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意识教育

生态旅游意识教育
生态旅游意识教育

生态旅游之我见

(一)

生态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自然区域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体验、了解、欣赏当地文化与自然,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是大自然的回归,到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索,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等;然而同时需要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因此无论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者,甚至包括利益相关的当地居民,都应当在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方面做出贡献。

(二)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展,人们欲加不满足于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欲加向往清新舒畅的自然和人的和谐气氛,向往自然生态的活动。

从我国目前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大部分旅游者属于向往生态环境、生态活动的旅游者,然而大部分游客的生态意识还处于一种朦胧、潜在的状态。

纵观我国旅游行业,大多数旅游者仍属于传统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注重追求享受,希望付出的金钱能够得到最大的享受,因而在行为上常表现出只重视游乐行为本身、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甚至不认为那是他们的责任的错误倾向。然而,停留在这种意识层面上的游客行为,容易造成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资源、设施的破坏,比如为了走捷径而践踏草地,为了自己的喜爱而乱摘花草,因一时没发现垃圾桶的乱认垃圾等等。

我认为,生态旅游活动应该是让旅游者赏心悦目得到旅游体验的同时,也让他们在身心舒畅的享受中自觉地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使旅游意识、旅游行为的改变。也就是说,生态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的同时,也是游客接受环境保护教育的课堂的过程,从而让游客产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文化环境负责的旅游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

在我国,游客对生态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在进行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生态意识和行为却有待培养、提高。

(三)

正所谓意识乃行为之首,对与生态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态意识的教育培养,关系到生态旅游长期、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需要政府、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者拥有良好的生态旅游意识,共同努力,共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政府的生态旅游意识和支持程度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旅游进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旅游大众普遍没有良好的生态意识前,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当地生态旅游的经济、自然、文化发展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譬如严格落实有关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2)旅游经营者生态旅游意识教育与生态旅游业的良好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旅游经营者是生态旅游活动开展的直接参与者和引导者,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培养旅游工作人员的生态环保意识,不仅有益于自身的发展,更能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旅游地居民的生态旅游意识教育是对当地生态旅游资源有直接的保护作用。这就需要让居民清楚保护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作用,知道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才能让他们从中获得相应的利益,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维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景观。

(4)旅游主体的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意识教育尤为重要、最为基本。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精神消费为主,物质消费为辅,增长见识的同时陶冶情操、丰富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是学习体验当地独特的区域文化、民族风情的同时尊重维护当地文化的自然性、原真性。针对性地对游客进行生态旅游意识道德教育、生态旅游环境和环保技能。

只有生态旅游各界人员在良好的生态旅游意识条件下,发展生态旅游、进行生态旅游,才能使生态旅游环境、生态旅游业永葆长青。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调查问卷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调查问卷 环境生态的好坏间接地、 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环 境生态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本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填写, 请在您选择的选项后的括号内画“V” 。没有所谓的对错或标准答案,只需要根 据您真实的感受或想法回答。真诚地感谢您的支持与帮助! 男( ) 大学本科及以上 重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 9. 您认为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 [多选] 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 ) 节约能源( ) 治污减排(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 野生动植物保护( ) 加强灾害检测力度( ) 发展绿色产业( ) 1. 您的性别: 2. 您的年龄: 15-19 岁( 50-59 岁( 20-29 岁( ) 60-69 岁( ) 30-39 岁( 70-75 岁( 40-49 岁 ( 3. 您的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初中( ) 中专或高中( 大专( ) 4. 您对您所在的小区 楼前屋后)的环境评价: 5. 6. 7. 8. 非常满意( ) 较满意( ) 不太满意( 您是否能把垃圾投放到指定位置? 总能做到( ) 经常做到( ) 有时做到( 您认为当今世界上是否存在环境污染现象? 存在( ) 不存在( ) 您对环境污染的态度是: 急切需要治理( ) 不了解( 需要治理( 不需要治理 您目前最关注的生态问题是什么? 土地沙漠化( ) 空气污染严重( 水资源破坏、 很不满意( 没做到过( ) 无所谓 水污染( ) 森林被砍伐( ) 全球气候变暖( 野生动植物遭受灭绝( )

