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方言与婚俗文化

大同方言与婚俗文化
大同方言与婚俗文化

大同的方言与婚俗文化

摘要:文章依据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从大同婚俗现象中特有的方言词语入手,系统地描述了方言与婚俗的关系,同时这些异彩纷呈的风俗习惯又折射出深刻的地方文化内涵,进一步说明了方言与民俗之间所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大同婚俗;方言;文化内涵

引言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种方言的产生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方言一旦脱离了某种特定的语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将很难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言与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婚俗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大同婚俗现象中所含的方言词语,来阐述婚俗与方言的关系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即从记载大同婚俗的方言词语入手,谈谈大同婚俗中的文化内涵。

一、方言与婚俗的关系

1.1 先有某种婚俗,才会产生记载该婚俗的方言词语

一种方言词语的出现必然建立在。。。。。。。。。。。北方大部分地方,举行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一块别致的大红绸子,被称为“红盖头”。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的盖头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当时只是妇女用以避风御寒的,而且是仅盖住头顶。到了唐初,才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当时就以“透额罗”罩头,即妇女在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后来为了喜庆就选盖红色的,于是出现了“红盖头”这一说法。

1.2 方言是婚俗得以传承的语言载体,婚俗是方言记载和表现的内容意义

古往今来,婚嫁就是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婚嫁风俗也就成为体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婚俗文化中含载了大量的方言词语,通过对方言词语的了解,便使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对新人在确定结婚典礼日后,新人的叔叔、大爷、姑姑、姨姨,已分门另过的哥嫂要将新人请到家吃饭,大同人称“洗头饭”。吃“洗头饭”就意味着已经长大成人。当然,更多的意思是对新人的祝福。在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把允诺给女方的所有东西都送过去,大同人叫“下茶”又名“催妆”。“茶为婚作合,酒是色媒人”下茶的本质是男方去女方家的最后一次定调。“翻身饼”是过去家

人渴望“翻身”过好日子的具体表现,所以尽管如今有香酥饼什么的,做妈的还是会对新人说是“妈妈烙的翻身饼”在新人吃的中间,亲友们也会故意高声问:“翻身了吗?”新人就答:“翻了!翻了!”全家便是一阵幸福的大笑。

1.3 一种婚俗消失了,但记载这种婚俗的方言词语还将存在一段时间,但最终也会消失。

一种婚俗能够流传至今,与方言的传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记录这种婚俗的方言词能够一直流传并永远存在。因为当某种婚俗称谓不再使用,那么记录这种称谓的方言词语也最终会随之消失,只是二者不一定在同一时间。

过去在定亲时,女方会可着劲儿要彩礼。上世纪七十年代,定亲物除了几百元现金,最流行的是“三转一响”。三转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就是半导体收音机。到了八十年代,人们又时兴要“三大件”,即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九十年代,定亲的彩礼又进步了,人们称之为“四大件”。发展到现在,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了,思想观念也更新潮了,定亲的彩礼更是五花八门,那么这些所谓的“三转一响”“三大件”“四大件”也就随之慢慢消失了。

由此可见,方言与婚俗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一种婚俗称谓的消失,就意味着记录这一现象的方言词语也将会消失,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二、大同婚俗现象概述

婚姻对于我们以及我们的祖先来讲都是十分神圣的,因为婚姻不仅承载着传宗接代的重任,而且也是建立在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之上,因此备受重视。同时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不同制度的影响,各地又形成异彩纷呈、差别较大的婚姻习俗。在大同婚姻礼俗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程序。

2.1 说媒

民谚常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诗经齐风南山》也有言:“取妻为之何?匪媒不得。”娶妻必得媒介,无媒不成婚姻,《礼记坊记》归纳为“男女无媒不交。”因此《孟子文公》说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云隙相窥、踏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而大同人也同样继承了这一古老习俗,形成了“无媒不成婚。”的说法。在大同人看来,没有媒人的婚姻是不完整的,而且是会被人笑话的。所以即使到现在,姑娘小伙儿们搞对象,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也还是要请个媒人,算是按程序走个过场。当然,这里面也有个比较复杂的经济的因素。比如,男方为女方花了多少钱,送了多了礼,都是要有媒人给作证的。正常情况,由男方

找媒人,然后媒人会审时度势领着男孩儿到女方家相看,进而促成合适的姻缘。同时男方去女方家提亲在很大程度上也给足了女方面子。因为俗话云:好女十家求。自古都是藤蔓来缠树,哪有树木去缠藤的。

过去有俗语云:“新娘一上床,媒人扔过墙。”而在当今社会,由于青年男女都崇尚自由恋爱,所以许多媒人都只是名义上的介绍人,因此也无需等待新娘上床,便已解除职务了。

2.2 议亲

议亲又称“议婚”,是商议男女婚姻大事的最初阶段。

过去,大同人的婚俗礼节特别繁杂,讲究也相当多。就议亲来说,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许多程序,一直到准备定亲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常常是男女双方父母依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来决定婚姻的成否,男女当事人基本没有太大发言权。议亲的主角是媒人。刚开始,大多是由男方家长托靠媒人或亲朋好友充作媒人带上见面礼,前往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家长应允考虑,男方便会再次托媒人或亲朋好友到女方家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即女方的名字、出生年、月、日、时,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俗称“换婚单”。假若男女生肖犯“对冲”,则二人就不宜婚配。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共计“六冲”。大同民间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的说法。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便进入下一道议亲程序——送契,即两家选择吉日传换庚贴。送契时,要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等事项。至此,亲事就算初步确定下来了。如果再有媒人上门提亲,女方家长便会告知媒人,自己闺女“问出去了”,“有人家了”,有人还会拿出男方送来的庚帖,而媒人见了也自然就把想要说的话都咽回肚里去了。

2.3 相亲

男女双方通过媒人撮合,把亲事定下来后,还需组织一个重要的仪式--相亲。

相亲又称“相门户”,“看屋里”,也就是双方家长通过媒人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在过去,大同人相亲,都是双方家大人去代相,当事人根本见不了面,大多数人都是在洞房花烛时才看清嫁娶的对象。只有特别开明的家庭,才允许男女相见一下,但也只是远远看上一眼。

不过现如今,“相亲”的主角基本是男女双方当事人了,双方见面也已经是一个过场了,但过场却不能不走,否则就不属于明媒正娶的范畴。同时“相亲”的意义

也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了解。

2.4 定亲

定亲是婚姻进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婚姻进程中最耗材的一个项目。

通过媒人的说合,男女双方对婚事都持肯定态度,便可以正式定亲了。一般在定亲之前,男方还要托媒人给女方送见面礼。接受了之后,女孩儿便是有人家的人了,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考虑定亲。常言说夜长梦多,婚姻的事儿宜早不宜迟。

定亲又叫“压书”、“下花红”也即所谓的“订婚”,定亲时,女方一般会可着劲儿的要彩礼。然后双方家长会选三、六、九等吉日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吃定亲饭”。定亲饭的主食一般是面条,蕴含男女两家已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同时,男方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隐含希望不能再讨彩礼了,而女方家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面子可以给,但彩礼少了也不行。

