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膨胀的实证分析研究

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膨胀的实证分析研究
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膨胀的实证分析研究

【摘要】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出不断膨胀的基本态势,本文基于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数据,对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进行基本情况分析和计量分析,得出了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存在膨胀性并且分税制改革以来膨胀加快的结论。同时,本文尝试对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膨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相伴而生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公共支出的合理有序增长。

【关键词】公共支出地方政府支出膨胀实证分析

最近几年来,中国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增加,2014年gdp增长率为7.4%,创下24年的新低,财政货币政策趋于稳健。进入2015年,经济形势依然严峻,2015年1~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12.0%,增速创15年以来最低,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0.1%,创历史新低。半年内央行三度降低存款贷款利息率、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依然无法阻止2015年1~4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仅为6%,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10.4个百分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财政收入逐渐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时期,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减少,结合我国地方政府普遍背负巨额债务的现状,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日益增大。因此,对我国地方政府不断膨胀的公共支出进行分析研究,是在当下经济条件下有时代意义的一项研究。

一、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膨胀的现状

(一)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变化情况

为直观展示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膨胀的基本态势,本文选取了地方政府(省级行政单位)公共支出增速均值、公共支出占gdp比重均值和超gdp增速的省级政府数三个指标进行分析。考虑到分税制改革前地方政府事权与改革后存在较大差异并且1978~1993年公共支出增长不明显,本文选取了分税制改革后的1994~201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表1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增速均值在1994年以来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增长率一直在10%以上,体现出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绝对值的膨胀趋势。虽然2008年后受累于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增长率出现大幅下降,但公共支出占gdp比重均值仍然不断上升,并与2013年达到了近20年来的最大值,整体呈现出基本没有回落的大幅上升的态势,这体现出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相对规模的膨胀,并且这种相对规模的膨胀比绝对规模更能说明问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占gdp比例的均值一直大于20%,而20%是很多经典研究得出的最有效政府公共支出水平,一些比例较高的省份超过20%的年份还要更长,这是值得注意和控制的现象。而在超gdp增速的省级政府数方面,近20年来一直呈现着居高不下的态势,除1997和2003年外都在24个省份以上,即80%的省份公共支出增速超过了gdp增速,因此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增速长期处于高位,也提醒我们应当完善地方政府公共预算监督制度,抑制公共支出过快增长的现象。

(二)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膨胀的原因

1.经济发展。随着工业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压力、公共支出和经济调节的要求将促使公共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公共支出的增加,这是经典的瓦格纳法则的基本观点。在瓦格纳之后,马斯格雷夫、罗斯托和布坎南等也认同并发展了该观点,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生活的更加复杂和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使得政府公共支出膨胀也比较符合常识和现实。因此,中国现阶段的财政状况基本是符合瓦格纳法则的,经济发展是政府公共支出膨胀的重要原因。

2.人民诉求不断增加。现今我国政府职能正处于转型期,各地也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而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人民诉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也成为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膨胀的一大原因。随着人民物质条件的普遍提高,导致公共支出总量的膨胀,例如地铁建设,快速公交系统brt修建和许多剧院、博物馆、社区健身设施的兴建等,这些非传统支出项目的需求不断增加基本上都需要地方政府负担,使得地方政府支出不断膨胀,在可预见的时期

内,这种由人民诉求增加带来的支出膨胀还会持续,这也反映了政府转型的一般趋势,即职能转向服务型但支出规模反而增加。

3.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提高投资支出。2008年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近些年来少见的下行压力,在出口遇冷和居民消费仍显不足的情况下,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就成了带动经济的有效手段。这也是全球各国政府面临市场经济危机时的普遍手段,但处于经济快速上行期的中国明显对投资的需求更大,并且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扩张支出以增加投资也持有支持或者默许的态度,对此的限制基本不存在,这主要是基于保经济增长的目标,也成为近年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膨胀的重要原因。

为了验证上述分析结论,本文在借鉴前人有关公共支出扩张的模型基础上,采用中国地方政府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三)模型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验证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长期膨胀性,结合ott a.f.&r.j.cebula(2006)的线性模型分析并参考朱军(2013)的研究,本文将上述模型修正为面板数据模型。