10. 您会食用野生动物做的肉吗? 会()不会() 11. 1 为什么吃[请选择“会”的人选择] 味道好()别人点的, 我无所谓() 2 为什么不吃[ 请选择“不会”的人回答] 野生动物需要保护()不好吃()不卫生()价格高() 12. 您认为“限塑令”是否减少了您对塑料袋的使用频率?没减少()减少了,但效果不明显 ()效果十分明显,现在几乎不用塑料袋() 13. 您对市政府的曾推出的环保宣传活动的了解如何? 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不太了解()不了解() 14. 为了保护环境,可能会造成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提高(包含废弃物的处理费用),价格就随之 提高了,那么您是否支持? 非常支持()看情况而定()不太支持()不支持() 15. 如果小区开展环保活动您愿意参加吗? 很愿意()愿意()不愿意()很不愿意() 16. 您认为下面哪些措施对改善生态环境有较大帮助?[ 多选题,限选3 项] 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健全环境生态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公民参与环境生态保护活动()监督企业治理污染()提高环保技术力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增加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的通知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的 通知 【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 【发文字号】科协办发普字[2009]12号 【发布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09.04.03 【实施日期】2009.04.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团体规定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的通知 (科协办发普字〔2009〕12号)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 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推进和规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鼓励社会各方面参加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中国科协制定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试行) 中国科协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四月三日

附件: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以及国家推动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有关规定,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支持科普工作的积极性,挖掘和综合利用社会科普教育资源,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普教育基地主要是指依托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等机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或场所。主要包括: (一)科技、文化、教育类场馆,如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 (二)具有科普展教功能的自然、历史、旅游等社会公共场所,如动植物园、海洋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三)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公众开放的实验室、陈列室或科研中心、天文台、气象台、野外观测站等。 (四)企业、农村等面向公众开放的生产设施(或流程)、科技园区、展览馆等。(五)其他向公众开放的具备科普展教功能的机构、场所或设施等。

乡村旅游的定义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西班牙旅游学术界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来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的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中国学者一般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去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乡村旅游类型主要有:农业旅游、农庄旅游、绿色旅游、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外围区域的旅游等。 国内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

科普教育基地申报须知

附件1 厦门市科普教育基地申报须知 厦门市科普教育基地是由市委宣传部、市科协联合命名的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科普宣传教育服务的重要阵地。 一、申报对象和条件 所在单位领导重视科普工作,已成立专门科普工作机构,具有积极参与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意愿,且具备一定科技含量展教内容、有500平方米以上展教场所,配备3名以上专(兼)职科普讲解员,能够长期坚持面向社会开放的人文、自然、旅游设施(馆、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 二、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审批程序 申报单位填报《厦门市科普教育基地申报表》,经区科协和区委宣传部审核推荐,经市科协、市委宣传部组织材料审核、实地考察后择优命名并授牌。 三、科普教育基地职责 1、严格执行《厦门市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要求,积极组织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做到有年度科普工作计划、科普活动方案、年度科普工作总结,建立完整的科普工作档案资料。

2、积极参加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活动,根据上级要求精心组织开展科普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活动。 3、积极配合文明城市(城区)创建活动。 4、实行收费参观的单位,要保证全年对外开放,对由社区和中小学校组织的青少年团体前往参观学习给予一定的门票优惠。实行免费开放的单位通过预约的方式为有组织的参观团体提供科普服务。在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和中小学科技节活动期间要确保对外开放,实行门票收费的单位对前来参观的市民和中小学生给予票价优惠。自觉接受市、区科协的业务指导。 5、建设6米以上的科普画廊(宣传栏),建有科普教育网站(网页),做到内容及时更新。 四、科普教育基地的权利 科普教育基地可申请市科协选派有关专家对其科普场馆(所)建设和科普主题活动等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可参加市、省、全国科普工作的有关评先表彰活动;可逐级申报参加省级、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命名授牌活动;可参加上级组织的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和优秀科普志愿者评选表彰活动。 各区科协、区委宣传部要加强对辖区内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其在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独特作用,组织媒体采访报道科普教育基地先进典型事迹,积极组织辖区居民和中小学生到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活动。