定亲之后,男方就可以下聘书给女方,通知由阴阳先生看好的黄道吉日。聘书要叠成九折,表示婚姻天长地久,绵绵不绝。

2.5 下茶

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把允诺给女方的所有东西全部送过去,大同人称之为“下茶”。

“下茶”又名“催妆”,一般由男方家派一位长辈和媒人一起去办,时间大约在下午四点左右。这天,男方要将全部彩礼、茶钱、金银首饰以及糕点、喜酒等装入“食盒”,由穿红褂、戴尖形红帽儿的两个人抬着,隆重送往女方家中。

常言说得好:“茶为婚作合,酒是色媒人。”下茶名为给新娘送结婚时穿的衣裳,看女方准备好没,实则是男方去女方家的最后一次定调。当然,该说的话基本都由媒人代男方去说。一杯茶水进肚,媒人盘腿压脚坐在炕上,一边嗑瓜子,一边询问女方婚前准备得如何,还需男方置备点儿什么,说出来,好让男方有时间去准备。男方派来的长辈也会让女方多想想,看还有什么不周全的,不如意的,尽量弄周全,弄如意。

女方说完,男方会一一答复。准备好的,就告诉女方准备好了,没准备好的,也会告诉女方马上去办,一时无法办好的,就会跟女方商议能否缓缓再办,或等新媳妇过门以后再办。若女方不同意,这桩婚事可能会遇到些麻烦,弄不好还得往后拖拖。

2.6 娶亲

娶亲是件大事。就男方来说,前期的那么多努力为的就是这一天。从女方而言,

费尽辛苦把女儿带大,也不能不清不楚地送与人,因此道道儿也特多。

2.6.1 男家礼仪

通常在迎娶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送去一袋面和一块带有七根肋条的猪肉,把肉用红色纸包好,再拿上两瓶红葡萄酒和一根芹菜。面叫离娘面,肉叫离娘肉,表示新娘子要离开娘亲,另立门户了。

娶亲之日,五更时,男方就要在自家院里放三个大麻炮。一来为喜庆之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二来想告知邻里街坊今儿我家要办喜事儿了,三是敬告各方神灵,今个儿娶亲,请诸神退位。

大同人有“等亲”的习惯。即新郎穿上新装胸戴红花,欢迎新娘的到来,而且新娘下轿,必须脚不沾尘,踩黄色堂布,所以男方要提前选出两位男亲,一位在前头铺,一位在后面卷,还要再请一位亲戚,手提装有碎干草的金斗,随新娘左后方,边走边抓出干草撒在她身上,以“避灾辟邪”;另派一位小姑娘,手提放有鲜花或五色纸屑拌盐的花篮,随新娘后方,边走边抓出盐花撒在她身上,以“添缘分”。

另外,贺喜之日,男方到女方家娶亲,除抬上花轿外,还要从亲眷中挑两个娴淑女子相随。同时,大同人有“车到门前还得个牛钱”之说。所以新娘上下轿,也有许多讲究。这也是新娘的最后一道杀手锏。上轿要上轿钱,下轿要下轿钱。所以要提前给娶亲的人身上备好,以免怕耽误时辰。

2.6.2 女家礼仪

迎娶前一天,女方要给男方送去陪礼和嫁妆。并且都要贴上大红喜字儿,同时还要带上一个面盆,里面放上核桃和红枣,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另外,还得找一位“全人”给女儿“上头”和“开脸”。所谓全人,就是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子女的有夫之妇,并且家境也好。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也就是对新娘进行美容修面,以此表示少女时代已结束。

这天,还需做两件事:一是吃,一是洗。吃,就是吃“翻身饼”,这是过去家人渴望“翻身”过好日子的具体表现。洗,又称“净身”,这对将出嫁的姑娘相当讲究。小伙子自己可以随意洗洗,姑娘则不然。上年纪的人说,姑娘出嫁前的“净身”关系到一生的幸福和睦,关系到婆家的兴衰,似乎洗不净就会将晦气带进婆家,这辈子便过不好。

在结婚当天,女方也要选个长辈相陪到男方家,名曰送亲。送亲的长辈是个重要角色,他代表着新娘家的权威和体面。因此女方选择谁送亲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由女方直系叔伯担当。

送亲时,女方要将带有三根肋条的猪肉给男方带回。同时,找个空瓶子装上绿豆和一根带蒂的大葱。离娘肉,寓意女儿尽管出嫁了,但一半还在娘家,不能分离,名曰“肋骨不离”。绿豆可生豆芽儿,意思是告诉亲家,俺家女儿能生养,名曰“生根立后”。

2.7 典礼

从法律上讲,男女双方领了证就是合法夫妻了。但依大同习俗,这时的男女双方只能算“准夫妻”,虽已合法,但洞房并不向新娘正式开放,新娘在夫家仍属“暂住人口”。结婚证在一定意义上仅是“可以举行婚礼”的证明书。正如我们的纪年方法,虽说法定使用公历,但真正辞旧迎新的盛仪却留给了农历的除夕。

结婚又称过门儿,意思是从今天起,姑娘就要到男方家,成为人家的媳妇了。在大同人看来,只有真正举行了盛大的结婚典礼,才能算做名副其实的夫妻。

典礼开始前,做婆婆的要给新媳妇一杯白糖水,再给新娘吃个苹果,不仅预示以后婆媳关系融洽,也象征小两口儿以后生活甜甜蜜蜜,平平安安。

典礼结束,来宾入席,婚宴便拉开了帷幕。待客的席面一般是“八八席”和“六六席”,即八盘八碗或六碗六碟。

2.8 对面饭

吃对面饭,是大同城里人的一大婚俗,即新郎新娘在婚礼当日夜里邀请好友聚餐,尽情娱乐。虽不像婚宴的正席那样排场,但其热闹劲却是无法比拟。因为这场面长辈们一般不参与,都是新郎的平辈。也因为过去的年轻人在娶亲之前都很本分,吃对面饭,也相当于给新娘新郎上了一堂“结婚须知”课。

对面饭的主食是挂面套饺子,一般每人七个小饺子,一些银丝挂面。俗语云:“挂面套饺子,当年生个胖小子。你拉我也拉,生下孩子叫你爹来叫我妈。筷子换筷子,当年养个富贵子。盅子换盅子,当年给爷爷奶奶养个亲孙子。”喷香的挂面把新人的两个小碗紧紧连接在一起,以示新人千丝万缕情不断。吃面时,两位新人还要念念有词“你拉拉,我拉拉,来年生个胖娃娃。”“你一口,我一口,甜甜蜜蜜到白头。”

在大同人看来,吃对面饭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使家庭兴旺发达。俗话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耍笑的越红火,说明以后的日子越红火。

2.9 回门儿

娘家人把新娘和新女婿隆重热烈地接回家,再大办一场喜宴,一方面让女家的亲朋好友看看女婿,让另一方面让女婿认认岳父岳母家的长辈、平辈、全家大小和亲戚朋友。大同人谓之回门儿。也有人说娶亲的第二天按女方叫“圆饭”,按男方叫

