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选择题知识汇总

学前心理学选择题知识汇总
学前心理学选择题知识汇总

选择题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儿童期(0-18岁)

广义的学前期(0-6岁)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观察法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实验法: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自然实验法: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

测验法只做量的分析,缺乏质的分析。

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并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仍然适用于当代儿童。这说明的是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会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现在的儿童通过各种传媒手段,从小获得比过去儿童多得不可比拟的知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过去生活在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儿童相比,是会有所差异的。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在城市长大的儿童,与在偏僻农村长大的同龄儿童相比,其心理特征也有明显区别。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人们在谈论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聪明。这说明儿童发展特征的可变性。

根据我国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婴儿期(或称乳儿期)0-1岁,其中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1-3岁,学前期(或称幼儿期)3-6岁,其中又可分为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儿童学简单口语,2-4岁是最佳期。

在掌握数概念方面,敏感期在5-5岁半。

坚持性行为的发展,敏感期在4-5岁。

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的。

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出生到满月的心理特征: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认识世界的开始,人际交往的开端。

达尔文反射:即抓握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

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5个脚趾形成扇形。

莫罗反射:又称惊跳反射。突然发生的高噪声刺激,或者被人猛烈地从高处放下,都会使新生儿立即伸直双臂,张开手指,弓起背,头向后仰,双腿挺直。

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

儿童最初对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

孩子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味觉。

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孩子从出生时开始,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

满月到半岁(1-6月)心理特征: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主动招人,开始认生。

婴儿4-5个月以后,手眼协调的动作发生了。

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

半岁到周岁(6-12月)心理特征: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开始形成,言语开始萌芽,依恋关系发展。言语开始萌芽最早是在6个月以后。

孩子将近1岁时离开亲人,分离焦虑就相当明显。

1-3岁(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

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

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定向性注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

幼儿正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故事,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或者侧耳去听,这是无意注意。

窗外不断传来孩子们玩耍的欢笑声,而屋子里的小学生也想出去玩,但是他还没有完成作业,于是努力控制自己专心做功课。这种专心注意是有意注意。

两岁以后,有意注意开始萌芽。

新生儿注意的特征:出现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对刺激物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反应——选择性注意的萌芽。

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上。基本特征是: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注意的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是从注意局部轮廓到注意较全面的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幼儿期,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水平低,稳定性差。

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在1/20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注意到4-6个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黑点,幼儿只能看到2-4个。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3-5分钟,4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5-6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5分钟。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

有一位幼儿园老师上音乐课时,她一边弹琴,一边组织孩子们按音乐节奏做各种动作。老师的这种注意的品质是注意的分配。

幼儿在教室里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这种现象属于注意的分配。

5-6岁幼儿能参加较复杂的集体游戏和活动,说明幼儿注意的分配。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0-1月),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1-3岁),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3-6岁)。

视觉是学前儿童主要的感知渠道。

正常婴儿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治疗弱视的最佳期是3-5岁。

4岁开始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

特别是两岁前,婴儿往往依靠触觉认识世界。

眼手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到东西。

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

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4岁以后,幼儿能用语言说出图形有大小。

3岁儿童仅能够辨别上下,4岁开始能够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正确地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7岁开始能够辨别以别人为基准的左右方位。

“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

2-3岁孩子常常会伸手要求在楼上的妈妈抱他,3-4岁幼儿还会要求爸爸把月亮摘下来。这说明他的距离知觉发展不足。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有了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

幼儿中期以后,还根据日夜和季节变化来对时间定向。

幼儿逐渐能够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

6岁以后,儿童开始能够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6岁以后,儿童能够以行动作为估计时间的参照物。

幼儿期对时间的知觉已逐渐有思维的成分参与,即时间知觉与时间概念结合起来。

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人物,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目的性增强。幼儿在认识方和万、日和月、n和m、工和土等形近符号时出现混淆,这是观察的细致性不够。

要求幼儿看看“有些什么”,容易把幼儿的观察引向观察个别事物,而“在做什么”和“是什么事情”的指导语,可使儿童倾向于从整体观察图画。

古人说:“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在心理学中属于感觉的适应。吃过甜食以后再吃苹果,会感到苹果发酸;尝过苦味之后再喝纯净水,会感到纯净水带有甜味。这种现象属于相继对比或先后对比。

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该突出重点,对教材的重点部分,应使用粗线条、粗体字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容易被幼儿知觉到。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这是利用了对象与背景的区别。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打过针的孩子一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与这种情绪相联系的心理现象是记忆。

对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种不同的测量指标:习惯化、条件反射、重学记忆。

习惯化是不学而能的。

婴儿对喂奶姿势的再认,作为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标志。这种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10天左右。

人工条件反射指在实验中经过专门提供的刺激反复作用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出生后1-3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人工条件反射。

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记忆的潜伏期是指从识记到能够再认或回忆之间的时间。

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回忆是在2岁左右逐渐出现的。

在整个学前期,回忆都落后于再认。回忆和再认的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小。

再认依赖的是感知,回忆依靠的是表象。

记忆的首要问题不在于储存,而在于检索。

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

儿童记忆容量的增加,主要不在于记忆广度的扩大,而在于把识记材料联系和组织起来的能力有所发展。从记忆发生发展的顺序看,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是运动记忆,最晚出现的是语词记忆。

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

2岁以后的儿童能够开始形成记忆策略,一般说来,4-5岁前儿童的记忆过程比较被动,没有策略、计划和方法,5-7岁是一个转变期。

8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工作记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像的发展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像活动的两大基本特点。

孩子看到天上的白云,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像属于无意想像。

小朋友们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仿佛看见了沉稳而踏实的乌龟和灵活而骄傲的小兔子赛跑的情景,这种想像属于再造想像。

1岁半-2岁儿童出现想像的萌芽。

儿童最初的想像,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

孩子看见小碗小勺,就想像喂娃娃吃饭;看见小汽车,就要玩开汽车;看见书包,又想像当小学生。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可能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像活动。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在同一桌上绘画的幼儿,其想像的主题常常雷同。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如果要求幼儿在活动开始前想像活动进行的目标,幼儿园小班儿童往往不能完成任务。她们不知道自己将创造什么形象,往往是在行动中看到了由自己的动作无意造成的物体形态,才能想像出自己所作产品的意义。比如,一位4岁幼儿绘画时,无意中画了一个圆圈,一看很像面包,于是,便高兴地说:“啊呀,我画了个大面包,真香真好吃!”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医生”,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包糖果”,他就跑去当“工人”,和小朋友们一起“包糖果”。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想像的主题不稳定。

幼儿正在画“雨伞”,听到别人说:“这像雨伞吗?”他立即说:“这是大炮”。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想像的主题不稳定。

