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实验高中+王维娜+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伊川实验高中+王维娜+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伊川实验高中+王维娜+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一单元第三课)

伊川县实验高中王维娜

2015年6月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一单元第三课)

伊川县实验高中王维娜

【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三课。本课在第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所讲的理学是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儒家思想在此阶段在吸收佛、道学说的基础上真正成为一门哲学,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对以后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且经过前2课的学习,学生已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但由于这节课学生初中阶段接触较少,且理学家们的作品中文言文表述非常多,理论性较强所以相对而言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课前应引导学生课前根据学案自主学习、预习,同时,教学中老师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情分析】这节课的内容在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从2011-2014四年高考全国各地试卷中共命题25次,仅2014年新课标卷,就命题三次占16分,分别为2道选择题,1道材料分析题的一问,2015年高考命题占20分左右,形式为材料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识记“三教合一”的概况,理解、掌握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历史事实,培养辩证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讲授、诱导、启发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既是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和谐式教学。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同时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策略】鉴于本节课教材地位的重要性,学科内容的理论抽象性、考情的重要性,我准备充分利用PPT的直观性、图片的冲击力以及学生对本土历史资源的熟悉和热爱,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教师教法】精讲诱导法、情景设置法

【学生学法】学案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总结应用学习法、课堂检测学习法。

【教学辅助工具】学案、课件PPT

【课堂基本操作流程】

导入(1分钟左右)→启发诱导精讲(15分钟左右)→合作探究、学习延伸(10分钟左右)→学生展示、老师点评精讲(5分钟左右)→巩固练习、课堂检测(3分钟左右)→课堂小结(1分钟左右)→作业布置(1分钟左右)

上述流程设计共需35分钟左右,留5分钟左右时间作为备用。

【教学过程】---具体实践

一、导入

利用王阳明的小故事和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紧邻程园来导入新课。

“小偷的良知”--一个小偷到王阳明家里行窃被抓,王阳明对其讲了一番关于良知的道理,可小偷大笑,反问他“谁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天气酷热,王阳明让小偷脱光身上的衣服,小偷不假思索的脱了上衣,王紧接着又说,“天气这么热,你为何不把裤子也脱掉?”这个小偷犹豫了一下,说“这,这好像不太好吧。”王大喝一声道:“这,这就是你的良知!”

那么良知到底是什么呢?还有我们学校后的程园上题词是“理学溯源”,那么理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在此,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标要求、教学重难点。

设计目的:利用故事的趣味性和身边熟悉的景点以及对家乡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以便更好的进行下个教学环节。

二、新课讲授:

§精讲诱导----基础知识梳理、重难点突破

本节课有3个教学子目,分别为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先讲三教合一。

(一)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三教合一

这是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我先向学生点明,三教为:佛教、道教、儒教,儒教并非真正的宗教而是指“教化”,但对人们影响最大。

然后利用多媒体简要地介绍一下佛教、道教的概况,如下

并设计3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习理学出现的背景,最后通过PPT展示理学的背景。问题设置

第一个问题: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三教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

第二个问题:这种现象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最后一个问题:唐朝三教并行的政策引发儒学出现了危机,唐朝韩愈等儒学大师提出复兴儒学,然而理学为何是在宋朝兴起,而不是唐末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A.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国社会就一直处于动荡和分裂的环境之中,随后就有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主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禁欲主义”的佛教和强调“修炼求仙、出世的”道教在中国广泛流传,这一方面使三教不断融合,交流,呈现三教合一,另一方面在唐朝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下也挑战了儒学在汉武帝后确立的正统地位。

B. 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且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方式建立宋朝,使宋朝急需重建社会秩序、伦理观念来维护统治,“奉天承运”。

C.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学术活跃,书院教育发达。这为理学家的思想创新提供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D.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特别是印刷术的进步,为理学的传播和兴起提供条件。在这些综合因素下,虽然唐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但儒学在宋朝形成、兴起。

PPT展示如下:

设计目的: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使学生可以由浅入深地全面认识理学出现的背景,并自然过渡到下个教学环节。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利用PPT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流派,然后重点突破讲解。

1、程朱理学:这是本课的重点,需要向学生讲清楚3点,---程朱理学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1)程朱理学的内容

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理学理学的概念——理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又称道学。实质仍为儒学。

然后让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习总结归纳二程、朱熹的观点。为便于学生理解利用PPT展示二程、朱熹的原文。

通过提问进一步落实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总结他们的观点且利用PPT展示,并重点解释“理”、“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概念,以突破重难点。

重点突破如下:

?

