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回火组织观察

钢的回火组织观察
钢的回火组织观察

钢的回火组织观察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认识和掌握回火温度对淬火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1. 中温箱式炉

2. 10﹪NaCl水溶液、机油、淬火槽

3. 洛氏硬度计

4. 磨样、抛光及浸蚀设备与材料

5. 金相显微镜

6. 试样材料:

钢号:20、45、T8、GCr15

尺寸:Φ10~15×20~25mm

三、实验原理

淬火钢组织不稳定,回火时释放应力、发生组织转变得到相应的性能,有其规律。

碳钢回火时装周变化过程:

1. 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

20~100℃,马氏体中碳的偏聚:碳原子向板条马氏体中的位错线附近的间隙位置偏聚,或在片状马氏体中的孪晶界面上偏聚形成许多微小的高碳区域。

2. 100℃~250℃马氏体的分解(碳含量大于0.2﹪的钢):低碳(碳含量小于0.2﹪)马氏体中碳原子将继续偏聚,高碳马氏体中过饱和的碳原子脱溶,在孪晶面上沉淀析出与母相共格的亚稳定ε碳化物(Fe2.4C)。

3. 200℃~300℃残余奥氏体分解(碳含量大于0.4﹪的钢):残余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或回火马氏体。

4. 250℃~400℃,高碳M中的ε–碳化物转化为较稳定的θ–碳化物(Fe3C),低碳马氏体中偏聚区内将直接析出θ–碳化物(Fe3C)。

5. 400℃~650℃,α一相回复再结晶,Fe3C球化和粗化:α一相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将有原针状或板条状逐渐转变为多边形的位错密度低的铁素体新晶粒,而渗碳体为降低表面能,由片状转变为球状,进而不断粗化。

生产中常常按回火组织的特征,把回火组织氛围三种:

回火马氏体:

淬火钢在250℃以下回火后,高碳钢得到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组织,在显微镜下回火马氏体的颜色比淬火马

氏体深,但仍保持针状;

中碳钢则仍保持片状马氏体和条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形态,其中片状马氏体的颜色

较深;

低碳马氏体则仍为单相组织与淬火马氏体相比,区别不大,形状仍为板条状,在相

同腐蚀条件下,颜色大致相同。

回火马氏体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

回火屈氏体:

经350℃~500℃中温回火后得到回火屈氏体,原马氏体形态不变,渗碳体呈极细小的颗粒状,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看清,经腐蚀后较回火马氏体为深。

回火屈氏体具有较高的弹性和良好的塑性及韧性

3. 回火索氏体:

在500℃~650℃回火后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金相特征是多边形铁素体加粒状渗碳体。此时碳化物已聚集长大和球化,而α一相已发生回复和再结晶而成为等轴状。45钢就是这样的组织特征。而某些合金钢,铁素体仍会保持原针状形态,如38CrMoAl淬火后640℃回火一小时其中最中仍然有许多铁素体保持了马氏体的形态和位向。

回火索氏体具有高的综合力学性能。

四、实验步骤

1. 全班分两组,每次一组。

2. 每大组分成四小组,每小组持一种材料,每人得一块试样。

3. 按表2-1进行淬火,淬火后测定硬度,最后磨制金相样品观察组织,将结果记录于表2-1中。

第六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复习进程

第六章金属材料及热 处理

第六章答案 1.用 45 钢制造机床齿轮,其工艺路线为:锻造—正火—粗加工一调 质一精加工—高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一低温回火—磨加工。说明各热处理 工序的目的及使用状态下的组织。 答:锻造后的 45 钢硬度较高,不利于切削加工,正火后将其硬度控制 在 160-230HBS 范围内,提高切削加工性能。组织状态是索氏体。粗加工后, 调质处理整个提高了 45 钢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组织状态是回火索氏 体。高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是要提高 45 钢表面硬度的同时,保持心部良好 的塑性和韧性。低温回火的组织状态是回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既保持了 45 钢的高硬度、高强度和良好的耐磨性,又适当提高了韧性。2.常用的合金元素有哪些?其中非碳化物形成元素有一一一:碳化物 形成元素有一一一;扩大 A 区元素有——;缩小 A 区元素在一一。

答:常用的合金元素有:锰、铬、钼、钨、钒、铌、锆、钛、镍、硅、 铝、钴、镍、氮等。其中非碳化物形成元素有:镍、硅、铝、钴等;化物 形成元素有:锰、铬、钼、钨、钒、铌、锆、钛等;扩大 A 区元素有:镍、 锰、碳、氮等;小 A 区元素有:铬、铝、硅、钨等。 3.用 W18Cr4V 钢制作盘形铣刀,试安排其加工工艺路线,说明各热 加工工序的目的,使用状态下的显微组织是什么?为什么淬火温度高达 1280℃?淬火后为什么要经过三次 560℃回火?能否用一次长时间回火代 替? 答:工艺路线: 锻造十球化退火→切削加工→淬火+多次 560℃回火→喷砂→磨削加工→成品 热处理工艺: 球化退火:高速钢在锻后进行球化退火,以降低硬度,消除锻造应力, 便于切削加工,并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球化退火后的组织为球状珠光体。

【材料课件】实验九碳钢热处理基本组织观察

实验九碳钢热处理基本组织观察 目的 1.认识碳钢经不同方式热处理后的典型显微组织特征; 2.了解热处理工艺对组织的影响。 一、相关知识 1.TTT曲线 2.碳钢的退火和正火 碳钢的退火组织也就是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以前的实验已经观察过。 亚共析钢的正火组织形式上很象退火组织,这是的珠光体层片较细,整体为灰黑色,理论上讲,铁素体的含量应比平衡状态略少,相差并不明显。 过共析钢一般进行球化退火,得到球化珠光体,正火仅用于消除二次渗碳体网,得到颗粒状的碳化物和细片状珠光体,紧接着进行球化退火。 3.碳钢的等温淬火组织 上贝氏体:在500-350℃的等温转变组织,铁素体片在原奥氏体晶界向内发展,成羽毛状,片间间断分布碳化物。为了清楚看到这种组织,在生成部分上贝氏体后立即快速冷却,其它部分是马氏体。 上贝氏体:在320-250℃的等温转变组织,铁素体片在原奥氏体晶内成透镜状,或象竹叶状。片内部有非常细小分布碳化物,整体浸蚀后为暗灰色。为了清楚看到这种组织,在生成部分贝氏体后立即快速冷却,其它部分是马氏体。 4.碳钢的淬火组织 小试样奥氏体化后水冷,可以全部淬透,得到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 低碳马氏体(板条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板条马氏体为一束束相互平行的细长条状,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有几束不同取向的马氏体群。

