5单位劳动 使用量,则增加第6单位资本可替代的劳动数量: A. 等于1; B. 小于5; C. 小于1; D. 大于5。 12、某企业使用劳动一种可变要素,如果该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上升(完全竞争的产品市 场),将引起: A.该企业每一单位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增加 B.企业所用的劳动投入量减少 C.该企业每一单位劳动的边际产量减少 D.企业产量减少 13、下列哪种情况企业正好有正常利润? A. 总收益大于总成本; B. 总收益等于总成本; C. 总收益小于总成本; D.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14、微观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取决于: A.时间长短; B. 企业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C.企业可否调整产品价格; D.企业可否调整产量。 15、属于垄断企业实行三级价格差别的情况是: A.将产品定三种不同的价格; B. 按产品使用量多少收取不同价格; C.在分割的市场上分别实行不同的价格; D.同样的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 二、名词解释(共15分)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4版)学习辅导书-第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1.1 课后习题详解 1.为什么说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 答:相对价格是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的价格对比关系。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这是因为: 当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成本(或社会成本)的,也就是以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为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 2.仿效(教材中)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在图1-1(a)中,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纵坐标表示X商品的供给,得出相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在图1-1(b)中,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纵坐标表示Y商品的相对价格P Y/P X。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的推导如下: 首先,推导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NS Y。任意选取Y商品的三个不同的相对价格:1/2、1和2。这三条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切点分别决定了三个生产均衡点D、E、F,对应于这三点的Y商品的产出分别为:S1、S2、S3。在图1-1(b)中,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纵坐标表示Y商品的相对价格,根据图1-1(a),在图1-1(b)中画出对应于各

个相对价格的Y商品的供给量,最后得出一条曲线NS Y,即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该曲线斜率为正,表示随着Y商品的相对价格的提高,其供给水平也随之提高。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国民需求曲线ND Y,如图1-2所示。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另一种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另一种商品也同时达到均衡。理由如下: 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生产要素只能在两者间分配,两种商品间的相对价格是唯一的世界市场价格。当其中一种商品达到均衡时,该商品的相对价格得以确定,其供给与需求

微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期末考试试卷(A卷)考试科目:微观经济学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时间:120 分钟学号姓名年级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15分,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纸上) 1.看不见的手一般指() A、机会成本 B、政府 C、利润 D、价格 2.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A 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用资源必须考虑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3.如果x与y商品是互补品,x价格下降,将使y() A、需求量增加 B、需求增加 C、需求量减少 D、需求减少 4.冰棒的需求价格弹性()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大于或等于 5.下列命题中哪个是规范经济学的命题?( ) A.征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B. 1982年8月政府把贴现率降到10% C. 1981年失业率超过9%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已超过30000美元 6.如果消费者的预算收入为50美元,商品X和Y的价格均为5美元,消费者打算购买6单位X和4单位Y,商品X、Y的边际效用分别为25和20,那么,要达到效用最大化,他应该() A、按原计划购买 B、减少X和Y的购买量 C、增加X、Y的购买量 D、增加X的同时减少Y的量 7.消费者预算线发生平移时,连接消费者均衡点的曲线称为() A、需求曲线; B、价格-消费曲线; C、收入-消费曲线; D、恩格尔曲线。

8.当某人面对一张彩票时,如果是212111UW P W PU W P PW U )()(])([-+?-+,则意味着这个人是属于下列哪一类人 ( ) A .风险回避者 B .风险喜爱者 C .风险中立者 D .都不是 9.如果某厂商增加一单位劳动使用量能够减少三单位资本, 而仍生产同样的产出量,则MRTS LK 为:( ) A 1/3 B 3 C -3 D 6 10. MC 曲线达到最低时( ) A MP 最大 B AV C 最小 C TC 最大 D AC 最小 11.某厂商每年从企业的总收入中取出一部分作为自己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报酬,这部分资金被视为( )。 A 、显成本; B 、隐成本; C 、会计成本 D 、经济利润。 https://www.360docs.net/doc/428962809.html,C 曲线( )。 A 当LMC <LAC 时下降,而当LMC >LAC 时上升 B 随LM C 曲线下降而下降 C .随LMC 曲线上升而上升 D.通过LMC 曲线的最低点 13.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 A 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而企业不是 B 消费者和企业都不是价格接受者 C 消费者和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 D 企业是价格接受者,而消费者不是 14.一个企业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应该关闭?( ) A P <AVC B P <SAC C 发生亏损时 D SMC >MR 15.短期内,完全竞争厂商只能通过对( )调整来实现最大利润。 A.生产规模 B.价格 C.全部生产要素 D.产量 16.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应该是( ) A 曲线上超过平均成本最低点的部分 B 曲线上超过收支相抵点的部分 C 曲线上的停止营业点和超过停止营业点以上的部分 D 曲线上的收支相抵点和超过收支相抵点以上的部分 17.下列哪一种情况对单一价格垄断者是不正确的?( ) A. 由于只有一个企业,企业的需求就是行业的需求 B. 由于没有替代品,需求缺乏弹性 C. 平均收益曲线就是需求曲线 D. 边际收益小于价格 18.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 a.厂商的广告开支不同 b.非价格竞争的种类不同 c.厂商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d.以上都不对 19. 下列那一个不是垄断竞争的特征( ) A.厂商数目很少 B.进出该行业容易 C.存在产品差别 D.厂商忽略竞争对手的反应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圣才出品】