“认大小”。这天,女方派亲朋到男方家送礼贺喜,并与男方亲朋会唔、相识,客人到齐后,新郎新娘先认“大小”后坐席,到第三天才回门。

一般是新娘的姐夫、妹妹和同学去接新人,也是一路的鸣鞭响炮。陪新郎新娘回门的有伴郎、新郎的弟弟、妹妹还有同学,这些人是为了照应新郎。还有一人是侄辈的孩童,象征日后也是这样拖儿带女,人丁兴旺。这一天,也是女方家大宴宾客的时候。四面八方涌来的亲朋好友除了来喝喜酒,还为一睹新郎的风采。

2.10 打当日

回门儿的次日,新娘要偕同新郎到娘家。上午去,傍晚回。而且太阳落山前必须回到婆家,以免被婆家人笑话。大同人称之为“打当日”。

打当日的目的主要是让新姑爷对岳父岳母家族的人再熟惯熟惯。因为回门的时候,娘家人多,亲戚、朋友、邻里叫了一大堆,场面乱哄哄的,而结婚“三天没大小”,谁也敢耍笑新郎,弄得新姑爷丈二和尚摸不见头脑。新娘家里人给新郎介绍了半天,新郎仍然稀里糊涂的,根本记不清楚。

当然,打当日也有让娘家人及时了解小两口儿情况的成分,所以新娘一回妈家,做妈的便会把女儿拉进屋,说些不让人听的私房话。另外,打当日还有一层谢候人的意思。

按照大同的习俗,回家时,做父母的不能送。送了就意味着父母对这桩婚姻不如意,不称心。一般是兄弟送。走时,做母亲的还要给女儿备两个半斤面大的馒头和两个猪肘子。因为一连好几天折腾,新娘子没休息好,也没吃好喝好,做妈的怕女儿半夜里饿了。大同人称这半斤面的馒头叫“作伴馍馍”。

2.11 住对月

新婚一个月,新媳妇的当家人要把女儿接回来住上三五天,最多七天,细问一下女儿在婆家的情况。新媳妇也很想回来看看父母,跟父母亲热亲热。大同人将这习俗称之为“住对月”。

依大同习俗,回门儿、打当日,新娘都不能在娘家过夜。要想在娘家多住些时,就得等到“住对月”之后。

住对月也称接闺女。一般是单日走,双日回。如果女方父母健在,必定是父亲亲自接,倘若父亲下世了,就由兄弟中来一人去接。接闺女住对月,其实也是两位亲家第一次正式相见的日子。因此,男方家招待一定要有礼数,一定要周全。还有个说法,新娘回娘家住对月,两家的钱财如下雪。吃不愁来喝不愁,又升迁来又买楼。

三、婚俗现象折射出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纵观大同当地的婚俗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在婚俗文化的背后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

首先,要讲究场面的红火热闹。在大同人看来,婚姻是大事,万不可潦草。只有举行了热热闹闹、隆隆重重的盛大结婚典礼,一对新人才能算名副其实的夫妻。这不仅表明双方亲友对这一人生重大礼仪的重视,更是充满对新人婚姻的美好祝福。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所以娶亲队伍相当壮观,一对新人男蓝女红,同时伴有穿红褂、戴红帽的响器班,叽哩哇啦的一路吹过。在这天除亲友外,那些讨吃要饭的也会打听上门凑热闹,为新人念喜歌“喜莲下轿喜梅搀,公婆看见笑嘻嘻,喜眉笑眼有福气,抱上小孙孙喜加喜。喜歌喜话说不完……”句句不离喜字,用大同方言念起来特别中耳好听。还有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幼“三天内没大小”,“对面饭”“戏公婆”这类习俗更是将喜庆的气氛渲染得异常热闹。

其次,是祈求吉祥如意,希望新婚夫妇和谐美满。大同人时兴喝“交杯酒”,交杯古时称“合卺”,不仅暗含婚后夫妻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同时也意味夫妇二人如同卺一样,合二为一,紧紧拴在一起。又因卺是古代八音乐器之一,它又含有音韵调和之意,所以“合卺”又示意新娘新郎婚后应和睦协调,结为琴瑟之好。因此新人婚礼上,常有这种场面:新郎新娘手臂相交错套折,同时喝尽杯中酒,在场人高喊:“喝了交杯酒,偕老到白首”之后,新郎新娘同吃一块肉,在场人又大喊:“同吃一块肉,富贵不断头”都表达了对新人的的美好祝福。

再次,希望新婚夫妇多子多福。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婚女嫁之后头等大事就是生孩子,于是在迎娶前一天,女方给男方送陪礼和嫁妆时都要带上一只面盆,在里面放上核桃和红枣,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还有就是在三月十八奶奶庙会期间去“拴孩子”的习俗,希望晚上梦见曹奶奶笑嘻嘻地送来孩子,自己如愿以偿。

最后,希望新婚夫妇丰衣足食,平安无事。结婚典礼开始之前,做婆婆的要给新媳妇一杯白糖水,再给新娘吃一个苹果,这不仅预示着以后婆媳关系融洽,也象征着小两口儿以后生活甜甜蜜蜜,平平安安。同时新娘进院时怀里会揣护心镜和小米坛儿,手捧“保平壶”(酒壶),走向天地桌前,唱礼拜天地。即“天作之合”“地载万灵”,乃祝愿夫妻和好,家兴人旺,寿享天年,白头偕老。吃对面饭有“不闹不发,越闹越发”的说法,也寄寓了亲朋好友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四、结语

从大同婚俗中,我们不难发现方言与婚俗之间的密切关系,婚俗是方言存在的载体,倘若没有具体的婚俗语境,就不会产生记载这一种婚俗习惯的方言词汇;而这些方言词语又是婚俗习惯得以流传,并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表现形式;假如没有方言,我们又会无法解释许多民俗现象,更不会将它们代代传承。因此,民间风俗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必须在民间特定的传统语境中进行研究。同时研究民俗是离不开方言的,如果脱离了方言,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就将无法发扬光大,可见方言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乔润令.山西民俗与山西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

[2]陈克进.婚姻家庭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3]陈勤建.生肖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山西: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5]乔全生,孙玉卿.试论方言研究与民俗研究的互动关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6]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7]张光明.方言歇后语与民俗[A]西安:第二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6.