高碳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片状马氏体呈针状或竹业状,片间互不平行呈一定角度,其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状。针的粗细决定于奥氏体晶粒的大小,通常其针细小,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清,称为隐针马氏体。T10正常加热温度为760℃,若过热(温度820℃,为能了解其形态),就可看到其针状的形貌。 5.碳钢的回火组织 回火马氏体:形状同淬火态,但内部有碳化物,浸蚀后的颜色变暗。 回火曲氏体:原马氏体形态不可见,弥散的Fe3C析出,组织一般为灰暗色。 回火索氏体:在铁素体的基体上分布小颗粒状的渗碳体。 6.低碳钢渗碳后炉冷组织 920℃渗碳后,表层的含碳量接近Acm线,逐渐降低,到心部为原始的低碳(或纯铁),炉冷后得到平衡组织,从表到里,经过过共析(珠光体+网状渗碳体)、共析(珠光体)、亚共析(铁素体+珠光体)的逐渐过渡。实用材料往往可直接淬火,或渗碳后空冷正火,表层部分的渗碳体为颗粒状。 二、实验内容 ①.观察45钢的正火组织,铁素体+索氏体。 ②.观察等温淬火组织,认识上、下贝氏体形貌特征。 ③.观察淬火组织认识马氏体形态:20钢得到的板条马氏体,由45钢得到的混合马氏 体,T10钢过热淬火得到的粗大马氏体针。 ④.正常淬火回火组织:T10钢正常淬火回火的组织为未溶颗粒状碳化物+回火隐针马 氏体。 ⑤.调质:中碳钢淬火后高温回火得到的回火索氏体。 ⑥.渗碳后炉冷组织:从组织了解渗碳后碳含量的大致分布。 三、实验报告要求 画出5个以上观察到的组织示意图,注明材料、热处理过程、所得到的组织。

淬火钢磨削烧伤

10804020136 张庆宇 一、磨削烧伤机理: 磨削烧伤,是指由于磨削时的瞬时高温使工件表层局部组织发生变化,并在工件表面的某些部分出现氧化变色的现象。当磨削表面产生高温时,如果散热措施不好,很容易在工件表面(从几十um到几百um)发生二次淬火及高温回火。如果磨削工件表面层的瞬间温度超过钢种的AC1点,在冷却液的作用下二次淬火马氏体,而在表层下由于温度梯度大,时间短,只能形成高温回火组织,这就使在表层和次表层之间常山拉应力,而表层为一层薄而脆的二次淬火马氏体,当承受不了时,将产生裂纹。磨削烧伤会降低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疲劳强度,烧伤严重时还会出现裂纹。淬火钢零件的磨削烧伤主要有良种形式: 二、在磨削淬火钢时,可能产生以下3种烧伤: 1.回火烧伤 如果磨削区的温度未超过淬火钢的相变温度,但已超过马氏体的转变温度,止推面表层金属的回火马氏体组织将转变成硬度较低的回火组织(索氏体或托氏体),这种烧伤称为回火烧伤。 2.淬火烧伤 如果磨削区温度超过了相变温度,再加上冷却液的急冷作用,表层金属发生二次淬火,使表层金属出现二次淬火马氏体组织,其硬度比原来的回火马氏体的高,在它的下层,因冷却较慢,出现了硬度比原先的回火马氏体低的回火组织(索氏体或托氏体),这种烧伤称为淬火烧伤。 3.退火烧伤 如果磨削区温度超过了相变温度,而磨削区域又无冷却液进入,

表层金属将产生退火组织,表面硬度将急剧下降,这种烧伤称为退火烧伤。在曲轴成形磨削中,多属于此种烧伤。 三、判别磨削烧伤的方法主要有: 1)观色法 随着磨削区温度的升高,工件表面氧化膜的厚度就不同,因而会呈现出黄、草黄、褐、紫等不同的“回火色”。但表面没有烧伤色并不意味着表层没有烧伤。此判别法准确性较低。 2)酸洗法 利用钢件不同的金相组织对酸腐蚀有不同的敏感性,以轴承钢为例,正常回火马氏体酸洗后呈灰色,发生二次淬火烧伤时酸洗后呈白色。生产中常用此法作抽检。 3)金相组织法 通过观察表层金相组织的变化来判别烧伤类别。此判别法准确度高。 4)显微硬度法 工件表层金相组织变化必然导致其显微硬度的变化,因此,观察其硬度变化,可判断烧伤类别及测定变质层深度。缺点是需要制作试件。 四、消减磨削烧伤与裂纹的工艺途径 1、正确选用砂轮,例如可采用颗粒较粗、较软、组织较疏松的砂轮;砂轮磨损后应及时修整。若砂轮的粒度越细、硬度越高时自砺性差,则磨削温度也增高。砂轮组织太紧密时磨屑堵塞砂轮,易出现烧伤。砂轮钝化时,大多数磨粒只在加工表面挤压和摩擦而不起切削作用,使磨削温度增高,故应及时修整砂轮。 2、改善磨削时的冷却条件,如采用内冷却方法;设法使冷却液渗透到磨削区中。