第12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1.为什么说体现在企业所有权优势中的核心资产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它对交易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1)体现在企业所有权优势中的核心资产具有“公共物品”特点的原因 体现在企业所有权优势中的核心资产很多都是无形资产,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一旦某个地方发明并应用了一种新“主意”(或知识),那么在另一个地方使用它的边际成本很低甚至为零,并且也并不减少原产地所能使用的这种“主意”的数量。从社会的观点看来,有效地配置这种资源的条件是根据其边际成本定价,那么这种无形资产的价格就该为零或接近于零。这样便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这种无形资产没有人愿意提供,要么定价不合乎效率原则。 (2)具有“公共物品”特点的核心资产对交易方式产生的影响 某些核心资产的“公共物品”特点使得转移这种技术的最好办法是两个企业合而为一,共同分享这项技术。换言之,在一个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这种无形资产,比通过外部市场来解决这一问题要更有效率。显然,把这一逻辑再引申一步,如果上述交易涉及的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企业,那么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便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而不是发放许可证的办法来完成这一无形资产的转移。内部化贸易这一贸易方式从而就有了其存在的基础。 2.根据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方式,讨论发展中东道国在利用外资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发展中东道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以促进外资的流入

①从利用外资的角度讲,贸易壁垒或者营销成本的增加会促进外资的流入。 ②东道国劳动、资本和其他常规要素的总成本以及用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附加成本都比较低,会促进外资的流入。 ③企业特有优势的流失所造成的损失预期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外资的流入。 (2)发展中东道国在利用外资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通过增加进口利用外资,要注意引进的产品要以国内生产或消费所必需为重要考虑。引进相关产品时要注意配套技术的同时引进,合理利用外汇,避免重复引进。 ②通过吸引直接投资利用外资,要积极营造内外资公平竞争的环境,杜绝地方以牺牲土地、环境和劳工利益为代价来吸引外资的做法。同时,纠正许多地方对外资“重引进、轻管理”的倾向,严格监督外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依法生产和经营。 ③通过外国公司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利用外资,是企业海外扩张的最后一种方式。从大跨国公司以许可证方式购入最先进产品,一般比较困难且代价高昂,因此,要注意通过其他辅助方式,积极进行商务谈判,尽量达到双赢的效果。 3.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企业的决策过程会产生哪些影响?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可以用这一原理加以说明? 答:(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也就是说,市场交易中的双方拥有的信息量是不相等的。 (2)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企业的决策过程产生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1、钻石用处小而价格极其昂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非常便宜,请用边际效用的概念加以 解释。 2、答: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远远大于从钻石中得到的总效用,但商品的价格是 由P=MU/入决定,由于世界上水的数量很大,因此水的边际效用很小,人们只愿意付非常低的价格,钻石用途不大,但数量小,边际效用高,因此价格昂贵。 3、吉芬商品与劣质商品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答:相同之处,替代效果和收入效果的作用方向相反,两者互相抵消。不同之处,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用,是劣质商品中的特殊情况。 4、根据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在MRS12>P1/P2或MRS12P1/P2,则消费者减少对商品2的消费,增加对商品1的消费,反之,则相反调整 5、用图说明短期生产函数Q=f(L,K)的TPL曲线、APL曲线和MPL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 的关系。 答:图略,由图可见,在短期生产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MPL曲线呈现出先上升达到最高点A以后又下降的趋势。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MPL曲线出发,可以方便地推导出TPL曲线和APL曲线,并掌握他们各自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关于TPL 曲线。由于MPL=DTPL/DL,所以,当MPL>0时,TPL曲线是上升的,当MPL<0时,TPL 曲线是下降的,而当MPL=0时,TPL曲线达到最高点。换言之,在L=L3时,MPL曲线达到零值的B点与TPL曲线达到最大值的B’点是相互对应的。此外,在L0的范围内,当MP’L>0时,TPL曲线的斜率递增,即TPL曲线以递增的速率上升,当MP’L<0时,TPL曲线的斜率递减,即TPL曲线以递减的速率上升,而当MP’=0时,TPL曲线存在一个拐点,换言之,在L=L1时,MPL曲线斜率为零的A点与TPL曲线的拐点A’是相互对应的。关于APL曲线。由于APL=TPL/L,所以,在L=L2时,TPL曲线有一条由原点出发的切线,其切点为C。该切点是由原点出发与TPL曲线上所有的点的连线中斜率最大的一条连线,故该切点对应的是APL的最大值点。再考虑到APL曲线和MPL曲线一定会相交在APL曲线的最高点。因此,在图中,在L=L4时,APL曲线与MPL曲线相交于APL曲线的最高点C’,而且与C’点相应的是TPL曲线上的切点C。 6、在生产的三个阶段中,问(1)为什么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II阶段(2)厂商将使用什 么样的要素组合(3)如果PL=0或PK=0或PL=PK,厂商应在何处经营 答:(1)厂商不会在劳动的第I阶段经营,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意味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引起总产量的增加会使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有所提高,厂商也不会在劳动的第III 阶段经营,因为在这个阶段可变要素的增加反而使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为负,第II阶段,劳动及资本的边际产量都是正的,只有在此阶段才存在着使利润达到极大值的要素的最优组合。(2)厂商在生产的第二阶段,由MPL/PL=MPK/PK决定的使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或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的点上进行生产。(3)如果PK=0,厂商将在使劳动有最大平均效率的点上进行生产(即在劳动第II阶段开始出处,此时APL为最大且MPK=0),如果PL=0,厂商将在资本第II阶段开始处进行生产(此时APK为最大且MPL=0),如果PL=PK,厂商将在第II阶段内MPL和MPK相等的组合点上进行生产(有均衡条件MPL/PL=MPK/PK,当PL=PK时,MPL=MPK。 7、为什么扩展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生产者均衡点 答:扩展线是不同的等产量线和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所形成的一系列切点的轨迹。根据对厂商生产均衡的分析可知,扩展线上任何一点都是生产者在相应(不同的)产量水平或相应(不同的)成本水平上的最优要素组合(均衡点)