幼儿绘画常常有这种情况,画了“小人”,又画“螃蟹”,先画了“海军”,然后又画了一把“牙刷”。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想像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小班幼儿往往对某个故事百听不厌,其主要原因是以想像过程为满足。

幼儿常常在一张纸上画了一样又画一样,直到把整张纸画满为止,甚至最后把所画的东西涂满黑色。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以想像过程为满足。

一个幼儿常常给小朋友讲故事,乍看起来有声有色,既有动作,又有表情,实际听起来毫无中心,没有说出任何一件事情的情节及其来龙去脉。课时,讲故事者本人津津乐道,听故事的孩子也津津有味,这种活动经常可以持续半个小时以上。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以想像过程为满足。

在一次“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幼儿由于同情被捉去的小鸡,产生了这样的想像:“最后又把小鸡救回来了”。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想像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一个幼儿画了一只小兔子,要求老师来看,老师让他等一会儿,幼儿不高兴地说“那小兔子会跑掉的”等到老师走过来时,小兔子果真被涂掉了,幼儿说“它跑到树林里去了”。这是无意想像的什么特点:想像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在学前儿童的想像中,无意想像占主要地位。

儿童最初的想像都属于再造想像,幼儿期仍以再造想像为主。

再造想像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像的必要条件。

幼儿抱着一只玩具鸭子,只是静静地坐着,当老师说“鸭子要游水了”幼儿的想像才活跃起来,这说明幼儿的想像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一个中班男孩对“夏景”的想像是:“小姐姐坐在河边,天热,她想洗澡,她还想洗脸,因为脸上淌汗。”这是经验性想像。

经验性想像创造性水平较低,它在整个幼儿阶段始终占优势。

音乐学习中幼儿依靠“走楼梯”的形象,理解音阶。这是再造想像。

2-3岁儿童想像的特点:想像活动完全没有目的,想像过程进行缓慢,想像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想像内容简单贫乏,想像依靠感知动作,想像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

3-4岁儿童想像的特点:想像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想像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幼儿知道“夏天很热,不要到户外去”是思维的概括。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

儿童的思维发生的时间是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儿童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特征)进行概括。这是直观的概括。

儿童可以“ga-ga”这一个词来称呼黄色的鸭子和黄色的茶壶。这是一种直观的概括。

儿童开始根据形状来概括,儿童对学会使用的实物,能够正确地根据形状来概括,而对不会使用的实物则通常不能概括。这是动作的概括。

知道苹果是甜的,听说“桃子是甜的”,不用去尝,就知道它的甜味这种特征,这反映了语词的概括作用。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这是语词的概括。

直观行动思维活动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或试误)。

成人习惯于和孩子说“你如果不多加衣服,就会感冒。”孩子则不能接受这种预见的后果,她看到的是小布裙子好看,她要穿。这说明这个小孩的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阶段。

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萌芽的时间是5-6岁或幼儿晚期。

在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变化的规律是: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则是由小到大。

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思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前概念阶段或象征性阶段(2-4岁),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出现许多自发的神话故事、拟人化和“泛灵论”思想,如孩子看见山上有雾,就说“雾爸爸抽烟”,这个孩子处于前概念阶段或象征性阶段。

2岁7个月的女孩J认为比她小的孩子都是L(她的妹妹),她们将来都会变成J(她自己)。这个女孩处于前概念阶段或象征性阶段。

问一个3岁的女孩:“你有姐妹吗?”她说“有”问“她叫什么名字”答“琪恩”再问:“琪恩有姐妹吗”答“没有”。说明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让儿童比较大小相同的两个泥团,当着他的面把其中一个泥团搓成长形,幼儿会认为搓长了的泥团比原来的体积大了。这说明幼儿的思维具有守恒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用间接方式提出要求,有时不直接向妈妈要某给东西,而缠着妈妈讨论这个东西。这是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什么特点: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

幼儿掌握“家具”这个词比掌握“桌子”“椅子”难,这是学前儿童思维的具体性。

教师说:“请喝完水的小朋友把水碗放到柜子里。”初入园的幼儿全都没有反应。老师说:“李红,把碗放到柜子里去吧!”李红才懂得了老师的意思。这说明幼儿思维的具体性。

孩子认为兔子总是“小白兔”,猪总是“大肥猪”,这是学前儿童思维的形象性。

幼儿认为奶奶总是白头发的,他不肯称头发不白的人为“奶奶”。他见到王老师的儿子是个“叔叔,感到很诧异,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这说明幼儿思维的形象性。

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那么每个人应该得到几个苹果?”但是不会回答3+3=?这说明幼儿思维的形象性。

某幼儿看见人生病要打针吃药,当他看到小树长虫时,就从地上捡起一根小棍给树打针。这说明幼儿思维的经验性。

一个3岁半的孩子听到奶奶抱怨她的小鸡长得太慢,他就去把小鸡埋在沙里,只把鸡头留在外面,还用水去浇。回来告诉奶奶:“您看小鸡一定会长得大大的。”这说明幼儿思维的经验性。

一个老师向幼儿布置“解迷津”的任务,说“假装这里是一座山,你必须走过这座山才能回家。现在老师和小朋友都走过去了,就剩下你一个了,再不走过去,天就要黑了,要有野兽来的。”幼儿说:“我不会到那样的地方去的。再说,妈妈总是和我一起的。”这说明幼儿思维的经验性。

孩子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春天来了,那么冬天躲到哪里去了?月亮飞得高还是星星飞得高?这说明了幼儿

思维的拟人性。

幼儿听妈妈说:“看那个小女孩长得多甜!”他问妈妈你舔过她吗?这说明幼儿思维的表面性。

幼儿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们的思维逻辑是:不是好人就是坏人,这说明了幼儿思维的片面性。把一个杯子里面的水倒入形状不同的两个杯子里,其中一个杯子比另外一个杯子高而窄,或矮而宽,幼儿就认为水变多了或少了。这说明幼儿思维的片面性。

有个4岁的男孩对他的妈妈说:“妈妈,等我长大以后我要和你结婚。”妈妈问:“那你爸爸怎么办?”儿子想一想以后回答:“呃,他会死的。”这说明幼儿思维的片面性。

幼儿常常“好心办坏事”比如,一个幼儿想在妈妈下班前帮助妈妈把饭做好,他把米洗好了放在锅里,却没有放水,结果帮了倒忙。这说明幼儿思维的片面性。

问幼儿:“小华比小元高,小东比小元矮,谁最高?谁最矮?”幼儿面临这一问题,感到困难。这说明幼儿思维的固定性。

幼儿常常“认死理”,比如两个小朋友在抢一个玩具,成人拿出一个同样的玩具,让他们各玩一个,幼儿往往一时转不过来,谁都要原来的那一个,这说明幼儿思维的固定性。

幼儿只能考虑事物眼前的关系,而不会更多地去思考事情的后果。比如,一个男孩摔破了头,左右额上都缝了针。父母感到很不安,担心他将来留下疤痕。可是孩子特别高兴,他说:“我这洋就不像汽车了,两个车灯。”他不停地做出开汽车的动作,跑来跑去。这说明幼儿思维的近视性。