第七章 合金钢简答题

第七章合金钢 碳钢具备很多优点,在机器制造业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但是碳钢淬透性低、回火抗力差、不具备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且屈强比低,约为0.6。而合金钢屈强比一般为0.85~0.9。在零件设计时,屈服强度是设计的依据。所以,碳钢的强度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为了满足使用要求,必须选用合金钢。 1、合金元素对钢中基本相有哪些影响? 答:⑴与碳亲合力很弱的合金元素,溶入铁素体内形成合金铁素体,对基体起固溶强化作用,与碳不发生化合反应。 ⑵与碳亲合力较强的合金元素,一般能置换Fe3C中的铁原子,形成合金Fe3C。合金Fe3C较Fe3C稳定性略高,硬度较为提高,是低合金钢中存在的主要碳化物。 ⑶与碳亲合力很强的合金元素,且含量大于5%,易形成特殊碳化物。它比合金渗碳体具有更高的熔点、硬度、耐磨性和回火稳定性。 2、普通低合金钢与含碳量相同的碳素钢相比有什么特点?这类钢常用于哪些场合?钢中合金元素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普通低合金钢是一种低碳、低合金含量的结构钢,其含碳量<0.2%,合金元素含量<3%。与具有相同含碳量的碳素钢相比具有较高的强度,较高的屈服强度,因此,在相同受载条件下,使结构的重量减轻20~30%。具有较低的冷脆转变温度(-30℃)。 普通低合金钢主要用于桥梁、车辆、油罐以及工程构件。因此它的工作环境大多在露天,受气温和大气中腐蚀性气体的影响较大。 钢中合金元素的主要作用:Mn—强化铁素体基体;V、Ti—细化铁素体晶粒,形成碳化物起弥散强化的作用;Cu、P—提高钢对大气的抗蚀能力。 3、普通低合金钢常用于哪些场合?对性能有何要求?如何达到这些性能要求? 答:普通低合金钢主要用于桥梁、车辆、油罐以及工程构件。 由于它的工作环境大多在露天,受气温和大气中腐蚀性气体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它的性能要求如下: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ζs=350~650 MPa,δ=16~23%,αk=60~70 J/cm2;良好的焊接性、冷热加工性;较好的抗蚀性;低的冷脆转化温度,一般为-30℃。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普通低合金钢碳含量低,一般为0.1~0.2%;合金元素含量低,一般<3%。主加元素Mn用来强化铁素体基体;辅加元素V、Ti用来形成碳化物起弥散强化的作用,同时细化铁素体晶粒;Cu、P用来提高钢对大气的抗蚀能力。 4、合金钢与碳钢相比,为什么它的力学性能好?热处理变形小?为什么合金工具钢的耐磨性、热硬性比碳钢高? 答:合金钢中的合金元素能溶入铁素体基体起固溶强化作用,只要加入量适当并不降低钢的韧性;除了Co和Al外,其它合金元素均使C曲线右移,使合金钢淬火时临界冷却速度下降,淬透性提高,从而使力学性能在工件整个截面上均匀(特别是ζs和αk)。故合金钢力学性能好。 合金钢淬透性高,临界冷却速度小,故可用较小的冷却速度进行淬火,使热应力大大降低,所以,合金钢的热处理变形小。 合金工具钢中存在合金渗碳体和特殊炭化物,比碳素工具钢中的渗碳体具有更高的硬度和稳定性,弥散度高,故耐磨性高。

淬火钢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

淬火钢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 ●低碳钢回火后力学性能 当低于200℃回火时,强度与硬度下降不多,塑性与韧性也基本不变。这是由于此温度下仅有碳原子的偏聚而无析出。固溶强化得以保持的缘故。 当高于300℃回火,硬度大大下降,塑性有所上升。这是由于固溶强化消失,碳化物聚集长大,α相回复、再结晶所致。所得综合性能并不优于低碳马氏体低温回火后性能。 ●高碳钢一般采用不完全淬火,使奥氏体中碳含量在0.5%左右。淬火后低温回火以获高的硬度,并生成大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以提高耐磨性,细化奥氏体晶粒。 当高于300℃回火时,硬度、强度下降明显,塑性有所上升,冲击韧性下降至最低。这是由于薄片状θ碳化物析出于马氏体条间并充分长大,从而降低了冲击韧性,而α基体因回复和再结晶共同作用,提高了塑性,降低了强度。 当低于200℃回火,硬度会略有上升,这是由于析出弥散分布的ε(η)碳化物,引起的时效硬化。 ●中碳钢回火后的力学性能 当低于200℃回火,析出少量的碳化物,硬化效果不大,可维持硬度不降。当高于300℃回火,随回火温度升高,塑性升高,断裂韧性K IC剧增。强度虽然下降,但仍比低碳钢高的多。 ●回火脆性 某些钢在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冲击韧性反而降低。由于回火引起的脆性称为回火脆性。

当300℃回火时,硬度下降缓慢,一方面碳的进一步析出会降低硬度;另一方面,由于高碳钢中存在的较多的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又会引起硬化。这就造成硬度下降平缓,甚至有可能上升。回火后仍处于脆性状态。 在200~350℃出现的,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在450~650℃出现的,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 1. 第一类回火脆性,属不可逆回火脆性。 当出现了第一类回火脆性后,再加热到较高温度回火,可将脆性消除;如再在此温度范围回火,就不会出现这种脆性。故称之为不可逆回火脆性。在不少钢中,都存在第一类回火脆性。当钢中存在Mo、W、Ti、Al,则第I类回火脆性可被减弱或抑制。 目前,关于引起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原因说法很多,尚无定论。看来,很可能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而对于不同的钢料来说,也很可能是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最初,根据第一类回火脆性出现的温度范围正好与碳钢回火时的第二个转变,即残余奥氏体转变的温度范围相对应而认为第一类回火脆性是残余奥氏体的转变引起的,因转变的结果将使塑性相奥氏体消失。这一观点能够很好地解释促Cr、Si等元素将第一类回火脆性推向高温以及残余奥氏体量增多能够进第一类回火脆性等现象。但对于有些钢来说,第一类回火脆性与残余奥氏体转变并不完全对应。故残余奥氏体转变理论不能解释各种钢的第一类回火脆性。 之后,残余奥氏体转变理论又一度为碳化物薄壳理论所取代。经电镜证实,在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时,沿晶界有碳化物薄壳形成,据此认为第一类回火脆性是由碳化物薄壳引起的。沿晶界形成脆性相能引起脆性沿晶断裂这已是公认的了。问题是所观察到的碳化物薄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45#钢热处理工艺