(四)计量分析

本文计量分析所采用的数据说明如下:e代表地方公共财政支出,gdp代表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p代表物价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为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历年统计年鉴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基于数据可获得性和经济发展阶段的考量,本文选取了1978年~2013年各省级行政单位的数据,并剔除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又由于西藏自治区的公共支出规模和增长率不符合公共支出的一般规律,西藏自治区也未考虑入内(如前文所述),因而本文选取的数据是30个省级行政单位1978~2013共36年间的统计数据。通过计量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无论是1978~2013年还是1994~2013年的分析结果中,模型1与模型2得到的结果(值和值)都是大于0的,满足检验假设。并且p值都小于0.01,模型1和模型2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即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膨胀性假说通过了检验,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存在膨胀性。同时对比不同时段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1994年以来的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膨胀速度要高于1978年以来的膨胀速度,无论是模型1还是模型2都证实了这一点(值和值均为0.31>0.04,说明解释单位每增加一单位,被解释变量增加的值从0.04上升到0.31),证明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出现了更大规模的膨胀,这也与事权下放的现实相符合。分析结果中的标准误均仅为0.01,样本可靠性程度较高。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模型分析得出的值和值在两个时间跨度内都相同,这说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程度较轻,名义gdp和真实gdp增速大体一致。

二、对策与政策建议

(一)充实地方政府税收来源,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在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膨胀存在较大合理性并且还会该趋势还会继续存在的情况下,改变现在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入不敷出的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今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后,地方政府本级税收势必进一步减少,地方财政状况将更加捉襟见肘。因此,充实地方政府税收来源对于解决地方政府财政问题格外重要。现行地方税收收入缺乏主体税种,主要税收来源都是共享税,在营业税逐渐被压缩的情况下,地方与中央的税收收入差距势必会越来越大,这对于地方政府现在比较困难的财政状况来说是很不利的。同时,提高税收收入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和偿债压力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寻租和出让土地的驱动力,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合理发展。

(二)给予地方政府一定发债权,加强债务管理

由于税收具有法定性的特征,在现阶段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很难再短时间内得到提升,

因而给予地方政府发债自主权就成为了应对财政赤字问题可以采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现阶段地方政府的支出主要依靠土地出让金和银行债务支撑,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并且都存在较大风险:土地出让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并且受房地产行业影响较大;在经由正规融资渠道向银行贷款受阻时政府易转向信托等高融资成本的融资工具,成本高风险大,给予地方政府一定发债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途径。地方自主发债能拓宽融资渠道,但这也需要构建地方政府的财政信用,引入专业信用评级机制,同时还要提高地方财政预算制定和执行的透明度,需要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的施行。

(三)明确地方政府支出范围,改善支出结构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膨胀的一大原因是支出范围不清,公共支出存在于很多可以由民间资本完成的领域中,这也增加了政府的支出负担,还降低了经济效率。因此,应当明确地方政府支出范围,在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领域逐渐让民间资本进入,减少政府投资的比重,在基础建设领域可以采用bot(build―operate―transfer)和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调动民间投资的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在应当予以公共支出的领域改善支出结构,在非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当逐渐减少直接投资干预经济的支出比重,不能为追求经济增长率政府一直刺激经济,应当促进市场经济自主进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在改革开放以来存在着膨胀性,并且分税制改革后膨胀速度更快。针对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膨胀的现实,本文对经济发展、人民诉求不断增加、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支出扩张冲动和经济形势要求五大重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公共支出快速扩张中公共支出效率较低的问题并且可能带来的地方债务负担严重的隐患。最后,本文提出了充实地方政府税收来源,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给予地方政府一定发债权,加强债务管理;明确地方政府支出范围,改善支出结构和完善支出监管机制,提高支出效率四项政策建议,以期尽可能减少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快速扩张的负面影响,消除预算和支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公共支出的膨胀能真正能够促进地区经济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2]ratner,j.b.1983“government capital and production func- tion for u.s.private output” economics letters 13,213-217.

[7]平新乔.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1):50-58.

[8]]刘俊英.政府公共支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经济问题探索,2013,(3);49-55.

[9]孙琳,潘春阳.“利维坦假说”、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规模膨胀[j].财经论丛,2008(3):15-22.

[10]李婉,江南.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j].当代财经,2010(6):26-31.

[11]杨灿明,孙群力.外部风险对中国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8(9):115-121.