学前儿童比较的发展,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

学前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量是实物概念。

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是向成人学习社会上已经形成的概念。

某幼儿给鱼下定义时说:“鱼是一种会游的动物”,给鸟下定义时说:“鸟是一种飞禽”,给灯下定义时说:“灯是给人照亮的东西”该幼儿的概括水平为依据具体特征下定义。

某幼儿能够按物点数,然后学会说出物体总数,这说明该幼儿已掌握数的实际意义。

掌握数的组成是幼儿形成数概念的关键。

幼儿期大量依靠直接判断。

有个幼儿认为汽车比飞机快,他说:“我坐在汽车里,看到天上飞机飞的很慢。”说明该幼儿在进行直接判断。3-4岁幼儿认为,球会滚下去,是因为“它不愿意呆在椅子上”,物体会浮是因为它们“想洗澡”这种判断是按生活逻辑进行的。

孩子问: “妈妈,您知道世界上最骄傲的动物是什么吗?我告诉您吧,是金鱼!它总是摇头晃脑的。”这是转导推理。

有一个女孩子在下雨天时和爸爸一起走在泥地里,她问:“爸爸,地上有一道一道的是什么呀?”爸爸说:“是车轮压过的泥印儿,也叫车道沟。”孩子说:“爸爸脑门上也有车道沟(指皱纹)。”这是类比推理。

5岁以前儿童的推理以展开式为主,6岁开始简约式占优势。

理解是逻辑思维的基本环节。

有个幼儿的妈妈给他出加法题。第一题:“爸爸打碎了3个杯子,小宝打碎了2个杯子,一共打碎了几个杯子?”小宝听后哭了,他说他没有打碎杯子。第二题:“小宝第一锅吃了3个饺子,第二锅吃了2个饺子,一个吃了几个饺子?”小宝说饺子没有了,都吃掉了。这是理解性的情绪。

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前言语阶段(0-1岁),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言语发生阶段(1-3岁),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岁半),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岁半-2、3岁);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6、7岁)。

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是掌握口语的发展。

婴儿从不会发出音节清晰的语音,到能够学会越来越多的语音,是处于语音扩展的阶段。

3-4岁内的儿童,无论学习世界哪种民族的语言的发音,都相当容易学会。

3-4岁是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

幼儿期(3-6岁)是能够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的年龄。

幼儿发音的难点在于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从4岁左右开始,能够把语音作为自觉意识到的对象,也就是说,语音的意识明显地发展起来。

4-5岁是词汇量增长(词汇丰富)的活跃期。

掌握虚词(如连词),说明幼儿智力发展相对达到较高的水平。

儿童最先掌握的词性是名词。

词频率最高的是代词,使用动词的频率多于名词。

幼儿理解词义不确切表现的两个特点是:笼统、非常具体。

结合日常生活活动教幼儿掌握词,是最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单词句一般出现在1-1岁半。

电报句一般出现于1岁半-2岁半左右。

幼儿语言发展中最早产生的句型是疑问句。

幼儿对语法的意识从4岁开始明显出现。

情境言语和连贯言语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直接依靠具体事物作支柱。

口吃出现的年龄以2-4岁为多,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性方法是解除紧张。

言语有两种功能:一是交际功能;二是概括和调节功能。

一个小班幼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快吃!快吃!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嚼,再咽下去!”喂完饭,她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盖上被子,说:“吃完饭,要睡觉,不要乱动。你呀不要踢被子,要着凉的,生病要打针的……”这是属于什么言语?这是属于游戏言语。

在拼图过程中,儿童自言自语说:“把这个放哪里……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应该把它放这里……”只是属于什么言语?这是属于问题言语。

拿出写有“游戏”这个词的卡片,幼儿能认识,但是如果把这两个字分开,幼儿就混淆了,他不知道哪个是“游”字,哪个是“戏”字。这是识字中的泛化阶段。

幼儿期主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时期,在书面语言方面,只是处于准备时期。此期在为读写作准备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读写兴趣。

第九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学前儿童不同于年长儿童的突出特点。

情绪往往支配着学前儿童的行为:当他们愉快?高兴时,他们很乐意参加各项活动;而不愉快?不高兴时不但不愿意参加活动,还会产生许多消极行为。这说明了情绪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某托儿所培训1岁半至2岁儿童早上来所时向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所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这是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孟佋兰教授的研究指出,儿童适中的愉快情绪使他们的智力操作达到最优效果。这说明了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作用。

孟昭兰有关婴幼儿智力操作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

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这是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原始情绪反应的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华生提出原始情绪反应有三种:怕、怒、爱。

布里奇斯认为,出生婴儿只有皱眉和哭泣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是强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反应。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6个月以后又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12个以后,快乐的情绪又分化为高兴和喜爱。18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妒忌。

华生提出原始情绪高度分化的理论,布里奇斯提出出生时情绪完全未分化的看法。

林传鼎认为新生婴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映,即愉快和不愉快。

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不分化的,一岁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种基本情绪。

被打过针的孩子,都不喜欢穿白大褂的人,这是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

幼儿看到故事当中的“坏人”,常常会把他抠掉,这是情绪冲动性的表现。

儿童从2岁开始,已经能用表情手段去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不同场合下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种情绪。这说明了儿童情绪发展的一种趋势是情绪的社会化。

小班幼儿打针感到疼时,便大声哭喊;而到了大班打针时虽然感到疼,但由于认识到要学习解放军叔叔的勇敢精神,能够含着眼泪表现出笑容。这说明了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种趋势是情绪的自我调节。

有的研究指出,儿童识记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和有恶感的词相比,其识记效果是前者明显的好。