公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公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 序言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的正常生活。全球性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现象也日趋明显。2015—2016学年冬季短学期期间,我们开展了全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采访,了解公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和观点;同时,在采访过程中普及、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升公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这个理念深入人心。调查采访之后,我们将整理这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结果并分析其产生原因,也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借以监督企业节能减排,提升企业的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建设做好铺垫。 1.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1.1调查对象性别比例 在调查的人中,男女的人数几乎是相同的,男女的人数比例各占百分之五十。 1.2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在调查的人中,18岁以下的占9%,18—30岁的人占66%,30—50岁的人是占14%,50岁以上的人所占的比例是11%。总的来说,所调查的人的年龄分布在18—50岁之间。在接受采访的人群中,中青年人占的比重最高,而他们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对社会影响较大,这一调查比例较好的反映了社会人群对社会的影响构成情况。 1.3调查对象地域分布 在调查的人中,城镇人数占51%,乡村人数占49%,二者几乎是相同的,城镇和

乡村的的比例基本各占一半。 2.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 2.1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的定义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构成之一。包括我国公民对于污染、公共卫生等的环保意识,对于动物保护的意识程度,对于环保、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的认知程度等。 2.2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的状况 (1)在对污染与破坏环境的行为的看法这个问题上,调查对象大都表示了自己周边的生态环境存在污染现象。其中有87人表示“感觉不好”,占87%;有10人表示“没有感觉”,占总体的10%;有3人表示“没感觉”,占3%。 表2-1污染与破坏环境的行为的看法 (2)在对当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状况如何这个问题上,调查对象对待存在环境污染的态度是:调查显示共有63人认为当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非常严重”,占63%;有23人认为“不太严重”,占23%;有8人认为“没问题”,有6表示“不知道”,共占14%。 表2-2当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状况

[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

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 人类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生活、工作环境日益恶化。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不像以往那样完全依赖自然,而是控制自然、改造自然,打乱自然固有秩序,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现代工业文明在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全球性危机,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 1.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的内涵 1.1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内涵。1987年, Ceballos-Lascurain 在题为《生态旅游之未来》(the future of ecotourism)中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和存在的文化表现的旅游。世界生态旅游协会(TIES)于1993年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1995年我国为生态旅游做了这样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的观点、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和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和科普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1996年提出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在自然区域开展的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社区居民经济发展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也是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生态旅游定义。 1.2环境教育的内涵及教育模式 1.2.1环境教育的概念。环境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新范畴,环境教育要求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环境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全人类自身生死存亡的重要课题。环境教育是为了认识环境的价值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人们培养环境道德感和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而进行的教育。 1.2.2环境教育的分类。(1)正规环境教育。正规环境教育是指学校里面进行的环境教育,它通过正式的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环境知识和实践教育,包括向学生灌输环境保护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等,它是环境教育的最主要形式。(2)非正规环境教育。非正规环境教育是指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其他机构和组织所进行的环境教育。与正规环境教育相比,非正规环境教育实施的对象范围较广泛,实现途径也多种多样,因此难度较大。 1.2.3环境教育的模式。目前人们已普遍认可,与环境相关的教育包括三条核心线索,即"关于环境的教育", "通过环境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关于环境的教育"是指人们获得价值和态度所必需的知识;"通过环境的教育"强调人们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获得实际经验和环境知识,从而影响其态度、转变其观念,最终改变其行为;"为了环境的教育"是指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教育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浅析

I摘要生态旅游(Ecotourism)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一产生,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达20%-25%。近20年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行业的实践,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思维革命,正日益受到各国旅游业界和生态学界的重视而风靡全 世界。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旅游业中最新的国际流行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浅谈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与发展模式,从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依赖于各地的自身背景,与自然资源等先天性还有后天人们的 环保意识与V-J云功等息息相关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只要天时地利人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肯定有非常广阔健康的前景。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技术创 1引言 当今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及其丰富,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的破坏减少、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

矛盾日益突出。这些资源问题、环境?1?7?1?7题和生态问题等产生的一系列危机使人们的环境意识开始提高。为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开始思考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生态旅游业是各地政府和旅客青睐的产业。生态旅游又保护自然环境又维护当地人民生活,更多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各具特 色的生态旅游。虽然生态旅游的实践在不断地进行,但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开发,许多专家和学者仍存有异议。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当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 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1?7?1?7的旅游活动。首先,在开发 经营上,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其次,在市场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并且生态旅游市场多在偏远、生态系统脆弱地区,这决定了生态旅游消费远远高于一般的大众旅游消费。因此,参加生态旅游的旅游者多是文化程度较高、环保意识强的经济富裕者,与大众旅游形成了明显反差。而目前我国很多生态旅游实践并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着重强调了生态旅游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项目案例