[8]{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布依族的婚俗礼仪

布依族的婚俗礼仪 布依族共有254.5万多人,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95%以上居住在贵州省的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镇宁、关岭和紫云等自治县,毕节、遵义、黔东南3个地区(州)。在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也有少量布依族居住,但都是历史上由贵州迁徙去的。布依族的婚礼是怎么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布依族的婚俗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布依族的婚俗礼仪 布依族居住的山区,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很多。贵阳市南郊17公里的花溪,是贵州高原的一颗明珠。那里环境清新,水质清甜,空气洁净,沿途山花烂漫,风景如画,是有名的旅游区。布依族的湖潮寨坐落在花溪上游,旁边有一个金银潭,潭水深遂,清泉涌出一半浅绿,一半金黄,传说那是因为仙人的金钟坠入深潭.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

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布依族地区多河谷和平坝,山清水秀,闻名世界、景色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就在布依族人聚居的地区。在布依族地区出土的文物表明,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种植水稻的农业民族。布依族人心灵手巧,他们制作的蜡染布历史悠久、图案美观,是享誉国内外的工艺品和收藏品。 布依族--礼仪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节庆 布依族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跳花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口举行布依族的跳花会。每逢节日,小女娃们都穿着艳丽的花边衣服,锁着极好看的盘花纽扣,小伙子们穿着对襟衫,系着留须的腰带,吹着木叶、一个个满面春风。热心的阿妹们为小伙子们牵着马,从五村八寨,从那看不见的半山腰,赶到跳花会地点,那是一个平坦的大草地,旁边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北面是

大同的风俗

大同风俗 风俗,即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风土民情,它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的总和,也是一套由来已久的精神规范。 大同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所形成的风俗习惯,颇具有一定特色。大同的年节,是被人十分重视的,传说“年”是一种凶猛的野兽,样子像牛。大同人过春节时全家聚拢在一起以躲避“年”,这就是“守夜”由来。传说中的“年”有怕火光、怕红色、怕响声的“三怕”,于是大同人过大年的时候总是要点上“旺火”,帖上对联,并且燃放爆竹,敲锣打鼓以以此来镇“年”以后旺火、对联、爆竹的含意更大,还表示丰产、兴旺、发达等意思。所以一到初一,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以示一个新的开端。游八仙:这是大同的一项民俗活动,而这一项活动主要的就是正月的初八时候举行的。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就会偕老带幼,来到了寺庙或者是道观中,祈求一年的健康以及平安。因此在大同的当地,流传着“游八仙,治百病“的说法。除了这一天之外,人们也会时不时的到大同市内的寺庙里面,进行祭拜,因此寺庙的香火也是十分的鼎盛的。因此游客来到了大同,也可以到这里祭拜一下,祈求一下健康平安,也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了。 庙会:大同的庙会十分的热闹。在大同的庙会上,不仅仅有各种各样的卖东西的,还有着各种各样的表演等,像是秧歌、川剧等表演,可谓是应有尽有。除此之外,在大同的庙会上,还展示了泥人、剪纸等民间的工艺品。如果游客可以幸运的遇到了大同的庙会的话,不妨逛一逛,感受一下大同的这种传统的庙会,并且购买到自己想要的物品。 元宵节闹红火,古代称游艺,始于唐,在宋代已十分兴盛。大同人的元宵节,称正月十五,这时人们除挂灯笼外,还要大搞街头文艺活动。大同游艺活动的特点,主要是花样多,地方色彩浓,除高跷、小车灯、船灯外,还有挠阁、抬阁等。抬阁近年来已不常见,被彩车代替,但是大同人的春节文艺活动,总是常常以新的代替旧的而不断变化着,这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活动。 此外,在八月十五打月饼,是为喜庆丰收:腊月二十三吃麻糖,大同人传说是为糊住灶神爷的嘴,这当然是一种不实际的说法,但是这明显地反映出大同人的向善忌恶的习惯。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

山西省闻喜中学建校九十周年校庆策划书

山西省闻喜中学建校九十周年校庆策划书 2006年是闻喜中学建校90周年,这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隆重、热烈、简朴、务实办好90年校庆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把握闻喜中学建校90周年的大好历史机遇,回顾辉煌办学历史,发掘深厚人文积淀,继承前辈优良传统,激励后人,促进发展;展示现实成果,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对外交流,挖掘教育资源,优化育人环境,扩大社会影响;联络校友感情,争取各界支持,谋划发展蓝图,加快学校发展,再创世纪辉煌;增强学校发展后劲,带动全县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强县建设。 二、校庆领导组 (由县委、县政府定) 三、活动主题 展九秩风采,创世纪辉煌。 四、校庆时间 二00六年十月5日——7日 五、筹办校庆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闻喜中学是山西省首批县立中学,曾开现代教育先河,领河东教育风骚。是闻喜教育的窗口,也是闻喜教育的一面旗帜。建校90年来,业绩辉煌。上世纪五十年代跻身河东五强,六十年代位居晋南八强,被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重点中学。闻中作为民主革命和思想的摇篮,曾为民族的独立自由解放做出了很大贡献。从闻喜中学走出的毕业生达40000人之多,早期毕业生中一大批热血青年走向抗日和解放疆场,为共和国的诞生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新中国诞生后人才辈出,他们有的走上了党和国家领导岗位,成为省部级、地处级干部;有的在科学教育方面卓有建树,成果丰硕;有的投身经济建设,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有的志在军警沙场,为国家的安宁默默地铸造着辉煌,更有千千万万的学子在所从事的农、工、商等各条战线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汗水和智慧。总之,在祖国的各行各业都有闻喜中学学子的身影,学子的辉煌事业成就也令闻喜中学为之骄傲。这不仅是闻喜中学的雄厚资源,更是我们闻喜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吸引有成就的校友参加闻喜中学90周年校庆,充分展示校友的风采,沟通校友间以及校友与母校的感情,发挥校友资源的最大能量,谋求闻喜中学的更大发展。同时,借庆典之机,为校友间交流以及校友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和契机,为闻喜教育、经济发展寻找机遇、拓宽渠道。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今年六月八日,在古朴厚重的‘关中民俗博物院南山福苑’为朋友的令郎做了一场仿唐婚礼。在近一个月的婚礼策划过程中,通过与多位民俗专家、学者、行家的交流与学习,使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忽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思索良久、受益匪浅。 我自己断断续续从事婚庆司仪近三十年,虽然对新中国成立前的婚俗状态了解不多,就近三十年我的亲身经历而言,我感到现代婚礼与传统礼仪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及文化内涵仍然有着深远的历史关联。追根朔源,让我惊叹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对国人的影响竟如此根深缔固。 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到现在约有三千多年历史,它的每次重大变革与当时的社会变革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像一个窗口,直接或间接的让我们窥视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纵观历史,婚俗礼仪大致经历了五个变革时期,由‘周’至‘汉’为成长期,由‘汉’至‘唐’为兴盛期,由‘宋’至‘清’为繁育期。由‘清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禁锢期。之后为复苏期。尽管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新的变化,但主要是形式,手法和表述角度上的变化,不管怎么变,敬重传统文化,敬重民俗民风,敬重风土人情的宗旨却始终没有变,这让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心生敬畏,惊叹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根据笔者多年的感悟与实践发现,婚俗的发展与传承具有极大的效仿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基本相同的文化内涵从表现形式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地域特色。不同的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对婚礼的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长安是个出司仪的地方,这大概与这里曾是十三个封建王朝的建都之地有关,这里是周礼的孕育地,也是汉唐礼仪的发源地,研究礼仪、传播礼仪,世代传承在这里是自然而然的事。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婚俗礼仪在长安地区有着极为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认可度。尽管传统的婚俗礼仪不可能完整的集中表现在某一地区,但有一个特征;即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传统婚俗的尊重度越高,保留的礼仪相对较多,越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传统礼俗的演变尺度越大,这一点与‘宋代’的状况有些相似,这也充分说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经济推动着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带动着经济的繁荣,从总体上看长安地区婚俗礼仪还是较为完整的承袭了传统婚俗礼仪之精华,呈现出自身独有的魅力。 由于婚俗具有效仿性传承和口授式传承的特点,所以在长安广大农村的每个自然村落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或者几个识文断字的且又有一些口才的文化人,按照祖辈留传下来的规矩,传播并不断丰富着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既便是在文革期间那么高压的政治背景下,在民间这种传播都未中断过,只是变得隐秘了许多,谓之;‘咱这就这讲究’。也正是由于他们的执著与坚持,才为我们保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值得尊敬。 所谓传统文化,我个人粗俗的理解,就是一代代先哲们传承下来的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可并乐意接受的正统文化。它其所以能世代传承,正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崇拜与敬仰,凝聚了中国人的道德观、