作者简介:贺霞(1964-),女,湖北竹山人,任职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

第三章政府职能.doc

第三章政府职能自检自测 一、单选题 1、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A. 政府职能 B. 行政监督 C. 行政决策 D. 行政体制 2、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C)上。 A. 公平性 B. 平等性 C. 非营利性 D. 普遍性 3、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D)。 A. 30 B. 31 C. 28 D. 29 4、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A)。 A.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B. 前资本主义时期 C. 当代资本主义时期 D.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C)。 A. 前资本主义时期

B. 自有资本主义时期 C.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D. 当代资本主义时期 二、多项选择题 6、要正确地界定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地处理(ACE)的关系,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政治民主的发展的水平。 A. 政府与市场 B. 政府与政党 C. 政府与社会 D. 政府与公民 E. 政府与社会组织 7、政府职能特点是(ABCE)。 A. 普遍性 B. 不可替代性 C. 服务性 D. 系统性 E. 强制性 8、马克思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种,即(ABE)。 A. 政治统治职能 B. 组织职能 C. 协调职能 D. 计划职能 E. 社会管理职能

9、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CD)。 A. 政治职能 B. 文化职能 C. 社会职能 D. 协调职能 E. 经济职能 10、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ABE)。 A. 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 B. 外部性问题 C. 公共物品的提供 D. 无知和非理性 E. 不平等问题 11、政府失效主要表现在(ACD)。 A. 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B. 造成另一种不公平 C. 政府的低效率 D. 政府的成本过高 E. 寻租 12、政府的政治职能主要包括(ABCE)。 A. 民主职能 B. 确保社会公平分配的职能 C. 政治统治职能 D. 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分析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分析 政治学与行政学一班 郭永胜 20114164

一:建国以来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自建国以来,伴随各时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经历过多次变动,但总的趋势是由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过渡到实行各种形式的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的体制。 (一)1950~1979年的“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时期:建国初期1949~1952年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一五时期”1953~1957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分类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1958~1960年前期实行“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办法,后期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财政管理体制;1961~1966年实行比较集中的、收益分成上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管理体制;以及“十年文革”时期变动不定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1980~1993年的“分灶吃饭”财政管理体制 为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自1980年起,在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地方财权的同时,实行了“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管理体制。这一阶段又分为以下三个时期:1980-198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①;1985-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8-1993年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分配体制。 (三)1994至今的“分税制”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国务院决定①,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二: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哪些?征税对象是谁? 按现在大的分类,主要是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和其他: 1、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等; 2、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3、资源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 4、财产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等; 5、行为税:印花税、车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6、其他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 流转税的征税对象:流转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个人所得 资源税的征税对象: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它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七类。 财产税的征税对象: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所有或属其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 行为税的征税对象: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行为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三: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的原因? 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力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征,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铺之以转移支付制度的预算管理体制。 分税制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财政包干体制,这一体制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弊端日益明显,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基层政府职能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基层政府职能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走上了快 车道,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乡村旅游不仅使农村的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且在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附属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重视。 因此,越来越多的基层政府顺势而为,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引导、支持本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进而拉动乡村经济提升和社会进步。但受到政府管理机制落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专业人才缺失、规划落实不到位等因素的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从基层政府职能发挥的角度出发,选取乡村旅游发展处 于初始阶段的郯城县马头镇为例,利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在知网和山大图书馆网站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内涵做出界定;借助自身 工作便利,利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方式,对马头镇的政府工作者、旅游从业人员、游客等进行重点分析,对马头镇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环境资源、红色教育资源等现状进行调研,通过访谈调研得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当前马头镇政府存在规划不系统、落实不到位,公共性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滞后,对旅游业整体特色发掘和塑造力度不够、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政策缺失等问题;导致问题的原因包括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机制落后、乡村旅游管理部门人员编制不足、素质不高;最后,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出发,选取宏村、老子山、成都周边县区、美国、韩国、日本等部分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有益经验,结合马头镇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主要有完善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 考试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专用通关题库第01关 1\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说明我国_____。 A: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B:致力于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 C: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和平等权 D: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释: [解析]题目中强调了“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体现了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了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平等发展权。A项说法不正确,我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不是“决定性力量”。B项的内容在题干中未体现。D项说法片面,“其他发展中国家”不等同于“周边国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根据全国人大批准的中央预算,2012年我国将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每人每年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补助1050亿元,增长37%。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安排资金358亿元。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支持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安排资金114.83亿元。上述财政安排所体现的政府职能是_____。 A:平均分配国民财富 B: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C:完善医疗卫生体制 D: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释: [解析]题目中涉及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等,看似繁杂,本质都属于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中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职能。故本题选D。 3\某县委2011年底试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以来,逐渐地从“组织公开什么,群众就看什么”转变为“群众关注什么,组织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及潜在问题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及潜在问题 【摘要】探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前景,从国外的发达国家的不同的成功的社区卫生服务经验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了我国社区卫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仍处于初创阶段,浮于表面,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经验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一、引言 社会保障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和人民生活的保障,受到了很多国家的重视,其中的医疗保险更是社会保障的核心之一,我国一直对医疗保险制度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自1996年试点至今,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在政策支持、覆盖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数量、人员的素质和群众的意识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社区卫生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国务院成立了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吴仪副总理担任组长,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制订了一系列指导城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截至2006年11月底,全国97.4%的地级以上城市和92.8%的市辖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已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59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967 个,社区卫生服务蓬勃发展。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过去与发展 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81年中美两国专家在上海市上海县进行的卫生服务调查,但直到1988年,Dr. Raiakurcar建议中国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后,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199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作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指出,要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1997年底,国家在济南召开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会议,全面拉开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序幕。1999年,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上,讨论和制定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对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准则、内容、政策等进行了界定。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分别在上海和南京召开社区工作会议,特别强调社区卫生服务;国务院体改办、国家计委、卫生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文件,14条指导意见中有8条涉及社区卫生服务问题。2001年,卫生部基妇司在成都召开会议,就目前社区卫生服务进展情况进行总结。“青岛会议”也就卫生三项改革明确方向。同年8月卫生部基妇司在北京召开会议,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定了三项基本政策,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2002年,国家召开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要求启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同年国家十一部委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氛围。2003年,卫生部基妇司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在对中国社区卫生服务总结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创建工程,并制定了创建标准和和创建日程,为进一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国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2000个,创建了108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医疗诊所、医务室为补充的社区卫生