尽管上海市区拥有不少公园绿地,但是城市儿童和大自然的疏离,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深刻感受到的。由于工作的关系,植物园的科普团队和志愿者们,常有在夜间于园中巡行的机会。植物园内各种动植物不同于白天的表现,以及植物园在夜晚呈现出来的静谧氛围,都让这些有幸夜游的人格外感动。上海植物园从2009年起,依托园内丰富的植物和野生动物资源,在暑期向小朋友们推出“暗访夜精灵”――上海植物园夜游活动,分享夜游的体验。活动名称中提到的“夜精灵”,指的是在植物园内栖息繁衍的各类昆虫,以及刺猬、蝙蝠、蛙类等小动物。通过在夜间走进植物园进行“暗访”,与这些惯于在夜幕下活动的动物近距离接触,孩子们会看到一种别样的、并非钢筋水泥的沪上风光。 “自然控”的独家分享 上海植物园优美的环境,使这里成为热爱大自然的科普志愿者的聚集地。就职于植物园的科普团队,更是都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可谓货真价实的“自然控”。“暗访夜精灵”这项颇具特色的活动得以出炉,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科普团队和志愿者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他们曾经有过的夜游体验。 尽管此前也有其他科普场馆开展过夜间活动,但大部分时间都在露天环境中进行的“暗访夜精灵”,对上海植物园的科普团队来说仍然是一项全新的挑战。不同于生物爱好者团队的结伴夜游,科普活动既需要良好的组织,也需要一些“兴奋点”。在这两个方面,上海植物园为举办“暗访夜精灵”做了大量精心的准备工作。 “暗访夜精灵”的组织和讲解人员,大都具有生物学背景,或者接受过“自然导赏”方面的训练,并懂得如何引导人们观赏动植物。上海植物园“自然导赏员培训班”的学员,学成之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暗访夜精灵”的讲解员。针对志愿者开设的“自然导赏员培训班”,分为春季的初级班和秋季的高级班,向有志于在园内担任志愿者的人们讲授植物、野生动物等知识及与人沟通的技巧。这样的“人力储备”使“暗访夜精灵”的参观过程一点儿都不沉闷。 上海植物园内拥有许多难得一见的植物,比如晚香玉、紫茉莉(多在晚间开花)等。如此优美的环境,也吸引了如天牛、独角仙、刺猬等大量野生动物在此栖居。为了让“暗访夜精灵”的旅途更具可看性,上海植物园还特别在科普教室附近种植了紫茉莉,让课堂也充满“自然的气息”。 植物园的科普团队深知,“暗访夜精灵”的“生命之源”,在于能亲眼看到各种有趣的动植物。因此,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上海植物园的科普团队会在每年活动开始前进行“踩点”,精心设计出最佳的动植物观赏路线。 3小时活动绝无冷场 长达3个多小时的“暗访夜精灵”活动,实际上包含了热场活动、科普讲座和“暗访”3个环节。从热场活动开始,“暗访夜精灵”就力争做到引人入胜,绝无冷场。在等待“暗访”的这段时间里,青少年可以先进行植物观察、钓小龙虾、昆虫拼图、植物染色、香草采摘、香草茶品尝等活动,融入探索大自然的氛围。 举例而言,一项名为“嗅觉的小旅行”的活动,就是让孩子们罩上双眼,嗅闻和触摸在“野外”找到的各种水果,然后在黑暗中循着家人的呼唤会合,一起回到营地来确认识别的结果。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孩子们了解到一个常被他们忽视的道理:在夜游活动中,通过嗅闻、触摸、倾听等渠道接收的信息,与视觉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这些体验可以让参与者在接下来的“暗访”之旅中,更容易进入角色。 热场活动之后,是一场简短的科普讲座。植物园工作人员会介绍园内动植物的整体情况,并叮嘱一些夜游的注意事项,特别是不得捕捉和采摘任何动植物,以保证其他参与者的观赏效果。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第二章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内容提要 生态旅游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一直受到旅游学界的关注。随着生态旅游开发实践的展开,近年来我国的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生态旅游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在全球迅速发展,离不开各种理论的支撑和指导。在众多指导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的理论中,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美学等至关重要。了解各种理论对生态旅游发展所做出的影响,我们才能将其到指导生态旅游的实践中,并且为生态旅游有关理论的补充提供新鲜的血液。 第一节生态文化 一生态文化概述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或者说是一种生态文明观,它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这种定义下的生态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和制度(政治)层次。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 生态文化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化中,在适应、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生态观念、生态知识、生态经验。最初这些生态性内容仅以“单体”形式出现,没有上升到系统的文化层面,随后这些知识经验在漫长的历史演替中日积月累逐渐融入人们的思想精神并形成生态观念,它又进入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并积累成制度、措施、经验,它又外在地表现于人们的实践、服务于人民的生存并物化为各种成果、风俗习惯等,由此集结并以“生态文化”统一的概念出现,生态文化由此成为一种关注人与自然的文化,它以“文化”、“智慧”的形式聚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反过来又成为人类可以利用的武器改造自然;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生态的许多理念依然显示出合理性并为人所用,生态文化又成为解决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问题的一把钥匙。 二生态文化对生态旅游的价值 生态文化渗透在生态旅游之中,生态旅游是对生态文化的阐释。当人类意