当婴儿饥饿哭闹时,成人把他抱起来,也能使他安静一会儿。这是满足了他的社会性需要的表现。

儿童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表现,就是哭。

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

四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

有差别的微笑的出现,是最初社会性微笑的标志。

中班幼儿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绪。

下列哪种情感不属于儿童的高级情感?(B)A道德感B归属感C美感D理智感

5岁左右的幼儿很喜欢提问题,6岁幼儿喜欢进行各种智力游戏,或“动脑筋”活动,这是理智感的发展。

幼儿喜欢相貌漂亮的小朋友,不喜欢形状丑陋的任何事物,她们对拖着长鼻涕的样子感到厌恶,对于衣物、玩具摆放整齐产生快感。这是美感的发展。

婴幼儿情趣发展主要依靠周围情绪气氛的熏陶。

二三岁孩子在商店柜台前哭着要买玩具,大人常常,说:“等一会儿,我给你找一个好玩的。”,孩子就跟着走了。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转移法

孩子哭时,大人对他说:“看这里这么多泪水,我们正缺水呢,快来接住吧。”或者对他说:“你眼睛里大概有小哭虫吧,我们一起抓小虫吧。”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转移法

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园老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喊。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冷却法

所谓“没有观众看戏,演员也没劲了。”这指的是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冷却法

有个孩子每天晚上睡觉都要人陪伴,有时长达一个小时,否着就哭闹。后来父母商量好,对他的哭闹不予理睬。结果,孩子第一个晚上哭了整整50分钟,哭累了也就睡着了。第二天只哭了15分钟,以后苦恼时间逐渐减少,最后不哭也能安然入睡。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消退法

让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绪是否合适。例如,让孩子想一想当自己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自己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当孩子和小朋友争执时,想一想是不是自己错怪了对方?这种教育孩子调节自己情绪的技术和方法是反思法

孩子初入园由于找妈妈而伤心的哭泣时,可以教他自己大声说:“好孩子不哭”。这种教育孩子调节自己情绪的技术和方法是自我说服法

遇到困难或挫折而伤心时,想想自己是“大姐姐”“大哥哥”“男子汉”或某个英雄人物等等。这种教育孩子调节自己情绪的技术和方法是想像法

下列方法中最适合调节情绪的方法是(C)A消退法B冷却法C反思法D转移法

下列方法中最适合控制情绪的方法是(B)A自我说服法B冷却法C反思法D想像法

第十章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对年幼儿童,特别是2岁前的儿童的动作训练,对动作发生时间早晚的影响是有限的。

下列哪一条,符合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C )

A.从局部动作发展到整体动作

B.从边缘部分到中央部分

C.从粗大动作发展到精细动作

D.从下部动作发展到上部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准确化和专门化。这是儿童动作发展的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儿童的动作,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这是儿童动作发展的首尾规律。

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在。这是儿童动作发展的首尾规律。

婴儿学爬行,先是依靠着手臂匍匐爬行,然后才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脚来爬行,这是儿童动作发展的首尾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这是儿童动作发展的近远规律。

儿童动作发展从靠近身体中央部分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的动作。这是儿童动作发展的近远规律。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这是儿童动作发展的近远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这是儿童动作发展的大小规律。

学前儿童先会走、跑,后会灵活地使用剪刀,这说明儿童动作发展是有大小规律。

婴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物体,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这是儿童动作发展的大小规律。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这是儿童动作发展的无有规律。

儿童从出生到4个月,有许多本能的、不受意识支配的动作。这是反射动作阶段。

儿童能控制自己的肌肉系统,保持稳定性,能够自由运动,通过运动,幼儿探索和体会自己身体的运动能力,控制和操纵周围环境中的物体,是儿童获得大量运动经验的时期。这个阶段属于基础动作阶段。

儿童的投掷、接住、踢、击等动作属于基础动作的操作性动作模式。

各种基础动作的发展,大致都经历三个小阶段,即起始阶段→初级阶段→成熟阶段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是儿童有意动作发生的主要标志,也是孩子有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

手眼协调动作发生在出生后4-5个月左右。

4个月左右,儿童的行为出现了最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8个月左右,出现意志行动的萌芽。

意志行动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目的。

缺乏明确目的是2-3岁(先学前期)儿童自觉行动目的发展的显著特点。

幼儿初期,自觉行动目的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外来的目的起主要作用。

幼儿中期,自觉行动目的发展的显著特点是自觉的行动目的逐渐形成。

幼儿末期,自觉行动目的发展的显著特点是有了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

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其动机是直接动机,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是直接一致的关系。

行动过程中的坚持性,是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主要指标。

坚持性是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地自觉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动。

1岁半至2岁的儿童,已经出现坚持性的萌芽。

“哨兵持枪姿势”实验主要是研究幼儿的坚持性。

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0-6岁是儿童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最初始的动作和基础性动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或形成的。这主要与成熟因素有关。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孪生兄弟、姐妹,虽然外貌上很难区分,但只要你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这是个性的独特性。

一个脾气急的人,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动作快、吃饭急、做事时喜欢一口气干完、和人相处时也容易冲动等。这是个性的整体性。

一个有开拓性、创造性的人往往在任何时候都会表现出这种特点:不安于现状,爱动脑筋,不愿跟在别人的后面走,而希望和别人有所不同等。这是个性的整体性。

一般说来,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的行为都会有非常相似的表现。这是个性的稳定性。

一个具有关心别人品质的人,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街上,还是在学校都会表现出这种品质。这是个性的稳

定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的个性有比较明显的特点;甚至一个国家的南北方的人的个性也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这是个性的社会性。

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

“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俗话反映了幼儿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出生-1岁前儿童个性发展阶段的主要表现是先天气质差异。

1-3岁前儿童个性的萌芽期。

学前儿童个性的萌芽是在2岁左右。

幼儿期(3-6岁)是儿童个性的初步形成时期。

儿童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是3-6岁。

孩子知道“我”和他人的区别是产生自我意识的表现。

儿童知道了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说明其处于自我感觉的发展阶段。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个过程。15个月以后的孩子在脸上点了红点以后,他们能自己直接指出鼻子上的红点,说明他们已经明确地认识了自己。这表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处于自我认识的发展阶段。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一般是在2-3岁。

儿童在2-3岁时,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

3岁以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处于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阶段。

自我评价发展迅速的时期是3-4岁。

自我控制发展迅速的时期是4-5岁。

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属于自我体验。

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等,属于自我控制。

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个性倾向性。

学前儿童年龄越小,占主导地位的是生理需要。

学前儿童需要发展的活跃时期,是在3-6岁。

儿童的社会性需要发展迅速,求知需要、劳动和求成的需要开始出现,是从5岁开始。

幼儿积极参加“值日生”劳动,其动机常常是直接的。

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是0-1岁。

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是1-3岁。

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是3-6岁。

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属于胆汁质。

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属于多血质。

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属于粘液质。

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属于抑郁质。

某婴儿生活节律较规则,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对新异刺激一半反应积极,较易适应环境。按托马斯.切斯等的气质分类理论,该婴儿的气质属于容易抚育型。