互联网与政府职能的研究报告

为什么互联网对政府职能转变会产生影响 第一章回顾文献 1、政府对互联网的态度(引自《中国互联网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06月) 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 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 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关系国家经济繁荣和发展,关系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关系国家主权、尊严和人民根本利益。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是中国政府的基本互联网政策。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依法管理互联网,致力于营造健康和谐的互联网环境,构建更加可信、更加有用、更加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联网。 中国政府将不断完善互联网发展与管理政策,使其更加符合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的内在规律及客观需要。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十分注重借鉴各国发展与管理互联网的有益经验,并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促进世界互联网的繁荣发展。 2、互联网对政府的影响(引自《中国互联网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06月) 互联网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全面启动“政府上网工程”。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建立政府门户网站4.5万多个,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提供便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类在线服务。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有效提高了各级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务公开水平。200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_基于府际关系

2010年5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 ,2010第42卷 第3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Vol.42 No.3 收稿日期:2009-11-10 作者简介:任维德,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乔德中,男,辽宁凤城县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 基于府际关系 任维德,乔德中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 要: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实践,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 中国特色地方治理所具有的优越性。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特色的地方治理处于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它本身尚有不足之处,特别是作为其政治生态的府际关系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当代中国地方治理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首先,依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其次,对省级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的税收权限及税种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尽快建立以均等化拨款为基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再次,变梯度分权为均衡分权。最后,完善地方政府官员的产生方式,引导地方官员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关键词:当代中国;地方治理;政治生态;府际关系 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10)03-0046-05 府际关系,亦称国内政府间关系,通常是指国内各层次、各层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其内容涉及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和人事权等。其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府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同时,地方政府间关系对府际关系也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府际关系为视阈,将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置于其广泛而复杂的府际关系这一政治生态之中,探讨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内涵、特征,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府际关系: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因素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在对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把政治生活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指出:“一个社会中的政治互动构成了一个行为系统,一个政治系统通过这些互动为一 个社会权威性地分配价值。”[1](26) 这个行为系统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这个环境可以分为社会内部和社会外部两个部分。“社会内部是由与政治系统处于同一社会中的那些系统所组成的,……它们是社会的功能部分,在此讨论的政治系 统本身只是它们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外部,是 环境的第二部分,它包括那些所有处于某社会本身以外的系统。它们是一个国际社会的功能部分,或者我们可以将其描述为‘超社会’、‘超系统’ 环境,任何单个社会都是它的一个部分。”[1](26) “从政治系统内部组织来看,它与其他所有社会系统都具有一个关键性特征,即它对于自身在其中起作用的条件作出反应的特殊适应能力。确实,我们将发现,政治系统累积形成了借以对付其环境的大量机制,运用这些机制,它就可以调节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内部结构,甚至重新确立自己 的基本目标。”[1](21-22) 据此,我们把政治生态看作是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状态。 这里,我们简约、借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将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体系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系统,将一系列制约地方治理的府际关系要素,视为其政治生态系统,我们称之为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就府际关系而言,当前影响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 64?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1]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摘要】 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在基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职能的有效发挥直接关系到农村的民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等,是巩固国家政权的根基所在。作为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最基层单位,乡镇政府不仅面临着财政供给不足的经济压力,而且还必须承担起全方位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的政治责任和社会压力。面对新形势,客观上要求乡镇政府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职能的重大转变。然而,乡镇政府没有根据农民群众的需要来界定职能,致使乡镇政府的现有职能并没有根本改观。追溯问题的渊源在于压力型体制。为此必须对乡镇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即乡镇政府要把职能转移到加强社会管理上来,转移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关键字】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一、乡镇职能定位的必要性 (一)、城乡关系的客观要求 社会经济转型是经济现代化和市场化相互交织的过程,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社会经济转型期政府宏观调控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矛盾。因此,今后能否有效地缓解和缩小城乡差距,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第三步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市场化改革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离不开农村,农村也离不开城市。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势在必行。在目前城乡分治的体制下,乡镇以上的各级政府及其财政事实上是围绕城市来运转的,谈发展、讲改革、定政策有意无意地几乎都是以城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细细考量我国发展和改革的历程,这个结论是不难得出的。改变目前在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使用上过多向城市倾斜的政策,从体制上、政策上创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大力培育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城市的工商经济组织向农村延伸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这标志着我国的城乡关系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种新型城乡关系体制下,必须对乡镇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乡镇政府的引导。所以,在后农业税时代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乡镇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乡镇是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和机制保证。 二、国外乡镇职能配置的经验和启示