科普教育基地申报书范本

***市科普教育基地 申 报 书 申报单位:********有限公司 申报时间:二O一八年*月

目录 1、***市科普教育基地申报书 2、***市科普教育基地测评指标

***市科普教育基地申报书 基地名称:********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 电话:QQ: 申报单位(公章):********有限公司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 电话:QQ:

填报要求 一、本申报书由拟申报***市科普教育基地的单位填写,内容须与电子文档完全一致。 二、本申报书统一用A4纸打印,1式3份。 三、申报单位、推荐单位和主管单位一律加盖法人单位公章。 四、填写申报书应注意以下内容: 1.表中所有填报项,有则填报,无则填“/”;选择类项目请在选项后的“□”内打“√”。 2.填报项中凡是涉及到“年”指标的统计项,均指统计期间内,即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其他统计项均指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 3.“已获得命名的情况”:请说明申报单位已获称号及命名单位、命名时间。 4.“拟申报类型”:按照《***市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所列类型填写。 5.展教资产指包括所有的展教品资源,以及为实现展览活动而起辅助性质的设施。 6.财政资金指所有来自国家财政的、专用于与科普相关的资金,包括上级、本级财政拨款,项目专项资金等。 7.社会资金指所有来自社会的、专用于与科普相关的资金,包括企业、个人投资,社会捐赠,以及通过横向项目申报、申请补助补贴、社会奖励等方式获得的资金等。 8.科普设施支出指用于科普的建设设备以及其他辅助性设施方面的投资建设、维护保养的支出。 9.科普研发支出指用于科普展教品的研究、设计、策划等专项支出以及科普研发人员的相关支出。 10.科普网站或网页指建有宣传、展示基地整体情况和科普内容的网站或网页。 11.“科普工作基础条件与开展情况”:综合介绍申报单位开展科普工作科技、人才、设施等基础条件,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的主要形式、内容、规模、效果及开放制度等基本情况。 12.“近期发展规划”:从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角度,简要说明申报单位未来三年的科普工作发展规划(包括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进度安排、组织实施)及相应的保障条件或措施。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调查报告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调 查报告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封面 关于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 摘要:生态环保问题越来越吸引我们的眼球,也相应的引起了政 府、民众的关注。就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而言,一些民众还是有所增强的,但是?大部分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还亟待加强,尤其是当生态环保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所以,我们要从民众、社会、国家三个方面找到增强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方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构建美好和谐社会。 关键词:生态环保意识增强公民可持续 系:国际关系学院 专业:英语(国际关系方向) 年级: 2011级 班:2班 姓名:胡晓露学号: 姓名:王蕊学号: 姓名:付忠臣学号: 姓名:苏帅学号: 姓名:张晓学号:

关于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近些年来环境一直是比较敏感的字眼:2013年年初,中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雾霾之中。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空气污染;2月28日,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扬沙浮尘,空气颜色由灰白转为土黄,进而北京全境出现沙尘污染。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渐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变为“要生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据此,我们小组针对“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做了调查。本调查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设计15道选择题,内容涉及环保知识、公民个人日常生活习惯、日常生活环保意识等方面。调查对象包括在校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外来务工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等,共有50人参与此次调查。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25日至5月2日。 二、主体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调查的参与对象为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公民,共50人。 2.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共设计了15道选择题,涉及到公民对生态低碳环保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工作生活中对此的关注实践行为等方面。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当前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1)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事业已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特点是起步晚、基础差、发展的速度快。从内外接待来看是先国外、后国内,以接待国外带动国内旅游。现在已经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无烟工业”产业。它在国民经济诸多产业中,独具“朝阳产业”的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国家采取了鼓励部门、地方、集体、个体、外资一起上的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一、我国旅游环境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1.工业“三废”造成对旅游的严重污染?据有关方面 报导,昆明滇池、杭州西湖、无锡太湖、武汉东湖、桂林漓江、长江三峡等旅游区,受到沿岸工业废水、废渣和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水质逐年下降,有的形成沿江段污染带,例如四川乐山大佛脚下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水汇流处形成了一条长年不消的黑色污染带;江苏苏州著名的寒山寺下有一条黑臭的河流是造纸厂排放液所致,使得文化灿烂、景观奇特的大佛和寺院大煞风景,严重地影响了游人观山赏水的心情。 又据了解,峨眉山国家级风景区,这些年来污染呈增长趋势,山下共有市属企业150个,乡镇企业95个,监测数据表明,每年废气排放量达92.7亿标立方米,致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中等污染状态。大气污染还引来酸雨对风景名胜区,文物建筑的危害,峨眉山顶冷杉大片死亡。这些都是工业“三废”对文物古迹造成的腐蚀和灾害。?

2.旅游区内生活污水、垃圾及燃煤污染日益加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各大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所及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以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它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建立国家森林公园以来,各种类别的宾馆、饭店、招待所已有30多家,生活煤灶273座,每年排烟尘22.5吨,烟尘和二氧化硫分别超标率为100%和46.2%,生活污水年排放约20.2万吨,使景区内水体质量逐年下降,景区内垃圾每天总量约6.5吨,有的不加处理,有的埋于林内,造成二次污染,上述种种生活污染,影响了游客的欣赏情趣和游览心境。 3.旅游区内资源和景观的破坏与日俱增?许多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渡假村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随意砍树、采石、偷盗国家保护的野生生物、修建违章建筑、设置过多的旅馆饭店、辟地摆摊设点、任意开辟索道,随地抛弃垃圾和果皮等等。 例如峨眉山风景区内开荒种植黄连木;海南省青皮林保护区内开采矿石;青岛即墨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和辽宁千山风景区的开山采石,四川大熊猫保护区的偷猎大熊猫,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大量捕杀野象以及峨眉山、张家界森林公园等处林木、墙体、岩体、石碑上的乱刻乱画现象到处可见。?由于开发者不合理的开发,管理者不当的管理,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 自然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生态旅游内涵和基本特征(经典)

浅析生态旅游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引文 人类的旅游活动至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只是到了近代,旅游才真正地成为一个产业,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日益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生态旅游则出现得更晚。它是人们在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前提下提出来的,是人们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 二生态旅游的内涵: 尽管生态旅游的影响日益扩大,但给生态旅游下一个定义并非易事。自从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以来,很多研究人员和国际组织纷纷从不同角度和各自研究领域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卢云亭和王建军曾列举了73条中外学者提出的生态旅游的定义,可见生态旅游作为新兴学科的定义之多。[3]一个概念的内涵往往可以从这个概念的定义体现出来。对生态旅游的多种定义也可看出研究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存在较多分歧。通过多本相关书籍的阅读和纵观各学者对生态旅游的提出背景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实际,我个人认为,生态旅游的内涵至少应体现下面几方面: (一)原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这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也应包括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4]。旅游资源大体上可分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如广阔的草原、神奇的冰川、寂静的山谷、“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等,它们对游人有着无穷的魅力,毫无疑问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但对人文旅游资源是否是生态旅游的游览对象目前在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我个人认为,原生态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应包含在生态旅游的范畴之内,比如,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考古发掘遗址,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富有当地特色的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和民间节庆等都应是生态旅游的旅游对象。其原因有二:(1)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都是今天的