国际经济学李坤望题库精选

、名词解释 薇1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中提供某种商品比提供其他商品相对来说更为便宜合算。 莃2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袃3、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莀4 、幼稚产业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芆5 、自愿出口限制是指商品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之下,自愿地限制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数量或出口金额。 莃6 、战略性出口政策是由布兰德和斯潘瑟提出的,他们证明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出口补贴的效应不同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所考察的出口补贴效果,如果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的,那么出口补贴可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芄7 、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是指通过保护厂商所在的国内市场,来提高其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达到增加出口的目的。这一观点是由克鲁格曼提出来的。 肂8 、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荿9 、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获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蒃10、关税同盟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实行的进口关税或其它贸易政策措施。 蒁11、出口导向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 蒀12、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肈13、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薃14、动态外汇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借助于各种国际结算工具,通过特定的金融机构,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以清偿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一个交易过程。二、单项选择题 袂1.对于参与贸易的两国来说,国际均衡价格一定位于(C)。 节A、最高价格水平之下B、最低价格水平之上

微观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微观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C.水稻 D.汽车 1.在完全竞争长期均衡中,如果企业成本不变,市场供给量的增加( ) A.全部来自原有企业 B.全部来自新增企业 C.部分来自原有企业,部分来自新增企业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2.在完全价格歧视下,() A.需求曲线变成了边际收益曲线 B.需求曲线变成了总收益曲线 C.边际成本曲线变成了边际收益曲线 D.边际成本曲线变成了总收益曲线 3.当生产的产品价格上升时,作为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而言,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将() A.左移 B.右移 C.变平坦 D.不受影响 4.下列各种成本中,哪条成本曲线的变动规律是向右下方倾斜( ) A.平均固定成本

B.平均可变成本 C.短期边际成本 D.短期总成本 5.厂商在短期均衡产量上,如果AR小于SAC,但大于A VC,则厂商() A.亏损,但继续生产 B.亏损,立即停产 C.获利,继续生产 D.亏损,生产与否都可 6.下列关于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论述,错误的是() A.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基尼系数越大 B.基尼系数越大,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 C.洛伦兹曲线越靠近对角线,说明基尼系数越大D.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都是描述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7.商品X、Y的价格按相同的比例上升,而收入不变,预算线() A.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B.向右下方平行移动 C.不变动 D.转动 8.生产可能性边界图形的轴线用于衡量()