45热处理 推荐热处理温度:正火850,淬火840,回火 600. 45号钢为优质碳素结构用钢 ,硬度不高易切削加工,模具中常用来做 45号钢管 模板,梢子,导柱等,但须热处理。 1. 45号钢淬火后没有回火之前,硬度大于HRC55(最高可达HRC62)为合格。 实际应用的最高硬度为HRC55(高频淬火HRC58) 1.45号钢要求硬度HRC40-50,是不是要淬火+低温回火? 换算成布氏硬度大约是380~470HB,根据一般热处理规范,热处理制度与硬度关系大致如下:淬火温度:840℃水淬 回火温度:150℃回火,硬度约为57HRC;200℃回火,硬度约为55HRC;250℃回火,硬度约为53HRC;300℃回火,硬度约为48HRC;350℃回火,硬度约为45HRC;400℃回火,硬度约为43HRC;500 ℃回火,硬度约为33HRC;600℃回火,硬度约为20HRC 一般情况下热处理工艺都指标准范围内中间成分,且热处理温度都存在一个调整范围,如成分在范围内存在偏差,可以相应调整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 2 1.临界温度指钢材的奥氏体转变温度。不同含量的钢材有着不同的临界点,但临界点有着一个范围内的浮动,所以下临界点温度指的就是奥氏体转变的最低温度。 2. 常用碳钢的临界点 钢号临界点 (℃) 20钢 735-855 (℃) 45钢 724-780 (℃) T8钢 730 -770(℃) T12钢 730-820 (℃) 3 20Cr,40Cr,35CrMo,40CrMo,42CrMo:正火温度850-900℃,45号钢正火温度850℃左右。 4 20CrMnTi Ac1 Ac3 Ar1 Ar3 740 825 680 730 5 Cr12MoV热处理知识 Cr12MoV钢是高碳高铬莱氏体钢,常用于冷作模具,含碳量比Cr12钢低。该钢具有高的淬透性,截面300mm以下可以完全淬透,淬火时体积变化也比Cr12钢要小。 其热处理制度为:钢棒与锻件960℃空冷 + 700~720℃回火,空冷。 最终热处理工艺: 1、淬火: 第一次预热:300~500℃, 第二次预热840~860℃; 淬火温度:1020~1050℃; 冷却介质:油,介质温度:20~60℃, 冷却至油温;随后,空冷,HRC=60~63。 2、回火: 经过以下淬火工艺,可以达到降低硬度的作用,具体回火工艺如下: 加热温度400~425℃,得到HRC=57~59。 说明:在480--520度之间回火正好是这种钢材的脆性回火区,在这个区间回火容易使模具出现崩刃。最为理想的回火区间在380--400℃,这个区间回火,韧性最好,并且有良好的耐磨性。如果淬火后,采用深冷处理(理想的温度是零下120)与中温回火相结合,会得到良好使用效果和高寿

45号钢淬火回火实验要点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课程设计 学生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 报告日期: 2015年5月14日

目录 一、实验综述---------------------------- (3) 二、实验目的---------------------------- (8) 三、实验设备---------------------------- (8) 四、实验过程---------------------------- (8) 五、实验结果---------------------------- (9) 六、实验结果分析------------------------- (12) 七、结论------------------------------- (12) 八、参考文献--------------------------- (13)

一、实验综述 45号钢综述 45 号钢为优质碳素结构用钢 ,硬度不高易切削加工,模具中常用来做模板,梢子,导柱等,但须热处理。45号钢主要成分为Fe(铁元素),且含有以下 热处理是一种很重要的金属热加工的工艺方法,热处理是根据钢在固态下组织转变的规律,通过不同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其内部组织,达到改善刚才性能的一种热加工工艺。热处理一般是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组成的,其基本工艺方法可分为退火、淬火及回火等,本次试验要求是淬火与回火。(一)钢的淬火 钢的淬火:淬火是指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淬火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马氏体,并与适当的回火工艺相配合,以提高刚的力学性能。为了正确地进行钢的淬火,必须考虑下列三个重要因素:淬火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 (1)淬火温度选择 正确选定加热温度是保证淬火质量的重要一环。淬火加热温度的选择应以得到细小的奥氏体晶粒为原则,以便淬火后获得细小的马氏体组织。淬火时的具体加热温度主要取决于钢的临界点确定,钢的淬火温度可根据(如图1所示)进行选择。对45#钢的亚共析钢,其加热温度为 Ac3+30~50oC,此实验采用的加热温度为790o。若加热温度不足(低于780oC的Ac3温度),则淬火组织中将出现铁素体而造成强度及硬度的降低;但过高的加热温度(如超过Acm)不仅无助于强度、硬度的增加,反而会由于产生过多的残余奥氏体而导致硬度和耐磨性的下降。

第六章 钢的热处理参考答案

第六章钢的热处理 习题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答: 1、奥氏体:碳在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过冷奥氏体:处于临界点A1以下的不稳定的将要发生分解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M转变结束后剩余的奥氏体。 2、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索氏体:在650~600℃温度范围内形成层片较细的珠光体。 屈氏体:在600~550℃温度范围内形成片层极细的珠光体。 贝氏体:过饱和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 马氏体: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3、临界冷却速度V K:淬火时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 4、退火:将工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在临界点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十分缓慢的冷却速度(炉冷、坑冷、灰冷)进行冷却的一种操作。 正火:将工件加热到A c3或A ccm以上30~80℃,保温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冷却。 淬火: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1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快速冷却(一般为油冷或水冷),从而得马氏体的一种操作。 回火:将淬火钢重新加热到A1点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操作。 冷处理:把冷到室温的淬火钢继续放到深冷剂中冷却,以减少残余奥氏体的操作。 时效处理:为使二次淬火层的组织稳定,在110~150℃经过6~36小时的人工时效处理,以使组织稳定。 5、调质处理:淬火后再进行的高温回火或淬火加高温回火 6、淬透性:钢在淬火后获得淬硬层深度大小的能力。 淬硬性:钢在淬火后获得马氏体的最高硬度。 7、回火马氏体:过饱和的α固溶体(铁素体)和与其晶格相联系的ε碳化物组成的混合物。 回火索氏体:在F基体上有粒状均匀分布的渗碳体。 回火屈氏体:F和细小的碳化物所组成的混合物。 8、第一类回火脆性:淬火钢在250℃~400℃间回火时出现的回火脆性。 第二类回火脆性:淬火钢在450℃~650℃间回火时出现的回火脆性。 10、表面淬火:采用快速加热的方法,将工件表层A化后,淬硬到一定深度,而心部仍保持未淬火状态的一种局部淬火法。