?

?

?

?

人性:人性的最高境界

五常

社会:道德规范的三纲

然的普遍法则

宇宙:万物的本原,自

/

/

/

.A

B.“存天理,灭人欲”:

①义利观:吸收佛教的“禁欲思想”,将传统儒学的“先

义后利”“见利思义”发展为片面的“重义轻利”,伴随

着理学的影响日益壮大,这不利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

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人性观:由其涵义可知“性善习远”,同时与孟子依靠

君主的仁政来扩充和恢复人的善性相比,朱熹更强调发挥

人的主观意志,讲求自我节制来扩充人的人性。

①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构建

完整系统的世界观,标志着理学的成

熟、完善。

②这也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用

“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

③吸收道家的学说,研究世界本原问

题,使儒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标志

着儒学的思辨化、哲学化、体系化。

C.

“格物致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结合课本的学思之窗,谈谈程颐、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何启发?你应该怎么样塑造自身的修养呢?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加深学生对理论的初步认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总结概括归纳能力;并联系自身,学以致用。

(2)程朱理学的特点和影响

让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习理学的特点、影响,辅助利用课本图片、PPT展示后人对程朱理学的评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对此问题的解决。

老师总结:

A.理学的特点:

B.程朱理学的影响:

设计目的: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图片的冲击力、PPT的直观性来加深对本节课重点问题的掌握。

在讲完这个环节后,设问学生:朱熹的思想在南宋是不是一枝独秀,除了他,谁的学说又引领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而导入到下个教学环节。

①这是程朱理学探究理的重要途径,强调“格”:具体做法即“今

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②朱熹认为“格”的目的是为了当圣人----即无论任何人都是凡

人,只有达到“格物致知”方可进入“圣贤之域”。

③关于探究的对象“物”,与二程相比,朱熹更认为“物”指天

理、人伦、圣言、世故,这造成了“重人伦、轻自然”的习俗。

伴随着理学的影响不断壮大,这不利于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是

造成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

①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思想,更加哲学化、思辨化、体系化。

②把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适应

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

官方哲学。

②《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③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形成朱子学派。

2.陆王心学:这是本课的重点,需要向学生讲清楚1点,---陆王心学的内容。

(1)陆王心学的内容

由于本子目内容较为简单,先让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习,然后通过提问落实他们的掌握情况,并利用PPT 归纳总结他们的观点,最后有目的的解决“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几个概念。

重点突破如下:

A.“心学”:

B.“致良知”:

C.“知行合一”:

设计目的: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的直观性来化解理论知识的深奥难懂,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重点问题的掌握。

§学习延伸 ------聚焦重点,合作探究

1.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的异同

这是本课的难点。我用创设情景、合作探究,辅助利用PPT 放王阳明的《赏花》以及小故事的方式来完成此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找两个同学分别扮演朱熹和陆九渊,利用课本的资料回放,还原南宋著名的“鹅①是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因为其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开创者是南宋的陆九渊。集大成者是明朝的王阳明。 ③由“理”到“心”学标志着儒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标志着儒学逐渐僵化、走向极端,这使理学出现危机,为讲第4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做铺垫。 ①人性观:“良知”是存在于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这属于“性善习远”的人性观 ②与朱熹的圣人观相比,王阳明认为“满街皆圣人,人人皆良知”,从而把理学理论的高大上世俗化、平民化 ,这也说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内部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①强调知行都产生于心中,“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②与辩证唯物史观的“知行合一”不一样,因其都产生于心中,可用成语“心想事成”来解释。

湖之会”,简要了解两个派别的互评。

★合作探究: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张有何异同。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给以补充和总结。展示答案

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相同点本质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

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儒学发展的新形式,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不同点

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

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道德观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

为规范

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

良知

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设计目的:亲身参与,变主动为被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讲完这个环节,设问学生:理学的内容如此博大精深,那么它的影响又有哪

些呢?以此过渡到下个教学环节。

2.对宋明理学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宋明理学的影响

★合作探究:如何客观评价宋明理学

利用多媒体,放一些后人对理学的评价和24孝图等图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老师加以补充且展示答案。

答案展示

理学的影响:

设计目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能力,加深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课堂检测

(1)选择:1.(2014·湖南长沙调研)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B )。

A .汉朝

B .魏晋南北朝

C .隋唐

D .宋朝

2.(2013·广东文综,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D )。

①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个人与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3.宋代产生了中国绘画中最好的山水画,画家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与宋代这一绘画风格密切相关的是(A )

A.理学思想兴盛B.商品经济发展C.市民阶层壮大D.政治上重文轻武

4.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B )。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2)思考:从2008年奶制品污染事件到2011年的“地沟油事件”,再到2012年的蒙牛篡改生产日期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人们用一句流传了千年的愤论:“真是伤天理了”,来表达着自己的不满。这里的“伤天理”在古代的涵义是什么?

答案:所谓“天理”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设计目的:用习题的方式当节强化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把握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一个重要历程----宋明理学,学习它产生的背景、主要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主张和影响。理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学的成熟和发展,经过理学家的努力,儒学走过魏晋以来的低谷重新焕发光彩,历经几百年而不衰,做为官方哲学和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设计目的:通过小结梳理本课的知识脉络,从整体上理解这节课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和长远影响。

(六)板书设计

宋明理学

一、基础知识精讲

1.理学的背景:①三教合一

②宋朝特殊的社会环境

2.理学的流派:①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理,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②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心,致良知,知行合一

二、合作探究---聚焦重难点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2.对宋明理学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理学的影响

(七)课后练习和作业的设置:三年高考真题演----后附

设计目的:用高考习题的训练方式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把握

(八)学习延伸,课后探究

1.★小小辩论赛

你对宋明理学中提倡的重义轻利的思想有何看法呢?它对当今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请全班同学课下搜集资料分成两个小组,展开一场辩论赛,讨论一下“利”和“义”哪个更重要?

正方的观点:重义轻利反方的观点:重利轻义

设计目的:通过辩论,使学生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得以升华,并使学生学以致用,最终培养其形成辩证的看待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比一比见多识广

理学的影响源远流长,看谁关于理和心的成语说的多。

含“理”的成语:心安理得蛮不讲理天理何在理所当然天理难容理直气壮天理昭彰强词夺理理屈词穷知书达理通情达理伤天害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含“心”的成语:同心同德心领神会心想事成心有灵犀心心相映心不在焉一心一意心猿意马

设计目的:文史不分家,通过成语比赛增加学生对理学概念和影响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

应让苦涩的理论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辩证看待理学。

延伸阅读建议

侯外庐、邱汉生:《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95

孙立尧:《宋代史论研究》,中华书局,2009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从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金灶沐:《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课后练习真题演练

1.(2010·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2.(2010·浙江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3.(2010·上海单科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4.(2011年上海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5.(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6.(2014年广东文综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7.(2014年全国大纲卷文综1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8.(2014年高考新课标1文综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9.(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

【考点】科举制、宋明理学、明清进步儒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西方民主思想的发展

【答案】(1)与科举制相关。(2分)

目的:“究天理”(或明道德(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2分)10.(2014年全国新课标1)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学科网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出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科技成果命运的原因。(8分)

(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

附:本节课导学案

宋明理学导学案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自主学习】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

(1)儒学吸收、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佛教吸收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3)道教也受到影响,主张“贵儒”又“”。

2.隋朝:儒学家提出“”的主张,又称“”。

3.唐朝:统治者奉行的政策。统治者奉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

开始受到挑战,唐朝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思想主张

主张

代表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二程”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把天理和 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 ”,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

握天下之理

朱熹 理之源在于 ,天理就是“ ”

强调“ ” “格物致知”的目的

在于明 ,而

非求科学之真 2.特点

(1)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思想,更加哲学化、思辨化、体系化。

(2)把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3、 地位和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 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 的著作和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影响深远,形成朱子学派。,

(3) 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2.陆王心学

(1)形成背景?