A.生产性投入或资源的数量 B.产成品的数量 C.产成品的价值 D.上述答案均正确 9.如果边际成本在一定产量范围内大于平均成本,则在该范围内,产量的增加都将促使平均成本()A.升高 B.降低 C.升高或降低取决于可变成本的变化 D.保持不变 10.假定某歌唱演员的年薪为10万元,但他(她)从事其他职业最多只能得到3万元,则这个演员所获得的经济租金为() A.10万元 B.3万元 C.7万元 D.13万元 11.帕累托最优配置是指() A.总产量达到最大 B.边际效用达到最大 C.消费者得到他们想要的所有东西 D.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任何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己境况变得更好

微观经济学考试题答案--终极

1. 论述你对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理解?答: 第一,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第二,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 的问题,即要确认事实本身,及其客观规律与内在逻辑。规范经济学要解决“它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事物本身是好还是坏,是否符合某种价值判断,或者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第三,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规范经济学的内容则没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阶值观的影响。不同阶级地位,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好坏会作出绝对相反的评价,谁是谁非没有什么绝对标准,从而也就无法进行检验。 第四,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尽管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也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规范经济学要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也离不开规范经济学的指导。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实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侧重研究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后果及向 什么方向发展,而不考虑运行的结果是否可取。实证分析法在一定的假定及考虑有关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描述、解释或说明已观察到的事实,对有关现象将会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客观事实是检验由实证分析法得出结论的标准。 规范分析法是研究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来探讨达 到这种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的步骤。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具体的经济分析都不可能离开人的行为。在实证分析法中,关于人的行为的社会认识是其分析的基础,完全的客观主义是不存在的。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 除少数 经济学家主张经济学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纯实证分析以外,基本一致认为经济学既是实证的科学,又是规范的科学,因为提 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突出强调那些因素,实际上涉及到个人的价值判断问题” 。 例如: 1、“ 70 年代世界油价暴涨主要是由垄断力量达成的。” 这句话就是比较客观的,是一个人通过经济模型得出来的结果,你无可辩驳,这就是实证分析 2、“效率比平等更重要” 。世界上没有一个经济定理这样说,有的人会认为效率重要,而平均主义者会认为平等更重要。这就带有主观评价,这就是规范分析。 5. 综述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答: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用图形表示为: 对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具体解释如下: 1. 消费者行为理论:

[整理]李坤望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

[整理]李坤望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李坤望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 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参见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将图1,6a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的供给,以纵坐标表示x商品供给,得出相应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然后将图1,6b中,以横坐标表示y商品供给,以纵坐标表示y的相对价格,通过类似推导可得出国民供给曲线,国民需求曲线作类似推导可得。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 答:两种商品同时达到均衡。一种商品均衡时,由其相对价格,机会成本,需求可知另一种商品得相对价格,机会成本和需求。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略,参见书上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 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 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 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 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口 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 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因为大国是国际价格制定者,小国是价格接受者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案提示:小国。根据上题结论,知道,小国消费者可以从大国购买相对便宜 的外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较高相对价格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 改善福利。 9*(为什么说两个部门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会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外凸, 略。因为机会成本递增。? 第二章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1)根据表1知道,A、B两国X、Y劳动生产率,可知X相对价格A国低于B 国,A国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有比较优势 (2)A国在Y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X具有比较优势