大同方言

大同方言中用得最广的“圪”字 大同方言中用得最广的一个字,恐怕要数发“圪”(疙)音的这个字了。这个字能与其他字组合成不同含义的、难以计数的词和词语。它几乎能用在各种不同场合的语言中,堪称是一个“妙”趣横生、千变万化的多用字。下面就是由这个字打头组成的一些词。 圪闹、圪蔫、圪痂、圪疖、圪塄、圪巴、圪渣、圪针、圪生、圪丁、圪就、圪擦、圪蹭、圪拦、圪涮、圪搅、圪挪、圪弯、圪抖、圪划、圪窜、圪颤、圪摇、圪摆、圪索、圪威、圪夹、圪吵、圪缩、圪逗、圪溜、圪转、圪喘、圪钻、圪推、圪扒、圪挤、圪挡、圪滋、圪处、圪叨、圪摄、圪抠、圪哄、圪混、圪翻、圪塔、圪幌、圪嘟、圪显、圪列、圪撅、圪顶、圪戳、圪虚、圪吊、圪拐、圪蹦、圪卷、圪啧、圪缠、圪窝、圪舔、圪团、圪挨、圪阴、圪瘪、圪对、圪躺、圪驯、圪搓、圪料、圪握、圪戏、圪呆、圪朽、圪煨、圪吸、圪嚼、圪造、圪嚷、圪努、圪吉、圪哼、圪吱、圪腾、圪嘣、圪哇、圪碜、圪柳、圪怏、圪煎、圪装、圪精、圪燥、圪邦、圪皱、圪鬼、圪品、圪出、圪森、圪韧、圪耽、圪腻、圪白、圪角、圪堆、圪泡。 另外,这个字还可以组成词组或句子,如圪叽圪嗯、圪留把弯儿的、圪出八代的、圪连牵旦的、圪列圪巴的及圪猴猴、圪滋滋、圪美美、圪楚楚、圪叉儿、圪丝儿、圪朵儿、圪弯儿等等。 大同歌谣谚语歇后语集锦 大同话在演变过程中,融汇了周围各地方言的精华,一些独特的歌谣、谚语、歇后语流传下来,丰富了大同方言,现将最有大同特色的收集如下。 一谚语 冬至不吃肉,冻了脚趾头。 秋风凉,树叶黄,拉沙老婆着了忙(拉沙指又脏又懒) 蚧黑蟆叫唤水瓮出汗,大雨下得天昏地转。 嘴上没毛,说话不牢。 一九二九,不能擩手,三九四九,牙门叫狗,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饥饭甜如蜜,饱饭蜜不甜。 春攒粪一堆,秋收粮万担。 腰了没棉,冻死可怜。