碳钢热处理基本组织观察

碳钢热处理基本组织观察 目的 1.认识碳钢经不同方式热处理后的典型显微组织特征; 2.了解热处理工艺对组织的影响。 一、相关知识 1.TTT曲线 2.碳钢的退火和正火 碳钢的退火组织也就是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以前的实验已经观察过。 亚共析钢的正火组织形式上很象退火组织,这是的珠光体层片较细,整体为灰黑色,理论上讲,铁素体的含量应比平衡状态略少,相差并不明显。 过共析钢一般进行球化退火,得到球化珠光体,正火仅用于消除二次渗碳体网,得到颗粒状的碳化物和细片状珠光体,紧接着进行球化退火。 3.碳钢的等温淬火组织 上贝氏体:在500-350℃的等温转变组织,铁素体片在原奥氏体晶界向内发展,成羽毛状,片间间断分布碳化物。为了清楚看到这种组织,在生成部分上贝氏体后立即快速冷却,其它部分是马氏体。 上贝氏体:在320-250℃的等温转变组织,铁素体片在原奥氏体晶内成透镜

状,或象竹叶状。片内部有非常细小分布碳化物,整体浸蚀后为暗灰色。为了清楚看到这种组织,在生成部分贝氏体后立即快速冷却,其它部分是马氏体。 4.碳钢的淬火组织 小试样奥氏体化后水冷,可以全部淬透,得到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 低碳马氏体(板条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板条马氏体为一束束相互平行的细长条状,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有几束不同取向的马氏体群。 高碳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片状马氏体呈针状或竹业状,片间互不平行呈一定角度,其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状。针的粗细决定于奥氏体晶粒的大小,通常其针细小,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清,称为隐针马氏体。T10正常加热温度为760℃,若过热(温度820℃,为能了解其形态),就可看到其针状的形貌。 5.碳钢的回火组织 回火马氏体:形状同淬火态,但内部有碳化物,浸蚀后的颜色变暗。 回火曲氏体:原马氏体形态不可见,弥散的Fe3C析出,组织一般为灰暗色。 回火索氏体:在铁素体的基体上分布小颗粒状的渗碳体。 6.低碳钢渗碳后炉冷组织 920℃渗碳后,表层的含碳量接近Acm线,逐渐降低,到心部为原始的低碳(或纯铁),炉冷后得到平衡组织,从表到里,经过过共析(珠光体+网状渗碳体)、共析(珠光体)、亚共析(铁素体+珠光体)的逐渐过渡。实用材料往往可直接淬火,或渗碳后空冷正火,表层部分的渗碳体为颗粒状。 二、实验内容 ①.观察45钢的正火组织,铁素体+索氏体。 ②.观察等温淬火组织,认识上、下贝氏体形貌特征。 ③.观察淬火组织认识马氏体形态:20钢得到的板条马氏体,由45钢得到 的混合马氏体,T10钢过热淬火得到的粗大马氏体针。 ④.正常淬火回火组织:T10钢正常淬火回火的组织为未溶颗粒状碳化物+ 回火隐针马氏体。 ⑤.调质:中碳钢淬火后高温回火得到的回火索氏体。 ⑥.渗碳后炉冷组织:从组织了解渗碳后碳含量的大致分布。

碳钢的热处理及组织观察实验

《材料科学基础A2》 实验指导书 江苏科技大学材料机械与冶金学院 2010年6月

实验1:碳钢的热处理操作、组织观察及硬度测定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硬度计的原理、初步掌握布氏、洛氏硬度计的使用; 2. 了解碳钢的热处理工艺操作; 3. 研究碳钢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钢性能的影响; 4. 观察热处理后的组织及其变化。 二、实验内容 1.按表1中的热处理工艺进行操作,并对热处理后的各样品进行硬度测定,将硬度值填入表1中。 注:保温时间可按1分钟/每毫米直径计算;回火保温时间均为30分钟,然后取出空冷。 1

2. 观察下列表2热处理后的金相试样,并画出组织示意图。 三、实验原理 (一)硬度计的原理 1.洛氏硬度 洛氏硬度是以顶角为120°的金刚石圆锥体(或直径为Φ1.588㎜的淬火钢球)作压头,以规定的试验力使其压入试样表面。试验时,先加初试验力,然后加主试验力。压入试样表面之后卸除主试验力,在保留初试验力的情况下,根据试样表面压痕深度,确定被测金属材料的洛氏硬度值。洛氏硬度值由h的大小确定,压入深度h越大,硬度越低;反之,则硬度越高。一般说来,按照人们习惯上的概念,数值越大,硬度越高。因此采用一个常数c减去h来表示硬度的高低。并用每0.002mm的压痕深度为一个硬度单位。由此获得的硬度值称为洛氏硬度值,用符号HR表示。由此获得的洛氏硬度值HR 为一无名数,试验时一般由试验机指示器上直接读出。洛氏硬度的三种标尺中,以HRC应用最多,一般经淬火处理的钢或工具都采用HRC测量。在中等硬度情况下,洛氏硬度HRC与布氏硬度HBS之间关系约为1:10,如40HRC 相当于400HBS 。如50HRC,表示用HRC标尺测定的洛氏硬度值为50。硬度值应在有效测量范围内(HRC为20-70)为有效。 2.布氏硬度 布氏硬度是以一定的试验力如:187.5kg\250kg\3000kg等载荷把用一定直径的钢球或硬质合金球压入材料表面,保持一段时间,去载后,负

钢的回火组织观察

钢的回火组织观察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认识和掌握回火温度对淬火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1. 中温箱式炉 2. 10﹪NaCl水溶液、机油、淬火槽 3. 洛氏硬度计 4. 磨样、抛光及浸蚀设备与材料 5. 金相显微镜 6. 试样材料: 钢号:20、45、T8、GCr15 尺寸:Φ10~15×20~25mm 三、实验原理 淬火钢组织不稳定,回火时释放应力、发生组织转变得到相应的性能,有其规律。 碳钢回火时装周变化过程: 1. 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 20~100℃,马氏体中碳的偏聚:碳原子向板条马氏体中的位错线附近的间隙位置偏聚,或在片状马氏体中的孪晶界面上偏聚形成许多微小的高碳区域。 2. 100℃~250℃马氏体的分解(碳含量大于0.2﹪的钢):低碳(碳含量小于0.2﹪)马氏体中碳原子将继续偏聚,高碳马氏体中过饱和的碳原子脱溶,在孪晶面上沉淀析出与母相共格的亚稳定ε碳化物(Fe2.4C)。 3. 200℃~300℃残余奥氏体分解(碳含量大于0.4﹪的钢):残余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或回火马氏体。 4. 250℃~400℃,高碳M中的ε–碳化物转化为较稳定的θ–碳化物(Fe3C),低碳马氏体中偏聚区内将直接析出θ–碳化物(Fe3C)。 5. 400℃~650℃,α一相回复再结晶,Fe3C球化和粗化:α一相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将有原针状或板条状逐渐转变为多边形的位错密度低的铁素体新晶粒,而渗碳体为降低表面能,由片状转变为球状,进而不断粗化。