某婴儿生活节律性差,使人较难掌握他们的睡眠、喂食、排泄等方面的规律,消极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较难适应新环境。按托马斯.切斯等的气质分类理论,该婴儿的气质属于困难抚育型。某婴儿在活动性、适应性、情绪性反应上都较慢,情绪经常不太愉快,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对新异刺激慢慢感兴趣,并慢慢活跃起来。按托马斯.切斯等的气质分类理论,该婴儿的气质属于起动迟缓型。

对胆汁质的孩子,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任性、粗暴。

对多血质的孩子,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及稳定的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对粘液质的孩子,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踏实、认真的特点,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

对抑郁质的孩子,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止疑虑、孤独。

性格的特点包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

儿童出现最初的性格差异,是在3岁左右。主要表现在合群性、独立性、自制力和活动性。

有的孩子比较随和,有同情心,看到小伙伴哭了就主动上前安慰,发生争执时,较容易让步;而另一些孩子存在明显的攻击行为,在幼儿园里时常爱咬人、掐人。这属于儿童性格差异的合群性。

学前儿童表现最早的能力是操作能力。

学前儿童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是混沌不分化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智力分化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多维度发展的,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这种理论属于智力复合论。

认为同一智力因素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这种理论属于智力内容变化论。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根据布鲁姆的智力发展曲线,生后头4年(4岁)儿童的智力发展最快,已发展了约50%

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人的社会性。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影响儿童人格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亲子关系。

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是依恋。

一般认为婴儿与主要照料者(如母亲)的依恋形成大约在生后6-7个月。

婴儿从6-7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就会哭喊,不让离开;当依恋对象回来时,会显得十分高兴。这是婴儿依恋发展的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安全型依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

父母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同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又合理的要求,这种亲子关系类型是民主型。

最有益于幼儿个性良好发展的亲子关系类型是民主型。

父母对孩子过多干预和禁止,对子女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定有不同的表示。这种亲子关系属于专制型。

父母对子女不关心、不信任,缺乏沟通,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子女的缺点,否定过多,任其自然发展。这种亲子关系属于放任型。

儿童同伴之间的交往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生后6个月。

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这属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物体中心阶段。

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这属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阶段是在2-3岁。

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阶段是在3-4岁。

女孩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反映的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特点是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阶段是在5-7岁。

孩子们认为男孩要胆大、勇敢、不能哭,女孩要文静、不能粗野等。他们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惩罚和耻笑的。如一个男孩玩娃娃就会遭到同性别孩子的反对,认为不符合男子汉的行为。这反映的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特点是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

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或前提是移情。

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在4-6岁。

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因素是移情。

一般不会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是(D)A社会生活环境B儿童日常生活环境C移情D遗传基因

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是工具性攻击。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工具性攻击。

下列不属于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是(C)A父母的惩罚B榜样C移情D强化

儿童看暴力电视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这说明榜样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造成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家长与子女关系。

第十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都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例如,出生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6个月左右才开始认生;1岁半以前还没有想像活动和人类特有的思维,2岁左右才逐渐出现想像和思维。这表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总趋势是由不齐全到齐全。

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一会儿玩插塑片,一会儿又去画画。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稳定的倾向。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总趋势是从零乱到成体系。

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个月一个样;课时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

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发展的不均衡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虽然在速度上是不均衡的,但是从横的方面来看,同一时间片断中,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

初生的孩子智慧啼哭;十天半月以后,当把他抱起来时,他已经知道要吃奶了;将近四个月的孩子,当人们同他玩时,他会高兴得咯咯地笑,但过一个月后再去看他,他可能怕你,哭着要躲开——他认生了,所有这些说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发展的高速度。

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是遗传因素。

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是遗传因素。

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称为生理成熟,又叫生理发展。

盖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是说明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前提作用的有力例证。

盖塞尔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成熟论”,认为在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水平之前,训练儿童去学习和掌握某种技能,效果是欠佳的,学习依赖于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

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高尔顿的“遗传定律”、霍尔提出的“复演说”、盖塞尔的“成熟势力说”都是遗传决定论。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这种观点的实质是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华生这段话的实质是环境决定论。

斯金纳认为可以通过“操作”和“强化”任意塑造人的行为,他说:“一旦安排好称为强化的特殊形式的后果,我们的技术就容许我们几乎随意塑造一个有机体的行为,“正如一个塑刻师塑造一块烂泥一样”。

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吴伟士、施太伦。

吴伟士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施太伦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的“辐合”或“会合”。这种观点的实质是二因素论。

把遗传和环境看作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份,看作两种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没有揭示出它们更为复杂的关系。这种关于影响儿童心理因素的观点是二因素论。

既承认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又进一步指出,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成,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这种关于影响儿童心理因素的观点是相互作用论。

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是有种系发展决定的,这种观点是复演说。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是游戏。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解析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2.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A.1~1岁半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学前心理学专科选择题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C A. 1789 B. 1897 C. 1879 D. 1987 2.第一位科学心理学家是:B A. 弗洛伊德 B. 冯特 C. 艾宾浩斯 D. 马斯洛 3、有目的地创设、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的方法是( B )。 A.观察法 B.实验法C.测量法 D.谈话法 4.强调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完整结构,反对把意识、心理分解成元素的心理学派是(C )。 A.构造主义 B.格式塔心理学 C.机能主义 D.行为主义5.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正常人心理活动层面问题的心理学派是( C)。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心理学6.( C )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往往被视为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A.条件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强化 D.操作活动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B A. 理解性 B. 规律性 C. 整体性 D.恒常性

8.记忆的首要环节是:D A. 保持 B. 再认 C. 回忆 D. 识记 9.短时记忆的容量为:C A. 9±2 B. 8±2 C.7±2 D. 6±2 10.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 D )一文,宣告了行为主义学派的诞生。 A. 《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 B. 《行为主义的心理学》 C. 《行为主义的方法》 D.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11.1834年,韦伯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定律,他认为(B )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A.绝对感觉阈限 B.感觉阈限 C.最小可觉差 D.中等强度刺激量 1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是(A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像 D.联觉 13.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B )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A.强刺激 B.弱刺激 C.适宜刺激 D.阈下刺激

#学前心理学10年7月真题

全国2010年7月自学测试学前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8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0~6岁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是( D )1-4 A.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B.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C.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D.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初,还带有许多幼儿的特征,这反映儿童心理发展( D )13-394 A.顺序性的 B.是稳定的 C.是可变化的 D.阶段性的 3.手眼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C )10-301 A.手能持续抓握 B.看到物体后,又把视觉指向自己的手 C.能用手抓住看到的物体