基本概况闻喜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

基本概况闻喜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运城盆地北部,面积1164平方公里,辖7镇14乡,人口33.97万,县政府驻桐城镇。闻喜县辖7个镇、6个乡:桐城镇、郭家庄镇、凹底镇、薛店镇、东镇镇、礼元镇、河底镇、神柏乡、阳隅乡、候村乡、裴社乡、后宫乡、石门乡。 全县现有耕地79.2万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油料作物等。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铜、长石、石英、大理石、水泥、石灰岩、蛭石、型砂等均有分布。主要工业有陶瓷、玻璃、五金、工具、活塞、巾单、糖醛、化肥、钾肥、水泥等行业。其中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活板手、糖醛、地毯、巾单等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及欧洲等许多国,深受用户欢迎。- 闻喜,春秋为晋地,战国属魏。秦置左邑属河东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北征匈奴至此,闻南粤大捷,始改县名为闻喜。北魏属正平郡。隋初郡废县属绛州,宋属解州。历代县名未改。-南同蒲铁路自北而南纵贯闻喜县境,礼元至古堆支线铁路为通往中条山矿区的专用线。太原至茅津渡和焦作至侯马两条干线公路穿越县境,此外有县城通往永济县的支线公路与通住县内各社队的简易公路多条,交通方便。- 闻喜交通发达。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路、大运二级路、太风路穿境而过,闻垣、新闻、桐石二级公路全线贯通。通讯、电力设施先进。 【地理气候】闻喜县三面环山,地势西北、东南高、中间低。中条山横亘东南,一般海拔1100米,最高唐王山海拔1571米;西有稷王山,海拔1279米;东有紫金山,海拔达千米左右。中部和南部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650米以下,丘陵垣地遍布县境。峨嵋岭位于县境北部,一般海拔为650至800米。境内河流主要有涑水河及沙渠河二条。涑水河发源于绛县陈村峪,在县境内流程83公里,由东向西南流入黄河。沙渠河发源于唐王山北麓,由东向西于县城北汇入吕庄水库。-喜县属典型暖温带大陆气候,年均气温12.5℃,一月零下3.2℃,七月26.5℃,年降雨量506毫米,无霜期190天。 闻喜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名胜古迹很多。现存有唐玄宗所书的御碑和韩愈撰文,祁隽藻书写的裴度平淮西叛乱的“平淮西碑”,二者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闻喜县的文庙,创建于北宋咸平元年,现存大成殿和五龙影壁又修葺一新。闻喜历史上是出人才的地方,见之史册的有地理学家裴秀、文学家郭璞、历史家裴松之、法学家裴政以及唐代名相裴度、南宋名相赵鼎、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等。仅裴氏一门历代做过宰相的有五十九人,做过将军、尚书、御史等的有二百多人。正如宋代名相司马光所说:“闻喜士大夫之林薮也”。- 闻喜历史悠久,地杰人灵,自汉武帝巡视经此闻破南越喜改左邑桐乡为闻喜至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这里有新时代、仰韶、龙山时期和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有春秋战国、汉、唐、宋、清等时期的古墓群;有后稷教民稼穑、董父奉帝使豢龙之传说;有一门世代出将相名扬中外的裴氏家族;有为维新变法而喋血刑场的“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有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接见的全国植棉劳模吴吉昌;有创办国家级大型民营企业——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全国劳模、优秀企业家李海仓……纵览古今,这块沃土,英才迭出,代有伟人。- 人文历史闻喜自古地灵人杰,英才迭出。尧有教民嫁穑之田师后稷,虞有奉帝使而拳龙之董父;春秋有不畏权贵、秉笔直书之史官董狐,魏晋有首创制图法,堪与欧洲学者托勒密齐名的地图学家裴秀;晋有忠直耿介、博学占卜、中国堪舆学之鼻祖郭璞;南北朝有为《三国志》、《史记》作注和撰修宋史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划时代的法典--“开皇律”,出自裴政之手;首开西域四十四国通道的详图-《西域图记》,源于裴矩之功;隋朝文林郎裴世清,首次出访日本,开中日邦交之先河;唐代名相裴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婚俗文化知识测试模拟考试练习.doc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婚俗文化知识测试模拟考试练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问答题 迎亲途中,若遇庙宇、井口、怪石、破窑洞,怎么办? 本题答 案:花红盖之。或红毡挡之。 本题解析:花红盖之。或红毡挡之。 2、问答题 中国传统结婚礼俗问答,请说出传统婚俗中的“三书”是什么? 本题答案:三书是指六礼 本题解析:三书是指六礼过程中的来往文书。分别是订婚时交换的聘书;过大礼时互换的礼书;迎亲时由男方送到女家迎书。 3、问答题 什么新娘要戴面纱? 本题答案: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很久以前,基督徒的新娘 本题解析: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很久以前,基督徒的新娘戴着白色面纱,表示清纯和欢庆;或戴蓝色的面纱,以示如圣女玛丽亚的纯洁。 4、问答题 回民结婚与汉民结婚有什么区别?(最少说出2点) 本题答案:不放炮,日子一般选择星期五,不喝交杯酒,喜字是写红底黑字或金 本题解析:不放炮,日子一般选择星期五,不喝交杯酒,喜字是写红底黑字或金字。 5、问答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在一位军人的婚礼上,新人背后的喜字落了下来,好不尴尬。此时您怎么演义? 本题答案:我马上说道:我们的军人就是有战斗力,脚下 本题解析:我马上说道:我们的军人就是有战斗力,脚下生风,虎虎有生气,走到哪里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见工作人员还在手忙脚乱挂喜字,司仪接着发挥道:惊喜惊喜,惊的喜从天降,这也是军人和我们军队的鲜明个性,有这样的军队保卫我们,国家怎能不安宁,人民怎能不幸福?我们感谢他们,并想倾听他们此时的心声! 6、问答题 新人点烛台时不小心把把烛台弄倒了。您怎样说? 本题答案:把倒下去的那份爱拣起来,说明那份爱的沉重,人生旅途有风 本题解析:把倒下去的那份爱拣起来,说明那份爱的沉重,人生旅途有风有雨,当风雨来临,彼此要相依相扶,共同承担,坚持对彼此信任,对爱情的信仰。新人能及时地去把蜡烛扶起来,说明他们对爱的珍惜,对爱的执著,在困难、挫折面前,没有被吓倒,而是坦然面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经过困难和挫折的婚姻,那份爱会闪烁更加夺目的光芒! 7、问答题 西式婚礼中,新郎要抛东西吗? 本题答案:要抛袜圈同样寓意谁接到谁就快要成新郎了 本题解析:要抛袜圈同样寓意谁接到谁就快要成新郎了。 8、问答题 古代传统婚俗“六礼”中的“纳彩”指什么? 本题答案:指男方遣媒人到女方提亲,也叫说媒说媒。女方应允后,携聘礼向女方正式提出缔结婚姻的要求。 9、问答题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有着民族特色婚俗,请回答回族新人的婚礼由谁主持,怎么称呼这个角色? 本题答案:清真寺的主持,称谓阿訇。 本题解析:清真寺的主持,称谓阿訇。 10、问答题 你为一对新人设计了婚礼中交换戒指这一仪式,但是当现场操作时,发现首饰

布依族婚姻礼仪

布依族婚姻礼仪 吴文定Ξ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政教系,贵州都匀558000) 摘 要:布依族婚姻礼仪是布依族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其中积淀的思想和文化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对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及道德观念的选择。 关键词:布依族;婚姻;礼仪 中图分类号:k892.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769(2002)05-0053-04 The Wedding Etiquette of the Buyi People WU Wen2ding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Dept.,Qiannan Teachers College f or N ationalities,Duyun558000,China) Abstract:The wedding etiquett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adition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e Buyi people.Deep inside the e2 tiquette,we can find the cumulative ideas and culture which reflect the Bu yi people’s own choice of their unique living style and moral criteria. K ey Words:Buyi people;marriage;etiquette. Ξ收稿日期:2002-10-13 作者简介:吴文定(1973—),男,布依族,贵州都匀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布依族文化。

大同文化

中国古都天下大同 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久远的历史,瑰丽的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被誉为“塞外名城”的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最北端,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山西第二大城市。这里三面环山,桑干河的支流御河纵贯南北。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同的认识止于煤都的富饶、云冈的瑰丽、华严寺的雄浑,其实,早在1982年,大同市就与北京、承德等24个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那么,大同这座城市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使它得以获此殊荣呢? 第一点,大同的历史确实悠久,准确的说两千多年,大同的历史是有了,而且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它建过一次都—首都,做过两次陪都。 第二项就是文化,一个句注山(雁门关)一隔,我们的太原、晋南属于黄河流域文化,句注山以北,如果勉强说的话,就是桑干河流域文化,那么这两个文化大不相同,这两个文化的差异点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这么来看,句注山以南是中原的农业经济文化,句注山以北是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的文化,那么这地方的文化特点就出来了,它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正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给大同的文化带来了特色,高不能算高,但是它有特色,特色就可贵呀! 第三条就是都城,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里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建过都的,比如西安、洛阳、北京、南京,这都是几朝的都城,而且时间也很古,特别西安、洛阳这是古都嘛,那么大同作为都城,仅仅是一朝,北魏,而且是南北朝分割的时期,它是北方的一个都城,但是准确的说,有九十七八年的历史,在这个地方建都,在这九十七八年中,这个都城有过一段辉煌,这个辉煌的状况,那还是文献记载不多,通过近年的研究,那还是可观的,都城加上遗址加上它的历史,加上它的文化,使大同成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 大同古称平城、云中,辽代改称大同。历史上这里是中原的汉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在这里摈弃汉人笨重的战车长袍,推广轻便的胡服骑射,从而成就了一代霸业。汉朝时,刘邦率军抗击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后来用陈平的计策,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才得以突围。这一次战争失利使西汉政府改变了对匈奴的策略,与匈奴结下了和亲之约,也就有了后来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 一座历史名城,总是与一些傲视古今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的。公元398年,一位来自草原深处的鲜卑族首领拓拔圭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南方汉族政权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北魏定都平城,就是今天大同市内的东北部。直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近百年之久。“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经过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平城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书写了大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至今,在大同还有北魏风韵的遗存,那便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五万多尊。其中尤为珍贵的是第十六至二十窟,世称“昙曜五窟”,是北魏名僧昙曜奉文成帝旨意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令人惊奇的是昙曜五窟中的五尊大佛,竟然是北魏几代帝王的真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魏书》记载,“是年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这种天衣无缝的配合当然不会是巧合,而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北魏之所以尊崇佛教、大兴石窟,是基于佛教对于皇权有“济益之动”的考虑。拓拔圭借高僧法果之口喊出了“皇帝即当今如来”的历史强音。礼佛崇帝的要求,迎来了北魏在云冈浩大的开窟造像工程,昙曜五窟也就应运而生,从而实现了