当代中国政府(终极)

政府的特征 一、一般意义的政府 ●权威的广泛性 ●成员的非自愿性 ●暴力的垄断性 ●权力的合法性 ●政府是人与机构的集合体,它的意志具有强制力,它尊重风俗、习惯,提倡道德,制定并执行法律(纪 律),以约束人类的行为 二、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 ●政府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政府和政党的关系 ●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立法、行政和司 法机构甚至是执政党在内。 三、非国家机构的政府 原始社会民主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由社会需要产生、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权力机构 政府与国家的关系 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甚至是执政党在内。 行政的三种形态的特征 1、统治行政 特征: ●集权管理 ●人治管理(权治) ●强制管理 2、管理行政 ●政治与行政分离,统治职能与管理职能此消彼长,管理职能凸显 ●政治部门赋予政府以政治的性质,政府以优质高效的管理对政治部门负责 ●政府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越来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内容 ●广义行政和狭义行政 3、服务行政 ●服务导向而非控制导向 ●公正导向而非效率导向 ●公民本位而非政府本位 ●开放行政而非封闭行政 ●德治和法治相结合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出现了那些变化与特点 ●在社会自主权方面,放松了对农村的控制 ●党政关系改革:减少党政交叉兼职;精简了党委工作机构和领导成员人数;明确地划分了党政领导机构 的职责 ●立法体制:两级立法体制 ●高度集权的体制有所改善:地方政府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干部管理体制改革 ●经济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政府开展公共关系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政府开展公共关系的必要性、现状及建议 08工商管理02班 0810640174 张武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公共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而代表公立性的政府该如何定位、在公共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及如何实现其职能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政府开展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及必要性、现状及特点、完善及建议。政府开展公共关系有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提高政府的行政办事效率、促进社会和谐及社会稳定、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同时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也存在着一系列现象问题:起步晚、理论支持不足、意识较淡薄、机构设置不完善;为了完善我国政府公共关系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下建议:学习外国的先进理论、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合理的实质公共关系机构、培养专门从事政府公关方面的人才等来进行讨论。 【关键词】政府公共关系、必要性、政府形象、行政、社会和谐、现状、理论、公共关系机构、建议、人才 一、政府公共关系概述 [1]作为一种新型的行政管理的方法和艺术, 政府公关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我国,政府公关作为塑造政府形象的艺术和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日益成为政府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公共关系”一词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不论是其字面意思还是其实际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3]公共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管理的过程,它需要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 公关关系的定义有很多,在这里我们给公共关系下一个简洁的定义:[7]所谓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 [2]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的一个分支,都是组织通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争取公众的信任与支持,从而树立良好组织的组织形象的一个过程。但政府公共关系作为公共关系的一个分支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主体的权威性。政府是从独立分化出来的又居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社会

试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目录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刻涵义和重要意义 (2) (一)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2) (二)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3) (三)转变政府职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3) (四)转变职能是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必然 (4) (五)从全能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 (4) 二、政府职能转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5) (一)产权关系不明确使政府职能难以转变 (5) (二)市场经济的不成熟增加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难度 (5) (三)旧的政治体制的弊端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 (6) (四)传统观念、文化的束缚是阻碍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层原因 (7) 三、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措施 (7) (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7) (二)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 (8) (三)政府服务职能的转变 (10) 四、政府职能转变的效果 (10) (一)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 (10) (二)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11) (三)权利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 (11) (四)直接干预型政府向宏观调控型政府转变 (12)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3)