?? ①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②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2)思想主张

主张

代表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南宋)陆九渊 “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将人心与 联系起来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

需 就可得到天理

“理”

(明朝)王阳明宣扬

“”“

将人心与

联系起来

①致良知:去掉私欲,

恢复“”

②知行合一:用支

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地位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合作探究】----聚焦重难点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2.对宋明理学进行正确的认识、评价。

【巩固练习】----课堂检测

(1)选择:1.(2014·湖南长沙调研)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D.宋朝

2.(2013·广东文综,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3.宋代产生了中国绘画中最好的山水画,画家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与宋代这一绘画风格密切相关的是A.理学思想兴盛B.商品经济发展C.市民阶层壮大D.政治上重文轻武 4.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2)思考:从2008年奶制品污染事件到2011年的“地沟油事件”,再到2012年的蒙牛篡改生产日期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人们用一句流传了千年的愤论:“真是伤天理了”,来表达着自己的不满。这里的“伤天理”在古代的涵义是什么?

【课后作业】---真题演练

1.(2010·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2010·浙江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3.(2010·上海单科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4.(2011年上海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5.(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6.(2014年广东文综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7.(2014年全国大纲卷文综1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8.(2014年高考新课标1文综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

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9.(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

10.(2014年全国新课标1)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学科网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出现的背景。(8分)(3)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科技成果命运的原因。(8分)

【学习延伸】---课后探究

1.★小小辩论赛

你对宋明理学中提倡的重义轻利的思想有何看法呢?它对当今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请全班同学课下搜集资料分成两个小组,展开一场辩论赛,讨论一下“利”和“义”哪个更重要?

正方的观点:重义轻利反方的观点:重利轻义

2.★比一比见多识广

理学的影响源远流长,看谁关于理和心的成语说的多。

含“理”的成语

含“心”的成语:

延伸阅读建议

侯外庐、邱汉生:《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95 孙立尧:《宋代史论研究》,中华书局,2009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宋明理学教案1

第三课宋明理学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一、儒学复兴运动——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唐]韩愈:道统说 2、[唐]李翱:复性论 二、宋明理学的形成过程 理学:为了与佛老思想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 1、北宋五子

程颢(1032—1085),字伯淳,私谥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因居临伊川,后人称为伊川先生。两人为亲兄弟,河南洛阳人。二程,以理学家周敦颐为师,在总结了先秦关于理和道的观念,以及宋初以来思想家关于理的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理”抽象为宇宙的本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提出来,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本体的唯心论体系。二程哲学核心是“天理”或“理”。他们认为“理”不仅总摄天地万物,而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理”是万物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认为在人类社会中,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不可违背。在认识论上,二程的“格物致知”并不是指认识客观事物的法则,而是要在人的内心恢复“天理”。二程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抬高到和六经相同的地位。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理学。在封建社会后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主流思想。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 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 .......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原因

第4课宋明理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对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结合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儒学,是儒学哲学化的阶段;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4课宋明理学是必修3文化史中最难上的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地位显赫,在儒学发展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故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及对理学的评价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找出现实生活中与心、理有关的词语 如此丰富的相关词语与我国古代一学派密切相联,它就是宋明理学。 【讲授新课】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 【探究学习一】结合课本第一框题和以下材料思考魏晋以来儒学的发展出现哪些危机? 1.文化上:儒学的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 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探究学习二】与宋代理学的产生相关的政治经济因素是什么? 2.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3.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选择题】 1.(07汕头一模)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 .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 .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 .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 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二)、理学两大流派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完成半开放笔记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南宋后发展:程朱理学主要思想内涵途径:表现:“理”是世界的本原①社会:伦理道德②人:人性“存天理,灭人欲”元朝明初确定统治地位 心即理,心即良知,心外无物 二者关系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格物致知”途径:陆王 心学内涵:“发明本心”,致良知” 【探究学习三】:展示四则材料对应理学和心学 【选择题2】(08广东历史)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选择题3】宋代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指 A .社会发展规律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儒学的危机 1.背景 (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出现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 2.理学的兴起 (1)三教之间在相互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其盛行,“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把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与佛教、道教思想结合,发展了儒学体系。 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 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思想观点 (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穷理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4.统治地位的确立 (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 (1)理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方法: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守仁 (1)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史料一程朱坚认①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②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史料二“③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史料三“④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钟红军 宋明理学教案