谈传统婚俗的意义

谈传统婚俗得意义 婚姻礼俗就是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得大礼,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得重视。婚姻之所以就是“大事",就是因为它标志着一个人步入了建立家庭、发展家族、传宗接代、继承香火得人生阶段.同时,婚姻也就是种族延续中起决定意义得一步。 人类形成至今已有几百万年得历史,在这漫长得历史长河中,人类得婚姻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追溯人类得整个婚姻史可以瞧出:婚姻经历了五个有着不同婚姻俗制得阶段,分别就是:杂婚、血缘婚、伙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得专偶婚.而婚姻在形式上也就是多彩多样、各具特色得。大概可分为十六种形式:掠夺婚、服役婚、买卖婚、表亲婚、交换婚、转房婚、招养婚、招养夫婚、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共妻婚、“阿注"婚、试验婚、自愿婚。这些都就是人类在婚姻上得探索,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文明得快速发展,婚姻在制度、法律与礼俗上也日趋完善。形成了比较稳定文明得一夫一妻制得专偶婚,大多数婚姻都就是男女上方自由恋爱结成得自愿婚。因此,以下就专偶婚得传统礼俗得意义做个简单得论述. 众所周知,中国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就讲究礼数、礼节。为此古人创设了一套繁冗复杂得婚仪礼仪,构成了独具特色得中国传统婚姻礼俗。

传统得婚俗可用“三书六礼"简单概括.所谓得三书,就是指:一、聘书,即订亲之书,就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得一种文书,在纳吉得时候使用。二、礼书,即过礼之书,就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供纳征得时候呈上。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用于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 中国自古就讲究信义,“三书”得作用应就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得有效文字记录,相当于我们现代得结婚证。“三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重礼义得优良文化传统,表明了人们对婚姻得重视。无论就是在那个久远得时代,还就是在今天,我们都应该重视婚姻礼俗中折射出来得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德,汲取其中得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 而婚俗中所谓得“六礼",按其顺序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就是传统婚礼中经过媒人得说合,女方父母同意求婚,男方父母派人向女方送礼求婚得礼俗。古代得女子社会地位卑微,要求女子要有三从四德,并且在婚姻上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得规定。所以未出嫁得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居闺中。极少有机会与外面得人接触,更别说碰见自己心仪得对象,自由恋爱了。这就需要那些想要与女子结婚得男子得家庭到了自家儿子得适婚年龄时,就请媒人介绍并引见年纪相仿得未出嫁得女子.待媒人说合之后,女方同意了,男方方可向女方送礼,商议下一步得事情。

婚姻法论文参考文献二

[1] 刘洁. 布依族妇女婚姻状况改变的意义[J].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2] 王鸣明. 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2005 [3] 徐安琪. 新疆维吾尔族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福利[J]. 妇女研究论丛. 2000(05) [4] 张雷军. 布依族的家庭与人生习俗[J]. 中外文化交流. 1998(05) [5] 夏吟兰,何俊萍主编.婚姻家庭法教程[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6] 张希坡着.中国婚姻立法史[M]. 人民出版社,2004 [7] 殷鑫. 生态正义视野下的生态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3 [8] 谭俊峰. 司法公信力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4 [9] 周子凡. 劳动权的法律保障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3 [10] 丁海江. 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3 [11] 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 刘星着.西窗法雨[M]. 法律出版社,2003 [13] 赵霖. 唯物史观视野下布依族婚姻习俗与婚姻立法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3 [14] 郑承燕. 辽代贵族丧葬制度研究[D]. 南开大学2012 [15] 马永红. 曲硐回族丧葬文化研究[D]. 云南大学2014 [16] [美]哈罗德J.伯尔曼(HaroldJ.Berman)着,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7] 乐天. 青海蒙古族婚俗文化[J]. 青海民族研究. 1996(02) [18] 王兰圃. 布依族婚俗应进行改革[J]. 社会. 1984(01) [19] 方砚. 近代以来中国婚姻立法的移植与本土化[D]. 华东政法大学2014

大同方言与婚俗文化

大同的方言与婚俗文化 摘要:文章依据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从大同婚俗现象中特有的方言词语入手,系统地描述了方言与婚俗的关系,同时这些异彩纷呈的风俗习惯又折射出深刻的地方文化内涵,进一步说明了方言与民俗之间所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大同婚俗;方言;文化内涵 引言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种方言的产生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方言一旦脱离了某种特定的语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将很难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言与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婚俗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大同婚俗现象中所含的方言词语,来阐述婚俗与方言的关系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即从记载大同婚俗的方言词语入手,谈谈大同婚俗中的文化内涵。 一、方言与婚俗的关系 先有某种婚俗,才会产生记载该婚俗的方言词语 一种方言词语的出现必然建立在。。。。。。。。。。。北方大部分地方,举行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一块别致的大红绸子,被称为“红盖头”。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的盖头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当时只是妇女用以避风御寒的,而且是仅盖住头顶。到了唐初,才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当时就以“透额罗”罩头,即妇女在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后来为了喜庆就选盖红色的,于是出现了“红盖头”这一说法。 方言是婚俗得以传承的语言载体,婚俗是方言记载和表现的内容意义古往今来,婚嫁就是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婚嫁风俗也就成为体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婚俗文化中含载了大量的方言词语,通过对方言词语的了解,便使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对新人在确定结婚典礼日后,新人的叔叔、大爷、姑姑、姨姨,已分门另过的哥嫂要将新人请到家吃饭,大同人称“洗头饭”。吃“洗头饭”就意味着已经长大成人。当然,更多的意思是对新人的祝福。在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把允诺给女方的所有东西都送过去,大同人叫“下茶”又名“催妆”。“茶为婚作合,酒是色媒人”下茶的本质是男方去女方家的最后一次定调。“翻身饼”是过去家

花馍的历史文化

花馍是汉族民间面塑品,也称“面花” ,闻喜花馍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汉族传统名点,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在2012举办的“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上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 花馍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在黄河流域各省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大多有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红白喜事送礼馍的习俗,无论是添子增寿,还是“女儿追节”,都要蒸各种造型、花色的花馍送给亲朋好友,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受赠者则以“回馍”的方式表达谢意。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花馍这种民间艺术渐渐销声匿迹,即使逢年过节也很难看到。 陕西花馍又称礼馍、面花,其实就是花样馒头,陕西花馍是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它的花饰以花鸟鱼虫、蝴蝶、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春节时期多做枣花馒头,象征幸福与多寿。