第二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

附件 第二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 (73个) 一、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推荐的11个单位 中国气象学会 山东聊城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中国海洋学会 北京太平洋海底世界博览馆 中国铁道学会 詹天佑纪念馆 中国铁道博物馆 中国航空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93619部队 中国煤炭学会 中国煤炭博物馆 中国消防协会 青岛消防博物馆 北京消防教育训练中心 中国农学会 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农业示范区 中国水产学会 小汤山渔业高科技园区(北京市汇瀛水产良种开发中

心)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 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推荐的62个单位 北京市科协 索尼探梦馆 北京工体富国海底世界 天津市科协 天津宁河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培训中心 天津市北方花卉基地 河北省科协 河北省唐山科技馆 河北省正定县科技馆 山西省科协 山西省长治妇女儿童科教中心 内蒙古区科协 内蒙古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乌素图地震台 辽宁省科协 大连自然博物馆 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

吉林省科协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省科协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地震火山监测站 上海市科协 上海浦东气象科普馆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上海公安博物馆 上海地震科普馆 上海市农业科学科普教育基地 江苏省科协 江苏省无锡市排水管理处芦村污水处理中心江苏常州中华恐龙园 江苏南京海底世界 江苏科学宫 浙江省科协 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 浙江安吉竹子博览园 安徽省科协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合肥气象科技园 合肥市科技馆 福建省科协

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事指南

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事指南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的申请,以及申请注销的办理。 二、事项名称和代码 事项名称:科普教育基地认定 事项代码:0158 分项名称:新办、依申请注销 三、办理依据 《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办法》(国科发政字“2003”416号)第二部分?关于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普基地的认定?中,第1条规定?科技馆、对公众开放的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站、台)、气象台(站)、地震台(站)和设有植物园、标本馆、陈列馆等科普场所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申请科普基地认定。? 《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87号)第七部分?本通知的有关定义?中,第七条规定?‘科普单位’,是指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的天文馆(站、台)、气象台(站)、地震台(站),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公众开放的科普基地。? 《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沪科“2014”539号)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科普基地是指由政府、企事业单位或其它社会组织兴办,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简称‘四科’)的场所,主要包括综合性科普场馆、专题性科普场馆和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三类。? 四、办理机构 (一)办理机构名称及权限 各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区科委?)负责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的受理工作。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负责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的审核和认定工作。 (二)审批内容 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进行认定。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包括:综合性科普场馆、专题性科普场馆和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三类。 (三)法律效力 获得认定的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可以享受国家有关政策。 (四)审批对象 申请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的单位,以及获得认定后申请注销的单位。 五、审批条件 (一)新办的准予批准条件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5567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概论调查报告 关于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的报告--以贵阳市为例 关于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的报告--以贵阳市为例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之产生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也日趋明显。那么,当今长春市民对环境生态问题的感知度和关注度如何呢?此次,我以“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为主题,自制了一份简单的问卷。由于能力有限,仅对本小区部分居民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0份。由于使用的是非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只能反映这60名被调查者的环境生态意识。样本结构如下: 性别:男性49%,女性51%; 年龄:15-19岁13%,20-29岁8%,30-39岁17%,40-49岁23%,50-59岁17%,60-69岁12%,70-75岁10%;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初中17%,中专或高中52%,大专13%,大学本科及以上15%。 【关键词】一、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 (一)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的定义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构成之一。包括该国公民对于污染、公共卫生等的环保意识,对于动物保护的意识程度,对于环保、野生

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的认知程度等

。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采用自编的问卷,对贵州大学化工学院09级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抽取人数共240人,男生130人,女生110人,很好地反映了我院09级学生的构成;对调查问卷实行不记名填写,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二)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的状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及现状1.在第六题中,人们大都表示了当今世界上存在环境污染现象。其中有58人表示“存在”,占总体的96.7%;有2人表示“不了解”,占3.3%。被调查者中没有人认为污染“不存在”。 2.在第七题中,他们对待存在环境污染的态度是:调查显示共有56人认为环境问题应该治理,其中有17人认为“急切需要治理”,有39人认为“需要治理”;仅有4人认为“无所谓”;没有人选择“不需要治理”。