D.看不见玩具而只听到玩具的声音,就能伸手抓住玩具 4.研究表明,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一般情况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 A )3-73 A.3~5分钟 B.5~1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 5.幼儿认为“早上,是到外面玩的时候”,“上午是上课的时候”,这表明儿童的时间知觉是( B )4-105 A.依靠生理上的变化 B.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C.根据日夜和季节变化 D.依靠成人教授 6.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是( A )5-120 A.运动记忆 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 D.语词记忆 7.一名幼儿对小朋友说:“我爸爸可高了,有三层楼那么高。”这是因为该幼儿( C )6-162 A.喜欢撒谎 B.认知存在障碍

C.思维相对性差,片面性大,在想象中过分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D.记忆和想象相混淆,把自己的想象当作真实的事情描述出来了 8.儿童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的年龄段是( A )8-219 A.1~1岁半 B.1岁半~3岁 C.2、3岁~6、7岁 D.6岁以后 9.幼儿认字主要处于( A )8-252 A.泛化和识字阶段 B.泛化和再现阶段 C.识字和再现阶段 D.识字和默写阶段 10.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 B )9-267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11.幼儿看到故事书中的“坏人”,常会把他抠掉,这说明了幼儿情绪的( D )9-276 A.丰富化 B.深刻化 C.稳定性 D.冲动性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顺序发展的。?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顺序是:肩头和上臂一肘、腕、手一手指。?由粗到细?即由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一下完成不了那么多的神经协调,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是上就是这个情况,一般越早的能够玩成上面的那些步骤的孩子生长发育是比较快得,智力也一般比较高。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1)、儿童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主题不稳定。(2)、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3)、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4)、想象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二、论述题(共25分) 。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 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

学前心理学题目及答案

)1《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分)10一、选择题 (。)、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1B.1 岁1—个月6A. 岁3—岁D.2 岁2—岁C.1.5 岁1.5— 岁)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2 语言D. 记 忆C. 思维B. 想象A. 。)、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 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3 词的反应直接刺激A. 直接反 应词的刺激B. 词的反应词的刺激D. 直接反应直接刺激C. 。)、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4婴儿期A. 先学前期D. 少年期C. 学前期B. 。)、关于幼儿记 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5 容易混淆B. 记得快忘得也快A. C. 较多运用机械记忆D. 语词记忆占优势。)、不属 于研究学前儿童信息的基本原则的是(6 理论性D. 教育性C. 发展性B. 客观性A. 。)、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7 行为 具有强烈的情绪性B. 思维具体形象A. 个性初具雏形D. 爱玩、会玩C.)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 基础。(、8 思维D. 感知觉C. 想象B. 记忆A. )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9岁B.4 岁A.3 岁D.6 岁C.5 。)、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 中,最早成熟的是(10D. 枕叶C. 颞叶B. 顶叶A. 额叶分)10二、填空题(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1,尤其 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 程。、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2 。之间的、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的反映 事物之间或者3 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是培养儿童正确发 音的关键期。、4 、5 是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 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自我调节化。、幼 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6 分)20三、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最新全国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B )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又称抓握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2. “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C )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B )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C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D )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 D )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 )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B ) A.1~1岁半(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B )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A ) A.1岁半~2岁 B.1岁~1岁半 C.2岁~2岁半 D.2岁半~3岁 11.幼儿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是( A ) A.意义记忆效果好 B.机械记忆效果好(用得多) C.两者都很好 D.两者都很差 1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

学前心理学测试题

《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1) 一、选择题(10分) 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A. 6个月—1岁 B.1岁—1.5岁 C.1.5岁—2岁 D.2岁—3岁 2、()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 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6、不属于研究学前儿童信息的基本原则的是()。 A.客观性 B.发展性 C.教育性 D.理论性 7、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A.思维具体形象 B.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8、()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9、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二、填空题(10分) 1、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 3、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的反映事物之间或者之间的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 4、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5、是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6、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自我调节化。 三、名词解释(20分) 1、问题言语 2、情绪情感 3、同伴关系 4、能力 5、理智感

学前心理学章节练习题1-4章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A.直观 B.客观 C.概括 D.能动 2.研究学前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哪一原则() A.客观性 B.能动性C活动性 D.发展性 3下列哪项不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A. 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C种系心理的发生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4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是() A.个体心理的发生 B.种系心理的发生 C.群体心理的发生 D.人类心理的发生 5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中,3~6、7 岁通常被称为()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C学前期D.学龄期 ~6 岁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是() A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B.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C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D.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 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年龄段是() —6、7 岁一6、7 岁一1 2 岁一18 岁 8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一般是指() A. 0?6岁 B. 0?12岁 C. 0?15岁 D. 0?18岁 9根据我国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先学前期的年龄范围是指()A. 0~6 月B. 6~12 月C. 1~3 岁D. 3~6 岁 10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 A.先学前期 B.幼儿中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晚期 11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 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这种方法称为()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法 C.测验法 D.调查访问法 1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应当根据各种途径获得的资料,而不是自己的想当然,这样才符 合研究儿童心理的() A.主观性原则 B.活动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学前儿童心理,必须对他们周围的生活条件及其所受的教育影响进行分析,这符合 A.活动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14儿童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它的规律,避免孤立静止 地看问题,这反映的是() A.客观性原则 B.活动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 D.因材施教的原则 15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不断成熟,其心理会有所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从这种变化中 对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这主要是遵循了儿童心理研究的() A. 实践性原则 B. 活动性原则 C. 发展性原则 D. 教育性原则 16哪个原则不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 B.活动性C发展性D.高效性 17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18.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学前心理学试卷试题整理好.doc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B )。 A. 6 个月— 1 岁岁—岁岁—2岁岁—3岁 2、( A )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 想象 B. 思维 C. 记忆 D. 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 )。 A. 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 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 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 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D )。 A. 婴儿期 B. 学前期 C. 少年期 D. 先学前期 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C )。 A. 记得快忘得也快 B. 容易混淆 C. 语词记忆占优势 D. 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6、不属于研究学前儿童信息的基本原则的是( D )。 A. 客观性 B. 发展性 C. 教育性 D. 理论性 7、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B )。 A. 思维具体形象 B. 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 爱玩、会玩 D. 个性初具雏形 8、( C )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 记忆 B. 想象 C. 感知觉 D. 思维 9、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B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岁岁岁岁 1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C )。 A. 顶叶 B. 颞叶 C. 枕叶 D. 额叶 11、下列属于新生儿条件发射的是( C )。 A. 抓握反射 B. 惊跳反射 C. 对喂奶姿势的吸吮反射 D. 游泳反射 12、下列关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正确的是( B )。 A. 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B. 从小肌肉动作到大肌肉动作 C. 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D. 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13、下列属于幼儿中期心理特点的是( A )。 A. 思维具体形象 B. 爱模仿 C. 好学好问 D. 个性初具雏形 14、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可达( D )分钟左右。

