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冲刺阶段必背知识点(艺体) 2

高考历史冲刺阶段必背知识点(艺体) 2
高考历史冲刺阶段必背知识点(艺体) 2

高考历史冲刺阶段必背讲义

中国古代政治

1、分封制: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统治,将王畿以外的一些土地、人民等分封给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和一些先代的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让他们建立起诸侯国。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的政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

目的:周王朝想通过建立诸侯国的方式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更有效管理幅员辽阔地区。

2、宗法制: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通过血缘的关系,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一)“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

1、皇帝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2、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

3 秦律严刑酷法。

(二)废分封,置郡县

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是郡的下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四、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措施:①置中朝(又称内朝):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目的: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②设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但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③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

1、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设置三衙统兵和枢密院调兵相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2、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等的权力;(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二府是枢密院和中书门下,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3、制钱谷: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4、作用及影响: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却造成了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和二积(积贫积弱)的局面。

(四)元加强中央集权

1、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评价: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

五、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

1、明太祖废丞相制度,亲领六部,并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后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内阁: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初承袭明制,刚建国时设内阁管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雍正帝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权限: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积极作用:简化处理政务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结果: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

七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世界古代政治与文化讲义

一、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形成过程:(1)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基础。

(2)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政体(注意其改革中的一项措施——陶片放逐法)。

(3)伯利克里将雅典民主政治完善成熟,达到“黄金时代”。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注意该特点的具体体现——通过城邦的三大机

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

3、意义及局限:

(1)意义:

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和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调动了雅典人的能动性,促进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局限:

①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不同,它仅仅是对公民集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则不能享受民主权利;

②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二、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1、罗马法的发展:

(1)起源:早期的习惯法:它存在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损害了平民的利益。

(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

①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是过去习惯法的汇编。

②目的: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③作用:内容广泛、条文明晰,使审判、量刑都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3)完善——查士丁尼法典(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

2罗马法的影响

从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成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也是近代亚洲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智者学派和普罗塔哥拉

(1)智者学派思想: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究的主题;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否定神的意志。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2)普罗塔哥拉: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①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②积极意义:否定了神的意志,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③局限性: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了道德的价值和作用。

(3)被其他思想流派称为“诡辩学派”。

2.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1)苏格拉底:①思想主张:强调知识作用,认为“美德即知识”(即知德合一);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提倡发现自我,认识自己。

②意义:对人本身的研究,促进了人类精神的觉醒;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开创了希腊的哲学新方向。

(2)柏拉图:关注焦点是人类社会,《理想国》(3)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创建了严密的“逻辑学”论证体系。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讲义

基本线索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

(1)开始沦为—--—鸦片战争

2)进一步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

3)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

4)完全确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主革命的含义:近代反帝反封的斗争。

2、中国近代史的划分

①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②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③旧、新民主革命的区别: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前途目标。

3、旧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次革命高潮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义和团运动③辛亥革命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次革命高潮

分别是:国民大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沙俄趁机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二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三、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五四运动:

国内原因①政治: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阶级矛盾加深。(根本原因)。②阶级:“一战”期间,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③思想: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国际原因①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剧。②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道路。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意义:标志中共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七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平型关大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抗日战争胜利历史意义:

八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九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世界近现代政治史讲义

代议制:

1、含义: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

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2、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基本特征:①一种间接民主;②议员由民选产生;③议会享有立法权。

4、最早的国家:英国

5、两种重要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

(2)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权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胜利。

内容: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事权等方面限制了国王权利。

意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贵族地

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

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内阁的由来:“光荣革命”前是国王的顾问和助手。

2、权力的加强:“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行政职责。

3、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纪,“首相”产生,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

而不治”的虚君。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尔。

4、责任内阁制:①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如果议会对政府通过了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③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故称“责任内阁制”。

三、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那些特点?

1、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2、国王虽然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但是“统而不治”。

3、议会至上,拥有立法大权;

4、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内阁对议会负责。

四、议会选举权的扩大

①1832年改革。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结果: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

议会。影响:

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19世纪后半期的两次改革。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

院超半数,这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③1918年的改革。妇女取得选举权。

五、英国两党制

①两党制起源于英国,英国政党开始形成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辉格党与托利党。

②1832年议会改革后,辉格党改称自由党,托利党改称保守党。

③20世纪初,工党兴起,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一美国1787年宪法

1、原则

(1)联邦制原则: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中央集权原则)。

(2)分权制衡原则:将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分属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三个部门。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3)民主原则:规定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2、“三权分立”的表现

(1)国会(立法权)