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自1978年来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也正在加快。原来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包揽一切的格局基本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微观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交给了企业、市场和社会,政府直接参与和干预生产经营的范围大大缩小,行政审批的人、财、物分配以及投资和定价项目明显减少,财政性投资逐步转向公共经济领域,政府职能的重点正在逐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转移。但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相比,我国的政府职能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本文从宏观层面对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进行剖析,分析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问题,提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措施并展望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效果。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社会职能也在转变,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如何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文章首先分析了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历次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在我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完善的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的新思路。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措施;行政管理;能型政府 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转变是以行政权力为基础的政府职责、功能的变化、转换与发展,它意味着政府行政权力的变化,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及政府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的提高。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重点,其宗旨是使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从过去直接管理企业,真正转变到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发展。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意义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职能必须要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要转变政府职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一)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所谓市场经济指的是以市场为资源的主要配置者,以市场利益为激励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者的经济运行模式。市场经济的优点,在于它以具有独立的经济利

政府职能与社区职能划分研究

社区管理与政府管理的职能划分研究 中国的城市管理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一种政社合一的形式。地域上的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而涉及生老病死的社区服务和各种社会保障则由每个市民所在工作单位对其负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面向市场竞争后,其各类“办社会”的功能都必须向社会转移。于是城市管理中社区建设的任务就历史地提出。 所谓社区建设,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协调、健康发展的过程。其具体实践过程是以街道建设为主体以居委会建设为基础,包括社区管理、社区经济、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体育和社区文明建设的全方位社会系统工程,覆盖方方面面,介入各个层面,涉及千家万户,是社会发展主要内容在城市基层的具体化。 社区管理的系统结构 社区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运作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大众参与,以满足社区需要为目标”。它具体的运作系统就是目前在全国较普遍的一种模式即“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这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就是靠政府职能和社区职能的合理划分和有机配合。该系统的结构,如下图: 两 宏观协调 级 指导层 政 府 级 管 理 四 级 网 核心层 络 微观直接

操作层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通过市、区两级政府,市、区、街道三级管理和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网络组成的管理系统,能使长期困扰的条块分割问题得以解决。两级政府的社区指导委员会是由市(区)委、市(区)政府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由同级的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计委、建委、规划局、土地房屋管理局、市(区)政管理局、公用局、民政局、园林局、工商局、地税局、财政局、公安局、司法局、劳动局、交通局、精神文明办公室、文化局、教委、卫生局、体委、计生委、总工会、市(区)团委、市(区)妇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其职能发挥的形式不是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出面协调,达到各职能部门全面参与、共同配合的效果,也是政府主导作用的实现形式。 一般说来,市级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重点协调全局性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的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即城市大社区的建设。同时对区(市)县一级的社区建设予以规划、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指导。指导委员会中政府的代表为主要领导,重点是起沟通制衡作用,负责向上级政府部门反映社区的民情民意,同时,向社区传达政府对社区发展和社区管理的意见和要求,也可以说是政府主导的人格化。 政府的发挥职能的形式主要是间接性的,即通过政策、法律规范和宏观的组织协调活动来保证社区建设的正确方向。如,物业管理是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管理职能的发挥,主要是抓法规、规章、条例建设,通过法规来规范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范围、管理内容和管理性质,并对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活动实行监督和指导,积极推动物业管理工作健康发展。比如,1994年3月23日建设部以第33号令发布的“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就是政府管理的具体表现。 至于更实在、更具体的社区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主要依靠街道、居委会来实施。因为街道是社区建设最直接的载体,本身又是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既能体现政府主导,又能联系大众参与。真正承担起社区建设的任务。 社区协调委员会(或者叫发展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是社区非常设机构,设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除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召开相关任务的协调会,以行使行使社区管理的宏观决策控制权。 从全国看,各地情况不同,管理模式各有特色,上海在这方面起步较早,有一些可借鉴的经验,特别是浦东新区发展委员会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中国开发区管理的特点,对我市社区建设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社区发展委员会是执行社区管理职能的主体 浦东新区的社区管理采取以社会化的“社区发展委员会”为决策机构,由企业化的社区管理中心承担具体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社区管理模式。 (一)决策机构——社区发展委员会 社区发展委员会是社区常设权力机构,行使社区管理的宏观决策控制权,为一社团法人