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第4课宋明理学 师:本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今天我们学习儒学思想的丰富与更新-----《宋明理学》。 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老教师遇到了新问题) 首先我们要到儒学本身去寻找答案。 请大家回顾一下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天人感应)?请概述他的人伦道德标准是什么?(三纲五常)我们再来看唐代儒学大师韩愈用什么方式让大家遵守纲常?(恐吓) 如果说中国是个大课堂,汉代以来儒家一直是这个课堂里最权威的老师。但同学们慢慢感到这个老师就会一招,就是打着老天爷的旗号吓唬人。 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大课堂里来了两个新老师——佛教、道教。 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教传入之功,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气势恢弘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白马寺龙门石窟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时,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成。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学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揉起来,形成了道教。 哪位同学简要介绍一下佛教和道教的主要教义? 生: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 师:这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呢? 生:佛教把希望寄托在来生,而道教则希望这一辈子永远延续下去。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 师:结合佛、道的基本教义和时代特征,请思考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

宋明理学教案20

对《宋明理学》一课教学有效性的追问 《宋明理学》这一课被老师们公认为比较难讲的一节课,之所以难突出体现在三点上:一是备课方面,教师没有大量阅读这些思想家的文章、著作,以致于无法领悟他们的思想观念,结果只能根据教材和教参硬生生给学生灌进去;二是备学生方面,师生缺乏沟通交流的空间,学生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宋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它在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什么样的危局?程朱理学又怎样具有了挽救危局的能力?我们为什么又需要三纲五常呢?三是实际生活方面,限于时间和财力,我们无法去到那些思想家生活学习过的地方去感受和体验,没有见过贞节牌坊,不能充分感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束缚。 我曾设想编制一个情景剧,再现“鹅湖之会”辩论的场景。但是学者的思想境界岂是仅仅一个情景剧概括地了。学生们也经常呼吁,“老师讲境界吧”,那么又如何才能讲出境界呢?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位世界史的老师讲美国的南北战争一课,以他自己写作的一篇文章《追寻伟大境界的殉葬者——林肯》为蓝本来讲的,文中详细刻画了林肯面对南北分裂,面对危局时的心情,最后如何做出艰难的决定,这里不用去讲林肯起了多么关键的作用,用了这些描写心情的文字境界全出,伟人的形象也顿时伟岸高大。《百家讲坛》最初兴起的时候,着实掀起了一场国学热。如若让这些大师来给中学生上课,必定受欢迎。为什么呢?因为讲的有思想、有深度,而且有趣,甚至还引发了他们的共鸣。我想这就是讲出了境界吧。这些大家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也有三点值得借鉴:一是有心用心去搜集并研究了资料,对自己所讲了熟于心;二是不拘泥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也不拘泥于任务自由地展开;三是努力做到与听众的共鸣。我想这大概可以和开头提出的三点相对照,去探索出课堂教学的境界。 具体到宋明理学这一课,实际怎么操作呢?西安铁一中学的李元亨老师有一个结合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标题是《理想的力量------追寻守仁向阳逐明之路》。他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提出“两种不同课型的纠结”的理念非常能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鸣。具体是这样的:“两个不对接”的无助:“教”的理想与“考”的现实,“想”的丰满与“做”的骨感;“两个够不着”的尴尬:高考标准老师够不着,老师的标准学生够不着;“两个不清楚”的无奈:学生不清楚老师要讲什么,老师不清楚学生掌握什么。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老师是有心无力。那么怎么办呢? 经过热烈的评课和自我反思,我也慢慢从中悟出了一些东西。 要达到有效教学,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课有吗?有,那只是课程标准里边的硬性规定,我只不过是做了一回搬运工而已。还是应该有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现有接受能力,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具体目标和立意,这样的教学才更具有方向性。 其次,突出课堂中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几个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并且留出充足的学生自学和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课堂闪耀着思维的光芒,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这里的问题要在历史故事里适时地插入,而且要符合历史本身的逻辑,突出故事中的人才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共鸣。正如,许纪霖先生所讲“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讲故事,八倍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的讲给学生听,让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喜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许纪霖、郑志峰《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访谈录》【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5(5)) 再次,注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存天理,灭人欲”怎样压制了人性,现实中小脚女人和贞节牌坊的例子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还有正面思想情感的激发,民族大义由文天祥和林则徐事迹的适时呈现,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是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落地。学生已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他们需要更大空间和场景,完成历史长时段的演绎和短时段的切换,才能充分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最后,教师的教不能成为表演的艺术,而应不拘泥于时间,教学任务,应以学生掌握为主,在编制导学案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爬坡之后得到提升。老师要善于搭建沟通的桥梁。否则过强的设计感就会削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行云流水般的讲述也会掐断了学生的思考与质疑。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教学实录