组成:参政院议员: 州议会选出,每州2名。任期6年议长:副总统

众议院议员:选民直接选出,与各州人口成正比。任期2年

权力:①有权向国民征税、调整国外贸易及州际贸易、征兵及在紧急时期调动民兵。②只有国会有宣战权。

③总统任命的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必须要得到参议院的批准

后方可生效。

④国会拥有弹劾权。

⑤参议院有对总统任命权、缔结条约权的审批权。

⑥在职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2)总统(行政权)

产生方式:选民间接选出,每届4年。

地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

权力:①在战时可行使独裁大权。

②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直接领导政府。

③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

④内阁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⑤内阁成员不能成为议员。

⑥宪法规定:对总统不能免职,只可弹劾,需众议院1/2以

上多数提出,参议院2/3以上多数通过和最高法院法官判定

总统有罪即可。

(3)联邦法院(司法权)

产生方式: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

权力:①行使最高审判权,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②联邦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3、评价1787年宪法

进步意义: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确立了一种新的民主制度——联邦共和制。

③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既加强了中央

权力,又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

局限性:打上种族歧视烙印。如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拥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

4、美国式民主政治的特点

①联邦制,②共和制,③代议制,④两党制(民主党与共和党,驴象之争)。

5、联邦制的巩固----南北战争

时间:1861---1865

矛盾: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主;中央与地方。

焦点:奴隶制的存废结果: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

总统:最高行政权、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职7年,连选连任,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

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议会:两院制,立法权。参议院间接选出,众议院由普选产生。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总统和参议院控制。

内阁:由总统任命,总统命令必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对议会负责。

二、德意志的统一

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特点:①一个主要邦国:普鲁士;②一个主要人物:俾斯麦(“铁血政策”);

③方式: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3、完成:1871年

4、意义: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5、局限: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三、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政体:君主立宪制。

内容:

皇帝:帝国元首,掌握最高权力,统率帝国军队,可以召集和解散议会。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

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

首相: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议会:两院制,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操纵着

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议会只有参与

制定法律和预算的职能,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评价:

局限: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形式

上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

权力,实质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宪法特点)。

积极: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英、德、美、法的比较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特点

(1)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

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

导者。

(2)美国:美国代议制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

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但总统权力较

为突出,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3)法国:总统执掌行政权,但权利受到议会的限制,是议会制共和制国家。议会掌握立法权。

(4)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兴起

1、过程

(1)“冷战”的公开信号: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三大表现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政治):1947年,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经济):1947年,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③北约组织的建立(军事):1949年,性质:军事集团。

2、苏联作出的反应成立华约组织,1955;(标志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3、“冷战”的影响

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

经济体系。

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又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二、两极格局的特点:

(1)形成阵线分明的两大对立阵营——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

(2)美国、苏联起主导作用。

(3)“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三、“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1950---1953年,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

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1961---1973年,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

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

赶上了美国。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欧共体的形成

(1)内因:①相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②目的:加强西欧国家的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国际地位。

外因:美苏两强争霸,欧洲是重心,从外部形成对西欧的压力。

(2)过程①1951年,欧洲六国成立欧洲煤钢联营;②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称为欧洲共同体。(总部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3)影响①对西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

②经济上: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西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削弱。③国际关系上: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从1956---1972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80年代,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影响:①经济上: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形成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国际关系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三、不结盟运动兴起

1、倡导者:铁托(南斯拉夫)、尼赫鲁(印度)、纳赛尔(埃及)。

2、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

3、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

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4、原则和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5、影响:①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②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两极格局的瓦解1、时间:1991年2、标志: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3、东欧巨变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4、苏联解体(1)解体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 1991年底,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2)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非但没有成效,反而激化矛盾。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西方“和平演变”。

二、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1、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2、基本特点: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3、动荡的表现:①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②恐怖主义活动频繁。4、动荡的根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目前暂时的国际格局:“一超(美国)多强”。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一】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背景和条件 1、原因 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来,随着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货币需求量的增加。 ②社会根源: A.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黄金。 B.《马可波罗游记》驱使欧洲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客观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阻碍了东西方贸易,促使欧洲人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条件 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②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如“地圆学说”的流行。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罗盘针的广泛应用,武器装备的改进等等。 ④中央集权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大力支持远洋航行。 二、经过 1、1488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2、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三、影响 1、引起了“商业革命”: ①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 ③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价格革命”: 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②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争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篇二】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1、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2、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评价 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高考历史知识点精简版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020高中历史必备的知识清单

2020高中历史必备的知识清单 高中的历史是一门需要重点记忆的学科,由于历史知识点特别多,为方便大家复习,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2020高中历史必备的知识清单,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 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完整word版)高三历史必备知识点,推荐文档