生态旅游的意义范文

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摘要:通过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起源,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其类别,探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 Abstract:By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tourism, origi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categories in our country, discuss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生态旅游的概念、起源,发展现状、类别,可持续发展及对策。 The key wor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tourism, origi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categori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生态旅游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对于环境保护也是很有必要的。 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一、关于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具有众多生态旅游资源的县级城市,生态旅游由于受到旅游市场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传,并没有提升旅游经济,更没有把具体的资源展示的机会。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用于展示国内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并把它与会奖旅游结合起来,走一条独特的展示之路。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

生态旅游影响居民环保意识的机制与对策_付向阳

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23期·总第467 期 生态旅游影响居民环保意识的机制与对策 付向阳1a,2,黄涛珍1b (1.河海大学a.商学院;b.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8;2.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管理工程系,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文章系统分析了生态旅游促进居民环保意识提高的机制和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生态旅游的经济 收益是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经济收益达到一定门槛之后,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才有可能实现,但是由于惩罚缺失机制、囚徒困境机制和分配不均机制的存在,经济收益的提高并不必然带来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旅游收益的提高可以通过社会资本和景区保护两种机制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而且这两种机制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但是旅游收益的分配不均并不会恶化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关键词:生态旅游;居民环保意识;社会资本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16)23-0062-03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SY16414) 作者简介:付向阳(1980—),男,山西右玉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 黄涛珍(1964—),女,江西丰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源技术经济及管理。0 引言 生态旅游得以存续的核心就是生态资源,当一个地区的生态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保护,那么生态旅游就是可持续的,反之则是不可持续的,因此生态旅游地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就成为决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生态旅游对居民环保意识的影响上面来。Langholz(1999)的研究就发现居民从生态旅游中获得的经济收益能够激励居民减少树木砍伐、植被破坏和动物猎杀等,从而建立起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但是Ogutu (2002)的研究却指出居民从生态旅游中获得的经济收益不仅不能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还有可能促使居民将增加的收益投向工业和商业等对环境具有破坏作用的活动中,这就提示我们生态旅游对居民环保意识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我们需要全面考察生态旅游对于居民环保意识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1 生态旅游对居民环保意识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生态旅游的经济收益是一个地区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首要目标和基本目标,如果生态旅游不能够给当地居民带来保留收益,那么其发展一定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当生态旅游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收益达到保留收益之上,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一个可能实现的命题。但是生态旅游较高的经济收益却并不一定带来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这可能是由以下三种机制造成的: 第一,惩罚缺失机制,投资其他项目带来的收益大于 生态旅游收益,但是却得不到相应的惩罚和阻止。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居民的收入逐渐提高,投资理财成为居民的必然选择,当居民发现从事其他项目或者对于生态资源的破坏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收益时,就会激励从事该类活动,而如果这些活动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罚和阻止,则基于这些生态资源的生态旅游就会遭到破坏,从而无法得到可持续发展。 第二,囚徒困境机制,居民的集体意识较差,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导致了“公地悲剧”的产生。即使不存在其他具有更高收益的项目,居民集体意识和相互信任的缺乏也会导致“囚徒困境”的产生,即使“均不破坏生态资源”的策略组合能够给居民带来较高的收益,但是自私的想法和信任的缺失却使得破坏生态资源成为一种集体不理性的均衡,从而产生经典的“囚徒困境”和“公用地悲剧”,这也将导致生态旅游发展的不可持续。 第三,分配不均机制,生态旅游的收益分配不均,获得较少受益的一方产生被剥夺的心理,进而通过破坏生态资源的方式来寻求补偿,导致生态旅游的不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生态受益的分配不均会导致一种金字塔式的分配结构,即收益的大部分被少数人获得,而大部分人仅获得少量收益,这就使得居民产生了被剥夺的心理,从而通过破坏生态资源的方式来获得补偿,这也会导致生态旅游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发现,生态旅游收益对居民的环保意识具有门槛效应,只有生态旅游收益达到门槛值以上,居民的环保意识才可能得到提高。但是生态旅游收益的提高仅仅是必要条件,较高的生态旅游收益仍然可能因为惩罚缺失机制、囚徒困境机制和分配 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