政府公共关系第三次作业

《政府公共关系》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政府内部公共关系 政府内部公共关系是指围绕政府机构与政府公职人员之间、政府上下级之间、同级部门之间所形成的关系;从外延上看,我们把围绕政府内部行政关系而形成的公共关系,称为政府内部公共关系。 从内涵上来看,是指政府为达到特定的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所进行的,重视与行政对象在思想、感情等方面到达理解和交流,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的管理方法。 2、行政组织形象 是指公众在对政府加以综合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政府整体印象和基本评价,是政府行为在公众心目中的客观反映。 3、政府全员公关 全员公关:全员公关指社会组织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简称全员PR。就是说要使政府的全体公务员都来关心、重视并自觉地投入到政府公共关系工作中去,共同为树立政府良好的声誉和形象而奋发努力。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政府公共关系成功策划和实践,必须重视行政文化的作用,以下哪些是行政文化的功能(ABCD) A.导向功能 B.规范功能 C.凝聚功能 D.激励功能 E.惩罚功能 2、行政组织形象是政府及其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客观反映,简单而言,行政组织形象具有以下哪些特点(ABCD) A.主观性 B.客观性 C.动态性 D.综合性 E.不变性 3、影响行政组织形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ABCDE) A.价值观 B.政策 C.信誉 D.公正性 E.廉洁程度 4、以内容为划分标准,社会舆论可以分为(CDE) A.阶级舆论 B.群体舆论 C.政治舆论 D.经济舆论 E.文化舆论 5、政府公共关系人际交往的主要特点(ABCD) A.显著的职业性 B.双方的参与性 C.处事的灵活性 D.持久性 E.私人性 6、政府公共关系人际交往的主要功能(ABC) A.传递信息 B.感情交流 C.行为调节 D.形象矫治 E.处理危机 7、合理选择政府公共关系媒介,一般要考虑传播以下(AB),才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A.传播主体 B.传播环境 C.传播对象的特点 D.传播内容 E.传播经费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政府公共关系沟通传播的基本原则。 政府公共关系沟通传播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双向沟通原则、政务公开原则、全员公关的原则、有效沟通原则。 2、简述提高公职人员对政府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几个原则? (1)教育公职人员树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自觉建立和维护政府形象; (2)加强政府机构内部的双向信息交流,保证公职人员共享足够的组织信息;

政策类题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题库)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测试题 (政策类) 一、判断题(20题) 1、2009年全国启动实施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覆盖范围最大、受益人群最广的一项公共卫生干预策略。() 3、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2009年深化医改以来,党和政府为应对我国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在总结建国60多年来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从国家层面作出的一项制度安排。 () 4、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5、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是城市或农村、户籍或非户籍的常住人口,都能免费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6、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为不低于15元。() 7、《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是国家首次制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规范。()8、2013年起老年人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9、2015年起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1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具体实施。()11、地方政府可结合当地实际,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和经费补助标准。() 12、2017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经费标准为50元。() 13、在核定服务任务和补助标准、绩效评价补助的基础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可统筹用于经常性支出。()1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结果应与补助资金拨付挂钩,最好按照服务数量和质量拨付资金,也可简单按照人口数拨付。() 15、县区级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组织实施管理主体。() 16、县区级每年应抽取部分辖区内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机构,开展一次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与资金拨付挂钩。()17、县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的覆盖面应当达到100%,并按照指标体系进行全面考核。()1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使用的主体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9、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合理确定乡村两级任务分

中西方政府职能比较

中西方政府职能比较 ----甘肃省电大张掖分校张霞 学号:LZ02022005063020016 摘要:政府职能是政府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比较的方法,把握政府职能的轨迹,研究中西方政府职能的异同,对于厘清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应履行的职责及其所应起的作用与能力。它反映着政府所代表的国家的阶级实质和活动的基本方向。政府职能不是一成不变得,而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二是政府职能行使方式、手段的转变;三是政府职能关系的转变。 一、西方政府的主要职能 (一)20世纪以前 三权分立,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组织形式。由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学家洛克首创的,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学家孟德斯鸠则发展和完善了这一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原则,政府职能分