微观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微观经济学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资源稀缺是指()。 A.世界上大多数人处于贫困之中B.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资源是不足的 C.资源要保留给我们的未来D.资源最终会被耗光 2.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QD=14-3P,QS=2+6P,该商品的均衡价格是()。A.4/3 B.4/5 C.2/5 D.5/2 3.总效用曲线达到顶点时() A.边际效用曲线达到最大点B.边际效用为零 C.边际效用为正D.边际效用为负 4.假定某企业全部成本函数为TC=30000+5Q-Q2,Q为产出数量。那么TVC为()A.30000 B.5Q-Q2 C.5-Q D.30000/Q 5.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 A.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递减B.要素生产的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C.要素参加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减D.以上均不正确 6.在完全竞争市场上() A.产品有差别B.产品无差别C.有的有差别,有的无差别D.以上说法都对7.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是指() A.A VC >SMC中的那部分A VC曲线B.AC > SMC中的那部分AC曲线 C.SMC≥A VC那部分SMC曲线D.SMC≥AC那部分SMC曲线 8.已知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为3个单位,一支钢笔的边际效用为36个单位,则消费者愿意花()购买这支钢笔A.12元B.36元C.3元D.108元 9.一般来说,香烟的蛛网形状是() A.收敛型B.发散型C.封闭型D.不确定 10.已知X、Y两种商品的交叉弹性为1.8,则这两种商品为 A.独立品B.替代品C.补充品D.不能确定 11.如果商品的需求弹性为0.6供给弹性为1.5,则销售税() A.主要由消费者承担B.主要由生产者负担 C.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均等地负担D.全部由生产者负担 12.某旅游景点,对一般参观者门票为50元,对中小学生门票为25元,这种价格策略为( )。A.一级差别价格B.二级差别价格C.三级差别价格D.无差别价格13.当X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2,收入效应=-1,则该商品很可能是()。A.正常商品B.一般低档商品C.吉芬商品D.奢侈品 14.已知某商品的需求量增加80%,而同期消费者的收入却增加了40%,则该商品很可能是()。A.必需品B.奢侈品C.一般低档商品D.吉芬商品15.已知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1.2,供给价格弹性为1,则价格波动形成的蛛网形状是()。A.收敛型B.发散型C.封闭型D.不能确定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需求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2.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 3.消费者均衡(Consumer`s equilibrium) 4.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 5.吉芬物品(Giffen good)

《微观经济学》试题库(附答案)

注意:请以《微观经济学指导书》为主,以此为辅。 《微观经济学》试题库 一、单选题 1、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倾斜的曲线。 A.右下方 B.右上方 C.左下方 D.左上方 2、一种行为的机会成本是指() A.为这种行为所花费的钱 B. 为这种行为所花费的时间的价值 C. 当你不必为这种行为付钱时就等于零 D. 投入这种行为的全部资源的其它可能的用途 3、收益是指()。 A.成本加利润 B.成本 C.利润 D.利润减成本 4、垄断势力来源于() A. 规模经济性; B. 专利权; C. 对资源的控制; D. 以上都是。 5、同一条无差异曲线的不同点表示() A. 对不同消费者具有相同效用水平; B. 对同一消费者具有相同效用水平; C. 具有相同支出水平; D. 具有相同收入水平。 6、如果等成本曲线与等产量曲线没有切点和交点,要生产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应该() A. 增加投入; B. 减少投入; C. 保持投入不变;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下列哪一种情况会导致需求量的变动?() A. 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化; B. 该物品价格发生变化; C. 其他物品价格发生变化; D. 消费者收入发生变化; 8、生产要素(投入)和产量水平的关系叫( )。 A. 生产函数 B. 生产可能性曲线 C.平均成本曲线 D. 总成本曲线 9、竞争性厂商的供给曲线是它的()。 A. 平均成本曲线 B. 平均不变成本曲线 C. 平均可变成本曲线 D. 停止生产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 10、已知消费可能性线的方程为2X+5Y=10,则该消费可能性曲线是()。 A B C D 11、已知物品X和Y的需求交叉弹性为-1.2,则()。 A. X和Y是正常品; B. X和Y是替代品;

国际经济学(李坤望)课后答案

国际经济学 第一章练习与答案 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 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案提示:小国。 9*.为什么说两个部门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会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外凸? 答案提示: 第二章答案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表2-2(a)和表2-2(b)部分的内容)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4 8

《微观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微观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在正确的命题前面写“√”,在错误的命题前面写“X”;每小题1分,共20分) ( X) 1. 支持价格是政府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 2. 经济分析中一般假定消费者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 3.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指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 4. 在一条直线型的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需求弹性系数都不一样。 (√) 5. 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是消费者花在每一元钱上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 X) 6.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无差异曲线是可以相交的。 (√) 7.需求规律的含义是,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 X) 8. 规模经济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研究的是同一个问题。 (×) 9. 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平均。 (√) 10、在一个国家或家庭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 11. 边际成本曲线总是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

点。 (√) 12. 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 13. 一个博弈中存在纳什均衡,但不一定存在占优均衡。 (√) 14.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在获得相同的满足程度时,每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与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之比。 (√) 15.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 X) 16. 经济学按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 17. 需求弹性这一概念表示的是需求变化对影响需求的因素变化反应程度 (√) 18. 消费者均衡表示既定收入下效用最大化。( X) 19. 经济学按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 X) 20. 平均产量曲线可以和边际产量曲线在任何一点上相交。 (√) 21. 在长期分析中,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划分是不存在的。 (√) 22. 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与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是不相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