学前心理学模拟试卷

学前心理学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共10题,20分) 1、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岁 A、1岁左右 B、2-3岁 C、4-5岁 D、0-2岁 正确答案:B 2、孩子认生发生在()时期 A、新生儿期 B、婴儿晚期 C、婴儿早期 D、先学前期 正确答案:C 3、幼儿主要以()思维为主。 A、具体形象思维 B、直觉行动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具体直观思维 正确答案:A 4、心理发生的标志是() A、条件反射的出现 B、无条件反射的出现 C、自我意识的发生 D、本能反映 正确答案:A 5、学前儿童主要使用的是() A、复合句 B、简单句 C、单词句 D、多词句 正确答案:B 6、“三翻六坐八爬十站”反映了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A、整体到分化 B、首尾规律 C、大小规律 D、近远规律 正确答案:B 7、根据幼儿注意的广度组织活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影响幼儿提出明确的任务 B、想幼儿讲述一事物,向幼儿呈现的教具要一次性呈现 C、呈现的教具排列要有序 D、提供幼儿知识经验范围内的内容 正确答案:B 8、幼儿正在组织游戏,突然外面下起大雪,幼儿的注意转移到雪上,这是()注意。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无意后注意 正确答案:A 9、幼儿注意的特征是() A、有意注意占主导,无意注意为辅 B、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为辅 C、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占主导 D、以上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B 10、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无意记忆占优势 B、意义记忆用的多 C、形象记忆优于语词记忆 D、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正确答案:B 二、填空题(共6题,18分) 1、自我中心言语的三个范畴是()

学前心理学选择题汇总答案

学前心理学选择题汇总 1.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者品质的独特结合是(B)。 A性格B个性C自我意识D理想 2.幼儿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一样都有情感、有动机、有想法,这反映了幼儿(D)。 A情感的发展B社会认知的发展C感觉的发展D个性的发展 3.个性的调节系统以(D)为核心。 A需要B动机C兴趣D自我意识 4.(A)的成熟标志着幼儿个性的成熟。 A自我意识B信念C性格D世界观 5.个性倾向性的基础是(B)。 A信念B需要C兴趣D动机 6.(C)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A个性的调节系统B个性倾向性C个性心理特征D心理过程 7.个性的(D)是个性最本质的属性。 A稳定性B整体性C独特性D社会性 8.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是(C)。 A婴儿期B先学前期C幼儿期D学龄初期 9.幼儿(B)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 A1B2C3D4

10.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是(B)开始形成。 A自我意识B个性特征C调控系统D情绪状态 11.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这是(B)教养方式的特点。 A权威型B放纵型C民主型D专制型 12.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B),它制约着个性的发展。 A自我评价B自我意识C自我调节D自我认识 13.幼儿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是(A)。 A掌握代名词“我”B掌握代名词“你”C掌握代名词“他”D分清自己及他人 14.“老师说我是好孩子”说明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是(D)。 A独立性的B个别方面的C多方面的D依从性的 15.一个人特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人的(D)。 A性格B能力C个性D气质 16.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显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D)的差异。 A言语特征B记忆过程C思维特征D气质类型 17.有的幼儿遇事反应快,容易冲动,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类幼儿的气质类型比较倾于(C)。 A抑郁质B多血质C胆汁质D黏液质 18.某儿童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灵活、善交际、兴趣广泛而不稳定,由此可推断他的气质类型基本属于(B)。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学前心理学真题_全国自考试卷

学前心理学真题_全国2008年7月自考试卷全国自考2008年7月学前心理学真题 湖北自考网11月12日整理 课程代码:0038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独立性的出现是以下哪一种心理现象开始产生的明显表现?( ) A.社会性B.自我意识 C.情绪D.意志 2.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 )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 C.选择性注意D.定向性注意 3.以下对婴儿注意偏好描述错误的是( ) A.偏好简单的刺激物B.偏好曲线 C.偏好对称的刺激物D.偏好集中的刺激物 4.起先儿童观察图画只能认识到个别对象,后来逐渐能观察到图画的整体内容,把握图画的主题,这说明的是儿童观察( ) A.目的性的加强B.方法的形成 C.细致性的增加D.概括性的提高

5.儿童最晚出现记忆的是( ) A.形象记忆B.语词记忆 C.情绪记忆D.运动记忆 6.最能体现幼儿记忆发展中质的飞跃的方面是( ) A.无意识记的发展B.有意识记的发展 C.机械记忆的发展D.意义记忆的发展 7.幼儿认为男的是“头发短短的”,女的是“梳小辫的”,这说明儿童所掌握的概念( ) A.以低层次概念为主B.外延不恰当 C.内涵不精确D.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8.儿童最初出现的推理是( ) A.演绎推理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D.转导推理 9.儿童的数概念的形成,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 A.口头数数—按数取物—给物说数—掌握数概念 B.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C.按数取物—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掌握数概念 D.按数取物—给物说数—口头数数—掌握数概念 10.掌握言语表情技巧是下列哪一方面发展的表现?( ) A.口语表达(武汉自考)能力B.书面语阅读能力 C.词汇数量和词义D.语音及语法意识 11.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这可称为本能的

《学前心理学》试题A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试卷 学前心理学课程(A)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 )的反映。 A.直观 B.能动 C.主观 D.客观 2.下列叙述中,属于超常儿童的特点是( ) A.心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 B.智力年龄小于实际年龄 C.心理年龄大于实际年龄 D.心理年龄等于实际年龄 3.()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4.关于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正确的说法是( ) A.选择性注意范围的扩大说明选择性注意的发展 B.有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无意注意的发展 C.定向性注意实质上是一种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 D.定向性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占据越来越大的地位 5.从记忆发生发展的顺序看,儿童最晚出现的记忆是(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词记忆 6.关于需要和动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B.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 C.需要一旦产生,就转化成为推动人活动的动力 D.需要必须有诱因条件才能转化为动机 7.关于儿童情绪的产生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婴儿初生情绪已经分化 B.婴儿初生情绪是笼统不分化的 岁后情绪逐渐分化岁左右出现各种基本情绪