生产中常常按回火组织的特征,把回火组织氛围三种: 回火马氏体: 淬火钢在250℃以下回火后,高碳钢得到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组织,在显微镜下回火马氏体的颜色比淬火马 氏体深,但仍保持针状; 中碳钢则仍保持片状马氏体和条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形态,其中片状马氏体的颜色较深; 低碳马氏体则仍为单相组织与淬火马氏体相比,区别不大,形状仍为板条状,在相同腐蚀条件下,颜色大致相同。 回火马氏体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 回火屈氏体: 经350℃~500℃中温回火后得到回火屈氏体,原马氏体形态不变,渗碳体呈极细小的颗粒状,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看清,经腐蚀后较回火马氏体为深。 回火屈氏体具有较高的弹性和良好的塑性及韧性 3. 回火索氏体: 在500℃~650℃回火后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金相特征是多边形铁素体加粒状渗碳体。此时碳化物已聚集长大和球化,而α一相已发生回复和再结晶而成为等轴状。45钢就是这样的组织特征。而某些合金钢,铁素体仍会保持原针状形态,如38CrMoAl淬火后640℃回火一小时其中最中仍然有许多铁素体保持了马氏体的形态和位向。 回火索氏体具有高的综合力学性能。 四、实验步骤 1. 全班分两组,每次一组。 2. 每大组分成四小组,每小组持一种材料,每人得一块试样。 3. 按表2-1进行淬火,淬火后测定硬度,最后磨制金相样品观察组织,将结果记录于表2-1中。 4. 先按小组进行金相观察,识别不同回火工艺下的回火组织,并画出组织示意图。然后,各小组交换互相观察金相样品。

金属学第七章第九章答案

9-4 试比较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异同。 答:贝氏体转变:是在珠光体转变温度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以上过冷奥氏体所发生的中温转变。与珠光体转变的异同点:相同点:相变都有碳的扩散现象;相变产物都是铁素体+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不同点:贝氏体相变奥氏体晶格向铁素体晶格改组是通过切变完成的,珠光体相变是通过扩散完成的。与马氏体转变的异同点(可扩展):相同点:晶格改组都是通过切变完成的;新相和母相之间存在一定的晶体学位相关系。不同点:贝氏体是两相组织,马氏体是单相组织;贝氏体相变有扩散现象,可以发生碳化物沉淀,而马氏体相变无碳的扩散现象。 9-5 简述钢中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形貌特征和亚结构,并说明它们在性能上的差异。答:板条马氏体的形貌特征:其显微组织是由成群的板条组成。一个奥氏体晶粒可以形成几个位向不同的板条群,板条群由板条束组成,而一个板条束内包含很多近乎平行排列的细长的马氏体板条。每一个板条马氏体为一个单晶体,其立体形态为扁条状。在这些密集的板条之间通常由含碳量较高的残余奥氏体分割开。板条马氏体的亚结构:高密度的位错,这些位错分布不均匀,形成胞状亚结构,称为位错胞。片状马氏体的形貌特征:片状马氏体的空间形态呈凸透镜状,由于试样磨面与其相截,因此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针状或竹叶状,而且马氏体片互相不平行,大小不一,越是后形成的马氏体片尺寸越小。片状马氏体周围通常存在残留奥氏体。片状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为孪晶,分布在马氏体片的中部,在马氏体片边缘区的亚结构为高密度的位错。板条马氏体与片状马氏体性能上的差异: 马氏体的强度取决于马氏体板条或马氏体片的尺寸,尺寸越小,强度越高,这是由于相界面阻碍位错运动造成的。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其含碳量。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亚结构。差异性:片状马氏体强度高、塑性韧性差,其性能特点是硬而脆。板条马氏体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塑韧性,并且具有韧脆转变温度低、缺口敏感性和过载敏感性小等优点。 9-6 试述钢中典型的上、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立体模型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答:上贝氏体的组织形态、立体模型:在光学显微镜下,上贝氏体的典型特征呈羽毛状。在电子显微镜下,上贝氏体由许多从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条状铁素体和在相邻铁素体条间存在的断续的、短杆状的渗碳体组成。其立体形态与板条马氏体相似呈扁条状,亚结构主要为位错。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立体模型:在光学显微镜下,下贝氏体呈黑色针状。在电子显微镜下,下贝氏体由含碳过饱和的片状铁素体和其内部析出的微细ε-碳化物组成。其立体形态与片状马氏体一样,也是呈双凸透镜状,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异同点:相同点:都是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组织亚结构都是高密度的位错。不同点:组织形态不同,立体模型不同,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混合方式不同。 9-8 简述碳钢的回火转变和回火组织。 答:碳钢的回火转变过程及回火组织: 1、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组织为淬火马氏体+残留奥氏体,与淬火组织相同 2、马氏体分解,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残留奥氏体 3、残留奥氏体转变,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4、碳化物的转变,组织为回火托氏体 5、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 相的回复、再结晶,组织为回火索氏体。 9-9 比较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和回火珠光体、回火索氏体、回火托氏体的组织和性能。答:组织比较:珠光体:片状铁素体+片状渗碳体,片间距μm,形成温度:A1-650℃。索氏体:片状铁素体+片状渗碳体,片间距,形成温度:650-600℃。托氏体:片状铁素体+片状渗碳体,片间距,形成温度:600℃以下。以上三类珠光体是由过冷奥氏体直接转变而得。回火索氏体:将淬火钢经高温回火后得到的回复或再结晶了的α 相和粗粒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索氏体。回火托氏体:将淬火钢经中温回火后得到的由针状α 相和无共格联系的细粒状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托氏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