为立法、行政、司法。 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初期,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迅速,市场扩大,需求增强,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变,西方国家奉行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自由主义思想,强调“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将政府职能限定在类似“守夜人”的职能上。政府职能主要是“第一,保护社会,是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行政学研究》,认为政府除了政治以外,还应该履行行政职能,“行政管理问题并不是政治问题,虽然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却无需自找麻烦的去操纵行政管理机构。”最终,由古德诺《政治与行政》明确提出了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政府职能分为政治职能和行政职能。随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官制度得以确立。 (二)20世纪以后 20世纪30年代,全球范围的经济大危机彻底动摇了政府的“守夜人”职能。危机导致失业率攀升,失业人口剧增,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刺激消费与投资增长,市场缺陷引致的失业就会解决。当时,政府干预经济被认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考试重点

是指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行政领导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幕期间行使最高国家权力,受全国人大监督,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政府职能就是指政府维持社会稳定、保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诸方面所应该担负的职责和能够发挥的功能。 政府职能讲的是国家活动的总的方向以及国家的使命和目的问题,而不是具体的国家机关的活动及其任务的总和。 政府职能的双重性:阶级性和公共性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下列哪种政治关系属于广义上的"党政关系":(abc ) A 党与人大B党与政府C 党与社团 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审判和检查机关的职务 多党合作的特点:1、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而非执政党和在野党、反对党的关系。

3、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4、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 宪法的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基本人权原则 3.法制原则 4.民主集中制或三权分立原则 思考:实际政治生活中党如何实现对人大的领导 1.提出方针政策,人大采取行动执行。 2.党就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直接向人大提出建议案,通过人大的立法把党的意志转变为国家意志 3.党对人大实行工作领导。党对人大常委会具体工作做出决议或发布指示,并要求人大常委会党组就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工作向党委请示汇报 4.党对人大实行组织领导。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其领导人的候选人由党组织推荐。由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的其他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及其组成人员的候选人也由党组织作出安排 国务院机构设置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之浅谈

中国政府国际公共关系之浅析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和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国际公共关系是中国政府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它对于实现中国利益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中国国际公共关系的现状、背景以及举例表明对不同国家的公共关系处理情况。 关键词:政府公共关系;政府国际公关;危机处理;中国政府 正文:在全球一体化和中国崛起的背景下,随着中国以经济为导向的战略进一步发展,和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必然增强与全世界各国经济与政治交流联系,这就要求中国学会处理复杂的国际公共关系。 一、国际公共关系的含义 国际公共关系通常指这样一类公共关系活动,即一个组织在本国以外地区所进行的公共关系活动,或对国外有着显著影响的公共关系工作。一般来说,国际公共关系分企业国际公共关系和政府国际公共关系两种。 企业性国际公共关系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企业运用传播手段协调其与特定国际公众的关系,在国际上进行的企业形象策划和产品形象树立的活动。 政府公共关系,是指以政府作为行为主体,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与民众进行双向的信息沟通,以争取民众的支持、信任与合作,从而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各类活动。二、中国政府国际公关的历史与现状 首先,长久以来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导致了我国国家形象在西方国家的歪曲和误读,这对当下我国正常国际公共产生不利影响。包括今天中国政府体制与西方的差异,在外国民众没有充分了解我国国情下,容易产生陌生与疑惑,致使我国正常的国际公关事倍功半。同样,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民众对于西方各国的态度,也会影响我国的国际公共关系。 其二,在上个世纪,由于中国持续的战争以及之后的冷战等问题,中国在上个20世纪几乎都没有良好的国际公共关系,也导致今天我国政府国际公关人才不足,以及公关体制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这也导致在突发公关事件时,中国政府无法适时的响应和正确的判断。如911事件发生时,全世界都在以头版报道该恐怖事件,中国却没有及时关注该事件,这导致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 所以,目前我国国际公共关系的现状并不乐观,中国要适应这些变化,这需要中国政府不断学习努力。 三、国际公关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扩大,这必然会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增多,而经济领域交流也会传导到其它领域使整体交流大大增加,这也许会产生经济摩擦,甚至由经济矛盾而产生政治对抗,这些都是因中国崛起所不得面对的情况。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必定要学会应对复杂的国际关系,加强国际公关能力,从而具有良好的国际沟通能力,争取到良好的国际支持。 而中国在上世纪冷战期间实行不结盟政策,导致今天中国在国际上常常单兵作战、孤立无援,这对于需要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因崛起而不断出现的国际问题明显不利,中国需要加强国际公关能力,找到国际的支持力量,以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国际危机。 如中国与邻国的领土争端问题,虽然中国可以拿出强硬的实力逼迫小国,但容易造成不好的国际舆论影响,不利于长远的发展。而美国政府的介入,更加剧了该问题的复杂程度,这时就要考验中国政府的智慧与国际公关能力了。 四、政府国际公关的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