8.儿童动作发展中,通过运动、探索和体会运动能力,控制和操纵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这个阶段属于( ) A.反射动作阶段 B.最初运动阶段 C.基础运动阶段 D.专门化动作阶段 9.“没有观众看戏,演员也没劲了”,可以比喻()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A.冷却法 B.转移法 C.消退法 D.反思法 10.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心理现象,属于() A.自我认识 B.自我评价 C.自我控制 D.自我体验 11.既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一,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的是儿童心理() A.发展的整体性 B.发展的不平衡性 C.变化迅速 D.发展的连续性 12.“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皮亚杰 C.吴伟士 D.高尔顿 13.从言语功能上讲,儿童在幼儿园想妈妈时说“我不哭”,这是言语的() A.调节功能 C.游戏功能 D.交际功能 D.问题功能 14.清高孤傲,自命不凡性格的孩子最容易在哪种亲子关系类型的家庭出现() A.民主型 B.专制型 C.独断型 D.放任型 15.有许多孪生兄弟、姐妹,虽然外貌非常相像,但只要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就可以很快看出他们的不同,这反映了个性具有() A.独特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学前儿童心理学 17.美感

(完整word版)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福师《学前心理学》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 1.学前儿童理智感已有明显的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A. 幼儿很喜欢做游戏 B. 幼儿很喜欢提问题 C. 幼儿已能控制自己的不愉快情绪 D. 幼儿不愉快的情绪表现明显下降 B 2.学前儿童心理学是()。 A. 学前教育学的分支 B. 儿童解剖生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C. 发展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D. 普通心理学的基础 C 3.手的真正的触觉探索产生标志是()。 A. 神经活动参与

B. 口腔与手的协调 C. 手与脚的协调 D. 眼手协调 D 4.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和避免失败的倾向组成。 A. 对成就的向往 B. 追求成功的倾向 C. 树立目标 D. 对目标的向往 B 5.儿童产生想象的原材料是()。 A.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 B. 老师语言的描述 C. 头脑中已有的表象 D. 丰富的游戏内容 C 6.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A. 直观性

B. 行动性 C. 具体形象性 D. 抽象逻辑性 C 7.幼儿指着天空中的某一片云彩高兴地说:“妈妈,你看,那是小孩骑大马。”这是属于 ()。 A. 想象 B. 判断 C. 直觉 D. 下定义 A 8.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性方法是()。 A. 反复练习 B. 回避说出某些词 C. 放慢说话的速度 D. 解除紧张 D 9.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是指()。

A. 不同的生理原**使儿童心理特征有所变化 B. 不同的个性特征使儿童心理特征有所变化 C. 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 D. 儿童从掌握知识到心理机能都会发生变化 C 10.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没有表现在以下哪个方面?() A.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B.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不断增加 C. 自我调节化 D. 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C 11.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适应外界环境只能依靠感知和()。 A. 记忆 B. 注意 C. 动作 D. 口头言语 12.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 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大专试卷《学前心理学》答案

大专试卷《学前心理学》答案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教学单位··················密···················封·····················线··················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 分)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 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 就 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 题,每题2 分,共10分) D )。 A.0-1 岁 B.0-3 岁 C.0-5 岁 D.0-6 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 想象 B. 记忆 C. 知觉 D. 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C )。 A. 形状知觉 B. 大小知觉 C. 深度知觉 D. 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学家是(D )。

A. 陈鹤琴 B. 布鲁纳 C. 皮亚杰 D. 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A )。 A. 工具性攻击行为B.敌意性攻击行为C .言语性攻击行为D.生理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 题,每题10 分,共50分) 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教学单位··················密···················封·····················线··················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 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D )。 A.0-1岁 B.0-3岁 C.0-5岁 D.0-6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想象 B.记忆 C.知觉 D.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 C )。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学家是( D )。 A.陈鹤琴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 A )。 A.工具性攻击行为 B.敌意性攻击行为 C.言语性攻击行为 D.生理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3. 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不断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4. 简述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5. 简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案例

专升本学前心理学模拟试题

学前心理学(50分) 一、单项选择(10分,每题1分) ()1、幼儿指的是儿童。 A.3—6岁 B.0—1岁 C.1—3岁 D.7岁 ()2、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3、幼儿初期(小班3—4岁)的心理特点是。 A.思维具体形象 B.情绪作用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4、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5、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6、下列属于新生儿条件发射的是。 A.抓握反射 B.惊跳反射 C.对喂奶姿势的吸吮反射 D.游泳反射 ()7、下列关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正确的是。 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B.从小肌肉动作到大肌肉动作 C.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D.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8、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中不包括。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谈话和作品分析法 ()9、传统的气质类型不包括。

A.活泼型 B.抑郁质 C.粘液质 D.胆汁质 ()10、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的特点不包括。 A.观察的系统性较差 B.观察持续时间较长 C.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D.概括性较低 二、填空题(10分,每空1分) 1、注意分为_______、_______两种。 2、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 3、最初的语词概括的形成,是儿童_______产生的标志。 4、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___________。 5、记忆的种类按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6、______是对自己的动作或身体运动的记忆。 7、从思维方式变化的角度来看,从直觉行动思维,到__________,再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三、简答题(20分,每题5分) 1、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2、意志的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有哪些? 3、语言形成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4、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四、论述题(10分) 幼儿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学前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学前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篇一: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2. 视敏度 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辨别具有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 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3. 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中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 稳定的心理特征。 4. 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5. 亲社会行为 通常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倾向。 二、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d )。 a.0-1岁 b.0-3岁 c.0-5岁 d.0-6岁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个 别属性的反映,是(d )。 a.想象 b.记忆 c.知觉 d.感觉 3. 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 c )。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4. 第一个创立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最早研究遗忘进程的心理 学家是( d )。 a.陈鹤琴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艾宾浩斯 5.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大量的或经常发生的是( a )。 a.工具性攻击行为b.敌意性攻击行为 c.言语性攻击行为d.生理 性攻击行为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3. 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不断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4. 简述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5. 简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案例 兰兰今年三岁多点儿,活泼可爱,特喜欢画画、拼图。每次画画总 是拿起笔来就画,偶尔画出一种图形,就高兴地说:“哈,小鸟,瞧,我画了只小鸟!”画出来的像什么就说是什么。拼图也是这样。爸爸 见此很不满意。每当兰兰要画画了,他总是要求兰兰说:“你告诉爸爸,你想画什么,想好了再画画!”兰兰不听,还是拿起笔来就画。 兰兰爸爸非常生气,经常批评兰兰“做事之前不动脑筋!”。 请根据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有关理论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兰兰的行为说明了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什么趋势?请对此 趋势以及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作简要说明。 2.兰兰爸爸的要求和批评是否合理?请就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像 兰兰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提些建议或对策。 1、答:说明了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 的趋势。 兰兰现在的思维处于直觉行思维,在行动中利用动作进行思考,不 能预见、计划自己的行动,所以兰兰画画时是画出来像什么就说是 什么,不是先想好了再画出来通常没有目的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