花馍又名面花、面塑、礼馍,主要材料是优质面粉。花饰以花鸟鱼虫、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长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春节时多做枣花馒头,象征鑫福多寿;小孩子过满月,姥姥家会送来有龙凤或虎头造型的“囫囵”,意为“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五月端午时,由舅家送给外甥一种特制的大型圆面花,俗称“曲连”,上面捏有鱼、莲花等造型,鱼意五谷丰登,吉庆有余;莲花象征幸福花开,喜气盈门。单个花馍的形式多为飞禽走兽、属相、花卉、人物和象征吉祥的用具。如虎馍、鱼馍、鸡馍、燕子馍、鱼喜莲馍、狮子馍、寿桃馍、佛手馍、枣馍、石榴馍、胡桃馍、艾叶馍和钩搭馍等。组合馍则有大谷卷、高馍盘、插花馍和蜗牛山等,花样繁多,精彩纷呈。 花馍的制作是颇为讲究的,有一套严格的工序,发酵、揉面、捏花、蒸制,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捏花馍也是妇女们一个比手巧的过程,没有教材,没有图样,全凭一代代人口传心授,经过一番搓、捻、擀、剪、切、捏等手法,花鸟草虫、飞禽走兽便从巧妇手底下活脱脱地变出来。而且,花馍制作顺序也是不能乱的。

传统婚俗文化12345【VIP专享】

传统婚俗文化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 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也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数”——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 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 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 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 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 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金布甲的婚俗》等答案

金步甲的婚俗 1、众所周知,金步甲是毛虫的天敌,所以无愧它那园丁的称号。它是菜园和花坛的警惕的田野卫士。它是个凶狠的吞食者。是所有不及它的昆虫的恶魔,但它也会惨遭灭顶之灾。将近六月中旬,法布尔亲眼看见一只雌金步甲在折腾一只雄金步甲。后者体形稍小,一看便知是只雄的。手术开始了。雌性攻击者微微掀起雄金步甲的鞘翅末端,从背后咬住受害者的肚腹末端,它拼命地又拽又咬。受害者精力充沛、但并不反抗,也不翻转身来。它只是尽力在往相反的方向挣扎,以摆脱攻击者那可怕的齿钩,只见它被攻击者拖得忽而进忽而退的,未见其他任何抵抗。金步甲大概就是这样死去的,而且死的总是雄性。 2、雄金步甲的宽厚令人想起朗格多克蝎,每当婚礼结束雄蝎便任由其新娘吞食而不去动用自己的武器——那根能致伤其恶妇的毒螫针。这种宽容也让我回想起那个雄螳螂的情人,即使有时被咬剩一截了,仍不遗余力地在继续自已那未竟之业,终于被一口一口地吃掉而做任何的反抗。这就是婚俗使然,雄性对此不得有任何怨言。这也是在告诉我们那同样的习性。他们是已经对交尾感到满足的雌性伴侣的牺牲品。 3、金步甲的世界是很残忍,一个悍妇一旦卵巢中有了孕无须情人时便把后者吃掉。这类相爱之后同类相食现象很普遍,目前来说有三类昆虫是这么一种情况:螳螂、朗格多克蝎和金步甲。在飞蝗这个种族中,情况没有这么残忍,因为被吃掉的雄性是死了的而非活着的。白额雌螽斯和绿蝈蝈也很喜欢一点一点地嚼其已死的雄性的大腿。接近产卵期时,雌性距螽竟冲着它那尚活蹦乱跳的雄性伴侣下手,剖开后者的肚子,大吃一通,直至吃饱为止。一向温情可爱的雌性蟋蟀性格会突然变得暴,会把刚刚还给它弹奏动情的小夜曲的雄性蟋蟀打翻在地,撕扯其翅膀,打碎它的小提琴,至还对小提琴手咬上几口。 松树鳃角金龟 1、“它仪表堂堂,可与葡萄根蛀犀金龟媲美。它的服装如果说没有金步甲、吉丁、金匠花金龟的金属外衣那么豪华的话,那至少也是罕见的高雅。在一种黑色或栗色的底色上散布着一层厚厚的散花白绒点,既朴素又大方。” 它是什么昆虫?它只光顾什么树?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 松树鳃角金龟、这个昆虫只光顾松树。夏至将近时出现,与第一批蝉出现的时间差不多。 2、作为头饰,雄性松树鳃角金龟在短须尖上有七片重叠的大叶片,根据其情绪的变化或呈扇形张开,或闭合起来。这漂亮的簇叶是一个高灵敏度的感官,可以嗅到极微弱的气味,可以感知几乎听不见的声波,可以获知我们的感官都感觉不到的其他一些信息。雌性松树鳃角金龟触须头饰很小,由六片小叶片组成。不如雄性的感官灵敏。 3、雄性松树鳃角金龟那呈扇形张开的大头饰有什么用处? 那个七叶器官犹如大孔雀蝶的颤动的长触角,犹如牛蜣螂额上的全副甲胄,犹如鹿角锹甲大颚上的枝杈。到了寻偶求欢之时,它们全会以各自的方式挑逗异

中国民俗文化答案

1、研究文化方面的感受。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名族的文化特色。 我们小组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婚俗进行了研究探讨: 中国古代婚俗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包括6个必备步骤: 说媒、定亲、聘礼、迎娶、拜堂(三鞠躬)、喝交杯酒。 各地婚俗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俗。但无论是哪个民族,结婚仪式都很复杂。 结婚有哪些讲究婚礼是人一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历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婚礼中的礼仪。 古今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对偶婚等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 我负责的部分是各地婚俗,包括我国各个地区的婚俗和各个民族的婚俗情况,各个地区的婚俗文化介绍有: 山西北部地区(以大同为代表)、上海、福建、安徽、青岛;由不同民族分类,研究到的婚俗习惯有僳僳族婚俗、土家族婚俗、哈萨克族婚俗、朝鲜族婚俗、黎族婚俗布依族婚俗、佤族婚俗、白族婚俗、阿昌族婚俗、藏族婚俗、傣族婚俗、景颇族婚俗和侗族婚俗。 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就吓一跳,原来结婚的礼数是非常讲究的,个人感觉各地的婚俗都显得十分有趣,譬如上海婚俗新娘换鞋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北京婚俗新郎虚箭射新娘同房先要吃饺子;佤族婚俗——杀鸡看卦和背对侧卧谈恋爱;阿昌族婚俗----偷鸡头与抬锅盖;黎族婚俗——爱你有多深,咬你有多深。侗族婚俗----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等等。从各个地区,不同名族

的婚俗习惯中,我看到了我国千百年来凝结起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感叹我国的文化的伟大,对于婚俗文化的研究虽然结束了,我对婚俗文化研究的热情不会停止,我将抱着对中国博大民俗的热爱把研究进行下去。 2、婚俗(三书六礼)——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文化意义。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恋爱是婚姻的预备期,而婚后的生儿育女,则可以看做是婚姻的延续期。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 “太暤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 三书 「三书」是指在六礼中交换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简单来说,六礼就是传统婚礼的六个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