宋明理学课堂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及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理解思想家主要观点,认识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注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学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提高自身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 难点:宋明理学的评价。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课件:春秋至汉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和所学,归纳儒学地位的变化。 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受到焚书坑儒的打击,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思想。 一、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 教师展示图片及文字材料: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师:第一,理学本质上说就是儒学,它一方面以儒学为基础,一方面是对儒学的发展。第二,理学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师:根据图片思考,理学有哪些派别?其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 生:宋明理学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有陆九渊和王阳明。 1.概念: 2.派别及代表人物 为什么还会要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呢?我们来探究理学产生的背景。 展示课件:探究问题:理学产生的背景。 图1 河南洛阳白马寺图2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 师:我们先来看这两幅图片。图1是白马寺,它说明了什么现象? 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师:图2是道教名山。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由神仙方术结合了道家思想逐渐形成。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都是在什么时期呢? 生:东汉。 师: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国社会就一直处于动荡和分裂的环境之中,随后就有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而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佛教和道教的流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接着看材料。 材料一:“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 (1)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导语:请大家朗读下面这首词 PPT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师:词的作者是谁?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生:岳飞,精忠报国。 师: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宋朝名将,岳飞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家贫力学,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刻上“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准则。绍兴九年议和之势已成,,岳飞满腹抱负无处施展,在征战的路上写下了这首后来传诵千古的《满江红》,同年,金撕毁议和协议,大军侵宋。岳飞带兵应敌,打败金军,一举收复失地直至开封,眼看多年愿望即将能够实现,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岳飞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 生:观点各异。 师:如果你是岳飞,在接到12块金牌之后便会怎么办呢? 生:众说纷纭。 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理学。 一、理学复兴的背景(板书) 师:请大家朗读这首诗 PPT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宋明理学》教案(1)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

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第4课宋明理学 166中学王晓晶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课前体验出发,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提升学生辩证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立意。 本课遵循人本主义理论,由学生游学活动展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考纲与课标要求 1.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1.必修三文化文明进程中,第一单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第4课; 2.本课承前启后,上承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启明清之际传统思想的批判,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了解起到重要的背景作用; 3.本课对于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格培养,素质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背景了解较弱,需加强知识点的总结与落实。 2.能力水平:示范校文科重点班,具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综合学习能力,迁移知识能力,阅读能力。可以安排预习,材料阅读,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对于理学与儒家思想有更多思考。 3.心理特点:愿意主动发言和深入思考的同学较少;对材料解析有畏难心理,粗读,盲目。开展合作探究鼓励主动思考,提问时注意引导对各个层次学生。 4.学生课前曾游学参观武夷山与朱熹园,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宋明理学认识很有限且较为偏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典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分析理学的内涵。 2.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探究问题的答案。 3.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知识。 4.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理学家伟大的人格精神,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2.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多视角的认识理学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宋朝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陆王心学。 (2)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由于儒学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使儒学在融合中得到发展。 (3)儒学在两宋时期汲取了佛、道有益的内容,形成了理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这其中“二程一朱”起了决定性作用。 (4)儒学到明朝中期,又发展为心学,它受佛教禅宗影响较大,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5)理解儒学在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面临挑战与融合的史实,分析程颢、程颐、朱熹创立理学的过程,理解其主要思想内涵和影响,探究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或上网搜索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生平事迹与主要思想言论,增强对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 (2)设置若干思考题,组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并注意辨析其精华与糟粕。 (3)提取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若干言论,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探究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的挑战,但儒学汲取佛道的精神,自身也有了充足的发展,一方面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儒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2)“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也说明不论外来文化还是中国土生的文化,不论如何神秘还是如何玄虚,都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生根成长。 (3)程朱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较之原来的儒学更加理论化

和思辨化,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较大,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嚼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白鹿洞书院 800多年前,南宋大儒朱熹在此举办过一场学术研讨会,陆九渊就儒家义利等问题慷慨陈词。朱熹和陆九渊是南宋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成一派,将儒学发展推上了一个新高度,称为“新儒学”。 那么,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它出现了哪些变化?如何看待变化? 新课学习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儒学的危机 魏晋南北朝时,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佛教,当时南北对峙,兵戈不息,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所有这些导致了佛教的盛行。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的信徒,而且皇帝大臣信奉道教。 道教、佛教的流传冲击着儒学,这是儒学危机的表层原因,那么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它的深层原因就是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此后孟子、