高三历史必备知识点 知识点整理(一)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 25. 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 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 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 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 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一】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6.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高中历史必背重点知识点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25. 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 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孔子 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 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 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 ⑥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阳明。 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是非”是李贽。 ⑧提出“人民为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黄宗羲 ⑨提出“经世致用”的有顾炎武和王夫之 2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石申,他著有《天文》; 2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28.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29.混合选择法最早见于西汉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30.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是指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知识点整理(二) 1.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成文法和习惯法。从按结构上分为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2.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会》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复习资料之——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1.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2.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3.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 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 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 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 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 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 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 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高三历史必背重要知识点

高三历史必背重要知识点 原因:列强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借口:修约遭到拒绝时间:1856---1860年 《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十口通商英法联 军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水准。 二、洋务运动近代化:文明(科技)发展水准,主要指机器生产 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提出“中学(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体,西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用”实质上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 朝的统治。 1、前期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军事工业;江南 制造总局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 等方面的困难,创办一批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标志着 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 布局 3、为策划海防,建成北洋(海军)、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为培养科技人才,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 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结果(评价):A、洋务运动没有使清朝达到富强(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终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

B、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 【篇二】 一、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过程:外商企业—洋务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来源: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4)分布:沿海、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 (5)级的共同优点;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剥削,革命性;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联盟;集中水准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实行斗争。中国无产阶级这些特点和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6)中国无产阶级早期斗争: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虽然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但是深重的民族灾难和悲惨的生活境遇,已经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如香港工人罢工、江南制造总局工人罢工等。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一,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变化,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第二,使中国社会阶级结构产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队伍随之壮大。 第三,促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同时,无产阶级也随之壮大,这又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高三第一轮历史复习知识点

高三第一轮历史复习知识点 现在高三的同学们正处在高三复习的关键时刻,学习的效率和品质直接关乎高考的成败。历史更是高考中能够决定成败的一门。何学好高考历史,在高考中不拖后腿?高三网对此做了相关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请同学们参考学习! 第一次鸦X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2.第二次鸦X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X反动派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

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接下来X为你整理了先秦历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先秦历史知识点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 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天文、医学(具体细节)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先秦历史知识点:会盟 西周时周天子约见诸侯和春秋时天子、诸侯、大夫间的 约会及相互间的结盟。 西周中期,穆王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见诸侯,称涂山之会。春秋初中期,政权由周王下移到诸侯,侯国间有事,君主共商。如前561年,齐桓公和鲁、卫等六国君主在葵丘(今河南考城东南)相会,订立巩固嫡子嫡妻制和发展侯国间经济关系的文约。春秋晚期,一些侯国出现大夫专政,某些侯国间会议以大夫主持。如前 517年,晋赵鞅等九国大 夫在黄父(今山西泌水西北)进行商议,结果次年将周王子朝赶出王城,送敬王回王都。 西周晚期至春秋,常通过盟誓来调整和巩固贵族内部等级关系。盟誓有一定仪式:盟誓人先凿地为坎(穴),以牛羊或马为牺牲杀于其上,割牲左耳以盘盛之,取其血以敦盛之。读盟书(古称载书)以告神灵,然后参加盟誓者歃(饮)血。歃血毕,加盟约正本于牺牲上,埋入坎中,副本则归与盟者收藏。 西周末期,周幽王召集诸侯在太室(今河南登封嵩山)结盟,称太室之盟,为周王与诸侯盟誓之例。春秋时期有多种盟誓: ①侯国间盟誓。有君主 间结盟,如前632年,齐、鲁等 九国君主参加的确认晋文公霸主地位的践土之盟;有大夫间结盟,如前546年晋、楚等国大夫在宋国签订弭兵盟约。

(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复习,推荐文档

高考历史重大史实及基本知识点复习 ★★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一、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 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 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 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 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 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 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 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 北美独立战争 1776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1785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 世纪 30 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 英国宪章运动 1844 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3~1856 克里米亚战争 19 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 美国内战 1864 第一国际成立 1868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870~1871 普法战争 19 世纪 70 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 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 巴黎公社 19 世纪 70 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 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 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义诞生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11.7(俄历 10.2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22.12 苏联成立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 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5.2 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 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 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 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 联合国建立 1947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 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 世纪 50 年代初-70 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54《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 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60 非洲有 17 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2020最新精选【5篇】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2020最新精选【5篇】高考,意味着什么?那是一座窄窄的桥,千军万马将要从这里挤过,要发挥的优势和能力,来保证自己不被淘汰。历史高考知识点有哪些?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1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2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