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

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 实验目的实验说明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指导实验报告要求思考题一:实验目的 (1)观察和研究碳钢经不同形式热处理后显微组织的特点。 (2)了解热处理工艺对碳钢硬度的影响。 二:实验说明 碳钢经热处理后的组织可以是接近平衡状态(如退火、正火)的组织,也可以是不平衡组织(如淬火组织)。因此在研究热处理后的组织时,不但要用铁碳相图,还要用钢的C曲线来分析。图1为共析碳钢的C曲线,图2为45钢连续冷却的CCT曲线。 图1 共析碳钢的c曲线 图2 45钢的CCT曲线 C曲线能说明在不同冷却条件下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范围内发生不同类型的转变过程及能得到哪些组织。 1.碳钢的退火和正火组织 亚共析碳钢(如40、45钢等)一般采用完全退火,经退火后可得接近于平衡状态的组织,其组织形态特征已在实验l中加以分析和观察(图3)过共析碳素工具钢(如T10、T12钢等)则

采用球化退火,T12钢经球化退火后,组织中的二次渗碳体和珠光体中的渗碳体都呈球状(或粒状),图中均匀分散的细小粒状组织就是粒状渗碳体。 2.钢的淬火组织 含碳质量分数相当于亚共析成分的奥氏体淬火后得到马氏体。马氏体组织为板条状或针状,20钢经淬火后将得到板条状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其形态呈现为一束束相互平行的细条状马氏体群。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有几束不同取向的马氏体群,每束条与条之间以小角度晶界分开,束与束之间具有较大的位向差,如图4所示。 图3 T12 钢球化退火组织 图4 低碳马氏体组织 45钢经正常淬火后将得到细针状马氏体和板条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如图5所示。由于马氏体针非常细小,故在显微镜下不易分清。 45钢加热至860℃后油淬,得到的组织将是马氏体和部分托氏体(或混有少量的上贝氏体),如图6所示。碳质量分数相当于共析成分的奥氏体等温淬火后得到贝氏体,如T8钢在550~350℃及350℃~ Ms 温度范围内等温淬火,过冷奥氏体将分别转变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上贝氏体是由成束平行排列的条状铁素体和条间断续分布的渗碳体所组成的片层状组织,当转变量不多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成束的铁素体在奥氏体晶界内伸展,具有羽毛状特性,如图7所示。

淬火钢的回火(13)

1 淬 火 钢 的 回 火 班级: 姓名: 学号: 【教学目的】:1.了解回火的定义,掌握回火的种类及相关温度。 2.理解回火的目的,掌握回火具体应用、实际意义。 【重点】:回火的目的、作用。 【难点】:回火的种类实际应用。 复习巩固: 1.钢的淬透性定义: 。 2.常用淬火方法有: 、 、 、 四种。 3.影响钢淬透性的3种因素是:A 、 ;B 、 ; C 、 。 4.思考题:在双介质淬火中如果采用油淬水冷组织会有何变化? 讲授新课: 一、回火的定义:就是将淬火钢重新加热到工艺预定的某一温度(低于临界温度) ,经 a.回火也可按热处理定义分为: 、 、 3个阶段。 b.回火是淬火的后续工序,是工件的 热处理。 ☆ 注:回火是从 (M 、A 、S 、P )组织开始转变的。 c.例:专业理论画图中工件的硬度值,标注是淬火名称(硬度),而实质是 后的硬度值。 二、回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整工件的力学性能。 1.回火用来降低硬度, (提高、降低)塑性和韧性。 2.消除或降低内应力,防止发生变形和 。 3.稳定组织和尺寸。 ☆ 例如:车刀的应用。 4.思考题:结合以上三点分析淬火后为何应进行回火(组织变化)? (第13页) 三、回火的方法及应用: A 、低温回火:目的是为了保持淬火零件高的 (硬度、塑性)值,并降低淬火的内应力,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组织。 a.回火温度范围约为 度(碳钢)。 b.组织变化:马氏体分解成回火 。 ◇ 例:各种刃具、量具的回火,如:滚动轴承。 B 、中温回火:目的是为了适当 (降低、保持)淬火钢硬度,提高强度尤其是 (弹性、刚性)极限,恢复一定程度的韧性和塑性,消除内应力。 a. 回火温度温度范围:350--- 度。 b.组织变化:回火马氏体→回火 。 ◇ 注:由于回火托氏体中的碳化物呈极细的颗粒状,所以钢的 、弹性较高并有一定的 (韧性、塑性)。 ☆ 简答题:中 温 回 火 适 用 于 何 种 类 型 工 件 , 具 体 实 例 ? C 、高温回火:是许多机械零件常用的热处理方法,目的是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a. 调质是淬火+ 。 b. 温度范围为500--- 度。 c. 组织:回火托氏体变为回火 。 ◇ 注:调质广泛的应用于结构零件的最终热处理和重要零件的预备热处理。 四、课后练习: 1.连线题: 低温回火 400度 回火托氏体 中温回火 200度 回火马氏体 高温回火 550度 回火索氏体 2.判断题: a.合 金 元 素 的 加 入 ,使 钢 的 淬 透 性 得 到 提 高 。 ( ) b.合金元素在回火时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回火时的组织转变,所以合金钢回火应适当提高温度。 ( )

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

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 织观察与分析 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 实验目的实验说明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指导实验报告要求思考题 一:实验目的(1)观察和研究碳钢经不同形式热处理后显微组织的特点。(2)了解热处理工艺对碳钢硬度的影响。 二:实验说明碳钢经热处理后的组织可以是接近平衡状态(如退火、正火)的组织,也可以是不平衡组织(如淬火组织)。因此在研究热处理后的组织时,不但要用铁碳相图,还要用钢的C曲线来分析。图1为共析碳钢的C曲线,图2为45钢连续冷却的CCT曲线。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图1 共析碳钢的c曲线 图2 45钢的CCT曲线 C曲线能说明在不同冷却条件下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范围内发生不同类型的转变过程及能得到哪些组织。1.碳钢的退火和正火组织亚共析碳钢(如40、45钢等)一般采用完全退火,经退火后可得接近于平衡状态的组织,其组织形态特征已在实验l中加以分析和观察(图3)过共析碳素工具钢(如T10、T12钢等)则采用球化退火,T12钢经球化退火后,组织中的二次渗碳体和珠光体中的渗碳体都呈球状(或粒状),图中均匀分散的细小粒状组织就是粒状渗碳体。2.钢的淬火组织含碳质量分数相当于亚共析成分的奥氏体淬火后得到马氏体。马氏体组织为板条状或针状,20钢经淬火后将得到板条状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其形态呈现为一束束相互平行的细条状马氏体群。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有几束不同取向的马氏体群,每束条与条之间以小角度晶界分开,束与束之间具有较大的位向差,如图4所示。