高中历史 第4课《宋明理学》全套课程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4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文化史的基础比较薄弱,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对理学的评价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宋明理学》教案(人民版必修3)

三、宋明理学 【内容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 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 他人,龙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本目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过程 课前知识提问: 1、魏晋时期直接冲击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地位的因素有哪些? 2、唐代中后期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的是谁?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 子之道又是谁? 3、“北宋五子”是哪几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道路的是谁?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的是 谁?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的是谁? 4、理学的集大成者是谁?他的理学体系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 5、陆王心学指的是什么?标志着重健儒家理论的任务已经完成的是什么?心学的开创者 是谁?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心学的集大成者是谁? 新授: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讨论后归纳) ①佛教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 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 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 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 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 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 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 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 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 多的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宋明理学是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第三节内容。宋明理学是儒学的重要发展,儒家思想在此阶段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以后中国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宋明理学在本专题以及整个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节内容哲学色彩较浓,比较难于理解。本课的学习对学生全面把握儒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政治学科相关哲学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通过了解宋明理学各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使学生能清晰把握理学发展过程,理解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评价宋明理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注重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学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宋明理学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朱熹的理学思想。运用概念教学法,并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朱熹的经典语录作为背景材料来分析,提高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难点: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和评价宋明理学。通过情景教学法和移情探究法,设置课堂历史情景剧降低课题难度,活跃课堂气氛,从而突破难点。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高二政治已经学习相关哲学内容,因此学生对此课的学习有一定思想基础。但中学生对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思想有比较大的难度。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最全版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 (1)先声——韩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四、“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高中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学习指导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法建议】 1.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要与现实社会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2.对格物致知和实践出真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进行比较。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评价宋明理学。 4.把握一条线索,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特别注意的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演变,理解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重难点分析】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思想文化方面: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及唐代赤裸裸的恐吓已经已无法控制人心;自魏晋以来,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发展出现了危机;唐宋以来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儒学的更新与发展;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2.政治方面: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农民起义等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秩序,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学说;北宋时期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形成了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 3.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二、理学的概念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三、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历程 1、两宋时期兴起。 2、元朝时曾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理学发展到高潮。 4、南宋时期,心学形成,明中期得到发展。 四、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1.程朱理学: (1)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2)主张: ①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遵循永恒不变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认识论:要把握“理”,通过“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以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③伦理观: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 (1)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2)主张:①陆九渊:提出“心即是理”,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即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②王守仁: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三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主张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以增强学生对古人道德情操的感性认识。通过设置情景,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感受先代哲人睿智的哲理思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感受理学家们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难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主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结合教师讲述法,师生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教师提供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宋明时期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人生主张。 教师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理学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利用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来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江南春绝句》和泰山红门宫图片。 江南春绝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设问:这种情景的出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概括: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儒家学说互相吸收、融合,从东晋到隋唐时期,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 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儒学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佛教、道教的教义和儒家

【学习实践】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18 19第1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儒学的危机 1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 阶级的需要。 2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学地位。 3 ?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二、程朱理学 1. 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 主张 (1) 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 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 穷理的方法: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 影响 (1) 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 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 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 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易混辨析]~~“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 “理”的体验和理解,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不是对客观规律

和真理的探索。实践出真知是指在实践中得出事物发生、 发展的规律,即主张在 实践基础上总结规律。 三、陆王心学 人物 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学说 陆九渊 南宋 心学的创 、-—IV 立者 主张“心即理 也”,“宇宙便 是吾心,吾心即 是宇 宙” 求理的方法是“发明 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 不用学习也能体会 王守仁 明中 期 心学的集 大成者 主张“心外无 理”,强调天理 就在自己心中 求理的方法是“致良 知”,强调自我克服私 欲,回复良知 [轻巧识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与联系 四、宋明理学的地位、影响 1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影响 (1) 局限性: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 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⑵进步性 ①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 ②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1. 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合一”的 潮流 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为重兴儒学, 唐宋儒家学者不断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到宋代,形成 “理学”。 2.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 强调“格 物致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 建等级秩序。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 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主 张“发明本心”以求理,“致良知”等。 3. 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它强调三纲五常 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 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 情、自我节制、发奋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 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合作探究攻重难] IU1卜 WW W. 知识精要 宣 羽rtT 陀7坠岸Ifi 时期用歯片h 未理供ffi.i 心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