图3 T12 钢球化退火组织图4 低碳马氏体组织 45钢经正常淬火后将得到细针状马氏体和板条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如图5所示。由于马氏体针非常细小,故在显微镜下不易分清。 45钢加热至860℃后油淬,得到的组织将是马氏体和部分托氏体(或混有少量的上贝氏体),如图6所示。碳质量分数相当于共析成分的奥氏体等温淬火后得到贝氏体,如T8钢在550~350℃及350℃~ Ms温度范围内等温淬火,过冷奥氏体将分别转变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上贝氏体是由成束平行排列的条状铁素体和条间断续分布的渗碳体所组成的片层状组织,当转变量不多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成束的铁素体在奥氏体晶界内伸展,具有羽毛状特性,如图7所示。 图5 45钢正常淬火组织图6 45钢油淬组织图7 上贝氏体组织特征

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三 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2、了解热处理工艺对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二、概述 碳钢经热处理后的组织,可以是平衡或接近平衡状态(如退火、正火)的组织,也可是不平衡组织(如淬火组织)。因此在研究热处理后的组织时,不但要参考铁碳相图,还要利用C 曲线。 铁碳相图能说明慢冷时不同碳含量的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和室温下的组织,及相的相对量。C 曲线则能说明一定成分的铁碳合金在不同冷却条件下的转变过程,及能得到哪些组织。 1、钢冷却时的转变 1)共析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后的显微组织 为了简便起见,不用C(丁曲线而是用C 曲线来分析。共析钢在慢冷时(见图16—24中的V 1),将全部得到珠光体。冷速增大到V 2时,得到片层更细的珠光体,即索氏体或屈氏体。冷速再增大到V 3时,得到屈氏体和部分马氏体。 而冷却速度增大到V 4,V 5时,奥氏体一下被过冷到马氏体转变始点(Ms)以下,转变成马氏体。 由于共析钢的马氏体转变终点在室温以下(-50℃),所以在生成马氏体的同时保留有部分残余奥氏体。与C 曲线鼻尖相切的冷速(V 4)称为淬火的临界冷却速度。 2)亚共析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后的显微组织 亚共析钢的C 曲线与共析钢的相比,上部多了一条铁素体析出线,如图16—25所示。 当奥氏体缓慢冷却时,(见图16—25中的V 1),转变产物接近于平衡状态,显微组织是珠 光体和铁素体。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例如由V 1→V 2→V 3时,奥氏体的过冷度越大,析出的铁 素体越少,而共析组织(珠光体)的量增加,碳含量减少,共析组织变得更细。这时的共析组织实际上为伪共析组织。析出的少量铁素体多分布在晶粒的边界上。因此,由V 1→V 2→V 3时,显微组织的变化是:铁素体+珠光体→铁素体+索氏体→铁素体+屈氏体。 当冷却速度为V 4时,析出的铁素体极少,最后主要得到屈氏体和马氏体。当冷却速度超 过临界冷却速度后奥氏体全部转变为马氏体。碳含量大于0.5%的钢中,马氏体间还有少量残余奥氏体。 3)过共析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时的转变与亚共钢相似,不同之处是亚共析钢先析出的

第六章钢的热处理

第六章钢的热处理 一、名词解释 1热处理: 2等温转变: 3连续冷却转变: 4马氏体: 5退火: 6正火: 7淬火: 8回火: 9表面热处理: 10渗碳: 二、填空题 1、整体热处理分为、、、和等。 2、根据加热方法的不同,表面淬火方法主要有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表面淬火、表面淬 火等。 3、化学热处理方法很多,通常以渗入元素命名,如、、、和等。 4、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和三个阶段组成。 5、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和。 6、贝氏体分和两种。 7、淬火方法有、、和 淬火等。 8、常用的退火方法有、和等。 9、常用的冷却介质有、和等。 10、常见的淬火缺陷有与,与,与, 与等。 11、按电流频率的不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可分为、 和、三种,而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 12、按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为、和三种。 13、化学热处理由、和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14、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渗碳、渗 碳和渗碳三种。 15、过共析钢经奥氏体化后,在650-600℃范围内等温时,其转变产物是, 用符号表示是;在600-550℃范围内等温时,其转变产物是, 用符号表示是。 16、钢件淬火+ 回火的符合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钢件调质后的组织 是。 17、退火和正火通常称为预备热处理工序,一般安排在之后,之 前。 18、当合金冷却到此线时(727℃)将发生,从奥氏体中同时析出 和的,即。 19、亚共析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是。 20、过共析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是。 21、钢经__ ___淬火可获得下贝氏体组织,使钢具有良好的__ _性能。 22、淬火钢的回火温度越高,钢的抗拉强度和硬度越。 23、淬火+高温回火称处理。 24、为改善钢的耐磨性能,常采用的热处理方法为:淬火 + 回火。 25、为使钢获得高的硬度,应进行淬火加回火。 26、为使钢获得理想的综合机械性能,应进行淬火+ 回火。 27、为使钢获得理想的弹性,应进行淬火 + 回火。 28、钢的淬硬性随着C%的增加而。 29、弹簧钢淬火后采用中温回火,可以得到回火__ __组织。 30、为了改善碳素工具钢的切削加工性能,通常采用的预备热处理是。 31、T10钢锉刀,通常采用的最终热处理为淬火+ 回火。 三、选择题 1、过冷A是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Mf C、A 1 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选择在,亚共析钢则应选择在。 A、Ac 1+(30-50)℃ B、Ac cm 以上 C、Ac 3 +(30-50)℃ 3、调质处理就是的热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